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共6篇)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 篇1

一、单项选择题

1.市场包括三个主要因素:有某种需要的人、为满足这种需要的购买能力和(C)

A.购买渠道

C.购买欲望B.供应产品的厂商D.购买场所

2.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中,所强调的利益应是(D)

A.企业利益

C.社会利益

3.对于负需求市场,市场营销管理的任务是

A.改变市场营销

C.反市场营销B.刺激市场营销D.维持市场营销B.消费者利益 D.企业、消费者与社会的整体利益(A)

4.夏季,“波司登”羽绒服通过打折等促销措施而出现了淡季热销的局面。可见,该厂家深刻领悟到羽绒服的需求属于(C)

A.潜伏需求

C.不规则需求B.充分需求D.过量需求

5.许多冰箱生产厂家近年来高举“环保”,“健康”旗帜,纷纷推出无氟冰箱。他们所奉行的市场营销哲学是(D)

A.推销观念B.生产观念

C.市场营销观念D.社会市场营销观念

6.下列符合产品观念的代表性口号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B.顾客利益高于一切

C.推销重于生产D.顾客是企业真正的主人

7.容易导致“市场营销近视”的是

A.生产观念

C.推销观念

8.推销观念生于

A.买方市场B.卖方市场B.产品观念D.市场营销观念(C)(B)(A)

C.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过渡阶段D.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的过渡阶段

9.“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形象的比喻了企业选择目标市场策略中的(A)

A.市场集中化

C.产品专业化B.选择专业化D.市场专业化

(D)10.市场营销管理过程的第一步是

A.选择目标市场B.设计市场营销组合C.管理市场营销活动D.分析市场机会

二、多项选择题

1.生产观念产生和流行的客观经济条件是

A.产品供不应求

C.环境污染严重

E.物资短缺

2.在大市场营销观念中,营销组合包括的要素有

A.权利与公共关系B.产品和渠道

C.价格D.促销

E.人力资源

3.企业可以控制的因素组合包括

A.产品

C.需求

E.促销B.价格D.分销渠道B.产品供过于求D.产品质量高(BCD)(AE)(ABDE)

三、名词解释题

1.市场:是指某种产品的现实购买者与潜在购买者的集合。

2.市场营销:是指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换而言之,市场营销是指从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出发合理配置自己的资源,通过满足对方需要实现自己目标的活动过程。

3.市场营销者:是指希望从别人那里取得资源并愿意以某种有价之物作为交换的人。

4.市场营销管理: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目标,创造、建立和保持与目标市场之间的互利交换

和关系,而对设计方案的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

5.市场营销管理过程:就是企业为实现其任务和目标而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管理过程。

四、简答题

1.简述企业寻找、发现市场机会的主要方法。

答:

1、收集市场信息;

2、分析产品/市场发展的矩阵;(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多元化经营)

3、进行市场细分。

2.简述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与市场营销观念的联系和区别。

答:

1、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是对市场营销观念的补充和完善。

2、市场营销观念回避了消费者的需要、消费者利益和长期社会福利之间隐含着冲突的现实;而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则要求要统筹兼顾三个方面的利益,即企业利润、消费者需要的满足和社会利益。

3.简述企业选择目标市场时可以采取的策略。

答:市场集中化;选择专业化;产品专业化;市场专业化;市场全面化。

五、案例题

某制鞋企业派两名营销人员A和B到一个小岛上进行市场调查。一到岛上A就发现岛上的人都不穿鞋,他立即给营销总监发电,表明没有市场可开发,于是回去。B也发现岛上的人不穿鞋,他给总监发电说,这个是一个尚待去开发的市场,有潜力可挖,建议设计生产适合岛上的人穿的鞋,他继续留在岛上进行深入调查。

请问:你如何看待A、B两个营销人的行为?营销总监会对他们的行为采取怎么样的态度?

答:

1、从市场营销观念与推销观念来看,推销观念注重企业需要,以企业需要为出发点,通过促销宣传影响消费者;市场营销观念则注重消费者的需要,考虑如何通过制造、传送以及与最终消费产品有关的所有事务,来满足顾客需要。

2、A属于推销观念而B属于营销观念,A只注重现实需求,而B发现了潜在需求。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 篇2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生能力,素质

市场营销概论课程是目前高校管理类专业广泛开设的一门课程。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中一般对此类课程比较重视理论教育, 忽视能力培养。近年来, 虽然对素质教育有所重视, 但是对于营销课程能力培养的内容有所争议。本文结合多年一线教学经验, 对营销课程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分析。

1《市场营销概论》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市场营销概论课既是一门基础课, 又是一门实践课。其基础课的特征要求其必然由大量的理论内容组成。其实践课的特征又要求其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概论课程本身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 但单纯的理论传授无法培养出出色的营销人员。一名营销人员的优劣不但取决于其理论知识的扎实程度, 更取决于其对理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应该是目前营销课程教育的重点。

2《市场营销概论》课程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容

综合应用理论的能力是营销类学生的重要技能。但它并不是由一项单一的技能组成, 它是多种相关能力的集合。对这些相关能力的培养, 范围很广。根据多年一线教学经验和社会调查结果, 本文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学能力的培养;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表达能力的培养;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

2.1 自学能力的培养

市场营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必然要求学生们要很好的融入到经营环境中, 把理论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而外界的经营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没有哪个理论能够保证永远适用。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自学能力, 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不断的学习, 不能过度依赖以往课程中学习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是对课程脉络的介绍, 对学习方法的引导。教师负责将学生引导入知识的殿堂, 但深入的学习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尤其是市场营销概论课程, 一般是在学生刚开始接触专业课程时就讲授的课程。这时, 要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明确大学教育的核心, 培养自学的能力。

2.2 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

营销人员必须不断的针对环境的变化做出营销建议和营销决策。而案例分析, 案例模拟课程往往有助于这种能力的培养。在营销人员做出决策计划前, 必须要获得足够的信息, 从而增加决策的准确性。在教学中应向学生介绍各种获得信息的途径, 并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 信息调研, 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3 表达能力的培养

营销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与人沟通。要在工作中获得客户的认同, 同事的理解, 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这时需要工作人员有很好的表达能力。在教学中要从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口头表达, 主要是锻炼学生的面对面表达能力, 需要加强学生对词语, 和肢体语言的运用能力。书面表达, 主要是锻炼学生的营销计划书的书写能力。课程中, 可要求学生做案例演示, 既对分析的内容进行考核, 同时, 也对分析的形式, 图标, 语言描述等方面进行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的表达能力的提高。

2.4 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作为一门应用学科, 在日常的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 课程讲授切忌不要满堂灌输理论, 应该通过穿插案例讲解来教授学生如何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各章节结束后针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案例研讨, 要求学生做出案例分析, 对案例提出解决建议,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案例的恰当选择, 案例不能过空, 过大, 应贴近生活, 贴近经营环境。同时, 要切记, 此时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教师为主导, 要以学生为主导, 教师做引导。使学生在案例研讨过程中, 通过自身的思考和努力来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5 创新能力的培养

营销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对外界经营环境的适应, 而外界经营环境是在不断变化的, 在这个过程中, 没有一成不变的决策, 只有合适于环境的决策。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牢记, 前人的经营决策只能作为参考, 不能作为标准。要善于在环境变化中进行决策创新, 无论对产品, 对渠道, 对促销活动等各个方面都要全面考虑, 不能墨守成规。

2.6 团队合作问题能力的培养

现实市场中, 进行一个大的营销活动往往需要很多人各司其职, 共同配合来完成。这就要求学生有很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市场营销教学中, 可以要求学生分成小组彼此配合来完成综合案例作业。在完成作业的同时, 也是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能力的过程。在作业评估中, 要求学生在上交作业时, 不但要提交案例分析的内容, 还要求提交团队协作的分工安排及团队协作的方法的说明, 从而对其团队协作能力进行考核。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课题。随着环境的变化, 学生的变化, 相对的, 能力培养的内容和方式可能也要随之变化。但在教育中强化学生能力, 提高学生素质的理念应该始终贯穿在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金高军, 金娴.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层次管理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 (11) .

[2]黄国菊.工商管理教育的昨天与今天[J].安徽大学学报, 2006 (1) .

[3]洪燕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6 (6) .

社工概论 期末重点第一章 篇3

宗教传统、资产阶级及人道主义的张扬、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阶级分化;社会视野、贫困等;社会转型)

2、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近代对现代西方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事件有哪些

济贫法、慈善组织、睦邻运动、社会安全制度、福利国家)

3、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1930年前,个案工作被社会工作者普遍接受。1940年,小组工作作为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被接受。1960年,社区工作被承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基本方法。1970年,社会行政作为一种间接的工作方法被接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作为三个基本方法被确立,出现了三者分离的局面。

4、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

传统的中国社会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家族集团是结构,崇尚儒家思想,互助仅在家族、熟人圈子内,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救助的置业需求基础。传统社会救济贫困的方法是救荒之政、仓廪政策。

近代社会矛盾频发,西方文化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国,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在中国登陆。建国后,确立“单位制”为计划经济体制,政府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责任人,靠行政框架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随着社会学在国内的取消而消失。

改革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社会问题急剧爆发。伴随社会学专业的恢复,社会工作专业再次出现。社会对于社会管理需求的提升,社会工作实践再次得到重视和发展。

5、社会保障:国家和社会依法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的社会制度。

社会福利:面对广大社会成员并改善其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一切措施。

社会服务:以劳务为主要形式,向有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的改善其处境的活动。

6、社会工作过程的解析

7、社会工作的要素

社会工作者、受助者、社会工作价值观、助人活动

8、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类型

普通社会工作、实际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

9、社会工作同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学是社会工作者从事社会工作的最牢靠的知识背景,社会工作的开展是建立在社会学的研究和分析基础之上的。在许多国家,社会工作是包含在社会学学科之内的,在我国国家的学科建设中,社会工作是作为应用社会学而得到发展的。

10、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 篇4

思考题参考答案

本文为《秘书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高等学校秘书学专业系列教材)第一章的思考题参考答案。

本文档以CQ资料模板,规范了文档结构图,能提高效率。打开“视图〔v〕→文档结构图〔D〕”,可快速查找、学习、利用。

(CQ资料)

秘书学,秘书学概论,第章,思考题,参考答案 1.什么是秘书?《辞海》对秘书的定义是什么? 定义秘书概念,首先应将其界定为一种职业,在此基础上,再对秘书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定义。应从三个方面考虑问题:一是秘书的主要活动范围是领导机构或领导者身边;二是秘书的主要工作方式是处理信息和综合服务;三是秘书工作的根本性质是辅助管理。

《秘书国家职业标准》(2006):

秘书是“从事办公室程序性工作、协助上司处理政务及日常事务并为决策及实施提供服务的人员。”

《辞海》对于秘书的定义:秘书是指身处领导机构或领导者身边,以处理信息和综合服务的方式辅助领导者实施管理的工作人员。

2.中国古代秘书的称谓有哪些?

中国古代多无“秘书”之名,而行“秘书”之实,历朝历代从事秘书工作的人员有着不同的称谓。《史记》载,黄帝时期的“仓颉”、“沮诵”作为收集、记录史事的史官担任秘书工作;夏商周时期的史官承担日常秘书工作;这些史官分为四类:一是贞卜史官,二是祭祀史官,三是作册史官,四是记事史官,有史、卿史等,负责记录帝王言行、保管图书、记录立法等文书档案工作。

从秦汉开始,秘书职责逐渐确立,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专门的秘书机构以及秘书。其称谓各不相同。如秦汉时丞相、御史大夫,尚书属于中央秘书,皇宫里还出现了逐日记录皇帝言行的女史。魏晋时的中书监、中书令、通事郎、侍中;唐宋时的通事舍人、起居舍人、给事中、符宝郎以及翰林学士等;明代的内阁大学士、中书舍人、通政使;清代的军机大臣、六科给事中等。这些秘书多是有文才的名儒学士,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属于秘书官员,侍奉帝王左右,出谋划策,辅助施政,受到高度重视。

除了在中央设有秘书机构和秘书人员,在军队和地方也都设有专门的秘书人员,负责草拟文书、办理公务、掌管典籍,辅助地方官员决策。如魏晋时军队中军幕府设有文字秘书称记室令史;唐宋时期军队秘书官有判官、孔目、记室参军、掌书记等。地方也设置了不少秘书机构辅助地方政府办理公务,如知事、书吏、典吏、抄事、贴书等。

直至近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在大总统府设置“秘书处”,在其中设有秘书长、秘书,至此“秘书”具有了现代意义。

3.简述中国秘书职业的分类。

在我国现代秘书的分类问题上,历来说法不一,各执一词,研究者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按照不同的标准对秘书进行了分类:

常崇宜在其主编的《秘书学概论》中指出:秘书的分类有一定的难度,一是难在过去定义尚未解决,何从分类;二是难在我国社会正处在急剧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比如在“文革”前,秘书即使是经济单位的秘书,也基本上都是“政治型”的。而今天则财经型秘书、涉外型秘书、商务秘书、科技秘书等等大量出现。然而没有分类,秘书学研究又无法深入。因此,从我国秘书的工作实际出发,粗线条地把我国秘书分为公务秘书与非公务秘书两大类。

张同欣、杨锋在其主编的《秘书学概论》中指出:我国秘书的分类,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分。在横向分类中,按服务对象和经济支取分为公务秘书和私人秘书;按业务范围宽窄分为通用秘书和专业秘书;按精力投放的多少分为专职秘书和兼职秘书;按智能特长分为参谋型秘书、办事型秘书、公关型秘书、技术型秘书、秀才型秘书和综合型秘书;按组织内部分工分为行政秘书、文字秘书、机要秘书、通讯秘书、信访秘书、事务秘书、生活秘书、外事秘书、会务秘书;按秘书所从事的行业特征分为企业秘书、法律秘书、科技秘书、教学秘书、涉外秘书。在纵向分类中,按组织级别分为中央国家机关秘书、地方领导机关秘书和基层单位秘书;按职务高低的角度分为高级秘书、中级秘书和初级秘书;从辅助功能的角度分为辅助决策层秘书、行政执行层秘书和技术操作层秘书。

丁晓昌、冒志祥在其主编的《秘书学与秘书工作》中指出:秘书的分类问题是一个具有动态性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机构改革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秘书工作内容日益丰富、范围日趋广泛,秘书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对我国当代秘书所作的粗略划分是:按秘书的工资支付来源分为公职秘书和私人秘书;按秘书任职的单位性质分为公务秘书和企业秘书;按辅助对象分为集体秘书和个人秘书;按职业角度分为通用秘书与专用秘书;按秘书工作内容的角度分为机要秘书、业务秘书和行政秘书;按秘书工作性质的不同分为政务秘书、事务秘书和专业秘书。

4.秘书职业的特点有哪些?

(一)广泛性

(二)近身性

(三)服务性

(四)从属性

5.联系实际,谈谈实现中国秘书职业化的途径。(1)加大对秘书职业的宣传,树立现代秘书职业观念(2)制定法律法规,完善职业监督

(3)在推行秘书职业资格认证的同时,规范秘书上岗制度,严格职业准入

民航概论教案魏全斌版第一章2 篇5

讲授新课

第一章 第二节 航空发展史

一、人类的飞行梦想

(一)在中国:

春秋时期(-770----486)公输般

《墨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就是说鲁班制作的木鸟,能乘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不降落。这可不可以认为,是原始航空科学的先头兵。

宋代

明代的万户就曾利用风筝加上火药作为推力进行航天飞行试验。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个官吏,当时他曾将风筝与火药制成的火箭结合使用,进行升空尝试。万户在一把座椅的背后装上47枚当时最大的火箭,他将自己捆在椅子上,两只手各拿一只大风筝,然后点燃火箭,以借火箭的前进推力,加上风筝上升的力量飞向上空。虽然万户的实验失败了,但作为人类第一次用火箭作动力飞行的尝试,却不失为一个伟大的事件。为了永远纪念万户的功绩,国际天文联合会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山”。

明代

竹蜻蜓”。它是由一根竹棒和一个(或几个)竹片构成的,竹片被削成了向同一方向的倾斜面。因此,当用孩子们双手夹住竹棒使劲一搓时,“竹蜻蜓”就会旋转着飞向空中。随着惯性减弱、转速降低,“竹蜻蜓”又会旋转着稳稳地落回地面。大约到了明代的时候,中国的大约到了明代的时候,中国的“竹蜻蜓”传到了欧洲,被称作“中国的飞行陀螺”。

(二)在西方: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在达·芬奇的扎记中记载了他对滑翔升空的构想。据说他曾经花了20多年观察与研究鸟、蝙蝠、昆虫的飞行,并且计划将他的发现写成一本著作。1505年,达·芬奇写成了研究手稿《论鸟的飞行》。达·芬奇是 大画家,在这篇论文中,图文并茂。他指出“由于大气本身是具有可压缩的性质的物质,当有某种物体以比它的流动更快的速度拍击大气时,它就要受到压缩。”还指出“除非翅膀拍击空气的运动比空气压缩时自身的运动速度快,否则翅膀下的空气不会变得很密,因此鸟就不会在空中支承自己的重量。”达·芬奇在这里已经有了作用与反作用的思想,即鸟的翅膀拍击空气,空气给鸟的翅膀以升力。达·芬奇还研究了鸟的羽毛的结构,他的结论是:羽毛的排列特点是当它向下扇动时,结构是密的压缩空气的效果显著;而当翅膀上扬时,羽毛变的疏散以减少空气阻力。

达·芬奇还观察到在山谷或一定条件下会产生向上的气流,鸟经常利用这种上升的气流,高飞而又节省力气。他进一步注意到鸟一般都是逆风而很少顺风飞行。他说:“鸟逆风飞行可以不必扇扑翅膀,这得益于下降时下面的气流。利用放松运动使之处于气流之上。”他在这里已经有了空气动力产生升力的萌芽,这是极可宝贵的体验。

此外达·芬奇还对鸟的起飞、降落、转弯、滑翔等动作,并且给了许多合理的解释。

根据鸟的飞行原理,达·芬奇设计了飞机、降落伞、直升机。他考虑最多的是扑翼机,他说:“鸟是一架按数学定律工作的机器,人具有复制这架机器全部运动的能力。它的强度可能不会符合,因为缺少维持平衡的动力。我们可以说,人们建造这种机器不缺少任何东西,只有鸟的生命除外。”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达·芬奇的这个论断是十分正确的。

二、静力飞行——气球时代

1709年8月5日,巴西人古斯芒神父用粗帆布制成一个吊有吊舱的热气球,以麦秆和羊毛为燃料,在葡萄牙做了热气球升空表演,这个热气球号称是“世界上最早的热气球。”

1782年11月25日,法国的蒙格尔菲兄弟利用点燃麦秆后产生的热气,使一只蒙有纸皮的热气球升空,这只热气球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只成功飞行的热气球。

1783年9月19日,巴黎凡尔赛宫前广场人声鼎沸,蒙哥尔费兄弟做了一场轰动一时的表演,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也带着满朝文武来观看。广场上有一 只用纸和布糊成的大气球,气球直径12米、高17米,模样像一个柄朝下的大鸭梨。气球下面吊了一个盆状的大柳条笼子,里面有三位光荣的“乘客”——一只鸡、一只鸭和一头羊。

兄弟俩点燃了放置在气球下面的柴禾等物,热气冲进了气球,于是气球缓缓上升到500米的空中。在激动的观众面前,这只气球用8分钟时间飞行了3公里后,安全降落在城外的草地上。

路易十六见状喜出望外,决定下次升空要作载人飞行。为防止意外,他提出让两名死囚先坐进吊篮。谁知,他的提议引起群情哗然,谁都不同意让死囚去享受人类第一次升空壮举的荣誉。经过激烈竞争,化学教授罗齐埃和陆军少校达尔朗德乘上了热气球。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是:1783年 11月21日下午1点54分。

两人乘坐的热气球形状为椭圆形,直径15米,高22米。在几万名观众的欢呼声中,他们升上300米左右的天空,飞越了塞纳河,飞行25分钟后,他们安全降落在蒙马尔特。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气球载人飞行。

蒙哥尔费热气球不久便与17年前英国人亨利·卡文迪什发明的另一种使用氢气的易燃空气气球结合了起来。法国物理学家查理首先进行了这项实验。他研制出了以氢气代替热空气、产生浮力的气球,而且采用了在丝绸上涂橡胶的方法制成的气囊。1783年12月1日,他的氢气球从巴黎杜伊勒利宫起飞,平安地飞行了43公里,实现了首次氢气球载人飞行。氢气球的性能明显比热气球好,后来得到了迅速发展。

早期的气球主要用在军事上,首先是通信联络和侦察。1871年普法战争中巴黎被围,法国人曾用气球将人员和信件送出包围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系留气球被广泛用来当作监视对方的空中平台。气球还曾用于防空和轰炸。

三、静力飞行——飞艇时代

1852年9月24日英国人乔治·凯利开始研制飞艇,成为现代飞 艇设计的鼻祖。

1900年7月德国的齐伯林以铝为构件的硬式飞艇试验成功。时速达每小时30公里。齐柏林因此被后世称为“飞艇之父”。齐伯林的飞艇几经改进,到191 年的齐伯林七号,装有420马力的发动机,时速大约每小时58公里,并且被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去对法国作战。

四、动力飞行时代

在达·芬奇系统地研究鸟的飞行之后的数百年间,人们似乎忘掉了航空。特别是,在18世纪末,当法国人乘气球升空得到成功,并热衷于研究靠气球飞行、又逐步并取得进展的时候,在法国没有人再关心飞机飞行了。

到了19世纪初,英国人乔治·凯利(George Cayley,1773-1858)才又提出这个问题,而且比达·芬奇更前进了一步.1796年,他设计、制造了以弹簧为动力的直升机模型并试飞成功。

1809-1810年凯利分三次在英国的《自然哲学、化学和技艺》杂志上发表了题目为《论空中航行》的论文。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航空论文,也是世界上现代航空的标志。所以凯利后来被人们称为“航空之父”。后来,在凯利逝世后的半个世纪,美国的莱脱兄弟实现了飞机飞行,大莱脱曾说过:“我们设计的飞机,完全按照凯利爵士的非常精确的计算方法。”所以后来西方的航空专家都称凯利为航空之父。

兰利(Samuel Pierpont Langley,1834-1906)是美国的职业科学家,起先曾从事土木工程工作,后来靠自学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

兰利将他的研究结果写成一本书《空气动力学实验》,于1891年由华盛顿的斯密森学会出版。这本书是最早的比较系统的实验空气动力学著作,对后来的飞机研究者,包括莱特兄弟影响很大。

除了实验室研究外,兰利还动手做飞行试验。莱特兄弟的飞机

美国在俄亥俄州开自行车修理店的莱特兄弟为德国的利林塔尔的牺牲精神所鼓舞,决心试制飞机。他们首先从制造滑翔机开始,从1899年开始,逐渐改进。1899年,他们写信给斯密森研究院索取有关航空资料,他们研究前人的经验,其中包括达·芬奇、乔治·凯利、兰利教授、马克辛(机枪的发明者)、查纽特、帕森斯、托马斯·爱迪生、利林塔尔、阿代尔、等等的事迹与经验。

最后,他们决心制造装有发动机与螺旋桨的飞机。经过艰苦的研究,终于制成了4缸8马力的内燃发动机,并且用枞木制造了螺旋桨。1903年12月17 日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刺鬼山海岸(Kill Devil Hills beach),对他们制成的“飞行者”1号进行了试飞。

“飞行者一号”被公认为人类的第一架飞机,莱特兄弟也被公认为飞机的发明人。

冯如(1883-1912)广东恩平人,12岁赴美当童工,后在一家工厂当工人。经过数年的自学研究,积累了不少机械制造方面的知识。1906年,冯如在旧金山与当地华侨和亲友集资创办飞机制造公司。1907年,广东机器制造厂在美国奥克兰市成立,从事研制飞机。经历了6次失败后,在1911年初,于奥克兰市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航空表演,而且创造了时速105公里的新记录。当时孙中山先生也在美国,观看了他的飞行表演,在观看后发表讲话时对冯如的成功大加称赞,鼓励他回国为祖国服务。1911年3月冯如回国,不幸在1912年8月25日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因飞机失事而牺牲。

第三节

民航的发展历程

一、民航的初创时期(1919-1937)

一战前:世界一战1914年之前,飞机出现后基本上是一种娱乐的工具,主要用于竞赛和表演,飞机技术发展缓慢。

一战中:世界一战1914年—1919年极大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大发展。飞机在一战中先是用于为陆军部队服务的空中侦察,后来飞机上装上机枪,用于空中格斗,最后飞机又带上炸弹,去轰炸敌方的地面阵地和敌方地面部队。在一战中诞生出侦察机、战斗机、轰炸机、强击机和教练机。一战初期,参战各国约有飞机1500架,而到战争末期,各国在前线作战的军用机达到8000多架。4年中,交战双方用于作战的飞机有近二十万架之多。在一战中,飞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飞机速度在1914年时一般是每小时80~115公里,4年后增至180~220公里;飞行高度从200多米提高到8000米;飞行距离从几十公里增大到400多公里。

一战后至二战:一战后,各国把飞机的军事用途逐渐转到民事用途上。1919年8月25日,英国的飞机运输和旅游公司首次开辟了定期国际航班,航线是伦敦—巴黎。所以1919年公认为民航正式开始的一年。1920年中国开通第一条国内航线北京—天津段。1919年至1930年为民航兴起初创的时代。

1927年,美国人查尔斯.林白横越大西洋飞行:NYC—PAR 二战中:世界二战1939年—1945年中断民航的正常发展,但是二战也极大刺激了航空工业的发展和航空技术的进步。

二、民用航空的大发展时期(1945—1958)

1945-1958年,世界民航进入恢复并大发展的时期,具体表现为:

1、大批具有重要国际地位的民航组织成立,如ICAO的成立。1944年芝加哥会议后确定1947年成立ICAO。

2、民用航空运输网络开始形成。全世界各位大力开始发展民用基础设施设备,如机场的新建、空管技术的进步、世界航线网络的建立等。

3、民用飞机的不断研发制造,商业航空飞机机型改进换代速度快,通用飞机机型也取得巨大改良发展。

4、喷气飞机投入商业运营。1939年德国最早研发出喷气飞机。1949年,第一架喷气式民航客机──英国的 “慧星”号首次飞行,从此,人类航空史进入了喷气机时代。1958年泛美航空最早让B707投入商业运营,使民航运输业进入新的发展时代。

5、中国在1970年代初彷造了两架外观、大小都与B707非常相似的飞机。采用的也为B707使用的普惠引擎,称为运十。

三、全球化、大众化的发展时期(1958年至今)

喷气飞机进入民航,使整个民航系统发生变化。

首先对于航空公司,由于喷气飞机的出现,使得远程、大众化和廉价的航空运输成为可能,在巨大的需求和利润驱使下,航空公司积极地开拓市场,参加国际竞争。在发达国家出现了大量航空公司,并最后形成了数十个大型的航空公司。发展中国家也把参与国际航空市场作为国家尊严和地位的象征,全力支持国家航空公司的发展,使民航事业一片繁荣。

其次对于机场系统,由于喷气飞机的尺寸、重量、噪声带来的问题,旧的机场已不适合使用。改造旧机场,适应喷气机,兴建新机场,满足不断增大的客流、货流,成为一个不间断的过程。时至今日,这个潮流仍在继续。

第三对航行管理系统的各部分,从航行管制到航路建设、航行情报,都要跟上喷气时代的速度和容量,因而整个系统都进行着改造和更新。

第四更多更大更先进的喷气式飞机投入民航市场。民航运输的快速、经济、安全、舒适等优势逐渐体现出来。

各国间加强民航国际合作,开拓国际航线网络市场,形成大的跨区域的航空联盟,使全球民航运输进入全球化、大众化时期。

第四节 中国民航的历史发展概况

一、旧中国时期

1909年冯如在美国驾机成功试飞,1911年冯如回国制造飞机,于1912年为革命牺牲。1913年中国自行设计第一架飞机成功试飞。

孙中山先生提出“航空救国”的理念,大力发展航空事业。

1913年—1926年国内共开办了6所航空学校,国内开始大力发展航空业。1919年中华民国成立航空事务处,1920年开通北京—天津航线,这是我国国内第一条民航航线。1929年成立中国航空公司,简称为中航。1931年国民政府与德国汉莎航空成立欧亚航空公司。1933年两广政府牵头联合云南、贵州、福建政府成立西南航空,并于1936年开通我国第一条国际航线:广州—河内

抗日战争期间,从1937年抗战爆发后到1941年两航被完全破坏。中航的转折点在1941年12月7日爆发的太平洋珍珠港偷袭事件后,事变后,中航在驼峰航线中得到发展机会,并逐渐壮大起来。1942年春,"中航”通过战时的“租借法案”,先后从美国得到两批共52架运输飞机,并同驻远东美军签订了承运援华军用物资的合同,飞越中印缅边境的喜马拉雅山脉和横断山脉之间象驼峰一般的崇山峻岭,开辟了昆明至汀江、宜宾至汀江、泸州至汀江和重庆至昆明至汀江至加尔各答等主要航线。从1942年5月到1945年9月,共飞行了几千架次,运输物资74810吨,其中,从美国经印度输入我国的有汽油、军火、药品和机械设备等;同时,由我国输出的有猪鬃、桐油和茶叶等货物。这对支援当时正在进行艰苦抗战和国际反法西斯战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一举世闻名的“驼峰运输”,在抗战期间,对培养航空运输的技术业务人员,改进空运装备和设施,都起过较大的推动作用。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时,“中航”已拥有C-47型和C-46型飞机共45架,并有经过实际锻炼的一批空地勤人员,为战后进一步发展航空运输业务打下了基础。

1948年12月,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中央两航空公司陆续搬离上海。中国航空公司的总公司迁至台南,机航基地迁至香港;中央航空公司的总公司迁至广州,以后也迁至香港。

二、新中国时期

1.计划经济时期(1949年—1978年)

1949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下设民用航空局,受空军指导。中国民用航空局成立,揭开了我国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篇章。11月9 日,中国航空公司、中央航空公司总经理刘敬宜、陈卓林率两公司在香港员工光荣起义,并率领12架飞机回到北京、天津,为新中国民航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力量。1950年,新中国民航初创时,仅有30多架小型飞机,年旅客运输量仅1万人,运输总周转量仅157万吨公里。2.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期(1979年—至今)

1980年,邓小平指示:“民航一定要企业化”,从此民航正式脱离军队建制。1987年,中国政府决定对民航业进行以航空公司与机场分设为特征的体制改革。主要内容是将原民航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沈阳6个地区管理局的航空运输和通用航空相关业务、资产和人员分离出来,组建了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平等竞争。这6个国家骨干航空公司是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中国西南航空公司、中国西北航空公司、中国北方航空公司。此外,以经营通用航空业务为主并兼营航空运输业务的中国通用航空公司也于1989年7月成立。

在组建骨干航空公司的同时,组建了民航华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和东北六个地区管理局。六个地区管理局既是管理地区民航事务的政府部门,又是企业,领导管理各民航省(区、市)局和机场。

2002年3月,中国政府决定对中国民航业再次进行重组。

课堂练习:1、2、3、民用航空从何时开始?喷气飞机何时由哪国率先研发制造出来? 简述民航大发展时期的表现特点。

简述民航的全球化、大众化时期的表现特点。

课后作业:1、2、3、简述抗日战争中的驼峰航线对于抗战的重大战略意义。简述两航起义历史事件。

第一章市场营销学概论 篇6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交通建设情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一时期旅行活动的发展

【水路】

 隋朝在发展水路交通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 1.隋文帝 开凿山阳渎、打通了淮水连接长江的水路

2.隋炀帝 开凿通济渠(由黄河连接汴、泗两河,以通淮水),邗沟(即山阳渎,以通长江)

永济渠(通知黄河以北的涿郡)

江南河(由镇江经苏州至杭州,以通长江与钱塘江),从而形成了连通

华北与江南地区的运河网  唐朝 注重利用隋代开凿的运河

 宋朝 利用汴河之漕运,运输荆南、两浙、江南东西和荆湖南北“六路米粮”  元明清 为了弥补内河漕运的不足,发展海运

【陆路】

 秦 陆路交通建设的发展主要反映于秦朝对“驰道”和“直道”的建设

驰道 以咸阳为中心,“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频海之观毕至。道广五

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椎,树以青松”

直道 从咸阳北面的云阳通至九原郡(今包头西南),全场1800华里 五尺道 西南边疆地区 新道 今日之湖南、江西、广东、广西

 历代封建王朝的道路建设发展可从历代封建王朝的驿站制度中得到反映 周礼和先秦典籍 有关于“传”、“置”、“邮”、“驿”、“驲”的记载 唐 每隔39华里设一“驿”

清 驿站的设置已扩展到内、外蒙古及新疆和西藏地区

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旅行业

【华侨服务社】

演变历程:1949华侨服务社→华侨旅行社→1973中国华侨旅行社恢复成立→

1974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49年11月 成立地点:福建厦门

成立原因: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建立 服务对象:初期专门负责接待海外侨报归国探亲和观光旅游,更名为华侨旅行社

后服务对象也扩大为来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

地位:建国后第一家国营旅行社

【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

成立时间:1954年4月15日 成立地点:于上海、天津、杭州、南京、汉口、广州、沈阳、哈尔滨、安东、大

连、满洲里、南宁、凭祥、南昌建立14家分社

成立原因: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考虑到接待工

作的需要,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成立 服务对象:①作为统一招待外宾食、住、行事物的管理机构,承办政府各单位及

群众团体有关外宾事务招待等事项

②发售国际联运火车、飞机客票 真正任务:搞好政治接待,而非旨在盈利

【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

成立时间:1964年

成立原因: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主要职能:①负责管理外国自费来华旅游者的接待工作

②领导国内各地国际旅行社及其直属服务机构的业务,组织我国公民

出国旅游

③负责有关旅游事务的对外联络工作和宣传工作 地位:国务院的直属机构

规定:国务院明确规定,发展我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的方针和目的首先是为了学习

各国人民的长处,宣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促进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和相互了解。其次才是增加外汇创收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 时间:1971年

与会者:周恩来总理亲自部署召开

会议背景:①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因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

②我国的旅游业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跌入低谷

会议内容: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并要求旅游部门的收入在扣除成本开支后略有盈余 会议成果: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问答题

1.人类早期的迁移活动为什么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范畴?

原始社会早期,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主观上也不存在外出旅行的愿望。虽然当时的人们确有迁移活动发生,但这些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说明它们既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自愿旅行,更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2.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①第三次社会分工,即商业从农、牧、手工业中分离出来,这种易货贸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为了实现产品交换,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市场需求情况,需要前往其他地区交换产品或货物,对外旅行的需要也由此产生

②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奴隶制时代西方的旅行如何发展?

①奴隶制国家的发展与繁荣客观上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罗马帝国

②当时旅行活动的开展基本上都是在本国境内进行的,特别以近距离的旅行为主,也有跨国经商的长途旅行,大多是贩运粮食、油、铅、锡和陶器等基本商品,也贩运各地出产的奢侈品

③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和社会秩序的动荡,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也随之恶化,从罗马帝国衰落直到19世纪中叶,欧洲没有多少人外出旅行

4.随着罗马帝国的衰亡,欧洲旅行活动的开展条件的恶化主要反应在哪些方面? ①各地间贸易量缩小,商贸旅行者的数量急剧减少 ②道路不再有人维护和管理,日渐毁坏 ③沿途盗匪猖獗,旅行安全条件不复存在

5.奴隶制中国的旅行是怎样发展的?

①早在四千多年前,中国的统治者就派遣其臣工外出旅行,远在罗马帝国和希罗多德之前

②最具代表意义的是中国奴隶制社会鼎盛时期的商代,这一时期商人的足迹“东北到渤海沿岸乃至朝鲜半岛,东南达今日浙江,西南达今日之皖鄂乃至四川,西北达今日之陕甘宁绥乃至新疆”

6.奴隶制时代旅行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①就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在奴隶制社会时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所有这些变化的出现,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有关,世界各地在旅行发展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也在于此

②同旅行活动的最初产生不是出于消遣性目的一样,就旅行活动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发展而言,绝大部分旅行活动的开展同样也不是消遣和度假活动,而多是人们出于外出易货经商的需要而开展的一种经济性活动

③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产品交换,从而促成了旅行活动的规模开展 7.中国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封建社会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条件的改善,为当时旅行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旅行活动的规模、类型和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也不断有新的发展

②真正在规模上占据支配地位的旅行活动始终是出于经济目的的商贸旅行 1)秦汉 秦统一中国后,通过兴建驰道、直道、五尺道和新道,并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原有道路的连接和维护,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些举措客观上为此后秦汉时期的旅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

我国最早的文史考察旅行就出现于这一时期:以西汉司马迁的游历最为著名 秦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公务旅行:西汉时的张骞通西域

2)唐宋 旅行活动的发展表现得十分明显,除了商贸旅行之外,各种非经济目的的旅行活动在这一时期的典籍和文学作品中几乎都有所反应,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士人漫游和宗教旅行的发展;外国来华访问的人数空前增多 士人漫游的突出代表:李白、陆游、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人 最为后人称颂的宗教旅行活动:玄奘和鉴真两位高僧

3)明清 中国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旅行活动的发展较前代更为兴盛,表现最为突出的是航海旅行和科学考察旅行的发展;以求知为目的的考察旅行明代之前便已出现,但内容多是文史方面的考察活动,明清时期,专业性较强的自然科学考察表现得十分明显 航海旅行方面的杰出代表:郑和下西洋

自然科学考察旅行:明代,李时珍的药物考察、徐霞客的地学考察

8.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封建时代的旅行是如何发展的?

①从公元5世纪罗马帝国的衰亡到16世纪中叶,欧洲的旅行规模不但没有出现真正的进展,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出现了倒退,这一时期明显的旅行活动主要是各地间的朝觐旅行和宗教旅行

②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继位起,直到西欧封建社会结束为止,欧洲的旅行发展出现了新气象,如以保健疗养为目的的温泉旅行,以教育或求知为目的的“大游学”

9.封建时代的旅行发展有什么规律性特点?

①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②封建社会时期,虽然旅行活动的规模和类型有了新的发展和扩大,但商贸旅行在其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③就非经济目的或消遣性质的旅行活动而言,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10.“旅行”和“旅游”两个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①旅游指人们出于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活动;旅行则用于泛指人们出于包括商务在内的任何目的而发生于不同地点间的空间转移活动

②旅游意味着旅游者在离家外出并完成访问活动之后,需返回其出发时的惯常生活地点,即旅游所完成的是一次环形运动;旅行则意味着旅行者在完成前往某地的访问活动后,不一定返回最初的出发地,即旅行完成的有可能是线性运动

11.产业革命对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性影响有哪些?

①生活环境的变化

人们的生活地点从农村转移到了工业城市,生活地点的这一变化对旅游活动的规模扩大是一重要的刺激因素

②工作性质的变化

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单一性机器大工业劳动所取代,势必促使劳动者强烈要求休假,以获得喘息和休整的机会

③阶级关系的变化

产业革命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使得经济上有条件外出旅游消遣的人数明显增加

④运输条件的变化

货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外出旅行的交通条件,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技术上成为可能

12.乘坐火车的旅行方式有哪些优点?

①费用低

很快为人们接受,从而使得外出旅行和旅游的人数得以扩大 ②速度快

有效地缩短了旅途所需的时间,从而为人们抽空外出访问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

③运力大

这在技术上使得大规模的外出旅行或旅游活动的开展成为可能 ④通达范围广

使得人们外出旅游的活动半径有效地得以增大

13.为什么人们将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视为近代旅游业开端的标志?/托马斯.库克1841年的活动具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 ①公众性

②规模大(多达570人)

③全程陪同(现代旅行社全程陪同的最早体现)

14.与1841年的活动相比,托马斯.库克1845年的活动具有什么特点? ①商业性 ②长途过夜 ③线路勘察

④编写指南(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团队游客的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⑤导游服务(途径威尔士聘雇当地人解说和导游,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方导游的先例)

15.为什么说1841年的活动为“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的成立打下基础,而1845年的活动客观上是该公司业务的实际开端?/试对比托马斯.库克1841年和1845年的活动,有哪些不同?

①这两次组团工作的性质有着根本不同,前者是托马斯.库克的非营利“业余活动”或义务活动,后者则属于有意识地商业活动

②这两次旅游活动的目的不尽相同,前者主要是为了禁酒示威,后者则纯粹是为了观光消遣

③这两次组织工作的内容不同,前者托马斯.库克只是负责组织和护送,后者则包括了从策划和勘定旅游路线一直到提供全程陪同与导游等一整套的工作

16.为什么人们普遍将托马斯.库克视为旅游业的先驱?

①1841年7月5日,托马斯.库克利用包租火车的方式,组织了一次从英国中部地区的莱斯特市前往拉夫堡市访问的团体旅游活动,被看做是近代旅游业的开端 ②1845年夏,托马斯.库克首次出于商业性目的,组织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团体消遣旅游,创了行业之先并开创了后来旅行社组团业务的基本模式

③1855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世界博览会的团体旅游活动,是世界上组织包价出国游的开端,是“铁路旅游史上的创举”

④托马斯.库克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种代金券,据信是旅行支票的最早雏形,实际上也可以看做是最早的旅行支票

⑤1865年“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正式成立,到了20世纪初,与美国运通公司和比利时铁路卧车公司并称为当时世界旅行社行业中的“三大巨头” ⑥1872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世界上第一例环球旅游团

17.1919年8月25日英国伦敦与法国巴黎之间首次开航为什么不成功? ①当时的飞机制造技术比较落后 ②人们对乘坐飞机旅行普遍怀有恐惧感 ③机票价格缺乏竞争力 18.二战对旅游活动有什么影响?

①使得旅游活动,特别是国际旅游活动陷入停顿,航空公司的设备及大部分员工也投入了战争服务

②加速了各国对飞机技术的研发以及对机场的建设,客观上为这些飞机技术和机场设施战后转为民用奠定了基础

19.喷气式客机的发展对战后旅游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主要反映在哪些方面? ①飞机速度的提高有助于克服人们外出旅游的时间障碍,缩短了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从而为远程旅游,特别是为国际旅游活动的扩大发展提供了新的方便条件

②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机票价格下降,使得更多的人在经济条件上有能力搭乘飞机外出旅行,从而使航空旅行的普及成为可能

20.促成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与发展的推动性因素有哪些? ①相对安定的和平环境,为战后旅游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取得突破,世界经济和社会状况也不断出现新的进展,对战后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③世界人口的增加成为战后旅游需求规模迅速增长的客观基础

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对旅游活动的迅速恢复和普及起到了刺激作用

⑤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不仅意味着旅行条件的改善,更刺激了人们对外出旅游的需求 ⑥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带薪休假制度不仅使出游人数大为增加,并且使出游距离和停留时间的延长成为可能

⑦城市化进程加快成为促使战后旅游需求迅速增长的重要社会心理原因之一 ⑧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也有积极的影响

21.解放前的旧中国,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旅游业在中国的出现可追溯到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旅行部的设立 ②出现过以组团旅游为唯一业务的地方性旅行社,但规模都不大

③住宿业的发展较为普遍,但多为传统的旅馆或饭店,高档次的住宿设施为数很少

④由于当时的国情是外有列强侵略,内有政府腐败,加之连绵的战乱影响,中国的旅游业终未能全面发展起来,尽管旅游业作为一个新的经营领域当时已经出现,但无论是从游客接待量还是从经济规模上去衡量,它始终未能形成显著的经济部门

22.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业是如何发展的?

①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基于巩固新生政权,扩大统一战线和贯彻侨务政策的需要,华侨服务社作为建国后成立的第一家国营旅行社,于1949年11月在福建省厦门市诞生

②一些主要城市相继设立了华侨服务社,后大都更名为华侨旅行社,服务对象也扩大为中国内地访问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

③1952年,“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我国召开,在周总理的提议下,经当时的政务院批准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于4月15日成立并设立14家分社 ④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⑤为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作为国务院的直属机构,于1965年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

⑥60年代中期,正当世界上大众化旅游兴起,全球旅游业以空前的速度蓬勃发展时,我国的旅游业却因政治运动的影响而跌入低谷

⑦1971年,周总理亲自部署召开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旅游工作的方针是“宣传自己,了解别人”,中国的旅游业开始出现转机

⑧1973年,中国华侨旅行社总社恢复成立,并于1974年更名为中国旅行社总社

23.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入境旅游如何发展?

①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费来华旅游的外国宾客逐渐增多

②最初主要是原苏联和东欧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客人,后随着中苏关系恶化,这些国家的游客数量急剧减少

③60年代中期,欧美成为我国旅游业的主要客源市场

④周总理出访亚非14国之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访问者数量也有了明显增加

24.新中国改革开放前,旅游发展有哪些特点?

①背景环境:建国之后,巩固社会主义政权为第一要务,对外封闭锁国;实行计划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落后,经济短缺

②基本任务:服务于外交工作的需要,“宣传自己,了解别人” ③发展类型:有选择的入境旅游 ④企业经营:不计成本,国家补贴

⑤产业规模:产业结构不完整,总体规模很小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国营企业直接介入,突出表现在,中国旅行和游览事业管理局与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虽为两块牌子,实为一套人马

25.根据1978年以来,中国旅游业的市场结构变化及其演进过程,可将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旅游业发展分为哪几个阶段?

①1978年~80年代中期,以入境旅游为主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将旅游业的性质明确定义为经济性产业,入境旅游者的接待工作仍带有某种程度的政治色彩

②80年代~1997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并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中首次为旅游业设立了户头,首次明确地将旅游业的性质界定为产业,并将旅游业列为需要加快发展的第三产业中的重点

③1997年至今,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全面发展阶段。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26.1978年至80年代中期,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有什么原因? 政策:入境旅游: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优先的旅游业发展途径

国内旅游: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 原因:①我国的经济建设百废待兴,急需外汇支持

②经过多年的闭关锁国之后,国门初开,很多外国人对前来中国访问都表

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③我国当时的经济状况制约了国人对旅游的需求,国内旅游需求市场尚未

形成足够规模

27.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1997年,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国内旅游:由“不提倡,不鼓励,不反对”逐渐过渡到“因地制宜,正确

引导,稳步发展”,进入90年代后,更进一步转化为“积极发

展”

出境旅游:对于国人初露端倪的出境旅游需求,鉴于我国发展旅游业的初

衷,国家政府采取了谨慎的态度 对于国内旅游政策变化的原因:

①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旅游市场开始发育,需求规模日渐增长,从而导致中国旅游业的客源市场结构开始出现重要变化 ②国内旅游人数迅速增加,国内旅游收入增幅惊人

28.1997年至今,我国对发展各种旅游活动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政策:①1997年,经国务院批复,国家旅游局和公安部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

自费出国旅游管理暂行办法》,并宣布自199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政府正式允许旅行社行业开展出境旅游业务,也标志着中国

出境旅游市场的形成,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并行成为中国旅

游业经营的三大市场

②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确定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我国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全面而快速的发展时期 原因:国民出境旅游需求增长

29.新中国改革开放后,旅游业的发展有何特点?

①背景环境: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急需外汇;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在这一过程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②基本任务:拓宽外汇创收渠道;90年代后期转为发展创汇,拉动内需,提升国民素质

③发展类型:从“大力发展入境旅游,适度发展出境旅游,积极发展国内旅游”调整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规模发展出境旅游,全面提升国内旅游” ④企业经营:强调经济效益;建设现代企业制度;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⑤产业规模:迅速发展,持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⑥政府干预方式:通过制定和颁布政策、法规、标准等方式实行“政府主导”

名词解释和小知识点 绪论

1.早在20世纪60年代,旅游业便已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的产业,被誉为20世纪的“经济巨人”。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业

进入新千年后,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时有挫折,但势头依旧,“已成为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社会和经济力量”

2.看待旅游活动时,适当的立场便是旅游目的地社区的立场;适当的角度便是同时兼顾和满足旅游者、旅游业和旅游接待地区居民三方利益的角度

3.旅游学就是研究旅游者及其旅游活动、旅游业及其开发和经营活动以及旅游供求双方活动的开展对旅游接待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之影响的学科 第一章

4.在西方的史学研究中,“古代”通常用于指奴隶制社会之前;在中国的史学研究中,“古代”的时间范畴则延伸至封建社会时期

5.截止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资源外出旅行的需要 6.手工业生产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交换 7.在最初的年代,主要是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8.在奴隶制社会时期的中国,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存在集中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游

9.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的消遣性旅游活动主要表现在,在西方奴隶制社会中,除了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外,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也包括一些自由民:求医者或节日庆典活动的赴会者

10.士人漫游是指唐宋时期以一些名士骚客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出于逃避和排忧目的而四处游历的旅行活动

11.十三、十四世纪,欧洲的社会经济有了较大的进步,但由于封建主间的频繁混战,欧洲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远不如罗马帝国时的水平12.封建社会时期,商贸旅行在旅行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重要原因是封建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乡村人口占绝对统治地位。传统农业忙闲有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对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使得乡村居民普遍缺乏对外出旅行或度假的要求 13.19世纪初,旅行活动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开始具有了今天意义上的旅游活动的特征。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变化是人们因消遣性目的而离家外出的观光或度假活动在规模上开始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

14.对18世纪末旅游活动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技术因素当属铁路运输的出现。旅行方式的进步不仅使工商人士的业务旅行大为增多,更重要的是为人们消遣旅游活动的开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

15.托马斯.库克在组织团体旅游方面的成功反映出旅游需求市场已经形成,以托马斯.库克为代表的旅行社行业的出现标志了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16.在朝向现代旅游过渡期间,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的科技因素当属内燃机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旅行方式的变革

17.人们一般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起点。即在旅游研究中,所谓现代旅游通常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上一篇:深圳市低碳经济研究会下一篇:公司部门审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