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总复习重点篇目(精选5篇)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文言文重点句翻译
一.《<论语>十二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去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却不发怒(怨恨),不也是君子的行径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当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仲由,教导你对待事物的道理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孔子说:“见到品德高尚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见到品德不好的人,就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同样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缺点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译:曾子说:“士不能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途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是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的吗?死了就停止了,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孔子说:“在严寒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才凋谢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二、《口技》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译: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围幕中抚尺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译:在这个时候,妇人手拍孩子的声音,口中呜呜哼唱的声音,小孩子含着乳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大声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间一起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译: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长脖子,偏着头凝神地听着,微笑着,暗暗赞叹着,认为妙极了。
4、宾客意少(shǎo)舒,稍稍正坐。
译:宾客们的心情稍微放松了,身子渐渐坐正了。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译: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只手指,也不能明确指出哪一种声音来。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译:在这种情况下,宾客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 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三、《桃花源记》
1.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了。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一一为桃源中的人详细的说出他所听到的。3.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寻找原来所做的标记,终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的路。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渔人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5.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桃源人)见了渔人,竟然感到十分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6.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看到)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屋,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见。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译:率领妻子儿女同乡的人来到这个跟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
四、《伤仲永》
1.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2、令作诗,不能称(chèn)前时之闻
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从前的好名声了。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马上就能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3、.3、4、泯然众人矣!
译:仲永的才能完全消失已和普通人一样了。5.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请仲永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五、《孙权劝学》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学官吗!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那个)吕蒙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与有志气的人分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眼光来看待(我),长兄怎么认识事物这么晚呢!
4.肃遂拜蒙母。(“拜”后省略介词“于”。)
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
六、《三峡》
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译:到了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译:即使是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4、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译:常常在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非常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
七、《陋室铭》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这间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没学问的人。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可以弹奏朴素的琴,阅读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5、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八、《爱莲说》
1、世人盛爱牡丹。
译:世人大部分都喜欢牡丹。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我惟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到淤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显得清 芬,它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九、《答谢中书书》(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译: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译: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十、《记承天寺夜游》 1.念无与为乐者
译: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月光照在院子里,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水草交错纵横,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是缺少像我们俩一样清闲的人罢了。
十一、《小石潭记》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译: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
2、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象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托。
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译: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
4、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译: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
5、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译: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明灭可见。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译:那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不能够知道它的源头。
7、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译: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十二、《湖心亭看雪》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云、山、水,上上下下一片雪白。湖上映出的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人教版)
十三、《岳阳楼记》
1、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译: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水流,浩浩荡荡,宽广无边。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各种景象的变化多端,这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4、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的,为什么呢?不因为外界环境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平民百姓忧虑;处在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在天下人担忧之前先担忧,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
8、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十四、《醉翁亭记》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译: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的,是醉翁亭啊。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游玩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暝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译:野花开放而散发出幽微的香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而一片浓阴,秋风浩浩,天气晴好,霜露洁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6、苍颜白发,颓然乎期间者,太守醉也。
译: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7、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十五、《满井游记》
1.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
译: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美丽的样子像是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刚梳好髻鬟一样。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罢了。3.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
译:大概说不能因为游山玩水而耽误正事,在山石草木之间流连忘返的,就只有我这种闲官。而满井这地方刚好离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将从这个地方开始,又怎能没有记录的文章呢!
十六、《送东阳马生序》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那位前辈道德高,声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不曾稍微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2、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译:住在旅店里,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食物可以享用。
3、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译:我却穿着破旧的衣服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他们的意思。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十七、《马说》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译: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鞭打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十八、《与朱元思书》
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译:(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译:湍急的江流比箭还快,那惊涛骇浪像飞奔的马。
3、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译: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使人看了产生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译:那些像鸢一样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平息了自己热衷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十九、《出师表》
1、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译: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啊。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皇宫中和朝廷中,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
3、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译: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4、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译:亲近贤臣,远离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离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希求诸侯之间知道我而获得显贵。
6、先帝不以臣卑鄙,枉自猥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先帝不介意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委屈自己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
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译: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8、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译:希望陛下托付给我去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大任,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9、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译: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深追念先帝遗诏的旨意。
二十、《公输》 1.夫子何命焉为? 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2.胡不已乎?
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3.胡不见我于王? 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4.此为何若人? 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5、必为有窃疾矣。(这个人)一定是有偷窃的疾病啊。
6、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然如此,公输盘给我制造云梯,一定能攻下宋国。
7、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译:楚国在土地方面有多余,而缺少的是人口,牺牲不足的百姓而去争夺多余的土地,不能算是明智;宋国无罪而去攻打它,不能算为仁爱;明知这样不对却不知理力争,不能算是忠诚;知理力争却得不到结果,这不能说是坚强;你崇尚仁义不肯帮助我杀死(侮辱我的)一个人,却甘心(为楚国攻打宋国而)杀死很多的人,不能说是明白类推的道理。
二十一、《愚公移山》
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
2、甚矣,汝之不惠!
译:你太不聪明了。
3、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译:我和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向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5、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译: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译:于是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和小孩子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
二十二、《鱼我所欲也》
1、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生命是我所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两者不能够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凭借某种办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
3、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译:万钟的优厚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万钟的优厚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原先为了礼义宁愿身死也不接受(一箪食,一豆羹),现在为了所认识的穷人感激我而接受它。
5、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是所说的失掉了他本来的思想。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
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能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令人讨厌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办法,有什么不能采用呢?
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不仅是贤明的人有这样的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不丢失罢了。
4、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本心。二
十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译:所以上天要降临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们的体肤饿瘦,使他们受到贫困之苦,使他们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们内心惊动,使他们的性格坚强,增加他们所不具备的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译: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二十四、《曹刿论战》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译:居高位享厚禄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译: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给别人。
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件件都明察,也一定是根据实情判断。
4、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译: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5、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气衰弱,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6、小惠未扁,民弗从也。译:这种小恩惠没有遍及老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小信用未能使神信服,神灵不保佑您。
二十五、《邹忌讽齐王纳谏》
1、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美?”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3、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译:现在齐国的土地方圆一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能够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受到下等奖赏。
5、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一、文学常识
1、作者:,代散文家。字景濂,浦江(今浙江义乌)人。
三、通假字
1、四支僵劲 支,同。
2、皆被绮绣:被,同。
3、与之论辨 辨,通
四、重点词语解释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5.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6.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7.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8.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9.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10.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1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3.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4.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六、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2、“今诸生学于太学”一段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七、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本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3、“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7、文章中对老师严厉的描写和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8、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9、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本文的中心、也是写作目的。)
八、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你应该怎么做?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说说这对你的影响。
九、实战演练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二)先公① 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② 以获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③ 士人家④ 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己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⑤文字,下笔己如成人。(节选自《 欧阳修全集》)
注:① 先公:指欧阳修。② 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 闾里:乡里。④ 士人家:读书人家。⑤ 诗赋:两种文学体裁。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 分)A.无从致书以观(买)B.不敢稍逾约(超过)..C.先达德隆望尊(有德行学问的前辈)D.不敢出一言以复(重复)...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的词。(2 分)(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
3.文段
(一)从哪两个方面叙述作者的“嗜学”?(2 分)
4.宋濂和欧阳修在求学的路上皆面临什么矛盾?他们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4 分)
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非常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1、语段
(一)中表现了作者宋濂的哪些品质?
2、语段
(一)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主人公都学有所成的原因。
十一、阅读文言文,完成18—22题。(17分)
[甲] 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
(1)弗之怠()(2)负箧曳屣()(3)四支僵劲不能动()(4)溥幼嗜学()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2)如是者六七始已。
3、比较[甲] [乙]两文,具体说说文中主人公在学习上的共同点。(4分)
4、读了[甲] [乙]两文后,你有什么收获。(3分)
十二、[甲]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作者)授以书而告之曰:“……予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做官)后,俸去书来,落落(堆积)大满,素蟫(书中蠹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同人共用)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节选)清•袁枚 《黄生借书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①走送之()②则又请焉()③媵人持汤沃灌()④右备容臭()....
2、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 】(2分)A、既加冠 宋既成列 B、益慕圣贤之道 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 久而乃和 D、卒获有所闻 士卒不尽饮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A)(2分)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4.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B)(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5、下边加点词用法或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 B、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 C、录毕,走送之 肉食者谋之 ..
6、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7、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括)。(3分)① ② ③
8、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同之处,请概述。(3分)
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送东阳马生序》答案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俯身倾耳以请
*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现尊敬而专心)请教。
2、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_ *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但他并没有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4、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或:因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
七、理解性默写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文中第一段起到总结作用的一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第2段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是: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八、课文内容理解
1、文章从几个方面表现了作者的求学之苦和用心之专?
*幼年得书之难,借书抄录,读书的艰难;成年从师的艰难;求学生活条件的艰难表现作者求学之勤苦;求师艰难,毕恭毕敬,表明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
2、“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少年时期的作者所思所行尽在于这种“好”与“乐”中,本文写了他好学乐学的种种情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其中的两件事。
答:
1、家中贫困,常向别人借书来看,并且亲手抄写。
2、不辞路途遥远,到百里之外向名师请教。
3、不与同舍人攀比衣食,专心读书。、“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4、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几条理由? 答: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以苦为乐。
6、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7、文章中对老师严厉的描写和对同舍生衣着的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①说明了“援疑质理”的求教之难,又表现出作者求知的渴望和决心。②与“同舍生”对比,说明作者一心求学,不追求“口体之奉”。
8、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序、学得好,像某些
“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9、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九、开放性试题
1、和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你应该怎么做? 结合本文,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2、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并结合自己实例)
3、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4、你觉得“先达”对弟子“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为什么?
我的看法:(1)不可取。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相互信任、共同成长。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2)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的尊重。因为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子。同时,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21.宋濂和欧阳修在求学的路上皆面临什么矛盾?
好学与家贫。他们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4 分)
十、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
(一)《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略
(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姓文,名不识,家中非常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最终匡衡学有所成。)
1、语段
(一)中表现了作者宋濂的哪些品质?
答:① 爱好学习。② 诚实守信。③尊敬师长。④勤学多思。⑤勇于克服困难。
2、语段
(一)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对比,突出作者求学生活的艰辛及求学意志的坚定,激励马生勤奋学习。
3、根据语段
(一)和语段
(二)的内容,分析两个语段中主人公都学有所成的原因。答:① 克服困难,勤奋学习。② 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十一、1、懈怠,放松;背;同肢,肢体;爱好
2、能译出主要意思,语言通顺即可。
3、(1)学习勤奋,他们都是亲自手抄笔录。
(2)不畏艰辛,克服困难,即使手足皲裂,仍不辍学习。
4、能围绕“勤奋”、“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中的一点谈感触即可。
十二、1、①跑(赶快)②请教 ③热水 ④气味 香气(2分)
2、A(2分)
3、A
4、B
5、C
6、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7、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3分)
8、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5.《伤仲永》
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
二、词的积累
①重点词语
世隶耕()称前时之闻()仲永之通悟()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彼其受之天也()泯然众人矣()贤于材人()环.......谒于邑人()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的 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的意思..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是“”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的意思.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今义:)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今义:)..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今义:)稍稍宾客其父(古义:今义:)....泯然众人矣(古义:今义:)..
三、句式积累
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翻译:
2.省略句 :省略宾语 “不使学”中省略宾语“之”,可补充为“不使之学”;“令作诗”中也省略宾语“其”,可补充为“令其作诗”。
省略主语 “还自扬州中省略主语“我”,可补充为“我还自扬州”。
省略介词 “受之天”中“之”后省略“于”,可补充为“受之于天”;“借旁近与之”中“借”后面省去了介词“于”,可补充为“借于旁近与之”。
3.倒装句 :“还自扬州”是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5.伤仲永
文题中的“伤”是的意思,为什么要“伤”仲永呢?留给读者一个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和兴趣。同时也暗示了文章的,给文章奠定了基调。
文章,开始用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从岁到岁之间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接着,作者借事说理,阐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了 的重要性。作者采用了寓理于事、、对比鲜明的写作方法,语言精炼,说理深刻,启人心扉。
重难点句子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文章以褒扬之笔描写方仲永是“受之天”的天才。异在不学而能书。这是罕见的之才。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句话写出了其父为了图利,并不考虑儿子的前途,每天带着儿子到处炫耀牟利。“”三字是全文的关键,为仲永的变化埋下,点出了方仲永命运变化的。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这句话在前面充分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变为庸人的基础上,进入议论。点出了方仲永天资出众,而后来又“”为众人的原因,既总结了前面的故事,又是揭示道理的前奏。
重点段落
1.第①段“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
高三的文言文复习是整个复习工作中的重点,更是难点,针对当前复习中存在的偏差,在这里提出六点复习意见。
一忌“求全责备”,宜“迂回包抄”。
文言文的复习,不可过于心切,还是“悠”着点好。学生的文言底子参差不齐,不论是对待学生还是对待每个知识点的落实,求全责备的态度都是不符合认知规律,是不科学的。对于文言文复习中一些较为艰深晦涩的难点,我们在努力讲透的同时,不妨建议一部分学生暂时“绕过去”,不要在“点”上钻得过深,而要在面上尽量铺宽。有时,一个知识点在一篇文言文中显得晦涩,可能在另外一篇中会有详尽而妥帖的解释。这就是我们大胆建议学生暂时绕过一些“点”的真正原因。这样,既不会使学生囫囵吞枣而混淆已有的知识结构,又不挫伤学生的兴趣,甚至可以在学生心里催生一种迫切掌握的积极情绪。事实上,有些知识难点正面难以攻克,假如我们迂回包抄,旁敲侧击,困难往往能够迎刃而解。二忌“孤军深入”,宜“相辅相成”。
文言文的复习可以在其它复习模块中不断得到强化,这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打通”知识模块的思想,力求使学生建立网状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简单的线性结构。“知识网”可以互相关联,举一而反三;“知识线”就显得单薄脆,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相对于语文复习的其他模块来说,文言文是一个较完整的体系,如果我们把文言文复习等同于一般的字词句复习就犯了简单化的错误。一味地“孤军深入”,缺少与其它模块的横向联系,是很难凑效的。比如跟古文有渊源血亲的成语,当我们讲到“游刃有余”这个成语,假如我们再复习时候只是简单地复述其意思,那我们的作用充其量只是学生手头枯燥乏味的字典,再比如分析成语“门庭若市”、“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时,不妨插入名篇《邹忌讽齐王纳谏》、《鸿门宴》的顺带复习——顺口提到是很容易的,但是要使之成为我们的一项教学思想加以自觉地实施就比较困难了。还有古诗,它简直就是古文的孪生兄弟,在古诗的复习中,我们可以大量渗透文言文的复习,相辅相成。至于2004年高考出现的“对联”这种新型的文字表达题,更是与古诗修辞古文积淀密切相关。所以,文言文复习时还是“东拉西扯”好,尽量把文言文复习和其它模块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我们要注意课内精读与课外泛读的结合,注意《语文读本》的使用,尽量扩大学生的文言阅读面。很多老师都把《语文读本》弃置一边不闻不问,这种做法很不可取。鲁迅先生曾经把读书比作蜜蜂采蜜——蜜蜂只有采过百花才能够酿出好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三忌“喜新厌旧”,宜“温故知新”。
每到高三总复习阶段,各地的模拟试题铺天盖地涌将过来,应该说,这些试题多少都是有一些含金量的,教师应该认真分析,汲取精华,但是切忌产生文言文复习时的“喜新厌旧”的心态,把注意力和希望全部“押”再这些“新新试题”身上,而把课内旧的文言文“晾”在一边,或者干脆“打入冷宫”,从此不看一眼。复习课内文言文的意义,学生往往不够明确,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既然高考文言文都是课外篇章,那么复习课内文言文就是徒劳——这种观点其实是十分有害的。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实际上,由于历时较长,高三学生对高
一、高二的课内文言文普遍记忆淡漠,文言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更是连篇章名称都记不起,更不必说某些重要字词句的出处,甚至有学生闹出把《五人墓碑记》说成“左联五烈士”的笑话。高考文言均来自课外文史典籍,但是考查点几乎都在课内文言中落实,高考要考的无非是学生举一反
三、灵活迁移的能力。丢弃课内追逐课外无异于舍本逐末。比如2003年全国卷的文言文阅读题(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咸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可以看出考查点就有一半来自课内。再看2002年全国卷的文言文翻译题(第16题第2小题)——“其李将军之谓也?”学生由于对这种文言句式比较陌生,翻译普遍不理想,其实,相同的句式在高一庄子散文《秋水》就出现过——“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只不过稍做转换而已,可见,课内文言文的复习还是要重视,要“以本为本”,以不变应万变,摆正旧课本和新题目之间的关系。
四忌“指鹿为马”,宜“去粗取精”。
练习易得,好题难求。文言文的考查试题虽然大部分是客观性质的,但是题目在编排设计中不可避免地带上出题者的主观意图。历年高考试题尚且或多或少存在引起人们争议的地方,何况各地的模拟试题。所以教师要有“质疑名题”的心理和打破“名题崇拜”的勇气,用“去粗取精”的科学精神对待各地试题,不能够将手头的“标准答案”和一些不合理的题目设计当作“圣旨”,甚至“指鹿为马”,把答案的无理归咎为自己的浅薄,把命题者的疏忽看成另有深意,把错的硬说成对的,希望“以己昏昏,使人昭昭”。特别是对一些追求商业利润刻意模仿当年高考题的“刻鹄类鹜”之作,我们更要提高警惕。总之,对复习资料,我们要有主见,有判断力,“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五忌“孤注一掷”,宜“稳扎稳打”。
“猜题”永远是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话题。虽然题海茫茫,可是每年都有一些学刊杂志宣称自己对高考题的猜中率有20~30%甚至更多,是商业炒作还是巧合我不想深究,但是对某些急于事功的一线教师来说,这无疑是有很大诱惑力的,于是每年都有一些教师在猜题、“押宝”,甚至整个教研组出动,结果往往是徒劳无功。虽然近十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题的变化很小,其内容一般为一段二三百字左右的浅易的纪传性文字,叙述古代某官员的一件事或几件相关的事,但是中国古籍浩如烟海,查找一篇文章尚且不易,猜题无异与大海捞针。2000年文言文节选自《三国志•魏书•胡质传》,2001和2002两年均节选自《史记》、2003年却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2004年开始很多省份开始独立命题,“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命题走向更无规律可循。作为语文教师,文史典籍的博览是必要而且有益的,但是要端正文言文复习态度,扎扎实实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复习,任何一点侥幸心理都是不可取的。六忌“动手不动口”,宜 “吟咏诵读”
诵读法其实是学好文言文的根本方法,高三的复习时间比较紧迫,所以这种方法容易被忽视或放弃——情况往往是小学初中语文课堂上书声琅琅,到高中尤其是复习课上变成刷刷的笔声。练习固然可以起到巩固作用,但是严重背离诵读的文言文复习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终究是学不好的。建议高三教师充分重视对学生诵读复习的引导,放开声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感、读出韵味,这样不仅能够加深记忆,而且“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能够促进字词句的理解和巩固。在重数理化、轻语文、厌文言的大环境下,“诵读法”尤其有重要的意义。
七年级(下)文言文总复习练习第一单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2.翻译下列句子。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4.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5.联系上下文回答: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6.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
”;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引号内填原文)第二单元《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②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燕山()胡骑()辔头()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⑵万里赴戎机(赴:)
⑶出郭相扶将(郭:)
⑷策勋十二转(策:)
⑸著我旧时裳(著:)
⑹关山度若飞(度:)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意思是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意思是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14.画线的第二句是什么描写?表现木兰什么特点? 答: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第三单元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加粗字词
权谓吕蒙曰()
蒙辞以军中多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孰若孤()及鲁肃过寻阳()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2.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⑵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3.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方法:
目的:
4.本文主要通过_______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孙权是___________ _______ __;吕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鲁肃的话表现他________ ___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________
__;文末“________ ___”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第四单元
《口技》 一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1)会宾客大宴()(2)众妙毕备()(3)宾客意少舒()(4)不能名其一处也()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4.本文采用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交代几种简单的道具有什么作用?
二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身,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斥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
(2)既而儿醒()(3)一时齐发()
(4)众妙毕备()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______ _、______ _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___ 三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暴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7.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虽人有百手()
(3)不能名其一处()
(4)两股战战()
8.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
__;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
___ ___。
9.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_
________
____。
10.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______________
____。
11.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_
__
_。
12.翻译。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第五单元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本文选自《
》,这部书相传是周朝
所作.2.解释加粗的字词
孰为汝多知乎
及日中则如盘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及其日中如探汤 孔子不能决也 4.翻译下列句子。⑴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⑵孰为汝多知乎。
5.选文以两小儿的笑“曰”作结语有何作用? 答:
第六单元
《狼》蒲松龄 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暝,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本文选自
代小说家
写的短篇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缀行甚远()
(2)恐前后受其敌()
(3)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
3.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 4.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 5.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译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译文: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二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1.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2分)(1)其
一
犬
坐
于
前
。(2)禽
兽
之
变
诈
几
何
哉
? 2.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4分)(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3.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4分)我认为: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练习答案 第一单元: 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2.①对……感到诧异
②写,题上
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3.(略)
4.C
5、B
6、正面:A B C D F侧面:E 7.D 8.第一阶段: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9.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第二单元: 1.《木兰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 2.略 3.⑴只⑵奔赴⑶外城⑷记功⑸穿⑹度过,过 4.略5.⑴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⑵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⑶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⑷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依次是:叹息声、流水的声音、马叫声、磨刀的声音 6.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后一问意近即可)7.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意近即可)
8.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9.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重温女孩生活的喜悦心情,以及伙伴诧异的表情。
10.排比。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11.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12.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13.A 14.动作描写。表现木兰归来后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15.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16.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第三单元: 1.《资治通鉴》 政治 史学 司马光编年体2.B 3.(1)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⑴孙权对吕蒙说:“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⑵(鲁肃)很吃惊地说:“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但当涉猎
见往事耳
6、对话
睿智、关心下属;
直率
7.情不自禁的赞叹
吕蒙学有所成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8.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第四单元:一
1、《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清
张潮
笔记
林嗣环
铁崖,明末清初
2、(1)A;(2)C;(3)B:(4)D 3.
(1)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2)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认为可信。因为口技人的表演技艺非常高超,他已完全把听众带入了火灾的情景之中,就如看电影、电视一样,明知是假的,我们的心情也常随着剧情的变化而变化。听众有这样的反应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事。6.设想合理即可.如:我认为安放围幕有增加口技表演效果的作用,这样围着,易把听众带人情景之中。如果不围,就达不到这样的表演效果。
二
1、喂奶;不久,紧跟着;同时;全,都
2、众妙毕备。∥满座宾客
第一层: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第二层: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正面、侧面
4、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6、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
7、夹杂;即使;说出;大腿。
8、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9、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10、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11、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2、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第五单元:1.《列子•汤问》 列御寇 丘 仲尼 春秋 鲁国 思想家 教育家 2.A 3.D 4.⑴太阳刚出来清凉寒冷,等到了正午,它热得像把手神向热水里。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距离远的就觉得凉吗? ⑵谁说你见多识广呢?
5.显得生动,也启发读者深思:一个人懂得的知识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
第六单元:一
1、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
2、紧跟;攻击;像狗一样;打洞
3、D
4、“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6、(1)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2)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3)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二
1.D
2.D
3.(1)其一/犬坐于前;(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B
5.(1)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2)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声名狼藉(只要符合要求,写任何四个均可)
【文言文总复习重点篇目】推荐阅读: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11-25
文言文阅读总复习学案06-14
文言文基础知识总复习11-30
中考文言文重点句11-19
文言文重点句翻译汇总07-14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点展示11-10
七下语文文言文重点知识点10-27
中考文言文复习11-06
文言文中考复习试题06-25
高三文言文翻译复习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