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警执法行为规范(通用6篇)
http:// 添加日期:2009-07-09 16:37:57 来源:法律博客 【大 中 小】
内容提要 规范执法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是辩证关系,规范执法有利于降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在我国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民警执法的法律依据存在不足,且犯情、狱情日益复杂;执法现状面临严峻挑战,监狱民警必须正确执行刑罚,有效保障罪犯法定的基本权利,只有这样才能既达到规范执法的要求,又能有效地降低执法中风险带来的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刑事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关键词 规范执法 降低 执法风险
当前我国监狱体制改革按照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权责明确、运行高效、制约有效的要求,朝着“全额保障、监企分开、收支分开、规范运行”的目标迈进,监狱职能趋于单一化,执法将更加公正、廉洁、文明、高效。监狱民警必须明确了解我国现阶段规范执法的基本情况,促进监狱执法行为规范,公正执法,促进自身在对罪犯执行刑罚的过程中降低执法风险。
一、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概念及规范执法在我国法制建设中的意义
规范是“标准,法式”或“模范,典范”[1]的意思,执法则指“执行法令,按律讯囚,量刑惩罚”[2]的意思,规范执法就是标准执行现行生效的法律,法令,条例和制度。
风险指人们在生产建设和日常生活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及其他经济损失的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3]。监狱民警执法风险就是监狱民警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遭遇能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执法错误和其他不测事件的可能性。
监狱机关,是我国执行刑罚的重要部门。监狱民警执法工作有多重要,清末的修律大臣沈家本曾经有过一段经典的论述:“监狱与立法、司法鼎峙而三,纵有完备之法与明允之法官,无适当之监狱,以执行刑罚,则迁善感化,犹托空言。”再言:“监狱尤为内政外交最要之举。”又言:“ 其监狱之实况,可测其国程度之文野。”[4]英国17世纪杰出的思想家温斯坦莱说过:“国家的管理制度包括三个组成部分:法律、胜任的公职人员,以及对这些法律的认真的执行。”[5]因此说,监狱民警执法是国家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监狱民警规范执法能有效推进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进程,完善社会主义法治。
二、监狱民警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现状和不足
(一)监狱执法过程中的法律依据现状
监狱法律体系是一个以《宪法》为纲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为核心,以《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法的相关规定为协调,以行政规章、条例、命令为补充,多层次、立体型的刑事执行法律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8条明确规定国家同犯罪现象作斗争的基本方向,其中的“惩办和改造犯罪分子”更是奠定了监狱法的基础,是监狱法律规范的起点,是监狱法律体系的特殊表现形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是一部全面、系统、专业的调整监狱工作最基本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明确规定监狱的性质、任务、职能,监狱管理的基本制度,刑罚执行的基本原则与运行机制,罪犯的法律地位与权利保护,未成年犯的行刑与改造,及监狱经费保障问题,是监狱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表现形式。
此外,还有国务院及其司法部和有关部委制定的用以调整监狱工作的行政法规和规章,是对监狱基本法律规范的延伸和补充,解决监狱法律中不够明确或者没有规定的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的细节性法律问题,为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提供更为明确具体的法律标准和要求。如司法部77号令,明确规定监狱减刑、假释的程序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有关刑罚适用和监狱改造罪犯条款是监狱法的一种表现形式。有关监狱行刑与改造罪犯工作的法律解释,也是监狱法律体系的表现形式。
(二)监狱执法所依据法律体系的不足
我国监狱法律体系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累已经基本形成,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监狱法律体系的初步健全。但是健全也只是相对而言,勿庸讳言,监狱立法、司法和法律体系的构建水平相对滞后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我国的监狱法律体系的滞后性显而易见,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监狱立法不完善、不配套,直到1994年底颁布的《监狱法》也仅7章78条,仅对监狱工作作了原则性规定,而国家其他刑事法律对监狱执行刑罚的规定却很少。
二是监狱没有取得刑罚执行机关应有的地位,无法形成与公、检、法同等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相互制约的关系,况且,刑罚执行权并非监狱独有,公安机关和审判机关对徒刑之外的刑罚分别行使执行权,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其主体地位不完整。
三是由此带来的监狱立法无法取得与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平行、衔接的基本刑事部门法的地位,影响了我国行刑法在法律体系中的效力。正是这种滞后性,造成了国家刑罚资源的浪费,也有违于现代刑罚更注重执行,重视刑罚效益的原则。监狱开展工作的条件艰难,就要影响监狱的安全与稳定。如丰富的实践经验、政策体系没有完全上升为更加规范科学细致的法律;又如监狱法的执行缺少细则,造成监狱法“有骨无肉”的状况;再如“日累积,月考核”的办法来考核罪犯,并无科学的依据,仅按照《罪犯奖惩考核办法》,实际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覆盖罪犯改造的全面过程,且有些条款随意性较强,分值上下程度较大。
三、监狱民警执法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监狱民警执法中最重要并被社会所关注的工作是围绕罪犯而开展的执行刑罚、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和罪犯权利保障,这也是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对象。
(一)依法执行刑罚过程中不断出现新情况并对法律进行挑战。
第一、监狱民警执法理念亟需转变。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对宪法进行修改,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明确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一条重要原则写入宪法,对监狱民警的执法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要求把保护罪犯合法权利不受监狱机关及民警的违法侵害落实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第二、监狱民警执行刑罚过程中有时缺乏正当程序的保障。如《监狱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罪犯的处罚包括警告、记过、或者禁闭,但没有规定监狱民警怎样做出这些处罚,需要经过哪些程序,罪犯不服处罚如何救济等。第三、监狱民警执行刑罚过程中依赖的法律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因我国目前尚未出台《刑罚执行法》及未建立执行官制度,加上监企没有完全分开的现状,监狱民警执法依赖的法律条款大部分需要地方法规或条例来补充,这就造成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自己的规定,每个监狱有自己的规定,甚至出现监狱的规定违反司法解释的情况。如《监狱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罪犯有于他人通信的权利,但来往信件应当经过监狱的检查,而基层监狱视自身的情况各有各的办法,有的每月二封、有的每月一封、有的无限止、有的按旬寄一封各不相同。第四、对罪犯减刑、假释限比例的限制,不符合法律的精神,给实际监狱管理也带来了无法调和的矛盾。根据浙江省《罪犯奖惩考核办法》的相关规定,罪犯月平均分值为10分,一般两年达成240分就可以获得呈报减刑1年的资格。但事实上,减刑、假释的年比例仅有20~30%左右,两年后有近40%的罪犯无法获得减刑奖励,如此长期积累,减刑矛盾非常突出。选择符合条件的罪犯减刑、假释不仅增加了监狱民警的工作量,而且往往也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之一。第五、对精神病犯,艾滋病犯等实施监管改造任务,缺乏相应的执业人员和治疗资质。给依法行刑带来较大的难度。
(二)对罪犯的教育的要求在提高,而教育难度在加大。
第一、监狱教育罪犯理念需转变。当前监狱职能趋于单一化,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对罪犯的改造质量,降低罪犯的重新犯罪率,这就需要监狱对罪犯的教育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进行,让罪犯回归社会能适应社会。监狱的教育将不再是以往单纯的政治、文化、技术教育。第二、监狱系统内部没有完全建立一支职业化的教育力量。目前的监狱民警既是管理者、执法者、生产监督员又是教育者、心理咨询员,对监狱民警都按一般的国家公务员进行要求和管理,没有进行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第三、押犯构成越来越复杂,分类教育滞后。监狱系统省一级已完全能做到男犯、女犯、未成年犯的分类教育。《监狱法》对教育的内容也作了明确的规定,第六十二条规定了思想教育的内容;第六十三条、第六十五条规定了文化教育内容;第六十四条规定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容;第六十七条规定了体育活动和文化娱乐活动教育内容,但这些教育属监狱内部亚文化教育,对回归社会适应社会有一定的作用却不能起到决定作用,能否进行分类个别教育并达到目的才是关键。某省2004年对回归社会人员进行调查显示,重新犯罪率较以往还是升高了。
(三)依法组织罪犯劳动的目的同现实的距离较大。
第一、罪犯劳动目的明确确定民警执法中劳动教育的方向。根据《监狱法》第七十条的规定,依法组织罪犯劳动的目的是“使其矫正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并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所以监狱企业在组织罪犯生产过程中,都要有利于矫正罪犯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会生产技能。第二、监企合一向监企分开过渡期执行罪犯劳动目的难度大。因为:一是监狱财政保障因地方财政有限,一些经费没有真正到位。以经济较发达的浙江为例,目前监狱财政保障度才达60%,更不用说西部欠发达地区。致使用监狱还需要从企业生产经营中来取得一部分经费,以弥补财政的不足。二是部分监狱企业还在追求经济效益,为监狱民警福利考虑;三是监狱的劳动生产硬件条件不能完全根据罪犯的具体情况,合理安排罪犯从事劳动。第三、对罪犯抗改或破坏监管秩序行为缺乏打击的可操作性,导致无病装病、小病装大病、无理取闹等软对抗出现。
(四)讲文明,保护罪犯的权利让部分民警的工作积极性受挫。
第一、部分监狱民警未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讲文明,保护罪犯的基本权利是监狱执行刑罚进步的标志之一,罪犯的法律地位包括权利和义务两个方面,即罪犯享有哪些权利、履行哪些义务,讲文明,保护罪犯的权利无非是理顺关系,纠正以往执法中的不足。第二、部分监狱民警法律知识欠缺。罪犯的权利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罪犯的基本权利:平等权、生命权、维护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的权利、人格不受侮辱、人身不受刑讯体罚的权利、通信、会见的权利、选举权、言论、出版的权利、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劳动权、休息权、获得社会帮助权、受教育权、文化权利、批评、建议权、控告、检举权、申诉权、婚姻家庭权利、继承的权利、辩护权、赔偿请求权等二十一项;二是基于罪犯的身份所具有的权利:法定情形的家属知情权、根据考核结果,获得减刑的权利、法定重大立功情节的减刑权、获得保外就医权利、特殊罪犯有依法享有特殊待遇的权利、娱乐权、依法释放发给证明书的权利、刑满释放后享有获得安置和就业的权利等八项权利。掌握和保障罪犯的权利和义务是监狱民警执法的基础,只有做到保障罪犯合法权益,执行过程中才能做到依法、公正执法。第三、打击罪犯抗改和破坏监规秩序行为措施软弱。以往有土政策和土办法解决问题,当土政策和土办法不能适应当前监狱执法环境时,却没有出台新的更加周全的方案和办法。成功的例子也有,如:浙江省第二监狱对罪犯陈某的破坏监规秩序行为,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狱内侦查,并由检察机关起诉,得到应有惩罚。
四、监狱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监狱民警在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
(一)监狱民警在执法中容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环节是计分考核、减刑、假释、保外就医。容易发生违规违纪问题的岗位是狱务部门中负责罪犯百分考核、减刑、假释工作民警、分监区领导、管教员、基层一线民警、狱务部门与监区正职领导岗位。
(二)监狱民警执法中存在的突出不良现象:第一,打骂体罚或变相体罚管教对象;第二,违规照顾“有关系”的管教对象,尤其是“违章使用骨干犯”造成“牢头狱霸”的现象;第三,在奖惩考核中营私舞弊或运用自由裁量造成事实上的执法不公;第四,收受管教对象亲属及委托人的钱物或接受宴请、娱乐、游玩等;第五,管教对象加班、劳动、调休时间,防止“三超”反弹的措施不落实的现象;第六,狱务公开工作不规范、流于形式的现象;第七,执法程序不规范、监督措施不严密,或民警没有直接管理造成执法权力隐性转移的现象;第八,一些基层民警执法素质不高、业务能力不强的现象。
五、监狱民警执法中风险造成的法律责任
监狱民警中执法中风险可以导致人身伤亡、财产受损、刑事处罚、行政处分和其他不测结果的可能性,对于人身伤亡和财产受损方面的预防,我国监狱系统已经做得比较成功。在当前监狱执法环境下,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错误执法而承担法律或行政上的责任概率越来越大。
(一)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的刑事责任有: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徇私舞弊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罪;虐待监管人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刑讯逼供罪;贿罪;徇私枉法罪;玩忽职守罪;敲诈勒索罪;,侮辱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拘禁罪;非法搜查罪等14项。
(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造成的行政责任有:散布有损国家声誉的闹事言论,参加非法组织,参加旨在反对国家的集会、游行、示威等活动,参加罢工;泄露国家秘密、警务工作秘密;弄虚作假,隐瞒案情,包庇、纵容违法犯罪的;非法剥夺、限制他人人身自由,非法搜查他人的身体、物品、住所或者场所;从事营利性的经营活动或者受雇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索要、收受、侵占罪犯及其亲属的财物;私放罪犯或者玩忽职守造成罪犯脱逃;刑讯逼供或者体罚、虐待罪犯;侮辱罪犯的人格;殴打或者纵容他人殴打罪犯;为谋取私利,利用罪犯提供劳务;违反规定,私自为罪犯传递信件或者物品;非法将监管罪犯的职权交给他人行使;人民警察违法使用警械、武器,造成不应有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对符合收监条件的罪犯拒绝收监的;对在押罪犯在监狱内的违法犯罪行为,应当立案侦查而不予立案侦查或者侦查终结应当移送起诉而不移送起的;发现在押罪犯尚有余罪、漏罪,不及时予以转报或者为其隐瞒不报,阻碍有关案件查办工作的;弄虚作假或者未按法定条件提请批准在押罪犯暂予监外执行、减刑、假释的;其他违法行为等19项。
六、规范执法有利于降低监狱民警执法风险
规范执法和监狱民警执法风险是一对辩证关系。规范执法能促进监狱民警规范执法行为,降低执法风险。
(一)规范执法的前提是不断健全法律制度,让监狱民警执法有法可依,从根本上解决民警执法风险的根源。
1994年《监狱法》出台,在监狱法制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监狱立法不能指望一次立法、一部法律一劳永逸,应当说,实践中,监狱法制与现实的需要远未适应,在监狱工作的一些方面,立法的不足还非常明显,监狱工作期望已久的《监狱法实施细则》至今仍未能问世,过于概括抽象的《监狱法》条文,在实践运用中,有时难以适从。由于缺乏对监狱立法理论的深入研究,《监狱法》完善程度不高,存在着一些明显不足,表现在调整监狱法律关系的规范不够齐全,在罪犯的教育改造、监管安全、社区矫正等方面,至今还没有专门立法;监狱是司法行政机关,又不是一般的行政机关,其司法职能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一般行政部门存在的区别,应当有专门的司法行政法律规范予以调整。应当采取措施,第一,提高立法规格,避免由于《监狱法》立法规格不高而导致的遵守不力;第二,尽快出台《监狱法实施细则》,使监狱民警能够真正理解《监狱法》条文的内涵与要义;第三,《监狱法》从颁布到现在将近十年,其中不少内容是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情况而作的规定,这些情况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相应地,对这些条文应当及时予以修改完善,做到已经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得到认真执行。
(二)规范执法的内涵要求监狱民警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在对罪犯执行刑罚过程中的法律知识,让民警执法中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
第一、规范执法是由民警去执行的,民警的整体素质决定执法的实际成效。第二、规范执法必须借助监狱内部监督力量,强化法制职能,应对监狱日益复杂执法环境的挑战。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监狱系统内部建立法制机构:一是帮助监狱民警提高监狱管理专业化水平;二是加强和完善监狱制度建设;三是对监狱民警的执法进行监督;四是为监狱应对法律事务出谋策划[6]。第三、规范执法要求民警提高自身素质,就是通过监狱内部机构的努力,开拓创新,集思广益,让民警在执法中对风险有充足的认识,并能利用法律武器正确应对新情况的出现。
(三)规范执法的具体要求是对监狱民警执法行为进行规范,对法律进行认真执行,促进民警执法中自觉降低风险。
第一、规范执法的具体要求是对监狱民警执法行为进行规范,规范办理建议加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保外就医、离监探亲以及禁闭、严管、戒具使用等执法环节;规范对罪犯日常考核、行政奖励及处分呈报、安排会见通信、服刑场所调动、工种安排等管理环节。第二、整改民警执法中存在突出问题目的是为了让民警对法律进行认真执行,按监狱内部法制机构建立和规范监狱内部的执法工作程序和执法责任制规范运行。第三、民警在认真执行法律过程中会最有效地降低执法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在进行监狱体制改革过程中,针对监狱民警执法的现状,健全法律制度,同时,通过监狱系统内部自我监督力量,对当前监狱民警执法的风险采取积极预防措施,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民警素质,达到降低民警执法风险目的。
参考文献:
1、《辞海》 陈道望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2、《中国监狱法制建设研究》 葛炳瑶 孟宪军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出版 2005年第1版
3、《优化监狱执法环境需要强化法制工作》 胡方锐 《浙江监狱》2005年第2期
4、《〈监狱法〉修改的几点思考》 裘佳其 林乐泉 《浙江监狱》2004年第6期
5、《实现监狱法制化的途径与模式》胡配军 江苏省司法警官学校
注释:
[1]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2]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3]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年版 辞海
[4] 清 沈家本 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十一日 奏请实行改良监狱折
[5] 《中外法律名言录》,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第10页
关键词:基层民警,执法安全,自我防范
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以国家的安全、社会稳定为前提, 而人民警察执法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服务。基层民警身处办理治安刑事案件、处置突发事件、调解各类纠纷的执法一线,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各种社会矛盾凸现, 基层民警的执法更加复杂化, 暴力抗拒执法、暴力拒捕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大大增加了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的危险性。当前, 各类涉枪、涉爆案件越来越趋于隐蔽化、暴力化, 基层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因公伤亡的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 在保证基层民警尽职尽责的同时, 如何确保基层民警执法中的人身安全, 最大限度的降低伤亡, 已成为当前公安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基层民警执法安全与自我防范十分必要
1、当今社会治安形势的变化, 增加了基层民警执法的危险性
当前,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转型时期, 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下岗待业就业艰难、拆迁纠纷不断、执法不公、徇私枉法等诸多社会矛盾凸现, 有些民事纠纷转为刑事案件, 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到了社会治安形势, 违法犯罪活动更是呈现出了新的特点。故意伤害、持械抢劫、绑架人质、爆炸等案件时有发生;阻碍警察执行公务、暴力抗法、暴力袭警等恶性案件上升趋势明显, 犯罪嫌疑人面对警察的执法, 非但不束手就擒, 反而使用暴力手段竭力反抗, 警察的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 过去五年, 全国公安系统平均每年有480多名民警因公牺牲, 数千名民警因公负伤。“天天有牺牲, 时时有流血”, 是当今公安队伍的真实写照。因此, 加强基层民警执法活动时的安全保障十分必要。
2、基层民警在主观上建立自我防范意识十分必要
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执法者, 警察有理由感到光荣与自豪。但这并不代表警察在处理所有案件时, 都可以高枕无忧, 亮明身份就可以控制全局。据分析, 造成警察执法伤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这其中有社会矛盾凸现、公民整体素质不高、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警用装备水平落后等客观方面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警察自身素质不强、执法水平不高, 缺乏实战中的自我防范意识等原因。如警察在日常执法查处交通违章、酒后驾驶、处理一般治安性案件的执法过程中, 面对情绪激动, 具有暴力倾向的嫌疑人, 如果警察缺乏自我防卫意识, 不能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及早预见嫌疑人的袭警行为, 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 那造成伤亡是必然的, 反之就可避免各种伤亡事故的发生。因此, 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和严峻的执法环境, 基层民警在执法中应当时刻树立起自我防范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 只有在主观上建立起自我防范意识, 才能通过观察及时预见势态的发展, 有效的控制犯罪嫌疑人, 保障警察自身的执法安全。
二、实现基层民警执法安全与自我防范的途径
1、增强自身素质是基层民警执法安全与自我防范的首要前提
这里所讲的自身素质, 是一个综合的概念, 是指基层民警业务技能、法律法规、心里素质、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的总和。古人云, “打铁先需自身硬”、“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就是从正反两面说明了自身素质的重要性。自身的素质是基层民警在执法活动中成败的关键, 是脱离完善的行动预案和先进的警务装备而单独存在的。随着公安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 基层民警的素质也在各种教育训练中不断地提高, 以应对日趋复杂多变的治安形势的需要。但在基层民警的实际工作中, 由于大量的案件和零星的琐事, 导致了自身素质的停滞不前, 甚至不进反退, 这就要求基层民警要不断加强学习与训练, 增强自身素质, 以适应执法活动的需要, 确保执法安全。
2、先进的警务装备是基层民警执法安全与自我防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里所说的先进的警务装备, 是指基层民警在执勤执法、依法履行职责等活动中, 必需的基本技术设备, 包括:武器装备、防护装备、交通装备、通讯装备、摄录装备等。自古有人云, “有备无患”, 这些装备在因对一般执法活动时可能难免大材小用, 但是在应对特殊暴力犯罪以及群体性事件时, 先进的警务装备的作用就凸显无疑, 不仅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还能最大限度的打击犯罪分子, 保护基层民警的执法安全。当今社会科技迅猛发展, 各类现代化装备也被引入到国内外的警察执法活动中。随着执法环境的日益严峻, 我国基层民警的执法装备也在不断的变化、更新, 并结合国外的先进做法, 改良自身的警务装备, 使之充分适应我国基层民警执法实际的需要, 成为基层民警自我防范的有力措施, 从而确保了基层民警执法的安全。
3、完善的行动预案是增强基层民警执法安全和自我防范的有力保障
行动预案是基层民警为应对各类暴力性、群体性、突发性案件而提前制定好的处置方案。随着犯罪分子犯罪手段不断多样化、趋于暴力化, 基层民警在执法活动中所面临的暴力抗法的情况不断复杂化。敌暗我明、敌众我寡、交通医疗、天气状况等因素都应当事先考虑到, 一旦发生暴力性、群体性、突发性案件, 应该在最短的时间内, 快速反应, 控制事态的发展。基层民警在制定行动预案时一定要注意结合本地区的地理环境、场所设施、民俗民风、多发性案件来制定符合本辖区特点的完善的行动预案。并集中时间对行动预案进行拉动, 熟悉行动预案的处置过程, 只有知己知彼才能保证警察在处置各种事件中从容应对, 在圆满完成任务的同时, 有效的保证警察执法的自身安全。
三、提高基层民警执法安全与自我防范的措施
1、积极有为地寻求立法保护, 强化对人民警察执法的法律保障
人民警察的执法活动, 从表面上看, 不缺《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 当初制定上述法律法规时, 立法者所面临的执法环境、治安形势与今日有较大差别, 特别是当前, 法制进程、国民素质的提高、和谐社会的建设等等, 尚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 在强调“人权保障”、增加对执法行为制约的同时, 也应相应地强化对人民警察执法者的“人权保障”。
2、严格法律规范, 提高公民素质, 严格执法, 严厉查处阻碍警察执法案件
通过各种渠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用严格的法律规范公民的行为, 使全体公民了解相关法律规范, , 实现人人懂法、自觉守法的目标, 为警察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严格执法, 对那些侮辱、殴打、谩骂、威吓、围攻执法警察等公然阻碍执法、暴力抗法的违法犯罪行为, 充分运用法律赋予的职权, 采取果断措施, 及时有效地给予坚决打击, 严厉惩处, 决不手软, 树立警察的执法权威, 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3、切实重视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 不断强化维权护警工作。
要坚持“从严治警”与“从优待警”有机结合, 要充分重视支持做好警察正当执法权益的保护工作, 爱警护警、凝聚警心;积极开展对内对外的维权宣传, 惩恶扬善。建立科学的维护警察执法权益工作新机制, 立足现实, 用足用好现行法律手段, 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以解民警执法的后顾之忧。
4、加强警用装备的投入, 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2006年公安部出台了《公安民警装备配备标准》, 在部分省市试点试配的基础上, 已全部装备到基层公安一线, 这无疑将大大提高警察的执法力度, 为更有效地打击犯罪、保护警察的自身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警务保障。警察单警装备一是体现装备配备尽早尽快到位, 并对装备的内容根据实际需要随时进行调整和补充。二是体现装备使用要到位。使用到位首先要“敢用”, 警察应依法使用单警装备, 不可将装备当作摆设。其次要“巧用”, 对警察单警装备的性能、技术要熟知和熟练掌握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 真正使警察单警装备在执法中发挥作用。
5、建立定期的教育培训机制提高基层民警自身素质
关键词:袭警;民警;执法能力;法律;法制观念;精神建设
当今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大,民心越发浮躁,以及个别人的目无法纪且某些人对于警察的误解致使袭警案频发。
就在刚刚过去的9月26日,四川广汉城区湘潭路四段发生交通事故,三车相撞,路虎驾驶员有酒驾嫌疑,这原本就应该是司机的责任,作为一个守法的公民,理应配合调查,悔过自新,然而该司机并不配合调查,反而叫来同伙将警察打伤并逃逸。
如果这只是一个个案,我们理应强烈谴责肇事者,严肃惩处以彰显法律的力量,然而无独有偶,回顾近年来的警民关系,我们应当发现,警察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从最开始伸张正义,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卫士,开始变为一种尴尬的角色,警察也从最开始的不可侵犯变为如今袭警案的频率呈上升态势,执法也饱受指责,其造成的后果和严重的社会影响也有所增加,从2008年7月1日在上海市公安局闸北分局内发生的杨佳袭警案,导致六名警员死亡、四名警员和一名保安人员受伤的重大袭警刑事案件。2010年的“12·9上海杨浦区袭警案”持刀伤人事件,造成3名警察和2名协警受伤。2011年1月4日,山东省泰安市山东科技大学附近发生一起歹徒持枪袭警案,事件共造成3名民警1名协警死亡,歹徒1人被捕1人自杀身亡,另有5人受伤。一幕幕惨痛的案件,使得我们不能再单纯的把袭警案看成是个人的一时冲动,而应该从更深层思考警民关系。
首先就民警的执法能力而言。执法工作方法是每个民警必须掌握的基本功,打不过、跑不过、说不过、讲不过的现象如今也是普遍存在的,而执法质量作为检验执法工作成效的标准,可以说是执法工作的生命线,执法的质量关键在于民警执法素质的质量。然而目前,基层民警队伍虽然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程度,但部分民警综合执法实战素质卻不容乐观。
由于理论知识和实战经验的局限,程序操作和法律文书的不规范,执法角色的不端正以及案件定性的模糊,致使部分民警的执法素质并不乐观。与此同时,民众对于警察的信任感降低,社会的角色的错位,导致民警在处理案件时很容易将矛盾纠纷引发到自身,引发当事人与执法者的对立,进而引起袭警案的频发。
从这个角度上讲,减少袭警案事件发生的前提,是提高民警的专业素养。只有掌握了足够的理论知识,足够强的实战素养,以及对法律法规的掌握以及熟练运用,才能冷静思考,应对群众的各种问题,晓之以理,使犯罪分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虚心悔过。通过与其他民警的沟通吸取前人的教训,并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充实自己,了解犯罪者的所思所想,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在面对罪犯时沉着冷静,理性地处理案件。
然而,凡事都需多个角度去审视,袭警案的多发不单是民警素质问题,更有社会法制观念的淡薄。“法制社会”这个词语在中国出现已经有几十年,然而中国离真正成熟的法治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亚里士多德曾说道:“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法律的制定本身就是一种日趋完善,逐渐剔除自身不足的过程。而就在如今并不能称之为完善的法律的基础上,社会又面临道德教育与文化教育的脱轨,思想政治教育死板而薄弱,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空泛,不能从根本上思考问题的关键的现象,造成了一些人道德水准下降,法纪观念淡薄。而就在这样的矛盾之下,虽然人人都知道法律的存在,但是真正能说出法律是什么,能遵守法律并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人却少之又少。一小部分人由于一时冲动,加之法制观念的淡薄,社会上出现袭击警察这样的违法犯罪行为也是必然的。
就此而言,想要提高社会法制观念,必须同时将完善法律和加强人民思想道德建设同步推进。建设和谐稳定的社会,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参与到制定符合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与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法律规范中去,从制定法律这一根本上减少不和谐的问题的产生,使公平、公正等原则、理念在法律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广大民众也应自觉遵从法律规范,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履行好应尽的义务,人人做守法的好公民。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和谐社会自能应运而生。
从袭警案中,我们看到的不应只是某个警察与罪犯之间的矛盾,也不应一味地从谴责罪犯的角度来看待袭警这类事件。想要真正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我们必须看到现有各个方面能力的不足。法律作为我们行事的准则,有其完善的空间。民警作为法律的执行者,也是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守护者,理应提高自身素质,扮演好人民卫士的角色。同时人民群众也应提高自身的精神文明素质,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这几者缺一不少,方能远离不文明甚至有危害的现象,建设和谐文明的新社会。
参考文献:
[1]王明平.《男子疑酒驾拒不配合调查 邀六“兄弟”围殴交警》.成都商报,2013年09月30日06:30 http://finance.people.com.cn/n/2013/0930/c66323-23081008.html
[2]百度百科:《上海袭警案》http://baike.baidu.com/view/4881126.htm?fromId=4880628&redirected=seachword
[3]维基百科:《杨佳袭警案》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7%B8%E5%8C%97%E5%85%AC%E5%AE%89%E5%88%86%E5%B1%80%E8%A2%AD%E8%AD%A6%E6%A1%88
摘要:派出所民警入驻消防部队熟悉、协助消防执法工作一方面能够提升地方民警的消防监督执法业务水平,另一方面能够加强派出所与消防部队的日常联系,进而提高辖区执法人员的消防执法质量与执法业务水平。入驻消防部队民警参与消防执法的工作模式,促进了民警与消防部队执法人员在工作上优势互补,从而同步提高了辖区内消防监督执法力量和水平,同时强化了消防部队执法的正规范化建设。
关键词:民警入驻消防执法创新
2011年,浙江省公安厅副厅长凌秋来在兰溪视察调研,在讨论到执法创新的时候,提出了解决消防部队与地方派出所执法中遇到的警力不足与执法水平不够等问题的方法。兰溪市公安局挑选了三名在职民警入驻到消防大队,专门成立了民警办公室,并制定民警在队协助执法的基本制度,经过近一年的执法实践表明,民警入驻消防部队协助消防监督执法对促进消防部门执法规范化建设效果非常明显,不仅让入驻消防部队的民警具备了消防监督执法的基本业务素质,提高了执法业务水平,成为各个派出所消防监督执法的“顾问”,促进了兰溪市各派出所民警的消防监督执法工作开展,同时在协助执法过程中促进了消防部队内部人员执法的严肃性,规范了执法工作。消防行政执法的现状
1.1消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基础,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消防技术规范、标准相配套,以地方性消防法规和政府规章为补充的消防法规体系。该体系为加强消防执法工作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1.2消防行政审批制度日趋规范
消防行政审批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为主,结合公安部制定的《建设工程消防监督检查规定》、《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火灾事故调查规范》和各部门联合制定的《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农村防火规范》等消防配套法规,进一步规范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提高消防监督检查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1.3消防安全责任体系日渐成熟
2009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完善了消防安全责任体系。该体系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明确了消防安全的责任主体,并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化的工作网络。一是消防工作是政府的责任。二是消防安全是各部门、各系统的责任。三是消防安全是单位的责任。四是消防安全公民要积极参与。同时,明确了消防监督检查的执法人员构成,对公安消防大队、各级公安派出所确定了监督检查任务,并对物业服务企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明确了需要履行的消防安全职责。公安派出所消防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
10年前,公安部发布施行《消防监督检查规定》和《基层公安消防监督工作建设规定》,对于公安派出所参与消防管理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近年来,地方派出所民警参与监督检查,壮大了消防行政执法队伍,但是,经济飞速发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任务增加,消防执法力量仍然跟不上社会发展带来的消防监督检查任务的增加速度。一方面,从观念上来讲,无论是参与或不参与消防管理的派出所,比较普遍的看法是:消防工作有专门的消防机构在抓。另一方面,就目前兰溪市公安派出所的队伍而言,普遍存在消防业务不熟悉的现象,有不少
民警,对消防工作从何抓起,感到无所适从,畏难、畏责情绪普遍。“清剿火患”战役打响以来,只有每个派出所民警都掌握丰富的消防业务知识,才能打有准备之仗。应当把派出所民警的消防业务培训工作放到首要的位置,并且要制订计划,分期分批的进行培训和轮训,不断提高其业务的素质,充分发挥派出所监督检查的力量。入驻消防部队民警参与消防执法的效果
3.1协办工程项目的审核、验收,提高业务水平。
兰溪市公安消防大队充分考虑入驻消防部队民警参与执法的业务水平,力求从实战中的锻炼来培养入驻民警的监督执法水平。一方面,大队主办防火参谋与协办民警讨论、研究项目的审核、验收中在设计、施工上存在的规范性问题,办案执法人员对照相关规范、条款对新建、装修的工程项目从规范角度上面审核、验收,使协办民警对防火规范、意识更加明确。另一方面,在执法过程中,要求协办民警掌握必要的规范技术要求,对一般的场所、厂房的设计规范要求有基本了解,从而能够深入理解消防法中提出的火灾隐患以及违法行为。
3.2参与日常监督执法,促进派出所执法水平。
民警日常开展的工作与消防监督检查有着地域、人员、场所等方面的共同性。民警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对本辖区的娱乐、住宅、企业、出租房等场所、单位有着多年的了解,对辖区内存在的火灾隐患能够及时把握并与公安消防机构人员共同处理。消防机构监督检查人员与辖区民警共同参与辖区消防监督工作,能够解决消防机构人员流动性大带来的对辖区情况把握不到位的弊端,从客观角度上明确把握辖区的火灾隐患,并做好相应的火灾形势研判,从而有针对性、有步骤的将辖区消防安全隐患及时消除。同时,浙江省执法规范化建设中提出了消防大队要建立并落实公安派出所消防监督检查工作分片指导制度和跟班作业制度,指导公安派出所扎实开展消防监督检查工作。通过民警熟悉监督检查工作的开展,同步达到对派出所民警开展日常消防监督检查工作指导与培训的效果。
3.3协助火灾事故调查,发挥协调能力。
公安部108号令《火灾事故调查规定》中对火灾事故的适用程序有着明确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的火灾事故调查对火灾调查人员的素质要求较低,工作量较小。然而适用一般程序的火灾事故调查,对调查人员的业务水平是一个考验,调查人员必须把握火灾现场,提取痕迹、物品,统计火灾损失,认定火灾原因,并准备应对执法案件复核的可能。入驻消防队的民警参与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能够及时联系分管辖区派出所民警,充分沟通、了解火灾事故现场人员的基本情况,并把握小范围内存在的社会矛盾,对火灾现场的社会关系有着较为客观的把握,有重点的寻找相关当事人进行询问并制作笔录,提高火灾事故调查的执法效率。另一方面,浙江省各县(市)区普遍存在多种地方方言,火灾事故调查中询问笔录的制作往往涉及年纪较大人员,消防部队执法人员在制作询问笔录时由于缺乏使用地方语言沟通的能力,难以准确把握被询人的思想变化。民警有着地域、使用语言的共同性,以及制作询问笔录的丰富经验,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被询问人的思想动态,提高询问笔录质量,同时也能够促进消防部队执法人员在本地区提高制作询问笔录的水平。
4入驻消防部队民警参与消防行政执法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执法过程中的执法对象、执法方式、执法目的与消防部门的执法过程中存在差异,导致民警多年的执法习惯与意识的转变存在一个过渡阶段,执法过程中暴露出对《消防法》、《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等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标准的理解不透彻,而导致在案件处理中对于处罚的依据、裁量的轻重有所疑虑,甚至在执法中采取回避的做法,直接影响了执法的严肃性。另一方面,入驻消防部队的民警在工作方式上不能很好的适应消防部队的工作规律,对经常性的夜学、夜查不能同步,对错时的执法案件处理不够及时,影响着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总结
【摘要】
孟建柱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民警察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必须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致力于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1)构建和谐的警民关系,是对公安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做好新形势下社会稳定工作的根本保证。随着公安工作的规范和发展,公安执法工作,尤其是“人性化执法”在公安工作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成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重要环节之一。“人性化执法”是法治框架下的自由裁量执法,应当切入现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中并遵循正当程序的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关键词】人性化执法;以人为本;和谐警民关系
一,把握概念、内涵,确保“人性化执法”的合法合理。
“人性化执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执法过程中包含人性化,以人为本,从“人本”思想入手,一切站在“人性化”的角度进行执法。严谨来说就是指民警在执法过程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充分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前提下,依据法律程序进行非歧视的、理性化的执法活动,其中既要做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又要做到热情、尊重、关爱、严格执法,要在遵循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人道的、理性的、文明的从事执法活动。人性化执法是文明执法的需要,也是公安部门所大力倡导的执法方式。那么,就具体公安工作实践来看,应从三个方面正确把握“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1,以执法公正为导向。“人性化执法”的前提是依法办事,确保公正。要保证执法公正,首先是适用法律要正确,这是实体公正的根本,人们依赖法律而具有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最终得以实现;其次是执法程序要规范,包括执法程序、执法方式、执法步骤等要具有正当性和合理性,以及涉及的每一个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都应依法受到公安机关的公正平等对待;最后是处理结果要公平,就是执法结果的公平与否是衡量执法是否公平的主要依据。尤其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对个体权利的维护与对社会秩序的保护发生冲突时,对社会秩序的保护就优先于个体利益的维护,这也是处理结果上公正的要求和体现。
2,以法律至上为标准。案情就是案件发生的过程和情况。法律虽然是刚性的条款,但是对待具体案件要具体分析,跳出案件看案情,弄清案件的起因是故意还是过失、案件的动机和后果能否为各方接受,案件发生的过程是否存在“人性化”的因素和条件,在改变执法态度、执法方式上,是否违背“法律至上”的精神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法治原则,只有在综合这些因素之后,才能做到“人性化执法”。
3,以群众满意为目标。“人性化执法”要求在执法过程中要体现对人的关心、尊重、理解、和关爱,是执法态度和执法方式、手段的转变,是对执法人员的更高层次的要求。它要求杜绝暴力执法和非人性化执法的存在空间,使执法人员的形象由凶神恶煞转变成为民、便民、亲民、爱民,也使执法目标得到人们的支持和尊重,相对人自觉配合执法人员的执法活动,从而取得理想的执法效果。公安
机关作为维护稳定的主力军,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在加强打
击防范,彰显“稳定是民生之盾”的同时,更应注重民生,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
益,确保人民群众满意。
“人性化执法”主要是针对行政执法过程中漠视人权的暴力执法提出的。从
历史角度看,由于我国几千年来都是封建集权制的国家,行政机关是集立法、司
法、行政为一体的高度集权的机构,由此造成了行政权力行使空间的膨胀和其它
权力行使的弱化,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使得行政权的行使经常与暴力相
联系,通常采用以暴制暴的方法来制止违法行为的发生,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
定。现代社会,虽然“人权”、“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的价值理念日益广泛地
受到重视和追求,但在行政执法中漠视人权的暴力执法现象还时有发生,背离了
以人为本和尊重人权的基本理念。由行政执法的非人性化而产生的上访事件和暴
力冲突事件层出不穷,暴露出行政执法中暴力监管的制度漏洞和矛盾。从更深层
意义看,我们还可以说它反照出社会发展与变革中公权力和私权利日益尖锐的对
立和冲突,背离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人性化执法”的提出恰恰在某种
程度上可以缓和公权力和私权力之间的对立与冲突,通过对相对人合法权益的尊
重和人文关怀,让相对人在正当程序中参与到行政执法的过程,双方共同协作、相互配合,使社会秩序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与和谐,由此可见公安民警在具体执
法过程中“人性化执法”的必要性。
二、探索“人性化执法”的发展方向
在推行和发展“人性化执法”的过程中如何不偏离方向,产生应有的效果呢?
笔者认为,应走出一个误区,处理好两个关系,加强三个建设,还有四个提升。
(一)走出一个误区。走出人性化就是人情化的误区。人性化不等于人情化,在推行“人性化执法”的过程中必须澄清这一问题。“依照法律法规规定的职权
和程序”是前提,“实现公正执法与执法效果最大化的统一”是目的。“人性化
执法”并不等同于“同情”和“法外开恩”,而是在“公正”的基础上寻求“公
平”,在“合法”的前提下争取“合理”,充分体现执法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二)处理好两个关系。1,处理好执法者与违法嫌疑人地位的关系。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执法者应该尊重执法对象,不得有态度上的歧视、言语上的训斥
等非人性化执法现象发生。2,处理好执法与服务的关系。执法与服务既对立又
统一,相辅相成,执法是手段,服务是目的,执法促进管理,管理才能更好地服
务。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在转变执法质量的同时提高服务水平。
(三)加强三个建设。1,加强队伍建设。“人性化执法”对公安民警素质的要求较高,既要培养民警的法律素养,又要重视民警人文素质的提高。2,加强
窗口建设。不断创新服务举措,为相对人提供优质的窗口服务。3,加强制度建
设。要用制度来制约权力,杜绝权力的滥用,形成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为公安机
关“人性化执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不偏离方向。
(四)做到四个提升。1,要提升民警的政治思想素养。思想是行为的基础,是执法价值取向的保证,要不断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增强民
警的政治观念和纪律观念。2,要提升科学文化素养。新时期的人民警察要具备
应对各种条件下的公正执法能力,不但要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还要了解各种形
势和宗教文化、风俗习惯、礼节礼仪等,这样才能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才能做
到公正执法。3,提升业务能力素养。要掌握业务新知识,精通法律条文,掌握
法律适用范围,才能有效杜绝执法不作为、乱作为或各种随意执法现象发生。3,要提升执勤执法的艺术素养。执法的过程也是一个执法艺术体现的过程。要加强
执法方式方法的修养和学习,转变执法观念,改进执法方式,不断提高执法的艺
术性,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被执法者心悦诚服,达到警示教育的执法目的。
三、结合案例浅析民警“人性化执法”与“人情化执法”的区别。
从“人性化执法”现状来看,大多数执法者并不明了其内涵,以为温情脉脉、有人情味的执法就是人性化执法,使人性化执法步入误区。人性化执法不等同于人情化执法,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下何为“人情”。
关于“人情”的定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解释为①人之通常的心情
事理:不近人情,人情世故。②交情;情面:做个空头人情,不讲人情,此事须
要托人情才办得。③人际往来应酬的礼节习俗:亲戚朋友多少人情客礼,哪里都
要顾到。④礼物:你许了我人情又不还。(2)另外还有一种名词叫作“人情资
源”,中国人的人情资源它可分为先天的和后天两大类,然后再分成各个子类,其先天资源是:血缘、地缘、性别(辈分)、家世等,后天有:联姻、财产、身
份、地位、权力、名望、金钱、关系、信息、品质等,这些资源和中国社会文化
背景有很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情资源甚多,意味着中国的“人情”丰富。从“人
情”来说,深者为本性,浅者为习俗,层层相叠,或真或假,或隐或显,最详尽的法律也不可能照顾周全。况且法律本系条文,与现实生活的丰富性相比,法律的安排总不能免于简陋之讥,这就是情与法的冲突。
“人性化执法”的正面案例:
遂昌县公安局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作为检验公安工作的根本标准,全体民警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小事做起,积极主动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在2010年全市社会治安安全感满意率调查中,遂昌县群众安
全感满意率达99.09%。自“大走访”活动开展以来,该局民警全警参与走访,深入企业、深入校园、深入群众,广泛收集社情民意,注重访贫问苦,为民解忧,进一步推进和谐警民关系建设。活动期间,该局多次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
动,组织广大民警向帮困户、结对人捐款捐物。同时该局又积极推行执法办案回
应群众制度,进一步增强公安工作的透明度。该局建立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回访反
馈制度,切实变群众上访为民警下访。民警主动登门回访,及时反馈信访事项办
理进展情况,做好宣传解释和教育感化工作,尽早实现定纷止争、案结事了,给
群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截止目前,该局对省委政法委认定的信访积案,化解率和
停访息诉率均达到100%。(3)
“人情化执法”的反面案例:
2008年11月22日下午5点多,北京市一名户籍民警张丽(化名)利用其
担任派出所内勤民警职务便利,趁在该所户籍室单独值班之机,变造他人的《准
予迁入证明》,后骗取同事的密码登录户籍管理系统,擅自为两名河北籍人员办
理进京户口并打印出户口本,致使该二人非法获得北京市户口。4天后,派出所
领导发现问题,找到张丽了解情况,张丽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据张丽交待,她离异后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比较困苦。遇到刘先生后,刘先生帮了她很多,她
非常感激。当刘先生让她帮着给同事的妻女办北京户口时,她多方打听发现正规
途径似乎没有办法办成。为了不让刘先生失望,一时冲动之下,她就利用职务便
利,通过触犯法律的方式来完成请托。因徇私情擅自为朋友的同事办理进京户口,张丽被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以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1年6个月,缓刑2
年。(4)
人性化执法既不是人情化执法也不是软弱执法,而是把依法行政的原则性与
人文关怀的灵活性相结合,它既不应当是行政主体对自身法定职责的放弃,也不
应当是行政主体对自身法定责任的推卸。强调和倡导人性化执法不是对相对人或
违法行为人无原则的让步和妥协,人性化执法只是执法态度、执法方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杜绝凌驾于法律和人权之上的暴力执法、无秩序执法和随意执法,法
律赋予执法人员的职权和职责的本质没变。人性化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违法行为的无原则的迁就,也不是减弱执法的力度,更不能将人性化曲解为法外施恩、人情
执法,如果该执法时不执法,利用人性化执法减轻对亲戚、朋友、熟人等的执法
力度,那么法律的执行将失去其公平的价值和威慑力,其必然结果就是消弱和亵
渎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因此,人性化执法有其必要的限度,不能随意扩大,对人
情的考量必须限制在合理性的范围,防止人性化执法演变为人情化执法,从而走
向法治的对立面。
四、结合笔者工作实际,浅谈如何做到“人性化执法”。
笔者现就职于六安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作为一名交警,常年直接零距离接触
人民群众,如果存在着某些急功近利的行为,表现为对执法客体重处罚、轻教育,重驱利、轻养成,重实体、轻程序,就会在部分百姓的思维定位上,认为交警执
法是出于利益驱动,是为了罚款,是看重经济创收。因此,执法客体中不时会出
现一些交通投诉和行政复议案件,严重影响了警民关系和谐,极大贬损交警形象,不利于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普及和群众文明交通素质的提高。相反,如果交警在执
法中更加注重“人性化”,对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人做到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大力
提供便民措施,使广大道路交通参与者看到交警为民执法的博大情怀,认清民警
路面执勤执法的真谛,感受到自觉维护交通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做一个文明守法
交通参与人。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提出几点交警人性化执法的意见。
(一)加大普法力度,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民警素质。1,要加大全民普法工
作力度,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守法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自觉配合和支持公安交
警的执法活动;2,要加大对惩治暴力抗法行为的宣传力度,捍卫法律尊严;3,要不断提高民警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树立以人为本思想,进一步强化执法为
民宗旨,突出人性化执法理念,加强民警的政治业务理论学习,规范民警执法行
为,确保民警在具体的执法工作中实现刚柔并济的执法要求,最大限度的体现以
人为本的精神。
(二)坚持法制建警,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监督考评。法律法规的不尽完善,无疑阻碍了人性化执法进程,涉及人性化执法的一些法律法规跟不上时代发展步
伐,就会使人性化执法逐步演变成为一种个人行为,缺乏制度规范和约束。因此,要坚持法制建警,不断制定完善法律条文,避免出现法律空白,确保人性化执法
良性发展。同时,要通过立法保障民警的执法权益,严厉制裁暴力抗法、袭警等
不法行为,以维护法律尊严。此外,各级公安部门要不断创新监督考评机制,强
化对民警执法规范化的监督考评。
(三)创新执法方式,广纳人民意见,确保群众满意。随着社会的进步,公
安交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单靠传统的经验执法和服务,已经无法适应现实工
作的需要,执法是否“人性化”,不能简单的由执法机关说了算,而是要看人民
群众是否能接受、能满意。因此,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开展执法和服务功
能的新方式,突出人性化执法理念。在出台人性化执法举措前,要尽可能的向社
会各界征求意见建议,举行听证,邀请专家、学者对人性化执法举措的合法性、科学性进行探讨,实现形式、内容和效果相统一,在细节上体现对人们的文化观
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的尊重和关注,从而制定出多数人认可、有
利于社会和谐的人性化执法举措。
(四)坚持文明执法,提倡热情服务,提升执法形象。1,要细心执法。细节
决定成败,执法中要注重细节,无论是与群众沟通,还是调查取证,直至作出相
应处罚,均须细之又细,用心做好群众工作,消除抵制情绪,避免发生摩擦冲突;
2,要耐心执法。交警执法的过程也是与群众交流的过程,因此执法民警必须要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克服一切不良情绪,耐心为群众办事;
3,要爱心执法。带着感情执法,要体谅人民的疾苦,把心交给群众,把根扎进
群众中间,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时时处处为群众着想,建立起亲民、忧民、爱
民、为民的不解情节,人心才顺,人民才服,才能赢得群众的理解、配合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摘选自公安部孟建柱部长在《求是》杂志发表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党的忠诚卫士和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2)摘选自《现代汉语词典》
(3)摘选自“全国公安机关—和谐警民关系网”李世勇《谈“人情”在公安工作
中的双重作用》第2页
(4)摘选自“全国公安机关—和谐警民关系网”李世勇《谈“人情”在公安工作
中的双重作用》第3页
准考证号:010108121143
第一条为规范交通巡逻民警执勤执法活动,提高公安交通执法管理水平,进一步完善执法监督,根据《公安机关执法质量考核评议办法》(公安部第60号令)、《江苏省公安局民警个人执法质量考核评议暂行规定》(苏公发[2007]187号)规定,结合本中队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交巡警支(大)队、总队各执法单位从事执勤执法、事故处理、违法审理等执法活动的民警应当按照规定建立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
第三条交通巡逻警察的执勤执法档案是指以书面、电子数据形式全面、客观记录民警执勤执法和办理案件行为和活动的记录资料。
第四条交通巡逻警察的执勤执法档案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考核民警执勤执法水平、工作绩效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与执勤执法质量考评相结合,可作为执勤执法民警考评、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等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第五条建立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公开、公平原则。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实行一人一档,由执勤执法单位负责建立,并确定专人管理、维护。
第六条各单位应当积极利用电脑网络信息系统,建立
和推进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的电子化。
第七条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应记载以下内容:
(一)交通巡逻警察基本信息情况;
(二)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和办理事故案件、实施行政管理行为等各项执勤执法工作;
(三)法律法规学习、培训以及执勤执法素质测评情况;
(四)历年考评成绩和档次以及交通巡逻警察个人年度执勤执法工作总结;
(五)涉及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的调查处理结论和反馈情况;
(六)被上级、本部门在执勤执法检查发现的执勤执法过错和执勤执法差错情况;
(七)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流转情况;
(八)所在执勤执法部门认为需要记载的其他内容。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的格式见附件。上述内容中未列入附件的,各交巡警支(大)队应根据所属公安分(县)局、处(局)关于民警执勤执法档案的有关要求建立档案项目,所属公安分(县)局、处(局)无明确要求的,应自行设计、建立相应档案项目;总队各执法单位应自行设计、建立相应档案项目。
第八条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中需要记载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处罚和办理事故案件,是指交通巡逻警察处罚违法行为和办理事故案件的类型和数量。
第九条执勤执法单位应根据交通巡逻警察的执勤执法工作情况,每季度或按照所属公安分(县)局、处(局)及市局有关规定,定期对交通巡逻警察进行综合测评。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工作情况综合测评也可由上级部门组织。综合测评由交通巡逻警察先期提出自评意见,单位作出最终复核意见。交通巡逻警察对最终复核意见不服的,可以按照规定向上一级机关申请复查。
第十条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随民警的工作调动作相应转移,并由新执勤执法单位继续考评。交通巡逻警察调入非执勤执法单位的,原执勤执法档案由新单位组织人事组织部门负责保管。
第十一条涉及交通巡逻警察有责的信访、投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国家赔偿案件,应当记入执勤执法档案,并附有案件的最终书面处理意见以及法律文书的复印件。
第十二条交通巡逻警察执勤执法档案的各项内容应当如实登记,对故意隐瞒真相,作虚假记录的,由上级部门按照执勤执法质量考核办法追究责任。
【民警执法行为规范】推荐阅读:
公安民警执法考试(中级)案例分析01-07
规范执法公正执法12-09
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心得体会11-24
执法人员行为规范09-09
规范执法监管06-01
对规范行政执法行为06-23
交警执勤执法规范09-28
规范执法行为专项整改活动总结07-26
交警执法规范化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