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通用7篇)
高三语文组 2013.3.25 【解题指导】这类题目一般设置为“简析这首诗的思想感情”“简析××句的意境特点”“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是让我们通过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把握作者在诗歌中透露出的思想、心情、志向等等。
回答这样的问题,我们首先应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都有什么特点。那么,什么是意象呢?意象来源于物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物象就是自然界中的所有事物,而意象就是这些物象里面的一个。为什么又叫它意象呢?那是因为物象一经作者选取,它的身上就附着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物”。因而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事物。我们在把握诗歌中的意象的同时还应该掌握一些它们经常包含的感情,或者说是它们的特点。如杨柳――惜别、月亮――思念、落叶――失意、大海――开阔、春风――得意、秋风――肃杀、流水――叹息、古迹――怀旧、梅花――节操„„答题时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思考由这样的意象构成的意境会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果把意境比作一片云,那么意象就是这片云中的一个小水滴。意境的特点取决于作者所选意象的特点,答题时用两个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的双音节词即可,常见的有雄浑阔大、清丽淡远、凄凉萧瑟、肃杀悲凉、秾丽美艳、孤寂冷清等等。
最后我们可以根据意境的特点揣摩出诗人此时的心情。古人云:诗言志。作者写诗的目的在于映射出作者当时的思想、心情。另外,要准确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做到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其中考题中诗歌的写作背景常常出在诗歌的序文或诗歌后面的注释中,因而,我们在解答思想感情题时,除把握意象和意境特点外,还必须高度重视序言或注释中所说明的内容。答题时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这类试题一般的答题思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示例】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问题: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诗人选取了空旷的原野、渡头的郭门、村边的绿树、粼粼的白水、青翠的峰峦以及忙碌的农人(步骤一),营造了一个清新幽静秀丽而又充满生机的意境,(步骤二)抒发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向往田园的思想感情。(步骤三)
三、【常见感情】阅读下面几首诗,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①此诗是王安石晚年所作,此前作者创立的新法被一一废止。②陂(bēi):池塘。
前人说这是诗“恰是自己身份”。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从艺术方法和思想内容两方面说明自己的观点。
【答案】同意。艺术方面:托物言志(象征.以物喻人),诗人以杏花自比,借杏花抒情言志。思想内容方面:杏花妖娆纯洁,飘落了也仍保持其纯洁,比南陌落花被玷污强得多;表达了诗人虽被排挤,仍一无所玷,不失高远之志。
【规律总结】写景咏物诗,指的是以自然的景物为主要写作对象,在景物之中寄寓作者的情感或某种不便明说的志向的一类诗歌。此类诗体物细微,景中含情,物中寄志,情景志往往融为一体。鉴赏时需抓住诗人所描绘的景物的特点,方能体会作者所渗透,所寄托的情怀。再者,要注意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手法的不同,往往能反映出所咏之物与诗人自我形象融合的深浅程度。
2、汴河曲 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赏析这首诗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
【答案】汴水春色、堤柳飞花,这满目春色,不但不使人怡情悦目,反而让诗人吊古伤今,引发了许多感慨,因为眼前这汴河堤柳与隋宫的荒凉颓败作对照映衬,于今昔盛衰中寓历史感慨。让后人在它面前深切感受到豪奢易尽,历史无情。隋鉴不远,但当代的封建统治者却并没有从亡隋的历史中汲取深刻的教训。
【规律总结】咏史多因事兴感,重在寓历史鉴戒之意;怀古则多触景生情,重在抒今昔盛衰之感。这类诗的内容包括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或感伤的情怀,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政事和事物的认识。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这类诗由于多写古人往事,且多用典故,手法委婉,我们鉴赏时,必须掌握几把“钥匙”:首先,要弄清史实。对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的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其次,要领悟感情。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人个的身世,抓住的只是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再者是要分析写法。不同的写法,是由于不同的主题决定的。
3、春泛若耶溪 綦毋潜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首诗中作者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诗人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人生世事正如溪水上弥漫无边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永作若耶溪边一位持竿而钓的隐者。“持竿叟”,又应附近地域的严子陵富春江隐居垂钓的故实,表明诗人心迹。
【规律总结】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仔细品味,这些诗或多或少有着共贩特点。
首先,都对山水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给予了其他诗人作家无法企及的关注,且不惜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其次,诗人笔下的山草木、鸟语花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形成了充满生命意识的画面。
再者,也是更重要的,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说到底还是为了其中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
4、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赏析这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感情。
【答案】首联“五月”在内地属盛暑,而天山尚有“雪”。但这里的雪不是飞雪,而是积雪。虽然没有满空飘舞的雪花(“无花”),却只觉寒气逼人。仲夏五月“无花”尚且如此,其余三时(尤其冬季)寒如之何就可以想见了。颔联这句表面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花明柳暗乃春色的表征,“无花”兼无柳,也就是“春色未曾看”了。颈联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随金鼓”,则烘托出紧张气氛,军纪严肃可知。只言“晓战”,则整日之行军、战斗俱在不言之中。晚上只能抱着马鞍打盹儿,更见军中生活之紧张。本来,宵眠枕玉鞍也许更合军中习惯,不言“枕”而言“抱”,一字之易,紧张状态尤为突出,似乎一当报警,“抱鞍”者便能翻身上马,奋勇出击。以上六句全写边塞生活之艰苦,若有怨思,尾联却急作转语,音情突变。这里用了西汉傅介子的故事。由于楼兰(西域国名)王贪财,屡遮杀前往西域的汉使,傅介子受霍光派遣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此诗末二句借此表达了边塞将士的爱国激情:“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愿”字与“直为”,语气斩截,慨当以慷,足以振起全篇。
【规律总结】边塞诗派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等诗人。主张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描写壮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它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接触这类作品时。首先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生活际遇应有所了解,反映在试题中就是诗歌作品后面的注释。其次,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每首诗歌还有各自的思想感情特点,我们应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5、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简析作者在颔联寄寓的思想感情。
【答案】骏马思念边塞秋草,昂起头,抖动拳曲的毛;鸷雕睁开睡眼,顾盼着万里青云,这一“动”一“开”,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和“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或展翅蓝天,搏击长空。唤起了诗人的激情,更表现出他对秋的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
【规律总结】“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江淹《别赋》)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家的重要题材。这类诗主要抒写作者的离情别绪,表现作者对被送者或送行者的依依不舍之情,也有一些诗词表现作者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和祝愿之情。
6、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宋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词人自处州再贬郴州。这首小令,作于是年冬季赴郴州途中。
这首词中作者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答案】夜色苍茫,沉沉如水,寒风阵阵紧吹,驿馆荒凉简陋,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马嘶人起,这些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作者的孤独冷寂和郁积于心的不平之气。
【规律总结】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鉴赏羁旅行役诗,要注意分析以下几种状况:1.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
2、这类诗在感情的抒发上有何特点?3.诗人是怎样把思乡的感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
7、山居即事 王 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
感叹时光易逝,表达对大好春光、以往美好生活的留恋,对目前生活的无奈、伤感。如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感叹人生的大好年华一去不返而产生淡淡的惆怅伤感却又无可奈何的情绪。再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通过委婉含蓄的一问一答,吐露出主人公留恋和惜别春光的感伤情绪。
感叹身世坎坷,命运不济,虽满腔悲愤却又无可奈何。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诗人由于蒙受不白之冤,身陷囹圄,认为自己品行高洁却无人相信,在此托物抒情,心情极为悲愤。再如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诗人因乌台诗案被贬,满腔怨恨,恨封建社会文字狱对人才的摧残,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徘徊心境,不知出路在哪里。高中课本中,杜甫的《登高》、《旅夜抒怀》都表达了漂泊四方、老病孤愁的怨愤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表达羁旅行役、游子思乡之情。思乡可算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代文人往往因生活所迫,辗转漂泊,加上外在景物的触动而产生浓浓的思乡之情。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作者因听到表赠别、乡思“折柳”曲的笛声而引起了对故园乡里的思念之情。再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赵嘏的《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两首诗都借春秋迁徙、奋力回巢的大雁抒情,寄寓浓浓的乡愁。
表达思念亲友的感伤之情。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因提出问题。一个学生竟这样提问:老师,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因为“鸡肋事件”而杀死杨修吗?他刚说完,课堂一阵哄笑,我也忍俊不禁,再看看提问的学生,此时满脸通红,不知所措。我马上回过神来,鼓励他:“你提得好,肯动脑筋,有勇气,我们一起用掌声鼓励吧!”接着,我又说:“诸葛亮不会杀掉杨修,因为诸葛亮是一个有智慧有气度的军事家。”听了我的话,学生们从中汲取了勇气,都纷纷举手发问:“为什么曹操为什么要杀掉杨修,还有其他原因吗?”“杨修的‘恃才放旷’表现在哪里?”“关于杨修之死,你认为谁应该负主要责任呢?”……在质疑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还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气氛活跃,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既可以说写登楼远眺的思妇期待远方亲人的归来,又可以说写眼见归鸟回巢的远客匆匆赶路思见亲人的急迫心情。再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表达诗人在战乱时期,于四处漂泊之际,对四处分散而寄书不达、不知死生的兄弟的苦苦思念之情。高中课本中,苏轼的《江城子》表达的则是对亡妻的悼念之情。
表达凄婉的离情别绪。如白居易的《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通过一个“看”字,把去留双方的离愁别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三联通过对帆船、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烘托蒙蒙细雨,创设了送别时的情境,尾联写别泪如密雨一般,直接表达分别时的伤感之情。高中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表达的正是仕途失意之时与心爱的人离别的痛苦感情。
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激愤之情。如张辑的《月上瓜州·南徐多景楼作》:“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寒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州。”诗人见寒草连天的荒败秋景,见中原为金兵所陷,又见新秋,年复一年,恢复中原无望而心生愁意,抒发了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也流露出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高中课本中,杜甫的《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书愤》都抒发了壮志难酬的郁闷、悲愤之情。
表达国破家亡的伤感之情。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借写繁华生活的梦境,写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怀念,反衬亡国之君梦醒后浓重的悲哀和处境的无限凄凉。如果说李煜仅是从个人角度考虑的话,那么文天祥的《金陵驿》显然境界更高远一些:“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诗人在抗元失败被执,由广州押赴燕京路过金陵之时,触景生情,通过对离宫、夕晖、孤云、芦花等带失落色彩的景物的描绘,表达对事物变迁、国家破碎的孤独惆怅、伤感悲凉的思想感情。高中课本中,姜夔的《扬州慢》正抒发了金兵入侵导致山河破碎而产生的“黍离之悲”。
忧国忧民,表达对战争的怨愤之情。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诗中,主人公(征人)满怀怨愤之情,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这既是征人的怨愤之情,又是作者对战争的怨愤之情。高中课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质疑”为“我要质疑”。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展示,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由学生提出,最终还应由学生自己解答,教师不包办代替,而是“疏”、“引”、“拨”,用不同的方法启发和激励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并且体现了新课标的主要精神。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证明,阅读,因学生质疑而精彩纷呈。
把握文本语言特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宋延腾
(邳州市炮车中学,江苏邳州
摘要: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转变思想观念,更新教学行为,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一道完成阅读欣赏的过程,共同演好语言“鉴赏”之戏,借此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语言特点鉴赏能力
“鉴赏”一词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两次出现:“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由此可见,课程标准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语文课程改革也比较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评价能力。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上,一些教师阅读教学的步履总是那么匆匆忙忙,总是那么细细碎碎,仅注重对课文内容进行琐碎的分析,而忽略了对表达形式的鉴赏、品味。殊不知,一篇精彩的文章,总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的统一。语文教学既要引领学生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内容,领悟重点句子的内涵和作者写作的意旨,又要关注文章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二者应当兼顾而不可偏废。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引导学生迈开欣赏步伐,步入探寻美、鉴赏美的园地呢?
一、通过欣赏文章的修辞及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
1. 对经典诗词或散文诗的欣赏
古代经典诗词、现当代散文诗,都属于韵文。这类课文大多运用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比兴、用典、铺垫、象征、对仗、叠字、排比、对比等艺术手法及表达方式。在阅读、分析这类课文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诗词的意境及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比如,汉乐府民歌《迢迢牵牛星》运用了比兴与叠字的手法,杜牧的七言绝句《江南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李白的五言律诗《送友人》运用了借事抒情的手法,杜甫的五言律诗《望岳》运用了对仗的手法;而现当代诗歌《天上的街市》则运用了比兴与用典的手法,《生活是多么宽广》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些艺术手法的使用,赋予了这些诗词以较高的艺术水准和鉴赏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瞄准这些艺术特色,引领学生联系诗词的思想内容,对这些手法或者技巧加以咀嚼、玩味。
2. 对散文或小说的欣赏
散文或者小说,在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不外乎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前后照应、设置伏笔、烘托对比、直抒胸臆等表现手法。散文方面,如周敦颐的《爱莲说》,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抒发了“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运用铺陈的手法,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情怀;朱自清的《春》,运用景物描写与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抒写了对春的赞美与讴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运用了比喻拟人、融情于景等手法,表达了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小说方面,如施耐庵的《智取生辰纲》,运用了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描写手法;吴敬梓的《范进中举》,运用了典型形象塑造手法;鲁迅的《故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刻画闰土的变化;莫泊桑本中,杜甫《阁夜》中的“野哭千家闻战伐”反映了战乱中人民的深重苦难,也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凄苦之情,《兵车行》则披露了唐代的年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强烈抗议和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当然,古代诗人众多,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各自的身份、
的《我的叔叔于勒》,运用了第一人称来表现人物,并推进故事情节的手法,等等。这些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这些散文或小说有了高雅的品位与精巧的构思。教学这些散文或小说,教师要将侧重点放在艺术手法的分析上,引导、启发学生仔细品味其手法的巧妙、精妙、美妙,培养学生对散文与小说这类文学作品的情感,培养学生阅读、分析、鉴赏散文与小说的基本能力。
3. 对记叙文、通讯报道等以纪实为主的文章的欣赏
记叙文、通讯报道或者报告文学,多以纪实为主。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课文中比较突出的写作方法,着力加以分析与评价。如鲁迅的《滕野先生》、胡适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等写人的记叙文,分别运用了人物外貌描写、以事写人、动作描写等手法;又如,通讯《月亮上的足迹》运用了以数据说话的写法……这些课文在写法上有着鲜明的特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表达技巧的分析与欣赏作为教学的着重点来处理,并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手法的妙处。
4. 对说明文和议论文的欣赏
说明文或议论文逻辑性较严密,教师要瞄准文中比较明显的表达手法,引导学生好好品味其中的好处。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以典型事例来说明事物整体特征;法布尔的《绿色蝈蝈》,以拟人方式来介绍蝈蝈的生活习性与生命特征;孟子的《鱼我所欲也》,运用了援譬设喻的手法;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运用了驳论的手法……这些手法的运用使得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形式精彩纷呈。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这些手法的品味与鉴赏上,借此来引导学生学习、借鉴说明文与议论写作方法与技巧,在习作训练中写出条理清晰、富有逻辑性和说服力的作文。
二、通过欣赏文章的语言风格,提升学生的语言鉴赏水平
不同的作者在驾驭语言方面总体现着一定的鲜明特色,这些特色就是作家的语言风格。新闻报道、说明文和应用文,文风精练;记叙文和一般的议论文,文风朴素;而诗、词、曲、赋,文风精致。内容决定形式,对创作文章而言,只要使用的语言与所要表达的意思相符合,与所要抒发的情感相匹配,与所要描述的对象相协调,温文尔雅的文风是好的,嬉笑怒骂的文风也是好的,慢条斯理的文风是好的,咄咄逼人的文风也是好的。譬如,诸葛亮的《出师表》,以磅礴的气势、抒情的笔调、一气呵成的语气,毫不掩饰地抒写了自己的情怀,倾诉了自己的衷肠,彰显出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文风;朱自清的《背影》、莫怀戚的《散步》,都以白描的手法、徐缓的节奏、写实的笔触,娓娓而谈,再现了父亲的音容举止,表现了人间真情,彰显出了朴素的文风;《苏州园林》、《看云识天气》等说明文,条理清晰、笔触清新、术语精准……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遣词造句的语言风格,引领学生用心品味,仔细揣摩,领略表达方式的美妙。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关心文章的语言文字,关注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促使学生的阅读鉴赏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综上所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来说,鉴赏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放慢讲解的脚步,引领学生慢慢地身世、政治倾向、审美情趣不尽相同,因而各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尽相同,即使忧愁悲怨,也各有缘由,各有表现,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种。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如果对中学课本中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归纳、分类,并能很好地理解把握,那么做高考卷中的诗词鉴赏题将不再是难事。
摘要: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文章从分析古诗的思想感情入手,就古诗中忧伤、愁苦、悲愤、怨恨的思想感情作了分类并列举了若干高考中的诗歌鉴赏题进行分析,旨在从感性和理性上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对古代诗词鉴赏之思想感情的考查,往往在试题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考查,都可以牵涉到或落脚到对思想感情的考查,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把握好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感情(主旨),那么在古代诗词鉴赏这个专题中,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分数。
同一题材的诗歌往往有着相同或类似的感情表达,因此掌握了这些规律就更容易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山水田园诗
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或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厌恶官场,远离浊世,对宁静平和的田园生活的向往;或描写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对壮丽山河的热爱;或表现归耕隐居之乐,多抒发质朴、清新、恬淡、闲适、物我两忘的感情,表现不同流俗的清高,追求隐逸,有消极避世的思想。
2.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是诗人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或表达像古代英雄那样的建功立业之志,或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含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多借古讽今。
3.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出物和我的相同点。
4.送别诗
一般会借助对景物或情境的描写,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把握这类诗作者的情感要注意情与景的关系。
5.边塞诗
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也有的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
6.羁旅诗
这类诗主要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乡或亲人的思念之情。这些情感的表达离不开对行旅中所见景物和生活情境的描绘。
【技巧点拨】
1.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把握思想感情
作为考试题中的注释,我们认为这绝不是“无意点缀”,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注释的信息是出题人留给解题人(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我们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在考试中可能会有更好的收获。
2.利用诗词中的意象,把握思想感情
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而意象则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例如:孤雁、寒鸦、冷风、凄雨等,由此可得知,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与其在诗中所选取的意象有密切联系,从这儿出发,“顺藤摸瓜”,诗人的思想感情,便可“略知一二”。
3.知人论世,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把握思想感情
一首诗或词,在题材选取上,因人而异,在形式技巧上,也千变万化,还有古今语言有别,这使得我们在理解上,客观的增加一些难度,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或者说是相通的、普遍的,那就是思想感情,无论古人和今人,在情感上是相通的,这就为我们的感同身受、发挥想象,提供了依据,由此去把握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真题解析】
黑龙江绥化卷 赏析《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①全诗采用了 的手法,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
②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解析]第一题,根据“把战斗的气氛渲染得凝重而惨烈”此句找到相关诗句即“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从修辞手法方面判断,“城欲摧”为夸张。第二题,根据“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中的“报君”“为君死”即可理解诗中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答案]① 夸张 ② 爱国热情
湖南衡阳卷 阅读《过零丁洋》,完成问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是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有客观选择题,也有主观表述题。同学们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这里作者通过描绘国家和个人遭遇,来抒发一种爱国大义情感。
[答案]示例: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河南卷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 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根据诗歌的题目、背景、诗眼、意象等着手。通过本文的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再根据诗歌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知作者并没有因为送别而悲伤,而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也表达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endprint
[答案]①与友人的惜别之情
②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新疆乌鲁木齐卷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水调歌头
苏 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这首词是吟咏中秋的名作,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和矛盾,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
B.开篇写中秋之夜苏轼把酒问天,流露出作者对宇宙人生的疑惑,而且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之情也更加深了一层,竟产生乘风归去的念头。
C.下片起笔的月色描写紧承上片最后两句的入世情怀,由“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表面上对月有怨,实际写与亲人不得团圆的惆怅。
D.全词写景、叙事、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虚实并述,将抽象的人生哲理具体化、形象化,语言如行云流水,想象生动丰富,意境旷远美妙。
[解析]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鲜明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作一些品析和表述。A项中“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因而心情极为抑郁不平”表达不准确,应是“下片写中秋对月思人,怀念手足兄弟,也表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一种感情”。
[答案]A
湖北黄冈卷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不见
杜 甫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①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②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注释]这首诗写于客居成都初期,杜甫此时辗转得悉李白已在流放夜郎途中获释,遂有感而作。
①世人:指统治集团的人。
②匡山:李白少时读书的大匡山,在今四川北部。
阅读全诗,品析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艺术的理解。方法: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不见李生久”表现出思念好友。“独怜才”“诗千首”赞美李白的才华。“世人皆欲杀”同情李白的怀才不遇,同时也表达出自己也有同样的遭遇。
[答案]抒发了对好友李白的挂念;对李白才情的赞赏;对李白怀才不遇的境况的同情;同时也抒写了自己与李白同样遭遇的感慨。(答出两点印可)
四川资阳卷
淮上与友人别
郑 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歌的第三句,写“风笛”和“离亭”有何作用?
[解析]这句诗诗笔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直写分别情景。驿亭饯别,酒酣情浓,江风吹送凄清幽怨的笛曲。宾主耳接神驰,寂然相对,愁思萦绕,随风飘荡。宾主沉浸在这离笛声中,意犹未尽之时,天色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双方不由自主地倒抽了一口凉气,一股难言的离愁滚涌心头。通过对这句诗的分析可知,“离亭”“风笛”是象征离别的意象,诗人借此意象表达别离的愁情。这样的题联系全诗的内容来思考。
教学要求: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态度,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答题方法与技巧。考点阐释:
1.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2.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明确作品的社会意义。4.把握作品的趣味情调。教学设想:
1.教学中应注意联系课文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掌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有关知识,掌握诗歌主题的分类与特点
2.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方法与技巧,注意答题的规范。
3.讲练结合,以练为主,辅以教师的讲评,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答题模式,不断提高掌握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
4.拟用二个课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
一、导入 引导学生注意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问题
(一)、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
2、作家生活的时代与写作背景;
3、诗词的题目及“序”;
4、作品复杂的情感; 5、涉及的文化常识、典故神话等。
(二)、熟记古典诗词常见的主题 ①送别诗
例:《送元二使安西》(王维)《别董大》(高适)《赠汪伦》(李白)
特征(意象):文题(送、赠、别等),柳,酒,歌,船,长亭短亭,灞陵亭(灞桥),南浦等。
表现要点:离情别恨
深情厚谊
激励劝勉
②爱情诗
例:《雨霖铃 寒蝉凄切》(柳永)《鹊桥仙 纤云弄巧》(秦观)《一剪梅 红藕香残》(李清照)《锦瑟》(李商隐)
特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鸳鸯、桃花、红豆等。表现要点:绵绵思念 款款深情 离情别恨
③哲理诗
例:《题西林壁》(苏轼)《观书有感》(朱熹)等
特征:宋诗议理较多。从现象到本质,反映一定的人生哲理。
④边塞诗 例:《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凉州词》(王之涣)《出塞》(王昌龄)等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⑤田园山水诗
特征(意象):高山、流水、明月、清风、农家风光、山间胜景等
表现要点:宁静、闲适、恬淡、农家乐(丰收喜悦)、隐逸情怀等。⑥行旅诗
特征(意象):驿道、征铎、马、船(舟)、杜鹃、鸿雁、客、浮萍、飞蓬等。
表现要点:旅途艰辛 漂泊无依 浪迹天涯 归期遥遥 孤独彷徨 思乡思亲
⑦咏史诗(怀古诗)特征:古迹、古人
表现要点:借古讽(谕、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⑧咏物诗 特征(意象):松、竹、梅、菊、蝉、蜂等。
表现要点:托物言志,以中心物象的本质特征,寄寓诗人的情怀。
⑨其它题材——闺怨诗、题画诗、爱国诗等
二.引导学生掌握诗词各种题材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1、边塞征战:边塞诗、闺怨诗
主题: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 B、控诉战争痛苦; 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等
边塞战争诗的语言特点多豪迈奔放,其表达的情感多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或表现战士勇于杀敌;或抒发保家卫国的决心。二是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闺怨诗一是妇女对前线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一是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
2、怀古咏史:怀古诗(词)、咏史诗
主题:A、称颂、仰慕英雄;
B、讽谕现实;
C、自比自况等
怀古咏史诗主要是凭吊历史遗迹,或为历史人物,或为历史事件,作者的胸襟怀抱主要是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表现出来,这类作品多用典故,风格与感怀类似,如辛弃疾的《登京口北固亭怀古》。或借古讽今,抒发昔盛今衰,古今变化的感慨。如刘禹锡的《石头城》《乌衣巷》姜夔《扬州慢》或借古人的遭遇来类比自己的遭遇,抒写怀才不遇之叹。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伤,或对现实不重用人才进行批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3、写景(物)抒情: 写景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过对大自然山水田园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或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山居秋暝》。
咏物诗一是托物言志,是通过某一事物来表达某种志向或追求,或自己的品质。一是托物寄情,是通过某一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慨。如仕途失意的苦闷。
4、其他: 送别诗、感怀诗(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感怀诗
大都是感物兴怀之作。此类作品多用比兴,风格沉郁顿挫。或慨叹时局险恶,民生多艰,同情人民的疾苦。或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写自己的忧愁哀思。或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离别诗
唐代疆域辽阔,社会开放,唐人出游频繁,饯行赠诗风气盛行,因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唐代较突出的2000多位诗人中,几乎人人都写过送别诗。
唐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谋生、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或者坦陈心志的告白。或者情深意长的勉励,反映漂泊的羁旅行愁。
5.离别诗的情感 1.哀伤凄婉。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作者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分析:(1)、景物:“春江渺茫”、“日暮”、“征帆”(2)、三四句替远去的友人设想: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
2、慷慨豁达
别董大
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问题:这首诗使用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反衬;哀景衬壮情。体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对友人的真诚情谊。
三、“情感主旨类”之答题模式
(1)考查方向:
1、对所抒感情的理解
2、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
3、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题目类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3)解题格式:
1、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2、概括诗歌主旨: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4)答题要领: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二是揭示主旨,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5)例题分析:
例
1、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例
2、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转变过程。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 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四、练习:
1、完成《名师一号》P106-108中的“练练吧”1-6题。
2、下列诗词中均有“愁”,请分析每一首诗中“愁”的具体内容。(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2)、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3)、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4)、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5)、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
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安石)(6)、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7)、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8)、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9)、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10)、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飘弃樽无渌,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杜甫)附答案:
1、闺中怀人之愁;
2、国破家亡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思友之愁、失意之愁;
4、伤春之愁、家国之愁;
5、昔胜今衰之愁;
6、思念情人的孤独之愁;
7、羁旅之客愁;
8、亡国之愁;
9、人生失意之愁;
10、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之愁。
3、请做《练案》备考三部曲之二。附:常用术语(1)评价主旨
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
言简意丰
意在言外
言外之意
言在此而意在彼
言有尽而意无穷 含蓄蕴藉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2)分析手法
卒章显志
画龙点睛
直抒胸臆
托物言志
以小见大
寄托
衬托(反衬)
烘托
渲染
怀古伤今
借古讽今
情景交融
情景相 生
情因景生
借景抒情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3)风格
纤柔
明快
清新
浪漫
悲壮
平易
平实
峻洁
清雅
清逸
简练 峻拔
沉郁
凄婉
轻艳
朴素
自然
隽永
犀利
婉曲
洒脱旷达
雄浑刚健
豪放飘逸
热情奔放
大气磅礴
笔力雄健
慷慨悲凉
缠绵宛转(4)意境
幽静
宁谧
苍莽
深远
热烈
高昂
壮阔
幽远
空灵
辽阔
苍凉 幽美
朦胧
淳朴
荒芜
孤寂
冷寂 空寂寥落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晚 望 [清]郑珍
向晚古原上,悠然太古春。碧云收去鸟,翠稻出行人。水色秋前静,山容雨后新。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有人认为,尾联破坏了全诗优美的意境,应该删去;也有人说,这两句恰是诗人匠心独运之处,不能删去。你同意哪一种意见?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重点考查诗歌表达手法中“反衬手法”的运用。考查情与景的关系,重点要揣摩乐景与哀情之间的辩证关系。用乐景写哀情而愈见其哀。
答案 同意后一种意见。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农村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作者运用“以乐写哀”的手法(或“以乐景衬悲情”“对比”),抒发了满腔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巴丘书事 陈与义
三分书里识巴丘,临老避胡初一游。晚木声酣洞庭野,晴天影抱岳阳楼。四年风露侵游子,十月江湖吐乱洲。未必上流须鲁肃,腐儒空白九分头。
结合全诗的内容,说说诗歌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达了作者坎坷漂泊的感慨,报国无门(或“年老无成”)的哀叹,忧国伤时的情怀。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①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 ①作者老家在温州平阳,此诗是他转徙京口时的感怀之作,当作于宋亡之后。②这首诗是作者离开成都草堂后在渝州(今重庆)一带飘泊时所写。
请结合诗句分析《京口月夕书怀》和《旅夜书怀》两诗中作者情感的相似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为比较阅读题。所选诗歌一为唐诗,一为宋诗,但都是五律。要求分析二诗情感的相似之处,属比较阅读的范畴。在分析时注意结合诗歌所选用的意象的相似性进行作答。答出两点即可。要求比较宽泛。
答案(1)都抒发了异乡飘泊沦落的悲凄之情,林诗中感叹自己“异乡”飘泊,杜诗用“天地一沙鸥”自况,自伤飘零。(2)都抒发了自己年老孤独的伤感之情,林诗中感怀自己“百年”之身独对夜灯,杜诗中以“平野阔”“大江流”反衬自己一叶小舟的孤苦伶仃。(3)都抒发了时光流逝的悲哀之情,林诗中有“华发”“百年”的哀伤,杜诗中以江水的奔流令人感受到时光的迅速消逝。(4)都抒发国家残破、自己一事无成的郁闷之情,林诗写在宋亡后,“万事已华发”流露了事事不如意的悲伤,这也是借酒浇愁的原因;杜诗结合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流露了未能施展政治抱负的不平。4.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咏荷上雨
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变化题”,需要解说诗人心理变化的详细过程。心理未变化时是梦见西湖美景,变化的契机是“急雨打篷”惊醒美梦,变化后的情景是眼前出现了更加美妙的境界。
②答案 上阕词人梦中泛舟西湖花底,看到的是西湖烟水,闻到的是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忽然一阵急雨袭来,敲打船篷,致使词人午梦初惊,对急雨惊梦不无遗憾抱怨之情;然而醒来一看,眼前出现的却是更加美妙的境界,感情由急雨惊梦之遗憾变为咏荷上雨之欣喜,变化自然,水到渠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风 王安石
一马春风北首燕,却疑身得旧山川。阳浮树外沧江水,尘涨原头野火烟。日借嫩黄初着柳,雨催新绿稍归田。回头不见辛夷发,始觉看花是去年。
【注】 ①北首:向北。燕:今北京市,时为辽国都城。②原:原野。③辛夷:木笔花,又叫迎春花。
(1)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璧在《王荆文公诗笺注》中说本诗有“经理(收复)燕山之意”。请结合全诗,谈谈这种意向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人以不见迎春花作结,含蓄地表达了国土被占的愤恨之情。
(2)从首联两句可以看出。诗人乘着春风,跃马扬鞭踏上辽国的土地,却似乎感觉是来到了“旧山河”,没有一丝脚踏异国土地的感觉。含蓄的语言,蕴藏着诗人收复国土的理想。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折桂令·客窗清明
乔吉
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
这首元曲开头和结尾写的都是暮春景象,但一个是悲景,一个是喜景。试用简洁的语言分析这两种不同的景物气氛对表达感情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元曲开头写的是风雨梨花日渐凋零的景象,这个景象与客居游子心情相协调,正面衬托了悲的心情;末尾写的是春来柳发的良辰美景,这景象与游子心情相矛盾,反衬了悲的情感。这样一首一尾、一正一反,从两个角度烘托了游子天涯漂泊的孤独之感和失意情怀。7.阅读下面的几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③
②
①
青玉案 贺 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虞美人 李 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反复吟诵这三首词,体会词的共同情感,并说说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句子表达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首词均为一个“愁”而作: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2)反复品读三首词,比较表达愁绪的意象有什么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玉案》一词“愁”是以“烟草”、“风絮”、“黄时雨”为意象,体现词人对倾慕女子所生的闲情闲恨闲愁,又以“一川”、“满城”等语言为载体,烘托渲染作者在这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霖不止的时节,越增无限的愁怀恨绪。《虞美人》则以“一江春水”来坦露这位南唐后主的亡国之愁汹涌如春潮。《武陵春》中的“双溪舴艋舟”意象则形象而又夸张地写出了女词人在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环境中国破家亡之愁沉重而难以舟载。(3)通过这三首词的涵咏,你对古代诗歌表达抽象的感情和心志方面有什么感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古代诗歌的情感、心志一般是通过意象来表达的,即不同的意象表达了作者内心不同的“愁思”,这也是古代诗歌具体化的技巧之一。正是这样的技巧,使得中国诗歌就更具有想象和品味的空间,这也正是古代诗歌富有含蓄之美的原因。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 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1)五言诗的节拍一般为“二、二、一”或“二、一、二”拍,诵读时,每拍之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一顿,这样就能读出抑扬顿挫的声调与节奏,请你朗读诗歌并画出朗读的节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外,烟火/渐/相亲。
(2)这首五言律诗,作者通过哪些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它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布局以“寒水”开始,“烟火”告终,中间历叙旷野中的怪禽、落日、初月、边烽等意象,给人的感受是由寒而暖,从惶恐而至欣慰,细致入微地表现诗人心理的变化。表达出诗人对和平宁静的生活的热爱。
(3)颈联“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初升的月亮高悬天空,烽火已点燃,但没有越过秦地,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山村更显安谧宁静,表现作者欣慰、喜悦之情。
(4)贾岛的诗以“幽奇寒僻”风格而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这一创作特色,请你细细品读,然后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贾岛以“幽奇寒僻”风格著称,这首诗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创作特色,首联从听觉、视觉相互衬托,“闻寒水”、“少四邻”生动地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又寂静、凄冷的氛围,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又如颔联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怪禽在荒漠凄寂的旷野上鸣叫令人闻而惊惶不安,兼之落日昏黑之时,更令人不寒而栗,诗句从声、色两个角度体现了幽深险僻的诗的境界。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渔樵过此生。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建湖高级中学二轮“整合教学内容”专题复习课
[教学目标] 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领悟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一轮试题回顾
1.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2)
寄远(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2)本诗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这两句写正值客心孤寂之时,忽见红袖凭楼而更增思家之情,诗人看见红袖凭楼的情景时,一下子联想到家人也在盼望自己归来,于是思家之情更加浓重(或红袖的悠闲和客心的孤回形成鲜明的对照,越发衬托出旅思的凄凉,进一步触发了诗人的思家之情)。
4.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高三新学期摸底考试)
梅花二首 苏轼
其一
春来幽谷水潺潺,灼烁梅花草棘间。一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度关山。
其二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注】《梅花二首》写在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途中。
(3)《梅花二首》中梅花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对梅花同情、尊敬与赏识,诗人孤寂与痛楚,坚强与通达。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1)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五)
晓望(杜甫)
白帝更声尽,阳台曙色分。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荆扉对麋鹿,应共尔为群。
【注】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当时流寓夔州瀼西。(3)结合诗句,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参考答案:诗人只能与麋鹿为友(1分),表达了诗人流落西南、亲朋离散的孤独(1分),被朝廷弃置的失意与无奈的思想情感(1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
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二)古诗常见思想情感归纳:
1、忧国伤时
①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②反映离乱的痛苦。③同情人民的疾苦。④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2、建功报国
①建功立业的渴望。②保家卫国的决心。③报国无门的悲伤。④山河沦丧的痛苦。⑤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⑥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思乡怀人
①羁旅愁思。②思亲念友。③边关思乡。④闺中怀人。
4、生活杂感
①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②昔胜今衰的感慨。③借古讽今的情怀。④青春易逝的伤感。⑤仕途失意的苦闷。⑥告慰平生的喜悦
5、长亭送别
①依依不舍的留念。②情深意长的勉励。③坦陈心志的告白。
(三)掌握古诗鉴赏领会情感常见方法:
1、从题目
常言道,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借助诗歌的标题可以来推断诗歌的思想情感。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九)
喜李翰自越至(刘长卿)
南浮沧海上,万里到吴台。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春风催客醉,江月向人开。羡尔无羁束,沙鸥独不猜。
(1)请分析“久别长相忆,孤舟何处来”中包含的诗人的情感。(3分)
答:①对朋友长久的思念;②对朋友孤舟浮海的关切;③对朋友多年不见,自越而来的惊喜。(3分。每点1分)
2、从序注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或诗后有几点注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诗歌思想情感。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南通2014一模)
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注】卢纶(739年-799年),字允言,大历十才子之一。曾于唐玄宗天宝末年中进士,旋即安史之乱爆发,未能为官,后重新应试,但屡试不第。受举荐为官,但因政治斗争受到牵连,终身不得重用。
(3)请概括尾联诗人抒发的丰富情感。(4分)答案:①“逢世难”表达了对遭逢世难的伤感;②“独将”表达了孤独寂寞的愁苦;③“衰鬓”表达了对人生已老及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忧愤;④“客秦关”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的惆怅。⑤“谁念”表达了自己的坎坷经历无人理解、同情的伤感。
3、从诗人
(1)知人。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政治上的得意失意之于李白,安史之乱之于杜甫,亡国经历之于李煜,屡屡遭贬之于苏轼,抗金之于陆游、辛弃疾,亡国破家之于李清照,每个人的思想感情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也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如果碰到不熟悉的诗人,而诗人所处的时代和思想经历对全面了解该诗很重要的话,我们可以通过题干或诗歌末尾命题人所提供的注解对诗人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解。
(2)论世。就是要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状况。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三)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②。此时③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了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诗作答。②何逊是杜甫佩服的南朝梁诗人,这里把裴迪与何逊相比,表示对裴迪和他的诗的推崇。③“此时”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大唐帝国万方多难之际。(1)本诗通篇以早梅伤愁立意,试概括诗歌中含有哪些愁情。(4分)
答:①老去之愁②失意之愁③思乡之愁④忆友之愁⑤忧国忧民、伤时感世之愁。(答对1点4分,答到4点即可)
4、找诗眼
诗歌丰富的思想情感往往借助于精炼的语言来体现,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我们要抓住这些关键字。
例: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15)
隋宫(李商隐)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汴河曲(李益)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注释】①九重:指皇帝所居。②障泥:马鞯。
1、上面两首诗的题材与内容都较相近,说说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慨。(4分)
答:这两首诗都寄寓了作者对隋王朝灭亡的深沉感慨,(2分)希望晚唐统治者能从中吸取教训。(2分)(意思对即可)
例:阅读下面的这首诗,回答问题。(诗歌讲义2)
晓至湖①上 【清】厉鹗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折②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③。
【注】①湖:杭州西湖。②折:弯曲。③景:影。(1)这首诗情感丰富,请作分析。(4分)
答:①喜爱幽静:“人意静”、“寒雾生”等。②亲近自然:“临水、“稍见初日开”等;③向往自由:“学野凫”、“逐清景”等;④自由暂不可得的惆怅:“安得”。
5、从典故
典故是指诗人诗中化用的前人诗文中的成语典故,包括历史故事、神话故事、诗文词句等。使用典故,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以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例: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周练十二)
望蓟门①(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②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 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
指军乐。
(2)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3分)用典。(1分)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2分)
6、从意象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例: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诗歌讲义5)
春夜闻笛(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1)这两首诗都写了夜闻笛声。在两首诗中,笛声各引发了什么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春夜闻笛》引发的是谪迁之人盼归的愁怨(人留雁归,朝廷的恩赦并没有随着太自然的春季一同来到)(1分);《夜上受降城闻笛》引发的是戍边将士的思乡的惆怅。(“愁怨”、“思乡的惆怅”各1分,点明“谪迁之人”、“戍边将士”1分。)
(四)结合江苏高考试题揭示答题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2.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2004江苏卷)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答: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思维方法揭示:
1.识情感类型(关乎自我、关乎他人、关乎时世)2.抓显性信息(直接点明情感的词或句)
3.悟隐性信息(景物,事物、人物、典故、场景)4.晓全面信息(题目、作者、诗句、注释)
如何组织符合题意的答案? 1.注意范围,有针对性。2.分清层次,强调变化。3.由表及里、由主到次。4.句句落实,按序答题。
(五)课后演练:
1、(常州市2011届高三第一次调研考试)
喜见外弟又言别(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问:简要分析“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秋山”点明时令,隐含伤怀惜别之情;
“巴陵道”,“秋山又几重”,通过重山阻隔的场景,表现后会难期的惆怅心情,和对前路艰险的担忧。
2、(徐淮连宿2011届高三第三次调研测试)
二月二日①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②,三年从事亚夫营③。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只身远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渊明字元亮,这里用“元亮井”指代像陶渊明那样的归隐生活。③亚夫营: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这里指代作者供职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问:请结合全诗,简析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4分)
一、仔细阅读标题,结合作者和注释
题目往往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暗含了思想感情。所以,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仔细阅读标题,把握诗题中的关键信息。
例如,从《鹊桥仙·七夕》中的“七夕”,可以得出诗歌的内容与“七夕”相关的结论,往往抒发夫妻相聚相思之情;《邯郸冬至夜思家》中的“邯郸”“冬至夜”和“思家”交待的是诗人冬至夜晚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抒发了思乡之愁,怀亲之意;《征人怨》中的“征人”和“怨”暗示了诗歌的类别是边塞诗,揭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怨;《喜李翰自越至》中的“自越至”交待了朋友相聚的内容,“喜”则表明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再看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②惊残:惊醒。③故山:即家乡。
陆游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爱国激情是其诗词创作的主旋律。但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伸。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陆游一生壮志未酬的悲慨。这首词是作者在王炎幕府经略中原事业失望之作。只半年多,曾身着戎装、乘时立功的机会和王师北定中原有日的愿望化为泡影。若不了解作者的这番经历,就无法体会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无法领悟体味“况半世、飘然羁旅”中人在羁旅的寂寞思乡、半生飘零的悲凉、壮志未酬的惆怅、对朝廷的不满这些五味杂陈的情感。
二、品读关键词句,把握情感
关键词句,是诗歌中的“诗眼”,是最能表现诗歌感情和主旨的词句。
例如,“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南宋·黄公度《悲秋》)中的“怅”,“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中的“独”,“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时起》)中的“闲”,都表明了诗歌的情感。当然,直接表情达意的显性词,如“愁”“怨”“愤”“恨”“忧”“喜”“乐”“思”“怜”和“怅”等,较易把握,我们要尤为注意的是诗歌中表情达意的隐性词。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感情时较为含蓄、间接,但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如2012年江苏省高考卷《梦江南》“摇曳碧云斜”中的“摇曳”和“斜”就暗示了感情的纷乱不宁。以辛弃疾的《鹧鸪天·送人》为例: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问:探寻画线诗句的隐性关键词,并依此分析该处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送”字,拟人化,看似水送树,实则人送人。一个送字包含了“我”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而“埋”字,言其乌云遮山,借景之阴暗写人心情的郁闷,一半源于为友人一路山高水长的担忧,一半暗含对友人一路平安的祝福。
三、深入理解,整体把握
叶嘉莹说:“诗歌所传达的不是死板的知识,而是诗人心灵和感情的一种兴发和感动。”诗歌鉴赏,是读者与作者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堆砌和技巧的掌握。因此,对古代诗歌情感的把握,最终要从咬文嚼字中跳出来,从作者的经历、写作时的背景、标题注释中的信息、关键词句、意象等方面综合深入理解,才不至于以偏概全,曲解或误解诗人的情感。例如下面这首诗:
日暮 杜甫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注】大历二年(767)秋,晚年杜甫流寓夔州(重庆奉节),写下了这首诗。花烬:灯芯结花,民俗中有“预报喜兆”之意。
在全诗中,杜甫表达了怎样的复杂情感?
看标题——日暮时分,看作者——忧国忧民、爱国诗人,看注释——漂泊在外、年迈迟暮;情感词——非故园,表明思乡;意象——牛羊(久)柴门(闭),孤独思乡;清夜、风月可以得知,江山美丽,却非故园;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渲染了宁静清冷的氛围,由此可以整体综合把握,诗歌表达了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情。
总之,面对一首古诗,从标题、关键词句和整体三个方面入手,即可迅速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诗歌鉴赏思想感情教案】推荐阅读:
高考诗歌鉴赏思想情感09-10
诗歌鉴赏之思想情感教09-15
2024高考诗歌鉴赏之比较鉴赏-教案09-13
高考诗歌语言鉴赏教案09-22
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06-04
《诗歌鉴赏之炼字》的教案11-08
教学课题诗歌景物形象鉴赏复习教案07-08
诗歌鉴赏之诗歌题材06-02
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