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推荐6篇)

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校园欺凌的成因及危害,学会预防校园欺凌,掌握应对欺凌的方法及技巧。

2、通过校园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通过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增强学生自我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安全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安全,培养其非欺凌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欺凌的品质。结合教育内容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本课的重难点分别确定为:

二.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三.教学难点

掌握正确应对校园欺凌的方法技巧,培养学生非暴力情感及勇敢机智面对校园暴力的品质。四.教学背景分析:

1、我校总人数多,寄读学生多,学生之间家庭背景、成长经历相差较大,易起摩擦,比起其他学校,更易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当前,暴力文化泛滥,社会生活又多出现“弱肉强食”的现象,对价值观还没定型,难以自我约束的中学生来说,这无疑为他们施暴于校园提供了鲜活的“榜样”

3、中学生心理、生理都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也不足,往往对校园暴力认识不够。有的缺乏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缺乏自我保护方法和技巧,遇到侵害时则显得胆小怕事,不知所措;有的则受家庭、社会影响,遇事冲动,遇到侵害时,可能选择以暴制暴,五.教学准备:

六.教师准备:

搜集反映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和文字材料,搜集因校园欺凌案而触犯法律的少年犯的悔过心声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七.学生准备:

搜集身边的校园欺凌事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

八.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让学生伴着《校园的早晨》的优美的旋律走进课堂,欣赏他们在校园内学习生活的照片,感受到校园生活的和谐安宁与美好,接下来切入漫画,直接导入新课:然而,频频出现的校园暴力却似一双黑色的大手,它撕碎了校园的和谐安宁,让多少孩子心灵蒙上阴影,又让多少孩子从此走上不归路!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平安校园,拒绝欺凌”,直面暴力现象,寻求解决途径,让青春不再惊恐,让父母不再担忧!本环节创设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境,通过强烈的对比,初步激发起学生维护校园和谐,抵制校园暴力的情感,明确本课主题接下来就是进入新课,学会自护。

第一环节:知暴力、展示校园暴力案件的照片及文字材料,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

事件一:

2016年5月16日,一段校园暴力视频疯传,一名男生被一名身体强壮的同学殴打,先是边拉上衣边踹,踹倒在地后继续踹胸部。不少学生围观,有的学生甚至嬉笑着说,“别打他腮”、“再来一遍”,据网友称,此事发生在XX街头中学。经了解,事情发生在5月6日早饭后,当事学生因被同学起外号,怀疑同学向老师打小报告等产生不满,遂发生打骂现象。

事件二:

2015年4月8日,XX中学的初二女生小青,已经有一周时间不肯去学校了。在父母的追问下,小青终于道出了实情。上周一晚上,小青被同年级的三名女生殴打侮辱,跪在地上自扇耳光长达一小时。不堪其辱的小青再也不肯回去读书了。

2、其实在我们的身边都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甚至有的同学亲身经历过,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讲述身边的欺凌故事。

举例:一位同学向班上一位学生每天索要一元钱,一共索要了十几元,你们说这是不是勒索钱虽然少,是不是犯罪同学们畅谈自己所知道的欺凌事件。

3、接下来就和学生一起归纳: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校校园,由同学和校外人员针对学生身体和精神实施的造成某种伤害的侵害行为。其形式有(大屏幕展示):一是索要财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恶意伤害他人身体;四是同学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短;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等等。校园欺凌还可分为硬欺凌和软欺凌,如果拳打脚踢、拔刀相向是硬欺凌,乱起绰号、造谣污蔑等等就是软欺凌;软暴力对学生心灵的伤害,甚至超过了硬欺凌。这一环节通过看照片、读材料、讲故事让学生对校园暴力产生直观感知,知道校园欺凌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其自我保护意识,也为分析校园欺凌的危害提供材料。第二环节:谈危害

结合案例让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欺凌会产生哪些最直接的后果。(学生一般会针对受害者一方发言,指出对受害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的后果。)教师展示事先搜集准备好的施暴者悔过心声,并归纳总结(大屏幕展示):校园欺凌对施暴者和受害学生都有极大危害。对施暴者一方而言,容易使其形成以强凌弱的暴力意识,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受害学生来说,由于校园欺凌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受害人往往受到对方的威胁而不敢向老师、家长和有关部门报告,因此会反复遭到勒索、敲诈和殴打,身心健康倍受摧残,必然影响其学习、生活和其他各个方面。同时也直接影响到其家长的正常工作,影响到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破坏社会的和谐、法律的尊严。图片展示危害:

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 篇2

关键词:挪威,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教育法

挪威对校园欺凌的规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通过教育立法明确规定学校有义务确保学生免受欺凌,学校必须构筑能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系统。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全面预防和规制校园欺凌的国家,大学和社会科研机构注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开发活动,各学校根据自己的需要引入其中一个或多个项目加以实施。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欺凌现象明显减少,挪威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校园欺凌预防代表性国家,欺凌预防项目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很多国家借鉴挪威建立了欺凌预防项目。在挪威众多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中,内容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共同点表现为注重学生和家长的参与作用,从全校层面建构预防体系,强化教师对校园欺凌的预防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项目实施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杜绝或减少欺凌现象,实现教育法上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从挪威众多校园欺凌预防项目中选择最具代表性的4个进行研究,考察这些项目的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情况,并对预防项目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

一、校园欺凌发生状况及其立法

在挪威,校园欺凌被定义为一名或数名学生经常或反复地对其他学生实施的使其感到精神痛苦或不愉快的行为,这些行为既包括直接的暴力行为,也包括言语、歧视、排挤等非直接暴力行为。挪威对校园欺凌问题的关注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时较为有名的研究者为奥卢维斯(Dan Olweus)教授。1983年,挪威发生3名小学生因遭受严重校园欺凌而自杀的事件,新闻媒体对该事件进行了大量报道,致使校园欺凌现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受社会舆论影响,教育部在全国开展校园欺凌预防宣传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专家学者在全国进行调查,从总体上把握中小学校园欺凌具体状况,奥卢维斯为调查活动的负责人。[1]通过对挪威13万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有9%的学生经常遭受欺凌,7%的学生经常对他人实施欺凌,5%的学生每周至少遭受一次以上欺凌。欺凌行为多为身体攻击,实施者主要为男学生,受害者的年龄往往比加害者小。在中小学,共同特点是随着年级的提高,欺凌现象有减少趋势,但学校和班级规模与欺凌行为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无对应关系,实施欺凌行为者存在成绩不佳或遭遇挫折现象并不明显。[2]

1990年之后,奥卢维斯扩大了研究范围,将引起精神痛苦的非直接且经常实施的非暴力行为视为欺凌现象,称为“间接性攻击”或“关系型攻击”。奥卢维斯还专门就非直接暴力型的欺凌现象进行全国性调查,结果显示:谩骂和嘲弄、造谣、在他人物品上乱涂乱画、排挤、蔑视、索要财物这些现象非常严重。[3]为了把握校园欺凌实际状态,目前,挪威每年都进行校园欺凌调查,其中第7学年(小学最高年级)、第10学年(前期中等教育学校最高学年,相当于我国的初三)、第11学年(后期中等教育学校的第一学年,相当于我国的高一)的学生有义务接受调查,其他年级的学生是否回答调查问题可自由选择。挪威每年大约有40万名学生接受调查,调查不仅仅询问学生是否遭受或实施欺凌行为,还会了解发生的场所和频度、学校是否采取应对措施等。2010年的调查结果显示,每月遭受2~3次以上欺凌的学生有7.3%,2013年调查结果下降至4.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实施欺凌的行为不断出现,对于较为严重的欺凌行为,一些学校与警察进行合作,由警察确定行为实施者,甚至可以由警察传唤欺凌行为实施者和其监护人。也有一些学校为了预防网络欺凌行为,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但不允许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

鉴于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很多机构积极参与校园欺凌预防和规制活动。教育部分别面向学校和学生家长制作宣传手册并免费发放,还通过将发生的实际事例制作成DVD宣传校园欺凌预防的意义,对校园欺凌定期进行全国性的实地调查。“教会、教育及研究局”以及“儿童家庭局”也参与校园欺凌预防活动,制作教师指南以及预防欺凌学生的教材发放给全国的学校。儿童人权监察官和儿童精神卫生机构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收集相关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动。2002年,挪威政府总理、全国教师协会、各区反欺凌联盟、全国家长协会和儿童监察官代表共同发表《反欺凌宣言》,正式结成全国反欺凌联盟,决心根绝校园欺凌。大学或社会的研究机构注重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的开发,设置具体的实施项目供学校选择,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实施项目,但政府不得强制要求学校实施某一项目,因为这违反了学校教育自主权。

挪威1998年制定了《教育法》,取代了此前分散性的不同立法。[4]《教育法》对基础教育和前期中等教育的教育目的、接受教育的权利等作出规定。挪威的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知识的提升,而校园欺凌行为会影响学校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更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2003年,挪威修改《教育法》,此次修改追加“学生的学校环境”一章,规定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是学校的义务,学校环境包括“心理社会环境”,即学校应当为每个学生创造使其感到安全、放心且具有社会归属感的环境。为了创造这样的环境,学校应保护学生不受侮辱性言语及其他欺凌、歧视、暴力、人种歧视等行为的侵害。[5]学校必须构筑能够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行为的系统。《公平性别法》中亦有禁止欺凌的规定,该法规定使他人陷入性别歧视是违法行为,教育机构负责人有义务努力防止机构中发生性别歧视。当学生因性别遭受他人长期歧视时,这一歧视行为实际上属于使他人感到痛苦的欺凌行为,因此,学校应当依据法律规定采取措施避免性别歧视行为的发生。另外,挪威的《幼儿园法》也有禁止欺凌行为的相关规定。该法规定:要通过幼儿园的培养和学习,让儿童学会尊重他人人格以及理解公平、自由、宽容等。《幼儿园作用基本计划》中还明确规定了幼儿园积极开展预防欺凌和应对暴力的活动职责。

二、推进教育立法实施的校园欺凌预防项目

(一)奥卢维斯校园欺凌预防项目

针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较为严重这一现实,社会各界呼吁政府和学校能够有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教育立法也要求学校必须构筑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预防欺凌行为。在这一背景下,奥卢维斯经过一系列研究,设计出一套预防校园欺凌的实施方案。当某一学校决定导入奥卢维斯项目时,需要对学校教师进行一年半的项目实施培训;为了提高教师和家长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的能力,项目开发者还向教师和家长配送指导手册。项目实施一年半后,会对实施结果进行定期检测。为了提升项目实施效果,每3年向学校派出一次项目实施指导员,检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6]

奥卢维斯校园欺凌预防项目注重从学校、班级、个人三个层面采取相关措施。在学校层面,要求学校首先进行校园欺凌的调查,把握欺凌现象的详细信息。调查采取无记名方式进行,通过调查了解欺凌现象发生状况。其次,学校召开全校会议,参会人员包括校长、教师、学校委托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家长和学生代表。参会人员对学校预防对策进行讨论,决定具体的实施措施。再者,学校要改善课间和午休时间的监督方法,老师和学生共同度过课间和午休时间,减少欺凌事件的发生,构筑迅速应对欺凌行为的环境。最后,学校设置校园欺凌热线电话。考虑到欺凌行为的被害人不愿意直接向教师报告境遇(害怕报告后遭受更严重的欺凌)的现实,学校设置能让受害者及时进行咨询的热线电话,可以匿名反映相关问题。在班级层面上,奥卢维斯预防项目要求学生和教师共同确立班级行为规则,让班级所有同学关心欺凌问题。首先,确立班级规则。通过召开班会方式,由学生自己讨论确立怎样的班级规则,班会上就人际关系进行讨论,留出一定时间讨论校园欺凌问题,提高预防欺凌行为的意识。其次,建立共同学习制度。班级中建立学习小组制度,培养学生对他人的关心和接纳的态度,增加学生间友好交流的机会,构筑良好的班级关系。在个人层面,奥卢维斯预防项目包括:(1)教师与欺凌行为实施者交谈。发现班级内发生欺凌行为时,班主任立即与欺凌行为实施者交谈,若其未改变态度,可召集校长和学生家长共同商讨解决办法。(2)与受害者交谈。大多数受害者出于事态恶化之担忧,往往对欺凌行为甘于忍受,不向教师申告。保护受害者是学校的义务,因此,教师应当经常与受害者交流,与受害者建立起信赖关系,使受害者能够直接告知欺凌事态发展状况。(3)与学生家长交谈。教师与欺凌行为实施者和受害者的家长取得联系,将学生在校的表现信息传达给家长。通过与家长之间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奥卢维斯预防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7]导入这一项目的学校在项目实施两年内,欺凌现象减少一半,直接暴力行为和非直接暴力欺凌事件均有所下降,项目实施时间越长,效果越明显。预防项目的实施使反社会行为(盗窃、饮酒、斗殴等)和逃学现象也明显减少,同学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学校及班级秩序和环境等获得改善,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满意度提升。[8]

(二)零容忍欺凌预防项目

该项目是由挪威斯塔万格大学学者于2003年开发的,超过146所中小学引入该项目。该项目注重教师的权威和班级的凝聚力,提高教师对班级的控制力。项目研发者认为,在预防欺凌方面,如果教师的控制力不足、支持度较低,将使班级的凝聚力下降,这在很大程度上会造成更多欺凌行为的发生。[9]该项目注重培养教师认识校园欺凌、解决欺凌现象、预防欺凌的发生,创造学校日常生活中不发生欺凌的环境这几项能力。此外,还注重创造无欺凌校园环境过程中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作用。[10]引入该项目的学校会成立校园欺凌委员会,委员会成员包括校长、教师、家长和学生。实施该项目的所有学校被混编进一个3~5所学校组成的项目组,项目组通过召开研讨会,交流和分析项目实施中获得的信息。项目实施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专门建立的平台,以电子邮件或电话等方式获得相关协助。项目研发者向学校颁发《项目指导书》,通过书面、视频或动画资料指导学校实施项目。

零容忍项目大致包括预警和干预两个阶段,主要内容包括:(1)防止欺凌;(2)把握现状(实施调查);(3)发现欺凌行为立即解决;(4)发动学生持续、有组织地预防欺凌。在欺凌行为预警阶段,学校干预人员利用该项目的“筛选标准”识别学生的违规行为并及时纠正;建立匿名报告系统,鼓励学生及时报告欺凌行为,学校将相关行为录入欺凌报告系统。教师在授课中尽量采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学生探讨欺凌问题,定期召开反欺凌主题班会,引导和干预学生预防和远离欺凌,向学生灌输反欺凌的坚决态度。强化教师的权威模式,通过这一模式增进团队凝聚力,增进学生亲社会、关注学业以及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课间休息时,值班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佩戴“零欺凌”的标志,并穿上黄色反光背心巡视校园,以强化工作人员的权威,并确保及早发现欺凌行为。

当发现欺凌行为时,学校立即召开1~3次的会议进行及时干预。派专门的心理教师跟进受害者,确保受害者心理得到及时抚慰,并告知应对欺凌的具体做法。如果欺凌者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校方会尽快联系欺凌者、受欺凌者以及双方家长。紧接着教师和欺凌行为实施者单独会谈,如果有多名欺凌行为实施者,则一一单独面谈,同时也通知家长参加。学校教师在积极与受害者及家长沟通的基础上,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确定解决方法后,将由心理工作者介入,看护受害者,时间在1~2个月内。心理工作者的介入是为了对受害人进行心理干预,稳定其心理情绪。

(三)儿童行动挪威中心的预防项目

儿童行动挪威中心是奥斯陆大学下属机构,主要从事推进儿童健全发展的学术研究工作。儿童行动挪威中心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设计出旨在预防欺凌的全校积极行为支持(School-Wide Positive Behavior Support)项目,该项目有以下特点:基于对学校欺凌行为调查后的结果制定规则;采取灵活的推动措施;从全校层面构筑预防措施框架;提升教师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社会的行动和学习能力。该项目预达到的目标包括:构筑学校安全和健康的社会环境;提高所有学生的学习能力;防止并应对欺凌行为;全部教师进行研修;让家长参与活动。截至2014年,挪威有215所中小学选择实施该项目,占所有学校的7%左右。学校若选择实施该项目(选择实施其他预防项目亦相同),必须经过学校全部教师的80%以上同意,校长不能擅自决定实施一个涉及全校利益的计划。一旦选择实施该项目,儿童行动挪威中心将派出人员到学校为其培训项目实施指导员,项目实施指导员津贴由政府支付。导入该项目时,项目管理者注重与学校建立良好协作关系,为学校培养预防校园欺凌的专业人士,力争欺凌预防项目可持续开展。项目管理者极为关注项目开展的效果,学校也积极反馈相关信息。实施该项目时,充分利用学校信息系统,有计划地推进每个学生参与项目的实施,在获得学校和全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欺凌预防行动。

该项目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状况,由教师讨论在欺凌行为预防和应对方面预达到的措施水准,确立可行的相关规则。第二阶段为选定5%~10%的学生实施辅助性介入,确定处于遭受欺凌状态的学生,根据学生需求采取相关措施。第三阶段选择1%~8%的学生进行集中介入,集中开展社会关系训练和情绪控制训练,依据个别指导计划进行支援。2007年,挪威选择28所实施SWPBS项目和20所未实行该项目的学校进行对比性调查研究,测试SWPBS实施效果。结果显示,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合作意识;教师能够较好应对相关问题;教师惩罚学生现象减少,而对学生给予鼓励的情形增加,SWPBS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学校仲裁所项目

学校仲裁所项目是由挪威学校仲裁所制度研究会开发的,仅在奥斯陆市就有43所中小学引入该项目(该市共有170所中小学校)。在挪威,各学校是否导入这一制度必须由学校召开民众会议决定,教育行政机关和校长无权擅自决定引入这一制度。学校仲裁所对于学生之间发生的争执通过具有学生身份的仲裁员介入,促成以协商或和解方式化解矛盾,属于修复关系的应对方法,对于预防校园欺凌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派出教师负责仲裁所的管理工作,并负责从学生中选任仲裁员,仲裁员应当具有良好的个人能力,不得有实施欺凌行为的表现,否则,将不被学生信任。在发生争执或欺凌事件后,学生双方可以协商将纠纷提交学校仲裁所解决。仲裁员与当事人进行交谈,促成当事人进行和解。达成和解时制作和解协议书,在其后的1~2周时间内,确认合意内容履行情况,若未履行合意内容,将再次与当事人进行交谈。总之,在校园欺凌校内仲裁方面,仲裁员并不积极寻求问题解决方法,即仲裁员本身并不提出纠纷解决方案,而是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双方自主达成合意。学校仲裁所制度发挥着社会知识训练窗口的作用,有利于修复学生之间的关系,预防新问题发生,降低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各种风险。特别有意义的是,参与仲裁能够让学生感受自己的责任,通过选择最佳的方法与他人建立关系,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目前,引入仲裁所的学校在制度运营方面存在一定差距,需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仲裁经验。学校仲裁所比较注重个案一对一的纠纷解决方式,今后有必要研究如何发挥校园欺凌预防和应对功能。另外,对于担任仲裁员的学生来说,一边学习一边解决纠纷,致使一些学生担心会影响学习。一些学校呼吁挪威仲裁所配置专职教师,因为仲裁所事务的老师因教学或其他任务,每周只能有几个小时间用于仲裁所管理事务。对此,有必要配备专任教师详细记录仲裁件数、内容、处理方法,并研究如何借助仲裁有效预防欺凌现象。

三、校园欺凌预防项目特点分析

(一)项目开发由社会科研机构完成

挪威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并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欺凌预防项目来强制实施,各中小学也不设计各自的欺凌预防项目,社会科研机构则承担起相关项目的研发工作。欺凌预防项目研发需要汇集大量的实证数据,并且要检视项目实施状况,根据实施情况调整项目实施方式。特别重要的是,欺凌预防项目研发涉及青少年心理状况的真实把握,需要研究者具有心理学知识,而这对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以及中小学校来说,要完成此类项目研发存在极大困难,因此,社会团体或科研机构在此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本文所介绍的四个欺凌预防项目,有三个是由大学学者研究开发的,可见大学下属的科研机构在项目研发上功不可没。

(二)项目的导入由学校自主选择

挪威教育法把为中小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确定为学校的法定义务,学校必须通过有效手段预防和规制欺凌行为,保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这意味着为了落实教育法,中小学必须导入某一欺凌预防项目加以实施。但是,在注重学校教育自主权的挪威,导入哪一项目由学校以民主方式做出选择,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以及校长不得强制决定导入某一项目。由学校以民主方式自主选择存在两个优点,一是有利于学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欺凌预防项目,保障项目可持续实施;二是确保教师拥有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因为教师一旦选择某一项目,表明对该项目给予认可,并拥有实施的热情。

(三)注重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

挪威校园欺凌预防项目在实施上特别注重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参与,而不是仅凭教师的力量预防欺凌行为。挪威教育法在“教育目的”一章中规定,教育必须重视创造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良好的协同关系。基础教育应当获得家庭的协同和理解,在此基础上,给予学生能够使精神和身体获得良好发展的一般知识。在“学校环境”一章中规定要促进学生参与完善学校环境的工作;中小学设置的学生会及家长会有获取完善学校环境方面的信息及表明意见的权利。由此看出,欺凌预防项目开发者以及项目实施的学校必须在尊重教育法基础上研发和实施项目,因为,学校实施某一欺凌预防项目属于开展教育活动,必须遵守教育法的规定。而从实践中看,注重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不仅符合教育法的教育目的,还能够确保项目的实施取得实质性效果。

(四)项目开发者提供项目实施方面的指导并注重实施效果的调研工作

学校一旦决定导入某一欺凌预防项目,项目开发者将派出人员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让教师掌握实施中的关键问题,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实施欺凌预防项目属于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之一,但与一般的教育课程不同,需要项目实施者具有高度的组织、协调、沟通、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一能力的获得需要经过专门指导方能实现。因此,学校决定导入某一项目后,项目研发者需要利用一定时间培养教师项目实施能力,挪威政府对相关培训给予资金上的援助。

为了了解项目的实施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项目开发者定期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实证数据把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何完善实施方法。学校导入任何一个欺凌预防项目,是要创造无欺凌行为的学校环境,如果实施结果不能有效减少欺凌现象,学校将中止项目的实施。故而,一方面,学校本身及时向项目研发者反馈实施情况,研发者也针对学生定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欺凌行为发生率、行为特点、加害人及受害人特征等,通过相关实证数据观察实施效果。

(五)欺凌预防项目重在预防而不是惩戒

欺凌预防项目非由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制定,而是由大学科研机构或民间组织开发出来的,因而,内容上不能针对欺凌行为实施者规定制裁方法。在发现欺凌行为时,教师分别与行为实施者及受害者进行面谈,必要时由心理咨询家介入,提供心理咨询。经过与家长沟通后采取应对措施,恢复加害者与受害者的关系。教师若想处罚欺凌行为实施者,仅可以根据校规(挪威中小学均制定自己的校规)或者教育行政管理机关的规定采取处罚措施,但这些处罚方法绝对不是来自于欺凌预防项目本身。由此可以看出,挪威欺凌预防项目并不是以处罚为手段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来预防欺凌现象,而是通过“讨论”、“沟通”、“交流”等方法让学生意识到欺凌行为的危害性、构筑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遵守规则的必要性等,进而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周华珍,何子丹.关于国外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经验研究及其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09,(8):4~8.

[2]Dan Olweus,Bullying at School: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Can Do,Oxford,Blackwell,1993.15.

[3]森田洋司.いじめの国際比較研究:日本、イギリス、オランダ、ノルウェーの調査分析[M].东京:金子書房,2001.57.

[4]吴雪萍,史鋫娟.挪威基础教育改革评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1-7.

[5]北川邦一.ノルウェー教育法――公布約12年近くを経た主たる改正内容[EB/OL].ins.jp.org/11919kitaga-kyouikuhou.pdf,2016-05-06。

[6]Erling Roland.Bullying in School:Three National Innovations in Norwegian Schools in 15years,Aggressive Behavior,2001,(26):135~143.

[7]Roland,E.Bullying:A Developing Tradition of Research and Management.in D.Tattum ed.,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Bullying,Oxford,Heinemann Educational.1993.15-30.

[8]日本全国都道府県教育長協議会総合部会.諸外国におけるいじめ問題への対応[M].东京:全国都道府県教育委員会連合会,2015.25.

[9]李峰,史东芳.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15,(2):91-95.

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 篇3

各校治理后将开展专项督查

专项治理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包括前期加强各方面教育,建立制度措施和应急机制,完善体系建设和处理办法。根据《通知》要求,第一阶段各地各校将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并逐级上报。

对于此次专项治理,《通知》给出了时间表。专项治理将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4月至7月,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第二阶段为9月至12月,主要是开展专项督查。除了全国中小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也在此次治理的范围内。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教育部部长“两会”期间多次表态

今年“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就校园暴力问题多次表态。

3月8日,袁贵仁在政协教育界别联组讨论会上表示:“如果你们问,教育部现在最大的压力是什么,我告诉你们,就是安全问题。”

3月10日下午,袁贵仁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在回答记者“校园暴力”提问时表示,“我们要通过修法、释法,让恶意造成重大伤害的欺凌者,受到纪律、法规、法律的惩治。”

3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记者从会上获悉,最高检今年将重点关注“校园暴力”,加强对相关行为的惩处和预防。

政策解读

1.哪些行为属校园欺凌?

根据《通知》要求,校园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表示,“校园欺凌”不是法律上用语,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法律罪名。一般指肢体和心理及精神上的侵害,主体主要是在校生,学生之间的行为。

记者留意到,《通知》指出,语言、网络等手段也可构成欺凌行为。

“比如同学将拍摄的欺凌视频发布到网上,或同学间的辱骂等都属于这个范围。”皮艺军说。

近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肢体冲突新闻也见诸报道。那么,此次整治的校园欺凌包括师生之间的相关行为吗?

皮艺军认为,上述行为应该限定在在校生,学生之间,不应把理解范围蔓延扩大,“比如师生间或者外校人士进入学校造成的伤害,都不应该在这一范围内。同时,对于网络及语言方面的伤害,也特指的是在校生群体之间,比如一个外省人士对在校生进行语言攻击或者侮辱也不在这一范围中。”

2.如何整治校园欺凌?

梳理媒体报道,多国针对“校园欺凌”均建立了从预防、干预等相对齐全的措施。比如,美国学校对“欺凌”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欺凌事件,发给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在挪威,国家鼓励学校对校园欺凌采取全校范围的干预措施,如制定课堂规则,对学生行为进行限制,组建教师职业发展小组,为欺凌者、受害者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等。

记者发现,此次《通知》则呈现出全链条整治的举措。

一是加强各方面教育。各校要集中对学生开展以校园欺凌治理为主题的专题教育,开展品德、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邀请公安、司法等相关部门到校开展法制教育,组织教职工集中学习对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的相关政策、措施和方法等。

二是建章立制。要制定完善校园欺凌的预防和处理制度、措施,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相关岗位教职工预防和处理校园欺凌的职责。

三是完善体系。要加强校园欺凌治理的人防、物防和技防建设,充分利用心理咨询室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疏导,公布学生救助或校园欺凌治理的电话号码并明确负责人。

四是及时处置。一旦发生欺凌事件,要及时发现、调查处置,涉嫌违法犯罪的,要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立案查处。

3.如何保障整治效果?

记者发现,此次专项整治有精确的时间表:7月之前主要是各校开展治理;9月到12月用近4个月的时间开展专项督查。

根据这份《通知》,各地各校将按照“学校自查、县级普查、市级复查、省级抽查”的程序,对专项治理第一阶段专题教育情况、规章制度完善情况、加强预防工作情况、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和处理情况等,进行全面自查、督查和总结,形成报告并逐级上报。

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根据各地治理情况,组织督查组对各地专项治理情况进行实地督查。

《通知》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治理,精心组织部署,加强对专项治理的监督指导;责任督学要对责任区内学校的专项治理全程监督,发现问题及时与校方沟通,做好记录并及时向当地教育督导部门报告。

什么是责任督学?2013年9月17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办法》。该《办法》规定,教育督导部门根据区域内中小学校布局和在校生规模等情况,按1人负责5所左右学校的标准配备责任督学。

皮艺军表示,对于此次校园欺凌专项治理,最主要是学校要专门安排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宣讲并组织讨论,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发言,让学生自己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判断。其他方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落实到位即可。

延伸阅读

为何校园欺凌屡禁不止?

最近两年,国内一些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14年和2015年两年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暴力事件就有43起。

面对校园暴力时有发生,今年“两会”时,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应从法律上对校园暴力加以约束,建议尽快出台反校园暴力法。对此,中国政法大学青少年犯罪与少年司法研究中心主任皮艺军认为,从现有法律上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足够可以处理这项事件,严重的还有《刑法》。目前更重要的是,形成社会道德压力的氛围,社会、学校等主体在整治方面都有很大的空间,应成为治理欺凌行为的重要力量。

皮艺军表示,治理校园欺凌,最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这也是最难的”。专项治理很可能是一个短期行为,不能为了治理欺凌而治理,重要的是形成环境预防,当对欺凌“零容忍”的环境、条件、理念形成的时候,欺凌事件自然消失,这应该是长期的人文精神普及的行动。

据皮艺军介绍,美国洛杉矶案件的审判结果(注:中国留学生绑架并施虐同胞案,涉案三人被判6到13年监禁),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从中也可以看出,中西方对于人与人之间侵犯的判断具有很大的价值差异。国外可以达到零容忍,我们过于放纵轻微、微小的或者比较普遍的欺凌行为,一般要等到发生比较大的事件时才进行关注,但这都属于事后的关注。

幼儿园大班防校园欺凌教案反思 篇4

(1)大班安全教案《防校园欺凌》含反思

一、教育主题:

我将本次活动确定为“拒绝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二、教育背景及目的:

背景:上半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主要有42起,其中初中生参与的校园暴力事件33起,占总数69%,初中成校园暴力事件高发阶段。我校近期也出现了几起学生打架斗殴的事件。

目的:通过学习《中小学生守则》的内容,使同学们明礼守法,更好地认识什么是校园暴力,校园暴力的危害性,如何预防和抵制校园暴力,能与校园暴力做合理有效的斗争,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冲突,防微杜渐。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资料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二)抵制校园欺凌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教学反思: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继续探讨和努力,将安全教育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为每位幼儿撑起一把安全的保护伞!

(2)大班教案《防校园欺凌》

活动目标

知道危险来临时如何保护自己。

教会幼儿做个胆大的孩子。

能积极参加游戏活动,并学会自我保护。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给学生发放《中小学生守则》,人手一份,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搜集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例等。

2、学生准备:让学生宣读背诵《守则》,事先熟知《守则》内容,并思考校园暴力的表现及怎样正确处理校园暴力事件,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先思考,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更轻松的接受和理解活动内容。

教学过程:

(一)认识校园欺凌

1、部分学生对校园暴力这一词语还很陌生,或理解不准,所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校园欺凌的定义,首先让学生明确何为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资料什么是校园欺凌: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行为。此类案件不仅给被害者造成长期的心理阴影,甚至影响人格发展,施暴者也很可能滑入违法犯罪的歧途,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发生在学校校园内、学生上学或放学途中、学校的教育活动中,由老师、同学或校外人员,蓄意滥用语言、躯体力量、网络、器械等,针对师生的生理、心理、名誉、权利、财产等实施的达到某种程度的侵害行为,都算作校园暴力。其主要表现是身体强壮的学生欺负弱小的学生,令其在心灵及肉体上感到痛苦。校园欺凌通常都是重复发生,而不是单一的偶发事件。有时是一人欺负一人;有时集体欺负一人。通常欺负者不觉得自己不对,而且受害者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因此,恶性循环导致受害者的身心深受煎熬。

围绕“什么是欺凌?为什么要反欺凌?”与学生进行了面对面的分享:所谓欺凌,简单来说就是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中心,对同学缺少同情心,而“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校园欺凌”对受害者的伤害也不可小视,受欺凌的学生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长期难以平复。同时“校园欺凌”也会影响到学校的整体纪律和风气。所以,学校要严厉制止和预防欺凌事件的发生。

2、观看校园暴力视频,学生可以更直观的感受校园暴力的恶劣性质,进而讨论校园欺凌的危害,提出问题“校园欺凌有哪些危害?”校园欺凌首先给受害者的身体带来伤害;其次是更为严重的心理上的伤害,使受害者产生不安全感,产生恐惧和焦虑。

3、多媒体出示2015年上半年校园暴力事件,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产生校园暴力的原因有哪些。学生会根据平时的生活实际,总结出一些原因。

1月9日,广西宾阳县初中女生打群架,目击者称现场惨烈。

2月28日,云南富宁县一中学女生宿舍内遭围殴凌辱拍照上传空间。

4月9日,山东邹城初二女生宿舍内被殴打被逼下跪。

4月17日,北京105中学一女生遭轮番扇耳光。

4月17日,广东汕头多名青少年围殴一名身着校服男生。

4月19日,湖北红安00后为争女朋友斗殴,操板砖砸人手段凶残。

4月30日,福建南安一初一男生被同校学生及社会青年追打,捅伤。

5月12日,福建晋江学生校外打架一死两伤。

5月19日,辽宁沈阳宁官实验学校篮球暴力事件。

6月16日,山东济南一中学多名学生暴力殴打同校学生。

6月21日,湖南怀化一女生在校园遭8名学姐群殴致耳膜穿孔。

(二)抵制校园欺凌此环节设置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分别是:

1、同学间发生矛盾时,作为当事人,我们应该如何解决?

2、矛盾一时难以解开,如何有效扼制校园欺凌的发生?

3、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事件,如何应对?

这三个问题,分别是从学生间出现矛盾时、校园欺凌发生前、校园欺凌发生中三个不同阶段提出的,能够让学生思考在不同情况下如何处理矛盾,并尽可能的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一旦发生校园欺凌,也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伤害。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避免校园欺凌的做法:

从受害者的角度想:不理睬;找老师;懂自救。

从施暴者的角度想:想后果;勿冲动;换位思考。

(三)校园欺凌案列分析某中学一女生食堂打饭时,和另一名女生发生口角,没想到,竟遭到多名女生毒打,其中一位打人后,还做出胜利的手势。根据以上案例,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正确方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引案例能够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如何保护自己,并引导学生回答:

1、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是避免侵害的前提;2、面对不法分子的侵害首先要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判断,然后机智勇敢灵活地与其斗争;3、积极寻求家长、学校和社会的保护;4、受到侵害时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合法利益。

(四)总结

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 篇5

-----防范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

杨万明

近年来,性质恶劣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在网络上频频曝光,如何防范校园欺凌,构建和谐校园,已成为教育和社会共同话题。现就校园欺凌问题,从社会学、心理学、家庭教育学及学校教育的不同视角,对此现象及其解决对策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引起全校师生的关注和警觉,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

近年来,校园欺凌造成的悲剧屡见不鲜。女生欺凌、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校园欺凌、网络欺凌成了新社会现象,呈现出低龄化、暴力性发展倾向,其残酷性、血腥性令人震惊!校园欺凌不仅给社会带来危害,也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一方面,对受害学生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受虐致死、受伤情况屡见不鲜,损害其自尊心、自信心,如果其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援助,容易出现心理调适不当引发的过激反抗,而成为新的加害者,或发

展为以暴制暴,最终对社会产生较大危害。另一方面,也不利于欺凌者和旁观者正确价值信念的形成,容易强化其暴力行为。旁观者由于未能阻止暴力恶行产生的愧疚和抑郁感,长期发展会形成懦弱、缺乏责任感等不良人格特征。欺凌者容易发展为社会暴力犯罪者,国内外众多研究数据均表明,校园欺凌者与其他青少年学生相比,具有更严重的暴力倾向和更高的犯罪风险。2016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22号)印发,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当校园欺凌者由个别中小学生扩展为一个群体时,不能简单将其原因归结为学生的品德问题,其背后蕴含的社会性影响因素实则更加深刻、更加接近本质。应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加以防范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一、校园欺凌的产生原因

校园欺凌作为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的社会影响性因素复杂多样,只有从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政治学、刑事政策学等视角看待这一问题,才能发掘其深层次本质和原因。校园欺凌问题背后既有社会结构、文化、家庭教养等因素,还受人际互动等影响,唯有综合社会系统中各种因素,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这一现象。

校园欺凌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网络的推波助澜,引发的公众热议

近年来,由于媒体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在网络新闻媒体的推波助澜之下,校园欺凌逐渐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新闻媒体的过度报道、对事实的炒作引发了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过多关注,这容易引发人们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错误地以为校园很不安全、充满着不稳定因素,引发社会公众的恐慌。校园欺凌被新闻媒体,尤其是网络媒体推到了舆论的浪尖,成了一个被建构的社会问题。

校园欺凌成为严重的公共性的议题,被视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的参与者、围观者,比如,“熊姐”打人事件一曝出,便引发了公众热议和社会轰动,网民甚至使用人肉搜索,发起屠熊行动。其他校园欺凌案,如四川一未成年女生被同龄人扒衣拍裸照、江西永新女生遭围殴、浙江一男童遭多名少年暴打、重庆女生被5同学围殴、福建南安小学女生被扇25巴掌等事件,更是引燃舆论怒火。校园欺凌中众人围殴、扇耳光等凶残行径引发公众对校园未成年学生的热议。这正是网络的推波助澜而引发的,网络是推手。

2.社会关联的减弱,群体亚文化的影响

校园是由人和人组成的微社会。校园是社会系统复杂关系网的一个折射,处于国家、政府、社会关系的焦点上,它从来都不是一个能够孤立于社会系统的场域。它是由人构成的一个场域,在这一小社会里存在着学校管理者、教师、班主任、学生群体和其他工作人员,由此构成了微型社会结构。校园欺凌正是在这样 的环境下发生的,校园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均是学校成员结构中的组成部分。校园欺凌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同样涉及不同人员,有欺凌者、被欺凌对象,有时还存在旁观者。欺凌者在关系中处于强势、控制、凌驾地位,代表着权力一方;旁观者处于胁迫、依附地位;被欺凌对象处于弱势、受控、被剥夺地位。因此,从本质上说,校园欺凌是由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等构成的,在校园特定的环境下形成对受欺凌者身心上的长期伤害或侮辱。

校园里的同伴关系成为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的微观社会背景,校园欺凌是深受群体亚文化的影响结果。学习理论从人际互动视角来解释人的越轨,把越轨看成是对越轨规范和相应价值观念习得的结果,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以及个体与群体、与社会的互动在其中扮演着重要作用。校园欺凌者群体常因学业失败走到一起,逃课、逃学、迷恋网络游戏、打架斗殴。深受群体亚文化影响,尤其是同伴的交互作用,原本可能仅有轻微问题行为而对他人和社会不具备太大危害性的学生,也习得了暴力、谩骂等身体和语言的攻击行为,出现了许多以多欺少的校园恶性欺凌事件。

校园欺凌多数情况下发生于群体之中,并且欺凌者与被欺凌对象往往是在同龄人或年龄相当的学生之间,同伴关系成为校园欺凌现象不容忽视的微观社会背景。心理学不少研究表明,同伴群体背景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青少年学生由于行为特征的相近或者空间的接近而组成小群体,学生之间的同伴交往密切,同伴互动更加频繁,甚至开始出现拉帮结派现象。那些受拒绝的、经常欺凌他人的青少年学生容易与其他欺凌者结成团伙,从而导致欺凌行为的增加。此外,学生群体之间的分化和重组对校园欺凌行为也产生影响,从童年阶段向青少年阶段过渡时期,学生群体中的控制力、支配力会发生不断转移与变化,一些青少年学生将欺凌行为作为获取群体控制力和支配力的一种方式,造成欺凌他人的行为。

青少年社会关联的减弱促使其行为失范。特拉维斯·赫西的社会控制理论认为,个体和社会的关联越薄弱,越容易出现越轨行为,社会中的个体都是潜在犯罪人,越轨源于社会控制的弱化。校园欺凌行为反映了青少年学生欺凌者与社会联系的削弱。与社

会关联的断裂促使部分青少年学生行为失范,恃强凌弱、以大欺小。这样的学生一是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家庭缺乏温暖、父母对孩子管教过于严厉或疏于管教,亲子关系疏远,家长缺乏对孩子身心成长的引导教育。二是社会为青少年学生创造的活动场所不足,使其加入传统活动的机会减少了,学校办学条件差,设施设备不能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在农村和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缺乏对传统活动的卷入,容易导致青少年学生染上不良习气,不少人结成群体以欺凌弱者为乐,打发空虚无聊的时间。三是在升学考试的指挥棒下,学生课余活动不断被压缩,取而代之的是应试的辅导,学校生活枯燥,部分学生对学校失去兴趣,与学校纽带断裂,出现逃课、逃学现象,向往外面丰富的世界,产生诸如网瘾、抽烟、喝酒、出入娱乐场所等不良行为,在学校则以大欺小、恃强凌弱,通过暴力、强索等方式来实现自私本性的满足,出现了越来越多校园暴力犯罪。此外,校园治安存在漏洞、安全保卫薄弱也是重要影响因素。比如,学校缺乏校园欺凌、校园暴 7

力或其他安全隐患防范的报告机制,缺乏校园欺凌处理的有效制度,对校园恶少等问题学生管理监控不严等。

3.社会冲突的表现,教育功利的折射

校园欺凌作为校园暴力的一种形式,也是社会冲突的一种表现形式。罗伯特·默顿的社会失范理论认为,人的越轨行为有着深刻的社会结构根源,社会结构无序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社会转型带来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不仅分化为复杂多样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而且不同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呈现两极化发展势头,潜在的社会矛盾凸显,越发尖锐且难以调和,校园欺凌实则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引起的群体性失范。因社会体制不合理带来的主流社会规范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抵制,社会的失范导致青少年学生出现欺负、伤害、侮辱同类群体等不良行为,社会性、群体性的失范容易诱发青少年学生的越轨和失范。

校园欺凌是功利化社会在教育上的折射。随着社会剧烈变革,社会结构、不同利益群体分化,社会成员对权力、金钱、成功的渴求与日俱增,青少年生活也受到了深刻影响,体现在家庭、学

校和社会对青少年学生学习成绩的高度关注,他们面临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巨大的学业成功的期望与要求,社会为青少年学生建立起层次淘汰和选拔的机制,学校也被划分为结构等级分明的重点校和普通校,在功利化的教育体制下,不可避免地带来消极的影响。第一,处于应试教育不利地位的青少年学生受教育淘汰、受社会排挤。闲散青少年群体、留守儿童、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偏远地区和农村落后地区的学生等群体由于社会结构和教育体制设计的不公平,被排挤到社会边缘,失去了向上流动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从而产生自我放逐,长期处于受忽视状况,常常直到走上违法犯罪道路、造成社会危害后果的时候,才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校园欺凌行为是这类青少年学生在失序、混乱和扭曲的社会中获取存在感和价值感的麻药。第二,成人的社会焦虑和压力转嫁到青少年学生身上带来其心理负担的增大,其担心害怕学业成绩落后而惨遭淘汰,过多的学习负担造成不成熟的身心过早地承受了超负荷的期望和压力,当压力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寻求一个发泄的出口。而对同龄同学进行攻击、伤害、侮辱 9

等欺凌行为,自然成了其发泄的一个途径。第三,学校受功利社会影响,在升学考试指挥棒下,过于关注学习优秀的学生,对于学习困难、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则管教不够,带来了后一类群体对学校、教师失去应有的联系,加入到被标签化的其他社会边缘群体,成为校园和社会中的不稳定因素。

校园欺凌映照社会暴力文化的消极影响。文化传递理论认为,人的越轨是逐步从所处的文化环境中习得的社会化过程。当今社会暴力文化泛滥,例如,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对于暴力事件肆意报道、歪曲渲染,部分影视作品中战争、斗殴、厮杀等血腥暴力场面泛滥等。尤其是网络暴力游戏、影视文学作品中的暴力场景潜移默化地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极易引发其对暴力的模仿,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认知、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发生价值观念或行为方式的偏差,出现各种暴力伤害行为。

二、校园欺凌的防范策略

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预防和治理也应该基于社会综合性视野,多管齐下,采取广泛的社会预防措施。需要

运用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基于社会良性运转和多主体协同治理的思路,结合社会系统与人的行为的复杂性进行综合治理。德国著名刑法学家佛朗茨·李斯特提出:“最好的社会政策就是最好的刑事政策。”针对当前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要想从根源上防控校园欺凌现象,根本在于制订综合性社会防治策略,优化青少年成长的环境,给予特殊青少年学生以特殊保护。

1.加强关注引导,做好舆论导向

近几年,人们对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事件的态度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不少校园管理者、教师和家长认为,校园欺凌现象是青少年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小问题,未能完全意识到问题青少年学生的潜在社会危害性,缺乏必要的惩戒,放任不管,对被欺凌学生的平等保护远远不够。另一种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的过度渲染和夸大,认为校园安全形势极其恶劣,校园恶少罪大恶极,必须进行严惩。这两种态度均未理性而正确地对校园欺凌现象加以认识和理解。

制订积极有效的社会防治策略,必须引导社会公众理性关注。一方面,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不应被夸大其词,甚至扭曲恶搞以吸引公众眼球,防止“孕妇效应”(一种心理投射,即偶然因素随着人的关注而不自觉地被视为普遍现象)。另一方面,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公众和学生的人权意识和法律意识,维护社会公德。大众媒体要积极发挥舆论作用,提高民众维权意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责任观念。应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对未成年人权益尤其是人身安全的保护,对困境儿童进行帮扶,倡导全社会关爱未成年人成长,使之形成一股社会风尚,培育公民自觉意识,为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创造良好社会氛围。

总之,要做好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对校园欺凌现象的理性关注,防止看待问题的片面性和非理性,既要认识到欺凌与暴力行为是部分青少年学生成长中的现象,又要进行有效干预,平衡好对未成年加害人和被害人的保护。

2.控制暴力文化,改善文化氛围

首先,对各类大众传媒传播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影视作品要给予必要的打击,通过惩罚性措施进行有力控制。还可借鉴国外经验,将影视节目分级分类,限定不适合青少年学生的节目,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控制。网络暴力游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动员社会力量,打击非法生产、传播暴力文化,采取措施尽可能减少社会暴力文化的传播,降低暴力文化对青少年学生成长的不良影响,预防校园欺凌、校园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其次,合理引导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远离不良亚文化,社会各界要帮助青少年在健康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对校园暴力文化进行有效疏导,以教育、引导为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逐步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在社会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领域创造有益于培育积极亚文化的条件。

再次,优化社区环境,改善社会文化氛围。青少年学生深受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在校园欺凌的防范和治理中加强学习与

生活社区文化环境的建设和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应增进学习和生活社区环境的统筹管理,特别是注重寄宿制学校生活环境的改善,强化学生宿舍管理,妥善处理学生宿舍里的矛盾,消除危险性因素,改善宿舍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生活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免收侵害。此外,应建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增设生活与娱乐设施,满足学生生活、娱乐需求。同时,强化校园治安管理,加强对校园内部及周边各区域的巡查,保障学生的安全,防止学生打架斗殴、欺负侮辱等行为。

最后,转变功利主义社会文化氛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行素质教育,纠正对智育的一边倒倾向,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对“唯分数是举”的功利主义教育取向,转变对差生的忽视与歧视,降低学校边缘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敌对情绪,注重生命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预防和矫正青少年学生暴力、攻击等不良行为,修复校园恶少断裂的“社会腱”。同时,通过化解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作用,引入教育矫正积极因素,以加强依恋、14

提高认同、巩固信念,改变其长期受排挤、被孤立的状态,帮助他们迅速回归主流社会。

3.化解矛盾冲突,增进人际互动

孩子行为的失范是社会失序的反映,孩子有着什么样的行为,深受成人世界影响。如果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公平、非正义的混乱现象,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孩子世界能够呈现出有序、良善的状态。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重构社会秩序,建立清朗有序的社会。社会学家涂尔干和默顿都极其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性,认为有序的社会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理社会失范。我国社会转型期更加需要处理好不同社会阶层的矛盾和利益冲突,通过社会规范和秩序的合理设计,健全法律、道德、制度规则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彰显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平衡各方利益以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是由人组合而成的整体,社会中的个体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交往,以此构建起人和人的联系。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倡导“忠恕之道”,在人际交往中懂得相互理解、相互

包容。因此,社会秩序的和谐,尤其要从和谐的人际关系入手,增加社会个体之间的良性人际互动。只有社会冲突缓和与社会成员关系和谐,才能使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逐步学会友善相处。建立友好同学关系,进行同伴交往时才能领会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爱自己、爱他人推广到爱世界万物,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治理才能得以根治。

4.整合主体力量,建立矫正教育

存在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中,部分学生轻微的不良行为经过班主任与教师的教育转化,可逐渐得到矫正,对其他学生和对学校及社会不会构成危害。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严重不良行为学生极其顽固,单纯依靠说服、感化和教育已经达不到效果。这类群体成为校园恶霸,结成团伙,欺负、殴打、辱骂同学,破坏学校的校规校纪,而学校又缺乏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必须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有效管理,建立不良行为的矫正教育制度,破解校园欺凌困局。

对行为轻微的加害人,应由学校德育处、班主任教师进行训诫和必要的教育惩罚,公安部门责令家长严加管教,增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在社工帮助下,对行为不良学生进行矫正教育和家庭辅导。对经常欺凌同学并带有其他严重不良行为的学生,必要时由少年法庭作出裁决,可以通过收容感化措施进行教育,探索少年收容感化制度,积极借鉴日本等国家少年收容的有效经验,设置少年收容感化场所,以教育为中心,医疗、心理、劳动等其他措施为辅助,对校园欺凌者进行不良行为的矫正。对已触碰刑法需负刑事责任的欺凌加害人,可推进行刑的社会化,由社区矫正机关对其进行心理、危险性因素的评估,进行分类教育,尝试个别化矫正,引入社区矫正志愿者对其进行监督、教育、帮扶和管理,增强教育矫正效果。

5.完善社工服务,构建支持网络

校园里的青少年学生作为社会成员,当教养不当出现不良行为以及受到欺负和侮辱时,需要得到相应的教育和心理帮助,避免更大社会问题的出现。因此,需要完善社工服务,帮扶欺凌加

害人与受害者。一方面,构建对校园欺凌加害者教育帮扶的社会支持网络。另一方面,增强对欺凌受害者的援助,完善校园欺凌报告和援助机制,设立校园欺凌社会援助机构以及欺凌受害者心理辅导室,为受害学生提供援助,一旦遭受欺凌,可直接向欺凌援助机构进行求助。

校园欺凌的社会支持和社会服务,需要完善社工服务,需要专业的方法、专业的人才和专业化的运作。第一,在完善相关管理规范基础上,注重管理规范的科学性、实效性,增强规范的可操作性,完善配套措施。在对欺凌者进行教育矫正、对受欺凌者进行援助的社会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强化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功能。第二,建立社会工作职业制度,积极培育社会工作专业化组织和专业人才,通过开展社会服务,不断提高社会关爱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氛围,增加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第三,加强校园欺凌者的社会服务和教育辅导,在社区中可依靠社会组织引入社会力量,创造义务劳动、社区公益等机会,帮助有不良行为的青少年学生进行社会化教育。此外,依托社会矫治力量,加强

对校园欺凌者的社会帮教,尝试“一对一”式教育辅导,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及心理健康辅导。通过教育服务、心理辅导、情感支持,帮助青少年学生缓解学习、生活和人际等压力,降低其相对剥夺感。

6.加强群防群治,提高防控能力

随着青少年学生学习和生活活动空间的拓展以及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单纯依靠公安机关和校园保安的力量恐怕难以承担校园欺凌现象的防范任务。虽然政府有职责保障校园安全,但是校园安全的维护、学生欺凌现象的预防和治理不能脱离社会的积极参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行政命令和宣传动员难以发动社会公众真正参与到校园欺凌的预防中,依靠公民的道德感和奉献意识不足以形成强硬的力量。因此,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的防治就需要拓展视野,创新社会参与形式。在市场经济下,可借鉴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做法,尝试建立校园及周边安全防范的市场化运行机制。如有专门公司提供有偿服务,学校通过与专门的防范公司签订契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责任。

当前我国像这类的保安公司主要服务对象虽已深入各单位,然而主要服务内容集中于预防盗窃等违法犯罪。中小学校园绝大部分也配备了保安人员,然而配备比达不到要求,对于校园欺凌这类不安全事件的预防和治理也很少列入其工作职责范围。推行民营校园欺凌与暴力防范机构,将其作为辅助性的校园安全维护力量,对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具有较大意义。当然,对于校园安全保障的市场化运作,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相应的管理规定,规范运作,建立和完善资格认证与监督制度。此外,建立多主体校园警务系统,联合校园警务部门、保卫处、校园警察、保卫干部、专兼职校园保安等协同力量,共同构建校园安全工作体系。工作特点由原先的以暴制暴转变为教育、协同和沟通,排除危险性因素,预防学生之间的欺负侮辱、暴力伤害等事件,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发动校园外部的家长、社会公众等力量的参与,建立合作型、开放式的校园安全保障工作模式,打破校园欺凌预防的对抗式和僵硬的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柔性的教育转化。

小学校园防欺凌教案 篇6

近来频频发生校园暴力和欺凌事件,一次又一次的牵动老师的神经,刺痛师生们的心。为贯彻执行省市及鲁甸县教育局下发了《鲁甸县教育局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鲁教通【2018】21号)等相关文件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建设平安和谐校园。我校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为保证治理效果,特签订如下责任书:

1.按照小寨镇中心小学防校园欺凌方案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本人管理责任范围内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

2.严查学生手机及其他管制刀具和危险物品进入校园。

学校主管领导(签字):

班主任(签字):

学校分管领导(签字):

任课教师(签字):

小寨镇中心小学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分一分下一篇:学校开学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