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共8篇)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篇1

双专业学号:47号

统计学原理

统计学是在统计实践的基础上,自17世纪中叶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学科。它是研究如何测定、收集、整理、归纳和分析反映客观现象总体数量的数据,以便给出正确认识的方法论科学,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统计学原理包括: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统计学的基本范畴、统计组织和管理、统计调查的意义和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法、统计整理的意义和内容、统计分组、统计分布、统计表、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变异指标、综合指标的应用、抽样推断的意义和内容、抽样误差、抽样估计的方法、抽样组织的设计、假设检验的意义与假设命题、假设检验方法、符合检验与秩和检验、相关的意义和种类、相关图表和相关系数、回归分析、指数的意义和种类、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因素分析、指数数列。

统计学主要又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这两种用法都可以被称作为应用统计学。另外也有一个叫做数理统计学的学科专门用来讨论这门科目背后的理论基础。[ 统计学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主要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收集所观察系统的数据,进行量化的分析、总结,并进而进行推断和预测,为相关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统计学主要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给定一组数据,统计学可以摘要并且描述这份数据,这个用法称作为描述统计学。另外,观察者以数据的形态建立出一个用以解释其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的数学模型,以之来推论研究中的步骤及母体,这种用法被称做推论统计学。它被广泛的应用在各门学科之上,从物理和社会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被用来工商业及政府的情报决策之上。

统计学是一门研究随机现象,以推断为特征的方法论科学,“由部分推及全体”的思想贯穿于统计学的始终。具体地说,它是研究如何搜集、整理、分析反映事物总体信息的数字资料,并以此为依据,对总体特征进行推断的原理和方法。

用统计来认识事物的步骤是:研究设计—>抽样调查—>统计推断—>结论。这里,研究设计就是制定调查研究和实验研究的计划,抽样调查是搜集资料的过程,统计推断是分析资料的过程。显然统计的主要功能是推断,而推断的方法是一种不完全归纳法,因为是用部分资料来推断总体。统计学是通过数据来进行分析和推断的。因此,统计研究的基础是数据。这些数据的特点是,对于每一个数据而言,都具有不确定性,我们需要抽取一定数量的数据,才可能从中获取信息。因此,统计学的研究依赖于对数的感悟,甚至是对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数的感悟。通过对数据的归纳整理、分析判断,可以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因为可以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可能是不同的。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统计学广泛吸收和融合相关学科的新理论,不断开发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深化和丰富了统计学传统领域的理论与方法,并拓展了新的领域。今天的统计学已展现出强有力的生命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长和不断完善,统计学的潜在功能将得到更充分更完满的开掘。对系统性及系统复杂性的认识为统计学的未来发展增加了新的思路。

由于社会实践广度和深度迅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的系统性及系统的复杂性认识也更加全面和深入。随着科学融合趋势的兴起,统计学的研究触角已经向新的领域延伸,新兴起了探索性数据的统计方法的研究。研究的领域向复杂客观现象扩展。21世纪统计学研究的重点将由确定性现象和随机现象转移到对复杂现象的研究。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将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提供新的思想。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方法是钱学森教授提出的,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将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家判断相结合,提出经验性的假设,再用经验数据和资料以及模型对它的确实性进行检测,经过定量计算及反复对比,最后形成结论。它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效手段,而且在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处处渗透着统计思想,为统计分析方法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统计科学与其他科学渗透将为统计学的应用开辟新的领域。现代科学发展已经出现了整体化趋势,各门学科不断融合,已经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由于事物之间具有的相互联系性,各学科之间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转移已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许多学科取得的新的进展为其他学科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模糊论、突变论及其他新的边缘学科的出现为统计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方法和思想。将一些尖端科学成果引入统计学,使统计学与其交互发展将成为未来统计学发展的趋势。统计学也将会有一个令人振奋的前景。

统计学产生于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学科相互融合趋势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统计理论与分析方法也将不断发展,在所有领域展现它的生命力和重要作用。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篇2

课程组建立起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自主学习网络平台, 尝试“《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的教学改革,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 构建“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学习”混合教学模式。 构建《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教学平台, 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参加、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通过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并建立合理的激励措施,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课程自主学习与面授学习混合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 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的课程, 是食品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 强调培养学生完成整个实验的设计、准备、实施、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等能力。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平台可模仿网上相关数理统计的资源建设, 如可汗学院的统计学公开课、DPS统计软件学习平台等, 再逐步完善以本课程多媒体课件、试题资源、视频资源、统计学习网站等课程资源, 开展人机互动、生生互动及师生互动, 加强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建设。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自主学习的有效开展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 开展分级分类教学, 比如第1至3教学周开展基于《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基础知识的教与学, 集中让学生学会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个性化学习方法, 第4至8周教学周则开展基于混合式学习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立体化教学, 加强网上题库、练习、问卷调查建设。 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公布各阶段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目标和考核标准等, 关注学生的反馈, 根据学生的需要, 调整学习内容, 完善合理的考评体系。 学生主要在校园网吧或个人电脑上完成自学、自测、自评, 教师可通过网络平台给学生布置一些与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活动, 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合作完成, 然后每三周花1课时的时间对单元学习中的难点、疑点进行解答及学习策略的培训等。 在这种“课下学习, 课上展示”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要帮助学生确定各阶段的学习任务, 组织学习活动, 提供帮助和指导, 发挥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2.《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 》课程内容教学法与实践运用混合

内容教学法是将特定主题和学术内容相结合, 针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在食品学科的应用性,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专业需求和学习兴趣, 选择内容和难度的教学材料, 开展主题式教学。 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文献资料、工厂设计资料、视频资料等, 讲授和各种主题相关 (食品生产的案例) 的公式、概念、例题等, 增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活动或任务, 避免让课堂落入“教师一言堂”的俗套。 因此在教学实施过程中, 除基于内容外, 教学还应基于任务和情境,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 借助各种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 创设接近于真实的教学情境, 开展基于任务或项目的情景式教学。 《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平台建设引入大量工厂、生产实习、学生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科研试验中的大量真实案例。 学生通过学习, 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和科研能力。

3.“网络交互式”学习与“网络探究式”学习混合

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 课堂上教师无法解决学生所有的问题。 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 我们可通过网络化教学平台搭建立体化答疑系统, 学生可将问题提交到答疑系统, 等待老师或其他学生解答。 对于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教师可将问题和回答整体公布到答疑中心, 供其他学生参考。 教师也可通过答疑系统提出自己的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除答疑功能以外, 一般的网络教学平台都提供讨论交流的模块, 教师也可通过微博、论坛等网络虚拟社区搭建师生交流平台。 教师可结合《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课程内容学习单元的内容, 设计一些话题, 而学生则通过发帖、跟帖等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 这种主题讨论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加深学生对所学单元内容的理解, 通过发帖表达自己的思想, 大大提高思维能力和学习效率。 针对结合课堂面授的任务驱动型的情景式教学, 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网络探究式学习。 在网络环境下, 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一定的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通过网络, 直接搜索数据库、了解最新报道、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承担的任务分工从丰富的网络资源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并与其他老师、同学进行交流, 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在此过程中, 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些有用的网站或链接, 并给予经常性的帮助和指导, 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期末考试评价”与“网上学习评价”混合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与“网络平台学习”混合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起学生的认知模式、学习方式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的变革, 因此我们要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 改变过去教师作为评价唯一主体的状况, 建立一套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实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和评价工具的多元化。

我们认为“期末考试”占60%、平时作业占15%、线上发帖次数占5%、网上参与活动表现占5%、线下课堂考勤占5%、线上学习任务占10%较合适。 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进行, 是期末考试测试。 “网上学习评价”主要以在线测评为主, 学生可通过网络教学平台提供的测试题进行经常性的测评, 在线测评成绩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线上学习任务10%) 。 此外, 网络平台所记录的学习时间、网络答疑、网络交互参与程度也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依据 (网上参与活动表现5%) 。 对学生的线上发帖次数作出评价 (5%) ,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及努力程度等进行连续性反思。 学生的考勤也应成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部分 (5%) 。不管采用何种形式、何种比例, 课程评价标准必须公正、清晰, 教师应在开展具体评价之前公布相关标准, 并进行必要的说明、示范和指导, 这既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公正、准确, 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明白自己应实现的目标。

形成完整的《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网络教学平台, 切实体现新型混合式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教学效果的增强。 通过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开展, 加强对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热情, 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更完善。

摘要:《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文进行了对该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的探索, 尝试课程内容自主学习与面授学习混合、课程内容教学法与实践运用混合、“网络交互式”学习与“网络探究式”学习混合、“期末考试评价”与“网上学习评价”混合。通过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开展, 加强对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课程建设更完善。

关键词:《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混合教学,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姬华, 卢士玲, 唐明翔, 等.对《食品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教学的体会[J].考试周刊, 2013, 48:172.

[2]姬华, 朱丽莉, 江英, 等.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J].科学时代, 2007, 3:134-135.

[3]卢士玲, 陈计峦, 姬华, 等.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探索[J].考试周刊, 2014, 89:5.

[4]吴长伟, 陈静, 邓红, 等.基于慕课的应用型本科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 2015, 3:57-59.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篇3

摘要:互联网技术对生活、工作的渗透,给《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混合式教育教学模式的施行提供了基础和条件,也增强了这种模式的重要性和开展的紧迫性。为此,文章具体探讨了MOOC下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方法。

关键词:创新;计算机基础;MOOC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3-015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高等教育格局的今天,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计算机课程以计算机本身作为学习对象,而MOOC的基础也是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两者的结合将会产生独特的优势,而MOOC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也将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MOOC的发展将为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而《大学计算机基础》的MOOC教学将势在必行,研究它的混合式教育,对于其他课程的MOOC深入有扩展和借鉴作用。

关于MOOC

2012年才兴起的MOOCs,虽然仅有短短一年多的发展时间,却已经席卷全球数十个国家。“慕课”运动的“三驾马车”――Udacity(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出的在线课程平台)和edX引领的“慕课”教学发展迅速:Coursera平台已有80多个教育机构提供了400多门课程,有400万名注册用户;Udacity和edX分别有28门和62门课程,有75万和80万名注册用户[1]。

“国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非常迅猛,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正日益显现。”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论坛上表示,“这值得我们在战略层面上进行深入思考。”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优劣分析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作为大学生的公共基础课,在学生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学会用新技术解决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决课程中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教学内容宽泛而课时有限的矛盾,开展基于MOOC的课程改革,采用混合模式教学使传统教学和网络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教学效果良好。

2.1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优势

2.1.1 改变了教学及学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针对与传统教学相比,MOOC教学方式大大地缩短了时间和空间距离,使得教师不用重复教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着互联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发展,使得线上教育转为无线教育成为可能。

2.1.2 让学生成为正真主体,更容易满足个性化的教学

学习的主体毫无疑问是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往往背道而驰,形成教师教为主体。导致学生无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恶性循环使得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而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的实现,使得学生掌握了真正的学习主动权。利用教学视频,学生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而不必像在课堂上教师集体教学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或因为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全由自己掌握,懂了的快进跳过,没懂的倒退反复观看,也可停下来仔细思考或做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老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2.1.3 增加教学的互动性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

在课堂上,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中,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当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教师会注意到部分学生为相同的问题所困扰,教师为了帮助这部分学生,就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辅导小组,教师往往会为这类有相同疑问的学生举行小型讲座。小型讲座的美妙之处是当学生遇到难题准备请教时,教师能及时地给予指导。

当教师更多的成为指导者而非内容的传递者时,教师也有机会观察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学生们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

在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开始认识到,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只是发布指令的教师。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当教师在学生身边和他们一起克服他们所遇各种学习中的困难时,他们会以他们最好行动来回应。

2.1.4 “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需要在课程设计中契合“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结合来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该模式依靠在线自主学习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辅,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2.2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的不足

2.2.1 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

对于学习者的自学能力及自控力,作为MOOC教学来讲,很难监控和监管,有些学习者自学能力强,学习进度快,且掌握的快;而有些学习者,由于从小接触的是传统的教育理念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离开学校和同学,没了学习的动力和氛围,很难融入学习,加之自学能力的又弱,往往一开始兴致很高,最终半途而废。这最终导致学员流失严重,而教学效果也往往很难到达教学目的。2011年秋斯坦福大学SebastianThrun教授开设的“人工智能”MOOC课程约有10万人报名学习,但最终完成的只有2.3万人[2],开展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仅能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通过混合的教学,既让学习者集中学习讨论,又能让学习者独自通过网络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而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干扰,也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的另一个诱因。尤其对于三本和大专院校的学生来讲,更是如此。上网就想到娱乐(例:电影、游戏等)。而想让他完成网络上的课程,学习者的自学能力的培养和自控力的把持就显得尤为关键。

2.2.2 单一的课程内容很难满足学习者的需要

作为正在发展的新兴网络课程模式,MOOC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学习者的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单一的课程内容很难同时满足数以万计的学生需求,必然会导致某些学习者感到内容艰涩难懂,而某些学习者又觉得内容不够深入,教师也难以根据全世界大量甚至矛盾的反馈实时调整教学内容[3]。

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建议

3.1 双课堂教授方法方式的转换

在课堂上讲授采用启发式和探索式,有些内容不一定在课堂上都讲,可以先不讲,要求学生课前查好资料,做好预习准备,课堂时间用于讨论。这样做,教师的工作量基本不会增加,只是需要不同的思路组织课堂活动。学生的课程成绩要强调讨论中的表现,不只依赖于平时作业和期末考卷的成绩[4]。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的学生自学能力,为网络课堂转换奠定了基础。

3.2 根据前沿动态技术发展更新课堂内容。

在大数据时代,微博、微信、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和可穿戴技术等新型热门词语的兴起,现代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思维产生了重大变革,因此课程内容亟需跟进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增加大数据和数据思维能力的培养[4]。

3.3 结合MOOC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师资队伍

MOOC教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对教师的要求提升了不是一点半点。它要求老师是一个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要求不仅具有很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而且能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指引学习者到达学习目的的主导者,而非按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教学。要求教师有“学到老,活到老”的教育理念,具备一定的更新知识的能力和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学习者所需,教授一些知识技能。真正做到对课堂的了如指掌和自由灵活的教育教学。

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教学方式的出现,即有优势也有不足,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就是计算机课程来讲,优势远远大于劣势。MOOC平台的蓬勃发展促进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变革,它必将会对我国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M00C的优势和不足,分析了MOOC对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了基于MOOC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混合式教育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混合式教学学习感悟 篇4

首届“混合式”教学展评在泰安师范附属幼儿园如火如荼的开展,经过3天的不断学习和探究,在此次活动中我受益匪浅,感悟颇多。

首先,明确了对于“混合式”教学的定义。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而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使它逐渐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它主张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本次优质课展评中,许多老师熟练展示运用了多媒体和信息技术。比如在大班科学《好玩的传声筒》中,老师通过提前录制好的小朋友做实验的场景和实际课堂相印证,相辅相成。既吸引了幼儿的兴趣,又以灵活的方式佐证了实验猜想。通过比较大小、长短、粗细不同的pc管的比较,幼儿在提出猜想和验证猜想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究自主摸索。本次课堂既尊重了幼儿主题地位,自主合作探究。又将混合式教学灵活的深入到课堂中。这种灵活的方式,使我受益匪浅。

在大班社会《我是天气预报员》中,老师提前跟幼儿观察了今天的天气,并且在课程设置上循循善诱,课堂结构紧凑,步步深入。将不同的天气、日期、符号等,以动态的形式吸引幼儿注意力。最后在展示环节,老师将幼儿作为小小天气预报员的播报语音即时传入家长微信群中,孩子争相展示自己的新学会的小本领,家长也即时的了解了幼儿的学习情况。线上线下结合,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给每个孩子展示自己的机会,给每个家长了解孩子的机会。

展评结束后,在闫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热烈且有趣的讨论学习。首先我们在张争研老师的引导下,学习了立足在线班级,探索混合式教学。在她看来,混合式教学就是互联网加课堂教学。老师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让封闭的校园教学转变成开放的社会化教学。从在线班级是什么,怎么用,效果如何出发,深入解读混合式课堂的实际应用。从在线班级到在线课堂再到在线教育,给予每个孩子自我展示的平台,为孩子打造一个永不消失的班级。不仅如此,张老师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未来的课堂上,我们是否可以运用全息影像等更简短的科技来进行学习,引得我们遐想无限。

随后许主任从宏观对混合式教学的意义进行解读。他提出混合式教学有两种状态:应然状态和已然状态。混合式教学是教和学的融合。他提出“翻转课堂”教室不是教师讲课的地方而是孩子讨论的地方,课下孩子的自主学习才是孩子的线下课堂。混合式教学包含: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创课教育、码书码课。孩子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泰师附小的王园长和优质课代表刘老师表示:混合式教师的重点在于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传统教学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传统教学占主线,信息技术和网络在线学习相融合。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罗先生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告诉我们,动手动脑,让孩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最后,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进行混合式教学?为什么要提倡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有利于资源的共享,老师和孩子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可以进行更为便捷且真实的沟通。孩子参与度高,课堂更加高效。例如我们学习交通安全,可以邀请班级内从事此类行业的家长事实对幼儿进行交流,解说。孩子对这种来源于生活的知识,更容易接纳和认同。

总之,混合式教学是集传统教学班级授课制的优势与数字化教学中个性化学习为一体的杂糅式教学形态,即时开放、动态生成是其鲜明的特点。简而言之,就是将传统教学的优势和数字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教育模式优势的同时,尝试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一种融合式的教学形态。这么做能够实现传统教育与信息化教育优势互补,从而获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科学实施混合式教学,必须准确把握两个关键环节:一是课下的在线学习。教师通过有效的微课教学,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现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做好线下教学的准备。二是课上的线下学习。在课堂上,教师组织幼儿开展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探究性学习,开展小组内及班内的思维对话与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现问题共振、情感共鸣和智慧共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篇5

摘要:混合式教学把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网络教学中的优势相结合,体现了“双主”的教学原则。本文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讨了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优势,希望能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网络教学;学习模式

一、引言

近二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多媒体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室、校园网、网络课程等相继产生,全世界网络远程教育的市场规模也在迅速递增。中国的英语课程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引入了各种多媒体辅助手段。但是,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具体实践,人们逐渐发觉,网络学习如果脱离了教师的指导而完全依靠自学,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于是,学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结合,使其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混合式教学”应运而生。

二、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混合式教学是教育领域的新名词,它由网络学习(E-learning)的概念发展而来,以指导发现学习理论(guided discovery learning theory)为基础。对于混合式教学,国内外学者围绕其理论基础、方式、目标和效果给出了一些定义。

Driscoll(2002)认为混合学习指的是四个不同的概念:1)结合或混合多种网络化技术(如实时虚拟教室、自定步调学习、协作学习、流式视频、音频和文本)实现教育目标。2)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建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利用或不利用教学技术产生最佳的学习成果。3)将任一种教学技术(如 video、电影等)与面对面的教师指导的培训相结合。4)将教学技术与实际工作任务相混合或结合,以使学习和工作协调一致。

何克抗(2004)教授指出: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的主导作用,也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王莹(2006)认为:在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英语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强调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结合。混合式教学借助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因材施教,可以实现多种教学方法广泛的结合,从而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

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理论依据,笔者认为,混合式教学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混合,如:学习方式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混合、学习环境的混合、学习理论的混合等,只要是教学系统要素中的任一要素是混合的,都可以称之为混合式教学。我们研究的重点应在于如何混合这些要素,使其实现最优化,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出发,探讨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和意义。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1.教学方法的混合

20世纪初以来,外语教师一直在寻找最佳的语言教学方法来帮助学习者尽快地掌握目的语。在各种语言学流派的影响下,听说法、情景教学法、自然教学法、交际教学法相继出现,这些教学法开阔了语言教学的视野,推动了外语教学的发展。但从外语教学实践来看,它们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有效地掌握目的语的问题。过多地依赖或推崇某一种教学法的做法往往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产生某种偏差,甚至造成一定的负面作用,这不利于外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罗立胜等,2001)。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将多种教学方式混合使用,发挥其各自的优势,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混合

“以教师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和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逐渐发展起来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但是,这种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学”,往往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导致教学陷入混乱无序的状态。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可以采取主导与主体相结合的方式,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知识,还要在课外引导、监督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学生也不再“被接受”知识,而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混合

混合教学模式中的自主学习是指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自主学习和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的讨论、信息检索和处理、资料共享、成果展示的自主学习(李蕊丽等,2006)。合作学习是指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相互讨论、帮助等方式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学生首先可以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然后可以形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提供大量共享资源,并制定合作规则,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4.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混合

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对英语的考核方式往往是期末考试的形式,一张考卷就决定了学生的成绩。而混合式教学中,我们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在线讨论、课后作业、在线自主学习等六个方面,占评价的50%。通过网络平台来监控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而获得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将口试和笔试的内容与网络学习内容相结合,拓宽学生考试内容的范围。

四、网络环境下混合式教学的优势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RSD (相对标准偏差) ,方差分析,混合性能

在口服固体制剂生产中,混合性能的验证是必需的,即是满足GMP法规要求的需要,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需要。现行2010版《药品GMP指南-口服固体制剂》中明确表明“对于混合工艺来说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能够达到其混合均一度”[1]。通常情况下,混合效果应该联系最终的含量均一度指标,以有效成分的含量为统计对象,同时考察其批内的均匀性及批间的重现性(稳定性)。我们应用RSD(相对标准偏差)及方差分析方法对三批或三批以上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进行评估,以达到更简便,精度更高,误判的概率更低的评估方法。

1 方法

1.1 验证设计

以AK-200L高速湿式造粒机为验证对象,每组验证过程取10份样品进行含量检测,对所得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确认混合性能。

1.2 验证方法

1.2.1 混合参数设定

切碎高速300s(转速2000rpm),搅拌低速启动后至搅拌高速600s(转速600rpm)。

1.2.2 取样方法

每料原辅料约75kg,干混结束时加粘合剂,在湿混2min到停下后按图1所示取样点取样测含量。每点取上、下二份样品,共五点,共计取10份样品取样后烘干测含量。每份取样量约为200~300mg,不得多取,不得将样品振碎后称量。

1.3 统计分析

1.3.1 批内混合均匀性分析:RSD分析

RSD=≤5.0% (《药品GMP指南-口服固体制剂》要求不高于7.8[1]) 。

1.3.2 批间混合重现性分析

方差分析,F<F0.95 (2, 27)。

2 结果

2.1 数据汇总及混合均匀性分析

见表1。

三批含量RSD分别为2.8%、2.7%、2.9%。表明三批产品各个取样点的含量与均值的离散程度不大,即批内的混合效果均匀,混合结束后所得产品为均质产品。

2.2 批间混合重现性分析

见表2。

共验证三批,即r=3(水平数为3);每次检验10份样品,即m=10;共30组数据,即n=30。Ti是第i个水平数据和,T表示n=rm个数据的总和。

由表2可以看出F=0.341<3.35,表明在α=0.05水平上,因子A即批间无明显差异。即在单因子即只考虑批次因素下,三批产品的混合性能无明显差异,批间混合重现性良好。

3 讨论

在统计学概念中,样本分布是否均匀一般可以通过考察其离散性来进行评价,故批内均匀性可以通过有效成分含量的RSD(相对标准偏差),即单总体均值的精密度来进行评价。批间重现性在统计学概念中可以理解为不同试验水平下所得多个均值是否相等,即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故可通过考察三批或三批以上有效成分的含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来进行评估,这就涉及到三个或三个以上总体的均值检验。通常会想到运用t检验和u检验,在两个总体的均值检验中,这两种方法运用的很好,但现在设Xi-N(μi,σ2), i=1, 2, 3,要检验H0:u1=u2=u3,如果作三个两两的均值检验,不仅繁琐,且会增加错判的概率。由于作一次t检验,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是α,要作3次t检验,则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为1- (1-α) 3[2]。故在多批产品的混合性能评估中选用方差分析,更适用于检验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总体的均值是否有显著差异[1]。本次我们选取一步制粒混合机运用RSD及方差分析对三个批次多个样品进行混合均匀性评价,RSD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三批产品批内各个取样点的含量与均值的离散程度不大,即批内的混合效果均匀,批间含量无显著性差异。表明RSD及方差分析用于评定混合机混合性能,方法简便,精度更高。

在实际应用上述两种方法进行混合性能评估时,提醒大家注意两点问题。首先,方差分析应在批内混合均匀判真的基础上进行,如果批内RSD过大,即便方差很小也没有意义。其次在方差分析实际应用中还会出现F比大于F查表的情况,这时也不能武断判定批间差异显著,需要我们来分析,数据差异是到底是由于组间差异太大导致的,还是由于随机误差太小引起的。理论上来说随机误差是一直存在的,但是如果由于检验过程中的偏移减小了这种误差,会引起组间误差过大的假象,这时组内的RSD会过小,这时可能需要对测量过程进行测量检验,需要我们在运用中注意加以甄别。

4 结论

RSD及方差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观察分析过程是否稳定,差异是否明显,甚至可以用于产品的特性分析如对最终产品、原辅材料采购作数据处理,性能评定,同时也可为生产过程能力的调查、诊断、评价提供依据,且为过程改进指出方向。其方法简便,精度高,因此RSD及方差分析可在制粒机混合性能验证评估中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药典委员会.药品GMP指南-口服固体制剂[M].201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1.

混合式教学心得体会 篇7

1、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懂得了什么是“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为自己的教学方法改革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所谓“互联网+混合式教学模式”即通过互联网将课程在线化,借助在线,实现课堂翻转的一种大学教学新常态。本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会录制一些案例操作视频提供给学生课后学习,但是没有在线化,通过本次培训萌生了尝试在线的教学改革念头。

2、通过这次培训使我明白了为啥要做在线课程。

蒋教授用三个“效率”回答了这个问题,即提高备课效率、授课效率及学课效率。目前高校传统授课多注重教师的教学外在而忽略学生的学习体验。概括起来即为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一次性广播式教学,与学生缺少有效互动,教与学脱离,教师只负责教,根本不管学生学的怎样,也很难监控到学生学的情况,教、学效率低下。二是学生缺少预习,时空固定,学生属于被动学习,很多学生大多时候在课堂上根本听不懂课,但一次性教学使得学生没有重学的机会。

解决以上问题的良方就是建立在线翻转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习体验。结合线上、线下学习,混合过程,有效促进线上线下的互动,提升教学温度;教师自己建课、管课、参与互动、组织课堂,变身导师,侧重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自由、自主、自如的学习;周期性任务驱动,全程保持紧密学习状态;自控能力、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合作能力等全面锻炼。蒋教授通过自己的一门已实施的在线课程教学实践归纳了建立在线翻转课堂教学的成效:一是通过网络可提前释放知识点级的课程讲解和阅读资料,让学生有的放矢,但自由自主的完成高效的预习。二是通过在线课程管理软件可以及时了解学生课前预习的学情,这决定了能否实施课堂的翻转,只有学生提前了解讲课内容,并带着问题听课,才能实现课堂的翻转。三是小班化、任务驱动、分组讲解,有效的组织实施,学生变老师,老师变导师,重复体力劳动变创新智力活动。四是后台大数据让教师对课程知识点,对学生个体情况了如指掌。

3、通过这次培训使我初步了解了如何构建在线课程,实现混合是教学。

首先,需要有软硬件的支持,包含高性能的电脑及word 、camtasia studio、视频录制软件、批量换名软件等。

其次,录制形式多样化的教学视频资料,索引化、碎片化的课件等,精心设计的教学任务等资源。

再次,要构建完善的在线课程目录,包含课程定位、课程信息、课程团队、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内测和课程上线。

最后,要学习如何使用软件来实施和管理在线课程。在此蒋教授以自己的在线课程详细的介绍了软件的使用要点。

统计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篇8

【摘要】经济法是法学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从企业组织关系、市场管理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等方面为我国市场经济运行起着协调作用。越来越多的学生审时度势着重关注经济法课程,也有的学生以经济法为以后职业生涯的方向,因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的改革也成为教学改革的热议话题。随着互联网的深入普及,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模式也被重重击醒,各网络平台的经济法课程相继推出,对原本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现代互联网和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丰富课堂,满足学生的需要,“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将传统与网络平台优势互补的教学模式,运作良好的话可以成为经济法课堂教学的改革的风向标。

【关键词】经济法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

经济法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为听众的方式组织课堂。而“混合式教学”将网络平台教学的优势融入了传统教学的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引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其实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已经被广泛应用,很多教师都对这一模式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了探索,本文通过学习和实践教学经验的总结就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一、关于“混合式教学”概述

(一)“混合式教学”的概念及特征

“混合式教学”又称混合学习,或融合学习。在“混合式教学”活动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和利用互联网教学是两种最基本的教学形式,既包括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形式,也学生课后的网络平台学习。“混合式教学”模式既重视“教学的主导性”,也强调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的理念,同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混合教学模式最大的亮点是将面授的优点和网上教学的优点很好的进行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既能显示出老师的主导作用,又能显示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最终完成教学目标的要求。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中“混合式教学”的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影响下正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改变,从效率和资源节省的角度也曾有人大胆的提出逐步废除课堂教学,由此引起了一阵热议。当第一轮网络平台学习完全可以替代传统课堂学习的讨论热潮退去之后,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开始就这个问题上趋于理性,网络平台在线学习的方式具有丰富一些优势固然无疑质疑,但不可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了学校的组织,老师的参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学习效果是无法达到预期理想的。网络平台学习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是无可否定的,但它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缺陷,这些缺陷只有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相互补充才能相得益彰。

网络平台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的学习增加了知识的信息量,同时也加快了获取相关知识的速度。教师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分析学生需求、教学内容、实际教学环境等,据此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效果。混合式学习的核心就是要将传统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的优势相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在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一)经济法课程的学习特点

从某个层面上来看,经济法的学习是动态的。教材的基本理论知识是固定的,枯燥的,条款式的。经济法课程学习的特点是体系庞大、结构松散、综合性强、时效性快等。从学生自身的差异来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完全相同,学生对各种网络平台学习的适应程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同样的学习内容和问题往往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解决这些差异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在课堂上引进“混合式教学”。这种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混合”,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体性”特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让网络学习成为课堂学习重要的辅助工具。

(二)经济法课程教学的现状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或者说课堂教学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和适应现代学生的需要了,经济法课程的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突出表现在内容较为大纲化,信息时代性跟不上。经济法课程作为法学专业的必修课,考核的方式基本上是以考试为主,所以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教室爆满,然后学生出勤越来越差,靠出勤率占成绩比例来维持到课率,到期末的时候,学生最期待的就是老师划重点,因为成绩是依靠期末一张卷来体现的,这种只注重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方式,不重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考试的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学生只能靠临时短期的强化记忆来应付,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这就凸显出来了。

(三)“混合式教学”模式是经济法教学的不二选择

在经济法的教学实践中,也许我们并没有去考量“混合式教学”是一种什么教学模式,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很自然而然地运用上了这种教学模式。最初,每次在上新课之前都会布置一些网上阅读资料或者视频,这样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初步的了解之后,在课堂讲授本理论时,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教师及时找到学生的兴趣所在,尤其是一些关于社会热点的经济法问题,这样就能很好的调动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课堂进展会更顺利。同时教师在课前也会有意识的去关注一下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例如:《商标法》的理解和掌握,应该通过网络平台搜集相关商标的实际案例,在课堂教学上融合知识点的学习,放射性扩展所涉知识点,深入分析后,再通过网络查看相关争论的焦点做出客观的判断。而经济法的课程教学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考核方式也有其特点,开放式的考核形式,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考查转向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一改过去单一的纸笔考查模式,转向了基于网络的现代化的考查方式,这样加大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同时化解了期末考试的风险。

三、经济法教学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完善

在经济法教学中引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是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和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目的的,对于经济法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完善提出浅见如下:

(一)“混合式教学”贯穿于经济法的教与学的全过程

经济法的培养目标集中表现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这里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网络平台与传统课堂的关系。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系统的理论知识与网络平台所涉的新技术、新知识和新思维紧密的结合,以信息技术为平台,把专业理论知识融入新的案例,与社会接轨,与时俱进,以此来探索和寻求“混合式教学”的最大价值。

(三)经济法的“混合式教学”以课堂教学和网络平台学习并列进行。

网络平台的学习在尽显其优势之外,却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流和目光交流,久而久之,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会减弱,也不利于学生随堂思考和分析经济法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惰性。经济法的教学需要相互讨论,甚至辩论,教学过程中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做出调整和带动,同时师生双方之间的互动也是尤其必要的。目前我国网络平台的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其优点和缺点并存,基于经济法教学的特点,“混合式教学”是既重视传统课堂学习又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

(四)“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经济法新的动态,学生应及时进行总结应用

网络平台的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学习信息资源,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竞争和可比较的对手,所以经济法教师必须不断的融合网络平台的学习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对比,同时要及时关注新法动态,及时更新知识才能满足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对知识的掌握,学生通过“混合式学习”也能督促提高教师不断的阅读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查阅与经济法相关的案例,促使科研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好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仓库物料管理规定下一篇:日记:寒假里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