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2024-08-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推荐6篇)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篇1

-----------送别诗鉴赏

英山第二中学

吴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已学过送别诗的回顾,总结送别诗的意象与情感,提高学生对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总结送别诗的相关知识,小组合作探究,归纳送别诗答题技巧,对其他送别诗进行鉴赏。情感态度价值观:体味送别诗表达的多样性的情感,感受送别诗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积累送别诗诗歌鉴赏的基本知识。难点:在解题训练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齐唱或齐读《送别》歌

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每有行旅,动辄经年累月,别易会难,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可以说,离情别意是古代文人骚客咏叹的永恒主题。

(二)、回顾知识 总结归纳

1、送别诗常用哪些意象?

2、送别诗抒发的感情大致有哪几种?

(明确)空间意象: 长亭、谢亭、灞陵桥(亭)阳关、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 时间意象: 黄昏、月夜、清晨、秋天; 动物意象: 杜鹃、大雁、寒蝉 景物意象: 杨柳、柳絮、杨花、明月、夕阳、孤舟、孤帆、流水、春草、愁云(明确)送别诗常见的情感----------

①表达了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别后的思念及孤寂惆怅之情,情调大都依恋而伤感。②表达深情厚谊,多赞美、留恋。

③表达诗人豁达的胸襟和豪放的气度,寄托对友人诚挚的安慰、劝勉和祝愿。④借送别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的,在离别之意中渗透着作者的身世际遇和人生感慨。⑤表达出诗人对友人前行或对自己未来的担忧之情。

(三)、深入剖析 探寻方法 小组合作,交流探讨:

1、诗人选取的这些意象与送别诗的情感有什么联系?

2、由上可知:鉴赏送别诗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意象”与送别诗“情感”的关系(以“柳“与”流水“为例)一切景语皆情语。抓意象-------抓关键词------析情感

(四)、真题引航 明确考点 例一

送人归京师① 陈与义②(2010年江西卷)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

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例二

送魏二 王昌龄(2010江苏卷)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橘柚香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由眼前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诗的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加深远。

归纳------送别类诗歌高考考查角度:形象(景物意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情感。

(五)、学以致用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

《淮上与友人别》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问题:这首诗作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是什么?请结合具体诗句谈谈作者是如何表达这一情感的。4分 答:要表达的情感是离愁。(1分)首先,借景抒情。(1分)作者选取了大量象征离愁的景物“杨柳”、“杨花”、“风笛”、“离亭”来抒写离愁别绪。(1分)末句直接表达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和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1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诗后问题。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问题1:前三句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氛围?这三句在诗中有何作用?(5分)答: 前三句选取了暮霭、芦苇、田野、云梦、飞雪、去雁等意象(景1分),境界阔大,气象雄浑;又迷漫着一种凄冷压抑的氛围(境2分)。前三句寓情于景,为下文“离人”句作铺垫,衬托了离别时的孤寂惆怅之情(情2分)。

问题2: “**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两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用了想象这一表现手法。(1分)**之中,星汉之下,始终有着孤舟离人(基于何种原因(或情境)产生的1分),流露着对友人一路艰辛的关切,是对孤舟夜渡的遥念。(情感,1分)。

注意答题规范,增强得分意识。

归纳送别诗鉴赏要点:第一眼:注意题目是否有送别字眼

第二眼:注意诗词中是否有一些常用的送别意象或表达作者情感的关键词 第三眼:注意诗词中的景物(环境的描写)或与所表达情感的联系点

(六)课堂小结 总结送别诗特点

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字眼;

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物象(瘦马、芳草、晚风、柳树、笛声、远山、浊酒等)

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的思念。.感情色彩: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衬托、虚实结合

(七)、课后练习

淇上送赵仙舟

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3分)

2、诗中作者感情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

3、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 字好?为什么?。(4分)

六、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送别诗鉴赏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篇2

关键词:送别诗,意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

高中《唐诗宋词选读》“送别诗”专题

【教学实录】

(课前放李叔同的《送别》歌曲,上课铃响)

师:平时总是同学们给我背诵诗歌,今天我要给你们背诵一首!当然,同学们能够背过的话,可以跟着我一块儿背。(背诵《别董大》)《别董大》高适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跟着背诵)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首诗从内容上来说属于什么诗?

生1:送别诗!

师:对,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是李叔同的《送别》,哀婉,凄凉。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送别诗。(展示送别图)师导出并解读学习目标(1. 准确把握送别诗的意境2. 深入分析送别诗的感情,把握送别诗的常用意象,把握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师:重点把握送别诗的意境、常用意象、技巧,提高送别诗的鉴赏能力。

师:“百家争鸣”,小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预习学案的一至四题,讨论时间十分钟。要求:(一)结合自己的答案,形成组内共识,答案简练、条理、清晰,尽量做到脱稿展示,回答限时两分钟。(二)第二题第二小题常用意象最先讨论完的小组可派代表板书到黑板,口头展示时再展示诗句。小组长搞好控制,提高效率,确保质量。十分钟,讨论开始。(小组开始激烈讨论,场面热烈)(生2、生3、生4、生5上黑板展示)

师:小组展示,第一题,回忆学过的送别诗,思考讨论其特点及成因。抢答开始。

生6:(抢答)一组三号。送别诗从创作手法上来讲一般分为借景抒情和虚实相生,表达的感情一般有诗人的离愁别绪,诗人的豁达情怀,及诗人的志向。成因是古人重相聚怨别离,古时的交通也不发达。

师:在感情、技巧、成因等方面回答得较为全面,请坐。谁还有补充?

生7:六组四号。成因还有一点是古代社会时局动荡不安,忧患意识比较严重,笼罩着封建士人的心灵。

师:小组的同学可以补充一下。

生8:六组三号。还有官场失利,由于政治上的失利而被贬官职;再一个就是看到景物之后产生的情绪。

师:请坐,补充的很好,综合三位同学的回答,答案已比较明确。那么在形式上,谁还有不同的意见?

生9:一些送别诗的意象主要有:南浦、月、雪等。

师:这是具体的意象,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10:四组五号。题目中一般都含有“送”和“别”。

师:对!请看屏幕!通过这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能够了解送别诗的特点:标题中往往有“送”或“别”等字眼,主题多为表达离愁别恨,情调多充满感伤,缠绵凄切,表达技巧多采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掌握送别诗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鉴赏送别诗。30秒钟,疯狂记忆!(学生疯狂大声记忆,高效,投入)

师:把重点的内容迅速落实到学案上。(学生落实)师:好,我们再看成因,哪个小组的同学来读一下?(老师把答案展示到屏幕上)

生11:1. 交通不发达,一别难再见,故深为古人所重。2. 社会动荡,“忧患意识”笼罩着封建士人心灵。3. 隋唐后,士人为建立功业,往往远离家园;或科场失利,或触怒朝廷而戴罪远行。离别写诗,其情必然真切。

师:请坐,读的还是蛮不错的。基于这样的成因,写出来的诗其情必然真切。所以送别诗在古诗中的数量是相当多的,咱们今天鉴赏这个送别诗意义重大。第二题,鉴赏诗歌:1. 深入分析送别诗所表达的感情。看着学案。第一首,各个小组的三号抢答。(学生们争先恐后,同时站起多名同学,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

生12:六组三号。两句表达对朋友无限留念和惜别之情及美好祝愿。

师:不错,还可以。请坐。三组二号,你刚才也站起来了,你来说一说看法。

生13:我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的义气。

师:对,义气也是一个不错的方面。(教师在屏幕上打出答案)请看屏幕,表现的是在劝慰中带难分难舍,迅速落实下来。请看第二题,每个小组的四号开始抢答。(学生们此起彼伏,争抢激烈)

生14:一组四号。表现了离愁别绪以及对自己的豁然抨击。(没等老师点评两名同学就站起来回答)

生15:二组四号。表现了自己的志向。

生16:四组四号。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向。

师:回答的都不错,好,请坐。这首诗表达的诗人高洁的志向,表明诗人的志节。第三首,每个小组的五号抢答。(学生们争抢十分激烈)

生17:三组五号,表达了诗人的孤独与惆怅之感。

师:好,请坐。谁还有话要说?

生18:二组五号。表达了诗人孤独凄凉之感。

师:同学们回答的都很好,都找到了要点,下面来看一下答案:想象友人别后的怅惘、孤寂、落寞。这是对友人恋恋不舍,是依依惜别之情。第四首,各个小组的六号抢答。(场面热烈)

生19:六组六号。这首诗表达的是对朋友漂泊生涯的关切。

师:好。(展示答案)这首诗表现的是对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下面来总结一下,古代送别诗一般表达怎样的感情?抢答。(学生迅速起立回答)

生20:二组四号。表达的是诗人的离愁别绪,和诗人与友人的不舍之情。

师:好,请坐。谁来补充?

生21:七组二号。还有表达诗人的志节、志向。

师:好,请坐。结合这两个同学的回答,看一下我给同学们提供的答案。( 展示答案 ) 依依不舍的留念;情真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对友人思念。迅速落实到学案上。(同学们迅速落实)

师:把握送别诗的感情相当重要。落实下来了吗?

生:(异口同声)落实下来了!

师:第二,结合所学诗歌,分析送别诗的常用意象。有几个小组已经抢着把常用意象到黑板展示出来了,请把相关的诗句也展示出来。一组。

生22:第一个意象是柳,“杨柳岸,晓风残月”;第二个意象是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第三个是寒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第四个是雪,“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第五个是酒,“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师:很好,请坐。这都是一些常用的意象。六组再来说一下你们总结的。

生23: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落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师:很好,请坐。四组。

生24:还有长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师:对,还有长亭。八组来说一说。

生25:长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鸿雁:“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师:对,长江和鸿雁也是常用意象。七组。

生26:白居易的《南浦别》中有一句诗:“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师:南浦也是常用意象。很好,咱们同学找到了不少,还有一些,我来做一下补充。(展示答案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送别诗常用意象:植物:柳、浮萍、孤蓬、春草动物:杜鹃、鸿雁送别场所:长亭、南浦、灞陵、谢亭、西楼、劳劳亭等送别环境:酒、流水、夕阳、月、秋)请同学们把没有找到的迅速落实到学案上。下面,我们来思索,“柳”为什么是送别诗常用意象呢?

生:谐音同“留”。

师:对,谐音同“留”,渴望留下;还有长亭,古代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这个“亭”,相当于现代的车站,与送别相关;南浦是什么呢?

生:(异口同声)渡口。

师:对,南浦就是水边的亭子,相当于现代的渡口。灞陵,西安有个灞陵桥,灞陵桥边长满了柳树,这个地方是都城的门户,在这里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那种离别之情。所以,只要你判定这些意象出现在送别诗里,那么它所表达的情感,往往是离愁别绪。来看第三题:这些诗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我们来看《丹阳送韦参军》这首诗,我起个头,同学们响亮的把这首诗读一下。《丹阳送韦参军》预备读……(同学们大声齐声朗读)

生:丹阳送韦参军 / 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师:声音很宏亮,很有气势。诗贵凝练含蓄,试品味“两地秋”的内涵。抢答开始。(学生们争相起立抢答)

生27:七组五号。当时有秋天萧瑟凄凉的特点,来表现离别后的心情,两人离别后想念的情节。

师:抓住了秋天凄凉的特点,人分两地相互思念,这个答案不错,谁来补充?

生28:六组一号。还用了拆字法,“一别心知两地秋”,“心”字和“秋”字组成一个“愁”字,表达了他离别的愁绪。师:同学们,这个回答怎么样?生:(齐声)相当好!

师:的确很好。拆字法,“心”上“秋”,组成“愁”,能够分析出来很难得!看一下答案(展示答案)“两地秋”之语,并不是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同样秋色,人已分两地。萧瑟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这样的景增添了这样的愁绪。这地方一定要注意,有的同学说是两地的秋色不同,是不恰当的。第二题,诗的三四两句情景交融,写对韦参军的深切思念,试简要分析。抢答。

生29:二组一号。友人远去之后而诗人依旧远眺友人离去的江临,夜幕降临寒鸦飞尽,只留下诗人面对着空悠悠的江水,诗人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韦参军的思念和对友人离后自己深刻的思念之感。

师:这个分析怎么样?

生:(齐声)好!

师:远眺友人离去内心无比伤感,谁再做以补充?

生30:九组五号。作者以水来表达离别后的惆怅。

师:抓住了水,很好,请坐。还有人要补充吗?

生31:九组一号。一个“望”字写出了作者的形态同时“晚”字还突出了作者思念之情的悠长。

师:“日晚”“晚”表现思念时间之长。很好,请坐。

生32:结合这几个同学的答案,我们来看一下标准答案。(展示答案)谁主动读一下?

生33:“江南”“江北”,既是友人行舟路线,也是作者目送方向。“日晚”暗示思念时间之久,显出友情之深。秋日黄昏,使人感伤的寒鸦此时也“飞尽”了,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静的感触。“水悠悠”包含无限思念的深情,情景交融,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

师:声音洪亮,读得很好,请坐。这个题同学们一定要找出具体的意象,深入分析。通过批阅同学们的学案,我发现,有的学生分析的太浅,根本就没有深入分析。请把答案迅速落实下来。(学生把答案迅速落实到学案上)

师:通过这个例子,我们知道送别诗往往运用怎样的表达技巧?

生:情景交融。

师:对,情景交融。看这个小结。(屏幕展示)古代送别诗,大都是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是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往往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达技巧。咱们前面分析把握了送别诗的特点,了解了送别诗的情感,掌握了表达技巧。下面,我们也做一回高考命题专家。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抓住本诗重点内容命一道鉴赏题,并给出答案。(展示诗歌)赋得暮雨送李胄 / 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师:咱知道,高考对诗歌主要考查什么?

生:(人人大声说)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

师:对,抓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这些内容来出题。那么来看这首诗怎么出题,抢答。(学生争先恐后,看来都相当专家)

生34:二组二号。我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最后一联他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同学们回答。

生35:一组二号。用了直抒胸臆的表现手法。

生34:对了。第二个小题,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为这首诗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同学们同样是争抢积极)

生36:703。不,七组三号 ( 众生笑 )。有烟雨、暮色、迟鸟、海门、浦树,形成了阴沉压抑的氛围。

生34:应该说比较全。这首诗的前三联每一句都运用了一个意象,并且非常典型和具体。

生37:四组四号。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生38:送别朋友时的依依不舍。

生37:很好。还有一题。本诗都笼罩着一个“雨”字,请分析颔联围绕“雨”来写景抒情的妙处。

生39:六组二号。颔联描写雨非常生动、具体,很有形象感。

生37:能明确分析一下吗?

生39:……

师:这个问题很有深度,看来同学们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生微笑)

师 : 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漠漠”表明船行缓慢;归鸟入雨,飞行而迟,叠音词“冥冥”写雨中归鸟模糊迷蒙。这些景物打上了主观感情烙印,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送别朋友依依不舍的心情。(生边听边记,心领神会)

师:好,我们对送别诗已经有了比较全面的把握了,下面的时间请同学们结合生活中的送别场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写一首送别诗。(音乐起:《祝你一路顺风》)(屏幕展示:焦波的《俺爹俺娘》中娘送“我”到村头的场面)

师:深情朗诵—每次我离家时,总不让娘送,娘也答应不送,但往往到了村头,猛一回头,娘就跟在身后……(生感动……)(屏幕展示:人们在车站送别的场面)

师:大家应该都经历过这样的情景,想一想,每次回家返校时,父母那一声声亲切的叮嘱让我们心潮难平,跟父母分别后,在心里暗暗的告诉自己:一定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的深情和无私关爱……现在就把你的情感付诸笔端吧,写一首送别诗。(生写诗、热烈讨论八分钟。—争先在各自展示区展示)

师: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一一讲解了,请各组展示同学把你写的诗大声的朗读一下。一组:风中送别 / 风来烛灭送君去,云霄路长风飘絮。今日一别何归期,只愿前路少风雨。二组:十年寒窗苦,百年情谊真。收却红颜泪,男儿何沾巾?杨柳花亦好,与君鉴我心,待到重逢日,休道不识君。三组:送别 / 昨夜寒蛰惊魂梦,梦里共君重相逢,把酒濯缨今朝别,寄言勿作九秋蓬。四组:今日别 / 自古离愁别恨多,今日离别亦蹉跎。已踏归程回首处,云低山高泪水多。五组:别友人 / 离歌吹起易水波,鸿雁声断秋愈瑟。断鸿声里问折柳,人北燕南三不舍。遥想异乡春色新,冷月残花寒塘鹤。不知哪年风霜日,才是扬帆起航时。六组:今别 / 陌上草熏接深林,闺中风暖隔远滨。一别遥迢嗣音少,两地相思入梦频。七组:乡别 / 柳絮飘飘九重天,湖岸瑟瑟枝鹊高。谁忍此去寻官锦?南浦凄别泪语干。八组:喜见外弟又言别 / 逢君夜归欣喜欢,纵饮狂歌秋风羡。问鸡破晓嫌人意,声声催促离人怨。鸿雁哀怨离南山,离郎浩然别故关。今日一别愁断肠,重温旧樽盼君还。九组:昔日送别 / 昔日黄昏渐远去,车水天边心相与。只是天水一色处,不觉心碎却入骨。

师:非常好,你们将来都可以做大诗人了!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篇3

一、 抓标题。

我们知道,标题一般点明中心、论点以及大致内容,通过标题可以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例1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问题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 看标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是送友人魏二到远方。既为送别诗,又点出“送”,当有惜别之意。既是送别,古人一般会选择江边等地方。

由诗的第一句可以看出这是在江边的一个楼上。因此,由标题我们可以作一下推想:在一个

细雨绵绵的日子里,作者和即将远行的友人(大都是不得意的)依依惜别,由此

产生对远去友人的祝福和思念。对于问题我们可以作以下考虑:作者和友人坐在江边的小楼上,酒是一杯接一杯地喝,酒喝得越多,越看出作者和友人之间的亲密无间、难舍难分,当然外边的绵绵细雨更增添了作者的愁思。

答案 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归纳 古人送别离不开酒和杨柳这些具有典型意象的辅助物。古人送别往往有两种情况:伤感型和豪迈型。

二、 抓意象。

送别诗离不开意象这个抓手。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也就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说白了就是借物抒情,即借助眼前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杨柳、猿啼、大雁等。

例2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问题 本诗为送别诗,试述首句写景的作用?

解析 在这首送别诗中,作者紧抓猿的啼声、离散的客人、傍晚的江头这三个意象,在首句中营造了一种凄清氛围。“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暮”点明时间;“江头”交代地点。七个字,没有一笔架空,将送别的环境点染得“黯然销魂”。猿啼常与悲凄之情相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不潸然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都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落西山的太阳、沉沉的暮霭、扬帆的旅人这些意象,此时尚留在江头,作者借助这些意象,将自己和裴郎中的情感又作了一次提升。

答案 “猿啼”以声音来渲染凄清的氛围;“暮江头”点明时间地点;“客散”写情状;以“日落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营造出清冷凄清的送别环境。

归纳 诗歌都离不开“爱恨情愁”这四个字,而作为其中一种的送别诗,“情愁”往往是作者所着力表现的。为了表现这一情感,有的诗人比较直露,有的诗人比较含蓄。一般来讲,诗人们会借助身边的甚至远方的事或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因而,我们在鉴赏时,不要小看诗中出现的一些意象,如“杨柳”“秋天”“月亮”“长亭”“渡头”“江边”等等,他们往往是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具象。诗人通过他们,传达自己的情绪以及对即将远行友人的“情愁”。阅读时,要认真体悟,捕捉诗人的情感流向。

三、 抓虚实。

送别诗一般离不开虚实的描写,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戍、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送别时离不开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往往会借助想象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以及想象分别后对方途中所当经见的特定环境或所当体会的离别的孤独与惆怅。在诗中,作者往往会用“思”“念”“想”“记”等字来暗示。

例3

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问题 本诗为恋人相别词,试赏析“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句。

解析 “多情自古伤离别”,柳永在《雨霖铃》中已经做了很好的诠释。本词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上片写早景,后点出“别泪”,为下片“语已多,情未了”作铺垫。然后由眼前景而触发心中情,由“记”领起,以处处芳草之绿,而想象罗裙之绿,虚实相间,而情则极挚,它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心志的坦陈。

答案 一个“记”字,令人想见天涯芳草,虚写绿罗裙,表达作者希望恋人“长勿相忘”之意。

归纳 作者和友人(或恋人)分别,以后有可能音讯不通,作者往往会通过眼前之景或对往事的回忆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景。或者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之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送沈子福归江东

王 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1. 请说出一、二句中描写的送别时的意象。

2. 请从虚实角度赏析“惟有相思似春色”一句。

【参考答案】

1. 杨柳(船桨) 渡头(送别地)

罟师(船夫)

2. “相思”二字从虚中写来,把相思之情虚想成春色,表达了诗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诗人把自己的惜别之情虚想成江南江北的春光,它无处不在,并将伴随着友人归于江东。 

诗词赏析-送别诗 篇4

一、送别诗的特点:

在古代,由于交通工具和通讯技术都不发达,人们往往一别数年便再难相见,因此古人很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不仅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要作诗话别,这也使得古诗中以离别为题材的送别诗颇多感人之作。

1.形式标志:标题中有“送”或“别”等字眼; 2.常见意象:时间(傍晚、月夜)

地点(长亭、渡口、古道、南浦等)

意象(柳树、芳草、瘦马、晚风、浊酒、笛声、远山等)

3.基本主题: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别后情境的想象、担忧与对友人的思念。

4.风格类型:依恋与不舍——低沉哀婉,伤感惆怅;(伤感型)安慰与祝愿——旷达刚健,乐观向上。(豪迈型)5.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对比衬托、虚实结合、修辞、比喻

二、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如下几种:

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如果我们熟悉这些意象,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送别诗中也有一些常用的意象:

(一)习俗类意象:

1、柳(折柳送别)

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喜欢折柳送别,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送别的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

2、酒(饮酒饯别)

“问人间,谁管别离愁?杯中物。”(辛弃疾《满江红》)古人离别多设宴饯行,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所以许多离别诗,都飘散着浓浓的酒香,酒里充盈着亲情、友情。

(二)时间意象:

3、日暮 送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阳”、“夕阳”、“暮雪”、“暮钟”等表明傍晚时分的词语。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感相协调。并且,傍晚时分会伴随着飞鸟归林、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别绪。

4、月亮 月亮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

5、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刘禹锡《秋词二首》),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像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登高》),在暮年面对巫山巫峡的秋色,作者感到了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国势衰落,不禁发出“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秋代表了萧条凄清,代表了寂寞抑郁,是送别诗中惯用的意象。

(三)空间意象:

6、长亭 古代驿道旁置亭,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送别亲朋好友时往往在亭中设酒饯行,所以长亭也就成了一个抒写离情别绪的意象。如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7、南浦 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它成为送别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与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这一名句有很大关系。在唐宋送别诗词中出现得则较为普遍,致使它在不是描写送别的诗词中,也浸染了离情别恨,像长亭一样成为唐代送别之处的代名词。

8、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

9、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

10、劳劳亭,离建康古城大约十五里

此外,“寒蝉”、“阳关”、“古道”、“西风”、“春草”、“眼泪”等也都是与离别有关的意象。

三、对送别诗歌思想内容作一较为具体的概括,大致可分为以下七种情况:

第一,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如:王勃的《送杜少甫之任蜀州》中第二句“风烟望无津”一句,用“风烟”、“望”两个词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自长安遥望蜀川,视线为迷蒙的风雨所遮,间接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第二,体贴入微的宽慰

还以上面那首诗为例。诗人在第二句中流露伤感之意后,在后面三联中感情基调立即有了变化,作者宽慰朋友,这次离别只是客中之别,只要彼此心相连,即使远隔千山万水,不就好像近邻一样吗?这首诗极尽宽慰之意,成为温暧孤独的心灵鸡汤。

第三,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同样有一般送别的惜别之情,但因朋友“西出阳关”是壮举,所以诗中不见伤感之意,只是在“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想象中包含了诗人的友人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第四,前途艰险的担忧

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一诗的第三句撇景入情,朋友刚出发,便想到“日暮征帆何处泊”,春江渺茫,征帆一叶该停泊在哪里呢?在依依惜别中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艰险前途的担忧。

第五,坦陈心志的告白

有的送别诗往往借别明心志。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诗的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则在送别感伤之外另辟蹊径,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格,孤介傲岸的坚强性格,借送别而言心志,可谓一箭双雕。

第六,积极奋发的勉励

鉴赏诗歌,一定要能知人论世,初盛唐的诗人在诗歌中总是充满一种积极乐观精神。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一诗写与友人分别于繁华皇都,彼此心里总不免有些怅惘,但这种情绪只是轻轻带过,诗人随即把这种怅惘化为为国效力的责任。全诗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二句作结,作者勉励友人建功塞外,不要使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全诗一气呵成,充满积极奋发向上的豪情。

第七,各向天涯的愁绪与思念

郑谷的《淮上与友人别》与一般送别诗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向潇湘,自己则北向长安。诗的末句“君向潇湘我向秦”看起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实际上在朴直的话语中,表现了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

通过以上思想内容的分析,我们发现送别诗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它在表达惜别留恋之情外往往还会寄托诗人的个人身世遭遇之感,表现诗人的性情品质,或凸现时代风貌。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时,我们一定要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切勿挂一漏万。

四、风格类型:

从风格上来看,送别诗分为两类:伤感型和豪迈型。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柳永的《雨霖铃》等。但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洗送别的伤感之情、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则表现了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鉴赏送别诗风格时,我们还要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如生活在初、盛唐的诗人,他们多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因此他们的送别诗大多景象宏阔、别情深挚豁达开朗,很少伤感情调。

五、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直抒胸臆,“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第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诗人触而伤怀、借以言情的客观物象,不外落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之属,这些物象一经带着作者的离情别绪入诗,成为“人化的自然”,便构成一种荒寒而悲凉、空廓而沉深的美感景象。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着力描写渲染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交织在一起,形成离别时浓重的阴沉压抑的氛围,抒写惜别哀伤之情。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又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第三,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除情景交融的手法外,送别诗中还经常用到想象、联想。常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 “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再如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这是虚实结合的笔法,这样虚实结合就拓宽了诗的意境,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惜别之情、思念之情。这种手法是鉴赏中比较难把握的,需要我们有一双想象的翅膀。

第四,比喻修辞手法

为了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诗人在诗歌中还特别青睐比喻这种修辞手法,送别诗因为善于运用景物营造伤离别的气氛,所以比喻手法更为常见。看下面宋代诗人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一词:泛菊杯涤,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勿勿,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这首诗在表达感情时就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下片又表明他的心会像飞尘一样时时紧跟在朋友卢梅坡的马后,又像明月一样处处追随在卢梅坡的舟旁,以此来表达思念惜别之情。

第五,以乐景衬哀情

送别环境千差万别,有凄风苦雨中的送别,也有良辰美景中的离别。写凄风苦雨固然可以烘托别离之苦,写良辰美景又何尝不能反衬离人的懊恼。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五、体会送别诗

1.王维与《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是一首送友人归隐的诗。表面看来语句平淡无奇,然而细细无味,却是词浅情深,含义深刻。诗的开头两句叙事、写饮酒饯别,以问话引起下文。

三、四句是交代友人归隐原因是“不得志”。

五、六句是写对友人的安慰和自己对隐居的羡慕,对功名利禄、荣华富贵的否定。全诗写失志归隐,借以贬斥功名,抒发陶醉白云,自寻其乐的感情,诗的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羡慕有心,感慨无限。2.李白与《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李白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佳作。诗一开头便展现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山水画卷:“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偶工丽,色彩鲜明;山“横”、水“绕”,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诗人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中间两联,直抒离别的深情。“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是说从这里分别之后,友人就将像孤独的蓬草那样随风而转,飘摇万里之外。怎不叫人牵挂!这一联是流水对,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自然。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脍炙人口的名句。上句想象友人旅途中飘零之感,下句抒写别后故人相思之情。这一联对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渲染出浓郁的离别氛围,却点到即止,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班马,是离别的马。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李白这首送别诗写得情深意切,却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而自然流畅。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高朗阔远的意境。

六、小结:

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在对这类诗歌进行鉴赏时,可遵循这样的答题模式:

表现手法—————依据—————作用

表现手法——(意象——意境——感情)——作用

七、感受高考:

1、(07江苏卷)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光》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思想感情: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2、(08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请作简要概括。(2分)答案:上片写浙东山水的美好;下片抒发作者送别的情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送春归”“和春住”。想象别致,意蕴生动: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3、(07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照要求,完成赏析。(5分)

示长安君

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注:长安君为王安石(1021—1086)的大妹,工部侍郎张奎之妻,封长安县君。此诗为王安石于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出使辽国前所作。此时他尚未拜相变法。诗中表现了“怆情”之感,请就中间两联逐联赏析作者是如何表现这种情感的。

[答案]:颔联:“供笑语”表达了相逢的欢乐,“话平生”则道尽了人生的沧桑:二者相互映衬,更添一层悲凉况味。“草草杯盘”“昏昏灯火”营造了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更容易生发悲怆之情。“草草”“昏昏”是叠词妙用。“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颈联:“自怜”与“又作”贯通一气,诗人借此直抒胸臆,表达了心中的万端悲慨。“湖海”久隔,“尘沙”远赴,旦夕间重逢又别,且是出使不无艰险的辽国,时空的拓展将悲意又加深了一层。“三年”言时间之长,“万里”谓距离之远,以数字入诗,一纵一横,使悲情更为浓烈。

4、(06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⑴“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⑵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5、(06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1)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上一首用“水悠悠”象征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下一首借“宫前水”的不断流淌来抒发对人生、历史以及社会的感慨。

(2)《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答:这首诗将友情、世情等浓缩为“古今情”,融入由“绿暗”、“红稀”、“暮云”、“宫前水”等意象组成的一幅感伤画面之中,形成了融情于景的艺术特色。①

八、鉴赏训练:

1、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渺茫”是遥远而模糊不清的意思,从字面上来看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及效果?

答:运用了设问、想像(虚写)的手法。友人日暮之时会停泊在哪里呢?到那时,人生地疏,天涯一孤客是多么的令人哀伤啊!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

2、、阅读唐诗,回答问题。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本诗运用了哪几种手法?试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4分)烘托:以猿啼、客散、暮色等烘托伤心之情

反衬: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以青山重重衬行舟之孤小

对比:作者同友人的贬谪之途对比,既点同病相怜,又流露了对友人的牵挂。(2)从艺术效果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的作用。(4分)营造了开阔的意境,流露了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3、读下面的诗,完成题目。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去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⑴ 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本诗抒发的是作者的离别之愁。

⑵ 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4、阅读下列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1)《送魏二》全诗四句都有写景,一、二句和三、四句所写之景有何不同?

答:前两句写眼前的实景,后两句写分别后想像的虚景(未点明是分别后的想象之景,不得分)。

(2)试比较分析两首诗的作者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否相同。

答:《送魏二》一诗表现了作者离别时的惆怅哀婉之情 ;《别董大》中的离别之情则于慰藉中寄希望,带有一种豪放健美、清新乐观的色彩。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1)

一、二两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答:这两句写景,增添苍茫萧瑟之意,渲染离别时悲凉、暗淡的气氛,凸显自己的孤独。

(2)“一片冰心在玉壶”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你认为写得好吗?请说出理由。

答:写得好。“冰心”“玉壶”都是纯净无暇,用它们作比喻,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冰清玉洁的操守和志节。诗人以此告慰亲友,更表达了他对亲友的深情。

6、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1)请从现实与想象交融的角度,说说作者在尾联中流露了怎样的情感。

答:就要分别了,主人与归客开怀畅饮,期盼着别后再相逢。表现出思念友人的情感。(2)清朝有位文学批评家称这首诗的首联“起调最高”;其意思是,起笔便显露了不凡的格调。请参考这一评价,写出你对首联的理解和评价。

答:送友人东归,但见荒废的古堡,凋零的黄叶。这本是充满别愁离绪的场景。殊料,友人心志高远,既不悲秋也不伤离别,于是诗人便以“浩然离古关”奏响了昂扬的主旋律。起笔写深秋送别,却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正所谓“起调最高”。

7、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杜十四之江西 孟浩然 荆楚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1)指出这两首诗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之处。

答:这两首诗均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李诗以眼前所见之景间接抒情,孟诗除了借想象间接抒情外,还有直接抒情。

(2)李白这首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中见志。在“画”“情”“志”中选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答:结合诗的意境,言之成理即可。

8、阅读下面王勃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江亭月夜送别(其一)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江亭月夜送别(其二)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王勃的这两首同题送别诗,在表达感情方面写法有何主要区别?请作简要分析。

答: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直接抒情,表达离愁;第二首用寓情于景、景中见情的手法委婉(间接)地表达离情。

(2)有人评点《江亭月夜送别(其二)》这首诗时,称赞“寒”字之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古代送别诗鉴赏举隅 篇5

淮安市范集中学 赵秀丽 邮编223215 电话:*** 内容摘要:送别是中国古代诗词常见主题之一,此类诗词通过一些常见意象,描画出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种种离情别绪的体验,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是高考诗歌鉴赏中重要一块,了解其一些共通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应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送别诗特点

意象 情感 表达技巧

重团聚、怨别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千百年来,故国乡土之思、骨肉亲人之念、挚友离别之感牵动了很多人的心弦,“别离”自然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歌咏的重要内容。而送别诗又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今年江苏卷考查了王昌龄的《送魏二》,天津卷考查了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雍陶的《送蜀客》,江西卷考查了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那么,掌握鉴赏送别诗的方法,就非常必要。我们要从哪些角度去掌握呢?

为了更好的应对高考,完成送别类题材的诗歌鉴赏,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归纳总结其特点。

一、送别诗中常见题目

送别诗题目中往往有“赠、别、送”之类字眼。如:《赠汪伦》、《别董大》、《别舍弟宗一》、《送元二使安西》、《送魏万之京》等。就送别时诗人作为主客对象而言,送别诗可分为送别、留别(留赠送行者)两类。一般说来,送则己为主人,送客远去;别则己为客人,别人而去。别不必有诗,而送则必有诗作。故诗人集中,往往多“送”而少“别”。如今年考的四首诗《送魏二》、《峡口送友人》《送蜀客》《送人归京师》全是送诗。按送别对象则分为:与亲人别,如窦群《送内弟袁德师》;与朋友(文人或战士)别,如高适《别董大》;与爱人别,如柳永《雨霖铃》;与景物别,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二、送别诗中常见意象

意象是指诗词中常用以传达诗人或词人思想情感的、旨意或情感色彩相对稳定的物象或图景。

长亭与南浦。

古代因为生产力不发达,交通工具只有两类:一类是陆路的车马,一类是水路的舟船。在车马所行的古道旁,早在秦汉时便置亭,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故亦称“十里长亭”。唐李白《菩萨蛮》词曰:“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便是明证。水路的舟船停靠的地方则是浦。“南浦”最早见于屈原《九 1 歌·河伯》中“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使得“南浦”这一意象和送别情怀形成比较固定联系的,我认为应得力于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了。到了唐代诗人笔下则更为普遍,“南浦”在诗中俯拾即是。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总之,在“南浦”这个意象上,积累和沉淀了战国诗人屈原之后历代诗人们的离别情感。

杨柳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也是最优美动人、情意缠绵的一个意象。最早在诗中写道杨柳、并对后代产生很大影响的是《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这一古老的风俗最早出现于汉代,产生原因大体有三点:一则,千丝万缕的柳条随风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离愁非常相似。二则,“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挽留、惜别、不舍之意。三则,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之意。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酒是送别诗中的常见意象。杨载《诗法家数》:“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寄怀,寓相勉之词以寄意。”这一说法为众多诗作证实。岑参《送杨子》:“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李白《鲁郡东石门送杜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温庭筠《送人南游》:“唯以一杯酒,相思高楚天。”诗人酒杯中装载的是浓浓的情谊。临别之时,设宴饯行,殷勤劝饮,酒可以默默传递朋友的情谊,暗暗消释离别的痛苦。“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樽岁酒且留欢,三峡黔江去路难。”(权德舆《献岁送李十兄赴黔中酒后绝句》)一杯浊酒之中,寄寓着送者的殷殷深情,而远行者饮下所劝之酒,即是领受了送行者一片心意。

古诗中以水为意象表达送别之情的也不少。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流水无情只管载着离人不停流去,日暮客散,送行者依然伫立江头,刘诗以无情的水流反衬难堪的孤独,极写无可奈何伤心之情。“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江水、湖水、河水、溪水是送别诗状写离情的常见意象,水之轻柔、深渺、清寂和离情之缠绵、悠长、凄切异质同构,有着天然联系。诗人钱起《秋夜送赵冽归襄阳》即坦陈“欲知别后思今夕,汉水东流是寸心”: 韦承庆《南行别弟》“淡淡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自然界中,水是与人 关系最密切的物质之一,水牵离恨,波载愁绪,在世人心目中,流水与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纠缠在一起。

月亮的别称玉魄、玉盘、玉兔、玉壶、冰轮、皓魄、婵娟、桂魄、嫦娥、蟾宫、金镜、丹桂、素娥等。也是送别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的象征义,因而古人常借月抒怀。通过月亮的烘托,抽象的别情更显得动人深长。“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只因明月见,千里两相思。”(杜牧《偶题》)月亮,寄托着离人的悠悠别情。皎洁无私的月亮照我亦照人,音书断绝声讯不通,借月问候就成为诗人怀人的一种独特方式。

秋、夕阳、日暮。许多诗人喜欢把离别与秋、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这是因为忧伤的情感和苍茫的暮色冷清的季节相协调,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暮色渐起渐至苍茫,最能勾起他们的离情别绪,正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除了上述意象外,飞花、兰舟、古道、西风、画角、鸿雁、寒鸦、鹧鸪、春风、落叶、残红、败荷、细雨等也频频出现在送别诗中。这些意象的和谐组合,构成优美的意境,形成令人难忘的艺术境界。

三、送别诗的常见情感

古人出行原因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迁谪(宦游)、征戎、乡旅、归隐等。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或折柳送别,或摆酒饯行,或写诗相送,其间充满了殷殷的叮嘱和深深的情谊。这类诗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别薛华》、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柳宗元的《重别梦得》等。因而送别诗大多表现惜别恨别之意。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离别并非全都是伤感的,送别诗中也有积极开朗,格调高远,以壮语慰别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而音调爽朗;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丝毫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和奋发向 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英气逼人,气壮山河。岑参的《送李副使碛西行军》,充满豪情壮志,感情慷慨激昂。高适《送李侍御赴安西》“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意气洋洋,确实格调不凡。

送别诗的情感除了与别相关的,还有借别抒怀之作。如陈与义的《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陈与义抒发感情的不仅有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歌的最后两句“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真是这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四、送别诗的常见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在诗词鉴赏中主要指抒情方式、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等几个方面。

1.抒情方式

送别诗主要抒写离别之情,考察其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①直接抒情的,如高适《别董大》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著名琴师黄庭兰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啊!以它的真诚情谊和坚强信念为灞桥柳色和渭城风雨涂上了一种豪放健美的色彩。

②间接抒情的,又有多种形式。

以喻显情的,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看起来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的向往,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借物衬情的,如杜牧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七绝《赠别二首》(其二):“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作者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在诗人的眼里,蜡烛的烛芯变成了“惜别”之心,蜡烛拟人化了。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了。结句的“到天明”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从侧面表现了诗人不忍分离的笃挚感情。

借景抒情的,如唐诗人刘长卿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这幅画除了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凭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进而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 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

触景生情的,如陈与义《送人归京师》“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

2.艺术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艺术手法有虚实、用典、比兴、衬托等。

①虚实:送别诗常在作者触景生情的基础上向前推想,大抵是想像分别后朋友行旅中的孤寂和在这种孤寂环境中的愁苦心情。更主要的则展示了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虚实结合,前半写实景,后半为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想象分别后友人月下船泊潇湘,“愁听清猿”,甚至在梦里也因旅夜孤独而不得安寝的幻想,借以加倍地表现离别的惆怅和对友人深切的关怀。此外还有王维的《送韦评事》“遥知汉使萧关外,愁见孤城落日边。”“今宵谁肯远相随,唯有寂寥孤馆月。”都运用这种手法。

②用典: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的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用典的又如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温庭筠《赠少年》等。

③比兴:柳宗元《别舍弟宗一》的颈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运用了比兴手法。“桂岭瘴来云似墨”写柳州地区山林瘴气弥漫,天空乌云弥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洞庭春尽水如天”,遥想行人所去之地,春尽洞庭,水阔天长,山川阻隔,想见很难。

④衬托: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陶的《送蜀客》“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景写哀情。真是景色越美,越显出欢聚的可恋和离别的难堪,美好景色反倒成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欧阳修的《玉楼春》“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

3.修辞手法

送别诗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反问、对比等。

①比喻:用比喻的手法来抒写心情,是送别诗常见的艺术手段之一,如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用“水悠悠”比喻离别的惆怅和友情的悠长。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用“尘随

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王维的《送沈子福之江东》“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春归”把自己心中无限依恋惜别之情比成眼前无边无限的春色。还有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等都是运用比喻的典范。

②拟人:戎昱《移家别湖上亭》“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③反问:李白《金陵酒肆留别》中“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运用了反诘与比较的修辞手法。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与李白的离愁别绪比起来,也是望尘莫及,可见李白愁之深,愁之长。诗人以流水与愁思相比较,并以反诘句形式出现,使人觉得新鲜,而且神情毕肖,韵味悠长。

④对比:既是修辞手法,也是艺术手法。韩愈的《青青水中蒲三首》:“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上述几种修辞手法外,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磧西行军》“都户行营太白西”,点明刘判官此行的目的地,说临时的行营远在太白星的西边,是极言其远的夸张;元稹《重赠乐天》“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是顶针;严维《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中“两地秋”是一语双关,“秋”字表面写时令,实际上却是表达人的情绪,“心”上有“秋”说明“愁”,萧瑟的秋景增添了离情别绪。

总之,我们在鉴赏送别诗时,除了掌握以上的知识和方法外,还应了解作者、作品风格及创作背景等。做到知人论世,体察诗情。

参考文献:1.《唐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2.《宋诗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3.《唐宋词鉴赏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 4.《古今诗粹》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85年版 5.《唐诗宋词》 程郁缀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6.《古典诗歌意象系列发微》张其俊著 7.《送魏二》源于2010高考江苏卷

诗词鉴赏之送别诗教案 篇6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2.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送魏万之京(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衣砧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离歌:离别之歌。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3.首联、颔联哪几个词表达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离别的环境)?从中又表达出诗人送别的什么情绪?

4.尾联用什么艺术手法表达出怎样的思想内容?

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萧萧班马”出自《诗经》。班马

5.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6.颈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村行 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注]本诗是王禹偁淳化二年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时所作。7.概述本诗所描写景物的特点。

8.概述作者通过本诗所传达的思想感情。

9.第二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是历来所传诵的名句,试分析人们传诵赞叹的原因。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 诗语言朴素无华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个“独”字,两个“异”字,渲染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11.有人评价“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诗在全诗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对这一评价请简要阐述你的鉴赏体会。

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2.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是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的“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月 夜 杜 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2、云鬟:妇女的鬓发。3、清辉:指月光。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

13.诗中有两个字即写思念之久,又含思念之深,请在诗中找出这两个字,写在下面。

14.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渭川田家 王维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5.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6.“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选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①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17.“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8.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19.本诗的颈联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既描绘出了景物的特点,同时又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南乡子[唐•李珣]

烟漠漠,雨凄凄,岸花零落鹧鸪啼。

远客扁舟临野渡,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

20.这首词所要表现的主旨是什么?

21.词的前三句主要是写景,请简述写景的作用:

22.“思乡处,潮退水平春色暮”在本词中的含义和作用是什么?请作简要回答。

题 李 凝 幽 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李凝是一个隐士)

23.“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4.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滁州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

25.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26.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7.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28.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

29.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30.这首宋词用了一个著名典故,它出自谁的什么作品 ? 由此可知这首宋词抒写的是什么事物 ?

31.请就这首宋词表达的感情和运用的写法谈谈你的看法。

1.答:“渺茫”一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来看它似是形容春江上烟波浩淼,雨雾蒙蒙,其实是写诗人心中的茫然,写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怅然若失。

2.答:第三句故设一问,造成转折之势,为下句抒情作准备;结尾一句既抒发了离情,又不流于直露,余味深长,言有尽而意无穷。3.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4.答:尾联直抒胸臆,以长者的口吻表达了对魏万的劝勉:莫把长安当作行乐之地而虚度大好时光。这是一般送别诗最常见的做法。5.答: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6.答:颈联两句是很工整的对偶;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浮云”比友人的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落日”比自己象落日不肯离开大地一样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7.初秋晚景,盎然生机中透着凄凉,斑斓色彩中蕴含着哀伤。

8.悠闲中体现失意,有着漂泊异乡的凄苦悲凉。

9.运用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显得形象生动;又以听觉写动景,以视觉写静景,动静结合,勾勒出秋日山林的特有美丽。

10.答:在异乡作客的生疏不适的孤独感。

11.a、三四句挑选出重阳登高和茱萸插头两个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诗的直抒胸臆,显得深沉含蓄。

B、本为诗人思念兄弟,却以“遥知”二句翻转一面,化出幻觉,写家乡的兄弟为失落诗人而遗憾不已。诗人把“我思人”的情绪,折射为“人思我”的幻觉,似乎自己 “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少一人”的缺憾更须体贴。这正是这两句的出乎常情之处,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余味无穷。12.答:“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

(从本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一句来看,此处的“折柳”是一首曲子。其实“折柳”即“折杨柳”曲的省称,它往往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本诗描写的是:春宵人静之时,作者忽然听到了一阵悠扬的笛声,仔细一听,这笛声乃是“折柳”曲。作者由“折柳”曲想到此时正是折柳的季节了,春天已到而自己却还漂泊在外,不禁更引起了思乡之情。可见,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从“折柳曲”引起的,所以说,“折柳”在诗中的地位实为重要,是理解本诗的关键。)13.湿、寒

14.诗人身陷长安,不写自己望月思家,却写妻子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无限的深情都从这想象描写中流出,两地想思,悲苦难言。诗中情景,为月夜独有,因此前人的评价是中肯的。(应涉及“诗从对面飞来”,“悲婉”,“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明说其情,直陈其意,而是反弹琵琶,曲径通幽,明明是自己思念远在他乡的妻子儿女,却不明言相思之苦,离情之痛。诗人悄焉动容,神驰万里,从妻子对自己的思想写起。正如清人施补华曾说,此诗“可谓无笔不曲”(《岘佣说诗》),所谓“曲”,就指此诗反弹琵琶,曲径道幽的构思特点。也叫对面落笔。首曲:意本思家,却偏写家人思我。二曲:以美容衬愁苦。作者时年四十五岁,妻子不会如此年轻貌美。作者没有写妻子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而是风姿绰约,容颜俏丽,其用意一读便知:妻子越貌美,越显得自己思念之切,越显得妻子孤栖凄苦。三曲:打破时间顺序,摹写现在之苦。①以过去写现在。②以未来写现在。)15.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围绕“归”字写了五幅画面: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野鸡唤伴侣、蚕儿造窝、农夫絮语。

16.答案:“卧”字确实使用最妙,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如不同意此种说法,但能够自圆其说,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给分。17.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点明拟人具体内容)。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18.“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 浓的景象。

19.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

20.离愁别恨(或思乡之愁,或离恨)

21.借景抒情,用烟、雨、落花以及鹧鸪的叫声来渲染出思乡之情(“景”,“作用”)22.潮退了,天晚了,思乡而不得归乡,更突出强化了思乡之情(含义与作用各1分)

含义与作用)

23.以动衬静

24.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25.情感:喜爱 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26.意象:春潮、雨、野渡、舟自横

意境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 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

27.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28.答:①首句化用《桃花源记》原意 ②首先表示年复一年,时间推移;其次具有强化感情的作用。

29.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30.“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上一篇:提示语范文下一篇:小熊找快乐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