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案研究报告 文档(精选8篇)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较为迅速,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挑战,而农村教师外流、分布不合理、质量偏低,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新形势下,要解决农村教师队伍管理存在问题,必须加强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师资培训 关键词:农村教师? 管理难点? 对策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不可少的动力,而农村教师管理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阻碍着农村教育的发展,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我们必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强化培训。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也亟待加强,农村教师数量不足、素质偏低、结构不够合理、编制标准不够科学等问题比较突出,影响了农村教育的质量,从而影响了整个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学校的各项发展因素中,人的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校能否保持又好又快地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农村教师队伍现状分析 农村教育是整个教育改革中的重点、难点,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又是农村教育发展的重点、难点。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教师队伍,是实现农村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有力保证。
(一)农村教师不断外流。受市场经济的冲击,由于区域间经济的差异和人才流动的社会化,为农村教师管理带来一定困难。因而,“外流型”增多:素质高的中青年教师主要有三种去向:一是走出农村,进沿海、大中城市,谋发展;二是走出“师门”,进其他行业,谋出路。转行:到党政机关、其他事业单位任职高就;三是近几年退休人员增多,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从社会录用的民办教师人数众多,大多数都在这几年退休,教师队伍减员严重,再加上这几年分配的人数较少,补充困难,主要原因是县区财力有限,保工资都存在困难。特别是大专、本科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任教。
其次是“内流型”增加:一是走出公办学校,进私立学校,追求“三高(高工资、高福利、高待遇);二是由农村进镇区,由乡镇进城区,以至都市(趋城型);三是由离家较远的学校流向靠近家乡的学校(趋家型)。另外,农村教师除了“显性流动”外,还存在着“隐性流动”趋向。所谓“隐性流动”,是指有外流或内流的意向和情绪表现,但尚未构成现实的流动行为。较多的表现为:对教师职业的自卑感,对教学工作和学生感情的减退,以及工作积极性、责任感的变化;有的则“身在曹营,心在汉”。这种隐性流动倾向、情绪,对教学工作和学生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二)农村教师分布不均。
由于农村教师流动大,城区与农村教师分布上不均衡,农村教师少了,缺编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中青年骨干教师少了,教育教学质量受到影响。集镇与乡村教师分布不均衡:重点学校人满为患,乡村教学点缺乏教师,有的学校任教人员不足,缺编的由临时代课教师来上课,无法保证教育质量,同时加重乡镇、村及农民负担。
(三)农村教师素质偏低。
录用层次低:现在农村学校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社会录入的,有民办转公办的,从高中生中招录的合同聘用教师、从社会招聘临时代课人员。年龄编大、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狭窄,极少数受过专业教育,相当一部分教师观念陈旧,教法落后,无法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面对新课程,显得力不从心。
学习培训少:由于人员紧张和学校经费困难,几乎无机会参加业务培训或到外地参加教科研活动,加之学校无骨干教师,学无方向,学无榜样,学无示范。
职业观念缺乏:因受种种原因影响,有的教师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进修、不学习、满足现状,撞钟式教学。学习无动力,提升学历目的是为评职称;教科研与自己无关,是教育专家的事情,自己无须去学习新理念,实践新课标;旧观念不及时转变,一味地应试教育,一味地传播知识,一味地主观追求浮躁的东西;责任心不强,职业意识淡薄;部分优秀教师在评优晋级、提拔使用后,就到了二线,不再任课,造成极大浪费。
(四)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农村教师存在着学科专任教师结构不齐整,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合理,高中、初中、小学教师知识结构不配套的现象。
1、学科结构存在着专任教师配备不齐的问题,农村缺乏英语、信息技术、常识类(艺术、科学学科)等专业教师,有的学校无法开设,学生上自习课,有的学校只能由非业教师兼任英语、劳技、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差,严重影响着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
2、老、中、青年龄结构存在着老多,中、青年少的问题,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教学无激情的多,工作无压力的多,学习无追求的多。
3、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存在着知识结构不配套,存在着层层拔高使用的问题,高中教师缺乏从初中选拔使用,选择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初中从小学选拔使用,把那些学历层次较高、工作成绩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选拔出来,教学初中的数理化,造成教师资格与岗位不一致,造成小学、初中教师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农村本来就薄弱的师资力量越发薄弱,学校教育质量难以保证。
二、农村教师管理问题的根源分析
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事管理不活。为构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开放式人才管理,国家进一步加大了人事改革力度,人才流动体制逐步完善。可地方上却存在着体制不活,贯彻不力,无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没有迅速“建立健全起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能进能出,富有活力的教师管理制度”。
(二)教师待遇不高。农村教师待遇偏低。其一,教师队伍宠大,县级财政困难,负担过重,教师的工资、福利、医疗等社会保障建设还不够完善;其二,地区间经济差距较大,虽然我国的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差距明显,经济不平衡,造成了人才流动的不平衡,致使经济发达地区人才密集,贫困地区人才匮乏;其三,民办学校在教师待遇上调整提高,与公办学校停滞不前形成很大反差,宏观上造成人才外流。
(三)继续学习不够。教师缺乏学习培训。宏观上,学校经费不足,教师外出培训学习数量不能多,动作不能大,层次不能高,否则学校经济无法承受。主观上,教师主动学习、终身学习意识不强,缺乏职业的紧迫感和危机感。
(四)师德建设稍薄弱。学校在注重了教师教学基本功和业务水平的培训,忽视了师德师风建设,部分教师职业危机感不强,竞争意识不浓,责任意识淡化,有的教师思想政治观念淡薄,缺乏理想信念,缺乏事业心,有些教师缺乏人文修养和教育关怀,这些问题给农村教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影响着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
三、农村教师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在细致地查找问题,深刻地剖析原因的同时,我们要切实地解决问题,找出路求发展,积极工作,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和适度超前的理念办教育,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加强调节,建好教师供给渠道,注重学习,抓好教师培训,改善办学条件,想方设法为教师营造和谐、优雅、宽松、愉快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一)狠抓改革,用好管理制度。
教师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教育部门在宏观管理教师的同时,必须赋予基层校长一定的人事管理权,充分发挥他们的职能,建立起齐抓共管的立体化管理网络。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用制度管理人,用制度约束人。加强对教师的考核与管理,培养责任意识、目标意识、竞争意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意识,以高尚的人格来带动教师,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实行事业留人,情感留人,待遇留人,激励教师忠于职守,爱岗敬业。
深化教师的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才合理地有序地流动,“以实行聘用(聘任)制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优化小学教师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为核心,加快用人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符合小学特点的人事管理运行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要进一步完善校长负责制,实行教职工聘任制,实施教师工资结构制,建立保障制度,健全分配激励机制,严把教师资格入口关”。
(二)加强调节,建好供给渠道。针对农村教育实际,为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可采取四个途径:一是聘用师范生、专科毕业生;二是鼓励教师重返课堂;三是加强调节,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调节制度,可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城乡教师“轮岗制”,城市富余教师下乡支教,特别是将要晋升中高级教师职务,应存在乡村中小学或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四是鼓励教师到农村小学任教,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实行倾斜政策,刚调入或进入教师队伍可以下乡任教,同时适当提高解决农村小学中、高级教师职务岗位比例,为农村小学教师晋升中、高级职务创造条件。
(三)注重学习,抓好培训机制。1.加强教育,树好师德。
师德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核心,是做好工作的前提,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才能产生提高自己业务的强烈愿望,才能克服种种困难,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使师德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要大力宣传学习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师师资履行道德规范的自觉性,在师德师风建设中大力表彰了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先进人物,增强依法治教,以德治教意识。2.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1)要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转变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贯彻于课程改革的全过程,引领教师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认清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的特征;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是这场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引领教师不断的摒弃陈旧的教育观念,实现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2)要切实提高科研质量。校本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如何搞好校本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仅仅靠学校自身培训远远达不到效果。必须由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定期讲座培训,跟踪测试纳入教师考核中,定期开展互听互评活动,学校要经常组织教师走出去听,引进来学。
(3)要切实加强骨干教师培养。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中能产生辐射效应的核心群体,是使教师队伍具有向心力、凝聚力的重要因素。骨干教师的培养就是以教科研为载体的,通过对课程的研究,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实践、共同提高,聚合了一批人,带动了一批人,培养了一批人,推出一批人,是一条快速高效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骨干教师的很好途径。同时也是解决农村学科结构不合理问题,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提高。
(4)要加强学历提高培训,小学教师要达到专科学历或本科学历,建立终身学习意识,特别中青年教师在学历上必须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
四、改善条件,理好教育环境
(一)抓好依法治教,落实好方针政策,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等文件精神,加大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大布局调整力度,实现规模办学,集中办学,缩小城乡学校差距。
(二)改善生活条件,让农村教师有个舒适的环境。要妥善解决好农村教师住房、就医等实际问题,增强农村教师的编制,减轻他们工作上负担,提高他们的待遇,解决他们生活中困难,让他们安心教育,舒心工作。保护好他们合法效益,保证他们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让农村教师心甘、心安、心专。
(三)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让农村教师有个良好的社会地位。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教育部门要广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一要保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确保教师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二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农村教师优秀事迹,表彰先进,弘扬精神;三要政府部门要把教育工作和教师冷暖牢牢抓在手中,放在心上,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为学校、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四要满足教师的需要,特别提高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需要,以及追求上进的需要。
( 一) 个案学生的基本情况
郭禹 ( 化名) , 男, 13岁, 现就读于重庆市万州区某小学六年级, 住校生, 个子较高, 身体结实, 两眼稍有斜视, 目前在班上担任体育委员。郭禹幼年时期由于后天药物导致听力障碍, 家里人因此很宠爱他, 导致其自幼形成许多不良习惯。
( 二) 个案的主要问题
1. 纪律方面: 自由散漫, 懒惰怪癖, 日常行为欠佳。自我意识较强, 自 律性较差, 我行我素, 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2. 学习方面: 学习目的不明确, 缺乏兴趣和求知欲, 上课无精打采, 注意力不集中, 很少主动发言回答问题。作业也不能按时认真完成, 学习成绩较差。
3. 思想方面: 思维比较怪异, 爱说谎, 自卑又自尊, 缺乏进取心, 放任自 流, 贪玩, 迷恋游戏。
4. 生活方面: 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对吃穿方面要求较高, 经常编造理由想请假外出吃饭, 认为学校食堂饭菜不够理想。不能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费用, 在学期末经常出现无钱回家的现象。
( 三) 研究的步骤、内容与方法
为了能把这个问题学生引导教育好, 我经常与他聊天, 引导他讲话, 并在对话中尽量微笑地看着他的眼睛, 取得他的信任。在辅导过程中, 我始终尊重郭禹的想法, 信任郭禹的行为, 和郭禹真实、平等地交流; 同时在真诚沟通的基础上, 逐渐引导郭禹对自己行为的独立思考, 减少他对我的戒备心理, 促进他对我的信任。
通过近一年的具体工作, 该生逐渐端正了态度, 各方面都有比较明显的转变。其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学习积极性变高, 个人荣誉感增强, 成绩显著提高。他的日常行为出现好转, 与同学相处比较融洽, 能积极参加学校和班级的各项集体活动, 能够主动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不再表现出抵触情绪; 能够合理安排生活开销, 主动与家人沟通。更令人欣慰的是能够关心同学, 做事能够考虑别人的感受, 不再我行我素。
二、个案情况分析
通过对郭禹同学具体情况的分析, 我认为他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客观原因。郭禹自幼有听力障碍, 父母文化素质偏低, 从心理上对他的关怀较少, 多从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的要求。由于听力障碍郭禹不能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 不能顺利与家人沟通, 心理上产生了一些孤寂感。不仅如此, 他到我校上小学以后, 由于离家较远, 家人常给他比较宽裕的生活费用, 导致他平时话费大手大脚。
2. 自身因素。郭禹思维比较灵活, 虽然接受教学的能力并不比其他同学弱, 但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 对学习的兴趣不高, 基础较差, 缺乏进取心, 从而导致其学习成绩低下, 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
3. 心理因素。由于郭禹听力障碍, 家人对其比较纵容, 养成了其比较 任性的性格。另外, 由于郭禹的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提高, 长久以来产生了自卑心理。同时, 由于教育者有时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态度, 使他对同学、老师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个案指导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对郭禹同学进行了引导和教育。
1. 经常与家长、生活老师联系, 随时关注他的情感需要和生活需要。为了改变他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 我加强与他父亲的联系, 除了让他开学就将一学期的生活费用缴清外, 剩下的零花钱平时由我保管, 每两周给他50元, 这样过了一学期, 以后就由他父亲通过银行卡控制一年多来, 他已能够基本有计划的使用自己的生活费用。
2. 在班务方面, 从五年级开始, 就安排他做了体育委员, 使他逐渐融入到集体生活中来。同时, 尽量给他参加各种活动的机会, 使全班同学了解他的闪光点, 把他看作班集体的一员, 树立他的自信心, 逐渐减少他的孤寂感。
3. 学习方面, 对他略微降低要求, 开展分层教学, 为他制定稍加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 给予他及时的表扬, 是他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调动他主动学习的兴趣。逐渐树立端正的学习态度。同时安排班上学习较好的同学和他结成“一助一”的助学小组, 以便他遇到学习困难时可以随时询问。
4. 心理方面: ( 1) 尊重人格, 保护自尊心。保护自尊心是信任与情感教育问题学生的重要前提。对此我满怀期待, 倾注爱心, 尊重他的人格, 用平等关心的方式态度对待他, 不歧视, 不当众揭丑, 不粗暴训斥, 不冷嘲热讽, 用人格的力量启迪他的心灵, 从心灵深处接近他, 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 在师生间架起一道情感交流的桥梁。 ( 2) 创造契机, 树立自信心。树立自信心是信任和情感教育问题学生的关键。为了及时了解掌握他的内心世界和行为表现, 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我和他进行了个别谈话, 与家长进行沟通, 对他进行表扬管理, 正面疏导, 指明努力方向, 对他从肯定小成绩, 小进步入手, 让他感受到被赞许、表扬的欢乐, 从而树立自信心, 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
四、个案小结
通过对这一个案的信任与情感教育分析, 我深刻感受到转化问题学生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过程。转化问题学生需要有一个过程, 需要奉献爱心, 继续反复、耐心的教育; 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将教育优势有机整合。教师要以正面的形象吸引和感染学生, 要对学生倾注感情, 与学生从内心情感上达到共鸣, 为学生的发展建立一种完善的情感生活和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了解其个性品质和能力的潜在性, 尊重其自身的差异性, 唤起他们的自信心, 激发起进步的主动性。要与问题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情感交流, 心对心的进行情感启迪, 发挥情感教育的教化功能, 问题得到了转化, 教育也就收到了成效!
参考文献
[1]施建农, 蒋长好.学生心理咨询案例.中国税务出版社, 2000.
[2]李建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 2002.
A:2007年在东莞参加了中国摄影家协会的理论研讨会,当时会上大家都在谈:在创作这么红火的情况下,史论方面是个薄弱环节,应该展开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我们两个人,一个在高校工作,高校教学科研这方面,有理论工作的习惯,另一个在“哈药影友俱乐部”这个省内影响力不小的平台工作,在黑龙江摄影界的人脉关系,对资料收集会有帮助,我们酝酿了很久,一直在收集材料。而且省里也很重视,在省文化厅立项之后,一晃两年多,目前整理了十几万字的内容。
您二位的工作方式是怎样的?
A:我们有“哈药影友俱乐部”这样一个平台,省内的会员在家庭或是工作方面的背景,多少都能牵涉到历史影像的内容,这样一个人做资料的搜集,一个人做案头的工作。几乎都是我需要什么东西,让王冰冰老师帮我去找东西,分工大概如此。
我们和省里面各地市的摄影家朋友联系比较多,比如从地方摄协哪年成立的,都做过一些什么事情,通过沟通都能得到材料。具体来说,就是和人打交道,比如哈尔滨早期一家很著名的“三友照相馆”,我们找到了这家照相馆开办者的后人,他家保存着很多图片资料。找到这个人还是挺费周折的:我服务的“哈药影友俱乐部”有1000多会员,碰巧他的表哥是我们的会员,我在俱乐部里通过广泛撒网,找到了他的电话,去了他家三次才找到他。三友照相馆是他的父亲以及两个叔叔开的,这个家族当时很富裕,故事也很多,其中包含很多照相馆的影像内容,以及那个年代照相馆行业的细节。
现在您给的这几个点,有时间层面的,也有人群层面的区别,形成随着您整理材料而浮现出来的“照相馆时期”,“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这样一个顺序。您的材料都从哪里来?材料的搜集会不会很费力?
A:主要还是这几个方面,图书馆、档案馆。很多材料只要你下工夫肯定能在档案馆找到,我说的是“文革”以前,或者说是解放以前的材料。我最近发现铁路局图书馆是非常好的一个地方,保存材料非常多。据说70年代中央调走了很多材料,但现在材料的保存还是很好,这个档案是从“中东铁路”始建就开始了。解放以后,材料的保存工作就不太好。比如《黑龙江日报》等这些新闻部门,我们试图联系,但是我们得知的情况是几乎没有什么材料,出现了档案断档的情况。解放后“兵团时期”也有一部分内容是不错的,因为“上山下乡”在东北这块土地上,是近几十年历史中很重要的部分,“兵团”在美术、摄影等方面的活动比较多,材料也比较丰富。改革开放以后的内容就更丰富了。
有的朋友收集过材料,收集方式不系统,但是我们能用上。比如一些老建筑的照片,他的材料可能一下就把我这里缺的一个点接上。我现在逐渐建立起框架,然后逐渐再把内容扩充。内容和框架都重要。
目前的材料都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
A:20年代曾有一位德国摄影家沿着黑龙江专门来做地理、人文的考察,我有一部分他的资料,我计划把他这个摄影行为单独写一下。他出了本书,这本书在上海有拍卖,德文版的一本书。黑龙江早期俄国人多、白俄人多、犹太人多,这些人都是一些富人,艺术素养也高一些,他们有很多与影像相关的活动,包括他们办报,也涉及到很多摄影行为和影像材料。当时东北的历史境况比较复杂,各国人都来到这里,移民、经贸、文艺等方面都很繁荣,美术学校音乐学校都有。虽然不比上海的繁华,但内容也颇为丰富。
到了30年代,日本人的影像就多了,侵略这个事情呢,肯定不光彩所以日本人动脑筋,怎么用影像的宣传来介绍东北,缓和民族冲突。重要的影像材料包括《满洲概观》这样的出版物,这部分内容很丰富,日本人的拍摄活动一直到40年代日本投降,他们的影像活动很多。
40年代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的一大批干部来到东北,包括作家、记者、画家、摄影家等,后来南下的时候,去北京的很大一批摄影工作者,都是《东北画报》时期的一批人,《东北画报》在哈尔滨办过展览,也办过几期摄影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摄影人才,极大地促进了东北摄影的发展。
你们的研究最终形成一本书还是一个展览?如果简单形容一下目录,会是怎样的?
A:还是以专著的形式来做,也许是做成上下册的一套书。我想上部集中在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下部在解放后到改革开放之后。按照年代来划分,还是这几个不同的时期:早期俄国人来开办照相馆时期,“伪满”时期,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后直到“文革”前,改革开放之后,其中也包括“最早来黑龙江摄影探索的德国摄影师”、“哈尔滨的照相机工业”、“兵团时期的摄影”等几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按照摄影史架构,尽量真实,翔实,可靠,尽量把历史事件有机联系起来,希望能通过影像的角度来进一步认识和发掘黑龙江。具体到写作,历史的真实和描述,整体和局部,这里面写作的技巧要求很高,我也在考虑如何按照史论的架构把这个整体建立起来。目前为止我们阶段性地发了几篇文章,涉及到几个比较重要的点。
既然咱们弄的这个是摄影史,不是照片中承载的历史,而是摄影活动和行为:拍摄、出版、传播、宣传、宣教等的历史。您所关注的点,有没有涉及到照片的来源、流向、拍摄者的身份,影像的存储与传播方式的变迁等方面的内容?
A:这是肯定的,但我更想从影像内容来宏观记录黑龙江地域的发展,通过摄影脉络,看到地方经济文化的变迁这样一个角度。
几个不同时期的影像,具体内容观感是怎样的?
A:哈尔滨有一个研究犹太人文化的犹太人协会,因为犹太人的文教传统比较好,所以这些材料保存得比较多一些,不少影像材料是可以用到的。犹太人的社团比较多,犹太人拍摄的内容大概是一些社团集会的记录,比如慈善会等内容,包含一个阶层的人在这里生活的社群活动记录。
日本人的影像综合介绍“满洲”,给外界的感觉会是比较祥和的,因为殖民统治需要粉饰。伪满时期的从单独的照片来看好像更抒情一些,表现居民生活等,拍得比较细腻。城乡生活,街头景象这些照片,在日本人的照片里出现得较多。照相馆早期是以俄国人和日本人为主,到30年代以后是以中国人为主,都是家庭纪念肖像,室内的摆拍,涉及到道具的布置,拍摄的技巧也不错。《东北画报》时期,影像是一种鼓舞的作用,动员参军,支援前线,配合土改。照片包含互助组、农业社,一些代表性的英雄形象,塑造出事件和形象,同时也介绍一些战场的情况。
您调查的内容有没有涉及到不同时期的摄影师后来去了哪里?是回国了,还是有留下的和咱们的技术人员发生关系?
A:东北地区早期很多影像技术人员,都是日本投降之后留下来的。在1930年代,日本在哈工大有过摄影的课程,有暗房,有培训课程。哈工大原来是俄国人办的铁路工业学校,在伪满时期,哈工大有很大的发展。
每次接触到新材料的时候,也很兴奋吧?您整理材料的过程,是否带来了您对以往历史认知的变化?
研究目的:通过了解,调查,走访,了解导致他学习困难的原因,从而找出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团结同学,互助合作,以诚待人,生活上照顾他人,学习上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研究意义:使学困生有更多机会获得成功的快乐,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到有效地培养。激发起学生对学习和学习生活的兴趣,引导学困生走入正轨。
一、个案描述:
姓名:聪聪 性别:男 年龄:9岁 班级:二年级3班 智力正常。
学校表现: 通过调查以前教过他的老师,得知这个孩子的智力正常,这表现在不论语文还是数学课上,时常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一些高难度的问题,但是这个孩子上课时经常发呆,沉默寡言。做事拖拉,有头无尾,家庭作业时常完不成,写的字非常潦草,简直是看不出来,下课后独来独往,学习成绩只退不前。课堂作业拖拉,十次九次来不及完成,问其原因,总说帮爷爷干活了,没时间做作业。他本人,还有课桌、书包,包括书包里的本子都是“蓬头污垢”的。
家庭情况:他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但父母在他三岁时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很少与他相处,小时候到现在都是爷爷一人照顾的。爸爸很受给予他们爷俩生活费,爷爷靠种菜种瓜买点钱,便也无暇照顾他,加上由于他的自制力差,所以作业时常不完成。
与人交往情况:因好拿别人的东西,班上同学基本上不与他相处,放学后喜欢在社会上游荡,且跟住学校附近的那个社会小孩交往密切,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老师找他谈话会好一阵子。
学习情况:上起上落的现象很严重,认真时,举手积极,回答问题正确有响亮,看不出他是个学困生。但多数情况属于不认真,表现在,作业乱做一通,一问还三不知。做起小动作来一刻比停,被老师收了一样还有一样。回家后作业更是不堪入目,家庭作业经常不交,所以学习成绩差。
(3)个案学生问题的成因:
父母离婚,爸爸又长时间不在身边,缺少管教。虽然生性聪明,但学习不认真,贪玩贪吃,喜欢在社会上游荡,染上了不少坏习惯,撒谎、偷东西。习惯上的养成教育比较少。缺乏交流,和与人相处的自信。
二、指导策略:
1、撒爱心。学生在学习上屡遭挫折后,是很需要得到同情和帮助的,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在生活上我经常给予关心,有时邀请他和我一起吃饭,有时找他谈心,使他成为一个乐学的人。
2、揪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俗话说:“一句赞扬,胜过十句责骂”,对那些平时被轻视、受冷落,数落之声不绝于耳的学困生,一声赞扬无异于久旱的雨露,久雨的阳光。因此,我对他每取得的一点进步,总是抓住机会及时表扬,以满足他们受尊重的心理需求,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找回自信和自尊,激起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形成力争上游的发展态势。
3、强联系。尽量多与他的家长联系沟通,尽管其父亲经常不在身边,但我还是经常与他电话联系,沟通时多说孩子有点,以引起他的注意和关心。最后,在我多次的建议下,他的爸爸回到孩子身边工作了。经过很长实践的共同努力下,他的个性得到很大的改善。渐渐地,他在有了明显的改变,改变最大的是课后作业能及时完成了,书写也端正了。他不再对学习感到枯燥p乏味,慢慢有了学习的欲望,有时还会来办公室问我问题。同事我教育其他孩子与他和睦相处,同学们邀他一同游戏,一起合作,互相帮助,这种景象真让人欣慰。
4、给宽容。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侯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就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允许他有失误、有反复。学习本身就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能力弱等原因,学习好就更不容易。当他不小心再犯错误时,常常需要处在他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然后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展现自己最大的耐心,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爱心和殷切期望,从而提高他上进的信心。因为理解和宽容能很快架起师生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三、启发与体会
――对一名小班幼儿在“一物多玩”活动中表现的观察与解读
一. 背景简介:
文文,男,四周岁,我们都叫他文文。性格活泼,动手能力较强,思维较活跃,但是由于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什么事情都一手包办,因此养成了他懒惰的习惯,特别是在户外活动中,其他幼儿总是兴高采烈的玩着,而他却懒洋洋的这儿一看、那儿一站,表现的很被动。
体育活动是孩子们较感兴趣的,而“一物多玩”更容易对幼儿产生强烈吸引力、诱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文文会以怎样的状态参与呢?为此,我开始关注起文文在“一物多玩”中的言行表现,认真做了记录和研析。
二、观察札记
(一) 记录一:
观察内容:玩报纸
观察地点:操场
观察时间:10月10日上午10:00―10:30
情景描述:
今天,我带幼儿去玩报纸游戏。一到操场,孩子们就利用已有的经验和技巧制作纸球,然后玩自己制作的纸球。我鼓励孩子们玩出多
种花样。他们有的踢纸球练射门,有的用纸球进行抛接练习,还有的用纸球当子弹互相追逐射击。场地上到处是孩子们的笑声和喊叫声。
我看这个游戏玩得差不多了,就提议说:“现在咱们玩一个赶小猪的游戏,看谁最先到终点又遵守规则。”孩子们刚玩了两次,文文就大声说:“真没意思。”我愣了一下,说:“那你说一说,不玩这个游戏还有什么游戏可以让我们大家一块儿玩吧?”他想了一会儿说:“咱们可以玩运球比赛。”我问大家行不行,孩子都同意。
观察者评注:
通过这件事,我更深地认识到,孩子有很大的潜能,老师要相信孩子,创造条件,让他们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使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既锻炼身体,又学会用一种材料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玩法。
孩子们每天都要有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但不可能天天都有新的游戏材料,那么,让同一种玩具或材料变化出新的玩法,使幼儿愿意玩,从而发展幼儿多方面的能力,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要面对和探索的问题。文文 在玩纸球的游戏中,根据已有的经验,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建议可以用报纸玩运球比赛,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获得了一定的成功感,但文文仍然不太积极,在前半个活动中,他一直是一个旁观者。
(二) 记录二:
观察内容:我的调查
观察地点:小(8)班
观察时间:月17日7:45―8:02
情景描述:
早晨,文文一看见我们就甜甜的跟我们打招呼,他妈妈问我们:“不知怎么回事,文文这几天一回家就拿着玩具问我‘妈妈,这个还有别的玩法吗?’”
晨间谈话时,我请文文向大家介绍自己在家的活动情况,文文高兴的站起来向小朋友介绍了绳子、皮球等玩具的多种玩法。当我们建议文文把他的玩法展示给我们看时,他愉快的同意了。
观察者评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次的活动中,文文显然对“一物多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要将文文的调查作为“一物多玩”的一个生长点,鼓励幼儿大胆探索,充分发挥创新思维。
(三) 记录三
观察内容: 报纸载球
观察地点:操场
观察时间:年10月24日10:00―10:35
情景描述:
一开始,小朋友们拿着我给他们的报纸不知所措。我有意识地又说了一遍:“你们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时有几位幼儿开始动起来,但他们大多数只是拿着报纸跑来跑去。文文听完我的话,点点
头,乐呵呵地拿着报纸转身走开去。他的背影仿佛在告诉大家--今天我要给你们露一手。我并没有急于追问,只是在一旁静观,想以一个教师对孩子愿望的重视,对活动动机的满足来刺激他去尝试新的领域,去体验创新的喜悦。在玩的过程中,我惊奇地发现平时活动不认真的文文,此时正玩得入神,两眼放出好奇的光芒。只见他一会儿将报纸贴在胸口跑来跑去;一会儿卷成一长条做障碍物,来回跳;一会儿又揉成一团,当“手榴弹”扔……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他积极思维,捕捉灵感。在活动中,他把自己想的许多玩法讲给小朋友听,由于想象力特别丰富,思维独特,受到小朋友的喜爱。
观察者评注:
在“一物多玩”中,我看到了文文的“闪光点”,看到了他的聪明才智,独特思维。正如陶行知说的,人类社会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我们的教育对象--幼儿,正处于人生的起步,也是创造力旺盛、充满好奇心的年代,幼儿园里处处洋溢着幼儿创新思维的火花,需要教师及时捕捉,及时开发和引导。幼儿的个性是有个别差异的,这从“一物多玩”的活动中不难发现。有的孩子能从活动中获得足够的动机和乐趣而无须教师干预;有的孩子则依赖性较强,常常要教师的肯定,鼓励和帮助;还有的孩子相对比较外向,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较强,愿意帮助别人等。就以上案例而言,文文也许就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孩子吧。我们不仅要允许班内幼儿的发展速度,活动内容、方式的多样化,还应该有不同的
指导策略和针对性,去满足不同幼儿的需要和发展。因此对文文来说--给他提供充足的空间,创造自由的氛围,让他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这种策略可能比较有效。
三、解读与思考:
通过对文文小朋友三周的个案追踪,我们可以看到文文在不断的成长与进步,作为幼儿园教师,在对幼儿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孩子们的创造素质,提高其创造能力,使其成为创新人才的同时,如何使自己成为创新型教师,是摆在我们眼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每个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力。他们的每一个想法,每一句话语都在展示一个色彩斑斓、富有活力的美好世界。正如马拉古兹在名为“其实有一百”的诗中所表达的观点:“孩子是由一百组成的,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只手,一百个念头,一百种思考方式、游戏方式及谈话方式,还有一百种……孩子有一百种语言(一百一百再一百),但被偷去九十九种……以往的教学大都以约束为主,时时处处都是规矩,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会束缚孩子的手脚,也会约束孩子的头脑,在这样的环境里,幼儿循规蹈矩,其心态必然是瞻前顾后。时间一长,幼儿就会习惯听从他人,人云亦云,创造性思维的心态根本无从谈起。在我为幼儿创设的宽松环境里(必要的禁令和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幼儿的自由度大,顾忌少,幼儿通过充分的联想,交流和表现,创造出多种玩法,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心态的形成。所以,创设
一个宽松的环境,创设鼓励支持创新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到:”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一物多玩“只是个开始,我想在接下去的日子里,怎样从”一物多玩"中引导幼儿在考虑问题,看待解决事情时也能从多种角度去想,去做,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新时代人才!
总之,培养幼儿创新意识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教师的创新意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创新教育的心理环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在充满情趣的乐园中,创造出生活的新意境。
一、接案
2011年6月,案主小陈来到我机构寻求帮助。据案主称因自己长时间的自卑,缺少沟通,导致与周围人关系不好。而学习成绩又急剧下降,导致更加的自卑。我根据机构的服务领域及专业知识,所以接受了案主的申请。
一、资料的收集与诊断
小陈,男,21岁,身高1.65m,目前读大二。来自于农村,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平时很少与人交流,特别是对于陌生人时。对待与自己相悖的观点,会进行激烈的驳斥,造成与周围的关系较差,真正的朋友甚至几乎没有。加上平时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以上种种,造成自卑心理。
诊断:案主对于人际间交流方式不好,造成周围没有知心朋友,缺少倾诉的对象,事情越积越多,变得更习惯于一个人独处。学习成绩又不大好、来自农村、外形不够高大多多少少又影响情绪,导致内心的自卑。解决案主自卑,首先引导案主倾诉内心,达到缓解烦恼甚至是精神痛苦。通过同感,尽量设身处地地理解案主地内心感受说出他想说地话以建立充分的思想共鸣。鼓励案主,多与周围的同学谈心,去了解他们的想法,增加公众场合的表演。逐渐的克服自卑的心理。
二、理论基础
根据案主的现实状况,我决定运用人本治疗模式的理论来案主进行治疗。根据理论,我需要为为案主提供同感、真诚、和无条件的爱,需要全身心的与案主交流,这样才能使案主关注自己的感受,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减轻价值条件的影响,协调自我概念与经验的矛盾,体会自己的真实需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内在资源逐渐成熟。通过协助案主重整自我的概念,变成一个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机能的人。只有自己内心变得强大,才能显得不自卑。
三、目标和计划的制定
总目标:消除案主自卑情绪,变成真正内心强大的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分目标:①相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
②帮助案主跨出第一步,与周围的同学做到基本的交流内心的想法。③加深与同学间的交流,努力学习,达到基本的成绩状态。
④帮助案主挖掘擅长所在,培养兴趣,达到自信,消除自卑。
工作计划:案主自卑,脾气古怪,时间久了不愿意与人交流。为达到克服自卑的目的,通过融洽、接纳和轻松的辅导环境帮助案主成长。体验到自身对新的存在方式所做的有效选择。逐渐的变成内心强大的人,人际关系不错的人。服务计划为四次,每次一个半小时左右。
四、服务计划的实施1、2011年6月14日,案主第一次来我机构治疗期间,表现的比较的沉默,很多的时候都是由工作者来诱导案主说出内心的想法,但还是说的比较的浅显甚至是模糊。但当工作者说出:“我读大学时也自卑过,成绩不好,说话不大中听,与周围同学关系不大好。当突破自己内心的魔障时,一切都不是个事了。”案主表现的有点亲近了,说的话也更多了。直到初期治疗的结束,与案主建立了初步的专业关系。
2、2011年6月16日,案主第二次来到的时候,主动的伸手过来与我握手,脸上也露出些许笑容。在谈话过程中,案主都表现的积极,相当于压抑许久的话找到了发泄口,把自己自卑的真正苦恼都通过谈话说出来,他表示说出来,就舒服多了。在谈
话过程中,他尤其的看重与周围同学的关系问题的解决,为此我给出的建议是:先初步的与有过交往的同学进行一次谈话,了解她们心中的你?你心中的她们?为此,案主也表示愿意尝试着走出第一步。期间,我们也交谈了一些我做人的基本经验,通过分享,有了对比。案主表示,初步明确自己的症结所在。总体上,此次谈话还是比较的愉快。
3、2011年6月18日,案主第三次来到我机构,较之以前两次表现更为热情了。一开
始,案主与工作者回顾了初步与同学交往的过程,结果是表现的非常的惊讶。原来,同学们都还是很愿意与他交往的,只是平时他表现较为冷漠,生生的拉开了距离。当然,当他得知这个事后,就表现的非常懊悔,并以往做出改变。这个期间,案主已经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技巧,并收到了挺好的效果。还有令案主苦恼的是学习的问题,成绩不理想与以前的学习状态不在。在这样的困恼下,我给出的意见是,尽力的去学,最起码也要确保能过,学习成绩不是衡量未来的标准,保持轻松的心态去学。于此,案主稍显的豁达了,不会变得那么的感性。渐渐的我发现案主,变得善谈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是很有想法的,这个时候我完全感觉不到,他那所谓的自卑了。接下来的服务就是,让他感觉到自己的独有性,才会显得别致。
4、2011年6月20日,这是我给案主的最后一次服务,当案主进来时,我发现,案主
理了一个短发,显得阳关了、干练了。由此,我也发现,他会主动的问候我近来的状况,就像对待一个好友一样,完全就没有那种一开始治疗的距离感了。通过服务,我和他在寻找兴趣或者爱好,了解到他对摄影和写作比较有兴趣,而且一个人也玩了好久了。我的建议是好好的培养,权当是业余生活的填充,对此他表示很同意。与他在谈及这项话题时,他也变得话多了起来,俨然一副大家的模样,欣慰。最起码,在这个方面,他是自信的。最后,我与他在谈及结案时,案主表现的情绪激动,但还是很自然的接受了。无论怎样,他告诉我的是,现在最起码不自卑了,愿意与人交往了,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有别致的生活了。
五、结案与评估
在为期四次的治疗过程,案主逐渐拜托了自卑的心理,尝试与周围同学打好关系,并时不时的通过写作抒发自己的情绪。与案主当初设定的分目标也基本达成,案主能够基本的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学习问题的解决。而且表现出来的激情很高,会继续的努力下去。我认为,可以结案了。
2011年6月罗利明陈德发
简答题
答:①保护生命第一原则与案主自决的冲突。在社工的伦理守则中保护生命是第一原则,在社会工作操作过程中.我们往往又强调案主的自由选择。解决途径:试着说服案主放弃自杀的念头,主动选择面对生活与疾病的困难。
②保护生命第一原则与保密的冲突.一般情况下,当案主有自杀想法时,社工会想到通知案主的亲人或朋友。但是通知案主的亲友也有弊端既是违背社工伦理保密原则,可能案主很反感,对社工失去信任,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解决途径:向案主提及亲友的关心,使案主有心理准备,她自杀的想法或许会被他人知道;委婉地通知亲友,社工对亲友作必要的指导与提示;在社工的帮助下,完成三方的沟通。
脑瘫:脑性瘫痪 (cerebral palsy) , 简称脑瘫, 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 并可有癫痫发作, 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
语言康复护理:主要通过语言训练提高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恢复患者的语言交际技能。对患者的语言障碍评估主要语言发育评估包括构音器官运动检查和构音评定两部分, 前者根据构音的生理解剖学机制, 分别进行呼吸系统、喉、咽、鼻、口的神经肌肉运动功能检查, 包括运动模式、运动力度、幅度、速度、准确性和稳定性等, 后者按照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以复述方式进行单词水平音节水平和句子水平的构音检查, 以及元音、韵母与辅音、声母的构音类似动作检查。言语清晰度下降伴有构音器官运动异常则诊断为运动性构音障碍。
国内对脑瘫患者的治疗现状:国内对脑瘫的治疗近年来有很大的突破, 主要体现在对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对患者来说, 保持一个很好的认知水准在当前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 曾经有脑瘫患者在高考中取得604分的高分 (1) 。可见在国内脑瘫患者的认知康复是可以施行的。现如今针对患者表达方面的康复大约分为三类:
唇、舌功能训练操:以语言发育神经学、神经心理学、语言学、语音学、语言病理学等基础理论为依据, 由简至繁进行第一、第二套唇舌功能训练操。
构音障碍训练:包括放松疗法、呼吸训练、发音器官的运动训练;发声训练、持续发音、做克服鼻音的训练、训练患儿控制音量、音调与韵律、交流辅助系统等。
仪器训练:仿照正常儿童的构音与发音模式进行训练。应用的仪器设备包括语音工作站、启音、启智与音乐治疗仪等。
从语言学角度, 通过分析患者在语音层面上存在的缺陷, 进而分析其构音障碍存在的原因,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现今从语言学层面通过描述构音缺陷从而分析脑瘫患者语音症状的国内研究尚属起步阶段。《脑瘫儿童辅音声母构音度分析》 (王琳, 2010) 、《痉挛性构音障碍的脑瘫患者辅音发音特点》 (杜志宏, 2006) 这两篇文章着重从医学层面、生理层面描述脑瘫患者的构音障碍。相比于上述文章, 笔者运用语言统计的方法, 对该患者的发音状态进行评估, 找出其构音的主要问题, 为之后的康复训练奠定基础。
二、测试目的
本次测试针对脑瘫患者的语音分析。通过词表朗读达到对患者语料的采集, 同时通过大众对其发音质量的评价, 旨在寻找到患者存在发音缺陷的音节, 方便日后对其的治疗与康复。国内对脑瘫患者通过发音评价进行的测试尚属少见, 此项测试的目的在于为患者日后进行进一步康复活动提供帮助。
三、被试基本信息
被试:女, 12岁。早产儿导致的先天性脑性瘫痪, 临床症状为行动不利, 左脚先天性残疾, 有癫痫史。认知水平基本正常, 约为小学三年级 (正常入学年份应为五年级) 智力水平。能够进行简单的言语表达, 进行单句的正常沟通且交流内容基本符合逻辑。本次测试针对其构音障碍进行测试。医学专业人员分析, 该患儿脑性瘫痪的主要构音障碍为痉挛型构音障碍, 临床表现症状为说话费力, 音拖长, 有不自然的中断现象。
四、测试过程综述
根据前人对脑瘫患者认知水平的研究, 同时咨询了相关专家, 最终选定了“交谈材料”作为测试集合。交谈材料是针对智力发展存在障碍的患者制定的, 每一个测试集合由若干张图片组成。测试者通过复述图片上的内容, 从而了解其语言水平。选择测试材料的原因一来能最大限度地获得患者的语料, 所得到的语料大多属于长篇语料, 能够最大限度地选择所需要的字符, 二来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其认知水平, 使得之后的研究能更有针对性。最后, 使用图画而非文字对被试语法、语义研究有帮助, 有利于接下来的深入研究。选用四格的测试内容可以让患者更好地理解图片表达的含义, 同时图片相比于文字更有益于被试阅读。
使用“交谈材料” (2) 进行测试。具体测试工作为将“交谈材料”测试集合中图片使用A4纸打印并塑封, 测试时让被试阅读测试材料, 让其对测试材料上的内容进行复述, 同时使用录音材料对被试的读音进行记录, 得到被试对读音的记录集合。对每一个集合均进行录音, 得到最终的测试语料。所得到的语料为自然语料, 不同于直接对照词表朗读, 所得到的语料内容更贴近生活。由此所得到的测试结果更贴切, 消除测试者刻意朗读的干扰。
通过PRAAT对得到的语料进行切分。开启PRAAT软件, 将音频导入。通过语图里的频谱图进行切分。将完整的语料区分成单个词组或单字。将语音转写为文字, 进行自动分词, 得到单个字。将获得的语音测试集合其中的对方进行筛选, 选其中成篇章的语流段落。并对该篇章进行切分, 得到单字。以供后面对音节的研究。这里选择了3篇语音进行切分, 共得到汉字1000余个。
针对语料进行语音的筛选与分类, 从切分对得到的单字根据元音与辅音进行分类, 这里所选取的样本均为单元音[a][o][e][i][u][y]。因为单元音与二合、三合元音相比, 更具有准确性。在语流之中切分的准确率更好, 也更清晰, 且被试的构音障碍较大, 选取复合元音所得到的测试结果将过于低下, 以至于所得结论意义不大。故选取发音相对清晰, 能够基本听清且区分度明显的单元音进行测试, 对每个元音选取五个单字, 元音共计三十个字。
辅音根据声母的个数进行分类, 共计二十一个声母, 同理选取五个单字进行测试。得到两份调查资料交由不同的人群进行测试, 选取语言表达正常, 听力正常的普通人进行测试, 被试根据对某个字发音的确准率进行打分, 区间为一至五分, 完全听不清为一分, 非常清晰为五分, 得到测试分数。选取其中有效的分数进行计算分析, 从而得到患者存在发音缺陷的部位并分析原因。
设立对照组:根据具体字表, 由生理年龄与被试相同的正常儿童进行朗读。由普通人进行测试评分。所得到的结果为对照组。
五、测试结论
分析结果基于下表和图1, 其中通过对被试的分析得到在声母一定时韵母的评分体系。
由表1数据可得: (1) 该患者的发音得分普遍偏低, 正常人的测试得分趋近5分, 患者的得分绝大多数在2.5分上下浮动。最高得分 ([g]3.25分) 。因此, 患者的发音很不清晰。之后进行的矫正仍需很大努力。 (2) 该患者的最低得分与最高得分相差达到了近1.5分。正常对照组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得分差在0.5分以内。意味着该患者在某些音节的发音存在较大问题。之后的矫正应当以这些发音标准的音作为重点的训练对象。
以下测试结果分析从辅音的发音部位与发音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根据发音部位不同所进行的统计。
根据发音部位分类, 共分为如下七类, 所得到的结果如下:双唇音 (bpm) ;唇齿音 (f) ;舌尖前音 (zcs) ;舌尖中音 (dtnl) ;舌尖后音 (zh ch sh) ;舌面音 (jqx) ;舌根音 (gkh) 。
由图可知: (1) 唇音的发音效果要好于舌音。双唇音与唇齿音的平均得分比舌音高了近0.3, 可见患者通过双唇与牙齿的发音没有特别大的问题, 而发音不标准的原因主要是来源于其肌肉无力。 (2) 舌尖音的发音效果要高于舌面音。舌面音jqx的发音存在比较大的缺陷。舌面与口腔不能有效成阻, 在医学上是由于舌肌的病变导致, 使得舌面肌肉不能与口腔底端贴合, 从而发音模糊。 (3) 舌尖中音在舌尖音之中的发音结果最好。舌尖中音的发音平均值超过了总体的平均水准。主要原因推测是音节爆破感较强, 听者容易感知, 故而得分偏高。基于此, 之后的训练以舌音为主要训练对象。
从发音方法来说:共分为如下五类 (边音[l]较为特殊, 只有一个辅音属于此类) :塞音 (b p d t g k) ;擦音 (f h x sh s) ;塞擦音 (j q zh ch z c) ;鼻音 (m n) ;边音 (l) 。
由图2可知: (1) 根据发音方法进行的分类结果, 各辅音的发音得分相对趋近, 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在0.5分以内, 符合正常人的测试结果。 (2) 鼻音的发音得分最高。这是由于发音并不依赖口腔, 因此得分相对偏高。由此可以推测, 之后的训练以口腔为主。 (3) 塞音的发音要强于擦音。从得分来看, 塞音, 塞擦音, 擦音的平均得分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得, 塞音的发音要强于擦音。从发音原理分析, 患者的发音可能存在天然成阻的地方, 由于口腔与舌肌肉不良, 导致唇舌的有效运动范围有限, 因此发音存在问题。
对其中的塞音与塞擦音根据送气与否进行如下分类。
由图3可知, 不送气音的发音情况与送气音的发音情况相比有明显的缺陷。无论是塞音还是塞擦音, 送气音的发音情况均高于送气音。对照图3, 塞音与塞擦音的得分均高于擦音。据此推断, 患者的送气音发音存在很大的缺陷。由此验证上文假设, 患者口腔因为肌肉松弛因而运动幅度有限, 发音时会有天然成阻现象, 在之后的测试中, 对于这部分由于生理机能出现问题, 从而导致发音缺陷。除了语音上的矫正外, 还需要用医学手段进一步诊治。元音的测试结果如下:
由图4可知, 相比于辅音的发音情况, 元音的发音的准确率要比辅音的问题更加平均, 发音的准确率在2.5~3.5之间浮动。但总体的发音准确率较之常人明显偏低, 即元音的发音情况并不容乐观, (1) [u][y]的发音相比于其他元音发音更准确。 (2) [i]的发音存在很大的缺陷, 发音的正确率低于2.5, 也就是发音基本属于很难听清的类型, 需要强化练习。
由图5可知: (1) 圆唇的元音发音情况要强于展唇, [o]是特例。总体上圆唇的发音情况要比展唇更好, 由于患者的痉挛性脑瘫, 圆唇的发音在不是很标准的情况下能够理解, 而展唇需要嘴角向两侧展开, 相比较困难。 (2) 开口呼, 合口呼, 撮口呼的发音要比齐齿呼要有优势。原因归纳为两点:一是这三者的发音容易被听懂;二是发音相对省力, 故而发音较容易。
六、结语
对于患者的康复过程分析:对于患者进行的康复训练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对该患者语音康复的训练, 康复的方法基于传统的唇舌训练康复操, 而本测试具有针对性, 对患者存在发音缺陷的词进行进一步训练, 主要通过对词表的重新构建, 设计出适合其康复的词表, 能够在家里进行康复训练。二是根据现在建立的患者语料库, 将标准读音与患者的读音一一匹配, 帮助患者在第一时间听到自己的发音与标准音存在的区别, 同时也能使其他人更好地理解其发音的含义, 从而更好地与他人交流。
康复具体流程:根据此调查结果进行康复训练集合的准备。根据发音情况, 进行康复字表的设计并对被试进行康复性训练。学习发音时, 应该从模仿声母的发音开始, 当熟练地掌握声母的发音后再连上一个韵母, 即模仿音节的发音, 再模仿生字、单词的发音, 从测试所得, 声母发音的标准度低于韵母。因此从模仿单纯的声母的发音开始是矫治吐字不清的一种适用范围最广、最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矫治吐字不清患儿的发音很有帮助。
教儿童练习发音时, 对于一些错音可以让儿童用视觉模仿父母或教师的正确发音的口形加以矫治, 如“x”的发音、“i”的发音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得以矫治。
测试存在的不足之处: (1) 该测试选取的人群没有对性别年龄进行分配, 基于大样本的分析会有一定的损失。 (2) 该测试基于语流之中的语音, 相比于静态的语音在切分精度及评估难度上存在很大的不足, 这是为了弥补自然语言的发音不足而对测试结果的牺牲。 (3) 测试中对于复元音的测试, 为了使结果更统一将其并入了单元音的测试之中。这对测试的结果会有一定的损害。 (4) 测试中得分计算模式采取的是二次取平均值, 得到的结果基本准确, 但存在由于部分元音样本量过少 (O的样本仅为10组) 所导致的准确率存在问题。
摘要:脑性瘫痪的语言学研究在中国是一项新兴的研究课题。脑瘫患者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很大的障碍, 康复相对困难。作者通过对脑瘫患者语料的收集, 以及对患者发音情况的评估, 寻找到其发音器官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 同时提出康复方案。
关键词:脑性瘫痪,语音分析,个案研究
参考文献
[1]实验音系学教程.北京大学石峰.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第1版.
[2]范篆玲.徐动型脑瘫儿童康复个案分析.
[3]改善语言使用环境对脑瘫儿童语言能力的理论探讨.
[4]杜志宏.痉挛性构音障碍的脑瘫患者辅音发音特点, 2006.
个案研究的对象通常有个人、团体或者机构两种。研究者应该根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选择典型的人物或事例来做为个案研究的对象。如果选择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那么个案研究的目标通常就是生理、心理上有障碍的学生,学习成绩上较差的学生,行为、情绪异常的学生或者各方面都品学兼优的学生等等。例如,要了解智力超常儿童的特点,探索这些儿童的成长规律,个案研究的对象就应该是高智商的、学习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如果以团体或者机构作为研究对象,那么则可以选择一些表现比较突出的班级或者学校。
二、 收集与个案研究相关的资料
全面地收集个案资料是个案研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资料的收集应力求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遗漏重要的信息,同时也要确保资料的真实性。
收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书面调查、口头访问、观察、测验、评定、查阅个案的档案资料等。
三、 分析所收集到的资料
个案研究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往往比较粗糙、琐碎,难以直接利用这些资料来解释个案所反映的问题,因此还需要我们对有关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和加工。
我们对所获得资料的研究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进行。例如,以一名在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个案研究,既可以从主观上分析动机、情感、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对这名学生成绩的影响,也可以从客观上探讨学校、家庭、社会以及个体差异等对该生学习的影响。从主、客观两方面入手,这有助于我们获得对有关问题或现象的较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个案的现状,追溯历史的发展过程,探究个案发生的背景等几个方面去分析。例如,某学校发展的个案研究就可以从该校发展的现状中去寻找其历史发展的轨迹,而后,再进一步地了解学校现行教育改革的特点和规律,以及影响该校发展的各种背景因素等等。
四、 撰写个案研究报告
个案研究报告是个案研究结果的呈现形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背景描述:即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和背景加以客观地描述。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个案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个案的来源、个案的背景资料、个案的学校生活、个案的社会关系等等。这部分内容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由研究者自行增减。
2.主要问题的描述:个案的典型性在于其特定的背景环境,研究报告主要描述个案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特殊问题或现象。
3.诊断与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对其成因进行剖析,展示依据成因而分析到的结果,结合相关资料而综合分析出的指导性策略或者具有借鉴意义的成功经验等等。此外,还需要我们提出并描述发现或者解决特殊问题或现象的有关方法。
4.小结与建议:对个案研究进行总结与反思,跟踪了解实施结果,也可以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供他人参考或借鉴等。
五、 在实践中检验、反思个案研究的结果
在个案研究的诊断与假设、分析与指导的过程中难免会有错误的判断和推论,因此在提出个案改进的各种建议或者总结出个案成功的经验之后,我们还必须将这些建议或经验应用于实践,让实践去检验。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经验被证明是无效的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则可以回到前面的步骤,重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经验,直至实现研究的目的。
总之,个案研究是沟通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由于典型的个案研究可以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所以教师作为一种同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一样需要特殊培训的职业,也应该像医生拥有医学案例、律师拥有法律案例、工程师拥有工程案例一样,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学案例。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个案研究正成为教育科研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 沈英.教师校本研究与专业成长.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2] 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个案研究报告 文档】推荐阅读:
特殊儿童个案研究报告07-14
小学生个案研究报告10-22
特殊教育个案研究报告10-23
青少年网瘾问题个案研究案例10-12
对白血病儿童的个案研究报告06-07
《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个案研究》结题报告09-15
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研究培训小结09-21
学生个案研究报告——予人玫瑰,手留余香10-11
个案观察报告11-03
罪犯心理咨询个案报告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