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精选12篇)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1

自我鉴定是一个人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的自我总结,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让我们好好写一份自我鉴定总结一下吧。那么自我鉴定要注意有什么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1

我的专业是化学,大学里主要学习了化学和教育学相关的知识,自己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自身条件方面觉得自己很有耐心,办事也很细心。我对教师这个职业乃至教育都觉得很重要。

我在xxxx实习了近x月,现在就要结束了,通过x月的工作和学习,本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通过向同事们请教学习,通过和学生逐步深入的接触,不断的体会到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把自己的激情倾注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在这个过程当中,本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树立起良好的教师的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当中,让自己的学生受到教育,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

不但要提高师德的水平,同时还要让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用自身的道德水平去影响学生。同时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工作的得失,注意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自己的这些缺点,不断的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工作中,本人积极的和同事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多去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在听课中不断的向老教师学习请教,提高自身的素养,把教学理论在实际中灵活应用,不断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这x月的工作当中,和同学的感情是越来越深,工作开展的也是非常顺利,同时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是和同学们的努力和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我学的师范专业,自己又这么热爱它,所以我决定做一名教师,但是我知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我有信心能将它进行到底。

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2

转眼间大学生活已接近尾声,这些年中经历的每一天,都很难忘。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总结过去,收获良多,现总结如下。

我叫XXX,是XX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的一名应届毕业生,专业是化学教育。做名优秀的教师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所崇高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教育、教师、学校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为一切学生,为学生的一切,我愿用我毕生精力,精心培育满园桃李!

在校期间,我勤奋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并将之融会贯通,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实验能力。有较好的英语听、说、读、写等能力;能熟练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计算机办公软件。

平时,我还十分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我利用课余时间广泛地涉猎了大量书籍,不但充实了自己,也培养了自己多方面的技能。作为师范生,我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乐观向上,在基本技能“三字一话”上,我坚持勤练书法,钢笔字、粉笔字较好,普通话通过二级乙等;在能力培养上,校内积极参加了“未来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普通话大赛”等活动。校外尝试从事家教工作,并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多次进行教学实践,既实践了所学,又锻炼了能力。在这些工作中很好地锻炼了自己,使自己完全具备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能力。

我深知社会的人只有融入人的社会化元素才能够成就一个作为文化传播者的价值!我认为一个人只有把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上工作中去,服务于社会,有利于社会,让效益和效率来证明自己,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我坚信,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发挥出人的.全部潜力,做出更出色的成绩,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我不求流光溢彩,但求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的淋漓尽致,我不期望有丰富的物质待遇,只希望用我的智慧,热忱和努力来实现我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也许我并不完美,但我很自信,请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你满意。大学时期,虽然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一个,但是我是比较努力的一个。作为应届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不足,但我会虚心学习、积极工作、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用时间和汗水去弥补。所以我深信自己可以在岗位上守业、敬业、更能创业。我无意用华美的字句来修饰我的人生,只希望有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一颗真诚的心在期待你的信任,一个人的人生在等着你的改变!

化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生自我鉴定3

光阴似箭,转眼间我的化学教育实习生活结束了,回顾这段时间的经历,真是感想颇多。短暂的工作日不仅磨练了我的意志,也使我对今后的人生道路有了明确的方向。

教育实习对一个师范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在校师范生平时所学的无非是一些理论性知识,大部分知识都无法直接与教育实际相关联,久而久之,我们就养成了一种眼高手低的坏习惯,看待事情往往过于简单,缺乏深刻见解,思考大于行动。因此,要想把所学的东西切实的、合理的运用起来,就必须付诸于实践,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它使理论体系已基本完备的我们得到了真实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努力完善自己。

经过这段时间的实习,我觉得我更加成熟了,认识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教师是一个很特别的职业,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是人类的文化桥梁。对于即将走出大学校门,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一员的我来说,责任更是重大,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更好地接过这副重担,否则只会误人子弟。随着思想境界的提升,我也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重大意义。作为化学老师,我更要加倍努力,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广泛阅读,多思考,多钻研,革新观念,使自己成为一名经得起大风大浪考验的饱学之士,实实在在地为传播人类文明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

化学教育实习期间,我积极主动向指导老师请教有关教育方面的问题,听课与讲课相结合,每天兢兢业业,丝毫不敢怠慢。良好的敬业态度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始终坚持在自己工作岗位上的坚韧毅力也深深打动着组里的每个成员,他们也乐于将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拿出来与我分享,因而,我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能,认识到了能够把自己既有的知识轻松的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又乐于接受,这才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传授一种切合实际的知识技能,对学生来说是相当有用的,所以课堂的授课方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直接影响着一个老师的教学成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只为了讲而讲,应该更注重学的结果,应以学生为中心。

化学教育实习是一次锻炼的机会,它教会了我许许多多大道理,把我从幻想中一下子带到了现实的生活中,弄清楚了自己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位置所在,是这样的真实,触手可及。经过几次试讲,我认识到了良好的教态和课前充分备课的重要作用,老师能否发挥自如,能否和学生们进行有效的互动,都有赖于这些方面的知识。真实的感受,切实的体会,我找出了自己平时很少注意的细节问题,这些问题的发现,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对我今后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没有人一生下来就能做好一切,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慢慢成长,最后成熟的。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2

一、专科教育的现状与差距

1. 学生现状。①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大专院校的生源大都来自于高考第三批录取, 还有技校、中专、职高等院校考入的三校生。以我校为例, 招收的临床专业学生为高分录取, 化学基础较好, 而护理、中药等专业有部分文科学生, 化学基础较低;三校生由于专业技术的学习, 化学基础更显薄弱。这样的现状引起了生源的多层次性, 从而导致化学课堂学习效率不高, 文科生本身数理化成绩不理想, 进入大专后面对化学课程时更显得无从下手, 容易产生畏难心理, 无法提高学习兴趣。②对于公共基础课重视度不够。很多学生选择大专学校学习, 就是为了掌握专业技能, 早日步入社会, 因此在学习上有重专业课轻公共课的心态。还有人认为只要专业过硬, 公共基础课学不学都无所谓。其结果是学生的公共基础知识单薄、人文素养缺乏, 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难以满足社会对高职高专人才的要求。其实, 化学对医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诺贝尔奖得主Elias J.Corey教授曾预言:“21 世纪, 化学将涵盖医学与化学之间的任一事情”[1]。因此, 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必须认真踏实的掌握化学基础概念, 基本理论及计算, 才能为进行下一阶段各项专业课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③理论有余实践不足。化学是一门实践的学科, 对于医务人员的培养来说, 实验操作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基本技能。由于大专院校基础课的课时量有限, 分给实验课的课时不够, 许多临床需要的化学实验技能得不到锻炼。例如:在无机化学中, 缓冲溶液的配置是一个重点难点内容, 但学生往往只局限于原理、计算等理论学习上, 对于如何从选择适当的缓冲对, 如何溶解、稀释、配置, 都靠死记硬背, 学习效果大打折扣。

2. 教师现状。①专职化学教师的医学水平较低。教材编写和课程讲授都是由化学专业教师进行, 导致教材中医学与化学的联系系统性不强。化学专业出身的教师对于教材中所涉及的医学名词、术语及基本医学理论不甚了解或知之甚少, 教学方法是传统的化学课程讲授法, 授课内容几乎是纯化学知识, 医学内容涉及较少, 即使联系医学知识也是生硬地照本宣科, 这种情况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因而也就不会认真学习[2]。②注重教学忽视科研。大专院校的教育偏向培养技能型人才, 这容易导致教师产生懈怠心理, 认为科研并不重要, 并伴随一些客观条件, 大专院校可提供的科研条件有限, 造成了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停滞不前的局面。然而, 教师学识的广度、厚度、深度决定着把学生托起的高度。尤其针对更新发展迅速的化学来讲, 可谓日新月异。科研过程中, 教师可以反思自我, 是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创新的过程, 能够让教师及时发现不足之处,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善教学行为, 提升教学水平。

二、本科教育应达到的目标

1. 倡导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在本科阶段大力提倡科学人文主义教育理念, 是符合人才培养, 职业价值, 科学发展的。我们要强调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并重, 来养育内心和谐, 与科学、社会、自然和谐的人。回归教育的本质, 学习的目的, 把培养方向转移到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来, 避免因轻实践而导致的空疏无用。

2. 倡导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科教育应该从专科的单纯灌输式教育框架中走出来, 将课堂教学定位在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到“平等参与的研究者”, 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成“探究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化学课堂应该把它独有的实践性, 趣味性,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充分的发挥出来, 激发学生的潜能, 也让课堂更有生命力。

3. 缩小医学与化学的距离。在医学类本科院校开设化学课, 其目的非常明确, 就是为了以化学作为今后医学学习的工具和基石。所以在化学课堂上, 要避免照本宣科的讲授化学理论知识, 而是应该积极将化学理论内容与医学专业课相结合, 以求学生能够掌握实用的化学知识。

4. 掌握前沿技术发展。本科阶段, 教师应该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 不但要保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而且要发展综合素质。医学和化学都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中的学科, 在本科教育中, 如果能时时学习, 时时更新, 把国内外的最新科技发展成果带入课堂, 彻底改变“一本教案用十年”的陋习, 对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教师科研都是百益无害的。

三、过渡期化学课堂的教法改革

1. 创新课堂模式, 建立浓厚的课堂气氛。中学时期教师在课堂上采用的往往是“满堂灌”的教育模式。学生进入大学之后, 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 大学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提问、解答、创新能力, 把教学变成引导学习。教师可以在化学课堂上设置“回顾—导入—重点—难点”这样的设问方式, 激发学生的回答热情和满足感。不仅如此, 教师可具备相声演员的素质, 学会在恰当的时候“抖包袱”, 把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在适当的时机“抖”出来, 让学生有一种期待感。另外, 还可以具备“魔术师”的素质, 化不可能为可能, 成功的把化学实验或现象表演出来, 让学生产生惊讶感, 探究欲。

2. 转换课堂主体,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在专科阶段由于课时少, 内容多, 因此授课方式多采用合堂教学, 这样的大课人数众多, 教师作为唯一主体, 讲解吃力, 学生吸收的效果也不佳, 进入本科后, 应将化学基础课设置成小班教学, 而教师也将从教学主体转变为辅体。备课时提出贯穿整个课堂的问题线索, 一步步将学生引入设计的问题环节中, 让学生能“自问自答”或者“你问他答”, 最后做出总结, 把课堂重难点点拨梳理, 让学生的每一分钟都集中在课堂上, 大大的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激情。

3. 重视实践教学, 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化学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 尤其在科技发展的今天, 化学手段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的技术支撑。无论哪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化学, 都必须注重实验教学这一环节。但我们也要一改往日“教师演示—学生操作—完成报告”的传统方法[3], 而是根据附属医院和就业指导中心的反馈意见, 结合本校专业特色, 创建更加符合现代化医疗手段的实验课程, 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今后的工作实践中, 并且尽量提供足够的实验平台, 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 这样的化学实验课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4. 加强自身修养, 全面培养创新精神。化学教师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的学习和延伸。前面提到, 许多化学教师对于医学知识相当陌生, 涉及到化学与医学的交叉边缘时, 只能照本宣科, 因此化学专职教师要加强医学与化学知识的联系和贯通。进入本科阶段, 校内可增加培训, 讲座、公开教学等的内容和数量, 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此外, 化学教师还应多到医院检验科、制剂室、医药研究院去学习交流, 普及和提高化学教师的医学知识, 促使化学教师按照医学专业岗位的需求来更深入的掌握化学内容, 达到课堂上的学科交融。

参考文献

[1]张慧, 海力茜·陶尔大洪.以医学专业为目标探索医用化学教学改革[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1) :47-48.

[2]睢超霞, 何新蕾, 张文豪.医学高职高专文科生学习医用化学的现状与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 2014, 32 (20) :68-69.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3

关键词:优化;构建;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绿色化

无机化学实验最基础的实验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本专业实验的兴趣、习惯及技能的培养[1],为了激发学生对实验课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科学的探究方法,通过学习兄弟院校的实验教学改革,结合我们现有的实验条件对无机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改革。

一、优化实验教学体系

无机化学的实验教学内容基本以验证实验为主,大多数实验项目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操作简单,无非就是用胶头滴管向试管里加试剂。实验枯燥乏味,学生的操作技能根本得不到提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速度,必须对现有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根据我们系学生的素质特点和实验情况,将验证性实验的开出率从原来的85%降到了30%左右,增加了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对大一的学生而言,实验能力还未具备,应该循序渐进有步骤、有重点的深入。在进行综合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对物质的检测手段有所了解,对大型仪器有了概念,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二、优化实验考核方法

平时的每个实验成绩 = 实验预习 10 分 + 基本操作 40分

+ 纪律卫生 10 分 + 实验报告 40 分 =100 分[2]。实验预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预习,在实验的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试验完成的效率和质量才能得到保证。有些学生不进行实验的预习,实验的过程中则手忙脚乱,做了这一步还不知下一步该怎么进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实验老师在每次实验开始前先检查预习情况,现场打分,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本操作是实验过程中的核心骨,基本操作一定要规范,老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与检查,并对学生的操作进行现场打分,这样才能督促学生规范操作技能。通过老师的检查与打分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安全意识。实验报告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处理的情况以及对实验分析表达的能力,这样才能准确客观地对学生的实验成绩进行测评。而学生的总成绩则可以这样来计算:总成绩=平时成绩×70%+期末考试成绩×30%(平时成绩=每次实验成绩之和/n)。

三、体现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构建多媒体实验教学辅助体系

无机化学实验所用到的试剂达140多种,其中很多都是毒性较大的。还有一些有机溶剂,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严重的侵害。在一些制备实验中还会产生一些刺激性和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氯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

无机化学实验要体现绿色化,必须要对以往的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在保证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的条件下(如常规仪器的使用、重要无机化合物合成及性质实验等)必须要删减一些毒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内容,如氯气、硫化氢的制备等。还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达到绿色化。对有毒性的这类实验可以采用多媒体系统进行仿真实验,这类教学课件是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将实验过程和实验注意事项进行计算机演练而完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样可以达到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老师还可以自已制作课件,将一些实验通过课件展现在学生眼前,如:卤素中饱和氯水与溴化钾溶液的反应,看似很简单的一个实验,但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很费劲。为了实验现象很明显就必须制备氯气,但是氯气有毒,而且味道很难去除。为了一个小小的验证试验却要花费实验工作人员很多时间和精力,还给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客服这些缺点,实验老师可以将此实验制作成课件,实验现象一目了然,而且保护了环境。将多媒体融入到实验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还可以无形中教育他们保护环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看来,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是改革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走绿色化之路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构建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对大一的学生来说,无机化学实验是他们在大学期间接触的第一门实验课,有很多实验技能需要掌握,而在那么有限的实验课中,根本无法很好地掌握这些基本技能,那么只有通过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平台,那些没有掌握或掌握得不够的学生才可以在实验室开放时间内进行反复训练 ,这样实验操作技能才能快速提高。开放实验平台的建立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训练 、 提高和展示自己的平台, 而且同时也使教学资源得到了共享 , 提高了实验室、仪器的使用率。

结束语: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跟随着与时俱进的步伐,不仅对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综合素质以及实验的教学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也达到了教学资源共享,保护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4

摘 要:在特殊教育中,教?W手段的使用和教学效果的实现相比普通教学要求更加严格,如何在实际特殊教育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是特殊教育从业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五步教学模式对特殊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操作意义,对特殊教育的教学也具有更大的实用性。要上好一节课,那么这节课的准备和设计非常重要,如何将课堂设计的更具趣味性,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对课堂教学是比较难的。本文就通过对五步教学模式的分析研究,揉捏重造从五个方面深入运用到特殊教育化学课堂中。

关键词:五步教学法;特殊教育;应用

为了更清晰的描述五步教学模式在特殊教育化学中的运用,文章选取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理科》三分册《几种常见的酸》中的第一节内容为案例,由于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但是在真正学习之前,学生对酸并没有一个科学的概念,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了基础的酸,才能更好的开展其他化学知识的进一步学习。由于教学理论必须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所以要更好的教学,首先要探讨更好的学习。学习主要是由提问、解决、知识内化以及构建这个过程组成的,如何使学生正确的学习酸的化学性质,并且在学习中能积极主动起来,实现较好的学习目的,为之后化学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好带头作用,在此我们充分利用五步教学法对这一节内容进行安排与学习。

一、问题指导

从研究学的角度来讲,问题解决过程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习的非常重要的手段。要完成学习,就要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知识内化与构建的过程。问题提问对于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问题的提问与回答中,既能强化学习的知识又能对课堂内容进行补充和填补,增强课堂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分层次,结合逻辑和关系的进行问题提问,每一个问题要由相关递进关系,提出这一个问题,在回答中同时引出下一个问题,学生们也在不停的回答问题当中一步步递进式学习,渐变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学到的知识有逻辑性的记入脑海中,使学到的知识更加扎实。同时,简单的问题和有难度的问题对学生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同的。通过提问简单的问题,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主动进行知识学习,而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则可以激发优秀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开发潜力和智力同时,对其它同学也有一定的引导学习作用。只要我们把握好问题的层次感,深度挖掘,一定能使课堂进入积极活跃的学习气氛中去,对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极有帮助。例如在七年级生物《动物体的结构层次》中,课堂教学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进行递进式提问:

1、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你知道的酸呢?

2、盐酸的物理性质有哪些?

3、还有那些同学进行补充的呢?

4、加下来谁来说说盐酸的化学性质有哪些呢?

5、什么是中和反应?

这个提问过程就从生活中酸的常态到化学中的盐酸,然后再从盐酸的物理性质延伸到盐酸的化学性质,然后再以中和反应的提问结束,层次分明,从简到难更利于学生一步步挖掘对知识的探索欲望[1]。由于学生的特殊性,学生的接受能力由弱到强的过程可能相对更缓慢一些,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耐心,对简单问题的解决千万不能浮躁。

二、学生自学

在传统教学中,以老师主动灌输知识给学生,学生作为被动的接收方,主动性差,对于传输过来的知识消化能力都不一样,导致学习成效差异比较大。引导学生形成自学习惯,使学生的位置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带着老师留下的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过程更有目的性,有了明确的目标之后,学生再看书就能分清书本知识的主次,自学也能快速找到学习的重点,避免在次要内容中浪费时间和精力。在培养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也能更好更迅速的找到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以后的长期知识学习和优秀学习品质的养成。带着老师提问的问题,自己在课本中寻找答案,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自学中学生的思维更具扩散性,有利于学生独立主动思考问题和探究出更多延伸性问题,提高学习质量。这种自学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知识的节凑进行学习,更利于一点点消化新知识,独立完成学习作业[2]。

三、交流展示

为了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以在课堂进行问题讨论活动。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分配5个人,将课程中安排的问题分发给不同的小组,给出15分钟的时间让小组成员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交流,在交流的时候每个人发表各自不同的看法,其余同学同意或者有不同意见,都可以进行沟通,最后得出大家公认的答案。讨论时间结束后,老师根据问题的层次顺序让不同小组进行回答,每个小组排出一名学生代表,对讨论的问题进行回答和阐述,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让其他同学参与这个问题增加补充讨论,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动脑力进行答案想象,之后再由老师进行答案的认定和补充,进一步对问题和答案深层次讲解。这样师生互动加上生生互动的讨论模式,能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表意见,在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既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又学到了课程知识,同时也调动了课堂的积极氛围,增进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这种议论问题的模式相比单纯的问答更能诱导学生更好的打开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对于课堂问题讨论的模式,应用到盐酸的化学学习中,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将盐酸的四条化学性质当做讨论的问题,将学生分为四组,每个组根据分到的化学性质进行讨论并由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回答:

一组:盐酸能够让石蕊试液的颜色发生改变

老师:能具体的举例说明吗?

一组:盐酸能够让石蕊试液的颜色从紫变红

老师:非常好,大家鼓励一下!鼓掌!

二组:金属在和盐酸发生反应之后会产生气体。

老师:具体一下,什么金属和盐酸发生反应之后会产生什么样的气体呢?

二组:金属锌在和盐酸发生了反应之后会产生氢气。

三组:氢氧化钠和盐酸发生反应之后就会生成氯化钠跟水。

老师:很好!那么它们之间的这种反应属于什么反应呢?

三组:中和反应。

老师:非常对!我们可以看出,酸跟碱发生的反应就是中和反应。

四组:盐酸在和碳酸钙发生反应的时候也会生成气体。

老师: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的是什么气体?除了气体还有什么呢?

四组:生成二氧化碳还有水和另外一种盐。

老师:很好,大家都回答的非常正确!接下来…

在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互动当中,老师不断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和思考,学生也在老师一步步的指引下学到了更全面的知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深刻和牢固,也有利于下一步学习课程的开展[3]。

四、?c拨解惑

在问题讨论当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学生的错误回答和不完整性回答,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站出来进行纠正和引导。而由于学生基础能力有限,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索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学生解决不了,回答不上来的问题,针对这一类问题,老师就要体现出自己的主导地位,对疑难问题亲自解决,仔细讲解,也有助于学生对相关开发性问题更深刻的思考。在老师点拨解惑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能力,严守“示范性、重过程、激励性”的原则,为学生学习树立良好的模范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以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4]。尤其老师们在回答学生疑难问题的时候,因为学生的特殊性,不管这个问题难易程度如何,都要用心细致的进行讲解,且不能浮躁不耐烦,以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

五、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主要是针对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以及学生们的掌握程度进行检验,以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学习状态,还能在当堂练习中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在解决学生问题的同时,又对当堂知识进行了补充,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教学效果。

对于“练”设计的主要内容基本是围绕着课程的教学大纲,对学生进行提问的题目展开练习,主要通过练来对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方面进行检查。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的特殊性,为了使学生练习的更方便,老师们一般要为学生印发自己编写的题目或者将题目列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联系,老师以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查。

当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这个步骤不仅能够有效的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加深知识点记忆力,还能暴露出一些课堂中没有发现的学习问题,老师从学生的当堂练习中及时找出学生没掌握的知识点,并当场解决,有助于弥补课堂知识的遗漏,帮助学生全面的掌握化学知识。同时,老师也能及时找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各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找原因,及时想出策略进行弥补,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改进,问题得以解决之后,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在高效达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实现教学相长的长期目标[6]。

六、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国家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更使人们知识结构更加多样化,为了适应社会各种现象的变化,对人们的能力水平和综合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特殊人群要在千变万化的社会中立足,更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所以在特殊教育教学中,教师们一定要与时俱进的改进教学方式结合新型的教学观念,不是生搬硬套,而是灵活的将“五步教学法”运用到化学课堂上,在课程的安排设计中吸取五步教学法的精髓,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应用化学本科专业介绍(四年制) 篇5

应用化学是根据化学的基本理论对工业生产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进行应用基础研究及技术开发研究的一门学科。本学科为原机械部重点学科和安徽省重点学科。

本专业选择以化工、轻工、日化、石化、制药、农药、环保及能源等诸多行业需求的通用技术与共性技能的“应用电化学”和“有机合成”两个方向作为培养方向。知识体系强调:一个化学专业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这四大化学基础;二个化学实验能力核心——基础化学实验→中级化学实验→化学综合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综合实验→毕业论文;三个方面的技能——现代仪器和波谱原理及分析技术、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技术、有机合成原理与技术。主要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现代仪器分析、波谱原理及解析、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原理、电化学原理与测试技术、应用电化学、有机合成、化学实验、电化学实验、有机合成实验等。课程设置强调理工并重,实践环节强化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和团队工作技巧的训练,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现代化学化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知识面广,适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应用化学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毕业生将具有以下知识和能力:1.具有深厚的化学基本理论功底;

2.掌握精细化工工艺、应用电化学和工业分析等基本理论、方法与实验技能;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4.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本专业拥有一支以学科带头人为主导,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学术思想活跃的学术队伍。现有专业教师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7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1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2人。本专业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发展态势良好。

本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进入化工、轻工、日化、石化、制药、农药、环保及能源等行业从事相关产品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分析检测和生产管理工作,也可进入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历史文化学本科生论文选题 篇6

(侯普慧2012年5月)

1、近现代陇东历史名人探析

2、近现代外省籍历史名人在甘肃的活动及影响探析(左宗棠除外)

3、当代甘肃(或某市)重大事件探析

4、某城镇的历史发展探析

5、某地民间信仰探析

6、某地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7、某地特色文化旅游节会探析

8、某地历史名人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

9、关于提升某地文化软实力的对策

10、陇东学院人文教育与现状及对策

11、网络文化对陇东学院的影响探析

12、人文科学与陇东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探析

13、历史时期某地的自然灾害探析

14、历史时期某地的防灾减灾探析

15、某历史名人的防灾减灾思想探析

16、陇东学院防灾减灾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17、庆阳市(或其他市)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探析

18、中国某朝代防灾减灾的经验教训探析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探析 篇7

试从如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讨论当今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 为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提供借鉴。

1 奠定扎实而广博的理论知识基础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减少了课程门类, 对各门具体课程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新课程强调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重视不同课程领域 (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等) 对学生发展的独特价值, 淡化学科界限, 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融合。教师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 难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因此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人文、自然知识, 并在音、体、美方面有一定特长, 成为综合性、全能型的人才。相应地我们应该整合教师教育课程, 在学科课程内容的选择上, 应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 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育类课程方面, 应加大案例教学力度 (特别是小学教学案例) , 引进研究性学习, 实行小班化的课堂, 以形成交流与互动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的能力。通过学科专业与教育理论知识的传授, 培养现代全科型师范生, 即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 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 能在新课程改革要求下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 并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

2 培养过硬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现代的小学教育需要的是“专家型”教师, 他们既要具备完整的知识体系及较高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又要具有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能力。教育教学对象年龄越低, 对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实践智慧的要求就越高。《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1日载“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的文章中, 某毕业生的话很有代表性, “面对一群吵闹的孩子, 我束手无策。看着其他老师轻轻拍手, 口中念出简单的口诀, 孩子们就乖乖地坐好, 我就觉得很茫然。为什么这样的教学方法, 我在大学中没有学过?”像这样的毕业生不在少数。他们经过四年的本科学习, 掌握了“教什么”, 却没有学会“怎样教”。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是教师教育应该重视的问题。

基础教育改革专家组成员钟启泉教授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师教育系列教材》总序中指出:“教师自身的理论素质和实践能力是决定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 教师教育在注重理论学习的同时, 要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创设平台, 使学生经过理论到实践, 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 达到了解小学实际和巩固理论的目的。

教育实习是培养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从教育实习的过程与结果来看, 大多数教育实习流于形式, 没有真正达到锻炼学生、提高能力的目的, 因此, 必须加强对实习的监管和指导, 应经常与实习基地保持联系, 通过走访、座谈会、问卷调查等方式, 了解学生教育、教学、管理等情况, 并根据实习内容。细化考核标准, 严格考核制度, 确保实习质量。另外, 学校应采取多种形式, 调动学生的教育实践积极性, 如, 给每次教育见习预设一个主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小学课堂, 有目的地进行观察, 从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 从而有所收获。除此之外, 顶岗实习也是一个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有效途径。顶岗实习的学生通过承担教学任务, 全过程的参与教育教学活动, 更好地将书本上学到的专业知识与教育教学实践融为一体, 通过对学生和课堂的了解, 通过对先进的教育科学的掌握, 逐渐树立教育的信念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素质。

3 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

小学生模仿性较强, 教师的教学技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但要关注知识内容本身, 还必须关注知识的呈现形式。教学技能是教师如何将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成能使教育对象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育形态”的能力。小学教师学历层次由专科升为本科, 并不意味着教师质量也随之提高, 事实上, 本科学历的教师教育更多关注了文化知识的传授, 对学生的教学技能有所忽略, 从而造成师范生教学基本功较差, 技能水平薄弱, 甚至有的学生实习时基础的课堂用语都表述不清, 教师教育质量堪忧, 加强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迫在眉睫。本科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应秉承中师教学技能培训传统, 突出技能特色。可以通过完善教学技能培养的内容体系、制定有效的教学技能培训计划, 采取教学技能等级证书制等方法加以实施, 并且要将训练落到实处, 经常化、制度化, 以考核促练习, 定期对学生教学技能进行考核, 达到督促与激励的目的。

4 培养师范生教育研究能力

教师的教研能力不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 更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以往对教育传递知识功能的过分强调, 使人们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创造性特征。“教书匠”式的教师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 教师只有不断的思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找到切入点进行研究, 才能更加透视和理解教育情境, 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改善自身教育行为, 使教师专业化水平得以提高。因此, 培养师范生教研意识、锻炼教研能力是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新型小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开设《教育科研方法》课程让学生对教育科研理论知识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 了解课题研究程序, 承担一部分研究任务, 如文献查阅、文献综述等, 培养学生教研意识;利用见习和实习的机会, 组织学生参与小学的教研活动, 开展课题研究, 让师范生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的课程改革, 接触中小学教育并让他们学到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和经验。

5 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罗晓等对小学教师教学困惑与压力等问题进行了调查, 其中“学生难管理”占教师教学中感到最困惑的问题的比率为35.7%, 排在第二位。教师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不可推卸地承担着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责任。但我们理解的管理不只限于方法, 首先, 更重要的是按教育目的规划教育活动的决策与设计能力, 这种能力对教育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作为组织者与领导者的管理能力。对于教师来说, 更要具有使管理本身也成为一种教育力量, 把学生管理工作, 变为锻炼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团结合作能力的手段, 变成让学生在为集体贡献过程中展现特长、发挥优势的舞台。教师具有这样的管理能力, 就不会把学生仅仅作为管理对象, 把他们管死, 而是把学生组织起来, 发挥他们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为形成有利于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集体, 为人人能在集体中有自己的平等地位、能为集体作出自己的奉献, 又能从集体中汲取力量、感受温暖、学会协作而共同努力。

6 倡导专业教师的再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起云涌,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长期囿于高校的教师固守着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是无法培养出适应小学实际需要的教师的, 长此以往, 只能进入故步自封、脱离实际的境地。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 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 让教师深入小学进行再学习, 就是一种比较好的途径。高校教师走进小学, 进行教师教育实践, 让教育理论回归实践, 熟悉小学, 了解小学的实际需要, 了解新课改的动向, 了解小学教师的困惑, 开展小学教育教学研究, 实现高校与小学的对接, 并将所看、所感、所悟与学生分享, 与同行探讨, 为课程提供最鲜活、最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 改革教学方法, 这样才改善以往高校教学闭门造车的现象。培养出来适应小学、适合儿童的小学教师。

总之,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启蒙教育, 小学师资培养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小学教育专业理应担负重任, 依托小学, 了解小学实际需要, 培养在教育教学方面是行家里手, 在为人方面是师表楷模的优秀教师。

摘要:目前, 教师的培养由追求数量转为提高质量, 优质的师资是保证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重要条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师教育要顺应时代要求, 根据课程改革内容, 了解小学教学实际需要, 变革教学内容, 加强教学实践锻炼, 注重培养师范生的教研能力和管理能力, 采取多种途径, 提高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质量, 为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师而努力。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教育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益众.高师毕业生为何站不稳三尺讲台[N].中国教育报, 2007-5-21 (2) .

[2]王鑫.顶岗实习支教——师范生成长的必由之路[J].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0) .

[3]范文贵, 吴艳茹.小学教师教育的回归与重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基础教育版) , 2009 (7) .

[4]罗晓, 施若谷.当前小学教师教学困惑与压力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 2002 (12) .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8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01

应用型本科教育产生的背景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连续扩招,教育部对普通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出现结构性矛盾,以市场为基础配置生源的方式和机制开始形成的背景下提出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一种以强调应用为目的的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以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以教学为主,同时开展应用性的、开发性的研究的本科教育。

1 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性

1.1能够缓解结构性失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求职困难,另一方面却是社会急需人才的匮乏,这种结构性的失业问题是人才培养定位与社会适应性的矛盾造成的。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是缓解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出路,是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普通本科高校的过度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快速增长,不但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社会也不可能需要太多的研究人才,只有抓住时机,推进改革,将一批就业困难的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才能有效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窘境。

1.2有利于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意味着劳动力投入将由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对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结构提出新的挑战,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首要条件,而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不但需要一定量的科学研究人才,而且需要无数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应侧重于应用研究,不是在文献资料堆里搞纯文字的研究,而是要解决社会实际发展中、经济建设实践中,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的研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科研的成果不在于论文数量,而在于发明专利、技术服务能力等指标。通过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服务经济发展,这就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使命。

2 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模式构建

2.1校企联合。建立由专业教师、实训指导教师及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教学计划制订小组,负责教学计划的制订、实施、检查及修订工作。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使学生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和技能。该工作由实训部主任负责制定出相应的制度聘请企业专家,并根据其工作贡献,给予适当的劳务补贴。成立专门的实训管理部门。切实组织社会力量进行教学计划的论证工作,多方征求意见,广开言路。教学计划的论证工作应每年进行一次。主管校长,教务部、实训部相关人员都应到会听取意见,以利切实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先进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

2.2多元化办学,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学分制是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培养目标的需要,不但要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课程学分,而且还要达到职业技术技能水平的规定学分。如对数控专业的学生应制定出其计算机应用能力达到的等级水平,并规定相应的学分;技能测试水平以国家制定的职业等级标准为依据,经过国家规定鉴定部门考核合格者,准予计入相应学分。改革完善学生学籍管理制度,可由教务部门、实训部为学生记好两本账,教务部负责课程考试学分,实训部负责专业技能考核学分。建立专业技能考核学分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创新,不同的专业应规定不同的技能考核内容,毕业证书上要列入相应学分,作为用人单位人才的选择依据。

3 如何更好地进行应用型本科教学

3.1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师资水平直接决定着培养对象的质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关键在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是新设本科院校实现学科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工作上层次、上水平的迫切需要。一方面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一批高职称、高学历的专任教师,还可适量引进一批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课骨干教师和基础学科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是要加大培养力度,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和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的能力,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对具有硕士学位、有潜质的中青年教师进行项目资助,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通过国内访问学者、高级研修班等方式提高他们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

3.2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要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上,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数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一般应不低于教学计划总学时的40%,其中包括集中实践环节的学时和课程实验所占学时。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要敢于挑战传统的学术性学科体系,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做到以专业应用型课程为主导,学科理论课程以服务于应用型课程的需要为度,特别是要根据专业的职业性和应用性特点,开设一些与职业、行业相关的实用型、应用型课程,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专业实习要尽量安排多岗位的顶岗实践,进行必要的职业适应性锻炼;注重把教师的科研和技术开发项目作为一种实践教学载体来利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多接触一些实际问题,多一些“做、学、用”的机会,重点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应重视与相关行业、企事业的紧密联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构建更加广阔的平台。

4 结束语

我们要立足现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多样化人才。任何改革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不能无视学生的现状。因此,在改革中必须事求是,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应在该条件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力求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陈嘉莉,试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价值[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

[2]汪传艳,刍议民办高职向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9

2013年本科生

一、回答问题题(50分):

1、提取和分离生物碱的方法有哪些?(5分)

2、根据连接苷元和糖的原子可以将苷类化合物分为哪几类?试述苷类化合物的通性。(5分)

3、Simth降解反应——具有邻二醇结构的化合物可以与IO4-作用氧化成醛。氧化

开裂反应主要用于采用酸水解苷元易发生改变的苷类及难水解的C-苷,可以获得完整的苷元。写出Simth降解反应的步骤?(10分)

4、植物有效成分提取的方法有浸渍法、渗漉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和连续提取法,说明每一种方法的使用范围及优缺点。(10分)

5、写出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和二氢异黄酮的基本骨架。(5分)

6、生物碱在植物体中的存在形式有哪些?(5分)

7、为什么麻黄碱比伪麻黄碱的碱性弱?(5分)HH

CH3OHNHCH3HCH3NHCH3

麻黄碱伪麻黄碱

pKa9.589.748、天然植物中有哪些主要类型的化学成分?通常将哪些视为有效成分?哪些被视为无效成分当作“杂质”?如何除去这些杂质?(5分)

二、举例论述:半合成法在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修饰和改性中的应用。(50分)要求:内容要丰富,不得少于2000字。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10

答辩工作安排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加深对所学课程的理解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学士学位授予工作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对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工作,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顺利完成应用化学专业96名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根据蚌埠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规定及应用化学与环境工程系毕业设计工作计划,现将我系2012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工作安排如下:

一、组织领导

成立系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答辩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答辩工作。组长:孙兰萍

成员:王传虎、王光荣、李宗群、朱兰保、吴景梅、曾小剑

秘书:杜庆才王光荣

二、答辩小组安排

在答辩领导小组领导下,分三个专业小组进行答辩。答辩小组负责初步审定学生答辩资格、安排学生答辩次序及程序、主持答辩过程,写出学生评语并评定成绩。

1、第一答辩小组:(一班32名学生)

组长:曾小剑

成员:孙兰萍、殷 娜、张丽园、周开胜

秘书:秦英月

答辩时间及地点:

6月9日上午 8:10~11:30,教学楼C203

6月9日下午 1:30~5:00,教学楼C2042、第二答辩小组:(二班35名学生)

组长:吴景梅

成员:王传虎、李宗群、赵建军、史宜旺

秘书:葛金龙

答辩时间及地点:

6月9日上午 8:10~11:30,教学楼C301

6月9日下午 1:30~5:00,教学楼C3023、第三答辩小组:(三班29名学生)

组长:朱兰保

成员:王光荣、郭春燕、胡文娜、杜庆才

秘书:丁艳

答辩时间及地点:

6月9日上午 8:10~11:30,教学楼C402

6月9日下午 1:30~5:00,教学楼C404

三、答辩小组的主要职责

1.负责收集毕业设计(论文)及相关材料;

2.审定学生毕业答辩资格;

3.组织并主持答辩工作;

4.解决答辩过中出现的问题;

5.商定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答辩成绩及评语。

四、答辩工作程序和要求

1、论文及相关材料收集

答辩前(6月8日上午),学生应将以下材料装袋,交所在答辩小组秘书处。毕业设计(论文)材料袋内材料由学生和指导老师共同填写,包含以下内容:

(1)毕业论文纸质版2份

(2)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3)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立题审批表

(4)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5)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评语

(6)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评阅登记表(2份)

(7)答辩过程记录表

(8)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单

(9)外文文献及翻译稿各1份

2、答辩资格审查

(1)毕业生是否按照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的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是否符合《蚌埠学院本科毕业生设计(论文)工作规范》要求。

(3)经系毕业设计(论文)领导小组审核、签字后,方可参加答辩。

3、毕业设计(论文)评阅

指导教师评阅:指导教师根据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及学生平时表现情况,认真负责地写出简明评语。

评阅教师评阅: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由教研室指定的专人进行评阅,指导教师应提前3-5天将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交给评阅教师。评阅教师应本着对答辩小组负责的精神对毕业设计(论文)给以全面客观评价,并写出评阅意见,答辩前一天交专业答辩小组。

4、答辩

毕业答辩工作按照学生报告、提问答辩、综合评分的程序进行。

(1)由学生报告毕业论文主要内容(一般不超过5分钟)。

(2)答辩小组成员提问,作者答辩(一般不超过5分钟)。

(3)答辩小组就每个学生的答辩情况逐一做好记录,答辩后,查阅毕业设计(论文)材料,参考指导教师评审意见,给出评定成绩。

(4)答辩结束后,专业答辩小组要进行认真总结,提出今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的改进意见,并根据综合评定成绩,推荐院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五、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

1、答辩前,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审阅每位毕业生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写出内容全面,措词恰当,工整简练的评语并给出评分。

2、答辩小组应根据学生论文和答辩,按学校统一的评分标准和评分方法,给出答辩小组成绩。综合成绩由指导教师评分、评阅教师评分和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的评分均占30%,答辩小组评分占40%,按百分制计。综合成绩采用优秀(≥85分)、良好(75~84分)、中等(66~74分)、及格(60~65分)、不及格(60分以下)五级记分制评定。

3.综合成绩由系本科毕业生论文(设计)答辩领导小组审定,不及格的毕业设计(论文),由系部通知本人重做,重做学生名单报院教务处备案,并于2012年7月份安排组织再次答辩,最终确定成绩。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中学化学;教育;重要性

一、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需要通过结合多种化学实验来讲授相关化学知识。而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又能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在实验探究中发现学习化学的乐趣。化学实验作为传递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拓展思维能力的有效载体,便于学生全面理解相关化学知识中的物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等内涵实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化学学习效率。同时还能培养中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综合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等,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培养高素质的化学人才,从而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二、化学实验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探索的动力,是思维拓展的源泉。而化学实验作为化学知识的灵魂和基础,它具有千变万化的神秘色彩,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教学方式。而且,化学学科所涉及的知识本身就具有独特的趣味性和神秘性,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就更容易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习兴趣。同时,学生通过动手参与化学实验,并亲身感受一下化学反应现象的神奇,更有利于活跃化学教学缺乏,避免了学习的枯燥性,在新鲜感和好奇心的驱使下,中学生更容易热衷于化学知识的探索学习。

三、化学实验过程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学习的窗口,是拓展科学思维的前提,只有通过细致的观察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化学教育中的实验教学就是锻炼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具体而言,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观察方法,明确观察的重点和目的,而且要注意提醒学生排除一些干扰因素,细致入微地观察实验过程的发展动态,并且要及时做好化学实验记录。通常情况下,在化学实验开展前,化学教师需要提醒学生仔细观察相关化学药品的气味、颜色、状态以及实验所用到的化学仪器的形状、连接方法、实验所需的反应条件等等。而在实验过程中,化学教师则需要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实验反应所产生的吸热、放热、变色、发光、气体的吸收或放出、沉淀的生成等各种现象。例如学生在观察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时候,注意到耀眼的强光时则很容易忽略物质的颜色以及形状的变化,也极易忽略实验所产生的白烟,因此化学老师要加强实验指导,引导学生全面观察实验现象。尤其是一些反应速率很快的化学实验,如在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中,酚酞指示剂发生变色的时间非常短,化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则需要适当提醒学生捕捉到化学反应中的瞬间突变现象,进而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并及时反馈实验问题,进而通过讨论以及探究等形式来进行答疑,这样在化学实验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敏锐性,提高初中生的化学学习效率。

四、化学实验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化学实验,在化学实验开展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探究,有助于形成化学概念认知,并巩固所学的化学知识,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并帮助学生掌握化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当然,在化学试验中,化学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可以通过适当地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在符合逻辑的前提下进行大胆猜想,敢于突破自身有限化学知识的束缚,进而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究并检验猜想的准确性,最终解决相关问题。这就促进了初中生在化学试验中通过观察、推理、思维拓展以及归纳总结,深化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构架,而且化学试验中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中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中学生的全面成长和进步。

五、化学实验有利于中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涉及到很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课堂上的讲述,则很难让初中生理解和接受。然而初中生在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方面,感知是非常重要的,而通过化学实验能帮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以及嗅觉等感官刺激获取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全面认知。而且在试验中获取的感官认知还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涉及到酸的本质特性概念知识,教材中设计了盐酸与锌、铁、铁锈、石蕊试液、氧化铜、氢氧化铜以及硝酸银溶液的化学实验,通过实验探索,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盐酸与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指示剂以及某些盐和碱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从而深刻掌握酸的本质特性相关概念。同时在涉及到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相关知识时,也可以通过借助硫粉、铁丝、红磷、木炭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实验,指导学生掌握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而且,在涉及到化学反应概念中的置换反应、分解反应以及复分解反应时,同样可以通过典型的化学实验,指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深刻理解和掌握相关化学知识,促进初中生化学知识的不断深化拓展。

六、结语

综上所述,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改善化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需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充分调动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和积极性,进而引导其在化学实验中去探索神秘的化学世界,培养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并增强对抽象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适应素质化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巧艳. 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演示实验探讨[J]. 陕西教育(教学版),2012,Z2:68.

[2]力萍. 各种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性[J]. 新课程学习(下),2012,09:52-53.

[3]井宏彪. 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J]. 课程教育研究,2015,03:160-161.

[4]李崙. 浅谈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97-99.

[5]熊姣,余新武. 创新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作用[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3:112-118.

本科化学素质教育探析论文 篇12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进程中的教育价值体现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一定时期内,它决定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培养目标是指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是教育价值在教育过程中的体现。要杜绝人才培养中的“教育价值偏离”现象,需从人才培养目标改革入手。

新中国第一个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诞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是借鉴前苏联的学前教育理论,初步建立和形成了适合中国学前教育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1956年教育部颁发《师范学院教育系幼儿教育专业暂行教学计划》,统一制订了高师学前专业教学计划;197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这个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培养幼师师资。”截至2003年全国30多所高校设置了本专业,数量发展呈现上升趋势,各高校也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改革[1]。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更具弹性,人才培养过程更具个性化、灵活性和开放性,社会对幼儿教师的素质要求提高,迫切需要培养反思型、研究型的专业化幼儿教师,各高校根据社会发展和当地需求,在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做了调整,培养目标已日趋多元化。

可见,高师学前教育在发展进程中,根据我国国情和学校实际不断加以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体现了教育的外在价值。同时,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渗透,高师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逐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始兼顾教育的内在和外在价值的统一。

二、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实践中的教育价值偏离

学前专业本身还不成熟,还处于摸索发展之中。各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指导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运行中,不免出现一些急功近利的教育行为,忽视了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曲解了教育目的性要求,偏离了教育的价值取向。

(一)过于追求外在价值,内在价值严重欠缺

国家提倡以公益性、普惠性、低收入为原则,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随着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提前完成,学前教育整体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然而反映在高师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却暴露了一些问题,致使培养目标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随着投入、规模、场所等硬件指标的逐步实现,幼儿师资队伍短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全国缺口达到了64万[2]。同时,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5—1∶7,半日制幼儿园教职工与幼儿比应达到1∶8—1∶10[3],而我国目前幼儿园总体师幼比为近1∶23,边远地区和农村地区更高[4]。因为没有足够的合格师资,导致大量的非师范专业、非学前专业、社会无业人员、小学的老弱病残退都涌入幼儿园,充斥了幼儿教师队伍,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职业的专门性特征和教育育人的本质性,也为高师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要求。

高师作为学前师资队伍的主要来源,在学历与教师资格挂钩的时期,各地高师通过全日制和函授教育的培养形式大力扩招,加快向社会输送学前师资的步伐,把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作为为社会输送更多学前师资的工具,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但同时也引发了质量建设的忧患,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刀切现象严重,不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也难以因材施教,导致为学前机构输送的教师缺乏专业认同、专业精神,学生不热爱幼儿教育事业,毕业或就业后转行跳槽的现象日益增多。

这种现象凸显了为了满足幼儿园专任教师数量的需求,高师人才培养急功近利,只注重了教育的外在工具价值,而忽视了幼儿师资本身的全面发展和幼儿本位的教育内在理想价值。

(二)科学价值摇摆不定,人文价值明显不足

学前教育是根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其专业发展意识尤为重要。然而表现在高师和幼儿园的实际现象并不乐观。

首先,课程体系缺乏科学的专业意识。幼儿园在用人中存在严重偏差,缺乏长远的职业意识,认为只要技能技巧好就是好教师,造成就业倒挂现象,致使高师毕业的本科生就业远远不如中师类的学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师人才培养目标的摇摆不定,在应然的教育追求与实然的就业需求矛盾中彷徨,出现了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有些高师院校为了迎合社会用人的需求,一味强调课程教学与专业训练,甚至效仿中职中专院校,偏重教育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把学生当做技工培养,学生只重技能训练轻视理论学习,对于专业的理解一知半解,进入工作岗位也无法以专业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自我专业发展;二是大力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强化,而弱化了学生随年龄增大难以掌握的专业技能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其次,缺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随着学前专业的备受重视,专业学生人数日益增加,大班制教学现象明显,加之高校本身的教学特点,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与自由个性,但是缺乏适当引导,忽视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认同和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就业后缺乏对学前事业的热爱,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功能,甚至引发教师虐待幼儿的教育悲剧不断上演。

高师学前专业发展出现的这种短视性,体现了高师学前教育培养模式强烈的功利性,借助国家扶持幼教事业而谋生,缺乏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根源还在于缺乏教育的人文价值。

三、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的教育价值回归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对教育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应该从教育的本质和整体性上认识教育培养的目的及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只有把这些问题弄明白了,教育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一)重新审视教育价值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5]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就是强调教育的外在价值与内在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如今学前教育事业已经日臻完善,教育目的理应越来越强调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发展,我们不能过多地强调“知识内容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生命内涵的领悟”、“职业理想的坚持”,高师学前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制定时首先要坚持追求人性的完美与和谐,进行“完整人”的塑造,而不是“知识人”的塑造。

高师培养的学前教育师资,必须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价值观,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焱所说:“即使缺乏幼儿师资,也绝不能让不合格教师上岗,否则会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质量,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极不负责的。”[2]教育是不允许任何人做实验,以幼儿的成长为代价的。因而建设一支合格、稳定的幼儿教师队伍,实现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成为目前高师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心。

(二)树立全面的专业发展意识

基于当前我国学前师资紧缺的实际,国家采取高师、幼专、幼师三层面培养结合的方式。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学前教育实践对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层次和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大中城市幼儿园均要求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幼师、幼专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拆分合并到高校将成为总趋势,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将成为学前师资的主要来源。2007年至今,甘肃、北京、山东、新疆等地都已完成了幼儿师范学校并入高校的工程。

2012年之后,国家将采取资格证与学历教育的分离,这也是对高校教育质量的考验。高师要树立全面的专业发展意识,以《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为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以培养全科教师为主,专科教师为辅,配备特教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要根据教育本身的迟效性和长期性,增设职业类课程模块,加强学生实践类课程的比重,促进学生提前体验职业角色,增强学生的职业愿景,加强学生内在的职业意识和强烈的职业认同感;同时,高师与当地的幼儿园要建立合作共同体,建立教育实习、专业见习基点,指导园所办园理念,形成长远、长效的用人机制。

“百年人生,立于幼学”,高师作为学前师资培养的摇篮,将承担越来越艰巨的重任,因而以教育价值为标尺制定科学的培养目标是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诉求。

参考文献

[1]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编.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00,119.

[2]学前教育师资短缺如何解决[N].中国教育报,2013-03-10.

[3]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N].中国教育报,2013-01-02.

[4]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政府门户网站[EB/OL].http://www.gov.cn/gzdt/2012-08/30/content_2213875.htm.

上一篇:收看“美育云端课堂开幕式”观后感心得体会下一篇:音乐专业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