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精选8篇)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篇1

1、我乡农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我乡的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

元和

元,比2000年增加

。农业结构也根据市场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调整,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的产值比调整为

,全乡农民人均收入达4432元,比2000年增长

。现在我乡农业已进入了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

与此同时,我乡农业也明显存在着一些诸如产业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品质档次不高、经营规模小、组织化与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产品加工滞后、产业链不长、农民收入增长乏力、农业生态环境遭受一定程度破坏等共性问题。这些深层次问题是制约我乡农业现发展的主要因素。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大力依靠科技进步,用现代农业科技改造农业,走科技密集型的农业发展道路。为此,当前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乡农业创新服务体系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局面,加快农业创新服务体系和机制制。

2、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乡农业服务体系经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有9人组成的、年龄均在35岁以下的年轻化的农业科技服务队伍。其中中级职称2人,助级职称7人。服务中心下设农业技术推广、农机技术推广、水利、畜牧服务四个专业站。

存在的主要问题:

(1)是现行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一是示范、推广、生产存在脱节现象。由于缺乏面向市场的利益驱动,服务中心在示范、推广和生产上同农民协作差,难以形成有效的农技服务规模优势,导致服务跟不上市场需求,推广的技术得不到农民的认同,而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又得不到所需的技术信息。(2)是农业服务人员行政化倾向突出。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大部份时间和精力从事行政性中心工作,“在编不在岗,在岗不在位,姓农不务农”现象十分突出,造成政府、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均不满意的局面。

(3)是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类型与农民现实需求不相适应,我乡的技术人员全部是大专以上学历,参加工作后大部分没有进一步的继续学习,导致学的知识跟不上市场的要求,相当一部分知识都已经成为历史,面对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面对农民在结构调整中的技术信息需求,变化乏力,这样的农业技术知识类型已很难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形势和千家万户的技术信息需求。

(4)示范、推广运作机制缺乏活力,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有相当差距。主要是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关联不够紧密,没有真正从市场需求、成果转化的角度找准示范切入点,示范成果应用性较差,造成智力和财力浪费。科技人员大多还停留在“等待提问”的被动服务状态,没有直接为农业产业化服务。

(5)是缺乏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目前的技术推广仍习惯于上级下计划、项目、经费,没有建立一套有效的用人竞争和创新机制。乡政府人事变动随意性大,服务中心缺乏独立法人地位,人、财、物无权支配。在每次乡镇机构改革中服务中心往往又首当其冲,技术人员不能稳安稳工作,影响了技术人员积极性。

(6)是服务手段落后,服务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服务层面上,多局限于产中型的传统种养殖技术服务,在服务方式上,以搞点示范为主。对于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中急需的产前信息服务、产中新型种养技术服务、产后销售、加工、贮藏等服务,无论在开展的数量,还是深度上,均明显不足。

3、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按照有利于农业科技整体效率提高的原则,改革农业服务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快组织体系和布局结构的调整,逐步建立一个主体多元化、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为效益农业、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提供快捷的技术服务,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改善和产品竞争力的提高,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

(2)解决技术人员参与行政中心工作的问题,尽量量减少技术人员包村和参与政府的中心工作,让专业技术人员把全部精力投入到为农民服务上来。

(3)建立创新农业服务体系相配套的教育培训机制。要采取对口委培、承担推广项目等方式,加速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农业推广类中青年人才。农口部门要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分层次地抓好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

(4)建立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在改革推广服务体系的同时,要改革以行政手段为主的运行机制,建立以市场调节为主、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机制。在行政驱动中要引入竞争协作机制、经营管理机制、激励考核机制,对于长期从事技术推广工作且对发展效益农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有重奖。技术推广人员的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要与推广工作所取得的实际绩效挂钩;同时实行“评聘分开”,可以依据其实际绩效实行低资高聘或高资低聘。

(5)建立建全信息化网络,和农业服务平台,把网络优势发挥到农业服务中来,利用农业服务平台,达到信息量最大化,资源共享,把最先进的技术、最实用的技术带给农民。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篇2

科技创新是推动我国综合国力发展的主要部分[1]。尤其在当前,科技创新对中国产业结构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的有力的基础。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模式是属于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连接沟通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开发体系的关键纽带。虽然我国科技创新在近年来得到不断提升,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使我国科技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碍。本文主要对现代服务体系创新模式进行分析。

2. 科技服务体系模式构建

科技服务体系模式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为组织要素服务体系、资源要素服务体系、环境要素服务体系。以下就对几个体系作出分析:

2.1 资源要素服务体系。

科技资源主要是科技研究与实验发展成果应用以及科技服务活动中,各种要素的组合。从内容构成上看,可以分为这几个部分:科技人力资源、科技财力资源、科技物力资源、科技组织资源、科技信息资源。其中科技组织资源可以与组织要素体系相结合,科技信息资源可以与环境要素相结合。因此,最终的分类应该为这三个部分,分别是:科技人才服务中心、科技创新投入体系、科技研发设备服务体系。

2.2 环境要素服务体系。

组织所处的环境分为两大部分,就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其中外部环境又分为宏观外部环境与微观环境。科技服务与内外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科技服务体系的环境要素服务体系主要包括这四个方面:政策法规服务体系、市场发展服务体系、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文化体系。

3. 科技服务体系模式能力分析

3.1 创新能力。

科技服务体系在创新体系中充当着主要角色,其中创新能力是最科技创新的关键内容,一旦失去则无法实现其价值,而科技服务业体系本身所具有的创新能力对科技服务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技术创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只有实现多方面的创新,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

3.2 协同服务合作能力。

现代科技服务体系涉及到各个方面,各个要素与系统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系统构建时的联合与协同是最为关键的内容,其能够使各个主体之间发挥自身的优势,达到互补的作用。同时,利用网络的优势,对创新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最优化的发展。

3.3 专业化服务能力。

科技服务体系是应用科技与知识向社会提供有关科技服务的体系。其专业性极高,因此,科技服务体系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只有使该体系的各主全面提升,才能使企业经营良好的发展,在竞争中站稳脚跟。

3.4 资源要素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主要是将科技服务体系内部之间相关的要素进行组合与协调,使其达到促进各方发展的目的,推动科技服务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借助大数据这个技术作为支撑点,打造一个新型的大平台。给所有参与在内的人员提供有有效的服务,从而实现多赢的局面,使科技服务产业得到良好的提升。

3.5 成果转化的能力。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出现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导致研究出的科技成果无法发挥其应用价值,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必须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加强与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使科技成果有效的达到转化的效果。

4. 实现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有效途径

4.1 建立市场主体地位。

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是实现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3]。根据当前现代科技创新的现状来说,首先要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同时这个过程中,多元化科技服务主体要使之前的财政供给转为如今的自主经营的独立市场,并依照相关的法律进行管理。

4.2 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

为了使科技服务得到良好的发展,应转化科技服务机制,逐渐朝着市场化供给的形式发展。根据市场供需的状况,按照“成本—收效”的原则,实现利润。科技服务机制所提供服务的信誉、质量、水平决定着它业务量的大小,由供需平衡度决定服务价格。总之,只有按照市场化的方式运作,给参与者提供良好的服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推动科技创新的服务。

4.3 配置网络化的基础设施。

利用网络的优势实现科技服务发展,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有利条件[4]。应大力推动新兴服务业行业协会的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出积极的作用。还需要应充分发挥信息咨询、人员培训、社会关系协调、市场开发与规范等各方面的作用。同时增加现代信息化处理等设施,使科技服务成为具有新型的服务技术。

4.4 构建激励性的财政支持体系。

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现代经济体系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因此,需要加强政府的财政性支持,使其达到与社会共同进步。构建激励性的财政支持体系,保证财政经费效益发挥到最好。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服务体系构成要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组织要素、资源要素和环境要素,对于这三个要素构建相应的服务体系,进而形成整个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模式。同时探讨了科技服务体系所具有的功能,提出了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有效途径。而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揭筱纹,李镜,邱璐,秦颖.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模式分析[J].软科学,2014,05:135-138.

[2]杜华章.基于SWOT分析的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0,01:66-70.

[3]陈俊红,王爱玲,周连第.北京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现状及创新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2010,03:42-45.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篇3

国外先进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扫描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国家,其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经济系统、科技系统和社会系统。从组织系统来看,可分为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互有补充,又自我发展。

公共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的教育、研究和技术推广作为自己重要的职责,形成了极有特色的教育、研究、推广“三位一体”的体系。美国公共农业推广系统是建立在《莫里尔法》、《哈奇法案》、《史密斯·利弗法》3个重要的农业立法基础上的。这3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法律奠定了美国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合作推广体系的基础。此外,美国国会还通过了大量有关农业的法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

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在美国农业推广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拥有一批世界规模的农业企业,它们组成的私人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具有实力大、效率高的特点。从总体来看,该系统包揽了产前、产后和产中服务的绝大部分,提供某些教育、科研和推广方面的服务。该系统客观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要求,对美国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乃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起了重大的作用。

合作社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合作社在美国社会化农业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家庭经营占绝对优势的美国,为了解决单个农场难以办到的问题,需要非盈利的合作社提供各种服务,降低生产成本。经过200多年的发展,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形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农场主们出于不同经营的需要往往同时参加几个合作社,据统计平均每个农场主参加2.6个合作社。

从各类农业合作社的基本功能来看,均为经济性质的组织,以提高农民经济地位、提供各项服务、建立营销秩序、维护农民权益、保护自然资源为主要宗旨,且兼具表达农民意见、影响并促成保护农民的法律和政策的功能。

以色列

以色列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农技推广、私营农技推广、农业专业协会、农业教育培训机构等推广系统组成。

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在以色列的农技推广体系中,政府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发挥主体作用。这主要是由以色列农业发展特点决定的。以色列农业发展环境极其恶劣,国土狭小,可耕地占国土面积近20%,淡水缺乏,发展农业缺乏比较优势。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加大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为此,政府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技推广系统,依靠政府力量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以保证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过程中。随着以色列农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以色列政府也在考虑更多地发挥市场作用,适当改革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的格局。

私人农技推广系统。以色列鼓励私营技术推广机构的创建和发展,该类机构主要提供专业技术指导、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灌溉设备等)和信息咨询服务等,有的推广机构也会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不过这些私营技术推广机构为农民提供的是有偿服务。

农业专业协会。以色列农业专业协会是农业生产者的合作组织, 目前主要农产品生产都成立了自己的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的预算来自生产者交纳的会费,会费按销售的农产品数量计算。

农业专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保障农业生产者获得合理、稳定的收入,代表农民与有关部门协商, 提供农业发展支持。

农业教育培训机构。以色列对教育经费的投资比较高,从未有经费不足的窘迫,一直保持在9%~12%,高于其他发达国家。建国初期,以色列全国受教育水平最高的是农民,他们大都受到高中以上的教育,甚至大学或专科,特别是从国外移民归来的农艺师、工程师等,大多进入了农业部门。

全国有45所农研所和农学院,从事农业专业教育的主要机构有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农学院和以色列重要教育兼科研工作机构——以色列技术学院。

荷兰

荷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由4个部分组成:一是政府主导的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二是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三是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四是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

政府公益性农技推广系统。在中央一级,国家农渔部的畜牧局设养殖业推广处,园艺、大田作物局设种植业推广处。这两个处分别负责全国农业推广的管理、协调和组织工作。省一级按自然区划设有12个种植业和17个养殖业的地区(区域)推广站。每个推广站根据所在区域的主要作物和畜牧生产行业设一个专业技术推广队(如植保、土肥、种子等)和3~5个普通技术推广队(如小麦栽培、玉米栽培等综合的)。地区推广站为荷兰的基层推广站,担负着直接为农户提供无偿服务的职能。目前,荷兰全国共有推广人员约1000多人。

农会的社会和经济推广系统。荷兰农业和园艺组织联合会(简称“农会”)是荷兰国家级中央农民联合会。其主要目标:一是在地区、国家和国际上,代表和促进农户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二是改善农民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农业市场上的地位;三是促进各地市场导向生产链的结合,为初级产品生产者创造一种完全有利的市场地位;四是为持续稳定发展竞争性的农业开展各项创新活动;五是与其他非农业行业的社会组织交往和合作,促进和提高农业行业在整个社会的地位。

在省一级的农会都设有社会和经济推广机构,主要负责家政方面的推广工作,包括家庭生活、法律事务、经济合同、青年、妇女、健康、保健等方面的工作。

农民合作社的农技推广系统。这是指由各类农民合作社开展的农技推广。荷兰许多农民合作社以及合作社经营的企业,在农技推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荷兰皇家养牛协会”、“吕伐登(Leeuwarden)奶制品合作社”等。

私营部门的农技推广系统。全国各类私人企业(农业商业公司、农业银行等)有推广员2500多人,负责推销产品(包括种子、农药、化肥、饲料、农机等)和信贷咨询工作,这类推广活动属有偿服务或把服务费包括在销售产品的成本中。

上述4个体系各自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又相互合作、融合,构成了具有荷兰特色的农技推广体系。

国外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的启示

健全、有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处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从以上的扫描中,可以看出:先进的推广体系离不开政府主导的、农民主导的以及按商业化模式运作的服务企业主导的3个系统的互相补充与完善。鉴于此,农村科技服务港将以下几点作为北京新型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的突破口:

一是引进科技资源,衔接乡镇断层。相对北京来说,政府主导的传统推广网络在乡镇、村出现断层。北京涉农科技资源丰富,充分发挥科研院所、高校的优势与积极性,是北京新型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工作。农村科技服务港正努力推进推广教授(研究员)领办乡镇农技推广中心的试点工作,琉璃河、张山营以及霞云岭等乡镇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是对接科技资源,提高服务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新型推广体系中的重要主体,积极促进高校、院所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对接,把高校、院所的成果和技术导入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合作组织的科技服务能力是发挥北京科技资源优势的另一个抓手。

三是创新服务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商业化的农业服务公司根据市场需求维持自我生存和发展,他们的触角会深入到每个领域,他们的服务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发达国家农民更多的是从这一类公司寻求技术服务。以美国为例,美国农民仅占全国从业人口总数的2%,但是有美国人口的17%,近2000万人,以大大小小的公司形式为农民提供各类科技产品,支撑着仅占2%的农民的生产活动。这些公司有的提供软产品,如信息咨询服务、专业技术指导、专业技术培训等,有的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资料和机械工具,如种苗、农药、化肥、现代化的整地播种采收机械等。这些为农服务的公司,是美国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力量,也是科技成果转化率能达到70%以上的主要因素。充分发挥科技推广能力、规范农业服务企业的行为是北京推广体系建设中的难点。目前的北京农业服务企业服务方式单一,核心竞争力不强。农村科技服务港在北京市科委的领导下,将积极引导农业服务企业的创新服务方式,通过科研项目的支持,增强其竞争力。

县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初探 篇4

3先进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对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扩散、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本地特点。探索新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区域科技进步成为摆在县区科技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现状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以前农技站、植保站、畜牧站、园艺站等专业站所的基础上经过近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专家大院、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农业科技服务站、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专家大院聘请西农大、陕西果树研究所等专家建立专家示范园,专家既可以在专家大院开展课题研究和技术培训,又可以在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和示范。专家大院采取“政府引导、专家指导、企业主导”的原则采取专家技术入股、科技服务有偿化等运行机制,形成“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中介服务组织+农民”等多种运作方式,建成专家中心示范园1000亩,推广新技术26项,建成各类示范基地16个,带动全县优质苹果生产基地30万亩。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选择苹果作务、精品杂果、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10个专家,开通12396信息服务热线,积极为群众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服务,仅20lO年就先后接到12396(965110)服务热线咨询的求助电话480余次,解答农民朋友技术难题56余个,提供各类信息790条,提供现场服务375人次,服务受益农民1200人次。我县农业科技服务站从2006年开始筹建,截至目前已发展到14家,农业科技服务站根据自身业务特长,成立农业科技技术服务组,通过政府搭台,整合各方资源,实行技物结合,发挥专家优势,组织能入参与的模式,服务范围涉及苹果、葡萄、石榴、设施农业、畜牧养殖等方面,既开展技术咨询指导又提供农资供应,大力开展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农业科技培训、果园病虫害统防统治、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等项工作,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总量偏少,功能不全。科技服务体系是一个:科有一定智力和科技条件或服务手段的特殊群体,是知识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近几年,虽然我县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有了快速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滞后于群众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我县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二是区域布局、服务领域等各方面发展不平衡、服务不配套、功能不完善。特别是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机构无论数量、功能、水平等都有很大的差距,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三是管理体制和模式多种多样,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服务范围受限,服务手段落后,在管理指导、发展扶持、规范建设等各个方面,很难统一协调,在市场竞争中,难以整合资源,没有形成整体合力。四是素质偏低,基础较差。我县部分科技服务机构存在基础条件较差,投入不足,服务手段落后,素质结构不合理,又缺乏经常性的业务培训,使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难以持续提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县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力量,也是促进科技引进和开发,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农村,加快农村科技进步,重中之重就是健全基层基础网络。一是在乡镇组建科技服务站,以各乡镇专业站所为基础,成立综合服务实体,做到“人员、设施、资金、服务、项目”五落实。同时健全一级科技组织,推行村委会科技副职,设立村科技服务小组,有效解决村级无人抓科技的问题,形成县、乡、村三级科技组织管理体系。通过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培育一大批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树立一批科技致富典型。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科技意识,留下一支永不走的科技队伍。要把科技培训当作先导工程常抓不懈,制定实施方案,成立专门机构,部门联动,多方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向农民灌输科技知识,提高群众科技意识。推广主体多元化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为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作用外,还应该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专家大院、农业科技服务站、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农业技术中介服务机构等多种农技推广服务的主体作用。通过采用组织、教育、咨询、沟通等手段,引导农民行为的自愿变革,由单纯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拓展到农民的组织、教育、咨询、服务等领域,通过农民行为的改变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农业推广目标应由单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拓展到提高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提高农民的个人能力和素质上来。

(一)抓好新型服务体系建设

1.专家大院

专家大院应建立“专家+龙头企业+农民”、“专家+农技推广机构+农民”和“专家+农业科技服务站+农民”的三种体制模式。在专家大院内部实行企业化管理,对外实行有偿社会化服务的运行机制。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核心专家组成员与县级乡土专家和乡村技术骨干,组成省、县、乡三级科技服务团队,通过整合,组建技术团队,增强科技服务能力。

2.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

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务继续以电话服务为重要技术手段,以专家技术人员为技术保障。服务范围不断拓展,从果业逐步扩大到畜牧养殖、高效设施农业等领域,从专家咨询指导扩大到技物结合、信息发布等服务,从产中服务扩大到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服务,为农民朋友提供方便、快捷的实用技术咨询服务。

3.农业科技月服务站

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加盟、能人参与、专家支持”的工作思路,鼓励农村推广机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公平竞争,有偿提供技术服务,努力促进技术、资金、资源的优化组合,改善农业科技服务站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服务能力。鼓励农业科技服务站在确保农民利益的前提下,通过以

市场为基础的机制创新,形成农民可以承受、愿意接受的服务价格,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由具有相当服务实力、服务信誉良好且与农民关系紧密、对农民增收致富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等作为运行依托单位,根据生产需要,在开展技术服务的同

时,提供农资服务,把技术和农资带到田间地头,既方便群众,又实现企业创收,取得农民和企业之间的双赢效果。

(二)在月艮务体系建设中应坚持“四个突出”

1.突出科技培训

农民是农业科技服务对象的主体,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把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作为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科普宣传与科技示范相结合。在充分利用图书、报刊、广播、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媒介大力宣传科普知识的同时,通过典型示范作用,提高科普宣传的质量,引导群众学科技、用科技,形成重视科技进步,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风气。二:是“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与农技服务相结合。在进一步搞好科技下乡活动的同时,专家教授农技人员要定期深入农村,进村入户面对面地开展科技服务,指导群众生产。除每年开展好“科技活动周”、“科技宣传月”活动外,还要集中抓好农业科技项目推广工作,使群众及时掌握农业科技的最新成果。加强对农民和科技人才的培养强化新型农民培训,要适应农民需要,宜以可操作性和实际、实用、实效为目的,开展灵活多样、易懂易学的实践培训、现场教学、短期培训。培训内容要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突出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生态养殖和环保技术等。加强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增加推广人员的在职进修机会。实施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计划,建立一批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养培训基地,对农业科技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进行培训。三是技术培训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乡镇电教中心等培训基地的作用,在举办各种技术讲座、培训班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和职业教育。

2.突出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一是突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建设有机苹果示范基地、精品杂果示范基地、无公害设施蔬菜、瓜果示范基地、畜禽良种繁育养殖基地等示范基地,促进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和产品优化升级。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争创科技示范乡镇、科技示范村、示范户活动,选树一批科技进步典型和科技致富标兵,激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科技成果的积极性。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鼓励发展各种民营科技企业,兴办各类民间农业科技月匪务、研究组织,进一步建立健全浓业科技推广网络。

3.突出科技投入

必须广开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完善科技投入机制。通过向上级业务部门争取、地方财政倾斜、金融部门支持等多种方式,初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导向,金融贷款为后盾,农民投资为主体,社会筹资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提高科技投入的效益。围绕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进行集中投资,把科技资金的投放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全盘考虑,采取不列入计划不投资,资金随着项目走的办法。集中资金扶持重点,培植骨干。

4.突出规范服务

加快改进公益性为主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对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开展“一对一”结对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服务站的关心和支持力度。积极推行“科技服务站+基地+农户”和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农业科技服务站帮助农户脱贫致富的引领作用。三是抓好科技队伍建设。加大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培育一大批科技拔尖人才。四是突出服务重点。切实把服务的重点放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上来,提高服务质量。

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篇5

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现代农业气象业务发展专项规划(―)》的要求,全面加强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气象服务能力,现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建设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发展符合区域性农业生产活动特点的农业气象监测分析、影响评估和预测预报的技术系统。调整农业气象观测站布局,建立适应农业生产区域性布局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系统,提升农业气象观测自动化程度,用3年左右时间实现土壤水分观测自动化,逐步建设农田(林、牧)小气候观测系统,开展农田(林、牧)实景观测试验示范。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作物长势、种植面积和农业气象灾害等应用技术;强化农业气象试验站试验能力,完善农业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条件对大宗作物影响评估模型,发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监测诊断技术,开发农用天气、土壤墒情与灌溉量、牧区牧草产量、特色农作物产量等预报技术,发展作物生长模拟模型,改进农作物产量预报技术;完善国家级、省级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建立市级和县级特色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平台。20,完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优化观测内容,制定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布局方案,并建成800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开发完善国家级及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主要农作物适宜播种期和收获期预报、农田土壤墒情预报技术,改进产量预报技术。

(二)开展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针对不同农事季节的农用天气预报。国家级业务单位开展农用天气预报技术指导和发布区域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产品;省级开展本省主要农事活动农用天气预报,指导市、县释用;市、县订正上级业务单位的指导产品,面向农民开展服务,并及时了解服务效果及需求反馈上级业务单位。结合各地农业发展布局,发展适合“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专项气象服务业务。县级气象部门在省级指导下开发适合本地的精细化服务产品,开展针对性特色服务。农业气象试验站根据当地生产实际开展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和示范;建立面向大型农产品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的气象服务模式,开展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系列化服务,建立需求调查和服务反馈机制。年,国家级、省级编制和完善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完善国家级、省级农用天气预报业务流程,实现业务试运行;实现省级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在市、县级的实时共享,省级加强农用天气预报产品的市、县级应用指导工作;每省选择一县开展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气象服务平台,细化、释用并订正上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等产品,开发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的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直接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种养大户、县乡政府及村委会等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三)强化保障粮食安全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积极参与

《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的实施,切实提高各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气象服务综合能力。建立异常天气气候条件下粮食产量动态监测和综合评估的决策服务业务。发展与我国粮食进出口有关的国外主要粮食作物产量预

报。强化国家、省级粮食作物产量预报,拓展产量预报的领域,有选择地开展各地大宗作物、牧草产量与载畜量预报、农业年景预报和地方特色农业的产量与品质预报。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警标准和灾情调查规范,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影响评估,建立农业气象灾害早期预警与防范应对的联动机制,充分利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资源提供服务。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协调会议制度的作用,推进人工影响天气由应急作业向主动防御作业转变,提高农业趋利避害的能力,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国家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基地和重点区域人工增雨防雹重点作业示范基地。增强各地人影飞机、高炮作业能力,建立国家、省、地、县四级作业指挥系统和作业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水平。2010年,推动《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规划(-)》的实施及有关重点工程项目的落实。国家级做好全国粮棉油产量预报及世界粮食主产国粮食产量预报服务,省级做好本省粮棉油产量预报服务;国家级和省级针对主要粮食与经济作物,开展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动态监测、预警与影响评估业务服务;市、县级释用、订正省级指导产品,开展服务。

(四)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的决策服务。国家、省级开展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力布局、种植结构、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气候资源的利弊影响分析,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粮食生产和安全的.影响,防范农业生产的长期气候风险。加强极端气候事件对农业生产影响的预评估,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国家和省、市、县级开展精细化的农业气候区划,为科学规划农业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提供决策支撑;开展农业气象灾害的风险评估和区划,为提高农业的气象灾害风险防范、风险管理和风险转移提供支撑。2010年,开展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影响及应对措施的分析评估,13个粮食主产省(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启动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其他省针对当地大宗作物、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至少启动1项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河北、江苏、江西、河南、湖北各选择一个县开展优质、高产、高效作物品种和特色林果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当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现精心整理出实验站仪器配置清单以供参考: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篇6

黄锡富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综合配套服务。目前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在不少方面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就抓住了当前影响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问题,对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水平的高低,而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又决定着农业竞争能力的高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成了农村经济运行的主要方式。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虽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但生产规模小、生产标准化水平低、产品交易成本高、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弱。把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经营纳入社会大生产的轨道,实现与大市场相衔接,最好办法就是建立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践表明,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大幅度降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分散的一家一户式的经营状态不利于科技投入、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实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引导,各种农业生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形成适度规模化生产。同时各种农业合作组织具有管理民主的特点和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从而避免生产经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并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划和行业的界限,在最大范围内整合生产要素,实现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设施等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聚合分散的农村生产力,使农业和农村结构更加合理和优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利于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农业特别是粮食种植业的比较效益低,严重制约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既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更要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业,实现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使农业发展成为高效益的产业。这有赖于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效地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农业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逐步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为农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从我区的情况看,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把握以下方面:

一、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我区各地自然条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根据当地的条件、需要和可能,由点到面,由低水平服务到高水平服务,由单项服务到综合服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应从农民最需要、对生产发展作用最大的单项服务起步,逐步向多项服务、系列化服务发展,重点放在较为薄弱的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和产前、产后的流通服务上。同时,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

二、创新机制,建立和完善各种形式农业服务体系

建立和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区农业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是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的必然选择。要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县(市)农技推广中心和乡(镇)农业技术服务站,推行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起“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加快完善植物保护体系,形成以省级为中心、县级为骨干的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体系。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完善和规范市场准入制度,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加快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加快完善农村信息综合服务体系,整合信息资源,强化涉农部门之间农业基础信息实时交换和共享,形成服务便捷、功能完善的农业网站体系。

三、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各地在探索和建设服务体系中,必须注意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挥各方面积极性。或由经济技术部门牵头,实行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化,以供销社和商业部门为依托,实行农商合作;或通过简政放权强化乡镇服务功能,组建系列化、多功能的综合服务组织;或根据各自的职责和服务范围,建立和完善专业化的单项服务组织;或把科技推广作为突破口,实行由政府组织、科技为主、物资配套的“政、技、物”三结合的集团承包;或把培育市场作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村集贸市场,逐步形成以专业市场为龙头,以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为依托的流通服务体系。总之,一切有利于生产力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服务形式都应大力鼓励和支持其发展。

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是提升农村经济整体效益的有效途径。而农业产业化需要有龙头企业的牵引,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中之重来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完善信贷担保、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扶持政策,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品牌创建和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聚集,集中力量培育优势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实现双赢。

五、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专业和批发市场。完善农业信息收集和发布体系,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加快形成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降低交易成本。大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形成辐射力强的市场网络。支持农村流通企业建设高质量配送中心,增加配送品种,扩大配送范围,提高配送效率。

创新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篇7

一、长沙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体系所发挥的作用

长沙市自启动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至今, 使得社会资源和城市优势有所完善, 并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基于此, 长沙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立起来, 主要的目的就是将区域就业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 将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用于扶持自主创业。也就是说, 长沙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就是要促进充分就业, 以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对创业发挥鼓励和引导作用

科技创新创新服务体系将创业服务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整合, 形成产业链的管理模式。所有参与科技创新服务的创业者都接受具有针对性的创新培训, 并对于创业者基于开业指导。为了能够增强创业者的自信心, 还要聘请技术专业人士和管理指导专家提供咨询服务[1]。在良好的创业服务环境中, 创业者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潜在能力, 让自己的梦想从这里起航。随着自主创业成果的不断增加, 越来越多的人会被吸引过来, 从而促进了创业发展, 且获得良好的创业成果。

2.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为民营企业提供成长机会

民营企业的发展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 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就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就是促进人的特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互带动效应, 形成良性循环。科技创新服务所发挥的作用就是为创业建立平台, 基于必要的建议和专业性的指导, 使民营企业的初创、发展也经营都能够克服困难、规避风险, 促进其成活, 且健康成长。同时, 科技创新服务还是对政府创业政策的检验, 从其所发挥的作用可以检验政策落实情况以及其应用实践中的有效性[2]。

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可以为政府提供区域发展决策依据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其运行情况直接关乎到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各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 都要经过社会调查、调研、多方检验后才能够进入到具体实施环节。科技创新服务到位, 就会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就会在社会发展中线性化。政府部门在社会调研中, 通过搜集有关资料斌进行量化分析, 就会以其为参考对于创业政策以完善, 使得创业服务水平有所提升。这就意味着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在创业主体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中介关系, 发挥着平台的作用。创业者可以利用这一平台接受各种服务, 以顺利创业, 政府则利用这一平台获得收集各种调查信息, 以为创业者提供更为优越的创业政策[3]。政府通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创业, 在此基础上制定就业政策, 以发挥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提升政策的时效性。

二、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创新机制

1.推进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 已经实现了创业领域的扩大, 专业领域也相应地有所延伸。科技 (研发) 活动场地已经扩展为200多万平方米, 新增了多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整个的长沙市创新型单位已经实现了网络综合管理, 使得园区内的管理优化升级[4]。包括科技培训、产品监测、市场开发等等, 都已经被纳入到科技管理平台中, 促进企业间的在线交流。长沙科技创新服务还以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 包括科普活动、文娱晚会等等, 将专业技术服务在文化场地中呈现出来, 并实施科普知识宣讲, 让越来越多的市民对科普知识有所了解, 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引导公众树立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以使。活动的目的并不拘泥于此, 最终目标是加快人才集聚, 对于科技园人才引进具有一定的作用[5]。

2.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要形成创新生态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的初衷是促进社会就业, 为创业对象提供服务平台, 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 成功地转化为生产力。那么,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就要突出成果转化, 将科技子语言转化为经济资源, 促进长沙区域发展。处于新的社会发展使其, 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要提升其运行效率, 就要紧跟社会时代发展的步伐, 牢牢把握创新创业这个核心主题, 将全民带动起来, 鼓励他们参与到就业创业的行列中。此外, 还要将体质改革牢牢把握, 能够及时准确地按照政策导向前行, 实现各个两仪的融合, 且推进绿色发展。按照“省统筹、市为主”的机制, 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 还要加快建设示范区, 弱化权利, 提高政策的实际导向性, 提高服务功能。有活力才有创新, 有创新才有发展, 长沙科技创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于要不断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而发展和完善, 实现动态建设, 特别要抓住目前的大号基于发挥创新精神, 以使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形成创新生态, 使得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与科技成果转化相衔接, 建设极具竞争力的“一带一路”创新创业基地[6]。

综上所述, 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后, 要推进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 就要按照中共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前行。在中国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发展形势下, 长沙市对于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以调整和完善, 以具有针对性地选择创业服务目标, 通过增加扶持内容, 提供多种形势的活动平台, 为引进人才创造有力条件。

摘要:2014年, 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湘潭三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2015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动员大会在长沙召开。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 是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 该项实践为全国创新驱动发展将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这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长沙的创业发展同新的平台。作为创业驱动发展的新的发展机遇, 长沙市正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以确保全省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本论文针对新形势下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展开研究。

关键词:新形势,长沙科技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郭新, 孙俊科, 陈小浪.山西科技创新创业支撑服务体系与政策现状分析[J].山西科技, 2010, 25 (3) :1-5.

[2]张炜.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创业企业成长价值的路径[J].杭州科技, 2011, (4) :45-46.

[3]昆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才优先创新驱动全力打造区域创新创业人才高地[A].第五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发展论坛[C].2012:23-28.

[4]刘记红.中小企业推动创业型城市发展的路径探讨[J].经管空间, 2014, (7) :60-61.

[5]程作君.强化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支撑区域技术创新[J].科技创业, 2006, (9) :19-21.

探索新型首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篇8

三大问题制约体系建设

从整体上看,京郊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成果有效供给不足

服务资源整合不够

农村科技创造的主体仍然是高校和院所。在价值取向上重学术轻应用,在操作能力上强研发弱推广,造成提供的农村科技成果技术集成度差,与现实生产有距离,有效供给不足,并使农村科技成果难以推广和扩散。

原有推广渠道不畅

目前,京郊现有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是单纯由政府部门兴办的科技推广部门组成的、与当时农村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式相适应的“四级农科网”。它集中了市、县(区)、乡、村的主要科技力量,这些机构的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几年,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还面临推广经费不足,硬件设施配置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等难题。因此,推广服务形式单一。

从事农村科技推广的主体,不是农村科技成果的拥有者、经营者,而是政府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这导致政府行为联结农村科技的供给与需求。这种现象不仅违背了科技扩散的基本规律,也限制了良好机制的建立与有效功能的发挥。

农民直接接受技术“水土不服”

首先,作为个体的农民接受技术能力弱。一家一户,生产能力弱、分散,缺乏再生产能力。在传统的农技推广体系运作困难的情况下,要求直接将科技成果向农民进行传播,收效难以保障。其次,具有专业性、吸纳技术积极性较高的农民经济合作服务组织规模小、技术辐射覆盖面小、服务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乏技术源头,利益性推广行为较重,发展缓慢。

北京市科委针对原有体系存在的问题,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在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中,以农村科技协调员为骨干,以市场化的机制为基础,以社会化为背景,以官产研商农为多元主体,以现代信息设施和技术为手段,进行企业化的运行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经出现在京郊大地。该体系聚焦四个难点,实现四个突破,是对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极大丰富,是解决农村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的有效途径。

三大措施推进体系建设

对于农业科技如何进村入户,政府在科技管理中如何建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以及农村科技协调员如何创新等问题,北京市科委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转变思路上

创新科技协调员体系

北京市科委树立“新农村科技人才观”,以培养科技协调员作为创新体系的关键。首先从破解难题、创新体系入手。从2004年以来,市科委努力创造使科技资源更大程度发挥支撑首都发展作用的机制、体制和环境。把城区科技资源向农村的输出和转化作为科技服务“三农”的突破口,积极建设新型首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支持与农民需求之间良性互动。当前,农村产业形态多样,农民需求千变万化,原有的至上而下的推广体系不能适应农民多元化、多变化的科技需求,急需建立一种需求调研和互动反馈的机制,使政府能够及时了解农民的真实需求,为农民提供容易理解和接受的科技服务,使农民能够更多收获政府有益科技资源信息,为自己生产生活所用,解决技术难题。

二是让农民自觉依赖科技谋求发展。在旧体制下,农民主要是等候科技人员上门服务,但是难以形成自觉依靠科技全面改变农村面貌的意识。因此,需要建立将科技渗透到农民生产、生活方方面面的机制,让农民真正感受到科技给他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收益,在谋求发展中主动形成对科技的全面依赖和需求。

三是建立科技资源畅通、持续涌入农村的渠道。一直存在的城乡差距,使城市和农村生产生活中有很大差距。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建立宽阔、顺畅、稳固的城区到郊区的科技传输渠道,保证城市科技资源持续不断地涌入农村,使农民真正利用丰富首都科技资源为自己所用的“神话”变为现实,为农村现代化发展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四是提高科技服务效率,为农民提供“规模化”服务。新型农技推广体系是在全市范围内统一协调资源,以全市科技资源作为坚实后盾,同时又因为它始终扎根于农村,以乡土科技人才为核心,完全可以根据农民需求进行大规模资源和信息的组合和配置,为农民提供“规模化”高品质的服务。

以突破为主线进行

体制与机制创新

北京市科委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主线,把握“让农民服务农民”、“引入市场化机制”、“突破资源输入瓶颈”、“强化信息服务手段”四个关键环节,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使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顺利推进,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是培养植根乡土科技人才服务农民。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核心在于培养一支稳定有效的乡土化人才队伍。2004年,市科委按照“人才是第一资源”、“农民服务农民”的思路,开始着手培育和发展乡土人才—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这批农村科技协调员来自农民、植根农民、又服务农民。

二是市场化运行富于生命力,社会化机制多元主体广泛参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律,在建设新型农技推广体系的过程中,改过去的“政府办”为“企业办”,委托联通、网通、农信通等公司进行运作,政府给予支持,充分引入了市场化、社会化机制。

三是搭建科技需求与科技资源对接平台普惠京郊。市科委和北京市农科院联合打造农村科技服务港和爱农信息驿站这些科技服务平台,它们上联高校院所,下接“三农”需求,成为城乡科技交流互动的畅通、稳定渠道。

四是以信息化手段强化科技服务功能。通过组织实施农村信息化Ⅰ期、Ⅱ期和Ⅲ期工程,改善了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强化了信息服务手段。在信息服务中不再单纯着眼于技术推广,而大大拓展了信息服务的领域和范围,为京郊农民提供从生产到经营、从学习到生活、从工作到精神文化的全方位快捷服务。

农村科技协调员的启示:

益在当前,志在长远

科委构建首都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实践,是落实中央培养新农村科技人才战略深化细化的探索,正在并将进一步改变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势必对中国农民产生重要的影响。有几点启示:

一是开发新农村科技人才资源。当前,推进农村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科委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造就一支有内在动力、有外在能力的能够生活在农村农民中间,背靠城市科技资源的人才队伍。培养来自农民、植根农民、服务农民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并给他们以强有力的科技后盾,充分发挥农村科技协调员“穿针引线”的作用,变“科技下乡”为“科技驻乡”,实现科技成果一步到田。

二是催生新农村科技推广体制。在培养农村科技协调员队伍的过程中,引入市场化、社会化机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村科技发展规律,用“乡土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四个原则,进行体制创新。

三是发挥农村乡土人才的辐射作用。农村科技协调员顺势而谋,应时而生,几年来,市科委坚持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科技服务港,设立爱农信息驿站,实施推广教授等多方促进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并以建设创新型乡镇加以进一步推动,有效地发挥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显现出勃勃生机。

上一篇:真正的低调人生哲理下一篇:事后监督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