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孩不笨》观后感(精选11篇)
很早就听说这电影很不错,这次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真可谓用心良苦,因为这部电影真的很有现实意义,对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父母的我们都是一场精神上的洗礼。
在电影的前面部分,大家被小主角们天真无邪的话语和行为逗得大笑不止,但随着情节的发展,我们再也笑不出来了,只觉得喉咙哽塞,眼泪直想往下掉,为片中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感动,为孩子们的叛逆、失足忧心,为父母们找不到合适的教育方式焦急。
电影故事以很朴实的方式进行叙述,当中展示了两个家庭的生活情景还有教育小孩的方式,相信每一个观看此片的人或多或少都能在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例如Tom和Jerry的一家,父母都有自己的事业,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好,孩子们看起来什么都不缺,但孩子们却觉不到家庭的温暖,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父母虽然爱孩子,但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情上的需要,家庭仅仅成为了一家人睡觉和吃饭的地方,缺少沟通和温情。这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疏离感,更容易受到坏人的引诱。片中另一个孩子成才生活在单亲家庭,父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非打既骂,父亲虽然对孩子寄予厚望,也很爱孩子,但却不懂如何表达爱,最后酿成悲剧,以死换来了儿子的醒悟。
现代社会生活压力大,为人父母者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努力工作,但往往会忽略孩子的情感需求,孩子的健康成长不仅需
要物质的沃土,更需要精神的阳光。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说自己工作太忙,管不了孩子,希望学校老师多操心,有些甚至认为把小孩交给了学校就万事大吉了,小孩教育的好不好是学校老师的责任,但我们都应该清楚的是,学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父母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我想作为父母,应该多问自己以下的问题:我有认真倾听孩子的话吗?我有尽量抽时间陪伴孩子吗?我有留心观察孩子的情绪,对他的遭遇表示同情吗?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有经常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表扬吗?片中的小男孩为了能让父母抽时间观看自己的演出,竟然想到存钱买爸爸的时间,当他对爸爸说出他偷钱的理由时,相信大家在落泪的同时也会心酸不已。
关键词:小孩不笨2;学习动机;合理归因;赏识教育
近期,学院组织2015级研究生集体观看了由新加坡导演梁智强执导,李创锐、洪赐健、向云等人主演的教育类电影《小孩不笨2》(内地上演时影名为《憨仔鬼精灵》),这是继2002年拍摄《小孩不笨1》之后拍摄的又一部华人教育电影,该影片以传统的叙事手法对新加坡的华人教育、中小学生的成长、孩子与父母的沟通、孩子学习与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问题都做了很细腻的刻画。
一、电影的故事情节
电影分前后两个片段,前半段是孩子成长时期家庭教育和学校管理中极易发生的问题和矛盾,孩子与父母和学校的隔阂等,后半段是这些问题和矛盾的集中爆发以及解决的方法。
孩子一旦进入了青春期,父母就觉得他们很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很不听话,父母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没给予适当引导,只是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顽皮,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劣童。千万不能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与孩子做朋友,任何孩子都是好孩子。
电影主人公汤姆 (15岁)和杰瑞(8岁)的家庭就和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一样,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与自己孩子必要的沟通,他们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就可以了,他们并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汤姆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存在着沟通的问题。成才的父亲出身卑微,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让儿子成才步自己的后尘,他对成才望子成龙、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让他失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动不动对儿子及拳打脚踢,并以为这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他更加抗拒。
影片一开始是很幽默的,而且也生动地反映出了家庭问题、学校问题和学生问题,含蓄地反映了新加坡的法律和教育部的政策问题。而后当汤姆和成才走上邪路之后,经过一番波折,最终又走上了正道,并且他们的父母最后也明白了道理,但是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影片反映了很多的问题,本文专就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二、学习动机的组成要素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学习动机是指在维持已有的学习活动的基础上,激发学生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并使之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努力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1]。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可以相互激励、相互作用。因而,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如学生个体的心理倾向、学习态度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渴求、个性心理特点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的不同,都会深刻地影响其学习动机。只有理解和掌握学生个体学习动机的特点和差异,才能够正确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而,研究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研究学生如何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
学习动机的基本要素包括学习动机的表现方式和组成成分。
1.学习动机的主要表现方式
学习动机的主要表现方式是学习的动力。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学习的推力;二是学习的拉力;三是学习的压力。推力是指推动学生个体产生学习的力量,这是发自学生个体内心渴求的学习愿望和诉求,它可以推动学生个体加深对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个体的求知欲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学习的拉力是指外借因素拉动学生学习的力量,通过外界的拉力可以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吸引力,引导学生进行正能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世界观,如毕业后谋取一定的社会地位,获得比较好的福利待遇等等。学习的压力是指客观现实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产生的力量,如各种考试的压力,学校的纪律要求,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以及社会某些方面对学生的影响等等。以上三种因素都是促使学生进行正常学习的必要因素,因而都是学习动力的最基本因素。
2.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
学习动机的组成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这两个因素密切相关,互弥有无。
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缺陷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学生的客观要求在学生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学习需要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是激发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部激活动力(即内驱力)。
内驱动力主要有认知的内驱动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动力和附属的内驱动力三部分组成[2]。认知驱动力是一种理解信息、掌握知识、系统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这种驱动力是主要是从人类原始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中衍生而来的;自我提高的驱动力又称自我提高的动机,这是一种用自己的能力或成就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而引起的内驱力,学生把这种动力看作是将来走向社会后赢得社会地位、社会财富和个人自尊的一种能力,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求,是一种外部的力量;附属的内驱动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要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这三种动力在动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处于动态变化中,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他们努力学习获得学业成就,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的赞许。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这期间,为赢得同伴的赞许就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endprint
“学习期待”是指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意念,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也是学生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3]。学习需要是学习期待的必要前提,构建起学生的“学习期待”是改变目前学生学习状况的重要前提。有强烈的学习期待,是保证学习需要的必备条件。
三、学习动机的重要功用
学习动机的作用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与学习动机有关的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关联。学习动机源于问题情境,而问题情境是由学习情境和学习者的有关特征相互作用转化而成。学习情境,主要包括任务性质(如课程难易程度、课堂的有趣性等)、评价者及其评价方式、奖罚制度等。学习者的有关特征主要包括学习者一般认知能力,个人的价值观与兴趣,估计任务难度的方式、方法、情感状态等。
问题情境是相对于一定个体而言的,由于问题情境的存在,导致个体的学习需要与相应的学习期待的产生,进而使学习动机由潜在状态转为活动状态。通过选择并实施一定的活动方式,产生某种学习结果,而这些结果又反过来影响着学习者的认知、情感、需要和期待,对将来的学习具有间接的作用。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而那些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动机模式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动机的促进作用。具体讲,动机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更为清晰的目标
具有某种动机的学生个体经常自己设定某种目标,并使自己的行为朝向这些目标迈进,这些目标清晰而可见。学习动机可以促使个体为达到某一目标而努力,影响个体作出某种选择,比如是玩游戏还是做作业,努力考试还是课堂睡觉?
(二)使学生为达到某一目标而不懈动力
学习动机制约着学生个体在某一活动中所投入的努力和热情的程度。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生的努力程度和热情程度基本上呈正比例的关系。
(三)激发学生个体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能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极大程度地鼓励学生从事某种活动的热情程度,并激励他们坚持下去。在学习动机的激励下,学生更愿意做他们想做的事情,并能克服某些困难,以完成任务。
(四)提高信息处理的水平
根据信息处理理论,学习动机影响学生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水平。具有强烈学习动机的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更注意在获取正能量的信息并迅速进入学习记忆与长时记忆的状态。另外,该类学生在必要时更易于通过其他的多种途径来促进对某一任务的完成。研究还表明,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有正向意义的学习,能较全面地理解所学的内容,而不是在同一水平上进行重复性的学习。
(五)可以达到理想的结果
学生取得学业成就的动机越强,则获得好成绩时的自豪感(自我强化)越强,学生希望被同辈群体接纳和尊重的动机越强。简言之,具有学习动机的学生因某种结果得到强化而趋向它,因某种结果受到惩罚而避开它。
(六)改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
良好而又秩序的学习动机必将改善学生个体的学习行为,这是上述各种因素作用的最终体现。良好的学习动机必将大幅度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
四、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学习动机的激发,指的是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的状态变为活动状态,形成积极的学习习惯。结合《小孩不笨2》电影,笔者谈一下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
(一)适时给予表扬
表扬,一个褒义词,含有对人的赞扬、赞美的意思。表扬在当今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广泛运用,许多基础教育学家提倡在教学中对学生以表扬为主,原因主要在于:它对中小学学生的日常学习、习惯培养、纪律教育等方面都会起到关键的作用;表扬还能活跃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目的。
表扬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教师或家长通过表扬对学生的预期行为实行控制。所以在表扬学生时一定有幅度适中、时机适宜,只有当学生表现出所期望的行为时,才能获得这种肯定性评价,表扬在矫正年幼学生的不良行为方面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影片中成才的父亲出身卑微,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对儿子要求甚严,要求孩子好好读书,可是成才偏偏让他失望,他的方法又偏偏的不得当,从来就没有对儿子表扬过,结果让成才对他更加抗拒,没有激发成才的学习动机,结果让成才一度沉沦。
(二)对孩子充满期望
期望是教师或家长对学生未来发展的希望或预期。在管理心理学领域,期望理论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这个理论可以公式表示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如果把这个公式用于学习理论,激动力量指调动个人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激动力量越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学习动机就越强,激动力量与学习动机是呈正比例的关系。在公示“激动力量=期望值×效价”中,激动力量与期望也是正比例关系,所以,如果学生从老师或家长感到受到的期望越大,他们被激发出来的学习动机也就越强。因而,教师或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必须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这样会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
影片中,学谦的妈妈是一家报刊的编辑,父亲是一家公司的职员,他们对学谦和JERRY的教育极为严厉,希望自己的孩子专心学习、心无旁骛。他们平时工作比较繁忙,孩子们感觉不到父母对他们的期望,感受不到父母的引导,因而他们的学习动机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他们都沉迷游戏世界,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对学生给予合理的归因
归因是指学生在学习中遇到成功或失败时,从成功或失败的结果中寻找行为内在动力因素的过程。维纳系统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从稳定性、可控制性和内外部等多个维度分析了归因问题[4]。
一个人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什么,会影响到他对今后行为的认识,若把失败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不足,则当失败时一般不会再去争取胜利;若认为失败是不稳定原因造成的,如认为是自己努力不够,则将倾向于通过再努力,以求成功。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endprint
根据维纳的观点,又将这三个维度和四个主因结合为三维度归因模式。即内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能力强——充满信心、趾高气扬,失败归因:能力弱——丧失信心、听之任之;内部不稳定可控因素,成功归因:努力——继续努力争取再胜,失败归因:努力不够——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外部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任务容易——提醒自己认真学习,失败归因:任务困难——埋怨客观,寄托于减轻任务;外部不稳定不可控因素,成功归因:运气好——侥幸,失败归因:运气不好——自认倒霉。
在以上三个维度四个行为中,结合孩子的具体情况,我们要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问题症结,给予合理归因,就能够充分地激发出孩子们的学习动机。
(四)合理沟通
两代人之家必然会存在代沟,合理和适时的沟通是消除代沟和误会的必然途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融通。沟通主要分为语言沟通和肢体的沟通。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非常友好、有效的沟通方式。语言的沟通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图片或者图形[5]。在语言沟通中,要合理地使用各种形式的沟通;肢体沟通形式非常丰富,包括我们的动作、表情、眼神。实际上,在我们的声音里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肢体语言。我们说每一句话的时候,用什么样的音色去说,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说等,都是肢体语言的一部分。良好的沟通可以消除师生之间的误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影片中有个事件非常典型:就是“光碟事件”。符老师在收缴学谦手机的过程中发现了成人光碟,学谦手忙脚乱传给成才,但最终被符老师“俘获”。结果可想而知:学谦被鞭笞,成才被开除,从此两个孩子开始沉沦,并加入了黑社会,心灵之门封闭,自暴自弃。如果符老师在发现“光碟”后能够私下处理,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与孩子沟通,也不会毁了两个孩子的美好前程。
(五)赏识教育
赏识教育,是世界著名的六种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的理念是“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学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家长怎样对待孩子,决定了孩子的一生!”[6]
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本质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就精神生命而言,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发现并表扬;相反,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孩子的弱点和短处,使孩子自暴自弃。不只是好孩子应该赏识,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孩子是脆弱的,敏感的。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和赞赏。赏识孩子,可以激发孩子无穷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在电影中,符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无私付出但收效甚微,学生都不喜欢他。符老师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归因于学生的贪玩和顽劣。其实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不懂赏识教育,不会鼓励和激励孩子。对孩子一味地批评只会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距老师越走越远。[7]
【参考文献】
[1]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郭俊德,李原.目标结构与学习动机[J].心理科学,1994(06).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f7d3e0100flur.html,芳草碧连天的博客
[4]彭冉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郝滨.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290-292.
[6] http://baike.baidu.com/view/388967.html
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观看了《小孩不笨2》这部电影,起初还以为这是一部恶搞的喜剧片。然而,随着放映的深入,看着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寻找着这些故事里自己的影子,体会着心中无法平息的感动。它和我们以往的观看的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喜剧片,同时通过描述父母与子女为彼此的付出所带来的结果,来警示我们沟通和示爱方式的重要性。
也许大人经常以为和孩子说很多话那就叫沟通;生活每天在外面赚钱、打拼,就是他们爱的体现;然而,活;却没有了时间和耐心与孩子进行以尊重为前提的沟通,再者,教中文的符老师,实质上是个非常尽责任的老师,随着孩子问题行为的不断发生,变了自己和孩子们感情的沟通方式,间的相互理解。自己对学生进步评价的观念,那就是进步的观
影片中老师通常把“"”时,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也很好的诠释
看着影片中父母对孩子的指责和不满意,我深有同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没有鼓励和赞赏我了,而是不停地管教我,总觉得我做得不够好,总以为他们是对的;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父母忙碌到深夜才回家,连跟我沟通的时间也没有。当然,我也了解父母是为了这个家而忙碌,但再怎么忙也应该抽出一点时间来陪陪我吧,哪怕是半个小时,我也需要你们的关心,也期待你们的赏识。如果我们因为缺乏教育而像电影中的学谦走上一条不归路,那挣来的钱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让我难忘的就是成才爸爸临终时说的话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他不是不爱成才,他只知道自己是从小被打大的,不希望成才走他的后路,不知道如何去爱一个人和表达自己的爱,才导致今天的悲剧,用自己的生命换取孩子成长和回头。
看完影片,我也想告诉所有的家长:每一个小孩都不笨,只要家长多鼓励、多赞扬,每个孩子都能如天使般快乐!每个孩子都能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电影中刚开始的杰利。这个可爱的小男孩,闹的可爱的闹剧,使大家都笑的合不拢嘴。而后来的电影中,家庭里的争吵,家暴,都是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的事情。
杰利的哥哥学谦,在父母的批评打压下,灰心失望,与长期被家暴打压的朋友成才,一齐走上歪路,与社会上的混混设计让他们去抢劫,后装警察来诈骗他们。他们无奈之下,只得去抢劫。
而杰利三番五次请父母观看他的节目,可是父母却久久没有回应,杰利在偶然一次机会得知,爸爸一小时的时间可以用500新币买来,于是就开始存钱。之后却被哥哥要挟,抢走了零花钱。
当父母知道这件事的时候十分生气,一味的责怪孩子,却不思考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干净的如一张白纸,只要正确的指引,一定能成才,不管是家里或是学校,对每个孩子的教育方法的影响力都十分重大,不同的教育,也就决定着孩子成长道路的方向,愈发光明,或更加黑暗。
每个人都需要被赞扬,我们不能只看别人的坏处,应该去了解他的优点,对待任何事都要有客观的评价,不能把错全推脱在一个人的身上。
或许一个微不足道的赞扬与关怀,都能给他人特别大的鼓励。
《小孩不笨2》是一部新加坡的电影,由电视剧改编而来。四-六年级的学生一轮看下来,我发现他们对看电影的兴趣很高,而真正投入进去的学生其实不是很多,少数学生就像是路过打酱油的。而四年级的学生比起高段学生对影片的感受力更强,更容易受到感染。好多学生看到后半段都感动得泪流满面,这的确出乎了我的预料,因为在高段我没有发现学生哭过。看来,四年级的孩子情感还是比较细腻,看到影片中的人物流泪也跟着流。而高段的孩子就比较理性了,他们觉得这是在做戏,是不真实的,生活中可能不会发生,所以他们是抱着看戏的心态。但如果他们有完整地看完整部电影,或许多多少少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吧。
这部影片在这段时间里,我也不下看了七八次,每次看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说有种感觉越来越强烈。那就是以后我要多多和我的小孩交流沟通,不能重蹈影片中这对父母的覆辙。最欣赏里面的小P孩JERRY在影片ENDING时说的一句话: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这是一句很辨证的话,很有哲学的意味。其实,放到我们的教育中,这话有很深的指导意义。在我们的班级中,表现好的学生在我们老师眼里就是资源;而那些表现不好的学生可能就如影片中形容的“垃圾或烂苹果”。虽然,我们的老师平时不会称这些表现差的学生为“垃圾”,但有时候心里已经不自觉把他们归结为已经无药可救的“垃圾”。在不当班主任或不教主科的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对学生的看法较之以前真的有了很大的不同。以前,我总是觉得自己再怎么严厉,也是为了学生好,有时候甚至会不自觉地出口说出那些不是很好听的言语,或许已经深深伤害了学生的自尊而不自知。现在,想想自己那时可能对学生要求真的有点过高,毕竟每个学生都是存在差异性,是不同的个体,虽然有部分是家庭教育的不足造成。但是身为人师,我们更多地应该是给予这些后进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和关爱,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和埋怨。其实,抛开所谓的成绩和及格率、优秀率、平均分等等东西,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是那么地可爱和天真,我们身为老师是多么幸福,能够和这些拥有纯净心灵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才能保持住我们身为成人的那份难得的纯真,没有社会上的那种血淋淋的勾心斗角。像影片中的那个年轻的老师和奶奶说的,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要多看看他们的优点。就算考试进步了2分,5分,那也是一种进步,也是一个优点所在。所以,不要想着急功近利,不要想着一步登天,后进的孩子需要我们的耐心和细心的呵护。
可是他们都在努力地希望做到自己认为的最好,虽然说方式可能不太对,但是他们的爱是没有错的,只是不太会表达。
每个家长都是由于受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的。“每个孩子都是父母的复印件”,昨天晚上听到了这句话,觉得特别特别的贴切,特别特别的形象。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子的人,我们就首先去成为这样的人我还看到了作为老师,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虽然说现在的老师跟过去私塾的老师不太一样,私塾的老师一个人负责孩子所有的学习,真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感觉。现在的老师不会是把一个孩子从小培养到大,孩子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学科会遇到很多的老师。这样比较的话,现在的老师比私塾的老师对于孩子的教育影响责任似乎要轻一些但是其实一个好老师对于孩子的影响是终身的,孩子不会忘记一个好老师对他的影响,做一名老师要教育孩子的不仅仅是这一学科的知识,更是如何去做人。
教书育人,更重要的是育人的工作。我们会忘记哪个老师在那堂课上交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知识,但我们很难忘记这个老师人格魅力为人处世的方式,我觉得这才最重要的。
在学校我经常遇到这样的家长,会说,“老师,我实在是管不了了,请你一定要多管管他。”就像电影里面的那位家长说的,这真的是我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但其实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的作用确实比学校的作用要大。有一个公式5+2=0,如果没有好的家庭教育,5天的学校教育与2天的家庭教育加起来等于没有效果。
所以家长与学校要多多沟通,携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前进,才能够共同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生活成长环境
片中探讨家庭关系、小孩子自杀、教育制度以及父母与子女沟通的问题,深入浅出,嘻笑怒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电影;故事有许多隐喻,利用小孩和成人之间发生的事件,来比喻和政府之间的微妙关系。
《小孩不笨》故事讲述仨个就读EM3课程的小孩子,如何应付学业及叁个家庭所带来的冲突。新加坡的小学生到了五年级,便要依学业表现,被分派就读EM1、EM2或EM3叁种不同课程,其中EM3内容最浅,亦被视为最没前途。透过叁位编派到EM3课程的小孩,让大家看到所谓的「精英教育」游戏规则和家长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态,如何扼杀了一群无助孩子的命运。
孩子踏入青春叛逆期,父母们通常会投诉孩子很坏不听话,很难与孩子沟通,其实孩子真的坏吗?真的完全无法和孩子沟通吗?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叛逆期,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反而一味地谴责他们,认定他们是朽木不可雕,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
剧情介绍:
汤姆(15岁)和杰瑞(8岁)的家庭就有如新加坡一般中等阶级家庭,父母都忙着工作赚钱,缺少了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足够了,却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关爱和赏识。另一方面,汤姆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的问题。出身卑微的成才父,由于自己曾经误入歧途,所以不想成才步上自己的后尘,对成才寄于厚望,希望他能有出息,好好读书,可是成才的成绩偏偏不尽人意,令他极为心痛。他是个没学识的粗人,以为对成才拳打脚踢就是最好的管教方法,结果让成才对父亲更加抗拒。
二、而且是最好的,绝不会觉得他们比别的孩子差,更不会嫌弃他们,在他们还是BB时,他们哪怕是一个微笑、一个发音不清的音符,我们都会觉得他们很了不起。但当他们渐渐长大,也越来越能干了,也在这时他们上学了,父母就开始埋怨自己的子女,没有别家的孩子好,习惯于把自己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只看他们不好的地方,只向不好的方面想,只会一直说他们哪方面不好,哪方面不对,放大缺点而缩小优点。虽然也知道对孩子很不公平,但我们还是不会改变,因为我们有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我们这样做是为他们好,好让他们把缺点都改成优点,从而能成为完美的人。但如果我们能清醒地想想就知道,那是不可能的,这世界上根本就不会有人在每个人心中都是完美的人,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我们不需要羡慕别的孩子优秀,就算有人拿我们眼中优秀的孩子与我们交换自己觉得满身缺点的孩子,我们一定会豪不犹豫地拒绝,因为在我们心底,他们还是独一无
二、而且是最好的!
既然他们是独一无
二、而且是最好的,我们更应多表扬他们。
想起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让我非常深刻,难忘。影片中讲到的父母不懂得好何教育自已的子女,有些父母的教育方法用得不当,往往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就如第一部讲到国彬这个小朋友的故事,从小国彬就是很爱画画,但是她的母亲就觉得他画画没有用,不准他画画,每天都逼着他学习,而且学得不好父母又打又骂,这样不但埋没了孩子画画的天份,而且也打击了孩子学习的兴趣,孩子没有兴趣当然就学不好,但是也不能全怪父母,因为天底下哪一个父母不想自已的孩子成长呢?只是有些时候他们用的方法不当。只有掌握好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地教育孩子,找到适合孩子学习的学习方法,才能教育好孩子。
当然教育好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是也不能不管,管多了孩子会觉得你烦,他没有自已的活动空间,管少了孩子会觉得你对他不关心,所以该管的时候就要管,不该管的时候就不要管。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如第二部影片里所说的故事。一个是父母整天忙着做生意,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所以孩子进步还是退步也不知道,对孩子的要求也很高,孩子进步了没有及时的表扬,永远都说孩子做得不够好,当孩子出现了问题也没有很好地教育,只是一味的责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又怎么会有进步呢?就如影片里所说的孩子需要称赞和鼓励,渐渐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会有信心学好。所以我们努力发掘孩子的闪光点,及时地表扬,影片有两句话让我很深刻,“天底下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资料,放错地方就是垃圾,相反,垃圾放错地方,就是资料。”如果是好的孩子我们不懂得培养的话,他就会慢慢地落后,每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应当把握当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天生我才必有用,如果能针对自己的专场发挥,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觉得,現代的小孩並不笨,只要父母給他们适当的空间,他们定可以能成为国家未来的主人。
《小孩不笨2》的开场很特别,也很有创意。一个人从小到大,都喜欢得到别人的表扬,都乐意听夸奖的话。片中也一直阐述着这样一个观点:不要吝啬自己对别人的夸奖。年轻教师对班中的学生的称赞与奖励让其他班的学生感叹“那边风景独好”;
就用教育者的“眼光”去重新领悟一次。
作为一部教育题材的喜剧,这部新加坡片子充满着嘻笑怒骂,但给我们的启示却是深刻的。片中的三个“笨小孩”:Terry、文福和刘国彬,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但有一个共同点:都是EM3中一群“不可救药”的学生!他们在各种事情中学习着、成长着,其中有着笑声,也有着眼泪,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三个“笨小孩”已经“不笨”了!从这部片子中也可以折射出新加坡教育制度的一个层面,其中刘国彬妈妈的一句“不是我不给他快乐的童年,而是社会不给他快乐的童年”,真是让人觉得心酸!难道在当今发达的社会上,文凭就是唯一评价一个人成功的标准吗?
12地科二班1214010222林艳雯
心理学课上,老师给我们看了一部新加坡的电影《小孩不笨2》,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心中感触良多。其中,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天下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
这部电影影片的主角是三个孩子,其中学谦及其弟杰利是新加坡一般中等家庭中的孩子,父母都是忙碌的上班一族,与他们之间缺少沟通,以为只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就够了。很多时候,家长都是一厢情愿的,因为家长根本不了解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家长在说个不停或不分青红皂白责骂孩子,当孩子想要解释时,却被冠以“顶嘴”的罪名,结果,孩子与家长的对话里只剩下“嗯、啊、哦”。就像杰利说的,大人们喜欢的东西我们不喜欢,我们喜欢的他们也不喜欢,这样我们慢慢就变成了哑巴。另一方面,学谦的同学成才也和他的父亲同样有着沟通问题。他的父亲出身低,坐过牢,为了不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很反对他练武,希望他好好读书,能有出息,可是成才的成绩却非常糟糕,这让做父亲的很苦恼,以为打就可以让儿子成材,却没有正确的引导他。
由影片所引出的学校教育问题同样发人深省。同样的华文老师,对待学生的种种行为,一个善于批评,一个善于诱导。虽然都尽心尽责,产生的结果却是千差万别。一个让学生讨厌,一个让学生欢迎。我们常常讨论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知兴趣的培养与老师的人格魅力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对老师的好恶都会表现在他的课堂上,影响则由成绩体现出来。
青春期的孩子,自主意识开始增强。对于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大人们需要更多的沟通去理解。于是,需要褒奖和鼓励,需要疏导和斧正,而不能一味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去解决,要用正确的方式让他们感觉爱的存在。如果这个时候,家长和老师们没给予适当的教导,而是一味的家长作风,大男子主义„„或许,社会真的会多一个败类。别因为大人的无知,而害了孩子。其实,只要大人们和孩子有健康的沟通方式,多赏识他们,包容他们,给予他们肯定,降下身份做他们的朋友,将不难发现,其实孩子并不那么坏。
第二是家长和老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父母不要总是唠叨没完不管他们的感受,使他们产生逆反.融洽的家庭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父母对待孩子的尊重是一股重要力量。孩子渴望家长去看自己的演出这是多么正常的想法呀,可是父母忙于挣钱总是没有时间,还有什么比让孩子有信心更重要的事情呢?由于父母没时间与孩子交流导致对孩子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没有得到有效的指导,有的孩子学坏了,由于与学校的沟通不主动,孩子出了问题才悔之晚矣。父母要学会爱孩子!
第三是老师一定要找到激励学生的办法——赏识,发现他的进步给他鼓励,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永远不要说学生是“烂苹果”,一句话有可能伤害一个人,影响他的一辈子,这就是老师与其他工作的区别所在,因此我们感到老师责任的重大与神圣。“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做家长的,做老师的,就是要学会赏识!
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会影响小孩的生活以及成长,如果父母能够以身作则,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的话,就不会让孩子容易不将父母的话当话;同理可证,老师当然也是如此。言传身教是很重要的,孩子没有笨的,是父母跟老师要如何看待孩子与教导他们而已。小孩都有独特的地方,如同片中一个妈妈,看到小孩考及格边缘,但是反而是称赞孩子说他有进步,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啊!这样家庭背景的孩子,我相信会比较健康成长的。有时候父母的背景好与教育程度高,不一定会让小孩健全地成长,心态是很重要的。
【电影《小孩不笨》观后感】推荐阅读:
小孩不笨观后感600字12-06
小孩不笨观后感700字03-07
小孩不笨影评01-15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作文09-23
《愤怒的小孩》观后感600字06-26
香草不是笨小孩读后感07-13
老天会爱笨小孩读后感650字05-24
《老天会爱笨小孩》读后感400字06-19
小孩入户申请06-15
小孩读书申请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