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作文汉字的由来(精选8篇)
最早,聪明的古人想到了结绳记事法,他们用大小不同的结来记录,发生过的事,大到历史事件,小道口角纷争。后来,人们发现,在阳光下的石头,可以用石头来画上颜色,人们便开始用这种方法。
一天,有一个叫仓颉的人,出去散步,发现地上有鸟的脚印,他们横的横,竖的竖,线条是那么优美,仓颉便拿起一根树枝,学着在地上画了出来,于是,最早的汉字诞生了,仓颉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他的同伴,他的同伴看到高兴极了,大家七嘴八舌的议论着,看这个字外部宽松,内部紧凑,那个字不圆不方,刚刚好。
自从仓颉造了字,大家的生活也方便了许多,人们开始找树枝在地上画字,把要做什么,想做什么全划在地上。
关键词:非汉字文化圈,对外汉字教学,教学建议
一、研究缘起
本文在初级汉语课堂上对16 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做了随堂调查。
调查对象:韩国留学生5 名,日本留学生1 名,俄罗斯留学生2名,罗马尼亚留学生3名,印度留学生1名,哈萨克斯坦留学生1名,斯洛伐克留学生1 名,法国留学生2 名。按传统汉字文化圈与非汉字文化圈的划分,其中6 名留学生来自汉字文化圈,剩余10 名留学生来自非汉字文化圈。
调查结果:1. 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普遍认为开设的课程相对平衡,难点主要集中在听力和声调上。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本国接触过汉字,对汉字的形体并不陌生。但是,汉语的发音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因此不论是输入形式的听力课,还是输出形式的口语,都是完全陌生且难度较高的。2. 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认为汉语对于他们来说整体都难度较高,其中汉字最难。他们认为,汉字难学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汉字是一种完全陌生的形体,与拼音文字差距过大;二是汉字的形体与汉字的语音联系不密切,记忆难度大,没有可以遵循的学习和记忆规律。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听写发现,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时较为顺畅且书写的形体与汉字本身的形体较为接近,能够做到一个汉字占一个田字格;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在汉字书写时更接近于“画”汉字,书写出的汉字形体与汉字本身有一定差距,在利用田字格书写时不能很好地做到一个汉字占一个田字格。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对于汉字形体和结构没有一个清晰且完整的认知。
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习汉字难点分析
相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母语文字来说,汉字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形体系统,也就是说汉字不像拼音文字那样与语音有着相对直接的联系。汉字的形体和语音联系较弱,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在学习汉字时要将汉字的形体与语音联系起来,这不符合他们原有的认知规律。
留学生在学习汉字过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难点。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会碰到多音多义字方面的干扰,也会有汉字繁简差异。而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会碰到读不出音、写不出字、不知道意义等问题。综上分析,将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学习汉字的难点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母语文字的负迁移
汉字形体与母语文字形体差距较大,由于大多数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母语文字都是以拼音文字为主,拼音文字不论在形体结构、书写方式还是数量上都相对简单。但来自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在本国文字中保留了部分汉字形体,即使在学习汉字前也能通过本国文字对汉字有一个形体印象,因此在学习汉字时难度相对于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来说更容易。
(二)汉字本体原因
1. 有些汉字笔画差异小,形似字多。汉字的方块形体只能靠笔画和位置加以区别,这必然造成繁多的笔画和复杂的结构, 也必然产生很多的形似字。如:丸——九。
2. 汉字整体性强,结构复杂。汉字部件之间的组合方式较多,留学生写字的时候往往没有整体意识,有时只记住一个字由哪些笔画而忘记组合方式,有时记得组合方式却忽略笔画,脑中缺少一个字的整体形象。
3. 汉字多靠字形区别意义,同音字数量多。由于汉语语音系统中可供的音节符号数量有限, 基本音节只有400 多个,算上声调变化也只有1300 多个。而汉语词汇意义丰富多样,这就造成了同音字词特别多,汉字读音与意义的联系并不是单一的,且过于复杂。
4. 多音多义字多。汉字的多音字和多义字的数量繁多,同一个形体的汉字可能会有两个及以上的读音,每个不同的读音同时承载着不同的意义,留学生很难分辨何时该使用何读音。
三、针对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的教学对策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采取适当的、符合非汉字文化圈留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技巧,帮助留学生学习更多的汉字。
(一)将汉字文化教学与汉字本体教学相结合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经历过几千年的发展,汉字不单单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也承载了很多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汉字形体教学的同时可以将汉字的历史、造字法、有关汉字的传说故事等贯穿于汉字教学课堂。
(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在汉字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汉字形体拆分、笔顺教学、汉字形体展示等,用立体动态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手、眼、口综合学习。除多媒体的教学设施外,现在手机也有越来越多的汉字教学软件,能让留学生更便捷地学习汉字,也能增加学习汉字的趣味性。
(三)及时总结汉字教学技巧
对于来华学习的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不仅是一种学习需要也是一种生活需要。教师可以利用留学生这个学习特点,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增加实用性汉字的教学,如利用身边的路牌、菜单、报纸、教材等。
火锅始创于南北朝
火锅始创于公元5世纪,我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的北朝。据《北史》记载,我国古代有一个称为“獠”的少数民族,“铸铜为器,大口宽腹,易于熟食。”这是我国关于火锅的最早记载。由于这种锅食法独特,猪、羊、鸡、鱼及各类蔬菜均可入锅,所以一旦传入中原地区,深受人们欢迎,流传开来,经久不衰。在唐朝时火锅在民间已广泛食用,但当时的火锅多用陶瓷制成。白居易有诗赞美火锅在严冬雪天给人带来的暖融融的感觉:“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所以唐时又称火锅为“暖锅”。到元、明、清时代,人们对火锅更是另眼看待,这一民间风味走上了宫廷宴席。
台湾最早叫什么
中国历代典籍中对台湾名称的记载,十分久远。《尚书·禹贡》称台湾为岛夷;《史记》称为“瀛洲”;《后汉书》称为“东夷”:《三国志》谓之“夷洲”;唐、宋、元诸代一般称其为“流求”或。琉球”。直至明朝后期方出现“台湾”这一称谓。关于台湾名称的由来,国内外有3种意见:
1、认为“台湾”名称起源于荷兰人1624年占领台湾之后,修筑楼台于海水入湾处所致。
2、认为“台湾”之称是由“大湾”一名转化而来。大湾,得之于安平(今台南西安平镇)的大海湾,道光二年后由于海水的作用,完全陆化。在“大湾”未陆化之前,明人陈第写的《东番记》中称之为“大员”。
3、认为远在明中叶前,原安平地方,有一个土著民族称为台寓湾族,因此安平地区就以这个部落之名称呼。后来由于习惯的演变和官府的正式命名,台湾全岛遂称为“台湾”。这种看法既有史料根据,又有实地调查的依托,较能自圆其说。
名片始于汉朝
名片的历史久远,古已有之。汉朝时,人们就削竹为筒,将自己的姓名写于竹上,这种写有姓名的竹简,当时称为“刺”,因竹简携带不方便,后来便改用为纸,称为“名纸”。据《留青杂札》载:“古者削竹以书姓名,故日刺。后以纸书,谓之名纸。”据《山堂肆考》中有这样的记述:“名纸谓写名于纸上也,令呼名帖。”
我国幼儿园的起源
我国最早的幼儿因,是清朝末年湖北巡抚端方于1903年9月在武汉创办的幼稚因。幼稚园的名称是从日本学来的。端方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特地从日本聘请3名女师范生教养员,仿照日本的全套办园方法。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将幼稚园按中国习惯定名为“蒙养院”。1922年又定名为幼稚园。1938年,武汉论于日寇之手,幼稚园停办。
何谓义塾
义塾又称“义学”,是古代的一种免费私塾,主要为民间孤寒贫困子弟提供教育。義塾以地方和宗族为单位举办,以祠堂、庙宇的地租或私人捐款为办学经费,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都和私塾一样。汉代四川什邡县令杨仁首创义学,此后只要是以筹集募款或用宗族公款延请教师讲课、面向贫困子弟的学校,都称为义学。宋代以宗族为单位设立,限于教育本族后代。清代由政府提倡,义学开始广为设置。
“苏武牧羊”发生于何处
西汉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匈奴新的单于继位。汉武帝刘彻为了表示友好,派中郎将苏武带了礼物,率百余人出使匈奴。苏武完成任务正准备返回,匈奴上层突然发生了动荡,他被扣留下来。匈奴单于经过软硬兼施,都没能让苏武背叛朝廷,就决定把他流放到“北海”。“苏武牧羊”的“北海”,其实并非浩瀚的海洋,而是今天的贝加尔湖(我国古代许多北方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契丹及后来的蒙古族等,都在这个地区居住过)。在历史上,贝加尔湖有过不少名称:在西汉至西晋,它相继被匈奴、鲜卑等控制,叫“北海”;东晋至南北朝,它相继被柔然、突厥等控制,叫“于已尼大水”;隋代,它被东突厥控制,仍叫“北海”;唐代,它受朝廷有效管辖,归属关内道骨利干属,叫“小海”;宋代,它被蒙古八刺忽部控制,叫“这赖诺尔“(意为“圣海”);元代,它归属岭北行省,叫“菊海”;明代,它被瓦刺不里牙惕部控制;直到清代,它才被沙俄控制,《大清一统志》呼之为“白哈儿湖。,《异域录》唤作“柏海儿湖”。
“小康”一词典出何处
此词古代共有3种解释。(1)早在西周的时候,小康一词即已出现。《诗经》上的《大雅·民劳》中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句子。在这里,小康是生活比较安定的意思。(2)儒家把比“大同”思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称作小康。《礼记·礼运》上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贵族世袭)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设置)田里。”这里描绘的是在夏禹、商汤、周代的文王、武王、成王、周公治理下出现的盛世。(3)指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如宋人洪迈所著《夷坚志》卷一就有“(刘)瘁……久困于穷,冀以小康”的话。
剪纸的由来
西周初期,成王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其弟姬虞,封他到唐国(今山西西南部)去当诸侯,恐怕这就是有关剪纸的最早记载。春秋战国时代,已有经镂刻的金银箔剪纸形式制品,镶贴到铜镜、漆器、木器上作纹饰。西汉武帝时,随着纸的应用和普及,剪纸材料逐渐转到植物纤维纸上来,当时既有用金银铜箔和绢制成的剪纸,也有用植物纤维等纸料制成的剪纸。随着民俗的形式,剪纸的用途从工艺品的纹饰扩展到节日的仪饰上。自汉代起从剪纸又衍生出一种关节会动的皮影,后来转向舞台表演。至今,民间仍然有人深藏剪纸绝技。即使在大城市,有不少年轻人结婚的时候,还喜欢在洞房的窗户玻璃上贴上大红的“喜”字剪纸和一些喜庆图案剪纸。(文章代码:1829)
文稿李莉
中国人逢有结婚吉庆时,爱在门户,窗扉,厅堂和洞房器物上贴上红纸“囍”字,反映了人们盼望喜事成双来临的心理。
这一习俗与北宋名臣王安石双喜临门的故事有关。
王安石20岁时从老家江西去京师汴梁赶考进士,途中为了方便,在汴梁城东一小镇舅父家借宿。在小镇马员外的门楼上,见到一副上联:
玉帝行兵,风枪雨箭,雷旗闪鼓,天作证。
王安石摇头吟毕,不禁拍手称好。
第2天,王安石在考试场上笔试出众,主考官又传他殿试,指着殿外的飞龙旗说:
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
令王答对。王安石即拿出小镇所见的上联作对,主考大人见他才思敏捷,对答如流,好不高兴。
王安石考毕回舅父家,经过马员外门楼上看到的上联,就挥笔写上“龙王设宴,月烛星灯,山食海酒,地为媒”。马员外大喜,便对王安石说;“此上联是我独生女选婿而出,已悬挂半年,至今尚无人应对。现在,为王相公对出,联句成对,姻缘成双”。
当王安石与马小姐结婚时,忽然,大门外人欢马叫,两个报子高声前来报喜:“王大人官星高照,金榜题名,头名状元,明日一早,皇上亲自召见,请赴琼林宴”。王安石喜上加喜,与马小姐拜过天地,进入洞房。
新娘笑着对王安石说:“人有四喜,
久旱遇甘霖
他乡遇故知
洞房花烛夜(小登科)
金榜题名时(大登科)
王郎才高学广,一举成名,今晚又逢洞房花烛,真是小登科与大登科。双喜临门”。王安石听后,哈哈大笑,将此事经过叙述一遍:“全仗娘子出的好上联,下官何功之有?”说罢。提笔在红纸上写了个斗大的“囍”字,贴在门上,又吟诗一首说:
巧对联成红双喜
天媒地证结丝罗
金榜题名洞房夜
小登科对大登科
从此,结婚贴“囍”就流传开来,成为喜庆吉祥的标志。不仅中堂上挂个囍。大门外贴對囍,而且窗花也剪囍,棉被,枕头上也要绣上囍,让喜气冲天,瀰漫整个新房空间,以得吉祥如意的彩头。
王安石不喜欢洗澡
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为人特别有意思。除了推测,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也很难在私生活上找到可以攻击他的破绽。
王安石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地不换洗衣服,长时间地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他的外套上到处都是汤汁油渍汗迹等污斑。在古印度和古埃及的传说中,有美女天生不用洗澡,身上常新常香者。但没有任何资料表明王安石属于此天生丽质一类。另外,宋人喜欢饮酒。于是,这种饮食习惯和上述卫生习惯相结合,产生的后果可以想见。好在当时的王安石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官声与文名,这种出现在常人身上肯定会令人无法忍受的不修边幅,反而给他增加了新的魅力。史书记载说:“时人咸谓其贤。”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王安石是了不起的高人。就此,另有记载说:士大夫以不能结识王安石为最大的憾事。
有很多事情证明王安石对饮食的.要求极其简单——不管什么东西,能吃饱就好。
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当时,做了一个轻松的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自己到御池中去钓鱼,然后,由御厨用钓上来的鱼。做每个人想吃的菜。这无疑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大家兴致勃勃地拿着鱼钩和鱼饵去钓鱼。只有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张台子前,在沉思中,一粒一粒地把眼前盛在金盘子里的球状鱼饵全部吃光。最后,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声中,他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
因为这件事,让宋仁宗误以为王安石是一个虚伪矫情的伪君子。皇帝的理由是:一个人可以不喜欢钓鱼,也可能会在漫不经心中错吃了几粒鱼饵,但他不可能稀里糊涂地吃掉整整一盘子鱼饵。我们知道,在西方文化史中,常常记载当一些哲人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时,会产生许多稀奇古怪的举动。对此,只能由每个人作出自己的判断了。
但同类的事情并不只此一件。
还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与王安石的夫人聊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无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很奇怪,他觉得王安石特别喜欢吃鹿肉丝。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说:“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说:“那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另外一盘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的那盘菜,同样吃得干干净净。饭后大家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
不仅是吃饭,在衣着上也大致如此。一次洗澡时,王安石的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袍,换走了王安石的脏衣服,想看看他有什么反应。谁知,王安石根本没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是谁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
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读者无不叹服其精妙。而且他口才极好,史书记载说:王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据说,他经常能够在众多反对者面前,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自圆其说而令人哑口无言。最后,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说,这是一个慷慨果敢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对自己非常自信,立志要改造这个世俗的世界。
说起我的名字得来有趣,它的诞生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奶奶就开始为我的名字动脑子了,如果我是女孩就叫潘翠花,奶奶认真的说。妈妈立刻反驳道:“不行不行,这个名字太老土了,如果是女孩就叫潘子涵”。奶奶也不再争辩了,默认了妈妈起的名字。可我出生后确是一个男孩,全家人可高兴了,爸爸妈妈开始为我的名字讨论起来,有一天,妈妈看见外面阳光明媚,就高兴的对爸爸说:“咱们的儿子不如就叫潘子阳吧。”爸爸思考了一会说:“这个名字不错,就叫它了。”至于这个名字的意思呢,是这样的:“潘”是因为我是潘家人,“子”是因为我是儿子,“阳”是因为爸爸妈妈希望我像阳光一样灿烂。连起来的意思就是希望我潘家的儿子做一个像阳光一样灿烂的男孩。要知道我可是潘家唯一的男丁,身上肩负着不仅是希望,更是一种责任。
2、端午节的由来和习俗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3、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
一、小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的原因
(一) 书写姿势不正确
部分小学生在初始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姿势不正确, 例如部分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会因身体的歪斜导致汉字的书写变得歪斜, 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在写一篇文字的时候整篇文字都是倾斜的。同时小学生在学写汉字的初期由于书写汉字时握笔姿势不正确也会引起汉字的书写不规范, 例如小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由于握笔太靠后导致下笔没有力度, 在规范书写的过程中容易导致字迹的潦草, 看不清笔画, 没有达到新课改规范书写汉字的要求。
(二) 笔画顺序不正确
小学生在学习汉字书写的过程中, 初始时对于汉字是模仿书写的阶段, 学生对于教师书写的汉字进行外观模仿的书写过程中首先追求的外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这种行为予以纠正,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书写汉字的顺序[1]。同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自身的汉字书写达到规范, 并且重点强调汉字的书写笔画顺序, 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书写顺序时能够更好地记住笔画的书写顺序。
(三) 学生对汉字书写没有兴趣
由于汉字的书写过程相对较枯燥, 学生在练习汉字书写及学习过程中没有其他学科那么感兴趣, 同时小学生处于对事物的好奇阶段, 耐心较差, 不能够长时间地进行汉字书写[2]。学生对于汉字书写没有兴趣, 导致小学生在书写的过程中过于急切的想要完成书写, 不能够在书写的过程中按照教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规范的书写练习。 这种书写行为变成习惯之后, 学生在书写汉字时即使想规范的书写, 也会不知不觉地变成原来的习惯进行汉字书写。学生对汉字书写失去兴趣还容易使学生产生对汉字的厌学心理, 更不容易培养孩子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能力的策略
(一) 规范学生汉字书写时的姿势
规范学生的汉字书写姿势有助于学生在规范学写汉字之前养成良好的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舒服的写作姿势, 同时提升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下笔力度及书写方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将正确的书写汉字的知识示范给学生看, 并且讲出不正确的写作姿势会带来怎样的危害。教师可以在教师的黑板旁张贴正确的书写姿势图片,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想着正确的书写姿势。其次,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与家长互相配合, 对学生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养成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监督,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3]。
(二) 利用示例规范书写时的笔画顺序
教师在汉字书写的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善于模范的特点, 在汉字书写时多进行规范汉字写作的演示, 并且在演示的过程中要强调笔画的书写顺序, 增加学生对书写的笔画顺序加深印象。 同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利用汉字书写的笔画顺序设计成课堂小游戏, 加深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时笔画顺序的印象。教师以课堂教学内容中的汉字进行提问, 然后请多个同学每人一笔对这个汉字进行笔画的填充, 这样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增加了学生的笔画记忆。 最后教师与家长还要多监督学生在日常书写练习中的书写情况, 建立良好的笔画书写顺序, 进而提高小学生规范书写的能力。
(三) 建立良好的评价系统提升学生汉字书写兴趣
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汉字书写的教学设计, 小学生对于荣誉感的渴望较强, 教师可以增加汉字书写的评比活动, 采用小礼物奖励, 将汉字书写变成学生积极参与并且乐于练习的内容。教师在评价奖励系统的设立同时应该进行多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价内容的设定, 例如教师可以将评价内容设定为写字的姿势、笔画顺序、美观等方面, 然后通过教师的评比帮助学生找到书写中的问题, 并且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改进[4]。教师利用评比过程中的奖励机制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汉字书写的练习, 并且通过这些正确的方法的练习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目的。教师在规范汉字书写的教学过程, 还要将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所有内容进行保留, 在学生汉字书写训练达到一定能的效果之后, 将好坏两种书写内容展示给学生看, 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书写进步, 提升学生书写汉字的热情。
三、总结
综上所述, 规范的书写汉字是新课改对于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内容, 笔者通过对小学生汉字书写不规范的书写姿势不正确、汉字书写笔画顺序不规范、对汉字书写没兴趣三方面原因进行分析, 并通过对这三方面原因提出相关的建议, 希望能够帮助教师提高小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目的, 同时增加学生在规范书写汉字时的体验, 进而实现“人人说好普通话, 人人都写规范字”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赵妍, 丁耀武.现代汉字笔顺规范研究述评[J].文化学刊, 2016 (2) .
[2]陈蕾.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问题及其对策——以安庆市S小学为例[J].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16 (2) .
[3]叶培贵.《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基本理念之初步解读[J].中国书法, 2016 (2) .
【摘要】练字首先要强调学生的坐姿,具体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同时还要做到头正、身直、肩开、足安。当然学生的握笔姿势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加强指导。
【关键词】兴趣循序渐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1-1270(2009)7-0151-01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特别指出:“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中要加强写字教学”,可见写字教学的重要性。郭沫若曾说: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范,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那么如何切实加强写字教学,让学生写出端正、干净的汉字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写字水平
我们老师都有这样一种体会:某个语文老师在哪个班教学一两年以后,这个班很多学生的字都会像这位老师,如果老师的字非常漂亮。那学生自然受益,如果老师的字不是非常漂亮甚至比较不美观,那将对学生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作为老师的我们写一手漂亮的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每天坚持练十几分钟的毛笔、钢笔字。并把练字作为一种习惯,看成是陶冶情操的一种休闲的方式。教师在板书的时候不能为了省时间而写得“龙飞凤舞”,要写得规范,让学生耳濡目染。
二、充分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我觉得学生学习任何知识、技能都必须先想方设法激发他们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写字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一些书法家小时候的故事,如晋代书法家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后来,王献之真的写完了这十八缸中的水,终于成了著名的书法家(向学生说明古代写字用的不是墨汁,而是用水磨墨的),另外老师还可以讲“墨池”“笔冢”等小故事。除了讲故事之外可以让学生欣赏书法家毛笔、钢笔书法作品,甚至还可以将班级中写字优秀的同学的作品展示给学生。在有些学校的班级中,老师将一些同学的字贴在教室的四周,这样能给全班同学起到激励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予学生鼓励,哪怕是一个字、一个笔画。
三、科学指导学生练字
练字首先要强调学生的坐姿,具体做到“三个一”,即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手离笔尖一寸,同时还要做到头正、身直、肩开、足安。当然学生的握笔姿势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加强指导。
教会了学生坐姿及握笔的姿势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相应的配套习字册进行练字了,习字册上一般是比较规范的正楷字,每次布置练字的数量一定要合适,切忌一次性练很多字。因为练多了学生反而不会认真写,对写字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动笔练之前要先让学生读字帖,把握整体的建架结构,引导学生会观察,静心研究字的笔顺及主笔位置。如独体字要看准哪一笔在横中线、竖中线,最关键的是哪一笔、最难写的是哪一笔。
习字册上一般先让学生进行描红,再让学生单独写。描红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要注意笔画的长短、斜正、曲直、起笔和收笔。这样,经过几次描红,学生就能对字的整体结构及笔画获得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学生再看着字帖写。但如果总是描红、模仿字帖,就会产生这样一种现象:学生照着字帖写比较好,一旦离开了字帖,字的结构、笔画就完全变了型。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此时的学生是“眼中有字。心中无字”,所以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在临摹字以后要尽量记住字的结构及笔画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做到“下笔如有神”。写字练习不仅能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而且能发展学生智力,因为写字练习带动手、腕部的运动,不仅对学生手、腕部发育起促进作用,有利于大脑不同语区之间联系和发展。
四、创设氛围使学生循序渐进
写好字并非一朝一日之功,它需要很长时间。以及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但小学生年龄偏小,很难对练字这种重复的、机械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老师在学生练字的过程中要多给于学生鼓励,并创设学生展示练字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比如:在班级内部举行写字展览活动,但不是进行比赛,这样尽可能减轻压力,激发学生的写字热情;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写字的现场表演及挑战班上写字好的同学。
一锹挖不成井,一口吃不成胖子。把字写好肯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制定一定时间里的发展目标,比如追上班上的某某同学、或者写一些漂亮的字能在班上的写字园地中展出等。教师要精心设计写字练习,尽可能做到“少而精”,让学生慢慢学、慢慢练,在一点一滴中提高自己的写字水平。
为了让学生有时间把字写好。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适量,如果作业的量很多,学生为了完成任务,难免写字潦草。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当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之后,何愁写不好字。
【小学生作文汉字的由来】推荐阅读:
名字的由来小学作文10-13
我爱你中国汉字的小学作文01-04
我喜欢的一个汉字小学作文400字07-17
我爱汉字小学生作文12-01
小学汉字听写大赛题库11-22
小学二年级汉字听写大赛试题06-05
国际大学生节由来及意义06-30
小学的生活小学作文02-21
趣事作文的小学生作文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