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精选6篇)
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这是当今国内外共同关注的一个课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与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我国总体的教育水平和质量。只有清醒地认识和了解现今我国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深刻反思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出现的困惑,并对其进行理性全面的系统分析,才有可能寻求切合实际的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出路,从而逐步推动农村中学教师的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某农村初中教师的入职动机、专业精神等个人因素的研究,探析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寻求提高当地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具体对策,以期能为贫困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三、研究方法和对象
首先采用文献分析法,搜集整理相关文献和资料,为下一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指导,同时采用个别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等,通过对甘肃省z县k镇的农村中学教师问卷调查,考察分析个人因素对该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从而归纳出该地区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个人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解决对策。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通过调研分析,68.55%的人认为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是迫于就业的压力或难违父母的命令,仅有24.74%的人坦言进入教育界是源于对教育职业的热爱。在就业后的专业发展上,其中有43.63%没有参加过培训或者只参加过假期短期培训,至于参加培训的原因,有51.47%是为了评职称或是因为上级规定,而出于自我发展专业需要的只有34.33%。他们的自我发展意识淡薄。
(二)教育观念陈旧
调查显示:对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具有探索和创造能力这一问题,有48.75%的人“很少探索”或者“从不探索”,有31.96%的教师偶尔探索。在教学工作中,45.68%的教师最为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关于培训,41.26%的老师对自身的学习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对在职的各种教师培训更是不感兴趣。由于观念陈旧,加之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许多老师都感到力不从心,有56.30%的老师感觉到新的教学方式不好适应,对新课改基本理念不甚了解。
(三)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不强
在对“你对你的教育实践和周围教育现象是否具有反思习惯”的调查中,有57.43%的教师“从不反思”或者“很少反思”,只有42.57%的教师“偶尔反思”或者“经常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不够,那么,教师成长就是一句空话。
(四)专业精神不佳
根据调查,有43.67%的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不满意,如果可能,不会继续做教师,有28.40%的教师从不和同行交流经验和看法。根据整体来看,教师的乐业、合作、创新等方面都不是很突出,说明农村教师的专业精神不够强。面对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对自己的职业感觉乏味,产生职业倦怠、安于现状、亦步亦趋以致在教学实践中缺乏问题意识、反思意识和专业进取精神。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树立自我发展的意识,提升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农村教师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识量不够,教学能力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开展教师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增强教师的专业责任感,使其明确自己的专业地位和专业要求,为他们创建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和环境,让他们认识到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就应该努力追求崇高的职业理想,不断丰富专业知识,娴熟掌握各项专业技能。
(二)自主学习,提升专业知识素养,更新教育观念
新的教育精神是个人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写作、观摩教学、外出参观考察等多种形式展开学习。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教师对专业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熟知教师成长的规律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的实际促进自主专业发展。
(三)勤于反思,推动自身专业发展的深入
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机制。目前,该地区农村教师普遍自我反思意识薄弱,缺乏自我反思的动力和能力。对此,各级教育培训部门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为农村教师普及相关的方法和途径,并经常性地加以引导,教师自身更要勤于反思、善于反思。在反思的方法上,一是记反思日记;二是写教学故事;三是交流讨论;四是行动研究。在反思的程序上,首先确认教师困境的存在;其次,对引起教育困境的情境与其他情境所具有的相似性做对比,在此基础上对困境作出解释,解决教育困境。
(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 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 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 而且是教育的专家, 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因此, 作为教师, 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随时对自己的专业结构、教育教学技能进行调整, 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研究和反思, 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能力与经验进行整合, 这是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 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然而, 许多因素制约着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1 农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面临的问题
1.1 骨干教师严重流失, 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引领人
目前, 农村骨干教师流失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许多优秀教师因待遇低下流向了待遇好的城市 (镇) 学校, 这些骨干教师的外流, 使农村教师专业化整体水平直线下降。同时因教育局组织考试、考核而选调入城镇教育质量好、待遇高的学校的老师也大有人在。这些教师大多是专业技能高超的骨干教师或教坛新秀, 他们都是学校师资队伍中的栋梁、学科带头人。他们的离去对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紊乱, 也给学校的教育质量带来一定制约作用。
1.2 专业研究意识淡薄
由于地处农村, 各种信息相对比较闭塞, 农村青年教师学习机会较少, 很多老师认为, 只要把课上好, 就是尽到了教师的责任了。许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欠缺、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许多农村青年教师努力进取都是为了自己职称评审, 为了自己能加到几百元的工资。等到职称评审通过后, 这些教师的进取心一下子消退了, 他们都不再去进行专业研究。很少有教师为了能成为学校某学科的带头人而去努力的。在教育信息化时代的今天, 教师的专业研究意识淡薄, 信息化专业知识能力欠缺, 将严重制约着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 影响了农村的教育教学质量。
1.3 专业成长存在“高原现象”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 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 练习的中后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高原现象”。一些青年教师, 尤其是教龄在5到10年的教师, 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出现专业不前甚至暂时后退现象。处在“高原期”中的教师, 专业发展停滞不前, 他们找不到前进的动力, 有的老师不能正确的认识“高原现象”, 采取消极的态度对待工作, 从而影响其专业的成长。
2 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分析影响农村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原因, 结合农村地方实际和教师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做法, 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以适应新时代农村教育的要求。
2.1 树立专业意识
强烈的专业意识和专业追求, 会使立志成为一个好教师的青年在每一个专业成长的环节上孜孜以求, 精雕细刻, 精益求精。首先, 青年教师要尽快树立专业意识, 排除杂念, 正视现实, 立志终身从事并献身于教师这个职业, 收住躁动的心并沉下心来, 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日复一日的平常、平淡、平凡的工作中去, 就会从生活的喧嚣和浮躁中解脱出来, 获得心灵的宁静和充实。要当好先生, 先当好学生, 从教师必备的专业素质学起来。
教师专业成长要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相对成熟的过程, 而成长的内涵也是多层面、多领域的。“一个相对成熟的教育专业人员, 能信守教育理想, 以学生利益为前提, 强调专业知识与能力, 参与专业决定, 负起专业责任, 行为表现有弹性, 能容忍压力,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具有从多个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多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的能力。”
2.2 更新教育理念
近几年走上教师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的中小学时代正是应试教育的时期, 他们是应试教育的受益者也是受害者, 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已根深蒂固了。在新课程环境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和专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专家特别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专家的引领。各级农村学校可采用请进来或走出去的办法让青年教师接受课改专家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 从而转变应试教育观念, 形成新的教学理念, 并转变角色职能。
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 意味着平等对话, 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还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 课程变的动态、发展, 教学才会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 在未来的课堂上, 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 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 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 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 必将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 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 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到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 从知识的传递者到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我们知道,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淘汰的, 但与以前不同的是, 它不再是教师唯一的角色。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将会深刻地影响和引导着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的改变, 并树立起适应新课程的专业意识, 不断得更新教育观念, 与新的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2.3 营造学习氛围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在终身学习理念的支持下不断进行自我调整, 不断更新的过程。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应从人文关怀入手, 为青年教师营造学习和成长的氛围。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组内评课的方式, 让青年教师在互动互助中锻炼成长。如此师师团结合作, 资源共享, 就能共同进步。在这样和谐、民主的学术教研氛围非常有利于青年教师的健康成长。
2.4 加大培训力度, 完善管理制度
针对大多数贫困地区农村初中普遍存在“教非所学, 学非为教”的严重现象, 再加上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 许多教师已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因此, 要对农村学校现有的、落后于基础教育改革要求的师资力量进行相应的再教育、再培训, 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 以达到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对已经取得学历的非专业教师要让他们在假期集中进行专业化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以提高他们的专业教学能力和素质, 更新与完善专业知识结构, 形成新的专业技能。在教师培训期间, 学校可视经济承受能力给予教师一定的生活补助。同时要加快农村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进一步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除了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以外, 还必须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以规范的管理保证这项工作落到实处, 见到实效。学校可以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目标, 例如, 采取量化考核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教材教法、教育管理、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考核。通过考核加速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成熟。
2.5 青年教师要进行自我学习与反思
教师的成长离不开学习, 不学习就跟不上教育改革的形势, 不学习就适应不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不学习就驾驭不了生成性的课堂。青年教师的自我学习可以通过网络和阅读各种教育书籍。
青年教师可以尽量挖掘网络的共享性, 并以此为平台, 结识一些朋友, 可以拜师, 可以学艺, 让教育通过网络流传, 让思想的火花随着网络碰撞。教师们可以通过虚拟网络, 让天各一方的志同道合者聚在一起, 这样, 不仅是虚拟的朋友, 更是相知的伙伴。用爱心和感悟铸就教育界一道亮丽的网络风景。
除了网络, 还可以通过阅读各种教育书籍、刊物。例如, 《人民教育》、《教育导报》、《班主任之友》、《赏识你的学生》、《全面课堂管理》等。对各种书籍、刊物要写一些读后感等, 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另外, 写教学后记和反思也是提高专业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教师提高专业水平应从记录教育现象开始, 从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开始。每天都认真总结自己教育教学的得与失, 实践出真知, 有了实践还需要有意识的总结得失, 才能出“真知”, 有“卓见”。所以写教学后记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 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从而为调整教学策略建立可靠依据, 使课堂不断优化和成熟。每次课后, 对教学过程进行“反刍”, 并把教学感受、得失记下来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这个环节, 能够使知识在反思探索中延伸, 把实践经验理论化, 同时还能及时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寻医问药”, 做出正确“诊断”, 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综上所述, 教师专业成长工作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是一项关系到农村教育发展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以学校为基础, 以教师为根本, 立足农村实际, 认真做好树立专业意识、更新教育观念、营造学习氛围、注重校本教研、完善管理制度和促进教师进行自我学习及反思等几项工作, 农村教师的专业肯定会得到长足的发展, 农村的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付建明.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袁贵仁.加强和改革教师教育大力提高我国教师专业化水平.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3]教育部教育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4]亢光斌.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初探.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关键词】农村;教育;成长;孩子;教师
“纸上得来终觉浅,缘知此事要躬行”。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小学教师,深感农村孩子的成长环境不及城市孩子,农村孩子的教育氛围与城市孩子更是有一定差距。
一、农村教育现状
中国有23个省,5个自治区,有约四万二千个乡镇,近七十万个行政村。东南部农村教育师资环境要好于中西部,模范示范村教育水平要优于普通村。国家农村希望工程建设逐步推进,师资水平逐年提高。但仍然存在农村教育资金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不足。
二、农村教育存在问题
1.教育缺“钱”
城市小学的教学楼、实验楼、办公楼、体教器材配备相当齐全,立刻使得农村小学的二层“独楼”甚至是破旧瓦房黯然失色。城市学生每天接受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相当部分农村学生则每节下课擦完黑板“笔”及“板”。“互联网+”时代对于农村学生仍然是模糊而又不清的概念。城市孩子每逢“六一”、运动会都过得有声有色、收获颇丰。而农村孩子却因体教器材等原因错失这些活动。
2.教育缺“人”
教师是“铺路石”,是“引路人”,是学生人生成长的重要引导者。教育战线不能缺人,更不能缺有責任心、有才华、有爱心的教书人。师德失灵或缺失,就会误人子弟。学生一碗水,教师就需一桶水甚至一汪海洋,继续学习、终身学习就被提上教师行业日程。但就是这样一批在高校、在基层培养出来的“人才”因各种原因来一批,走一批,不断招,不断走。结果,就造成了农村学生每学年甚至每学期都要适应新老师、新教法的困扰,几门课都由一位老师而不是专人专教的学科专业与严谨。部分教师缺乏的农村小学更是出现了一堂课几个年级同时上或学生整天上语文、整天上数学的“古老”现象。试问:在21世纪的今天,在我们享受高楼林立,互联网便捷的时代,怎能让农村孩子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3.教育缺“氛围”
据悉,中国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与文化在一线、二线城市传播迅速,而到农村,则缓慢甚至停滞。原因何在,文化设施、受众群体不同。再者,农村孩子家长存在“干着急”现象,自己再辛苦,也要节衣缩食给孩子买各种需要的东西。但由于小学知识难度的提升及自身所学的限制,对于孩子的辅导也是“爱莫能助”。而且,相当部分家长外出打工,想亲自辅导也“鞭长莫及”。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就只希望孩子“健康”成长就行了,至于“混”成什么样全靠孩子自己。敢问:这样的教育氛围我们能怨孩子吗?
三、农村教育问题之对策
1.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充分有效利用资金
中国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其它建设的钱可以挤,教育用钱为什么不可以挤?农村教育仍是薄弱环节,我国可采取财政直接拨款、继续减免学杂费、慈善义捐等措施加大农村教育资金投入,并且资金要层层把关、落实到位,制定并切实执行问责机制。
2.出台落实实质性政策,大力推进人才进留农村
政府需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建设,切实出台关键政策措施,以确保能够引入人才、留住人才。现期的“特岗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城乡教师交流计划”就很好地引进了人才,但如何留住这些人才就值得我们深思。在教师工作当地建经济适用房,这样既解决了外来教师的住,又可以自己买菜做“丰盛佳肴”。有了自己的家,这些人才也会愈发将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3.营造良好教育氛围,设施文化双管齐下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和社会。如何使农村娃娃在这三者环境里健康快乐地成长、增长更多的知识,就需要在此环境里的关键人物—教师来牵线搭桥、引领氛围。定期召开家长会,父母外出务工者,孩子由谁带者,谁来参加。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具体家庭情况,也让家长知晓孩子在校表现,共同交流,解决问题。此外,校方还应和当地村委沟通商讨举办一些如文化周、我是“小记者”等学生活动,全村、全民共同为孩子成长开辟“绿色通道”,创造良好条件。只有学校、家庭、社会真正关注儿童的成长与学习,良好的教育氛围才会被营造。
泾川一中 李晓华(2011年12月19日)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根据本次会议安排,我就泾川一中“如何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方面的实践和体会向大家作以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我校教师队伍现状
泾川一中现有教师235人,近五年吸收大学毕业生107人,从外单位调入27人。目前,我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了近三分之二,青年教师成为我校教育教学的主力军。近年来,我校始终重视全体教职工的专业成长,坚持把加强对教职工的培养作为提高我校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二、如何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日益迫切。为此,我们按照“压担子、结对子、交方子、厚底子、铺路子”的工作思路加强对教师的培养,促使教师迅速成长,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一)理念上给予熏陶
一是抓新教师的转化和适应性培训工作。我们为新分配和新调入的教师办短期培训班,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学习学校有关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定和要求,如学习《泾川一中关于常规教学的要求》、《泾川一中备课要求》、《泾川一中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意见》等材料。二是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手段。近三年来学校先后举办“教育教学大讲坛”50多期,主讲教师160多人,让教师明确了成功的课应该具备什么。在教学目标上,要体现认识、情感、技能、目标的统一。在教学关系上,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学内容上,从知识、能力、品德、方法等方面研究教材、处理教材。从而使教师转变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质量观、评价观。全体教职工通过学习使教学实践活动有了理论的支撑,目标更明确,促进了课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
(二)知识上给予渗透
现代社会是需要终身学习的社会,教师职业又是特别需要学习的职业。我们对全体教职工反复强调要把学习作为工作与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到底要他们学些什么呢?我们觉得主要是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一是学科内容知识,主要指学法知识、课程知识、有关学生及其特性的知识,二是有关教育情境和交叉学科的知识,三是文化性知识。
通过学习我校对全体教职工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审视:即审视传统,审视自我,要求青年教师一年熟悉教材,三年站稳讲台,五年成为骨干,七年成带头人,十年成名师专家。二是提升:提升环节质量,提升过程质量,在具体教学中重基础、重过程、重细节、重课堂。用细节保证环节,用环节保证过程,用过程保证结果。三是提高:即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效果,所带班级要保证或超额完成学校下达的二 本上线任务。四是转变:由个人备课向集体备课,由单节备课向整体备课,由传统模式向合作、探究转变。五是研究:具体为研究课标,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情景与教学手段。
(三)方法上给予帮助
在新教师工作的第一学期分别由县教育局和学校统一组织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听新来教师的汇报课三次,并进行定性定量评比分析,以后,连续两年,每学期都由学校安排听他们的课一至两次,目的是促使其适应高中教学的节奏,能够快速成长起来。
一是抓好集体备课。以年级为单位实行集体备课,统一进度,统一方法,统一要求。要求教师以新课改理念指导教学,采用每位教师负责一个单元的备课方式。要求青年教师每周至少听一节我校骨干教师的讲课。以备课组为单位每人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示范课,听完课之后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修改,反复磨合,直至满意为止。
二是抓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学校要求所有教师的公开课(包括新教师的汇报课、骨干教师的示范课、学科组的观摩课、教研教改公开课)都要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到目前为止,90%的教师能制作课件和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不断得到改进。
三是各教研组开展“一对一帮扶”工程,即一个中老年教师和一个青年教师结成教学帮扶对子,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用制度将骨干教师和其帮扶对象捆绑在一起,通过“一支独秀”,带动“满园春色”。每个教研组每学期都要推荐人 选上全校示范汇报课,以反应各学科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发展水平,促进各教研组协调发展。
四是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带头作用。近年来,学校安排所有省、市、县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每人至少上一节校级示范课。学校组织全体老师听课、评课,既发挥了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又促进了青年教师工作的改进和提高。
五是“挂牌”上课,促使良性竞争激励机制的形成。针对人教版新编选修教材,我们实行“挂牌”上课制度,让部分受学生欢迎的、在专业上有独到造诣的教师“挂起牌”来,带动其他教师踊跃参与,促进教师的迅速进步,促使教学质量快速提高。
六是鼓励社团活动,丰富校园文化。近几年,我们安排音体美组成立了各自的社团,如体育组的高考特长对、男、女篮球队、乒乓球队,音乐组的学校文艺队,美术特长班等等,这些活动“社团”的成立,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展示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且也促使我校的“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
七是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需要与之相适的评价机制。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教育教学评价的目的不是限制教师、打击教师,而是激励教师、解放教师,使教师能够更加自由自觉的工作,努力向自己的发展目标前进。因此,改进学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方法,建设科学积极的人性化评价体系十分必要。我们尝试 4 着改变终结性的评价方式,建立工作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方式,突出发挥评价在进行过程中的控制作用,随时掌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的评价更要着眼于发展,要敢于让“有心人”脱颖而出,要善于为“有志者”铺路搭桥,想方设法让热爱教育事业、工作能力强、教育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优先晋升职称。
(四)生活上给予照顾
近年来,我们努力改善教职工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使他们心情舒畅地工作。一是为各处室、各年级组安排了新办公室、配置了新办公桌和新电脑,改善了办公条件。二是校园的绿化美化为师生创造了较好的校园环境。三是学校工会组织全体教师开展篮球、乒乓球比赛,购置健身器材,倡导“阳光体育”工程,让教师以校为家,安心愉快地工作。
三、几点体会
经过我们不懈努力,我校新教师有成长,老教师有进步,教育教学有成果。
首先是达成一种较高共识
——听课让自己明确努力方向。通过听课明确了合格教师的评价标准,从而把握自己的初级奋斗目标。评价一名教师是否合格,最基本的,一要看是否出成绩,二要看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前者决定教师是否在学校站稳脚跟,是饭碗问题,是经济问题,是能力问题;后者决定教师工作情绪能否愉快,是否顺心,是精神问题,是情感问题,更是技巧经验问题和教学艺术问题。
——反思让自己更加聪明。苏格拉底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生活。我校要求青年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例如:“怎样备课”、“怎样写教案”、“怎样上好一节课”、“如何听课、评课”、“如何引导学生课堂质疑”、“怎样发挥学生教学资源的作用”等,这些问题虽细小、具体,却是教师几乎每天都可能碰到的教学实际问题。反思的目的在于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养成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现象、教学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性见解的习惯,真正成为教学和教研的主人。学校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案例分析,并鼓励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反思进行理论总结。
——合作让自己热爱生活。我们要求三个年级的备课组开展合作,例如同课头老师每人准备好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教学内容,然后在全级各班上课,这样教师的备课量大为减轻,学生享受到的是本单元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合作让全体教职工一要尽快熟悉新教材,二要采用恰当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三要认真落实学校关于教学各个环节的要求。通过新老合作,让所有教师热爱学校,热爱教学,享受生活,享受自己劳动创造的教学成绩。
——研究让生命更有意义。作为一名教师,若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和浓厚的教科研兴趣,教学会变得更有意义,他的生命也会变得更有意义。当不少教师困惑于教学之路漫漫激情不再涌动时,我会从心底说,为什么不试一试从教研中突围呢?这的确是一件让工作变得简单而快乐的事情。我校不少青年教师认为教研与自己的教学相去甚远,是唯有专家 才能做的事。我们反复给他们讲教研远没有那么神秘,教研就是对教育的研究,说简单点就是对自己教学行为和思想的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体会到教研的乐趣,在教研中享受到身为师者的幸福感。试想单调的重复性工作能带来永久的乐趣吗?唯有全身心将精力投注于研究中才能敲响生命的和弦。
其次,形成一种优良风气
多年来,“三风”培养始终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我们努力开展学习型学校的创建活动。领导带头学,教师学生跟着学。倡导学生早晚读,尤其是晚读已成为我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建学习型班集体,学习型宿舍活动使学习型校园创建开展的有声有色。
再次,创建一个良好环境
滋兰树蕙溢清香,陶冶性情伴君长。古人云:“蓬生蔴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觉得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师就会在这里安心地工作,学生就会愉快地学习。关心师生生活,充分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使师生在我校工作感到工作幸福,学习愉快,是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做法。同时我们注重用制度激励,重人性化管理,充分肯定和信任教师的教育教学成绩。
最后,形成一个优秀团队
为了形成一个优秀团队,我们注重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重师德培养和师能的锤炼,特别注意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德育队伍。在加强年级组职能作用的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注重团结协作、合作交流,注重凝聚力的培养,使大 家心往一处想,事情大家干,拧成一股绳,形成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局面。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的提高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我们要切实把握教师的职业心理和工作特点,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必要条件和环境。也就是说,要在思想上理解,生活上关心,发展上帮助,以人为本,体现人文精神。
各位领导、各位委员、同志们: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今天的儿童,在几年、十几年后,将成为建设小康社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青壮年劳力到发达地区务工择业,由此带来的“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显出来。如何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是摆在各级党政组织和全社会面前极为迫切的问题。
为了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关心下,我县积极实施“关爱留守儿童”工程,强化领导,制定方案,积极推进。从建立档案、成立队伍、建立机制、开展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做了一些积极有效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以校为单位建立了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建立起了由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为骨干的管理队伍;实施了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的制度,从而形成了级级有人抓、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令人倍感欣慰的是,县关工委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都对我县留守儿童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热忱帮助,他们纷纷走进校园面对面地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这些切实可行的做法,对解决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工作中有许多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教育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一、我县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
我县现有义务教育学校 199所,在校学生4.7万余人,留守儿童多达2万余人,占在校学生数的45%。这类儿童有相当部分在生活、学习、品行等方面存在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监护缺位。调查表明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存在隔代监护、单亲监管、托人代管、自我监护等现象。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只是孩子的临时监护人,较之孩子的父母而言,无论是责任心还是在精力、能力等各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而且他们往往同时须监护几个留守子女,老人身体差、负担重,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另外,祖孙之间年龄间隔太大,代沟深、共同语言少、心灵难于沟通,他们一般把责任理解为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现安全事故的浅层关怀,无法尽到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很多孩子由于受到溺爱或放纵,行为上出现了逃学、旷课、抽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经常撒谎欺骗师长等不良现象。
2、心理问题严重。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享受不到父母独有的那份亲情和关爱,享受不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留守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性格孤僻、暴躁;有的情绪低落、自我封闭;有的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学习,缺乏远大理想和抱负。
3、学习能力偏差。父母长期在外产生的家庭教育缺失,致使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大多数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学习目的不明确,致使学习成绩退步,厌学情绪滋长,辍学现象严重。我县某农村中学311名留守学生中,有47%的学生成绩较差,41%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10%的学习成绩较好,仅有2%的学生成绩优秀。
4、安全隐患较多。对于环境适应能力较差、自制力较弱的孩子来说,加强安全防护工作至关重要。由于学校与留守儿童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被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使他们缺乏道德约束和自我约束,因而时常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
二、解决我县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建议
留守儿童是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出现的新的脆弱群体,他们应该与所有同龄人一样,共享祖国的阳光雨露。关爱留守儿童,最根本的就是要保障其充分享有基本的受教育权和发展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健全关爱机制。在以校为单位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的基础上,在社区和村组应同样建立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关爱机制。在有条件的社区和村组创建“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示范点,成立以社区和村组干部、社区居民和村民以及教师和家长组成的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协会,整合资源建立 “代管家长”队伍,确保留守儿童关爱工程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2、积极引导本地就业,减少留守儿童数量。以推进工业发展为抓手,以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县内就业为出发点,努力从源头上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县有明显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应结合县域实际适度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县内承接劳动力转移的容量,吸引农民工安心在县内务工。同时,要着力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吸引更多的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就业。只有减少农民工外出数量,留守儿童的数量才能逐渐减少。
3、努力创新管理模式,构建教育保护网络。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政府部门要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社会化支持网络,对父母长期外出的留守儿童、离异家庭留守儿童、特困家庭留守儿童实行倾斜性政策,确保留守儿童“心有人爱、身有人护、难有人帮”。
首先,学校要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让其在老师、同学群体中茁壮成长,以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适时开展法制安全讲座和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他们走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次,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保护法》贯彻实施的监督力度。留守儿童家庭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父母在外出务工期间,一定要将自己在外务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主动地与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同时要经常保持与临时监护人之间的联系,尽可能多地与子女交流和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做到关心子女教育与挣钱两不误。
第三,要充分发挥各级组织功能,加大关注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政府部门应组织或聘请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青年志愿者等爱心人士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指导委员会”,号召全县各单位、组织和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寒暑假期间,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举办“城乡儿童手拉手联谊活动”,弥补留守儿童离开父母后的不适感和空虚感,进一步把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推向深入。同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力度,共同营造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学习与生活环境。
关键词:教师,叙事研究,专业成长
“教师成为研究者”, 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一个比较响亮的口号, 被视为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策略和有效途径。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 要求教师必须以一个研究者的身份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叙事研究为教师走进教育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叙事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建构故事, 借助反思和理性的力量来唤醒叙事者的教育自觉性和教育敏感性, 从而改变教育者的行为和观念。这种研究使教育科研回归教育生活本身, 作为研究者、反思者、教育实践活动的操作者的教师, 必然是这种研究活动的最终受益者。叙事研究是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叙事研究可以升华教师的专业经验, 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教师成长于教育教学实践中, 教学实践经验是他们的宝贵财富。这些专业经验不加以总结与研究就无法得到升华, 使教学活动成为一种简单的重复性劳动。而叙事研究则有助于推动教师深刻地认识其专业经验的重要性。每个教师都有众多但零散的教育经验, 这些经验与现象背后隐藏着许多教育理论。叙事研究就是要串联这些经验, 发掘其背后的价值与规律。
叙事研究是教师通过“说事故”或“经验描述”的方法, 进行思考与分析, 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叙事研究使教师深刻地认识其自身经验在其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与体悟, 不断促进其专业能力的提升。
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许多教师无力从事教育科研活动, 无暇顾及身身专业素养的提高, 很多教师不愿或不敢承认自己是研究者。叙事研究, 则着眼于教学实践, 从身边亲历小事开始研究, 反思与每日生活同在的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方式把教师从教育研究的误区中解放出来, 树立了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道路上来” (苏霍姆林斯基) 。在这种研究活动中, 教师的教育经验不断升华为教育理论, 从而更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 使其专业素养在实践、研究、反思中不断提升。
二、叙事研究引发教师深层次的反思, 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
叙事研究不是简单地记录教育生活, 而是观察与思考教育实践活动。所谓反思教育实践, 就是教师在一定教育理论指导下, 对过去教育经验的一种会诊、思考、评价, 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思, 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叙事研究以自己的教育过程为对象, 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审视、分析, 从而提升了教育经验, 改进了教育活动, 必然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写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 它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因此, 教师的个性化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行为将经由这种反思发生转化。通过反思, 总结经验与教训, 可以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性与预见性。因此, 教师写教育故事, 实际上是在寻求转化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突破口, 是在寻求变革课堂教学、发展自我的突破口。
教学叙事能帮助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情境和经验作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的理性反思, 从而切实地改善了自己的教学生活。这样的教学研究对教师来说才是最深入、最有效、最能深度唤醒教师情感意识的研究。
同时, 借助网络, 使这种个体反思走向群体反思。在交流中, 反思会更深刻、更彻底, 更见智慧。这种群体的反思, 势必形成群体的共同发展。教师不仅要自己开展叙事研究, 同时还应有更多的机会, 进行同事间专业经验的分享与互动。这种分享与互动能让教师感知自己的专业声音与观点, 激励教师提高的专业意识, 提升自信心, 以及从中学到有价值的替代性经验, 甚至批判、反省自己的经验。运用教师团队进行叙事研究分享专业经验的方法, 可以协助教师达成个人的、社会的以及专业的三个层面的提升。
三、叙事研究使教学研究走向深入, 使教师的教育活动更富实效性
由于教学实践活动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 往往会使某些预先设定的理论框架陷入困境, 使得理论与实际难以结合。叙事研究从关注教学实践活动出发, 不断进行理性的反思, 为理论走向实践, 指导实践, 开辟了新的途径。
叙事研究具有极强的实践性特点, 是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叙事研究使教师成为研究的主体, 使教育研究从专家手中回到教师手中, 从根本上解决了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通过对教育生活的研究与反思, 往往能比外来研究者作出更符合实际的结论。教师是教学活动最理想的观察者, 他们可以通过反思教学生活找到解决实际问题最合适的方式方法, 做出最贴切的改进建议, 并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不断进行自我检验、修正和完善, 在参与叙事研究的过程中逐渐使教师成为真正的研究者, 使他们的教育实践活动更富实效性。叙事研究的实践性、反思性, 无论对叙事研究者、同伴还是对学生、学校, 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叙事研究必须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 否则这种研究就会停留在“叙事”上而不能得结出理论硕果。因此要求广大教师必须结合教育实践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育理论。这是一种研究中的学习, 学习中的研究, 克服了以往单纯专业理论学习的盲目性, 解决了以往脱离实践的所谓“教育研究”的虚无性, 真正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叙事研究即拓展了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 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必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投身叙事研究, 表达和反思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
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的核心是专业知识的获得并形成合理的结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 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 (或) 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反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独特性, 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叙事研究中, 教师 (研究者) 以叙事的方式对教育生活、教学事件、实践经验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与深刻的分析, 从中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 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和价值。叙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于教师是否能够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是提升行动理论的必然途径, 也是发掘实践性知识的必然环节。反思, 将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理论化、系统化, 外化成显性知识, 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可见, 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有助于挖掘、显现和反思教师内隐的实践性知识, 促进教师在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过程中更新观念, 对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校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写教育叙事的过程, 就是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和调整的过程, 是更彻底的自我反思、自我学习、转变教学行为、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
五、积极参与叙事研究, 不断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教师的人文素养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它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 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能师、经师甚至名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叙事研究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进行叙事研究, 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教育生活的有心人, 要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 成为一个学习型的教师, 在学习中不断强化自己的人文素养;在叙事研究中, 教师要叙述一个真实的自我, 同时要求故事要具有感染力, 更能引起同行的共鸣, 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好的锻炼过程, 将更好地陶冶教师的思想与情感;通过叙事研究, 教师能够从叙述的事件中发掘出有利于改进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益因素, 或是发现不利于教学的因素, 并以此作为自己今后教学中值得发扬光大或引以为鉴的素材, 也可以供他人运用或借鉴, 使教师处于一种永远修正和丰富自我的状态中;叙事研究中, 教师实际上是在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教学、管理、德育、生活等角度的反思, 将使教师更加关注个人行为的后果, 将自己放在一个因果链条中去看待, 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教师叙事研究中, 教师的教学思想、育人观念、思想工作艺术、心理素质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注农村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荐阅读:
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报告01-15
关注家庭教育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06-15
关注青少年犯罪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07-07
农村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培训心得体会11-07
关注学生教学理念10-03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07-26
教学反思:关注教学细节,细节决定成败01-05
“关注交通关爱学生”教学设计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