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教育心理学(精选11篇)
曼海姆音乐发展中心坐落于杭州市下城区朝晖路182号国都发展大厦一号楼19层D室。本中心不仅致力于专业的少儿钢琴和少儿歌唱教学培训,在成人业余钢琴、歌唱培训方面也是有口皆碑。为了能够让学员获得最科学、最专业、最高效的教学指导,本中心特地引入国际上最新的教学理念,通过理性感性创造性兼有的教学模式,在陶冶学员情操,提升其艺术气质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情商和智商”,培养学生的音乐才能,增强学生音乐表达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曼海姆音乐发展中心以其“更科学、更专业、更全面”的教学宗旨,受到家长和孩子们的认同和喜爱,成为同类型的培训机构中家长们的首选之一。专业权威的四大特色,让曼海姆独树一帜,为其在业界带来极好的口碑和地位。
特色一:潜心研究的教学方法
曼海姆音乐发展中心潜心儿童声乐教学研究,总结其多年一线声乐教学培训经验,结合国际化的最新教学理念,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教学方法。针对中国少儿的学习特点,以审美作为教学指导思想,采用“点面俱到”的教学模式,“趣味式”的教学方法,在严把学员乐理知识和技巧学习的前提下,注重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让学员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爱上音乐,学好音乐。
特色二:个性化的教学制定
对于曼海姆而言,每一个学员都是唯一仅有的独立存在。无论是性格特点还是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基于此点,曼海姆会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自身情况,为他们量身定制专属的教学计划。追求艺术的个性化教育,帮助学员扬长避短,保持真我。
特色三:全方位的课程体系
在钢琴培训方面,曼海姆的教学集识谱,节奏,乐理,视唱练耳,技巧,演奏为一体,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音乐能力。
在声乐培训方面,曼海姆的教学采用一声乐课为主,辅以表演课、声乐基础课,让孩子在学习歌唱的同时,能够系统的掌握乐理知识和演唱技巧。
唱念做打, 手眼身法步形成了戏曲独特的舞台表现形式。因此, 戏曲表演普及教育, 一般来说应该是从少儿阶段培养和训练。这是因为戏曲表演体系 (程式化) 要求的是打好幼功基础, 就是体能综合技巧的训练。作为一名专业戏曲演员, 也是因为工作需要的使然, 这些年我很有幸介入了少儿戏曲教育普及工作。面对一群小学学生, 该怎样把他们引入传统戏曲之门, 是我首先面临的课题。对初次接触戏曲的孩子们来说, 舞台上浓墨重彩的化妆, 铿锵激越的锣鼓, 咿咿呀呀的演唱, 是他们最为感到新鲜好奇的地方, 对戏曲教育者来说, 这是启蒙的最佳时机。针对孩子们活泼好动的天性, 首先要制定一套让他们浅显易懂的教学方案。譬如在基本功上的压腿, 踢腿, 台步, 云手, 扇膀等等, 这些戏曲入门基础知识, 由老师作示范带领, 让学生们跟着模仿, 哪怕是歪歪扭扭的动作也是起点, 就像小学生初练书法一样临摹, 让他们形成一种概念和意识, 戏曲舞台上的每一个人物, 之所以好看好听, 都是通过肢体动作语言来完成达到的。在综合形体训练中, 每一个身段动作手把手教并由浅入深的反复练习, 在学生形成一定熟练后, 继而进行规范性辅导和矫正, 包括手眼身法步的姿势, 轻重, 力度的正确要求, 直至亮相时候的精气神等, 这段时间的训练, 也等同于业内所说的开功吧。其次, 在戏曲唱腔上进行教唱口授。学唱戏曲, 不同于教唱歌那样通俗易学, 老师需要极大的耐心, 逐字逐句的教授学生, 老师唱一句, 学生跟一句, 就像背书一样, 在学生对唱段基本熟记会场的基础上, 再进行唱腔节奏过门, 音准把握的辅导。少儿的心智毕竟是稚嫩的, 无论从理解力和体能上都很有限, 能模仿出大致模样, 才是启蒙教学的最终目的。从戏曲普及教育来看, 带领学生们逐步地掌握并假装扮演戏曲片段中的人物形象, 让他们享受别人的感受和认知, 让少儿在角色扮演中发现自己的潜能, 用热情, 想象和真诚和他们在一起探索戏曲舞台上的虚拟世界, 引导激发他们的参与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教授学生的戏曲表演老师, 其自身对戏曲的态度应当是积极乐观的, 自己所示范的唱腔, 变换的身段, 丰富的表情, 才能够让学生对戏曲产生求知的欲望, 才会被吸引住。
在合肥师范附属第三小学开展的少儿戏曲活动中, 我为学生们编排了少儿版徽剧《徽风皖韵》, 作为戏曲综艺类节目, 里面穿插有徽剧《贵妃醉酒》和《水淹七军》的片段展现。因为需要扮装彩唱, 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色彩艳丽的戏曲服装, 无不赶到惊讶好奇。在教授这两个片段过程中, 对学生们讲解贵妃醉酒和水淹七军里的故事和人物, 带领他们观看片段录像意在脑海中形成大致的轮廓印象, 等到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以后, 和学生们一同穿上水袖, 让学生跟着我的动作示范进行模仿, 对学生某一个动作要领, 哪怕是细微地方的进步都要给予充分的鼓励表扬, 课堂中经常爆发出掌声和笑声, 在这种轻松互动的学习氛围中让他们参与到表演中, 并领略到戏曲表演的乐趣。同时, 对剧目片段的难度充分把握, 在手把手的示范性片段教学中, 只需要学生们了解戏曲基本常识, 由不会到会, 然后自己能背下来做出来, 毕竟, 启蒙教育是初级阶段学习, 对学生不能刻意要求字正腔圆头头是道。在排练中, 我很留意并培养学生的耐心, 对学生不懂的地方, 把动作示范以说故事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讲解, 戏曲表演是行为艺术, “讲”与“做”同步进行的教学方式, 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示范中, 甚至带有师生游戏互动的潜意识在内, 其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不会淡化学习兴趣。也是和学生们打成一片所起到的效果, 他们一丝不苟的模仿, 虽然还显得很肤浅, 但是态度很认真, 没有叫苦叫累和不耐烦情绪, 这是我最大的欣慰和满足!为他们化好妆, 穿上戏装, 对着镜子里的自己, 孩子们高兴地手舞足蹈。有学生开心的对我说, 老师, 我会演戏了!演的是徽剧贵妃醉酒里的杨贵妃!演出开始, 望着舞台上穿着戏装表演的小家伙们, 虽然他们的表演显得还很稚嫩, 但是躲在幕后的我, 总是要使劲鼓掌为他们加油, 总是有一种自我偷着乐的成就感!
戏曲艺术启蒙教育, 建立在传统剧目学习的基础上。但是除了传统戏曲的学习, 学生们也要了解现代戏曲的大概, 让他们以舞台实践去感受去体会。在合肥葛大店小学校园戏曲活动中, 我为该校学生选择了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中的小分队滑雪片段。之所以选择该片段, 在于它节奏明快的舞蹈化场面, 身披斗篷英姿飒爽的解放军, 林海雪原中快速疾驰的画面情境, 较为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表演情趣。和着音乐节拍, 先做示范性表演, 让学生们明白这是一种戏曲与舞蹈的结合手段, 因为是群舞场面, 要求学生在舞蹈化表演中尽量动作一致, 不掉板不掉拍, 整齐一致。对于他们来说, 先是集体跟着老师动作模仿, 然后再一个一个的单独练习动作并矫正协调性, 直到每个人把舞蹈动作和音乐节拍背熟了, 再进行集体化的练习。对于这段舞蹈中腰腿手臂的舞动, 让他们明白, 每个人的表演都是和大家一起进行才能达到整齐, 如果一个人跟不上, 就会破坏这段舞蹈的整体感。可能是这句话反倒是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强心和自尊心吧, 在排练过程中, 我没有丝毫的疲劳感, 因为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希望自己能做得最好, 生怕自己会影响整体演出, 更因为学生们很看重这次舞台演出。望着他们的认真劲儿, 作为老师的我也是信心倍增, 觉得自己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这个片段演出, 得到了学校和家长们的一致欢迎, 甚至有家长说, 孩子接触戏曲, 就是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不需要他们做得怎样, 而是必须让孩子了解中国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学校老师和家长们观看演出中所露出的欣喜, 以及他们对孩子们报以的热烈掌声, 台侧的我无比轻松, 无比快乐, 因为我切身感受到了少儿戏曲教育活动的乐趣!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
少儿的想象力和模仿力都是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掘的。传统的美术教育,重在对于少儿现实画法和技法的培养,指定一个框架的内容,通过画笔去进行展现,通过外在的评价去进行美术水平高低的评比,于是我们的教学重点在于美术基础理论的巩固与夯实,固定框架内容的绘画练习,对于大众审美观和考试内容的要求契合程度。少儿美术教育局限在一个有效的圈子之内,而且局限了少儿更高水平的发展教育,这个局限需要我们有效突破。
一、点——找准关键点,以兴趣出发,四两拨千斤
1.抓准兴趣点,让美术轻松和事半功倍
当孩子心中和头脑中没有相关资料的时候,我们不能够让孩子们自由创作出自己心目中的图画,这种图画也不能够完全表现出他们的内心,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找出图画中的兴趣点,发现少儿绘画的方向所在,然后通过这个方向去提升起少儿的兴趣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去学习和思考,在兴趣的召唤下,去选择自己喜欢画的类型和风格,这就是一个点。一个可以切入的关键点,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这种倾向性往往能够带动学生的主动学习。
2.以点为重点,兼以吸收众长
条条大路通罗马,通向美术王国的大路成千上万,选准一条路虽然能够具有突破性,对于少儿的特长发展意义深远,但是单一的美术教育往往无法让学生全面发展,更需要吸收众长,这种吸收就是从各个绘画风格中将其优点拿来为我所用。
在少儿绘画中,对彩笔画、铅笔画、水彩画、水粉画、素描、油画、版画、国画等等,少儿有不同的选择和抉择,个人的兴趣爱好决定了其价值取向,这个点就是自身的发展点。每种绘画都有其不同的风格,而且有不同和相通的技法。我们在学习彩笔画或者铅笔画的时候,基本的线条走向与背景渲染,都是各种绘画相通的,而且最好都需要素描作为基础,这样更能够提升少儿的绘画水平。素描重在对于结构的勾画和比例的搭配,更能够提升画作的质感和距离感,举这个例子的目的就是在少儿美术教育中,要重点也要辅助,做到全面发展,这是我们需要有效思考的一个方面。
二、线——纵向深入学习和螺旋式发展,巩固加提升
1.重点突出,兼以技巧的共通
美术中互补的作用很强,我们往往在视野面不够开阔的情况之下,造成单方面的理解,由于单一的美术学习,往往限制了我们的发展。我们要求在少儿美术的学习当中,突出学习重点,但不是学习唯一,我们这个时候要遵循线性思路,不断地纵深发展,同时做到螺旋式的发展、巩固加提升。
我们不提倡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三心二意,也不提倡全面撒网,找到共同的东西,然后互相取长补短。例如一个孩子在学习水粉画作为重点的时候,这个本身就是一个关键点所在,可以作为不变的兴趣爱好,作为不变的一个主线,长时间在教授这种美术风格画作的时候,往往造成思维的单调性,找到油画作为辅助学习,两者在很多方面可以共通,水粉的调和与水粉画壁,油画颜料与油画棒,两种不同属性的绘画方式与技巧,可以在两者中体会,并且相互融合。同样是在一个平面之内创作,对于创作材料的使用,往往不同,我们可以将两者同时运用在不同的材料之上进行创作,将两者的风格相互融合。
2.形成螺旋式的渐进结构,复合式的学习与提升
不是为画而画,也不是为教而教,单一的目的缺乏持久的动力,单一的美术教育束缚少儿的思想,不利于以后的美术教育和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提倡螺旋式的教育结构,即在一定程度的时候,稍作停顿,返回到上一层去,让少儿进行自我琢磨和思考,找出可以创新的地方。
例如在素描的绘画学习中,关于十字分割的比例搭配,我们通过若干的十字线,将画作分割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在不同的区域之内我们进行有效的搭配与提升,这个过程锻炼的就是学生的观察力,而且需要长久的练习来巩固。孩子往往在比例搭配方面有所欠缺,在达到一定的时间段之后,我们稍作停顿,做螺旋式返回,进行巩固,对于以前画过的作品,进行二次修改,这种修改就是一种纠正,并且能够得到二次提升,这比单一的新作品练习,更能够提升很多,并且能获得许多额外的收获和体会。螺旋式的结构不是停滞不前,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前行,这种方式往往具有全面发展的结果,并且能够带来有效的创作灵感,我们教授美术时,在少儿当中应该提倡反复研习旧画作,并且将不同的地方进行修正,不断地将改进点渗透到新画作当中去。
综上所述,少儿美术教育除了要继承传统美术教育的优点之外,更要从少儿本身的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需求以及个人习惯等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找出更多更好的方法来进行教育创新。
参考文献:
[1]. 美术教育活动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08.
[2].玩美幼教·美术创意.日本学习研究社[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
[3].李洲君,李月.开心美术教育[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2011.01.
[4]. 屠美如.屠美如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10.
●好多学画儿童的家长,都被一个“病毒”感染着,那就是“画得要像”。●孩子的画是:画出所有的内容,不是画像所有的内容。●孩子的画,展现在读者面前的只是一个表面,好的教师能穿透表面看到后面的最精彩的部分或隐藏很深还没闪光的“闪光点”。不好的教师看到的只是一幅平常的画,其他的什么也看不见。
●科学的理论是讲道理,艺术的理论是不讲道理。
●艺术最怕“套路”,最喜欢“花花点子”,孩子画画也是如此.●儿童画是个性的展现,创造的体现,是不同凡响,是独一无二。儿童画的画有了这几条,即便是画面“乱七八糟”,“一塌糊涂”,也是最优秀之作。●有好多画画的孩子胆很小,无论老师怎么启发就是画不大。研究表明,胆小的孩子一般意志也薄弱,办事缺乏主动,爱依赖别人,更缺少创新精神。这一现象的形成跟孩子缺乏父爱和母亲过于亲密、依恋及长期生活在“母性群”周围(幼儿园或亲戚阿姨)有密切联系。父亲带给孩子的坚强、勇敢、大度、承受力和阳刚之气是其他人很难替代的,父亲多给孩子玩,多带孩子在“男人圈”里玩,就能解决“依恋”问题。
●画画不求结果,只求过程;画法不作“统一”,只求“个性”,这就是儿童画。●好的辅导方法,不是把孩子培养成画啥像啥的高手,而是学到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水平。1/4 ●孩子的画,画得自由,就是教师的成功。
●孩子的画是从抽象走向具象的,但孩子的抽象不是成人理性化的抽象,孩子的具像也不是客观真实的具像,而是孩子们自己心里的东西。
●我们做教师和家长的,在表扬和批评孩子时,不能图自己一时的痛快,要多重视孩子的心理感受,要当个有心人,用心去聆听孩子的心声,做到心细些再细一些。要“惜话如金”,不要轻易的表扬和批评孩子,尤其是批评更要慎重。现实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和想法,进入孩子的心灵深处,才能谈尊重孩子,只有尊重孩子,才能当好孩子的朋友,孩子才拿你当朋友。●孩子就是孩子,由于年龄的原因,他们再有慧眼,也难穿透“假教育”的黑洞。在这个意义上说,辅导老师的审美眼光及分辨能力还是很重要的。●作为一个儿童美术教师,你只有了解了孩子的心理活动,你才有了通向孩子心灵的“通行证”。
●孩子在看问题时,仅凭感觉或直感,还不懂得理性思考,孩子奇异美妙的幻想与想象几乎占了生活的全部。他们相信一切神话、童话都是真的,家长一定不要告诉他们“灰姑娘是不可能骑着由动物变成的马车参加王子舞会的,孙悟空不可能一个跟头翻十万八千里”。等孩子长大了自然会明白这不过是神话故事,实在没必要这时扫孩子的兴。
歌唱是人们喜爱的一门艺术,这与歌唱艺术的特点是分不开的。因为唱歌可以不受演出条件的限制,直接通过歌喉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是人的自然需求。其实,孩子出生的第一声啼哭,就是人生的第一次歌唱。只要不是哑巴,人人都能唱出自己所喜爱的歌曲。
从事少儿声乐教育已有五载有余,虽然在学校学习的声乐专业比较成人化,但是通过不断的努力摸索和实践,我从基本的音乐教学到少儿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些许体会,为将来培养出更好更多的少儿歌唱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
1、关注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它出自于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这种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就会产生对有关事物的兴趣(如学习兴趣)。学生若对所从事活动感到兴趣,就会导致活动动机乐趣化,活动因此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倾向和自觉行为。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学习一定活动的爱好,导致能力的锻炼和相应的发展,发展了的能力在活动成功上有积极作用,而成功又反转来‘强化’爱好和兴趣。可见,兴趣爱好能激发活动的自觉性,有助于个性心理特征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少儿对音乐的兴趣大多较高,那么让孩子维持这样的心理并使其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是为下一步的训练必要的充分的准备。我对同年级的两个班做过半年的实验,一个班的整体音乐天分教高,对节奏和音准的把握较好,乐感也较强,学习歌曲的速度很快,而且具有一定的表现力,另一个班相对在各方面都差一些。在对两个班做了充分的了解之后,我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对较好的班按照正常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而对较差的班级则加以更多的关注,在教学形式上多样化,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唱、演、欣赏等各个方面入手,扩大学生的音乐知识面,不仅只局限在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最大的提高。结果这个班的整体水平上升很快,音乐表现力反而比另一个班有更快更大的进步。所以对孩子兴趣的培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有时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而且不会因为老师的忽略丧失可能出现的好苗子。
2、让孩子乐唱
一、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家陶行知说:“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舞蹈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少儿舞蹈大都有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及深刻的教育性,有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在教学中应重视每个环节的启发引导。针对少儿的思维敏捷、聪明伶俐、自尊心强,但可变性大、思想不稳定等特点,教孩子们在学习、排练、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学会认识事物的真、善、美。启发他们在学习中要刻苦,要历练意志,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什么都是平时一点一滴磨练出来的。教他们认识舞蹈是肢体语言,通过每个肢体的动作,培养、提高自己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和动作协调能力,手、眼、身、法、步不仅协调一致,还要优美、耐看。还要求孩子们有很强的团队精神,一定要严格遵守纪律,尊敬师长,有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及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二、重视开发少儿的创造力。“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这是因为孩子具有创造力。他们机敏灵活,喜欢新鲜、变化的事物,单纯、自信、善于幻想,舞蹈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土壤。但是,少儿又同时年幼,缺乏生活经验和自我调控能力,心理发展还不成熟。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以鼓励为主,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相结合。在舞蹈过程中,一举一动一丝不苟、协调配合、动作一致,使他们的大脑不断调整,创造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教学中,重视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启迪少儿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新的思路。少儿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模仿能力,加深了对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动作的内涵。
三、增强少儿的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少儿舞蹈教育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舞蹈的本体是肢体运动,因此少儿舞蹈是孩子们通过娱乐达到健身的最佳方式。同时通过舞蹈矫正不良的形体,以改善过于肥胖或瘦弱儿童的形体,从而使儿童的生理素质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少儿都生活在充满阳光的时代,活泼开朗、天真浪漫、可塑性强。但从另一方面看,他们没有经受过苦难和挫折,所以有的孩子很娇气,承受能力差,极易产生挫败感,动摇信念。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优点,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注重形式的多样性,把心理素质培养和肢体训练结合进行。同时,注重同少儿随时进行沟通,真心交朋友,晓之以理。既考虑照顾他们的自尊和面子,又鼓励他们积极上进。教育他们要针对个体特点,抓住重点,攻克难点,突破弱点,增强信心。有耕耘就有收获,只要奋斗必有成果。
一、中国芭蕾舞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芭蕾舞艺术作为西方的舶来品, 在中国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 大多数国民都被芭蕾舞艺术的优美、高雅而折服。在芭蕾舞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 我们又不得不提出目前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大部分国人说看不懂芭蕾舞;二是职业芭蕾舞教育和芭蕾舞普及教育的二元格局。第一个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长期的二元格局。
芭蕾舞作为表演性艺术不仅需要演员的精湛表演, 同样也需要会欣赏的“眼睛”。换言之, 芭蕾普及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欣赏芭蕾舞的“眼睛”。当越来越多的国人在接受过芭蕾普及教育之后, 就具备了一定的审美品格, 同时也会产生审美需求, “看不懂”的问题也就相应得到了解决。反观西方的欧美国家, 他们在芭蕾普及教育工作方面做得非常到位, 很多小学生在放学之后都能够接受到芭蕾教育。2007年美国保罗泰勒舞团访华演出期间, 笔者和驻团评论家苏珊女士进行了学术上的探讨, 她告诉笔者:在美国, 芭蕾普及教育有两种形式, 一是政府资助的教学机构;学生在放学后可以参加由职业芭蕾舞者施教的培训, 不需要交纳学费。虽然硬件设施不尽如人意, 但是教学是正规的。在规训孩子们身体的同时, 培养他们欣赏芭蕾舞的习惯。二是私人成立的教学机构;这个群体中的成员除了大部分学员是出于爱好来学习芭蕾舞之外, 还有一部分是想通过这样的训练进入高一级院校接受职业芭蕾舞教育1。也就是说, 他们的芭蕾普及教育和职业芭蕾舞教育是相互衔接的, 这样一来, 不仅培养起国人欣赏芭蕾的习惯和兴趣, 也为职业芭蕾舞教育输送了大批表演、编导及理论人才, 从不同的层面推动了芭蕾舞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 中国芭蕾舞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只有当孩子们具备了芭蕾的审美之后, 才能走进剧场观看芭蕾舞表演, “看不懂”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虽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事情, 但是只要职业芭蕾舞教育界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一点, 在不久的将来, 芭蕾舞演出的票房和职业芭蕾舞教育都会有所受益。而从“娃娃抓起”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在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中实施舞蹈科学, 也只有在科学的层面上进行芭蕾舞教育, 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才能得到芭蕾艺术的滋养!
二、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舞蹈科学
少儿芭蕾普及教育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年龄小、身体娇嫩。他们正处在生长发育最旺盛的时期, 身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尚未成熟, 特别是青春期, 身体状况变化很大。此时期进行合理的运动, 能促进他们的身体发育, 相反, 不合理的运动就会妨碍他们的身心健康。2可见, 当下的教育对未来的生命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所以, 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更需要舞蹈科学, 它是芭蕾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据笔者对北京舞蹈学院周末芭蕾舞考级班的学员以及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等10余所芭蕾舞培训机构的500余名学生进行调研后发现, 最小的孩子从四周岁就开始接受芭蕾训练, 5——9岁的孩子占60%, 10——12岁的孩子占20%。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 舞蹈科学越发显得重要。所以, 作为芭蕾教师而言, 必须具备足够的舞蹈科学知识, 才能避免训练中的损伤, 提高教学质量, 推动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的发展, 进而对职业芭蕾舞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仅以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中的“外开”为例, 就可以管窥到舞蹈科学在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外开在古典芭蕾舞教学中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 在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中同样如此。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盲目追求绝对的外开, 结果导致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要领的情况下以脚的外开代替整条腿的外开。久而久之, 不正确的“外开”就是使学生的脚部变形, 形成“倒脚”的毛病。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芭蕾舞演员, 而是通过古典芭蕾科学、系统的训练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体态, 初步掌握芭蕾开、绷、直、立的审美。目的的不同将直接导致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差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外还需要深入研究教学法, 学习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 做到因材施教, 用舞蹈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 努力使自己完成从演员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不仅承担着提高国人审美素质的任务, 也将为职业芭蕾舞教育的进一步繁荣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接受芭蕾普及教育开始学会欣赏芭蕾舞, 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通过芭蕾训练掌握了它的审美方式, 当越来越多具有芭蕾天赋的孩子从普及教育走进职业芭蕾舞教育, 我国的芭蕾舞事业必将迎来又一个春天。毋庸置疑, 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关系着中国职业芭蕾舞教育的未来与走向。而舞蹈科学这门新兴学科则会在职业芭蕾舞教育和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两个领域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少儿芭蕾舞普及教育呼唤着更多从事职业芭蕾教育的有识之士给予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更呼唤着舞蹈科学前沿性的研究成果予以强有力的理论是实践保障, 为谱写我国芭蕾事业的又一华彩乐章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摘要:中国的芭蕾事业经历了五十年的风雨历程, 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伴随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进程, 芭蕾舞普及教育在国内迅猛发展。舞蹈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为舞蹈人才的培养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作为职业舞蹈教育领域新兴的学科, 在芭蕾普及教育领域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受教对象的年龄小, 身体娇嫩, 舞蹈科学是避免受教者身体受伤害的保障, 也是推动中国芭蕾走向繁荣的内在驱动力。
关键词:少儿,芭蕾普及教育,舞蹈科学
参考文献
[1]美国保罗泰勒舞团评论苏珊女士访谈录.
关键词:少儿心理;优秀少儿动画作品;角色性格;故事;色彩;音乐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1-0218-02
动画片作为一种假定的电影艺术,是运用虚构、幻想、神似、变形等手法来反映人们的愿望。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三至五岁的孩子对他们比较容易理解的动画片、广告、幼儿节目等能专心致志的从头到尾看完;其中,广告是三岁左右的幼儿特别爱看的,尤其是有趣味性的广告他们甚至能专注地看上十多分钟,动画片则更久,几乎可以持续看三十多分钟;6岁以上的幼儿不仅对视觉形象感兴趣,而且能同时接收听觉方面的刺激信息——对白;而6岁以下的幼儿则完全无视对白;研究还表明:四至六岁的幼儿对节目中的重要信息很敏感,看完节目后能回忆起重要的情节内容,而对不重要的部分则往往记不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儿童的注意力始终具有明确的选择性,他们只接受那些他们感兴趣而且能理解的信息。他们具有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思维特点。虽然儿童在看电视时不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电视上,但这已使得他们获得了足够的信息,使播放的内容被感知为完整的事件。
从表中可见,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的主要元素有:好看的色彩、知识性、好听的音乐、有趣逗乐、可爱的形象。其中,三至六岁的孩子特别关注色彩和形象;随着年龄的增加,可爱的形象、新鲜的知识、好听的音乐、有趣逗乐成为他们选择动画片的重要指标,而好看的色彩则居于选择的次要指标。其中好看的色彩、画面变化快属于动画片的形式方面的指标,增长知识属于内容方面的指标,而其他几项指标则包含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由此可以总结出,受儿童欢迎的动画片的基本元素包括以下几项。
一、鲜明的角色性格
在动画片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角色塑造了,风格独特、个性突出、表情生动的动画角色是动画片的生命线,而在少儿动画中人物造型尤为重要。成功的动画角色的塑造具备如下几个特征。
1.幽默性
高度假定性和夸张是动画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动画富于活力的源泉。在造型设计中采用富有幽默感的动画角色造型是很关键的,不管这个角色是动物、人物还是富有人性的任何物体,只要是具有幽默感的造型,他自身强烈的感染力会使观众不自觉的进入角色扮演的情境,感同身受。
动画造型的幽默性还体现在动作设计上。角色性格能通过个性化的动作表现出来,造型风格和动作设计风格要匹配,如果造型风格是夸张、漫画式的风格,动作设计也应该是夸张或漫画式的。比如迪斯尼动画片《猫和老鼠》中极度夸张甚至匪夷所思的动作设计正符合少儿幻想或潜意识中的人物或动作样式,也因此这种过度的表演与动作设计是符合少儿审美规律的、也是合情合理的,是少儿第二世界的再现,给少儿以新奇的视觉与心理感受。
动画片的本质在于“动”,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动作作为动画片的基础的话,那么这部动画片会显得平庸,很难取得成功。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六岁以下的幼儿在看美国儿童教育电视节目“芝麻街”时,往往专注于片中的视觉形象,如各种动物主人公的衣着、长相、动作表演等,而不理会他们之间的对白内容。而实际上,“芝麻街”就是用以上这些视觉元素来对学龄前的儿童进行智力和文化启蒙,它对儿童节目的创新和革命以及受影响的观众数量的庞大都说明制作者十分了解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心理。
2.真实性。
艺术再怎样夸张,故事、人物还是应该接近观众身边的人和事,主角也有常人的小毛病或是缺点,这是亲切感和共鸣的首要因素。如《大耳朵图图》中的图图虽然调皮捣蛋还爱耍小聪明,但善良可爱;《狮子王》的主角辛巴,从顽皮任性蜕变成坚忍勇敢;即便是小角色的塑造也遵循这一规律,比如作为丑角塑造的丁满和彭彭,虽然喋喋不休但乐天快活,给大家带来幽默逗趣和欢笑;《花木兰》里的木须龙自大虚荣但有梦想且善良;《冰河世纪》里贪吃的树獭西德,懒散呱噪但是友好幽默。这些小配角活泼有趣,行动莽撞,大大咧咧,能做出夸张的动作,性格鲜明,在造型上没有任何的矫饰和夸张,因为不完美引起观众共鸣,也因此显得格外真实。
一个可爱的典型形象往往成为少年儿童的时尚流行标。儿童的世界充满美好的幻想,有许许多多的希望,这些动画角色就像少儿的好朋友,和他们一起成长、探索世界,究其原因就是,动画角色生活化和人性化的塑造能引起大家的心灵共鸣及心理认同感,这也是角色塑造的基础。
3.不說教。
好的动画片大都是主题健康和合理演绎兼备,如机器猫虽然给了大雄很多神奇魔力的仪器,但一旦大雄企图借机偷懒就会遇到麻烦,让观众懂得不努力是行不通的。所以寓教于乐也要懂得儿童心理学,才能产生共鸣收到预期效果。
二、简单有趣的故事
动画片一般都包含扬善惩恶的情感,这一点与儿童价值观相契合。儿童对好坏的分界相当清晰,太复杂的价值观通常会让他们不知所从,甚至产生误判。所以情节简单的动画片能让儿童分辨好坏,人人都喜欢欣赏自己能够理解的作品,儿童也不例外,因而他们容易被故事中简单的情节所吸引。
我们不妨来比较一下东西方文化在儿童动画和童话故事领域表现出的差异。东方童话及动画片通常是重视故事情节,且一定要在故事中有明显的教育意义;而西方的童话更重视人物塑造,围绕主人公展开的故事都以塑造形象为目的。以孔融和樱桃小丸子做个比较,孔融除了让梨还做过其他什么事,很少有儿童知道,至于能否学习孔融“让梨”体现出的好品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儿了;而对于樱桃小丸子,儿童很容易说出她做过什么事儿,但未必能明确的说出她有什么好品德。
有趣的故事是幽默之本。动画是成人心中的幻想、孩子心中的真实。故事呈现的方式非常重要,直白说教式的模式显然不利于影片和观众沟通,容易将观众至于作品以外,严肃的主题需要借助幽默趣味性的表达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从而接受,这才是正确的故事讲述方式。
三、有着特殊作用的色彩
色彩是动画片中极其重要的视觉元素之一,在刻画角色情感、营造场景环境氛围、增强丰富真实的剧情画面、动画片的欣赏价值等都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颜色在视觉上有着约定成俗的含义,给人特殊的心理感受。比如红色象征热情、爱情;蓝色象征宁静,辽阔;绿色象征和睦、健康;黑色象征邪恶,紫色则象征高贵。
在动画片中,色彩起到了标识和暗示的作用,如《三个和尚》中小和尚穿的是红色衣服,突出了人物的稚气和天真;长和尚穿的是蓝色的衣服,显得不热情冷漠、小心眼;胖和尚穿的是黄色衣服,给人以憨厚、可爱、容易亲近之感。颜色会给观众心理暗示,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或人物。
在动画片中人物设定更是如此,为了不让角色的外形给观众带来混乱,人物所穿的衣服、鞋子、裤子的颜色,甚至是头发的颜色,在整部影片中都不会发生改变,观众只凭借衣服的颜色就能确定他是谁,色彩要比名称、形状更直接,它起到了重要的识别作用。
此外,动画片的受众群是决定色调运用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著名的捷克动画片《鼹鼠的故事》,影片中大量装饰色彩的运用,都是创作者精心设计的,形成的超于真实生活之上的色彩语言,高度概括、对比强烈的装饰色彩受到儿童的喜爱,符合儿童抽象的心理特点。
与传统绘画的色彩相比,动画片中的色彩更侧重于用来表达情绪、心理特征、气氛渲染、确定风格基调等等。动画的本质就是高度假定性,所以色彩的运用不受真实色彩的约束,有很强的主观性,同时趣味性也因此而来。比如动画短片《三个和尚》中,胖和尚因为酷热,脸到身体都迅速由白变成红,喝水之后凉快了,脸及身体又由红变成白。这种色彩的设计能够把抽象的情绪用可视的画面表现出来,符合儿童富于想象的观赏心理。
四、艺术化的声音
语言、音乐、音响,是动画片中构成声音的三个基本元素。
动画片中的声音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夸张性和喜剧性,它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高度抽象化的声音艺术。它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情绪的重要手段,并能够直接表达导演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
1.旋律单纯、朗朗上口的音乐。
在这里,动画音乐包括主题曲和音乐。
少儿往往能够记住很多动画片的主题曲,甚至很难的一些长句子也能完整的背唱出来,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优秀片主题曲都比较生动、悦耳、旋律性极强,有很强的节奏感,并且在影片重要片段中会反复出现,除了增强剧情本身的感染力也加深小观众的记忆,再加上他们爱模仿的天性,所以他们能熟练的背唱出来。
除了旋律欢快便于哼唱之外,朗朗上口,简单好记的歌词也是重要的因素。动画片的主题曲歌词通常根据剧情来写,用简短而生动的语句让观众能迅速了解这部动画片大致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比如国产动画片《大耳朵图图》的主题曲歌词:圆圆的脑袋,大大耳朵,笨手又笨脚,跑步像陀螺,动小脑筋,总是出错,想要做好事,但总闯祸。爸爸说我是个,是个机灵鬼,妈妈摇头叫我,叫我淘气包!图图,我是爸爸妈妈心爱的小孩,图图,这世界有了我快乐少不了,图图,图图。我的小肚皮,圆圆鼓鼓,里面装满了,冰激凌蛋糕,老师你可知道,乖小孩的苦恼,我最爱在阳光下,蹦蹦跳跳,图图,我是爸爸妈妈心爱的小孩,图图,这世界有了我快乐少不了。歌词简介的概括出动画片的主要剧情,在听到歌词的时候同时会再现相应的画面,自然记忆更加深刻。
动画片是视听的艺术,除了画面,优秀、恰到好处的音乐是另一个重要因素,音乐代入感强,能满足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激发他们对于剧情的有效联想和情感共鸣,刚出生的婴儿对于音乐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感受力,会随着音乐手舞足蹈,所以很多给低幼儿看的动画片甚至没有对白,用音乐代替对白和音效,来烘托气氛、参与剧情、强调角色动作。比如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早期的《米老鼠和唐老鸭》,幽默感十足的音乐配合夸张富有想象力的动作设计,全世界的小观众都能很轻松的理解剧情。
2.个性化设计的音响。
音响通常是增强影片的生活感和真实感,它使高度假定性的、虚拟的动画世界变得真实可信,但在动画片中,音响的功能不仅如此,动画片中的音响常常也是高度夸张变形的,强调幽默感、趣味性和想象力,配合精心设计的滑稽的动作和抽象概括的场景,产生不同于真实世界的独特的趣味性和单纯梦幻的情感享受。
3.有想象力的配音。
对白承载着重要的叙事功能,口语化、个性化、幽默感十足的对白能引起观众共鸣。在动画世界中,万事万物都可以说人类的语言,一只会唱歌的小鸡,一片会跳舞的猪肉,一条能行走的扫把,一块会暴跳如雷的橡皮,对于孩子来说,这很正常并且受到他们的喜爱,我们经常会看到孩子会跟他们的布娃娃或者是小宠物甚至是想象中的朋友聊的很起劲。
基于动画片的这种特性,动画片的配音演员要富有想象力,靠对動画本质的理解,结合人物性格,用自己有特色的声音塑造个性化的角色,使观众仅仅通过声音就能判断人物的性格特征。
优秀的配音可以表现出角色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一些经典的配音让观众乐于模仿,印象深刻,比如李阳版的唐老鸭配音,带着破锣般的嘎嘎鸭叫、节奏较快的声音,塑造出唐老鸭脾气急躁,呆头笨脑的特点,与绅士般彬彬有礼的米老鼠形成鲜明的对比。唐老鸭那一句类似鸭叫的“啊-哦”,夸张幽默的语气使得这个感叹词成为唐老鸭的经典标签。
动画片中的配音还会在音色、音调、语气节奏等方面有些夸张和变形,以此赋予声音一定的形像特征,便于塑造角色形象、性格和特殊的情境要求。比如《猫和老鼠》中,猫被老鼠手持平底锅拍成铁饼状,猫不仅像铁饼一样滚动而且滚动停止倒地的时候还会发出铁块“叮铛”的声音。再比如说有些影片中表现外星人时,常常赋予他们听不懂的像是乱码一样的叽里咕噜声,而且语速很快,除了表达一种滑稽感之外,也传达出与人类格格不入的感觉。
前期:
带领小盆友认识画画儿,了解画画的乐趣,主要是让他们对美术产生真心的喜欢,同时启发他们本身的思维。(4周)
中期:
目标转移到孩子手上功夫的练习,引导孩子怎么样将一张画画完整,培养一种作品的意识,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物体的画法和技巧。(8周)
后期:
一种绘画意识的加固,多兴趣入手,培养孩子们认识生活,描绘生活的能力(4周)
一、油画棒课程
了解油画棒的基本用法,画法,主要目的是做兴趣培养,培养认识色彩的能力,培养自由搭配色彩的能力,更多的是启发他们的思维。让孩子养成自主习作 绘画的习惯。
二、线描课程
主要学习一下基础线描装饰,利用单色绘图,描图,更多的是注重孩子手上功夫的养成。学习了解装饰线描的乐趣,并且培养如何将一张作品绘画完整。掌握一下物体的基本绘画技巧
三、装饰画课程
主要是将前面两个课程的结合运用,用色彩搭配来绘画。让兴趣成为一种绘画的习惯,启发孩子们搭配思维。
四、手工课程
培养孩子们动手实践能力,养成一种独立操作的习惯,了解剪纸,彩绘泥塑的做法。
五、拼贴画课程
本门课程是手工课程的延伸,培养动手能力的同时,学会利用身边材料作画,了解更多的绘画语言,不让思维单一,固定。
六、少儿素描课程
1、北京明天幼稚集团
北京明天幼稚集团成立于1995年3月25日,是海淀区教改试验区成立之后创办的首家以集团办园模式为特征的大型学前教育机构
2、泡泡少儿教育
泡泡少儿教育是新东方集团旗下唯一也是全国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少儿英语培训品牌。泡泡少儿教育成立于2004年,致力于为3至12岁的少年儿童提供全学科一站式的教育服务。
3、瑞思学科英语
2007年,依托霍顿·米夫林·哈考特(HMHG)集团丰富的全球教育行业经验和优质教育产品资源,瑞思学科英语正式成立,为3-12岁中国孩子提供原汁原味的美国7个年级全英文完整学科体系教育。
4、思想谷少儿学习力教育
北京思想谷少儿学习力训练教育,根据美国哈佛大学与英国ELLI组织研究,结合东方的教育体系,与中国少儿教育研究院共同开发针对6-15岁少儿学习力训练的课程,专注少儿综合学习力训练,致力于培养新一代人才。
5、红缨教育 红缨教育”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产学研一体化的幼教机构,不仅拥有自己的研究所,还拥有自己的幼儿园,另外,红缨还研发大量幼教产品。红缨的产品、红缨的方案均基于在幼儿园一线的反复实践论证
6、巨人学校
巨人学校成立于1994年7月18日,她积极响应“教育为本,科教兴国”的口号,率先提 出“0—99岁”的教育方案,强调终身素质教育的治学理念。
7、ABC少儿英语
ABC教育集团以外语培训和基础教育为核心,拥有短期培训系统,基础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教育研发系统,文化产业系统,科技产业系统等多个发展平台
8、典范英语
《典范英语》(Good English),原名《牛津阅读树》(Oxford Reading Tree),是从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原版引进的英语母语学习材料,闻名英国,享誉世界。
9、红黄蓝幼儿教育
红黄蓝幼儿园是红黄蓝教育机构旗下为2-6岁中国儿童提供专业幼儿教育服务的知名幼教品牌,成立于1998年,率先研究成功了早教教材
10、美吉姆国际儿童教育中心
摘 要 分析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教学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阐述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育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钢琴教学;特殊需要少儿;特殊教育
中图分类号:G76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96-02
特殊需要少儿(特殊需要儿童)是指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或者在学习和生活中与普通儿童相比有很大的差异,需要一些特殊照顾或者帮助的人。这包括高于正常的超常儿童,学习困难的儿童,在视觉和听觉上有障碍的儿童,也包括在某一个方面或者某个时期在发展或学习中需要短期或者长期的各种特殊服务的非残疾儿童。现在许多国家用“特殊需要儿童”代替了“特殊儿童”和“残疾儿童”的称呼,主要是为了消除这种称呼对残疾儿童及其家长等造成的消极影响。本文所说的特殊需要少儿主要对象包括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语言障碍甚至智力障碍的少儿。对这些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育,就必须想办法克服障碍。在实际教学中,特殊需要少儿对音乐的需要远远超过常人的想象。通过用音乐的方法与少儿建立沟通的桥梁,帮助特殊需要少儿走出内心世界。
1 对特殊需要少儿的音乐教育现状分析
在发达国家,对特殊需要少儿的教育分为两部分,在日常学习中他们会有一部分时间在普通班里学习,而另一部分的教育是特殊教育教师实施的。随着年龄和教育程度的增长,情况有所好转,会逐渐纳入正常学生的教育中。而现阶段,我国对特殊需要少儿教育不仅缺乏充裕的资金支持,并且没有建立较成熟的运作模式。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大部分学生是在听觉上或者视觉上有障碍,有的存在语言障碍、智力落后等。而对于在学习上或者情绪上有障碍的少儿缺乏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导致这些儿童得不到有效的帮助。我国缺乏专门针对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特殊儿童进行教育的学校,只能在普通班里学习。但是普通班级的教育根本满足不了特殊需要少儿的需求。
已经有人在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音乐的培养,并且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不少成功的例子。在我国湖北武汉有一名智力障碍的儿童,由于父亲从事乐团工作,经常带他去参加排练演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位智力障碍的儿童从电视中自学能够指挥乐队,甚至可以独立演出。这说明特殊需要少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做出与正常人一样的成绩。有实验研究表明,正常的婴儿在4个月的时候就已经对声音有反应,并且在学习、智力、情绪等方面,有障碍的儿童与正常儿童在这方面没有差别。所以当发现他们不能正常用语言表达时,可以借助音乐来抒发内心的想法。音乐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也符合儿童发展的特点。
2 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学的方法和建议
音乐对于特殊需要少儿具有重要意义,现在一些特校已经有对特殊需要少儿开设钢琴课程。正常人在学习钢琴时都会遇到各种难题,更何况教学的对象是特殊的少儿,所以在钢琴教学上有一定的难度。在钢琴教学中,教师是关键,要多鼓励学生,让特殊需要少儿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取得他们的信任。针对特殊需要少儿的鋼琴教学上提出一些建议,希望有利于钢琴教学[1]。
避开曲谱,模仿式教学 教师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学,应该尽量少用曲谱,采取模仿教学。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法,对曲子熟悉之后再用曲谱练习。由于特殊需要少儿的沟通能力和控制力较差,教师必须要做到带领学生分析曲谱,把曲谱拆分开,帮助学生找出乐曲的规律,认识曲谱、背会曲谱。教师在教学生时应该具备耐心,多鼓励学生。
选择适当的曲目 要选择适当的曲目进行重复练习,对曲子选择要精,在课堂上要循序渐进选择曲目练习,对特殊需要少儿的指法练习可以简化曲谱。在节奏上可以采用多种变换的方式,使得学生对钢琴的指法练习保持新鲜感。在选择曲目上可以选取一些名曲改编成四手联弹,教师与学生可以互换角色。在钢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性的掌控力[2]。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敏感性,是学生学会聆听音乐,并且有能力学习掌握别人钢琴演奏的技巧。
陪同练习 特殊需要少儿不同于正常少儿,在教课结束之后,学生需要自己重新学习和练习,在学习的内容上阅读曲谱,明确钢琴的音准,理解音乐记号的含义。练习新学的曲谱,避免错误。这些要求对于特殊需要少儿来说会有些困难,所以在课程讲解结束之后,教师要做陪练[3]。
加强示范 教师在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学时要做好示范。因为特殊需要少儿沟通能力较差,如果在教学中使用大量的词汇,会加重学习负担,教学效果也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示范动作,通过不断重复示范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教学的意义
对特殊需要少儿进行钢琴训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钢琴中多种声部的旋律可以提高注意力。钢琴是和声乐器,能产生单声部、双声部以及多声部的旋律,学生可以通过练习单旋律和多旋律,提高听力。声部的练习具有很高的要求,这无形中提高了特殊需要少儿在钢琴练习中的难度,有利于学生锻炼注意力,对学习障碍和情绪障碍的少儿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对许多轻度障碍的儿童,学习钢琴有助于恢复成正常儿童一样;对于中度或者重度障碍的儿童来说,学习音乐体现了自身的价值。通过钢琴教学,也为特殊需要少儿开辟了一条道路,一方面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另一方面钢琴成为特殊需要少儿传递内心想法的载体。
钢琴教学对特殊需要少儿的身心训练有很大的帮助。在弹钢琴时需要双手配合,在钢琴的复调乐曲中对双手操作的要求更加严格,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身心发展的协调性。钢琴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一对一”,有利于教师方面直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进行钢琴教学。,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训练钢琴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眼、耳、手等的协调能力。
4 结语
在对待特殊需要少儿教育上,我国的教育方式比较落后,缺乏资金,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我国已经开始重视特殊儿童教育,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针对学习、情绪等障碍少儿的钢琴课程提出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使用曲谱,帮助学生划分曲谱、认识曲谱并且记忆;在选择曲目上要有一定的依据,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选择不同类型的曲目,教师也可以对一些世界名曲改编加工成四手联弹的曲谱,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互换角色演奏;在教课结束之后,教师要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应该加强陪练的作用。
让特殊需要少儿学习钢琴是有必要的,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钢琴是和声乐器,具备多声部,加强多声部的练习可以提高特殊需要少儿的注意力。钢琴的学习可以改善特殊需要少儿的发展状况,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学习钢琴,特殊需要少儿可以把内心的想法寄托于音乐中,抒发情绪,也更容易理解他们的需求。学习钢琴可以有效提高特殊需要少儿的身心协调性,钢琴演奏时需要双手的配合,再加上钢琴踏板的要求,锻炼了特殊需要少儿多个部位的协调发展。因此,应该加强对特殊需要少儿的教育工作,积极探索教育方式、方法,使这些儿童同普通儿童一样享受社会的关怀和呵护。■
参考文献
[1]尹颂华.浅谈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中的钢琴教学[J].人民音乐,2008(8):62-63.
[2]郭洁.钢琴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实践应用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