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1一.名词解释。
1.文化:广义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2.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就称为文化事象。
3.传统文化:是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
4.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5.方志时期:竺可桢将从公元1400年到1900年划为第三个气候时期,为寒冷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明清现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变化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故而得名。
6.分封制:西周建立后,把大批同姓贵族和异姓亲信赐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家,史称封建,所形成的社会制度,就是分封制。1.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013年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名词解释
21.永嘉之乱:永嘉五年(311年),匈奴贵族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西晋灭亡,史称“永嘉之乱”。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八王之乱”。
2.一条鞭法:是明朝张居正主持的旨在增加国库收入、减轻民众负担的税制改革,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名目繁多的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同时还简化了征收手续。
3.儒户:是元朝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与佛教、道教、穆斯林、景教、阴阳先生、萨满教巫师户同等级。
4.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中国文化概论》是一门研究中国文化现象、文化体系和文化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它的研究内容包括: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中国文化的发生机制、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国文化的分科知识和中国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小学到中学, 学生学到的、接触到的有关中国文化方面的知识不少, 但是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却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高校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就是要梳理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 将学生已掌握的有关中国文化的知识、文化理论形成完整的文化体系, 使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从而树立中国文化历史概念, 实现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高校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公共基础课程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是高校人文素养教育的需要, 是增强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可进一步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人文素养, 促进全面发展。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现状
《中国文化概论》作为高校一门公共基础性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绝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但由于各种原因, 该课程存在若干问题, 现状令人担忧。
1.《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不受重视, 日益边缘化。
一直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比较重视传授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技能, 而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重视不够。因此, 大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不够合理, 专业课程学时长学分多, 比重过大;人文课程学时少、学分低, 比重太小作为人文课程的公共基础课《中国文化概论》相应地被边缘化。有的高校将其课程性质改为公共选修课、限选课校选课, 有的高校甚至只在个别文科类专业中开设, 理科类专业不开设。
高校不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致力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训练, 忙于计算机等级和英语四、六级等考试, 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热情并不高。他们对《中国文化概论》这样的人文课程认识不够充分, 态度不够端正, 不能认识到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高校长期对人文素养教育不够重视, 必然会导致学生普遍缺乏人文知识、人文精神, 使得校园文化氛围薄弱。高校学生毕业后将是国家的中流砥柱, 如果缺乏人文素养, 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2.《中国文化概论》与西方文化课程的冲突。
当代大学生, 文化观念已经逐渐向西方式的偏移, 对自己老祖宗的东西反而渐渐变得陌生。大学生喜欢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万圣节, 对中国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不感兴趣, 有的甚至已然忘却。这种盲目的崇外, 使得大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类课程和西方文化类课程的态度有所偏移。学生在选修课中大多选择《基督教研究》《外国名著导读》、《西方文化精讲》等, 选修《中国文化概论》《论语导读》、《中华诗词之美》、《国学导读》等的极少。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都有其精髓的地方, 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类课程, 可以拓宽知识面, 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但是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 不能忽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大学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炎黄子孙, 有义务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3. 学生素养低。
目前相当部分高校学生存在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素养偏低的现象, 令人担忧。有的大学生精神生活空虚无聊, 整天沉湎于网络游戏、QQ、微信, 有的道德缺失、唯我独尊、自私自利。唯物主义、唯利主义、唯乐主义在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因此, 高校加强大学人文素养教育的工作刻不容缓。正如科学院院士、教育家杨叔子先生所言:“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 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2因此《中国文化概论》等人文学科课程, 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
三、《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1. 高校应重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建设。
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和塑造有赖于人文科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大学生首先必须学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 掌握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 实现这种内化和升华。因此, 各高校应审时度势, 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在文理各专业的必修课中开设《中国文化概论》课程, 并确保每周两课时的教学量, 开满一个学期。另外, 高校还要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文类师资队伍, 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中, 在弘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2. 优化课程教学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中国文化的基本知识, 涉及文学、史学、科技、外交、教育、宗教、音乐、戏曲、书法、绘画、建筑、雕塑等多方面, 内容繁多、知识涵盖面广。《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内容博大精深而授课时数却校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讲授繁多的教学内容, 并达到弘扬中国文化、提高学生素养的目的, 是该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此, 应根据《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特点, 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 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 通过演示文字、图片和影视资料, 以及超级链接互联网上的有关资料, 配合教师的讲解, 将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 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 注重弘扬中国文化。
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中, 应注重弘扬中国文化。当前, 中国经济腾飞, 中国崛起于世界之林, 同时中国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不小。文化素质影响着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 因此, 将《中国文化概论》列为必修课程是弘扬中国文化的需要, 是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的需要在《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中, 应系统地讲授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表现形式和总体特征,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中国文化的知识和理论, 把握中国文化现象的特点, 提高对文化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 进而更准确地认识和把握民族的文化特点。
4. 努力提高学生素养。
高校《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设置的宗旨, 就是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历史、哲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 特别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进而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通过《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教学, 努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优势、倡导中国文化之精神, 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的现实问题。
教育服务于社会, 服务于未来, 它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传播, 更是人文精神的培养、人生价值的探索。《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正是富含对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等进行思考的一门课程, 这些传统文化积淀和蕴涵了历代中国人的经验和知识, 是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所以, 我们要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国文化概论》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努力弘扬中国文化, 提高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徐立昕.“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摘 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既有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也不等同于中国文化成果展览。经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逐步总结出这门课程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它们从不同角度体现了民族文化特性及其发展变迁的一般规律,从而也体现了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本质特性。
关键词:教学原则;文化模式;精神统摄;价值系统;文化传统
2000年以来,安徽淮南师范学院开设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作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十多年来,在教务处等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课程组全体成员共同努力,先后申报并获批院级与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进行颇有成效的课程建设。
就课程性质看,中国文化概论与一般意义上的中国历史课程有着根本区别;它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出民族文化作为由精神到物质,由形上到形下的有机体系特性,体现出其核心价值、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规律。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概论”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结构、精神运动轨迹及其决定的诸方面具体的外在形态为教学设计基本思路,从而充分显示民族文化的发展演变轨迹和基本特性。而一般性教学原则的确立,则是课程特性与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
经过近20轮的教学实践和不懈的理论探索,我们精品课程组逐步提炼出能体现本课程特性的一般性教学原则: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下面分别展开论述。
文化精神统摄原则
这一原则应该是诸教学原则中的核心原则,因为它体现着我们对文化特性的正确认识:所谓“文化”,不是由一堆互不相干的僵死物堆积而成的混合物,而是由内在灵魂统摄的生命有机体。德国哲学家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与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都认为,每种文化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她的诞生、成长、强壮、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周期[1][2]。当代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理论认为:文化模式即是“文化”的存在方式,它是民族文化各层面的复杂元素围绕该文化的核心价值系统(即本尼迪克特所谓的“制度化了的动机、情感和价值等背景”)或总体目标组成的一个结构复杂、功能齐全、和谐有序的有机整体。“整体”决定着各构成元素的基本内容及相互之间的有机联系,“部分”从不同侧面显示“整体”的终极价值;离开了“整体”的精神统摄,各个“部分”即成为难以理解的“文明的碎片”[3]。
因而我们认为: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是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区别于一般中国历史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教学的内在依据。目前各高校编写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大致有数十种,重点不同,体例各异,但其教学模块设计的主体部分大多依据文化结构三层面(物质、制度、精神)或四层面(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安排章节。虽然大多数教材把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基本特征等作为全部教学的提纲挈领性内容,但真正把哲学与宗教作为中国文化(也是其他民族文化)精神层面中核心价值系统置于统摄全局或枢纽地位,以此展开其他文化层面的教学模块,似乎还未被广泛采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影响深广的权威性教材,以体例的严密性、知识的涵盖性、文献的丰富性、评论的精当性,具有无可置疑的开创性和典范性意义。就体例或教学模块设计思路看,该书“上编”主要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的地理环境与经济、政治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为读者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宏观视野。“中编”具体展开,依次论述语言文字、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哲学等具体文化形态。“下编”在此基础上综述中国文化的类型特征、基本精神、价值系统等内容。顾伟列著《中国文化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主体部分,依次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其他多种颇有影响的教材与此大同小异。上述体例,显然是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及唯物史观的体现。然而,在文化人类学视角下,对特定民族文化基本精神、核心价值系统的把握,是理解其文化结构及其具体外在形态的依据和前提;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唯物史观,在此只能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金元浦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则在“总论”基础上,依次重点论述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墨法文化、佛教文化基本精神。全书以此为枢纽,形成精神文化统摄整个中国文化有机体的大格局。则较好地体现出“文化”有机体本质特征。
根据文化模式理论及其凝结的文化精神统摄原则,我们经过多年探索,设计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如下教学模块:
第一部分:源流论。阐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与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发展演变历程。中国文化发生期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及其融合过程,也就是中国文化基本特征、基本精神及其价值系统的形成过程。
第二部分:本体论。所谓“本体”,就是文化有机体形而上的精神世界,是统摄整个文化有机体的灵魂,也即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中与“部分”相对应的“整体”。它主要包括宗教与哲学,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文化的本质特性正在于此。世界上绝大多数文化模式以宗教为核心,而具有世俗性质的中国传统文化以哲学精神为灵魂,也即以儒、道、佛(学)等思想学说及其最终相互融合形成的宋明理学统摄着整个文化有机体。因此,哲学与宗教成为整个教学模块的枢纽与核心,也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这是“纲举”环节。
第三部分:形态论。这是在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统摄下具体展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典章制度、史学传统、民俗文化、语言文字、科学技术等各方面。它们从各个侧面、各个层面体现着中国文化“本体”的人本精神、德性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中庸精神等。在这些基本精神的统摄下,那些具体文化现象才能得以很好地被理解。这是围绕“纲”的“目张”。
第四部分:转型论。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历程及当代中国民族新文化建设。它的基本教学思路是透过外在具体文化现象的变迁,探讨中国文化模式的精神蜕变历程,显示在精神蜕变中实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
在现代世界一体化进程中,人类文明已从“民族历史”进入到“世界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任何民族文化的考察都不得不在文化比较的视野下进行。因此,在中外文化比较背景下,如何把握、正确评判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批判继承本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环节。所谓“文化价值系统的非价值评判原则”,是指在考察中外民族文化,尤其是比较中—西方文化价值系统时,应充分承认各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形成过程中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延传中的现实合理性,而不能从当下功利主义立场出发,在抽象概念的阐释中,对民族文化价值观念本身进行片面、抽象的高—低、文—野、优—劣评判。
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各民族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是其在各自生存环境中的生产方式与生存方式的反映,是其民族或社会共同体生存状态、发展需求和历史变迁的反映,是各民族成员自觉与不自觉的“文化选择”的结果。因此,常常截然相反的文化价值观念,都有其现实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我们只能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判断特定价值理念对特定社会和人的发展的积极或消极作用。如欧洲文化的个人主义传统及其人权观念、平等观念、契约与法治意识等,来自古希腊城邦政治文化传统,来自其航海贸易的社会经济模式,来自古罗马帝国的法治精神,来自中世纪北欧封建制度下权利与义务对等传统。这些对中国人非常陌生的文化理念在欧洲历史与文化传统中,却是天经地义、不证自明的。同样,东亚大陆孕育了中华民族早熟的农业文明;束缚于土地的小农经济模式,使中华民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牢固的宗法社会结构;宗法社会的扩大,酝酿了建立在政治权威与家族伦理基础上的大一统政治及其君主专制制度,形成以儒家忠孝观念为核心的社会价值观念。它以一定程度上以限制个人权利与自由为代价来保证全社会、全民族的整体和谐及强大的向心力。因而,东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各有其历史必然性与客观适宜性,我们难以脱离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现实生活依据作抽象概念的优劣比较。“五四”时期,陈独秀处处以西洋文明价值观批判中国文化的“劣根性”,胡适强调中国文化的“全盘西化”,以及辜鸿铭式的文化爱国主义,今天以此原则看来,其偏颇之处是不言而喻的。
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各民族文化的一律平等。“文化”从本质上说是特定民族、特定社会的人们生活方式的综合,其本身并无高低—优劣之别。比如,东方伦理文化精神未必就比西方人权观念和法律意识“低级”;西方的个人至上传统也未必就是东方文化群体协作精神的未来方向。因此我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西方及其他民族文化)价值系统应作历史性判断,事实性判断,而不能在中外文化比较中作孤立、抽象的价值再判断。这才是真正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
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结晶。历史是过去了的事实,它以历史文献及出土文物等各种物化遗迹,为我们所感知,但本质上已不再是我们现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文化的力量体现在其所形成的传统,传统“就其最明显、最基本的意义来看,它的涵义仅只是世代相传的东西(traditum),即任何从过去延传至今的东西”。[4]作为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代代相传的东西,传统是活在当下的历史。作为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以思想信仰、社会心态、民风民俗等形式,对现实中人们的思想感情、社会行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与规范力量,成为社会意识和存在方式的精神本源。现实社会的人们正是通过文化传统,与自己的祖先建立起密切的思想交流与精神共振,实现着历史与现实的相融共存。
因此,我们今天——还有将来,不管是重大社会生活,还是个人的日常处世行为,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文化传统的显在影响与潜在规范之中。这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过程中,历史与现实相交融原则的理论依据。系统梳理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并非为历史而历史,而是考察我们自身的文化渊源,反思今天我们对自身传统的继承、发扬和改造。认清我们当今的文化生态,促进我们的“文化自觉”,以更加理性地进行“文化选择”。总之,重温传统以认清自我,追溯源流以把握现实,改造文明以开创未来,应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的宗旨所在。因而,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一项至关重要的教学原则。
以精神变革把握文化变迁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总和——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与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对文化的发展起着某种反作用。唯物史观正确阐释了人类社会文化发展、运动诸多方面的一个侧面,诸多“轮回”的一个环节。实际上,人们的生产与各种社会实践推动社会生活、文化形态缓慢变化、渐进发展,而其最终结果——思想观念、文化精神的重大变革,则推动历史与社会文化产生质变,产生里程碑式的突变,以致往往开创人类历史文化新纪元,而非仅仅是唯物史观框架下所谓的“反作用”。在中国,这种文化现象被解释为上天的启示与“圣贤”的教化。在西方,则是柏拉图的“绝对理念”映照论、基督教“上帝”意志说、黑格尔“绝对精神”决定论以及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创论等。广义而言,人的精神本身也是一种客观存在,作为远离具体、纷繁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各种精神运动(神话的、宗教的、哲学的、伦理的等等),其重大变革对人类历史运动与文化变迁的推动,往往就是总结性与开创性的,是里程碑式的。
因此,这一教学原则使得“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宏观教学设计必须超越复杂历史表象,清晰展现中华文化的“精神结构图”与“精神运动图”。在此宏观视角下,漫漫五千年中华文化纷繁复杂的变迁历程,实际上就是取决于几次重大的民族精神蜕变:远古神话逐渐凝结的“贤者崇拜”社会情结,奠定了中国伦理型文化的思想基础;传说中的颛顼“绝地天通”宗教革命,推动远古中国原始宗教向成熟宗教的迈进;周初“敬天保民”政治伦理的确立,结束了殷商政教合一的神权政治模式,开创了伦理型、世俗型“礼乐文明”辉煌时代,奠定了中国文明基本模式;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文化成果,历史性地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结构图;董仲舒“天人合一”神学目的论,开启了儒学独尊及其宗教化历史进程;陆王心学从理学体系中反叛而出,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人”成为万物的尺度,从而成为宋明时期尤其是晚明以后近世中国人文精神的哲学基石。同理,在近现代中西文化挑战—应战大格局中,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运动图谱”,才能更好地透过纷繁的历史表象,把握中国文化现代转型历程中的历史运动轨迹。
参考文献:
[1] [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 西方的没落(一、二卷)[M]. 吴琼译.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2] [英]阿诺德·汤因比. 历史研究[M]. 刘北成,郭小凌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 [美]露丝·本尼迪克特. 文化模式[C]. 傅铿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125-130.
[4] [美]E·希尔斯. 论传统[M]. 傅铿,呂乐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15.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教研项目“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原则与培养目标研究”成果之一(批准文号:20100914)]
人力资源的隐性稀缺:
解答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内非市场安排有哪些?
2、农业产业化管理特点有哪些?
3、简述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基本流程?
4、外向型农业的特征?
5、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风险防范主要措施?
6、如何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7、试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及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的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农村城镇化:即是指随着农村改革的推进,农村小城镇群体的形成过程,这时大量农民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他们工作在城镇,生活在农村。农村城镇化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过程,是我国三元经济结构发展的产物。
2.农业产业化:又叫贸工农一体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保障、以效益为中心进行规模经营的“龙”型产业实体,是“农工商一体化,供产销一条龙”经营的简称。
3.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对农业产业化经济实体的经营活动进行领导、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其面向市场和用户,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定规模和特色,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过程。
4.主导产业:是相对于基础产业和配套产业而言,就是在产业结构中起主要作用的产业。主要是指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产业体系中技术先进、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经济效益显著,能够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对其它产业和整个经济发展具有强烈推动作用的产业。
5.生产基地:是指围绕龙头企业或市场建立的,联结众多农户形成的,某种主导产业的专业生产区域和生产组织形式。它有以下几层基本内涵:(1)生产基地是区域化布局在农业产业化中的具体表现形态。(2)生产基地是农业主导产业在一定地域上实行专业生产的表现形态。(3)生产基地是在家庭经营基础上扩大农户外部规模的一种经营形式。(4)生产基地还是联结农户的一种组织形式。
6.龙头企业: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7.农业现代化:就是指农业的发展适应当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思想上、组织上、方法、手段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所以不少专家学者结合学术理论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将农业现代化形象地描述为:富裕的文明新村、发达的农业、良好的农村环境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然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的概念。所谓世界性概念,就是说现代化要求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国际上同期先进水平。所谓历史性概念,就是它包含的内容将随时代的前进,历史的发展,不断变化。
10.有机农业:就是指不使用化肥、农药、激素,利用自然手段进行耕作与放牧。
11.资本经营:指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活动,但其内涵也包括生产经营。
13.成本效应价值:是指在成本支出中,该项成本的作用而转换的某些使用价值产生的结果。一般说,成本效应价值高,实际成本支出低最为合理,成本效应价值低,实际成本支出高表示企业成本支出不科学。
简答题:
1、简述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各自的基本特征。.答:1〕原始农业的基本特征:(1)生产力水平低下,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2)采用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粗放耕作方法;(3)掠夺式经营,未形成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4)带有浓厚的采集经济色彩。2〕传统农业的特点:(1)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应用和推广;(2)耕作技术的显著进步;(3)水利建设和灌溉技术的发展;(4)产业内部循环形态的形成。3〕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日益广泛地依靠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从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看,现代农业具有生产工具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和生产组织社会化三方面的特征。(1)从生产手段上,从使用人畜力为动力的手工农具转变为使用以石油、电力为动力的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促使了生产效率极大提高。(2)在农业技术上,从凭借直接的经验积累和历史流传下来的传统技术转变为以现代科技成果为基础的农业技术体系。(3)在生产组织上,农业已从自然经济型小生产转变为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
2、简述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
答:我国农村改革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农村农业和农业改革首先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取得了突破,普遍推行了以“大包干”为主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实行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解决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第二阶段:从1985—1992年,农村经济改革主要是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废除了传统的流购流销制度,代之以合同订购和市场收购制度。第三阶段: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农村一些地区总结出了推进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路子,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衔接问题。
3、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答:主要模式有:1〕“工商企业+农场+农户”的一体化模式;2〕“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体化模式;3〕“工业、商业、金融及农业企业+农户”的合作制模式;4〕“农协+农户”的以体化模式;5〕“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模式;6〕“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的一体化模式。
4、简述国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线和规律。
答:纵观发达国家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发展进程,可以总结出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线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并遵循以下规律:1〕农业产业一体化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地域上一般遵从由经济发达国家(地区)到次发达国家(地区),再到欠发达国家(地区)的递进次序;2〕在同等条件下,受农产品生物特性和市场需求弹性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在行业上,一般遵从由畜牧水产业(特别是乳业)到果蔬业再到大田作物的递进次序;3〕同类农产品受其内在品质的影响,农业产业化一般遵从由特质品种向一般品种的递进次序;4〕农业产业化的演进方向是一体化程度由低到高。这是由生产力由低到高,社会分工由粗到细的发展走向所决定的。5〕农业产业化的系统功能大于每一部分单独功能的简单相加。
5、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答:内涵:1〕(1)从狭义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就是使农业成为包括生产、加工、流通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农业产业化也可理解为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和经营方式;(2)从广义角度,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3)从静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目标,是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设计;(4)从动态角度理解,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发展过程,即人们对农业发展方向的一种探索。2〕除此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还要把握以下几点:(1)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在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我国农民的一大创造,同时也适应世界农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2)农业产业化标志着农业外延的扩大和内涵的升华;(3)农业产业化是由传统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换的过程,是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和机制改革、创造的过程,是农业由弱势产业转变为强势产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过程。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1)农业生产专业化;(2)农业生产布局区域化;(3)农业生产经营一体化;(4)农业服务社会化;(5)农业经营管理企业化。
6、农业产业组织创新的含义和目标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含义是:也可称农业重组,是指为适应现代化农业要求而进一步整合农村市场取向,改革业已形成的农业产业内市场关系的过程。2〕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农业产业组织的合理化。即一方面建立活跃的有效竞争秩序,把农业经济搞活;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规模经济,降低农产品成本。
7、正确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答:应遵循以下原则:1〕遵循典型示范、政策引导、自然组合的原则,防止一哄而起,强制捏合;2〕坚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原则;3〕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和平等互利的原则;4〕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科教兴农融于农业产业化经营之中。
8、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基本原则的含义?
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多元主体共同利益上的联合,其本质是经济利益产业化经营。基本原则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就是指在“龙头”与各参与主体之间建立起互惠互利的利益关系,共同承担一切风险,共享利益分配。要用营运约束机制和保障机制,防止短期行为发生,共同坚持“共担”与“共享”的原则。“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密不可分的它如同一块铜扳的两面和义务与权利的天平。承担风险是多元主体共同的义务,也是利益共享的前提。利益共享(即合理分享加工、运销增值交易利益)是多元主体应有的正当权利。有“共担”才有“共享”,同样有了“共享”的预期,才乐意“共担”,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
9、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和特点是什么? 答:1〕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任务:(1)对通过合同形式联结的松散一体化经营组织要健全物质供应、技术服务、产品收购等各方面的合同管理。(2)对通过资产联结方式建立的紧密型一体化组织,要合理确定股权结构、出资办法、分配办法,保证农民获得合理的收入。(3)要健全风险基金的筹集、使用和管理,并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化服务。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1)具有市场营销观念,即以消费者为中心,把满足市场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在产销关系上,实行以销定产。(2)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思维方式正由经济化向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转变。(3)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包括政府对企业的管理、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农业产业化是个系统工程,包括贸、工、农三大行业,涉及工商、税务、财政、金融等十多个部门。没有政府协调不行,没有权威部门说话不行。(4)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在现代经济中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龙头企业要高度重视人才的招聘和培养。(5)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机构由金字塔形向平行式发展。这样可以减少重复中间层,缩小生产与市场的距离,从而可以对市场信号做出及时、灵敏的反应,做出相应的决策。
10、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什么?
答:农业产业化内部利益分配与协调的原则是:通过利益杠杆调动各方面的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具体做到:(1)以利益增长为核心,调整利益分配关系;(2)以各环节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活动的贡献来确定组织内部利益分配结构;(3)注重利益分配的均衡性,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持续发展。在增长的利润中,有计划地预算部分利润,作为一体化组织发展的风险基金与利益补偿基金,以便有效抗御经营风险。
11、龙头企业的概念、特征、类型和标准是什么?
答:1〕龙头企业的概念:是指依托主导产业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的,规模较大、辐射带动作用较强,具有引导生产、深化加工、服务基地和开拓市场等综合功能,与基础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中介组织或专业批发市场。2〕龙头企业的特征:(1)是姓“农”,其经营活动必须是以农副产品为基础。(2)是属“龙”,它必须置身于龙型经济之中,对龙身龙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3)是“一体”,与基地、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围绕共同的最终产品合成一个生产周期,形成农业产业的经营机制。3〕龙头企业的类型:(1)加工企业作龙头;(2)流通企业作龙头;(3)专业批发市场作龙头;(4)中介组织作龙头。4〕龙头企业的标准――“明、大、高、新、外、全”:(1)“明”就是企业的产权一定要明晰。(2)“大”就是企业生产经营规模一定要大,农产品的加工量、增加值销售额要大,服务、带动、辐射能力大、能带动大批农户、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入产加销一条龙,农业产业化组织。(3)“高”就是龙头企业建设的起点一定要高,生产技术水平高,经营管理水平高,产品的质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都要高。(4)“新”就是龙头企业所采用的设备要新,工艺要新,技术要新,产品要新。(5)“外”就是外向型。龙头企业建设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尽可能引进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生产的产品要尽可能地销往域外、国外。(6)“全”就是龙头企业在引导生产,深化加工,开拓市场,服务基地的功能要尽可能全。只有功能齐全,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才能发挥得好。
12、龙头企业的功能有哪些?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龙头企业的功能有:(1)开拓市场。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中所起的作用:a.它资金雄厚,生产能力较大,能带动较大范围的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较大的市场供给能力;b.“龙头”企业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优势,在经营过程中能占有一定的区域性市场份额,成为区域性的信息和价格形成的重要源头;c.“龙头”企业在同国外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过程中,为农副产品及加工品的发展拓展了空间。(2)疏导生产。龙头企业一头连接生产基地和农户,一头连接市场,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3)深化加工。通过龙头企业促使农产品加工转化,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业发展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而且由于农产品加工增值,还解决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问题。(4)销售服务。龙头企业不仅承担加工的职能,也承担销售服务的职能。这样避免了单个农户直接面对市场,独自承担风险的局面,有助于形成政府、社会、农民生产者分担销售角色,扩大了销售队伍和销售领域,有助于推动市场体系的完善。目前,龙头企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规模小,辐射带动力弱。(2)技术设备落后,科技含量低,深加工、高附加值企业少。(3)名优特新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弱。(4)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产业化的经营机制不完善。目前,多数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联系松散,有的仍为单独的买卖关系,尚未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基地与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都不稳定。(5)龙头企业功能单一,产业链短,关联产业群发展不快。(6)产业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7)“龙头”企业之间竞争无序,企业内部产权不明,管理薄弱。
13、外向型农业有哪些特征?
答:(1)外向型农业必须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2)外向型农业直接受到国际市场的制约。(3)外向型农业必须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纵向一体化经营。(4)外向型农业必须以现代化工业为依托。
15、农业产业化营运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哪些?
答:约束机制有:(1)市场约束机制;(2)合同〔契约〕约束机制;(3)股份合作约束机制;(4)租赁约束机制;(5)专业承包约束机制。基本保障机制有:(1)组织保障;(2)制度保障:包括合同产销制度、保护价格制度、风险基金制度等。
16、农业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特点也就是特殊性有哪些?
答:(1)市场营销的理念;要以市场为重点,消费者为上帝。(2)与时俱进的理念;因地制宜,抓住机遇,促进发展。(3)内抓管理、外抓市场的理念。(4)以人为本建立市场理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建立企业文化。(5)以水平管理为主。
17、农业现代化的特征、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答:特征有:1)生产手段现代化;2)生产技术现代化;3)生产组织现代化。
问题有:1)耗能与增长不平衡、消耗能量与产量不平衡;2)环境污染问题严重;3)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由于过渡使用化肥。
18、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是什么?如何构建新型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答:1〕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涵义: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有关部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上的服务机构为满足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需要而提供的各种服务。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分类包括:(1)现有的国家经济技术机构;(2)“龙头”企业兴办的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3)各种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4)个人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5)合股、合作兴办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2〕如何构建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1)转变政府服务组织的职能。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以行政手段提供服务的方式以及服务组织的经济职能、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综为一体的现状,变原来的领导农业,指导生产为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生产。(2)大力发展新型合作服务组织。(3)强化集体服务组织的作用。(4)积极扶持与引导民营服务组织的发展。(5)深化产业化实体服务。
19、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建立健全需要具备的条件。
答:应具备以下条件:1)市场结构完整,各种市场配套;2)价格、利率等市场信号能根据市场上供求关系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动;3)市场的主体—商品生产、经营和消费者对市场的各种信号有能动的应变能力;4)打破市场分割和地区封锁,保证货畅其流;5)国家能对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形成正常的市场秩序。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特点应是多元的、竞争的、开放的和有序的。20、实行产业化资本经营的必要性。
答:1)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必然选择;2)是产业化经营寻求发展的突破口;3)是产业化经营组织形式变革的基本趋向;4)是外部环境的必然要求。二.论述题:
1.试论我国农业产业化产生的必然性。
1〕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深层次矛盾冲突的必然结果。(1)随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全面推进,农村发展又面临着新的问题。那就是农产品流通主体结构的改革大大滞后于生产经营制度的变革和消费结构的转换,也滞后农产品流通体制中价格体制和购销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种滞后性突出表现为二大矛盾:一是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能把农户和市场连接在一起的流通中介组织严重不足。农民还得自己去销售自己的产品,而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农户始终无法摆脱“买难”、“卖难”的交替困扰。二是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使农业在整个市场竞争中处于弱者地位。农户仍处于出售原料和为城乡居民提供销售品的地位,产业链短,加工增值利润外溢,难以形成专业化生产并产生规模效益,农民增产不增收时有发生,阻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整体地向前推进。(2)为了有效地解决上述矛盾冲突,必须有一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能够整体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发展的新思路。农业产业化经营就这样应运而生了。2〕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的最好形式。(1)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有健全的市场信息系统,使生产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组织。(2)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顺畅的产、加、销系统,改变农产品的初始状态,创造新的需求,错开农产品大量上市的产销矛盾使产销得以平衡。(3)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有序地解决了农产品市场分割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3〕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经营走出困境,寻求有效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1)从农民自身来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从而分散的经营方式弊端越来越突出。(2)从政府方面来看,在国家财政拮据的情况下,政府对农业的保护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是依靠农业组织形式不断创新,进行自我保护。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这种新的组织形式。(3)从流通体制来看,农产品部门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垄断,产供销脱节是导致目前农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交替出现的主要原因。因此,创办能把产供销连接起来,跨地区、跨行业的新的流通组织,也是流通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可靠途径。(1)能大大增加农民收入;(2)能大大提高农业比较效益;(3)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4)有利于农、科、教三者的结合,为农业产业成为优势产业打下科技基础。
二、分析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及经营模式的选择应考虑的因素,并说明为什么资源保护型农业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首选目标?(见复习资料P71)
三、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生产基础的现状及其局限性,谈谈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基本思路和主要途径。(见复习资料P88)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1.农业的功能是什么?参考答案 答:
满足农民自身的需要、对发展国民经济的贡献、保护资源环境
2.市场流通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参考答案 答:
供求原则、竞争原则、价格原则、物以稀为贵原则
3.“农业经营”指的是什么?涉及哪些内容?参考答案 答:
企业或农户的组织、管理与运作;涉及经营体制与组织形式、农产品流通与市场、集约化专业化与规模化、企业管理等。
4.我国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 答:
以“发展生产、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促进农业、农村(包括农民)现代化建设。
四、问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农作制(系统)”指的是什么?它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异同?参考答案 答:
一个农业单元农业生物与自然及人工环境组成的亚系统的集合体;两者相同点都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系统,不同点在于农作制是在自然基础上形成的、有人工培育的生物和人工环境参加的人工开放系统。
2.简述五个农业增长要素的涵义、特性及其对农业的作用参考答案 答:
土地-地球上的陆面、具有限性固定性、是农业土壤和生产的平台,劳力-农业体力与脑力劳动者、可移动性、是农业生产的主体,资本-指实物与货币、人工活跃要素、创造财富,科技-知识体系与工艺、软要素、促进生产力,管理-组织经营、软要素、提高生产力与经济效益
3.林业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如何正确评价森林的生态功能?参考答案 答:
林业首要功能是生产木材和各种林产品,其次是生态和景观功能;森林有利于减轻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对林内和林边小气候有微调作用,在生长期内可储存CO2但死亡后又释出CO2,森林耗水多,减少流域径流
4.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演变过程中,有哪些规律性的方向值得重视? 参考答案 答:
一、名词解释
1.文化:泛指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
2.禅宗:始于菩提达摩,是中国佛教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典型的中国佛教,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标本宗旨 3.宗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着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境界和力量,主宰着自然与社会,并对之敬畏和崇拜
4.宗法制:古代为解决职权、财产分配而建立的维护世袭统治的血缘宗法制度,是由古代氏族社会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产生于商代后期,西周时完善
5.姓与氏:姓由居住的村落或所属部落名称而来,氏由君主分封的地方、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谥号而来
6.拱手礼:双手和握,右手握拳,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的一种见面礼仪 7.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是指导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的基本思想
8.天人合一:最早产生于先秦,经汉唐发展,由宋代张载提出的关于人与整个宇宙关系的思想理念
9.四谛八道: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为四谛,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道
10.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一切为上天所赐,泛指爱人和唉一切物类 11.厚德载物:以宽厚之道德心包含万物,对待事物由兼容并包之心
12.家国同构:家庭、家族与国家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
13.七出三不去:“七出”指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恶嫉、多言、盗窃。“三不去”指千贫后富、无所归、三年丧
14.礼制的精神:本指人与人、国与国之间交往的一种仪式,后被加工改造,升华为一种社会理想,然后实施推行,漫漫孕育了一种精神,包括维持社会秩序的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等精神
15.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的核心,即“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二、简答
1.简述道家与道教,并谈谈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道家是学术学派,不是宗教。但道教在理论上却紧紧依托于道家,道家宣扬清静无为、超凡脱俗,道教在此基础上再行演绎,形成出世的人生观,道家思想是道教直接吸收的思想养料,道家和道教的关系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紧密 2.宗法制有哪些内容和特征?
答:宗法制包括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和宗庙制。
特征:①家天下的延续 ②封国制不断 ③家国同构 ④忠孝相通 3.谈谈“中国”一词的演变情况
答:“中”即中部,“国”即城邑,“中国”即居于中部的城邑国家,晚明情初之际,来自西方的传教士称明清帝国为“中华帝国”简称“中国” 4.取名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基本要求:顺口、简单、有含义、忌讳:忌祖先、先贤名字、忌太时髦、忌生冷字、忌多字、忌字体单调重复
5.有关佛教的语言有哪些
答:世界、实际、平等、现在、刹那、清规戒律、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一针见血、天花乱坠、相对、绝对、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6.谈谈中国远古的宗教
答:①自然神崇拜:日、月、山等
②动植物崇拜:动物有灵性
③鬼神崇拜:祖先崇拜等
7.姓氏、字、号的文化特征是怎样的?
答:①姓与氏合二为一
②根据人名中的字义另取的别名,也称表字
③是人名之外取的别号,往往带有艺术色彩和寓意,名人雅士自己取的号叫“雅号” 8.解释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礼仪的关系
答:中国传统饮食与礼制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谓“夫礼之初,始诸饮食”食礼是一切礼仪制度的基础 9.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几种礼仪
答:①行走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趋礼即是晚辈见到长辈低头小步快走
②见面之礼:拱手礼、跪拜礼、揖礼
③入座之礼:尊者西席,主人作陪东席,年长者北席,晚辈陪坐南席,虚坐尽后
④饮食之礼:迎宾(接风、洗尘),送客(饯行)与人共饮,莫先起觞,鱼人共食,慎莫先尝,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择手,毋投骨于狗
⑤拜贺庆吊之礼:诞生(诞生礼)、成年(成人礼)、婚嫁(婚礼)、死亡(丧礼)10.中国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是怎样的?
答:道教是土生土长的宗教,由神仙方术发展而来,最具汉民族的特点。道教起源虽早,但它成为一个有组织的独立的宗教却是在东汉中晚期之时,标志是民间秘密组织的产生和原始经文的形成。这一时期形成道教的量大分支,一是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一是于吉等人创立的太平道。从隋唐到明代中叶,是道教的兴盛时期,自宋以后,南北天师道合流,宋以后的道教流派以全真道、净明道、正一道为主,净明道在元以后归入正一道,全真、正一两派明清以来历世相传,流传至今
三、论述题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我们应该如何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摒弃其糟粕?
答:特征:①统一性和延续性 ②人文精神和民本主义 ③重群体轻个体 ④重人伦轻自然⑤崇老尚古
如何继承与发扬:①继承传统,深化之前的改革
②剔除糟粕,吸取精华
③保持特色,不断创新
2.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为什么一些反人性的东西,如女人裹足、一夫多妻、太监等能长期盛行,试加以分析。
答:⑴男性女性化文化分析:从经济基础来看,农耕经济(女性的精细与忍耐);从政治体制来看,封建君主专制(三纲五常);从意识形态上来看,佛无性,道阴柔
⑵男性无性化文化分析:①受道家思想影响 ②传统观念认为女人是祸水 ③儒家轻视女人 ④中国江湖,义字当先,重色轻友,为人不耻
⑶中国女性人物文化分析:①对女人看法普遍不好
②传统女性素质教育:男女授受不亲、贞洁、美仪、柔顺、怯、轻、女子无才便是德、为人妻受妇礼 3.现代商务活动中正确的站姿、坐姿、走姿有哪些?不雅的又有哪些?
答:⑴站姿:男:(切勿无精打采,东倒西歪,忌弯腰驼背,肩一高一低)女:(忌两脚叉太大,交叉站立)忌两手插口袋,双手交叉在胸前,忌不停的抖腿,忌勾肩搭背
⑵坐姿:(端庄、文雅、得体)不能跷二郎腿、东倒西歪、脚伸得远、架在别人桌椅上,忌两手夹在腿间、放在臀下,忌双手交叉于胸前
⑶走姿:(稳健、轻盈、有节奏)身体直立,目视前方,双手前后有节奏的摆动,男忌扭腰,女忌扭臀,忌走路摇头晃脑,忌走路内外八字,忌放声,忌步伐过人、手插口袋、手叉腰、大甩手
4.请你分析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因素有哪些?并举例说明。
答:①地理气候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地理、气候环境的区域性差异,客观上构成了多民族共居、多种经济成分互立、多种文化类型并存的物质基础。例如:中原地区地理气候环境相对优越,因此形成了各民族内聚、多文化类型融合的历史趋势,从而出现了中华文化形成发展过程中的多元一体格局
②经济基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复杂多样,加之其他原因使得早期农耕文化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诸多土著文化互立并存,并像话吸收邻区文化因素共同发展的历史特征。例如:夏商周三代灿烂夺目的农耕文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打上了最为深重的底色
③创造主体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远古文化族团的分布,华夏与四夷的分立及其重新组合,秦汉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共同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生极其发展。例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帝改革,元朝和清朝时期政权统治者虽为少数民族,但他们创造主体积极采取一系列举措,学习汉族文化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宗法制度盛行不衰的君主专制制度高度发达为显著特征的古代社会政治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第一,社会政治结构的宗法型发展特征,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范式的形成;第二,专制制度的充分发展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第三,宗法制度与专制制度的结合,思想上表现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现为内圣外王心态的形成
5.中国古代节日有哪些?各有哪些习俗?文人创作的诗词有哪些?
答:⑴春节:习俗:扫尘、贴春联、守岁、放爆竹、拜年、吃饺子和年糕;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⑵元宵节:习俗:吃元宵、送花灯、猜灯谜;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⑶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踏青出游;诗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⑷端午节:习俗:戴香袋、吃粽子、赛龙舟;诗词端午临中夏,时请人复长
⑸七夕节:习俗:拜织女,吃巧果;诗词: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⑹中秋节:习俗:赏月、吃月饼;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单项选择题 1、1935年,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确立是 遵义会议。2、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3、中共中央领导真正认真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重要性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4、中共七大上,刘少奇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
5、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 中共七大。
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实事求是。
7、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线 群众路线。
8、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党的 十五大。
9、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的会议是 党的十二大。10、1992年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 南方谈话。
11、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重要思想是 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党的十六大。
13、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十六届三中全会。
1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15、毛泽东第一次使用“思想路线”概念的文章是《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
16、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会议是 中共十一届说三中全会
17、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8、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 实事求是。
19、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20、党的思想路线的途径和方法是 理论联系实际。
21、党的思想路线验证的条件和目的是 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
22、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 五四运动。
2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的标志是 《新民主主义论》。
24、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是 分清敌友问题。
2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 农民阶级。
26、毛泽东否定“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文章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27、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28、对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 实行定息。
29、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时间是 1956年。
30、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3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关键是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34、社会主义本质是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5、“社会主义本质”中的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6、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发展。
37、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始终代表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52795289.doc
Page 1 of 13
3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 科学技术。
39、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是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0、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 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41、全面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历史地位、基本特征和基本任务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十三大。
4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 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4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4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是属于 社会主义性质。
4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46、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47、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体是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48、首先使用“对外开放”这一表述的,是 邓小平。
49、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坚持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50、在我国现阶段,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特殊的 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
51、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经过长达15年的谈判,2001年11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52、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53、实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是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54、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5、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 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6、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57、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 农业。
58、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 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59、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 生态文明。
60、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 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61、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的。
62、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 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63、判断所有制结构是否合理,要看它 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64、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私有还是公有,股份制企业的性质,关键是 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65、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 股份制。
66、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 67、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 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68、市场机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
6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 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70、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是 社会保险。71、我国的政体是 人民民主专政。
52795289.doc
Page 2 of 13
7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73、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74、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自由是 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75、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和保障人权。76、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是 有法可依。77、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 人民民主。78、毛泽东提出的繁荣文化艺术的方针是 百花齐放、百争家鸣。
79、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关键是 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80、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
8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爱国主义。8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改革创新。8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是社会主义荣辱观。
85、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概念的党的会议是 十六届四中全会。86、代表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主张的是 周恩来。87、1963年周恩来将对台政策归纳为 “一纲四目”“一纲”是指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88、“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 台湾问题。89、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 1999年12月20日。
90、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时,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 南北问题。9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92、20世纪50年代初由 中、印、缅三国共同倡导的是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3、世界格局发展变化的趋势是 多极化。
94、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途径是 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9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问题是 党的领导。96、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97、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98、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党的 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99、加强党的建设,关键是 加强思想建设。
100、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保持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
多项选择题
1、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2、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在实践上探索出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是 中国特色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实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4、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三个有利于”的思想市场经济思想;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5、2002年5月江泽民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足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6、2002年11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 关键在坚持
52795289.doc
Page 3 of 13
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7、1992年,邓小平提出“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8、1982年月召开的党的十二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指出: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查真理和发展真理。9、2007年胡锦涛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含义是 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0、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之间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动力包括 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1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钢领,就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13、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4、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 广大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
15、“工农武装割据”是毛泽东提出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势,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
1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经济成分是 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8、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两翼”是指 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实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国家资本主义初级阶段企业利润分配的方面是 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本家红利。20、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所采取的政策是 利用、限制、改造。
21、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是 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22、邓小平关于“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阐述指明了 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性质。
2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是 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分别是(1)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2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社会性质的区别,这种社会性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1)经济基础不同;(2)主要矛盾不同,(3)根本任务不同。
25、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以及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
2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中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应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
27、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2)不是对抗性的矛盾;(3)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4)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28、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的目的就是要(1)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2)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
52795289.doc
Page 4 of 13
机活力,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29、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30、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31、邓小平说,特区是个窗口,是 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3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即 199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33、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即 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0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义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34、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35、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是 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36、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所包含的内容有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7、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38、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做到“两个坚持“这是指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39、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三个转变”就是促进经经济增长(1)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3)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40、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4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以下特点(1)同信息化等现代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42、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1)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着普遍性的趋向;(2)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带有普遍的趋向。
43、就全国而言,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4、公有制可以采取 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 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承包经营。
52795289.doc
Page 5 of 13
45、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 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集体成分。
4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 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资经济。
47、当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点是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知道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9、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包含 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
50、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2、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3、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主要体现为三个“新”: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简述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1)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2)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3)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5、社会主义改造有哪些基本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52795289.doc
Page 6 of 13
6、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依据。
(1)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2)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3)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4)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7、中国共产党怎样才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
(2)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5)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8、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9、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10、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11、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首先,就国内来说,原有的经济等体制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压抑了地方、企业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其次,就国际环境来说,原有经济等体制不适应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和快速发展的新趋势。新技术革命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原有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表现出强烈的不适应性。如果不进行调整和改革,只能在世界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当中落伍。
12、简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2)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3)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4)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面,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13、如何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一,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第二,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第三,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52795289.doc
Page 7 of 13
第四,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第五,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14、简述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15、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哪些特征?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6、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17、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
(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1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19、简述“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允许在富裕的道路上存在先富与后富,存在富裕程度的差别,承认在一定时期内允许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是有其经济根据的。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2)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并不矛盾,一部分人先富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带动人们走向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很多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是示范作用,二是帮助作用,三是带动作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先富起来的人可以为落后地区和还没有走上致富道路的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机会和手段,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20、为什么必须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第一,发展基层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性工作。
第二,基层民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最广泛的实践,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发展基层直接民主,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民主素养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条件。
21、简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
52795289.doc
Page 8 of 13
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2)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4)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2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
(1)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议行合一”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的统一,有利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国家机器运转的高效率。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4)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23、简述依法治国的深刻内涵。
第一,依法治国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辩证统一的。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第三,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
24、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远意义。
(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4)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
(2)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
26、简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27、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8、台湾问题的实质及其与香港、澳门问题的区别。
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于中国内战而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
52795289.doc
Page 9 of 13
人自己来解决。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是属于中国和英国、葡萄牙国家之间的问题,我们已经在适当的时候通过谈判,解决了这些问题,收回了主权。
29、简述“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第一,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第二,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第三,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30、简述党的十七大对国际形势的认识。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31、如何理解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它继承了新中国外交的传统,并结合国际形势与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的变化,进行了重大理论创新。
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32、中国实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根本准则,是在外交工作实践中探索出来的处理对外关系的根本依据。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33、简述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34、什么是党的执政能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52795289.doc
Page 10 of 13
不断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论述题
1、试述“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2、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体现在: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3、试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无产阶级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坚持这一思想路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5、为什么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6、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
首先,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其次,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辩证统一于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的全部历史过程。
7、论述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最后还必须提出,这场革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52795289.doc
Page 11 of 13
8、为什么要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9、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3)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加快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10、试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2)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在生产和消费活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11、试述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
(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等。
(2)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体系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第一,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第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的运行。
(3)当前在我国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顺利推进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条件。
1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整体,它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我们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的意志将主要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固定化,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将在法制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
13、怎样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第一,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第二,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第三,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1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1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为什么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
首先,爱国主义是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深厚的崇高感情的体现,历来是鼓舞人民团结奋斗,推动我国社
52795289.doc
Page 12 of 13
会历史不断前进的巨大力量和精神支柱。其次,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17、如何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18、“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19、试述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阐述的对台工作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第一,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20、怎样才能做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的政策主张,努力同各国一道实践建立和谐世界的崇高目标。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21、试述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思想建设、党的组织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党的制度建设和党的反腐倡廉建设。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加强党的组织建设,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着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要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着力使之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命。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重要保证,并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
说明: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中的划线部分都为正确选项,简单论述请记要点,另外这只是重难点内容汇编,时事政治不在其中,还请同学们认真复习,祝大家考试成功!
52795289.doc
1 中国兵乓球文化“本土化”
1.1 物质上的本土化
(1) 比赛战绩。从1926年至今, 在世界各类比赛中, 中国获得的金牌总数约占32%。其中, 中国队多次包揽冠军记录, 获得多枚奖牌, 在国际乒坛中首屈一指。
(2) 技术、战术。技术、战术的本土化, 主要体现在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打法类型;获胜因素三个方面。首先, 站位姿势、握拍方法。根据其他国家的站位、持拍方式, 中国创造出自己的站位姿势、握拍方法:两脚开立与肩同宽或比肩稍宽, 两膝微屈, 前脚掌着地 (主要以脚内侧蹬地) , 脚趾轻微用力压地, 脚跟微离地面, 重心置于两脚之间, 上体略前倾、收腹, 持拍手臂自然弯屈, 直握拍的肘部略向外张, 球拍置于腹部右前方,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右斜前方, 横握拍的肘部向下, 前臂自然平举, 手腕自然放松, 拍头指向上方, 非持拍手臂自然弯屈于身体左侧。两眼注视来球。其次, 打法类型。科研公关团队是中国乒乓球队的坚实后盾, 其善于洞察乒乓球发展时势, 并研发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快攻、弧圈、弧圈结合快攻、快攻结合弧圈等打法。最后, 获胜因素。科研工作者、教练对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等准确定位, 为运动员规划专属打法[1]。
(3) 配备的乒乓球器材。乒乓球器材在竞赛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可以不断革新推动着乒乓球技术的发展。中国的乒乓球器材贴有“本土化”标签。运动员可以熟练运用各种器材, 并获得优异的成绩。
(4) 独特的训练方法。中国乒乓球队的制胜法宝之一:独特的训练方法。其将训练经验、实际环境结合打造出独家训练方法。
(5) 后备人才的培养。自1950年起, 中国采用“三级训练网”模式培养人才。“三级训练网”即国家乒乓球队, 省、市乒乓球队, 地方体校。
(6) 乒乓球的普及。乒乓球作为中国的国球, 普及率极高。为提高国人体质国家倡导体育锻炼, 乒乓球项目成本低, 便于开展、普及。
1.2 精神上的本土化
随着中国乒乓球运动的成长, 乒乓精神得以产生、发展, 成为推动中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多年来, 中国乒乓球人在党、全国人民的支持下, 用汗水和创新精神积淀成了一系列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格言, 比如:“创新才有生命力”的辩证哲思, “祖国荣誉高于一切”的精神境界以及“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国际胸怀等等。这些精神财富不仅是体育精神, 已上升为民族精神, 同时也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乒乓球作为国球, 不仅要为全国人民奉献精彩的赛事, 更重要的是乒乓文化和体育精神的传承, 鼓舞和激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在新时期不断地进步[2]。
2 推动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的策略
2.1 学会分享
中国乒乓球队, 是中国体育军团的王牌之师, 屡次在国际大赛上争金夺银, 被体育迷们习惯地称为梦之队。中国在乒坛几近处于垄断地位, 这对乒乓球项目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不辜负国人的期待, 乒乓球队员、教练在训练的时候将所有精力集中于夺取金牌的目标上, 导致乒无暇顾及乒乓球的普及、市场拓展。中国自身的乒乓人才优势, 导致其他国家根本无法超越。他们采用引进中国球员的措施应对比赛, 本国的乒乓实力并没得到根本的提高。在全球化背景下, 乒乓球更应该如历史中推动外交, 振奋民族精神般发挥影响。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及时转变思想, 以符合“全球化”发展的要求。中国乒乓球文化应该大气的走出国门, 去扶助其他乒乓球竞技较弱的国家。除了提供理论知识, 还要由宽广的胸怀, 学会分享, 共同成长。众所周知, NBA起源于美国。但是提及NBA, 大家首先会将其定义为世界的。NBA文化的发展是站在国际的角度上, 为全球篮球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中国乒乓文化也应如此, 去拥抱世界, 将其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3]。
2.2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1) 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培养阵地。“三级训练网络”产生于计划体制时期, 是为我国乒乓球运动储备人才的主要模式。其以国际、省市、地方储备为主, 几乎利用不到学校这个人才培养基地。科学不断地发展, 时代不断地进步, “三级训练网络”缺陷日趋明显。在后奥运时期, 应贴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把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大阵地。我国多所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 高水平的运动员数不胜数。比如:清华大学的跳水队, 东北师范大学的男子篮球队, 临沂大学的啦啦操队等, 都是把人才培养重心放到学校阵地上, 这不仅可以为许多运动员提供平台, 还可以节约人力、物力等资源。
(2) 以人为本。为运动员提供良好的待遇, 训练环境。同时, 注重运动员的全面发展, 提高自身素质、竞技水平等。在对运动员的培养、管理中, 应做到体教结合, 肯定运动员金牌以外的价值。
2.3 凸显乒乓球文化商业价值
乒乓球文化的发展, 依靠国家买单。中国乒乓球文化应借鉴“NBA”的成功之处, 积极转变经营思想。为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中国乒乓球文化应注重设计、生产、包装“比赛过程”产品。把乒乓文化作为商品运营,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 通过市场调节, 促进其长远发展。另外, 乒乓文化还需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体制, 通过层层管理, 以确保乒乓营销的顺畅。
2.4 进军海外市场
(1) 走出去。很多国家引进外援的做法治标不治本, 本国的乒乓实力仍然得不到提升。要想根除这种弊端, 还得依靠强国扶助弱国。以各个国家的乒乓球水平为依据, 建立连锁乒乓学校, 进行传授乒乓知识、技能。通过海报、游戏、明星等方式, 加大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宣传力度。这样, 既可以引起国外群众对乒乓球文化的重视, 又可以促进乒乓球运动项目普及[4]。
(2) 引进来。在中国建立多个培训基地, 为国外优秀运动员提供训练平台;不断地创新改善乒乓比赛规则, 鼓励国外运动员前来参赛;开展国际乒乓交流夏令营;开设教练辅导班, 提高教练执教能力、素质。
3 结语
我国乒乓球运动处于巅峰阶段, 应准确定位国球发展, 大力弘扬中国乒乓球文化, 通过学会分享、改善人才培养体制、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进军海外市场三四个策略, 促进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 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 提出指正建议, 为提高我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做出重要的共享。
摘要:当前, 我国乒乓球运动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 所向披靡。然而, 中国乒乓球运动取得如此傲人的战绩, 不但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 反而慢慢淡出了国人的视野。究其原因, 不外乎缺乏乒乓球文化的支撑。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发展令人倍感堪忧, 其能否顺应体育全球化的时代潮流是其发展路途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中国乒乓球文化的“本土化”, 提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本土化”与“全球化”结合的和谐发展之路, 并从学会分享, 改善人才培养体制, 凸显乒乓文化商业价值, 进军海外市场4个方面提出建议, 旨在为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的和谐发展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中国乒乓球文化,和谐发展,本土化
参考文献
[1]程禹.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的战略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3 (1) :42-45.
[2]唐正元, 刘桂平.后奥运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的现状与发展探究[J].体育世界 (下旬刊) , 2013 (2) :18-19.
[3]张兆龙.我国乒乓球运动发展趋势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2 (13) :87, 90.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资料】推荐阅读: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07-02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试题09-09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06-20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10-12
自考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串讲笔记12-19
“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自考圆梦06-30
2024自考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大纲01-12
06年4月中国新闻事业史自考试题05-28
设计学概论自考复习10-21
自考商品流通概论答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