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案八浙教版

2025-04-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信息技术教案八浙教版(共5篇)

信息技术教案八浙教版 篇1

7、信息技术与社会(1课时)

教学目标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3、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

4、掌握一种常用杀毒软件的使用方法

5、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6、了解信息素养内涵,加深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计算机病毒概念、特征及防治

难点:杀毒软件的使用

教学流程:

一、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及其应用(自学课本P12)

什么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包含哪几个方面?

2、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自学课本P13-15)

古代的信息技术

代表事物:手势、声音、形体动作,结绳记事、使用筹码,甲骨文,造纸术、印刷术,烽火、驿站、信鸽等。

近代的信息技术

代表事物:机械计算机、电报、电话、摄影技术、无线电广播、电视技术等。

现代信息技术

代表事物: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电子计算机、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等。

3、信息技术展望(P15-P19)

了解科技最前沿:量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网格计算、机器人、数字地球和智能化社区、因特网2和下一代因特网、虚拟现实的实用化

二、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自学课本P126-128)

1、数字化与生活。

数字化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主题,数字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l我们使用的移动电话,其制式已经全部有模拟方式转化为数字方式。

l我们收看的电视节目,也基本实现了数字化,采用数字电视后,电视画面更加清晰,视觉效果更好。l数字化后的飞机订票系统和火车票系统,大大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2、信息技术与经济发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化进一步带动了工业化。

信息技术的广泛的应用,促使了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方面该买卖双方带来了相当大的好处,另一方面,电子商务还涉及商品本身,包括软件、书籍、照片、音乐、电影等,在信息市场上的商务运作。

电子商务网站的类型,主要有B2B,B2C,C2C等类型。(B代表公司,C代表个人)

如淘宝网,你有在网上购物吗?

3、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

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可以体现在政务信息化、社会事业信息化等方面。

l政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化,转化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政务信息化设计财务、金融、公检法、党群等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工作。

l社会事业信息化,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等方面的信息建设。

三、知识产权

1、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规定的人们对于自己创造或拥有的智力成果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成,包括相应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

问题:我国关于保护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法律有哪些?

答:有关知识产权法律体系,自己参考网站学习。

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工作组办公室 http://ipr.mofcom.gov.cn/

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http:///cn/index.s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http:///sipo/

2、保护知识产权

作为软件的使用者,应树立法制观念,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自觉使用正版软件,抵制盗版及未经授权的软件。未经软件版权人的允许,不得对其软件进行复制、修改、传播等非法操作,更不能进行商业性转让、销售等侵权活动。

除了不能使用盗版软件,我们不要购买盗版VCD、DVD光盘,也不要购买其他假冒名牌的商品。判断一下做法是否合法:

1.小明上网下载一个了共享软件,并在多台电脑上进行安装。

2.小王购买了一张正版的windows XP系统安装光盘,在家里的两台电脑都安装了该软件。

3. 小王未经朋友小李的同意,私下把小李的论文发布在自己的博客上。

四、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和特征

1、计算机病毒的特性

寄生性:病毒往往不是以单独的文件形式存在,而是隐藏在其他文件中

传染性:病毒总是尽可能的把自身代码添加到其他正常的程序中,可以通过光盘等移动介质、网络等方式进行传播。

潜伏性:这样可以隐藏自己,有利于传播、繁殖。比如修改了一个正常的文件,保持该文件的长度和修改时间等属性不变,同时产生一种病毒的变体来隐藏自己,这样可以达到不易被人们发现的目的。爆发性: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或受到外界刺激就会发作。

破坏性:被感染程序的功能失效,如程序被修改、覆盖和丢失等等,严重的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例如能毁坏硬盘系统使系统不能修复。

2、计算机病毒的概念:计算机病毒是一些喜欢在网络上搞恶作剧的人(电脑黑客)编制的一些能够通过修改程序,尽可能地复制自身进去,进而传染给其他程序的,具有破坏他人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机程序。简单地说,计算机病毒就是一种人为编写的具有破坏性的计算机程序。

3、黑客是偷电脑的人吗?

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面对计算机病毒我们有哪些防治方法?

从三方面入手:预防、检查和消毒

采用一些专用的计算机杀毒软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计算机进行查毒和杀毒。世界上有能杀灭所有计算机病毒的杀毒软件吗?新的计算机病毒不断的出现,与病毒相比,杀毒软件永远具有滞后性,仅仅依靠杀毒软件并不能保证计算机系统不受计算机病毒的攻击,所以,对计算机病毒必须以预防为主。

(1)预防的主要措施有哪些,请同学举例。

对重要的数据定期进行备份。可以拷贝到移动磁盘中,如移动硬盘、mp3等中,在不进行写操作是,应该进行写保护。一般病毒程序的传染都要经过写盘操作。

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光盘。一定要使用时,必须使用最新版本(病毒库)的杀毒软件进行查杀。不要非法复制别人的软件。一些软件为了防止非法复制,采取在软件中嵌入病毒的错误手段。对网络上下载的各种免费和共享软件,要先进行查杀病毒后在安装使用。最好从一些著名的网站上下载软件。

要谨慎处理收到电子邮件的电子邮件附件。如果一定要打开,则最好在打开之前要求对方确认。在qq聊天的时候发过来的一些网址和文件最好不要打开,如果一定要打开,最好先确认。

(2)如卡巴斯基,瑞星、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如何评价一款杀毒软件的好坏,可从查杀率、误报率、升 级频率、资源占用等方面去评价,参考课本P134页的练一练。下面同学安装一款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查杀病毒。如卡巴斯基6的试用版,体验查杀病毒和升级病毒库的方法和过程。

5、信息的保护方法

作为普通网民,我们可以采取的网络安全措施有哪些?

1、不要向任何人透露你的上网密码、身份证号码、真实姓名、电话号码等。

比如这些信息刚好是你设置qq的忘记密码的答案之类的,别人可以知道你的qq密码了。

2、不用单词作为上网密码,也不要保存密码,要经常更改密码

3、不要在网络上随便公布或留下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特别是注册用户的正式电子邮件地址

4、尽量不要使用qq之类的即使交流软件,因为它会暴露拥护的ip地址,被黑客利用而受到攻击

5、不要在支持html语言的聊天室里聊天,以防黑客向你发送html语句导致计算机死机

6、安装一个好的杀毒软件,并及时更新升级

7、不要轻易运行来历不明的软件,特别是电子邮件中的软件

8、不要让别人随意在你的计算机上安装软件;

9、及时安装计算机系统的补丁程序,赌住系统的漏洞。

五、信息素养(自学课本P136页)

1、什么是信息素养?

2、信息素养的具体内涵及内容。

3、网络道德文明

①网络的积极影响及产生的问题。

首先肯定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积极的、重要的影响。然而网络也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②既然网络产生了各种负面的影响,团中央为此制定了一个《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大家知道它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吗?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 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 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 不破坏网络秩序

信息技术教案八浙教版 篇2

中美班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典型, 它以中国普通高中学校为平台, 中外合作管理, 利用国外师资力量, 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活动。浙江省普通高中所使用的必修教材与选修教材均是由陶增乐主编、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浙江省通用并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的标准教材, 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中美班使用的G A C信息技术教材是由美国教育委员会制定, 并由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出版的教材, 它作为美国大学入学考试的教材, 在全球被广泛使用。它由《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三部分组成, 由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在本文中, 笔者将对浙教版教材《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学术学习的计算机入门》、《数据管理》、《图形与网页设计》进行比较研究。

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

在宏观上, 浙教版教材采用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相结合的方式, 各模块以章节形式进行编排;采用一学年两个学期制, 每学期约20周次。故在教学的设计上, 每学期包括36课时和2次考核。必修模块安排在第一学期, 选修模块安排在第二学期。GAC信息技术教材采用的是水平等级层次形式, 共设计了三个水平层次, 分别对应三个学期。各水平层次采用单元形式来编排, 每个水平层次设置10~12个单元, 其中包括2~3次重要的考核, 前后水平层次间存在前置与后置的关系。

在微观上,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安排顺序方面存在差异, 教材主线设计不同。浙教版教材以信息的采集、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为主线进行设计 [1],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占主要地位。而GAC教材则是根据知识的前后关系进行设计的, 先易后难, 即以实践操作为基础, 从简易的软件入手, 进行更高层次的软件使用。如从计算机基础术语、文字图表处理、数据处理、多媒信息处理到网页设计理论。

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从知识类型上分为理论知识与技术操作类知识。其呈现方式多以文字表达为主, 辅以图示与表格说明。

浙教版教材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呈现形式:第一, 理论知识类教学内容以文字呈现为主, 注重理论知识的来龙去脉, 强调内容的理论基础。如在《信息编码》中的计算机存储容量教学 (二进制存储) 中, 不仅要掌握各种进制的基本原理, 而且要学会各种进制间的转换运算, 其中二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以对照表形式呈现, 在此基础上增加图片与声音等多媒体信息的数字化原理与计算方法。第二, 技术操作类教学内容以图示配合文字说明呈现给学生。如《字处理和表处理》、《电子表格的排序与筛选操作》, 教材中主要以文字列出任务项目与要求, 利用图片呈现具体操作步骤, 让学生清楚需要的操作内容, 技术操作程序化、固定化、扩展性小。第三, 在必修教材中, 有效使用思维导图呈现章节知识结构与重难点教学内容。

GAC信息技术教材在内容呈现上则有以下特点:第一, 理论知识与知识的理论基础介绍较少, 但重点突出了计算机术语学习。如对于二进制, 教材中介绍了计算机存储与计算的相关术语 (RAM、CPU、hard drive、ALU等) 及十进制表与二进制表的对比, 演示了进制的转换规律。对进制之间的转换运算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和示例, 仅有二进制的计算及存储容量的组成单位。值得注意的是, 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注重用实物图片呈现存储设备, 如内存、硬盘。这就将抽象知识具体化了, 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进制与存储设备的关系。第二, 技术操作类知识以具体的操作步骤来表示技术操作顺序, 呈现每一步的具体动作, 强调了操作的具体化、细节化, 但不固定化, 具有选择性, 且操作的扩展性较强。对于同一操作结果, 可由不同的方式来完成, 强化学生的操作技能, 拓展思维方式。

浙教版教材重视理论知识的呈现, 用思维导图强化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 表明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GAC信息技术教材对理论性要求则相对较低, 更注重教材的实用性, 强调步骤操作, 设置增量空间, 让学生不仅学会操作, 更要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操作。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

浙教版教材强化了电子表格与多媒体信息处理, 弱化了数据管理软件Access的教学。而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注重电子表格、数据库与网页制作的教学。虽然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的基本教学内容相同, 但各部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 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

第一, 从知识所占比例分析, GAC信息技术教材中“电子表格、数据库和网页制作”内容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浙教版教材。其中网页制作占整个GAC信息技术教材内容的25%, 而浙教版教材仅占2%。具体来看, GAC信息技术教材从网页的发展历程到图片的处理, 再到网页与网站的设计, 都给出充分的准备与相应的任务。浙教版教材对于网页制作仅做概述性讲解, 而将多媒体信息处理列为学业水平考试的内容, 无论是课时还是试卷分值比例都占到最多。第二, 从教学角度看, GAC信息技术教材更强调教师基于教材内容提出任务, 学生自行设计解决方案并完成任务,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对所学内容进行挖掘。相比较而言, 浙教版教材增强了教师的控制和对任务的分解。教师在教学前已对教材进行深入挖掘, 给出可操作性很强的任务, 让学生进行实践体验。

教材内容的更新

在教材内容的更新上, 浙教版与GAC信息技术教材也是不一致的。GAC信息技术教材更新速度很快, 通过几个版本教材的比较就可以发现, 只要微软公司调整其任何一款产品, 在下一个学年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会有所体现, 相应的教学环境也会发生变化。教材中有关操作系统的内容已由Windows XP向Windows Vista、Windows 7更新。在应用软件方面的更新更为迅速, 如电子表格软件从Excel 2000向Excel 2003、Excel 2007、Excel 2010依次更新后, 其教材内容与实践设计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虽然GAC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顺序未发生变化, 但教材与软件的发展是同步的, 教学内容会随软件功能的变化而调整或者增减。而浙教版教材从新课程改革至今, 只做了小小的调整, 一本书可以通用好几年。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 对《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部分内容进行了增加, 并缩减了网页制作的教学内容。在软件方面, 微软推出Excel 2010后, 浙教版教材的内容从Excel 2003升级到Excel 2007, 在实际教学中却依然使用Excel 2003, 与国外同时期教材相差一代。

启示与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 笔者对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设计、开发与更新等给出以下建议。

第一, 在教材开发上, 建议从注重信息技术知识本身的前后依存关系向关注技术应用转变, 在技术内容的设计上突出实用性与应用性, 着力提高数字时代公民的信息素养。

第二, 在教材设计上, 应加强重点章节、重点教学内容的课时安排, 并应在教材中详细呈现不同内容所占的比例, 增加教材的教学可操作性。

第三, 在软件与教材内容更新上应该加快速度, 跟上时代步伐, 培养出更符合时代特征, 更适应数字时代的数字公民。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陶增乐.信息技术基础[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3]陶增乐.多媒体技术应用[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

[4]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GLOBAL ASSESSMENT CERTIFICATE_TM OPERATIONS MANUAL[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5]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Ⅰ: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for Academic Study[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6]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Ⅱ:Data Management[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7]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FACILITATOR GUIDE ComputingⅢ:Digital Communication[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8]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STUDENT MANUAL ComputingⅠ:Introduction to Computing for Academic Study[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9]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STUDENT MANUAL ComputingⅡ:Data Management[M].AUSTRALIA:ACT Education Solutions, Limited, 2010.

信息技术教案八浙教版 篇3

第八课 玩转工具箱

一.教材分析

《玩转工具箱》是新编信息技术七下教材中第二单元第八课,主要是在制作多媒体作品封面的基础上,结合选框、渐变、油漆桶及拾色器等工具制作按钮,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非常高,需要让学生多一点机会自己去探索去熟练掌握相应工具的使用,通过对实例的操作,让学生在学习中慢慢体验到photoshop的功能,也让学生慢慢喜欢图片处理。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

掌握选框工具的使用; 掌握渐变、油漆桶工具的使用; 掌握拾色器的使用; 掌握自由变化的操作。(2)过程方法:

通过使用选框工具、渐变、油漆桶及拾色器取色等工具配合自由变换手法制作图标按钮。(3)情感目标:

通过设计制作个性化的按钮图标并运用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爱好,培养学生图像处理的兴趣。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使用选框工具、渐变、油漆桶工具,运用拾色器取色;

台州市路桥区信息技术团队

教学难点:运用自由变化功能,调整图片的大小。四.环境与素材 电脑教室、图片素材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屏幕播放跳舞毯相关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

(师)有谁知道这段视频放的是什么?(生)回答。(跳舞毯)

(师)老师家里也有一个,由于用得比较频繁有些地方被踩得有些模糊看不清了,变成这个样子了。(出示图片)请问这些模糊的地方是些什么图案?

(生)方向按钮。(上下左右按钮)

(师)那能不能请同学们帮忙把这些按钮给补上去。(生)可以。

(二)制作按钮

(师)那如果让你去画这个按钮,你会画成什么样的,怎么画?(生)回答。

(师)一般我们分两个大步骤来完成:

(1)制作按钮的基本形状。(两个有颜色的圆叠加在一起)(2)制作按钮上的图标。(箭头、三角形、文字或其他图案)任务一:请同学们利用选框工具和绘画工具,根据操作提示完成按钮

台州市路桥区信息技术团队 的基本形状的制作。(分享:你是如何画圆?)操作步骤提示:

(1)新建一个Photoshop文件,大小为300*300像素,分辨率为72,背景色为白色,单击“新建图层”按钮,建立“图层1”。(2)选择“椭圆选框工具”,鼠标指针变成十字形状,在“图层1”中画一个圆,表示选定圆形区域。

(3)单击“拾色器”,将前景色调整至合适的颜色,背景色为白色。(4)单击“渐变工具”,此时工作区的圆形选区中,从右下角向左上角方向拖曳一条直线,产生从前景色过渡至背景色的渐变效果。(5)新建“图层2”再制作一个稍小的从左上角至右下角渐变的圆,形成按钮下陷的效果。

(生)根据提示动手操作,教师巡视辅导。(师)通过刚才的操作,请问你是如何画出圆的?(生)回答。

(师)按住shift键即可,那么利用“矩形选框工具”的时候按住shift键是否也能画出一个正方形呢?(生)回答。

(师)第一步已经成功完成,现在就要在按钮的基本形状上添加图形。任务二:

(1)请同学们结合所学的工具,在按钮的基本形状上添加图形。

(比如:箭头、三角形或其它图案)(2)保存文件,文件名为:按钮图.jpg

台州市路桥区信息技术团队

温馨提示:由小正方形组成的按钮制作方法请参考书本P39;三角形及方向箭头图形可利用“多边形工具”和“自定形状工具”来制作。(生)学生实践操作,教师巡视辅导。(师)展示、评价学生作品。

(三)制作跳舞毯

(师)按钮已经成功完成,那就抓紧时间把按钮安装上去吧!

大家肯定在怀疑:这张跳舞毯上明明要安装4个按钮,现在只做了一个,其他三个哪里来呀?(生)学生思考。(旋转)

(师)是的,利用旋转这个图形我们就可以非常快得复制出其他三个方向的按钮。

任务三:请结合操作提示给跳舞毯安装上合适的按钮。操作提示:

(1)分别打开“跳舞毯.psd”文件和按钮文件“按钮图.jpg”。(2)在“按钮图.jpg”窗口中,单击“矩形选框工具”,选中需要的小图标,复制粘贴到“跳舞毯.psd”文件中。

(3)调整图片大小及方向。点击“编辑”—>“自由变化”,拖动图片四周的句柄,调整至合适的大小。将鼠标放置四个角落可以

台州市路桥区信息技术团队

旋转图片至合适的方向,最后点击“ √ ”,完成自由变化。(4)保存“跳舞毯.psd”文件,并另存为“XX跳舞毯.jpg”上传至教师机。

(四)作品展示、评价

师生共同点评作品。

(五)小结

信息技术教案八浙教版 篇4

《选择编辑器》这课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试用)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新课标实施以来,信息技术的教材也发生的非常大的变化,本册关于word软件的学习教材真正的体现了任务驱动学习法及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的精神,因为整册教材由始至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制作电子杂志”。每一课内容之间环环相扣,逐渐深入。

本课的学习任务是通过几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比较,选择出编辑器word软件。并初步掌握在word中输入文字,对文字进行格式的设置和保存文档的基本操作方法,其中穿插学习了word帮助的功能。我认为,本课是完成整册教材的基础部分,这节课虽然只是选择编辑器,但是以后所继续完成的每一项任务,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本节课选好的编辑器word 软件进行的。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是全册教材的重中之重,为以后完成电子杂志的制作起到铺垫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几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比较,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要领,初步认识另一种文字处理软件word。

技能目标:1、软件的启动。

2、word文档的保存。

3、word中文字格式的设置。

4、word帮助的应用。

情感目标:让学生初步形成文字格式的美学标准。

三、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几种文字处理软件的比较,掌握在word 软件中设置格式的方法,选择出目前使用到的比较好的编辑器word,学会对文字进行格式的设置。

教学难点:熟练的运用设置格式的方法对文字进行修饰。

四、说学生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在记事本中对文本进行简单的编辑。部分学生对word软件已有初步了解。对于本课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小部分学生认为 word软件曾经接触过,已不再是新鲜内容,学习兴趣不是很浓厚。对这部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分层设计要求。(在练习中体现出来)

五、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本课的课程特征及学生的特点,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法,类比对照法、“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及任务驱动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学法

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学会,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所以,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我的学生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操作实践法等。

以上我所列举的教法和学法,都是根据本课的实际需要简要地进行概括的,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会对以上的教法和学法进行说明。

七、说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我认为,本课时教学设计应注意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因此,我把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导入: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认为导入设计至关重要,首先要唤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我先转播大屏幕:并向学生说明:各位同学,上一节课我们班级组建了6个编辑部,并且拟订了第一期的编辑计划书,这些计划书也由各编辑部的负责人输入到了电脑里。经过整理,我把各编辑部的名称做了一个列表录入到了电脑,但是老师分别使用了两个不同的文字处理软件,这时显示出记事本输入的“编辑部名单”和word 文档输入的“编辑部名单”请学生比较这两种文字处理软件有什么区别呢,谁能能来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那么大家觉得哪种软件比较好?

我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让学生在类比对照法的学习下,发现新知识,如:1、学生就会对比出记事本与word软件这两个软件窗口的区别。2、在仔细对照下,又发现了分别录入在两个软件中文字的变化,学生直观鲜明地感觉到word软件里文字的美观,并且还有一些图片把整篇内容修饰的大方得体。word软件中的部分功能带来的强大的震撼力。此时强烈的激起学生“我要学”的欲望。

2、引入课题:大屏幕转播课题名称:选择编辑器(word),那么今天老师就带领同学们去体会word文字处理软件带给我们的喜悦。

(二)探索新知(布置任务,逐个突破重难点)我把这一部分分成五大任务来完成。

任务一:如何启动word?

1、动手尝试,如何启动word。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旨在激发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windows中的软件都具有相同的界面风格和操作方法。

2、学生演示启动word软件的方法。(任选一学生演示给其他学生看)

3、教师小结:

(这时教师可以采用演示法,边介绍边演示)点出启动word的基本操作步骤。

任务二:启动word软件后,应先建立一个文档,新文档建立好,同学们要学会养成“保存”好习惯!提出:保存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保存?

这一环节直接从提问入手,激发了学生了解新知识的兴趣,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了问题,就会迫不及待探询答案,并求证结果。

任务三、如何设置格式。

1、转播大屏幕,请学生仔细对照分别录入在记事本软件和word 文档中的编辑部的名称,问:你发现了什么?觉得有哪些不同之处?说一说。

学生的新发现很多,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法也有了一定的体现。]

2、教师小结:什么是格式,格式包括哪些主要的项目。

3、探索新知:导出问题、布置任务。

(1)、首先,请同学们将你所在编辑部的名称录入到word 文档中。

(2)、分组,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探索如何设置格式,请同学们尝试性的探索设置格式的方法。要求:尝试过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演示设置文字格式的方法。(一、二编辑部的同学介绍设置字体、字号的方法,三、四编辑部的同学介绍设置字形、颜色的方法,五、六编辑部介绍设置效果和间距的方法。)(给定8分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的是学生之间合作探究学习法,使学生懂得“集体的智慧无限大”,明白“团结合作”的道理。同时也理解只有动手操作实践才可以得到答案。

4、穿插提出“word帮助功能”,渗透到练习中。

5、学生做新发现的说明。(此环节将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地位表现的淋漓尽致)

6、教师小结演示使用“格式”——“字体”设置格式。

由于学生使用了不同的方法进行设置,总结不同的格式设置方法。比较:哪种方法较方便?(学生既熟练的掌握了一种操作方法,也可以对同一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任务四、布置任务,巩固新知

本环节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中,体现了“任务驱动”教学法。我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以前对文字处理不太感兴趣的同学也融入到热烈的课堂设计氛围中来,通过协作学习,使学生学会并认识在集体中互相协作、互相帮助的重要性。同时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学生在不知不觉的互助学习中知识也得到了巩固。

1、布置任务:让学生把教师机中的编辑计划书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中,并对这份计划书进行格式的设置。并要求设置后推荐出各部认为最好的计划书,上传到老师的机器里,进行评比。(给定时间15分钟))

2、展示分享(展示的成果为各组推荐出认为较优秀作品)

3、组组互评、教师点评。

这一小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体验到完成任务所取得的成就感,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评比最佳作品的热烈气氛中,课堂总结的深入也水到渠成了。

八、课堂小结:

1、我们今天都学会了什么?

2、整理归纳列出要点。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教案 篇5

第一章 科学入门...................................................2

课题: 科学入门 第1、2、3节....................................2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2

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3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3

课题:科学入门 第4、5节.......................................7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7

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8

课题:1.6 时间的测量..........................................10

第二章 观察生物..................................................13

课题:观察生物 第1、2节......................................13

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13

第二节 常见的动物.........................................14

课题:观察生物 第3、4节......................................16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17

第四节 细胞...............................................18

课题:2.5显微镜下的各种生物..................................20

课题:观察生物 第6、7节......................................24

第六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24

第七节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25

第三章 地球与宇宙................................................26

课题:3.1 我们居住的地球......................................26

课题:3.2 地球仪和地图........................................28

课题:3.3太阳和月球..........................................30

课题:3.4观测太空............................................32

课题:相................................................36

课题:3.6日食..........................................38

课题:3.7 宙............................................43

第四章 物性................................................45

课题:4.1熔固..........................................45

课题:4.2汽化..........................................47

课题:4.3升华...........................................49

课题:4.4 物成...........................................51

课题:4.5物质性.........................................53

3.5食和探索质的化与化与华和质的的溶月

课题:4.6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55

第一章 科学入门

课题: 科学入门 第1、2、3节

教学目标:

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

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3、了解实验观察的方法,学会记录和描述简单的实验现象

4、知道人直观判断的局限性,要通过实验科学的判断,实事求是

5、认识常用的计时工具和长度测量工具。

6、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7、了解体积测量的方法

重点难点:1.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

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2.如何正确的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如何正确使用量筒测量物体的体积。

3.介绍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的文明。

1.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第二节 实验和观察

一、从观察到实验 重视实验

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同学们会发现,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做一些小实验,有时在课堂上看老师演示,有时到实验室亲自动手,而更多的是在家中进行,可别小看了这些实验,在实验中可以培养各种能力,还可以巩固知识。

2.学会观察

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认真操作,仔细观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同学看到一些感兴趣的实验时非常开心,往往就容易忽略掉要观察什么,最终只是看看热闹,这样的实验就失去了意义。建议大家最好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要仔细,正确的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最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明确这个实验说明了哪些问题。

3.人的感官判断事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借助一些仪器和工具不仅可以扩大观察范围,还可以帮助我们作出准确的判断。

二、实验仪器

1、试管架、试管、试管夹和试管刷

2、停表

3、天平和砝码(简单介绍,在以后的质量测量里再详细介绍)

4、电流表电压表

5、显微镜

6、酒精灯(怎么盖灭,可以用手捏灭,由此说明三层火焰的温度)

第三节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引入:

几千年来,人们为了寻找一把标准的尺子,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古代各国都有自己的长度单位。比如,古罗马恺撒大帝时规定,以罗马士兵步行二千步为“一罗马尺”;罗马帝国的查理曼一世规定以他的脚长为“一罗马尺”;古埃及则用国王的肘拐至中指尖的距离为“一腕尺”;英王埃德加规定,以他拇指的关节长度为“一英寸”。多变的尺子,给制造精密的机器带来了不少的困难。18世纪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迫使科学家去寻找能保持经久不变的国际统一的测量长度的标准。

1.测量是一个比较的过程,即用待测量与公认的标准量相比较,这类公认的标准就是单位。比如,长度的国际单位就是米。

2.对于同一被测量,所选的单位不同,测量的数值就不同,因此在测量的数值后面必须写明单位,没有单位的测量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3.测量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对于测量工具我们需要了解:

① 测量工具所测量的物理量

② 测量工具的测量范围

③ 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值

④ 测量工具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4.测量工具的选择依据

① 不同的测量工具准确程度不同,根据被测对象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工具

② 测量前先估测,根据估测值选择一定测量范围的测量工具,以便于测量

5.测量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减小误差的方法是可以选择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或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一、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2.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① 使用前,应仔细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被测物体的长度不能超过刻度尺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长度即量程,最小刻度决定一把刻度尺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

② 使用时,要放正确、看正确、读正确。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的一端,尺的刻度面紧贴被测物。(若零刻度线已磨损,则应另选一刻度线为测量起点)

看正确:视线与刻度面垂直,不能斜视。

读正确:先读出刻度线所对应的值(准确值),再在两条刻度线之间进行估读(估计值),即测量值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

注意:测量值应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没有单位的测量值是没有意义的。

例如:

3.特殊的测量方法

① 根据地图怎么样计算北京到杭州的铁路的实际长度?

“化曲为直法”

“滚轮法”

② 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卡尺法”

③ 如何测量《科学》书中一张纸的厚度?“累积法”

二、体积的测量

1.体积的单位(p11)

2.量筒(量杯)的正确使用:把量筒平放在桌面上,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俯视导致结果偏大,仰视导致结果偏小)

3.量杯与量筒的比较

① 你觉得二者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

(区别是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

② 你觉得如果量杯的刻度均匀的,刻度值应该如何标?

4.任意物体体积的测量

① 液体体积测量:直接用量筒或量杯测量

② 形状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测出数据,代入公式计算

③ 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排水法

【典型例题】

例1.下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 厘米。若用最小刻度为厘米的刻度尺测量该物体,则测量值应为。

解题分析:使用刻度尺时,一定要清楚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即每一小格所表示的刻度;读数时,一定要明确被测物在刻度尺上的始、末位置(被测物长度应为末端刻度和起始刻度之差),且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本图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1毫米,测量结果的准确值可以达到毫米位,应读到毫米的下一位,即最后一位为估计值。若末端刚好对准某一刻度线,则测量值的最后一位为0,不能省略,为估计值。此空应填3.50厘米;3.5厘米 例2.一位粗心的同学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忘记了写单位,请你给他记录的数据填写上适当的单位

(1)教室的门的高度是23.5(2)某同学的身高是165

(3)一张卡片的厚度是0.24(4)一只普通新铅笔的长度是0.18

解题分析:要注意观察刻度尺上1mm,1cm,1dm,1m有多长。一般教室的门高2m-3m,合20dm-30dm,故(1)应填dm;同学的身高应为1.65m,合165cm;一张卡片的厚度不足1mm,应填mm;而一只铅笔的长度与直尺长差不多,为20厘米左右,合0.2m,故应填m。例3.用刻度尺测量课桌的长度,所得的结果为1.446米,最小刻度值是()

a.1米 b.1分米 c.1厘米 d.1毫米

解题分析:在这个数据中,1.44是准确值,估计值是6,准确到了厘米位,故最小刻度值为1厘米。

例4.有下列器材:刻度尺、铅笔、细铜丝,怎样测得细铜丝的直径?

解题分析:由于被测物体(铜丝直径)很小,而测量工具精确度不够时,可将同类待测物体集中,测出总长度后,再求每个单一物体的长度,这种方法称为“测多算少法”

答案:①把细铜丝在铅笔上紧密绕若干圈n

②用刻度尺量出n圈的总直径l(mm)

③计算铜丝直径d=l/n(mm)

例5.小明家里为装玻璃和窗帘都要测量窗户的长度,应分别选用什么样的刻度尺? 解题分析:装玻璃和窗帘对准确度的要求是不同的,装玻璃要求精确一些,因为如果相差几毫米都会导致玻璃和窗框不吻合,而装窗帘相对来说要求没那么高,所以选择的刻度尺也有所不同。装玻璃可以选择最小刻度为毫米的钢卷尺,装窗帘选择最小刻度为厘米的皮卷尺。

例6.某同学用“排水法”来测量形状不规则的木块的体积,他发现木块不能完全浸没在水中,而是浮在水上面,“排水法”失灵了,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吗?

解题分析:

法一:用体积很小的物体将木块压入水中,如针或牙签

法二:可以用一个已知体积的重物和木块系在一起,把木块拉下水。

度计

2.3.法三:用细沙代替 课题:科学入门 第4、5节 教学目标:

1、了解温度计的结构、规定和测量原理。学会正确使用温、知道质量的单位,知道质量的大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了解托盘天平的使用和维护。、学会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重点难点:1.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如何正确的使用温度计。如何大致的估计一些物体的质量 如何正确的使用托盘天平

第四节 温度的测量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2.温度的感觉

从书中p15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光凭感觉会产生错觉。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相同温度下对不同质地的物体的感觉、井水“冬暖夏凉”、夏天从室外进入室内再进入空调房、几分钟后走出空调房的感觉等,都能说明我们对温度的感觉并不可靠。要准确知道温度需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根据物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实验室常用的水银、酒精等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如水银温度计,当玻璃泡内的水银受热时,水银柱会上升;玻璃泡内的水银遇冷时,水银柱则会下降,通过观察水银柱长短的变化就可知道温度的高低。

4.温度计上的刻度

教学过程

5.温度单位及读法:温度的单位是摄氏度,用“℃”表示。

练习:5℃、0℃、-10℃分别读作什么?

6.正确使用温度计

① 不能测量超过温度计量程的温度

②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③ 一般不能将温度计从被测物体中拿出来读数

④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

进一步思考:

① 在实验过程中,用两支实验用的温度计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读数一样吗?如果不一样,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② 该如何对不准的温度计进行纠正?

7.体温计

② 为什么体温计能拿出来读数?

因为体温计离开人体后,水银变冷收缩,在细小的弯曲处断开,上面的水银就退不回来,所以可拿出来读数。

③ 体温计在使用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什么?

在下一次使用前先甩一甩,使水银柱回落

p19练习题

第五节 质量的测量

1.质量的单位:千克

一铅球的质量是4千克,一苹果的质量约0.15千克,一鸡蛋的质量约0.05千克,某

5同学的质量约45千克,一头蓝鲸的质量约1.5×10千克。大家可以估计一些你熟悉的物体

的质量,比如一本科学书或一杯水。

单位换算:1千克=1000克

2.质量的含义: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就用质量表示。

3.物体的质量大小由物体本身决定,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和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4.5.分度盘,砝码

6.7.思考:宇航员在太空处于悬浮状态,他有质量吗?(有)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托盘天平托盘天平的结构(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前而后):p21图1-45 底座,标尺,游码,横梁,平衡螺母(左右),托盘(左右),指针,天平是依靠横梁平衡的原理来测物体质量的 托盘天平的使用 天平是比较精密的仪器,要学会正确使用天平,使用期间应注意:

① 使用前: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② 使用时:不能用手摸托盘;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必须用镊子轻拿轻放。

③ 使用后:把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生锈。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1)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作等幅摆动,此时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被测物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

(3)称量完毕整理天平,及时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内。

【典型例题】

例1.如图为小明观察甲、乙两根温度计读数的情况,其温度值分别为 ℃和 ℃。

解题分析:读数前注意观察温度计的最小刻度值,读数时注意保留估计值,特别要注意的是看清楚刻度值是在0℃以上,还是以下。甲的读数是-11.0℃,乙的读数是5.0℃ 例2.温度计一般不能取出来读数,为什么体温计可以?

解题分析:一般的温度计离开被测物时,水银柱就会遇冷收缩,回落到玻璃泡中,所以不能取出来。而体温计的玻璃泡与细玻璃管的连接处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的玻璃管,当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就会在这里断开,上面的水银柱就下不来,从而可以正确显示人体温度,所以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前,应用力将体温计甩几下,使玻璃管内的水银退回到玻璃泡中,若事先没有甩过,则所测体温一般不正确,分两种情况:若所测实际体温低于体温计中的原来体温,则所测体温偏高,还是显示原来体温;若所测实际体温高于体温计中的原来体温,则能正确显示所测体温。

例3.一支无刻度温度计放在有刻度的尺旁,温度计在冰水混合物中水银柱在6mm处,温度计在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水银柱在206mm处,温度计水根柱为100mm处温度是()

a.100℃ b.50℃ c.48.5℃ d.47℃

解题分析:根据题意,水银柱6mm处应该为0℃,206mm处为100℃,所以200mm共代表了100℃,而每1mm则代表0.5℃。水银柱在100mm处时,超过0℃时的水银柱94mm,则温度应为94×0.5℃=47℃

例4.小李同学用托盘天平称取65克食盐。他先将天平调平;然后用手(因为一时找不到镊子)把50克、10克砝码各一个放在天平的左盘里,把游码移到5克处;再把食盐逐渐

加在右盘里,直到天平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最后,他把盘里的食盐倒在一小张白纸上,包

解题分析:操作错误有不能用手直接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砝码应放右盘;食盐不应直接放在托盘上;秤量完食盐后没有将托盘清理干净。

例5.用天平称量时,物体应放左盘。若某同学称量铁块时,当天平横梁平衡时才发现他把铁块和砝码放反了,左盘内砝码质量及标尺上游码指示刻度如下图所示,那么他能算出被测物的质量吗?是 克。

解题分析:左盘放物右盘放砝码时,被测物质量 = 所用砝码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即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题中物体放在了右盘,砝码放在左盘,根据左盘质量 = 右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则右盘质量 = 左盘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即被测物质量 = 砝码质量 — 游码所指刻度。所以结果是75克-2.4克=72.6克

例6.有一堆同样规格的小零件,每个只有几十毫克,估计有几千个,手边有一架调节好的托盘天平,请你用适当的方法测算出这堆零件的数目。把你的测量方法、步骤及计算过程写出来。

解题分析:由于一个零件的质量太小,无法用托盘天平直接测量,所以采用累积法。

(1)取1000个零件放在托盘天平的左盘上,天平的右盘放上砝码,调节游码,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

(2)读数:砝码的总质量+游码的读数(m)

(3)单个零件的质量m=m/1000

课题:1.6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道时间的单位,会估计一段时间的长度。

2、了解时间的历史,会灵活的从自然中“看”时间。

3、了解时间的测量工具,初步学会使用停表测量时间。

准,从而会灵活的运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重点难点:

1、让学生明白任何有周期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用大自然中的一些工具作为测量时间的工具。、停表的使用,让学生有惜时的观念。、时间和时间间隔的区别,通过一些例子进行说明。教学过程:

一、时间的历史 举例说明有哪些方法可以大概的测量时间,有哪些一起?

问:若你不小心回到古代,没有手表,你会怎么样来测量时间呢?

1、表圭和日晷;

2、滴漏(水钟);

3、火钟;

4、沙漏(沙钟);

5、摆钟(伽利略发现单摆的等时性);

6、近代机械钟;

7、电子钟和原子钟。

燃香、沙漏、日晷、节拍器、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四季的更替等等,为什么能用来计时呢?——在自然界,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估计时间的长短)

二、时间的单位

常用单位:秒(s),还有小时(h)、分钟(m)、日(天)、周、月和年等等。

1秒大约有多长呢?做p26 练习3,得出一秒比脉搏(心跳)每跳动一次的时间稍长些。同时让学生说明1秒钟可以做什么事情?

练习:时间单位的换算:

1年=365天,1天=24小时,1小时=60分,1分=60秒,1秒=1000毫秒==>>>1小时=3600秒,1天=38400秒。

三、停表的使用

用手握紧停表,大拇指按在按钮上,按停表分三步,启动、停止、回表。注意:

1观察,秒针转一圈几秒?最小分度值几秒?分针的读法。○

2不会动或要测长时间的,要先上发条,用时用力不要过猛。○

3注意使用时初时刻要在0.0秒位置 ○

4按下时速度要快?? ○

四、时间概念的应用及意义

1、有了时间的概念,对时间发生的前后有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可以协调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交通。

如:我们学校上学7点10分,其他单位一般8点,可以缓和交通。让学生举例还有哪些应用(起床时间,从家到学校时间比较,电视报)

2、时刻和时间间隔的区别。

如电视节目??

课题:1.7 探究科学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对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猜想和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理解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处理信息和相关的技术。

4、初步学会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生产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重点难点:科学探究是了解科学的基本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需以学生日常生活中较

和实验能力,的一般过程,高如何提出

结论的能力。

问题,为今

为熟悉并有初步体验的实例为载体。结合学生初步具有的观察、分析进行简单的科学探究实践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认识、体会科学探究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在认识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中,要着重提问题,建立猜想与假设,怎样收集处理数据,以及如何分析数据得出培养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探究方法解决日常遇到的后的学习和探究奠定基础。教学过程:

一、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1、例如“海王星发现的过程”

a

b

c

d

e

f

集证据排除了各种

、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探究?、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问题?、科学家们提出了哪几种猜测?、最后排除了哪几种猜测,作出了什么假设,由谁提出的?、为了证实自己猜测,他们如何收集证据?、最后谁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真实的? 为什么天王星运行轨道出现反常现象?他们作出了各种猜测,通过收

的可能,最终作出了“可能存在某颗未知行星”的假设,为了证实这个假设,亚当斯、勒威耶收集证据,查阅资料,运用数学方法亚当斯先于勒威耶提出了未知行星的运动轨预言,由德国伽勒用望远镜发现了这颗海王星,使假设得以证实。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二、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用的,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我们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肚子突然疼起来”的问题

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肚子疼?

作出假设:可能受凉了、可能由食物引起、可能剧烈运动引起、可能是盲肠炎

收集证据:最近是否淋雨了受冻了、最近吃了哪些食物,食物是否过期,肚子疼前做了哪些事,以前有没有这病史,验证假设:检查、化验、诊断治疗

小结:通过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需要建立假设,需要用证据去验证假设,还需要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标志着科学的进步。

课堂例题

1、张亮用停表测自己的遥控小汽车的速度,他先在地面上量出50m的直跑道,小汽车从起点出发时,张亮启动停表,当小汽车冲到终点时,他摁停停表,发现指针指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则张亮的小汽车的速度为________m/s。

分析:

遥控小汽车的跑道长为50m,停表上显示的时间为10s,这是小汽车经过50m所用时间,由可求出小汽车的速度。

答案:5

2、时间单位中,比秒大的常用单位有天(d)、年(y),则1d=____________s 答案: 86400

3、“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某次频闪摄影的频闪光源每秒钟闪光50次,则它每隔____________ms闪亮一次,每次闪光持续的时间大约1/1000s,合____________ms。答案: 20;1

4、高速摄影抓拍子弹运动的瞬间,曝光时间只有百万分之一秒,持续____1___μs。例5由于钢的热胀冷缩,用同一把钢制刻度尺去测量同一块玻璃,在冬天和在夏天的测量结

果比较(c)

a.一样大

b.夏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c.冬天的测量结果大一些

d.无法判定

第二章 观察生物

课题:观察生物 第1、2节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

2.类、两栖

3.、说出动物和植物的主要区别。、观察蜗牛,学会描述其形态和生活习性。、学会使用放大镜。重点难点:1.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动物与植物的区别 如何归纳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认识常见动物的几种类型,如鱼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如何对动物进行分类。第一节 生物与非生物

一、观察蜗牛

1、观察蜗牛

(1)放大镜的使用p30:移动被观察物体,头部或放大镜,找到最佳的观察角度、距离。

(2)观察蜗牛的身体

蜗牛的形态结构:壳,触角,眼,口,腹足

(3)探究蜗牛的感觉

总结,蜗牛有视、触、嗅、味觉,没有听觉。

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生物能生长、繁殖、运动、进行新陈代谢、有应激性(含羞草)等特征,而非生物没有。

练习:请说出下图中的生物和非生物都有哪些?

三、动

物与植物

动物与植物的主要区别在于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即植物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直接从外界摄取食物。其次是一般来说动物能自由快速运动,而植物不能。

第二节 常见的动物

一、动物的分类

一般根据有无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但在分类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用这种方法分类,可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其中脊椎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级的动物,根据它们不同的形态特征,可将它们分为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将无脊椎动物分为原生动物、腔肠动物、扁型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和棘皮动物。

二、脊椎动物

(1)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用鳍游泳,身体的表面有鳞片。

(2)两栖类的幼体与鱼有些相似,生活在水中,有尾无四肢,有鳃呼吸;它的成体生活在陆地上,也生活在水中,无尾有四肢,主要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

(3)爬行类动物一般贴地爬行,用肺呼吸,体表覆盖着鳞片或甲,常见的有蛇、龟、变色龙、鳄鱼等。

(4)鸟类身体表面有羽毛,体温恒定,能飞翔。

(5)哺乳动物是目前动物界中分布最广、功能最完善的一大类种群,他们全身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哺乳,其中最易被错误分类的哺乳动物有白鳍豚、鲸、蝙蝠。

三、无脊椎动物

(一)节肢动物:蚱蜢、虾、蜘蛛、蜈蚣、昆虫等

(二)环节动物:蚯蚓等

(三)腔肠动物:海蜇、水螅等

(四)软体动物:蜗牛、螺、蚌、乌贼等

(五)线形动物:蛔虫、蟯虫等

(六)扁形动物:涡虫、血吸虫等

【典型例题】

例1.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a.生物会动,而非生物不会动)

b.生物可以吃,而非生物不能吃

c.生物是有生命的,而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 d.生物对刺激会作出反应,而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

解题分析:自然界的物体都是在运动的,不动的物体是没有的,所以a不正确;以人体为例,平时除了要以生物为食以外,还需要水、无机盐等非生物,所以b也不正确;生物对刺激能作出反应,但非生物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对刺激作出反应,如冰在太阳的照射下会融化,由此看来d也不对;这里只有c是正确的,两者的区别在于有没有生命。

例2.植物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

a.能不能动 b.能否吃东西

c.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 d.有没有运动器官

解题分析:植物大多是绿色的,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而动物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从外界去摄取现成的食物作为养料,所以两者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即获取营养的方式不同,故答案应选c

例3.向日葵的花能随阳光运动,一碰含羞草的叶它就会耷拉下来,诸如此类的事例很多,说明植物也有 觉,它们能对环境的变化产生,我们称之为应激性。解题分析:感觉,反应

例4.植物的叶一般是绿色的,但也有一些植物不是这样,如红枫的叶是红、橙黄或黄绿色。我们仍说它是植物,这是为什么呢?

解题分析:植物的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它的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而红枫的叶虽然是红、橙黄或黄绿色,但它也含有叶绿体,能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制造养料,所以说它是植物。例5.对照下面表格写出动物和植物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例6.下列哪类生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a.鱼类 b.两栖类 c.爬行类 d.鸟类

解题分析:鱼类终身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爬行类和鸟类用肺呼吸;两栖类的幼体用鳃呼吸,成体用肺呼吸,兼用皮肤呼吸,所以两栖类动物一生中有三种呼吸器官出现。

答案:b

例7.鸟类适于飞行的形态特征有:身体 形;有羽毛;前肢特化成 ;鸟类骨骼,减轻自重;没有牙齿等等。

解题分析:鸟类的身体纺锤形,前肢特化成翼,骨骼中空等,都是鸟类利于飞翔生活的形态特征。

例8.下列动物中,属于脊椎动物的一组是()

a.蟾蜍、蝗虫、虾 b.孔雀、蜥蜴、蝙蝠

c.牛、苍蝇、蜗牛 d.蜈蚣、虾、梭子蟹

解题分析:可根据有无脊椎骨将动物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抓住这一特征即可找到正确答案,a中蟾蜍是脊椎动物,c中牛是脊椎动物,d中都不是脊椎动物。所以选c

例9.在蝗虫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蜕皮,其主要原因是()

a.蝗虫体表的外骨骼能保护和支持内脏

b.外骨骼不会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从而限制了蝗虫的生长

c.外骨骼非常坚韧

d.外骨骼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解题分析:蝗虫是昆虫,属节肢动物,体表有外骨骼,身体分头、胸、腹部分,一般有两对翅,三对分节的足。蝗虫的一生要经过几次蜕皮,是因为外骨骼不会随蝗虫身体的生长而生长,从而限制了蝗虫的生长。所以选b

例10.下列全部属于变温动物的是()

a.蝗虫、小黄鱼、家鸽、斑马 b.大鲵、眼镜蛇、猫头鹰、蝙蝠

c.家鸽、猫头鹰、斑马、蝙蝠 d.大鲵、眼镜蛇、蝗虫、小黄鱼

解题分析:体温恒定的动物只有两类,就是哺乳类和鸟类,另外的都属于变温动物,选择d

例11.鲫鱼、蝮蛇、家鸽、蟾蜍、老鼠,它们都属于哪类动物? 请根据它们的特征进行分类。

解题分析:鲫鱼属于鱼类,蝮蛇属于爬行类,家鸽,属于鸟类,蟾蜍属于两栖类,老鼠属于哺乳类。分类方法有多种,只要合理即可。

胎生:老鼠

动物 有羽毛:家鸽

卵生 有鳍:鲫鱼

没有羽毛

没有鳍

幼体在陆地生活:蝮蛇

课题:观察生物 第3、4节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植物和没有种子植物的主要区别。

2、说出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区别。

3、说出族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4、学会分类的基本方法

5、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6、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7、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重点难点:1.如何将植物进行分类

2.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以及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3.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4、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

5、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6、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

7、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第三节 常见的植物

植物的花

植物的果实

上一篇:中小学安全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党的基本知识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