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共10篇)

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2、体会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及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及以静衬动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

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来进行学习,采用“以读代讲”,“读议结合”,“读中想像”的方法。通过分层读书,层层深入:以读为主线,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发展,在读中创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方法;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

教学难点:

作者描写三峡不同景色的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搜集三峡的图片、有关音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旧知导入(大家能够背诵《长江之歌》么?万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它养育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而位于长江上游的三峡,群山对峙,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下面,就让我们走近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课题读解(写景)(三峡的秋景)

3、提出要求,初读课文(什么顺序)二.默读,解决字词困难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或同桌合作的方式解决字词困难。

2、解疑——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三峡美景的?(板书:时间。你从哪儿看出?板书

表示时间的词语:早晨、中午、下午、夜)

3、分组,深入学习(既然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那咱们就按时间顺序学习这篇课文。为了检验同学们的合作能力,我决定把同学们分为早晨组、中午组、下午组、夜晚组四个小组进行学习。至于学什么,怎么学,就看你的了。)

三、精读课文,体会美景

1、提出要求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善于收集信息的人,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下面请每个小组的同学们认真读文,拿出笔划出你需要的词语,拿出纸收集你认为有用的信息。)

2、自由读文,收集信息

3、汇报自己的发现,指导朗读(引导发言,相机板书:景物特点)

5、总结性的赛读,简洁、鼓励的评价

6、查漏补缺,集体读文,学习开头结尾,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水果飘香,首尾照应,点题“月到中秋分外明”。总分总结构)

四、深入细读,进一步体会三峡秋天的美。

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你的同桌听。(读的时候应注意对自己的感情、语速、语调、语气的把握)

2、展示读文,想象美景,体会修辞

五、总结(学生谈收获,老师加尾注)

(这篇课文中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向我们展示了三峡秋天的壮美与神秘。文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抓住了不同时间内景物的特点,使文章生动、具体。在今后的写作中,我们也应学习、运用这些方法,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

六、作业(选作)

喜欢朗诵的你,配乐朗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喜欢唱歌的你,用自己熟悉的旋律,配上自己填的词。喜欢画画的你,画出你心中的三峡。喜欢文学的你,可摘录本文优美的词句。

喜欢写作的你,可仿照文章的写作方法,写一篇《校园之秋》。喜欢旅游的你,为三峡写一段广告词,为三峡作宣传。„„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方纪

时间

特点

景物 早晨

新鲜、明丽

露水、橘柚树 中午

热烈、奔腾

阳光、长江 下午

平静、明亮

幽静、神秘

雾、长江

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 篇2

生:会背。

师:一起背一下。

师:这是写的哪个地方的景?

生:桂林。

师:同学们对这段文字之所以记忆犹新,是因为作者陈淼抓住了桂林特定的景物———山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缤纷的画卷。今天我们随当代作家方纪一起走进三峡,去体会抓住特定地点、特定时间写景的方法和层次,以及不同时间三峡之秋的美。

(板书:三峡之秋。)

师:我们这节课的阅读目标是(投影阅读目标):1圈点出体现三峡之秋特点的词语。2体会三峡之秋不同时间的美。

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准备用下面两种读书方法(投影显示):“一种是圈点读书法。一种是朗读欣赏法。”课本第一单元“阅读方法和习惯”中对朗读欣赏法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吐字清楚,今天我们再加上一条“读出感情”。圈点读书法呢,今天早读课我和同学们见面时布置了预习。下面我来检查一下,读书时我们应该圈点的内容有哪些?

生1:首先是生字、难字,概括性的句子,还有优美的、富含意蕴的词语、句子,以及自己感到有疑问的地方和重点段落。

师:她说的比较全面。下面,老师把课文读一遍。在我读课文时,请同学们圈点出(投影):“1表示一天内不同时间的词语。2第1、2、3段的总括句。”所谓总括句,就是能把一段中各个句子的意思总合起来,或小结此段中心意思的句子。

(师配乐朗诵全文。生边听边圈点。)

师:我读书时,许多同学都在圈点。下面检查一下,你圈点的表现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生2:秋天、早晨、中午、下午、月亮上来了、 中秋。

师:这是表示时间的词语,下面我把表示一天中不同时段的词语写下来,依次是……

(生齐说。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师:圈点出的总括句有哪几句?

生3:有“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师:嗯,这是第1段的总括句。其他段落呢?

生4:第2段的总括句是“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第3段的总括句是“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师:好,谢谢这两位同学。其他同学是不是也画出了这三个总括句?

生:是的。

师:还没有圈点齐全的同学,请在这些句子下面画上一条波浪线。秋天是成熟的象征,三峡的秋天,它的成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请同学们在第1段里找一找,做上标记。

(生圈点。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请那位女同学说说。

生5:“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师:还有呢?

生6:“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师:这一句也是写三峡秋天的成熟。这一段就是借橘柚树来写三峡秋天的成熟。请同学们看一下“读中提示”。

师:请你读一下。

(生7读“以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 ‘清香’写三峡之秋的‘成熟’”。)

师:从色彩和果实两个方面写三峡之秋的成熟的特点。

(师板书:成熟。)

师:“成熟”是三峡之秋的总特征。请同学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下。

生:齐读第1段。

师:注意“橘柚树”的“柚”读“yòu”,有的同学读成第二声了。

第1段中写橘柚树的色彩是通过橘柚树的叶子来表现的。橘柚树的叶子有什么特点呢?橘柚树的果实在这个特定的季节里又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把关键的词语圈点出来。

生8:“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师:他把句子给我们读出来了。其中“绿得发黑”是———

生:叶子的特点。

师:那“由青变黄”呢?

生:果实的特点。

师:文末交代了这一天正是———

生:中秋。

师:因此“散发清香”也是扣住了特定时节来写的。

师:我们明确了三峡之秋的特点,圈点出了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等不同的时段。我们四竖排的同学就是四个小组。从北往南分别对应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夜晚,请各小组自由朗读课文,讨论:1你们组所在时段三峡之秋的特点;2表现这一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学生分组研讨,然后展示。学生小组研讨时,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第一组同学来说说你们研讨的结果。

生9:“明丽”“早晨的三峡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师板书:明丽。)

师:请有词典的同学查查,“明丽”是什么意思?

生10:明净美丽。

师:请你再看看,在词典的上一页还有“明净”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10:“明净”的意思是“明亮而洁净”。

师:“三峡,早晨是一片秋天的明丽”这一段就三句话,“明丽”所在的这个句子又是这一段的总括句。请同学们考虑一下:另外两句,哪一句写了三峡之秋早晨的明净?哪一句写了三峡之秋早晨的美丽?

生11:第一句,“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是写早晨的明净。而第二句, “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是写三峡的美丽。

师:你给我们读出来了,能不能说说原因?

师提示:橘柚树上“仿佛撒了一层洁白的霜”。“仿佛”说明实际不是“霜”,那是什么?

生:露水。

生11:橘柚树被露水清洗后,显得非常洁净。

师:太阳一出来,露水消逝了,阳光下,绿叶金实,使早晨的三峡到处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望着这累累的果实,人们心中充满了喜悦。请女同学带着愉悦的感情读一下第2段。

(女生齐读第2段。)

师:女同学的朗读把我们带入了清新、恬静的境界。早晨,三峡是一片秋天的明丽,那中午的三峡是什么样的呢?请第二组的同学介绍你们的学习成果。

生12:是“热烈”,“中午的三峡则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师板书:热烈。)

师:读书时,怎样才能读出热烈的气息呢?

生13:语速要加快,声音要响亮

师:请你给同学们来读一下。

(生13读第3段。)

师:声音响亮,语速没有加快,还不能体现出那种热烈的气息。哪位同学再来试一下?

(生14再读第3段。)

师:他的朗读有了“热烈”的味道了。下面我来读一下,请同学们注意听。

(师范读第3段。)

师:请男同学一起模仿老师刚才的朗读把这段读一遍。

(男生齐读第3段。)

师:比刚才两位同学读的效果更好了。我们在读的时候突出了哪些词语?

生15:翻滚、呼啸、奔腾、激荡、跳跃。

师:为什么要突出这些词语呢?

生15:因为这些词语都突出了中午三峡之秋的热烈。

师:很好。这些词语在文旁的“读中提示”上给我们标得清清楚楚,我们也要把这些词语圈点出来,因为它们也是关键词语。同时,这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很会利用书上“读中提示”,这是我们读书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下面请全班同学一起读第3段,要力争传达出“热烈”的气息。

(生齐读第3段。)

师:只有这样才能读出感情。中午的三峡充满了秋天的热烈气息,下午的三峡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第三组的同学一起说一下。

生(部分):平静。

师:请同学们看看我们课本扉页的彩图,仔细观察这幅彩图,利用文中写景的方法来试着描绘一下这幅图的主要内容。

(生思考,准备。)

生16:黄昏,三峡里洒满了太阳的光辉,两岸黝黑的峭壁夹着江水,江面昏黄中夹着暗黑, 使三峡显得宁静而祥和。

师:这位同学抓住了阳光、两岸的山,还有江水等景物进行描绘,符合三峡黄昏的特点。

生17:两岸山峦的黑影高高耸立,江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显现出一片橙色;一条驳船在江中荡漾,后面留下一串波浪,在江面摇曳。

师:“摇曳”这个词语用得十分恰当。老师也来描绘一下这幅画面:西陵峡的黄昏披着透明的薄纱,把柔和的橘红色一直洒到江面上;两岸陡立的峭壁袒露着黝黑的身躯,紧紧地护卫着平静流淌的江水和缓缓前行的江轮。

师:读“下午的三峡”,就不能像读中午的三峡时那样语气热烈,要舒缓、柔和一些,请同学们小声地试着读一读。

(生自己小声试读。)

师:请一位女同学给我们读一下。

(生18读第4段。)

师:她读书时,语气舒缓,比较柔和,读出来的下午的三峡就相当的“平静”。

师:经过漫长的黄昏,夜终于来了。第四组的同学圈点的内容有哪些?

生19:我圈出来的是“沉沉欲睡”。

师:夜晚的三峡,为什么会给人“沉沉欲睡” 的感觉呢?

生20:因为“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亮起来,连同他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所以让人觉得沉沉欲睡。

师:课文中不仅写了渔火、灯标,还写了三峡夜晚的月(投影“三峡月夜图”),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幅画面,看看“三峡之夜”有何特点?仿照着老师对黄昏三峡之景的描绘,也试着用一段话描绘一下。

生21:在两岸陡峭的山岩里面,升起一轮明月,无私地把那银色的月光洒向那滚滚流淌的江水,江水摇曳着,把月光拉得很长、很长。

师:他给我们描绘了两岸中间升起的一轮圆月,还有它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银光,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很有味道。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文章的第6段,体会体会。

(生齐读第6段。)

师:同学们读得很整齐。下面来对照这幅画,想一想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这幅“三峡月夜”的?

生22:朦胧,清冽。

师:他说出了两个词语。同学们再想一想:

月光从山顶直泻下来像———

生:一道道瀑布,一匹匹素锦。

师:两岸的山呢?

生:墨一般地黑。

师:还有哪些词语?

生23:飞降。

生24:挂起。

生25:扑跌下来。

生 26:泻。

师:同学们找出的词语很多,对三峡之秋的月夜体会得非常深刻,也触动了我的灵感:“黑白分明的峡谷,两岸的群峰是墨一般的黑;而月亮好不容易爬到山巅之上,露出它那银盘似的脸,把它那清冽如水的光,瀑布一般地泻到江面上,因为它想到,今儿是三峡的中秋之夜”。

请同学们仿照第1、2、3段,给课文第6段加个总括句或者用一个词语概括也行。

生27:我加的总括句是“月光下的三峡神秘而美丽”。

生28:我用一个词“清冽”概括。

生29:我想用“壮观”这个词,因为它“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还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师:好,三个同学都说出自己对三峡之秋月夜的感受,我想借用其中的“神秘”这个词概括月下的三峡(板书:神秘)。当然,刚才那位同学用的“壮观”也可以,因为他说明的原因也很有道理。

师: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略)

师:下面老师给你们配乐,请同学们齐读课文,与作者共同分享三峡之秋的美景。不要忘记这节课的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吐字清楚, 读出感情”。

(生齐读课文。 )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的风景区——三峡。(看录像)看后简单说说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去三峡旅游过的同学还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感受谈一谈。

二、检查预习

读生字:橘(橘树)驳(驳船)

学生互相解词:

摇曳:摇动。

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三、默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1、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划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2、课文描写了一天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3、读读文章开头和结尾的话,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四、在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进一步提示: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全班讨论,得出结论: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青色而透明。

(4)夜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月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

小结:本文语言流畅、优美,请你读读你喜欢的段落。

五、指导朗读

1、朗读的时候还应想象文中描述的情景,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来读。在读不同的段落时注意语调、语速的变化。例如读早晨的三峡,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读中午的三峡,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2、朗读练习

附: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橘树明丽

中午——长江热烈

下午——雾青色而透明

夜晚——长江宁静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4

三峡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全长200多公里,河谷深切、两岸山峰秀丽、景点众多。尤其是中秋时节的三峡,愈发显出成熟、热烈抑或轻缓、安静的秋天的气息。你看,当秋色把橘柚树染成绿得发黑的颜色,累累的果实挂满枝头时,三峡便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作者从第2自然段开始,分别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向我们介绍不同时间段里三峡的景色特点。这篇课文的叙述顺序非常明显,是按时间顺序写的。每段首句做了提示。三峡之秋很美,描写三峡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的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建议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描写更生动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三峡之秋的秀丽风光,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绘的方法。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准备:图片资料、课件

备课人:初鹏

备课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断句

2、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

3、长江三峡由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本文的作者方纪对三峡的秋景的描写更是美丽动人,读了之后,仿佛置身其中。(板书课题:三峡之秋)

二、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三、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全班交流,读好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

五、进行课文朗读比赛

六、指导写字:

“累”字,上面的田字要写得扁些。

“耀”字左边偏旁中的竖钩不要写成竖弯钩。

“昏”字上面的“氏字头”最后一笔“斜钩”要写得稍微长过下面的“日字底”的横折,这样显得美观。“

驳”字的最后一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导入:上节课,同学们已经初步领略了三峡之秋的美丽,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进三峡,去感受三峡的壮观于独特。

二、学习课文

(一)默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在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画一画,说一说。

(二)在不同时间里,三峡的景色有怎样的不同?自己读课文,将你最喜欢的语句读好,一会请你来讲一讲,三峡美在哪里?

(三)汇报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及时指导,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体会感情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要读出喜悦之情。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要读得轻快一些。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朗读时要突出“翻滚、呼啸、奔流、热烈”等词语,有激情。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语速可以慢一些,温柔一些。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朗读时可以舒缓一些。

三、教师总结:本文文质兼美。文中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抓住了景物特征,进行了动静、粗细、远近等多角度的具体描写,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立体的、生动的“三峡秋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三峡、对长江的喜爱和赞美。

四、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五、积累好词好句,写在积累本上

板书设计:三峡之秋

时间特点景色

早晨明丽(露水橘柚树)

中午热烈阳光长江

下午平静雾倒影

三峡之秋教学反思 篇5

《三峡之秋》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母亲河”这一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长江三峡一天之中明丽、热烈、明亮、静寂的独特美景,与前面写孕育文明的长江之美、后面写黄河的雄伟壮丽的课文共同构成了一组美景图。作者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时间顺序,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描绘出绚丽多姿的长江三峡秋景。作者在文章中恰当地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长江三峡描绘的气象万千,充满生机和灵性。静心地品读着文章,就如同尽情欣赏着一幅绚丽壮美的三峡秋色图。全文处处流露出作者对祖国江河,对伟大祖**亲的赞美之情。学生们在学习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长江之歌》时,对长江有了初步了解,但是大多数同学没有去过,对那里的风景没有直观印象;即使去过那里的学生,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游览,并无细心深入观察,缺乏深层次的体验。因此,在学习本课时,有意让学生在读中发现,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体会三峡秋天景物的特点,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具体教学环节安排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读自悟,整体感知——交流收获,精读探究—————回归整体,深化提高————适当拓展,学用结合。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统领全课、简洁、重点突出的特点,它贯穿全文,是全文情感的线索,也是本课的重点所在。

通过上课,学生能根据教师的预设,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三峡秋天的总体特点。能按“找出描写景物,总结时段特点,找出美句批注,感情朗读领悟”四个步骤有层次地自主选择段落合作交流,分析作者的写法和运用的修辞方法,课堂上学生采用讲,画,圈、点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情况,效果良好。

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教材的挖掘还是不够深入,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不够。

2.课堂上教学的全面性,整体性体现不够,一部分学生没有得以充分的展现,少部分同学参与教学不够。

3.教师的基本功(普通话、教态、板书)需要进一步学习,练习。

课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6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3、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

【教学目标】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目标】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教学目标】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学生介绍三峡

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能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根据课前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报、交流)

1、可以介绍三峡的地理位置,老师将学生找到的地图投影,让学生介绍: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2、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其他资料。

3、引导背诵描写三峡的古诗,如:《早发白帝城》

三、整体感知

通过查找资料,三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那么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大家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轻声读课文。

2、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师生评议。思考,回答: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

3、以小组为单位,学习课文

出示自学要求:课文写了三峡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哪些主要景物?写出了三峡什么特点?

4、集体讨论汇报交流,师做好板书。

5、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哪个景物?你能读读吗?师生评议。

6、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结尾点明具体时间)

7、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8、配乐朗读:你喜欢哪一段就读哪段。

四、小练笔

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尚湖秋景》。写完后,出示一到两篇交流。

五、作业:

回家后,请你做一做小导游,将你今天领略到的三峡的景色介绍给爸爸妈妈。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峡的资料。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

1、自主读书。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

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自由吟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第三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2、板书课题。

二、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1、提出要求:读全文,选最喜欢的部分自学,在书上圈圈、划划、注注,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4、全班交流。

采用小先生讲课法:小组代表到台前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学生补充,评比朗读情况。教师适时点拨。

学生发言可抓住以下要点:

(1)总写三峡秋景,抓住了成熟的特点。通过橘树、柚树的叶子、果实来表现成熟的秋景。

(2)早晨景色,突出了清新和明丽。从晨露闪亮到露水渐逝,再到一片明丽,读者在感受变化时心情似乎也一片明朗。

(3)中午的景色,表现了热烈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

(4)黄昏景色,抓住了平静的特点。倒影林立的长江仿佛变成了一条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

(5)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两个自然段的笔墨,描绘了一幅静谧而神的图画。从入夜时的沉沉入睡到圆月高悬时的恍入梦境。渔火、灯光、光晕、汽笛,有光有声;月光、山影,有黑有白。再加上比喻手法的运用,呈现出一幅大写意的三峡夜景图。

三、朗读比赛。

可采用推荐、指导、教师参与等多种方法让学生参与朗读,加上及时的评价,使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再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四、教学小结:

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五、课后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北师大版《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篇7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让我们再一次随着秋的脚步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秋天景色的?能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地说一说吗?(生:课文先写了三峡秋天已经来临,然后按照早晨、中午、下午、夜晚的顺序描写了三峡的景物。)是啊,注意了写作顺序,文章就显得很有条理。【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2、思考:文章开头和结尾有什么作用?(开头总写三峡的秋天,充满了秋天成熟气息;结尾点明具体时间,告诉我们作者描写的是三峡中秋这一天的景色。)(板书:首尾呼应)

3、在这充满成熟气息的秋天,三峡的早晨会是怎样的景象呢?

二、学法指导,合作探究

1、请大家仔细地读一读写早晨的段落,想想这一段作者写了三峡早晨哪样最突出的景物?写出了早晨的什么特点?(板书:露,明丽)

明丽是什么意思?从哪里体现出了明净?从哪里体现出了美丽? 怎样理解“绿叶金实”?出示课件。(作者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又注意抓住早晨特有的露水变化的过程,结合对树和阳光的描写,充分表现出三峡秋天早晨那份明媚与靓丽。)

作者用二个句子具体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特点,然后用“明丽”一个词概括了其特点,所以我们写景物可以抓住细节用几个句子进行具体描写,也可以概括成一个词。(板书:总----分)

教师引读------早晨起来,看到晶莹的露珠,明媚阳光,看到这绿叶金实你有什么感受?(清爽、舒畅)

你想怎样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语调应是轻快的,这样才能把三峡明丽的特点展现出来。)指名读,评价,再指名读。

2、刚才我们学习了描写早晨景色的这一段,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段的?

3、学生汇报: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这个时段的什么特点。从哪些词句感受到这个特点的?刚才也带着自己感受朗读课文了。(课件出示学习要求)很好,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就用这些方法去学习后面三个时间段所描写的景色,大家选择你们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做好批注,待会在班上交流。

4、教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1)中午的山峡作者主要抓住了什么景物?写出了山峡的什么特点?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种热烈的感觉(板书:江水——热烈)

(出示课件)你感受到了吗?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

出示两句话:

“中午,阳光洒在群峰上,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

两岸峭壁。”

这两句话都是在写中午的热烈场面,你们觉得哪一段更好?好在哪里? 老师小结:A.“翻滚、呼啸、奔腾”这些词语,突出了江水那豪壮的气势,B.拟人句: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金色的铠甲应该披在威武的战士身上,跳跃应该是人的运动,这里用它们来写山峰和阳光,就赋予山峰战士威风凛凛的气势,赋予阳光人的欢快,烘托出这种热烈的气氛。C.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把长江化作一条巨蟒,咆哮奔腾、呼啸而去,所过之处,一片金黄,既写出了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麟),又赋予长江巨蟒的翻滚呼啸的雄劲、热烈的气势,更具有生命力。可见用上好的词语和恰当的修辞方法,文章会更精彩。读中午的三峡,怎么读?(语速应快一些,语气是热烈的)(板书:比喻拟人)

指名读,评价,齐读。(2)下午的三峡作者抓住的景物是什么?写出特点是什么?从哪里感受到了下午的平静?(板书:下午:雾——平静)

出示课件,你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什么词或句子?小结:在透明的薄雾中,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静静流淌的小溪,温柔可爱。如果中午长江是一个健壮的小伙子,那么下午时的长江就是秀美的少女?女生读下午语句,男生读中午的语句。

(3)在写夜景时,作者用了两个自然段给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在第一幅画面里先写了什么?(渔火、灯标、汽笛)第二幅画面是三峡之月(板书:渔火、渔船、月——宁静)

师:中午的长江让我们感受到它是那么热烈。那么,下午和夜晚的长江又是怎样的情景?谁注意到3-5自然段中描写长江的语句。(指名读)

课件出示:

◆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带子。

◆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师:小声读读这三句话,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师:第二句谁来读。指读。预设:读得好评价:读得真不错,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读得不好评价:让长江流淌得再轻缓一些,你再来读读。你读出了长江的这份平静。

师:第三句谁来读?指读。

师:长江的眼睛是什么?(渔火、灯标)。

师:夜深了,这儿亮起来,那儿亮起来,人们睡了,长江睡了。一切都归于寂静。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师:同学们,把它读得轻些慢些,不要打扰了这份宁静,好吗?一起试试。师:长江睡了,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引读),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引读),师:“摇曳”是什么意思?(摇动、摇晃)

师: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生: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

师:同学们,渔火和灯光的倒影随着江面晃动,江面宁静不是被打破了吗? 既然作者想写夜晚三峡之宁静,为什么要写汽笛声?

师:这就像王维在《鹿柴》中写的那样,空荡荡的山谷非常寂静,人的声音更能衬托出山谷空灵寂静。

师: 这中写法就叫(板书:以动衬静)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习作中使用这样的方法。

师:长江中午热烈,下午平静,夜晚宁静,真是变幻莫测啊!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它的变化吗?(生练读,请读)回归整体。

(4)再次感受夜晚月光下的三峡神秘之美。

师:说到这宁静的三峡的中秋之夜,有一样景物不得不提。那就是——月亮。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课文的第六自然段,边听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来说说,此时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预设:生:我看到月亮慢慢地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洒满了三峡。

生:我看到起先四周还是一片漆黑,月光是突然间才有的。感觉到了月光,再抬头一看,圆圆的中秋月亮就已经挂在山头了。

生:我看到了月光一泻千里的情景,四周的景物,悬崖、树木仿佛一下子都变得温情而柔和了,我也好像陶醉了。

师:是啊,多么独特的三峡的月色啊!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样的月色吗?

生:神秘、神奇、美妙、迷人、皎洁、令人陶醉

师:是啊,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皎洁,如此迷人,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能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现出来吗?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段话。(指名读)

师:月光如水,就像一道道瀑布凌空飞降,直泻而下,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下来。多么神奇美妙的三峡秋天的月色啊!谁来读?(视学生的朗读进行点拨)。

师:读到这么美的一段话,你想说点什么?只有三峡才有如此神奇美妙的月色,让我们仿佛进入了梦境,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展示出来吗?(指名读)(读夜晚的三峡,语速应慢下来,体现三峡的宁静之感。)

四、总结全文,交流收获。

1、老师小结:三峡的秋天就是这样多姿多彩,作者抓住有代表性的景物用细腻的文笔,形象的比喻和拟人,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色,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卷。

2、下课后,大家像丁丁冬冬那样,把你的收获写在“我的视角”里。

五、课外延伸,感悟运用

1、秋天的三峡,有时热烈,有时平静;有时明丽,有时朦胧„„真是气象万千。三峡的神韵又何止这些呢?你想更多地了解三峡的奇异风光吗?我们可以读一读刘白羽的《长江三日》、余秋雨的《三峡》。

2、作者将这么美的三峡景色写了下来,让我们读了如临其境,模仿本文写法,写一个片段:《校园秋色》或《水城秋韵》。

六、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早晨:露——明丽

按时间顺序写 中午:江水——热烈

首尾呼应 下午:雾——平静

总----分 夜晚:渔火、渔船、月——宁静

比喻和拟人

三峡之秋名师教学设计 篇8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三峡秋天的景色特点。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境导入,整体感知

师: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方纪笔下的《三峡之秋》。【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峡”是什么意思?(峡:两山夹着的水道。)“三峡”在哪儿呢?2、关于三峡你还知道些什么?介绍资料三峡位于长江中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主要景区: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养育了炎黄子孙,滋润着华夏儿女的心田。长江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圈。

古往今来,关于它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唐朝最伟大的诗人李白就曾这样写过《早发白帝城》这首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吟诵:三峡到底有什么魅力吸引无数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播放课件)

二、交流感悟,感受美

(一)初读课文

师:现代作家方纪笔下的三峡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要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师:谁来说说三峡的秋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成熟、美丽

师:是的,三峡秋天的美,无处不在。(板书:美)

师:那课文又是按什么顺序写出了三峡秋天美丽景色的呢?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

师:对了,请同学们用横线画出体现时间顺序的词语,谁找到了?

师:你们真会读书!课文就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到夜的景色。板书

(二)深入精读

师: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第一自然段,找到三峡秋天总的特点。

师:从橘柚树的哪些变化中,知道三峡的秋天来了?

生:叶子绿得发黑,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散发着一种清香。

师:作者正是抓住了橘柚树的变化,让我们知道: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1、早晨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走进三峡的一天,从露水闪耀的清晨开始,去细细品味它的魅力。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三峡早晨的段落,想一想哪些景物可以体现三峡早晨的美?

生自由读,交流汇报。

说峡风有些凉意。我觉得作者说得很对,秋天的风吹来让人感到有点凉,要是风大一些,我想橘柚树上沉甸甸的果实会随风摇晃,可能还会掉下来。

师:在这种环境下,你想做什么?

师:是啊,三峡真令人向往!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三峡早晨的特点吗?

生:明丽。

师:的确,在橘柚树的变化中,让我们感到早晨的三峡是明丽的。(板书:明丽)

师:早晨的三峡,色彩斑斓,明净艳丽。老师觉得三峡的早晨就像一首独奏曲,你们听(播放音乐)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生自由练读。

师:谁想把你感受到的美,读给大家听?其他同学闭上眼睛静静聆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我仿佛置身于峡谷,感受到一股凉风。

生:我好像看到了满山的橘柚树,好诱人啊!

师:大家看,和你想象的一样吗?共同读

师:我们刚刚学习了三峡之秋早晨的这一段,你们说说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这部分?

生汇报学习方法。

师:大家学得很用心,,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些要求,小组去自学后面的三个时间段,一会儿进行汇报。出示

2、中午

师:好,我们先学到这儿,谁来读读三峡中午的景色?

师:谁愿意把你的感受和大家一起分享?

师:谁能把你感受到的热烈读出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男生齐读。

师:刚刚我们还沉浸在三峡中午热烈的气氛中,此时太阳渐渐西斜,已经是下午了。请同学们默读下午的这部分,想想下午的三峡有什么变化?

师:看看这段话,哪个字能体现出影子的动态?

师:对,“拥”形象地写出了影子的动态,也显示出雾中三峡的宁静。此时,笼罩着一层雾的三峡就像一位穿着纱衣的仙女,朦胧而优雅。

4、夜

师:走过白天的明丽和热闹,三峡的夜终于来了。想一想,三峡的夜又给你带来哪些特别的感受呢?

师:岸边的渔火是亮的,夜是暗的;驳船是动的,夜是静的。以亮衬暗,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形象描绘出宁静和谐的夜。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读出夜的宁静来。

生读文,互相评价。女生齐读。

师:当一轮明月渐渐升高,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谁来读读第6自然段。

生读文。

师:在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月亮是夜的使者,给你无限向往,谁能读出月的神秘?

生读文,评价。

师:谁还读懂了不同的?

师:作者用了“像……又像”两个比喻,把月光的清冽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你能用“像……又像”说句话吗?

师:作者也正是抓住了月光的特点,运用生动恰当地比喻将月光的美,描写得淋漓尽致,

作者以动写静,让文章更生动。我们细细欣赏了月夜,体会到月亮的色彩、形态是那么素淡优雅、超凡脱俗。那你能把你体会到的美,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生读文,互相评价。

师:这么美的月夜,老师也想读给大家听,行吗?范读

生齐读,配乐。

师:真令人陶醉!老师仿佛看见一轮明月高高的挂在空中,这一天,正是--中秋。课文结尾点题,首尾呼应。中秋的三峡时而宁静轻柔,时而翻滚呼啸,能够随时间不停地变换自己的身份,从容大方,变化自如,所以作者说三峡的秋天充满了--成熟的气息。

三、积累内化,回归美

师:三峡成熟的美在作者笔下是多姿多彩的,让我们赞叹不已。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美呢?

生: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

生:观察仔细,抓住景物特征。

生:作者喜欢三峡。

……

师总结: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怎样的感受?把这句话写在书上。看来同学们对三峡的美感受都很深,纵然我们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尽对三峡的赞美。课后让我们再有感情地读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落背一背。

再去找一些描写三峡的诗篇进行补充阅读,我相信大家还会有别样的感受;行万里路,胜过读万卷书,如果将来你有幸亲眼目睹三峡的风光,还会有更深的领悟。三峡,以它那迷人的风光吸引着无数中外来宾,而三峡工程又会给三峡带来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展开调查,并相互交流。

三峡之秋教案 篇9

探究学习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三峡之秋

探究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了解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能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等活动,培养探究能力和想象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

探究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描写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特点,学会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探究学习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探究学习的过程:

一、谜语竞猜,赏图入境——观景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猜一个字谜。“一边碧绿,一边通红,一边怕雨,一边怕风。”同学们动动笔,写写看。

(生猜)

师:很好,是秋天的秋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秋天的景色,哪里的秋天呢?同学们请看视频。看完视频,说说你的感受。

(生说)

师:是啊,三峡那里群山耸立、雄奇壮丽,好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而三峡秋天的美景更是美不胜收。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方纪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学习小资料的作者和三峡的简介。

(设计意图:谜语,图片引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更容易有想要探究课文内容的欲望。)

二、字词过关,品读感悟——赏景

师: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峡之秋的?并画出体现顺序的词语。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都很认真。谁来说说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介绍三峡之秋?

(生答师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

师:是啊!课文按时间顺序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风光秀丽的动人画卷。为了更好地欣赏课文,我们先来扫扫雷,把生字词认认读读看。请同学们也动动笔,写写看。

(出示词语:橘柚树,陡峭,果实累累,闪烁,金鳞巨蟒,荡漾,光晕,驳船,摇曳,朦胧,宛若,谷壑,清冽)

师:同学们说看看你们喜欢哪个时间段的三峡。(生说)

师:看来,同学们的欣赏角度不同,审美趣味也不一样,下面请你们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组合成小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合作学习、交流探究。今天我们学习一下早晨,中午,下午的三峡。请喜欢早晨,中午,下午的同学分别入座第一,二,三组,分别命名为“晨之秀”,“赏午景”,“午后行”。

(设计意图: 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字词是第一关,通过认认,读读,写写加深记忆。小组合作学习是新时代课堂的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带有目的性的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清晰。)

三、小组学习,合作探究——议景(重点)

师:新课标提倡我们自主学习,现在同学们是课堂上的主人了,老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接下来三个自然段,就靠我们同学集集体智慧自主探究学习。

(点明季节:秋天。景物:橘柚树。从叶子和果实写出三峡秋天成熟的气息。)师:在自主学习之前,老师给你一个阅读提示,请看屏幕:

问题导思:

(1)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介绍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2)三峡的早晨(中午、下午)给你总的印象是什么?(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探究结果展示:

师:好,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展示出来,看看哪一组同学先发言。(1)“晨之秀”小组

1、学生汇报

(板书:明丽)

2、学生朗读 师:听了你们精彩的汇报,你们能通过朗读把三峡早晨明丽的景象表现出来吗? 小组齐读

(2)“赏午景”小组

(板书:热烈)

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请看屏幕

你们一定也被这热烈的景象吸引了吧,谁来把这热烈的景象读出来? 个人读——小组读

师:让我们满怀激情,一起来把这三峡之秋的热烈气息朗读出来吧!(齐读)

师:其实现在我们很不容易看到这样的情景了,因为三峡工程的修建改变了长江三峡的面貌,“高峡出平湖”,三峡展现出了新的美。

(3)“午后行”小组(板书:明净)

师:下午的景色这么明净这么美丽,谁来读读这段?(个别读——小组读)

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了三峡之秋早晨的明丽,中午的热烈以及下午的明净。从早到晚,长江三峡给我们展示了它不同风格的成熟之美。你们喜欢三峡 的美景吗?你喜欢什么时候的三峡,你就读读相关的段落,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读出来。

(设计意图:分小组探究,全班一起学习,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感受美的能力。)

四、诗情画意,拓展交流——说景

师:大家已经非常了解三峡秋天的美景了,其实三峡那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迷人的景物。我们很多同学也从不同的途径搜集到相关的一些资料,你们愿意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吗?

(生说)

(设计意图:课外拓展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时间短,但日积月累,效果也是非常可观的。)

五、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学习得很不错,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听听课文录音,再次感受一下三峡各个时段的美,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三峡的夜色。

(设计意图:总结回顾,离开课文,用心去感受三峡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并仿写一句。2.选做:

小练笔:描写家乡秋天的景色。

(三峡之秋是美丽的,三峡的景色是迷人的。我们家乡的秋天也是美丽的,也是迷人的。同学们,快快拿起笔来把你们眼中的家乡美景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方纪

成熟

品三峡之秋 篇10

品三峡之秋

向 迅

到三峡,是潜伏于心底很久的愿望。随着时间的拉长,那种愿望变成了一股力量。它拔弓似的强度迫使我下定了决心,不能再推移了。

和朋友从荆州古城出发,向祖国腹地上鲜明的一点疾驰而去。心情难以平静,如那滚滚而去的车轮,急切地想见到它的面貌了。心率随着车窗外飞逝的平原景色渐渐加快,并在心中算计着:等待我的将是什么样的画面?

平原消失,路过丘陵,渐渐有了山的轮廓。看到了山,希望值变大了。宜昌在夷陵山区,三峡更是山与水组合成的雄奇而秀丽的景色的地方。山,给人一种亲切之感,此刻,她正以博大的胸怀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窗外的山渐渐地高大起来,云蓝起来,眼中绿了起来,心也跟着舒畅起来。山区适宜养眼,在短短的时间内眼角便有了长期居于都市从未有过的湿色。风,从车窗缝里吹进来,给人一脉清新,一脉自然的情怀。还有那些正劳作着的山民,如同古代的闲情逸士,以天生自然的清高冷漠地看着打扰他们“桃源”的现代化交通工具。

车行不过两小时。关于古代与现代化问题的思考还未来得及完成,宜昌市已经呈现于眼前。人称“小武汉”的宜昌市给人的第一感觉:一颗于长江边几年之间璀璨起来的明珠,颇有几分山城都市重庆的影子。道路宽敞明丽洁净,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稻花香、关公坊的商业广告比比皆是,凭这一点,可以看见整个宜昌市的缩影。经过长途的山水跋涉,宜昌无疑开阔了一个靓丽的眼界。

夜晚,走在江风撩人的滨江大道,只见江中渔火与城市夜景交相呼应,水波起伏,灯光摇曳,很美。来往的轮船,美丽的夷陵长江大桥,如水的车流,给尽繁华之感。这繁华的一切,与夷陵山区的人民有关,与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有系,与现今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也脱不了干系。心踩着水中的灯光通道,在夜色中,远远地,远远地探望三峡。

秋天的夜,在江风中有点瑟瑟。和朋友坐在世界和平公园谈到半夜。我们在那里享受着江边的都市风情,为宜昌市秀美的风光、飞速的发展感到由衷地欣喜。心里暖和着,今晚要在宜昌市的怀抱里温柔地睡去,明天就要到三峡了。

翌日,起了个大早。从夜明珠乘车直奔三峡。

怕遗落车窗外的风景,我们紧盯着,就像怕遗落了自己的心一样。我们的心砰砰地跳着,为即将见到牵念已久的三峡。于呼啸而过的风中,于滚滚的车轮碰击声中,于兴奋的语言之中,我听到了自己脉搏的跳动,跳动的声音是那样有力,富于节奏,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车窗外,是深秋的景色了。由于车道的缘故,映入眼帘的差不多全是那种能反映深秋气息的植物――芒草。此时的芒草,已褪去了青绿的夏裙,换上了近乎金黄的秋装。特别是逢上芒花正浓,满山满坡银白色的芒花给人一派迷人的秋景,更给人一种刚劲虬拔的态势之美。久久地,我沉醉在那一片芒花的飘荡中。风吹过后,芒花倔强地站立着,犹如顽强的战士,站成车窗外脑海中一道道挥之不去的风景,站成一种至仁至善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后来者一年年花开,一年年逝去,给人美的视野,心灵上的颤动;它激励着山区的人民百姓扛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精神支撑,于芒花一年年的美丽中在湖北中西结合部创造了世界奇迹。

隧道一个接一个,芒花的影子在隧道的缝隙间时隐时现。它们已经扎根在了山区,扎根在了山区人民的心灵深处。近一个小时的跋涉之后,芒花的遒劲与长江的壮阔合二为一了。

那是第三次看见长江。第一次在荆州,第二次在宜昌市。荆州的长江在宽袤的平原,显不出应有的气势;宜昌市的长江在磨基山的衬托下,也显得过于秀丽了。只有三峡的长江给人一种气势来。山高水阔,也许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显出大手笔来,也才能造就出世纪工程来。

秋之长江,有一种冷漠的高傲。我在那里,再一次体悟了自然的博大。三峡大坝所在的一带长江,似乎有一种近乎神奇和雄壮的语言。那是人类无法模拟的和抗拒的。表面上风平浪静,内心里却在汹涌澎湃。江面不时行过的现代化大型轮船在江边看来也不过是沧海之一栗,岸边的.一叶苇罢了,几分钟的时间便在拐弯处消失。偶尔响起的几声汽笛,在长江空旷的峡谷里绕荡几圈,然后无声地融入水波。在那里,我觉得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得纳入她的胸怀,融入自然。站在空旷的江边,就如失去了重心一样,没有了方向感,只能在她的胸怀间或为宁静的思考,或为狂奔呐喊。面对眼前,把自己置身于自然,把自己置身于一捧江水一捧江沙。

我们在三斗坪下了车。那里已经不是过去边远的小村小镇了。现代化的街道,现代化的气象。隔江远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已经有了雏形。几座高楼大厦,五星级的酒店在群山在长江的映衬下有了几分特别的味道。规划好,设施好,三峡人民已经把梦托起,已解开了缆绳,扬帆起航了。

遥望三峡大坝,一流的设施已经足见规模。心情如江中的波一样,“一波未平,又起新波”,为眼前的壮丽而澎湃起伏。

我们没有从正门进入坝区,而是乘车到了立有“三峡石赋”巨石的地方。站在铁索旁,以俯视的角度观看世纪工程,大有曹操当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之豪气之感慨。宽阔的江流中,宽阔的大坝,建筑工程,来往的船只,薄薄的江水,在霞光的映照下给人前所未有的绮丽景观。放眼望去,高峡平湖在远方安稳地睡着。一种难以抑制的心情油然而生。那个时刻,我真想放声大呼,但是我的心已经彻底地宁静下来,没有丝毫的气息从嘴边传出。我把多年积攒下来的激动转化为了一时的缄默。我相信,在这歆慕已久的物象前,任何有声的语言都抵不过缄默。是的,在这种人工创建的“自然”面前,因它与自然同在的伟大,因它的壮丽,我无法把内心填满的内容用一句语言明确地表达出来。

久久地立在一片空茫之中,感叹着人民力量的伟大,变迁的历史,越新的时代。由人民崇拜自然到有计划有目的的改造自然这一历史性的飞跃所激荡的思绪在我的意识之外遨游着,带着我的灵魂潜入那烟波浩淼的江水尽头。

傍晚时,我们在三斗坪江边散步。晚霞落在江面,像给它染上一层红纱,红彤彤的,“半江瑟瑟半江红”。江面时有一种羽毛黑白相间的鸟来回飞翔,飞在水面,飞在三峡坝区的“橘子洲头”,甚是安详与美丽。立在堤岸,任江风吹摆衣襟,陶醉于母亲河傍晚的迷离之中。想写一首诗,来描绘眼前的景色,却同样畏惧于它的力量而放弃了,怕使它原本美丽的东西变得苍白而乏力。

向导说:你们来得正好,此刻五号闸门泻洪,景光壮丽得很呢!夕阳西下里,江水从闸门里奔涌而出。汹涌的气势如同古代战场战马齐嘶、战鼓齐鸣的场景。使人胸襟顿时开阔。这种气势的造就非自然而为,是建设三峡的工人赋予它生命,赋予它涌动的力量。

一天中最后的辉煌过后,便是渔火一片灯光普照的宁静的夜晚。坝区的夜晚是无所谓夜晚的,千万盏灯同时亮着,整个坝区的山水一片辉煌。此刻的夜色,当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夜色。夜晚住在江边的客栈里,听着窗外的声音,不久就安详地睡去了。原以为在一天的兴奋过后很难入睡的,没想到在短短的时间里就梦见了轮船。我想,这也是三峡的一种力量所在吧。

中学时代一位老师在他第一次乘上轮船游历三峡时吟出了陶渊明“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的诗句。当我踩着翌日的清辉立在舟头的时候,抱有同感。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乘船,而我,把它留给了三峡坝区的长江。仿佛真有一份缘似的,为它守侯了我生命中一段很长的时光。

清晨中,江面罩着薄薄的雾。当太阳从东边的山头露出来的时候,万道光芒直刺了下来。云,有了金边;雾,渐渐退去;江水,一漫金滩。在这些金色的光晕里,三峡坝区开始了新的一天。

在坝区街头,随处可见色香味俱全的黄灿灿的三峡齐橙,秭归齐橙;在舟头,看到的却是满山青翠。我惊讶于在秋的环境里竟然流露的满是春天的颜色。仿佛那里永远只有一个季节,永远饱蕴了深厚的希望。

收获之秋,希望之秋。

上个世纪,冯骥才先生写下了《三峡之秋》,没想到短短的五十余年过后,三峡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峡出平湖”也从诗词中走了出来,由预言变为了真实的景象。一江秀丽的景色因为三峡工程变得壮阔起来,不仅仅使景色具有壮阔的格调,更使民族增加了壮阔之气。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是秀美还是壮阔,景色永远迷人,三峡永远是三峡。

上一篇:林业站站长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金融企业会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