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2024-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篇1

石涧镇武装部长:宋忠浩

个人前途“PK”国防义务

【矛盾问题】

根据近年来的走访调查,结果显示:1200名高中生选择考大学、参军、打工挣钱的比例分别是81.5%、8.2%、11.3%;1500名大学生选择考公务员、考研、工作、参军的比例分别占29.6%、30.5%、28.2%、11.7%。而不看好参军入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在部队提干、考军校、改转士官的机会并不多,难以实现个人的发展愿望;城镇退伍安置越来越难,农村义务兵的优抚金与打工收入的差距很大;地方工资标准普遍提高,劳动条件、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待遇都有较大改善,参军入伍与考大学、考研究生、打工挣钱相比,吸引力明显下降。

【对策措施】

在军地双方的共同部署下,围绕增强入伍吸引力的问题,推出完善一套提高义务兵优抚待遇,改进退伍安置办法“组合拳”

针对优抚金兑现难,退伍安置上岗难,货币化安置金额低等问题,应当适当提高义务兵的收入标准,义务兵优待标准不低于当地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在一定范围内为每一名优抚对象建立了“优待金专用帐户”。新兵入伍后,地方财政部门每年按时将“优待金”足额存入专用帐户,有效避免义务兵优待金被挤占和挪用现象的发生。社会人才录用应当优先考虑退伍军人,新建企业等相关单位新增工作岗位要拿出适当比例的岗位安置退伍军人。为退伍军人提供免费的就业技术培训、就业信息咨询。确保每一名退伍战士都能通过培训拿到由劳动人事部门核发的职业技能证书。退伍战士自主创业的在资金、技术、工商、税务等方面给予优惠,接收退伍战士达到一定数量的企业,可以经过批准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两加两减”与“提前储备”

【矛盾问题】

一组数字表明社会用工需求增加,高校招生数量增加;适龄青年基数持续减少,群众的国防义务观念减弱的“两加两减”现象是造成两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策措施】

为应对“两加两减”现象,充分掌握征兵工作的主动权,征兵办公室将每年9月开始兵役登记的时间提前到6月进行,预征范围从大学生扩大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通过预征人才数据库变以往“临时海选”为“提前储备”。开发出了预征人才信息化系统,建立了不同

层次的预征人才数据库。发动各级人武、专武干部和民兵骨干,对全省适龄青年逐一普查登记,并依托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医院、派出所等机构对预征青年进行了初审和初检,分类输入预征人才数据库。

寻找缺失的光荣感、责任感

【矛盾问题】

这些问题板子该打到谁的身上?调查中,一位政府干部向记者列举了“三同三异”问题。

同是法律赋予的兵役义务,负担有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征集任务比上海、北京、天等大城市还多,优抚安置负担也相应加重。基层特别是一些农业、贫困地区认为“组织青年外出务工挣钱,选送青年参军入伍掏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选送青年入伍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同是社会公民,但待遇有差异。农业和非农户口退伍军人安置政策不同;因经济发展不平衡,各地义务兵的优抚标准也不同。同是参军入伍,身份有差异。同是大学生,因为选择不同的方式入伍,可能有的是干部、有的是士官、有的是义务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对策措施】

把优抚工作和征兵工作列为各级的“一把手”工程,纳入各地综合考核的重要内容,明确规定:凡征兵工作和优抚工作 “拉后腿”的,取消各级相关的评优资格“一把手”要向上一级作出“说明原因。”此外,各级人武部门每年还联合表彰征兵工作先进单位、优抚工作先进单位。为增强军属的光荣感,民政部门还要求各级对军属要做到节日有慰问、平时有家访、困难有帮助、生活有保障、喜报有人送等“五有”,各级民政部门还统一制作了“军属光荣牌”,由基层政府统一组织上门悬挂„„在各级的共同努力下,地方政府的责任感得到强化,军属缺失的光荣感重新回归,对“三同三异”的争论也逐渐变得理性„„

从“三新三老”到“规范统一”

【矛盾问题】

经过研究调查发现 “三新三老”的问题突出。兵役义务沿袭鼓励自愿的老思路,不适应依法办事的法治社会的新规则;征兵机构临时搭建的老办法,不适应征兵工作常态化的新要求;征兵程序繁琐、关口太多的老工作方式,不适合政府服务简便化、快捷化的新要求。同时,有些法规操作性不强。

【对策措施】

通过问计于基层,问计于群众,问计于部队,在广泛的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一系列关于征兵工作的地方性法规和制度措施,迅速出台,征兵机构常设化、主要领导问责制、定向精确征兵规范高校武装部设置等一系列新措施新方法的运用,使“三新三老”问题迎刃而解。

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篇2

关键词:教师企业实践,校企合作,管理机制

职业教育直接面向行业、企业, 教学与需求应该是无缝对接, 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职业发展的素养和技能,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必须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 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动态, 了解企业相关信息, 熟悉企业生产管理, 以及对毕业生跟踪回访等, 针对性进行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专业课教师还要通过企业实践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提高动手能力和教学水平。

教育部对职业学校教师行业联系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也有相关要求和标准, 早在2006《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 指出组织教师到企业实践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 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也是职业学校密切与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意见》要求,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也在教师考核、职称评定等方面贯彻了企业实践的要求, 并且积极运作教师企业实践事宜, 这一系列的举措对于完善教师实践制度, 促进校企合作, 优化教师能力结构, 提高职业学校教师实践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1 教师企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矛盾

笔者作为机械类专业课教师, 这些年也多次深入企业参加实践活动, 就个人感受来说, 教师企业实践还存在一些问题, 尤其是专业性较强的机械加工制造类企业实践, 仅仅是了解企业生产、管理过程, 了解企业员工工作、收入以及发展情况等, 不可能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某个岗位的工作中去, 所以, 对于操作性质的实践, 实际上只停留在很肤浅的层次上, 感觉是隔靴搔痒, 教师实践技能提升有限。

1.1 教师企业实践管理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教育部对教师企业实践只有指导性意见, 没有具体操作、管理办法, 由于职业学校专业差异大, 教师来源相对复杂, 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各级部门和学校不好制定统一规范的操作办法和管理制度, 各种要求和指导意见基本都停留在宏观层面, 具体操作弹性很大。职称评定和考核中一纸证明就可以过关, 实际上是否真正到企业实践无法调查核实。教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 与企业员工的身份不同, 企业不会像要求他的员工那样要求教师, 如果没有第三方参与管理, 实践纪律和质量难以保证, 甚至存在安全隐患。

1.2 企业对教师实践活动热情不高

教师企业实践基本上都要向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 这笔收入对企业来说可有可无, 有些企业对教师实践问题抱有顾虑, 担心技术信息泄露, 担心教师实践会干扰到企业的正常生产。工科类教师实践中若参与生产, 则实践成本较高, 安全责任重, 因为教师操作不熟练可能会造成废件、耽误工时, 或者可能出现事故等, 降低生产效益, 甚至可能出现人身伤亡。实践过程中学校、教师、企业三方的责权划分不明确, 发生意外的处理机制不健全, 企业的现实利益不能保证, 企业积极性不高, 教师在生产岗位仅仅是观摩学习, 真正动手能力提升不明显。

1.3 骨干教师教学任务重, 实践时间少

职业学校师生比往往过低, 教师教学工作量较重, 教师参加企业实践, 必然会影响到教学工作。尤其工科类专业能文能武的真正双师教师比较缺乏, 从事实训教学的多为男教师, 实训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比较短缺, 实训教学工作一般都固定由一部分人长期承担, 由于这部分从事实训教学或者一体化教学的教师教学任务重, 课时量大, 其工作很难被别人替代, 因此实践交流的时间少, 这对于专业实训教师的能力提升有一定的局限。

1.4 企业实践专业工种对口性不强, 实践内容单一

由于生产分工细化, 不同的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特点, 教学工作与企业实际生产有差异, 学校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某项专业技能, 同时要考虑技能的通用性, 因此, 教学要求全面、系统。而企业生产要专业、熟练, 企业工作岗位上往往是长期生产某一类零件, 表现为专门化, 分工更为明确, 一线的操作工人大部分是直接执行技术部门制定的加工工艺, 直接运行程序。教师企业实践岗位多为一线操作岗位, 这类岗位操作工作单一, 一到两个月的时间见习一类甚至是一个零件的加工流程, 收获有限。

以上仅仅是笔者在多次企业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鉴于调研的企业、行业数量有限, 反映出的问题可能不具有普遍性, 但确实影响到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教师技能提升情况不够理想, 实践经历的真实性不能保证。

2 提升教师企业实践效果的思路

2.1 完善机制, 建立第三方服务平台

教师企业实践活动涉及学校、行业双方, 实践的主体是教师, 目前企业实践具体操作性的制度、办法等一般是由学校自己制定, 这样单方面出台的制度有一定的局限性, 约束力有限, 在实践过程中, 企业不能很好地配合学校, 制度的实施效果会打折扣。如果能建立第三方服务、管理平台, 联络校企, 制定覆盖校、企、教师三方面的管理制度, 责、权、利益明确, 工科类专业实践成本较高, 安全责任重, 尤其要明确教师在企业实践期间企业的责任, 以及与责任相匹配的权益, 将教师实践管理记录与安全考核挂钩, 建立安全事故保险、赔偿制度, 保障各方权益, 消除企业顾虑。

对教师企业实践考核的考核分两部分, 一是过程考核, 主要由企业完成, 考核内容是出勤、纪律、表现等方面, 最好能提供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由实践所在车间或部门完成, 学校和第三方负责巡查督导, 保证实践学时和过程的真实性。过程评价需要适用的评价工具, 如考勤记录表、实践日志等。二是结果考核, 主要由学校负责, 考核内容体现以下几种形式:技能提升、调研报告或总结、论文、汇报讲座、针对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技术服务证明材料等。

在考核过程中, 实践教师和企业向第三方提供佐证材料, 第三方按照权重将综合后的考核结果反馈给学校, 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和职称评定的依据。

这种实践管理机制需要有相关政策配套, 涉及范围较广, 构建第三方服务平台牵扯到很多职权部门, 由政府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牵头构建会容易一些。

2.2 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实现校、企、教师三方共赢

教师对企业实践活动认识不够, 多数教师把这项活动作为完成任务, 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性不够。校企之间没有真正的互惠互利的有效合作, 企业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没有具体的现实效益, 热情不高。如果能够拓宽校企合作渠道, 实现三方共赢, 将是最好的实践运行模式。

1) 企业实践过程不是单纯的学习, 更重要的是相互交流, 企业实践不应该定义成教师单方面向企业学习, 教师和工人各有所长, 实践过程也是技术交流的过程, 企业实践也可以是交流研讨的形式, 在应用技术领域, 职业学校可以向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 教师为企业服务、教师和企业员工共同研究问题, 都可以视作企业实践的形式, 教师企业实践, 或者说与企业的交流和作可以常态化, 学校可以外聘企业员工作兼职教师, 企业同样也可以外聘教师作为兼职员工, 教师企业时间过程中企业可以获得人力资源和一定的技术共享资源。

2) 企业实践过程中, 针对毕业生就业重点企业, 定点长期合作, 教师同时可以对毕业生跟踪服务, 将教学延伸到企业车间, 让毕业生能更平稳地从学生身份过渡到职业人, 协助企业稳定员工。这种合作机制下, 实践活动也可以是企业员工的继续教育, 教师深入企业, 为企业员工提供培训服务, 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课题研究, 提高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实践过程中相互促进, 员工和教师共同成长。

3) 在实践过程中, 学校最大的获益是教师能力得到提升, 与行业联系更为紧密, 了解行业动态, 掌握教学模式改革的第一手资料, 针对长期重点合作的企业岗位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在教师企业实践活动中, 学校需要针对性开发一些调查问卷、调研工具等, 对教师实践过程要有足够的监控, 对于实践结果及时收集管理, 组织教师研讨, 在教改中收到效益。

2.3 拓展教师企业实践形式, 提高实践效益

在职业学校, 专业一体化教师和实训教师工作量相对饱和, 在正常行课期间不能参加企业实践,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 在总体的师生比没有明显改善的情况下, 可以灵活调整实践时间, 除了利用寒暑假集中企业实践外, 也可以考虑采用时间分散式的企业实践或调研的形式。实践的形式可以多样化, 教师走出去, 深入企业是一种实践形式, 将企业的技术能手请进学校, 利用学校的设备、学校的资源在校内实践也是一种不错的形式。教师和企业员工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技术交流常态化, 灵活的时间安排来弥补工作量饱和的问题。

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把职教师资建设摆在首位, 教师的素质决定教学质量, 职业教育与企业关系更为紧密, 职业教育直接服务于行业企业。随着科技的发展, 技术更新越来越快, 教师如果不进入行业、企业学习新技术、了解行业发展动态, 那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很可能已经不能胜任岗位要求, 教师只有到生产现场去获取企业正在用的或者是即将用到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完善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制度, 搭建第三方管理服务平台, 拓展校企合作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企业实践形式, 来提升教师企业实践的效果, 解决教师企业实践中存在的一些矛盾, 若实践机制健全, 实践方式灵活, 实践内容符合需求, 可以实现校、企、教师三方共赢。

参考文献

[1]程雅菊, 周鹏鹏.高职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机制研究.职业时空, 2012.

[2]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管理办法, 2011.

[3]陈毓, 陈巍, 李登昌.国家示范性 (骨干) 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探讨.职业教育研究, 2014.

[4]关锦文.到企业挂职锻炼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36) .

[5]陈炳和, 罗元, 束惠萍.高职院校“三双型”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初探[J].黑龙江教育, 2008 (9) :86-87.

[6]网络.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考核评价办法.

浅谈留守儿童的矛盾与解决办法 篇3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的一个新的特殊弱势群体。在我国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很多年轻父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祖父辈照顾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隔代教育问题最为严重。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的留守儿童,缺少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出现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关键词】留守儿童 弱势群体 隔代教育 解决办法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12-02

一、留守儿童概述

留守儿童最早是由一张(1994)提出的,当时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1]今天,通常指的则是父母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的孩子。农村留守儿童(简称留守儿童)是指父亲或母亲外出打工后,将其18岁以下未成年子女留在农村家乡达3个月以上,由父母一方抚养教育或(外)祖父母、亲戚、邻居、同辈代为监管的儿童。所谓外出打工,是指除传统节日、家人生日或家里有重要事情外,其他情况下一般不回家。[2]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然而受到经济、生活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大多数外出务工的人并不能都把子女也带进城里,被迫留在农村,与祖辈或叔伯生活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3]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还会不断的扩大。怎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

二、留守儿童现状

1.成绩中等偏下较多

许多留守儿童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但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两极分化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在学校里,学习成绩突出的孩子不乏留守儿童的身影,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所占比例仍居多。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方面不能起到最好的作用,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监护人的重要性。[4]留守时间越长,出现的情绪问题越多。[5]

2.缺少父母关爱和情绪差异显著

留守儿童常常会表现为两种个性倾向:内向、孤僻、不合群体、不善与人交流;或者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经常会做出特殊的的举动吸引注意力。这些鲜明的个性特征都表明了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父母关爱。

3.对待事物缺乏是非分辨能力

小学和初中对于儿童来说,是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以及思想启蒙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留守儿童在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极为突出。如果此时再缺乏父母的关爱给予,亲情缺乏造成他们成长的先天不足。而学校也没能及时的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积极辅导和纠正偏差。另外像祖父辈抚养的儿童,老人对孩子较迁就,凡事不太出格就行,疏于防范心理问题的发生。[6]

4.自我保护意识缺乏和自控制能力较差

留守儿童的大多数都自我控制能力不强,而且他们多数都未成年,对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薄,自我保护能力也不足。父母监护的欠缺,导致一些伤害留守儿童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目前农村中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比如一些黑网吧,游戏厅,电玩城等,都对缺少自控能力的留守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导致他们沉迷甚至沉溺,最终酿成一些不应该的恶性后果。

5.监护管理力度不够且监护人的素质不高

留守儿童一般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照顾,而祖父辈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年纪较大。从心理以及学习指导方面,他们都不能真正给予儿童所需要的。通常情况下,监护人只要孩子不出大问题就行,并不严格要求孩子的方方面面。

三、留守儿童的成因

1.隔代教育的天然缺陷

由于父母不长看到孩子,纵向在物质上给予更多,觉得心里比较安慰。事实上大多数的父母都使用过此方法。而对孩子进行照顾教育的多是祖父辈,他们对孩子成长的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教育程度的受限,使得他们不能够更好的教育孩子;年纪的影响,也让他们难以真正的对孩子进行细心地指导。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对孩子进行放羊式的管教,多半是溺爱和放纵。

2.亲情严重缺乏

父母在家庭教育中通常都是严父慈母,这样才能是孩子健康的成长。但是留守儿童恰恰缺少父母的关爱。调查发现,尽管有81.4%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3.6%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6%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成长过程中,情感上缺少了父母的关注和呵护,心理上缺失了父母的引导和帮助,极易造成留守儿童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7]

3.学校教育的缺陷

在学校受教育,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过程。特别对于缺少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来讲,学校对他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心理归宿。但是如今学校只注重升学率,而忽略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导致他们在学校不能得到应有的关怀,以至于最终导致心理失衡。

4.社会关爱不足的影响

缺少家庭温暖对留守儿童而言,性格方面多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孤僻,难以融入正常人的群体的当中。留守儿童们既得不到家庭温暖,也得不到社会关爱,只能靠自己对生活及社会的理解生活并发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学习偏差、心理缺失等现象在他们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现。目前的社会对待农民工的认可度较低,即便是他们创造了价值,但得不到相应的认可。这对他们子女的心理也是有很大影响的。因此社会组织要发挥积极的辅助作用,对留守儿童产生积极影响。

四、解决途径

留守儿童工作是一项重要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发挥各方优势,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配合、共同推进。要进一步发挥有关协调机构和专题工作组的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资源整合和工作配合,形成推进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整体合力。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及成因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矛盾问题,我们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看,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解决途径。

1.家庭方面

明确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白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无论自己文化水平如何,都要对子女细心教导。平时不仅要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不让“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一方面要求“监护人”一定要保证孩子充分的学习时间,对待学习和生活都要严格要求。另外还要与孩子多交流沟通,争取把代沟填平,真正的像朋友般交流思想。家长和孩子之间除了电话之外,也可以尝试古老的书信方式,让孩子觉得家长是真正关心自己的。

2.学校方面

建立留守儿童的心理档案,定时进行心理辅导或者健康讲座学习。一定要让学生知道,健康的身心才是最重要的。在学校里,最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教师要做好与学生的教学沟通,并尝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进行教育。比如:班级中营造一个发泄天地,让同学之间可以无顾虑的积极交流;开展“烦恼大扫荡”的班级活动,由老师带头引导大家,选取代表性事件分析,并给予解决办法;班级设“知心话廊”,学生可以不记名的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思。

3.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既牵涉到教育,也关乎心理、社会、法律、经济等领域。要净化社会环境,加强对学校周边环境的监督管理力度。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的解决,不仅影响孩子的成长,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在外安心的工作,更远的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从上到下,政府机关给予重视,各个辖区要落实上级政策。加大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严厉打击侵害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力度,坚持定期巡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使学生远离不良环境。

4.自我方面

自我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只要自己树立了自信心和自尊心,敢于面对现实。即使是留守儿童也要自己不轻贱自己,真正的从心理上战胜那些偏见。努力发挥出自己最好的能力。生活中强者要靠自己,而非外界给予。

参考文献:

[1]周福林,段成荣.留守儿童研究综述[J]人口学刊,2006,3:60-65

[2]范兴华.家庭处境不利与留守儿童情绪适应:社会支持与人格特征的作用.博士论文.北京师范大学.2010

[3]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国妇女网.

[4]张雪梅.农村”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第l3期

[5]江琴.福建省初中留守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3年12月第29卷第12期

[6]时伟,谢振荣.农村留守儿童家庭道德教育缺失的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杨冬云,周扬.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干预对策[J]大众心理学.2011(2):30-31

作者简介:

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篇4

镇人民政府:

为了保质保量高标准严要求地完成冬季征兵任务,向部队输送身体健康、政治思想品佳优秀的青年入伍,根据历年冬季征兵工作经费预算、结合本镇实际。为切实做好今冬征兵工作,规范征兵工作程序,提高兵员质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兵员征集任务,镇人民武装部工作人员需频繁出动,又多次到村、学校等地联系工作,难度高,工作量大,但经费缺乏,捉襟见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镇征兵工作的开展。对今年征兵所需经费、物资、食宿、车辆等预算如下:

一、宣传开支:码头、车站、学校、卫生院及交通要道的横幅480元,挂六条横幅工资300元。合计780元

二、外调预征开支:按县武装安排各乡镇到县二中、清江高中、民族高中招兵,费用乡镇自理。长阳二中一天,清江高中一天,民族高中一天,生活、交通及办公费用共计720元;

三、镇初检开支:组织全镇所有报名应征入伍青年到乡镇中心卫生院进行初次体检、政审,卫生院按每人50元标准收取成品药物成本费或医生加班费,按100人计算需5000元;应征青年当天中餐按10元每人标准需1000元;卫生院、派出所、政府工作人员生活进餐及办公费用1000元。

四、镇站兵源食宿开支:按县武装部要求,在镇体检和初审通过的应征青年需达到50人进县站,50人在资丘镇住宿一晚需1000元、生活一餐1000元。

五、车辆及交通费用:工作人员组织50名镇初审过关青年进县兵站需往返交通费用3000元。

六、县站食宿开支:工作人员及应征人员二天生活费按10元每餐需3000元、住宿费按30元每人每夜需3000元。

七、政审(公安派出所负责)。接兵部队接待,党政办负责。

八、送兵(纪念品、家属车费务工补助)计2500元。

九、总结、奖励(村干部送青年到镇站检查数5元 /人支务工,该村合格入伍一名青年村干部送兵工资另奖励10元/人),约需1500元。

十、杂支计1000元。

共计2011年冬季征兵工作预算经费为人民币24500元(大写贰万肆仟伍佰元整)

特此报告,请求帮助解决工作经费2.45万元,以保证我们日后的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资丘镇人民武装部

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篇5

引言:近几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AI)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如雨后春笋般地直冲云霄。广大教育工作者也希望迫切改变传统的教学,于是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多媒体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比如CAI课件评比,观摩多媒体演示公开课,CAI教学论文评比,各市、地之间的交流考察等等不一而足。我区也于前年和去年相继举行了各学科CAI课件评比活动以及展示会,到会的有各地区、各学区、各学校的教师和各级教育部门领导。针对于此,我调查了我校及外校、外区部分教师对CAI的态度和看法、教师利用CAI课件这种新的教学手段的评价,对制作教学课件与正常工作之间的看法,并结合网上的调查数据(数据来源于我校主页的调查表)草成此文。

一、CAI的优越性得到一致公认。

很多老师听说过CAI一词,但是对它的具体名称和意义的了解比较含糊。我查阅了许多资料,找到了它的比较全面的解释:CAI: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的缩写,名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

该术语是一种作为教学工具而编制的教学程序。CAI程序采用辅导,练习及提问与回答形式来阐述问题,并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CAI是非常好的工具,能描述实际物体,并允许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从它涉及的学科和复杂性来说,包括初等算术,高等数学,自然科学,历史,计算机研究,特殊专题等。现在最常使用的辅助教学软件是PowerPoint,Authorware,Director,Premiere。还有许多学校已经在用FLASH等。POWERPOINT适合于开发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AUTHORWARE则用来开发交互性强的多媒体课件。FLASH则主要用来制作网页形式的课件,更多的优点是占据磁盘空间少,动画效果好,交互性很强。多媒体课件具有效果明显、直观性好、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信息量大,易于控制、交互性强等特点,在被调查对象中100%的教师和学生认为CAI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教师们普遍认为有了CAI,他们上课时更灵活了,学生的注意力也集中了,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们则认为有了CAI,老师的讲课内容更加新颖而充实,他们面对的不只是过去的一块黑板和一支粉笔,或者是一些静态的图片,而是一个个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声情并茂的“闪光”世界!比如语文课《长征》,学生对以前红军长征的情况知之甚少,难以入情入境。这时放上一段录像,让学生在看影片的同时顿悟文章的感情和尊敬革命前辈、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数学课学习《长方形与正方形》时,小学生的空间思维比较弱,但是通过看课件的具体演示,化抽象就为具体了。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其他的音乐、美术、自然、社会等科目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正因为CAI课件在教学中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优势,所以很多教育工作者是不辞辛劳,不怕困难地学做CAI课件。但是教师毕竟是教师,他们不是受过专门训练的电脑课件制作人员,因此在制作课件时就与正常的教学工作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具体表现如下:

二、课件制作与正常的教学工作之间的矛盾

1、CAI课件制作过程消耗了教师大量的休息时间。现在各地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其中最热的要数CAI课件的评比,就我区而言,就开展过语文课件评比,数学课件评比,音乐课件评比,思想品德课件评比、英语课件评比等等。既然评比,就有很强的导向作用,模范作用,所以也就有了众多的教师为了评比、上公开课、观摩课等做了许多精美的CAI课件,这样的老师占了95%以上。很多获奖的课件,几乎都是多媒体: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MTV、MP3、wav等背景音乐,令人目不暇接;一个课件占据磁盘空间少则数十兆,多则上百兆;有的32兆内存才能运行。为了能获奖,取得骄人的成绩,很多课件的制作也是几个人花费了几十天工夫。(有的则是请校外专家帮忙,我校教师1999年到2000共完成比较优秀的课件48个,其中每个课件平均花费都在一周以上,个别课件超过一个月)。让许多学科教师望而兴叹。另外在比赛的时候有的学校领导感叹到:“ 人家已经是三维动画了,我们还没有二维动画,真是落后了。”回头则是让计算机教师领头成立学校课件制作小组,购置光盘刻录机、数码相机等设备,要“大力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于是老师们又更努力地继续学习。为了制作一个比较精美的课件,制作课件的老师几乎个个废寝忘食,夜不能寐,坐在电脑面前,形容枯槁。我校曾有三位老师为了制作课件,连续四天三晚没有正常休息,每天大概只休息三、四个小时。眼窝都深深地陷了进去。

2、课件制作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因为现在许多老师没有经过系统的课件制作培训,学校也没有足够的课件制作材料,因此老师制作课件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加之很多老师并不是专门的电脑老师,有80%的老师是在完成本身的教学工作之余去制作课件的,所以工作时间大大地延长了,工作量也大大地增加了。有85%左右的老师在制作课件的那一段时间里,睡眠不好,饮食欠佳,视力减退,个别老师还出现贫血症状,还有的老师因为长期坐着,以至于长了痔疮。尤其值得人担心的是,有很多制作课件的老师中是女老师,将来对生孩子都将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有一位长期从事电脑工作的女老师就产下一个不健康的婴儿)

3、课件制作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虽然说,通过制作课件确实能提高教师微机操作水平,培养掌握新型教学设备的人才,但现实情况是,教师日常的工作已经满负荷,计算机技术发展又这么迅速,教师把过多的精力用于课件制作上势必影响其它的教学活动。如我校一名语文老师为了制作一个课件参赛,她的语文教学工作就临时请了一位代课老师代课。再者,学校的信息也不灵通,往往造成重复选题。最主要的是现在市场上已经有那么多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我们可以拿来用,学校再花费那么大的人力、物力去应付这些事情,真是劳民伤财!在此笔者引用王珏先生的话“教师的主要工作应是在教学中适当地应用教学软件,而不是编制软件。”

三、解决矛盾的方法试探。

1、正确树立CAI课件的制作观。打破传统的CAI课件的制作方法,以积件为基础。今年4月26日在浙江省温州市举行的有关CAI教学研究会也指出: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能做到运用各种课件积件就行了,单纯的为一堂课去设计一个40分钟的课件只能算是CAI发展过程中初级阶段的一种特有现象。

2、端正它的“辅助”地位。CAI一般应定位在“辅助”上,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教师是整堂课的引导者,而不是简单的操作者。不能为了课件而课件,应该在突破教学难点和重点方面下工夫。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不让计算机反客为主,让计算机牵着自己的鼻子走,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少了一个可以百问不倦的“引路人”。

3、它的制作应有专门的制作小组,教师应学会“拿来主义”。让众多的软件应用和设计交给专门的设计小组,而让教师在CAI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扮演一个应用、消化者的角色,在平时注意积累各种材料,充分发扬鲁迅先生所提的“拿来主义”。学校或者是区、市教育部门可以和专门的软件制作公司联合开发适合各种课型的交互性和实用性比较完美结合的课件。解决现有的科利华、彭博士等软件和本地区不相容的情况,还能有效地解决普通老师在技术上的难题。

征兵的矛盾与解决思路 篇6

1 重新审视低碳农业的内涵

低碳农业是全球气候变暖催生的产物,通常认为,它以农业经济系统和生态系统耦合为基础,追求低耗、低排、低污和碳汇,实现食品供给、气候调节、生态涵养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然,低碳农业是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深层发展,不仅提倡少用化肥农药,而且要求尽可能减少农业能耗和降低碳排放。

然而,这种观点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我们应放在国民经济中进行重新审视,重新理解低碳农业。

(1)低碳农业是整合概念,是农业碳源、碳汇、碳替换三重功能的优化整合。

碳源功能,主要是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的耗碳,牲畜粪便排放,土壤废弃物燃烧排放等,它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源之一;碳汇功能,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主要是人工造林、植被修复、农田土壤改造等,如一亩茂密的森林一天可吸收二氧化碳67公斤;碳替换功能,主要是沼气替代能源,草木制品替代建筑材料等,它被认为是碳抵消的基本功能。

(2)低碳农业是汇总概念,是农业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四大产业链的碳耗汇总,是单位农产品供给的低碳耗量。

生产链耗碳,主要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耕作、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的碳耗量,它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源。流通耗碳,主要包括农产品运输、仓储、配送等的碳耗量。加工耗碳,主要是指农产品初加工的碳耗量,如粮食烘干、水产品冷藏等。消费耗碳,主要是指初级农产品消费的碳耗量,如蔬菜水果消费、鲜活禽畜消费等。低碳农业的碳耗总量固然重要,但从低碳农业发展实践看,通过平均值的单位农产品供给的碳耗总量更具有实际意义。

(3)低碳农业是效益概念,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促进的三赢结果。

低碳农业是高效益农业,即农业生产经营利润比较高,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效率比较高,这是低碳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低效益不是低碳农业。低碳农业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它在确保全球食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了全球可持续发展。而且,低碳农业追求的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也就是说,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发展。

(4)低碳农业是综合概念,不是单一的碳减排,而是CH4、N2O、CO2等温室气体的综合减排。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数据,造成气候变暖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中,近50%是非CO2类温室气体,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全球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约占全球总量的14%,主要是CH4、N2O和CO2。其中,CH4排放主要来自畜禽粪便、水稻种植等;N2O排放主要来自化肥农药使用、田间焚烧等。CO2排放主要来自农机、化肥和其他化学品使用。

由此可见,低碳农业是以减少CH4、N2O、CO2等温室气体综合排放为主要目标,以农业碳源、碳汇、碳替换功能的优化整合为路径,以农业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四大产业链为重点,通过降低单位农产品供给的碳耗总量,促进农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互动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 低碳农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长期实践中,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发展低碳农业。如在中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推行“一池三改”,把沼气建设与改厨、改厕、改圈结合起来,将牲畜粪便、生活垃圾、作物秸秆发酵成沼气,沼气替代柴火用作燃料,沼液替代农药使用,沼渣替代化肥使用,这就是典型的低碳农业。

但是,我国的低碳农业,总体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中脱颖而出,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原因是低碳农业还面临许多矛盾与问题,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2.1 发展的阶段性矛盾

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发展阶段,农业工业化是发展必由之路,这与低碳农业发展要求相背离。

农业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农机、化肥、农药、育种的广泛应用;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和规模化,表现为农业全程机械化、机械大型化、服务社会化等。

在这种背景中,农业的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各环节,都出现高碳排放现象,如大规模水产养殖、畜禽养殖,大规模机械化加工,长距离大规模运输等,这些都不可避免地耗用大量汽油、产出大量畜禽粪便等。这种发展阶段趋势,与世界低碳农业要求相比,无疑是背道而驰。

但这种发展阶段性矛盾,恰恰说明,我国还处于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平衡点之外,发展低碳农业必须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2.2 发展的标准化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对于低碳农业如何度量以及低碳农业的标准化推广应用,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

低碳农业标准,主要是对农业生产、流通、加工、销售各环节,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工艺流程和衡量标准,制订通俗易懂、逻辑严谨、便于操作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使之成为发展低碳农业的统一标准体系和行动准则。

具体而言,低碳农业标准至少包括:一是低碳农业基础标准,如专用名词、术语、符号、计量、运输、档案管理及测试标准等。二是方法标准,如选育、栽培、饲养等技术操作规程,农药使用、动植物检疫等方法。三是生态标准,主要是对农业活动对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环境质量、污染源检测方法所制订的标准。四是工程标准,如对低碳农业工程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验收等事项所制订的标准。五是管理标准,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办法及各种审定办法等。

由于缺乏低碳农业标准化,对如何界定低碳农业,如何发展低碳农业,如何限制高碳农业等,没有行之有效的引导体系,不利于把农业发展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不利于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推广到农户,不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组合。

2.3 发展的比较优势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在现在的发展阶段中,推动低碳农业发展,社会经济成本较大,相比之下,低碳农业难以取得比较优势。

从理论上看,无论是节地、节水、节肥,还是节电、节油、节柴,都是低碳农业题中之义,这都能够减少成本,从而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如有媒体报道,湖南省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粮食作物亩均节本增效30元以上,按全省现有耕地373.3万hm2计算,一年就节本增效18亿元以上。

但从实践看,事实并非如此,相反,发展低碳农业的成本是巨大的。近百年来,以化肥、农药为代表的现代农业之所以得到蓬勃发展,主要是因为它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为人类生产出足够多的食物。许多国家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都在发展规模化、机械化、石油化农业等。这就说明,低碳农业满足不了日益增加的食品要求,满足不了高效农业发展要求,社会成本、经济成本巨大。

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看,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价格明显比普通农产品价格高,原因是生产管理和经营成本比较高。同样,据欧盟等国家调查显示,消费者愿意为低碳农产品多支付8%到10%的价格,这也说明低碳农业成本要比高碳农业高出不少。

低碳农业的高成本劣势,决定着其在市场中很难获得比较优势,从而不利于低碳农业发展。

2.4 发展的科技支撑矛盾

主要是低碳农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支撑薄弱。发展低碳农业,需要相应的生产技术与之相匹配,需要政府和一些高校社会组织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培训。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依然不高,有些地区农业科技人员严重断层,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直接影响到农业低碳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更为重要的是,我国的一家一户主导的小规模农业,决定了低碳农业科技难以推广应用。

而在一些关键领域,低碳农业技术也有较大局限性。如我国南方农村沼气建设,经过多年实践,已经证明了它的显著优越性。但这种模式一般适用于农户小规模生产,在现代规模农业中,建设大中型沼气池的技术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而且沼气热值低,只能作为农村的生活能源,品质与天然气等还有很大差距,这就限制了它的进一步推广应用。

3 发展低碳农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上述认识,现阶段我国发展低碳农业,应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3.1 借鉴他国经验,探索低碳农业的标准化

在国际上,目前瑞典正式确定了食品气候认证体系,与有饥食品、质量合格食品构成了瑞典食品质量认证的基本构架,认证产品包括水果、蔬菜、奶、肉和鱼等。在德国,建立了低碳农产品认证体系,在生产、储藏、包装、运输等各环节都建立国家标准,符合者获准“零碳排放农产品”标签。我国应借鉴这些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农业标准化、绿色产品认证等,建立我国特色的低碳农业标准体系,以促进低碳农业的快速发展。

3.2 提升石油农业,促进高效低碳农业发展

石油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基础,也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发展低碳农业,不是放弃石油农业,而是改造提升石油农业,发挥石油农业的最大效能,使之成为高效低碳农业。提升石油农业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信息化、生物化武装和技术创新,如农艺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提高石油农业使用效率,降低单位农业产出的碳排放,形成低成本、高效益的低碳农业发展模式,既满足现阶段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满足农产品供给要求,又实现低碳化发展。

3.3 编制低碳农业规划,明确发展重点与实行措施

要从世界发展高度,对我国低碳农业进行合理规划,对低碳农业进行清晰表述,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并提出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低碳农业发展重点和发展措施,如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农械化减排农业,东部地区重点发展信息化低碳农业,北部地区重点发展规模化低碳农业等;建立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清单方法,建立区域长效跟踪机制,建立碳交易市场初始配额分配和价格形成等机制。

3.4 建立健全低碳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主要是建立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广体系。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主要包括低碳农业研究开发体系,重大项目攻关体系,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政府积极扶持引导的低碳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低碳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主要发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多渠道技术推广服务,如政府为主体的推广公共服务,大学和科研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为主体的推广社会化服务,农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传播扩散服务。

3.5 建立完善低碳农业发展政策体系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来促进低碳农业发展。长期以来,为了提高农产品有效供给,政府对农民购买农机、化肥以及农产品流通等都采取相应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但随着社会文明进步,低碳农业已成为全球发展趋势,为促进低碳农业发展,减少石化产品使用,政府应出台政策,加大对低碳农业财政补贴,加大减排增汇技术引进和实施,鼓励农副产品及有机废弃物变废为宝。值得一提的是,要完善低碳农业技术推广配套服务和补贴政策,对低碳农业技术研发和试验示范企业、示范农户等加大补贴力度,以降低低碳技术的采纳门槛。

参考文献

[1]秦军.低碳农业发展的障碍、模式及对策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3大常见矛盾的点评与解决方案 篇7

“理想、优良的代际关系的构造取决于前辈有无“慈心”,晚辈有无“孝心”,

这两颗心都是真正的爱人之心。”

常见矛盾 1 互不信任

现在很多帮年轻父母带孩子的老人都是从单位领导岗位上退下来的,对照看孙辈信心满满,对年轻父母颇多指责。但实际上,这样的老人通常当年由于拼命工作,并没有真正带过自己的孩子,所以年轻父母并不信任他们。大家庭里经常出现老人觉得年轻父母没经验,年轻人觉得老人也没经验的尴尬局面。

解决方案

其实,经验总是相对的,有直接经验,也有间接经验,关键是得管用。比较而言,对孩子细心、有爱心、有耐心更重要。两代人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互相学习,避免狭隘的本位主义和经验主义,才能共同养育好孩子。作为老人,要避免自以为年龄大、经验多、地位高的年龄权威陷阱,要多尊重年轻父母的意见,更不能漠视他们抚育、教育孩子的责任和权利,否则他们可能“长不大”。年轻父母要有意锻炼自己的育儿能力,尋找科学的育儿依据,并在真实的生活中不断总结属于自己的育儿经验。双方都拥有了管用的经验时,孩子的成长也会更顺利。

常见矛盾 2 孩子谁主带?

有些老人太能干了,包办了照料孩子的一切,独揽大权,什么都不用年轻父母操心,看到他们笨手笨脚的样子还会生气、发脾气,年轻父母几乎没机会尝试自己带孩子。有的是年轻父母看老人精力旺盛,喜欢孩子,就把养育的责任完全推给老人,自己乐得清闲,但老人又会唠叨年轻父母什么都不干。

解决方案

老人越能干、年轻父母就越撒手,这类隔代育儿模式比较常见。其中存在着两代父母的抚育替代效应,包括角色和能力等方面。年轻父母当“甩手掌柜”,偶尔偷偷懒尚可理解,除非驻外工作或出差等不可抗力作用,否则还是应该尽量担负起养育的责任。在小婴儿时期,很多照料是可以替代的,但是孩子身心的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抚育上不可替代效应,如亲子关系、父母角色等。孩子固然需要祖辈的爱,但更需要父母的爱。理想的隔代育儿模式是角色代理模式而非角色替换模式。也就是说,要摆正抚育角色和父母角色的关系:年轻父母才是第一责任主体,要参与和主导抚育过程,避免撒手不管的角色替换模式所造成的“父爱”和“母爱”缺位对孩子人格发育的负面影响。理想的隔代育儿模式是两代父母的分工合作模式,而非长辈的单方负担模式。两代父母各有优势和经验,可以取长补短,适当分工。

长辈单方负担模式会使长辈比较辛苦,孩子得到的爱也不完全。

常见矛盾 3 男人的愚孝

有时候,两辈人在育儿观念上没有太大矛盾,只是由于丈夫对自己父母太过愚孝而使关系紧张,引发妻子的诸多不满、委屈。比如老人做得不对也不能说,完全置妻子的地位和孩子的利益于不顾;无条件地满足老人提出的一切不合理要求,有时甚至已经危及到小家庭的生存。

解决方案

古人讲顺者为孝,即包含着对老人的尊重和理解。其实,顺者即孝,两代人关系顺了,老人的心气顺了,家也就顺了。顺包含的意思很丰富,经常需要道德的卫护。但公平讲,“孝”的本意是说代际关系,传统是单向的反哺和支持型为主,现代是双向的平等和交流型为主:两代人要互相理解、换位思考,共同成就“代际团结”和“代际和谐”。 这里提出的“代际团结”是指家庭代际关系处在一种互爱互助、和谐共生的良好状态。代际关系从纵向看包括了亲子关系和隔代关系,从横向看还包括了姻亲关系,如婆媳关系等。理想、优良的代际关系的构造取决于前辈有无“慈心”,晚辈有无“孝心”,这两颗心都是真正的爱人之心。如果上一辈能对下一辈慈悲爱护,反过来下一辈能对上一辈孝顺敬重,家庭就会产生互相爱护、信任和团结的向心力,减少互相猜疑、隔阂和冲突的“离心力”,气氛融洽,亲情浓郁。

上一篇:代收服务费协议下一篇:检验批划分及检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