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答案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答案(精选7篇)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答案 篇1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答案

一、选择题 60975.D

60976.B 60977.B 60978.A 60979.B 60980.A 60981.B 60982.B 60983.A 60984.A 60985.B 60986.B 60987.B 60988.C 60989.B

二、判断题 60990.对 60991.错 60992.错 60993.错 60994.错 60995.错 60996.对 60997.错 60998.错 60999.错 61000.错 61001.对 61002.对 61003.对 61004.对 61005.对

三、填空题

61006.专 性 嗜 冷, 兼 性 嗜 冷。61007.室 温 , 体 温。61008.6.5-7.5。61009.7.5-8。61010.5-6。

61011.98kpa, 121。C, 30min。61012.真 菌 和 放 线 菌。61013.代 时。61014.中。

61015.前 者 杀 死 微 生 物 的 营 养 体,后 者 杀 死 所 有 微 生 物 的 细 胞,细 菌 的 芽 胞。

61016.高 温 杀 菌,化 学 杀 菌,幅 射 杀 菌。61017.低 温 型,中 温 型,高 温 型。61018.慢,冰 冻。

61019.孢 子,菌 种 干 燥 保 藏。61020.烘 干,晒 干,熏 干。61021.不 同。

61022.70%,2-6ml/M3。

61023.发 生 质 壁 分 离,吸 水 膨 胀 甚 至 破 裂。

61024.分 裂 迟 缓,代 谢 活 跃,菌 数 增 长近于 零。

包 括 61025.细 菌 数 以 几 何 级 数 增 加。

61026.新 增 殖 的 细 胞 数 与 老 细 胞 的 死 亡 数 几 乎 相 等,此 时 活 菌 数 最

多。

61027.菌 体 的 死 亡 数 超 过 新 生 数。

61028.滞 留 适 应 期,对 数 生 长 期,最 高 稳 定 生 长 期,衰 亡 期。61029.对 数 生 长。61030.连 续 培 养 法。61031.最 高 稳 定。61032.好 氧,厌 氧。61033.20-25。

61034.加 大 接 种 量 和 采 用 处 于 对 数 生 长 期 的 菌 种 接 种。

。61035.62-63C,30min或 71C,15min。61036.常 压 80-100℃ 处 理 15-60 分 钟,37℃ 保 温 培 养 过 夜,再 同 上 蒸 煮,如 此

连 续 三 天。

61037.5℃,25-37℃,45-50℃。

61038.30 ℃,45-55 ℃,60-75 ℃,温 泉 和 堆 肥 中。61039.-5-0℃,10-20℃,25-30℃,冷 藏 食 品 上。

61040.-12℃,5-15℃,15-20℃,海 洋 深 处、雪 山 等 地。61041.中 温 型 的。

61042.中 温 型 的。

61043.计 数 板 计 数 法,涂 片 计 数 法,比 浊 法。

61044.稀 释平板 计 数 法,滤 膜 培 养 法,稀 释 培 养 法(MPN 法)。61045.化 学 吸 氧 法,密 闭 容 器 内 反 复 抽 真 空 后 充 N2。61046.10-15℃,25-37℃,45-50℃。61047.恒 浊 法,恒 化 法。

61048.好 氧,兼 性 厌 氧,厌 氧,微 好 氧。61049.乳 酸 菌,乳 酸,腐 生 细 菌。61050.杀 菌,防 腐。61051.低 温 防 腐,加 无 毒 的 化 学 防 腐 剂,干 燥 防 腐,利 用 微 生 物 产 酸 防

腐。

61052.是 细 胞 的 组 分,是 生 化 反 应 的 介 质,是 吸 收 营 养 物 质 和 分 泌 代 谢

物 的 良 好 溶 剂,能 有 效 地 控 制 细 胞 温 度。

61053.引 起 细 胞 膜 电 荷 的 变 化,从 而 影 响 微 生 物 对 营 养 物 质 的 吸 收,影 响 代 谢 过 程 中 酶 的 活 性,改 变 环 境 中 营 养 物 质 的 可 给 性 及 有 害 物 质 的 毒 性。

61054.25-30% 61055.丙 酸 钙

61056.苯 甲 酸 钠

四.名词解释

61057.生 长 是 指 微 生 物 的 细 胞 组 分 与 结 构 在 量 方 面 的 增 加 过

程。61058.从 生 长 到 繁 殖 是 一 个 量 变 到 质 变 的 过 程,这 个 过 程 就 是 发 育。61059.由 细 胞 分 裂 而 引 起 的 个 体 数 目 的 增 加,称 为 繁 殖。61060.在 有 氧 无 氧 条 件 下 均 能 生 长 的 细 菌。61061.指 在 空 气 或 氧 气 存 在 下 生 长 的 微 生 物。61062.在 没 有 空 气 或 氧 气 条 件 下 生 活 的 微 生 物。

61063.经 过 反 复 分 离 纯 化 后,在平板 上 挑 取 的 由 单 个 菌 落 繁 衍 的 微

生 物 后 代。

61064.单 个 细 胞 完 成 一 次 分 裂 所 需 的 时 间。

61065.当 细 菌 在 适 宜 的 环 境 条 件 下 培 养 时,如 果 以 培 养 的 时 间 为 横

座 标,以 细 菌 数 量 变 化 为 纵 坐 标,根 据 细 菌 数 量 变 化 与 相 应 时 间 变 化 之 间 的 关 系,可 以 作 出 一 条 反 应 细 菌 在 培 养 期

间 菌 数 变 化 规 律 的 曲 线,这 种 曲 线 称 为 生 长 曲 线。

61066.在 一 定 条 件 下(如 10 分 钟),杀 死 某 种 微 生 物 的 最 低 温 度。61067.在 一 定 条 件 下(如 60℃)杀 死 微 生 物 所 需 要 的 最 短 时 间。

61068.将 微 生 物 置 于 一 定 容 积 的 培 养 基 中,经 过 培 养 生 长,最 后

次 收 获,此 称 为 分 批 培 养。

61069.细 菌 纯 培 养 生 长 曲 线 表 明,细 菌 培 养 物 的 最 高 得 率 在 对 数 生

长 期。通 过 控 制 环 境 条 件,使 细 菌 的 生 长 始 终 保 持 在 对 数 生 长 期,从 而 可 以 获 得 更 多 的 细 菌 培 养 物,这 种 方 法 称 为 连 续

培 养。

61070.指 能 在 氧 分 压 低 于 正 常 大 气 环 境 中 表 现 最 大 生 长 速 度 的 细

菌。

61071.在 分 子 氧 存 在 下 也 能 生 活 的 厌 氧 菌。

61072.二 元 培 养 是 纯 培 养 的 一 种 特 殊 形 式。有 些 寄 生 微 生 物 只 能 在

寄 生 微 生 物 体 内 寄 生,必 须 将 寄 生 微 生 物 和 寄 主 微 生 物 培 养 在 一 起,同 时 排 除 其 它 杂 菌。例 如 培 养 苏 云 金 杆 菌 及 其 噬 菌 体,需 先 在平板 培 养 基 上 培 养 苏 云 金 杆 菌 的 细 菌 坪,然 后 在 细 菌 坪 上

接 种 苏 云 金 杆 菌 的 噬 菌 体,经 培 养 后,在 苏 云 金 杆 菌 的 细 菌 坪 上 出 现 噬 菌 体 感 染 的 透

明 空 斑,这 种 培 养 方 法 称 为 二 元 培 养。

61073.在 15% 以 上 盐 浓 度 下 才 能 生 长,最 适 生 长 的 盐 浓 度 为 25-30% 的

嗜 盐 菌 称 为 极 端 嗜 盐 菌。

61074.采 用 物 理 或 者 化 学 的 方 法 使 微 生 物 处 于 比 较 一 致 的 生 长 发 育

阶 段 上 的 培

养 方 法 叫 同 步 培 养。例 如 利 用 孔 径 大 小 不 同 的 滤 膜,将 大 小 不 同 的 细 胞 分 开 培

养,可 使 同 一 大 小 的 细 胞 处 于 同 一 生 长 阶 段。

五.问答题

61075.温 度 对 微 生 物 的 影 响 可 概 括 为: 适 宜 的 温 度 有 利 于 微 生 物 的 生 长 高 温 可 使 菌 体 蛋 白 变 性,导 致 微 生 物 死 亡,常 用 高 温 进行 消 毒 灭 菌低 温 对 微 生 物 具 有 抑 制 或 杀 伤 作 用,故 低 温 用 于 保 藏 食 品

61076.秋 天 之 所 以 容 易 栽 培平菇 是 因 为: 秋 冬 病 虫 害 少平菇 子 实 体 形 成 温 度 比 菌 丝 生 长 温 度 要 低,当 菇 床 菌 丝 长 满 以 后,适 当 降 温,(秋 冬 天 降 温 容 易),有 利 于平菇 子 实 体 的 形 成。

61077.细 菌 的 纯 培 养 生 长 曲 线 分 为 四 个 时 期,即 滞 留 期,对 数 生 长 期,最 高 稳 定 生 长 期 和 衰 亡 期。

滞 留 期 的 特 点 是: 分 裂 迟 缓,代 谢 活 跃。

对 数 生 长 期 的 特 点 是: 细 菌 数 量 以 几 何 级 数 增 加。

最 高 稳 定 生 长 期 的 特 点 是: 新 增 殖 的 细 胞 数 与 老 细 胞 的 死 亡 数 几 乎 相 等。

衰 亡 期 的 特 点 是; 活 菌 数 按 几 何 级 数 下 降。

61078.灭 菌 是 杀 死 所 有 微 生 物

消 毒 是 杀 死 或 消 除 所 有 病 原 微 生 物,达 到 防 止 病 原 菌 传 播 的 目的 防 腐 是 利 用 理 化 因 子 使 微 生 物 暂 不 生 长

化 疗 是 有 效 地 消 除 宿 主 体 内 的 微 生 物

61079.取 载 玻 片 一 块,用 蜡 笔 在 中 央 画 出 一平方 厘 米 的 面 积。将 待 测

样 品 稀 释 到 一 定 浓 度 后 取 0.01 毫 升 菌 液 滴 在 载 玻 片 上 的 一平方 厘 米 面 积 上。然 后 在 显 微 镜 下

计 数 每 个 视 野 的 菌 数(至 少 数 10 个 视 野,计 算平均 菌 数)。将 视 野 的 面 积 算 出 来

后,按 下 列 公 式 计 算 样 品 中 的 含 菌 数。

平方 厘 米

每克样品中的含菌数 =-------------------- 每个视野的平均菌数100稀释倍数

视 野 面 积

61080.干 重 法 主 要 用 来 测 发 酵 液 中 丝 状 真 菌 或 放 线 菌 的 生 长 量。

取 一 定 量 的 发 酵 液(如 100 毫 升)过 滤 后 连 同 滤 纸 一 道 烘 干 至 恒 重 后 称 重,然 后 再 减 去 滤 纸 的 干 重,即 为 100 毫 升 发 酵 液 中 某 种 微 生 物 干 物 质 的 量。

61081.为 了 防 止 微 生 物 在 培 养 过 程 中 因 自 身 的 代 谢 作 用 产 酸 或 产 碱

改 变 环 境 的 pH 值,通 常 在 配 制 培 养 基 时 预 先 加 入 缓 冲 物 质 如 磷 酸 盐 或 碳 酸 钙。

61082.用 比 浊 法 测 定 微 生 物 的 数 量 主 要 是 在 工 业 生 产 中 采 用,它 的

特 点 是 快 速。

在 测 定 前 首 先 必 需 绘 制 出 浊 度 与 数 量 的 相 关 曲 线,浊 度 用 光 电 比 色 计 测 定,菌 数 靠 用 稀 释平板 法 测 定 或 用 计 数 板 测 定。曲 线 绘 好 后,在 生 产 中,只 要 用 比 色

计 测 出 菌 液 的 任 一 浊 度 后 就 可 以 从 曲 线 上 查 出 相 应 的 菌 数。

61083.在 t0时 菌 数 X=100

在 t1 时 菌 数 Y=1000000000

92n(代 数)=3.3lg(y/x)= 3.3(lg100)÷23.1 = 17.3

在 上 述 培 养 中,该 菌 的 代 时 为 17.3 分 钟,400 分 钟 内 共 繁 殖 了23.1代。

61084.原 因 有 三 条:

蛋 白 质 在 有 水 的 条 件 下 变 性 温 度 比 无 水 时 的 变 性 温 度 要 低。水 蒸 汽 的 穿 透 力 比 热 空 气 的 穿 透 力 强。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答案 篇2

1温度

1.1发芽温度

温度较低、湿度较大、过早播种容易受到土壤微生物的侵染而发霉、溃烂。玉米在一定温度下才能够发芽, 一般在7℃左右就开始缓慢地发芽, 当温度升高到11℃左右时, 发芽比较适宜, 达到23℃左右时为最佳温度, 最适合玉米发芽, 发芽最快。温度不能过高, 超过30℃或更高时, 发芽反而受阻。在地表层土壤温度达到5~9℃时为玉米播种的适宜时期。

1.2苗期温度

研究表明, 在土质、水分、透气适宜的情况下, 玉米出苗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生长加快, 日平均温度达到17℃左右, 植株开始拔节, 20℃左右为苗期最佳温度。

1.3花期温度

开花期是玉米全生育期对温度反应最敏感的时期, 也是对温度要求最高的时期, 最佳温度为25~29℃。温度过高、湿度低于30%左右的条件下花粉粒容易失去活力, 枯萎, 难以授粉, 导致玉米产生缺粒、短行等现象, 这种情况下要及时浇水, 提高湿度, 保证授粉, 减少损失[1]。

1.4籽粒形成温度

玉米在籽粒形成和灌浆期间对温度也有较高的要求, 要求温度在20~25℃, 过低或过高均会影响淀粉酶的活性和养分的合成, 造成籽粒欠缺, 粒轻, 从而使产量减少。

2水分

除了在苗期适量控制水分外, 其他各个阶段都要充分保证玉米对水分的要求, 以获得高产量。据相关资料研究表明, 玉米单产7 500 kg/hm2左右需耗水5 250 m3/hm2左右, 并且随着产量增加而耗水量也逐渐增加。玉米各生育段的植株大小和田间覆盖具体情况不同, 对水分的要求也不同。

2.1出苗阶段

从播种到出苗阶段是需水量最少的, 占整个生育段需水量的5%左右, 但是播种时田间的持水量应保持在60%左右, 这样才能保证苗情良好, 土壤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使种子腐烂或变粉。

2.2拔节阶段

出苗至拔节阶段, 植株较小, 水分蒸发少, 用水量不大, 只占整个需水量的17%左右, 土壤水分保持在60%即可, 这样能够促根生长、减轻倒伏。

2.3抽雄阶段

拔节至抽雄阶段, 需水量直线上升, 直至灌浆, 需水量达到顶峰。这个阶段是生长旺盛阶段, 温度升高, 叶面蒸发量最大, 需水量达到整个需水量的30%左右, 要求田间保持持水量80%以上, 特别在抽雄前15 d, 是雄穗、小花分花期, 对水分要求更高, 否则将使雄穗、花减少, 从而使穗粒减少, 产量降低, 因此, 这个时期对水分最为敏感, 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总之, 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灌水和排水, 当水分不足、叶片卷曲、近期又无雨时, 应立即浇水;如果雨水过多, 田间积水, 应及时排水, 防止根系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植株窒息死亡。

2.4灌浆阶段

灌浆到成熟阶段是将茎、叶中的营养物质转到籽粒中的, 所以仍需要大量的水分, 持水量应保持在75%左右。

3光照

玉米是日照作物, 喜光, 喜热, 整个生育期都需要强烈的光照。在持水量适宜的情况下, 从种子发芽、出苗、拔节等各个环节来说, 光照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及其产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否则造成植株软弱、空杆增加、产量减少[2]。

4土壤

4.1土层厚度

玉米种植对土壤的要求并不高, 可以在多种土壤上种植。土层的深浅是玉米高产的先决条件, 一般以35 cm左右为宜, 玉米根系发达, 分支多, 根须深入1 m左右, 吸收水分强, 营养能力好, 使玉米叶茂茎粗, 为提高产量打下了坚实基础。

4.2土壤肥力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所需吸收的养分大部分来自土壤, 同时土壤中的营养成分还需保证比例合适。因此, 要勤中耕, 多浇水, 多施肥, 促进土层熟化, 提高土壤的肥力, 为玉米的生长提供比例合适的养分。

4.3土壤透气性

土壤的通透性好, 根系吸收养分较容易, 如果通透性不好影响根系的发育, 从而减少对营养元素的吸收, 使玉米的生长受到障碍, 产量减少。因此, 种植玉米要选择土层疏松地块, 勤管理、中耕, 增强通透性, 雨水过多时要及时排水, 以确保根系不缺氧, 进行正常的有氧呼吸。

5矿质营养

玉米是一种高秆、高产农作物, 生育期较短, 生长发育较快, 需肥较多, 尤其对氮、磷、钾的吸收。玉米在不同的发育阶段需肥量、吸收速度有很大差异, 玉米对氮吸收是比较平稳的, 到抽雄吐丝期达到高峰, 灌浆成熟阶段吸收的速度减慢, 整个生育期都吸收氮肥;在整个过程都在吸收磷肥, 但是在抽雄开花期达到高峰;玉米对钾肥的吸收, 以拔节和孕穗期最多, 开花期达到最高, 之后停止吸收。因此, 除了在播种、生长过程施肥外, 最好压上底肥 (农家肥) [3,4]。

摘要:从温度、水分、光照、土壤等方面分析其与玉米生长发育各阶段的关系, 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玉米产量。

关键词:玉米,环境条件,生长发育,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宏勇, 张喜英, 陈素英, 等.气象因子变化对华北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 2009 (2) :215-218.

[2]崔力, 王春玲, 李改琴, 等.濮阳市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6) :341-344.

[3]赵霞, 王宏伟, 谢耀丽, 等.豫南雨养区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河南农业科学, 2010 (3) :18-22.

环境条件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篇3

2.养分 玉米生育期短,生长发育快,对氮、磷、钾的需求最多。玉米在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也不同,因此施肥既要考虑玉米自身生长发育的特点及需肥规律,又要注意气候、土壤、地力及肥料本身的条件,做到合理用肥,经济用肥。

3.水分 玉米需水较多,除苗期应适当控水外,各生长期都必须有充足的水分供给才能获得高产。玉米需水多受地区、气候、土壤及栽培条件影响。玉米各生育时期需水量有较大的差异。播种时为保证全苗,田间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60%~70%;出苗至拔節期间土壤水分应控制在最大持水量的60%,为苗期促根创造条件;拔节至抽雄需水剧增,抽雄至灌浆需水达到高峰,需水量约占总需水量的一半,要求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这是玉米的水分临界期;灌浆至成熟仍需水较多,乳熟以后逐渐减少,因此要求在乳熟以前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80%,乳熟以后则保持60%为宜。

4.温度 玉米是对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生育期要求总积温1800℃~2800℃。不同生育期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土壤、水、气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种子在10℃时能正常发芽,24℃发芽最快;拔节最低温度为18℃,最适温度20℃;开花期是对温度要求最高的时期。

微生物的生长与环境条件答案 篇4

环境条件对园林植物有害生物的影响

摘要:从环境变化包括温度、CO2浓度升高、臭氧、紫外线B-辐射的.加剧对园林植物以及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气候温度的升高在园林植物上发生新的虫害以及生物入侵的条件可能性进行阐述,着重介绍了环境变化(CO2的增加、全球变暖、臭氧、紫外线B-辐射)对园林植物病害的影响.作 者:杜宾    方岩    Du Bin    Fang Yan  作者单位: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园林科研所,山西,太原,030012 期 刊:太原科技   Journal:TAIYU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年,卷(期):, “”(2) 分类号:X503.23 关键词:环境变化    臭氧    紫外线B-辐射    植物病害   

与植物一同生长阅读原文及答案 篇5

①当我躺在乡村的草丛中,长久地凝视一滴露珠的时候,我会在一瞬间变成一株植物,失去了对人类生活的记忆。在风中,我听见我的骨节都在响。

②而我真的对现实生活有过温存的记忆吗?走在回家的路上,远望那一节一节像火车车厢组成的楼房,我就感觉到自己的滑稽可怜。我这一具一百多斤重的肉体,每天的生活都是被囚禁在这沉闷的车厢中,在那里排泄病毒和废气。我仿佛看见,一幢一幢楼房的顶端,林立着一座又一座虚拟的烟囱,把喘息的废气飘散到天空中去,形成一团又一团阴云,将我们彻底覆盖和笼罩,让我们的身躯不断萎缩,可怜如蚁地在大地上艰难蠕动。

③许多年前,看到梭罗的《瓦尔登湖》,我就着迷似的寻找我的瓦尔登湖。终于,在我老家的山梁上找到了一座群山环抱中的水库。我在烟波粼粼的水库旁边,相遇了几间废弃的`农屋。夜里,躺在床上,听着稻花香里的蛙鸣、满山满坡昆虫的合唱,我的身体常常呈现一种羽毛的状态。

④渴望在自然中生活,这只是让灵魂里穿着一双草鞋的我,于假寐之中的一次脱身。因为在人群中,我得常常紧抿厚厚的双唇,和哑巴一般的大地保持沉默的姿态。有很多和我一样的人,其实已经没有了对大地表达感恩的方式。

⑤对大地表达感恩,其实,与对母乳表达感恩又何其相似啊。回归自然的最佳姿态,就是让我们做大地上的一株植物,不需借助任何想象,与大地肌肤保持最贴身的亲近。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⑥当我们拖着疲惫的身体,周旋于人群中之时,我发现,我的身体总是呈没有规则的摆动,失去了最自然的生活,也失去了内心里最需要的生活。

⑦在创造着物质生活巨大繁荣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已经远离了最自然的生活?平时,我们总以为这棋盘式的建筑群就是生活的全部,在这狭隘的空间里为生计蚂蚁一般忙碌,蚂蚁一般无助,我们几乎忘记了这天幕下的大地上,还有季节的流转,还有最原始最美感的生活。

⑧当我们把房屋建在郊外,独享最豪华的别墅,采取粗暴和自私的方式践踏、占有大地,我们把肉体暂时寄存在这个大地上,灵魂是否已经脱窍?

⑨静静聆听大地之歌吧,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我们的心灵才会饱满多汁,心胸与天空一样开阔。

⑩在自然中生活,人的天性,与植物一样生长,找到最贴近幸福生活的状态,与自然友好相处,自然使一切存在于美丽之中。

(有删改)

1.作者在文章中流露了对大自然怎样的态度?(4分)

2.从全文来看,第②段写现实生活的状态有什么作用?(4分)

3.文章第③段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4分)

4.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的含意。(4分)

自然界中的繁殖力,总是让我们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于浩荡的天宇之中,触摸到我们在大地的根须。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文章内容,探究第⑨段中“稚童一样守望着大自然的风景”的深刻意蕴。(6分)

实际上,很少有成年人能真正看到自然,多数人不会仔细地观察太阳,他们至多只是一掠而过。太阳只会照亮成年人的眼睛,但却会通过眼睛照进孩子的心灵。一个真正热爱自然的人,是那种内外感觉都协调一致的人,是那种直至成年依然童心未泯的人。——爱默生《论自然》

参考答案:

1.感恩、亲近、热爱、敬畏、尊重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作者情感的把握。根据题干提示:“流露”。完成时,应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能反映作者态度的语句。比如,第④段中的“感恩”,第⑤段中的“亲近”。从第⑧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当然,阅读完本文后,还可以感知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与大自然赋予自己的独到感受形成对比,使作者表达的回归自然的情感更加强烈,为下文表达自己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感情作铺垫。

解析:此题考查对表现手法的把握。一篇文章要表现A,但是又写到B,往往是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从而突出A。完成此题时,可用“作者把A和B进行对比,从而突出了A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这一句式回答。

3.通过想象,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生动形象地呈现了作者陶醉于自然的情状。

解析:此题考查语句赏析。完成时,可从修辞、表现手法、动词、环境描写、人物描写等角度进行赏析。就画线句而言,“听着”有了想象的手法,“合唱”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羽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就内容而言,此句主要是突出“我”当时陶醉的状态。

4.我们是大地上的一株植物,在大地的滋养中生长;我们应该感恩自然、敬畏自然。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语句含义的理解。完成时,可把此句分成若干短语,然后进行解释。

5.儿童的特质是纯真、友善、敬畏、不自私、不贪婪;我们只有恢复孩子般的好奇与纯真,只有像儿童一样精神明亮,目光清澈,如稚童般地对待自然地,敬重自然,才能对这世界有所发现,才能比平晶看到更多,才能享受自然,从最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神奇与美丽。

谈植物生长环境的生物入侵及调控 篇6

外来有害生物侵入新区后, 利用新环境中的适宜生存空间, 种群迅速增殖、扩大, 发展成为新区的优势种, 不仅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形成威胁, 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甚至威胁人类生存, 导致无法估量的恶果。

1.1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物的多样性, 并加速物种的灭绝。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物多样性是大自然所赋予的, 任何一个国家莫不是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尽力维护本国生物的多样性。而外来物种入侵却是威胁生物多样性的头号敌人, 入侵种被引入异地后, 由于其新生环境缺乏能制约其繁殖的自然天敌及其他制约因素, 其后果便是迅速蔓延, 大量扩张, 形成优势种群, 并与当地物种竞争有限的食物资源和空间资源, 直接导致当地物种的退化, 甚至被灭绝。由于外来生物在新的生存环境中, 或是没有天敌的抑制而迅速增殖, 或是通过与本地物种争夺生存空间、捕食本地物种等方式破坏原有生态系统的平衡, 从而影响本地物种多样性。20世纪90年代, 在我国云南的滇池, 由于凤眼莲 (水葫芦) 的疯长, 连绵10余km的滇池上几乎都被其覆盖着, 导致水中的16种水生植物难觅踪影, 68种原生鱼种已有38种面临灭绝。

1.2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破坏生态平衡

外来物种入侵, 会对植物土壤的水分及其他营养成份, 以及生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及遗传多样性等方面造成影响, 从而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一方面, 当入侵种成功入侵后, 会产生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的局面, 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 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 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例如, 紫茎泽兰正在我国的凉山扎根开花, 形成“绿色沙漠”;近年来, 在上海已形成“一江葫芦向东流”的特殊“景观”, 每到11月, 黄浦江上出现水葫芦高峰, 有时竟形成30km长的“绿岛”, 不仅淤塞河道、影响通航, 更为严重的是, 浦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从澳大利亚引种的桉树活像一台台抽水机, 导致其他森林植物缺水死亡, 严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另一方面, 有些入侵种还可在其侵入区内, 通过改变植物初级生产力、土壤营养和水分、群落的结构、动态以及稳定性等方式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如在南非, 对当地14种引进的农作物造成危害的130种害虫均是本地种, 它们原来并不食取这些作物, 而是由于引进的外来植物促使这些昆虫改变了食性的结果。

1.3外来物种入侵还会给受害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 想要彻底根治已入侵成功的外来物种是相当困难的, 实际上, 仅仅是用于控制其蔓延的治理费用就相当昂贵。据美国、印度、南非向联合国提交的报告称, 这3个国家每年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分别为1500亿美元、1300亿美元和800多亿美元。这还不包括那些无法计算的隐性损失, 如外来生物引起的人们的伤害和死亡、导致本地生物物种的灭绝, 以及由于改变环境景观带来的美学价值的丧失。我国也是遭受生物入侵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 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松突圆蚁、美国白蛾、松干蚁等森林入侵害虫每年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约在150万km2左右。美洲斑潜蝇、马铃薯甲虫、非洲大蜗牛等入侵的害虫, 近年来每年严重发生的面积达到140万~160万km2。豚草、紫茎泽兰、飞机草、薇甘菊、空心莲子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 已经到了难以控制的局面。外来生物一旦入侵成功, 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 而且用于控制其危害、扩散蔓延的代价极大, 费用极高。1994年入侵我国的美洲斑潜蝇, 目前发生面积100多万 km2, 每年的防治费用就需4.5亿元人民币。几种主要外来入侵物种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574亿元人民币。

1.4外来物种入侵会因其可能携带的病原微生物对其他生物的生存甚至对人类健康构成直接威胁

1929年, 有一种传播疟疾的按蚊, 原来只见于欧洲, 后来可能随着一艘外国轮船进入南美洲的巴西。巴西的气候正适合这位不速之客的生存需要。于是它们定居下来, 并扩散到许多地方, 造成疟疾暴发。一个仅有1万多人的小镇, 染病者竟达千人之多。巴西政府用了近三年时间, 才将这批生态入侵者基本消灭。在20世纪30年代传人我国的豚草, 属菊科豚草属, 原产北美, 现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的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并形成了沈阳、南京、南昌和武汉4个扩散中心。在豚草发生区, 昆虫的多样性显著降低。除对本地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外, 豚草花粉还是人类变态反应征的主要致病原之一, 它所引起的“枯草热”给全世界很多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带来危害。

1.5可能成为恐怖活动的工具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 世界贸易、旅游的迅速发展给“生物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整个世界总体和平, 但局部动荡, 恐怖分子活动频繁, 因而各国对于蓄意的“生物入侵”不可掉以轻心。如疯牛病与典型猪瘟, 都可以很容易地传播到一个国家, 并摧毁该国的农业。当今世界, 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正突飞猛进。通过转基因制造出的超级病原微生物, 具备常人无法想像的毁灭能力, 并且具有使用方便、隐蔽性极强、危害严重且难以消除等特点。这些生化武器一旦被恐怖分子利用作为作案的手段, 对世界和平和人类生存将构成严重威胁。

2.生物入侵的防治

2.1预防为主, 综合防治

首先, 要加强有关阻止生物入侵的立法工作, 实施科学的引种制度, 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 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物种引进的监管工作, 建立生物入侵预警监控机制, 即对进人中国的外来物种进行具体分析, 将其不利环境、不利其他物种生存的一面公布出来, 以引起各方面的注意;其次, 加强边境和海关检疫, 依法拦截和阻止具有潜在危害性的外来物种的引入;此外, 应加强宣传, 让全社会都知道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 提高全民的防范意识。

2.2入境的有害生物, 要采取措施, 尽量予以根除

根除就是对入侵的全部种群进行治理。对于新入侵还没有大面积扩散的有害物种就应该及时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措施予以根除或控制其扩大、蔓延。

2.2.1物理的方法

主要是依靠人工或者机械的方式来铲除有害生物。采用物理的方法治理入侵物种, 具有简单实用、不会产生新的污染物的特性。例如, 上海在治理黄浦江的水葫芦时, 为防止新的生物污染, 专家建议剿灭水葫芦以打捞为主。水葫芦打捞船被成功研制, 这种大型河道水葫芦自动控制打捞船集打捞、收集、粉碎和打包为一体, 每小时可处理20吨水葫芦, 在黄浦江和苏州河上频繁往来巡视。但使用物理的方法, 当入侵种繁殖面积较广、生命力顽强且对人身体有害时, 要想彻底根除有害生物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2.2.2化学防治的方法

主要是指使用化学制品对有害入侵物种进行“以毒攻毒”, 例如喷洒除草剂和农药等。化学农药具有效果迅速、使用方便、易于大面积推广应用等特点。但不可否认的是, 农药在杀死恶草的同时, 也可能累及其他作物甚至牛羊等家畜, 引起新一轮的生态危机。

2.3重视生物入侵, 加强与之相关问题的基础性研究

目前, 从总体上看, 对外来有害生物的入侵重视还不够, 这与大家对生物入侵的作用规律和危害还认识不够充分有关。因而, 我们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科研的投入, 对外来有害物种的种类、分布状况、入侵途径、对生态系统的危害程度或潜在的危害, 以及经济损失的评估等进行系统的研究, 尽快找出外来生物入侵爆发的机理, 提高对外来种入侵爆发的预测能力。只有主动去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客观规律, 才不至于面对入侵无所适从, 穷于应付。

2.4开发利用, 化害为宝

对入侵生物应该进行全面的研究, 比如, 利用水葫芦净化污水是一种成本低廉、节约能源、效益较高的简便易行方法。而且水葫芦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通过发酵转化, 提高水葫芦蛋白质含量, 可以制成饲料;利用水葫芦中含有大量氮磷钾的特点, 可以制作有机、无机复合肥;从水葫芦中提取营养素, 可以加工提炼食品、保健品、药品及饲料添加剂。这几种开发方式一旦形成产业, 将消耗大量的水葫芦, 也会吸引更多人去打捞水葫芦, 从而可能根除因水葫芦过多而破坏生态平衡的后患。

2.5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收集有害生物疫情信息, 建立相关数据库

外来入侵物种牵涉范围十分广泛, 因而对生物入侵的治理是一项国际性的工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与管理, 都需要建立在掌握相当的科学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因此, 收集有害生物疫情信息, 建立相关数据库,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非常必要。

2.6防止生物入侵, 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全社会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 提高广大公众的防范意识, 使全社会参与到防止生物入侵的行动中。因此, 要通过各种媒体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 使人们充分认识生物入侵的危害性, 积极根除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结论:

物种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在园林植物群落中不断增加植物的种类, 丰富我国的生物资源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但在对各种新物种的引进的过程中, 应该特别慎重引进那些有很强生态适应性和繁殖能力的植物, 以防生物入侵带来巨大危害和损失。

摘要: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和园林植物引种工作中, 常常会遇到其它生物的入侵, 不仅危害现植物群落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 甚至会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的冲击而导致生态系统失调。有必要采取一切方法甚至人为干预等措施, 有效地防治生物入侵, 确保生态系统的平衡。

关键词:植物生长环境,生物入侵,调控

参考文献

[1]李博等.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周志翔.景观生态学基础.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唐文浩, 唐树梅.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

[4]冷平生.园林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5]唐文跃, 李晔.园林生态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谈光照条件与经济树木的生长发育 篇7

1光质与经济树木的关系

光是太阳的辐射能以电磁波的形式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辐射线。太阳辐射的波长变化是在150~300nm的范围内, 树木能利用最大值近于490 nm, 高海拔地区则用的紫外光为0~3nm。树木感受光能的器官主要是叶片, 在叶片中由叶绿素吸收光能制造有机物质进行正常的生理过程, 并完成重要的光化学反应。据试验及理论推导证明, 叶片吸收的光以可见光和紫外线为主.即能同化太阳光谱380~710 nm区间的能量 (生理辐射) 。生理辐射中可见光占30%~40%;叶面吸收以上光量的60%~80%, 喜光树种吸收的比耐荫树种多。生理辐射的光是由叶质体色素———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所吸收;其他类花青素以及酶也能吸收。这部分橙一红光对所有的生理过程, 如光合作用、形态建成、发育和色素合成等有决定意义。

作用于树木的光有两种性质, 即直射光和漫射光。在一定的限度内, 直射光的强弱与光合作用呈正相关, 如超过光饱和点, 则光的效能反而降低。漫射光强度低, 但在光谱中短波部分的漫射光比长波部分强的多, 所以漫射光有较多的红、黄光, 可被树木完全吸收利用, 而直射光仅有37%的红黄光。光的质量随纬度、海拔高度和地形变化而不同。通常漫射光随纬度增高, 对树木作用愈来愈大。直射光随海拔增高而增强, 垂直距离每升高100 m, 光的强度平均增加4.5%, 紫外线强度增加了3%~4%。紫外线的波长有抑制植物生长的作用, 所以山地树木表现矮化即与此有关。漫射光随海拔升高而减少, 山坡地边缘的树木受射光最少, 南坡和北坡的漫射光不同, 如在20℃的南坡受光量超过平地面积的13%, 而北坡则减少34%。

2光照强度与经济树木的关系

光照强度与树木生长发育。树木正常的生长发育需要光照条件。光照强度与树木生长发育的关系情况及对光的利用和叶片进行碳素同化作用两方面去考虑。

2.1光照强度和经济树木营养生长的关系。光照强度对树木生长的影响可反映在地上部枝叶生长和根系生长两个方面。强光削弱枝芽向上生长, 而增强侧芽生长, 使树姿开张或易形成密集短技;而光照不足, 枝长且直立生长势强, 表现为徒长和黄化。据实验表明, 一般喜光树种在光照减弱时 (人工遮光或阴雨天) , 表现加长、增粗生长明显, 但重量并不增加, 干物质均表现降低, 即表现为徒长。光对树木生长和形态结构的建成有明显作用。光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控制细胞的分裂和伸长, 因此要使树木正常生长, 不仅促使体积增大, 而且使重量增加, 则必须有适合的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对树木根系也表现了容易被忽视的间接影响。当光照不足时, 对根系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根的伸长量减少, 新根发生数少, 甚至停止生长。尽管根系是在土壤中无光条件下生长, 但它的物质来源仍然大部分来自地上部的同化物质。在同化量降低同化物减少时, 首先给地上部使用, 然后才送到根系, 所以阴雨季节对根系的生长影响很大, 而耐荫的树种形成了低的光补偿点以适应其环境条件。

树体由于缺光状态表现徒长或黄化, 根系生长不良, 成熟不好不能顺利越冬休眠, 根系浅则抗旱抗寒能力低。如在日照条件较好的立地的树木病害明显减少, 必然导致树体抗性差。

此外, 光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病菌。光照过强会引起日灼, 尤以大陆性气候、沙地和昼夜温差剧变情况下更易发生。叶和枝经强光照射后, 叶片可提高5~10℃和树皮提高10~15℃以上。当树干温度约为50℃以上或在40℃持续2h, 即会发生日灼, 日灼与光强、树势、树冠部位及枝条粗细等均密切相关。

2.2光照强度与经济树木生殖生长的关系。光照强弱与树木花芽形成关系密切。光照不足, 不利于花芽分化, 坐果率低, 果实发育中途停止, 造成落果;此外, 光对果实的品质影响也较为明显, 如各种果树在通风透光条件下, 果实着色较佳, 提高含糖量和维生素c含量, 降低酸度, 增强耐贮性。果实中花青素含量与光强有密切关系, 在光照强和低温条件下, 花青素形成得多。在温室栽培树木时, 只靠人工光照来延长时间, 一般有利于其生长、成花和结果。

3经济树木的光能利用

经济林产量、品质的形成, 主要是由叶片等光合器官吸收来自太阳辐射的光能, 同化CO, 和H2O, 合成有机物质作为物质基础。因此采取农业技术措施, 调节光合作用过程和光合产物的分配、利用, 提高光能利用率, 就成为增产、增质的重要途径。

3.1提高经济林单位面积截光率。栽大苗, 合理密植, 乔、灌、草相结合。减少作业道及合理整形修剪等都可明显提高早期单位面积截光率和叶面积指数, 增加光能利用率。在年周期中, 前期促进叶形成, 后期适当延迟落叶, 地面覆盖反光膜等, 也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 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3.2选用高光合效率的组合和丰产品种。不同树种、品种其光合强度、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呼吸消耗等不同, 如属于C3植物的经济林树种其光呼吸消耗占光合总生产量的25%~30%。因而, 通过育种或选种, 培育出高光效、低光呼吸消耗的品种, 可提高光能利用率, 从而大幅度提高产量。

3.3选择和改善对光合作用的有利条件。首先要“适地适树”, 即选择优良的小气候和土壤条件。其次土壤要肥沃, 水, 排水, 合理防治病虫害, 改善通风和CO2供应, 抗御灾害 (冻害、日灼、等) , 通过改善其环境和生理状态, 以提高光合效率。

3.4减少无效消耗, 提高经济产量。合理矮化密植和整形修剪, 减少树冠无效体积和器官, 协调叶果矛盾, 增加对果实同化养分的供应, 提高经济产量。

摘要:光能是经济树木生命活动的初始能源。光对经济树木的生理生态作用, 是通过光谱特征、光照强度和光照时间三个因素来实现的。主要阐述了光照条件与经济树木的生长发育的关系。

关键词:光照条件,经济树木,生长发育

参考文献

[1]王云变.光照条件与经济树木的生长发育[J].山西林业, 2005 (4) .

上一篇:春季学期开学工作会教育局长讲话稿下一篇:继续教育中心年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