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课反思

2024-09-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艺术课反思(精选8篇)

艺术课反思 篇1

教师:楚潇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并组织了这堂欣赏课。教材选用

本课共三首描写妈妈的歌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小白菜》选自人教新版教材第五册第五课,《只要妈妈露笑脸》选自人教新版教材第七册。

设计意图

一、欣赏教学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欣赏和聆听为主。音乐 感受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当然不可能离开音乐、音响和人的听觉,倾听音乐是音乐欣赏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欣赏了《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小白菜》、《只要妈妈露笑脸》都是描写妈妈的歌曲,在教学中要反复的聆听来增加印象。音乐固然需要某些“非音乐”的因素的辅助,如:欣赏歌曲有时需要语言文字、图象画面等加以引导,但是这些辅助仅仅是一种媒介,而音乐欣赏最重要的、最根本的还是“倾听音乐”。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们鉴赏的音乐是最优秀的、最有代表性、最能激发学生美感的艺术精品。这堂课的三首歌曲都是描写妈妈的优秀作品,是新教材第五册第五课里面的内容。其中一首《只要妈妈露笑脸》是新教材第七课中的歌曲。

二、本课中欣赏教学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 音乐。小学的欣赏教学要适合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持久的特点,我采用综合性的音乐欣赏活动,结合《妈妈的歌》这一主题,采用歌唱、身体动作和表演等方式,使学生参与到音乐中去。例如:唱一唱欣赏的歌曲《小白菜》的主题,再如,在欣赏欢快的歌曲《只要妈妈露笑脸》中,结合音乐进行身体动作或表演。

三、在本课教学中,欣赏教学引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

创造能力。欣赏教学使学生将生活经验与音乐作品联系起来,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我使用了三种方式;一是由描绘性音乐引起联想,二是由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三由音响感知与情感体验引起自由的想象。前两种方式比较浅显、易懂,也比较容易收到效果,较适合小学低年级使用,后一种方式需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当的欣赏能力,比较适合在小学中高年级使用。我在《妈妈的歌》的教学中,《小白菜》中由使用了第二种方法,通过小白菜歌曲的讲述有情节性音乐引起联想。例如:不同音乐情绪的对比,通过各种音乐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体会。

四、教师的讲解间接、生动,富有启发性。根据三年级-学生的水平,对歌曲的欣赏可以讲解作品相关的常识、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歌曲的情绪等。

以上就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和试行时的些许体验,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例: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应该更多的体现。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我首先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象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本节课我注重学生的发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把感知放在重要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通过想象和模仿感受歌曲所反映的生活。最后通过学生的感知,引导学生从唱、跳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另外,本节课也给了很多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如学生自创歌表演),每个学生既是创作者又是表演者和欣赏者。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歌词的学习上时间过长,应该充分相信三年级学生的能力,比较简单的节奏教师只需稍做引导就可学生自主学习。此外,学生在说蒙古族的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中,我先让学生收集资料,再交流,学生学习的效果会更好!

《两只小象》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 接触新课程改革以来,深深体会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树立起新型的人才观教学观,评价观及课程资源观,才能在课改的洪流中不断成长。

本学期学校组织新教材研讨课,我选了一年级艺术教材第四单元《两只小象》一课,根据现代教学理念,我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在学习本课音乐知识方面,声音的长短时我才用启发式,先让学生了解小动物的声音的长短,应用比较法(小组合作)猫与小鸡比较,小狗与小羊比较,注重培养和发挥了学生独立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而理解音乐中声音的长短。

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传统教学中被定位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无条件的服从,而新课程则把教学定为师生交流,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在授本课第二环节时,歌表演“两只小象”启发学生自己用肢体语言表现“小象”可爱,走路,握手等动态,我自己也汇总学生们创编的动作,一起与学生分享创编的快乐,达到了师生交流,积极互动的目的,在最后的环节中欣赏“荫中鸟”时运用有效地辅助教材,使学生从视觉,听觉都得到了美的升华,使学生明白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使小动物也能安全幸福的生活在我们中间,启发学生扩展他们的想象,为小鸟设计一个家,最后把学生的创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身边音乐的美。

本课多谋体课体应用不到位,应加学习,制作优秀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我们的教学。

《小雨沙沙》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春雨是春天里最富有诗意的一种自然景象。它蕴藏着许多美的色彩,美的旋律,包含着美的因素。《小雨沙沙》这一课时,我主要围绕春雨这一景物,借助多媒体技术,引导学生通过猜春雨的谜语、讨论春雨的颜色、唱春雨的歌曲、诵读春雨的诗歌、画春天的雨景等环节,使学生在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中感受春雨的美好,体会春意境,运用多种艺术手段赞美春雨,表现春天的美丽。以多种艺术形式为平台,实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的启迪。

在上到“敲击节奏,学习歌曲”这一环节时,我边用多媒体播放带有春雨声的春雨图边对学生说:“春天来了,请大家闭上眼睛,你听到什么声音?”学生们听后都激动地大声说:“是雨声!” 而当他们睁开眼看到美丽的春雨图时,更是龙活虎兴味盎然。我随即请学生说说你刚才或者平时听到的春雨是什么样的,能用声音模仿给大家听听吗?有了刚才的铺垫,这时学生显得很有自信,纷纷举手。有的学生说;“春雨的声音是‘滴哒、滴哒’。”有的学生说:“我知道春雨的声音是‘滴滴哒、滴滴哒’。”还有的学生说:“我感觉雨的声音是‘沙——沙、沙沙’。”另一位学生则说:“ 我觉得春雨的声音是‘沙沙

’。”学生的发言让老师感到惊喜,一年级的学生竟能把春雨的声音模仿得这样准确,特别是能够抓住下雨声的节奏来模仿,这让人不得不对他们刮目相看。可见,对于学生熟悉的事物,他们往往能够轻松而准确地把握其中的艺术要素。我趁机请学生们都拿出课前通过往塑料瓶中装上沙子自制而成的简易沙筒,让刚才发言的后两位学生带大家用沙筒模仿着摇出春雨的声音。众多沙筒发出的声音让人感觉好似真的在下雨了,孩子们兴奋极了。然后我把学生们所摇的节奏用两组节奏图并加上另一个简单的节奏型表示出来就成了本课的节奏练习题了,我先请一位学生看着节奏图试着摇一摇,请大家和刚才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们都很快听出来,是第二组最后一句不一样。最后让大家一起按照节奏图拿着沙筒再摇一次。这一次,学生们看着节奏图很轻易地就摇出了准确的节奏,对孩子们来说原本有些困难的节奏练习不经易间便学会了。我赶紧表扬他们说:“同学们,你们真厉害,能够看节奏图准确敲击出节奏!”孩子们得到表扬,显得很高兴。接着学习歌曲《小雨沙沙》,遇到歌词是“沙沙沙”时,我便请学生边唱边摇沙筒,学生

们感觉像在玩耍,学习兴致依然不减。这样节奏难点轻松突破,歌曲也便迎刃而解了。在这环节教学中,节奏练习为唱好歌曲做了谱垫,而唱歌又进一步巩固了节奏练习。

《艺术课程标准解读》指出:艺术课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生活环境的观察、聆听和反思,感受生活和周围环境(尤其是声音和图像)中体现的节奏、秩序、结构、韵律等与艺术表现相关的要素,培养他们对艺术和生活的感知能力和细微察能力,使他们更全面和更深刻地领略艺术、生活和大自然中的美,增强对艺术和生活的热爱。可见艺术来源来生活,艺术教学应与生活紧密联系。这一课的节奏练习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有些难,但是从学生熟悉的春雨入手,让学生在雨声中感受节奏,在生活中感受艺术要素,再把这样的节奏自然地转化为节奏图,通过自制的沙筒表现出来,并且配合在歌曲中,学生仿佛在歌曲中又一次看到了雨景,听到了下雨声,在艺术中表现了生活的这一情趣,学生整节课处在愉快溶恰的氛围中边玩边学,充分体现了艺术课的愉悦性,自然也就不会感到枯燥乏味了。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深深体会到把艺术与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艺术,在艺术中表现生活,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秋天的叶子》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艺术教材第一单元《秋天的歌》课题之一。

一、重视艺术氛围的营造

本节课安排了四个环节,其中有三个环节运用了音乐。而每一次的音乐出现又有不同的作用。如课伊始,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充满秋意”的学习情境;在“歌舞表演”中,运用美妙的音乐,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美好的想象氛围;“结束部分”让学生在舒缓的音乐中,带上学习的收获,回去与爸爸、妈妈、小朋友一起分享这份快乐。真正做到了让音乐贯穿课的始终。让学生在轻松、温馨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获得愉快的体验,形成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注重学生艺术学习的个性化

艺术课就是要充分地展示学生的个性,在学习、感悟、作业等方面,做到百花齐放。如在倾听歌曲《秋叶》,歌舞表演《秋叶》,创编儿童诗等环节,学生们极富个性的精彩回答,生活化的场景对白设计,形象的肢体表演,富有童趣的诗化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对歌曲、画面独特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出色表现,让每一个听课老师兴奋不已。

二、注重学生艺术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节课,我不仅为学生营造了艺术学习的环境,还说、唱、画、编等艺术活动自然地融为一体,通过让学生欣赏表现秋天的艺术作品、学唱歌曲、进行绘画创作、粘贴树叶画和创编儿童诗等艺术活动,抒发学生对秋天的感情,促进了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发展.《小老鼠,上灯台》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小老鼠,上灯台》这一课的美术教学,主要是想通过童话故事,让学生充分利用语言、神态、肢体动作,表现神气活现的小老鼠,达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发展他们的艺术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先问学生是否知道《老鼠嫁女》的故事。许多学生马上举手,争着要讲述这个故事。于是,我就请了其中的几个来讲述,想以此来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但我发现,讲述的学生的确很投入,可其余听故事的学生却显得无精打采,好象觉得老师没选到自己,真的是太失望了,反正自己早就知道这个故事了,没必要听别人讲。而到后面的画老鼠环节,他们的兴趣又重新回来了。

课后,经我再三思索,我觉得 “讲故事”这个环节在教学思路上是欠妥的。我请学生讲故事,请的只是几个人,大部分的学生是不能参与的。不能作为活动的主体,只能作为聆听者,学生肯定会不乐意。如果我把全班学生分为几大组,按照《老鼠嫁女》的故事情节,让每一组分担一个角色。这样肯定会有所好转。

《做个虎头演起来》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上《做个虎头演起来》这一课之前,我就做好了充分的挑战自我的准备,但是我很清楚更具挑战的应是:灵活地“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这就要求我必须要用独特的眼光和审美品位去吸引学生,把握学生的需求。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力求以“趣”、“奇”、“新”来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让学生在宽松、活跃的氛围中游戏、设计、创意。满足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同时学会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造环境。

设计这节课的第一个环节,我选择了播放学生喜欢的卡通录像歌曲《两只老虎》导入新课,待他们的学习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后接着播放课件图片,让学生在最直观的视觉艺术形象中比较图案老虎的形象与生活中物象的区别,让他们通过观察、对比、讨论、概括出简化、夸张、变形的虎头图案造型特点,增强学生对形象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也尝试运用了各种有趣的形式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如:播放声音,让学生猜想这是什么小动物的吼声,后学着小老虎一起吼叫;播放真实录像,其间插入了一个有趣、神奇,又出人意料的故事情境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和感受。在指导创作环节,我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判断再寻找答案,并运用艺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创意、构思。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新精神,让学生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在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也是很有潜力的。他们有一定的观察力、感知力和表达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的见解,关键是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有趣的学习氛围,促成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活动和交流,在自然的交流之中启发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运用美术技能大胆地表现,从而使学生融入教学情境,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体现儿童独特的个性和创造性。

《时间像小马车》教学反思

教师:楚潇

本课是一节音乐的综合课,教学内容是有关“时间的歌”,我没有把教学重点放在单一的歌曲学习上,而是结合时间--“流动、运转、轮回、消逝”这一生活常识,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及学习空间。由于教学内容比较丰富,所以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位在:营造宽松自由、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热情表现,通过师生、学生的相互交流,感受优美的音乐旋律,享受快乐的幸福生活,从而认识到时间的宝贵,懂得珍惜时间。为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在课堂上创设了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结合生活实际自由地表现作品的寓意,使学生在演唱、听赏和律动中,感受音乐旋律的优美及音乐表现的多样性,在丰富的教学活动中,达到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交流的完美统一。

1.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如此。由于他们独特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只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才能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我设计了情景导入、模仿马车的声音等等环节,不仅能时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而且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情趣。

2.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主动探究。新课程要求教学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思想。教师应该是课程的策划者、设计者和开发者,所以我尽可能地创设教学情境,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学有所乐,学有所得”。本课的设计中,我运用启发、引导、鼓励等方法让学生用多种艺术形式(表演、唱歌、演奏乐器等)参与教学活动的始终,不仅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各种教学活动,而且还能使学生在学歌以后,主动探究对歌曲内容更深层次上的理解。

《快乐的时钟》说课稿

《我的小钟表》是二年级艺术课中的内容,钟表是我们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必不可少的用品。人们的生活起居、工作、娱乐全都赖于钟表,所以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钟表并不陌生,学生对其功能也有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我主要从音乐、范作赏析二个方面激发学生兴趣,同时,认识钟表的基本特征,及钟表造型的外样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以此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同时我设计了参观“钟表王国”这一环节,使学生更加容易投入其中,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

教学目标:

通过艺术欣赏、表演、绘画、制作等活动形式,表达对钟表的喜爱之情,并使学生感受到时钟与生活、学习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懂得珍惜时间。

让学生尝试着用语言、绘画制作等来表现钟表形象,从而提高学生对艺术要素的感知和想象力,体验艺术学习的快乐和满足,并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制作能力作为本课的重点,将掌握钟表的基本特征并能表现钟表作为难点,我将课的结构安排如下:

一、猜谜导入

以学生感兴趣的谜语导入新课,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欣赏钟表,观察造型。

通过歌曲引出“时间天使”,以卡通形象进入“钟表王国”,欣赏各类钟表,了解钟表的种类和装饰方法。钟表除了表示时间,还带有其他功能。

三、分析钟表,掌握特征。

认识钟面的基本形,了解时针、分针和秒针的不同的表现形式。钟面数字的位置。

四、欣赏范作,启发创作。

继续欣赏范作,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设计钟表,拓宽学生的思维。

五、钟表设计大赛

艺术课反思 篇2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不过, 任何创新都要有分寸, 一旦超过这个分寸, 就失去了创新的意义。假如中国的行为艺术家们都在街上随心所欲地表演, 那么, 这样的“行为艺术”肯定行之不远。任何艺术, 都应有它赖于植根的土壤, 行为艺术也不例外。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的滋养, 从这个意义上说, 艺术家就像厨师一样, 应该时刻考虑着如何挑选既精美又“环保”的绿色菜肴, 为观众烹制出色味俱佳、最有营养价值的美食。

一、失当的行为, 失当的艺术

就表现形式层面上看, 行为艺术在进行意图传达时, 其所选择的传达机制首先便出现了严重偏差。它不切实际地试图以常态模式来表现自己的异质内核, 这就导致它的艺术意蕴的指向发生混乱, 让审美者 (特别是普通大众) 在欣赏时不自觉地被误导, 往往没能用适当的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审视。

在成都附近的彭州市, 艺术家们开始了三天的活动, 主要地点是农村的一个的砖窑。日本的荒井真一做的作品发人深省, 他赤身在一块白布上排泄出红色的油膏, 然后一屁股坐下使红色摊开, 整个白布便成了一个日本国旗, 他将国旗挂在砖窑上之后, 又下来将一本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连环画撕下来吃掉, 虽然非常痛苦, 但他依然做得一丝不苟。

现代艺术因其超前性和受众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而现代艺术家当中虽然有一些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人物和作品, 但相当多的艺术家及其作品都体现着他们积极向上的艺术良知, 而新闻媒体作为大众传播机构应承担起艺术和受众之间的桥梁作用, 如果不这样, 只能使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如曾经在南京举行的《人·动物:唯美与暧昧》行为艺术展中, 有一个艺术展作品叫做“五月二十八日诞生”, 内容是一名裸体男子钻到一头已被杀死并被开膛破腹的牛肚子里, 再由另一个人把该男子缝在牛肚子里, 然后裸男再持刀用力割破牛皮跳出, 最后将大把的玫瑰花瓣撒向空中。假如这个行为是以现代绘画或雕塑的形式表现的话, 审美者至少还能在进行审美接受之前做好相应的心理预期:我将要见到的作品是与现实生活存在着距离的一种现代艺术。可是行为艺术却是以介入审美者日常生活的形式进行演绎的, 从大众的视角看去, 这就是一种心理暗示:行为艺术似乎是一种传统街头话剧的现代变种而不是现代主义艺术。结果此类旧有的经验积存自动做出的反应, 直接致使大众的审美判断发生误导, 引起公众的误解和不满。如当时公园里的老人的抱怨就很典型:“这也是艺术呀, 真是看不懂, 简直是荒唐!”

须知, 在大众的固有认知模式中, 现代主义艺术是“异己”的, 而传统才是“亲和”的。看不懂本来就“看不懂”的现代主义艺术对他们而言没有什么大不了, 然而看不懂行为艺术这种具有“传统艺术”幻象的艺术, 那就是对他们审美自信的一记钝击, 因为这种审美过程非但没能成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肯定性应答, 反而是对自己的蛮横否定, 大众要当然拒绝相信他们竟然无法理解行为艺术这种“传统艺术”。于是行为艺术在无形中就站到了大众意识形态的对立面, 它的艺术言说体系对他们而言成为一种恶意的愚弄和挑衅———它居然不遵循“传统艺术”的言说规则来进行表达, 而是作为一个陌生的所指, 让大众无法真正抵达。毫无疑问, 这种情况自然很快不仅使行为艺术的优势在受众的误判中化为乌有, 并且使大众在深感遭愚弄的震怒情绪里给予它强烈的拒斥。

二、行为艺术的穷途末路

过度解构之后的价值迷茫。如前所述, 行为艺术由于自身传达机制的严重偏差, 致使它在注重感性体验的大众审美中丧失民众的认同, 而它在强调理性分析的艺术界也饱受拒斥、唾弃, 则是因由其内在的致命缺陷所致———对“生命的尊严感”的恣意亵渎。

艺术世界就正好为自认为卑微而匮乏地生活着的人们, 提供了一个能够“悬置”现世矛盾和不快感情, 寄托自身丰富审美理想和精神追求, 以及从中获得健康、积极的精神动力的场所。所以人们需要在这一审美维度上寻找到自己现世存在的思想和感情支点, 让内心膨胀的私欲在神圣的艺术殿堂中得到化解, 从而得到摆脱及超越灰暗人生的勇气和力量, 并最终在审美活动中卸下压抑身心的现实重负。这样一来, 在艺术理论家的期待预设中, 尽管现代艺术可以表现情感判断的零度状态, 也可以展现人生的平庸、虚无与荒诞, 甚至可以尽情嘲弄既往历史和社会现状, 但无论如何, 底线始终不容置疑地存在着, 即艺术绝不能解构、否定作为艺术根基的审美尊严感和高贵性。一旦根基被毁, 艺术就必然坍塌。

达达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荒诞剧等现代艺术, 尽管充满着激烈的反叛精神, 然而它们的言说基质始终是不变的, 那就是要呼喊出作为一个怀有高贵生命的人, 在异化社会中的愤懑和痛苦。可中国的行为艺术实施者们却偏偏多以亵渎“生命的尊严感”来起家, 直接挑战事关自身合法性的艺术底线, 如此一来, 他们艺术自杀的宿命怎么能不在一开始时就注定了?90年代以后, 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冲击下, 行为艺术和所有“前卫”的东西一样被打入冷宫, 因为人们已经没有心思去演绎这些形而上的、毫无物质附加的东西。“行为艺术”并没有从此消失, 反而更加普及起来。如组织一帮子打着某种名义到外面的世界转上一圈, 如沿古文明路线、沿黄河或者干脆到南极去凑凑热闹, 媒体跟着炒作, 冠之以“千禧之旅”、“人文关怀”之类的名堂, 即使写不出来像样的东西也没有关系, 因为这是“行为艺术”, 重在行为。

有些艺术家非常聪明, 他们明明知道喧嚣中的这种现场写作注定成不了文学精品, 所以, 他们竭力往行为艺术上面靠, 所谓“一切只在行为过程中完成, 不再在行为之外进行涂饰”。本来一场无聊的媚俗表演, 一旦打着“行为艺术”的旗号便变得神奇起来。其实, 他们的行为所指向不是艺术而是金钱。因此, 国内的行为艺术者若真的打算获得艺术界以及社会大众的认同, 而不只是在短暂喧哗之后草草退场那就确实需要认真地进行一番反省, 仔细考虑艺术作为人类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代表, 究竟潜在地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只有复归其发轫时的庄严批判立场和诗性精神关怀, 行为艺术才有可能挣脱现有困境, 并最终重新获得坚实的价值依托, 真正以反抗存在异化的艺术先锋派别立足于中国艺术界。否则, 恐怕他们最终只能被当做反面典型载入华夏艺术史之中。

三、对行为艺术的反思

通过对行为艺术历史的关注, 我以为有两种方式可解释其产生的根源, 即对走向衰退和程式的古代传统的反叛及对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的归谬。这两种因素在理论解释中也许会在逻辑上有冲突, 然而复杂的行为艺术, 其中还是有许多矛盾存在的, 笔者实在不能舍去其一, 不妨悉数列出, 让读者自己做出判断, 选出自己认同的观点。

先说其反叛的一面:本来“文体通行既久, 染指遂多, 自成习套, 豪杰之士, 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 故循作他体, 以自解脱”只是对文体而言, 可在此我们也不妨将其移到艺术上, 自安格尔以后, 古典画风中再没出现过大师级别的人物, 可其风格流派却依然长期控制画坛左右及画坛舆论。在此基础上, 一批有志之士用完全背离古典甚至亵渎古典, (比如, 杜桑《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的方式, 我们不妨将其看作期望打破牢笼的呐喊。

再说对现代艺术的归谬。二十世纪, 各式各样光怪陆离的现代艺术在西方兴起, 各种风格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 观众也不知其所云。行为艺术作为现代艺术的一个流派, 我以为, 在表面的跟风之下有一批人对现代艺术是不满的, 于是他们便以“现代艺术”的名义比其他流派向前再多走一步, 将艺术导入荒谬的境地, 从而达到其否定现代艺术的目的。当然, 这里说的只是一批有思想的艺术家在行为艺术之初的本意, 可“染指遂多自成习套”, 创作队伍中难免鱼龙混杂, 于是到今天一批为行为而行为的所谓“艺术家”也是可以理解的了。只是他们永远不知道只有行为而无思想, 此行为永远只是哗众取宠。

当代世界的一个基本公共理念是:人生而平等, 无人享有道德特权, 艺术家也必须遵守对每个人皆有约束力的道德规则, 尊重人类的普通观念, 真正的艺术家要以感恩、敬畏、守护之心对待整个世界;将人文关怀和生态关怀结合起来, 是新世纪对艺术家全新要求的呼唤, 中国的行为艺术家只有响应这个要求和呼唤, 才能提升自己, 创造出真正属于新世纪的作品, 艺术应该趋向阳光和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履生.以“艺术”的名义.第一版.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02.

[2]罗塞尔.戈德堡.行为艺术.伦敦:托马斯和赫德森出版社, 1988.

[3]刘淳.中国前卫艺术.第一版.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9.

[4]张朝辉.当叛逆沦为时尚.第一版.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08.

宋庄艺术现象反思 篇3

宋庄与艺术牵手始于1994年。当时,栗宪庭、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刘炜等人作为首批“拓荒者”来到这个环境清静、租金低廉的小村镇。2005年,在宋庄落脚的艺术家增加到300余位,主要是从事架上艺术,宋庄因此被称为“画家村”。2008年以后,宋庄的艺术家群体迅速膨胀,尤其是2009年,大批艺术家到宋庄落脚,人员也由最初的架上画家扩展到现在的雕塑家、观念艺术家、新媒体艺术家、摄影家、独立制片人、音乐家、诗人、自由作家等等。据知情者透露,目前宋庄有近5000位艺术家,堪称国内规模最大的艺术家群落。

宋庄之所以吸引大众眼球,是因为那里有极富轰动效应的艺术新闻之始作俑者,宋庄总是能产生惊世骇俗的艺术资讯。2011年3月20日下午,一个叫成力(原籍甘肃兰州)的57岁行为艺术家,因为在宋庄表演了一场名为“艺术卖比”的性爱(性交)行为艺术,被公安机关处以劳教一年!这件事在网上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当代艺术评论家及网友讨论这个问题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唐宋、肖鲁1989年的“枪击事件”(中国美术馆)以及朱昱2000年的“食死婴表演”(北京通州区家中)。

由此可以看出,部分宋庄艺术家之所以闻名遐迩,就是因为他(她)们敢于第一个“吃螃蟹”,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那么宋庄艺术家又为什么要如此敢为天下先呢?在我看来,宋庄的艺术家之所以如此,在于他(她)们信奉艺术就像人们信奉科学是一种发明与创造一样(刘国松就持这种艺术主张),既然是发明与创造,那么“原创”就成为艺术的全部;而架上艺术在语言与风格的原创上已经鲜有作为,因此许多宋庄艺术家选择了行为艺术,但是行为艺术与架上艺术一样所谓的原创亦难有作为,所以采用极端的手法(食粪便、植皮、钻牛肚、食死婴、甚至自杀)就成为行为艺术家的首选。究其原因,快速成名、瞬间走红成为宋庄一些艺术家的座右铭,也成为许多艺术家的“终南捷径”。

为什么前卫艺术家纷纷选择以宋庄为大本营进行创作并由此形成宋庄这一艺术品牌呢?在笔者看来有如下原因。

一、主流意识形态并没有完全允许艺术的全面开放与包容。以5年一次的“全国美展”来说,截止到第八届全国美展,设计类作品从来都不设奖项;也就是说搞设计的艺术家在第九届全国美展之前从来都无法拿奖。举办第九届全国美展时,增加了设计艺术奖,自此中国美术事业才有了一个观念上的新跨越。相比之下,那些行为艺术家在主流官方大展上更难有出头之日,所以艺术体制决定了前卫艺术的地下或半地下状态,他们的完全合法化恐怕还有待时日,这就决定了先锋艺术或前卫艺术只能在民间土壤中生存。而宋庄作为民间或半民间的艺术家聚集地,相对远离意识形态的束缚,艺术空气也比学院氛围更加宽松自由,最符合前卫艺术的生长,因而宋庄成为前卫艺术的堡垒。

二、宋庄艺术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它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样式的艺术自由发展。画家的创作不用看领导的态度、评委的好恶、画商的眼色和大众的品味,只要自己喜欢就可以自由驰骋于个性艺术天地,没有任何人会横加干涉。

三、宋庄艺术区的四大特点为职业艺术家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相比于798等贵族艺术聚集地,宋庄的地皮和房价确实非常低廉。2002年,4.5万元的价格就能买下宋庄镇辛店村391.28平方米的小院,低廉的成本为艺术家的物质生活提供了保证。

2.交通便利。宋庄画家村位于通州区北部,地处温榆河、潮白河、运河减河(减河,人工开挖的河道,用于防止洪水漫溢或决口)环绕的秀美平原,在百里长安街的东延长线上,距市中心不足20公里。去宋庄很方便,在国贸桥下乘开往通州的806路公交车即可。很多在国贸、发展大厦等京东写字楼上班的白领每天就乘这趟车上下班,在通州与CBD商圈办公楼之间往返,单程只要半小时左右。自从有了连接北京城区与通州的宽阔的京通快速路,通州区的交通更为便利。

3.安静开阔的乡村远离了市区的拥挤与喧嚣,这里没有浮华的名利、媒体的骚扰和世俗的应酬,这种纯净和安宁有利于艺术创作。

4.尽管宋庄处于郊区,但是自从此地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后,这里变得极富艺术生态化。2008年至今,不到3年时间,宋庄小堡村建设各类艺术馆已经达到50多个,其中大型美术馆22家,画廊113家,时尚空间150余个,艺术家5000余人。同时中外画商、媒体、策展人也经常光顾于此,各种艺术活动(如宋庄文化艺术节等)及艺术周边产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2000年后,宋庄画家村规模迅速扩大,逐渐形成了今天以小堡村为核心包括徐辛庄、白庙、大兴庄、辛店等共22个自然村在内的约5000名艺术家以及周边产业人士聚集地;经历了18年的发展,通州宋庄已经成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艺术家聚集区和现代化艺术创作产业的集散地,而这种艺术环境与艺术氛围必定为职业艺术家的生存提供了良性土壤。

四、艺术家的入住,提升了当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与艺术素养,也拉动了房地产业和旅游业的兴隆。历经18年的“磨合”,宋庄的村民们渐渐与画家们融合在一起,在艺术氛围中熏陶了多年的村民有的已经“修炼”得都成半个艺术家了。因为看得多了,他们鉴赏画的能力自然提高了不少,好些村民比一些刚到村里学画画的学生艺术素养还要强。随着艺术家群体的不断扩大,宋庄的土地开始出现“僧多粥少”的局面,房源甚至开始紧张起来,艺术家的大量入住使宋庄的房地产迅速升温,原来几万元就可以买下的农家院,如今已上涨到几十万元;同时,慕名而来的海内外游客年均50万人次。

目前,通州区政府准备将宋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打造为文化创新发展平台。未来3年,计划投资10亿元左右,完成园区12条道路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并预计在5年内在此完成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北京世贸艺术中心和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标志性文化产业项目。

nlc202309021847

而宋庄作为艺术园区,也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前来宋庄的艺术家可谓良莠不齐,有许多艺术家艺术水准一般,他们不愿意脚踏实地进行艺术积累,而是抱有投机思想和“中彩票”心理,其中一些人也不是为了艺术而从事艺术,而是试图借助这块风水宝地一夜成名,一夜暴富,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很显然不利于艺术的长远发展。其实,慕名而来的大多数各地艺术家不过是“艺术泡沫”和“宋庄神话”的牺牲品,他们梦想着成为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刘炜,但是大多数人有可能成为抑郁、彷徨、贫穷、落魄的“盲流”和 “异类”,最终将自己埋葬在宋庄这个“艺术坟场”。

二、前卫艺术家原本是以传统为攻击目标,以官方艺术为抨击对象;但是如今的学院艺术早已不是原来的格局:表现艺术、抽象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均已登堂入室,陆续走进学院,这就使得宋庄艺术的攻击力不断消解,意识形态日益的宽容使得宋庄的前卫艺术因找不到攻击点而不攻自破。

三、由于政府的介入(如政府规划、政府扶植政策等),使得宋庄艺术很难特立独行,它在一定程度上由完全自我或民间身份转变为半官方或官方身份,这种身份的转化带有一定的“招安”性质,所以宋庄艺术的前卫性是否还会像以往那样犀利,很值得怀疑。

四、艺术产业园区和文化创意园区的构建打破了宋庄以往的宁静,商业以无所不能的渗透力浸淫着艺术和艺术家的审美自律,媒体、画商、策展人的合谋使得宋庄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创作个性不再像以往那么强烈与鲜明;而没有了独立人格与创作个性的艺术环境与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必然成为艺术的无形杀手。因此,宋庄的艺术前景实在令人担忧。栗宪庭在一次宋庄的展览会上表示:“艺术商业化和艺术之间有点像水和舟的关系,商业之水可以载艺术之舟,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赞助艺术机制的国家,艺术家尤其是自由艺术家的生存和创作,在很大程度上得依赖艺术商品化的途径,这也是近几年我在不违背独立批评和不取利的原则下,把主要精力用于和当地政府合作,努力建立一个良性艺术产业环境的原因。”“到处都在兴建美术馆,可有的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卖,甚至卖服装的都有,拿文化产业当幌子,搞房地产开发,这也是这个国家的问题。”说起今天的宋庄和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栗宪庭相当无奈。在栗宪庭看来,“宋庄也许将来会成功,但那并不会是属于艺术的成功,只属于地产的辉煌”。

五、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堪忧。 2002年7月,画家李玉兰以4.5万元的价格购得宋庄镇辛店村村民马海涛的父亲留下的8间房屋及院落。2006年12月,马海涛开始追讨房产。2009年6月24日,备受社会关注的宋庄女画家李玉兰房产纠纷一案最终落下帷幕。通州区法院判结了此案。讨房村民马海涛支付了近28万元的赔款,李玉兰一家搬出了居有7年多之久的小院。

宋庄艺术区房产纠纷是在农村土地流失严重的大背景下的法律问题。“城镇居民不得在农村购置房产”这一规定将会给宋庄已安家落户的艺术家致命一击。法院判决的结果是画家败诉,多名画家被强行要求撤离,这已危及其他暂时没有被起诉的画家留在此地的稳定性。

随着事态的发展,著名艺术家栗宪庭、方力钧、岳敏君为代表的315名艺术家联名向政府上书,把事态推向了顶峰。这样的房产纠纷一直持续到今天。

10多年来,正因为一批又一批艺术家的迁入,宋庄的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有人曾以小堡村为例估算过,1994年,村里只有4个小卖部;2006年则有了8家超市和46家饭店。按照一个艺术家1年消费2万元现金估算,1000名艺术家在此地入住可以给宋庄带来2000万元的现金流,创造1000个就业机会。对于宋庄镇政府而言,宋庄画家村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旦画家纷纷撤走,将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当地政府还是采取了相当积极的解决措施。

实际上,牵头起诉艺术家的人均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宋庄村民,因为他们都是已被招工进城或转干的人。当地政府认为,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对构建诚信社会不利;于是宣布对于过去进行过房产交易而现在已经进入城市的村民,政府视他们已经放弃了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宅基地重新归集体所有,由集体另行对外出租。此外,宋庄镇清理出大量的闲置房屋,再低价出租给艺术家,让他们在这儿安居乐业。这期间,起诉艺术家的农民也有的撤回诉讼,与艺术家握手言和。当地政府的这些作为对于留住人才对推动宋庄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栗宪庭先生说:“宋庄大多数艺术家是贫困潦倒的,只能说5%是富起来的艺术家,95%还在进行各种生活或者生存的挣扎。”对此,多位艺术家也都表示情况不容乐观。其实,宋庄只有极少数的艺术家很富有,大多数艺术家都比较贫穷。

总之,宋庄作为艺术园区,迄今仍是前卫艺术的温床和风向标,尽管它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和一道亮丽的艺术风景线,它必然要走进中国当代艺术史。

(黄丹麾/博士、《中国美术馆》编辑、《艺术视野》执行主编)

美术课反思 篇4

一堂好的美术课,会让学生获取知识。同时,也会让学生走进快乐的乐园。开发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成为我们现在教育改革中提出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挖掘钻研教材,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教法及教学艺术,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不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一种任务,而是一种幸福、一种快乐。如何创建快乐与幸福的美术课堂呢?下面谈谈我在课改实践中的几点体会: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

每一个学生都有着独特之处,都是可爱的充满活力的精灵,有着不同的闪光点。在美术课上更能体现这一点,每一个学生画出来的想象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趣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我们在知识的传授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高兴还是冷漠呆滞,对学习的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种关注应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将枯燥的知识转变为有趣的游戏

英国教育家洛克认为:“教育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游戏似的。”我觉得美术课堂中可以将枯燥的知识设计成游戏的样式,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感到无比快乐,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以锻炼,我们的教学目的就得以实现。创造条件,营造一个乐学的空间

营造幸福的课堂,需要给学生一个幸福的学习环境。作为一名普通的美术老师,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人格和素养给学生营造一个幸福的课堂气氛。如,在《卡通天地》一课,先让学生欣赏一些卡通片段,使学生感性认知卡通艺术形象。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情况说出看过哪些卡通形象。在欣赏评述中鼓励学生用简短的话大胆地描述感受。为了更能体现学习氛围,让学生表演卡通形象。一说到表演,学生们都争着上台。接着请一个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运用表情夸张地表现故事主人公喜、怒、哀、乐的各种神态。我读着故事情节:“他刚买了新自行车,很开心。”表演的学生一边做着骑自行车的动作,嘴里就哈哈大笑起来,下面的同学也大笑起来,有的同学说:“老师他表演错了,‘喜’的表情不对。”接着我又读着故事情节:“抽奖中了大彩电,很得意。”这时,表演的同学把声音放大,全班同学也跟着大笑起来,有同学在说:“错了!错了!让我来!”我又读着故事情节:“下楼梯刚到门口不小心摔了一跤,彩电摔坏了,很沮丧。”台上的同学就做着摔了一跤的动作,做着很生气的样子,下面的同学也纷纷的在说:“老师,这应该是‘哀’不是‘怒’。”有些同学还做着怒的表情。我读着最后的情节:“走到自行车停放处,车没了,很生气。”这同学做着好像要吃人的样子,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很多同学都说:“老师!让我来!让我来!”教室里叽叽喳喳,都争先恐后的来表演,有的同学还表演着各种神态,都各自发表着自己的意见。教室里没有一丝的睡意,没有不学习的学生。一堂美术课要吸引学生,形式要十分多样,让学生在听、赏、想、说、看、玩、画等“多元化”的活动中愉快的主动获取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当前,多媒体已逐步走进我们的课堂里,它灵活、直观,生动形象,图文并茂,打破了传统美术课———“一张纸一支笔”枯燥单调的教学方式,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多媒体可以把书本的信息通过试听手段,有声有色地再现与学生眼前。学生通过生动的情境,获得一种如见其人、如临身境的感受,全神贯注地参与学习,这样的学习是轻松而快乐的,创作的美术作品也更加生动。要使学生喜爱学习,学会学习,要尽可能地根据教材特点,提供条件或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探索的满足、乐趣,产生乐于学习的动机,如运用实物、教具或教师范画等增强教学形象直观性。也可引用儿歌或与游戏联系,例如,《人物表情》教学时,引用顺口溜:“画人笑,眉开眼落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口下落;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画人愁,垂创落口眉头皱。”使之化难为易,在轻松中学习,利用讲述,提问,留悬念引题,创设情境激趣,以活跃课堂、快乐学习。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间的交往与合着

新课程要求我们给学生从事美术活动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感受美,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与他人分享彼此的想法。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的能动性、独立性、主动性会得到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在教学《校园的春天》时,为学校运动会设计标志,可先让学生在课外收集有关运动会标志、指示牌、运动服的标志。上课时,我先向学生讲清标志设计的要素,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然后将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有了明确的目的,有了明确的分工,学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主动获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发言的机会,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一定的责任。而教师在合作活动中,要深入各个小组,关注学生间的交流状况,了解学生们是否相互配合,是否通过争论形成统一意见,把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落到实处。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喜悦,既能发掘个人内在潜能,又能培养集体、团体的合作精神。学生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潜能,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艺术课程教学反思 篇5

1、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由于学生对什么是色彩的对比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应尽量直观,充分利用色卡、色环及艺术作品,引导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

2、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美术课教学反思 篇6

——美术课上的自主学习音美组张通环

美术知识种类繁多,如果想全面的了解这些美术知识并不是仅靠教师在课上传授就可以的,学生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一些美术知识,是增长美术知识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他们的自主学习,让他们热爱美术,感受美术学习的乐趣。

本学期在我的美术课堂上,有一个环节,叫做“每堂自主学习”,即每个班级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一周的时间准备,在美术课上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为班级中的同学介绍一位与美术相关的艺术家,或是一种美术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一方面锻炼自己探究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锻炼了自己的口才。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我有以下感受:

首先,学生能够养成自主探究问题的习惯。每组由组长负责,其他组员协作配合,最终完成对一个艺术门类或艺术家的介绍。这种方式要求该组的学生要先掌握这些美术知识,才有可能讲述给全班的同学听,这样准备每堂自主学习的同学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其次,众所周知,学生上台展示自己学到的知识,这本身就是对他们的口才、语言表达能力、胆量的锻炼,使学生在当今这个语言表达十分重要的社会中有立足之地。

再次,打破传统的“教书匠”模式,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以往的美术课上,学生已经习惯了教师在讲台上讲解,学生在讲台下倾听的模式,久而久之没有一点学习的积极性,经常出现走神、玩笔等不好的习惯。自主学习让学生有动起来的机会,有上台表现自己的机会,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不再是教师,而是自己身边的同学,每组之间的评比、竞争机制的开展,为大家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因为准备“每堂自主学习”而产生的负担,另一方面人多力量大,学生们集思广益最终完成展示。这样的小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感,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为以后步入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民族艺术教育的反思 篇7

我们的美术教育, 或者更宽泛的讲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让民族艺术更贴近生活, 更深入草根阶层, 让它润物细无声, 让学生能够产生共鸣, 从而滋养我们的年轻一代的身心, 真正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让艺术感染人生。

一、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更加“草根化”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 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 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 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 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 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 漂亮极致, 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 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 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 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

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 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 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 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 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 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 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 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 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 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 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 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 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 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 提升综合素养。

二、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 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 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 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 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 它吉祥、富贵、辟邪, 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 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 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 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 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 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 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 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 (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 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 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 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 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具有文化自豪感

作为美术教师, 平时我们重技法理论的传授, 而忽略民族文化的传播, 学生往往学到的仅仅是知识的皮毛, 简单地跟随教师模仿。而我们的艺术考级制度, 又助长了学生及家长一味追求技能上的提高, 忽视了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急功近利的想法使得我们的孩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领悟我们民族的优秀文化, 去浸透, 去滋养, 去继承。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 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因此,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 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

发丝细语:装置艺术的全球代反思 篇8

联合国-中国纪念碑:天坛

这件由谷文达于一九九三年开始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联合国一中国纪念碑:天坛》,主要由头发黏合和具透光度的书法挂帘组成。当中使用的头发分别来自两个同是艺术家的家一中国和美国。谷氏和助手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在两地三十多所理发店收集顾客的头发,然后用橡树胶把这些被弃掉的头发重组,成为作品的主体。

而挂帘上的文字似是中文、英文、阿拉伯文及印度文。它们或许会被理解为各国失落了的传统古文字,但其实它们是谷氏自创的“伪文字”,灵感源自文化革命的大字报和篆刻。这些不能被理解的符号,对操任何一种语言的人都未能发挥其意义,亦反映出自古存在的传讯和联系模式所引致的人与人、社会及文化之间的各种问题。

装置的中央部分摆放了仿明式的桌椅及录像装置。家具把展场转化成一个聚脚地,而挂帘上由不同种族的人的头发所盘成的文字式符号,就仿佛能超越文化以至世界的樊篱,让置身其中的观者在寻索个人的位置同时,亦由个人提升到全球化的新领域。

椅子土各有一扇荧光幕,放映着白云飘过蓝天、配以编钟乐章的录像。谷氏盼望观者能感受到在天空飞翔的舒怀之感,不为自己原有个性所限,重新寻找自己的根源。他更希望观众能领略到心中的静土一乌托邦。

记忆未来

另外这件同样以头发作为创作物

料的装置艺术作品《记忆未来》,是由梁美萍自1998年起开始制作的。她透过不同的途径如理发店、互联网、美国街头的垃圾箱和在朋友的餐馆张贴广告等,收集了来自过百个国家不同地域、种族、年龄和性别的过万人的头发。梁氏以这些真发,亲手混合、重整及扭编成近万只小童尺寸的头发鞋,当中挑选了近三千只童鞋,摆放在一片纯白的空间里。离开了主体的头发代表“记忆”,而朝同一方向起步的童鞋代表“未来”。《记忆未来》结合了终结与人生之始这相对的信息,带着强烈的矛盾感。

上一篇:钢材供应措施下一篇:单身中年人低保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