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精选12篇)

闻一知十的成语故事 篇1

闻一多先生在写作大量振聋发聩的新诗之余, 对篆刻艺术也钟情有加。1927年夏, 在致饶孟侃的信中, 他以幽默风趣、轻松活泼的比喻, 表达了自己对篆刻艺术的热爱之情。信文如下:

“绘画本是我的原配夫人, 海外归来, 逡巡两载, 发妻背世, 诗升正室。最近又置了一个妙龄的姬人———篆刻是也。似玉精神, 如花面貌, 亮能笼擅专房, 遂使诗夫人顿兴弃扇之悲。”

闻一多的门下“二家” 篇2

就在这一间隙,南京中央大学法律系刚毕业不久的一位叫陈梦家的青年,出于对日寇义愤与爱国热情,毅然与三位同学一道,从南京星夜兼程,奔赴上海近郊南翔前线投军,加入了十九路军抗击日寇的行列。3月底,随着战事趋于缓解,陈梦家回到南京,旋受青岛大学文学院院长闻一多邀请赴青大任助教。

陈梦家(1911—1966),原籍浙江上虞县,生于南京一个客居的牧师家庭。少年时代,陈氏就显示出驾驭文字的过人才华。1927年夏刚满16岁,就以同等学力考取中央大学法律系,同时开始创作新诗。1931年初出版了成名作《梦家诗集》,此时尚不满20岁。

当闻一多于1927年到中央大学任文学院院长时,陈梦家正好进入这座学府的大门,风云际会,使他接近了身为著名诗人的闻一多,并很快成为闻氏最得意的门生。

在闻一多的热心指点下,颇具文才的陈梦家步上了诗歌与戏剧创作之路。1928年,闻一多向刚刚创办的《新月》月刊推荐了陈梦家创作的剧本《金丝笼》和《药》,随后又推荐了几篇诗作。自此,陈梦家成为新月派的一员,并逐渐成长为新月派后期一员健将。当时在社会上曾一度引起广泛瞩目的《新月诗选》,即为陈梦家选编。

受邀的陈梦家来到青岛后,颇为闻一多所器重。

许多年后,曾在青岛大学任教授兼图书馆馆长的梁实秋回忆说:“ 陈梦家是很有才气而不修边幅的青年诗人,一多约他到国文系做助教,两个人颇为相得。有一天他们踱到第一公园去看樱花,走累了到一个偏僻的地方去休息,陈梦家无意中正好坐在路旁一个‘招募新兵’的旗子底下,他蓬首垢面,敞着胸怀,这时有一个不相识的老者走了过来缓缓地说‘年轻人,你什么事不可干,要来干这个!’一多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他认为陈梦家是过于名士派了。有一次一多写一短简给他,称之为‘梦家吾弟’,梦家回称他为‘一多吾兄’,一多大怒,把他大训了一顿,在这种礼节方面,一多是不肯稍予假借的。”

除了陈梦家,当时闻一多在学校中还喜爱一位叫臧克家的学生诗人,并不遗余力地加以提携。

臧克家乃山东诸城臧家庄人,于1930年考入青岛大学外文系,后因苦爱写诗作文,经闻一多同意转入中文系,自此臧“成为闻一多先生门下的一名诗的学徒”。每当写了自己认为值得一看的诗,便请闻一多批阅,闻总是拾起红锡包香烟,自己先吸上一支,尔后客气地让臧吸一支。两人一边吸着烟,喝着茶,一面谈论诗稿。只要闻一多看上眼的诗稿,大多都推荐给《新月》发表,臧的成名作《难民》和《老马》,就是最先由《新月》推出而走红的。

据臧克家回忆,当时《新月》给的稿费极高,有一次发表了八行诗就给了他四块大洋,这几乎是他一个月的生活费了。臧氏在青岛大学的几年,凭着自己的才华与闻一多等人的指点,进步迅速,很快作为一颗耀眼的诗坛新星横亘在东海之滨的上空。闻一多在自己的书斋桌上放了两张相片,他时常对来访的客人指点着说“我左有梦家,右有克家”,言语间不无得意之色,闻一多门下有“二家”之说在校园里渐渐传开。

此前,闻一多在武汉大学任教时,其兴趣已转向中国文学特别是杜诗的研究,由诗人转变为学者,这是他一生中的一个重大转变。

闻一知十造句 篇3

1、他自以为有闻一知十的本领,常常不经求证就下定论,闹了不少笑话。

2、他向来闻一知十,任何问题只要提示,立即知道如何解答。

3、闻一知十的天才毕竟是少数,一般人只能靠后天的努力,以勤补拙。

4、这孩子领悟力高,能闻一知十,总是名列前茅。

5、她不但认真负责,而且博学强记,闻一知十,()所以才进公司便获得重用。

6、闻一知十的天资固然可贵,但铁杵磨针的毅力却更值得称颂。

7、孔子提出教学要因材施教。还主张教学要实行启发式,举一反三,使学生闻一知十。

8、在孔子看来,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要闻一知十,这才是温故而知新,才是创造性的学习。

9、学会行孝,重在闻一知十,乐为不辍,而不是一曝十寒,应当持之以恒,养成道德,以担当重任。

闻一多的爱国的诗 篇4

不要怕;虽然得走过一个黑洞,

你大胆的走;让我掇着你的手;

也不用问哪里来的`一阵阴风。

只记住了我今天的话,留心那

一掬温存,几朵吻,留心那几炷笑,

都给拾起来,没有差;──记住我的话,

拾起来,还有珊瑚色的一串心跳。

可怜今天苦了你──心渴望着心──

那时候该让你拾,拾一个痛快,

拾起我们今天损失了的黄金。

那斑烂的残瓣,都是我们的爱,

拾起来,戴上。

你戴着爱的圆光,

闻一多摆摊 篇5

妻子多病, 家里孩子多, 生活难以维持。无奈之时, 一些朋友帮忙出主意:刻印章。

迫不得已, 闻先生也只好帮人刻起印章来。于是, 昆明市的市面上, 便出现了闻一多治印的“润例”。不过, 那种靠熟人弄来的小生意几乎杯水车薪, 无济于事。情急之下, 闻一多就备了一张桌子, 打算到五华山下面的逼死坡去设摊。

闻一多的治印摊只摆了一天, 就被人给劝了回来。大教授街上设摊, 有失体统。可是不摆摊, 一家大小可怎么生活?最后, 校长梅贻琦出面, 联络朱自清、沈从文等11名教授, 联名在报纸上为闻一多刊登治印广告, 让他在家里“设点”代人治印。

广告写道:“闻一多先生文坛先进、经学名家, 辨文字于毫芒, 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始源, 海内推崇……”广告定了“金石润例”之条例:“石章1200元, 牙章每字3000元, 边款每分字作一字计, 过大过小加倍。润资先惠, 七日取件。”

伊拉克:一知的圣地 篇6

大使:伊拉克是一个有丰富历史沿袭和传承的国家,有古巴比伦城,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伊拉克是一个富有的国家。在美国对伊拉克发动战争之前,伊拉克内部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2003年以来,伊拉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一个基于民主制度、人权和自由的新纪元。这一大环境为伊拉克提供了发展潜力和众多发展机会。伊拉克是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国家之一,除此之外,还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有保存良好风格独特的建筑物,有高超的技术,有高素质的民众。除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还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不幸的是,我们曾受社会动荡和恐怖主义的影响,但现在整个国家的安全环境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总体来说,从2010年的大选以来,有了一个新政府,包含了伊拉克所有的党派,包含了政治、军事和宗教各个方面的力量。

TIDE:菲常感谢您对伊拉克做了这么全面的一个介绍,现在让我们7解下伊拉克的历史景点吧。您刚才提到伊拉克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有吉巴比伦城,现在想请您用菲常简短的话,或者几个词,向我们介绍下在伊拉克历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历史瞬间。

大使:人类的文明源远流长,自从有了文字才让历史有迹可循,伊拉克人发明了文字:农业也是首先在伊拉克出现的:穆斯林文明在伊拉克诞生:亚当和夏娃被认为曾在伊拉克出现,而伊甸园则在伊拉克的南部:亚伯拉罕在伊拉克出生;世界上第一部法典出现在巴比伦城,叫《汉谟拉比法典》。我已经说了很多,另外,巴格达是伊斯兰世界三大历史名城之一,作为穆斯林的首都已有8个多世纪的历史,因此巴格达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在波斯语里,“巴格达”一词意为“神赐的地方”。巴格达还是《一千零一夜》的故乡。巴格达在大约8世纪到12世纪,—直都是穆斯林帝国的首都,大约有400年,统治的区域西临大西洋,东起印度。

TIDE:巴格这是在什么时期由什么人定为首都的呢?

大使:在公元8世纪,由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曼苏尔建立。曼苏尔原名艾卜·哲尔法尔·阿拔斯,是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的实际奠基人。阿拔斯王朝存在了很多年,直到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Hulagu)带兵占领了巴格达,才使阿拔斯王朝灭亡。这个时间并不长,因为旭烈兀和他的军队从蒙古远道而来占领了巴格达,而后就转向了其他穆斯林国家。伊拉克在13、14世纪为蒙古族旭烈兀汗国统治,16世纪受奥斯曼帝国统治,1920年沦为英国“委任统治区”。1921年8月伊拉克宣布独立,成立伊拉克王国,在英国保护下建立费萨尔王朝,1932年获得完全独立,是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独立的国家。1968年,复兴党再度掌权,推行阿拉伯统一自由的社会主义纲领。

TIDE:1932年伊拉克获得完全独立。后来又作为第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联合国会议,这一切都表明伊拉克是一个具有独立性,关注自由的国家,这种历史精神对现今的伊拉克有何影响呢?我们能否说现在伊拉克重新拥有了这种历史精神?

大使:我们希望是这样的。伊拉克人民是自由的,有众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在国际上的许多方面都有影响,出现了众多著名的人物。例如,上个月刚刚建成的广州歌剧院就是扎哈·哈迪德设计的,她是在国际建筑领域享有盛名的一名伊拉克建筑设计师。

TIDE:确实,扎哈·哈迪德是非常有名的伊拉克女性。我相信她再来中国时。肯定会为中国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建筑,就像您刚才说的。巴格达曾作为穆斯林世界的中心长达400年之久。后来又经历了一系列的事件,您是如何看待巴格达的未来呢?作为阿拉伯世界的中心之一,巴格达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大使:2003年以来,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许多阿拉伯国家出现了政权的变更,较富裕的国家开始改变政治制度。但伊拉克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有丰富的人力资源、石油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伊拉克在石油领域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伊拉克可能是唯一的一个能够在各方面快速发展的国家。

TIDE:除了石油方面。您说的快速发展还指哪些方面?

大使:在美国对伊拉克战争以后,伊拉克很多设施遭到了破坏,因此需要重建大量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高速公路、电网、住房等。同时,我们在经济金融方面也大有发展前景。2003年我国与中国的经济贸易额为4亿5千万美元,而2010年超过90亿美元,在不到7年的时间内经济有了如此巨大的增长。

TIDE:既然现在中伊关系融洽,您希望中伊关系能在哪个方面或者哪些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大使:我希望中国所有的公司都到伊拉克访问和考察,都能在伊拉克投资做生意。我相信中国公司在所有行业中都能做的非常出色,在质量、价格和人力资源上非常有竞争力。

TIDE:大约有多少中国人去伊拉克?签证办起来容易吗?

大使:每个月大约有500名中国人去伊拉克。伊拉克的签证办起来很容易,与伊拉克有经济往来的公司成员一般都能很顺利地拿到签证。

TIDE:伊拉克的投资环境怎样?公司可以作为独立的投资商进行商业活动还是需要与伊拉克的公司合作?

大使:外商公司可以独立进行投资活动,也有许多大公司在伊拉克与合作伙伴一起工作。例如,华为和中兴,在伊拉克有自己的办公地点,进行独立的商业活动:而其他一些公司选择与伊拉克公司合作,取得更多进入伊拉克市场的渠道。

TIDE:还有没有其他行业是在我们刚才的谈话中没有涉及到的?有没有中国读者特别想要了解的?

大使:其实,伊拉克的各个行业都是非常有前途有潜力的投资领域。每个行业都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都需要投资。所有你能想到的行业,农业、土木工程业、电信业、铁路建设业、电力业……每个行业的发展潜力和空间都是巨大的。伊拉克想把原为250万桶的石油生产量提高至1200万桶,为了完成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各种勘探公司、测试公司、钻井公司,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TIDE:由此可见。中伊经济关系前景美好。能否说,中伊经济关系在阿拉伯世界中首屈一指,是最有灌力的?

大使:不能说是第一,但是中伊经济关系具有巨大的潜力,伊拉克是中国最好的合作伙伴之一,在阿拉伯世界中,中伊经济关系是最好的几个之一。

TIDE:您如何描述伊拉克的社会生活?现在的伊拉克是一种怎样的现状?人口是多少呢?

大使:现在有5200万人口生活在伊拉克,超过70%的人是年轻人,所以可以说伊拉克是一个年轻的活力十足的社会。人民思想开放,社会较以前更稳定和安全,欢迎全世界的人来伊拉克。我们一直对中国人民有深厚的感情,中国人温和友善。1958年,伊拉克是第一个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阿拉伯国家。自那以后,中伊关系一直发展良好,中伊互不干涉内政,伊拉克也一直坚持

“一个中国”原则。

TIDE:刚才您提到每月大约有500中国人来到伊拉克,我想大部分人都应该是去进行商务活动,希望在不远的将来能有更多的中国人去伊拉克,不仅进行商务活动还能旅游观光?

大使:我也希望这样。有许多宗教方面的信徒来伊拉克进行朝拜,但是,总体来说,现在谈伊拉克的旅游业可能还为时过早,这也是中国可以帮助伊拉克的一个方面。

TIDE:但是,我相信伊拉克在未来会更安全更和平,这可能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假设,伊拉克已经足够安全可以邀请中国入去旅游了,那么您有什么好景点可以推荐吗?

大使:巴比伦、巴格达都非常有特色,许多旅游景点其实都是历史景点。每年都有伊斯兰教教徒进行宗教方面的朝拜和旅游,伊拉克是众多先知的诞生地,因此宗教和历史景点繁多,这是伊拉克的一个显著特点。现在是重建伊拉克的重要阶段。

TIDE:伊拉克有如此多的历史文化遗产,那么伊拉克人肯定引以为自豪吧?

大使:这是当然。我们对自己的历史、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感到非常自豪,这并不是说人民骄傲,大家仍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开放的心态。众多中国人到伊拉克进行商务活动,我相信伊拉克人民对中国来客一定十分友好。

TIDE:现在伊拉克的局势如何?中国商人能自由地去伊拉克吗?会不会有安全方面的后顾之忧?

大使:伊拉克2003年到2007年建立了一个严密的安全保障系统,在2008年正式发挥作用。虽然现在不能说伊拉克的每个方面都完美了,时不时会有一些安全方面的小问题,但是各个方面都得到改善。以巴格达为例,700万人在此生活和工作,巴格达的街头也出现不少外国人的身影。其他城市的安全状况了也有了重大改观,巴格达的状况则更好。虽然会有一些小的安全问题,但总体状况良好,所以不用过于担心在伊拉克的安全问题。

TIDE:现在我想了解一下您,您有哪些爱好呢?

大使:我非常喜欢滑雪。我曾在法国生活过,很喜欢滑雪,喜欢从山上的斜坡一路滑下来的感觉。我在法国待了大约20年,在那里学习、结婚,我的三个女儿也出生在那里,我很喜欢法国。

TIDE:你在中国也可以滑雪啊。在出使中国之前。您还到过哪些国家?

大使:出使中国以前,我在巴格达任副部长,任职2年。在那之前,我在俄罗斯莫斯科工作。

TIDE:我看见您手上载着漂亮的戒指,这是伊拉克人的风俗和爱好吗?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案 篇7

臧克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写作思路。②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①把握课文写作思路②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

2、难点:闻一多先生的品格和精神。

三、教学准备

让学生自读课文,预习字词;反复诵读本文,领会文意。

四、教学课时: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2、初步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

(一)导入

播放音乐《七子之歌》

问:大家以前听过这首歌吗?其实在老师的那个年代是有名的。这是1999年澳门回归的主题曲,歌词就来源于《七子之歌》中的《澳门》篇章。歌词中,澳门以一个孩子的身份呼唤祖**亲,表达了渴望回归的强烈愿望。大家知道《七子之歌》是谁写的吗?(闻一多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闻一多先生的文章(板书课题)

(二)了解人物

1、臧克家

臧克家(1905--2004)诗人,从小受家庭影响,喜欢古典诗歌和民歌。1932年开始写新诗,以一篇《老马》成名,1933 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这是他最具影响的作品。此后,他陆续出版的诗集,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2、闻一多

闻一多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三重人格”于一身;

⑴诗人:新诗集《鸿祝》(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了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⑵学者: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谈》《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⑶民主战士: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3、臧克家和闻一多:知遇相惜,亦师亦友。

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与闻一多先生的关系吗?

本上第三段“在30年代锅里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当时闻一多先生受邀来到青岛大学主持文学院工作,是当时文学院的院长,正在这个时候臧克家报考了青岛大学,正是闻一多先生的慧眼识珠,才使得数学低分的臧克家得以继续深造。在闻一多先生的影响下,臧克家从外文系转到了中文系,成了闻一多的得意门生。而后的十几年,他们之间也建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感情。

4、所以这篇文章展现给我们的诗:大师笔下的大师,巨人心中的巨人。

(三)巩固基础

1、字词读音(见PPT课件)

2、词语积累(见PPT课件)

(四)理清思路

教师邀请一位学生同读课文,一人一段,其他学生思考:围绕题目,在臧克家的笔下,闻一多先生有哪两个身份?以此文章氛分为几个部分?(本单元注重培养孩子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学者2革命家3对闻一多先生的高度评价)

1、学者身份

①那么闻一多先生在学者方面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②他作为学者侧重写“做”,那他都做出了哪些成就?(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③从这个部分,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学者?

(1)他为什么要做这些事?——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

把“衰微的民族”比作病人,把自己比作医生,文化药方是什么?(从民族文化史中找寻到能唤醒国人、激励国人的精神)

(2)怎么做的?

关注几组词: 忘记了……贪得……

一个又一个大的……密密麻麻的小楷

两个“又”

2、革命家身份

①那么闻一多先生在革命家方面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请你从课文当中找到相关语句

(言行一致)

②他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起稿政治传单、参加游行示威、群众大会演说)③从中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革命家?

品读第15段时,介绍当时危机形势,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视频

正如闻一多先生自己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他这么说了,也这么做了!他倒在了血泊里……

但也正如他的学生臧克家所写的《有的人》那样: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3、小结课文

文章从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两个方面写闻一多的“说”和“做”。闻一多恪守着“做了不说,做了再说”和“说了就做”的原则。从中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是一位治学严谨、成就卓越的学者,以为言行一致的民主战士。不仅赞扬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态度谦逊、刻苦钻研的一面,更赞扬了他作为革命者“大勇”的一面。

4、作业:文章各部分之间如何过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品味重点语句中的关键词语,探究语句的内涵,体会语句饱含的激情。

2、通过朗读,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品格和精神。

(一)研读课文

1、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段落。

教师:提起闻一多先生,我们头脑当中首先显现出来的是他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拍案而起的镜头。但事实上,闻一多先生一生中,主要的身份是学者、诗人。他治学严谨、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的哪一部分最能表现他的这一特点?(第一部分)

默读文章的第一部分,把最能表现闻一多先生潜心学术、成就卓越的语句划下来,并进行圈点批注。(不懂的可以标注出来。)

2、研读表现闻一多先生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的段落。

教师:一个如此“血性”的男儿,很长一段时间竟能“沉寂”下来做学问,甚至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种性格反差看似悖理,实则不然。

1925年,闻一多先生在给梁实秋先生的一封信中,他这样说:“我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文化之征服甚于其他方面之征服千百倍之。杜渐防危之责,舍我辈其谁堪任之!”可见,闻一多先生是想从探索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中,寻找出医治我们民族病症的药方。闻一多先生有这样一句名言:“诗人的主要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民族。”在他的眼里,做一个中国人比作一个文学家更重要。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用他的言和行终生实践着这句话,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文章的第二部分,感受一下闻一多先生那种大义凛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概。

指导朗读:学生齐读(如果朗读不到位,可以请各别同学范读)。

教师重点指导朗读闻一多的几句话:指名读、齐读、师生配合读。

(二)品味语言

1、词句赏析(见ppt课件)

2、语言特点: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

①生动形象

不仅描写的语言是形象的,叙述和议论的语言也是形象的。例如“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一句,本来是叙述语言,无非是讲闻一多正在研究古代典籍,但作者不用“研究”一词,而精心地选用了“钻探”,这就包含了比喻,即形象,含义也更丰富了。并且句式也变成“向……钻探”,叙述由静态变成动态,给人的印象不再是客观的介绍,而是热情的称赞了。此外“吃尽”“消化尽”“炯炯目光……远射……”“赫然而出”“向……迈进了”“起先,小声说”“向……呼喊”“警报迭起”等等,都是明显的例子,叙述语言和议论语言的形象化,使文章生动,富于感染力。

②精炼含蓄

比如一格“说”字,很普通,作者却赋予多种含义。开头饮用的闻一多先生自述中的“说”,是向人家宣告自己要干什么或告白自己干了什么的意思;与第5段“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中的“说”和第6段中的“说”,则有吹嘘、自诩的意思,这里的“没有‘说’”,主要是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实干精神和谦虚地美德:“做为革命家”,闻一多的“说”,是对于革命的宣传和动员,使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实际上也就不但使“言”,也是“行”了。一个“说”字,竟然表达了这么多的意思!这种结合一定语言环境灵活地赋予同一个词以不同含义的表现手法,是耐人寻味的。

③富于感情

这篇文章的叙述、描写抒情化,令人无法分清哪些是记叙,哪些是抒情。例如:“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说它是记叙未尝不可,但洋溢着赞美之情。又如:“昂首挺胸,长须飘飘”,显然是描写,但颂扬、敬仰之情也呼之欲出。又如:“饭,几乎忘了吃”,本来是极平常的一句赞语,却与上一句“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形成了对比,意蕴就丰富多了。同样,“夜间睡得很少”这种句子原也并不怎么精妙,但跟着一个情由未尽的“他惜寸阴、分阴”,给人的感觉就不一般了。由于作者带着强烈的感情,就能把平常的语句便的不平常了。

④富于音乐美

⑴、作者善于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如“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潜心贯注,心会神凝”“迥乎不同”“一反既往”“警报迭起,形势紧张”等等。这些词语的结构整齐,有节奏感。

⑵、作者惯于使用对句的形式。如一开头的“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就是对句,又如“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不动不想,无声无息”“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还有末段的“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这些成对的句子,有些具有对比的性质,有些则是并列的性质,有的是更为整齐的对偶句。这些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三)文章主题

1、你认为文章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精神?(播放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演讲》视频,小结:为救国救民的需要而说和做的爱国主义精神。)

2、小结:在世界近代史上,闻一多先生是唯一一个被数颗子弹从背后卑鄙地射杀的诗人。尽管时代已相隔久远,但一想到这残酷的事情,我们还是会进步助一阵阵心疼!正如闻一多先生是那样地心疼李公朴的死,正如那些“李公朴”们那样地心疼万千底层百姓的挣扎着的生存。面对死亡,闻一多先生没有丝毫的惧怕,他曾说过:“生命的量至多不过百年,他的质却可以无限度地往高深醇美的境域发展,生命的艺化便是生命达到高深醇美的方法。”让我们永远称颂这位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四)写作手法

1、夹叙夹议

2、记叙与描写相结合

3、遣词造句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第一题。

2、在闻一多先生去世之后,许多文人、学者、革命家都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请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体会人们对这位伟大的诗人的深刻缅怀。

六、板书设计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臧克家

学者 革命家 写作《唐诗杂论》 起稿政治传单 写作《楚辞校补》 参加游行示威 写作《古典新义》 群众大会演说

做了再说,做了不说 说了就做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反思 篇8

我们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的思维代替教科书的思维。我始终认为兴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而如何让学生调动起课堂学习兴趣是一堂课成功的标志之一,我觉得这节课我是努力向这个方向做的,因为我能把自己退在“幕后”。就像音乐会的指挥,我是“背对观众”的,而面向观众的是我的学生。从歌曲到角色的互换,学生走进了课文内容,走进了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从同学们的表情可以隐约感到,他们真正领会了闻一多先生的崇高精神。我抓住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还抓住了一点,一篇杰出的文章应该怎么来写。后面一点可能学生收获不大,但是前一点,我相信绝大数学生都能体会到了。所以语文,不应该只是教授字词句,更重要的应该是人文精神。

但是这节课还是有许多缺点:准备不充分,教态紧张不自然,课件与板书的衔接与配合有缺陷,课堂语言太随意显得有些浅淡,太急于求成,错过很多精彩的瞬间。

两首诗后的闻一多 篇9

可惜的是,诸多妙人尤其是清末民初的一些人逐渐被脸谱化,譬如说闻一多。人们依稀记得,他是那个被国民党暗杀的爱国诗人。还好,他有诗留下,让我们从一些片断里照见一点粼粼波光。

先说他20来岁时写的一首英文诗。根据梁实秋的回忆文章记载,闻一多与梁实秋1923年在美国同校留学,两人黄色的面孔为西方同学注目并好奇。有一个美国学生便在学生内部的刊物上以“sphinx”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人黄色的脸孔似埃及的斯芬克斯狮身人面像一样神秘,作者要求闻、梁二人说说他们神秘的头脑里都在想些什么。两人即刻写诗作答,下面这首便是闻一多所作。我本想翻译成汉语贴上来,后来觉得,因此诗成文的情境颇为特殊,还是保持英文诗最初的韵味为好吧。

ANTHER “CHINEE” ANSWERING

My face is Sphine——like,

It puzzles you, you say,

You wish that my lips were articulate,

You demand my answer,

But what if my words are riddles to you?

You who would not sit down

To empty a cup of tea with me,

With slow, graceful, intermittent sips,

who would not set your thoughts afloat

On the reeling vapors

Of a brimming tea——cup, placid and clear——

You who are so busy and impatient

Will not discover my moaning.

Even my words might be riddles to you,

so I choose to be silent.

But you hailed to me,

I love your child——like voice,

Innocent and half——bashful.

We shall be friends.

Still I choose to be silent before you.

In silent I shall bear you

The best of presents.

I shall bear you a jade tea——cup,

Translucent and thin,

Green as the dim light in a bamboo grove;

I shall bear you an embroidered gown

Charged with strange, sumotous designs.

Harlequin in lvzenges,

Bats and butterflies,

Golden——bearded, saintly dragons

Braided into irrdescent threads of dream;

I shall bear you sprays.

Oi peach——blossoms, plum——blossoms,

pear----blossouse;

I shall bear you silk——bound books

In square, grotesque characters.

Silently and with awe

I shall bear you the best of presents..

Though the companion with my presents

You will know me——

You will know cunning,

vice,

Or wisdom only.

But my words nights be riddles to you,

So I choose to be silent.

此诗为闻一多赢得了同校学生的“刮目相看”。而他一直主修的是美术,出众的绘画才能令他在国内清华大学学习时和出国留学后,都让人以为他必定会当个“西洋画家”。但事实上,他在绘画方面已取得成就之时却绝尘而去,为自己选择了文学生涯。为何会这样?梁实秋曾做出他的分析;我个人认为,上面的这首诗已有了一些隐隐的交代:中国人学西方艺术,就像西方人看中国人一样,总有无法言说的隔膜在,心灵无法酣畅淋漓,思想便不能登峰造极,如此则不如改弦写诗。

以下为第二首,闻一多因书桌太乱被朋友嘲笑,他便作诗如下: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

忽然间书桌上怨声沸腾

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

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

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

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

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

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

香炉咕噜着:“这些野蛮的书,

早晚定规要把你挤倒了!”

大钢表叹息快睡锈了骨头,

“风来了!风来了!”稿纸都叫了。

笔洗说他分明是盛水的,

怎么吃得惯臭辣的雪茄灰;

桌子怨一年洗不上两回澡,

墨水壶说:“我两天给你洗一回。”

“什么主人?谁是我们的主人?”

一切的静物都同声骂道,

“生活若果是这般的狼狈,

倒还不如没有生活的好!”

主人咬着烟斗眯眯的笑,

“一切的众生应该各安其位,

我何曾有意的糟踏你们,

秩序不在我的能力之内。”

好玩吧,一张妙处横生的书桌就这样再现在文字里,一个怡然自乐的读书人就这样浮凸在诗歌中。文字和性情的美,合二为一。

诗歌到底是什么呢?我觉得就是生活的味精,哀伤、愤怒、谐趣等等,只要是真实合理的情绪、故事,其实都是可以入诗的。

现代诗歌的凋落,与一些诗人少了某种真实态度,一味复制想象中的流行世界,也不无关系。因此,当代诗人里,没有再出另一个闻一多。

闻一多文艺思想的阶段性分析 篇10

一、“为艺术而艺术”与“艺术的忠臣”

闻一多先生在艺术创作前期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 他在1922年10月10日给梁实秋先生的信中就提出了自身为艺术而艺术, 即艺术为艺术的诗歌创作主张, 也提及了“以美为艺术之核心”的诗歌创作观点;在1922年11月26日给梁实秋的信中再次表明他主张的是纯艺术中的艺术, 相信的也是纯艺术主义。在1926年4月15日给熊佛西和梁实秋的信中又谈及“纳诗于艺术之轨”, 并说明了“轨”既是诗歌创作的形式, 形式最重要的部分是诗歌的音节。

在闻一多先生与朋友的通信中, 我们不难看出他前期的文艺思想和艺术主张, 同时为艺术而艺术也是闻一多在清华求学期间确定的诗歌创作追求。在1921年清华文学社成立伊始, 闻一多就积极参与诗歌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创作, 并经常和同学探讨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在1922年12月于清华文学社举办的一次辩论中, 闻一多的辩题就是“艺术为艺术呢, 还是为人生”, 在辩论过程中, 他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艺术主张, 指出“艺术为艺术而非为人生”。在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中发表的《诗的格律》中完整的阐述了诗歌格律的“三美”这一文艺思想;在1926年6月10日发表的《先拉飞主义》也反复强调了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是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1931年发表的《论〈悔与回〉》中提出他是受过绘画训练的诗人, 强调诗歌创作应该注重“诗的外表形式”。

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创作阶段, 闻一多先生将文学创作视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和远大理想, 不仅与国内文坛积极交换创作意见, 而且还把领袖文学潮流或派别定为自己文学创作和发展的目标。在这一时期闻一多所倡导的文艺思想是极端唯美主义思想, 艺术精神是他的唯一追求。在《冬夜评论》一文中他批评了胡适在《尝试集》再版自序中所陈述的诗歌创作观点, 而且认为俞伯平在《诗的进化还原论》和《冬夜自序》中将诗歌还原为平民化艺术的文艺思想抹杀了文学创作的艺术性。

闻一多之所以强调文学创作的唯美主义论断, 是因为受到济慈“艺术纯美”创作思想的影响。在1922年11月26日给梁实秋的信中写到“我想我们以美为艺术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 西方之济慈”。闻一多对于济慈追求艺术的执着精神尤为钦佩,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极力赞扬济慈是艺术的忠臣, 他不仅十分认同济慈的文艺创作理念, 还在许多诗作中追随济慈的文艺思想, 如《剑匣》、《秋色》、《忆菊》等作品与济慈的《希腊古翁颂》、《秋颂》、《夜莺颂》的创作风格十分相似, 此外闻一多在早期创作的叙事长诗《李白之死》与济慈《安狄米恩》在思想内容、创作风格及艺术形式上都很相似, 在《李白之死》中闻一多将李白刻画的飘逸欲仙, 也正是他极端唯美主义文艺思想的体现。

在此时期闻一多的文学作品创作注重艺术与精神的结合, 主张“纯艺术的艺术”, 坚持和相信的也是“纯艺术主义”, 是一个执着的“艺术至上”主义者。他说“欧战以后, 世界的潮流趋重于精神方面, 非物质方面”, 并且认为中国社会的形态需要艺术来改变和挽救。提出“艺术既是改造世界的急务, 又能替个人的生计保险”, 完全置身于文学艺术的象牙塔之中。

二、“艺术为人生”和“艺术为人民”

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后, 经历了国家真正以及社会的变革, 闻一多逐渐认识到极端唯美艺术主义不能改变社会形态和人民群众凄凉的生活。在1943年所创作的《时代的鼓手》诗论中写到“这里没有弦外之音。没有余音绕梁的诗韵, 有的只是一句句质朴、干脆、真诚的话”, 而且指出“田间多一颗粮食, 就多一颗消灭敌人的子弹”。在《人民底舞》中也毫不避讳的写出“他们底仇恨的力, 他们底仇恨的血, 他们底仇恨的歌, 握在手里”以及“耸起的筋骨, 凸出的皮肉”“挑负者——种族的疯狂”和“种族的咆哮”等诗句, 一改之前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风格, 提出田间是文学创作的成就点和诗歌创作的先决条件。

时代的变化不仅使闻一多惊醒, 也使闻一多彻底觉悟, 因而在此期间闻一多的文艺思想由“为艺术而艺术”和“艺术的忠臣”彻底转变为“艺术为人生”, 他认为诗歌创作只有和劳动人民相结合, 才能够发挥艺术的社会价值和魅力。在1944年10月西南联大两个学生创办的壁报在开展“为艺术而艺术”还是“为艺术而人生”的辩论中, 闻一多站在了进步师生的一边, 号召将诗歌还给劳动人民, 并且提出“进步作家应该站在时代的前列, 敲起时代的战鼓, 鼓舞人民向前进”。在抗战前后阶段, 闻一多陆续创作和发表了《诗与批评》、《文学的历史方向》、《三盘鼓序》、《战后的文艺道路》、《艾青和田间》、《论文艺的民主问题》等提倡“艺术为人生”和“艺术为人民”的论文。

在闻一多文艺思想发展后期所创作的《诗与批评》一文中特别强调诗歌创作应该重视诗歌的社会作用, 与早期的《诗的格律》中所表达的文艺思想全然不同, 指出“诗是社会的产物”, 坚决反对陶渊明、谢灵运等古代诗人闲情逸致和愉悦自己的文艺思想, 极力夸赞杜甫与社会同其悲苦, 同其欢乐的诗作情怀。更夸赞白居易从小我走向大我的文艺思想, 与当年崇拜并称赞李商隐截然相反。闻一多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决定其文艺思想扭转的主要原因, 在“艺术为人民”的创作阶段, 闻一多充分展现了他的爱国情怀和为民主事业奋斗的决心。在清晰看到国民党统治阶级的腐朽之后, 闻一多表现出强烈的爱国忧思, 也使他真正认识到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 在这一时期闻一多的文艺思想不仅涉及文艺的进步, 同时也关心政治的进步。

三、闻一多文艺思想阶段性表现的时代意义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 闻一多这个独具风格和个人特点的诗人和文艺理论家在早期将文学创作当做毕生的事业和志向, 为现代文坛创作了大量具有唯美主义特色的诗歌作品和文艺批评文章, 极力主张现代新诗创作的格律化, 执着追求诗歌艺术“以美为核心”和诗歌艺术的美之极致。在抗战胜利前后, 闻一多先生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 文艺思想发生了本质上的转变, 逐渐摒弃唯美主义的文学创作价值取向, 已然站在人民的阶级立场成为坚持民主斗争的战士, 并积极号召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向人民学习, 创作无愧于人民和时代的文学作品。

从崇拜济慈誓做艺术的忠臣到正确认识社会和人民的命运, 并呼吁诗人应该“站在人民群众的前面, 喊出人民群众所要喊的。闻一多逐渐由其前期极端唯美主义的“艺术为艺术”、“艺术的忠臣”逐渐转变为关注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艺术为人生”、“艺术为人民”, 从闻一多的文艺思想阶段性表现中, 可以看出社会存在和社会形态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闻一多先生和同时代的文学大家如鲁迅等人一样, 在文学创作和民主斗争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探索、彷徨和蜕变, 最终经过时代和政治背景炼狱的考验成为“时代的鼓手”及“人民的忠臣”。无论在前期的艺术性阶段还是后期的人民性阶段, 都是其文学思想受到特定时代背景和环境影响的重要体现。闻一多在一份关于艺术欣赏的提纲中写道“艺术为艺术”以及“不生产的有闲阶级”实际上是维护阶级利益的幌子和手段, 充分表明的其文艺思想的转变和社会存在对于其社会意识的影响。

总结:

闻一多对于现代文学的贡献以及诗歌和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思想转变后的创作后期, 他所提倡的文学创作思想和文艺理论积极促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对于闻一多先生在前期创作中所提倡的美学观念和其后期文学作品中明显的人民性文艺思想我们应该给予正确的认识, 既不应该过分赞誉也不应该忽视和否定。在重视闻一多作品人民性文艺价值的同时, 也要领会其诗歌及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的艺术价值, 综合文艺思想和艺术性综合和探讨其思想和情感内容, 才能领会到“唯美艺术”与“人民艺术”的真谛。

参考文献

[1]、肖学周.闻一多诗学语言问题[D].河南大学, 2010.

[2]、姚亮.论闻一多诗歌中的“死亡书写”[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3]、杨永明.论闻一多诗歌文化心理裂变[J].乐山师范学院, 2008, (04) .

[4]、卢惠余.简论闻一多的象征诗及其诗学意义[J].名作欣赏, 2009, (14) .

闻一多诗歌创作的特色论文 篇11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闻一多的名字已经铸刻在无数革命者用鲜血凝成的天安门前的烈士纪念碑上。他那“昂头做狮子吼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已经深深烙印在无数中国人民的心里。作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造诣,特别是在我国古典文学的研究中,“他那眼光的犀利,考索的赅博,立说的新颖,不仅是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的。”作为一个优秀的爱国诗人,他的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新诗史上矗立起一座璀璨夺目的丰碑。

作为一个诗人,闻一多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数量是并不多的,他只出版过两本完整的诗集:《红烛》和《死水》。此外,还有一些零星的篇章。他写作新诗的时间,从19到1928年,也仅仅是八年。然而,在我国新诗史上,他却占有一个独特的地位.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要在中国现代诗人中,找出象他这样联结着中国古代诗、西洋诗和中国现代各派诗的人,并不是容易的。”

在新诗形式的革新与探求方面,闻一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他善于吸取我国古典诗歌的格调韵律和西洋诗的某些音节长处。用洗练的白话,特别是尝试用口语写诗,并对新诗格律

进行勇敢的探索和实践,把古今中外诗歌艺术的成功经验冶于一炉。他在新诗的.形式上独树一帜,开一代诗风。

我们知道,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最早探索者和创建者之一。五四以来流行着松散的新诗体,突破了旧诗的格律,但又没有根据新诗的内容探索新诗格律的规律,因而,在形式上大多是一些随意走笔、自由松散之作,完全脱离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使内容与形式产生不统一、不协调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闻一多提倡建立新诗格律,是很有见地的。

如果说,郭沫若的《女神》以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开了一代诗风;那么,闻一多的《死水》可以说是在形式上以认真创造新诗格律而开一代诗风。这是闻一多对新诗发展的可贵贡献。诗集《死水》以其谨严的结构和抑扬顿挫的音律美在新诗史上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直接影响和造就了稍后的一批有成就的诗人。

闻一多要求新格律诗具有三种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所谓“音乐的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所谓“绘画的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所谓“建筑的美”,指的是节的对称和句的均匀。我们且以《死水》一诗为例,具体地谈谈他的这些主张在创作中的体现。这首诗从第一行起,每一行都是用三个“二字尺”和一个“三字尺”构成的,所以每行的字数也一样多;全诗都用形象的词藻,语言雕绘满眼,象死水、丑恶、涟漪、残羹、翡翠、桃花、罗绮、云霞等词语,安排照用,缕金错采,在视觉上令人目眩神摇;每行诗收尾的都是双音词,读起来音调和谐。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和建筑的美,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和融合。

这种关于新诗格律的理论,其旨意并不是要制造那种束缚创作的清规戒律,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他那“带着脚镣跳舞”的话,他要强调的只是“在一种规定的格律之内出奇制胜”。而目的是为了纠正五四以来在新诗创作上逐渐露头、发展的那种“散而无章”的诗风。他吸收了西洋诗某些音节长处,结合我国古典诗词的经验和现代汉语的特点,创造和实践新诗的格律和形式。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阅读答案 篇12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⑴“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⑵“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⑶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⑷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⑸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作出了卓越的成绩。

⑹“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⑺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小题1: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3分)

小题2: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3分)

小题4:说说开头第(1)(2)节在文中的作用。(2分)

小题5: 下列选项中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吃尽”“消化尽”“远射”“文化药方”等词语,生动地表现了闻先生全身心投入研究,执著探寻从文化上拯救民族之路径的研究状态。

B.文中大量使用对称句式和四字词语,使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来琅琅上口。

C.作者善于合理安排材料详略,如:详写最为艰辛的《唐诗杂论》的写作过程,而略写比较顺利的《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的写作过程。

D.第(3)节中“‘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是比拟的说法,把当时的中华民族比成一个病人,说明闻一多当时从文化上来探求救国的方法,也还仅仅是走出了第一步。

参考答案:

小题1: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小题2:前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后一句中的“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小题3: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小题4: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小题5:C

小题1:试题分析: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的表述思路是:谁+怎么做+结果。因为选段是课内现代文阅读,课上讲解分析时已经讲解,考生应该比较快速的解决此问题。但要注意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节选内容。不要直接引用原文的句子即可。

小题2:试题分析:试题分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及上下文(结构上)等理解词语的转化义、语境义,其中最主要的是语境义,它包括词语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等。解题方法:一、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二、联系人物形象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人物的细节描写;三、结合作者的感情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四、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此题就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小题3:试题分析:赏析句子首先确定赏析角度,此题题干中有提示:细节。当然这个句子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个句子主要是为了体现闻一多先生的治学态度。

小题4:试题分析: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本文赞扬闻一多先生的优秀品质,开头就引用了闻一多先生的名言,结构上:开门见山,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内容上将先生与别人的行和说做了对比,体现了先生的品质。

上一篇:教育实践活动总方案下一篇:水利工程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