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

华池县职业中专 张一弓 745600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学中一切语言、文字或思维意识的简化和替代者。在地理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地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重点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及绘制地图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从而能够开拓学生思路,启发思维,培养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 地图 地理教学 甄别运用

近年来的高考,地理图表的考察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地理学习中地理图表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地图是一种记录地理事物的图表,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空间性突出等特点。它可以直观、准确、趣味的表现地理事物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而地图在我们的教学中具有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作用。认真遴选与甄别地图,恰当而准确地运用地图,能够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和地理成绩。重视地理教学中地图的运用,与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是相符的。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效应独具魅力

地图是地球表面全部或局部的缩影,它能将广大地区的地理事物按比例表现出来,而且能启发学生从地图上获得新的地理知识。通过我教地理这门学科,我认为它的作用可概括如下:

1、活用地图,使问题深入浅出,更好的掌握地理技能

地理技能包括的内容很多,其中运用地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基本的技能,例如学生根据地图上的经纬网,可用来辨别方向;利用地图上的比例尺计算各地之间的距离、河流的长度;根据等高线、等深线和分层设色地势图,识别陆地和海底的地形类别、高低起伏、山脉走向和坡度缓陡;根据等值线地图,可识别各地的气温、气压、风向、降水量的分布及其规律,根据资源、物产、工业、交通线的地图,查阅它的分布及其规律,在地图上分析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区域特征,以及各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和因果关系等。

2、常用地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益智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3、妙用地图,能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促成学生学习的愉悦感

妙用地图,可使繁杂的地理事物变为简单化,降低了教材难度,也容易在短时间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在讲述洋流的分布时就可以在黑板上先划出世界洋流模式图,然后,教师不断的假设模式图的空间位置,当模式图代表的是太平洋、大西洋、亚欧大陆时,让学生对照课本中世界洋流图,逐一的找出洋流环流的名称,再在图上以不同颜色、字体标识出来,既方便观察又方便记忆,学生只需看图,便知分晓,效果可谓事半功倍。当然,每一类地图都有技巧可言。在学习中不断归纳,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对此类图形的应试能力会大大提高。

4、多用地图,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课堂气氛的好坏,直接的影响到一堂课的教学效果。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主意观察地球转的对不对。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运用地图,能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新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和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学习,要引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说图等活动,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的思维卷入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交给学生科学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地图教学中通过对同一地区不同类型的图像进行对照,进行纵向比较,就能弄清楚演变过程,研究其发展方向。对不同地区同一类型同一内容的地图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该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特征和区域间的差异。

6、通过“文”、“图”转换训练,培养地理空间记忆能力

地图把众多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缩影在一起,能使学生一目了然。方便学生把教科书中抽象的文字知识与形象的地图联系起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空间方位储存在头脑中,以后只要一提到某一方面的地理事实,学生头脑中马上就会反映出地图表象,进而迅速而较为准确地表达出来。充分利用地图进行教学,进行“文”、“图”转换训练,不仅有利于学生地理空间概念的形成,而且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记忆地理事物及其知识分布,进而提高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

二、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图运用的意义深远

“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向学生传授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的结构、相互联系、空间的分布规律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知识。在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地图作为地理信息传递的载体,它所表达的内容是相当丰富的。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现象,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中地图应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1、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针对性与必要性。这一必要性是地理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地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经济现象及两者相互关系的巨系统,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探究地理事象的地域分布规律。专家学者在揭示这些规律时,多是经过亲身的实践,通过实地的观察、感知和大量的研究分析才形成今天理论上的共识。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一种间接知识,然而,它却是我们大多数人获取地理知识的源泉。

2、地理教学中应用地图的实践性与实用性。“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地图在很多领域里得以应用,在这里仅简单谈谈它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⑴应用地图让学生能确定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地图可以确定教师所讲授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分布知识。运用各种专门地图,指出国家或地区的地形、气候、河湖等自然环境各个要素,各个生产部门,以及各种资源和主要城市的地理分布 及其规律。⑵应用地图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形态: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表示各种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诸如地球上各个大洲、大洋、湖泊和国家的大小、形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海岸线的长度和类型;任何一条河流的长度和流向;任何一条山脉的高度和走向等等。(3)应用地图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使用地图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使用一般的景观图片、幻灯片等直观教具有所不同。地图在学生头脑里形成的是概括的表象,这种表象往往会促使学生产生直觉思维,从而进入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之中。(4)应用地图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在地图上可以看到祖国辽阔的疆域、壮丽的河山、丰富的物产资源、广大的森林和草原、无数的工厂和矿山等,这些都可以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热情。

三、课堂教学中地理图象的学习技巧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新课标的内容标准还明确要求学生能对地理图像进行描述、阅读、说明、分析、绘制、运用、收集图像以及使用电子地图等。这些技能和内容的掌握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对其生活及终身发展都极有裨益。然而在实际教学当中,普遍存在学生读图析图能力较差,不爱读图甚至害怕读图的现象,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进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提高,是保证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面,是地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面对的挑战,笔者在教学实践当中对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方面,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增加读图的趣味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1、地图运用要认真遴选甄别,注重规范性和适用性

地理图像的种类非常多,它包括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自然景观图、人文景观图、地理漫画等,以前教师多使用挂图,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普及,多数教师都能从网络上获取所需地理图片辅助教学,但也带来一些问题,如图像制作粗糙、模糊、不规范,无用信息多,甚至出现错误,如果不加甄别,盲目使用,容易造成学生思维混乱,甚至厌烦,因此在教学中应精选用图,一幅精美规范的地图,能让人赏心悦目,培养学习兴趣和规范的读图习惯。

2、教学方式要灵活多变,注重探究性和实践性

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指图,学生寻找,教师指正,时间一长,学生索然无味,识图效果大打折扣,亦不利于师生之间的相互反馈、交流,自主学习更得不到体现。在教学中应多开展一些学生能参与的方式,例如让学生自主绘制地图,这既是能力目标,也是学习地图的良好手段,如指导学生实地踏勘并绘制校园、小区的平面图;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指导学生利用泡沫塑料、沙土等制作地形模型,教师在运用这些插图指导学生制作、观测时,应注意针对插图适时启发、点拨,让学生像图中那样亲自动手去做一做,去试一试,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和养成良好的习惯。还可利用描图纸进行描图训练,增强地理空间思维的能力。利用学生力争上游的心理,组织小竞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初步形成积极参与学习的意识,符合地理新课标的要求。

(二)、养成识图的良好习惯,促进用图能力的形成

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充分发挥,才能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在图像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读图方法的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1、有序读图,获取知识,建立空间概念

读图一般步骤是:(1)读图名,识别图像类型,读出一幅图的主题和要点;(2)识图例,轻松获知图中地理事物信息;(3)研究正图:按地理事象的一定顺序读图,从而揭示图的内容特性;(4)读内容,用语言表达读图结果析图是在上述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图中的显性信息去分析挖掘出隐性信息,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读图能力。

2、分析地图,提炼信息,让地图说话

析图可从两个层面来进行:一是挖掘图中信息,逐步引导学生善于利用地图中的显性信息,即位置、地形地势、河流、资源能源、交通线路等,分析挖掘隐性信息如:气候、植被、水文、农业生产的方式和特点、工业生产布局和特点、人口分布和流动等。二是提炼信息,把对解答本题(或本问题)的信息提取出来,回答问题,通过对上述自然、经济要素的分析,懂得各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的整体性以及存在的地域差异。总之,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积极、主动、愉快地投入到对图像系统的观察、想象、分析、推论等思维活动中来,变“学生读、教师讲”为师生共同读、议、讲、析,以实现教与学的高度融合,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有志者事竞成,相信教师的辛勤付出,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够迎来课程改革的一片新天地。

【参考文献 】

[1] 冯忠跃,李永全.中学生的地图素养与培养[J].地理教育,2006(2):65-66. [2] 刘桂侠,张效国.地图—凸显地理学科特色与开发右脑的切入点[J].地理教育,2007(2):66-67.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2

1 好友定位查找客户端

1.1客户端简介

客户端主要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实现定位、个人信息修改、好友动态查询,足迹分享等功能。客户端采用Android编程技术开发,为实现界面友好,界面如图1所示。操作简易,采用Android API 17开发,支持Fragment从而使得界面多样化,优化用户体验。为了实现客户端定位功能,采用百度地图API 2.3.0,支持用户定位,地点检索,位置服务等功能。

1.2客户端特点

1)客户端利用Android编程使用大部分智能手机,适用群众范围广;

2)Android自带定位系统,定位轻松、准确;

3)界面采用Fragment结合Activity实现仿iphone界面效果,用户亲和性增加;

4)引入百度地图API,定位查找技术更加成熟、定位显示更加直观、位置信息更加全面;5API

5)借助百度地图API提供多种方法,客户端功能丰富,具有较大的可扩展性。

2 好友定位查找服务端

2.1 服务端简介

服务端对客户端发送来的请求进行处理,返回相应处理结果,以及数据,存储客户端上传数据,具体流程通过图2说明。服务端采用传统MVC模式开发Java Web项目,处理用户请求、数据存储等功能。服务端采用简易的MVC模式,用户请求都采用servlet来处理,对于用户上传的数据通过servlet做出处理存储到数据库中。用户足迹,个人信息等数据需要存放至服务端,服务端借助百度云服务,使用百度云数据库存储,从而节约服务器耗资,部署后情况如图3所示。

2.2服务端功能

服务端功能主要包括:1)提供用户登陆接口;2)提供用户注册接口;3)提供用户密码找回接口;4)处理用户上传足迹;5)返回用户足迹;6)好友信息管理;7)个人信息管理。

2.3服务端特点

1)服务端适用MVC模式开发,MVC模式有助于开发复杂程序,因为使用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开发者关注专一化,短时间内可以专心从事一个方面的工作即可。也有利于测试人员进行测试;

2)服务端对请求处理采用较为安全的POST方式,与POST请求相关的参数作为一个单独的HTTP请求从浏览器发送到服务器,有效避免信息泄露等不安全问题;

3)服务端可以处理图片等大数据文件,扩展性能较高;

4)服务端部署在百度云服务器上,而非本地计算机或远程服务器中,简化部署操作,方便维护,服务端代价小。

3 好友定位查找数据库

3.1 数据库简介

系统采用My Sql数据库,因为My Sql很适合中小型网站的数据库,加上它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所以系统采用My Sql数据库。它是一种关联数据库管理系统,将数据保存在不同的表中,而不是将所有数据都放在一个大仓库之中,增加速度并且提高灵活性。

3.2 数据库设计

系统主要设计用户信息、好友信息以及定位信息。首先设计用户表包含用户账号、密码、邮箱。邮箱为用户提供密码找回功能。其次设计用户个人信息表,包含用户姓名、年龄、地址、联系方式等个人信息。再其次,设计好友关联表,通过账号关联好友关系。为了对好友进行管理可设置分组,设计分组表,关联用户与分组的关联关系。对于用户足迹,设计足迹表包含经纬度、地点、描述、照片等足迹信息,具体设计如图4所示。

4 结论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3

关键词:地图阅读 绘制 教学 作用

地理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地理景观的产生、发展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的一门学科,而地图的作用就是将这些规律性的东西明显地用图表示出来。因此,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地理教学最重要的方法。可以说,没有地图,就无法进行直观、有效的地理教学。做一名合格的地理教师,丰富的知识、形式多样的课堂讲授方法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能熟练地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否则,语言无论多生动、多准确,也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地图的构成元素及其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能直观明了的反映出某一区域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面积大小、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及水文等各种地理事象的特征。它能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各地理元素相互联系的地理意境。通常构成地图的主要元素有:图形标志元素、绘制标尺元素、附加元素及补充元素。地图图形是用地图符号所表示的制图区域内,各种自然和社会经济现象的分布、联系以及时间变化等内容,这是地图构成元素中的主体部分;绘制标尺元素是决定图形分布位置和几何精度的数学基础,可以说是地图的“骨架”。主要包括地图投影、比例尺、大地控制点等;附加元素是为了便于读图与用图而设置的图例、图名、出版年月、编图时间、编图资料的情况等;补充元素就是在地图上的空白处进行补充说明的文字或资料。总之,地图是空间信息的载体,是一种视觉语言,其表现形式很多,主要有有线划地图、影像地图、立体地图、地球仪,还有现代化的数字地图、电子地图等。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首先,运用地图教学可以明确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在学生大脑里建立空间概念,使学生获得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知识。其次,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还可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大小、高低、形状等,使学生形成对比较形象直观的印象,运用地图更方便地使学生理解地理规律。再次,运用地图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及发展。

二、地图阅读能力的培养及其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学生阅读地图主要是通过对地图的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及图例注记三个方面来完成的。

如在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特征时,就可以先让学生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并对照高度表,根据颜色的深浅变化来分析地势变化趋势,学生根据地图就不难得出我国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分析掌握了地形地势分布特点、规律,在学生的脑海中会留下较深的印象,又使学生掌握了全面的综合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综合地评价地理事物及现象。所以,培养学生正确阅读地图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智力的重要因素。

其次,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和如何使用地图。

有些地理知识教师单用语言文字是难以给学生解释清楚明白的,靠学生的死记硬背也是不能牢固掌握的。但一旦使用地图进行教学,通过教师的启发和诱导,在地图上既直观又清晰的讲解分析,就变得非常简单。当然,懂得地图的语言是读图的关键。让学生掌握地图语言,比如地图上的比例尺、地图上的方向、海拔和相对高度、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图例、注记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让学生记住地图的语言,才能使学生会顺利学会读图。另外,能够熟练运用地图的关键在于掌握读图技能,养成读图的良好习惯。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向导,是沟通课文与图像的桥梁,是图文结合的媒介。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加强学生读图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从地图上寻求答案和获取相关地理信息,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图像化。

再次,地理课程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文字内容中间穿插大量的地图、地理示意图、地理统计图表等。

通过对地图的阅读、分析和解释来获得有关制图区域内地理环境的有关知识,经过分析、比较、推理、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得出新的结论。如:通过对自然地理地图的阅读,可以了解本区域的水系、地貌、植被的分布范围、地形特征、密度大小以及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通过对社会经济地图的阅读,可以了解制图区域内居民地的行政等级、人口密度、交通的发达程度,从而判断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地图不仅是地理教学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地理知识的源泉,更是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有机结合。充分应用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充分运用地图进行直观教学。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最直观的教具。其特点是图示清晰。地图上所反映的地理元素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课堂教学中展示相应的地图有很多好处。首先,能做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其次,能使学生养成在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好习惯,达到理解性记忆。第三,有利于了解各种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名称,掌握他们的分布规律,具体特点等。总之,地理教学中,尽可能使用地图进行教学,便于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地图上所讲授的内容。同时,在学生的头脑中迅速地建立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概念,既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地图绘制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首先,引导培养学生绘制地图是地理教学比较高层次的要求,绘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运用能力。

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绘制草图、略图。如轮廓图、水系图等。绘图训练教师需进行示范,学生进行临摹再到自绘,绘制要求是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相对准确。低年级的绘图,主要指导学生绘制简单的曲线图、柱状图,勾画各大洲、国家的轮廓图,绘山脉、河流、城市等。高年级的同学,因为已有一定的绘图技能,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绘制中国政区简图,结合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加绘山脉、河流、城市等多种地理元素。可以要求学生绘制一些剖面图、柱状图、曲线图、折线图和一些简单的示意图。

其次,随手绘制及默画地图的能力。

这个主要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边讲解,学生边用手指在桌面上或空中象征性的绘制,这种方法在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经常是指导学生阅读完一张图后就随手画。另外,默画能力的培养也很重要,也就是在脑海中画图,在教师讲解完或边讲解地图时,边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地图。在回忆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脑海里绘制出地图。这个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又可以巩固当前知识,从而加强学生的记忆。让知识有效的串联起来。

最后,不管是学生自己绘制学习地图还是教师绘制教学地图,首先都要绘制地理底图。

现成的地理底图资料比例尺较小,需要放大制作。在课堂教学和实习中,教学生使用最多的是网格转绘法。因为这个方法简单方便,只要在选好的底图上用铅笔加密适当的网格。同时,在绘图纸上按所需放大的比例,绘出相同的网格,把底图上各要素在方格上的位置,转绘到图纸上相对应的方格的位置上,这样地理底图就绘制成功了。另外,在现代绘图实验室中,可以采用照相转绘或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扫描转绘。经过扫描之后的底图,实际上已成为一个数字化文件,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处理,增加或减少绘制要素,设计各种表示符号,这样就可以顺利的绘制出自己想要的地图。

参考文献:

1.许耿,梁义冰.地图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2.张克权.黄仁涛.专题地图编制.测绘出版社,1982

3.刘光文.浅谈地图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功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0.(7-8)

历史地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篇4

课题的提出与要解决的问题

(一)提出

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地图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历史教师最常用和实用的教学好帮手。历史地图它以空间形式为主,主要反映人类的历史活动及其相关地理环境。历史教学中的历史疆域的变化、民族的分布、战争的进程、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等都可以通过地图语言简明而准确地表示出来。

可通过历史图册合教学,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对增加学生的学史兴趣和理解历史知识、现象、文化都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生活空间的基本工具。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改革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过程。基于师生的经验,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一起体验对课程的理解过程,师生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2)改革历史学习方式,解决“怎么学”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机械记忆方式,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二

课题的界定 在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势在必行。使他们能够做到全面发展,进而能从课本里走出来,脱离那种死记硬背的常规学习模式,使课堂中、书本里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那么,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有效、更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呢?我们认为,利用地图进行教学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最突出的方法,只有充分的利用地图,才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而且,这本身也是历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特点。

我们的观点是:只有充分的、有效的在历史课上使用地图,才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质的一种捷径。三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的目标

(1)历史事件发生位置的探究 目标如下:

①能够形成对历史事件发生地点敏锐觉察的能力。

②能够理解且形成位置变化观和位置联系观。某个区域因为其独特的空间占位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其他要素的组合特征,优越的地理位置可以促成某些特殊历史事件的发展。

③能够通过对地图的观察和分析,归纳历史事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和规律。

④理解地理位置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⑤通过对地理位置的分析,初步形成区域间相互依存的观念。(2)事件发生地点特征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应突出下述目标:

①能够把握认识地理要素特征和区域特征对历史事件发生所起的重要作用。

②能够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比较法来认识区域特征为历史事件的发生提供的条件。

③形成地理环境对事件影响的整体观和差异观。

④通过区域差异的探究,使学生理解地区差异形成不同的文化或社会习俗。

(3)历史事件发生与地理位置因果关系的探究

任何地理事项的产生,都是各种地理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探究的过程中,应体现以下目标: ①理解且逐步形成空间上的成因联系观。

②能够初步运用因果类比法、因果关系的归纳法、主导因素法、借比法进行探究。

③能够运用由因及果和由果及因的推理方法进行探究。④能够把握分布成因、特征成因和过程成因的要点进行探究。⑤发展对于因果关系的直觉能力。(4)历史事件过程的探究

历史事件过程是指事物和现象随时间推移而出现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对历史时间的评价看法等等。在指导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目标: ①发展对历史事件过程的分析、想象和预测能力。②能够把握历史事件过程的要点进行探究学习。

③能够通过历史事件观测和模拟试验法来探索历史事件过程。④形成发展和动态的地学观点。(5)空间相互作用与空间格局的探究

教师应关注下述目标:

①在观察和领悟空间格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跨越地域联系历史能力。

②在体会空间格局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学生的历史横向、纵向联系。

③在领会空间格局的过程中,熏陶和养成学生宏观的历史学思维能力。

④形成对空间格局的敏锐觉察力。

⑤通过相互作用的探究,理解区域间的相互依存性,从而培养全球观念和国际意识。⑥形成历史的联系观。四

研究的内容、对象和方法

(一)内容

借助历史地图,在学生读图识图的基础上既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通过地图学习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拓展、深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科间的知识交融渗透,使学生得到综合知识的陶冶,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的形成。

通过地图册对地区风土人情、生产生活方式的介绍,能将区域的人文特征和自然条件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

在根据文物图片去推测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了解、体验了科学研究、科学发现的过程,增加学生探究事物的兴趣。五

研究对象:主要针对七、八年级学生 六

研究方法:(1)完全归纳法。(2)因果归纳法。

(3)课堂具体实施,通过课后填充图册完成情况总结经验。(4)通过识图测试题的方法,了解学生对图与历史史实结合情况。七

研究的基本过程

在教学中,历史填充图册在学生学习方面发挥的功效是值得一提的。它与历史地图册相得益彰,从而更能在教学中让地图发挥最佳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在多年的历史教学所使用的填充图册中,由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与北师大版历史教材相配套的填充图册是最让人有感觉的、最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它弥补了历史地图册中插图较少的缺陷,并且借助插图给学生观察、探究式学习提供了较好的园地。它所设置的练习重在培养锻炼学生的能力上下功夫,也充实了许多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究推测能力、想像能力、比较分析能力的训练与养成。

研究实施计划: 1 准备阶段:2017年3月

①通过文献资料、上网查阅等途径搜集、整理、学习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及理论,论证课题的可行性。

②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③撰写开题报告,设计问卷调查。研究阶段:2017年4月—2017年6月

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课题研究,做好记录,设计教学案例,撰写教学反思。

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交流,和谐互助,取长补短。随时调整研究方法,师生互动,重视研究效果。撰写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上报研究情况。3 总结阶段:2017年7月

对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归纳,对课题实施效果进行评价。整理研究材料,完成课题结题报告和论文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预期结果及表现形式:

1、预期成果:初步形成一系列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2、成果形式:论文、学案、多媒体课件、课题研究报告等。十

课题组织机构: 组长:夏艳锋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5

秦岭山区山大沟深,森林资源茂盛,经过十年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原来的森工采伐道路被多年山洪基本冲毁.森林火灾扑救中面临着难以到达现场和准确定位火场等新的困难.

作 者:王秀丽 付文利 Wang Xiuli Fu Wenli  作者单位: 刊 名:陕西林业 英文刊名:FORESTRY OF SHAANXI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7 关键词: 

★ 沙尘暴EOS/MODIS卫星遥感监测指数模型

★ 铁电在电力参数监测中的应用

★ Matlab在遥感图像杂散光处理中的应用

★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 遥感图像在物探测量中的应用

★ 研究在水环境监测中现代化萃取技术的应用论文

★ NetFlow技术在广东气象网络流量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 编制森林火灾应急预案

★ 人居环境规划中遥感小卫星的应用前景广阔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6

在读图教学时, 教师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地图类型, 使用不同的读图方法。比如, 可以以等高线图举例, 提醒学生在阅读等高线图的时候, 要牢牢地抓住几个点:等高线的疏密、等高线的弯曲及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的具体现象等。此外, 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读图技巧, 比如等高距是多少、山峰、山顶、山脊分别在什么地方, 要看题目的要求或者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求来确定。

在指导学生读地图的时候, 教师要时刻关注地图的名称、图例及其他重要的地理界线等, 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掌握有用的信息, 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图研究。读图时, 学生还要从多个角度对地图进行分析, 对在地图上观察到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认真思考, 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 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还能培养他们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 要教给学生一些读地图技巧

读图时,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 标题直接反映了该地图的实际属性, 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信息。让学生懂得通过地图学习一些地理知识, 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这一教学任务。因此, 在教学生读图时, 教师一定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读图技巧, 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各种类型的地图所呈现出的信息都是不相同的, 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各种地图。

学生懂得了如何看图例, 才能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度, 才能准确地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 进而提高读图的效率。

此外, 教师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的内容, 让他们对地图中蕴含的一些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阅读地图中, 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地理知识,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带来他们的压力, 而且在识图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 提高地理的教学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根据地图进行新知识的讲解, 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 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比如,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 让学生边听边记, 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自然地转移, 将视听有效地结合, 还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 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思维的活跃程度。

比如, 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江”的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把长江干流略图大致画出来, 从长江的发源地开始绘起, 一直画到入海口处, 可以先画干流, 然后再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如在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时, 可以把宜昌和湖口两地的名称用彩色的粉笔标在干流上;在讲到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时, 再标注到适当的位置上, 上游具有“水流湍急, 水力丰富”的特点, 中游的特征是“河道弯曲, 容易泛滥”;下游具有“江阔水深, 便于航运”的特征等, 一边作画, 一边讲解, 这种有形有意的教学模式,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地理略图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 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 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 能够达到观其“图“而知其“地”, 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现代技术展示地图信息,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图中的有些信息需要放大, 若地理教师能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 将世界各国或者中国各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景观特点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 并通过投影或者电视录像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们, 让他们在课堂内就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 通过信息的播放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 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信息量, 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还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从地图中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 让他们更加轻松地读图、填图;能够实现图文转换, 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加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读图, 能让学生少花一些时间, 多学习一些知识。特别是对一些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的又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 如果能够采用一些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 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 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是多种多多样的。要想学好地理知识, 就需要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在平时的学习中, 学生应加大观察力度, 结合学习内容, 对地图进行必要的观察与探究, 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不断地积累一些有用的地理知识。此外, 在教学地理知识的时候, 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地图的技能, 让他们能够结合地图查找一些有用的地理信息, 并利用地图去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

摘要:初中地理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地图, 有些是反映地理事物面貌的素描图, 有些是为了说明地理事物成因过程的示意图。这些图片都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等的特点, 对学生了解一些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有很大的帮助。在地理教学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读图技能, 强化对学生的读图训练, 让他们尽可能多地从地图上获取一些有用的信息, 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逐渐提高他们的地理综合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地图,习惯,能力,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卿.浅谈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 2012 (11) .

[2]赖翠平.小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地图意识的培养[J].地理教育, 2013 (9) .

[3]马志.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 2010 (5) .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7

关键词:初中地理   地图   习惯   能力   效率

一、 详解一些有用的识图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

在读图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地图类型,使用不同的读图方法。比如,可以以等高线图举例,提醒学生在阅读等高线图的时候,要牢牢地抓住几个点:等高线的疏密、等高线的弯曲及等高线呈闭合曲线时的具体现象等。此外,还要让学生掌握一些读图技巧,比如等高距是多少、山峰、山顶、山脊分别在什么地方,要看题目的要求或者需要解答的问题要求来确定。

在指导学生读地图的时候,教师要时刻关注地图的名称、图例及其他重要的地理界線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掌握有用的信息,可以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地图研究。读图时,学生还要从多个角度对地图进行分析,对在地图上观察到的一些地理现象进行认真思考,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既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还能培养他们分析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

二、地理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读地图技巧

读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地图的标题,标题直接反映了该地图的实际属性,这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最基本的信息。让学生懂得通过地图学习一些地理知识,新课程改革中也强调了这一教学任务。因此,在教学生读图时,教师一定要传授给学生一些读图技巧,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各种类型的地图所呈现出的信息都是不相同的,一定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去阅读各种地图。

学生懂得了如何看图例,才能够提高对地图的理解度,才能准确地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进而提高读图的效率。

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地图的内容,让他们对地图中蕴含的一些内容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把握。学生在阅读地图中,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地理知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习带来他们的压力,而且在识图的过程中还能够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认真设计地理略图,提高地理的教学效率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地图进行新知识的讲解,这样有利于学生掌握一些最基础的地理知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画地图的基本技能。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边讲边画,让学生边听边记,学生的注意力会随着教师的笔画和语言自然地转移,将视听有效地结合,还能够加深他们的印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程度和思维的活跃程度。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长江”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把长江干流略图大致画出来,从长江的发源地开始绘起,一直画到入海口处,可以先画干流,然后再给学生讲干流像一个不规则的英文字母W。如在讲上、中、下游的划分时,可以把宜昌和湖口两地的名称用彩色的粉笔标在干流上;在讲到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时,再标注到适当的位置上,上游具有“水流湍急,水力丰富”的特点,中游的特征是“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具有“江阔水深,便于航运”的特征等,一边作画,一边讲解,这种有形有意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地理略图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还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学习效果。

四、结合现代技术展示地图信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地图中的有些信息需要放大,若地理教师能够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讲授,将世界各国或者中国各地的一些风土人情、景观特点等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并通过投影或者电视录像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们,让他们在课堂内就能够看到世界各地的风土民情,通过信息的播放及时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既能够丰富学生的信息量,又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让学生找到学习地理知识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能够帮助学生从地图中轻松地掌握一些知识,让他们更加轻松地读图、填图;能够实现图文转换,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认识、加强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读图,能让学生少花一些时间,多学习一些知识。特别是对一些枯燥乏味的、难以理解的又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如果能够采用一些图像来帮助学生理解,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学习地理知识的方法是多种多多样的。要想学好地理知识,就需要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应加大观察力度,结合学习内容,对地图进行必要的观察与探究,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不断地积累一些有用的地理知识。此外,在教学地理知识的时候,教师要不断培养学生掌握和使用地图的技能,让他们能够结合地图查找一些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图去学习和掌握地理知识。

参考文献:

[1]陈慧卿.浅谈如何打造初中地理高效课堂[J].新课程学习:下,2012(11).

[2]赖翠平.小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地图意识的培养[J].地理教育,2013(9).

[3]马志.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杂志,2010(5).

论教学艺术在中学课堂中的应用 篇8

课堂教学艺术长期以来受到教育界的关注,中学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学的设计艺术、启发艺术和表达艺术融入其中,使课堂在本质、结构、特性和成效等方面实现质的飞跃。本文围绕教学艺术的本质,并选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艺术进行分析,便于广大教师力争成为课堂中的艺术家。

著名的教育家赫尔巴特曾经提出,希望有一种课――有规划性的且充满趣味性的指导教学,让儿童乐于学习。但至今天,他所设想的“这种课”并没有深入中学课堂。而教学艺术沟通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着重培养教师的综合创造力,关注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课堂质量,有利于辅导课堂教学。

一、中学课堂教学艺术的本质

教学艺术主要是指教师能灵活且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辅助并指导教学实践。简单地说,就是使教学富有启发性、艺术性、表达性等。教学艺术既可以运用于传统课堂中,也可以用在课外的活动中。当前,中学生处于重要发展时期,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着重发挥教学艺术的作用,对其的熟练运用和灵活掌握必然会吸引学生且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

二、教学艺术在中学课堂的应用

中学课堂教学艺术本身就存在多种形态,对其进行有效的探究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辅助教学。

1.教学设计艺术

经过许多学者研究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要从技术角度又要站在学生创造力的角度去挖掘课堂中的艺术形态。为了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首先应培养设计意识,巧妙地安排教学程序,使每一堂课努力成为难以复制的艺术成品。总的来说,教学艺术设计贯穿于整个课堂的始终,集中在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节奏、教学时间等方面。

2.教学启发艺术

很多教育家都认为课堂教学应赋予启发性,这一教学形态的实现得益于教师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准确地把握时机,在最佳环节启发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恰当把握问题难易度、量度、维度等的设计,并做到循循善诱,使整个课堂张弛有度。

3.教学表达艺术

教学表达艺术是中学教师的一个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教师作为知识信息的传播者,应从音声、形符等方面进行着重训练,便于增强教师的语言感染力。教学表达艺术还着重强调对语言艺术、板书和非语言表达作为课堂中的三大艺术,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致力于优良教学效果的实现。

当然,“教无定法”,真正好的教学艺术还得在现实的教学中得到检验,并不断地总结、反省,最后升华为理论,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好教育艺术!

试论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58-01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社会是信息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教育不再仅仅是“粉笔加嘴巴”的传统模式,现代化教育技术必然会引入教学领域,如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已成为世界范围的教育研究领域和未来教学的发展趋势。初中化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将内在的、重要的、本质的东西凸现出来,如抽象的概念,难以观察清楚的现象,不易实现的实验等,进行信息处理和图象输出,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这样,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使学生获取动态信息,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基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的目的。

1.利用信息技术强化课前研究

课前研究是教学的准备。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研究,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利用计算机强化课前研究,辅助备课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计算机备课便于随时修改教案,当然这并非计算机辅助备课的主要目的。我们应利用计算机收集整理化学教学内容和信息,譬如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查看国内外的化学教学信息,或者选用市场上出售的教学软件,从中选择或借鉴对教学有用的东西来充实化学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景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通过创设意境、渲染气氛,将与教学有关的知识,运用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信息,在课堂上展示出来,以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刺激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如讲述“co2性质”前,我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学习爱好,激发求知欲

通过实验、幻灯、录像、实物投影、多媒体等信息手段,呈现适当内容的形象资料、用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案,结合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利用信息手段同时提供多个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极大地激发学生发现问题,为积极主动学好化学打下一个稳固的基础。如在学习“空气污染”时,我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演示工厂烟囱中排放的大量废气;演示市中心大量汽车排放的废气;演示燃放烟花爆竹。提出问题你认为上述现象对空气质量产生什么污染?你所生活的环境还有哪些污染源?有什么危害?你认为如何从根本上防止污染。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畅所欲言。并在课后尝试撰写有关环境污染的小论文。在老师的影响下,同学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有的自己上网搜集大气污染的资料,有的逛书店或到图书馆或到化工厂考察,了解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并用了一周时间撰写事实充分,立意新奇的论文。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手段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创设情境,使学生达到充分的感知,激励学生探究实践,满足学生的心理要求,非凡是对宏观和微观中人们平时无法观察的化学现象,以及难以观察的微观世界运动,更能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化学概念和化学规律的把握提供充分的感性熟悉基础,克服以往教学只靠口述或做演示实验的弊病,让学生在已学过内容的基础上去找内在联系,使学生主动提取旧知、探究新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原子》的性质时,我就让学生观看动态演示的原子结构模式,再根据原子的结构,讨论原子有哪些化学性质?学生被原子的动态模型所吸引,讨论热烈,他们在讨论中以所学的知识为基础再通过联想和类比,认为原子和分子具有相似的性质。体积和质量都很小、都在不停地运动、微粒之间都有间隔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升华。

5.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5.1 利用信息技术剖析化学机理。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机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计算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计算机以其丰富的表现力把化学现象、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呈现出来,特别是对学生平时无法观察的难以了解的知识更显示出巨大的作用,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知识提供了充分的认知手段。例如,利用三维动画可将水通电分解的过程即水分子分裂成氢、氧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氢分子和氧分子的过程展示出来,计算机能使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反应过程变成生动有趣的化学过程。

5.2 利用信息技术模拟化学实验。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实验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态度,又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但初中化学中有些实验的危险性较大,还有的实验无法实际操作。运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如模拟错误实验造成的后果:给装有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加热后生成的水倒流回试管,使试管炸裂;还可以模拟有毒物质的毒性实验,如把两只小白鼠分别放在一氧化碳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模拟一氧化碳毒性实验等等。通过演示模拟实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达到了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地图;地理课堂教学;应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地理事物分布很广,但很难直接观察,而地图作为地理信息的主要载体,具有空间区域分布的任何事像都可以通过地图加以表现,地图是地理课堂教学中最普遍的教学手段,所以有“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之说。因此教学中必须经常使用地图,始终注意指导学生读图、用图,使学生逐步养成运用地图分析地理事物的习惯。

一、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地图是用各种符号表现地理现象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想象把各种地图符号形象化,再通过观察和分析把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从中找出它们的相关联系,归纳出其中的地理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地理教学中通过读图和析图,有助于学生建立地理空间概念,加深对现象的时空分布及相互关系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现实生活中地图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知识性广、包容性强、综合性高,因此,地理课堂中地图的应用可以使学生具备分析、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地图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如何有效利用地图和图表资源,分析图表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高效合理的教与学呢?关键是如何学会读图和用图。笔者根据平时的教学总结出以下学习方法。

1.掌握读图基本步骤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读图时,首先要读地图名称,也就是图名,其说明了本图所反映的基本内容;再读图例,它表明了本图所提供的具体内容。通过图名和图例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读图时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从中找出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能准确理解图表内涵,得出正确结论,从而提高读图能力。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读图的最基本程序,使学生养成正确读图、用图的习惯,准确、快速地储存和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学习成绩。如:在每次有关图教学中都让学生先读图名、看图例,练习读图的最基本步骤;再就是把空白的相关地图发给学生,让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不同图例和标记在地图上表达出来,加强检查和督促,加深学生对地图信息的整体感知,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2.掌握图表中各地理信息的内在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地理事物及多种地理要素的结合和相互联系,可以通过地图准确表达出来。通过对现在高中生地理读图、析图、绘图、用图等综合能力的调查情况看,多表现为不会通过读图分析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及发展方向,在解题中很难把握题意,因而不能获得好成绩。为此,教学中教师对知识进行归纳、综合,向学生提出每一幅图“是什么”“为什么”,对同一幅图要从多角度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一图多思和一图多用。如:“热力环流示意图”中几条线条,在本图表明了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的水平和空气受热或冷却时气流上升或下沉的垂直运动;若其表示某大洋洋流环流时,这些线条又可以表示某海域表层洋流的寒流、暖流名称;若从海陆间水循环角度分析,图中线条又可分别表示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某一个环节。

3.进行图表的绘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绘制图表也是读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图表绘制中,要求学生从简单模仿到通过记忆、想象来绘制图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将一幅幅地图变成“意境地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地图表象,而且有利于学生读图能力和填图能力的提高,还可培养学生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有利于学生自主、高效、有意识地学习,从而有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使读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4.学会图文转换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当今高考中图表应用很广泛,类型多种多样,如地形图、剖面图、专题图、统计图及示意图等,并且其所占分值很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除要学会读图外,还要能读懂各类图形语言,学会从图中发现、生成和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表达结论。通过图文转换就能使学生把知识和图形内容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使读图、用图能力得到更好的提升和训练,获得最佳效果。如:利用常见人口、资源、工农业发展等相关数据表格,通过图文转换变成柱状图或曲线图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地图、学会读图、会用地图,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思维水平提升到更高层次,形成最佳教与学效果。

参考文献:

[英]A·M.别尔良特.地图—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1

1 概念地图的定义

概念地图也称为“心智地图”或“心智工具”, 主要包括节点、连线和标注三个元素构成。节点表示概念, 用集合图像、图案和文字等符号表示。各个节点之间的连线表示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 连线可以是单向的, 双向的或非方向的。标注即连线上的文字, 是概念之间的文字描述, 概念之间的标注形成命题。概念地图可以分为层级型和非层级型两种, 按照信息描述的不同, 具体可以分为蜘蛛概念地图、层次概念地图、流程概念地图、系统概念地图四种基本类型。概念地图在本质上是语义网络的可视化表现, 是一种表达知识的网络图形化技术。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总体规划能力和发散创新能力, 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图1为一种典型的概念地图模型。

2 概念地图在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应用

2.1 确定基本概念, 明确教学目标及重点

电子线路课程专业性强, 概念数量较多, 学生一堂课下来甚至还不知道要掌握哪些知识, 教师可以提炼出各章节的核心概念, 然后用概念地图形象的表示出来, 让学生清楚的知道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通过教学目标和重点的展示, 学生的学习不再无的放失, 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图2是PN结的主要知识的结构地图。地图表征出了该节所有的知识点。半导体作为最基础的概念放在了地图的顶端。PN结作为核心知识点在地图中详细描述了它的形成、特性和应用。学生很容易发现该节的重点在哪, 什么是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2.2 帮助学生记忆, 促进知识间的联系

中职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 往往才讲授不久的概念, 不出两天就已经记不清了, 到复习时所学知识更是忘了大半, 因此如何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提高记忆能力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我们知道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人脑接收的所有信息都是在记忆中处理的, 但是大脑在同一时刻所能处理的记忆量很少, 在大量知识需要大脑处理时, 需要在短时间内和长期记忆之间反复交换信息。概念地图在此时就发挥了作用, 它作为记忆系统信息处理时组织知识的模板, 引导记忆系统层级地、分段地组织信息, 起到了帮助记忆的关键作用。图3是半导体的知识结构地图, 图中反映出了半导体的大部分知识。学生从图中可以看清各个概念之间的连接, 很直观的把前后几个课时所学的知识相互串联起来, 能很好的帮助学生记忆和复习。因此, 与用纯文字和列表表示概念相比, 概念地图对于促进学生记忆的作用更加明显。

此外, 教师还可以把一些关键概念在图中删除, 做成一张不完整的概念地图, 然后让学生把这张地图上的空白补充完整。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积极思考, 促进他们主动学习, 提高他们的学习成就感, 使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2.3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促进自学能力的形成

对于一些综合能力较强, 善于动手, 善于思考的同学, 教师可以让他们独立制作概念地图。创建概念地图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一个对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推断、联系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 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些独特的见解。这一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挥积极的作用。

概念地图还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课外新知识的能力。例如半导体这章学习了“发光二极管”这个元件, 但教材上介绍的并不详细。而电子产品中发光二极管的使用是非常广泛的。教师可以发光二极管为主题,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绘制概念地图, 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

概念地图作为一种的教学工具, 能够起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的作用。但学生在绘制概念地图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好的利用概念地图来进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 概念地图又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绘制概念地图是一个思考与学习的过程, 只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才能不断完善概念地图。

摘要:概念地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 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介绍了概念地图的定义, 论述了概念地图在电子线路教学中的应用, 旨在通过对概念地图应用的初探, 找到一条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途径。

关键词:概念地图,电子线路,应用

参考文献

[1]焦晖, 周顺生.概念地图在教与学中的作用[J].大众科技, 2006 (5) .

[2]钟志贤, 陈春生.作为学习工具的概念地图[J].中国电化教育, 2004 (1) .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摘 要:足球运动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且基于当前我国的足球专业人才现状,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开展足球教学也是非常必要的。初中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求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体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缓解身心压力。但是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很多学生表现出兴趣不足的问题,因此为提升足球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快乐教学法应用到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能够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都展现出创新性,有利于营造趣味性的教学氛围,这对于初中足球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快乐教学法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希望为教学同行提供几点参考。

关键词:快乐教法;初中体育;足球教法;应用

快乐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借助多样化和趣味性的教学手段为学生呈现创新课堂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使用这样的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足球活动参与积极性。但如何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有效应用快乐教学法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鼓励学生参与和观看比赛,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足球是具有很强竞技性的体育运动,因此,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好胜心引导学生观看和参与足球。如在“世界杯”比赛期间,学校要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师生观看比赛,还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进行友谊联赛,提升班级协作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同时有利于师生增进情感;组成学校足球队进行专业训练,在校外参加各?N比赛。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看和参与足球比赛,并在实践中积累足球运动技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信心和

兴趣。

二、课件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直观性

足球学习对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实践教学活动中,很多学生在对足球运动知识了解较少,缺乏参与足球运动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采取合理的教学策略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足球运动的魅力。如在教学活动中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增加教学直观性,以足球中的“颠球”这一技能为例。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查阅网上资料,完善教学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内容呈现。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知的足球明星以及精彩的比赛片段进行课堂导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课件为学生播放一段“花式颠球”视频,并为学生引出足球颠球这一知识[1]。在颠球技能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动作分解,并让学生走向讲台尝试颠球运动。

三、游戏教学,增加教学趣味性

传统初中足球教学中,教师通常以“热身训练―讲解技能―自由练习―教师考查”的形式完成足球教学[2],但是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学习体验,这对初中体足球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具有不利影响。基于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师可以将游戏活动引入教学足球教学中。比如在足球学习过程中,基本的训练动作有颠球、传球、守球等,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设置运球过障碍物以及多人传球的游戏。以多人传球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对抗游戏,决定攻守方之后,胜负以守球方的球是否被攻球方抢到为标准。学生在参与对抗赛的过程中,由于好胜心影响,对于守球、控球以及运球的动作要领掌握效率明显提升。但是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的过程中,应该合理控制难度,避免挫伤学生的信心。

四、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的动力

新课改背景下,应用互动教学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因此,在初中体育足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使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为师生和生生交流提供契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提升自身体育技能。以“足球脚部基础训练”为例,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同组异质”的基本原则进行分组,将小组人数控制在5人左右,每组发球两个,使学生围成一圈,变化不同部位颠球,触球3~5次后,将球传给队友,两个球向不同方向运转。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教学指导作用,对学生在颠球过程中用力不

稳、关节松弛等问题进行纠正,并采用示范方法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知识技能。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传球过程中能够深入交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指导环节也能够获得沟通契机,这对于初中足球教学有效性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足球运动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开展足球教学有利于缓解初中生的身心压力,提升学生的体育素养。新时期,我国的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也应该针对传统教学活动的弊端实施教学改革,采用学生喜欢的创新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为初中体育足球教学作用的发挥提供契机。

参考文献:

论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浙江定海六中 钟鸣

一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信息技术革命,正悄然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学习、阅读、思 维方式。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近年,教育部对 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和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非常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研 究,已逐渐成为语文同仁努力达成的共识,并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声势。但是,声势浩大的 背后隐藏着不少问题,它应引发我们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尤其是应用研究的定位问 题。

一、离位——问题的剖析

信息技术是由“硬件”“软件”“应用”三者组成的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整体。这一 整体中,人们往往看重物化的硬件、软件建设,而忽略了“应用”的研究,致使“应用”研 究薄弱。

而在语文学科的应用研究中,又因观念的模糊,对信息技术的特点未能全面认识,存在 着这样和那样的误解,致使应用出现一些偏向,走入了误区,例如,“盲目机械”“画蛇添 足”等现象。

多媒体计算机集声、像、图、文为一体,其形象性及直观性显而易见,从直观性入门去 认识它,无可非议。但是,我们更应该认识和研究多媒体计算机的其他特点,如它的交互性、智能化以及它对海量信息的快速处理能力等等。这些特点对于教学的意义是重大的,影响将 是深远的。形象直观仅仅是计算机的浅层表象,“电子板书”“多媒体文字”在计算机运用 于语文教学的初级阶段是有意义的,但是,停留在这一层面是远远不够的。“盲目机械”容 易走上“形而上学”的迷途。

语文学科的内容极其丰富,尤其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其丰富的内涵并非一个画面、一幅情景所能表达及包含的。不可否认,恰当的使用高品质、多元化的媒体信息可以给教学 锦上添花。但是,切切不可为简单的“描绘形象”而去对文学作品机械地“诠释图解”,画 蛇添足只会破坏语文教学美妙的韵味。不恰当的运用可能导致非预期的效果,例如,文章内 容思想性较强的,容易变成思想品德教育课;而说明文体弄不好会将语文课上成“生物课” “地理课”“历史课”„„这种偏离语文学科“本位”的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制作多媒体课件往往是非常费时费力的,除了自己付出劳动,还要依靠计算机老师,真 有点“劳民伤财”。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课件质量直接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高耗低效” 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除了所付时间和软件质量外,还有其他因素,这一矛盾的解决,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二、定位——问题的思考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要发挥其潜在巨大的优越性,受着许多因素的影响及制 约。对教师而言,当务之急便是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正确深入地认识现代信息技术的意义 及作用,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这一现代技术手段。

(一)工具论

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计算机文化”这一概念的理解也 日益深入。近年来,计算机在教育领域作为工具应用的另一发展,是作为教学过程中一种辅 助学生学习的有效的认知工具。

对于“认知工具”的理解,戴瑞(Derry)1990年对认知工具作了如下定义:“认知工具

是一种支持、指引、扩充使用者思维过程的心智模式和设备。”①

对此,有三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其一,认知工具思想的提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认知主义认为人的认识不是由外界刺激直接给 与,而是由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内部的心理过程包括态度、需要、兴趣和爱好以及原有的认知结构即过去的知识与经验)。“认知工具”的思想核心在 于将学生放在认知主体的地位上。②

其二,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多媒体信息系统的优 越特性在于信息载体的多样化,媒体系统的交互性及集成性,能够帮助人们超越意识、记忆、思维、学习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限制,信息技术是认知工具的最佳物化环境。具体表现为: 不仅能扩充学习者的信息量,而且能促进学习者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内部联结;提供自我验 证的功能;提供相对真实的学习任务环境;提供一种非常容易的信息重组、变动以及任意组 合的功能,有利于学习者知识的迁移、巩固。

其三,由于认知工具的理论建立在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的基础之上,因此它把重 点放在思维技术以及思维环境的开发上,为学习者提供一种开放的、探索式的学习环境。这 种环境具有如下特点:

(1)所创设的情景能够帮助学习者掌握某项知识及技能。

(2)注重激发学习者探索的主动性,并提供帮助。

(3)所设计的学习活动与学习任务所需要的认知活动相对应。

因此,将多媒体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作为认知工具的学习环境的教学设计应有一定的原则,如:在学生与实际的教学之间建立缓冲区;提供支持自主学习的学习背景;在学习活动中体 现学习需求等等。③

“有效的认知工具”思想是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研究的新理念。有它的 指导,我们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遵循学习者的发展规律,科学选择教学设计方法,更有 利于学习者的培养和发展。

(二)能力说

在“信息化与教育”的命题中,重要的核心课题之一是如何培养新一代的“信息活用能 力”,提高信息素养。这也是我们对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定位”问题要着重思考的第 二方面。

“信息能力”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及新的信息的创造与传递能力。

2.信息化对信息化社会及人类影响的理解。

3.信息伦理。

4.信息科学基础及信息手段特点的理解、操作能力的培养。

由此看来,在大力提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及课程整合的今天,我们广大语文同仁心中的 “语文能力观”应该得到更新,应该注入信息化的新理念。例如,在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 设计,可否将阅读的“认读、理解、鉴赏、评价”诸能力培养过程与信息的“判断、选择、整理、处理”能力培养过程相整合,遵循科学的认知规律,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新 模式。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2000年11月发布的中国语文教育学习领域《学会学习》 咨询文件中明确提出“以读写听说为主导,带动其他学习范畴,各学习范畴有机结合,相连 互通的多元化课程组织加上有效的教学、学习及评估”作为香港中国语文教育的课程宗旨。并明确将培养学生运用资讯科技能力列入培养学生九种共通能力之中,分阶段确立培养目标。

这种站立于新时代高度的语文教学新理念是具有前瞻意义的。

当多媒体计算机走进语文课堂,当互联网介入语文教学,当信息化社会正在或即将对人 类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提出更新要求的时候,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昂首阔步地迈入了一个 崭新的领域。

这一领域的特点是:

1.语文阅读形态得到极大的丰富。学习者能以开放性的阅读心态,主动适应信息社会高 密度信息、全方位信息输入的理解方式。

2.语文表达训练的科学化模式得到充分的发展。智能化多媒体以组织中介或辅助目标的 角色参与表达训练,使培养对象能适应信息社会对公民文本表达和超文本表达能力的需求。

3.多媒体组合式语文教材一定会以渐变的形式逐渐取代纯文本性教材。这是由于理解方 式和表达方式引导的必然变化。这种具备组合性、动态性、适应性、灵活性的新型教材,将 在动态发展中始终保持信息的新颖性和教材的先进性。④

就阅读而言,有人认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将由单篇的课文学习转向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以整体感悟为主的多样化阅读训练,例如主题式阅读、选择性阅读、取样阅读、程序性阅读、超文本阅读等等,它将体现整体性理解、缩微显影、淡化背景、反馈矫正、主动学习等特征。而这种教学设想,必须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并在实践中加以与检验和发展。

三、复位——问题的探究

一位国际华语地区的汉语专家曾就本地区语文信息技术应用研究所走的弯路深有感触地

提醒同行,要重视“应用研究”,这既是整体研究的薄弱部分,也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所 应深深扎根之处。

试想想,更新换代迅猛的硬件环境,丰富多彩的软件及教学资源,若不能真正为提高语 文教学质量服务,我们整体研究的效果将会大大削弱。“硬件”“软件”“应用”三者之间 是互为依存、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必须尽快改变三者间结构不合理、比例失调的局面。

因此,“复位”的含义,就在于强调语文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在于新型学习模式的探 索。就全国范围而言,虽然目前这方面的探索发展不平衡,但也已经出现一批为其潜心致力 的探索者。

例如何克抗教授、李克东教授的“四结合”学习模式、“双主教学模式”⑤;我们尝试 的“三维六阶主动探究式阅读模式”⑥;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网络阅读学习模式”; 还有广东省佛山、深圳、东莞、珠海等地中小学探索的网络环境下的创新学习模式等等。这 些经验为整体应用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示范和参考。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定的启发,而不断地 超越,不断去开拓新的领域,攀登新的高峰。──────────

参考文献:

①②③李永键、何克抗《认知工具——一种以多媒体计算机为基础的学习环境教学设计 新思路》

④吴柳《信息化社会语文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

⑤何克抗《教学设计理论的新发展》

上一篇:怎么写?十九大心得体会下一篇:两个人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