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十字架(通用9篇)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江沙沙佩戴着红领巾,走在上学的小路上。这时,从远处蹦来一个小女孩。是的,他叫孙乔尚,和江沙沙住在一个小区。每天,他们都是这么上学的。
“叮铃铃”上课铃有序的响了起来,这时,班主任张老师踏着响亮的步伐走过来,张老师来到教室门口,脸一下子“晴转多云”,原来教室里的孩子们正在嘻嘻哈哈的打闹!张老师咳嗽了两声,教室的孩子们一下子吓的目瞪口呆,原本嬉戏玩耍的孩子们个个都手足无措。
混沌的黏稠血液流淌在古老的木制十字架上,散发着浓浓的血腥味——这一次,谁的生命,结束在十字架上?
无数次的杀戮、忏悔、残忍,被汨汨的血液斑驳。数百年的磨练,让十字架上锋利、尖刃的.琥珀碎片被打磨的光滑,但丝毫不削减它的威力。
吸血鬼苍白无血色的面庞;令人窒息的獠牙;银色及地的长发,以及桀骜的神色,却依旧没有让我有退缩的念头。琥珀的碎片笔直的刺向他腥红的瞳孔,他撕心裂肺的惨叫刺破耳膜,划破苍蓝色的天空。这样的杀戮,对我来说习以为常,司空见惯。我总认为吸血鬼们是最冷血无情、残暴凶狠的,但我有一瞬间才醒悟:冷血无情的,是我这个古老的十字架。
我有时候会感到悲凉——为何我这生被囚禁在杀戮之城的门框上?我的心在哭泣、在悲鸣、在悲叹、在呼唤:给我一片天空。
安谧的黄昏,铅灰色的云布满天壁,一场大雨即将来临。杀戮长老折断我,“咔嚓”,清脆的碎裂声寂寥而纯粹,那些被折断的木条和仓皇的杀戮岁月,消逝在七月的雨季。
(一)借了一本《虚无的十字架》,借阅期为三天,今天是最后一天,为了不辜负我当初借书的初衷,决定看完它。
竟然一上午就看完了,果真是“书非借不能读也”.应该说这是我看东野圭吾的第三本书。第一本是《白夜行》,第二本《解忧杂货店》。看完有一个总体的感觉就是,书中的人物关系构思很巧妙,总是那么引人入胜、出其不意。
看这本书时,也是如此。本书开篇写的是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当我特别好奇他俩到底会向什么方向发展时,作者却笔锋一转,写到了一个小女孩的被害。当时就一直在想,开篇的少男少女肯定会再次出现,但是以什么形式、什么内容出现呢?强烈的好奇心促使着我往下看,有一种根本停不下来的感觉。
书中作者花了大幅的篇幅讨论了死刑是否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如果小夜子没有被杀害,她的立场到底会不会动摇呢?会不会奔走呼告,坚持让史也和纱织为自己年轻时所犯的罪,接受应有的惩罚呢?
我从内心深处来讲其实是不希望史也受到惩罚的,他在自己内心已经给自己判了刑,并将囚禁一生。相对于用一生默默赎罪、回报社会、造福群众,在监狱里背负着那虚无的十字架,又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我以上的观点也仅限于这本书中的史也。毕竟,“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我们也只有在犯人受到应有的审判、接受应有的刑罚的基础上,再来探讨他们是否真的悔罪?刑罚对他们而言有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死刑是否真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从小夜子的遗作来看,她当然是倾向于“杀人偿命”,这是一种传统的思想,根深蒂固。她认为刑罚并没有让犯人改过自新,他们会凭着高超的演技假装悔罪而获得减刑和假释,走上社会后依然会成为社会的毒瘤,祸害苍生。
但是我从里面也读到了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深深置于内心的那种复仇感,坚定而执拗,让人不禁会掩卷深思。
另外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两对人对命运各自不同的选择,史也和纱织,道正和小夜子。史也为了弥补自己年少时犯的罪,选择积极前行,为救治更多的人而不懈努力;纱织却沉浸在懊恼和悔恨中不能自拔,自暴自弃。道正选择了告别过去,重新开始;小夜子却作为受害人家属,做了更多关于犯罪和刑罚的研究。
我不敢说哪种选择更好,毕竟我不是他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地去理解他们当时的处境。但是,我更接近于选择一种全新的生活。逝者已逝,生者还要继续前行,每个人都要对自己做的事负责,颓废和逃避显然解决不了任何事情。
本书的结尾,因为找不到婴儿的尸体,史也和纱织并没有受到审判,这无疑也说明了作者的态度。但是他们给自己的惩罚是一辈子,背负的是沉甸甸的十字架,而不是虚无的十字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无解的审判——《虚无的十字架》读后小记
罪与罚的本质为何,是让犯错听到审判而感到内心解脱,还是让他重获自由用一生赎罪?
合上书,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审判,死刑,虚无,沉重…在脑海中翻腾着。
两个少年因为二十一年前犯下的错误,改变了各自的命运。原本简单的爱情,在背负了沉重的错误后,像一个诅咒,更像一个病毒,在二十一年后扩散到更多的家庭。二十一年间,史也努力弥补着自己的过错,希望可以改变和帮助更多;纱织则认为自己没有资格得到任何东西,过着卑微不堪的生活。
史也和纱织二十一年不同的发展轨迹;小夜子和道正在离婚后对于爱女死亡所做的不同行为;死者家属希望凶手能因死刑而反省自己的错,而凶手至死都认为死刑是自己的命运。充满着对立和矛盾的线索都指向同一个问题:怎样才是真正为自己的过错承担?
书中的辩方律师曾说“死刑很无力”.因为虽然完成“一命抵一命”的弥补形式,却不能真正让受害者家属感到欣慰,因为伤害已成事实。且有时,希望执行死刑,并不是表面上愤怒的延伸,更多的是受害者家属潜意识中希望通过夺走犯人生命这一严重的惩罚,让犯人能够反省的表达。同时,也是避免更多同样悲剧发生的方式。可是,真的可以吗?
如若犯人早已觉得生无可恋,才丧心病狂地犯罪,或是觉得走到如今的田地,是由于自己从小缺爱坎坷的经历,一切都是自己的命运。那任何的惩罚,还有意义吗?死刑,恐怕反而成为了逃避承担更多责任的解脱。死刑过后,留给受害者家属的,只是顿时失去了目标的迷茫和空虚。所以书中辩方律师才会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不同的结局”,只是还有怎样的结局,没有人能答得上来。死刑废除论因此悬而未决。
我不禁好奇,监狱里的那么多罪犯中,有多少是因为被剥夺了自由的惩罚而进行反省的?如果都进行了深刻的反省,那不该有那么多的前科罪犯再度入狱了。可即便知道犯人并不都能自我惩戒,还是要让他们在狱中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这,便是现状。而在生活中,并非每个错误都需要入狱或被判死刑,甚至当犯错的时候会轻易地被原谅。但人有时仍会因某个错误感到自责、愧疚、内心惶恐终日不安,这份不能自我原谅的心情,或许才是真正的审判,是最沉重的十字架。
经并案分析,刑警队队长高连山断定此案是同一人或同一伙所为,因为这四起案件惊人相似:被杀者全是市里各家医院的外科医生,而且都是被像手术刀之类的利器杀害,然后抛尸野外。
一时间全市医生如惊弓之鸟,不知道哪一天噩梦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有一点使高连山十分不解,就是案发现场都在人迹罕至的荒郊野外。那些被杀医生为什么会乖乖地跟凶手来到野外?案发现场并无搏斗痕迹,医生们为什么不反抗?是被施了魔法吗?
说起医生,高连山并无多大好感。一年前,妻子在一个寒夜突感小腹剧痛,而这时高连山正在外地追捕罪犯,妻子只得独自硬撑着来到医院。
谁知那个值班医生忙于在网上与异性聊天,给她草草注射一针止疼剂后又忙于上网,结果妻子疼得死去活来。
当那个医生发现不对劲时,一切为时已晚,而最后的验尸结果是:妻子仅仅是阑尾穿孔。
中午回到家,他推开儿子高俊的房间一看,儿子又不在家,近段时间,很难见到儿子的影子。书桌上有一张照片,照片上的高俊高大帅气,体格健壮,脸色却分外阴沉,而以前儿子是多么的阳光灿烂。
他再仔细看看照片,儿子上嘴唇有了毛茸茸的小胡子,连喉结都有了,一种强烈的陌生感猛地袭来,什么时候儿子长大了?大得连自己都认不出来了。
唉,成年累月地忙于案件,出差办案或在办公室过夜成了家常便饭,说起来爷儿俩有多长时间不在一块了?即使是今年清明节都没空陪儿子一起给他妈妈上坟,还记得儿子当时投过来隐含怨意的一瞥……
高连山心头沉重,又随手翻翻儿子书架上的书,竟发现有好多是凶杀探案之类的,心头顿时一惊,他看这类书干什么?
而不经意间从书架中抽出一幅地图时,高连山一双眼睛顿时瞪得像鸡蛋那么大。
那是一幅本市地图,可以看到儿子用红笔细心画了好几个圈,高连山一眼认出那些圈圈正是出过事的医院,然后儿子又用红笔把那些圈圈连起来,结果竟成了一个红得像血的歪歪扭扭的十字架!
高连山的心一下子抽紧了,像是有一只手往下猛拽了一把。
前段时间因《虚无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占据着各大电商的榜单前列,于是决定一看。书的腰封上写的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虽然没看过《白夜行》,但是完全没有阻挡我对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书中是什么?为什么是虚无的?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个是小叶子的被害,町村为了女儿花惠,为女婿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将其自认为会揭露女婿的小叶子杀害,后自首并自认抢劫杀人。在被害人小叶子年迈的父母希望可以参加到庭审中并请求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作为前夫的道正参与到案件中,并积极的收集小叶子多年的调查、采访、收集的数据和手稿,希望可以将小叶子在女儿遇害后所做的对死刑及对被告人进行刑罚的思考表达出来,但是故事的发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参与及调查发现前妻小叶子被害远远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杀人案,但是这真相并没有让小夜子的父母宽慰,杀害女儿的凶手有了为自己女儿的幸福杀人的动机。“与动机无关,无论基于任何理由的杀人,遗族无法远离伤痛,他们依旧希望能判处死刑。”也使得道正开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惩罚到罪犯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赎罪?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一)作/陆家浩
“废除死刑论中最强烈的意见,就是可能会因为冤假错案造成枉死,但我的主张稍微不同。我质疑死刑,是因为我认为死刑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假设有一起A事件,凶手被判处死刑。另有一起B事件,凶手也被判处了死刑。虽然是两起完全不同的事件,遗族也不一样,但结论都一样,都是简单的一句死刑。我认为,不同的事件,应该有各种不同的、更符合每起事件的结局。”
《虚无的十字架》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比较出名的小说,里面描述了有一对平原夫妇(老公平原,妻子小夜子)因为他们的女儿被强盗杀死了,这对夫妇成为了遗族(死者的亲属)。他们对杀死女儿的强盗十分怨恨,一直在法庭上诉,一定要让凶手“以死谢罪”.因为凶手一直装得悔过的样子,法官一直不判他死刑。直到把这件案子上诉到最高法庭,凶手已经厌倦了这种法庭上的争吵,请求法官判他死刑,虽然知道凶手要判死刑,但是这对夫妇并不高兴,因为凶手并没有因为他所犯下的罪过而感到悔恨,而是因为厌烦才请求法官判处死刑。
后来这对夫妇因为女儿的死离婚了。几年后,平原被警察通知他的前妻小夜子死了,在路上被人抢劫杀死了,然后他知道了小夜子离婚后几年成为了一个作家,还在写一本关于反对“废除死刑”的书,认为只有凶手的死才能抚平遗族的伤口,杀人者必须偿命。主人公和前妻一样因为女儿的死想让凶手都死,他想完成妻子的书,在访问前妻的采访对象途中发现了妻子的死不是单纯的抢劫杀人,而是有一场谋杀(没有预谋的杀人在日本不用判死刑)。
平原知道了前妻死的原因,她的采访对象中有一个人叫沙织,跟她说二十多年前与作为学生的初恋男友怀孕把儿子生出来杀死儿子的事,小夜子认为他们杀了人,要求沙织和她的前男友史也去自首,而史也因为当初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直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并拯救了他的现任妻子花惠(因为被男人骗财骗色怀孕并没有钱和勇气生活下去想自杀的女人),而花惠的父亲想女儿的老公史也不因为年轻的过错坐牢,去把得知真相的小夜子杀死了,这样就不会有人告发女婿史也的杀子之过。
在这本书中主要描写了杀人凶手杀人后的处境,并讨论一个严肃的社会话题,是不是杀人犯都要判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让凶手悔过(有一部分杀人有期徒刑结束后出来还是会继续杀人)。而且书中有一个地方:遗族一致强调判处罪犯死刑,即使最后不能判处,也一定要向法庭提出死刑的建议,要让罪犯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我认为这个虚无的十字架也是这本书的中的精华,失去了亲人的遗族都想让凶手判处死刑,但其中真正的原因是想让凶手在死刑之前一直悔恨过他曾经杀过人,我也曾经思考过,如果法院没有判处凶手死刑,为什么不亲手去了结凶手的生命来为亲人报仇,但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就知道这样报仇并不能抚平失去亲人的痛苦,只是满足了复仇的欲望而已。(书中失去女儿的平原夫妇一直在上诉,在最高法院上诉的时候,已经做好如果没有判处死刑就在法院前面自焚以示抗议,即使自杀也不去杀死凶手报仇。)
书中有三件杀人事件。第一件杀人事件:平原夫妇女儿被杀,凶手在最高法院请求法官判处死刑结束;第二件杀人事件则是平原君前妻小夜子被要拯救女婿史也的老人杀死,()老人的律师利用老人为了掩护女婿的罪过杀人打人情牌请求法院判处有期徒刑。第三件则是小夜子发现的年轻的情侣史也和沙织杀死他们的亲生儿子这件二十年前的杀人事件。
在男主平原君揭开所有谜题后,发现史也和沙织已经背负了二十年的虚无的十字架,史也不仅不顾拯救了他的妻子把不是他的亲生儿子当作儿子,还成为了儿科医生去救每一个儿童,沙织因为杀子一直过得不好。
在男主揭开真相后,这对情侣一起自首,但是警察去寻找他们儿子的尸骨取证却没有找到,因此不得不撤销对这对情侣的公诉,根据书中的线索我推断:即使法院撤销了对他们所犯下的罪过的处罚,他们的内心也会对自己进行处罚,身上的虚无的十字架仍然不能放下,并且比死刑还要严重,死刑是死了就一了百了,而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却在接下来的人生一直生活在悔过当中。这也是作者所希望的,杀人犯对他们的罪过而悔过才是对他们最大的处罚,而且他们如果后悔了自己的罪过,一定会努力重新做人去造福社会,像史也一样,拯救他的妻子成为一个医生去救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且大概小夜子或者平原君把史也和沙织的儿子的尸骨偷走了,认为他们一直为所犯下的罪过而受到足够的惩罚了,只差去自首直面自己曾经犯下的罪过而已,只要他们去自首,也会因为找不到尸骨而不会对他们提出公诉。
书中虽然一直强调不能废除死刑,每一个杀人必须以死谢罪(明面上表达的意思),却用故事来说对于不同的杀人应该有不同的判处,可能有人会觉得:又要一致判处凶手死刑,又要对凶手有不单单于死刑的惩罚,你这不是矛盾吗,我应该相信哪一个才好,作者你的观点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正是东野圭吾这本书的精华所在,他这本书立身于一个社会热门的话题(死刑废除),如果他偏向于一边,另一边的人就不会看了。但是他把可以选择的观点都列出来,并用事件来向人们说明,很多人其实与杀人事件相离很远,如果单单靠感觉和口耳相传的故事来做出是否支持废除死刑的决定是不科学的,因此就把几件杀人的事件用小说展现出来,引发人们对死刑废除的思考。对于读书如果单纯的欣赏是不够的,要多加思考,可是思考那么麻烦,又有多少人能去做,而东野圭吾则把思考和阅读联系起来,用悬疑的笔触调动读者的兴趣对事件的思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东野圭吾的书能那么流行的原因吧,不单单写得很深入人心,还能带读者一起来思考。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二)闲暇时读毕东野圭吾的小说《虚无的十字架》,竟然讨论的是【死刑存废】的问题。
感叹这位作者把这个题材驾驭得很好。
【死刑存废】在眼下中国的司法学界讨论得轰轰烈烈,随着最高法不断收回死刑核准的权力,死刑谨慎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一方面,有佘祥林之类的翻案案件成为废除死刑派(也称【废死派】)的有力论据。
另一方面,【以命偿命】的朴素自然法则以及【不死不足以平民愤】的民间惯性思维,使得死刑作为公权力的最严厉的惩罚形式不可能完全消除。
作者通过小说的不同角色,探讨起是否应当判处嫌疑人死刑的问题,很值得读者深思,究竟死刑对于受害者(及家属)、施暴者、社会民众、国家公器都意味着什么?
作者认为:
对于受害者(及家属)而言,死刑无非是填补其心灵空缺与情感宣泄的一个休息站,死刑不能完全弥补他们所受的伤害,也不能保证他们今后的生活能延着原有的轨道继续前行。但即便明知道是这样,受害者(及家属)除了要求死刑之外,似乎也不能从加害者、社会及国家公器里索取到更多补偿,所以他们无论如何还是会要求死刑。
对于施暴者而言,死刑可能只是一个【明确的生命终结】而已,是他们逃离这个不愿意存活之世界的出口。即便为了减刑需要作出虚假的悔过,他们也有可能基于【太麻烦了】的原因放弃。
对于社会民众而言,针对一个家庭里出现因犯下罪行而受到刑罚的人,那么这个家庭成员在近邻社会的生存会受到极大的排斥,这是社会成员的正常反应。
对于国家公器而言,管理社会秩序是首要任务。针对社会成员不当行为的惩戒,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此惩戒来改善行为人的行为,另一方面也有警示并教育其他社会成员的作用。
但最新的研究表明,即便是接受了惩戒的社会成员,再犯同样类型错误的机率比普通社会成员更高。
虽然这不能代表惩戒无效或可以取消,也不代表说只要犯罪就要接受死刑。
但着就最终引出了作者想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死刑都不能让人悔过,那是什么让人反省呢?
作者的答案是:
其实让人为自己行为产生悔意的,其实并非惩戒本身,而在于人是否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作为以及后果,并且有直面该后果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简而言之,也就是古话说的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小说里用强烈的对比来体现了这个道理,每一个人物都是那么鲜活与真实,以至于有一部分我都需要暂停阅读,喝杯水喘口气才能继续(也许你读了之后也就知道是哪个部分了)。
至于死刑存废,作者认为只能从最功利的角度出发予以支持:防止犯罪者再次有机会给其他社会人员造成伤害。
我觉得小说很棒,推荐给大家。
虚无的十字架读后感
(三)罪与罚
王艳
罪与罚是个横亘人类历史的话题,弥漫了整个人类发展历程。然而惩罚真的能减少犯罪吗?这个讨论一直在进行,我不知道答案。
前段时间因《虚无的十字架》如火如荼的占据着各大电商的榜单前列,于是决定一看。书的腰封上写的是:《白夜行》后,东野圭吾最刺痛人心的代表作。虽然没看过《白夜行》,但是完全没有阻挡我对十字架的好奇。十字架在书中是什么?为什么是虚无的?
文章的开头异常的平淡,一个个的凶手自首、认罪,在阅读时感到的愤懑----难道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难道只是在探讨杀人罪给遗族(被害者家属)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以及遗族与审判机构对于法律适用判断的不同?不,文章远不止这些,随着看似不相干的人的粉墨登场,对死刑的存废开始思考,对究竟什么才是赎罪进行思考,对死刑与赎罪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进行思考。
东野圭吾通过三个故事、简单的十几个人将对死刑的思考表达出来。第一个是关于小叶子八岁女儿的死亡,是蛭川的第二次抢劫杀人。这个无辜女孩的死亡是蛭川出狱后为了生存的牺牲品,或者说是蛭川在监狱中不但没有改造悔过,出狱后反倒更加的容易犯罪的表现。这个结论在小夜子痛失女儿后,通过调查、数据收集进行了论证----杀人抢劫后再次发生此事件的概率大大提高,这是对审判时将“被告人具有悔过表现”作为减刑依据的否定,也是对被告人因为在监狱中表现良好、悔过明显,提前释放的否定。故事讲到此处,仿佛是死刑有了结论----为防止此事件再次发生,不让悲伤再出现,只有让凶手死去,除去后患。然而,蛭川在从开始想要争取无期徒刑、想要生存到后来接受死刑,心态上转变为死刑是他的解脱,他的淡漠仿佛是对死刑作为刑罚的否定,罪犯没有觉得那是惩罚,也没有思考过赎罪,这时的死刑是虚无的,甚至是被告人情愿看到的。再者,遗族也没有从死刑中获得解脱,小叶子与道正在杀害女儿的凶手被判处死刑后,夫妻两看痛苦,分道扬镳,仍继续生活在心痛中。
第二个是小叶子的被害,町村为了女儿花惠,为女婿掩盖二十一年前的罪行,将其自认为会揭露女婿的小叶子杀害,后自首并自认抢劫杀人。在被害人小叶子年迈的父母希望可以参加到庭审中并请求判处死刑的情况下,作为前夫的道正参与到案件中,并积极的收集小叶子多年的调查、采访、收集的数据和手稿,希望可以将小叶子在女儿遇害后所做的对死刑及对被告人进行刑罚的思考表达出来,但是故事的发展超乎想象,正是道正的参与及调查发现前妻小叶子被害远远不是町村自首那么简单,里面牵扯到二十一年前的另外一宗杀人案,但是这真相并没有让小夜子的父母宽慰,杀害女儿的凶手有了为自己女儿的幸福杀人的动机。“与动机无关,无论基于任何理由的杀人,遗族无法远离伤痛,他们依旧希望能判处死刑。”也使得道正开始思考,死刑真的可以惩罚到罪犯吗?什么才是真正的赎罪?
第三个故事在小叶子被害的调查中被牵扯出来----二十一年前,年轻的中学生史也与纱织,因惧怕而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孩子。因为年少犯下的这一错误,随着孩子的埋葬,两人感情走到尽头,并且两人为此背负二十一年的十字架----史也在树海悼念孩子时遇到被负心汉欺骗怀孕想要自杀的花惠,以娶她并抚养她未出生的小孩作为一生的弥补,而沙织二十一年来认为自己没有资格活在世上,没有资格再做一个母亲,觉得自己只配吃偷来的食物并染上偷窃瘾,通过不断偷盗进监狱然后惩戒自己。
随着小叶子被害真相浮出水面,史也二十一年前的秘密曝光于世面临作为杀人凶手被处罚,东野圭吾借花惠之口探寻什么是赎罪,史也和花惠结婚,善待花惠的流氓父亲,做儿科医生,这与抢劫杀人后淡漠的蛭川(杀害小叶子女儿的凶手)、与为了自己女儿幸福杀人的町村是不是更多的表现出悔罪、赎罪,是不是应该与蛭川、町村受到不一样的惩罚?到底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的十字架?这沉重的赎罪十字架相比那虚无的死刑十字架,到底应该做出怎样的抉择?当我们知道这些凶手已经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的时候,已经在赎罪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再让他们背负十字架?刑罚、监狱那虚无的十字架并没有起到救赎遗族的作用,也没有使罪犯悔过,赎罪的改变是由罪犯自身发生的。那么死刑及刑罚的意义在哪里?文章留下开放式的结尾,带给读者以思考。
蛭川与作造背负着虚无的十字架,表面上受到了法律的惩罚,实则内心并不以为然,只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便可以视他人生命为无物。而史也和纱织虽然没有受到众人能看到的惩罚,确实真真正正的在自己身后背上了看不见却极有份量的十字架,一个为了赎罪去做了小儿科的医生,并娶了一个怀着别人孩子的可怜的女人,一个背负着心理上极大的压力而患上了偷窃瘾,认为自己“只配吃偷来的东西”并多次想要自杀。而两个人当时“害怕被发现后会被迫分手”的初衷也无法达到,懵懂纯粹的爱情随着婴儿一起被杀死并掩埋。 文中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犯了罪的人,不可能有一个合适的方法让犯人能够赎罪。”
有的人,你以为他被法律惩罚了,其实他并不以为然。而有的人看似逃脱在了法律之外,但也许他反而能够在极大的歉疚与懊悔中自我惩罚、反省,甚至是补偿,对受害者家属或者是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一种补偿。这两种,哪一种才更具有意义呢?这也许是东野圭吾想让大家都好好思考的一个问题。
AMD总部新闻发言人向外界发布简短声明,该公司已为在8月与英特尔的真正较量做好准备,并对打赢此次官司满怀信心。
在AMD最新表态的6个小时前,在主审本次诉讼的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来自英特尔和AMD的法律代表均表示,双方律师已谈妥于8月的第1周(具体哪天还有待协商)就AMD提出的反垄断纠纷举行首次会谈,并将同时交换可能在法庭上使用的人证的名字和地址,和作为物证的文件。
此前,特拉华州联邦地方法院已应英特尔要求将抗辩日期延长至9月6日,业界普遍认为双方的真正对峙将于该日展开。而AMD的简单声明则意味着,世界上最大的两家CPU供应商将提前转入实质性的对垒阶段。
经过了1个月的胶着状态,业界已显现出对AMD诉英特尔案的疲惫之态,并认为此时的AMD已势成骑虎,处境微妙。
这一切都源自于AMD对英特尔长期以来怒不可遏的诉讼冲动。在历史的天空下,AMD意欲把英特尔钉牢在垄断的“十字架”上。
冤家路窄的同门兄弟
6月28日,世界第2大CPU供应商AMD宣布,根据美国法律的相关条款,对世界最大的CPU供应商英特尔提起了反垄断诉讼。在向法院递交的长达48页的诉状中,AMD详细列举了“英特尔非法维持其在X86微处理器市场的垄断地位,并要求客户不与AMD交易”的“恶行”。
业界认为,最新的一次诉讼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这对30年不离不弃的“冤家对头”都没有摆脱“硅谷最长积怨”的历史心结。
一切怪就怪两家公司对彼此的了解太过深刻,因为它们都源自于富有传奇色彩的仙童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精神的半导体企业。
仙童公司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其中就包括英特尔创始人鲍勃・诺伊斯、戈登・摩尔和AMD的创始人杰里・桑德斯,
当时,前两人均为公司内的技术中坚,桑德斯则为销售部主任。
1968年,鲍勃・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创建了英特尔公司。1年后,桑德斯创建了AMD。
战争从AMD成立之初就开始了。但喜欢和英特尔比较的桑德斯总是遭遇失败,甚至在AMD成立的第一天亦是如此。“诺伊斯总说英特尔只花了5分钟就筹集了500万美元,而我花了500万分钟只筹集了5万美元。”。桑德斯懊恼地说。不过,永不言败是桑德斯最突出的个性,他从未放弃挑战英特尔的信念。在他看来,超越对手始终是自己的任务。
两家公司的第1次激烈交锋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PC的缔造者IBM选用了英特尔的X86芯片,为了避免过分依赖英特尔,IBM要求英特尔帮助寻找另外一家供应商。英特尔找到了还未成气候的AMD。
1982年,两家公司签署了技术交换协议,英特尔同意AMD有权使用自己开发的“286”芯片技术。由此,AMD成了IBM的第2家供应商。但在1984年,英特尔背着AMD单独提供“386”芯片,此举被AMD认为是背信弃义,并于1987年对英特尔提起法律诉讼。这是两家公司的首度法庭遭遇战,而该事件也被IT史学家们称之为“386争端”。
在“386争端”还未结束的1991年,AMD对英特尔提起反垄断诉讼,称英特尔通过非法行为保护及维持其垄断地位。这是AMD首次认定对方涉嫌垄断。后虽双方在1995年签订了和解协议,但AMD一直将观点保留至今。对此,AMD中国公司发言人信心十足地告诉《IT时代周刊》:“英特尔在业界的垄断是多年来不争的事实,它再怎么抗辩也无助于改变事实的本质”。
两起纠纷并不足以让AMD对英特尔的怨气延续至今,在接下来的日子里,AMD先后向英特尔发出了3次强有力的挑战,而其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是AMD向欧盟控诉英特尔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AMD首度将战火引向美国之外(欧盟至今仍在调查取证)。
八一中学 初一十三班 赛碧乐
红十字精神与世界城市理论的相关性
红十字倡导“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而世界城市提出的是“城市与人和谐相处”,这两个理念是有很大的共通性。城市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就需要双方互相帮助,互相关爱,互相尊敬。红十字会是不歧视地救护战地伤员;减轻人民的疾苦;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保护人类尊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友谊和合作;促进持久和平。就像今年玉树地震时,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跟玉树人在一起。
北京时间4月17日下午6点20,首都国际机场T3航站楼,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郝林娜与两位助手李立东、蔡文男一行三人准时出现在机场 C 出口。他们组成的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灾工作组刚刚从青海玉树地震救援现场返京。
“我们离开玉树时,部队已经进去了10000多人,重伤员已转运了1000多人,灾民也在逐步得到安置,我们跟玉树州政府和当地红十字会的工作也已经衔接上,算是基本完成了任务。”郝林娜说。在玉树地震现场,他们为抗震救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震灾现场的所见所为也让他们记忆犹新。
正是红十字会精神中的人道、博爱、奉献,让这些人在祖国同胞们受苦受难时,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们,关爱他们,这也是红十字会的宗旨。
“一到玉树,红十字工作组没有先休息、适应一下高原气候就立即投入到赈灾工作当中--但很快他们为此付出了代价:高原反应剧烈,头疼、脸绿、嘴唇发紫,走不动路,甚至是流鼻血。”
即使自己再累再苦,也不能停歇。这就是红十字会工作者的精神,是他们坚定的信念。
红十字事业是一种给予,一种奉献,它促进世界城市和谐发展,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红十字事业与构建世界城市的依存性
红十字事业与构建世界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红十字事业促进世界城市和谐发展。
例如,某省政府《关于支持红十字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以“一老一小”弱势群体为重点,大力营造全省人道救助网络,在人道救助网络方面,一是建立为走失老人寻家社会救助网络。在省红十字会爱心助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层层建立红十字会助老服务站,争取用5年时间建立健全的走失老人网上查询系统,全省70岁以上老人登记率达到90%,农村达到80%以上,这从根本上解决老人走失问题。二是启动18岁以下少儿医疗互助基金工作,力争2006年在全省11个设区市全面推开。基金募集率达到85%以上。三是将红十字博爱送万家做实、做大、做强。
对红十字会举办的社会福利事业,要按规定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红十字会接受的用于救助和公益事业的捐赠物资,享受减、免税待遇,优先安排运输和办理有关放行手续;对依法标有红十字标志的救灾救
助专用车辆,经省交通管理部门核定,免交养路费和车辆通行费;红十字会救灾救助专用车辆准许安装报警器和标志灯具,限于执行救灾救助任务时使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把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建设纳入当地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省、市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争取2006年立项建设,力争2008年前建立并完善省、市、县三级红十字会备灾救灾网络体系。
各级红十字会要广泛宣传无偿献血,组织发动群众自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要加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北分库及造血干细胞组织配型实验室建设,做好宣传动员、血样采集、查询检索和临床移植等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继续扩大库容量。到2008年,我省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库容量争取达到3万人份。省财政要安排必要的组织宣传和血样检测经费,各市红十字会要积极组建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站,开展相关工作。
《意见》还就卫生救护培训、社区红十字服务、红十字队伍建设和红十字青少年工作提出了具体意见。
根据这个资料,我能了解到城市是通过红十字事业来帮助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红十字事业就是一个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友谊和合作,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合作,并进行全国性的卫生、救济、儿童福利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是促进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事业。往小了说,在社会上有很多人之间经常会应为一点小事情,而大吵起来,没完没了;再往大了说,在很多国家之间也会有争吵,这样就有了战争,战争给双方的人民带来了很多很多痛苦,不仅是经济农业方面的,还有精神上带来的巨大的痛苦,这也是最难以忍受的。我想,如果没有红十字事业的话,这些争吵,这些痛苦应该会继续下去,所以红十字精神应该是我们所有人都应学习的精神。
这是一则消息:北京市红十字会已于今天下午派出了一支救援队伍奔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进行救援。首批由7名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的先遣队员随带一条搜救犬和专业的救援设备,驾驶三辆越野车前往地震灾区。明晨七点,另有5名北京市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的队员将乘飞机前往西宁。两队将于明天会师西宁,一起前往灾区核实灾情,并展开一线救援。同时北京红十字会紧急调拨救助款50万元人民币,委托青海省红十字会用于驻地震区的紧急救助。紧急调配棉衣、棉被、账蓬、药品等救灾物资,已启运、送往青海玉树地震灾区。
另据中国红十字会官网消息,灾情发生后,广东、陕西省红十字会分别向青海省红十字会捐款10万元;四川红会调拨1000顶帐篷并派出救援队已抵达灾区。江苏徐州、四川广元等地红会已开展募捐活动。
红十字精神已经充分的体现在了上面这则消息中。全国民众献出一份爱心,为灾区人民捐款,使灾后重建工作变得顺利,更重要的是,这给了灾区人民心理上莫大的帮助与鼓励,让他们重新有了信心。红十字事业就是起到一个这样的作用,救济困苦人民,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作为我们红十字青少年,虽然我们力量很薄弱,但是只要有一份
爱心,我们就能用这份爱来帮助别人,宣传红十字知识,为更多的人带来欢乐。
首都红十字事业如何满足世界城市发展的需求
在北京,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积极参与到红十字事业当中。例如说,义务献血,帮助贫困的人等等,这些都体现了他们的无私的爱。
我认为,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像最简单的,做一些回收的工作,例如,利乐回收——在我们学校的根与芽社团,就有一个利乐回收小组,他们每天坚持回收利乐包装袋,尽管那有些脏,而且很累,但却坚持不懈。还有就是献血,但前提是必须是18-55岁的人。无偿献血,既不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也能为他人献出爱心,这就是红十字精神。
目前,就在我身边的人而言,红十字事业可能显得好像有些远,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事情还轮不到他们来做。但其实,红十字事业是人人都应该参与的,不管是青年人,老年人,我们都有义务去帮助别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梦想十字架】推荐阅读:
《虚无的十字架》读书笔记07-08
十字短句虐心10-19
爱心十字绣01-02
二十字好干部01-05
十字以内下雪唯美句子07-14
红十字主题征文09-27
十字绣教学过程10-24
申请红十字协会10-30
红十字知识体会11-13
十字绣教学设计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