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1

【摘要】本文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目标出发,探讨“为什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要适当开展网络资源的学习”,以及 “探讨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如何适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等问题,以具体的实例,归纳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教学方式,从而得出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将有别于传统的教学,可以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超越课堂、超越教材,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因此,运用网络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真正的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做到乐学、善学。

【关键词】信息技术 网络教学 研究性学习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明确指出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养成信息技术情感和伦理道德修养。而网络教学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中小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对培养学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适当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可以真正从素质教育要求出发,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超越教材,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作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态度。因此,适当开展网络教学,可以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真正地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地乐学、善学。

一、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适当开展网络教学的现实背景与意义

1、由于目前初中的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多数情况下仍然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讲练循环”式教学模式。即教师先就每个知识点讲解并操作示范,学生再模仿操作训练,如此循环来完成整个教学任务。这种教学模式做到了讲练结合,先看后练。应该说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初学者,也比较适合一些学生没有接触过的新知识的讲解,但是如果长时间采用这种方法,它非常不利于我们学生的成长。这种教学模式框死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忽视了学生认知主体的作用,冻结了学生的思维,完全是一种“即学即用”的机械培训式的教学。这种教学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属于一种以行为技能训练为主的示范模仿学习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中学计算机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同时,长期使用,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开展网络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但从目前来看,网络教学开展得并不顺利,大部分学生上网主要兴趣在通过网络游戏,聊天,听音乐、看动画等。据调查我校初一至初三的学生得知,绝大部分的学生强烈要求老师给更多的时间上网,渴望通过网络接触更多的东西。但我们观察到,一旦上了网,60%以上学生主要的兴趣在通过网络游戏、聊天,并没有把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工具来使用,与我们确定的目标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点:

1、无目的上网,把上网当作一种消遣的方式。

2、缺乏自制力,在网络中非常容易迷失方向。

3、不知道能用网络干什么。

4、缺乏网上学习的方法。

5、不知道有哪些可以利用的网上资源。

二、探讨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开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的形式

针对目前面临的现状,如何将“上网”这一环节更好地融合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当中去,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到了要解决的对策。

1、教给学生网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拥有一枚网络海洋中的“指南针”。

第一、让学生通过上网真切感受到网络上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带来的那种视觉、听觉各方面的震憾。第二、要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搜索引擎和信息下载,让学生体会到搜索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并能保存下来的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第三、要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并科学地利用网络。为了帮助同学们认识网络,我专门设计了一节以“网络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的网络教学课。我定好几个话题:包括网络的魅力、网络的弊端、怎样用好网络等。根据我的经验,上网一定要有目标,应当为解决一个学习的问题才有收获。如果盲目上网,随意浏览,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我建议应当建立一个优秀网站目录,这样就有一个明确的上网目标,就不会上不良网站的当;我们要提高思想认识,因为网络的网眼实在太大,无论我们如何过滤,总会有些病菌侵蚀到我们的视觉、听觉直到大脑中来。我们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思想、意志,才能在网上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诸如此类,都是学生们自己总结出来的话,给了所有的同学极大的启发,比起老师口头说教有用多了。

2、对书本知识进行适当的加深和扩充。

由于宁波市小学都已普遍开展了信息技术教学,初中学生已不满足于教材所要求的知识,渴望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因此,教师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网络上优秀的教学网站中提供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知识深化实际化。比如同学们对Excel中成绩的排序以及排序后序号的填充这一内容掌握到了之后,老师就抛出问题:你们已经可以帮助老师进行大型考试的成绩汇总了,但总是要先排序才能输入序号,我们能不能不排序,就能输出序号,而且相同成绩的序号也相同呢?我们去网上探索一下,有没有一些解决的办法。一下子,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提升起来。为了节省时间,老师将预先准备好的地址发送给学生,学生打开网址马上就能进入到要探索的界面,很快他们就照着网站上所介绍的方法边看边操作,得出可以使用rank函数来解决这一问题。通过这次实践,我发现学生不单只掌握到了一种填充序号的方法,而且发现一些在之前对函数统计总是不太清楚的同学这下算是印象深刻了,毕竟这是通过自己自学得出的结果。又如:在PowerPoint中如何插入flash动画?如何用PowerPoint制作电子贺卡?在网页中如何插入flash动画、如何插入视频等?课堂上通过设置小的问题让同学们进行适当的网络学习,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大大提高了。

3、积极开展网络环境下的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

新课程改革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结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和教材本身的内容,我们积极开展了以“我的电脑我作主”、“网络知识的新应用—手机上网的原理”等一系列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超越教材,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作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态度。下面以“学会组装计算机”为例说明我们的做法。

1)主题鲜明,符合实际需要。

“学会组装计算机”是一个密切联系学生实际,具有时代特征的主题性研究任务。目前,很多学校配备了电脑室,很多家庭也都购买了电脑,学生对于电脑本身并不陌生,但绝大部分的学生只局限于软件的操作,而对于计算机内部的硬件本身并不清楚,也不了解买怎样的电脑比较适合自己。所以有机会让他们通过学习和查找网络信息,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件的名称、作用、相应的品牌,并自己动手设计一份自己喜欢的装机方案,非常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虽然这样的配置暂时还只是理论上的,但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应,令学生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并会有一种付诸实际行动的跃跃欲试的冲动。

2)学习方式独特新颖。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协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各种激励和评价的方法,促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由于研究的主题非常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所以他们的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普遍比较高,学习过程中也比较认真,能够自主地去进行探究,主动向老师和同学求助,大部分同学交出了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基本上达到了学习的目的,即网络是一种很好的获取信息的工具,利用它可以方便我们的学习,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3)实施过程简单、可操作性强。(学习过程分为二个课时。)

第一课时,接受任务,学习基本知识。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发放《装机方案》表,建立激励机制。学生明确本次研究任务,做好行动的准备。利用《计算机宝典》学习光盘让学生直观感受装机的整个过程,揭开计算机内部的神秘面纱,比较清楚地了解到计算机内部的组成。

第二课时,学生上网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学习网址(大学生品吧),指导并监督学生上网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记录,掌握计算机基本的配件名称、作用及品牌类型。让学生独立尝试,意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的学习习惯。

第三课时,设计装机方案。教师带领学生登陆一些IT信息与商业门户网站,如

.cn(太平洋电脑网)、.cn(eNet硅谷动力),指导并监督学生上网学习、设计。提供帮助“选购小贴士”,要求学生定好总价配合个人特色(用途或个人喜好)进行选择。设置共享文件夹、设置 “我要推荐自己的产品”文件夹。探究、讨论、协商。学生选定具体的配置类型及参考价格。既按价格的高、中、低档进行比较,并了解最新产品,又按照参数进行比较,比较同一类型不同价格的配件有何区别,各种配件性能要相适应。学习的目的不单只是完成一份装机方案,更重要的是有意识的去了解一些行情及掌握比较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打好基础。

第四课时:作品展评。以小组为单位,评选出本小组最佳的两份装机方案;各小组选送的两名同学用简短的语言介绍自己产品的特色,进行拉票;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购,票数最多者为胜利者。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有效的学习,同时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延伸阶段:修改自已的设计方案,利用课余时间去电脑公司或电脑城去亲身体验一下,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意义:通过本次活动,提高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任务的信息素质。提高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学生来讲,不是游戏的天地,也不是天马行空、漫无目的发泄场所。通过网络,我们可以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可以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超越教材,拓展视野,培养人文精神,同时为学生提供创作展示的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以及科学研究的态度。

从过后的两个星期的反馈情况来看,有不少的学生前来咨询老师,“我家想买电脑,该买哪种比较好?”。最后的延伸阶段,老师组织部分学生课后去了就近的电脑城去实地考察和咨询,也有部分同学利用节假日去了广州太平洋电脑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设计方案,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随着21世纪帷幕逐渐拉开,信息技术知识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要,互联网各个终端背后的大脑是学习过程中极其丰富的智慧资源。同时,接入互联网的网络教室构成了开放便捷的新型泛在学习环境。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适当开展网络教学,将更助于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传输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网络的运用,使信息技术课教学真正活了起来。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初中版 佛山市《信息技术》编委会编

Intel®Teach to the Future 《英特尔®未来教育》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2

目前, 信息技术课堂出现了一些问题, 着实让老师头疼。

(1) 学生马虎应对老师的任务

(2) 学生缺失分析能力

(3) 学生容易忘记所学内容

上述三种情况, 究其原因如下:学生之所以马虎应对老师的任务, 是老师的任务不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他们把信息技术知识当成操作步骤的记忆, 时间一长, 学生缺失了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那么多操作步骤, 仅仅靠简单记忆是不可能的。

因此要改变这三种情况, 教师在课堂中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任务, 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敏感度。

二、体验教学的内涵

“体验”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关于教学活动的新理念。在计算机教学中, 体验教学应该是这样的:教师精心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互动, 对情感、行为、事物和策略的内省体察, 从而掌握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方法, 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 继而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在体验教学中, 首先, 学生通过体验来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其次, 学生在体验中, 主动地学习, 大胆地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再次, 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 心情是愉悦的;最后, 通过体验, 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本堂课的知识, 还有其他更深的东西。

三、体验教学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应用

体验教学包括以下几个体验环节:

1.情景体验, 以“情”、“趣”激学生

在课堂中, 教师设置符合学生心理特征的情景, 或以情动人, 或以趣激人, 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愿意学习本堂课知识。

例如:在第六课图层的初步应用中, 我设置了一个这样的情景, 具体如下: (播放故宫被盗案的视频) 今天我们就来想像一下小偷盗宝的场景。

2.探究体验, 让学生主动学习新知

探究体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新知识探究, 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亲历探究中实现自我领悟, 形成自已特有的行动策略和方式, 从而得到知识与技能, 继而树立自信心, 具体做法如下:

(1) 巧设任务, 激发探究欲望

要学生能自主地探究, 任务要能吸引学生, 给学生的任务必须由浅入深, 环环相扣, 并且难度适当。例如:在第六课“图层的初步应用”中, 我设置这样几个任务。

任务1:夜深人静

在夜深人静的故宫博物馆, 展馆内有红色的木柱, 小老鼠在墙角悠然自得地消磨着时间。 (知识点:抠图小老鼠, 引入了图层的概念)

任务2:登堂入室

一个小贼偷偷摸摸地潜入到展馆中, 小偷躲到石柱的后面, 探出头向外张望。 (知识点:把小偷图层移到石住后, 图层的次序调整)

任务3:百密一疏

小贼原以为自己潜伏得比较好, 可惜自己的影子曝露了他的藏匿的地点。 (知识点:影子的制作, 图层的次序调整)

以上任务以故事情节为主线, 巧妙地把知识点融合到故事情节中, 并且每个任务难度递进, 学生非常感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便会主动去探究。

(2) 巧设问, 引导学生探究

由于学生所接触是新知识, 没有老师的引导是无法成功, 这样的话, 更是打击学生, 所以老师要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 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去发现新东西,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在课堂中, 我是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 问题的提出要有提示作用。

(3) 巧观察, 为下一步探究作准备

学生往往达到效果之后, 就不会在去理会了, 其实这样不利于学生下一步地的学习, 而且会对下一步的探究造成障碍, 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操作之后的观察。例如:本人在在第六课给照片锦上添花任务一中, 把小老鼠抠过来后, 要引导学生观察图层窗口发了什么变化。

3.创作体验, 综合应用新知

我们的学生拥有很强的创新能力, 与模仿老师的作品相比, 他们更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东西, 这个时候老师何不满足学生的要求, 学生创作的过程中, 综合应用了本堂课的知识。

四、体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中的实施效果

(1) 体验教学, 着眼于学生的兴趣、情感, 有效地吸引了学生

在体验教学中, 设置的情景, 布置的任务是来自学生的生活, 这样既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又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常中。

(2) 体验教学, 着眼于学生的心理特征, 有效地保持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体验教学中, 让学生先尝试, 后讲解, 在尝试的过程允许学生相互讨论, 这样兼顾到基础好与基础普通的学生, 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从而保待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 体验教学, 着力于学生的学习品质,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体验教学中, 教师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主探究, 自主学习,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提高学生的信息敏感度, 这样学生就不会那么容易忘记前面所讲的内容。

摘要: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 针对学生马虎应对课堂任务, 缺失分析能力, 容易忘记所学内容, 课堂效率低下的问题, 本人提出了体验教学应用于课堂中的策略, 采用教学教案方式详细呈现, 从中总结出体验教学实施的效果, 并阐明了在体验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体验教学,初中信息技术,实效

参考文献

[1]沈建.体验性:学生主体参与的一个重要维度[J].中国教育学刊, 2001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信息;信息技术;现代教育技术

在这个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突飞猛进的时代,要求各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实施创新改革,这样,应用信息技术到中职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就成为每个中职教师教学中的必要手段,也就将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到一个历史新高。

1.信息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

现今的中职教学课堂中,每个教师都能感受到过去我们曾经应用过的“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座位上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电子大屏幕、投影仪、电脑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而幻灯片、计算机教师控制软件的应用等向学生展示的友好终端已经能清晰的展示教师每堂课的教学要点。教学内容已经不再枯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不用浪费太多的时间在写板书,学生也能用节省记笔记的时间多多地进行课堂互动:小组讨论、模拟演示、总结探究、课上交流等等。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对课堂学习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也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我们的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成果。所以,信息技术的发展真的离不开多媒体的辅助。

2.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的纽带

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今的社会已经离不开网络的发展,网络已经给我们所有人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与快捷,包括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我们的工作学习以及生产服务等等,都已经离不开网络了。而我们的中职课堂教学中更需要网络技术来完善来充实。信息时代,要应用信息时代发展的产物来方便我们的教学,我们中职的每位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发展的今天能上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是将网络技术应用到我们的信息化课堂上,教师利用网络将我们的教学资源上传到集体网站,学生也要利用网络技术到学习网站上下载学习材料,从而达到一个教师和学生共享的信息交流平台,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实现了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结合。利用这种共享方式,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我们的中职学生利用有效的学习资源学习到更多、更深刻、更广泛的知识,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质,还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善了学生课后作业的上交与课前的预习与准备,学生把做好的作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上传并把自己的疑难问题和产生的其它想法发布到网站上去,使老师和同学共同研究共同解决,从而达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也通过网络平台更多的了解学生在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较难理解的地方,达到了师生真正的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促进教师教学方法上的改进,也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创新,从而推动了信息技术在中职课堂上发展,达了网络时代的学习环境的新格局。

3.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来实现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是对学习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学科。通过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育的规模,使学习者产生学习兴趣,个人潜力被有效的挖掘,当然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建立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多种技术发展之上的。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大大应用到了中职学校的学生身上,作为中职学校的教师,主要研究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每个学生在小时候都是非常富有学习能力的,如果我们能认真分析一下他们的学习特点,可能会得到一些很深刻的启示和体验。培养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洞察能力、调动他们对外界的求知欲望,鼓舞他们勇于提出新奇的问题并尝试大胆的解决问题等等,都可以做为我们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随着信息技术对人才提出的新的要求,教学手段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充实和更新。做为教师只要认真的研究每门课,每个知识点和每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可塑性、从而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全面性,使中职学生更早的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为我们未来的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的有效手段。

综上所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我们的中职课堂教学中去,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一方面教师可以有效地启发中职学校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还可以增添我们中职学校教学课堂上的活力和动力。使我们的中职教师利用合理的感性资源来达到我们的教学改革的目的,使我们中职的学生学到更多的适合社会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让我们全体中职教师培养更多更好的未来社会的中间力量,让我们的中职教育更上一层楼。 [科]

【参考文献】

[1]高利明主编.《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4

黑河市第四小学 王磊

一、课题界定及理论依据

课题界定:

1、信息技术

广义上,信息技术是指能充分利用与扩展人类信息器官功能的各种方法、工具与技能的总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从哲学上阐述信息技术与人的本质关系;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对信息进行采集、传输、存储、加工、表达的各种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人们对信息技术功能与过程的一般理解;狭义上,信息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等各种硬件设备及软件工具与科学方法,对图文声像各种信息进行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与使用的技术之和。该定义强调的是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与高科技含量。

2、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网络信息资源所涵盖的范围是否广泛,是否针对相关领域或专业;本网页制作的目的是什么,有何针对性,是否面对特定方向的用户;所提供的信息的广度、深度如何;包括哪些网络资源类型,是书目、索引、文摘,还是网络期刊或者网上图书,等等。这些都可作为用户评价和选择网络信息资源的标准。

理论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建构过程一方面对新知识进行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对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改造,而每个个体都是以自己的知识结构来建构意义的,因此每个个体可以对同一知识有不同的理解,每个人都根据他们的方式理解知识的一部分或某些方面。为了使学生建构知识的完整意义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构主义采用以下的教学原则:(1)采用情境教学;(2)协作学习(支架式教学);(3)随机通达教学(4)自上而下的教学。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帮助者,为学生提供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环境,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而信息技术环境下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便捷、更有效的学习环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变得更加自由与多样,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教师传授,他们可以更加主动。

二、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T)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势,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经历了计算机教学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辅助管理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三次发展浪潮。目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网络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目的。当前,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也从原来所扮演的“配角”成为“主角”,所有的课程都将成为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基于资源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也离不开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持。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没有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支撑,再科学的课程方案也很难变成中小学实际的教育教学行为。如何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提高?这是摆在我校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我想从“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的研究,通过行动和反思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和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1.学习内容问题化

根据各学科性质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教师将学习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在课内外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条件。

2.学习过程探究化

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它的网络资料,在获得基本知识之后,在学习过程中,围绕着相关的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小组讨论,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讨论,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接受式转变为探究型。

3.学习活动网络化 在教学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目前我校在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化教育资源在语文课程教学中途径、方法、效益。

(3)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运用的思考与策略

(4)网络教育资源在课程教学中的方法、作用。

四、课题研究过程及方法 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3年10月—11月)选择课题,学习理论。制定初步的研究方案。

二、行动的研究阶段(2013年11月—2015年4月)

围绕研究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进行反思。转变教学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学特色。

三、总结阶段(2015年5月)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研究成果。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坚持行动研究为主的方法,将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以教育实践研究法为主。

2、调查研究法

前期研究内容主要采用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等。

3、案例分析法

具体研究阶段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逐步完善有效的学法指导系统和实施策略。

4、经验总结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个案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重点测试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并举的策略。总结阶段,采用经验总结法,总结得失经验,收集经验材料,整理归纳。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及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条件:

本人担任三、四、五、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能重点研究网络资源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的课题研究。

联系本职工作,注重自身提高,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展开研究,并积极地参加各项学习、研讨、交流、展示活动,善始善终地完成研究任务。

预期成果:

1.通过分析,找出影响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网络资源的应用中存在的误区。

2.通过实践研究,摸索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运用网络资源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3.推出具有成功经验的典型课例。

4、撰写、发表相关经验论文。

5、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验研究总结报告。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一)课题报告、阶段性研究论文。

(二)教学典型案例。

(三)公开课、教案、课件等。

(四)课题教学活动所获得的成果。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5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产生了学习革命,迫使变革传统的课程观、教育观、教学观以及学习观等,尊重人的独立性、主动性、首创性、反思性和合作性,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越来越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本文通过探讨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几个优点,进而突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字:信息技术 教育教学 重要性

什么是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指凡是能扩展人的信息功能的技术,都是信息技术。它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的相关技术。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新理念。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开展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探究是时代的需要,是课改中一项极具现实意义的重要任务、因此我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起着总要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模式“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大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在讲台上声情并茂地滔滔不绝,台下的学生像一个个傀儡一般做着老师吩咐的练习,整个学习氛 围枯燥乏味。在这种体制下,学生厌学的情况十分普遍,有的学生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完成作业,有的学生甚至逃学、考试交白卷。。。。而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就可以达到声、形、色并茂直观教学,强有力地吸引着学生,把学生带进一个崭新的境界,创造出激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可激起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动机和兴趣。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小学语文二年级有一篇课文《恐龙的灭绝》,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讲课,学生们会感觉很抽象很懵懂,因为书本上仅有几幅恐龙的照片,剩下的是一大串文字,而对于认字能力还很弱的二年级学生,他们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无法理解课文的。如果采用多媒体的信息技术就截然不同了,呈现给学生的将会是声、形、色并茂的恐龙世界,丰富的视觉、色彩将会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那么就很容易理解恐龙灭绝的原因了。。。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被动的注入式学习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是被动学习的,是学习的仆人。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模拟性,且可生动直观地展示原来无法直接展示的东西,而且具有交互性摆脱了传统的、被动的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因而易于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并为其实现探索和发现知识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有可能在这种 教学模式下,真正达到让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实现自己获的知识的愿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提供示范,便于学生模范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我们在教手工制作时常常觉得十分麻烦。虽说可以在课堂上示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难模范的,思维也会被禁锢的,认为只能按着老师的做法去做,不会创新。而且班级人数之多,时间之少很难一个一个教会。但是采用信息技术融入教学中去就完全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把要制作的美术手工一一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仔细观察,发挥创新思维,再录制一段段教师示范的视频供学生学习模仿。更加直接地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而且能让教师在课堂上有更充足的时间巡视、辅导学生,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引导和纠正学生在操作中的错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丰富教材形式,拓宽学生视野

教材只能展现书本知识,而利用信息技术可以用文字、幻灯片、录像片、多媒体课件和主题学习网站等多种形式将知识展现给学生,将文、声、图、像集于一体,使教学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充实,更加形象生动,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充满创造力的学习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的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使得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加开阔。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避免了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学习知识面窄,思维不够开阔等弊端。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传统教学中,死板枯燥的教材、黑板、粉笔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在黑板上写得大汗淋漓,学生在下面看着乏味无趣的课本一脸不耐烦。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高了各种各样的学习资料、图文并茂的幻灯片甚至电子白板,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便利。还有以前制作试卷要用人手抄,速度很慢,现在可以用电子文档来制作,十分快捷。

六、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课堂,有助于减轻教师的教学工作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庞大的书库也只有有限的资源,况且教师还要一本一本的找,一页一页的翻,这个过程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网络信息为教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教学资源,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开辟了一条捷径,只要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下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大大节省了教师备课的时间.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 大量的操练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的出现,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所学的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了个别辅导式教学。在此层次,计算机软件实现了教师职能的部分代替,如:出题、评定等,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因此,教学的发生对技术有较强的依赖性,而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功能就体现出来了。

七、信息技术的应用加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走进课堂后,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学习资料和教师帮助主动获取知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取代了粉笔在黑板上涂抹,变成了好看的图片、影视资料在荧屏上展示,学生们在直观的感受中创设了情境,体会语言就变成了有血有肉的人物进入思维中,参与到学生的理解、欣赏、与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发生碰撞、产生共鸣、情感交流得到实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生动,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诱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而这一切,都是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结果,更加体现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教师通过资源共享,博采众长,更好的发挥了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困难的辅导作用。教师备课时,可先输入关键词,在网上搜索与之有关的资料,在进行分类制成课件,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需要,一点鼠标,迅速调出,方便快捷。这样真正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性,教师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拓宽视野。学生在积累大量素材的条件下,做到了课堂气氛真正活跃起来,激发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自觉性。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 积极探索和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与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效地整合,合理的结合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去。把信息技 术自然而然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越特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探索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自身成才。展望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前景,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必将能为跨世纪人才的成长铺路架桥,为迎接竞争激烈的、信息化的二十一世纪的来临积极备战,为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改革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篇6

中子小学教师

刘小梅

美术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及责任感,并培养他们尊重和保护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而且随着课程改革的稳步发展,美术这门学科也被人们所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现在的美术课程对于我们农村的教育来说: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解决这样的难题呢?计算机和网络引入课堂教学,使广大教师有机会和条件进行一些实践和探索,从而深深感受到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教学具有传统美术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传统美术教学模式、教学环境、教材形态、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学习方法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对促进素质教育,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一、解决了取材难的问题。网络资源浩如烟海,教师、学生在网上可以搜集到许多资源,使美术课堂教学突破了课本、教室的限制,在教学中,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中的某些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询、浏览、欣赏、下载有关信息、资料,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比如欣赏课,课本往往只提供某一时期某一画家的一幅作品,学生通过上网,可以查询到同一类型,同一时期,同一画家的其他作品以及相关的资料。使他们对某一时期,某一画类和某一画家有更加详细、深入的了解,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实现的。我在教学美术第十册《学画中国画》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中国画,对中国画有初步的了解,我在网上收集了大量名人的、不同类型的中国画,让学生欣赏,初步感知中国画的韵味。这样学生就不会感到陌生,不会感到茫然。既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减轻了教师教学取材难的问题。

二、解决了教师示范难的问题。美术教学,不象语文,也不象数学那样,凭借教师的语言就可以说清楚的问题,而是学生要亲自动手去做、去画、去体验。所以教师的示范尤其重要。怎样让学生看清楚教师的示范呢?往往是教师在课堂上举的高高的,声音大大的讲解每一步,但效果仍然不明显,一部分学生能看见、听见,另一部分学生却茫然不知所措。例如在教学《民间艺术——剪纸》这课时,我直接利用教学录像让学生观察剪纸的过程和方法,学生一看一目了然,就不用教师大声去讲解了。同样,其它很多方面都能利用到课件演示,解决教师示范难的问题。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7

一、网络对于职高学生的影响

职高学生有着自己鲜明的群体特征, 具体表现在:第一, 不少人在入学时学习成绩普遍较低, 文化课基础较差, 知识面狭窄;第二, 许多人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强, 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三, 多数人经历了中考的失利, 自信心丧失, 充满了悲观和失望的情绪。这些特性给我们的职高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困难, 因为大多数学生的不良情绪而产生的群体效应最终影响到了整个学习团体的学风及价值观的取向。鉴于以上原因, 部分职高学生思想上迷惘、彷徨, 感情上觉得被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所抛弃, 因而精神上形成巨大压力。而虚拟的网络世界, 在使他们大开眼界的同时, 也为他们提供了宣泄情感的机会和躲避现实的空间。

笔者曾对所教班级的学生作过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100%的学生有上网的经历, 75%的住宿学生双休日上网的时间长达15小时以上, 77%的走读生周一至周五上网的时间达到了4小时以上;而在上网时91%的学生是打游戏、聊天。长时间沉迷于网络, 职高学生对网络产生了强烈的依赖, 深陷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中无法自拔,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消极地逃避现实, 发生角色错位。近几年来, 职高学生因将原本存在于网络虚拟世界中的矛盾引发到现实生活中导致违法犯罪的案例也是屡见不鲜的。由网络所提供的未经加工筛选、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使得许多道德观念尚未成熟的职高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冲击, 导致了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模糊。网络的开放、自由性, 不受拘束性的特征, 也导致了人际关系冷漠、道德责任感缺失、集体精神丧失等一系列问题。

二、德育课程教学的现状

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在教材安排上, 虽然也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对各学期的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选择, 但是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已经十分的陈旧落后。例如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指导》这本教材中所举的例子有一大半均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内容, 这对于这群“90后”出生的学生而言几乎无法引起共鸣。在教学方法上是以灌输式为主、直接讲授、手段单一, 很少利用辩论、讨论、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等灵活的形式, 更是与Internet技术脱节, 忽视了这一新生事物对教学的作用和影响。另外, 在教学评价上也不是十分全面, 往往会以课程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的考核标准, 忽视了用发展的眼光来全面评价学生。由于传统德育课程教学忽视了交流的双向性, 忽视了青少年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性, 忽视了心理教育在德育教学中的作用, 未能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中的多媒体和信息技术, 评价体系单一, 德育教学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网络信息技术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 延伸和扩大德育课程教学的时空

传统的德育课程教学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笔者在教学中试用了网络信息这一新的技术手段后, 这一现状得到了改变。教学的时空因网络得以延伸, 使教学不再仅仅拘泥于课堂、课时, 而使它渗透到课余时间、课堂之外。比如笔者在BBS上结合“许霆案”建立了一个模拟法庭, 让学生对许霆案中的“罪”与“非罪”, 适用何种罪名等展开了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大家都积极发言, 参与同学的范围十分广泛, 因为在网络这一虚拟世界中大家可以自由而又毫无顾忌地发言, 不用怕讲错被人笑话, 使那些在现实课堂中缺乏自信心而怯于发言的同学也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这种做法不仅使学生参与教学的面广了, 还使学生主动地对有关知识进行了更深入的学习和扩展。

2. 更新和扩展德育课程教学的内容

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 我们可以及时选用网络上的热点、焦点问题, 结合当时的教材, 使枯燥的理论内容得到鲜活的而又实际有力的支撑, 极大地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譬如通过对“艳照门”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探讨, 学生们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伦理观的同时, 也学会了如何自尊自爱和增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3. 促使德育课程教学的方法更加多样化

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 也为德育课程教学的方法选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它打破了以往德育课程教学的封闭、单一的模式, 使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处于一个开放多边和多样性的格局中。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为, 学习不仅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更受到学习者本身的认知方式、学习动机、情感、价值的影响。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上的主动建构。网络信息技术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为教师在贯彻建构主义这一教学理论提供了新的途径和可靠的技术保证。例如, 对于民法中“合同担保”这一课的学习中, 教师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 运用网络作为工具, 以组为单位按照“保证合同的特点”、“定金与订金的区别”、“抵押与质押的关系”、“留置的特殊性”四大块知识点布置了学习任务, 各小组分别根据分到的知识点派出一名代表说明定义、分析难点, 而后用一个案例进行现场表演, 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说明。笔者发现, 学生在这堂课的准备中充分地利用了网络优势, 找到了很多契合主题的信息, 并在寻找知识点的过程中分工合作, 配合默契, 使得整堂课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课后总结时, 学生都说非常喜欢这样的上课方式, 笔者作为任教者也充分地感受到结合网络优势, 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所取得效果是事半功倍的。通过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 也使他们的互助、协作能力得到了培养。

4. 建立德育课程教学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传统德育课程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是以考试定分数。而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 为新的德育课程教学的评价体系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多元评价) 的建立创造了便捷的条件。在对学生的课程评价上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媒介, 请相关老师、同学为每个同学打分、投票;利用网络的信息技术手段, 通过在网上进行教师与学生互动, 根据学生提交的网上讨论、发言、小论文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等。总之要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结合, 过程与结果相融合, 使评价不再由考试的卷面分数说了算, 真正做到更加全面、准确的评价。

四、网络时代德育课程的教学探索

在网络环境中, 没有时空限制, 没有权威约束, 在网上可以自由发布和接受信息。师生往往可以在同一时间享有信息资源, 这使得教师原有的信息优势明显减少, 更使得教师阐释主导文化的权威受到了动摇。我们的学生信息来源越丰富, 心中的质疑也就会越多。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不但具有丰富而又广泛的知识, 并且掌握过硬的计算机网络技术, 开展与网络相结合的教学工作, 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在德育课的教学中不能回避问题, 要敢于面对, 更要善于面对, 把网络信息带来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这就对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环境为德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更提供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延伸了德育教学的时空, 因此作为教育者, 我们更要具备创新精神, 要能够成为网络德育教学的行家、专家, 借助计算机、多媒体等手段, 将德育教学内容设计成吸引人、易为职高学生接受的信息, 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隐含在历史文化知识、地理知识、时事政治和现代科技信息中, 使教学对象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全面提高教学对象的道德素养和人文素养。

总而言之, 在网络环境下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 正视网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积极面对, 善于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 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更好地开展德育课程教学工作, 使我们的职高德育教学取得更好的实效。

摘要:信息时代网络已越来越深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 笔者通过分析信息时代网络环境下职高传统德育课程教学的特点, 提出了新措施、新途径, 从而使职高德育课程教学取得更加行之有效的成果, 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

关键词:网络环境,职高,德育课程,教学

参考文献

[1]付佑全.网络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辽宁教育研究, 2008 (1) .

[2]甘红樱.试论网络对高职德育的影响及对策.职教论坛, 2005 (1) .

[3]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课堂教学改革.www.xe-du.net/news_view, 2005.05.31.

[4]林崇德.论品德的结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科报) .1988 (1) .

[5]杨立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吴庆麟.认知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7]陈琦, 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8]王永亮, 闫志英.网络文化:繁荣中的坚守.传媒2006 (6) .

[9]冯皓.突出重围:一种理想的追求[J].理工高教研究, 2006 (5) .

[10]戴明清.网络社会中青少年教育[J].中国冶金教育.2003 (1) .

[11]孙延蘅.校园网络文化利弊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02 (10) .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8

当今世界,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日渐成为教育领域的最重要的技术力量之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而且对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地理老师有必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借助地理课堂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注意力

在传统的课堂中,只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根本无法实现地理教学的全部目标,而要真实的再现一些内容更是很困难的。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课堂中可以利用电脑模拟火山地震的爆发、板块的运动与大陆的漂移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枯燥的知识、深奥的理论全部融入进去,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在制作课件时,尽可能采用易于操作的计算机软件设计课件。教学课件要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环节选择最合适的。如在讲解海陆变迁一节时,利用FLASH做了动画课件,让学生能更清楚的了解海陆的变迁过程,比教师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在地理教学中,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例如,在学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这一节以后,多媒体展示出南北半球地中海式气候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柱状图”、热带草原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柱状图”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观察降水年际变化以及降水月份分布的微小差异,锻练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力。

三、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在地理教学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地理知识相似内容较多,有些地理事物名称难记,有些地理知识较抽象,学生往往记不牢,不能长期存留。利用信息技术,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还可以调动多种感官获取信息,易于学生掌握、记忆。例如对流雨和锋面雨的形成、地球的公转与四季的形成等抽象的知识,通过信息技术的演示,变得形象、容易接受和记忆。

四、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更容易使学生突破常规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常规课堂教学方式,往往容易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信息技术的教学,所呈现的信息量大,更容易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突破常规。

例如,在放映了新疆的荒漠景象和天山的冰雪风光后,有的学生提出“假如采用人工融冰化雪的方法促使天山冰川大规模消融以解决新疆的干旱问题,行不行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创造性思维,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无关系。

五、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操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的特殊功能,刺激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使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提高操作能力。作为地理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制作课件片断,利用信息技术的操作台搜集资料、回答问题等,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当学习了一些位置性很强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矿产地等,学习了动态的地理现象,如风向、航运路线、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等,学生都可以利用操作台在屏幕上指出来。同时还鼓励学生设计、下载、编排课件片断。通过参与,学生的操作能力提高了,反过来,学习地理的兴趣也激发了起来。

浅淡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网络的重要性 篇9

一、网络教室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场所

网络教室给学生提供了电脑,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耳麦、摄像头等,这些外设,可以让学生对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进行操作。首先,学生可以对电脑主机及其外设的硬件连接情况作大致了解,知道每一个硬件的作用。另外,学生可以把教师上节课教授的知识加以练习,俗称上机。学生的上机操作一定要落到实处,对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升他们的练习难度,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网络教室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场所

网络教室不像传统的教室那样布局,学生没有了传统教室上课的压力,这样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可以先以书本为中心,找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难点,等熟悉本节知识点后,再进行上机自学,这样能把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是不依赖于老师的讲和同学之间的交流,是素质教育中的一部分,学生完全凭借自身的能力,独立地完成自学任务,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网络教室是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的场所

网络教室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网络教室的空间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较为自由,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这就促使了网络教室是信息技术课最佳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场所。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是几个学生为一小组,面对面地进行交流,通过合作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先懂的学生,可以指导还未掌握的同学,互帮互助,特别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可以在计算机上展示详细的操作步骤,达到我懂你懂、组员全懂的效果。然后,小组长分配好展示任务,各小组进行比拼,这就在小组之间形成竞争机制,并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的厌学、不学、学不懂现象将大大缓解。

四、网络教室是教师面对面、手把手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现在的网络教室,几乎都安装有电子教室管理软件,教师可通过教师机控制所有的学生机,教师可通过教师机对学生进行授课,授课内容均可在学生机上显示,教师的声音也可通过话筒传输到学生机的耳麦上,每一位学生只能注视着自己的电脑显示器,听自己所带的耳麦,这就集中了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教师机上的每一次鼠标的移动,每一步操作示例,学生都能在学生机上看得清清楚楚。当学生对刚才讲授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时,教师可以在教师机上监视学生的操作是否正确,并可以用教师机直接辅导学生不会操作的地方,学生能在自己的显示器上看得一目了然。而且,电子教室管理软件还具备在线聊天的功能,当学生遇到不懂之处,可直接呼叫老师,这样,学生能够及时与老师互动。另外,电子教室管理软件还具备提交作业的功能,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及时地反馈给老师。可见,网络教室是教师面对面、手把手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

五、网络教室是学生近距离与世界接触、从网上获取知识的场所

信息技术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 篇10

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展学生的心理机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体验知识,创造的一个基于现实体验的微观教学环境。通过情境的创设,促使学生结合现实、理解知识、融会贯通,并能主动将知识延伸到课外,并结合到生活实践当中,使其源于学习理论,用于增强教育教学效果。

教学情景创设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营造学习氛围,形成实际问题与学科知识的自然衔接,提出解决问题的要求,引导学生在面临各种情境时,能够联想到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与方法去解决问题。

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够更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储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设一个良好的、具体的、直观的、可以欣赏的“情景,营造一种环境、一种氛围。

创设教学情境是教学策略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创设情境是为完成教学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必须将学习目标任务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和问题意识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探究欲望,从而帮助学生生成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操作方法。

信息技术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明显的时代发展特性。信息技术学科本身所拥有的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若能多方面的为学生营造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情境,可引导学生在各种学习情境下积极、主动的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下面,我就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一、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1、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情境设置生活化。

创设教学情境,不是作秀,情境的创设应是为提高教学效果而服务的。所以情境创设应符合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要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情境。只有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当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或许解决过,或许是一个难题,对学生来说是听教师讲解是比较,是学习,所以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之中,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于对教师要在创设情境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为了情景设计而设计,使其脱离生活实际,飘渺在上,够不着,摸不到,从而使创设的情境流于形式。

那些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合实际的,过于超前,要么生活中根本不存在,凭空想像的,这样不利于学生对课题的理解,如举例说明水管放水问题,放满用多少小时,放空用多少小时,一边放一边排,到放满用多长时间,实际上谁用这种方法来验证呢?显然不合实际情况。教师动不动就拿‘我’以前是怎样怎学习的,你们现在又是怎样怎样,也不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2、,围绕教学目标的展开创设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标就是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充满美感和智慧感的环境、氛围,使优化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心理发生共鸣,促使学生在现实环境和主体活动中的交互作用的统一和谐中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能用到多媒体教学,但一定要认识到多媒体教学仅仅是助手段,不是主要手段,是创设情境的渲染与铺垫。

在信息技术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境,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化和形象化,更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渲染下更有利于知识、技能、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方面的提高。教师对为什么要设置情境,设置了情境后应该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应做到心中有数。

在教“Word中插入图片”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点素材,让学生自己在网上搜索自己喜欢的图片,不拘泥于形式,可以任意发挥,然后再插入Word中,这样即练习了网上搜索,也学习插入图片的技巧,以达到学习基本功能的目的。学生可两人商量设计,想办法,在情境的设计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具有的功能,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探索实践,激发学生联想、判断,从而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3、创设多元化教学情境。

信息技术教学中,多媒体为课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媒体包括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形式,信息容量大,表现形式灵活,给学生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环境和认知方式,比较容易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

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为教学提供多元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情境的教学功能,创设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境

4、把握好创设情境的‘度’

如果设计的情境情节复杂、冗长,出现过多的与教学无关的信息,前面说的天花乱坠,结查却草草收场,就显得头重脚轻,本末倒置。这样的情境创设只能是增加学生的认知负担、冲淡教学的主题,降低教学效果,并且还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下降,致使学生学习更加疲劳,又间接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教师在进行情境的创设时要统筹安排,长短适宜,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保证学生“听得进,理得顺”。

5、要创设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要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更能顺利、自然的投入的知识的学习中。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与学习有关的素材及时引入课堂,以增强教学的时代性,比如近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或是各种媒体热播中的热点问题,挖掘可以展示给学生并能引人入胜的信息技术应用情境。对学生身边的事或是大家都比较熟的事,也可能成为创设情境的素材,而且这样的素材真实,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学习起来有一种自然的亲和感,这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

比如我在讲《插入图片》,首先搜索了当时比较流行的一些事件,然后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搜索有关内容,完成作品,这样学生积极性高,用到了新知识,又巩固的旧知识,一举两得。

6、创设具有识知灵活性的情境。

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以前的“洋思教学法”、“杜郞口教学法”等一批的教育教学模式,前辈们说的好‘学教有法,但无定法’,所以教学方法要灵活机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也是这样,情境的创设是由教师提出来,同时也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也提出来。情境创设后,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等,让学生在课堂学学习中真正动起来。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的空间中得到充分发挥。凭借现代信息技术工具作为辅助手段,使问题更直观、更形象,推动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浅淡计算机网络中的路由规划技术 篇11

关键词:网络;IP地址;规划

中图分类号:TP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6-0057-03

一、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学校加入到因特网中,但随之而来的便是如何管理好这些网络,这是网络管理员最头痛的问题。笔者认为在网络管理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好网络内部的路由规划,分配好IP设备地址、网管地址及应用类地址,为以后的网络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为什么要规划IP地址

通过各种实践表明,一个好的IP地址规划可以带来如下优点。

1.网络维护更高效

对网络设备与设备之间的互连地址、应用类地址进行清晰的划分,在维护的过程中可以非常容易的知道所需要的IP地址是设备地址、网间网地址还是某一类应用类地址,以及该地址的地理位置,从而快速的定位和隔离故障,避免查阅繁杂的IP记录表。

2.网络扩容具有弹性

更多设备、用户加入网络时,网络扩容所具有的弹性使IP地址的需求增长不会导致IP地址的混乱。

3.方便的路由归纳,减少了路由表条目

采用好的规划使我们在子网边界更容易对路由进行归纳,减少了路由表条目。

4.提高设备效能

在使用访问控制列表来控制数据访问时,可以减少ACE数量,提高设备效能。

综合上述,我们需要在网络搭建前对IP地址进行规划。在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网络规划都具有上面四种优点中的某几点或全部。

三、如何进行规划

在规划开始前,我们要明确在当前的网络中有哪些IP地址资源可用,哪些IP地址资源不可用。一般情况下,这些资源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在网络的出口部分或对外提供服务的DMZ区需要用到ISP提供的公网地址;

第二类,内部网络中根据用户需求存在部分ISP提供的公网地址;

第三类,在网络内部使用的私有地址,如10.0.0.0至10.255.255. 255,172.16.0.0至172.31.255.255,192.168.0.0至192.168.255.255。

对于这些地址资源在划分子网时,一般遵循以下的思路。

首先,要确定一级子网地址范围;其次,把一级子网按照应用特征或者地理位置的不同分成多个二级子网;再次,在二级子网中按照用户地、服务器地址、设备互联地址、网管地址、其他地址(外网接入地址等等)划分成多个更小的子网;最后,注意预留地址空间,便于后期扩展(见图1)。

具体规划步骤如下:

1.制作规划总表

在进行网络规划前,要充分了解网络的拓扑和接口互联、用户应用类设备分布状况。根据这些信息制作一张规划总表。以某高校为例,在规划总表中规划信息(见表1)。

如表中规划信息是根据目前IP地址需求和预留数量来规划的地址范围。

2.应用类地址的规划

应用类地址指的是用户终端设备的IP地址,比如用户的台式计算机、笔记本电脑、以及提供服务和业务应用的服务器IP地址。应用类地址通常是网络中数目最多的地址。在第一步确定了大的地址范围后,就可以开始对应用类地址进行划分。对于应用类地址的规划可掌握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首先从总表中找到所属单位的地址范围,再从该范围中着手,细分子网;

第二,子网地址段范围应考虑涵盖用户目前需要的数量,以及可能增长量;

第三,尽量按照标准的C类子网划分,或者掩码是255.255.255.128这样的子网划分;

第四,要充分考虑为提供网络服务预留IP地址,如网关、DHCP等;

第五,预留一部分连续的应用类地址空间。

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可采用Excel表格的方式记录规划的结果。用分工作页方法同规划总表合并到同一文件。

在规划子网时,我们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按照业务性质进行规划,比如分为办公、生产业务、管理业务等。此时,每种不同的业务使用的IP地址具有独立特征。比如凡是*.*.10.*/24,这样的网络地址都是办公用户地址;凡是*.*.50.*/24,这样的网络地址都是管理业务地址。

按照具体地理位置进行规划,把在某楼、某楼层或者某房间内的用户规划为同一个子网,使用一个子网内的IP地址。如某校的宿舍地址分配(见表2)。

3.设备互联地址规划

在划分完应用类地址后,我们进行设备互联子网的规划。这些子网将被分配给设备互联使用。在进行设备互联地址规划时,应掌握以下原则:

第一,对于广播型、点到多点网络,如以太网,设备互联地址分配使用掩码是255.255.255.240这样的子网;

第二,对于点到点网络,设备互联地址分配使用掩码是255.255.255.252这样的子网;

第三,预留一部分连续的设备互联地址空间。

以某园区网为例,分配的设备互联地址表如表3所示。

对于上述规划,我们也可同样采用Excel表格的方式记录规划的结果。用分工作页方法同规划总表合并到同一文件。

4.设备网管地址规划

设备网管地址划分通常有以下四种:

(1)将设备网络管理地址与应用类网段隔离开,比如用户网段为10.16.x.x/24,那么可以将设备管理地址规划为192.168.x.x/24或10.x.x.x/24等。

(2)使用32位主机地址,这种情况在部署了OSPF网络中比较常见。如路由器A的网络管理地址是10.60.6.19/32, 路由器B的网络管理地址是10.60.6.20/32等等。

(3)和应用类地址共同使用一个子网,如交换机A是信息管理学院5号办公楼子网10.8.10.0/24的接入交换机,用户地址使用10.8.10.10~10.8.10.240。交换机A的网管地址是10.8.10.252。

(4)预留一部分连续的设备网管地址空间。

同样,我们采用Excel表格的方式记录规划的结果。用分工作页方法同规划总表合并到同一文件。

5.外网地址规划

在网络中,外网地址规划大多数情况下是一个公网地址的子网。这些地址规划的步骤如下:

(1)接入路由器或防火墙等设备的外出接口地址与局端子网一致;

(2)用户访问外部网络需要的公网地址池。内部访问外网时会使用NAT等技术。以NAT为例,就需要为内部用户提供一个公网地址或几个公网地址组成的地址池;

(3)对外提供服务的服务器需要使用公网地址,比如会有WWW、FTP、MAIL等服务器使用内部私有地址需要转换成公网地址,或者把这些服务器置于DMZ区直接使用公网地址等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以上的五步操作后,我们可以对网络的路由地址进行规划。网络管理员可以利用规划好的IP地址合理分配网络内的所有路由,并在以后的网络管理中通过规划表轻松管理网络,使网络维护更加高效、便捷。

参考文献:

[1] 段水福.计算机网络规划与设计[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冬季运动会总方案下一篇:电工技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