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2024-07-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精选8篇)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1

(修订稿)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以及《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依据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相关文件要求,以科学评价为核心,进一步规范我校专业技术人员职务评审(以下简称“职务评审”)工作,提高评审质量,完善人才分类评价机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完善评价标准,健全人才选拔机制,充分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优良、结构优化、充满活力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实现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

第二条 学校职务申报评审工作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严格执行评价标准,规范评审程序,合理划分评审权限,加强评审过程监督,建立品德、能力和业绩相结合的专业技术人才综合评价机制。

第二章 分类及设置

第三条 学校设置教师系列、研究系列和其他专业技术 职务系列等三个系列。教师系列中,分为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两个子系列。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分为工程技术、实验技术、编辑、翻译、图情与档案、医疗卫生、经济、会计、审计等类型。

第四条 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中,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三种类型。

第五条 学校在上级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根据师资队伍规划和各系列、各类型的岗位职数,分别确定各系列、各类型高级职务当年晋升指标。

以下三种情形不受指标限制:

1.符合破格申报教学科研子系列教授职务条件或研究系列研究员职务条件且申报当年未满35岁,或符合破格申报教学科研子系列副教授职务条件或研究系列副研究员职务条件且申报当年未满30岁;

2.符合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相关政策规定,通过市级人才引进渠道进入我校工作,且符合申报条件;

3.同级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转评。

第六条 各系列中级职务的晋升指标不受限制,按重庆市全日制普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见习期满考核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的相关办法和程序予以确定和评聘。

第三章

各系列基本申报条件

第七条 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申报条件分为资格条件和师风师德条件两类。

第一节

资格条件

第八条 学历学位条件

申报人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其中,1975年1月 日以后出生的人员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同等条件下博士学位获得者优先。

(一)正常申报正高级职务须聘任副高级职务5年以上。申报教学科研子系列,不足上述任职年限申报教授职务的,按破格条件进行申报。申报当年未满45岁的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申报评审教授、研究员专业技术职务,应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进修经历。申报当年已满45岁的专任教师和专职研究人员,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或进修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子系列、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申报评审,不受此条件限制,但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或进修经历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国外及境外硕士或博士学位获得者申报教授职务,视同具有连续10个月以上国外或境外访学和进修经历。

(二)正常申报副高级职务须聘任中级职务5年以上。

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的,聘任中级职务1年以上可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017年1月1日以前进校的博士,原则上应考核确定中级职务,但在校工作已满2年的,可直接参评副高级职务。

具有中级职务者参评副高级职务,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与评定。

(三)正常申报中级职务须聘任助理级职务5年以上。申报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经考核合格,可确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具有硕士学位的,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经考核合格,可确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全日制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且聘任助理级职务4年,可申报中级专业 技术职务。

(四)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的确定。

全日制本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经考核合格;或全日制专科毕业,见习一年期满,再从事本专业工作二年,经考核合格,可确定助理级专业技术职务。

申报人任现职期间,因私出国(境)、事假超过六个月的,不计算为专业技术任职时间。

第九条 外语、计算机条件

按照重庆市各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十条 继续教育条件

继续教育条件按照《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条例》有关要求,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规定学时。

第十一条 资历条件

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子系列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员均须获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以及重庆市规定的其他任职资历条件,同时还须获得教务部门确认的校内主讲教师资格。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人员应具有相应岗位的任职资格。

第二节

师德师风条件

第十二条 思想品德

(一)爱国守法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信仰坚定、遵纪守法,不得有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团结友善

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等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 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明礼诚信

自尊自律,诚实守信。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工作中做到诚实守信。有不良诚信记录的,视情节轻重延迟3-5年申报。

第十三条

职业道德

(一)爱岗敬业 热爱本职,积极奉献。

(二)教书育人

为人师表,关爱学生。对积极承担班主任(导师)工作并获得学生好评的,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就业指导及心理辅导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三)履行职责

恪尽职守、勇挑重担。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积极承担工作任务。任现职以来,年度考核、岗位聘期考核为称职(合格)以上。任现职以来,连续2年年度考核或岗位聘期考核结论为“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

第十四条 学术道德

严谨笃学,学风端正。在学术研究中,不得有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不得有篡改他人学术成果,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等不端行为。

第十五条 其他

(一)在师德师风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校级以上表彰的,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考虑。

(二)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其他重大问题,经查实的,延迟3年申报或按相关规定处理;受党纪、政纪处分的,视情节轻重延迟3—5年申报或按相关规定处理。

(三)凡因出现师德师风问题而延迟申报者,一律不得破格申报。

第四章

业绩条件

第一节

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子系列业绩条件 第十六条 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1)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学年完成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210学时,总教学工作量280学时以上。其中,每学年应完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2)授课门数及教学环节:系统承担2门以上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指导过青年教师;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3届以上;或指导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均3人以上或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3届以上;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均2人以上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届以上(经学校确认不具备实施教学环节条件的除外)。

(3)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建设工作,并承担课程建设或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

(4)教学效果:现任职资格以来教学效果达到学校相应要求,且连续3年学生、同行专家评教达到优秀以上。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二:

(1)主持完成1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或主持完成 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优秀”等级。

(2)主持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且开展了实质性建设工作;或参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且开展了实质性建设工作。

(3)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经评审为“优秀”等级;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以第一完成人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4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教研教改论文,且主编1部省部级规划教材或参编1部全国规划教材。

(5)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6)获得省部级各类教学竞赛一等奖;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各类竞赛奖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认定)。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其中,申报我校具有教授评审权学科的专业技术系列,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本学科校定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学科论文。第十七条 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1)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学年完成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100学时,总教学工作量180学时以上。其中,每学年应完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2)授课门数及教学环节:系统承担1门以上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程教学。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2届以上;或指导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均3人以上或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3届以上;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均2人以上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届以上(经学校确认不具备实施教学环节条件的除外)。

(3)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建设工作,并承担课程建设或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

(4)教学效果:现任职资格以来教学效果达到学校相应要求,且连续3年学生、同行专家评教达到良好以上。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二:

(1)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或参与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排前3名);或参与完成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排前7名);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合格”等级。

(2)参与1项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1项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均须开展了实质性的建设工 作。

(3)作为课程负责人主持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经验收为合格;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以第一完成人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且主编1部本专业教材。

(5)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校级成果奖一等奖排前5名,二等奖排前3名,三等奖第1名)。

(6)获得省部级各类教学竞赛奖励;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获得国家级奖励(各类竞赛奖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认定)。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其中,申报我校具有教授评审权学科的专业技术系列,须有2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其他学科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学科论文。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且2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3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2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0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以上(一等奖排前5名,二等奖排前3名,三等奖第1名)。

(4)科研成果有4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明显。

第十八条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教学基本条件:

1.教学工作量:平均每学年完成全日制本科生或研究生课堂教学工作量不少于30学时,总教学工作量70学时以上。其中,每学年应完整承担一门本科课程教学任务。

2.授课门数与教学环节:系统承担1门(不低于2学分)全日制本科学生或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参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指导2届以上;或指导全日制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年均3人以上或担任全日制本科生导师工作3届以上;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年均2人以上和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2届以上(经学校确认不具备实施教学环节条件的除外)。

3.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和学科建设工作,并承担课程建设或教研教改等方面的工作。

4.教学效果:现任职资格以来教学效果达到学校相应要求,且连续3年学生、同行专家评教达到良好以上。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须同时具备以下科研基本条件:(1)在核心期刊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其中,申报我校具有教授评审权学科的专业技术系列职务,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B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有3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其他学科须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B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有2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

(2)主持完成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一项。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6篇以上学术论文,且有1篇以上论文在校定本学科B类及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5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3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5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4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项目1项,或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2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5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获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二等奖以上(一等奖排前3名,二等奖第1名)。

(4)科研成果有5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第十九条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应具备与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一:

(1)主持完成1项省部级教研教改项目;或参与完成2项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排前3名);或参与完成1项国家级教研教改项目(排前7名);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优秀”等级。

(2)参与1项省部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2项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 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均开展了实质性的建设工作。

(3)参与主讲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经评审为“优秀”等级;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且主编1部本专业教材。

(5)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校级成果奖一等奖排前5名,二等奖排前3名,三等奖第1名)。

(6)获得校级各类教学竞赛一等奖;或省部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奖励(三等奖以上);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各类竞赛奖由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发文认定)。

(7)在本校专职从事教学工作,自任讲师之日起满20年,教学效果好,深受学生欢迎,经学校教学委员会推荐参评。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申报教学为主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第二十条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基本教学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应具备与申报教学科研型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

2.教学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教学基本教学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教学业绩条件之一:

(1)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教研教改项目(排前5名);或主持完成校级教研教改项目;或主持完成校级课程改革项目、教学改革项目,且验收为“优秀”等级。

(2)主持校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或参与省部级以上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均开展了实质性的建设工作。

(3)参与主讲学校立项建设的精品课程、优质课程、示范课程或中国法硕士项目课程,且验收合格;或参与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或提交的案例成功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或获得一次以上学校“精彩一课”表彰。

(4)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2篇教研教改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篇教研教改论文;或主编(或副主编)1部本专业教材(排前3名的副主编)。

(5)获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6)获校级以上各类教学竞赛奖;或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含创新创业实践或训练项 目)且获得省部级奖。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教学科研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1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2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1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5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以上。

(4)科研成果有2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5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明显。

第二十一条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任职资格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应具备与申报科研为主型教授相同的教育教学条件。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1.科研基本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须同时具备以下科研基本条件: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且有1篇以上论文为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论文;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2篇以上学术论文,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科研业绩条件

申报科研为主型副教授,除应满足上述科研基本条件外,还应具备以下科研业绩条件之一:

(1)在核心期刊发表4篇以上学术论文且有2篇以上论文在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或在核心期刊发表3篇以上学术论文,其中有1篇以上论文在校定本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上发表,且独立正式出版10万字以上学术著作(专著、编著或译著)。

(2)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课题)(国家级项目排前5名、省部级重点项目排前4名、省部级一般项目排前2名)3项,其中主持完成省部级一般项目2项;或本人承担横向科研项目的到账经费累计达到100万元(人文社科类项目经费按照上述经费数的五分之一计算)。

(3)获国家级科技奖(教育部人文社科奖);或获省部级政府科技奖(社科奖)三等奖以上。

(4)科研成果有4项被正式推广应用;或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后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800万元以上,社会效益显著。

第二十二条 破格申报教授任职资格的教学科研条件

(一)取得本学科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创造性成果,在教学科研工作中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或突出成绩,有较高的 学术影响力,聘任副教授职务满3年的,经科研成果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议组现场答辩,相应程序审核批准,可破格申报教授。

(二)破格申报教授应具备与正常申报相应类型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业绩条件。破格申报教学科研型和科研为主型教授,科研基本条件和科研业绩应达到正常申报相应类型教授要求的1倍以上;破格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应从任现职以来获得过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排前3名)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排前5名),或主讲市级以上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网络资源共享课、教育部来华留学生课程、研究生优质课程,科研条件达到正常申报教学为主型教授的科研基本条件。

第二十三条 破格申报副教授任职资格的教学科研条件

(一)有较大学术潜力,取得高水平创造性成果,无博士学位且聘任讲师职务满2年的,经科研成果同行专家鉴定、学科评议组现场答辩,相应程序审核批准,可破格申报副教授。

(二)破格申报副教授应具备与正常申报相应类型副教授相同的教学基本条件和教学业绩条件,科研基本条件和科研业绩应达到正常申报相应类型副教授要求的1倍以上。教学为主型副教授不破格。

第二十四条 申报讲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学科研条件

(一)新进博士入校当年考核确定讲师任职资格。

(二)硕士及以下学历学位人员申报讲师专业技术职务,应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150学时,且至少系统承担1门全日制本科生课程的讲授任务。第二节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业绩条件 第二十五条 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教授职务的业绩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从事学生工作累计10年以上,能认真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

2.完成1门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且教学工作量为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3.任现职以来,获得重庆市及以上个人表彰或所带年级获得重庆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推荐。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按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中有关教授职务的科研条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六条 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副教授职务的业绩条件

(一)教育教学条件

1.在专职辅导员岗位工作满5年,能认真履行思想政治教育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

2.完成1门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且教学工作量为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3.任现职以来,获得重庆市及以上个人表彰或所带年级获得重庆市级以上集体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推荐。

(二)科学研究与成果应用条件

按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中有关副教授职务的科研条件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申报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讲师职务的业绩 条件

(一)担任专职辅导员,能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无重大责任事故。

(二)参与1门完整的学科教育教学任务且教学工作量为专任教师的三分之一。

(三)任现职以来,获得校级以上个人表彰或所带年级获得校级以上集体荣誉的,同等条件下优先申报推荐。

第三节

研究系列业绩条件

第二十八条 申报重庆市教育系统研究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按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有关重庆市教育系统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申报条件中规定的“普通本科教育类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研究员学术水平条件”的相关要求执行。

第四节

其他专业技术职务系列业绩条件

第二十九条 申报工程、实验、编辑、图书情报、卫生和经济会计等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条件按重庆市现行规定执行。

(一)会计、审计、卫生技术和计算机工程等学科专业的高级职务为考评结合,需考试合格并按学校申报条件评审或推荐评审;

(二)会计、审计、出版编辑、卫生技术等学科专业的中、助理级职务和计算机工程高、中、助理级职务为以考代评,需考试合格并按学校学历和任职年限条件聘任。

(三)实验技术系列按《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实验技术人员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的通知》(渝人社发〔2016〕161号)执行。

第三十条 申报翻译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业绩条件比照 重庆市翻译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的相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推荐评审工作 第一节

评审组织机构

第三十一条 学校职务评审工作在学校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职改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以下简称“职改办”)负责组织实施。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组织分学科评议组和学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二级组织组建。

第三十二条 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由全体校领导和人事处、科研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审议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改革方案和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规章制度,研究确定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指标管理工作和各级评审组织设置方案,审定学科组组长、副组长及成员名单,领导各级评审组织的评审工作,审议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申诉有关议案,复议评审组织的评议结果;研究决定评审工作中出现的非学术性特殊性问题,决定与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有关的其他非学术性重要事宜。

第三十三条 学校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

学校有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师高级职务西南政法大学评审委员会和其他系列高级职务评议委员会两个高评委(以下简称教师高评委和其他系列高评委)。

教师高评委由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批准组建,负责学校法学和马克思主义两个学科教授的评审工作以及各学科副教授的评审工作。其他系列高评委由学校职改领导小组批准组建,负责学校其他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评议推荐工作。

第三十四条 学科评议组

学科评议组原则上按一级学科分类组建。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人数较少的学科,可根据需要与相近学科合并组建学科组。学科评议组负责对申报人的业绩、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进行评议,并按照评审规则将评议结果向学校高评委会报告。

评议组成员原则上按照“超员配置、随机抽取”的原则进行配置,由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从学校组建的专家库中抽取规定数量的执行评委参与当年的评审工作。具有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学科评议组不少于11人,具有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的学科评议组不少于9人,有推荐权的其他学科评议组不少于5人。

学科评议组设执行组长一名。执行评委(含学科评议组组长)原则上不得连续连任2次,且每年须有三分之一以上轮换。

第三十五条 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

学校职称改革办公室设在人事处(以下简称“校职改办”),办公室主任由人事处长兼任,负责对二级单位推荐人选的任职资格、申报材料的抽查和复核,组织和实施评审日常工作,依照规定程序向重庆市有关部门报送评审材料,起草评审工作相关文件,开展推荐和评审人员报批等工作。

第二节 评审程序

第三十六条 制定实施方案并公告

根据上级当年职务评审工作的要求以及学校编制和岗位情况制定评审方案,确定高级职务职数限额,经学校职称 改革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布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通知。

第三十七条 个人申报

(一)申报学科专业要求:申请人员拟申报的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与本人所从事的学科(专业)一致。

(二)教学为主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由承担全校体育、外语、思想政治、计算机四类公共课和基础课的教师申报;教学科研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由承担学科专业教育的教师申报;科研为主型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和研究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由专职科研人员申报,但辅导员岗位的教师不能申报。

(四)新调入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现专业技术职务累计任职年限已达到我校规定年限,若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应在我校现职务履职一年以上并符合申报条件。

(五)专业技术人员(含新调入人员)因工作岗位发生变更,且变更前后的专业属不同的专业技术系列(可同一系列不同专业岗位)的,可重新申报转评与新岗位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转评或多评应满足新专业技术职务系列规定的评审条件,经申报评审通过后方能取得与原职务同级的新专业技术职务资格。

第三十八条 材料审查和公示 申报任职资格,须同时具备任职资格所要求的基本条件和业绩条件。学院或所在二级单位负责对申报人的材料进行初审。

教师系列和其他专业技术系列的申报材料均须进行业绩确认。其中,教学工作量及教学成果的认定,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科研成果的认定,由科研处负责;学历、年度考核结果、任职资格等认定,由人事处负责;辅导员工作 业绩的认定,由学生工作部门负责;其他业绩的认定若涉及相关职能部门,由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经复审的材料,由二级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

公示无异议的,由二级单位填写送审花名册及申报人的评审表、教学科研成果量化计分表、专业技术资格申报综合情况(公示)表、专业技术申报材料审查表一并报校职改办。

第三十九条 材料复审上报 校职改办对二级单位提交的材料进行抽查、复核、汇总后,报送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和重庆市职称改革办公室进行资格审查,经审查通过后进入学科组评议程序。

第四十条 同行专家评议 正常申报晋升高级(正高、副高)职务的人员,须进行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同行专家评议。教学与科研水平同行专家评议的结果两年有效。

教学水平的同行专家评议,由教务处按相关制度规定统一组织实施。申请人须统一参加教学效果公开课评审。公开课评审未通过者,不能参加当年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

科研水平的同行专家评议,以科研成果鉴定为基本方式,按附件1规定的程序执行。申请人须提交代表本人最高学术水平的2篇(部)代表作,由校职改办送校外3名同行专家鉴定;破格申报高级职务人员需提交3篇(部)代表作进行同行专家鉴定。专家提供明确的科研成果书面鉴定意见由校职改办提交学科评议组。

第四十一条 现场答辩

正常申报正高级职务人员和破格申报正、副高级职务人员,经资格审查通过的,须参加学科评议组的现场答辩。现 场答辩的内容包括个人述职、提问答辩和业绩展示等方面。学科评议组成员经过综合评价,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数达到应到会成员的三分之二方为通过。第四十二条 学科评议组评议

学科评议组会议由执行组长主持。评议工作依照二级单位和鉴定专家的意见,对照专业技术资格申报条件、量化评审标准,对申报人的学术技术水平、业务能力、实际工作业绩、成果(含著作、论文)和贡献进行综合评议,结合业务考试、答辩情况,形成书面推荐意见。

推荐意见应概括对申报人的学术水平和主要业绩的评价,推荐建议结论分为同意、不同意。

第四十三条 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或推荐

高评委会议由主任委员或委托副主任委员主持,在学科评议组介绍推荐意见的基础上,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主要标准,综合评审、投票表决。

投票表决采用无记名的方式,表决意见分为同意和不同意。评委不得委托他人投票或补投票。评审须经应到会委员的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为通过。评审结果须经会议主持人签名后当场宣布。

第四十四条 评审终止 出现以下情形,评审终止:

(一)在科研成果同行专家鉴定环节,3名同行专家中1 名专家意见为“未达到正(副)教授水平”;

(二)在学校高评委会议评审过程中,接到投诉举报且查证属实;

(三)评审过程中发现弄虚作假并被查证属实。评审终止后,由校职改办按程序返还申报评审材料。第四十五条 公示和审定上报

高评委评审通过或推荐的人员,由校职改办提请校职改领导小组审议后进行网上公示,公示时间为5个工作日。经公示无异议的,由校职改办按相应程序上报。

第四十六条 聘任

学校有评审权的职务系列,学校高评委评审通过后,结合学校编制和岗位情况由学校予以聘任。学校只有推荐权的职务系列,学校高评委评审通过后,推荐送重庆市相应职称评审委员会评审,当年度通过后结合学校编制和岗位情况予以聘任。

第四十七条 依照重庆市有关规定推荐参加留学回国人员、博士后研究人员和特殊人才等专业技术资格认定的申报人员,原则上应符合本实施细则规定的业绩条件,由校职改办进行资格审查、学科评议组评议后推荐上报。

第四十八条 调入人员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确认 按照专业技术资格“哪里评哪里有效”的原则,重庆市外调入我校的具有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审定,根据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重庆市来渝人员专业技术资格确认相关文件的要求进行任职资格确认。

第四十九条 转系列人员的专业技术职务转评

专业技术系列职务人员如需转系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应转评与现级别相同的专业技术职务后,方可再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同级专业技术职称转评按相应级别申报条件和评审程序执行,同行专家成果鉴定不作要求。

第五十条 学科发展急需的特殊人才和引进人才特别评审机制 若申报人取得本学科领域公认的高水平创造性成果,为服务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可由3名国内外同学科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千人计划”受聘者、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推荐,经职改领导小组审批同意,可适时召开评审会,直接进入评审程序。

若特殊人才或引进人才符合重庆市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确属学校发展亟需,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审定,校内特聘为教授或副教授(研究员或副研究员),在校内岗位聘任待遇中予以体现。

第三节

评审纪律

第五十一条 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各级评审组织成员为申报人或者其直系、旁系亲属为申报人的,在评议该申报人时必须回避。

第五十二条 学院与相关职能部门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对申请人的材料进行审核,相关审核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准确核实申请人的相关材料。

第五十三条 各级评审组织应在规定的评审时间、评审范围和评审权限内,坚持标准条件,严格评审程序,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评委会须严格控制通过比例,通过竞争择优,有效确保评审质量。

第五十四条 各级材料审核人员和各级评审组织成员必须遵守评审标准、程序、纪律和保密规定。对违反政策规定,不坚持评审标准,不按规定程序评审,以及在评审工作中弄虚作假的,由校职改领导小组责令其停止评审工作,宣布其评审结果无效,解散评委会或取消相关评审成员的评审资 格。

第五十五条 严肃责任追究。学校专业技术职务申报评审坚持“谁审核,谁签名;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界定责任。各级评审组织必须严格遵守规则和纪律,严格审核把关,逐级审核提交,确保材料真实可信。对把关不严,违反规定程序的,一经查实,学校视其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

第五十六条 申报人违反负面清单列举的相关条款,按附件3负面清单规定的处理办法执行。

第六章 业绩认定

第五十七条 为了确保专职科研人员潜心科研工作,专职科研岗位人员申报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在满足本文件规定的科研条件前提下,可适当放宽教学条件,但需根据其申报专业技术职务等级的不同,适当增加科研工作量。增加的工作量为:申报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需增加发表1篇所申报学科C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申报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需增加发表1篇所申报学科D1类及以上核心期刊论文;申报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需发表1篇D2类论文。

第五十八条 教学兼管理的“双肩挑”人员申报相应职务专业技术职务的,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应为本规定中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二;管理兼教学的“双肩挑”人员,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应为本规定中规定的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任职10年以上的“双肩挑”优秀管理干部,在学校制度建设及其他管理工作中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除侧重考察其管理工作实绩外,对教学条件的要求可适当放宽,科研业绩要求不低于所申报职务科研条件的 二分之一。

第五十九条 非专业技术岗位人员(非工勤岗位),在学校制度建设或其他管理工作中业绩突出者,可以根据相关文件要求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其资格经评审认定后,学校按照实际聘任的岗位职务发放工资、福利等待遇,即实行评聘分离。

第六十条 受学校委派到孔子学院工作的教师申报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时,在外工作期间的教学工作量视为完成,表现优秀的,评审时同等条件下优先。

第六十一条 经学校同意公派到国外或境外从事博士后研究、攻读博士学位或在国外或境外院校进修10个月以上的人员,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时,在外工作、进修期间的教学工作量予以免除。

第六十二条 经学校校长办公会批准离岗创业的人员,三年内可按规定正常申报专业技术职务,创业期间的工作业绩可作为专业技术评审的依据。

第六十三条 辅导员任现专业技术职务以来所讲授的形势政策课、党课和团课、带学生实习等,经学校教务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认定的,可计算为教学工作量。

第六十四条 各专业技术系列转评和多评后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本人自转评和多评前相同档次专业技术职务以来的与所申报的专业相一致的工作业绩、学术与技术成果均可计为有效业绩。

第七章

第六十五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校各类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子系列是一线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员申报的系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教师申报评审工作按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子系列的条件执行。

从事外语学科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按重庆市相关文件执行。

2017年1月1日以后新入职的博士于入职当年考核确定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未经中级专业技术职务认定的,不得申报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第六十六条 本细则规定的申报条件是我校各相关系列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申报要求,申报人是否达到相应的专业水平由评审委员会根据申报人提供的材料作出综合评价。

第六十七条 本规定中所提“以上”、“以下”、“以后”均包括本级。

第六十八条 申报人所提供的论文、论著、教材、项目、奖励等成果均是指聘任现职以来取得的与申报学科(专业)相同(相近、相关)的成果,且具有相对稳定的研究发展方向。除有特别说明外均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或主持人,但内刊、增刊、论文清样不能作为正式材料报送(智库成果除外)。每1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可按1篇SCI/EI收录论文计算。本办法中所提项目(课题)是指取得相应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以来完成的项目(课题)。

2017年1月1日以前进校且未认定中级职务者,参评副高级职务的成果从入校工作以后起算。

第六十九条 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公布的《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为准。本规定所要求的C 类论文,应发表在非本校主办的核心期刊上,但在本校主办的核心期刊上发 表3篇以上论文的,视为1篇本规定要求的C类论文。

第七十条 国家级奖是指以中央(国务院)名义颁发的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视作国家级奖。省部级奖是指以国务院各部委或省级政府名义颁发的优秀科研、教学成果奖。

第七十一条 省部级重点项目是指项目下达部门明确标明为“重点”项目。

第七十二条 推广应用成果数以该成果已被省部级以上政府部门采纳为计算依据,并有相关的支撑材料;成果推广应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以成果转让合同、成果转化后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凭证等为计算依据;社会效益主要根据提供的佐证材料,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予以测评,其中人文社科成果可考虑被党政部门正式采纳、得到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肯定、在不同范围内产生重要影响等因素。

第七十三条 在品德条件中,延迟申报起算年限为:出现延迟申报情况时,任现职务年限未满基本申报年限要求的,从其任现职务满基本申报年限当年起算;已满基本申报年限的,从出现延迟申报情况的当年起算。

第七十四条 本办法由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2

一、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概况

198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规定》提出“改革职称评审制度,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 指出“要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 全面推行教师职务聘用制”。人事部、教育部2007年颁布的《关于高等学校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再次明确提出高校岗位聘用原则是“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 揭示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要点和思路。2014年《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文件的出台体现出我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必将朝着聘任制的方向发展, 同时为高校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一项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高校人事制度, 是指高校与教师这两个主体之间, 在双方地位平等的前提下, 就职务岗位、岗位责任与义务、任职期限、双方的权利、工资薪酬等签订合同达成协议, 教师按照协议履行职责[1]。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是师资队伍管理的关键所在, 其范围涵盖从职务规划、预测、甄选、考核、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部过程。

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的原则,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内容主要包括设岗、聘任、考核三部分。其中, 科学设岗是聘任的前提, 按岗聘任是聘任的基础, 聘后考核是实施职务聘任制的关键环节。职务聘任制改革的目标, 是实现教师管理制度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 通过“能上能下、优胜劣汰、合理流动”的竞争激励机制, 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促进学科建设, 优化学术梯队和师资队伍, 从而达到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作用。

1.科学设岗是合理配置高校人力资源和实施职务聘任制的前提。高校根据所属的层次、类型和规模, 将“岗位”和“需求”结合起来, 根据学校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整体发展来设置具有明确目标和职责的各级各类岗位, 同时, 明确各级各类岗位的具体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

2.按岗聘任是实施职务聘任制的重要基础。要做到按岗聘任, 一是坚持公开聘任的原则, 将岗位、职责、聘期公开, 使应聘人全面了解岗位需求, 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岗位;二是坚持择优聘任的原则, 在对应聘人进行全面考核分析的基础上, 优先聘任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三是明确岗位职责, 量化岗位任务及目标, 将“岗位”与“职责”紧密挂钩, 才能使应聘人在聘期内有目际、有步骤地完成岗位所要求的任务。

3.聘后考核是实施职务聘任制的关键环节。聘后考核包括教师在聘期内的考核评价, 分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聘后考核的结果是作为聘期结束后下一步后续聘、缓聘、解聘的主要依据。科学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要有正确的引导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必要的约束机制, 鼓励教师“力戒浮躁, 厚积薄发”, 能有效的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2]。

三、Y大学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中的重点和对策

Y大学是省属地方综合性高校, 办学规模较大, 学科门类齐全。专任教师2 100多人, 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200多人。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工作中, 采用“评聘结合”的方式, 科学岗位设置、完善岗位条件、规范聘任组织、严格聘任程序、强化聘后管理, 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 积极发挥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杠杆作用。

(一) 科学设置岗位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核心是“按需设岗, 按岗聘任”, 岗位设置实质上是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围绕学科发展和队伍建设, 按照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原则, 根据学科建设需要和教学科研工作任务, 以事定岗、因事设职, 按工作性质和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要求以及工作量等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职务岗位[2]。

同时, 坚持总量控制、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要求, 支持重点学科, 突出特色学科, 保证基础学科, 扶持新兴交叉学科。在不突破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的前提下, 高级岗位的数量适当向教师岗位倾斜, 并充分考虑到重点学科、拟建博硕士点学科的岗位需求, 同时, 预留一定的高级职务岗位, 专项用于引进高层次人才。

(二) 完善岗位条件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 客观、公正、透明的评聘工作对教师做好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具有权威的导向性和指导性。学校着眼于高等教育的内涵建设, 加大评聘工作的改革力度, 充分发挥职称评聘杠杆作用, 不断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

1.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增加专业技术职务任职条件中的教学要求, 突出教学中心地位, 引导青年教师重视教学工作。落实“任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实施者和第一责任人”的要求, 对学生评教或督导听课中排名倒数的教师,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实行“一票否决制”。

2.实行分类指导。在学术标准的划分中逐渐由以往的一刀切转变为按学科按岗位分类管理, 对不同类型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尝试在副教授岗位评聘中分别设置“以教学为主”、“以科研为主”、“教学科研并重”和“以开发应用为主”的4种类型教师专业技术岗位, 并制订不同的岗位聘任条件, 分类评聘。

3.注重学历提高。教师学历的高低是教师综合素质的体现, 尤其是博士学位获得者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和学缘结构, 学校一直以来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聘任途径致力于提高师资队伍的博士比例。学校在聘任过程中要求, 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评聘教授职务, 必须具有博士学位。196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评聘副教授职务, 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在读。

4.强化海外研修经历要求。师资队伍国际化是高校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动师资队伍国际化进程, 一方面积极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赴海外一流高校从事交流访学;另一方面, 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 对应聘的教师逐渐强化海外研修访学经历的要求, 如对40岁以下青年教师从“晋升教授原则上应具有海外学习或者研修经历”逐步过渡到“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须具有1年以上的海外研修经历”。

5.完善破格制度。不断完善破格制度, 保证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学校近3年从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 可不受职称、资历及职称计算机条件限制, 其本人根据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申报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对科研业绩突出的40岁以下青年教师晋升教授, 学校单列“指标”、择优聘任, 为一批业务出众、成果突出的青年教师开辟了职称晋升的“快速通道”。

(三) 规范聘任组织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关系到每位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及其发展, 所以该项工作应在规范健全的组织下开展。

1.学校设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 由学校主要领导、具有正高职务的专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教师代表组成, 全面负责学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各学院设立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委员会分会, 由学院党政主要负责人、具有高级职务的专家组成, 其中具有正高职务专家不少于2/3。主要负责对申报人员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表现、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管理水平、能力和实绩以及履行现岗位职责情况等进行全面考核。

2.学校聘任委员会下设专业学科评议组, 聘任委员会及专业学科评议组成员均从专家库中产生。专家库实现动态管理, 根据评聘工作发展的需要, 不断补充、调整库成员。库成员一般由校内人员组成, 必要时也可聘请适量的校外专家参加。

3.充分行使专家的学术权力, 积极改善学科组评审专家和评审方式。一方面按学科门类实行分类评审, 在学校专业学科组和聘任委员会之间, 增设综合学科组推荐环节, 分为人文、社科、理科医科、工科、农科等综合学科组, 将相近学科的教师放到同一平台上比较和竞争, 择优评聘。另一方面, 根据高校“教授治学”的发展要求, 适度调整评聘专家组成结构, 在综合学科组推荐环节中, 尝试由原来的校院两级负责人推荐调整为由“学科专家”进行评议的方式。

(四) 严格聘任程序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程序主要包括:公布岗位、个人申报、同行专家鉴定、申报材料审核、申报材料展示、申报人员述职测评、专业学科组评议、公示、综合学科评议、公示、学校高评委评审、上报主管部门、发文聘任、聘期聘后考核等。学校聘任过程中, 不断优化聘任程序, 对提高评审结果的公正公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有:

1.重视同行专家鉴定环节。同行专家鉴定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同行专家鉴定可以客观公正地评价应聘者的学术水平。同行专家鉴定由学校统一组织, 与过去相比, 聘任正高岗位鉴定专家人数由3名增加到5名;鉴定专家分布于不同的高校, 且至少要有一名985、211高校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意见由原来的评审时供参考逐步过渡到起决定性作用, 鉴定结果达不到一定的标准将不能进入下一轮评聘程序。

2.强化申报人员学术规范意识。所有申报人员的论文均在“中国期刊网”等数据库进行查询。为确保申报人员教学科研成果的真实性, 杜绝弄虚作假现象发生, 学校成立了由人文社科处、自然科技处、研究生处、教务处、人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资格审核工作组, 对照学校基本聘任条件, 对申报人员材料进行初审, 少数不符合基本条件的申报材料不再进入学校后续评聘程序。

3.增强聘任工作的公平公正。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的公平公正不仅有赖于评委的公正无私, 更有赖于评审过程的公众监督。学校加大聘任过程的监督力度, 增强聘任工作的透明度,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其一, 建立公示制度。学校通过校园网向全校进行两轮公示, 公示内容包括评审结果以及申报个人的基本情况、承担的专业技术工作、教学科研成果等, 公示结果作为评审推荐的重要依据。其二, 设立申诉机构。学校成立专门的申诉受理工作小组, 负责受理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中的投诉和申诉事宜。其三, 加强监督管理。学校成立由纪委、监察、人事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巡视小组, 对专业学科组评议过程进行随机巡视;纪委监察部门负责人全程列席学校聘任会议, 对聘任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

(五) 强化聘后考核

考核是实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的重要保证。要积极探索并制定科学、有效、可行的考核办法保证聘用人员在聘任期内逐步完成所在岗位需完成的任务, 使聘任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专业技术人员在经过评审, 聘任上岗的同时, 须承诺其岗位“责任”, 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与学校签订岗位聘任合同, 确立学校与教师之间的聘任关系,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逐步建立动态管理机制, 按照岗位职责和聘用合同规定的目标任务, 加强对受聘人员的考核, 考核分为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 聘期考核分为中期考核和聘期考核。在科学的考核指标体系、严密的考核程序的保证下, 考核结果将更加公正、可信。

四、对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的进一步思考

1.科学设置岗位, 强调以岗择人

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科学设置专业技术岗位是做好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首要问题和关键环节。设岗聘任应当考虑到学校自身的办学思想及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实际需要, 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 确定岗位设置和岗位职责。设岗要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 研究新情况, 探索新问题, 要处理好专业技术资格与岗位聘任两者之间的关系, 要充分发挥“岗位”这一“指挥棒”作用, 使学校由过去的指标控制转变为岗位控制, 做到以岗择人, 按岗聘任。

2.改变聘任过程中“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高校当前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客观上导致了一部分教师无心执教, 把精力都放在了搞科研上[3]。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 要改变“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 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加强对申报教师的教学考核, 提高教师在评聘过程中对教学数量和质量上的要求, 让更多的既在教书育人方面有突出成绩、学术研究方面也成果丰富的教师脱颖而出。

3.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体的聘期考评制度

聘期管理的考核体系是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顺利实施的保障, 考核体系、过程与结果是否合理, 将直接影响到聘任的效果。要建立以绩效考核为主体的科学的聘期考核制度。建立以业绩取向为重点, 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绩效优先、公正、公开”的原则, 充分听取同行专家的意见, 建立以绩效评价为核心、量化评价为基础的评价机制, 科学评价教学科研成果[4]。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全面考核与重点考核相结合、以及中期考核与聘期考核相结合[1]。把考核结果与教师的续聘、缓聘、解聘和奖惩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推进高校去行政化进程, 增加聘任的公正性

教师是高校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在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中, 有党政职务背景的教师在竞争中相对容易胜出, 使得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公正性受到质疑, 因此, 必须积极推动高校去行政化进程。高校去行政化, 有利于确立教师的主体地位, 真正实现高校的教学至上、科研至上、学术至上, 由专家、教授组成学术委员会负责专业技术职务的聘任, 可以最大限度地从学术的角度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更加公正的对待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过程。同时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 使优秀教师有机会通过公平竞争脱颖而出, 避免“行政权力”的“暗箱操作”[1]。从而极大地激发出广大一线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热情, 使他们创造出更好的教学与科研成绩, 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是高校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教学科研水平、加快学术梯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同时也是高等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需要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 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思考、不断的总结, 才能不断完善高校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参考文献

[1]易鸣.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完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 2010.

[2]王慧.高校教师职务聘任管理中的“蝴蝶效应”[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11) .

[3]王晓龙.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改革——高等学校师资管理模式创新的必由之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6) .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3

读者:刘先生

答:读者您好!现就您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自治区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广西开展经常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的实施办法〉的通知》(桂职改字〔1993〕1号)在推荐、评审、晋升的原则中规定:

1.推荐、评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专业技术水平的评价、认定,不受岗位和名额限制。

2.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条件评价、认定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根据岗位设置、工作需要和个人德才表现择优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定资格与聘任职务分开进行,即实行评聘分开的“双轨制”。

……

4.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含考试合格取得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只表明其已具备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不与工资等待遇挂钩,可作为应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

根据文件规定:评价、认定,不受岗位和名额限制;评定资格与聘任职务分开进行;获得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只表明其已具备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不与工资等待遇挂钩,可作为应聘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的主要依据。因此,你取得专业技术资格时间虽然从2011年12月算起,但不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起始时间。

在其单位完成首次岗位聘用认定后,获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人员,必须在有相应空缺岗位的条件下,才能聘用到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因此,取得专业技术资格与聘任专业技术职务存在“时间差”的问题肯定是存在的。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4

为进一步推进并深化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我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科学、客观、公正评价我校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教师职务聘任的文件精神和《苏州大学教师职务聘任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苏大人[2006]51号)的相关规定,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一条 适用范围及岗位分类

一、本办法适用于在我校专职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在职在岗人员,不包括已达到学校规定退休年龄尚未办理退休手续的人员。

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为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教师高级职务按岗位性质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并重型、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临床教学型五种。教学为主型岗位教授主要承担大类基础课程、专业教学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为主型岗位副教授主要承担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任务,教学科研并重型岗位教师承担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科研为主型岗位教师主要在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应用推广型岗位教师主要在学院(部)和相关科研机构从事技术开发、成果转换和校企合作等工作,临床教学型岗位教师承担临床医学院临床教学任务。

第二条 应聘各级教师职务的基本条件

一、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要求

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学风端正,教书育人,敬业爱岗,为人师表。积极参与学科(专业)建设,关心集体,团结协作,积极参加各项集体活动。任现职期间考核均在合格以上,破格人员至少有1次为优秀。

任现职期间,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在规定的正常年限基础上延迟应聘或不能应聘:

(一)考核基本合格或受警告处分者,延迟1年以上应聘。

(二)考核不合格或受记过以上处分者,延迟2年以上应聘。

(三)受行政处分或党员纪律处分期限内,不能应聘。

(四)根据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社科(2009)3号)文件精神,有下列弄虚作假行为和学术不端行为者,不能应聘。

1、伪造学历、学位。

2、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3、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4、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5、伪造注释。

6、未参加创作,在他人学术成果上署名。

7、未经他人许可,不当使用他人署名。

8、一稿多投。

二、学历资历要求

(一)应聘助教

1、具有学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1年以上。

2、获得硕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经考察能胜任和履行助教职责,可以直接聘任助教职务。

3、助教职务不实行学历资历破格应聘。

(二)应聘讲师

1、具有学士学位,受聘助教职务4年以上。

2、获得第二学士学位后,受聘助教职务3年以上。

3、获得硕士学位后,受聘助教职务2年以上。

4、获得博士学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经考察能胜任和履行讲师职责,可以直接聘任讲师职务。

5、讲师职务不实行学历资历破格应聘。

(三)应聘副教授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受聘讲师职务5年以上。

2、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讲师职务2年以上。3、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音乐、体育、美术等特殊专业40周岁以下者),应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4、破格应聘者须具有博士学位,受聘讲师职务3年以上,或获得博士学位后,受聘讲师职务1年以上。

(四)应聘教授

1、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受聘副教授职务5年以上。2、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须具有博士学位,1958年1月1日至1962年12月31日之间出生者须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及以上学位。音乐、体育、美术等特殊专业教师的学历(学位)要求可适当放宽,1963年1月1日以后出生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

3、破格应聘者须具有博士学位,受聘副教授职务3年以上。

三、出国(境)要求

2013年起教师应聘教授职务,须具有在国(境)外研修、访学、合作研究的经历,其中人文社会科学类教师要求连续6个月以上(对公共体育课教师不作要求),自然科学类教师要求连续12个月以上。今后将适时对应聘副教授职务者提出出国(境)研修经历的要求。

四、外语要求

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取得国家或全省统一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合格证书(应聘高级职务者须取得高级合格证书,应聘中级职务者须取得中级以上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一)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

(二)具有外语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三)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四)年龄在50周岁以上。

(五)市(厅)级以上科技进步三等奖(及相应奖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个人奖励证书为准)。

(六)经省教育厅审核确认在本行业本地区作出重要贡献及从国内外引进的有突出成就的人员。

五、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

具有开展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所需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取得省人事、教育主管部门颁发的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考核合格证书或全国职称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免考:

(一)具有计算机专业专科以上学历。

(二)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成绩合格。

(三)应聘计算机学科专业技术职务。

六、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要求

应聘教授、副教授、讲师职务者,必须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

七、新教师岗前培训合格证书要求

凡1997年(含1997年)以后补充到高校的教师,应聘中级、副高级职务的,均须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

八、社会工作要求

受聘现职务以来,应积极承担各项校内社会工作及公益性工作,包括承担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参与学科(专业)建设,指导学生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担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学生管理工作。

第三条 应聘各级教师职务的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讲师

(一)受聘现职务以来基本教学业绩要求

1、通识教育课程、大类基础课程的教师,独立系统担任过1门以上课程的讲授工作,专业教学课程的教师担任过某些专业课部分或全部讲授工作,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教学综合考核在良好以上。

2、承担过1门以上课程的辅导、答疑、课堂讨论、习题课、实验课等教学工作,专业课和实践课教师还须参加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工作。

3、有1篇以上具有独立见解的教学总结。

(二)受聘现职务以来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要求

SCI、EI收录的论文1篇(自然科学类),或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篇(人文社科类);或省级以上刊物论文2篇;或参加编撰正式出版的学术专著或教材1部,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同时省级以上刊物论文1篇。

二、副教授、教授

受聘现职务以来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与学术能力要求见附件。

第四条 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

一、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工作由学校统一组织。对应聘教授(除教学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外)职务者,学校聘请7名校外正高级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评议;对应聘副教授(除教学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外)职务者,学校聘请5名校外正高级同行专家进行学术评议。校外同行学术评议结论三分之二以上为“已达到”的,方可由学院(部)聘任小组进行评议。

二、应聘教学为主型、应用推广型教授、副教授职务者,由学校聘请相关校内外专家召开会议对其进行学术评议。

三、应聘者提供给校内、外专家的评议材料主要包括:个人简历、教学业绩(承担教学任务、教改项目、教学获奖等)、科研业绩(主要学术贡献、承担科研项目、科研获奖、发明专利、出版著作、发表论文目录及论文被引用情况等)、任现职以来代表作(正式出版著作或发表的论文5种左右)等。教学为主型教师还须提供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材料。

第五条 隔年申报制度

实行教师职务隔年申报制度。第一次应聘高一级职务或同级转评未获通过者,须间隔一年后方可再次应聘,第二次应聘高一级职务或同级转评未获通过者,须间隔两年后方可再次应聘,以此类推。次年底前达到规定退休年龄者可不受此限制。

第六条 对少数受聘现职务以来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并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非常突出成绩者,可不受基本条件限制进行应聘,学校将聘请6位(本人可推荐3位人选)国(境)外专家进行同行学术评议。若国(境)外同行专家一致同意推荐其晋升相应职务,则由学院(部)聘任小组推荐,学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表决聘任。若应聘未获通过者,须间隔三年后方可再次应聘。

第七条 聘任程序

一、应聘人员递交书面申请及相应材料,并按规定进行公开展示。应聘者提交相关材料时,应对本人的学术行为是否符合学术规范、所提供的业绩材料是否真实作出承诺。

二、各学院(部)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进行审查,并根据学校统一安排,将教学、科研成果报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审核汇总。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负责论文、科研项目、科研获奖等科研业绩的审核;教务处、研究生部负责教学论文、教学工作量、教改项目、教学获奖等教学业绩的审核。审核结果须在网上进行公示。

三、各学院(部)根据审核结果,对应聘教授、副教授人员是否具备应聘基本条件和业务条件提出明确意见,并将具备条件人员报学校审核,视为正式应聘,交纳相关评审费用。

四、学校对学院(部)上报的应聘人员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反馈至学院(部)。

五、应聘高级职务人员在学院(部)规定的范围内(人数不少于15人)作述职报告,并进行民意测评,测评结果作为学院(部)聘任小组评议的参考。

六、学院(部)思想政治考核小组、教学质量考核小组进行考核,确定考核等第(教学质量考核须排序)。

七、学校统一组织将应聘高级职务人员的材料送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校外同行专家学术评议结果达到相关要求后,由学院(部)聘任工作小组评议。

八、学院(部)聘任工作小组、校教学为主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及校应用推广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根据应聘人员的教学科研情况、同行专家评议意见以及岗位数等情况,对照有关职务岗位的任职条件进行评议,在限额内对应聘高级职务人员提出推荐意见,对应聘中级职务人员提出聘任意见。

九、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对拟聘高、中级职务岗位人员进行审核评议,确定聘任人选,公示聘任结果。

公示期间,对结果有异议者可向校教师职务聘任工作监督委员会署名提供相关证据和书面材料。经核实后,报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研究,如有必要,以票决方式作出决定。

学院(部)聘任工作小组、校教学为主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校应用推广型教师职务聘任工作小组、校教师职务聘任委员会须有四分之三以上成员出席方能举行会议,在通过人选时,其同意票数均须达到出席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

十、学校将聘任结果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审核通过后,按《苏州大学岗位设置与聘用暂行办法》(苏大人[2009]56号)有关规定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合同,并颁发聘书。

第八条 对公派出国(境)的教师,在批准的期限内可参加学校教师职务聘任的评审。评审通过的教师,在批准期限(包括批准延长时间)内回国的,回国报到后学校发文聘任,从评审通过时起聘;逾期回国的,须重新参加学校的职务聘任。

第九条 非学校编制临床带教医师申请应聘教师职务的,必须已聘任相应级别卫生技术职务。

第十条 应聘高一级职务人员的现职务系列必须和所申请晋升职务系列一致,不得转岗应聘高一级职务。

第十一条 海外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其任职条件可不受资历限制,免试外语及计算机,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可以采取“先评后补”的方式,根据本人实际水平、能力和业绩成果直接应聘相应职务。

第十二条 专职科研人员应聘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职务的要求参照本办法执行,其中对高校教师资格证书、教学业绩的相关条件可不作要求,科研水平及学术能力的基本要求按相同学科教学科研并重型教师要求的2倍执行。

第十三条

经学校批准进行教师职务聘任试点工作的学院(部),按学校审核同意的方案组织本学院(部)的教师职务聘任工作。

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文之日起执行,由人事处负责解释。若学校原有规定与本办法相抵触的,以本办法为准。

附件一:应聘高级职务(除教学为主型外)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

附件二:应聘教学为主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三:应聘应用推广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四: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除艺术学、外语小语种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五: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六: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小语种)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七:应聘理科类(数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八:应聘理科类(物理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九:应聘理科类(化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应聘工科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一:应聘工科类(建筑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二:应聘工科类(除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三:应聘生物医药、农学类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附件十四:本办法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附件一:

应聘高级职务(除教学为主型外)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

一、每学年至少系统担任1门全日制本科生主干课程的讲授工作,教学工作量饱满(应聘科研为主型职务者教学工作量须达到同学科专任教师平均教学工作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二、教学综合考核须在“良好”以上,其中应聘教授职务者,教学综合考核须为“优秀”。

三、应聘教学科研并重型教授职务应具备下列任两项(须跨项),应聘教学科研并重型副教授、科研为主型、应用推广型和临床教学型职务者应具备下列任一项。来校工作不满3年者不作要求。

(一)在省级以上刊物上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篇(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不在之列)。

(二)编著、主编(第一副主编)出版本科生用教材1本(应聘教授者,本人编写15万字以上,应聘副教授者,本人编写10万字以上)。

(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国家级精品教材建设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五名);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精品教材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三名)。

(四)参加国家级教改项目(前三名),或省级教改项目(前二名),或主持校级教改项目1项,同时应取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教改成果(论文、获奖等)。

(五)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1项(均取前五名)。

(六)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前二名)。

(七)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得校级教学奖(个人奖)1项。

(八)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项。

(九)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十)独立指导或第一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莙政研修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果,成果形式为:指导的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附件二:

应聘教学为主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每学期至少系统担任1门全日制本科生课程的讲授工作,每学期完成的全日制本科生教学课时数不少于200课时。

二、教学综合考核须为“优秀”。

三、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第一项和其它任三项(须跨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至少4篇;或主编出版本科生通用教材1部(本人编写15万字以上),同时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至少2篇)。

(二)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三名);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二名)。

(三)参加国家级教改项目1项(前三名),或主持省级教改项目1项,同时取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教改成果(论文、获奖等)。

(四)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前三名);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前两名);或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第一名)。

(五)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排一)。

(六)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校级教学奖(个人奖)1项。

(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或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项。

(八)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九)独立指导或第一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莙政研修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果,成果形式为:指导的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四、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第一项和其它任三项:(须跨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教学研究论文至少2篇;或主编出版本科生通用教材1部(本人编写10万字以上),同时核心期刊论文2篇。

(二)国家精品课程、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试验区和国家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五名);省级精品课程(含双语)、省级品牌特色专业、省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省级人才培养试验区、省级以上精品教材建设、省级优秀教学团队等的主要成员(均取前三名)。

(三)主持校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1项,同时取得与该项目密切相关的教改成果(论文、获奖等)。

(四)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前五名)。

(五)获省级以上多媒体课件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前二名)。

(六)获校级以上教学竞赛、专业竞赛二等奖以上1项;或获校级教学奖(个人奖)1项;

(七)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获省级以上优秀论文1项。

(八)指导学生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二等奖以上。

(九)独立指导或第一指导大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创新实验计划、莙政研修计划,并取得明显成果,成果形式为:指导的本科生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或获国家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

附件三:

应聘应用推广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5篇,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或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6件。

(二)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300万(人民币)以上;或主持单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200万(人民币)以上。

(三)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3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四)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3篇,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二)作为主要项目骨干(每个项目除主持人外,骨干不超过2人)参与的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达300万(人民币)以上,或参与单项纵向科研项目经费200万(人民币)以上。

(三)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2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获得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

(四)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一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注:人文社科类不设应用推广型高级职务。

附件四:

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除艺术学、外语小语种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或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6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或一类核心期刊论文4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并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10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项目各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2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二类核心期刊论文5篇;或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或一类核心期刊论文2篇。

2、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50万元(人民币)。

3、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前二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7篇(其中一类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横向课题到帐经费累计100万元(人民币)。

3、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前二名)1项。

注:

在2012年教师职务聘任中,仍可执行《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教师应聘高级职务部分政策调整意见》(苏大人[2008]101号)文件的相关规定:应聘者可以选择按照07版目录也可选择08版目录(含今后的微调部分)。选择07版目录者,仍执行苏大人[2008]29号第八条第五点的相关规定。即:“应聘教授(研究员)职务者,须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一类、二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3篇(其中,一类权威核心期刊上至少1篇);应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者,须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在一类、二类权威核心期刊上发表本专业学术论文1篇。”

附件五:

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艺术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 及学术能力

一、职务类型

艺术类专业教师分为理论型教师和实践型教师。理论型教师是指主要从事美术、艺术设计、音乐史论教学和研究的教师。实践型教师是指主要从事美术(含设计美术基础教学)、艺术设计(含染织美术、服装艺术、平面设计、媒码艺术、环境艺术、陶艺等)、音乐(含器乐、声乐等)等技法、技能、技巧等实践动手教学和研究的教师。

二、应聘教授职务

(一)理论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2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个人学术专著(20万字以上)1部,同时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

2、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艺术项目1项。

3、主持到帐经费为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4、主持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省级(含教育厅)相关课题2项。

5、主持有重大政治、文化意义的国际合作项目1项;或在国外工作学习期间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所在国科研项目1项。

6、获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排名第一);或获省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励1项(排名第一)。

(二)实践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6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个人学术专著(10万字以上)1部(或合著通用教材2部,其中至少有1部本人为第一作者),同时核心期刊论文3篇。

2、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艺术项目1项。

3、主持到帐经费为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4、入围全国美展两次;或在全国单项权威专业大展中获奖;或在其它全国性权威比赛中获奖(含中国美协艺委会举办的全国性权威大展)。

5、由省级以上机构组织在省级以上美术馆、音乐厅举办个人画展、音乐会等。

6、获省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项(排名第一);或获国家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一等奖以上奖励1项(排名第一)。

三、应聘副教授职务

(一)理论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4篇;或撰写正式出版的本专业高水平的个人学术专著(8万字以上)1部,同时核心期刊论文2篇。

2、主要参加省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3、主持到帐经费为5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4、获市(厅)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或获省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

(二)实践型教师(须同时具备下列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1、核心期刊论文3篇;或编撰正式出版的通用教材(5万字以上)1部,同时核心期刊论文1篇。

2、主持到帐经费为1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横向课题1项。

3、作品入围全国美展;或获省级以上美术展览、设计(音乐)比赛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

4、获市(厅)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或获国家级专业团体优秀成果奖、省社会团体成果奖三等奖以上奖励1项(前二名)。

注:正式出版100页以上的个人画集在职务聘任中可视同1篇核心期刊论文,且仅限1本。

附件六:

应聘人文社会科学类(外语小语种)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3篇)。

(二)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三)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至少1篇)。

(二)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三)获市(厅)级及以上奖励(前二名)1项。注:

一、外语小语种是指除英语、俄语、日语以外的外语专业。

二、外语小语种核心期刊目录: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院公布的核刊以及下列刊物:

1、辞书研究

2、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3、山东外语教学

4、上海翻译

5、中国科技翻译

6、外语小语种国际期刊:由人文社会科学院认定。

附件七:

应聘理科类(数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概率与数理统计(1)SCIE论文6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4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2、应用统计、大学数学、金融数学

(1)SCI(或SSCI)收录论文3篇。

(2)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系统生物中心

(1)SCIE论文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6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一)项为必备项:

(一)SCIE论文2篇或数学类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应用统计、大学数学、金融数学方向的教师,其中SCI或S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系统生物中心(科研为主型)的教师,须SCIE论文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2篇)。

(二)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三)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

数学类核心期刊目录:

1、中国科学

2、数学学报

3、数学年刊

4、应用数学学报

5、数学物理学报

6、计算数学

7、系统科学与数学

8、应用概率统计

9、力学学报。

附件八:

应聘理科类(物理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5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3篇(其中SCI二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6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8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二区收录论文至少2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 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和 Advanced?Materials?或其他IF大于10以上的论文,可以放宽论文篇数的要求,并优先推荐。

附件九: 应聘理科类(化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10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12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8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5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2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5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有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或其他IF大于10以上的论文,可以放宽论文篇数的要求,并优先推荐。

附件十:

应聘工科类(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10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6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12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8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5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2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2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SCI或E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4篇);或SCI或EI收录论文6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2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8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注:

1、有JACS;Angew.Chem.Int.Ed.;Adv.Mater.或其他IF大于10以上的,或工科类世界顶级期刊论文,可以放宽论文篇数的要求,并优先推荐。

附件十一:

应聘工科类(建筑学)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化到帐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4篇;或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3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1篇;或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

2、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6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论文、SCI、EI收录论文至少2篇;或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注:

一、建筑学核心期刊目录:

1、国内一类权威核心期刊:《建筑学报》、《城市规划》、《中国园林》。

2、国内核心期刊:《建筑师》、《世界建筑》、《时代建筑》、《新建筑》、《华中建筑》、《城市规划汇刊》、《规划师》、《现代城市研究》、《室内设计与装修》、《装饰》、《中国环境科学》、《应用声学》、《照明设计》。

3、国外重要的专业学术刊物(视同为国内核心期刊):Architectural Record, Architectural Review, Architectural Journal,Journal of APA(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Architectural Design,Urban Study,Town Planning Review,新建筑(日),近代建筑(日),Global Architecture,Interior Design,Landscape Architecture。

二、国家级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学术水平相当的国家纵向科研项目。

2、两个以上省部委联合立项的纵向科学研究项目。

3、国家级重点学术论著、国家级重点教材和国家法定技术规范的编撰项目。

4、国家设立的规模宏大或意义重大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项目。

5、国家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竞赛项目,指包括在国内外和全国范围内公开征集方案、规模较大、专家评选、结果公布,且参加单位(至少四家)半数以上为国家级建筑及规划设计院、著名院校及境外知名规划设计事务所的高水平竞赛。

三、省(部)级项目

1、省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其他学术水平相当的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

2、省部设立的规模较大、意义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项目。

3、省(部)级重点学术论著、省内统编教材和省(部)级技术规范的编撰项目。

4、省(部)级建筑和城市规划设计竞赛项目,包括在地区和省内范围公开征集方案、规模较大、专家评选、结果公布,且参加单位(至少四家)半数以上为省内外甲级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院的高层次竞赛。

附件十二:

应聘工科类(除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外)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3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或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帐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5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2件;或核心期刊论文12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4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3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累计纵向科研项目经费不少于50万元;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5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帐经费2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件。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科研为主型

1、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3篇;或核心期刊论文8篇,其中SCI或EI收录论文至少2篇,同时获授权发明专利不少于1件。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或重大成果转让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附件十三:

应聘生物医药、农学类高级职务应具备的基本科研业绩及学术能力

一、应聘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5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或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3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临床教学型

1、核心期刊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3篇(其中SCI三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三)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8篇(其中SCI一区收录论文至少1篇,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2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同时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200万元(人民币)。

3、获国家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五名)1项;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

二、应聘副教授职务,应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项,其中第1项为必备项:

(一)教学科研并重型

1、SCI收录论文2篇。

2、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8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0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二)临床教学型

1、核心期刊论文4篇,其中SCI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市(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要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5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60万元。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三)科研为主型

1、SCI收录论文2篇(其中SCI二区以上收录论文至少1篇)。

2、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或主持单项横向课题到帐经费100万元(人民币);或一年内累计主持横向课题到账经费150万元(人民币)。

3、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前三名)1项;或获市(厅)级二等奖以上奖励(排名第一)1项。

附件十四:

本办法有关词语或概念的解释

一、“延迟1年”:如正常年限未满,按正常期限+1年计算;如正常年限已满,按受处分之日起向后延迟1年计算。“延迟2年”、“延迟3年”计算方法同“延迟1年”。

二、论文须为独立或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公开发表的本专业论文(在刊物的“增刊”、“特刊”、“专刊”、“专辑”上发表的论文以及论文集收集的论文均不在之列)。

三、“核心期刊”指人文社会科学院、科学技术与产业部公布的核心期刊,一类、二类核心期刊论文指人文社会科学院公布的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目录中所规定的一类、二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二类以上核心期刊论文指在一类或二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核心期刊有特别说明的以说明为准。省级以上刊物指省级以上部门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和高等学校主办的公开出版的学报(须有ISSN或CN刊号)。

四、SCI、SCIE、EI论文指被SCI、SCIE、EI收录的论文,SCI一区(二区、三区)论文指根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按和学科对SCI期刊进行的4个等级的分区。

五、经校人文社会科学院认定的专著,可在职务聘任中视同2篇二类核心期刊论文,且仅限1本。经校科学技术与产业部认定的专著,可在职务聘任中视同1篇SCI二区(或EI)论文,且仅限1本;获国家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可视同1篇SCI二区(或EI)论文,且仅限1项,对专利有特殊规定的除外。

六、主持项目指为该项目的主持人,主要参加项目指项目的前三名。

七、有推荐申报国家级奖项资格的行业协会评审的奖项等同于省(部)级奖项。

八、规定的数量、等级均含本级,如1项以上含1项,市(厅)级以上项目含市(厅)级项目,二等奖以上奖励含二等奖。

九、交叉学科的教师根据所从事的领域选择应聘学科,其成果亦应与所应聘的学科专业相关。

十、市厅级科研项目不包括校级科研项目,市厅级奖励不包括校级奖励。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5

暂行办法》补充规定

校内各单位:

为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充分发挥职务评聘工作对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教学工作的导向作用,使广大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更加注重工作质量、注重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努力适应学校建设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需要,学校决定对现行《陕西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暂行办法》(陕师校发[2006]16号)中的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具体修改和补充意见如下:

一、提高对教学科研人员晋升高级职务科研项目的要求 ㈠晋升正高必须有主持科研项目和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具体对教师系列任职条件第六章第三十三条“科研要求”中部分内容作如下修改:

▲教学科研型教师:

⒈对文科教师晋升教授增加“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或主持国家其他部委项目1项且本人任现职以来校外获得的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3万元;或主持到校经费30万元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1项;或承担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40万元以上”的要求,并作为一项必备条件。

⒉将理工科教师晋升教授条件2“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调整为“任现职以来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1项;或任现职以来累计主持横向科研项目到校经费150万元以上”,并作为一项必备条件。

▲科研为主型教师:

⒊将文科教师晋升教授条件3中“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或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1项(一等奖前3人,二等奖前2人)”调整为“累计主持国家部委科研项目2项(其中任现职以来主持国家级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1项);或主持国家部委科研项目2项且本人近五年自校外获得的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5万元;或主持到校经费40万元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1项;或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60万元;或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且以第一人身份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或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

⒋将理工科教师晋升教授条件3中“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省部级项目2项”调整为“主持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国家基金面上项目2项;或主持累计到校经费300万元以上的横向科研项目;或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500万元以上”。

▲破格申报正高职务:

⒌申报破格晋升正高职务者,截至申报当年12月31日理工学科申报人应不超过40周岁,人文社会学科申报人应不超过45周岁。

⒍破格申报教师正高职务的条件调整为:

⑴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且符合正常晋升教授条件者,可不受学历、资历、年龄、外语等条件的限制:

①在Nature、Science、Cell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或在本学科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2篇及以上;

②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项(一等奖前5人,二等前3人,三等奖主持人);或以第一人身份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二等以上奖励1项、或教育部科技成果奖1项,或省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成果奖励一等奖1项。

⑵具有博士学位,担任副教授职务满2年者,在符合正常晋升教授条件的基础上,另增加以下科研条件:

①文科:在本学科权威(校定19种)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且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②理工科:在本学科SCI一区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或在本学科SCI二区级别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篇,且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

㈡晋升副高必须作为核心成员参与过国家或部委级以上项目的研究、或主持过省级以上项目的研究,并有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具体对教师系列任职条件第五章第二十四条“科研要求”中部分内容作如下修改:

▲教学科研型教师:

⒈将文科教师晋升副教授选项条件4“主要参加(前3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调整为“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前2人)1项或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且本人近三年自校外获得的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1万元;或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累计可支配到校经费10万元”,并增列为必备条件。

⒉将理工科教师晋升副教授选项条件2“主要参加(前3人)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项,或主持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调整为“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前3人)或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且本人近三年自校外获得的年均科研经费不少于3万元;或近三年承担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30万元”,并增列为必备条件。

▲科研为主型教师:

⒊将文科教师晋升副教授条件3调整为“主持国家部委级科研项目1项;或近三年自校外获得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30万元以上;或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奖(一等奖前2人,二、三等奖主持人)1项或陕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主持人)”。

⒋将理工科教师晋升副教授条件2调整为“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或近三年自校外获得的科研项目累计到校经费80万元以上;或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成果奖(一等奖前3人,二等奖前2人)1项或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以上奖1项(主持人)”。

▲破格申报副高职务:

⒌申报破格晋升副高职务者,截至申报当年12月31日理工学科申报人应不超过35周岁,人文社会学科申报人应不超过40周岁。

⒍将第二十六条破格晋升副教授条件调整为“具有博士学位和一年以上高校教学经历,在符合正常晋升副教授业绩条件的基础上增加主持国家基金项目1项或主持横向项目且到校经费理工科80万元、文科30万元以上”,其它要求按修改后的相应规定执行。

㈢废除第四十一条第一款“横向科研项目或课题,累计到校经费„„可视为XX级项目”的规定。

㈣上述要求2012参照执行,2013起正式执行。

二、新增对教学科研系列晋升高级职务的留学经历要求 为适应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推动教师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教学科研系列晋升高级职务的人员增加留学经历要求。具体为:

㈠2011至2013年(过渡期),在符合条件的申报人员中评

审时向有连续一学年以上国(境)外留学经历的人员倾斜。

㈡自2014年1月1日起,1968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学科研人员申报晋升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职务的,原则上必须有连续一学年以上国(境)外留学经历。

三、执行陕西省职称外语免试规定

除继续执行我校文件中关于外语免试的有关规定外,全面执行《陕西省人事厅关于转发落实国家人事部<关于完善职称外语考试有关问题的通知>的通知》(陕人发[2007]52号)及其补充规定中职称外语免试的规定。

四、规范教学论文认定范围

教师系列教学要求中“教学研究论文”必须为有“CN”和“ISSN”刊号或“ISBN”书号的正规出版物公开发表的论文,刊物范围和具体刊物的级别由教务处负责甄别认定。

五、取消各系列《计算机能力考试合格证书》的要求 在各系列职务评聘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中,取消《计算机能力考试合格证书》的要求,但推荐评审人员仍须按陕西省有关规定执行。

六、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职称的要求 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申报晋升职称者,学生评议优秀率、教师评议优秀率、校委会评议优秀率必须达到陕西省《评审办法》所要求的比例;作为评审条件的论文不包括教案和说课稿等,且必须是在有“CN”和“ISSN”刊号或“ISBN”书号的正规出版物公开发表的论文。

七、其它规定

㈠以上规定经学校职务评聘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12月20日会议研究通过,除已明确执行时间者外,自文件下发之日起执行。

㈡各学院(中心)应根据本单位教师队伍发展需要,积极

制订适合学院(中心)特色且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的评聘条件,加强对教师职业发展的引导。

㈢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学校职务评聘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决定。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6

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基本条件的暂行规定

(二零零七年六月修订)

为适应黑龙江省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客观公正地评价我校专业技术人员的综合水平及业务能力,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多出成果,多出人才,调动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适应建设一流地方性理工大学的需要,根据黑人发[2004]84号文件及黑龙江省教育厅、人事厅的其它文件精神,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职业道德要求(适用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凡申报评聘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必须热爱祖国,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和与人协作共事精神,遵守国家的宪法与法律,全面履行本岗位职责。

基本条件特殊说明(适用各专业技术职务系列)

1、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机构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特邀发言(有大会特别发言邀请函)并收入论文集正式出版的学术论文可作为评审的依据,其论文发表的级别和学术水平由评审专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申报者所提供的论文、著作、科研成果等必须是任现职以来的。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以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在晋升高级职务时可使用一次;硕士研究生定职者,其研究生毕业以后的成果在晋升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可以使用一次。

3、所提供的科研成果,若属于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则须提供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或被引用和检索及社会反响情况;若属于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则须提供所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或专著,或咨询报告,或调研报告等;若属于应用成果,则须提供经有关部门组织的鉴定证书或验收报告。

4、申报评聘中、高级教师职务,要求必须具备大学本科毕业学历,并获取学士学位,对于国家实施学位制度前具有大学本科毕业学历者,在晋升教师职务时可按具有学士学位对待;对于后取得学历者,要求所学专业与现从事专业必须相同或相近。

5、博士后出站人员申报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时,其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时间可视同担任现职务的年限。

6、非教师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原则上不得申报教师职务系列,申报教师职务系列的人员必须在相应的学科评审,要求转教师职务系列的人员必须在教学一线并满足相关条件。

7、除学生工作人员外,所有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原则上必须在所在部门相应的学科组评审。

8、对于因工作需要调入机关工作的具有讲师职务的教师,若仍兼任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原则上只允许申报评聘副教授职务,到申报评聘正高级职务时,必须按现有岗位申报,原则上不再允许申报教授职务;

9、对于因工作需要调入机关工作的具有副教授职务的教师,若在机关工作的时间少于担任副教授职务在教学一线工作的时间,同时仍兼任教学单位的教学工作,可以申报评聘教授职务,否则必须按现有岗位申报,原则上不再允许申报教授职务。

10、对于不是教师编制并不在教学岗位工作的非教师职务的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若具有博士学位、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在学科建设上已成为方向带头人和后备带头人、且一直参加相关院(部)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的,确因学科建设需要可申请由其它系列的专业技术职务转为教授。

11、校内各类人员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原则上要立足本岗位申报;各级评审尤其是正高级专 业技术职务的评审必须坚持标准、从严掌握,严格职称评聘的学科界限和系列界限。

12、党政领导(副处级以上)兼任教师职务和专职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其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可酌情减少。

13、基本条件中涉及的业绩、成果、论著等,均为任现职以来取得的。

14、基本条件中所提的重大、较大、较好、一般科研成果是指:

重大科研成果:列入国家计划的攻关项目、省下达并认定的重大项目,成果通过相应技术鉴定,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有重大社会、经济效益;

较大科研成果:省(部)级科研课题或项目,成果通过相应技术鉴定,水平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并有较大社会、经济效益;或获得省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奖,新技术、新工艺研究、新产品开发奖,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奖,技术引进吸收和技术改造奖;

较好科研成果:地(市)级科研课题或项目,成果通过相应技术鉴定,水平达到国内水平或省内先进水平,并有较好社会、经济效益;

一般科研成果:课题或项目通过技术鉴定,水平达到省内水平或本地(市)先进水平,有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15、基本条件中所提的主持或主要负责是指:完成该项目时的项目技术负责人以及主要专业的技术负责人;完成该研究课题的主持人;完成该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

16、基本条件中所提的起关键作用,或主要人员,或主要贡献者是指:提出和确定课题、项目的总体方案的人员;完成该科研课题时直接参与对关键技术或疑难问题的解决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直接参与并解决在研究、开发、应用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技术难点的人员。

17、基本条件中所述科技开发是指:主要是指科研成果的技术转让、科研成果的二次开发、科技成果(含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技术经济贸易等;科技管理是指主要指学术组织的业务管理、科技计划及成果管理、科技政策研究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和管理、技术安全及技术装备管理、科技器材管理、基建工程技术管理及科技信息管理等。

18、基本条件中外观设计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者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并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实用新型专利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发明专利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在各个系列标准中三项专利不是“业绩与成果”中的必备条件,是作为相关系列(专业)“业绩与成果”条件中“成果”条件之一的补充。

19、基本条件中涉及的年龄和任职时间均截止到当年的8月31日。

20、具有博士学位人员任副高满三年但不满五年申报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如通过学校评聘但未通过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复审,由学校兑现相关待遇,满五年后按省里相关政策兑现有关待遇;先期未有任职直接申报评聘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如通过学校评聘但未通过黑龙江省相关部门复审,由学校兑现相关待遇,按省里规定年限办理相应的任职手续并兑现有关待遇。

21、具有任职资格,学校未聘任的人员,不享受相应职务的有关待遇。

教师系列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具有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讲师职务:(一)具有学士学位,且任助教四年以上;

(二)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任助教三年以上;

(三)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以确定为讲师任职资格。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副教授职务:

(一)博士后出站;

(二)获博士学位,且任讲师二年以上;

(三)获硕士学位,且任讲师五年以上;

(四)大学本科毕业并具有学士学位,且任中级职务六年以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教授职务:

(一)获博士学位,且任副教授三年以上;

(二)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且任副教授五年以上;

(三)获学士、硕士学位,且任副教授六年以上(年龄需满45周岁),对于业绩突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硕士生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可不受年龄限制。

第三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学生工作人员申报评聘法学二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成果与工作业绩另行规定)(一)申报讲师

l、必须较好地完成1门或1门以上本、专科生的教学任务,并能较好地完成指导实验、指导生产实习、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工作,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师,其年均教学工作量至少达到80学时,专业课教师其年均教学工作量至少达到40学时,且教学态度认真,效果优良,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

2、在省、部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过1篇以上与本人学术领域相结合的论文,为第一、二、三作者;

3、至少参加1项教学研究或科学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

4、兼任过1个以上班级的班主任工作且认真负责或参加教材和实验室、研究室的建设工作并做出一定成绩或参加教学、科研改革研究及学术活动。

5、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1项(共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1、4项为必备项,2、3、5项可备其一。

(二)申报副教授

l、至少完整地讲授1门本、专科或研究生课程,基础课和技术基础课教师,其年均教学工作量至少达到144学时,专业课教师其年均教学工作量至少达到80学时,且教学态度认真,效果优良,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师必须指导所授课程的全部实验环节,专业课教师必须指导所授课程的实验,并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共5人以上;

2、在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各发表过1篇论文(含教育、教学法研究论文,下同),或者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3、至少参加1项省、部级以上教学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是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参加者或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厅(局)级以上教学或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或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类学科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2万元以上,自然科学类学科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10万元以上;

4、获省(部)级以上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奖或教学成果奖,或厅(局)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两项),或者有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科研项目省(部)级1项或厅(局)级2项,本人为项目主要贡献者;

5、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十万字以上被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本人编写部分在三万字以上);或主编正式出版的校内十万字以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或自编教材(包括实验教材)被三届以上学生使用,并经校外专家评审证明,质量确实较高(本人为主编、副主编);参与编写正式出版的与本专业有关的专著(本人编写部分在五万字以上);

6、在教学改革或学生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两次获得学校的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作者名次为前二名有效)。

7、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上均为第一或第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1、2、3项为必备项,4、5、6、7项可备其一。

(三)申报教授

l、至少完整地讲授1门本、专科或研究生课程,或指导硕士研究生已毕业;其年均教学工作量至少达到80学时,教学或指导硕士研究生效果优良,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

2、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至少发表过2篇论文(含教育、教学法研究论文,下同),或者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论文和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3、至少主持1项市(地)或厅(局)级教学改革或科研项目或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社会科学类学科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3万元以上,自然科学类学科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15万元以上;

4、获国家级科技奖励,或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技术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社会科学奖或教学成果奖1项或三等奖2项,或者有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本人为项目主要贡献者;

5、正式出版具有学术价值专著(若是合著,撰写部分要在八万字以上);或主编(副主编、主审)正式出版的全国通用教材;或主编正式出版公开发行的教材;或主编正式出版的校内十万字以上教科书、教学参考书2本以上,公认质量较高;

6、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上均为第一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其中至少1项在实施中推广应用。1、2、3项为必备项,4、5、6项可备其一。

第四条 学生工作人员申报评聘法学二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成果要求

(一)申报讲师

1、任现职以来有本科教学工作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效果优良,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

2、在学校认定的省、部级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或撰写1篇有一定深度的工作经验总结、调研报告并在校级以上(含校级)工作研讨会上获奖(以上均为第一、二、三作者),或在工作实践中取得突出成绩;

3、参加1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或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工作。1项为必备项,2、3项可备其一。

(二)申报副教授

1、任现职以来有本科教学工作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效果优良,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

2、在学校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各发表过1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在学校认定的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3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在学校认定的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2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和1篇在校级以上(含校级)工作研讨会上获奖的学生工作论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3、参与完成省(部)级以上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或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项(本人名次为前五名)或主持完成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或社会科学科研课题1项;

4、至少撰写出1篇有价值的学生工作经验总结或研究报告(字数在10000字以上),经校级相关部门评审,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上述4项均为必备项。

(三)申报教授

1、任现职以来有本科教学工作经历,教学态度认真,效果优良,未出现任何教学事故;

2、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过2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在 4 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和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3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或在国家级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和在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2篇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有1篇在省级以上学生工作研讨会上获奖的学生工作论文(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3、参与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1项(本人名次为前三名)或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本人名次为前二名),或主持市(地)厅(局)级科研项目1项;

4、有关科学研究工作的成果获省社科联一等奖(本人为前五位)或二等奖(本人为前三位)或三等奖(本人为主持),并有获奖证书。

上述4项均为必备项。

第五条 学生工作人员申报评聘法学二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工作业绩要求

(一)申报讲师

1、胜任学生工作,任现职期间,学生工作考核均为合格以上;

2、本内无重大工作失误。

(二)申报副教授

1、胜任学生工作,任现职期间,学生工作考核均为良好以上;

2、任现职期间期间,本人或所在的部门受过省级表彰奖励1次或校级表彰奖励2次,或所负责的班级、学生受过省级以上表彰奖励2次;

3、本内无重大工作失误。

(三)申报教授

1、胜任学生工作,任现职期间,学生工作考核均为良好以上(其中一半为优秀);

2、任现职期间,本人或所在的部门受过省级以上表彰奖励2次或省级以上表彰奖励1次和校级表彰奖励2次,或所负责的班级、学生受过省级以上表彰奖励3次或国家级表彰奖励1次;

3、本内无重大工作失误。

第六条 学生工作人员申报评聘法学二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成果和工作业绩要求说明

1、学生班级、学生个人受到表彰奖励是指通过评选审批的各级各类先进荣誉称号(不含省优秀

毕业生)和竞赛获奖(政府或权威学会主办,省级获奖为三等奖以上;不含大型集体项目比赛获奖);

2、重大工作失误是指由于工作不负责任、玩忽职守造成较严重后果的(如:发生火灾、恶性打仗斗殴事件、重大人身伤亡事故、较严重的违纪违法案件、重大政治事件等,负有直接教育管理责任者和直接领导责任者)本均不得申报晋升上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3、本评审标准适用范围:各学院分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党总支副书记、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处、团委以及招生就业指导处负责就业的人员。第七条 备 注

本评审标准由学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

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助理研究员职务:

(一)具有学士学位,且任研究实习员四年以上;

(二)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任研究实习员三年以上;

(三)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为助理研究员。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副研究员职务:

(一)博士后出站;

(二)获博士学位,且任助理研究员二年以上;

(三)获硕士学位,且任助理研究员五年以上;

(四)具有学士学位,且任中级职务六年以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研究员职务:

(一)获博士学位,且任副研究员三年以上;

(二)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且任副研究员五年以上;

(三)获学士、硕士学位,且任副研究员六年以上(年龄需满45周岁),对于业绩突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硕士生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可不受年龄限制。

第三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

(一)申报助理研究员

1、获地(市)级奖1项以上(等级内额定人员);

2、完成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经有关部门鉴定或验收或正在主持1项以上地(市)级科研项目;

3、参加推广应用科研成果,较好地解决了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问题,取得了可以证明的社会、经济效益;

4、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

5、出版过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本人1万字以上)。

6、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1项(共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1、2、3项必备其一,4、5、6项必备其一。

(二)申报副研究员

1、作为负责人或主要人员或主要贡献者取得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研究或推广成果。

1)完成国家或省(部)级重点项目,或对行业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1项以上,成果经省(部)级主管部门验收通过或正在主持1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

2)获国家或省(部)级三等以上奖1项,或地(市)级奖2项(等级内额定人员),或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上均为第一或第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

3)取得较大科研成果1项,或较好科研成果2项,或一般科研成果3项,至少有1项成果被转化,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4)取得较好科研成果1项,并推广科研成果2项,在成果推广过程中,解决了比较重大的技术问题,并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研究成果被省(部)列为推广项目,或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社会效益显著,年创经济效益80万元以上,或年创经济效益人均8万元以上;

6)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15万元以上。

2、发表过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论文(著):

1)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各1篇,或在省级刊物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

2)独立撰写2篇以上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以上重要项目的研究技术报告。技术报告要求有学术观点,技术论证有深度,调研、试验设计和测试数据齐全、准确,并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或技术价值;

3)撰写出版过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5万字以上)。

(三)申报研究员

1、作为主持人或负责人取得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研究或推广成果:

1)国家级奖1项(等级内额定人员); 2)省(部)级二等奖2项(前3名);

3)省(部)级三等奖2项,或地(市)级奖3项(前2名,其中有1项是主持人);

4)取得重大科研成果1项,或较大科研成果两项,并至少获1项地(市)级奖(主持人)或正在主持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5)科技成果被省(部)列为推广项目,或被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采纳,社会效益显著,年创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成果第1持有人,其经济效益要有上级主管部门或使用单位证明);

6)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20万元以上。

7)将自有科技成果、或引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后,年创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产业化项目的技术主持人,其经济效益要有上级主管部门或使用单位证明);

8)向省级以上政府部门提出可行性工改方案或研究报告,被政府采纳,批准实施,获得预期效果,经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对科技进步或行业、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

9)被省(部)级确定为定型产品,并被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成果3项以上。

10)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上均为第一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其中至少1项在实施中推广应用。

2、发表过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论文(著):

1)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刊物发表2篇,或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篇并在省级刊物发表3篇以上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2)正式出版过本学科(专业)理论专著,或实用技术专著(本人为主编,并撰写5万字以 上;或本人为8万字以上执笔者)。第四条 备 注

本评审标准由学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社会科学研究系列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助理研究员职务:

(一)大学本科学历,且任研究实习员四年以上;

(二)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任研究实习员三年以上;

(三)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为助理研究员。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副研究员职务:

(一)博士后出站;

(二)获博士学位,且任助理研究员二年以上;

(三)获硕士学位,且任助理研究员五年以上;

(四)大学本科学历,且任中级职务六年以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研究员职务:

(一)获博士学位,且任副研究员三年以上;

(二)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且任副研究员五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硕士学位,且任副研究员六年以上(年龄需满45周岁),对于业绩突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硕士生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讨论同意 7 后可不受年龄限制。

第三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

(一)申报助理研究员

1、从事基础理论论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独立完成论文3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3千字);从事应用对策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独立完成论文1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3千字);

2、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参加本单位重点科研课题研究1项以上,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独立完成的文字量在2万字以上;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独立完成和作为第一执笔人撰写的专题研究报告2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5千字)。

(二)申报副研究员

1、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独立完成论文5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3千字);从事应用对策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独立完成论文2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3千字);

2、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部(合著独立完成的部分要达到10万字),或主持本单位重点研究课题2项以上,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独立完成的文字量在5万字以上;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独立完成和作为第一执笔人撰写的专题研究报告6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5干字),其中至少1项研究成果被市地级以上决策机构采纳,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获市地级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以上1项或正在主持1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或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3万元以上。

(三)申报研究员

1、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独立完成论文7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 于3千字),其中国家级报刊2篇以上;从事应用对策研究,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独立完成论文3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3千字),其中国家级报刊1篇以上;

2、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公开出版学术著作1部(文字量不少于15万字),或主持重大研究课题3项以上,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独立完成的文字量在8万字以上;从事应用对策研究,独立完成和作为第一执笔人撰写的研究报告8篇以上(每篇文字量不少于5千字),其中至少2项研究成果被市地级以上决策机构采纳,产生显著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3、获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佳作奖以上1项或市地级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以上1项或正在主持1项以上国家级科研项目或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4万元以上。第四条 备 注

本评审标准由学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工程系列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

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工程师职务:

(一)大学专科毕业七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

(二)大学本科学历,且任助理工程师四年以上;

(三)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任助理工程师三年以上;

(四)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为工程师。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高级工程师职务:

(一)具有博士学位,且任工程师二年以上;(二)具有硕士学位,且任工程师五年以上;

(三)研究生班毕业,或具有第二学士学位证书,或大学本科毕业,且任工程师六年以上。

第三条 业绩与成果

(一)申报工程师

1、作为主要或直接参加者取得下列业绩之一:

1)完成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经有关部门鉴定或通过; 2)获地(市)级奖1项以上(等级内额定人员);

3)在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设计、技改项目或产业化项目完成后,获得显著的可以证明的经济效益;

4)提出1项以上科技建议,被地(市)以上业务主管部门采纳,经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对科技进步或行业、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或对产业化工作有重要促进作用,并取得显著的可以证明的经济效益;

5)独立解决分管科技管理工作中较复杂的问题和组织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完成任务好,效率高,效益好,具有可供考核的业绩。

6)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1项(共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

2、发表过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论文(著):

1)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1篇以上本专业或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2)作为执笔者,内部发表2篇本人直接参加项目的技术报告,报告的调研、设计和测试的主要数据齐全、准确、结论公正,公认有一定的价值;

3)作为第一作者参加科技管理有关文件、报告、计划、技术标准等起草工作,本人文字量达到1万字以上;

4)撰写出版过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译著,或科技管理书籍(本人1万字以上)。

(二)申报高级工程师

1、作为负责人或主要人员或主要贡献者取得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业绩:

1)获国家或省(部)级三等以上奖1项,或省(部)级科技成果奖、新产品奖等专项奖2项,或地(市)级奖2项(等级内额定人员),或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上均为第一或第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2)完成1项以上国家重点项目,或2项以上省(部)级重点项目,经省(部)级主管部门鉴定或验收通过或正在主持1项以上国家重点项目,或2项以上省(部)级重点项目或是项目负责人主持1项以上横向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财务进款额近5年要求在8万元以上。

3)在比较复杂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设计项目,或引进消化吸收项目,或产业化项目完成后,年创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

4)提出科技建议1项以上,被地市或省(部)有关部门采纳,经同行专家评议认为对科技进步或行业、专业技术领域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并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通过实施有效管理,协同科技人员取得过较大科研成果,或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及多出成果、多出人才等方面有重大促进作用,有可供考核的突出业绩”。6)在科技成果推广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年创效益50万元以上。

2、发表过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论文(著):

1)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各1篇,或在省级刊物发表3篇以上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论文应反映其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

2)作为第一作者,在内部发表具有独到见解和应用价值的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重要工程技术报告、研究报告、本专业前沿发展综述等4篇以上(其中,省级刊物发表论文2篇以上);

3)主持编写本系统科技管理方面的法规性、政策性文件4件以上,并付诸实施(其中,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刊物发表有独立见解的科技管理论文2篇以上);

4)独立撰写2篇以上本人直接参加的省(部)以上重要项目的研究技术报告。技术报告要求有学术观点,技术论证有深度,调研、试验设计和测试数据齐全、准确,并经同行专家评议,公认有较 9 高的学术水平或技术价值;

5)撰写出版过专著、译著,或科技管理书籍(本人5万字以上)。第四条 备 注

本评审标准由学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实验系列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实验师职务:(一)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二)大学专科毕业七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

(三)中专毕业九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

(四)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三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

(五)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为实验师。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高级实验师职务:

(一)博士后出站;

(二)获博士学位,且任实验师二年以上;

(三)获硕士学位,且任实验师五年以上;

(四)大学本科学历,且任实验师六年以上;

(五)大学专科毕业,且任实验师七年以上。

第三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

(一)申报实验师

1、取得相当于以下条件之一的业绩:

1)地(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项(等级内额定人员)或正在主持一项地(市)级以上科研项目; 2)改进实验技术或方法取得过较好的成绩,或在实验室建设中做出成绩,得到有关部门的认可;

3)创造实验条件,节约较多实验经费,或通过实验工作为本单位创收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年均5万元以上,有科研和财务部门的证明)。

4)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或外观设计专利1项(共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

2、发表过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论文(著):

1)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过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学术论文,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发表或交流实验技术论文2篇以上;

2)撰写出版过本专业学术、技术著作或译著(本人1万字以上);

3)作为执笔者参加过公开发表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材及技术手册的编写工作(本人1万字以上)。

(二)申报高级实验师

1、作为负责人或主要人员或主要贡献者取得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工作业绩,经评审认定达到在对实验技术和仪器设备的改进方面,或在引进的技术和设备的使用、改造方面,做出了显著的成绩:

1)获国家或省(部)级三等以上奖1项,或地(市)级奖1项(等级内额定人员);或正在主持1项地(市)级科研项目;或参与1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或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前7名内)或地(市)级科研项目2项(前5名内);

2)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以 10 上均为第一或第二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

3)在建立和开创新的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理论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并在科技实践中被应用; 4)创建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实验室,并投入使用。

2、发表过相当于下列条件之一的论文(著):

1)作为第一作者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本专业或与本专业有关的学术论文3篇以上,或在省(部)级以上专业学术会议发表或交流实验技术4篇以上;

2)撰写出版过本专业专著、译著(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

3)作为主要执笔者参加过公开发表的本专业或相关专业教材及技术手册的编写工作(本人撰写3万字以上)。第四条 备 注

本评审标准由学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图书资料系列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条件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第二条 学历、资历要求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馆员职务:

(一)大学本科毕业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七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认定馆员职务。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副研究馆员职务:

(一)博士后出站;(二)具有博士学位,且任馆员二年以上;

(三)具有硕士学位,且任馆员五年以上;

(四)大学本科学历,且任馆员六年以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研究馆员职务:

(一)获博士学位,且任副研究馆员三年以上;

(二)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且任副研究馆员五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硕士学位,且任副研究馆员六年以上(年龄需满45周岁),对于业绩突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硕士生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可不受年龄限制。

第三条 业绩与成果要求

(一)申报馆员

1、具有独立工作的能力,能解决有关业务工作中的问题;

2、能全面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担任的各项工作;

3、能够写出有一定水平的调查或研究报告;

4、在省级以上刊物独立发表一篇或作为第一或第二作者合作发表二篇本专业的学术论文。

(二)申报副研究馆员

1、具有比较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并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2、能够组织、培养、带领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卓有成效地开展业务活动和科研活动;

3、独立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五篇以上本专业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科研论文或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合著二部著作,并经省、部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4、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二等奖一项(第一、第二名获得者,含省图书馆学会奖和高校图书馆学会奖)。

(三)申报研究馆员

1、具有很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并具有很强的决策能力,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重大问题;

2、能够组织、指导技术培训和技术工作;

3、制定过二项以上工作改革方案或科研课题规划,为促进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实践中取得公认的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独立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二篇以上或独立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六篇以上本专业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的论文或独著一部(5万字以上)或作为第一、第二作者合著二部著作,并经省、部级出版社正式出版;

5、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一等奖一项或二等奖二项(第一、第二名获得者,含省图书馆学会奖和高校图书馆学会奖)或在任职期内作为主持人完成过地(市)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或正在主持地(市)级以上科学研究项目。第四条 备 注

本评审标准由学校职改办负责解释。

第一条

学校直接聘任外系列人员申报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基本原则

1、学历、资力执行学校的统一规定;

2、业绩与成果按国家、省有关部门的要求执行。

第二条

学校直接聘任外系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学历、资历的统一规定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中级职务:

(一)大学专科毕业七年以上,被聘专业技术人员;(二)大学本科学历,且任助理级四年以上;

(三)具有研究生班毕业证书或第二学士学位证书,且任助理级三年以上;

(四)具有硕士学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三年或具有博士学位,经考核合格,可以聘任中级职务。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副高级职务:

(一)博士后出站;

(二)获博士学位,且任中级二年以上;

(三)获硕士学位,且任中级五年以上;

(四)大学本科毕业,且任中级职务六年以上。

三、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申报评聘正高级职务:

(一)获博士学位,且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三年以上;

(二)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且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五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硕士学位,且任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六年以上(年龄需满45周岁),对于业绩突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硕士生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可不受年龄限制。

第三条 以考代评和考评结合系列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说明

业绩与成果按国家、省有关部门的统一要求执行。第四条 校内聘干人员评聘专业技术职务的补充规定

1、在专业技术岗位;

2、一般只聘任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业绩突出者可聘任中级技术职务;

3、必须满足学校规定的相关评聘条件。

第五条 直聘专业技术职务的暂行规定(由校长特批)

1、在教学或学科建设中做出特殊贡献者或引进的特殊人才(一般应具有博士学位);

2、一般只限定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3、名额控制在当年指标的5%以内。

第六条 被聘人员在聘期内调出学校的暂行规定

1、实行直接聘任的人员如履行聘任岗位职责不满五年调出我校,由学校出据任职证明,满五年调出我校,学校协助本人办理任职证明的相关手续;

2、聘期内因个人原因解聘的学校不出据任职证明。第七条 政工系列中、高级职务聘任程序

1、学历、资历执行学校的统一规定;

2、业绩与成果参照社会科学研究系列或学生工作人员申报评聘法学二学科专业技术职务的学术成果要求的标准执行。

3、由党委宣统部按省里相关部门下达的聘任指标在已经取得政工系列各级职务任职资格人员中推荐拟聘人选,将拟聘人选材料提交学校相关评审会评审,通过人员随当年拟聘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一起履行有关聘任手续。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试行,此前有关规定废止。本暂行规定解释权在校职改办。

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评审标准

第一条 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外语、计算机达到规定标准。第二条 评审范围

本评审办法适用于校内已具有非工程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申报评聘校内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校内双职务)的人员和在学校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的人员或技术管理人员。第三条 申报条件

申报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任高级工程师期间,考核均达到良好以上且至少有一年为优秀。外语和计算机按上级有关规定的要求执行。

(一)获博士学位,且任高级工程师职务三年以上;

(二)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且任高级工程师职务五年以上;

(三)大学本科学历或具有硕士学位,且任高级工程师职务六年以上(年龄需满45周岁),对于业绩突出的校级学科带头人、后备带头人、硕士生指导教师、教学名师等经学校职改领导小组讨论同意后可不受年龄限制。

(四)具有非工程系列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满一年。第四条 评审条件

评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时,在工作经历、能力、业绩和成果方面的基本要求如下:

(一)必备条件

1、主持过国家、省部级下达的重点科研项目,其成果通过鉴定或省部级组织的专家评审,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作为技术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大型或国家、省部级重点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技术改造,且技术含量高,工艺先进,质量优秀;或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过国家、省部级下达的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产品关键技术获得实用新型国家专利。

2、掌握本专业国内外技术发展动态,具有开拓新研究领域和解决设计、施工、制造中的重大技术难题的能力和经历。

3、任高级工程师以来,在国家级刊物上或一级学会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两篇以上。

4、具有指导本专业其他高级工程师工作的经历,具有培养专门人才的能力。

(二)任高级工程师职务以来,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组织或主持过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或技术攻关项目,取得了显著技术成果或经济效益,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各等奖或省部级三等奖及以上的主要获奖人(等级内额定人员,下同)。

2、组织或主持过国家、省部级重大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与施工,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综合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获得建筑工程鲁班奖或国家优秀设计一等奖、省部级优秀勘察设计一等奖的项目总体或关键项目技术负责人。

3、开创性地提出本专业的研究或开发方向,取得重要研究成果;或有创见性的技术专著、论文,填补国内空白,得到国家、省部级有关部门认可;或获得一级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4、在技术上有重大发明创造或重大技术革新,其关键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100万元以上);或解决了关键性技术难题,技术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对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在本专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作为专家多次参加国家、省部级、总公司组织的本专业重大项目的技术论证、成果鉴定、标准规范的审查等。

6、获得国家专利管理部门授权的发明专利1项,或实用新型专利2项,或外观设计专利3项(第一发明设计人)。专利内容应与申报的专业学科相关,其中至少1项在实施中推广应用。

第五条 审批权限

校内已具有非工程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人员申报评聘校内工程系列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校内双职务)的人员经学校评审后履行校内聘任手续;其他人员经上级同意并经学校评审后,按省里规定报省里相关评委会评审,通过者履行校内聘任手续。

第六条 享受待遇

经评审通过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不属于工程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一个资格档次。被聘任(或任命)后享受教授的同等待遇,其工资按照教授的工资标准执行。

第七条 其它说明

(一)本实施办法所规定的学历、资历、工作经历、能力、业绩、成果、外语等各项条件必须同时具备,其中,学历为国民教育学历。

(二)本实施办法中所提及的特大、大、中、小型工程项目等级,参照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执行。

(三)作为必备条件、充分条件及代表作品所报送的论文或专题技术报告,其参评对象均应为第一作者。正式出版的专业著作或译著,未署名作者的,须附著作或译著主编或副主编及主管部门的证明。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7

关键词:高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量化标准

高校教师在教育发展中主导地位, 是推动教育发展的生力军。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量化标准, 是完善高校教师管理体系和激励约束的内在要求, 也是提升高校教师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教师职务量化标准, 公平、公正、科学地评价教师专业技术成为了教育发展中普遍关心的问题。

一、高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量化标准内容

高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化的量化标准包括很多方面, 是对高校教师教学成果、论文专著发表、科研项目等多层次的考量。

(一) 教师教学质量标准

就教学质量的量化, 一般包括基本课程教学任务、教学质量;学生指导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只有当教师的课程教学与其它教学水平达到平均教学工作量以上, 并且教学质量的考核结果不低于良好, 方可晋升。

(二) 教师成果要求

1. 学术论文发表质、量标准

学术论文 (计第1或通讯作者) 要求本学科高影响因子 (IF≥3) 或高被引频次论文 (ISI他引≥30) 至少1篇;并且SCI影响因子总量≥12

2. 获奖、专利及转化要求, 满足以下任何三项要求即可

(1) 国家级奖; (2) 省部一等奖; (3) 专利 (计前3人) 转让费累计≥50万元。

另外, 如果未满足者上述条件者增加1篇本学科高影响因子 (IF≥3) 论文1篇。

3. 教学论文、获奖标准

(1) 发表SCI收录教学论文 (计第1作者) , 对本学科高影响因子文章 (IF≥3) 不作要求。

(2) 获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 (省部级计前2人、国家级计前3人) , 对本学科高影响因子文章 (IF≥3) 不作要求。

(3) 国家级精品课程 (前2人) , 对本学科高影响因子文章 (IF≥3) 不作要求。

4. 获得光学工程学科领域公认的标志性成果1项, 则认为满足成果条件;获得2项及以上, 则对项目经费可不作要求。

(三) 科研项目标准

科研项目包括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和重大横向等项目的类别、数量及经费等。具体标准是, 主持国家级项目及其它重大项目 (经费100万元及以上) 至少2项 (其中国家级项目至少1项) , 并且到校项目总经费≥150万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同到校经费) ;获得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或拔尖人才资助, 对项目经费可不作要求。

二、对教师标志性科研成果的评定

科研成果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专业性知识的研究调查分析基础上, 将自己的教学成果以论文、专著或者是专利的形式呈现出来的, 在高校教师晋升中占重要分量。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一) 教师在相关学科领域公认有技术突破。如对应入选大学“年度十大学术进展”级别及以上等。

(二) 国家重大工程应用或重大试验成功。教师必须在工程项目中起到重要作用, 也要有应用证明或相关文件。

(三) 获得省部级一等奖、国家二等奖 (排前3) 、国家一等奖 (排前5) 的奖励。

(四) 项目第一负责人, 包括973、863首席、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级项目单项1000万及以上等。

(五) 教师以第一或者通信作者身份在评审内发表过论文, 且论文满足下列条件:1篇Nature/Science/Cell/Nature XXX (不计Sci.Rep.等Nature集团出版、但是非Nature开头的期刊) /单篇SCI他引>100次, 或2篇PRL及以上级别 (如PRL、AM、NL、ACIE等) /SCI他引>50次/IF>10的综述论文 (仅计1次) 。

(六) 教师第一发明人专利且单项转让费≥100万元。

(七) 国家级精品课程第一人。

满足上述任一条件, 则可以作为学科标志性的科研成果。

三、标准量化原则探讨

在高校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量化标准问题的讨论上, 还要遵守一定的量化原则, 确保量化工作的公平公正。

(一) 遵守可比性原则

要建立完善合理的评审标准, 对教师各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要对申报教师之间做出合理比较, 在比较中选拔更优秀的教师晋升更高专业的技术职务, 以达到专业技术的质量要求。

(二) 科学性原则

量化标准要符合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 对教书的成长规律做出科学分析, 结合教育行业发展的实际, 使得量化工作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也要保障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注重对青年教师的量化考核, 调动他们在教育发展中的激情, 促进教育科学发展。

(三) 公平性原则

对教师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量化, 要保证整个工作的公平公正。因此要遵守教育公平公正的原则, 确保量化工作更有利于教育发展。

结语

在高校教师的晋升专业技术职务量化工作中, 要对具体的量化内容作出认真分析考量, 遵守一定的量化原则, 保证量化工作顺利实施。兼顾教学与科研二者关系的考核标准, 才能形成一支学识经验丰富、结构较合理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吕贤, 魏莎莎, 王泽宇.关于健全高校教师晋升考核机制的思考[J].学园, 2014, 27 (16) :57-59.

[2]杨毅.新中国高校教师聘任制度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西南政法大学专业技术职务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坚韧人格 随机抽取

前言

坚韧人格是指集认知、行为、情感为一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格特质[1]。具有坚韧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追求目标中,坚定执着,在困难面前乐观进取、坚韧不拔。特别是大学生在所经历的事件中,能主动把控和影响事件的特点。表现出来较高的预见和控制能力,将挫折看成是挑战,是促进自己发展成长的机会。为了解大学生坚韧人格的现状及内部差异,掌握大学生坚韧人格特点,以便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调查研究情况如下。

一、对象与方法

(一) 对象

随机抽取2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08份,有效回收率99.04%。其中,职务:班干部57人,非班干部151人;生源地:来自城市有29人,来自农村有177人。

(二)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调查一般情况,包括职务和生源地等。采用卢国华和梁国宝2008年编制的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定量表,坚韧人格评定量表有4个因子和27道题目,4个因子为“坚韧”、“投入”、“控制”和“挑战”。坚韧人格评定量表用4点计分,即“完全符合”4分;“完全不符合”1分。总分越高,说明坚韧人格程度越高。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

(三)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进行描述统计分析,t检验。

二、结果

(一)不同班级职务大学生坚韧人格差异比较(表1)

表1 不同班级职务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分结果比较( )

班干部 非班干部

因子 (n=57) (n=151) t

韧性 16.33± 2.44 15.66± 2.83 1.58

控制 22.28± 3.33 22.00± 6.88 0.29

投入 17.82± 6.90 15.39± 2.96 3.57**

挑战 19.14± 4.65 17.69± 3.61 2.39*

总分 75.63±12.8 71.03±12.86 2.27*

注:*代表p(双侧)< 0.05,**代表p(双侧)< 0.01,下同

表1所示,从不同班级职务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分结果比较上看,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和挑战2个因子及总分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班干部高于非班干部。大学生坚韧人格在韧性和控制2个因子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二)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坚韧人格差异比较(表2)

表2 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分结果比较( )

城市 农村

因子 (n=29) (n=177) t

韧性 16.34± 3.12 16.00± 2.76 1.34

控制 24.97± 4.02 21.59± 3.39 1.29

投入 15.31± 3.72 16.15± 4.63 0.93

挑战 17.59± 3.87 18.14± 3.99 0.70

总分 74.04±19.3 71.91±11.70 0.80

表2所示,從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坚韧人格评分结果比较上看,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挑战、韧性和控制4个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p>0.05)。

三、讨论

3.1班级职务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班级职务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和挑战2个因子及总分上有差异,且班干部高于非班干部。通过访谈发现,原因是班干部大多是活动的组织者,责任感和使命感会让其更投入,再有老师的器重和鼓励,让班干部把变化看成了挑战,从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且这些锻炼的机会比非班干部多。故有班级职务的大学生,投入和挑战及总分高于没有班级职务的大学生。

3.2生源地差异

研究发现,不同生源地大学生,坚韧人格在投入、挑战、韧性和控制及总分上的得分,没有差异。通过访谈发现,可能原因是城乡差距在缩小,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流动较大,大批农村人进城务工,和城市人的交流互动多,参与城市建设,有文化及理念的融合。再有大学生就读的学校大都在城市。故生源地方面差异不显著。还有此次调查的城市样本量没有农村大,这个因素也是没有差异的原因之一。

四、建议

社会方面。社会上认识到,坚韧人格是有利于大学生的发展,社会可以鼓励大学生担任一定的社区职务,协助社区活动,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并担任职务,培养大学生的坚韧人格。调查发现职务与否大学生在坚韧人格上有差异,社会可以鼓励大学生和一定职务的社会工作人员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影响,共同促进大学生坚韧人格的健康发展。

学校方面。学校可以施行班级职务轮流制,让每个大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干部,完善大学生的坚韧人格。学校也可以给给社区或者实习单位联合,适当增加大学生在生活中担任职务的机会。学校及老师鼓励不同职务大学生互助学习,多交流职务期间的成长心得。

家庭方面。家长要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在校期间,担任班级

职务,也可以勤工俭学。鼓励大学生节假日多参与社区活动,帮助孤寡老人,承担社区的一些职务;还可以做一些假期工,减轻一定的家庭负担。生活中家长把大学生看成是独立的成年人,可以帮助做家务,担当一些家庭的责任,参与家庭的决策和决定。

个人方面。大学生能动地培养自己的坚韧人格,查找资料认识到坚韧人格的重要性,及寻找提高的途径,主动找有职务的人学习。主动提出承担班级职务的申请并积极参与竞选。同时大学生自己认识到对家庭、社会及个人的责任和义务,主动承担职务,从中摄取成长的力量。

总之,参考研究结论,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全方位地给大学生担任职务的机会,锻炼和培养大学生坚韧人格,让大学生健康教育成长。

【参考文献】

[1]卢国华,梁宝勇.坚韧人格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2):103-106

[2]戴晓阳.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301-303

上一篇:暑假辅导班招生公告下一篇:因材施教 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