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

2024-08-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精选7篇)

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 篇1

课程不同,但课程基本运作模式必须掌握:

前期分析-课程设计-场景布置-挑战体验-分享回顾-引导总结-提升心智-改变行为。

前期分析:

对参加训练群体的组织结构,人员特征与培训目标等进行细致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

培训安排。

课程设计:

依据前期分析,制定出尽可能满足参加训练人员要求与最能表现训练结果的课程。必须具有:以团队学习目标为主旨;项目有针对性;活动安排应该有相同的基调;设计好项目与

场地的轮换顺序等。

场景布置:

按照活动项目的内容特点,合理利用活动环境,准确布置所需器材,使其具有项目要表

达的真实性。注意:提前准备完成,最好不要让参加人员去布置。

挑战体验:

让参加人员接受挑战,完成项目要求的任务。难度与项目设计有关,高难度解决提高个人素质和挖掘潜能,低难度解决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解决问题,决策和沟通的能力。

分享回顾:

这是拓展训练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参加人员体验后按特定的形式,将各自在完成任务时的感想和感受真诚的说出来,与大家分享得失,求同存异达成默契,共同从中学习。一般采用轮流发言和随机发言相结合的形式。而且,要体现“人人平等”的氛围。

引导总结:

将活动中的问题和认知感受进行引导,用理念进行总结,由拓展老师来做。

提升心智:

在分享回顾和引导总结后,将参加人员感悟与理解进行提升,用鼓励与肯定的形式,让大家对自己的能力与潜力有一个新的认识,对团队的进展充满信心,并相信自己能够在实践

中合理运用的一个教育过程。主要由拓展老师进行。

改变行为:

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及实践和理论结合紧密的实操性等特点,这些课程特点无疑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针对独立学院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目标,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从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改进以及教学模式形成等三方面进行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 以期通过建立完善一套系统的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教学模式,给学生以学法指导,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会学”并“乐学”,提高自身实践能力。

1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1教材内容

目前对教材的选择,一部分高校直接使用国外引进的原版教材,另有一部分高校采用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其中以陈荣秋教授和马士华教授编写的生产运作管理最具代表性。这些教材的共同特点是以传统制造业的运营管理为基本内容,体现对物的管理,技术性、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计算复杂,故要求课时量要多,且与管理类专业的其他课程的风格相去甚远。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以传统的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由于大部分案例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认知范围,再加上课时量的限制,以及独立学院授课班级人数普遍较大,通过案例讨论来理解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增加学生参与度,其效果并不理想。

1.3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招收的学生多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有其自身特点,表现在:知识结构中数学知识缺失,凡涉及数学的内容由怕生烦;兴趣爱好上喜欢学习形象的课程,排斥抽象的内容;思维特点是感性思维较发达,而抽象逻辑思维欠缺;就业观念中普遍轻生产、重营销财务,所接触的和就业意向多为服务业,认为生产管理与今后工作实践无关。

1.4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独立学院,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面临着以下的困难和问题:第一,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第二,教学方法单一,不能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第三,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意识欠缺、学习能力弱。

因此,对于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整合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搭建平台, 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其学习能力。

2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建立

2.1整合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整合主要体现在:一是“一增一减”,即适当减少有关制造业生产管理的内容,增加服务业运营管理的内容;二是“少重复重实用”,即取消或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内容的课时,注重课程内容的务实性和操作性。

2.1.1整合依据

第一,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 占GDP的比重已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制造业)占比,成为三大产业中的首位。

第二,当代世界经济中,服务业是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第三,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领域多集中在服务业。

第四,服务业贴近学生的衣食住行,服务运营管理的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1.2整合原则

适应独立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突出“精、新、实”的特点。精:针对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取消或减少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内容的课时,筛选出生产运作管理的经典理论和方法,进行精讲;新:追踪生产运作管理领域的新理论,补充到课程中;实:通过增加案例,布置工作任务等方式,体现课程的务实性和操作性。

2.1.3整合内容

第一,调整生产运作管理教学大纲和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 对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重复知识进行分析后,精简内容,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并力求体现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体内容及课时安排如表2所示。

第二,编制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手册、课程教学案例和阅读材料,集成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习题库。通过增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强化实操性训练。

第三,承担企业全面管理沙盘模拟(ERP)实训课程,将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以计划、报表等形式加入到ERP实训课程中,编制企业管理模拟实训指导书,使实践和理论紧密结合,体现课程的实用性。

2.2改进教学方法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选取易操作、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兴趣和参与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的重点在于选取贴近学生认知的真实案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索、讨论的积极性。为保证教学的时效性,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可以按以下过程展开。

首先,课前提前布置。针对课程的章节内容,选择对应的案例,并提出相应的提示性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分组提前预习案例。

其次,课上分组讨论。课堂上限定时间,分组讨论,形成书面讨论意见。每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和结论,鼓励各组之间互相质疑,激发学生深入思考。

最后,教师总结提炼。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总结和点评,中肯指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需要改进的地方,肯定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把现实企业中面临的问题和理论结合起来,从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2.2工作任务导向教学法

工作任务导向教学的难点在于选择适合学生操作的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结合课程中的相关理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首先,任务选取。教师布置的任务以便于学生自主实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宜,比如以调查超市的设施布置、学校食堂的布局、校园旁常去小饭馆的服务流程等为任务。既便于实施,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其次,实地调研。学生分组领取任务后,利用课外时间,选取调查对象实地调研。鼓励学生拍摄视频进行过程记录,增加趣味性和真实感。

再次,制订方案。对调研对象的有关现状进行分析后,结合课程理论,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或解决方案。

最后,课堂展示。将领取的任务完成状况进行课堂展示,鼓励学生以拍摄视频、自编情景剧模拟场景等形式与制作PPT结合展示,再现真实环境和情景。最后教师讲评,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创新意识。

2.2.3视频资料教学法

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在课堂上放映,一方面用生动的画面和鲜活的过程增加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增加学生对抽象理论的感性认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2.3形成教学模式

通过以上教学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形成“一本手册、 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

一本手册:通过完成学习手册(包括课堂笔记记录和课后练习作业),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

一个任务和一次演讲:通过设置任务并进行研究成果的课堂汇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运用能力。

一个学习平台:通过建设生产运作管理课程学习网络平台(可以是学习网站,也可以是微信公众号内容推送),给学生提供一个和教师进行一对一互动的平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应用效果

3.1课堂教学效果提升

增加了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期末考试及格率。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期末考试及格率基本稳定在80% 左右,比之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

3.2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增强

引导鼓励学生运用课程相关理论,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比如,在教师指导下,笔者所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运用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有关服务系统设计理论,申请获批学院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3.3毕业论文选题拓宽

引导学生运用生产服务运营管理相关理论,结合实习单位进行相关选题研究。笔者所在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毕业论文选题改变了过去大多以营销策略为内容的情况,增加了服务质量管理研究、顾客满意度研究等内容,提高了论文质量,增加了内容的多样性。

3.4理论课和实训课有机结合

对生产运作管理课程中生产计划管理、物料管理等重点、难点内容,通过在ERP沙盘模拟实训课程中设计流程,增加制订计划、 完成报表等环节加以体现,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枯燥理论的理解和应用,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训课程的有机衔接。

4结语

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多学科交叉的课程,同时又是实践性和理论性结合紧密的课程。对于独立学院生产运作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主要包括整合教学内容,以弥补教材的适应性不够、应用性不强的问题;通过实施案例教学法、工作任务导向法等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要;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学法指导,增加学生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最后形成“一本手册、一个任务、一次演讲、一个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志祥.本科层次生产管理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5):62-66.

[2]赵浩宇.应用型本科院校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索[J].科技教育,2013(10):193-195.

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 篇3

关键词: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提出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论断。党的十八大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可以说,高等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强有力工具。高校的建设是一项庞大工程,它所提供的产品是它的教学服务,学校办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但教育质量的实现必须通过具体的课程教学去完成,因此,课程建设是高校质量工程的一项基本建设。而课程建设若要高效,必须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课程建设模式。

本文提出的课程建设的工作室模式,是在一定课程建设理念的指导下,集聚一定数量具有共同学科主攻方向的专业教师、技术人员等组成建设梯队,以工作室为载体、整合各项课程建设资源开展教学、科研等活动。

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的设计原则

一个模式的运作原则的制定是设计运作方式的起点和指导规范。

(一)可操作性原则

在设计时要因地制宜,注意其可操作性:一是人力上可操作,人尽其用,减少不必要的人力投入;二是财力上可操作,多渠道筹集资金,最大化利用现有硬件设施;三是运行上可操作,流程合理、运作方式明确;四是效果上可操作,有可行的监控标准、反馈渠道。

(二)效益性原则

效益性原则是对模式运作能力的综合要求。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方式的设计,一方面,要为高校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比如横向课题经费、企业项目投资等等;另一方面,要为高校赢得社会效益,课程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这也将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是指运作方式的设计是将各步骤设计成服务于课程建设目标的有机整体,以使模式能发挥整体增值效应。各步骤的运作,是在保持整体性的前提下相对独立运作的过程;是使现有资源要素各尽其用的过程;是互相协同、相互支撑、达到优势聚合放大的过程。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运作的步骤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对运作过程进行分解,推进完善工作目标的实现。

(一)经费的筹集

多元渠道的经费来源包括社会资金将有利于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的正常运作,也符合现代大学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并广泛服务于社会的理念。[1]

1.学校拨款。在最初的构建阶段,学校拨款将是主要的经费筹集渠道。可以通过向学校申报课程建设立项获得额外拨款,争取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设立。

2.企业合作办学投资。"大学应服务社会,报效养育自己的社会"。企业与高校合作办学是双赢的过程,高校提供的是人力资源,企业提供的是物资经费,如果能有效合作,将能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收益的效果。

3.教师课题经费。教师的课题经费尤其是横向经费将是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有力的支持,课程建设的发展也将为教师课题申报提供素材,推动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硬件的落实

硬件的落实主要指如何使现有硬件合理配置、充分利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硬件的有效配置体现课程风格、传达课程标识。

1.场地的落实。根据不同课程,可采取固定办公室外加非专署实验室的形式或两者合二为一两种组合方法。场地的落实除了要保证场地的及时到位外,还要注意场地作为一种有形资源对课程文化的体现,适宜的工作环境,不仅会对团队成员的心理产生影响,而且会向外传递课程的风格,是课程标识的有效组成部分。

2.设备的落实。对于设备的落实,要强调利用率的提高和设备维护的跟进,尽可能使自然折旧率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为教学、科研、创收所用。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提高设备利用率,相当于增加了经费投入。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配套制度的制定

课程建设新模式的构建,需要结合所处环境,制定一系列与之配套的制度。

1.团队维护制度。优良团队需要相互信任、协同合作的团队文化和宽严相济的管理。可建立团队沟通制度、教学日常规范、例会制度、竞聘上岗制度等,以增强团队的沟通和活力。团队维护制度的实施要求考评制度、奖励制度等都是建立在团队基础上开展的,从而使协同合作成为团队文化的一部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大于成员业绩简单之和,体现工作室模式的特点。

2.激励制度。现行的激励方式以现金型的奖金为主,对于知识分子而言,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尊重,可考虑建立培训激励制度,培训是教师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建设吸收新思维的来源之一。除此,参与建设的人员可优先承担教学科研课题,优先聘任、晋级等等。

3.其它制度。配套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内容,不仅涉及上文提及的团队维护制度、激励制度,还涉及行政管理制度、教学科研管理制度、分配制度、经费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等,有待详尽。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体系的建立

评价体系是对模式构建水平的判断,也是对成效的考核,是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评价和反馈两部分构成。它是模式构建、课程建设的终点,也是课程建设继续发展的起点。

(一)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指标的确立。评价指标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模式构建的质量,并最终影响课程建设成效。在确立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模式构建评价指标与模式构建指导思想、构建目标必须是一致的;要找准评价的切入点,以反映模式构建质量的结构因素作为评价对象,结合实际设定重要性系数,;评价指标要便于操作,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

(二)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方法的选择。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的评价方法应是对各具体工作室整体组织的多方评价法。多方评价是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它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主体可包括课程建设者、院学术委员会、学生三方,评价时,在坚持评价指标一致性的前提下,适当尊重课程的个性化。

(三)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结果反馈。高校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评价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奖惩,而是为了给各工作室组织指出不足之处、指明整改方向,因此,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渠道是评价结果发挥作用所必需的。评价结果通过反馈渠道传达到各工作室组织,成员按照评价结果修订工作方案,进一步完善课程建设工作室模式,真正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评价思想。

参考文献

快递公司的运作模式 篇4

由一个大公司通过加盟的方式出现了各个网点,也就是淘友们每个城市的门市部,其利益是各有所需。大公司(行业内也称网管)的利益主要来自往返于各个网点的网络费(快递网络)和中转(到其他地方配航班)的费用。以江浙沪为例,就是在这个区域内通过每天晚上的汽车往返于不同的网点运输达到快件的迅速派送,而其他的省份需要通过配飞机航班来达到迅速派送的目的,当然也不排除近距离的简单运输。而加盟点除去网络费和外省中转费外就是其利润所在。

举例说明:江浙沪区域内,快递费用可以控制在5-10元/公斤之间,你有能力的话还可以砍得更低。而同样到福建或安徽就要10-20/公斤内不等,其中的原由就是在江浙沪区域内的运输已经没有什么成本(因为固定的网络费就是成本了),所以多那一件就是利润,而到外省因为要通过中转,会另外产生成本所以价格就明显高于区域内。

淘友们对快件公司延误运输时间是不是既气又没什么办法?的确,现在的国内快件公司的服务质量和跨国物流公司如DHL.UPS.FEDEX.TNT等比起来是有天壤之别,但还是要支持我们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哦!!有淘宝这样的交易平台在,为我国的物流事业做了不少贡献,我建议我们的马老大应该被物流部门授予终身成就奖!在这里不的不提一下我们可亲可敬的邮政系统,那么好的网络资源,就这么被那些工作人员的作风所毁了!可叹!可悲!可怜!

说着说着跑题了,各位是不是看的眼皮要打架了,不急,你最关心的话题就要来了!喝口水`````

快件延误有一部份客观原因,比如飞机出现航班延误;货多导致配不上当天飞机;交通事故;偏远地区的派送;收件人联系不上或外出;

但还有不少原因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比如快递公司送件资源匮乏(车少,件多),所以会出现今天集中一个地方,明天另一个地方的情况;某个客户被列入黑名单,但又不能不送,人为的拖延一段时间;加盟点之间的冲突也会导致快件的延误,互相之间压货,最后受到伤害的是偶们可爱的消费者;运输途中发现少了货物,待到完整后再送件;

让我们最头痛的莫过于快件的损坏和丢失,要自己郁闷好一阵子,价值高的更头痛,赔偿的钱还只是货物的一部分,所以好的包装是必不可少的。

个人的几点包装建议:

能用箱子的就不要节约那么点成本,要知道如果坏了损失更大了。

包装的标准是要确保箱子从一米高的地方掉下去不会出现损坏。(快件公司因为在转移货物的时候不会是小心翼翼的,货多了难免出现“扔”“摔”等人的基本技能)

尤其要避免两件货用胶带纸一封算一件。因为那样即使被人拿走一半,但货物还是一件啊!

包装在箱子里不要出现空隙,也就是里面的货物要确保不会动,这样的损坏的几率就少很多

外包装的边角要封住,不要留空隙,以防进水。

如果是易碎品要特别关照快件公司,在货物外贴易碎标记

好象还有很多,一时想不起来了,等想起来了再补吧!最后就是和快件公司的合作了,说几点,看对淘友们有没有帮助

选择相对比较稳妥的公司,在这里就不举例了,要不可有做广告的嫌疑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各个快件公司在当地的口碑是不一样的,在一个区域内的服务也有不少的区别。

最好同时在两家公司,并且让他们彼此都知道,那你就会享受上帝般的服务了(个中原因就不用我说了吧)。

.在快件公司里固定一个拿件人员,一来二回熟悉了就好办事(关键时候可以提高其的办事效率,你的快件也会格外照顾了)

经常上网查快件的行踪,现在的快件公司在每个网点都有电子扫描仪,查询很方便的中国航空物流企业的业务模式分析

上个世纪的航空公司一定想不到中国当前在航空物流方面的广阔前景。然而,这一产业却实实在在地发展起来了。在1980年,中国航空货邮总运输量仅为8.8万吨,而2003年已经达到219万吨;国际航线的货邮运输量也从1980年的1.4万吨增长到2003年的51.4万吨。民航总局预测,到2010年,航空货运量将增加到470万吨,平均年增幅为10%。波音公司《中国市场预测》报告指出,中国航空运输市场将以每年7.6%的速度增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民用航空市场。如此光明的市场前景,自然会留给人无限的遐想空间。

这当然是中国高速成长的经济所创造的又一个奇迹。尽管经历了911和SARS等种种冲击,中国的航空物流都以一往无前的态势迅猛发展。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趋势渐趋明显,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鲜活产品(如水果、鲜花、海鲜等)、精密机械产品(如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如计算机)、商务文件、通讯产品(如手机)需要通过飞机来进行运送。目前,在苏州、无锡,有80%的IT产品都通过飞机在48小时或者72小时之内被运到世界各地。在越来越讲求速度的趋势下,书籍、药品、软件、玩具等都将逐渐会成为航空物流的服务行业。

这样的发展趋势当然能够给人以足够的信心,但也引来了为数众多的逐利者。重组后组建的四大航空集团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货运业务的投入,组建专业的航空货运公司,将航空货运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跨国企业大批进入中国,它们的航空物流外包商也随之跟进,并积极拓展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航空货运已成为国内资本投资的热点。除已有的中货航、国货航、扬子江快运外,民航总局近来又相继批准筹建翡翠国际货运航空有限公司和珠海捷晖货运有限公司。去年我国新批的一类货运代理公司更是多达306家,同比增长了128家。今天的中国航空物流市场,已经逐渐呈现出群雄逐鹿,硝烟四起的局面。谁才能够成为最后的胜者?在国外航空巨头的竞争压力之下,中国的航空企业应该如何寻找自身的发展机遇?

航空物流企业SWOT分析

平心而论,相对于已有多年成熟运作经验的外国公司来说,国内的航空业仍然显得准备不足。和美利坚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英国航空公司等国际航空公司,国内的航空公司无论是在货物运价、航油成本还是运力水平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但是,如果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出发,航空物流企业仍然可以利用自己的相对优势,取得市场竞争中的有利地位。

如果运用著名的战略分析工具SWOT分析法,我国航空物流业的现状大体可以用下表表示:

竞争优势(S)市场机会(O)

l 庞大的航线和销售网络;l 较强的综合运输服务能力;l 良好的国内客户资源;l 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 l 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的增长使市场需求稳定增长;l 在电子商务日益普及的今天,航空物流市场的技术壁垒在下降;l 国内企业对航空物流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竞争劣势(W)潜在威胁(T)

l 缺少现代专业货运及工业加工型机场;l 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l 信息技术还比较落后,没有统一的航空物流信息平台;l 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水平普遍不是很高;l 缺乏良好的发展航空物流的运营环境 l 外资企业已在国内展开全国性的业务布点;l 其他运输方式的替代性威胁;l 民间资本大量进入航空物流市场,容易造成暂时性的无序竞争。

如上表所示,在中国市场上,国内的航空物流企业同时具备网络、客户和政府资源等方面的独特竞争优势,这一点是国外的航空公司所无法比拟的。航空物流业不同于其他的行业,它的充分发展需要相关的产业如公路运输业、快递业、机场等的积极支持。在这方面,国内的航空公司无疑具有相当的优势。根据SWOT分析结果,可以采取以下四种类型的战略:

1、SO战略。即:加强市场开拓能力,利用优势实行多式联运。

2、ST战略。即:利用优势创建核心竞争力,了解竞争对手市场.技术,发展规划等情况,以规避威胁。

3、WO战略。即:稳定目前业务,加强企业管理机制改革,健全内部经营制度,加快设备更新与设施改造,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改善物流市场服务结构,调整物流网络分布结构,建立信息系统,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增加增值服务,创建核心竞争力。

4、WT战略。即:稳定现有市场份额,健全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航空物流业的成功要素分析

航空物流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航空货运企业,也不是一般人简单理解的传统航空货运服务的延伸,它是现代信息时代的新兴行业,其运营模式也不仅仅是“飞机+卡车”的简单加法,而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结合生产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配合生产厂商设计出以“一站式”、“门到门”服务为特征的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为客户企业提供原料和产品的供应、生产、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结合成有机整体的优质高效的个性化综合物流服务。

从历史发展上看,物流业的发展大概经历了如下图三个阶段:

从我国航空物流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大部分企业仍然停留在运输合同和分销阶段。然而笔者认为,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航空企业要越过物流外包,直接走向供应链管理集团也是很有可能的。成功的关键在于抓住一些成功的关键要素。如果将航空物流业务细分为航空货运和航空快递两大类,根据著名物流管理专家宋杨先生的观点,航空物流业的成功关键要素有如下几种:

航空货运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

l 地面运输能力(二级城市的快运的货运网络,在其余城市代理的规模,以及能否提供城际货运);

l 客户关系(是否建立全国性的货代网络、有无对客户进行分级管理、是否能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l 提供增值服务的能力(仓储、包装、装配等供应链管理的能力)

l 信息技术(货运管理能力、CRM系统、知识管理系统)

l 航线覆盖面(增加全货机、利用已有腹舱、利用其他国内外的航空公司的航线)

航空快递企业的关键成功要素

l 多种模式的运输能力(提供航线齐全的全货机和腹舱,公路运输的能力);

l 流程效率(全货机航线、分拣中心、全天候24小时运作);

l 品牌(品牌宣传、统一的服务模式、统一的价格策略);

l IT系统(统一规划的信息系统,具有标准化、可靠性、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l 服务质量(完善的绩效考核及质量监控体系、质量管理认证);

l 地面运输网络(建立同城网络、建立若干城市的市内投递站)

能否抓住这些关键的成功要素,是国内航空企业能否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航空物流企业业务模式分析

从以上关键成功要素分析,我国的航空物流企业可以采取以下业务发展模式:

模式一:货客兼顾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航空公司通过与货代的结合扩展航线的覆盖面,扩大业务来源。同时由货代方面可以取得客户来源, 扩大舱位需求;货代也可借此业务模式取得运力、舱位及服务方面的保证与控制。在这种模式下,主要开展的业务将是货代服务和航空货运门到门服务,主要收入来源为货代代理、地面运输、航空运费以及货物组装所带来的价格差。这种模式具有如下优点:

§ 与货主关系密切,了解物流需求;

§ 增强企业的地面服务能力;

§ 完善航线覆盖网络;

§ 享受货代所得利润、经济规模带来的利润、成本降低和整合货物的好处;

§ 对最终客户提供完善的一体化服务;

§ 增强揽货能力。

在这种模式下,航空公司也可将业务扩展至货代领域,通过参股或直接投资的方式建立自己的货物运输代理企业。这种业务拓展一般情况下需要取得交通运输部门的许可。

目前,中国南方航空公司所采取的正是这种模式。该公司以强大的网络优势为依托,积极备战,致力于建设“以货机航班为龙头,客机腹舱为支持,覆盖国内、辐射全世界的国内最大的货运网络”, 通过不断地挖掘发挥“蓝天大三角”的网络优势,加强“空地一体化”建设,来推动其货运业务从传统货运业向现代物流业的转型。

模式二:专业化航空货运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通过专业化的全货机提供航空货运服务的业务发展模式。目前提供全货机空运运力的公司分为两类: 1)提供专机出租及机队管理服务;2)提供某特定航线及班次(固定或不固定)的全货机舱位。前者以飞机租赁费、机队管理维修费为主要收入来源,后者以舱位出租费、地面运输费为主要收入来源。这种业务模式的主要运作方式为扩大货机机队规模,增设航线,发展主干货运航线,基地机场地面处理能力等,成功的主要关键在于如何在机队机型规模、航班密度与投资成本, 及初期吸纳客户的保证提出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这种模式的优点如下:

§ 以长期合约方式锁定客户低需求浮动及可做舱位机队规划, 并可将合约到期日平均分开, 穏定需求

§ 可在合约中将经营风险转移至客户(例如燃油价格承担)

§ 长期所需销售成本比例相对少

§ 进入壁垒较高

这种业务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航空物流的专业化水平,因而受到国内很多人的一致推崇。我国当前由东航成立的中国货运航空公司,国航成立的中国国际货运航空公司,便是其中的代表。当时,我国国内航空公司总共只有11架全货机,这只相当于美国联邦快递公司货机总量的2%,专业化水平还很低。

模式三:快递网络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提供地空联运一体化,高效率的国内快递服务,提供多样化、具有不同时效性及相对价位的产品,包括文件、小包裹及重货等。快递行业是当前的高利润行业,可以为企业提供稳定的现金流。航空公司介入快递行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在次日投递、定时投递、机场到门或门到门的服务、其它附加价值服务提供等方面,更是具备独特的优势。

这种模式的成功关键在于,如何通过与邮政、快递公司等的协同运作,通过地/空多式联运环节达到高效率。目前在国内,联邦快递和民航快递等公司已经开始展开角逐。

模式四:物流解决方案 / 外包业务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为企业提供物流解决方案或以外包合同的形式提供企业物流运作管理,包括流程、设施、人员及信息系统,涉及的物流模块可包括订单计划管理、运输需求管理、仓储配送管理及反向物流管理,其主要的收入来源包括物流外包费用、物流管理咨询、设施租赁 / 使用费、人员提供费、系统使用费、系统安装费等。

大剧院发展运作模式 篇5

态势:各显神通的多元运营模式

纵观国内,大剧院的主要运营管理模式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是自主经营模式。是业主自行管理模式,业主既是剧院的所有者,又是经营者和管理者。政府扶持、演出经营收入和社会赞助为主要资金来源。这种模式广泛存在于旧体制内的剧院剧场之中,国内不少新建大剧院也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如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深圳大剧院等。以上海大剧院的自营模式为例。当地政府交付给一定数量的演出任务,并对演出场次进行采购,成立演出基金会对院团场租进行补贴,两头激活剧院和演出团体。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和融资、主办和租场节目收入、剧院艺术发展基金和演艺产业发展收入等。

二是委托经营模式。业主委托专业管理公司进行连锁经营管理模式,业主和专业剧院管理公司是两个独立的法人,剧院管理公司受业主委托承担剧院的经营管理任务。业主不参加任何经营活动,以出租整个剧院的租金为主要收入来源,经营管理公司以组织演出、场租等为收入来源。这种管理模式国内以委托北京保利剧院管理的20多家剧院为代表,其旗下有北京保利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武汉琴台剧院等20多个剧院。通过连锁直营,保利旗下的所有剧院能共享丰沛的演出资源,降低演出成本,多个剧院人才互换,极具管理优势。据了解,保利剧院院线除了北京和深圳等几家直营剧院外,另外20多个省市剧院的业主方都成立了行政或事业性质的驻场机构,对剧院进行监管。重庆大剧院回避了事业单位性质的监管机构,成立了全市场化运作的重庆市大剧院管理公司,公司自己运营,保证大剧院的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合股经营模式。业主和专业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管理模式,是原来隶属于政府部门的剧院剧场进行改革的产物。其具体做法为业主或者拥有若干演出场所的文化部门与专业经营管理公司合作,一方拥有演出场所资源,另一方拥有经营管理资源,双方按一定比例出资成立剧院经营管理公司承接剧院管理任务。如北京市文化局与保利影剧院管理公司以这种管理模式合作,将其所属中山音乐堂等剧院纳入这一管理体系。

四是委托培训模式。业主聘请专业公司作为顾问自行管理模式。业主成立自己的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物业和技术方面的管理。专业公司负责建立剧院管理体系和对业主人员进行培

训以及节目的组织等经营层面工作;业主向专业管理公司支付一定的费用,双方签订一定期限的合同,合同到期业主的管理队伍培养成熟,双方可以解除合同或探讨其他合作方式。这种模式早期以东莞玉兰大剧院与北京保利的合作为代表,现在逐渐走向式微,向委托经营模式演变过渡。

五是院线联盟模式。主要以中国演出集团的联盟模式为代表。中演集团发起的“中演院线”是一个较为松散的联盟模式。一旦有了优秀剧目,剧院可以突破地域和院线限制,在全国各地加盟剧院中进行巡演,以降低每个剧院的营销成本。相比而言,这种模式更加灵活,但单剧成本相对较高。

悖论:难以调和的二元结构矛盾

国内各大剧院在如火如荼建设发展的同时,争论也从未停止,主要面临以下难题:一是商业化与公益性的冲突。文艺演出界都清楚,剧场的经营是一个世界性的管理难题,特别是大型剧场的经营,很少有完全按照企业化经营成功的案例。从现实运作上看,大剧院更像一个事业机构,产业化程度不高。剧场本身虽是带有公益性的基础文化设施,需要政府财政和管理基金、社会支持及优化经营共同维系的非营利性组织。若按照企业化经营,包括像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以及杭州大剧院等大型剧院都很难实质性生存。商业化运作不能承担剧院庞大的开支,势必转嫁为由政府财政背负的沉重包袱,同时大剧院的不少票房收入也来自于政府内部“埋单”,这样导致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重缺失。为了体现大剧院的公益职能,切实担负起提高市民艺术素养和欣赏水平的社会责任,大剧院在活动内容上可坚持公益性免费活动与商业性经营演出相结合,开展以公益为主的艺术培训与音乐教育活动,组织公益性演出活动,为普通市民走进大剧院欣赏高雅艺术创造条件和机会。二是平民化与高票价的博弈。国内大多数大剧院是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而立项的,必须满足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需求,高雅艺术演出和艺术普及必须平民化,让更多市民走进大剧院,享受到高品质的文化服务。政府投资剧院建设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回报纳税人、体现人民性,让广大市民有享受文化艺术的权利,是剧院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在规定票价上必须努力体现大众化、体现人民性。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场次的演出制定不同的票价,应做到让老百姓能看到戏、能看得起戏。而目前国内很多演出票价动辄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百姓难以接受。据媒体透露,国内有近1000家剧场,除北京、上海的大剧院外,90%以上的剧场使用率在5%左右,有九成剧场处于常年闲置的窘境。

策略:多元文化语境下的艺术使命

管理是大剧院的根本,剧院的经营管理模式决定着剧院运营的成败。目前,在国内大多城市高雅艺术演出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文化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剧院管理经验比较缺乏的情况下,大剧院可以考虑引进国内专业经营经验多、院线资源品位好、营销策划能力强的品牌

企业进行合作经营和管理。这样,不仅可共享优质连锁演出资源,提升管理标准,训练本土团队,培育观众市场,降低演出成本,而且能确保大剧院开业伊始就在服务质量、艺术营销、经营管理、发展规划等方面站在全新高度跻身国内一流水平。至于具体运营模式,各地可结合自身实际从上述几种运营管理模式中择优采用。近年来,采用业主委托专业管理公司进行管理模式较多,如“事业主体、市场运作、委托经营、政府补贴、社会参与”的运营模式(事业主体就是大剧院实行事业编制、企业管理,进行市场经营;市场运作就是注重票务市场营销,注重剧目广告宣传,注重培育成熟演出市场;委托经营就是请别人来经营管理;政府扶持就是政府按照国际通例给予高雅艺术演出以财政补贴;社会参与就是通过成立艺委会、发展会员制、实行冠名制等多种途径,扩大企业赞助,吸收各类资源,促进剧院经营。其中最核心和关键的是市场运作。然而在国内,各大剧院都享有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有大小剧场2000家左右,除北京保利剧场等少数剧院外,95%以上的剧院经营都是政府补贴运行的。如东莞玉兰大剧院实行低票价补贴,让市民进得去剧院、愿意进剧院去看戏。音乐剧《猫》在广州的票价是2000多元,而在东莞最高的票价才480元,所以杭州、上海的人坐飞机到东莞看《猫》成为一时佳话。其实在经费筹集上,还可以采取政府财政扶助与社会筹集互补的方式。一方面使用市财政下拨的专项活动经费用于开展演出活动;另一方面探索把演出作为艺术产业来运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艺术演展、票务、接待、研讨、娱乐活动及部分海外艺术表演团体演出的组织营销工作,有偿出让项目经营权和冠名权,充分发挥文化中介机构、新闻传媒等社会力量的作用,补充演出的运作经费的不足。剧院作为公益性非盈利文化单位,但非营利性不等于不营利,毕竟只有维持好的经营状态,才能使剧院进入良性发展的循环。

演出是大剧院的生命,艺术是大剧院的灵魂,大剧院承载着艺术展示、艺术创造、艺术教育推广等多方面的职能。随着全球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推进,现代剧院所承担的文化使命更加多元和重要,必须要有国际视野和科学策略,要有科学的经营定位与独特的运作模式,兼具组织演出和剧目创作的功能,而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剧目联合制作成为当下剧院创新实践和发展的焦点,也是现代剧院未来的努力方向。一是品牌策略。剧院的经营业态定位与剧场不同。剧院经营的是节目,收获的是票房;而剧场经营的是场地,获得的报酬是场租。剧院要积极探索独特经营管理模式,按照事业单位管理、企业化运营的体制模式,设计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的管理运营模式,精心打造为国内外表演艺术家所认可、广大群众文化生活中重要文化地标的品牌。实行差异化经营,确定主打艺术门类,形成高雅艺术产、供、销一条龙的集团化产业链条。同时,举办常设性艺术品牌活动,品牌活动的锻造意义远比剧院经营本身更为重要,对于城市市民来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次“文化朝圣”。二是精品策略。学习借鉴国际优秀剧院管理经验和演出运作模式,遍邀一流的艺

术家参与剧目创作生产,催生艺术精品。如国家大剧院在艺术创作生产上,除了大量引进国外一流演出之外,与国际知名艺术家联手制作拥有自主版权的剧目。制作包括京剧、歌剧、话剧、舞剧等表演形式的剧目29部,其中原创剧目11部,其原版歌剧《茶花女》是全世界最好的5个版本之一。歌剧《图兰朵》、《赵氏孤儿》,京剧《赤壁》,话剧《简·爱》等赢得国内外观众盛情赞誉。三是原创策略。艺术创作与生产实施原创。从引进剧目到联合制作,不论和谁合作,在借用外力的同时,要参与剧目及舞台的制作和配置,培养锻炼自己的制作和演出力量,联手制作拥有自主版权的剧目。国内城市如东莞采取“政府扶持、基地整合、社会运作”模式进行操作,成立音乐剧创作生产基地,与国内知名文化中介公司和艺术单位合作,创编生产音乐剧精品。

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 篇6

1 拓展体育训练内涵

拓展体育训练强调个体体验, 它将来自野外的各种冒险运动经过改良后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体育运动项目[1]。野外运动比如攀岩、登山等活动具有亲近自然但是惊险、刺激的特点。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培养运动者勇于面对困难和风险的勇气、团体互助的优秀品质, 但是由于在运动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 不适合在人群中大面积推广。而高校开展的拓展体育训练是对户外运动的简化和改良, 使其保留着户外运动的精髓, 同样达到培养人优秀品质的目的。改良后的拓展体育训练对教具的要求较低, 同时把危害人身安全的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用于对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 利于在高校中推广。

2 拓展体育训练课程的特点

拓展体育训练课程来自于野外活动, 通过改良后形成自己的特点, 它强调在体验中接受教育、过程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侧重培养个体的团体意识。

2.1 在体验中接受教育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考虑学生的个体感受, 只注重教学结果, 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良性的互动, 造成学生在学习中情感的缺失。拓展体育训练在教师的引领下, 一步一步感受到通过努力, 自己在成功的向前迈进。可以说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认识自我, 提高自我、在体验中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和团队的友爱和互助等, 最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2]。

2.2 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

为了吸引学生的主动参与, 拓展体育训练把一个运动项目拆分成一个个具体的环节, 各个环节之间即具有趣味性又具有挑战性。通过趣味性的设计能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愉快的体验, 通过挑战性的设计能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和增强自信的作用。

2.3 侧重培养团体意识

拓展体育训练的游戏设置一般都是分组进行对抗, 同时强调团体协助。在游戏中要求每一位参与者要迸发出自己的所有能量即实现自身的突破, 也要努力为团体争取荣誉, 在这一过程中即能得到团队的鼓励和信任, 又能从团体的成功中获得荣耀。活动结束后体育老师并不去引导集体讨论某个人的功过得失, 主要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个体的体验, 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3 高等院校拓展体育训练课程教学模式遵守的原则

在高等院校拓展体育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原理, 遵守科学教学设计规则, 形成特色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达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模式遵守的规则包括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守开放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安全性和惊险性原则、可行性和针对性。

3.1 确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传统体育教学过程中, 体育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已经大了, 没必要像教小学生、初中生一样设计教学环节, 只要学生听自己讲一遍或演示一遍就行了, 不注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当然也造成教学效率不高。其根本原因是虽然大学生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但是体育的趣味性和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也是大学生想要的。拓展体育训练的教学模式吸收了传统教学的不足, 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一节课有许多具体的环节, 为了保证课堂的有序进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活动和训练方式, 并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教育, 对于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 让学生对于学习有不同的切身体验, 并提出学生的不足,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正[3]。

3.2 教学模式遵守开放性原则

大学生进入社会后, 其工作和生活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影响和压力, 要想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对社会的随机应变能力。为了模拟社会化的状态, 教学模式必须是开放的。通过拓展体育训练规则的相对开放性和团队合作的可变性, 培养大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 善于在团队合作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教学模式可以鼓励男女合作、不同专业的合作和不同学历的学生之间组团合作, 从而培养个体沟通协助能力, 达到资源共享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3.3 教学模式遵守创新性原则

学生踏入社会遇到的问题往往非常复杂, 因循守旧和固步自封无法解决棘手的问题, 要求学生必须调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 换一个角度另辟蹊径才有可能创造性的解决一些问题。基于上述特点, 要求体育拓展训练的教学模式遵守创新性原则。在体育训练中有目的地安排一些环节, 让学生自己制定活动计划和安排活动内容, 促使学生利用发散性思维, 保证活动过程的有序进行, 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3.4 教学模式遵守安全性和惊险性原则

当学生踏入社会就会明白, 机遇和风险是并存的, 一件事没有绝对的风险也没有绝对的安全, 要让他们明白在处理事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树立风险意识, 当他们在努力捕获机会的同时, 也要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 只要这样才能更好的克服困难战胜挫折。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在某些环节要具有一定的惊险性, 但是要保证学生的人身安全。一定的惊险环节也能吸引学生的参与热情, 让学生通过独立判断, 在有惊无险的过程中完成训练, 达到锻炼目的[4]。

3.5 教学模式遵守可行性和针对性

拓展体育训练课程本身难度可大可小, 在校的大学生毕竟还未完全的社会化, 其承受困难的能力和抗压能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 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一定要考虑到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保证设计的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由于一堂体育课的时间是有限的,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不能盲目的设计教学目标或设计过多的教学目标。一堂课应选择一到两个教学目标做到教学过程的有的放矢。因此拓展训练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编排不同的个人挑战课程做到教学过程的可行性和教学目标的针对性[5]。

4 结语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及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成熟和完善,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多, 越来越全面。大学应顺应这种形式, 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开设拓展体育训练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和方法。通过拓展体育训练课程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强健的体魄, 还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团队协助意识、勇于承担风险的意识等。在高等院校拓展体育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根据教学原理, 遵守合理的教学设计规则, 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J].辽宁体育科技, 2003 (8) .

[2]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6.

[3]王龙飞, 刘沛.浅析拓展运动在高校体育中的开展[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5 (6) .

[4]王学志, 刘建爱.浅析体育课结构的设计[J].教学与管理, 2003 (6) :54.

拓展训练课程运作模式 篇7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式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五级递进;技能训练;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电子技术”我校是机电类、信息技术类等专业的一门通用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模拟电子、数字电子、实验实训、综合设计等四部分内容。该课程以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打破了原有课程体系。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课程中引入了“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即:“课堂教学——专业社团活动——特长教育——竞技教育——顶岗实习”。

2 “五级递进”技能训练模式

通过理实一体化课堂教育完成基本教学任务;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可以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竞技教育中,根据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顶岗实习,学生所学与生產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 实施过程

(1)课堂教学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理念”,设计教学项目。每个项目的实施都将学生按3—5人分成若干个工作小组,合作完成。先由老师下达任务,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相关资料,教师讲解有关知识点后,学生进行讨论,确定方案,制定工作计划,接着开始实施制作。在此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可以修正学生的方案,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随时接受学生的资讯,帮助学生解决难题。项目完成后进行总结评价。

(2)专业社团活动

学校为专业社团提供活动场地,为每个社团指定指导老师。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制定活动方案。通过专业社团定期开展技术讲座、专业技能培训、科技服务等活动,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3)特长教育

对于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和突出表现的学生,可以编组为特长班,鼓励他们积极发挥特长,参与老师的课题研究,在特长班通过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展各种科技制作、课题研究等强化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4)竞技教育

首先学校层面每年举行一次校级技能大赛,通过校级技能大赛培养选拔一批学生为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做好储备工作;在省级(自治区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根据国家职业院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针对性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顶岗实习

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不但为学生教学实习提供帮助,而且是教师下企业锻炼、提升技能和加强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场所。校企双方可以较为深入的技术交流,学校聘请企业一线技术人员担任课程兼职教师 、实习指导教师,企业聘请学校教师担任技术顾问。企业工程师定期为学校教师和学生开展技术讲座,学校也定期为企业进行新技术培训,参与企业技术改造与产品研发。

4 保障措施

(1)与企业进行工学结合,共同设计和开发学习领域,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把教学过程和企业工作过程结合在一起。

(2)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重新整合,按项目化教学进行配置。加大基础性实验和技能实训的力度,适当增加设计性实训环节难度和广度。

(3)改革实训室的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实行三开放,即:实训室开放、实训内容开放、实训时间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实验实训,在实验实训过程中允许学生有失败,并给予多次重做机会,直至成功。

(4)增强实训室的氛围,制作各种彩色实训挂图、基本器件表、基本原理图和基本公式等,使实验实训教学更加方便。

5 结语

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善,专业社团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在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较好成绩。通过向用人单位发放调研问卷,统计结果表明,用人单位对我院顶岗实习学生、毕业生的电子方面的应用能力认可度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徐国庆.论职教课程中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点[J].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2]贺平.项目教学法的实践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

[3]谢文林,林峰.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0(6).

[4]刘智运.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2-15.

[5]王伟,王建华,董鹏中,曲丽娜.职教师资基本素养标准开发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4(35):77-79.

[6] [德国]克劳斯.贝克.职业教育教与学过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67-73.

[7]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3-147.

支持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电工电子技术”精品课程项目

上一篇:打苍蝇周记下一篇:中小学安全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