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对学生学习能力指导(推荐12篇)
对乘法公式的理解与思考
——数学周记
姜傲玮
一.正确理解公式
(a+b)²等于几?
大部分同学也许会错误的解道:
“(a+b)²=a²+b²这里的题用基本的乘法分配律即可!”No!正确答案是(a+b)²=a²+b²+2ab。从这儿就引申出了完全平方公式与平方差公式。
(1)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项中有一项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
(2)右边是乘式中两项的平方差(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项的平方);
(3)公式中的a和b可以是具体的数,也可以是单项式或多项式;
完全平方公式特点:
1、左边是一个二项式的完全平方,右边是一个二次三项
式,其中有两项是公式左边二项式中每个项的平方,另一个
是公式左边二项式的乘积的两倍,有口诀——首平方,尾平方,积的两倍在中央
例题:
(1)(2a+b)²=(2a+b)(2a+b)= 4a²+4ab+b²
(2)(-x+2y)²=(2y-x)²=4y²-4xy+x²
2、公式中a、b可以是任何整式:
例题:
(a+b)(-a-b)=(a+b)【-(a+b)】=-(a+b)²
=-(a²+2ab+b²)=-a²-2ab-b²
误区警示: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
1、对公式结构特点把握不准,乱用公式;
2、公式计算中项的概念不够明确,漏掉系数;
3、弄错结果中“乘积的两倍”这一项符号;
二、实际上,平方差公式(a+b)(a-b)= a²-b²有八种变化
形式:
(1)位置变化——(b+a)(-b+a)= a²-b²
(2)符号变化——(-a-b)(a-b)= b²-a²
(3)系数变化——(1/2a+3b)(0.5a-3b)
=(1/2a)²-(3b)²
(4)指数变化——(a²+b²)(a²-b²)
=(a²)²-(b²)²
(5)增项变化——(a-b-c)(a-b+c)
=(a-b)²-c²
——(a+b-c)(a-b+c)
= a²-(b-c)²
(6)增因式变化——(a+b)(a-b)(-a-b)(-a+b)=(a²-b²)(a²-b²)
(7)连用公式变化———(a+b)(a-b)(a²-b²)
=(a²-b²)
2(8)逆用公式变化——(a-b+c-d)²-(a+b-c+d)²=2a(-2a+2c-2d)
三、运用公式注意问题:
应用:用于计算一定要符合公式特点的多项式乘法;逆用公式或运用公式求有关整体量。
逆用平方差公式要注意两点:
(1)题目符合公式特点,即属于两数的平方差;
(2)要有预见性,即将两数平方差转化为两数和与两数差乘积计算。
四、(拓展与引申)对于符合两数和(或差)的平方乘法,均可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但两数和的平方还可推广为三数和的平方。
即
(a+b+c)²=a²+b²+c²+2ab+2ac+2bc
例:
(a+2b+c)²=a²+4b²+c²+4ab+4bc +2ac
五、应用举例
例1 计算(开放创新):
20052004²/(20052003²+20052005²-2)
解:设m=20052004则
原式=m²/(m-1)²+(m+1)²-2=m ²/2m ²=1/
2[反思] 瞧!复杂的20052004、20052003、20052005被我们轻松的化简为m、m-
1、m+1,这样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就可以轻易成功算出1/2了!
例2 试说明(n+7)²-(n-5)²(n为整数)能被24整除。解:因为:(n+7)²-(n-5)²
=[(n+7)+(n-5)] [(n+7)-(n-5)]
=12(2n+2)
=24(n+2)
所以:原式能被24整除。
(点评该篇周记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罗列,而是写出了小作者的理解与思考内容。既有理解的阐述又有典型的题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充分诠释了主动学习的内涵。)
面对这些困惑, 畏难、回避、观望、抱怨和无所作为都是不足取的, 唯有对新教材新课改不断地领会、钻研、实践和总结, 我们的历史教学才会别开生面, 臻于化境。以小见大, 下面我以一道历史探究题来谈谈我在新课改中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 并就此谈谈我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体会。
上学期, 我在讲完必修 (一) 第一单元 (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后, 我在我校高一七班布置了一道历史探究题, 题目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景德镇瓷器。这是一道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标准答案的探究题, 目的是通过这道题目, 鼓励学生独立自主地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学史能力。我的具体做法和要求是:把全班同学分成史料搜集归纳组 (以下简称搜集组) 和分析评论组 (以下简称评论组) ;搜集组的任务是通过阅读课文和上网查阅、访问专业人士、观察文物以及探访历史遗迹等方法, 整理归纳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发展演变和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 评论组的任务是在搜集组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总结, 揭示君主专制与景德镇千年制瓷历史的内在关系;规定每组活动的时间各为一周, 共两周;每组活动的成果是形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总结报告。一周后, 搜集组的同学分两部分把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和景德镇制瓷历史以史论结合的小论文的方式清晰地展示出来了。他们认为: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经历了萌芽 (战国) ———确立 (秦朝) ———加强 (汉至魏晋南北朝) ———完善 (隋唐) ———进一步加强 (北宋) ———削弱 (元朝) ———空前强化 (明清) 的过程。2.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一般是通过分散和削弱相权来实现的。3.景德镇的制瓷历史有1700多年, 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晋代有一定规模;唐代有很大的发展;五代有相当规模和较高水平, 其中以湖田古窑最为有名;宋代景德镇有了现名, 烧制成功了名扬天下的影青瓷;元代, 景德镇制瓷技术的最大成就是青花瓷的烧制成功;明清景德镇瓷都地位形成。两周以后, 评论组的同学也以小论文的形式总结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他们认为:1.在君主专制下, 君主利用至高无上的权威, 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 大力发展供皇家御用的官营手工业, 在此背景下, 景德镇瓷器兴盛起来。特别是明太祖在珠山设立御窑厂后, 景德镇瓷器进入鼎盛时期。2.景德镇瓷器的用料、绘画和造型等都深受君主专制思想的影响。3.君主专制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这是导致景德镇瓷器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探究学习成果在高一新课改公开示范课展示后, 受到了专家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也使我感受颇多,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只要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鼓励学生向自己能够成功的方向发展, 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高一七班是一个普通班, 在很多人的眼里, 这个班的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是较差的, 他们顶多也只能完成诸如: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写我抄、你给我受之类的学习任务, 可正是这些学生, 在短短的两周内圆满完成了一次高难度的探究学习活动, 体现了较好的归纳综合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成功的秘诀何在?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这恰恰体现了新课改的核心理念。
第二, 只有每一位参加新课改的教师真正转变教学理念, 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素养, 我们的新课改才会有实际的成效。课改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是新世纪素质教育的需要, 面对新课改, 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学生的知识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而是引导学生把握学习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增进能力。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有效性
综合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形式活动,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每个成员的优势得到互补,促进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和个性健全的发展,使他们在活动中分享快乐,分担烦恼和忧愁,体验到共同进步的喜悦。但在教学实际中,小组合作经常会出现以下一些现象:有的小组长一手包办,导致其他组员能力得不到锻炼;有的小组成员之间缺乏沟通和交际技巧,致使小组成员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有的孩子没有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接受他人的意见……种种现象,造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低效。那么该怎样指导学生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充分准备,合理分组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做好分组前的准备工作。在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实践中对学生的分组经常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组合,教师完全放手。这种分组看上去好像尊重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实际上却带来很多的问题,如小组人数的不平衡、课堂纪律差等。另一种情况则是由教师包办,按照教师的意愿给学生分组,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体之间的差异。这种分组做到小组人数的平衡,而且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能更好地掌控各小组之间的活动。但是这样的分组却完全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导致有些学生对所研究的子课题没有兴趣,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本组对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分组前,我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开展《我的运动项目》这一活动时,我先针对本次活动主题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性格等特点,可以先让学生围绕选题课上所讨论出的小课题,然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点进行自由选择,但每一个课题都限定好人数,如果选择某一课题的人超过限额人数,那么就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选择人员。比如可以让多出人数的学生针对为什么要选择这一课题进行自己的辩论、阐述,或者说说自己对这样一个课题的活动有什么打算,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做些什么工作等。这样通过充分的准备及学生自愿与教师适当掌控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分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选好组长,指导培训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活动质量常常取决于组长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小组开展活动有序、合力强,能顺利地完成活动,有的小组松松散散,推三阻四,总是完不成任务,关键在于这个小组是否有一个负责任、有号召力和组织能力的组长。因此,要提升小组活动的品质,首先要从培养小组长做起。
组长是小组开展活动的核心人物,组长的积极性、责任心、组织能力等常常会对组员产生一定的影响,直接影响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在分好组后,我会根据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指导各个小组选好小组长。我先出示小组长应具有的素质和职责,如有较强的活动组织能力、责任心和合作意识强、积极性高。明确小组长的职责后,再让各个小组在自己组里选拔。在组长的选拔上,采用学生推荐和自我推荐两种方式结合,再通过老师考察,最后确定人选。小组长选出来后,我再专门对这些小组长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怎样做好小组的“领头雁”。活动结束后对这些组长进行评比,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三、明确角色,有效分工
小组分工是小组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一个具体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一般由收集信息、调查访问、活动体验、动手操作,展示汇报等阶段组成,任务多,时间长。如果小组没有做好合理有效的分工,活动的开展就会出现有的学生忙得不可开交,有的学生无事可做,甚至有的学生产生依赖他人、坐享其成的思想和行为。所以,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中的角色,明确每个人的分工,使每个成员都有事可做,都承担一定的任务。
一个小组成立后,老师要指导每个小组建立正常的组织,给每位成员一个岗位,让他承担不同的角色。如开展《我是二小感恩人》这一活动主题时,我根据本次活动的需要,指导每个小组设立不同的角色,包括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员、联络员、摄像员、资料搜集员、纪律委员、资料保管员等角色。各个岗位设立后,每个小组长就根据本小组成员的性格和特长分配角色,明确个人的任务和职责。比如小组长的职责是带领本组成员开展活动协调小组成员的活动等;纪律委员的职责是负责管理好本组开展活动时的纪律情况,这是活动结束后进行评价的依据;中心发言人的职责是将本组开展活动的情况在展示汇报阶段时在全班进行汇报等。这样小组成员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个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有成功的可能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四、及时交流,适时评价
既然是小组合作,就有分有合。因为分工明确、具体,所以学生得到的信息就可能出现片面的情况,制作的作品不够理想,得出的结论单一。而且因为活动时间长,过程繁杂,一些问题就会不时地出现。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合作,充分发挥出集体的优势和作用,就要及时组织小组内的交流。交流可在课外或课内进行,可由小组长负责召集和组织,也可在教师的督促和指导下开展。如在《走进中秋节》这一活动中,我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一活动任务完成后都要组织交流;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要组织交流,小组共同讨论解决;当活动取得一定成果时,小组成员之间要分享收获、交流体验;当活动某一步骤结束时,小组要对活动进行小结;当活动某一阶段完成后,要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阶段成果进行小结,并评价彼此表现。
一、学生心理上的择业误区
在提倡社会和谐的今天,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的大事。社会需求、所受教育、家庭背景及个人特点等方方面面的差异,形成了学生迥异的就业追求。而由于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有些学生的择业标准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心理上出现了择业的误区,这就给业安置工作增加了不少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摆不正自己的心态,片面追求舒适和待遇。一些学生在就业问题上的想法不切实际或存在偏差,不能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过高地估计自己,对工作环境、条件过于苛求,缺乏吃苦耐劳精神。
2.择业带有盲目性,缺乏独立性。有的学生不知道是应该就业还是继续升学,还是先到沿海开放城市务工,犹豫不决。有的正相反,不管有没有兴趣,“别人干啥咱干啥”,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学习。
3.缺乏必要的面试与应聘的知识与准备。很多学生不了解面试与应聘的程序,不懂得必要的社交礼仪,回答问题支支吾吾,语无伦次,有的甚至不会写自荐书,结果错失良机。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学生在职业定位过程中,更多地是受到社会宣传媒介对于某些行业的舆论引导,盲目地崇尚和向往一些“实惠”而“热门”的职业或专业,如合资企业、金融管理、律师、医生、商业服务等,并把它们作为自己的职业理想或选择目标,不能恰当地处理个人理想、特长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因此,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成为了现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也因此,对学生进行适时、适当的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开展学生就业指导的几点建议
而针对广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既是学校、家庭、社会紧密联系的中介,又是沟通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的桥梁。针对目前学生就业难所存在的问题,我们特提出如下五点建议:
1.了解职业基础知识。要向学生阐明什么是职业、职业需求、职业意识、职业市场,职业的构成,分类及存在和发展的相关因素,就业容量和职业供给。
2.重塑就业观念。新形势下,学生的就业理念也要与时俱进:(1)树立自主就业观。国家早已由“计划就业”向“自主就业”转化,就是由“统包统分”向“实行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转化。国家新的就业方针鼓励并支持劳动者自主择业,也预示着劳动者就业的门路、范围将更加宽广。同时也昭示我们,学生就业关键靠自己,越是观望等待越会困守落魄。必须认清当今形势,尽快树立自主就业观。惟有如此,才能振作精神,主动出击,寻找到能够发挥自己能力、特长、志趣的有发展前途的职业。要克服“重国有,轻集体,鄙个体”的就业观,不能片面地“求高、求城、求名、求稳、求全、求逸”,更不能有“不知所措的依赖感,择业上的贵族感,择业竞争的自卑感”等等不良的择业心态。(2)竞争就业观。竞争就业观是由当前及今后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决定的。因此,学生在求职时对竞争就业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要自觉培养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敢于竞争,善于竞争。(3)跨域就业观。跨域所有制就业观,形成多元就业观,敢于弃“公”图“私”进行新的职业开拓。跨域流动就业观,是“从农村到城市”,“上山下乡”的双向流动模式。不仅有利于解决乡镇企业对人才的渴求,更有利于解决学生自己的就业问题。特别是有识之士在农村这块沃土就更会大有所为。(4)自我创业观。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学生在激烈市场经济大潮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创业给学生一种全新的就业思路,提供了广阔的成才天地。现代社会和市场已不可能再给学生一个现成、舒服的职业,学生要靠自己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去谋取职业,谁愿创、敢创、会创,谁就有出路。(5)准备、储备就业观。市场经济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在一生中会面临多次的职业变更与职业选择,而学生能否顺利地实现就业,能否找到理想的或者更能发挥自己作用的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具体地说,就必须不断学习,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才能在就业或职业转换时,居高临下。即使现在找到了理想工作,也应有居安思危的心理准备。只有具备了就业忧患意识以及储备就业观,才能更好地应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挑战,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择业技巧教育。从不同角度、侧面解释择业的技术问题,通过细致分析,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正确确立毕业去向,知道在什么时侯开始考虑职业选择问题,怎样正确对待家长意见,使学生做好择业的各种准备。其中,要贯穿一条主线即解放思想转变就业观念。通过检测个人职业心理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爱好、能力,并懂得从自身特点出发选择合适的职业。对一些择业中常常碰到的诸如理想选择与现实选择不统一,专业与职业矛盾,人际关系等等问题,也要认真解答。
4.组织供需见面会。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具体工作过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广泛联系用人单位,并在学生中介绍用人单位情况,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见面,通过双向选择,签订就业协议。
5.应对面试与应聘。学生在走向市场的择业过程中,进行面试与应聘是确定职业单位的关键一步。要让学生充分了解面试与应聘的目的、方式、程序及对策,包括如何筛选就业信息、如何准备自荐材料、如何参加面试等。通过较短时间的培训和模拟招聘、面试,让学生以最优秀的自己、最佳的精神面貌出现在用人单位面前,提高应聘成功率。
6.介绍政策与法规。适当介绍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在内的政策与法规,使学生懂得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用法律保障自身的权益并履行应尽的义务。
总之,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课题,亟须有关方面对此加强研究与探索,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除了在校内开发相对独立的职业指导活动领域以外,还应当加强与社会、企业界、人事管理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各种职业门类和专业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手段收集、处理社会信息,提高职业信息的可靠性和针对性,使职业指导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我们相信在做好了以上几方面工作后,学生在就业上的不适应状况一定会有改观,懂技术,懂管理,有一技之长的学生一定会受到社会普遍欢迎,使他们在市场改革的大潮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已经是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主题,时代的呼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
一、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入手。自学能力是学生终生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指导预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堂上要有意识渗透目标,展示策略,指导自主策略,方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1、制定预习提纲,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例如,预习《争吵》一文,制定如下预习提纲:(1)拼读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3)了解“争吵”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画出描写“我”后悔的句子及不理解的词语。这样的预习提纲,使预习任务具体化、目标化。
2、选择预习形式,发挥学生自学潜能。预习指导中,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提供多种预习方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方式作出自主选择。如,教《掌声》一文,给学生提出三种预习形式(1)基础型:能正确读准字音,正确读课文,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2)作业型:能带着问题“英子为什么犹豫呢?从这两次掌声,你体会到什么?”进行自学;(3)自能型:能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质疑问难。这三种预习形式,体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发挥学生自学潜能。教师要重视预习检查,每教一篇新课文的第一课时,应安排适当的时间进行检查,让学生说说预习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
二、引导学生质疑问难。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从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从课题处启疑。文章的题目往往给读者留下许多悬念。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题处生疑,如教《和时间赛跑》一课时,一上课,教师就指着课题问同学:“看了课题,你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谁和时间赛跑啊?” “ 怎样和时间赛跑,跑得赢吗?”“ 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 就这样,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学习,这么一来,既培养了他们的质疑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孩子们产生了极大的学习热情,活跃了他们的思维,又理清了学习主线,便于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从关键词上激疑。小学课文中,有些关键词在文中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关键词,便可领会文章的意旨。如《可贵的沉默》—文中的“沉默”一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孩子们情绪由兴奋到沉默,又由沉默回到热闹呢?”然后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深入阅读课文,并从故事中受到教育,不仅要感受到父母的爱,还应当去了解、关心和爱戴自己的父母。
3、在重点句中导疑。重点句是指课文中的中心句或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它们在文章中起到概括主要内容、点明中心思想和起承转合的作用。如教《赵州桥》,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一重点句,围绕它质疑,学生就提出了“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赵州桥坚固?”“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赵州桥美观?”学生对这重点句一旦理解,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迎刃而解了。
4、在课文空白处生疑。新教材的很多地方都留有很多空间给学生,教师要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地方,要鼓励学生不断生疑,大胆发问,对问题,新知识始终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如《月球之迷》一课后,课文的第七段出现了一个省略号,教师可以提问:“这些实验还给我们提出了哪些没有解开的谜?”对于这些书本以外的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阅读课外读物,自己寻求答案,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能力得以不同程度的培养。
三、组织学生合作讨论。
学生的独立学习,是让他们独立思考去发现去感悟。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悟是完全不可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而在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阅读并非全是个人的事,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合作学习是重要的认知策略。学生在自读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将问题交给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共同解疑,教师要深入各组,参与讨论,并作必要的启示和点拔,引导学生再读书,在读中解决重难点,把读和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在突破“爬山虎的脚怎样爬”这个难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先针对难点让学生质疑,他们先后提出了“爬山虎的脚触着墙后为什么变成小圆片”、“爬山虎的脚为什么由直变弯”、“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拉一把”等问题,然后“自愿结合,小组讨论”,即谁对哪个问题不明白而想解决,谁对哪个问题最感兴趣,谁能帮大家解决哪个问题就组合成一个合作组,教师在巡视中相机给予指点。通过讨论、解决问题,然后推举一个人汇报。这种生生互动的方式,采取了自主、自愿、自动的原则,鼓励学生互传、互帮、互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充分体现了“自主性”,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注重学生读中感悟
“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可收到“不待解说,自知其意”的效果;读还可以发现、解决问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体味情感,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是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文字优美,语言流畅,描写的文字形象、生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朗读。在反复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老师可以设计三次读:
1、自由通读全文,让学生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提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句和问题。
3、有感情朗读全文(选择你最喜欢的季节读一读,并说出为什么喜欢这个季节?)教师应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再对重点句子进行对比读,欣赏读等朗读形式,不断地指导学生读好停顿、重音、语气和语感。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朗读,又保证了学习的主体不是依赖老师的牵引,而是依靠自己积极的读,主动的思,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五、引导学生自我评价
课末阶段的评价可以鼓励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必须教会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对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和效果进行反馈,并做简明扼要的小结。如学完《荷花》一文,让学生进行反馈。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评价:
1、这节课,我知道了阅读课时要借助课文中的图画进行阅读;
2、我懂得了观察不仅要按一定的顺序,还要抓住事物的重点,并进行合理的想象;
3、课堂上我能和同学合作学习,学习愉快;
4、我课堂上能积极思考问题,但还不敢说出自己的见解,今后我要大胆发言。这样,学生通过谈体会、谈收获、谈建议„„及时调节了自己的学习行为,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
李的心得体会
黄 甫 完 全 小 学
娜
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的心得体会
“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勇于创新”是现代教育理念提出的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法。富有个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当前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那么,教学中如何指导帮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呢?
第一、要形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一个过程。对于那些好动的学生,上课时,教师就寻其闪光点,鼓励他们赞扬他们,让他们有自信,认为自己能行,逐渐地让他们变成自觉的行为习惯。对于这样的学生,决不放弃。让学生获得到与自己期望相当的学习结果,满足学生对学习寄予的期望,同时,经常督促、辅导和鼓励他们,让他们用心听课,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地与同学交流探讨学习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逐渐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良好习惯。
第二、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阅读、探究阅读,大胆质疑,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内因就是学生。因此,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设计一系列层次性、趣味性、阶梯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找难点,记疑点;做笔记,重分析,进一步引发思考。让学生去体验学习过程学习成果,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启迪思维,逐渐养成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从而提高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三、开展课堂检测评价。课堂检测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小组检测,全班交流,又可以小组互测,也可以师生共同参与,师抽生测。教学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教学活动提出的问题进行课堂检测评价。提高学生对课堂评价的认同感,进一步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认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第四、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开展实践活动,能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推断结论,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的手段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调控中运用各种策略,使学生做到愿学、乐学、善学,那么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意义
学习物理课程的初中生年龄大都在十三岁至十五岁, 正在处于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阶段, 极具好奇心但又极具叛逆性。他们从初中二年级开始接触物理, 对于没有任何知识和心理准备的初二学生来说, 从哪里开始入手, 怎样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怎样充分启发他们的思维, 提高他们对物理的认识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是值得关注和重视的课题。但同时也要看到, 由于这些学生对于物质世界认识和了解的迫切需求, 由于他们很喜欢对自然界和身边发生的事情“打破砂锅”问到底, 因此能够在课堂上进行适时引导, 能够在课下积极辅导和组织他们开展丰富的课外科技活动和制作, 会对他们的物理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联系生活实际, 调动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从物理走向大自然”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 物理课外科技活动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延伸及补充。物理课外科技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 学生自己设计, 寻找实验器材, 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 能将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起来, 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楼梯灯电路, 当光线不充足时, 上楼梯随手合上开关利用灯光照明上楼, 当到达楼上不需要照明时就断开开关;善于思考的学生会马上反应过来, 提问:“没错, 就是不太明白这个电路原理。”教材在家庭电路这一章节中没有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但这一问题提出来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我从实验室里取双联开关两个、灯座、灯泡、导线等实验器材 (每组) , 让学生在课外去完成探究实验, 学生接到任务后个个跃跃欲试, 他们分组合作先设计好电路, 然后画出电路图 (如图1) , 接着按电路图连接好电路, 直到完成设计并进行现场测试来验证设计思路的正确与否, 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很长一段时间, 学生还会对于他们的“聪明设计”而津津乐道。
通过学习, 学生都明白鞋底的斜纹是为了增大有益摩擦, 使走路时不至于滑倒;泥水师傅打水平的水平胶管、小鸡饮水器、锅炉水位计、虹吸管、茶壶嘴与里面装水部分、船闸等都利用了“连通器”原理;变速自行车如何省力, 如何跑得快? (当走上坡路时, 变换小齿轮带动大齿轮会省力, 当走下坡或平路时, 会变换大齿轮带动小齿轮会跑得更快) 等等, 这就不用再让学生花时间去开展课外活动探究其原理了。
在课堂上我们还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如为什么冬天甘蔗特别甜?为什么晚造收成的稻米做饭口感好、特别香?为什么新疆的哈密瓜特别香甜这些问题是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实实在在感受到的问题, 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凡是讲到类似的内容和问题时, 学生立马竖起耳朵来听老师的问题, 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而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 还应注意联系现代生活实际、生产和科学技术, 注重STS教育 (以科学—技术—社会为交集的国际理科教育) 。通过大量的身边物理现象,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 从中寻找到适合开展科技活动的课题。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积极性, 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寒假里, 北方某市公园湖面上结了一层冰, 一群儿童正冰面上玩耍, 突然“扑通”一声, 一个儿童掉到冰窟里。有人高喊“救人呀!”这时, 只见一位青年奋不顾身地跳进冰窟里。陆续赶来的游人手拉手站成一队, 帮助营救, 这时人们发现脚下的冰开始发出“咯吱”的响声。眼看冰窟即将破裂, 只听有人高喊“快趴下”。这时游人一个个趴在冰面上手拉手继续抢救……儿童终于得救。我顺势提出问题:“同学们, 冰面为什么会出现裂纹?人站在冰面上和趴在冰面上为什么不同?”学生通过分析可知根据
这样, 联系实际, 立足学生已有经验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所取得的成绩
通过上面生活中有趣的物理实验, 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变得浓厚起来, 学生对我上的课有这样的评价:老师你上课能结合实际, 讲得既生动又有趣, 培养了我们动脑、动手的能力, 教会我们如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我们受益匪浅, 终身受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所教的学生参加各类的物理竞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其成绩如下:
2001年初三 (8) 班劳锦花同学、初三 (9) 班曹健添同学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得开平市优秀奖。本人获得开平市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2年第十二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初三 (2) 班甘潮新同学获江门市二等奖。李世浩同学获开平市优秀奖。本人获得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2年指导学生参加江门市中学生“创意物理活动设计制作”比赛, 甘潮新同学的《光能与动能的转化》实验演示非常成功, 用强光照玻璃罩内的“太阳帆”像有风吹一样飘扬起来, 实现了光能与动能的转化, 评委认为这个实验最具创意, 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实验结果转化为 (光能——动能——电能) 应用, 人类哪会怕能源危机了, 这一实验在众多的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评委们高票一致通过因而被评为一等奖。同时指导李世浩同学制作的《动能与势能转化》也获得江门市二等奖, 本人获得江门市教育局教研室、江门市中学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3年我所指导的学生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初三 (8) 班曹雪芬、劳丽芬两位同学获得江门市二等奖。初三 (7) 班劳妙姬、劳灼杰同学获开平市优秀奖, 我本人获开平市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4年我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 初三 (5) 班李淑媚同学获江门市一等奖, 初三 (4) 班梁俊衍同学获开平市优秀奖, 我本人荣获江门市优秀指导教师奖。
2008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 初三 (1) 班曹坚庆、李叶香同学获开平市优秀奖, 本人荣获开平市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0年辅导学生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竞赛, 初三 (1) 班杨静安、初三 (3) 班劳荣练同学获开平市优秀奖, 本人荣获开平市优秀指导教师
由于本人教学成绩突出, 2000~2001学年度被评为开平市优秀教师;2002~2003学年度被评为沙塘中学“十佳教学能手”称号;2004年被评为沙塘中学“先进教师”。
四、心得体会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我发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前提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习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前初步了解课程内容的自学。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对上课的课程内容有心理上的准备,即将注意力集中在主要课题上,并找到难点,把握重点,为上课学习作好准备。此外,预习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还具有积极意义。
二、听课方法的指导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指导学生听好课是学生学好功课、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因素。因此,指导学生学会听课、听好课是老师的一项教学基本功。
1.集中注意力。学生上课时情绪饱满、专心听讲是保证听课效果的先决条件。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增强学习的责任感,锻炼意志力,控制自己的课堂行为,以保证注意力集中于听讲上。此外,还要指导学生注意教师的表情、动作等,有利于加深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2.听、想、记紧密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专心听课的同时,要启发他们积极独立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动脑筋记,将听、想、记紧密结合起来。听课的关键在于理解,理解来源于思索,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记住。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边听边想,先听后记,在教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自己思考做小结,进一步加深理解,以便牢牢记住。
3.有重点地记笔记。指导学生记笔记不只是记教师的讲授纲要,还要记教师讲授的重点内容和补充的内容以及教师的系统小结和不太理解而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等。
三、复习方法的指导
复习是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吲,并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孔子曾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这些都说明了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的重要性。
1.复习要及时、经常。依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原理,遗忘很快就开始,并且先快后慢。根据这一规律,听课后要及时复习,有针对性地进行经常性的复习,反复地予以强化,以便识记的材料长时间地保持在我们的头脑中。
2.复习要全面、系统。知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复习时,必须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复习。
3.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复习既可集中进行,也可分散进行。但实践证明,分散复习效果明显优于集中复习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科学地安排复习时间,重在平时分散复习。 4.适当地进行“过度复习”。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进行继续学习,叫过度学习。实验研究表明,一般来说,过度学习程度为150%时,学习效果最好。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适当地让学生进行一些过度复习,但是不能过多。
5.复习方法应多样化。实验证明,如果刺激的频率是一样的,神经细胞很容易疲劳,使学习效率降低。如果略微变化一下刺激频率,神经细胞又会兴奋起来。因此,指导学生变换不同的复习方式,教给学生必要的科学的记忆方法,是取得良好复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四、练习方法的指导
练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之一。及时恰当的练习,可使学生发展记忆、思维和想象能力,培养他们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1.明确练习的目的要求。
2.掌握练习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练习方法。在练习时,教师要通过讲解、示范、回忆和巩吲练习所需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正确掌握练习方法、程序、技能。
3.适当分配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学习技能的形成和巩吲需要足够的练习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次数与时间应根据练习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特点来确定,一般来说,练习开始阶段速度要放慢,时距要短,以后逐渐加快,时距拉长,以保证练习的质量。若练习较复杂,需要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就应多。
4.及时提供练习反馈信息。实验研究表明,知道练习结果对技能学习的成绩有显著的影响,信息反馈量愈多,练习的效果愈好,练习结果及时反馈效果更佳。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其掌握如何学习的方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终目标。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作用:
⑴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⑵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和加深理解已经学到的知识,发现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⑶培养与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继续学习有关的能力:自主意识,团队工作,资料研究,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⑷了解科研的一般过程和方法,体验科研的艰辛和快乐。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背景启发
学生认真阅读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提供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让学生学习。
2、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
老师提供参考课题,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确定课题组成员,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课题组自聘指导老师,课题题目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的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制定研究计划,开题报告
学生确定课题后,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制订研究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安排学生照相,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开展课题研究
年级组给每个课题组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手册》,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根据计划,各成员承担自己的职责,通过图书查询、网络搜索、参观访问、问卷调查、实验记录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开展研究,要求课题组做好记录,有条件的可进行照相、录音、摄像等,一定要保存好原始资料,这是课题组最有力的证据说明。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要主动请教老师,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学生和指导老师将每次的研究内容,填写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
5、举行中期交流会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课题组成员根据建议,积极改进研究方案和研究办法。
6、撰写研究报告
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课题组成员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所写的报告要主动请教老师,希望老师提出宝贵意见,学生要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指导教师根据课题组的研究情况、考勤情况,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学分认定,指导教师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高二第一学期:1∽4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5∽6周,开题报告;7∽15周,课题研究;16∽17周,中期交流。
高二第二学期:1∽8周,课题研究;9∽10周,结题与评价。
五、考核学生
1、每周四下午五、六节为研究性学习时间,第六节在教室听老师上课或指导,第七节开展研究。课题组人人参与,按规定完成研究任务。
2、学生不能以研究性学习为借口去做其它任何事情,尤其是在操场打球。
3、如果学生要到校外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详细的活动方案,由指导教师、班主任和年级主任签字同意后方能外出。学生按规定时间返回后,及时将研究的资料和内容向指导老师报告并进行审核落实。
4、课题组按要求进行课题开题、中期交流、结题和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组要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相关内容,期末结束前上交教科室。
5、教师考核学生出勤情况和参与情况,作为评定学生研究性学习学分的依据。
6、课题结题后,学生登陆南方中学数字化办公平台,将所有研究性学习资料输机。
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一门必修课,每期按要求开设课时(每周两课时),学生每学年至少参加一个课题,高中阶段学生至少完成二个课题才能拿到15个学分。学分安排:高一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8个学分;高二一学年完成一个课题,7个学分。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作用:
⑴通过对学生的指导,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⑵通过与其他教师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⑶动态地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创造轻松的对话环境,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⑷培养科研能力。
二、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步骤
1、到班上课或指导
教科室给每一位教师发一本研究性学习教材,教师通过学习,按年级组安排的研究性学习专用课表,到班上课或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2、指导选课题
教师帮助学生选好课题,提出扎实的资料和背景线索。每个课题组学生人数5-8人。教科室可以提供参考课题(到杨跃文处拷贝),但仅供学生参考,学生可以根据生活实际、兴趣爱好,与同学商量后确定研究的课题题目。学生选的课题可能与指导教师所教科目无关,这不影响教师指导。一位教师指导课题数最多不超过4个,多出的课题由班主任进行调配。
3、指导学生制订计划,按时开题
学生确定课题后,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制订计划,做好课件,进行开题报告。开题时注意以下几点:
①教室黑板上布置:“高一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会”;
②班主任安排照相人员,作为资料储存。
③以班为单位,各班的评委即为课题指导老师;
④每个课题组派一人放映课件,陈述自己的课题计划,其它组员坐在讲台下准备答辩。
⑤当一个课题陈述完,评委做好点评和提问,学生答辩。课题范围宜小不宜大,注重实用性和研究可操作性。
⑥报告结束后,要改进的课题在一周内完成好,交指导教师审议,最后确定是否开题。
4、指导学生课题研究
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指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产生的困惑和注意的事项,要注意循着学生的思路,提出可供选择的计划、意见和方案,供学生参考选择,指导老师在《研究性学习手册》上填写好每次活动记录中的意见。
5、指导课题中期交流
当一个课题进行一段时间后,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进行中期交流,主要目的是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存在哪些困惑。中期交流与开题报告类似,评委针对课题情况要提出改进措施。
6、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
教师指导课题组进行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成果汇报。对学生所写的报告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并提供有关的参考资料,引导学生对实践中的体验、感悟、调查、试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分析和总结。
7、指导课题结题
由年级组统一安排时间,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结题报告。结题形式与开题报告类似。每个班选一个优秀课题,参与教科室组织的校级优秀课题结题汇报。
8、学分认定
对学生进行学分认定,将学分输入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
三、研究性学习的学分评定
学分评定由指导老师评定学分,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
1、评定依据
认定每个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学分主要依据有五个方面的材料:①开题报告;②活动过程记录;③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材料、处理过的资料、参考文献目录;④总结与体会,研究成果,结题报告;⑤三级(自评、组评、师评)合格评估的结论。具备以上五个条件,则给予相应的学分。如对学分认定持有异议,可提交教科室复议。
2、评定原则
(1)参与性
学生只有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才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发现学生并没有参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则不能得规定的学分。
(2)过程性
学生只要参与就能获得相应学分,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质量高低不影响学生获得学分。
(3)真实性
研究性课题必须是学生自己进行的,不能由家长或教师代替完成,如发现虚假现象,学校将扣除相应学分。
(4)规范性
学分评定首先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然后由教科室审核,教务科确认,并建立公示、抽查或回访制度。
3、评定过程
第一:课题展示,学生以班组为单位进行论文展示或答辩,模型展示和介绍,小品表演,主题演讲等。
第二:学生进行组内互评和组间互评。每班提供1个优秀课题,由教科室负责,年级组组织进行全校公开展示,评出学校一、二、三等奖。
第三:指导教师组织、考核和引导学生再一次反思自己的研究历程,综合评价学生的研究活动。不论何种研究成果,其格式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课题名称、课题报告执笔人、指导教师、文章摘要、研究成果、小组成员的小结报告、指导教师意见及出勤情况等。
第四:指导老师在学校数字化管理平台评定学分,教科室审核备案,教务科组织学分确认。
四、研究性学习整体时间安排
高一第一学期:1∽8周,课程辅导;9∽12周,选课题、成立课题小组;13∽14周,开题报告;15∽17周,课题研究。
高一第二学期:1∽4周,课题研究;5∽6周,中期交流;7∽14周,课题研究;15∽17周,结题与评价。
答:高中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在听、说、读、写、译各种语言技能方面和词汇、语法、句法、语篇等语言知识方面知识量的急剧扩展,面对大量需要识记、掌握的词汇、短语,各种辅导材料,诸多纷繁复杂的练习、试题,学生们会感觉到无从抓起,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指导学生形成 有效学习策略方面的几点做法:
1、夯实基础,循序渐进。
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会感觉到大量涌现的词汇、短语,大篇阅读材料涉及的语句、文化背景知识让他们难以应对,花费了大量时间做练习、做试卷却显得收效甚微。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知识的薄弱。应该让他们以课本为基础,辅以可以理解的语言输入材料,从听力、阅读、情景交流等多方面大力加强有效的语言输入,让学得的语言文化知识在不同情境的与语言环境中反复重现,巩固他们学习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逐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各种形式不同的pair work 和 group work,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加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设计、布置灵活有效的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是检查和巩固学生每节课学习情况的重要手段,安排结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的并能积极促进学生愿做、乐做的作业,在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方面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究其困难原因:一是探究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问题了解不够,没能及时进行因材施教和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二是探究活动课的授课形式还处在常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中,不能根据探究活动课的课型实际灵活开展活动。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问题,我们开展了《高中历史活动课教学策略》小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果,现就我如何指导高中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课,我总结了一些方法,与大家交流。
一、设计方案提前布置。开展高中历史探究活动课,学生需要搜集资料、消化理解资料,形成历史认识。这些活动不可能都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需要学生在课下自主进行,课堂上的时间更多的是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成果。教师要及早布置学生设计方案,让学生分头准备。
二、明确目标提出要求。为了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必须在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之前,让学生明确目标,向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全员性,希望每一位同学在自主学习活动中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我们在探究活动课《“黑暗”的西欧中世纪——历史素材阅读与研讨》一课中,就确定担任研讨会的主持人、发言者、研讨文章撰写者、资料搜集者、展示课件制作者等等。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自主学习活动中的学习任务。
三、定期过问指导点拨。在探究活动课中,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制定的活动计划,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进展情况,适时给予指导、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探究活动课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四、打破常规灵活开展。活动课可以打破常规课堂中各组的课桌排列整齐,学生面向前的常规固定模式,让学生围成圈或组成适合活动的小组灵活开展活动。
五、灵活处理探究活动的内容,在合适的活动中设计竞赛活动。历史作为一门叙述过去事情的课程,每个人心中都有他自己的理解,而历史活动课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认同,增强探究、合作意识,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历史的方式,所以要变通处理活动课的结构,在开展探究活动课时,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完全按照教科书提供的内容与形式进行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探究活动课进行一些改造。
每个学生都存在要表现自己能力的一种愿望,在活动课中就可利用学生的这种愿望,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且引入竞争机制,组织学生进行比赛,优胜者予以奖励。
六、努力扩大学生的参与面,做好对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评价工作。活动课的基本方法是开展以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为主的活动。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是以教师为主的一般课堂教学。例如:《改革与发展》这一活动课,在上这一活动课时,为了避免只有少数人的参与,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一小组成员分别讨论如何扮演故事中的人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相关知识,锻炼了表演演说能力,合作精神加强。
教师对历史探究活动的评价,是学生关注的核心,也是评价的重要环节,更是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重要因素。所以做好对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评价工作,十分重要,教师评价时应注意的以下六点。
一是做好评价前的了解准备工作。教师必须用花费一些时间了解和熟悉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能力、意志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为恰如其分评价学生奠定基础。
二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必须在活动中进行。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别的,在整个评价活动中学生之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教师可以参与到任意一次活动中,观察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和表现,对任意一个学生进行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的可操作性、真实性和实效性,容易被学生接受。
三是对于不同学生可采用不同形式评价。总体上应注意把握个体在纵向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多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和闪光点。同时也要恰如其分、实事求是、注意方式方法,帮助学生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改进的措施,使学生拥有自尊和自信。
四是多采取激励性评价。教师在活动课中应用鼓励和赞美来激发学生的热情,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假设和陈述。不排斥学生的失败和错误,引导学生从错误中学习,从失败中获得经验。
五是坚持多元性评价。注意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以及手段、方法的多样性。
六是坚持公正性评价。对探究活动课的评价,集中于探究的过程而非结果。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肯定与否定之中,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
总之,历史新课程探究活动课教学的诸多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着许多具体的问题,例如怎样使探究活动课常态化,怎样实现对学生活动的评价由定性到定量的转化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积极学习新理论,不断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反思。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导工作
近年来, 大学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作为高校特殊的群体, 承受着巨大的就业压力, 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要问题。高校辅导员, 作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重要力量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与指导者, 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存在的就业劣势, 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 更好地帮助他们成长成才, 是当今教育乃至全社会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
根据2007年6月份教育部、财政部下发的《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国家招收的本专科学生中, 学生本人及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 难以支付其在校学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对公寓辅导员的培训工作是个系统工程, 要科学制定培训计划, 设立专项经费, 通过岗前培训、专题培训等多种方式和途径, 提高公寓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同时重视辅导员个人的职业指导与心理危机的干预, 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意识和职业荣誉感, 防止公寓辅导员因工作繁琐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 营造和谐氛围, 打造高效公寓辅导员团队。
积极打造公寓辅导员沟通交流的平台, 为公寓辅导员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帮助, 如建立高校公寓辅导员俱乐部、高校公寓辅导员协会等。通过这些平台, 充分发挥公寓辅导员的专业、特长优势, 实现公寓辅导员资源整合。学校可以通过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等形式, 由公寓辅导员组织团队来操作完成相关的项目和课题。这不但体现了学有所长, 学有所用, 而且是辅导员走向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表现。同时加强公寓辅导员工作的宣传, 营造和谐氛围, 让更多人了解公寓辅导员工作, 支持辅导员工作, 从内外环境着手打造一支高效公寓辅导员团队。在新形势下, 高校公寓辅导员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历史使命。新时代, 高校要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 培养优秀人才, 必须建设一支“政治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低保家庭, 他们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 既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又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 只能靠自身的努力, 比同龄人承受着更大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压力。具体来讲,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存在焦虑、自卑、自暴自弃的心理问题。
一方面, 许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感到担心, 有时想起毕业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 甚至一毕业就要失业, 觉得学而无用, 但又没有其他道路可以选择。另一方面, 他们背负着父母甚至乡里更大的期望, 担心对不起父母辛苦的劳动、殷切的期望, 于是坐立不安、心神不定, 容易出现紧张焦虑, 甚至恐惧等情绪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卑的原因主要来自经济和学习两方面。一方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在同学间巨大的贫富差距中受到严重的打击, 无形中把贫穷当成了他们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道墙, 这道墙阻碍着他们与别人进行人际交往。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为沉默寡言、孤僻、不愿意与同学、老师交往。另一方面, 有许多原本在高中很受老师关注的学生在进入大学生后显得普通, 他们甚至常常会拿自己的弱项与别人的强项比较, 从而不能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 缺乏自信, 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
2. 缺乏社会资源。
当今社会, 一个人的发展除了自身努力之外, 许多社合格、业务精良、作风正派、高效优质”的公寓辅导员队伍。学生公寓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工程, 重点在后勤服务, 关键在从事公寓内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因此, 高校应该重视公寓辅导员工作, 完善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 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公寓辅导员只有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面对新问题和新挑战, 坚持科学发展观,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才能不断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唐岚, 高平.加强公寓辅导员队伍建设构建有效的公寓党建平台[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6) .
[2]潘丽琴, 张志华.高校公寓辅导员在工作中的职能和方法探究[J].高职高教研究, 2008 (9) .
[3]钱贤鑫, 王倩.高校公寓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专业化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7) .
[4]贾少鑫.高效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和素质培养[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5, (3) .
[5]李正赤.论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5) .
会资源, 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时候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些资源包括家庭背景、富有程度、人脉、信息, 等等。如果在校大学生拥有这些资源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无疑会对个人的就业起到推动的作用。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而言, 在这方面显然处于劣势。我们虽然不能将这种现象绝对化, 但它已经在现实环境中蔓延开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联系就业单位时, 总体上明显处于不利地位, 就业信息少、渠道窄、选择的余地不大, 导致就业相对困难。
3. 缺少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机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比较拮据, 进入大学后很多课余时间花在了勤工助学、做家教和各种名目繁多的兼职工作上。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用来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担任学生干部, 在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中锻炼自己。这造成他们没有闪亮的学生干部头衔, 个人能力得不到发展, 尤其是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受挫能力较弱。
另外, 就现有学校所设立的勤工助学岗位来看, 大部分工作都是一些文字性或清洁类的工作, 没有把助学岗位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 发挥他们的专长。相反, 学生花费许多时间在勤工助学上, 从而减少了学习的时间, 而这些工作无助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提高。交际能力和专业能力较弱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未来的就业中不能被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所接收。
4. 就业成本受到限制。
现如今, 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这就要求毕业生们在求职的过程中全面搜寻招聘就业信息、制作简历, 然后跑招聘会、投递简历、购衣物装饰外表甚至跨省求职, 这个过程需要高昂的费用。很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为支付不起这笔费用, 不得不放弃一些面试机会, 从而错失了很多就业的良好机会。从这点讲, 就业成本缺乏是阻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二、辅导员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地位
辅导员是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一线指导师和服务者。教育部、人事部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在做好2008年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重点要求, 高校要按照“全程化、全员化、信息化、专业化”的要求, 进一步提升就业指导和服务水平。[2]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 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辅导员通过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长期接触, 掌握他们的性格特点, 了解他们的特长和喜好, 清楚他们的专业能力, 熟悉他们的心理特征, 是就业工作中最理想的一线指导老师。
三、辅导员如何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不断修订和完善国家资助体系, 相继研究和出台了一系列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和方法, 逐步建立了以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助学金、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特殊困难补助、“绿色通道”为主体的多元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以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的目标。[2]这政策更多地是从经济的侧面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但如果仅如此, 不考虑他们完成学业后的发展, 不考虑他们在就业起点、就业竞争力, 以及他们今后对社会的贡献的话, 这种扶助理念和目标显然是有欠缺的。因此, 应从就业上寻求根本解决高校在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问题的方法, 真正实现资助的目标和效果。
1.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清目前的就业形势, 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辅导员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和政策, 从客观实际出发, 合理定位就业期望值, 引导他们充分估计就业难度, 正确为自己定位, 引导他们把个人愿望与自身的实力用人单位的要求、总体的就业形势等结合起来做出一个合理的决策;帮助他们积极调整就业心态, 树立多元化、多形式的就业观。
2.减轻就业压力, 做好就业心理辅导工作。
(1)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正确对待自己的不足, 客观准确地认识自己。辅导员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客观评价自我, 正确看待竞争, 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了解自身的兴趣、专长、才能, 清楚自己的能力程度, 使他们淡化“精英情结”和“自卑情结”, 对照市场对毕业生的条件要求来主动完善自己,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辅导员要鼓励他们抛弃“贫困”观念, 自立自强, 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就业中的困难和挑战。
(2) 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增强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辅导员要引导他们通过合理的科学的途径进行心理宣泄, 提高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 保持心理健康, 以应对将来的就业和求职;引导他们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和其他有益身心健康的集体活动, 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减少不必要的忧愁和烦恼, 放松心理压力;鼓励他们遇到事情多向同学或老师倾诉, 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 以及时解开心理困惑。
3.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提高就业竞争力。
(1) 注重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能力。辅导员现在是大多数高校就业课的实施者, 要积极推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 增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习和实践的机会;充分发挥学校各类社团组织的作用, 鼓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通过开展以提升和拓展就业能力为主题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同学校勤工助学部门一起尽量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或专业能力结合起来设置勤工助学岗位。
(2)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业指导应从一年级抓起, 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 通过就业指导课、就业知识讲座、就业咨询、就业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 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明确职业理想, 培养职业意识, 提高职业素质。根据就业需要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竞争、开拓创新和生存发展意识, 以尽早确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好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 及早给自己定位。
(3) 开展就业技能和技巧训练。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析职业及专业的技能要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掌握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主动适应职业岗位;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如求职材料的制作、面试技巧等。
4.做好推荐工作, 拓宽就业渠道。
辅导员要特别重视做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推荐工作。在引导和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择业的过程中, 辅导员要对这个特殊群体予以特别的注意和关爱, 做
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
———以甘肃省某独立学院为例
文志杰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甘肃兰州
摘要:高校学生就业问题备受社会关注, 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有效地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和就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 探寻适合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毕业生就业方式的转变, 以及遍及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 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但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却引发了许多思考, 为了更好地促进独立学院学生的就业, 让学生在职业选择的过程减少盲目性,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学院必须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教育,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合理的规划, 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一、正确地认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自20世纪90年代传入我国后并没有立刻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在学校教育领域尚是一项全新的工程, 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都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才逐渐得到高校的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体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探索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并对职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出合理的安排。对大学生而言, 合理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对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 改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随着社会的发展, 大学生就业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双向选择”成了大学生就业的基本模式。由于受传统择业观的影响, 大部分学生就业观念滞后, 不能从实际出发, 对于职业的选择失之于简单或片面, 过度强调自身价值的追求而忽视社会需要,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存在着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的重点推荐工作, 积极拓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业渠适, 挖掘用人单位资源,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与用人单位接触的机会, 使用人单位真正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优秀的品质和才能。同时, 也要有针对性地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一些对口的用人单位, 在向用人单位介绍情况时, 要突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意志坚强、能吃苦等优点, 主动向用人单位介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点和长处, 使用人单位通过学校的推荐, 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优势, 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早就业。此外, 加强对他们进行对自身权益保
脱节的现象。如果就业观念不转变,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 我认为从思想认识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观问题是关键, 学生应通过正确认识自我和分析就业形势, 明确自身发展方向并清晰定位, 把市场需求和自己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二) 充分认识自我, 做到“人职匹配”。
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就是个体的自我探索, 做好自我探索的关键环节是运用科学的测评手段来了解个体的个性特征、气质、兴趣、价值观、能力等, 在此基础上对学生适宜发展的方向和职业选择作出指导。同时, 任何一种职业对从业者都有严格的要求, 因此, 学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结合职业的基本要求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职业, 尽可能做到“人职匹配”。
(三) 挖掘自身潜能, 提高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能否在将来的竞争过程中脱颖而出, 关键在于能否准确客观地识别, 并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才干和优势, 把自己内在潜能挖掘出来, 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实践经验、人脉关系、能力水平等综合素质凝聚成核心竞争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让每个大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潜能, 并去发掘它、培养它, 把它塑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 同时, 可以发掘个人潜能, 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全面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现实环境评估, 运用科学的方法, 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和措施, 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社会实践, 提高综合素质, 提升核心竞争力, 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二、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独立学院是新形势下的一种高等教育办学模式, 办学的特殊性和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独立学院学生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 又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综障有关的政策和法规教育, 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精神伤害和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王春娟.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探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8, (5) .
[2]李志.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J].消费导刊, 2010, (1) .
【如何开展对学生学习能力指导】推荐阅读:
如何开展小学生德育工作12-01
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09-13
浅谈农村小学生如何开展感恩教育11-26
如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开展小组互助合作学习06-05
如何科学地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2-02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学习06-19
财务工作如何开展09-19
《如何开展主题班会》10-07
班级活动如何开展11-30
内勤主管如何开展工作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