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课文目录(精选8篇)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理想(流沙河)4 紫藤萝瀑布(宗璞)
10《论语》十则(孔子)5 童趣(沈复)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春(朱自清)化石吟(张锋)济南的冬天(老舍)看云识天气(朱泳燚)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第五单元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风筝(鲁迅)
西江月(辛弃疾)
羚羊木雕(张之路)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第六单元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27 郭沫若诗两首(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郭沫若)静夜(郭沫若)
人教版七下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最后一课
都德 2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木兰诗 5 伤仲永
王安石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邓稼先
杨振宁
社戏
鲁迅 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安塞腰鼓
刘成章
口技
林嗣环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
珍珠鸟
冯骥才 22
荒岛余生
笛福
斑羚飞渡
沈石溪 25
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八年级上册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新闻两则阿长与《山海经》
芦花荡
背影老王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中国石拱桥大自然的语言
苏州园林
17奇妙的克隆故宫博物院
第五单元
第六单元桃花源记三峡短文两篇/陋室铭 爱莲说短文两篇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诗四首
八年级下册目录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藤野先生雪
我的母亲
海燕
列夫·托尔斯泰
第三单元
第四单元 敬畏自然
喂——出来
第五单元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
诗词曲五首
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毛泽东)
雨说(郑愁予)
第三单元
故乡(鲁迅)我的叔叔于勒(莫泊桑)
第五单元
智取生辰纲(施耐庵)范进中举(吴敬梓)
第一单元
1.诗两首
2.我用残损的手掌
第三单元
9.谈生命
10.那树
第五单元
17.公输
18.《孟子》两章
19.鱼我所欲也
云南的歌会端午的鸭蛋
第六单元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诗五首
人教版九上目录
第二单元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傅雷家书两则(傅雷)
第四单元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罗迦•费•因格)1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
第六单元
陈涉世家(司马迁)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渔家傲 秋思(范仲淹)
江城子 密州出猎(苏轼)
武陵春(李清照)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人教版九下目录
第二单元
5.孔乙己
7.变色龙
第四单元
13.威尼斯商人(节选)
14.变脸(节选)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22.邹忌讽齐王 24.《诗经》两首
七上
课外古诗词背诵 龟虽寿(曹操)过故人庄(孟浩然)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夜雨寄北(李商隐)泊秦淮(杜牧)浣溪沙(晏殊)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如梦令(李清照)观书有感(朱熹)
名著导读 《繁星》《春水》:母爱·童真·自然(冰心)《伊索寓言》:生活的智慧和想像的魅力(伊索)七下
课外古诗词背诵
山中杂诗
吴均 竹里馆
王唯 娥眉山月歌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逢入京使
岑参 滁州西涧
韦应物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约客
赵师秀 论诗
赵翼
名著导读 《童年》:在苦难中长大 《昆虫记》:谱写昆虫生命的诗篇 附录
汉语词类表(实词)
八上
课外古诗词背诵
长歌行(汉乐府)
野望/王绩
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
黄鹤楼/崔颢
送友人 /李白
秋词 /刘禹锡
鲁山山行 /梅尧臣
浣溪沙 /苏轼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附录
汉语词类表(虚词)
八下
课外古诗词背诵
赠从弟(其二)刘桢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欢 /李煜
登飞来峰 /王安石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名著导读
《海底两万里》:科学与幻想之旅
附录
短语结构类型表(虚词)句子成分简表 标点符号用法
九上
课外古诗词背诵 观刈麦(白居易)月夜(刘方平)商山早行(温庭筠)卜算子 咏梅(陆游)破阵子(晏殊)浣溪沙(苏轼)醉花阴(李清照)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山坡羊 骊山怀古(张养浩)朝天子 咏喇叭(王磐)名著导读 《水浒》:反抗封建暴政的英雄传奇(施耐庵)《傅雷家书》:苦心孤诣的教子篇(傅雷)培根随笔:透彻的说理,隽永的警句(培根)附录 怎样读诗 谈谈小说
复句常用关联词语一览表 常用修辞格简表
九下
课外古诗词背诵
从军行
杨炯 月下独酌
李白
羌村三首(之三)杜甫
登楼
杜甫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望月有感
白居易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别云间
夏元淳
名著导读
《格列佛游记》:奇异的想像,辛辣的讽刺
《简·爱》: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附录
谈谈散文
一、要培养学生“读”的能力。
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告诉我们, 教师要转变观念, 必须从作品分析的模式中走出来, 大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中央教科所张田若先生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 第三还是读。”可见读书真的很重要, 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但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偏离了对“读”的理解, 一味地让学生读, 坚信“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放手让学生反反复复一遍又一遍地读, 忽视了对学生读书做要求, 忽视了在学生读中加以指导, 忽视了对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文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 就是“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而这些方法是需要我们去指导的, 这些能力是需要我们去培养的。
那在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读书的能力呢?
1、要练学生掌握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学会默读、速读、浏览等各种方式的朗读, 带着目的读, 带着问题读, 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悟情, 在读中传情。
2、要培养学生品词析句的能
力, 能抓住重点词语理解整句话的含义, 能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读完一篇文章, 要能概括文章写了些什么, 我们要不断地训练培养学生学会用精炼的语言概括以更好地理解文章段落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引导学生尊重文本, 同时要敢于向文本质疑, 要有自己的独到见解、独特的体验, 能够积极主动地感受、评价文章中的内容。
二、要重视学生的积累。
语文教学质量不高, 学生能力不强, 主要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阅读量太少, 语言积累不多。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 读写能力一定会比较强, 而每一篇精读课文都是学生阅读的范本, 都有许多值得学生积累的好词佳句。在课文的教学中, 我们应该让学生对这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积累。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 这“少”指的就是学生读的少、记住的少。语文教学中, 要让学生多读、多积累, 天长日久, 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 信手拈来, 随心所欲, 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通过让学生多读、多背, 储备语言材料, 培养语感, 品味作者谴词造句的精妙等。
三、课文教学中要注重写作练笔指导
我们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专家们经过精挑细选的, 在表达上颇具特色, 独特典型的选材、准确生动的词句、合理巧妙的谋篇布局……都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作的好范本。因此, 我们有必要在课文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 设计“小练笔”, 就文取材, 把学生的语言组织运用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彼此交融, 相互促进。是我们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
课堂小练笔的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在课文学习结束之后, 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可以在课文中作者有意无意留下的“空白”处让学生展开丰富想象进行个性化的填白, 还可以让学生续写、仿写……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通过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在阅读、在想象中与文本、与作者积极对话, 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 把阅读和习作很自热地融为了一体, 既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 更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因此, 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把课内小练笔的训练当做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去落实, 因文而宜, 找准课内小练笔的切入点, 积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 让学生在读写训练中, 看到一片新天地, 获得一种新认识, 养成一种好习惯。让学生在练笔中体验成功, 在成功中感受习作的快乐。
总之, 无论怎么上好一篇课文, 怎么教语文, 只要重视读的指导、读书能力的培养, 重视引导积累, 重视写作的训练,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学生也就学好了语文。
摘要:“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教学的方法并没有固定的模式, 更不可能是一层不变的。所以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每一篇课文的内容、特点, 根据学生的实际来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作者认为, 不管我们怎么教, 教学哪篇课文, 我们必须将培养读的能力、重视积累的作用、注重写的指导作为训练学生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精读;策略
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指导学生学好精读课文,对学习略读课文、选读课有着引领、迁移作用。据统计小学一至六年级教材有精读课文255篇,占教材总数的61.44﹪,略读98篇,选读62篇。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精读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导读策略,是达到阅读目标、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精读课文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精读课文教学,要重视对文章的总体感受和文章精髓的把握,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要从整篇课文入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要重视识字、写字,在低年级教学中落实课标提出的以识字写字为重点,中高年级也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要坚决摒弃对语言文字进行繁琐的内容分析。如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这篇课文,课文一开始,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闰土看瓜刺猹的场面,读了这段文字,少年闰土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朗读中,抓住对闰土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体会闰土的人物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初步认识鲁迅。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联系全文,抓住少量重点、难点、精彩的句段,引导学生理解、揣摩、内化、吸收,在学习语言、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品味积累的能力,是指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要点。
二、读中学写 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对于一篇课文,只有整体把握是不够的。要在提高学生对课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方面下功夫,词汇积累、句意整合、归纳概括、情感体会、评价赏析、综合运用等方面分层训练,逐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阅读教学要在结合语言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逐渐发现、习得一些语言规律和表达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如二年级上册《清澈的湖水》,课文中两次写小洁“紧紧攥着纸面包”,指导学生在读中从这儿体会到什么?中年级要“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三年级上册《一次成功的实验》,通过阅读,理清文章主要内容:实验说明了合作才能成功,也赞扬有了危险先为别人着想的高尚品质。高年级能“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五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第2题:默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并填空。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杀敌)——跳下悬崖。此题既理清了作者的表达顺序,又让学生学习了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同时,五壮士热爱祖国、仇恨敌人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
精读课文教学要重视引导借鉴,从读学写,加强读写训练。由词句到语段到篇章,不仅要抓理解,更要抓表达。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表达的特点、闪光点,鼓励他们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迁移、运用。这是阅读教学的任务,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精读课文引路 落实略读实践活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要重视对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通过对每篇精读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略读课文实践中运用。四年级上册第四组精读课文《猫》和略读课文《母鸡》,都表达了作者老舍对小动物的喜爱之情,但写法完全不同。通过学习《猫》,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课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具体表现猫的性格古怪,感受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学习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如写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由两部分构成,并以“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为过渡句,将前后两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让学生略读《母鸡》这篇课文时,根据课前的阅读提示:“看看他写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再比较一下,两篇文章的写法各有什么特点。”读后思考、讨论、交流,同样是写动物的文章在表达情感上的异同,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及赞颂。学生通过与《猫》进行比较阅读,一是感受作者在表现动物特点和表达情感上的方法;二是通过读《母鸡》这篇文章,体会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三是在写动物特点时,两篇文章作者善于用总分段式。写《猫》时,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这种写法利于学生学习掌握,在习作时借鉴运用。
在精读课文教学中,只要从语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态度;关注语言形式,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指导学生在精读课文中掌握的学习方法,去自主学习略读课文、选读课文,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有效导读。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崔峦.小学语文教学.崔峦老师谈课改[J].太原:山西教育报刊社,2004入年增刊
1、人们都称“桂林山水( )”,“甲”的意思是( )。我看见过( )的大海,玩赏过( )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 )这样的水。漓江的水真( )啊,( );漓江的水真( )啊,( );漓江的水真( )啊,( )。这一部分写了桂林的( ),先与大海、西湖( ),再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桂林水的三个特点( )、( )、( )。
2、我攀登过( )的泰山,游览过( )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桂林的山真( )啊,( ),( ),像( ),像( ),像( ),( ),( );桂林的山真( )啊,像( ),像( ),( ),( );桂林的山真( )啊,( ),( ),好像( )。这一部分写了桂林的( ),先与( )、( )作比较,运用了( )、( )和( )的修辞手法。
3、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围绕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 ),山间( ),江上( ),让你感到走进了( ),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随着山势,溪流( ),( ),( ),( ),溪声也( )变换调子。
5、五岳:东岳:( ),西岳:( ),南岳:( ),北岳:( ),中岳:( )。
6、五大淡水湖:( ),( ),( ),( ),( )。
7、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 ),生活很(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 ),( ),就等于有了( )。”
8、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 ),工作( ),深得老板的( )。他( )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9、一个寒冷的冬天,南加州沃尔逊小镇上来了一群( )的人。他们( ),( )。( )的沃尔逊人,家家烧火做饭,( )他们。这些逃难的人( )地吃起来。 只有一个人( ),这是一个( ),( )的年轻人。这是一个( )的年轻人。 他就是后来成为( )大王的( )。
10、突然,一只幼龟把头( )出巢穴,却( ),似乎在( )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 )时,一只( )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 )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11、向导却( )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的(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 )”的呼喊。向导( )地抱起那只小龟,超大海奔去。那只( )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只好( )地飞走了。
12、《自然之道》让我们懂得,如果不按照( ),往往会产生( )。
13、三次不同的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 ),它是用( )和( )配合起来探路的。它一边飞,一边从( )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 )。超声波像( )一样向前( ),遇到( )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
14、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15、夜莺的歌声打破了( ),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 )唱起来。他们发现就在很近很近的地方,有个孩子( )在河岸边上,耷( )着两条腿。他( )着头,( )一件颜色跟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 )着一块木头,不知在( )什么。
16、小孩有时候( ),有时候( ),有时候( ),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17、《夜莺的歌声》中“野兽”指的是( ),从“不慌不忙”这个词语中可以看出小夜莺的( )。小男孩用夜莺叫得次数表示( ),用杜鹃叫得次数表示( )。从这里可以看出小男孩是一个( )的孩子。
18、请写出《小英雄雨来》的六个小标题:( )、( )、( )、( )、( )、( )。
19、啊!( )听见了,( )听见了,( )听见了,( )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如约”指的是( )和( )有约定。他们的约定是( )。
20、雨来和外号小夜莺的两个孩子相同的特点是:他们热爱( ),在敌人面前表现得( )、( );不同的是雨来( )本领强,小夜莺学( )。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 )。
2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中的孩子们都希望要维护( ),制止( ),都希望生活在战火中的孩子们能( )。
22、雨来像( )抖着头上的水,用手抹一下眼睛和鼻子,嘴里吹着气,望着妈妈笑。
23、那双手就像( ),扭着雨来的两只耳朵,向两边拉。
24、早晨,我在绿地里面的( )上做操,安静在( )。她走得很( ),没有
一点儿( )。……谁都有( ),谁都可以( )。
在这个( )的早晨,安静告诉我这样的道理。安静是一个( ),( )的女孩。
25、但它挣扎着,极力( ),我感到( )在我手中( ),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 )啊!竟使它可以( )的外壳,在没有( )、没有( )的砖缝里,( ),( ),(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那一声声( )的跳动,给我极大的( ),这就是我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 )它。一切全由我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 )。
虽然生命( ),但是,我们却可以让( )。
《生命 生命》作者从( ),( ),( )三个事例中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6、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 ),它们一个个( ),衬着那(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 )。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 ),( )。鸡,乡下人家( )总要养几只的。从他们的( )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 )一群小鸡,在竹林中( );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天边的( ),向晚的( ),头上飞过的( ),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 )。
27、默写古诗《乡村四月》作者( )___________ ____,___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山原:( )。
白满川:( )。川:( )。子规:( )。了:( )。这首诗不仅表现出诗人对( )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 )的赞美。
28、默写古诗《四时田园杂兴》作者( )。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杂兴:( )。耘田:( )。绩麻:( )。未解:( )。供:( )。傍:( )。诗人描写了( )以及( )的情景,表现了农村儿童的( )、( )、( ),流露出诗人对( )的赞扬。
29、默写古诗《渔歌子》作者( )_____ 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箬笠:( )。蓑衣( )。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 )。
30、再默写两首课外的描写田园风光的诗。
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31、伽利略是17世纪( )伟大的( )。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 )”。他提出的问题( ),( )使老师( )。伽利略敢于向权威挑战,他带着这个( )( )做了( )试验,结果都证明( )的这句话说错了。他乡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 )上做一次( )的试验。伽利略是个( )的人。
32、玉泉的池水( )。坐在池边的茶室里,泡上一壶茶,靠着( )看鱼儿( )地游来游去,真是( )。
33、他高高的( ),长得很( ),一对大眼睛( )得就像玉泉的水。这是青年人( )。
他老是一个人( )站在金鱼缸边,( )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这是青年人( )。
他有时( ),把金鱼的每个部位( )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 );有时又( ),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 )。这是青年人( )。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 )着,( )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得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 )了。这是一个( )的青年。
34、《纪昌学射》一文飞卫让纪昌练习眼力要先练好( )。纪昌按飞卫的要求回家先练 ( ),再练 ( )。告诉我们 ( )。
35、扁鹊解释道:“皮肤病用( )就能够治好;发展到( ),用( ) 可以治好;即使发展到( ),( )也还能治好;一旦( ),只能( ) ,医生再也( )了。《扁鹊治病》告诉我们 ( )。
36、普罗米修斯把( )带到了人间。自从有了火,人类就开始用它 ( ),但众神的领袖 ( )得知消息后,( ),决定给普罗米修斯以( )。火神把普罗米修斯押到( )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 ) ,被( ),他既( ),也( ), ( )的痛苦。后来狠心的宙斯又派一只( )鹫鹰,用它( )。但普罗米修斯没有( ),他的( )真让我们感动。
37、在古希腊神话中有许多神,天神( ),众神之王( ),太阳神( ),海神( ),冥王神( ),智慧女神( )。
[四年级下册语文精读课文按课文内容填空]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填空的答案
★ 《詹天佑》的课文内容填空及答案
★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课文内容复习提纲
★ 二年级语文下册课文内容复习题
★ 孔融让梨课文内容
★ 金子课文内容
★ 新版二年级课文内容
★ 《珍珠泉》课文内容
★ 小学语文模拟试卷:古诗填空
基于对我校学生学力的分析,我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语文的一些基本学习能力上,与兄弟学校相比,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因此如何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学起来,学会学,喜欢学,从而养成一定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成了语文教学的首要问题。再者,精读课文的学习是语文学习中极大的难点,如何让我们的精读教学能够走出学生念经这样的氛围?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
对于精读课文教学,我们应该做到:
①促进教师更深入的解读精读课、吃透每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把握教材,实施教法。
②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设置能够为学生掌握的教学内容,创设能够反映学生学习程度的学习过程,设计学生能够参与的学习活动,使绝大多数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
③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形成一种合力,教师更多的以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的身份,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同时关注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状况。
④更好的设计作业,注重教学反馈,以及时的教学矫正,帮助学生形成课后的学习方法。
这样的话我们不仅能够愉快的教授课文,而且还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绩
课例研究既是教师合作完成的,也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因此使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因为这种持续的教学研究,而能够相互了解,从而使学习关系、教研关系变得更融洽,并取得更大成绩
突泉三中语文课题小组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主旨、情感所在,在读懂文章之后,我们大可直奔主题,去感悟文章的情感。
《山中访友》一文,讲诉的是作者到山中探访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体现出自己与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我们可紧扣课题质疑“作者与山中朋友的情谊如何?从哪里能体现出来的?”我们只需这样一个问题就足以引导学生去品味能、能体现作者与山中的自然景物之间深厚情感的内容,在加上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自然就体会了文章的情感,领悟了文本的主旨。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许多文章的重难点都紧扣在文本的主题中,如:《钓鱼的启示》――通过钓鱼获得的启示是什么?《草原》――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像这些文章我们就不要设计太多的环节去讲授,挤占了学生朗读和领悟的时间,要学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以中心辐射周边的方式,既做到了重点感悟,又适时渗透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何乐而不为。
二、精读课后思考题,以问题促思考。
每篇精读课文后都有几道思考题,这些思考题是学生学习文章的学习目标,它能带领学生在思考中去学习课文。实际上,课后思考题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还是我们精读教学的出发点,它对整篇文章的教学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参考作用。
《童年的发现》一文,课后有四个思考题,其中第2题是: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这个问题与课文主要内容相关,解决了它就能更好的了解人物,所以这个问题是本文精读的重点。同样第4题是:你觉得菲奥多罗夫是个怎样的孩子?先概括地说说你对他的印象,再具体地说说理由。这是学习本文的难点,教学设计少不了它。
课后思考题就像一座桥梁,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的连接起来,成为了精读课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所以我们在教学预设时,应充分利用起精读课文的课后思考题,让其成为精读的主要问题,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考,在思考中有所收获。
三、精读表达方法,以读促写。
学语文就要学表达,表达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写作。写人记事的文章的表达方法,是最适合学生学习运用的,因为生活离不开人和事。在教学这类精读课文时,我们要把难点放在表达方法的领悟和运用上。
《穷人》一文,作者为了突出桑娜和渔夫善良、淳朴、勤劳和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采用了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方法,特别是在心理活动的描写上尤为突出。在引导学生学习第9自然段的心理活动时,我先让学生自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有感情地朗读,想想作者是怎样体现出桑娜的品质的?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心理活动描写的好处。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我顺势让学生写一写“当自己遇到考试失败后……”以心理活动的写法写一个片段,体现出自己内心的愁绪“.一会儿后学生们的交流让我看到了运用的好处,大多数学生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掌握了心理描写的表达方法。
除了记叙文外,小学语文里还有一些其他体裁的文章要学,那么,在学习这些文章的过程中,我们也可根据实际情况以读促写。
又如《鲸》一文,作者采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在引导学生领悟了本文的表达特点后,可放手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自己了解的一种小动物,以此来强化学生对说明方法的认识,让他们在练笔中真正体验到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
实验设计
1.因素与变量。本实验的因素为英语水平测试 (前测) 成绩和期末考试 (后测) 成绩。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实验组 (A班) 采用自上而下的授课模式, 即先讲与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 新单词和一些复杂的结构在出现理解困难时由教师当场处理, 再加以讲解和举例。对照组 (B班) 采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 这种更为直接的授课方式是由老师先把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短语及句型讲解清楚, 然后再回到课文当中, 理解全文, 也就是课文的讲解和单词的讲解是分开进行的。
2.实验对象。受试者为西安某高校07级两个本科自然班。A班30人, 男生23人, 女生7人。B班30人, 男生18人, 女生12人。这些学生入校时英语水平基本一致, 多数学生表示对英语课较为感兴趣, 上课能积极配合老师, 课堂气氛活跃。
3.测量工具。本实验的前测为07级新生入校时的大学英语摸底测试, 后测为学期末的英语测试。同时笔者自行设计了5套词汇练习的试题。每套试题由15个单词填空组成。这15个题目所涉及的单词均出自这5篇课文, 或是与之相关的同根词, 近义词, 每套题目都和课文互相配合, 是对该课文的一个巩固练习。填空题要求学生在读完句子的基础上用课文中学过的单词填入, 要回忆所学的课文内容才能完成。期末考试由学校统一命题, 统一阅卷。考试内容符合教学大纲, 也是讲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老师都做了仔细的讲解。
实验过程
实验时间:从第6周开始共13周, 第20周期末考试。
实验过程:在A班使用自上而下的模式, B班使用自下而上的模式。每周各班各上4个学时, 每次上两个学时, 每个单元用5个学时完成。在本单元结束的时候, 留最后10到15分钟给学生做词汇测试题, 要求闭卷。这样总共进行了5次词汇测试 (分别从八个单元挑选5个单元做词汇测试) , 然后进行最后一次的期末考试。
结果及分析
英语水平测试T检验分析结果表明, 两组学生的词汇能力无显著差异t=0.036 (p<0.01) 。可以认为两组学生的英语水平基本一致。这说明两个班无论是在词汇水平还是在英语成绩上都是没有多大差别的。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后, 两组学生对课文单词的掌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见表2和表3) 。实验组的词汇掌控能力明显高于控制组的学生, 其中第5次的词汇成绩两组之间的平均数已达3.4分, t=8.82 (p<0.00) 这证明自上而下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词汇掌握是有明显帮助的。
测试T值自由度双尾概率
笔者在测试后也向部分学生进行了采访, 多数同学表示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来记忆单词能增加对单词的记忆, 并且对单词的外延和内涵掌握都比以前更加深刻了。表4是该学期两个班英语期末考试的成绩, 其中t=3.22 (p<0.01) 这一数据说明了这种词汇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 减少了他们的记忆负担, 而且对英语学习的提高也是有益处的。
通过以上的实验数据分析, 不难看出自上而下的方法更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成绩,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这种方法已经受到了很多老师和学生的批判, 更多的老师倾向于用自下而上的教学模式。通过与一些教师交流会发现, 自下而上的方式节省时间, 目前大学英语普遍都存在“赶教学任务”这一现象, 如果把两个学时拿出来单独讲单词, 只需要一个学时就能把课文讲完, 这样就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因此很多老师更愿意先讲单词, 然后再把课文串讲一遍。另外, 很多学生更适应自下而上的方法, 传统的中学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被动, 自下而上的模式正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式, 也迎合了他们的学习方式。然而在笔者的这次实验中发现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热情是很高的, 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很容易被调动, 只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学生就能跳出以前的学习模式, 站在篇章的角度上理解文章, 从上下文来理解和记忆单词。
这次实验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无论是控制组还是实验组的学生学习成绩都比入学时有了明显的提高, 这说明教师组织一些随堂测试对学生是很有激励作用的, 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各取所长, 将两种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全面提高英语成绩。同时笔者在实验的过程中也有些因素可能没控制好, 比如说性别的因素, 学习者的性格差异, 以及在考试中的作弊现象都是应该考虑的因素。
参考文献
[1]Eric, Wanner.&Lila R.Gleitman.Language acquisition:the state of the art[M].USA: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319-390.
[2]黄小萍.英语词汇学习方法实验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3年第1期.
[3]刘思.英语听力词汇量与阅读词汇量—词汇研究调查报告[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1期
[4]濮建忠.《学习者动词行为:类联接、搭配及词块》[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3.
东丰县教师进修学校 林德库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课堂教学模式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佳突破口。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一定环境下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同时又直接面向和指导教学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虽然课堂教学不能模式化,但也不能没有模式。以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于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法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已经有所认识。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不少教师对如何引导学生上好阅读课仍感到困惑。为此,我们通过实验研究,构建了一个中高年级精读课文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教师改进中高年级的阅读课教学提供借鉴。
基本模式:
收集资料,课前准备——激趣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感悟,质疑问难——围绕重点,精读探究——回归整体,深化提高——拓展练习,激励评价
一、收集资料,课前准备
这一阶段是课前环节。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在课前预习的习惯,学习预习的方法,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这一阶段由两个环节组成:
1、预习。可分为五个方面:读、画、查、想、摘。
“读”“画””就是通读课文。建议中高年级学生采取默读的方法,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懂的句子。“查”就是通过查字典、词典掌握生字的读音、生字的意思。“读”就是大声地读课文,尽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好的或难读的句子画下来,以便课上和老师、同学学习。“摘”就是把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摘抄下来。“想”就是做好预习小结,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课文有什么特点,自己的感受是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做好预习笔记,以便课上交流。
2、收集:课前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提示及自己的能力,尽量收集与本课有关的有助于本课学习的资料,进行梳理,为课上交流做好准备。
二、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这一环节是指老师根据课文特点和实际条件,选择有效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缩短与作者的距离。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引起师生情感共鸣、展示教材精彩片断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利用电教手段创设情境等。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其目的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导入语言要凝练。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导入揭题后老师要抓住题眼引导学生解题,从中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主要是引导学生从内容入手,通过语言文字感知课文,对课文产生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并将这种初步感知的印象表述出来。这一步骤分三个层次:
首先,由教师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提出表述要求作为阅读提示。阅读提示大致可以从三方面提出:一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如“主要写了什么?”二是对课文中心的捕捉,如“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三是对课文结构的认识,如“按什么顺序写的?”
教师的阅读提示要从整体出发,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一、遵循作者思路,安排教学过程,使文路、教路、学路三路合一,便于引导学生的思维进入正确的轨道,从而掌握文章的脉络,体会出课文整体和部分的内在联系,同时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等。
二、要善于抓住容易造成学生思维障碍而又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几点设计阅读提示。如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一段可以设计这样一组提示:“这段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了哪些感人场面?”“通过这些场面可以体会到人们是怎样的心情?”这样可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描写“天气、群众、老奶奶、年轻夫妇、红领巾”的句子,并从中体会到人们沉痛的心情。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还可以根据需要辅以图画、音乐、录音、录像等手段,创设一种与课文内容和谐的气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视觉、听觉和想像产生较准确的印象。
最后,让学生表述获得的印象。学生的表述是对课文感知的检验,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并初步渗透了思想教育。当学生表述不够准确时,可引导他们进行再阅读,再感知。
初读阶段有以下要求:
(一)初读阶段是阅读课能否成功的关键阶段,因此不能走过场,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思考和交流。
(二)检查交流。学生初读后教师要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交流方案,对学生自学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纠正和补充自觉过程存在的错误或疏漏,梳理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价值的问题要溶入教学目标中,在学生深入读文后找到答案。
四、交流感悟,质疑问难
学生阅读课文时和阅读课文后,自然会产生读书感受和体会,自然会产生疑惑和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交流读书的感受和体会,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机,了解学生自读自悟的情况,进行梳理归纳,确定其后教学的重点,为指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教学思想。
五、围绕重点,精读探究
围绕确定的教学重点,或大多数学生的疑问,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深入探究。学生在充分自读自悟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文章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把握文章主旨,感悟做人之道,体会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指导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探究问题答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理解课文内容促进朗读课文水平的提高,使朗读课文和理解课文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把解决问题和领悟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在阅读课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悟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和揣摩文章的写作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经历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进而体会思想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这样一个完整的阅读过程。
六、回归整体,深化提高
学生在精读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读全文,丰富深化精读课文时的认识,进一步揣摩、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
七、拓展练习,激励评价
学生学完课文后,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认识能力,都会有一定的提高。这时,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适度拓展,巩固学习成果。根据所学内容,或者开展相关阅读,或者进行多样化练习。特别是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和选点品读形成的语感,要通过情境性填词、造句等模仿性练习积淀下来。练习要具有多样性、创造性、选择性、开放性和综合性。
正确评价一节课中的自我表现、探究能力和取得的成就,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推进器和催化剂。评价可采取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在肯定、鼓励的同时要做到客观。
本模式操作过程中需注意的问题:
1、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具有工具性的认识来之不易,在语文单独设课60年后,此观点才被写进教学大纲。语文教学落实工具性没有错,否则,完全没有必要开设语文课。新课改以前在这方面的问题是,我们在工具性与思想性之间摇来摆去,而忽视了语文课的另一个重要性──人文性。语文本身就是文化,课程内容充满人文色彩,语文课程完全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正确的做法是:重视课程、教材、教学的人文性。教学中,在凭借字、词、句、篇培养各项语文能力的过程中,凸显人文性,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基本内涵是:语文课程必须遵照语文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掌握语言这一重要的工具;语文课程同时还要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与课程文本形成互动,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构筑学生一生发展的文化基础。
2、强化目标意识,达成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国家在学语文、学做人上对学生的要求,前两个维度侧重于学习语文,第三个维度侧重于学习做人。学习语文,关乎接班人的“才”与“能”;学习做人,关乎接班人的“德”。我们需要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和劳动者。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今天的工作对于学生成长、对于祖国前途的重要意义,从而尽我们的最大努力,把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培养成有爱国心、有责任心、有爱心的,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有一定语文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的中国人,实现在育人和学习语文目标上的整体优化。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的优势互补。
有专家说,课改之前老师把学生看成“魔鬼”,紧紧地控制;课改之后把学生看成“天使”,任其自由飞翔。其实,学生既不是“魔鬼”也不是“天使”,学生是成长、发展中的人。
这中间,至少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师生关系问题,一个是教与学的方式问题。师生关系,应当是平等、民主的,互相信任与尊重的,搞师道尊严是不对的,简单地理解为师生是伙伴、合作者,恐怕也是不全面的。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还有责任通过引领与教育,使学生学会和会学。把学生看成“魔鬼”,教师自然成了“主宰”,学生必然成为被动的接受体,这是以前教学最大的毛病,万万不可重蹈覆辙;把学生看成“天使”,教师必然会放弃自己的责任,学生充满了快乐,但往往学而少获,这是当前的教学要警惕的。至于教与学的方式,把学生看成“魔鬼”,教师必然牵着学生走把学生看成“天使”,教师必然放任自流,被学生牵着走。这都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希望看到的是教与学的和谐,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适当结合。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学生人人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则要激活、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既体现共性的学习,又满足个性的学习。合作、探究还有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培养会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践与研究,不能轻言放弃。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课程内容、不同课型等,组织适时、适量、有效的合作、探究学习。要学有目的、学有要求、人人投入、学有成效。人人参与是十分重要的,要防止以部分学生的活动代替所有学生的活动,防止以部分学生为主体代替以全体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阶段,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只能是初步的,探究的内容是相对简单的,是需要教师组织、引导、帮助的,且不宜频繁使用。重在通过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的萌芽。
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在小学是必需的,是教学的重要方式。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仍理解不到位,理解不准确,或不懂不知且需要现在就懂就知的地方,就要讲解。好的讲解同样具有启发性,同样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4、把握文体、课文特点和年段重点,灵活施教,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从年段目标来说,低年级的重点是:培养阅读兴趣,识字,朗读,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词句。中年级的重点是:朗读,默读;理解词、句、段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学习略读,粗知大意;初步了解一些表达方法;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诗歌、叙事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的文章的阅读;学习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从不同文体的课文来说,诗歌宜一边朗读一边想象描述的情境了解诗意,熟读成诵。散文,特别是借景抒情的美文,宜用指导朗读和通过学生声情并茂地读的方法,理解景物的境,体会作者的情,在熟读的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言。童话、故事,宜在初读大体了解主要内容之后,帮助学生理清线索,熟悉重点词句,而后以线索为经,以重点词句为纬,练习复述。叙事性文章,宜先了解事情梗概,再抓住重点部分发表感受,借鉴写法。小说,宜在初读有了初步印象之后,抓住对人物的描写,感受、体验、评价人物形象,了解描写人物的种种方法。说明性文章,宜在初步了解说明了什么之后,有重点地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具体到教学某一篇课文侧重抓什么,则要因文而异。同样是写景、状物的课文,课文不同,应有不同的侧重点。例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全文是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这句话来写的;一些段落,像写海水的色彩,也是围绕一句话(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来写的。我们就可以根据年段要求,结合课文特点,体会并学习围绕一句话把一段话写具体,以此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而《美丽的小兴安岭》呢,是按季节的顺序描述小兴安岭的景色和物产的。教学时则可以把了解和学习按时间顺序、抓住特点描写景物作为一个重点。《赵州桥》又不同了课文先写了桥的坚固,再写桥的美观,在写坚固之后,美观之前,用了一个过渡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理解作者怎样写桥的坚固、美观,了解过渡句的作用,无疑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了。上述三篇课文同为写景状物的文章,都编在一册书里(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却可以有不同的教学重点。又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都是游记也都是描写景物的文章,因为具有按游览顺序来写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理清描述的顺序学习、借鉴这种写法。
而同样是叙事写人的课文,因为课文有不同特点,所以教学就要有不同的重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从几个方面,通过几件事来回忆鲁迅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这种写法。《十六年前的回忆》的突出特点是首尾呼应,让学生了解这一写作特点就应列入教学重点之中。而《再见了,亲人》的显著特点是,写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段,在叙事的基础上抒情;最后三段在前面三段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集中地抒发感情。这种写法的揣摩,就不能不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小英雄雨来》是将略读课文,文章篇幅较长,又是分六个部分来写的,把教学重点定在略读课文,粗知大意,而后给各部分加上小标题是比较适宜的。总之因文而异是明确阅读教学目标、制定阅读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原则。
5、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学习阅读,丰富积累。
阅读教学是有一定目标、指向的阅读活动,不是无目的的自主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特别是对于处在学习阅读阶段的小学生来说,更要加强教师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