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篇1

党的十六大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005年,随着具有里程碑意义、最重要的政策成果‚非公经济36条‛及国家、省、市配套文件的相继出台,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逐步放宽,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壮大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2007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再次重申了两个‚毫不动摇‛,并要求‚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彝良县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全国大环境中,在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随招大商、引巨资步伐的不断加快和国企改制工作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县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为进一步促进我县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根据县委5月10日常委会议要求,由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联合组成调研组于2008年7月份采取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问卷调查了50家个体工商户及私营企业,至矿冶加工基地、牛街、小草坝等大中型企业聚集地召开近40户企业代表座谈会5个,深入天力煤化工、高能精煤公司等具有代表性的私营企业及国有股份制企业弛宏公司开展面对面交谈。通过深入细致调查,调研组基本掌握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现状及特点,查找到了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分析提出了今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及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及成效

我县从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摆在县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我县实际,相继制定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规定》(彝发[2003]3号)、《关于扩大开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补充规定》(彝发[2003]14号),着手并强化洛泽河工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2003年至2007年是不平凡的五年,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截止2007年底,全县注册个体工商户5499户,比2003年增加1979户,注册资金19817亿元,是2003年3271万元的6倍;非公企业202户,比2003年增加162户,注册资金80146万元(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上的23户,500万元以上的13户),是2003年4543万元的17.6倍。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强劲。2007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达68523万元,是2003年26023万元的2.63倍;占GDP比重由2003年的30.5%提高到41.1%,提高了近1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层次不断提升。2007年,全县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公有制规模企业15 户,占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88.2 %,其中: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的9户,5000万元以上的1户。缴纳各种税费过千万的3户。全县涌现出了天力煤化工、八合光大矿产开发公司、耀德洗选厂、发路联营煤矿、天赐能源有限公司、盛兴房地产、梅园超市、百大超市等一批地方明星企业,创建了以生物资源加工为主的‚徐美德‛天麻系列产品、‚龙海银螺‛等在省内外颇具影响的名牌产品。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上缴税金8805万元,所缴税金占全县两税收入21300万元的41.3%,是2003年上缴税金1930 万元的4.6倍;缴纳县财政非税收入5680万元,是2003年174万元的32.6倍。2005年县委、政府实施铅锌、煤炭矿权整合政策以来,我县私营工业企业迅速壮大,仅从上缴税费来看,2005年为4037万元,2006年7912万元,2007年14485万元,每年几乎在上年基础上翻一番。——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2007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达到13824 人,其中:个体工商户从业人员10178人,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646人,比2003年增加8479人,是2003年的2.6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对吸纳城乡劳动力、扩大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拉动固定资产增长的强劲动力。2007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7164万元,与2003年投资总额15929万元相比,增长322个百分点,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额45014万元(含民间投资2538万元),与2003年10864万元相比,投资增长额达314个百分点,拉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了214个百分点。2007年,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县投资总额的67%;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固定资产计划总投资75897万元,占全县计划投资总额的45.4%,其中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0个,投资过亿的3个。

二、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委、政府大力培植发展下,在国民经济中的各项经济指标呈现出跳跃式增长,社会效益不断提高,显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发展后劲,但由于我县个体私营经济相比发达地区起步晚、起点低,自身存在经济总量小、规模经营程度差、科技含量低、集团化经营水平不高等突出问题,内部制约因素多;其次是政府在实施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亟待进一步解决。

(一)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产业层次不高,行不成产业链。一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部分分布在采掘业、加工工业、商业、餐饮业、运输业等传统产业。现有的白酒生产、实心粘土砖等企业属于国家限制类企业,发展前景不大,而我县具有资源优势和文化优势的生物资源加工和旅游产业这些属于国家鼓励类的产业相对较少且发展迟缓。二是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产业关联度不强。全县5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仅有15户,股份制企业、骨干企业少,产业规模小,决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无研发投入,无自主创新能力,设备工艺落后,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多而不大,大而不强‛是我县非公有制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规模小,致使非公经济难于走出低度开发的困境,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和难于得到金融部门的支撑,进而制约了企业的技术进步与发展;难以形成品牌和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难以形成产业链,最大限度地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由于我县非公有制企业之间上下游产品利用率低,仍未形成带状、块状产业格局,规模优势和集群优势得不到最佳体现。

2、内部活力不足。一是非公有制经济业主及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发展意识不强。根据调查,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中,除外来天力公司、滇能集团、格闹河电站外,本土企业没有一个第一学历为企业管理和经济类的国民教育本科生。由于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职业经历的不平衡,使非公有制经济决策层、管理层的综合素质总体上偏低,发展意识不强。部分经营者只顾眼前利益,不求长远发展,满足于小富即安,缺乏将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成了‚守摊子‛的经营者。二是企业高素质中层管理人员缺乏。调查中,普遍反映出缺乏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中层管理人员。原因在于县内具有资质、文凭的专业技术人员稀少,有些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用人机制不活,很难引进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三是经营管理方式落后。个体工商户大多数是家庭管理模式,‚夫妻店‛、‚弟兄厂‛、‚哥弟朋友小作坊‛,缺乏创新能力和做大做强的竞争意识。部分私营企业现代管理意识不强,未引入现代企业管理模式,仍然停留在家庭式、作坊式的管理方式上,经营、管理、决策由老板一个人说了算,‚唯亲是用、唯友是用‛的用人现象依然存在。这种以血缘、地缘、亲缘为基础的家庭管理模式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弊端愈加明显。相对落后的管理方式,制约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四是发展资金不足。调查数据显示,我县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仍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贷款企业占调查数的46%(含银行贷款和民间贷款),主要集中于水电、煤矿、生物资源加工、房地产业,这说明资金不足是制约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突出问题。五是矿产资源整合后形成的股份制企业公司化程度不高。2005年以来,我县实施的煤炭、铅锌矿产资源整合是为了资源的有偿使用和最优化配臵,招大商引巨资建集团公司,促进地方工业发展,但整合后形成的股份制企业尚未在体制、机制上真正成为一体化公司。整合前,我县矿产资源基本以股份合作开采,少则数十股,多则上百股。整合后,矿井法人又以矿井作为原始股份参与企业重组。由此形成了‚大股套小股‛、‚股中有股‛的股份制公司,管理体制建立难。公司成立后,由于仍然存在部分矿井未清产核资、矿产品品位、数量不等等因素,股东之间就开采投资、效益分成等诸多问题意见不统一,相互扯皮,影响了正常生产。有的公司股东之间、股东与法人之间‚貌合神离‛,各开各的矿、各唱各的调,没有形成股份制公司联合发展、规模经营的合力。

3、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不规范,法制观念淡薄。部分非公有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臵商业道德与法律法规于不顾,企业经济效益高于一切,对《劳动法》、《工会法》、《工伤保险条例》、《劳动合同法》等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贯彻落实大打折扣,不主动执行。根据对社保局、就业局、医疗中心的调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职工参加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面和参保率严重偏低。有的非公有制企业千方百计拉关系、找‚靠山‛,绕过有关政策规定,钻‚政策空子‛,谋取不正当利益。个别企业不讲诚信,偷税漏费,变相偷逃税费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二)非公有制经济外部环境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1、硬环境仍然不硬。中共彝良县委书记冯学兰在2008年县委十届三次扩大会议上明确指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瓶颈’制约非常严重。交通‘肠梗阻’问题突出,电网建设尤其是工业骨干电网不能适应大发展的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为:一是我县地处乌蒙山区腹地,既不沿边,也不靠海,铁路运输线位于县域边境且连接站点最短的公路无等级,县城及工业核心区远离国道远213线。境内公路线经近年来加大投入等级率大有改观,但抗灾能力差。主要出境公路,即连接213水麻高速国道彝岔路的等级改造尚未完成。目前公路状况难以为全县100余家矿产采掘企业和工业园区两大集团公司每年上千万吨的运输量提供快速物流。二是工业的发展壮大需要以强大的电力网为支撑,而我县各中小型电站和变电站正处于投资建设阶段。

2、融资渠道不畅。一是金融服务滞后。现行的银行体制不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求,调查问卷显示,85%的企业认为从银行获得贷款难,10%认为困难但可以争取,其主要原因是银行抵押要求过高、信用审查过严、难以获得第三方担保、手续繁琐。可见大多数金融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慎贷‛、‚惜贷‛政策,贷款门坎过高。二是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滞后。我县于2003年挂牌成立的资金担保会,因负责部门不明确、政府资金未注入、企业及社会认知程度低等原因,资金担保机构一直没有运作,与之相适应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诚信体系建设未起步,不能为条件欠缺、规模小、可供抵押资产少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3、优惠政策宣传落实不到位。一是政策缺乏可操作性。2003年,我县《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规定》和《补充规定》下发后,各相关职能部门并未认真研究,制定出切实保障政策落实的制度和具体配套措施。二是政策含金量低。《规定》对土地使用、税费、工商、金融、奖励政策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相关措施不到位、职能部门认识不到位,一些政策没有真正用足、用活、用彻底,政策的拉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规定》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评选为驰名商标的企业没有制定奖励政策。三是政策倾向性大。政策只针对外来招商引资企业而没有对本土企业予以体现;四是政策传递渠道不畅。据调查,我县非公经济组织对《中小企业促进法》及其相关配套措施和国务院、省、市、县制定出台的文件精神、优惠政策了解度不到30%,而对各部门扶持资金政策则基本不了解。一方面说明非公经济从业人员研究了解政策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也说明非公有制经济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宽,政策宣传力度不够。政府有关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文件只发至各部门,而各主管部门没有再向非公有制经济下发,影响了非公有制经济对政策的知晓度。

4、管理服务体制建设滞后。政府各职能部门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管理上存在一定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责任不明、协调困难等问题,‚错位、越位、缺位‛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我县县级政府便民服务中心方案虽已拟定,但机构仍未搭建,‚一站式服务,一条龙服务‛无法落实。主管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治理多于引导。相关部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合力不强,表现为各唱各的调,各做各的事。部分乡镇党委政府缺乏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认识,如何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不强,如:对反映比较强烈的矿山企业周边群众与矿山环境、土地、水源、交通等的矛盾冲突,没有及时得到输导、调解、处理。

5、执法行为需进一步规范。调查显示,企业负担过重,乱收费现象突出,其中对公路部门乱收取机动车辆费用、乱罚款现象反映尤为强烈,反映企业占27.8%,这给我县矿产品运输,特别是外运带来了极大影响。

6、‚基地‛建设差距大。我县提出的‚三大基地‛建设中的‚能源化工基地‛由于招商引资力度大、扶持政策优化、经济增长速度快,通过近年来的市县两级党委、政府领导的不懈努力已初具规模,但‚生物资源加工基地‛、‚红色生态旅游基地‛与之相比建设进度大幅滞后,仍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和招商引资力度。

三、对策及建议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内因是决定因素。外因通过内因对事物的发展起延缓或者促进的作用。内外因各自都客观地存在和发展着,二者之间不存在谁先谁后。因此,要切实解决我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坚持内外因结合,在首要抓好非公有制经济自身存在主要问题和矛盾的引导、帮助解决的同时,抓住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外因,即县内因素的整改、整治和解决,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一)扶持与引导并重,有力解决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内因

1、拓宽融资渠道,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瓶颈。一是引进发达地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工作经验,结合我县民间资本富足实际,大胆尝试成立以民间资本为主,政府政策扶持为辅的民营担保公司,激活民间资本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引导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建立行业协会或商会,在行业内部实现资金融通。二是把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问题和培育中小企业信用制度结合起来,表彰重合同、守信用的非公企业,树立信用典型,大力宣传和推广信用管理先进模式和经验,积极争取金融部门对此类企业给予支持。三是由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牵头,建立金融部门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之间的沟通机制,加强银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外资促发展。我县是资源大县,要以资源引资金、以市场换技术,创新招商方式,继续加大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引资,达到借助外力、加快发展的目的。要加大对《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规定》的贯彻执行力度,建立和完善高效运转的招商引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风。

3、开发人力资源,增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后劲。一是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企业家协会、企业家培训基金,选派部分优秀非公有制经济管理人才到高等院校进修。通过举办培训班、赴外考察等途径和方式,提高企业家的综合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利用并拓展县职业高中现有资源搭建学校为企业就近培训管理性、技术性、服务性人才的桥梁,鼓励企业外训和引进人才,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尤其是让一些有一技之长的中层管理人员,有待遇、有作为,用感情、事业、待遇留人、用人。二是提高企业管理经营水平。引导企业经营者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事专业化生产和特色化经营。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进步,增强自主创新,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鼓励非公企业与外商的合作经营,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3、建立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一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以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积极参与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多元化改组,以此打破区域、行业、所有制界限,以强并弱,强强联合,强弱联合,最大限度地整合商业资源形成一批商业‚小巨人‛。二是引导建立行业商会,实施集团战略。支持鼓励相同产业企业密切合作、相互交流、互通有无,实现同行业开发技术、管理经验、商业信息的共享;帮助弱势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通过提高同行业专业化协作水平,创新市场组织形式,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专业化市场,发挥产业集群优势,提高产业层次。

4、建立法律服务体系,维护非公有制经济合法权益。一是成立非公有制维权服务中心。由司法部门具体负责,协调法律机关成立非公有制维权服务中心,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财产权、知识产权以及自主经营权,依法保护经营业主的名誉、人身和财产等合法权益。二是依法维护保障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要强化对《劳动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监督,要求非公有制企业尊重和维护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按照《劳动法》等法律法规,在平等协商基础上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抓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要求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及其职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及其它商业保险,依法维护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政策享有权。

(二)责任与机制共建,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

1、解放思想,加强领导,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坚强后盾。县委书记冯学兰在县委十届三次全会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努力推进彝良改革开放的进程。思想解放问题是彝良加快发展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没有观念的大更新,就没有对外的大开放,就没有大项目进彝良,就不可能实现彝良的大发展。‛为此,我县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解放思想,深刻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法定地位和巨大作用,从长远的、战略的高度看待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要按照十七大报告中关于‚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破除限制观念,树立发展观念;破除歧视观念,树立平等观念;破除干预观念,树立服务观念。要树立‚大发展‛意识,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树立‚快发展‛意识,努力提高质量,加快速度;树立‚新发展‛意识,努力拓宽领域,大胆探索;树立‚促发展‛意识,强化政策引导,社会推动,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一个较为完善、稳定的投资环境、经营环境和政策环境。

各级党委、政府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坚持发展这一第一要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把发展非公经济摆上重要工作位臵,建立县乡两级非公经济发展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县乡两级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开展服务。县政府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指标纳入目标管理,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领导负责和目标考核责任制。对非公有制经济重点项目实行定项目、定领导、定投资、定工期、定进度的项目建设‚五定‛责任制,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步伐。

2、进一步优化环境,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①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硬环境。要按照冯学兰在2008年县委、县政府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争取和筹集资金,按时按质完成小牛路、猫谢路改造工程和彝海油路的招标实施;协调各方确保彝岔路改造顺利完成,确保昭彝二级路吴红段和昭通—吴家桥新建和路面改造工程的顺利实施,真正打通我县出境大动脉,彻底改变我县交通状况,尽早实现县委、政府的‚三纵三横‛构想。要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和新场110KV变电站建设,尽早启动新立项的新场220KV建设,加大牛街110KV变电站立项争取力度,为彝良工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②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环境。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中央、省、市、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若干意见和方针政策,努力营造上下一心、部门鼎力相助、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浓厚氛围。二是将各级发展非公经济的政策文件及各部门的具体措施、办法编印成册,下发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把政策变成看得见、摸得着、落得实的‚便民‛政策。三是大力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优秀典型,树立榜样,转变观念,激发公民创业的热情。四是创建彝良县中小企业网站,搭建信息和技术服务平台,将彝良优势资源和企业‚名、优、特、新‛产品,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技术内享外推。四是充分发挥工商联、民间商会、行业协会在政策传递、信息交流方面的作用,在个体私营经济聚集区设立工商联分支机构。③加强协调服务,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一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加大行政审批改革力度,简化办事程序;在政府各部门严格实行政务公开制度,有效推行行政负责人问责办法及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将管理型政府进一步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二是进一步理顺及调整合并各经济主管部门职能,确定工作范围及重点,切实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不清、责任不明的问题。三是由各经济主管部门负责,工商联协助,积极引导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组织,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创业辅导、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各类服务。④规范执法行为,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一是强化执法队伍建设,加强执法人员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政策水平,规范执法程序,做到依法执法,程序规范。二是继续落实好重点企业挂牌保护制度,建立进企业检查准入备案制度,企业‚缴费卡‛制度,由县物价局同意制定收费卡,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上级收费文件制定收费项目、标准,‚缴费卡‛业主人手一册,未上卡的项目,业主可以拒付。用严格的制度杜绝‚三乱‛现象的发生。三是建立监督惩戒机制。设立非公有制经济投诉电话、信箱,由纪检、监察等部门定期开展监督检查,向社会广泛公布受理投诉的单位及投诉电话,狠抓投诉问题的查处。对有‚三乱‛行为、违犯相关规定、损害非公有制经济利益的责任人和部门,严格按照相关制度严肃处理。四是实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行政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的民主测评制度,促进执法部门和窗口服务单位提高执法水平,改善服务态度。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篇2

一、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之初, 当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一些地区悄然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之时, 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还是一片空白。到80年代中期, 在全国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的影响和东部沿海地区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的带动下, 宜宾县的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才开始起步并逐步发展。到1990年, 县域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366万元, 占GDP的比重达到31.3%。1992年以后,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精神鼓舞下, 宜宾县果断地摆脱了姓“资”姓“社”的争论, 率先进行了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 促进了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到2000年, 全县城乡个体工商户发展到6928户, 从业人员达到9153人, 私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发展到287家, 港澳台经济实现了零的突破, 非公有制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3691万元, 占GDP的比重上升到42.2%。2001年以后, 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发展, 大量国有资本从工业、建筑业以及贸易、餐饮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 私营经济成为了填补国有经济退出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个体、私营和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迎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并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力量。据宜宾县工商局统计, 到2007年底, 全县登记注册的私营企业达到928户, 比2006年增长17.6%;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为13903户, 比2006年增长15.14%。全县非公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39.94亿元, 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56.05%, 非公经济已发展成为宜宾县县域经济的“半壁河山”。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回顾, 我们认为, 在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四大特点:

(一) 经济总量增长迅速。

2007年, 宜宾县非公经济实现增加值由1990年的1.9亿元增加到39.9亿元, 增长了约20倍;非公经济占全县GDP的比重由1990年的31.3%提高到56.05%, 提高了24.75个百分点;个体工商户由2000年的6928户增加到13903户, 增长了2倍;民营企业达到928户, 比2000年的287户增长了3.2倍。目前, 在全市十个区县中, 宜宾县的非公经济总量仅落后于翠屏区, 排名全市九县之首。

(二) 规模企业发展较快。

根据宜宾县经贸局统计, 2007年, 全县民营规模工业企业达到39户, 从业人员9975人。企业增加值达到13.57亿元, 占全县中小企业增加值的73.46%;企业总产值达32.60万元, 占全县企业总产值的62.71%;利润总额达2.79万元, 占全县企业利润总额的82.31%。涌现出了重庆啤酒、威力化工、天工机械、中炎钢厂、惊雷科技、伊力集团、神州玻璃、汇宝食品等8户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威力化工、惊雷科技、成中集团和兴业集团等企业被宜宾市委、市政府授予“宜宾市20强民营企业”荣誉称号;汇宝食品、伊力集团、寅吾房产、天工机械等11家企业入选宜宾市“优秀民营企业”行列;惊雷科技、伊力集团2家企业被授予“外贸获权企业”称号, 2007年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达到1583万美元。

(三) 社会贡献日渐突出。

仅以民营企业为例:2007年, 全县民营企业达到928户, 从业人员达到23650人;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8.47亿元, 占全县GDP的总量达到25.92%;实交税金2.32亿元, 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 (3.24亿元) 的71.78%;此外, 还为企业职工提供劳动者报酬2.84亿元。仅向家坝工业集中区城北园, 2007年民营企业总产值就达到11亿元, 上交税金达到5000多万元, 安排就业人员5000多人。无论是从财政增收, 还是从扩大就业、增加劳动者收入看, 非公有制经济作出的贡献都是十分巨大的。

(四) 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2007年, 全县民营非公规模企业完成技改项目6个, 投入技改资金4.1亿元, 同比增长21%, 技术创新投资完成额增长20%, 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6%。通过技改, 企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生产经营逐步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化工新材料等高科技领域发展。到2007年, 先后有惊雷科技公司被确认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威力化工公司和伊力集团公司被确认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威力化工、惊雷科技和天工机械被授予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 民营企业的品牌意识和质量意识越来越强, 先后有“惊雷”、“伊力”、“天工”等三个品牌正式通过四川省著名商标评审;伊力射钉弹荣获四川省名牌产品称号。

二、存在问题

通过对调查情况的研究和分析, 我们认为, 在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 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 整体实力不强。

据统计, 2007年宜宾县中小企业增加值上千万元的只有22家, 上亿元的只有3家;营业收入上千万元的只有28家, 上亿元的不过10家;利润总额上百万元的只有23家, 上千万元的只有11家;上交税金上百万元的只有18家, 上500万元的只有10家, 上千万元的只有3家, 纳税最多的也只有3000多万元。另外, 与成都、重庆、广东、江浙等民营经济发展较快的地方相比, 宜宾县的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家以及企业职工的创业意识还不够强, 许多企业老板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思想, 赚的钱也主要用于消费、享受, 没有在做大做强企业上用心思、下功夫。

(二) 科技含量不高。

目前, 宜宾县的非公经济还是以传统产业为主, 产品以粗加工为主。民营企业大多集中在建筑、商贸流通、餐饮服务、农副产品加工等传统行业, 产品科技含量低, 自主创新能力弱, 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少, 缺乏核心竞争力。到2007年, 全县只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家, 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一个空白。2007年全县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的增加值只有2.97亿元, 占全县民营企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

7.4%。

(三) 缺乏新增动力。

宜宾县非公经济的主体是中小企业和个体户, 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较少, 非公经济发展缺乏新的、大的增长点。目前仅有的几家产值上亿元的企业, 如惊雷科技、威力化工、中炎钢厂等, 大多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前建立或引进的老企业, 近年来新发展的规模较大的企业不多, 仅靠一些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在支撑着宜宾县非公经济的发展。

(四) 经营管理落后。

与中西部大多数地区一样, 宜宾县的个体私营企业大多是一些“夫妻厂”、“兄弟公司”、“姐妹店”, “小打小闹、小富即安”的小生产思想比较盛行。绝大多数企业在管理上很少融入现代管理理念, 仍然停留在家族式或家长式管理阶段, 血缘、地缘、人缘管理代替了科学管理。部分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 财务状况不透明, 财务收支混乱, 财务账目不清。即使是一些实力较强的大企业, 也远远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

(五) 技术人才匮乏。

宜宾县非公企业的从业人员主要来自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新增劳动力, 文化水平较低, 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人员缺乏起码的专业技能知识, 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近些年来, 虽然我县在人才政策上制定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但效果不是十分明显。据统计, 2007年, 全县民营企业的从业人数为23650人, 其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仅有1000余人, 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足5%。企业人才总量偏少, 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紧缺, 存在着人才匮乏、引不进、留不住的问题, 这也是目前制约宜宾县非公经济特别是民营企业实现大发展、大突破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 信息资源短缺。

由于宜宾县的非公经济主要是一些民营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 资金不足、人才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 很难做到广泛、及时、准确地捕捉市场信息, 难以迅速有效地抓住转瞬即失的市场机会, 从而导致企业生产经营面窄, 产品档次低、品种单调, 缺乏市场竞争能力。从企业内部看, 目前我县民营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很低, 还不能真正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从而造成企业内部沟通难、协同作用低、政策计划执行不力、管理成本高、管理效果差, 对企业改善生产经营和提高经济效益产生了较大的负面效应。

(七) 资金瓶颈突出。

据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有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矛盾十分突出, 相当部分中小企业面临资金链断裂的困难。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 仅今年上半年, 全国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宜宾县绝大多数民营企业都属于规模较小的中小型企业, 长期以来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银行的资金支持, 缺乏自身滚动发展能力。但是, 由于国家商业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中压缩了县级经营机构和人员, 加之银行抵押方式单一、抵押物打折率过低、手续过于繁琐、担保体系不健全、企业信誉低下, 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目前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加剧, 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 主要是面向资金实力雄厚、担保体系健全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基本上停止了对县内中小企业的贷款投放。在这种形势下, 宜宾县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八) 贯彻落实政策的力度不够。

近几年来, 尤其是自2003年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意见, 为非公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但因为多种原因, 致使中央政策的贯彻落实没有到位, 对非公经济的鼓励、支持和引导的力度不够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有关部门重视不够, 指导不到位, 只有口号, 而无长久谋划, 更无具体的措施。二是有的部门官本位思想严重, 服务意识不强, 政策透明度低, 企业办事难, 降低了企业的创业热情。三是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重点企业与个体私营企业没有做到一视同仁, 存在着区别对待的现象。四是“三多一少” (婆婆多、证件多、收钱多、服务少) 现象还比较突出, 前置许可部门门槛高, “三乱” (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现象时有发生。五是部分执法人员甚至是领导干部, 不是积极扶持非公企业的发展, 而是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 凭借政出多门的各种规定, 干扰从业主创业。

三、对策建议

针对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上述问题, 我们提出如下几点对策:

(一) 继续抓好有关文件的贯彻落

实, 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环境。要加快制定和完善我县发展非公经济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狠抓工作落实, 促进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继续放宽行业限制, 降低准入门槛, 畅通非公经济的进入渠道, 取消社会投资方面的不合理规定, 凡是允许集体、外资企业进入的领域, 非公企业都可以进入, 赋予非公经济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二是继续放宽出资方式限制, 支持非公企业以实物、土地使用权、专用技术、商标、商号等有形或无形资产出资, 实现投资方式多元化。三是继续继续放宽经营范围, 对新办投资的工业项目, 法律法规规定需要办理前置审批而暂未取得批准文件的, 可先核发“不具有经营资格”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待企业完备前置审批手续, 办理经营范围变更登记后, 再开展经营活动 (涉及安全许可的除外) 。四是继续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 支持民营企业兴办工业企业和参与国企改制,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工业领域, 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在工业强县中的积极作用。

(二)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做大做强。

目前非公经济在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如:管理方式落后、科技含量不高、人才资源缺乏、信息渠道不畅等, 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我们的服务体系建设不够到位、服务平台没有搭建起来。因此, 要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创业辅导、人才培训、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服务平台。一是要帮助民营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要引导民营企业突破单一封闭的产权结构模式和“家族管理”模式, 逐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内部管理专业化和治理结构规范化, 逐步建立起“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二是加强区域信息化建设。要加快投资咨询服务平台、市场信息发布平台、优势项目推荐平台和企业展示平台建设步伐, 努力扩大信息的公开程度和共享层面, 改变非公经济在创业和发展中遇到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三是强化专业技能培训。在加大扶资的同时, 要更加注重扶“智”, 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培训班等方式, 提升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的创业理念和创业能力。四是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要大力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企业与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 建立稳定的供应、生产、销售、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 创新市场组织形式, 发展专业化市场。五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鼓励非公企业与外商开展合作经营, 通过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 提高非公企业在县内外、省内外、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六是加大重点企业培育力度。要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制定相应的扶持和激励政策措施, 力争在三年内扶持纳税5万元以上的个体或私营企业50户, 扶持规模以上服务行业的个体或私营企业大户1~2户。

(三) 打破瓶颈制约, 着力解决非公

有制经济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目前, 资金紧张和融资贷款难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宜宾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 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支持。要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要求, 在财政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逐年扩大资金规模, 逐步加大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资金额度。二是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要积极争取银行对非公企业的支持, 进一步拓宽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向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放贷的渠道。同时, 要深入非公企业了解情况, 积极帮助有能力、有活力、有潜力的非公企业与金融机构举办协调会、介绍会, 沟通企业融资渠道。三是鼓励市场占有率高的大中型国有或国资控股企业吸纳民营中小企业, 使民营企业成为国有企业的零配件生产企业, 这样既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产品销路问题, 又解决了民营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四是加快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 建立健全市场化运作并接受政府机构监管的股份担保公司, 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同时, 要认真学习先进地区的经验, 做大担保基金, 努力使担保基金在解决个私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上发挥作用。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 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科技含量。

一是大胆探索企业创新模式, 通过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来推进民营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一方面, 要大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与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合作, 通过产学研结合, 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推进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另一方面, 要积极引导产品及规模较为接近的民营中小企业之间开展合作, 共同出资组建企业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二是大力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在企业内部, 要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 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发挥他们的创造性, 努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五) 大力发展民营工业, 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加速发展。

民营工业既是宜宾县工业的中坚力量, 也是全县非公经济的重要支撑。目前, 宜宾县非公经济发展之所以存在整体实力不强的问题, 其原因就在于民营工业的实力不强。因此, 要加快宜宾县非公经济的发展, 就必须抓住民营工业发展这个龙头。根据宜宾县民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当前主要应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加快国有工业企业改制步伐。要继续按照“国退民进”的思路, 进一步提高非公资本金的比重;二是抓住向家坝水电站建设的历史性机遇, 加大民营工业招商引资的力度。要加快推进向家坝工业集中区和小城镇建设, 加强县城道路改造、人行道彩化、风貌整治, 加快推进通乡公路、旅游线路建设, 不断改善基础设施, 为更多的民营工业入驻我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发展平台。三是积极支持培育企业集团, 做大做强现有民营工业。要放宽民营企业组建企业集团的条件, 凡是母公司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具有三个控股子公司、且公司合计注册资本2000万以上的企业, 均可申办企业集团。对已具备企业集团架构, 符合集团登记标准但未申请企业集团登记的, 有关部门要主动介入, 引导企业申办为企业集团。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篇3

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四川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改革开放初期从无到有地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93年以后,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大以后,四川省的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急剧增长,取得了长足进展,在GDP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作 者:邓曼丽 陈学明 余晓松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刊 名: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英文刊名:ZHONGGONG SICHUANSHENGWEI SHENGJI JIGUAN DANGXIAO XUEBAO年,卷(期):2001“”(3)分类号:F1关键词: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篇4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掌握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状况,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我会对全区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情况如下:

一、宁夏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效果显著

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大了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力度,取得了一定实效。

1、党组织覆盖面逐步扩大

宁夏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的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各地以规模和影响较大的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因地、因企制宜,采取单独建、联合建、挂靠建和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多种方式加强组建工作,建立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发挥党组织的政治领导的核心作用。截至2005年底,全区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达到1.2万人;637家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的有591家;30家非公有制工业骨干企业已有26家建立了党组织。同时,工会、共青团工作也得到了加强,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工会组织1338个,团组织320个。比较好的如银川市,260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已全部建立党组织。平罗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到了98%。自治区工商联党总支在管理异地商会党组织活动中,总结出了“参与不干预、配合不迁就、引导不强制、监督不设卡”的工作方法,取得了较好效果。

2、文化建设受到重视

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抓手”,是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我区非公有制企业采取多种方式,用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理念引导员工、激励员工。一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娱体育活动寓教于乐;二是把自办报刊作为非公有制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吉运集团报》、《宝塔石化报》等一批非公有制企业报刊展示了企业自身的社会形象。三是抓企业形象工程,美化环境,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四是把观念文化作为企业文化深层、核心和灵魂。金龙集团实业报国,奉献社会的理念文化,使企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宝塔石化集团共同遵守的制度文化,使企业不断向现代管理迈进。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质量第一的经营文化,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宁夏红,健康的酒”成为宁夏人的骄傲。大荣集团“开拓拼搏,务求高效,争创一流”的创新理念使公司成为国内电石深加工行业重要出口基地、科研基地。

3、公益意识有所增强

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富了不忘国家、不忘群众,自觉回报社会,吸纳社会就业,参与国企改革。企业家们以自己的行动,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形象。截止2007年6月,宁夏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光彩事业50万元以上项目73个,参与企业86个,投资额已达7亿多元,到位资金5.2亿元。刘金虎、杨兴义、朱奕龙、郑国祥、陈逢干等众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贫困大学生解决上学难的问题,积极捐建光彩新村、光彩小学、回民中学,捐赠额达1.35亿元,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刘金虎获“全国扶贫状元”称号,杨兴义、郑国祥获“中国光彩事业奖”。2006年,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中,全区各级工商联、30多个行业商会组织、1678个会员企业积极参与,共捐款500多万元,捐赠衣物6000多件,捐献面粉20多万公斤,食用油2000多公斤。

二、工商联在非公有制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工商联作为具有统战性的社会团体,肩负着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成长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重任,在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1、传播党的声音,提高非公有制人士的思想政治水平

工商联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统领工商联工作全局,抓好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十七大精神的宣传,注重自我教育、自我提高,通过执委会、常委会、座谈会、联席会等各种有效形式,及时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要精神传达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注意加强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日常联系,教育、引导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评选“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活动,用“优秀建设者”精神鼓舞广大会员,引导他们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

自治区工商联着重开展以诚信为核心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既发挥法律与制度对企业的规范作用和约束作用,又发挥思想道德对员工的教育和启示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把他们自身企业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把个人富强与全体人民富裕结合起来,把遵循市场法则与发扬社会主义道德结合起来。”增强了企业的大局意识、法制意识和诚信意识。2006年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实践活动,要求全区工商联系统把“共铸诚信”作为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倡导会员发扬中华民族讲信誉、守信用、重信义、乐善好施、扶贫济困、诚信守法、奉献社会的传统美德。刘金虎、朱振林等12名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合发出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倡议书》。工商联先后与自治区总工会等部门共同开展“关爱员工、实现双赢”评选活动、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评选活动,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和商会组织参加各种重大纪念活动、拥军优属活动。随着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加强,讲诚信、比贡献成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重要理念,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宝塔石化、银帝集团等26家会员企业被自治区政府授予“百强纳税企业”的荣誉称号;陈庆成等6位民营企业家先后被评为“全国关爱员工优秀民营企业家”,万胜生物工程公司、浩海房地产等4家民营企业被评为“全国就业与社会保障先进民营企业”;红宝集团、宝塔石化被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宁夏红枸杞产业集团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3、宣传典型事迹,树立非公有制人士的正面形象

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党支部、工会、共青团组织成了责无旁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阵地。同时,党工团组织又不能将思想政治工作规则化、模式化,宁夏工商联创新宣传工作手段,正式创办了《宁夏商会》刊物,起到了宣传政策、提供信息、交流经验、促进工作的作用,并展示了我区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及企业的良好形象。广泛利用《华兴时报》、全国工商联网络平台等媒介,加强与民营企业内部报刊的协作,大力宣传报道优秀非公有制企业、优秀民营企业家的典型事迹,想方设法唱响非公有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主旋律。几年来,刘金虎、杨兴义、朱奕龙、张金山、孙珩超、孙占财、郑国祥、王新生、朱宏魁等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分别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自治区劳动模范等各类荣誉称号,有力地带动和影响了一大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

4、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全区各级工商联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方法。目前,工商联3052个企业会员中,有191个建立了党组织,85个建立了团组织,631个建立了工会组织,党的工作覆盖面逐步扩大。目前自治区工商联机关党总支所属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支部已达8个,党员达110名。正丰集团党支部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确定为“全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

工商联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吸收优秀分子加入党的组织,扩大党员队伍;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将发展党员的重点放在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群团负责人及生产一线员工,努力做到培养一批入党积极分子,纳新一批优秀骨干。通过教育培训活动加强对党员思想政治水平和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教育党员提高认识,坚定党的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岗敬业,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对生产一线党员开展业务技能培训,使党员成为企业的生产骨干、技术能手、经营行家。同时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团结和依靠职工,关心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特殊性,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集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身份于一人,实行家族式、经验式管理模式,对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够大。一些企业中的党组织、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不健全,思想政治工作难以开展。二是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还有空白点,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三是一些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团结凝聚职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为员工办理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方面发挥作用不够。截止今年7月底,全区非公经济从业人员参保数达到13.11万,约占应参保人数的三分之二,增速居全国前列。但仍有部分非公企业参保意识差,表现比较突出的就是业主不与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或不按时签订劳动合同,逃避为从业人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的义务。一些业主利用员工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不清楚,用变通的办法给员工每月适当补助,让员工自己参保。四是一些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负责人缺乏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知识,其工作能力和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培训提高。五是员工不稳定增加了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素质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来保证。一个非公有制企业在其经营和发展过程中始终有一个方向问题,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方向走偏了,不但企业不能健康发展,而且还会危害社会。企业要自始至终地坚持正确和健康的经营和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财富伦理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经营方向,确保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不断扩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加强新知识的学习,创新管理方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增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解决非公有制企业改革发展稳定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非公有制企业进一步发展。

一、在自治区工商联建立非公经济党委。由于非公有制企业队伍庞大、思想松散、居住分散、流动性大,目前对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党员所采取挂靠机关管理和由街道社区管理的方法均存在管理不顺畅、效果不佳的问题,故应研究探索适合非公有制企业特点的党组织建设模式。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工商联如何当好“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和纽带”,“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的助手”,把“两个健康”的要求落到实处,党建工作是一大抓手,协助党委组织部门负责党的建设方面的工作,是工商联义不容辞的职责。通过党的工作,可以与企业保持经常性的紧密联系,及时准确地掌握企业运行情况、党的政策贯彻落实情况、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状况和意见要求,以及企业员工与企业主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及时向党委、政府提出政策建议,更好地参政议政,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可以及时有效地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服务,向党委、政府及时反映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要求;可以及时、有针对性地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保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和他们的合法权益。因此,我们建议在自治区工商联建立非公经济党委。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自治区、市、县(区)工商联党委,分别负责各自的直属会员企业党建工作,并会同同级工会、共青团等组织指导私营企业群众团体工作。非各级工商联会员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员,与就近直属会员企业建立联合党支部。企业中从业的流动党员,依托所在地的工商联党组织进行领导和管理。

二、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这是提高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做好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石嘴山市、县(区)党委采取一名县级领导定点联系,一个部门结对帮扶、一个党建指导员驻点指导的措施,共确定和选派了40余名县级领导、100余个部门单位、135名党建工作指导员赴规模以上非公企业指导建立党组织和规范党建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174个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已全面完成。可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选派的原则,采取专兼职结合的形式,通过内选、外聘、公开选拔、组织推荐等方式,向非公有制企业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保证“派得进、站得住,切实发挥作用”。

三、切实做好非公有制企业的群团工作。在党员少或没有党员的非公有制企业中,先帮助他们把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建立起来,通过他们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充分发挥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及群团组织优势,加大对职工教育培训力度,根据非公有制企业职工队伍特点,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及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强化群团组织“推优”、发展党员预审、公示等工作,坚持标准,严格程序,确保发展党员的数量,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发展一个,影响一片,带动一批”。

四、建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宣传、统战、工商联、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税务、环保、质监、社保、招商局参加的非公有制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联系会议制度,定期通报情况,形成党政共抓、群团配合、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具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宣传力度,对那些思想政治工作突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大力宣传,将其成功经验推广出来,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目的。二是有关部门要积极搭建平台,为企业创造一个交流的园地。通过定期召开通气会、通报会、座谈会、恳谈会等形式,倾听非公有制企业主的呼声,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状况、思想动态及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切实为他们搞好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观念上彻底解决私营业主不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三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网络,明确专门人员,收集沟通和处理思想政治工作信息,为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员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也为企业主们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的平台。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篇5

近年来,黔东南州在大力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始终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瓶颈”问题,如何有效化解这些制约因素,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一项刻不容缓的艰巨任务。

一、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全州农民在马路市场自产自销农副土特产品,这也是第一批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摇篮”。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相继出台一列系适应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法规和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展壮大,根据不同时期国家、省出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其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年--1986年):恢复发展阶段。197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仅有413户,从业人员547人,注册资金12万元。1981年7月7日国务院颁布了第一个确立市场主体资格的法规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若干政策性规定》,有力地促进了个体经济发展,全州的个体经济也随之得到了恢复发展。1986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9988户,从业人员36768人,注册资金2863万元。

2、第二阶段(1987年—1991年):稳步发展阶段。1987年8月5日国务院颁布《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1988年4月全国人大修改后的《宪法》中明确“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益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1988年6月25日国务院颁布《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全州非公有制经济也得以稳步发展。1991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发展到32228户,从业人员43255人,注册资金7116万元;私营企业有114户,从业人员2940人,注册资金1156万元。

3、第三阶段(1992年—1996年):快速发展阶段。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个体私营经济实现了从对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到与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飞跃,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投资者办厂、办企业,推动了全州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1996年底全州个体工商户达53215户,从业人员68816人,注册资金24225万元;私营企业发展到558户,从业人员9341人,注册资金9015万元,非公有制经济从数量到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4、第四阶段(1997年至今):持续健康发展阶段。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将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下来。1999年7月1日全州出台《黔东南州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条例》,各级党委、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相继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办法。2005年2月国务院颁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原则,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清除了障碍,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加快发展。截至2009年上半年,全州个体工商户达69009户,从业人员86531人,注册资金109251 万元;私营企业达4956户,从业人员38704 人,注册资金410742 万元;农村专业合作社215个,从业人员4535人,注册资金6963万元。

二、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特点近年来,全州非公有制经济总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不断拓展,发展层次不断加深,地位和作用日益凸现。其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特点。

1、户数迅速增加。个体工商户、非公有制企业户数不断增加,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达67011户,从业人员84048人,注册资金103946万元,户数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162.25倍。私营企业户数发展到了4875户,从业人员52169人,注册资金403967万元,户数与1989年相比增加了90.28倍。2004到2008年,全州个体工商户户数年均增长5.5%,非公有制企业户数年均增长21.3%。

2、贡献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不仅在丰富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贡献巨大,而且在增加城乡就业、推动技术创新、催生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进程、构建和谐黔东南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我们非公有制经济占国民经济比重迅速提高,2008年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86.09亿元,占全州生产总值的37.8%,比2004年提高4.15个百分点;创税15.38万元,占财政收入的64.8%。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成为全州解决社会就业再就业的主渠道,自2000年以来,全州城镇新增就业94517人,累计安置下岗职工38204人,在全州新增的就业岗位中,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85%以上的就业岗位,大大缓解社会就业压力。

3、经营领域不断拓展。随着准入条件的放宽和非公有资本自身实力的提高,非公有资本逐步进入农业、重工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旅游文化、教育卫生以及市政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涵盖一、二、三产业,经营领域和投资领域多样化。同时,非公有制经济呈现出内部结构多元化的特点,正由商业零售、小作坊生产逐步向批发、商品超市和规模生产、加工及运输业、建筑业等方面发展。如近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中泰药业、东升房产、中昊电子、皓天生物,以及一些介入旅游业、中介行业、社区服务的企业等,既拓展了发展空间,又填补了全州一些产业空白。

4、规模不断扩大。全州非公有制企业经过不断发展,规模明显扩大,实力明显增强。2008年全州私营企业注册资本金在50--100万元有1269户;100--500万元有1169户;500万元以上的247户。全州24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私营企业116家,占规模工业总户数的46.8%。目前,全州私营企业中已形成青酒集团、施秉恒盛、凯晟铝业、瑞安水泥、中昊电子、丰球磁材、丰球房产、佳惠连锁等一批特色企业和龙头企业。如施秉恒盛公司设计年生产能力达15万吨,生产规模名列世界第三、亚洲第一,2008年生产工业硅7.15万吨,销售收入7.83亿元,占该县工业总产值的53.8%。

5、品牌逐渐凸显。近年来,全州非公有制企业积极打造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品牌,涌现出了以酒、茶、中药材等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注册了一批产品商标,如青酒集团“青”、“青酒”,雷山银球茶叶有限公司“银球”,凯里康尔佳制药公司“飞云岭”、丹寨黔丹有限公司“黔丹”、岑巩思州工艺厂“思州”。目前全州有注册商标660件,其中贵州省著名商标22件、中国驰名商标2件。全州私营企业累计获专利品牌261项,如贵州正康中药研发的灰毡毛忍冬金银花栽培技术、加工产品均获得国家专利,凯里信邦的何首乌、太子参中药材已通过国家GAP认证。

6、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改革开放以来,全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州和各县(市)结合实际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按照非禁即允的原则,推动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使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资源配置、经济技术合作和进入资本市场等方面逐步享有与其它所有制企业同等待遇。

7、产业呈现集聚发展。州、县(市)相继规划建设了凯里经济开发区、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洛贯产业承接区和凯里炉山至麻江碧波循环经济带及丹寨金钟、台江革

一、黎平洪州等循环工业聚集小区,目前已有冶炼、化工、森工、生物制药等一批私营企业相继入驻,有效地激活了生产要素集中经营,集聚发展。

三、黔东南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困难 总体来看,目前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仍比较低,总量少、规模小,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

1、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近年来,全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但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仍显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凡带有政府补贴性质的行业,非公有资本进入难度很大,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成为“名义开放、实际限制”的“玻璃门”,看着是打开的,实际上进不去,“非禁即允”的原则还难以完全落到实处。二是对非公有制企业在贷款贴息、科技创新、人才培训、创业服务、品牌创建、商标注册等方面的扶持奖励政策还相对缺乏,在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旅游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发展,鼓励参与国企改革,引导产业聚集发展的力度还不够。三是缺乏对重点企业的扶持措施,一些特色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大的私营小企业因扶持力度弱还难以迅速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一些规模以上私营企业也急需扶持才能做大做强。四是受州级、县(市)级权属所限,难以完全满足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用地需求。五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统计监测分析体系不健全,不能适应企业对产业政策、发展规划、投资重点和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信息需求。

2、服务水平亟待提高。服务水平、能力、质量还难以达到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分布在不同的行业,工商、经贸、商务、国税、地税、工商联等部门均有管理或指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职能,存在职能交叉、多头管理的情况,一些个体工商户和非公有制企业反映问题和困难时,由于没有专门的投诉中心和相关机制保障,有的部门推诿、拖拉,问题和困难迟迟难以解决。二是监管方式有待改进,审批程序繁琐,办事效率低,检查频繁,存在以费代管、以罚代管、以批代管的现象,落实优惠政策、执法检查有时不能一视同仁,随意性较大。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存在服务缺位、管理越位现象。如中昊电子有限公司停电问题,没有得到迅速解决,仅今年5月就停电5次;安平民族制药有限公司货物受铁路运输制约,有时货物停留一个星期仍未发走,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四是对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有关的行风评议、软环境建设测评、考评等方面的结果没有得到充分运用,有时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惩诫、警示作用。

3、企业融资较为困难。全州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80%以上为业主自筹,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少,导致融资额度小、融资效率低。如今年3月底全州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202.6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余额仅为33.8亿元。同时,全州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少,注册资本金小,截止今年3月底除州级外各县(市)仅有担保公司6家(凯里3家,麻江、黎平、锦屏各1家),注册资本金最高的为600万元,最低的仅100万元,难以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便捷、有效的融资平台。非公有制企业在跨县(市)贷款、抵押担保方面难度较大,银企合作有待加强。

4、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全州的私营企业中,2008年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只有247户,仅占4875户私营企业总数的5.06%。目前除青酒集团、凯晟铝业、凯里信邦、贵州正康、瑞安水泥、中昊电子、丰球磁材、丰球房产等初具规模外,其余私营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发展后劲不足,还难以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5、企业自身素质不高。全州私营企业多为家族式管理,当老板和当经理分不开,投资人就是管理者,缺乏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能力,内部合力不够。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领域还不宽,70%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集中在传统加工、高载能、房地产、运输、餐饮和零售等行业,参与农业产业化、旅游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公益事业建设的不多,生产工艺落后,从事高科技产业的寥寥无几,产品单一,产业链短,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优势企业和名特优新产品少,品牌影响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明显滞后于其发展现状,党建工作的覆盖面还需要进一步扩大,企业文化建设还较为滞后,履行社会责任能力还较弱。

四、促进黔东南州非有公制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做大做强全州经济的突破口,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社会经济环境具有高度的关联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经济环境的优化,因此,必须立足州情,以加大政策支持为重点,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为主线,以营造良好环境为核心,以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为基本方法,以企业家培养为根本,大力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出台更为有力的支持政策。在贯彻好国家、省的政策措施,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的同时,结合全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遇到的市场准入、融资困难、用地紧张、人才缺乏、服务不到位等实际问题,研究制定务实管用的支持政策。一是大力鼓励全民创业,放宽准入条件,在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就业困难群体自主创业,支持科技人员携非职务科研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或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允许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辞职、提前退休创办企业,积极吸引黔东南籍在外经商人员和外地客商前来投资创业。二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投融资担保和信息服务体系,采取多种形式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以法人资本、社会资本为主的多元化商业性担保机构,不断完善资本金补充和风险补偿机制。三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设立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包括非公有制企业在内的企业信用担保、贷款贴息和需要政府安排的资金配套等方面。四是鼓励争创品牌,对达到一定规模的非公有制企业,应按其产品所获品牌的不同层次分别给予相应的奖励。积极组织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引导、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申请使用产品地理标志。五是切实维护政策的严肃性和连续性,政策一经制定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该放的权坚决放,该给的钱主动给,该奖励的奖励,该扶持的扶持。

2、提供更为高效的服务。强化政府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机制,规范行政行为,从源头上优化政务环境。一是建立和完善举报投诉受理机制,设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侵权投诉中心受理个体工商户和非公有制企业投诉,维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等行为,切实消除“吃、拿、卡、要”现象。二是进一步精简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实行“一次性告知”、“窗口受理”、“一条龙服务”制度,开展并联审批,做到主办负责、抄告相关、同步审批、限时反馈、一次办结。依法公开收费,按最低标准收费,公示收费,亮证收费。三是建立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重大事项协调制、挂牌督办制等机制,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环境。四是强化行风评议、软环境建设测评、考评等结果的运用,对评议、测评、考评结果达不到要求的部门和单位,按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理。对侵害企业权益的国家工作人员依法依纪追究责任,严厉打击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违法活动。

3、创造更为规范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完善市场竞争机制。一是大力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倡导合法经营和文明经营,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二是放手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加快建立执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加快发展行业协会(商会),逐步赋予制定行业规范和标准、参与行业规划和资质审查、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行业利益等职能。三是大力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通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网站、市场营销快速反映网络体系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抢抓厦蓉高速公路和贵广快速铁路等大通道建设带来物流条件改善的机遇,积极引进大型超市和现代物流企业,加快建设各类专业市场,稳步推进有条件城镇的农贸市场超市化改造。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 篇6

一、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了步伐和力度。但就现实情况看,非公有制经济对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热情明显不高,大多处于观望和等等看状态。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放松管制与民企机遇”的研讨会上,对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会企业家有70%选择了“不确定”和“观望”[1]。这足以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某种困境之中。

(一)思想顾虑较多

1. 担心政策缺乏稳定性和操作性。

如为打破垄断,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05年出台了“36条”,可是,第二年国资委公布了一份加强国有资本在通信、煤炭、石油、交通、运输等关键行业和领域绝对或相对控制地位的文件,尽管后来国务院又出台了“新36条”,但民企渴望的平等准入并没有实现,而像交通、运输、汽车、建筑等行业的国有垄断却进一步加强。2002年,国有及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占GDP的比重下降到最低37.9%,2010年又回升到46.1%[2]。同时,对政策的操作性民企也表示担忧。比如,什么样的国企出来混,是长年亏损的还是持续盈利的企业?什么样的行业拿来混,是利润丰厚的还是利润微薄的行业?因为,如果没有政策的切实保证,民企是绝对不愿意去混的,毕竟与国企合作的风险太大。

2. 担心失去企业本应有的话语权。

实施混合所有制组合后,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民企与国企的资金对比悬殊,由于国有企业掌握着控股权,那么在企业的决策、监督、管理、信息等方面必然要形成绝对优势,民企的诉求难以得到满足。因此,在实践中,民营企业多数要求控股,若不能控股,宁愿退出或者根本不参与。万达、娃哈哈和复星等大型民企都公开表达过此种观点。

3. 担心被承担责任和被扣上罪名。

在民企看来,国企有较浓的行政色彩,政企不分,体制僵化,没有决策权,而且国企的领导都是上一级单位行政任命,一般具有行政级别。虽然民企领导也是股东,但与国企领导相比,地位上低一级,更可能被承担责任。特别是受上一轮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影响,民营企业家还担心会被扣上莫须有的罪名。

(二)自身素质相对低下

1. 总体数量多,单个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

在改革初期,民营经济利用自身数量多、规模小、反应快、价格低的优势曾有一个井喷式的发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科技、人才、品牌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要素,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要素成本逐年攀升,民营企业破产数量持续上升。据浙江省高院数据显示,2014年受理民企破产案件346件,同比上升145.07%[3]。而国企凭借资金雄厚、规模庞大、技术先进、人才众多的优势,形成了明显的产业控制。实力对比的悬殊,使众多的民营企业谋求合作却难以被国有企业接受。

2. 产权结构单一,管理不规范,企业生命周期短。

我国民营企业80%是家族企业,资金主要靠家族积累或筹集,数量有限,这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家族化的管理不仅使优秀人才无法进入,也使企业的决策者、管理者和经营者高度集中,无法建立真正的制衡机制。太子奶集团曾是一家年销售额过10亿的大型民营企业,曾创下国内乳制品产量和销量双冠军的光辉业绩,但由于长期无法摆脱家族化管理的束缚,而成为失败的典型案例。从管理层的构成看,金晓玲(妻)为副总裁,同时兼任童装公司董事长,弟弟、妹妹分别负责集团的采购和印刷,儿子负责北京分公司等[4],非家族成员很难得到重用。

3. 注重短期效益,跟随式为主,产业结构不合理。

民营企业发展以获利为直接动机,注重短期效益,产业定位不明确,跟随式发展居多,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缺乏长期发展战略,企业文化、发展战略都与国企存在较大偏差。这也是民营企业不愿参与,或难以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又一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的温州民营企业曾经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创造了防风打火机的销售神话。世界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众多民营企业见有利可图,纷纷转投扩建,仅半年多时间,生产企业就由500家发展到了3 000家。这些企业原是奔着利润去的,不料竞争异常惨烈,为了争夺市场,尽快回收成本,只有尽力降低价格,多数企业破产退出。

(三)投资主体权利不平等

1. 准入壁垒仍然存在。

据统计,中央企业引入非公资本形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已经占到企业总户数的52%[5],但民企仍未摆脱“国进民退”的危机感和“非亲生子”的自卑感。全国608个工业门类中,国资涉足604个(占99.3%),其中国有独资或控股的大中型国企533个,占全部工业门类的87.7%[6]。一方面,基于利益和安全的考虑,政府不愿意真正放权,涉及经济社会安全的基础行业不敢完全放开,涉及高额利益的垄断行业又不愿放开,相关领导也担心会被扣上受贿、变卖国有资产的罪名;另一方面,国企认为民企小打小闹、利益至上,对于规模大、需要长期投资的项目,看不上民企,对于利润丰厚的项目,又不愿意让民企进来分利。目前,已经实施或者即将实施改革的国企,多属下属子公司、孙公司,而总公司、母公司鲜有参与。

2. 决策话语权严重缺失。

投资者利益的满足尤其是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实现,离不开企业的决策话语权。然而,在目前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国企凭借绝对优势牢牢掌握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权,民企由于资金少,难以形成控股,因而没有决策话语权,提出的意见很难被采纳。如杭州湾大桥项目曾备受青睐,先后有17家民企参股,但是由于股份少,得不到话语权,又相继退出。近日,最早投资的环驰集团也在寻找买家转卖股份。环驰集团表示,杭州湾大桥项目连年亏损,通车以来的分红还不够投资的零头,由于资金缺口大,入不敷出,他们曾建议关闭亏损最大的海天一洲景区(每年亏损额达到500~600万)以节省成本,但是国企方面认为该景区有利于打造大桥形象不宜关闭,没有采纳他们的提议。

(四)政策和制度保障不力

1. 相关的政策与制度不到位。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深入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势在必行。就目前情况看,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出台详细的政策和制度。比如说,在改革的范围上,哪些行业是必须混改,哪些行业是可以混改,哪些行业是不可以混改,没有正式的规定;在改革的程度上,是子公司要参与混改,还是母公司参与混改,没有明确的说明;在改革的定位上,引入多少非公有资本是恰当的,多久完成改革是有效的,也没有详细的界定。因此,涉及的问题不少,也难以深入。有的地方为了贯彻落实中央改革精神,将速度和比例作为衡量的关键指标,如河北省计划用二到三年时间实现七成以上二级企业的产权改造,广东省要求到2017年实现多元产权改造的企业要占到全省企业的六成以上,重庆要求五年内实现80%以上国企的多元化产权改造…[7]。这虽有助于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但忽视改革的实际效果和质量,是不能不令人担忧的。

2. 配套的法律与法规不健全。

加快推进改革,充分调动混合双方的积极性是必不可少的。然而,现实中某些国企,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企需要资金时就吸收民企参与,而当经营转好、获利丰厚时,又采用非正当手段将其驱逐,此种侵害民企合法权益的实例可谓屡见不鲜。对于国企的非正当侵害,民企多数以息事宁人、早日抽走资金为上策。因为即使诉诸法律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在民企看来,法院的审判会倾向国企,案件审理的时间也很长,与其耗在没有结果的等待诉讼上,还不如尽早抽走资金减少损失。被称为“国内最大股权案”的新华都事件,就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健全的现实写照。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造成民企产生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却求助无门之感的重要因素,因此,民企与国企合作时总是慎之又慎。

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完善思路

党中央将混合所有制经济确认为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并大力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对非公有制经济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发展机遇,而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却处于现实的困境之中,这说明,改革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完善思路无疑是重要的。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非公有资本积极性

1. 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信心。

因为他们对参与改革是否有信心,信心有多大,势必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党中央是充分肯定的。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对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繁荣市场、增加就业等,做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已成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依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认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从中能够体会到党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公有制经济吞掉私有制经济的国有化改造,而是通过吸引非公有制经济在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以提升公有制经济的经营效率;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是公有资本吸收非公有资本的单向混合,而是二者互相吸收的双向混合。

2.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

因为非公有制经济方面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有深度,势必极大地影响到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一方面,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从上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允许不同所有制经济并存、发展、参与国企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后,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发展国民经济、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认混合所有制经济是现阶段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表明党中央决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坚定不移的,不是面对近年来经济下行的权宜之计,而是着眼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长远大计;党中央之所以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因为它“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多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 营造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社会氛围。

对于民企来说,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无疑有助于促进企业家们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消除疑虑和更新观念,使其因受到鼓舞而增强信心、提升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为此,各级宣传部门应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一方面,大力宣传党中央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精神实质,使人们明白混合所有制改革,绝不是不同所有制资本间进行的进退、长消争夺战,而是促使它们取长补短、资源共享的互利共赢,促使国有资本释放更大功能,根本目的是使基本经济制度更好地得到实现。另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混合所有制改革成功的典型事例,介绍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成绩和经验,表彰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业绩突出的优秀企业和企业家。

(二)提高企业自身素质,完善和增强发展能力

1. 打破旧有观念束缚,创新企业发展观念。

一是必须转变利益观念,包括改变只重短期利益回报的思想理念,改变拼成本拼价格的生存理念,改变争夺市场“独赢”的发展理念,树立长期发展与合作共赢理念。二是必须进一步明确企业的定位、项目、方向和目标等重大问题,切不可盲目扩张,一味求大,要集中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模式。三是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培育,强化企业的品牌、人才、技术和创新意识的培育,以加厚企业文化底蕴。四是必须确立对外交流合作意识,加快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机制,重视学习和借鉴先进的理念和经验,重视人才和技术引进。

2. 构建多元化产权,创新企业管理方式。

非公有制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公有制经济代表着全民利益、承载着全民福祉,特别是在加快推进改革的历史时期,公有制经济将发挥更大优势和作用。为此,应该积极谋求与国有企业战略合作,构建多元、开放的产权结构。实施多元化产权改造将有效克服民企因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融资难融资贵、管理层垄断、家长决策等多种问题。一是打破产权封闭走向开放,主动吸收外部投资者,吸收公有资本和内部员工持股,创新企业产权制度;二是改革企业管理体制,打破基于亲缘血缘形成的权力垄断,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吸收优秀人才进入管理层,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创新企业管理模式;三是改革企业决策机制,改变家长、家族决策的旧有习惯,建立多元平衡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规范化。

3. 认清形势科学定位,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一是在做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选择,明确国家产业政策、产品供求、市场分布以及同行业优势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改变一哄而上、盲目跟随的选择方式。选择市场前景好、发展空间大的行业,尽量避开优势龙头企业,规避过度竞争带来的风险;二是充分认清市场形势,特别是利润减少、竞争加剧的传统行业,仅靠粗放式扩张和价格战已无法站稳脚跟,可向产业链上、下游及其相关领域延伸拓展,以增加利润和企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三是加快发展高新科技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通过自主研发、并购重组、行业合作多种方式引进和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提升产品档次和市场占有率,努力培育高新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大的产业优势;四是对资源、环境和劳动力等要素依附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若一时无法转向高新技术行业,可尝试将产业重心转移到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区和国家。

(三)平衡投资双方利益,营造公平的发展环境

1. 放宽投资领域,促进非公有资本参与改革。

进一步完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平等准入与安全退出机制,在完善的机制和规则下,实现非公有资本的自由进出。建立信息公开和项目披露机制,公开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和合作项目清单,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导非公有资本参与。进一步破除所有制准入壁垒,降低准入门槛,明确非公有资本的进入时间和参与路线,制定并完善相关细则。进一步打破行政垄断,扩大非公资本的准入范围,严格控制国有资本的垄断性扩张,放开一部分垄断行业和关键行业的控制权,允许非公资本相对或绝对控股。不影响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加大改革的力度和深度,尽量拿出一些前景好、利润高、回报快的行业、吸收民营资本进入;尽可能拿出一些国计民生特别是传统垄断行业,如铁路、石油、电信、金融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行业,让民营资本参与进来。

2. 转变企业内部机制,实现企业治理结构规范化。

对于非公有资本,要真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要给他们充分的安全感。因此,改革的要义不仅在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在于实现治理结构规范化。一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科学设置股权结构。以往的改革中,虽然满足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但由于民企资金数量有限,国企一股独大的情况频频可见,民企常有失去话语权之感,这是今后改革应特别注意的问题。对此,可由政府牵头成立合作基金,让非公有资本组团参与改革。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保护民营资本合法权益。完善由“三会”和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既互相促进又互相制衡。在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基础上,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的各自独立。进一步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严格遵守执行董事会决议,尽量避免以行政方式直接干预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加快国有企业领导人由行政人到企业人的身份转变。

(四)完善政策健全制度,为改革深化提供保障

1. 加大顶层设计力度,制定相关政策措施。

一是尽快出台改革政策与配套措施。进一步明确哪些领域不能放开,并制定详细清单,规定除此之外任何行业、领域都应该平等向非公有资本开放,特别是电信、铁路、交通、石油等传统垄断行业。并且,改革的范围也需进一步延伸,不应仅限于市场末端,应从存量与增量两个维度进行价值整合,打破国有资本过分集中的现象。加快完善改革细则与配套措施,处理好各利益主体、关系之间的复杂关系。二是建立科学的资产评估机制。引入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资本、技术、项目、信用等方面的评估,既要做好国有资本的定价评估,防止恶意侵吞,也要做好非公有资本的定价评估,防止遭到侵害。三是建立改革的监督约束机制。通过有效的监督约束,使改革有序渐进、保质保量、平稳实现。

2. 清除障碍加强保护,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一是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将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建设纳入法律管辖的范围内;二是加快完善产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平等一致的保护原则,保证各类投资主体平等参与改革、平等获得政策福利,平等享有管理决策权,彻底打消非公有资本的顾虑。地方政府要在中央的统一部署下,制定适合地区具体情况的法规文件,打破地方保护和垄断,清除各种屏障;三是加快清理、修订、废止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悖的法规条文,避免因理解歧义而导致争议与纠纷;四是加快构筑完善的司法保护体系,对于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公正审理,公开裁决,尤其是要消除对国企给予特殊照顾的现象,使民企得到平等的保护。

参考文献

[1]邓聿文.混合所有制要让民企看到诚意[N].中国经营报,2014-04-21(A14).

[2]蒲宇飞.完善动态混合所有制结构焕发经济活力[J].经济问题,2013(11).

[3]杨勇.逃离破产陷阱:民企求生记[J].中国民商,2015(3).

[4]王棣华,王红圆.从太子奶集团破产风波看企业经营风险管理[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1(1).

[5]黄淑和.改革重点在股权多样化[J].北大商业评论。2014(6).

[6]常修泽.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几个突出问题[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4).

【彝良县非公有制经济调研与思考】推荐阅读:

上一篇:李白《行路难》古诗词下一篇: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沁园春 长沙》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