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4-11-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共8篇)

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1

【写作提示】“责任”一词的含义有两个,其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其二是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责任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首先要正确理解责任的内涵,再和现实中的具体行动联系起来。主题一:责任感是一个人必备的道德修养。它既包括对自己的责任,也包括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肩负着责任生活着:父母有培养子女的责任,我们有赡养、孝敬长辈的责任;交通警察有维护交通安全的责任;教师有培养好下一代的责任;医生有救死扶伤的责任;学生有努力学习完成学业的责任„„是责任感使这个社会井然有序地运转着。责任感是促进我们每个人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它不仅会影响个人,也会影响国家。一个人如果没有责任感,就会失去人们的信任,失去立身之本,最终无所成就;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责任感,就可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有责任感的人多了,社会就进步;有责任感的人少了,社会就下滑。在今天,人们常说我们的社会道德滑坡。因此捍卫文明,重新支起道德的支柱,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主题二: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任何一个被社会推崇的人都是具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不论这种责任感的对象是个人还是集体,都一样受到人们众口一词的赞誉。如果没有责任感,就没有动力,就没有精神支柱,就没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就不能克服重重困难去获取伟大的胜利。

主题三:年轻一代要尽快树立责任心, 勇敢地承担起责任。①人类发展到现在,人的责任感也应该更加自然和完善。然而目前法制建设的滞后,给一些不负责任者以可乘之机,给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行以滋润的土壤,使之在社会上生长并不断漫延起来,成为危害社会的一种最为恶劣的风气。②现在年轻的一代,生活在相对富足的环境中,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自理能力差,忧患意识差,责任感差,这是危险的。这一代人在走上社会之前,一定要树立对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心。责任,是生命中的必修课。同学们,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吧!勇敢地承担起责任吧!

主题四: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心。先从原理上阐述论点,然后指出社会上缺乏责任心的事实及造成的恶果,接下来对缺乏责任心的害处进行分析,最后再转过来从正面论述责任心的重要,重申论点。或者先列举社会上一些没有责任心的典型事例,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提出一个人必须要有责任心,要勇于承担社会和历史赋予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论述:责任自古就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脊梁,责任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责任更是成就事业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时代青年,应该如何树立责任心,承担起时代中华复兴的光荣使命。题目举例:《带着责任上路》、做人要有所担当

责任在我肩

责任担当作文:担当

小时候常常去外公家玩,记忆中总是外公忙里忙外,洗衣做饭,甚至修理门窗什么的。而外婆呢,却习惯于坐在沙发上看看电视,或下楼去院子里悠悠然散会儿步,与其他老人聊聊天,一天的日子就平淡而悄无声息的度过了。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我总是很不解,幼小的我还暗暗为外公抱不平,多辛苦啊,跟保姆似的天天围着外婆转,外婆还常常不满。可是我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时,外公常常是憨憨一笑,用手摸摸我的脑袋,笑眯眯地说:“那有啥?这是我应该做的!”而此时的外婆,早已收起她抱怨唠叨的话语,带点少女般的羞涩,一动不动地望着电视,仿佛专心致志的样子。但我知道,她什么也没有看进去。

随着时间流逝,我愈发能感觉到外公对外婆那虽然平淡质朴却深沉执著的感情,这种感情已不仅仅是夫妻上的情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亲的呵护。外婆还不到40岁就患上了心脏病,从此与医药为伴,坐着的时间比动的多,还时不时要吸吸氧气,量量血压什么的,而所有这些都是外公一人操办,他也仿佛从中得到许多快乐。他像一个小伙子似的一天到晚风风火火,买菜还骑个小摩托,为外婆制订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的清淡食谱,中午外婆午休,他会坐在一旁看报纸,看着看着,脑袋就往下垂,我忍不住笑出了声,他猛的惊醒,轻拍我一下,压低嗓子半开玩笑地呵斥到:“去,到别处玩去!”原来,他是为了防止我闹出什么声响才坐在那儿的啊。

外公属狗,大家都说外公就像狗一样是劳累辛苦的命,劝他休息,请个保姆伺候外婆,他怎么也不同意,事必躬亲。后来,外婆的病情突然恶化,不得已终于请了保姆。可惜进外公家的保姆走马灯的一个接一个的换,没有能待久的,一问才知道全部被外公骂着赶走了,外公还振振有词:“没有一个省心的!”其实,是他自己不想省心,把保姆的活都包了,家里白养一个外人,心疼银子,干脆就辞退了。

外公就是这样辛苦了一辈子,担当了一辈子,他用自己的行动为外婆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让外婆的后半生轻松而舒适。我由衷地敬佩外公,他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拥有一颗坚定无比的勇于担当的心,虽然岁月流逝,却始终如初,让我领悟到那一份大爱无言的美丽和“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至诚。

责任的光芒

千百年来,人类拥有上苍赐予的许许多多美好的品质与情感,强烈的责任感就是其中的一点美丽的光芒,在一颗颗忠义的赤子之心中闪耀着。

乘着时光的快车,我看到了蔺相如那举璧抵柱、智对强秦的身影和那泰然自若的神情。秦王倚仗国家强大的那点儿神气,此刻在相如冲天的豪气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是什么给了相如这莫大的自信?是保护赵国子民使其免于阶下囚的责任。

明亮的烛光下,诸葛亮在写着什么。是呀,在这出师的前夜,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时刻牵挂的后主说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罢,他不禁抬头仰望苍穹,目光闪烁。是什么让孔明如此夜不能寐?是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强国安民的责任。

岳阳楼下,滔滔江水拍打着江岸;岳阳楼上,范仲淹难抑心潮的荡漾,放声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什么使他这般情感激扬?是一切为了天下百姓的责任。

蔺相如、诸葛亮、范仲淹,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他们把谋求人民的幸福看成自己的责任,这是无比珍贵的情感。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闪耀着责任光芒的“平凡人”。因为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平凡人拥有了新的称谓——“感动中国人物”。

杨利伟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成功地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付给他的伟大使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遨游于浩渺的宇宙。

任长霞巾帼不让须眉,纵横于穷凶极恶的匪徒之间,肩负着保护百姓生命安全的责任。结果虽悲而壮,他依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姚明是遥远的美利坚众异国面孔中屹立的东方小巨人,他身上有着数不清的中国球迷的期望。他的责任就是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奋斗的激情,不懈的毅力。他做得很好,他担起了责任,他不辱使命。……

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各种各样的责任压在了他们的肩上,正是他们勇于担当责任、不辱使命的做法,才铸就了他们的辉煌。

对于责任,西塞罗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是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刘易斯的这句话更是言辞犀利:“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2

2009年12月2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规定:“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 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 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未采取必要措施的, 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这是我国法律第一次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 必将对我国的网络服务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一、第36条三款规定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有关内容的关联性来看, 《侵权责任法》第36条的三款规定之间的关系是:第1款是关于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一般性或者原则性的规定, 第2、3款则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特殊情况。如该法起草者所说“本条第1款规范的是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直接侵权行为, 第2款和第3款规范的是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时, 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何种情况下需要与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1)

第36条第1款既具有宣示意义, 又在该条中具有一般条款的价值。一方面, 它是一种宣示性条款, 即宣示《侵权责任法》对于法律环境下侵权行为的适用性, 也即将网络环境下的侵权责任纳入其调整范围。该条第1款作为网络侵权责任的一般规定, 它首先宣示了利用互联网实施侵权行为, 适用《侵权责任法》的规定, 且不论单独侵权还是共同侵权, 均应按照相应的法律规则承担民事责任。另一方面, 它又具有独立的适用意义, 可以直接作为认定网络侵权责任的依据。特别是, 对于不属于第2、3款规定情形的网络侵权责任, 可以按照第1款认定其侵权责任。相对于第1款规定而言, 第2、3款构成特别规定, 分别规定了:“通知条款”下的连带责任和“知道条款”下的连带责任。

但网络侵权责任形态并不以该条第2、3款规定的情形为限, 对于不属于第2、3款规定之列而符合归责要件的情形, 可以按照第1款的规定追究侵权责任。尤其是第2、3款主要规定的是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于网络用户的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的情形, 网络用户侵权责任的认定则要依据第1款及《侵权责任法》的其他相关规定。此外, 提供内容服务的网络服务提供者, 所提供的内容构成侵权的, 应当按照第1款规定承担侵权责任。

二、“宣示性条款”下的自己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1款规定了网络侵权行为自己责任规则, 即网络用户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因为自己的过错造成了他人的损害, 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 在网络上实施侵权行为, 符合《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规定要求的, 构成侵权责任, 应当对被侵权人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这是一般侵权责任, 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网络服务提供者自己利用网络, 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例如自己发布信息, 抄袭、剽窃他人著作, 未经著作权人同意而在网站上发表他人作品等, 按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的规定, 构成侵权责任, 也应承担赔偿责任。这两种侵权责任都是过错责任, 也都是自己责任, 与第36条第2款和第3款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连带责任都不相同。

在网络侵权行为中, 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的是过错责任, 即只有网络服务提供者存在过错的情况下才承担侵权责任, 其理由如下:

(1) 从法理的角度,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宜承担无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的确立是为了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工业灾害、高度危险等社会问题。无过错责任的产生是从整个社会利益之均衡、不同社会力量强弱之对比以及寻求补偿以息事宁人的角度体现民法公平原则的, 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公平正义观, 也带有社会法学的某种痕迹。目前, 网络侵权案件的大量发生, 主要是立法相对滞后的原因所致, 这并不表明互联网本身有造成人身或财产严重损害的危险性。 (2)

(2) 从技术的角度, 网络服务提供者很难对用户所发布的内容进行逐一的审查。网络服务提供者毕竟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发行者, 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对海量信息进行事先审查是极不现实的, 要求对上传到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进行事先审查也是与网络快速、便捷的目的相悖的。

(3)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 讨论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承担的原则, 并不是单纯地为了处罚某种侵权行为, 而是为了规范上网行为, 平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社会公众各方的利益。因此, 如果对于网络服务提供者适用无过错责任, 无疑将使其背负过于严苛的注意义务, 其结果也必将成为影响互联网产业发展的严重桎梏。

(4) 从比较法的角度, 目前, 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和地区都倾向于对中间服务商采取过错责任原则, 并且法律明文规定了一些责任限制条款, 不再将中间服务商的责任严格化, 以促使其将更多的精力用来发展其服务类型, 提高服务质量。 (3)

三、“通知条款”下的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被称为网络侵权责任的“通知条款”。通知条款意味着:被侵权人在知道了网络用户实施的侵权行为之后, 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的协助措施防止损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被侵权人的通知后, 应当采取必要的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措施以防止损害的扩大;如果网络服务提供者未对侵权行为采取必要措施, 而该网络用户的行为被最终确认为侵权行为, 则未采取必要措施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对接到通知之后的损害扩大部分承担侵权责任。换句话说, 网络服务提供者没有接到通知, 或者接到通知后即采取了必要措施的, 则不需要承担侵权责任。

(一) 通知的内容

被侵权人在获知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损害之后, 有权向网络服务提供者发出通知, 要求其采取必要的措施, 阻止公众访问侵权信息, 避免损害后果的进一步扩大。关于通知的内容, 《侵权责任法》并未作出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在被侵权人提出通知要求采取必要措施的时候, 应当设置必要的门槛。可以考虑的门槛包括: (1) 被侵权人的确切身份证明; (2) 被侵权人与侵权用户的相互关系; (3) 认为构成侵权的侵权行为的事实和网络地址; (4) 被侵权人主张构成侵权的基本证据; (5) 必要时, 被侵权人应当提供信誉或者财产的担保。不提供上述“门槛”要求的, 网络服务提供者有权不予采取必要措施。

采取这样的门槛, 一个方面会限制无端主张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必要措施的人的滥用权利, 妨害互联网的发展;另一方面, 可以增强被侵权人的责任感, 如果主张采取必要措施构成新的侵权行为, 需要承担侵权责任的, 能够找到主张提示的“被侵权人”, 并且能够由他来承担侵权责任。非如此, 不能保护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其他网络用户的合法权益。

(二) 反提示规则

《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2款中留下一个空间, 那就是被侵权人认为他是受害人, 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要采取必要措施, 网站按照其通知对所谓的侵权内容采取了必要措施, 但结果是这个网络用户的行为并不构成侵权, 反而是主张采取必要措施的“被侵权人”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侵害了该网络用户的权利, 这同样构成侵权责任。对此, 尽管《侵权责任法》在该条中没有规定, 但依照《侵权责任法》第6条第1款关于过错责任原则的规定, 同样构成侵权责任。这就是反提示规则, 或者叫做反通知规则。 (4)

反提示规则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根据被侵权人的提示而采取必要措施之后, 发布信息的网络用户认为其发布的信息不构成侵权, 而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予以恢复的规则。如果确认该网络用户发布的信息不构成侵权, 没有侵犯提示的人的人格权、著作权等权益, 给反提示人造成损害的, 提出提示的“被侵权人”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三) “损害的扩大部分”应如何界定

“损害的扩大部分”是指网络服务提供者在接到被侵权人的通知后未采取必要措施阻止公众继续访问侵权信息而导致侵权后果进一步扩大的部分。也就是说, 在接到通知之前已经造成的损害后果, 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网络用户单独承担责任, 网络服务提供者无需对此承担责任。网络服务提供者仅对接到通知以后未采取措施而造成的损害承担连带责任。因此, 对扩大部分的界定就应当从被侵权人通知的那个时间开始。例如侵权行为延续100天, 通知之前已经发生了50天, 通知后又延续了50天才起诉, 这后50天的损害就是扩大的部分。对前面的50天网络服务提供者并无责任, 后面的50天, 应该由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凡是被通知之后造成的损害, 就是损害的扩大部分。如果在网络用户实施侵权行为之时或者在被侵权人通知之前网络服务提供者就知道的, 则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就全部损害承担连带责任。不过, 这已经不是“扩大的部分”了。

四、“知道条款”下的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3款被称为网络侵权责任的“知道条款”。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在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情况下, 如果没有主动采取必要的措施, 则要对于全部的损害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侵权责任法》第一次审议稿和第二次审议稿都以“明知”作为该款所规定的网络服务提供者承担侵权责任的主观要件。而在第三次审议稿中, 立法者采纳了一些意见, 将其改为“知道或应当知道”。最终审议时, 改为“知道”。从解释学角度看, “知道”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主观状态。对于该款“知道”的含义, 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多数学者主张将“知道”解释为“明知” (5) ;也有学者认为“知道”包括“明知”和“应知”两种情况, 但是需要法官在操作层面区分不同的标准予以判定 (6) ;还有学者提出将“知道”解释为“推定知道”或者“有理由知道”。 (7)

笔者认为, 首先, 将知道强制解释为明知, 确有牵强之处, 如果将知道就解释为明知, 为什么法律最终要把明知改为知道呢?其次, 将知道解释为包括“应知”, 特别是解释为应知, 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认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对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负有应知的义务, 就会要求其负担对网络行为负有事先审查义务。这是不正确的, 也是做不到的。第三, 将知道解释为推定知道, 也不正确, 因为推定是不需要充分证据的, 而是根据一些条件而推定。尽管推定知道会比应当知道宽容一些, 但仍然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苛以较为严格的责任。第四, 由于“应知”是较为严格的责任条件, 因此, 法律在规定包括应知的时候, 通常须明确规定。例如《民法通则》第137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但是,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 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 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故依笔者所见, 本款规定的“知道”应当是已知。已知与明知是有区别的, 明知应当是能够证明行为人明确知道, 故意而为已知是证明行为人只是已经知道了而已, 并非执意而为, 基本属于放任的主观心理状态。因此, 知道是有证据证明的行为人对侵权行为已经知道的主观心理状态, 而并非执意追求侵权后果。因此, 《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3款的措辞是非常有分寸的。“知道”一词的表述内容更接近于“明知”的概念, 距离“推定知道”的概念距离稍远, 但不包括“应知”在内。因此, 学者将第3款解释为“明知规则”, 并非曲解法律规定, 而是出于善意的解释, 是基本准确的。当然, 解释为“已知”更为准确。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 近年来发生的网络侵权事件越来越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36条第一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对网络侵权问题进行了明确规定。如何正确的理解和解读, 不仅关系着该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适用, 而且对互联网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分析三个条款间的逻辑关系入手, 通过对第1款:“宣示性条款”下的自己责任, 第2款:“通知条款”下的连带责任, 第3款:“知道条款”下的连带责任的逐一解析, 希望能对上述条款的理解和适用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网络,侵权责任法

注释

1 (4) (6) 王胜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 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第190页, 第193页, 第185页。

2 张新宝:《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第59页。

3 魏永征、张咏华、林琳:《西方传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 第61页。

4 (5) 王利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释义》,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第159页。

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3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以责任为话题作文 篇4

这封来函让我们读懂了什么叫责任。责任不因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不因距离的遥远而消蚀,不因生物体的代谢而作废。对这家设计事务所来说,责任就是生命,责任就是品牌,责任就是信念,责任就是一座山,沉重而又崇高。

同样的事例,也可以从古人身上找到。南京的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不动,巍然如山。只要你仔细去看,每一块城砖上都刻着烧制者的姓名。在当时,这也许只是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所采取的一种措施手段;在如今看来,这是一种何等的责任意识。城砖上的那个人早已作古,但刻有他们姓名的砖与明城墙同在。站在这城墙底下,默诵着这些姓名,会让人肃然起敬。有责任的人是崇高而伟大的。

责任有大有小之分。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为民请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民族的脊梁,他们承载着民族存亡发展的重大使命;也许你没有栋梁之材,但也绝不能放弃属于自己肩上的那份责任。

如今社会上,新名词、新事物、新作派层出不穷,什么“月光族”啦,“啃老族”啦,“丁克族”啦,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对人生的不负责,对生命的不负责,对家庭的不负责,对社会的不负责。

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 篇5

“责任”一个岩石般冷峻的字眼,责任感不会在我们将来走向社会的时候突然的冒出来。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这样的宝贵品质我们只能在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出来。

什么又是责任呢?责任是分内应做的事情。也就是承担应当承担的任务,完成应当完成的使命,做好应当做好的工作。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作为学生:遵守学校纪律是我们的责任,认真完成学习任务也是我们的责任。作为子女:孝顺父母使我们的责任。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我们要遵纪守法,保护环境,要做一个有修养,有内涵,有文化,有素质的人。总之,责任来源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是真正的长大了。

林肯说过:“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

关于以责任为话题的作文 篇6

在香港的一辆公共汽车上,一名司机在拉运乘客途中,心脏病突然发作,而公共车也面临失控的危险。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司机不顾自己的安危,毅然用自己的生命挽救乘客的安全:先把车靠在路旁,再踩下刹车,看着乘客们安全的离去,才无力的趴在方向盘上,安详的逝世。

一名普通的司机,在于自己生命和乘客安全做选择的一刹那,他居然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是什么,什么力量促使他那瘦弱的身躯变得如此伟大?是责任,是不可推且的责任。

责任,也许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词;也许是随着岁月的风尘,世人似乎在钱与势中迷失的精神。为了一己之私,不惜把责任抛到九霄云外,将工作的失误推且到别人身上,却毫不知悔改,终日如鱼肉般被钱势掌控。而司机却为了,对自己的事业尽最一点责任,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但他依然带着微笑离去,没有一点儿厌恨,他仿佛在用生命的最后一点精力向世人昭告:责任大于一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

以责任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7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注意义务,高校过失侵权责任

高校注意义务是指高校在执行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过程中应采取合理的注意而避免给在校大学生造成人身伤害的义务。注意义务在过失侵权责任的认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对行为人有无过失的判定依据。因为“过失行为是受行为人的意志支配和控制的。然而从规则意义上讲, 民事过失的核心不在于行为人是出于疏忽或懈怠而使其对行为结果未能预见或未加注意, 而在于行为人违反了对他人的注意义务并造成对他人的损害。行为人对受害人应负的注意义务的违反, 是行为人负过失责任的根据”[1]。近年来, 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时有发生, 不仅给学生、家长带来了伤害也影响了高校进一步的发展,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是指高等院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所, 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的在校大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如何认定高校在大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问题关系到受损害大学生的正当权益的保护以及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的维护问题。司法实践中, 过失侵权引起的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占较多数, 需要高校承担过失侵权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 高校注意义务是认定高校承担相应的侵权民事责任的关键, 也是确定此后事故的处理、赔偿等一系列问题的基础。

一、注意义务的存在是高校过失侵权责任的前提

注意义务的存在是构成过失侵权的首要条件。司法实践中对过失侵权责任的认定需要综合考察各方面的因素, 其中第一步就是要判断行为人是否对受损害人负有注意义务, 如果行为人不负有注意义务, 即使有损害结果发生, 也无法追究其过失侵权责任, 即无义务则无责任。在过失侵权诉讼中, 是否存在注意义务是一个核心的和基础的问题。一般来说, 判断是否存在注意义务, 主要是根据当事人之间是否存在特定关系而定, 这种特定关系可能是基于法律、道德、相邻关系、先前行为等产生, 也可以是由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约定而产生。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中, 对高校过失侵权责任的认定往往也是从注意义务的存在开始的, 只有确定了高校负有注意义务, 才能衡量其是否违反了注意义务, 从而承担过失侵权责任。

首先, 对于高校是否存在注意义务应当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来判断。我国《民法通则》、《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和《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对于高校注意义务存在与否作出了明确规定, 是判断高校注意义务的直接依据。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明确规定了高校对学校硬件设施管理方面的注意义务, 即高校应保证其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 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等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并定期检修、维护, 消除潜在的危险, 确保不会对学生产生损害。如果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陈旧、老化, 器材、器械、设备、设施质量不合格或不达标而存在安全隐患, 未及时修理或更换造成学生人身伤害的, 学校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虽给学生造成人身伤害, 但教学、生活设施符合安全要求且学校在管理上并无不当的, 学校不承担责任。

其次, 鉴于高校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法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而产生的注意义务。大学生和高校间存在着平等的民事关系, 比如学生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有权使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教学和生活设施, 而学校就有注意义务来保证这些硬件设施的安全使用, 如果怠于注意造成事故就要承担侵权责任。此外, 大学生和高校间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比如制定校规校纪、纪律处分、颁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等, 这种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使得高校拥有更大的自主性和决定权, 由于此种特定权利之行使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利益, 且相对地削弱了学生及其家长的某些自我保护的选择权利, 使得高校与大学生之间产生了特定的关系和由此而来的注意义务, 既然学生基于对高校的信赖而让渡了一些权利, 高校就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维护大学生的利益。

再次, 认定高校是否存在注意义务除了法律规定的大学生与高校之间的特定关系之外还应综合考虑社会公共利益。虽然设定高校注意义务的目的是实现在校大学生的安全, 但安全的概念是相对的, 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风险性存在, 如果一味地坚持绝对的安全必然会导致社会成本过高, 影响高校教育功能的发挥, 反而会造成一种无形损失。现在实践中的确也出现了一种倾向, 高校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危险, 不断地加强管理和控制, 尽量减少、限制有益于学生成长的教育教学活动, 不仅影响了高校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还影响对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当然, 高校注意义务设置过轻则可能导致高校对学生权利的漠视, 受损害大学生的正当权利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 也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因此, 对高校注意义务的设置既要保障高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由, 实现高校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也要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 合理平衡双方之间的利益关系, 以达到公正、正义和合理的要求。

二、注意义务的违反是高校过失侵权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高校过失侵权责任是指由于高校或从事职务行为的教师及工作人员的过失侵权行为导致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而要承担的民事责任。注意义务是判断高校过失侵权行为成立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从根本上讲, 过失侵权行为的责任是由高校违反法律事先规定的注意义务而引起的。如上所述, 司法实践中对过失侵权责任的认定的第一步是要认定行为人在此过失侵权中是否存在注意义务, 而其第二步就是判断是否违反注意义务, 如果行为人对他人负有注意义务, 但未违反一般注意义务, 即使有损害结果发生, 也无法追究被告的过失侵权责任。

首先, 高校违反注意义务的侵权行为可分为作为和不作为两个大种类, 即高校在其教育管理职能过程中没有尽到其应有的注意义务或违反相关的注意义务而使在校大学生的人身受到损害。所谓作为的违反注意义务的侵权行为是指高校违反法律禁止性或命令性规定造成损害的违法行为, 如学校向学生提供的药品、食品、饮用水等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的有关标准要求的;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 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等, 都是“应不为而为”, 属作为的侵权行为。而不作为的侵权行为是指高校没有实施或者没有正确实施法律所要求的注意义务而致他人损害的侵权行为。如,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或者校外活动, 未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并未在可预见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的;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 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 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 但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 学校发现, 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等行为都属于“应为而不为”, 属不作为的侵权行为。

其次, 大学生人身损害结果的发生是高校承担侵权责任的一个重要依据。设置高校注意义务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尽量避免损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的发生, 高校应事先通过一定的注意来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 如果学校管理者实施了侵权行为或者其在特定的环境下的不尽职责的不作为而导致了在校大学生人身伤害事实, 就要承担侵权责任。目前来讲, 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中受害人受到的损害, 只有人身伤害而不包括财产损害。

此外, 大学生人身损害事实与高校违反安全注意义务之间有因果关系。《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8条第二款规定:“因学校、学生或其他相关当事人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相关当事人应当根据其行为过错程度的比例及其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承担相应的责任”, 即高校违反注意义务与在校大学生人身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才承担民事责任。但对于此因果关系应是相当因果关系还是必然因果关系目前还存在争论, 一般来讲, 如能证明高校违反注意义务的行为在在校大学生伤害事件中起了直接和充分的作用, 就可以判明因果关系成立, 这样有助于受损害大学生的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济。

三、注意能力是高校过失侵权责任的认定基础

注意义务的履行应以行为人具有注意能力为前提。一般认为注意义务包括对结果预见义务和结果避免义务两个方面, 而注意能力就是结果预见能力和结果避免能力的统一。确定行为人是否违反注意义务, 必须考虑行为人的注意能力问题, 如果行为人在行为当时有预见该结果且有能力采取措施避免该结果的发生而事实上未能避免时, 行为人即违反了注意义务, 应对损害结果承担过失侵权责任。在校大学生伤害事故中高校是否违反注意义务还应综合考量其是否具有注意能力。

首先, 高校注意能力的要求应与其职业特征相适应。高校作为专业的教育机构有着其独特的职业特点和职业要求, 因此, 高校注意能力的标准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 应与其职业特征相适应。如果高校注意能力的标准低于社会通常所要求的行为准则, 不利于学生合法权益保护, 也不符合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但如果为了减少在校大学生的伤害事故而将高校注意能力的标准抬高既不适合社会实际也不适合教育发展规律, 反而会损害大学生享受教育的权益。高校注意能力首先应以法律规定为基础, 其次应以普遍的社会行为习惯和行业惯例为参考。无论法律还是行为习惯和行业惯例都为人们提供了既定的行为模式, 只要遵循这些行为模式就能到达所追求的结果, 如果背离了既定的行为模式就可能会导致损害, 因此, 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以及对既有习惯和惯例的认同可以帮助我们合理的预见和判断。高校在教育、管理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其职业要求和相关法律规定或业已形成的社会生活习惯, 应当预见且能够预见到其行为有可能引起对在校大学生权利的侵害, 但却没有尽到一个教育者、管理者所应当合理注意的义务, 从而未能避免损害结果的发生时, 高校应当承担责任。

其次, 高校注意能力的阻却事由可免除高校过失侵权责任。高校过失侵权责任的实质就在于高校本应很好地履行注意义务, 且能够注意但却由于不注意而使在校大学生人身发生损害。然而, 在一定的场合, 虽然造成了危害结果, 但基于法定的免责事由免除其注意能力也即阻却了高校对于注意义务的违反, 从而不具有过失责任。校方注意义务的免除事由包括不可抗力、受害人过错、第三人过错、受害人和第三人共同过错等。如果学校已经履行了相应的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 不承担法律责任, 但是在事故发生后, 学校应当采取积极的救助措施, 努力将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否则学校应对扩大了的损害承担过错责任。

总之, 高校是否尽到“注意义务”是判断校方是否承担过失侵权责任的前提, 除了可免责的法定事由以外, 高校应像一个“善良、谨慎的人”那样尽到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如高校违反教育法律规定未对在校大学生尽到合理注意义务, 就可认定为过失, 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参考文献

以责任主体为对象的培训需求分析 篇8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分析的目的,就是明确培训需求的“三要素”,即哪些岗位上,什么样的人,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通过对岗位能力要求与员工实际能力的对比测评,明确岗位能力要求与员工当前实际能力之间的差距。再开展分析,找出通过培训能够解决的能力差距,区分出共性的培训需求与个性的培训需求,为制定培训工作计划和编制培训项目设计提供依据。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分析的职责划分

由于用人单位开展培训需求分析涉及各职能部门,因此,应对有关部门及人员明确职责,做好分工,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把培训需求分析工作搞好。

(一)培训管理部门负责总体方案的制定、运作过程的监督与指导。及时提供相关岗位能力要求的有关文件和资料,如《岗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岗位人员上岗标准等》。提出《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基本内容与格式。会同业务科室确定出《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能力要求”栏目有关内容及指标。

(二)基层队(班组)负责开展本队(班组)操作人员能力的评价与分析,做好与员工的沟通与交流,组织填写“现有能力”及“能力差距”栏目中有关内容,并上报上级管理机关,成为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的参考。

(三)单位的中层管理机构(总部下属的直属单位)会同相关业务科室负责开展本部门基层队正、副职以上机关管理人员和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以及技师、高级技师的能力评价与分析;对基层队(班组)上报的培训需求信息(能力差距信息)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确定员工共性与个性培训需求。结合共性和个性培训需求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四)经逐级汇总、逐级上报,所有信息最终将汇总到厂(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厂(公司)人力资源(培训管理)部门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员工能力差距现状分析,确定共性与个性培训需求;依据共性和个性培训需求具体情况,确定相应的解决措施。

开展用人单位培训需求分析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培训需求来自员工的原则 根据ISO10015培训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培训需求要从每个员工身上得出。开展员工培训工作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员工素质与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岗位工作要求。因此,所有的培训需求,应首先来自于员工。那种不管员工具体情况,拍脑袋提出培训需求的做法,得不到用人单位真正的培训需求。只有踏踏实实从分析员工具体能力做起,才能找出符合用人单位实际需要的培训需求。

(二)结合用人单位发展战略的原则 用人单位的目标在于发展,进行培训需求分析,也不能忽略用人单位新的发展战略所生产的培训需求。只有将用人单位发展和员工发展需求充分结合,才能找出最好的培训需求。由此需求指导下开展的培训工作,才能实现员工和用人单位“双赢”的目标。也才能得到用人单位和员工的双重支持。

(三)结合实际提出具体对策的原则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快速发展,市场环境的急速变化,包括员工及用人单位领导者思路的变化,使得员工能力与岗位能力要求之间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形成一系列培训需求,而且很多的培训需求不可能马上就能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向用人单位提出培训需求时,应本着用人单位自身资源情况,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进一步筛选,将目前能解决的培训需求列入本年度培训需求范围内,其它近期内无法解决的培训需求,我们可以适当往后放一放,待条件成熟时再提出解决的措施。

(四)以少投入求多产出的原则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总是在不断产生,不断涌现的,而用人单位可用于培训的资源总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的培训需求都能在发现之时就能得到解决的。在最终确定要解决的培训需求时,就必须考虑到现有资源能力,在用人单位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来解决。因此,对培训需求提出解决措施时,要坚持以少投入求多产出的原则,争取以较少的投入解决更多的培训需求。对于能通过分散在岗学习解决的,就尽可能不安排集中培训;对于能通过用人单位内部解决的,尽可能不安排到外地进行培训。为用人单位节约成本,为培训工作增加工效。

用人单位培训需求操作程序

1、明确用人单位岗位能力要求。培训管理部门在实施员工能力评价与分析前,应与员工使用与管理部门结合,依据用人单位岗位说明书(岗位规范)、年度总体经营发展计划和人才规划,会同业务管理部门确定出《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能力要求”栏目有关内容及相关指标。

岗位能力要求的确定主要依据用人单位岗位标准,还应考虑到以下因素:

● 因用人单位机构调整、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艺改造、学习型组织创建等未来发展新动向对人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

● 人员的正常调整、临时性调整或季节性波动等原因对人员能力要求的变更。

● 用人单位所特有的安全操作、质量体系认证对在岗员工有关方面能力、资质的要求。

● 为本厂(公司)“三高”人才(高层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提供个人发展机会(短中长期培训、就学、出国深造)等要求。

● 由于对生产出次品、残品、发生事故进行调查分析过程中所发现的员工素质或能力方面的缺陷。

● 涉及本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有关法规、规章制度和用人标准对人员能力的要求。

2、培训管理部门下发通知,明确开展需求分析的方法、程序、标准、要求及时间安排,启动培训需求分析工作。

组织实施培训需求分析的时间一般为:

● 正常工作中,每年10月底之前,全厂范围内开展下一年度的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工作;特殊条件下,根据情况需要安排适当时间。

● 新产生的岗位,应在岗位人员上岗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 新投产的工艺、设备,应在投入生产前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 新入厂的员工在完成甄选测试之后进行培训需求分析。

3、队(车间、业务科室)、基层队组建员工能力评审组,根据各自职责范围开展员工个人能力调查。通过员工自评、单位评审组指导调整等方式,对员工个人能力逐项进行分析评估,确定个人现有能力水平及与岗位要求能力的差距,填入《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现有能力”及“能力差距”栏目(见附件3-1)。并依据测评结果得出《**岗位员工培训需求分析个人能力差距现状统计表》。

分析和确定能力差距常用方法有:

观察法、对比法、业务考核、面谈、问卷调查等。

用人单位采用下列某种方式或几种方式组合对员工当前所表现的能力进行测评分析时,具体的操作标准为:

● 直接与员工面谈,如抽样面谈,抽样的数量应不低于20%;

● 直接与员工的管理人员面谈,面谈人员原则上为直接管理人员;

● 对员工通过抽样考核或与规定标准进行对比分析时,覆盖面不低于30%;

● 对被评审员工实施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的数量应不低于50%;

● 到被评审的员工工作现场直接进行观察、了解,接受观察的人员不低于30%;

4、培训管理部门、(大队、车间)组织需求分析人员对《XXX岗位员工个人能力评审表》能力差距进行汇总、分析,通过横向对比,确定员工共性和个性培训需求,填写本单位《XX(队、车间)XXX岗位培训需求评审表》有关栏目,明确本单位可以通过员工培训需求及解决方案。

对于员工培训需求,常用的解决方案通常有以下几种:岗位练兵、在岗自学、师带徒、业余自学、脱产培训,具体使用原则是:

● 能通过不脱岗自学解决的,尽量通过自学解决,这样不对生产活动造成影响,所产生的费用也低;

● 自学解决不了的,通过岗位练兵等方式在日常工作活动中加以解决;

● 以上手段解决不了的,如能取采取师带徒等不脱岗方式解决培训需求,要采用师带徒等方式解决;

● 如果必须参加集中培训,那么,能通过基层队组织培训解决的,安排参加本队组织的培训;解决不了的,参加本厂统一组织的内部培训;

上一篇:健美操队工作计划下一篇:暑假夏令营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