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城市议论文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逃离城市议论文(精选4篇)

逃离城市议论文 篇1

然而,企业高管的逃离又是什么呢?且不论,“高管”帽子是否沾染了城市的灰尘,这一路攀登,一路微博的“雅兴”也着实令人大开眼界。他们的行动和视野被拷上了锁链,又怎么能真切地体会到山顶风光的雄浑和壮阔呢?

不知高官们可有将手机从山顶抛下,与城市彻底决裂的信心?王尔德没有,他选择用牢狱的痛苦包裹自己,成为一只真正孤独的夜莺。西西弗却有,他忽视了受罚推巨石的艰难,沿途的美丽风景让他真切的感受到了自然的美。

假装着手舞足蹈地歌唱着“逃离”的音乐,心却被牢牢地捆着,岂不可笑?岂不悲哀?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当我走出囚室,走向通向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若不能把悲痛和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身陷监狱。”这位伟大的反种族隔离的斗士,因政见不和被白人当局关押了27年。释放后,却仍怀着一颗博大的心,选择逃离——逃离生命中一切不公的悲痛和怨恨。让它们在自己心灵的牢室里接受“无期徒刑”。何其坚定,何其勇敢,何其伟大!

逃离城市议论文 篇2

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 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近日, 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 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 自己教孩子诵经读典、练习书法。7对家长坦言, 此举实属无奈, 只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失去信心, 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条能够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 (据《新华网》报道)

从当前孩子们的书包来看, “自由”、“天性”显然都离他们远去。这几位家长的选择, 无非是把孩子们在学校缺失的东西重新找回来。他们所提倡的教育理念, 恰恰是当前学校教育所缺失的;所采取的方式, 也恰恰代表了当今许多家长和社会的无奈。

越来越多的有异于学校常规教育的方式出现, 是对以应试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提出挑战, 也从侧面反映出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忽略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 造成了对孩子童心和人格的压抑。这就要求我国在即将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中, 在保障所有孩子都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基础上, 应作出相应调整, 构建更多元化、更符合孩子发展的教育模式, 莫让这种无奈的挑战再发生。

逃离城市的老母 篇3

我很急,老母亲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一年前随来吉首打工的小弟居住。小弟和母亲住老城区,我住新城区,间隔7公里。刚来吉首不久,老母亲在家上卫生间时,摔断了股骨,做了手术,行走不方便。老母亲对汽油特敏感,闻到一口就会心慌作呕,所以特晕车,一上车就会呕。去年大年三十夜,我把她和小弟一家接过来一起吃年夜饭,结果她晕车晕得连年夜饭都没吃成,初一初二都还不新鲜,每次坐车,就像是害一场病,我想她不会搭车来我住的新区。

她老人家会去哪里呢?迷路了吗?不会,老母亲还很清白很精明。会出什么事故吗?我想老天爷不会这样不长眼吧,不会这样不公平地对待一个慈祥善良的老人吧,母亲她刚摔断了腿啊!我在想,老母亲是不是真的逃离了城市回乡下去了呢?因为她曾几次对我说:“吉首不好坐,我想回去。”我说,你年纪大了,脚又不方便了,家里进进出出,高低不平,又没人专门照顾你,回去不方便,我也不放心。”老母亲说:“我只要自己搞点饭吃,有什么不放心的?吉首又热,车多人多的,吵得很,不好坐。”我说:“反正你不能回去了,你想回去看看,哪天我送你回去看看就是。”后来我听老母亲的邻居给我讲:“婆婆讲过,她讲她哪天一个人回去,跟你们都不讲。”

我一边等待小老弟的回音,一边在想,是不是我们对她老人家哪些事没做好?突然,葫芦村的村主任刘荣庄给我打来电话,他说我母亲叫他告诉我,她已回到葫芦镇,晚上就住葫芦镇,明天再回家去,叫我不要担心。

这一夜我怎么也睡不着,想着腿脚不灵的老母亲回去后怎么生活,想着老母亲住进城来为什么又执意要回去的原因,想着老母亲把我八兄妹抚养长大成人的艰辛......我和妻子也多次给母亲说,让她跟我们一起住,方便些。她就是不答应,说我们的房子大了,坐在里面凉飕飕的,自己老了注意不到卫生,不方便。所以她一直跟着我最小的老弟住。我也知道母亲对幺儿子的疼爱和挂牵,所以我把我该做的事情都做得好一些,生活上不让她老人家缺什么,对小老弟一家也尽力帮扶,好让她安心度过晚年。我和我的妻子、兄弟媳妇说,老人家这辈子太辛苦了,太艰难了,太不容易了,我们要好好待她,让她安享晚年。她们都赞成,在这方面也做得不错,没有怠慢老母亲。

我的老家居住在保靖县葫芦镇东北方向的印山台村。村子坐落在高高的山坡上。这是一个真正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之地,寨前是约15里长数百米高的悬崖绝壁,只有两条仿佛天梯一样陡峭的路能上去,跟李白《蜀道难》里“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描述好有一比。寨前台地凸悬,视野开阔,无限风光。这里曾是革屯军的一个营盘,统兵官至千总,古城门、古城墙至今仍在。最近刚通了车,从葫芦镇乘车上去,约12分钟。以前不通车,我们走惯了的人上去,都要80分钟,途中还要歇息几次方能到达。而长期以来村里人的油盐酱醋、生活用品生产资料,都要靠人肩挑背驮从葫芦镇运上去。村里缺水,要把谷子变成大米,就要把谷子挑背下山,到葫芦河边的水碾里去碾。特别是到了冬天,冰雪封路,从村里下葫芦镇碾米,打货,那路才是难行的,没有经历过的人,你无法想象到。必须把脚上捆上稻草搓成的绳子,一步一步小心往前挪,要不就要栽跟头,摔下山去。而寨上,田地很少,村里人普遍不够粮吃,常常是靠挖葛蕨、采野菜来填饱肚子。

母亲就是在这样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养育了我们八兄妹,你能想象到她有多么地艰难么?就是再艰难,她和父亲一道,吃不成穿不成,也要坚持让我们八兄妹都上学读书。因此,八兄妹都上过学,都有一点文化,只是后来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革命,比我年长的大哥、大姐二姐没有坚持下来。他们长大了,要到生产队做工挣工分,不然就吃不上饭。我觉得我的母亲和千万个慈祥善良的母亲一样,才是真正平凡而伟大的人,才是值得讴歌的人。十多年前,我为此写了一篇讲述母亲故事的文章,叫做《母爱,总这样深》。曾在团省委做过官的我的老同学龙卫平读过后,很感动,他坚持要把这篇文章弄到网上。他在输入这篇文章的时候,边输入边流泪,泪水不停地溅落到键盘上,把键盘都打湿了一大片。输完,他执意要我带他去拜见老母亲,我带他去了,慈祥朴实的母亲又一次让他话语哽咽,动容落泪。

母亲对我们付出的爱是永远也无法报答的。我记得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每天都要上山出集体工,不能管我,只好把我送到离家3里地的大队幼儿园。早上,母亲要赶上工,没有时间来看我,但晚上收工时,母亲总要绕道来幼儿园看我,给我一把这样那样的野果子。再后来便是连续3年的自然灾害,家里的生活就更苦了,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母亲每天上山挖葛挖蕨和采撷野果实来维持。母亲是寨子里最能干的妇女,每天总能挖回两三捆葛蕨来,或是背着满背的野果实回来。那年月,这些东西就是生命的希望。寨子上许多人都没有熬过去,死了好几十个人,我一家7口却因母亲的勤劳全幸免了。现在想来,这百多斤骨肉,全是母亲的血汗,母亲的心和母亲挖回来的葛蕨和采撷回来的野果捏凝而成的。我家住的寨子上没有完全小学,我在村子里读完四年级,就得到葫芦公社完小去读五年级了。学校空出一大间教室让我们学生自己做饭吃。每个星期,母亲总是把柴米油盐给我备好,可她和家人却常常挨饿。后来我读了中学,因实在交不起大米,就只好走读。每天雄鸡开始报晓时,母亲就得起床做饭,让我好赶到学校早读。春夏秋冬,雨天雪地,母亲天天都要早起。我实在不忍心,有时要自己起来做饭,母亲却不让。她说:“起早了,上课就打不起精神。”母亲就这样,每天以燃烧柴薪的火焰来迎接东方天边的曙光,直到我从初中读到高中,又读完了高中。后来我考上了大学,离家上学去的时候,她老人家哭了,但是没有哭出声音……离家出外学习和工作很多年,母亲从没捎信叫我回家。一次,她老人家害了一场大病,挨了半个多月,直到医生说她生命难料的时候,才叫家人打电报给我。我急忙赶回家,母亲躺在床上,声音微弱地对我说:“你是国家上的人,工作忙,明天你各回去吧!“母亲说这话的时候眼里转动着泪,但没有流出来。

在艰难的生存环境里,母亲铸成了这种坚毅。这种坚毅让我望尘莫及。就在一年前她摔断腿骨住院时,医生告诉她要做手术,但做手术有一定风险,因为她年纪太大了,要她想好。母亲显示出来的那种从容,那种淡定让我吃惊!在临进手术室去的时候,她的表情非常地自然,很坦然很镇定地对我说:“我年纪大了,总归有那一天,万一我有什么事,你们也不要悲伤,搞好你们各人的工作,后事简简单单办下,不要大手大脚浪费了。”听母亲说这话的时候,我除了流泪,说不出其他的话来。

我是多么地希望母亲能和我们住在一起,希望她过好她生命的晚年,可是她却悄悄地回去了,回到了她洒满汗水,洒满艰辛的那一方山水间。我知道,她深爱着生长她的那一片故土,深爱着成长了她的儿女的那一片故土,深爱着她亲手开垦挖刨的那些坡地......在母亲回到家的这几天里,我也几次回到她的身边,一边给她安排下锅碗瓢盆,衣被炭火,一边试图说服她从返吉首,在城里过。可她说不会再回到吉首坐了。为了打消我劝她回城居住的念头,她对我说:“我不去了,屋里好坐些,空气好些,水也好吃些,到吉首身上痒得很,一天不洗过不得,回来后身上也不痒了,好了。你们的孩子都大了,不要带了,我老了,还能跟你们坐好久啊?莫给你们添麻烦,你们各搞好你们的工作!”

啊,我似乎明白了,母亲离城回乡,既有她故土难离的情结,更有她对自己孩子的疼爱。母亲对孩子的爱,在她生命终止之前,是不会停止的,只是在各个不同的阶段,表达的方式不同罢了!

逃离城市议论文 篇4

当子默宣布她已定居毕节,立足于这个并不十分有名而且貌似不发达的三线甚至是四线城市时,朋友们大多觉得不可思议,在别人眼中,子默绝对算得上是在北京发展得不错的精英白领,怎么也突然“逃离”了呢?

逃离城市,像小鸟出笼

子默当初从悉尼大学毕业后,错过了国内的招聘高峰,花了3个多月都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子默想着还是“先就业再择业”,于是依靠优秀的英语能力,去了一家著名英语学校当起了讲师,并很快成为了主讲。这下可好了,每天要上8~10个小时的课,除了过年之外,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我几乎没有社交生活,课程也都差不多,循环讲,每天连续说话8小时以上,感觉生活不应该是这样的。”子默说。可作为新人,她也只能服从安排,这一服从就是两年时间,期间子默还患上了慢性咽喉炎。

为了上班方便,子默和男朋友在离中关村不远的地方租了间小屋,每月要4000多元,当然子默的努力还是得到了回报,玩命般地工作使她的月薪达到平均15000元,由于海归的身份,单位还帮助她办理了北京户口。尽管待遇不差,子默却并不感觉幸福,身边朋友挺多,但没时间在一起玩,别人休息的时候自己还要工作。从事广告行业的男朋友也经常加班到半夜,收入却只有每月4000多元,还不够交房租。疲惫的生活令二人看不到未来,终生去意。“北京房价那么高,难道要花300多万买个鸟笼一样的房子?不如趁年轻的时候为自己活一活。”子默说。

与很多一线城市的“逃离者”不同,子默和男朋友并没有想着去其他城市再找一份工作,而是打算去小城市创业,这种“逃离”虽然有些无奈,但却能把被动变为主动,或多或少掌握自己的命运。子默想得很明白:“在这里工作得再好也是为别人工作,同样的劳动强度不如为自己工作。”

最终子默根据自身的优势,决定从事英语教育行业,三、四线城市的教育培训行业比较不成熟,投入成本也低,有30万~40万就能启动。最后她决定去小城市寻找机会,于是看中了男朋友的老家毕节。

生活并不轻松,但充满希望

子默对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事业的转变毫无恐惧,用她的话说,是打探好了才行动的,心里有底。当然她也想到了后路:“最坏的情况是创业失败钱花光,大不了回北京接着讲课,对我来说是一样的。”

幸运的是,创业的情况和当初判断的基本一样,过程还算顺利。毕节市虽然不大,但并不缺乏对英语培训的需求,虽是小地方,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却很强,然而本地市场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想做,但真正好的没有几个,有海归背景的英语培训学校在北京根本不算什么,这里却只有我们一家。收入比之前预想的也要好很多。”子默说。

和以前相比,子默的生活节奏缓慢了不少,课程主要集中在周末,平时则略微清闲,不过当上了校长,不仅要讲课,学校大事小事也十分繁杂。“来这里大半年,感觉进步不少,人不能讲一辈子课,应该全面锻炼能力。”子默真正的工作时间多数是在节假日,这段时间她的辛苦程度并不亚于从前,但心情与从前完全不同。“自己的事业,辛苦也很有价值。”她说。

上一篇:标签及说明书管理下一篇:《论语》读书笔记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