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通用12篇)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

淮安市繁荣小学王磊

最近读了《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版),对新课标实验稿与新课标修订稿对体育课程性质的阐述作了比较,我有了以下感受,与大家交流一下。

首先新课标重新树立了运动技能教学的重要地位,理清了学科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的修改向着强化运动技术学习;突出体育课程的核心价值;强化教学内容弹性指导;明确体育教学评价方法;突出体育教师的评价地位,强化体育成绩的考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更该不断地区学习,探究,提高自身素质。

修订后的《新课程标准》将实验稿中“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在对学生提出的每一条目标要求之后,修订稿中都会列举达到相应目标要求所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供老师们选择。同时,还增加了“评价要点”和“评价方法举例”。仔细阅读后,我觉得我更加明确了应该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去达成学习目标。学习评价是促进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这是我的弱点,科学的评价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这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不断去探究的。

其次是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改进方法。

1、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育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课改的指导思想,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2、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修订后的《新课标》整合了原先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确立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

3、教法要求创新,开放和放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主,采用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重视学生学法指导。

4、课程是经验。课程不仅仅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互动产生的经验。课程不仅仅包括了知识,而且包括了学习者占有和获得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课程知识是在充满生机的社会交往中建构生成的。

5、体育教师必须从角色转变,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提高自身的素质。不能再将自己禁锢在体育这一门学科的壁垒之中,而是要更多地加强体育与教育学、心理学、音乐学、美学等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不断提高自身科研水平,善于总结。其次,教师要创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氛围,变课堂的主宰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变知识的容器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再次,转变以往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指导思想,切实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与终身体育观紧密结合起来。最后,要真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2

中图分类号:G 8 0 6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 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 人类的健康状况大为改善, 但是, 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 对人类健康形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至关重要, 而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 因此, 世界各国之所以不约而同地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其原因也在于此。

1 新课程标准

新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 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 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 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1.1 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1) 新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

(2)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的、统一的基本要求, 而不是最高要求。强调基础教育是面向大众的教育, 内容也随时代而更新。

(3) 课程标准指明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 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即教师是“用教科书教, 而不是教教科书”。

(4) 课程标准的范围应涉及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三个领域, 即认知、情感和操作技能。这一方面我国以往的教育模式是非常欠缺的。

1.2 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关系

(1) 以往的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繁、难、偏、旧、窄, 教学内容缺乏弹性和选择性, 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而新课程标准注重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 并将其作为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 教学大纲对学科教学工作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 “刚”性太强, 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课程标准则增大学校和教师在课程执行中的自主权。新教学理念提倡课要讲得粗糙一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宜粗不宜细, 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

2体育与健康新课标理念

在学生达到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的基础上, 《标准》强调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特征, 体现课程的整体健康观和育人功能, 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重视建立较完整的课程目标体系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 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使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以及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 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2.1 课程性质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 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它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2.2 新课标指导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理念

2.2.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 力图构建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有机结合的课程结构, 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 关注学生健康意识和良好生活方式的形成。无论学生选择何种运动项目进行学习, 都要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 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体魄, 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

2.2.2 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 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大胆改革,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在课程内容方面, 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人新兴运动类项目, 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在教学方式方面, 力求改变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改变过于强调讲解、示范的教学形式,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2.2.3 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 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主动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批判性思维以及分析和解决体育与健康问题能力的过程。

2.2.4 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 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 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的更新, 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以全面发展体能和提高所学的运动技能水平, 培养积极的自我价值感, 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3 新课程标准实施的益处

3.1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

新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与过去相比, 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 尤其技术教学时学生能主动听、主动练, 且乐此不疲。此外, 由于注重了学生运动爱好和技能专长的选择, 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也相应得到了提高, 为学生身体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2 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调动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了体育教师更大的空间, 一些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专业得到充分发挥, 教师的创新意识得到了有效的调动。过去, 由于体育没有文化考试的压力, 一些教师只需依据教学参考书和课本, 用固定的教案、固定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进行授课, 除了在评优课、比赛课上挖空心思搞创新, 平时的随堂课很少创新, 因此难得“充电”。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给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 尤其要面对自己的专业不能适应学生需求的挑战。例如, 过去的专业是田径, 篮球水平一般, 现在根据学校的实际要教学篮球课, 这无疑给了体育教师压力, 同样也让体育教师产生了教学创新的动力。现在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强了, 钻研技术提高技能的多了, 集体备课的氛围比过去更浓了。

3.3 学校对体育工作的投入和参与大为增加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同样给了学校更多的空间, 五个领域的教学在学生的情感和健康方面等要求具体化, 有利于学校素质教学目标的实施。此外, 一些学校投入了许多硬件设施, 规范了学校的硬件管理, 对体育的关注大大提高, 推动了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

4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的现实矛盾

4.1 学生的运动时间、运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根据课程标准, 各学校每周的排课方式是不同的, 有的是每周排一次课 (90分钟一节课) , 有的是每周排二次课 (45分钟一节课) 。对学生来讲, 每周一次课虽然当时能尽情地活动, 但一周只有一次, 碰到下雨就没有了活动机会;若是每周两次课, 学生往往热完身刚进入状态就下课, 加上城市中学场地少, 热门的项目学生选的人数多, 运动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4.2 新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 众多的主、客观因素让体育教师压力重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过高地估计了普通体育教师现有的能力。许多体育教师单一的专业或专业不强都将影响教学质量。

(2) 高校的改革滞后于中学, 教授们的授课大多以理论传授为主。大学生们没有一个感性的训练体会, 实习期间各中学课改的步伐各不相同, 以至于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上课仍然沿袭着自己做学生时的方法, 对新课改的认识理解不透, 要么过于追求“花俏”, 要么犹如“放羊”。

(3)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的安全问题压力较大, 这让许多教师在体育课上只求太平无事、而不求教学质量。有些学校的口号不是“健康第一”, 而是“安全第一, 健康第二”。虽然安全与健康之间矛盾不大, 但是在体育教学中只求安全的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在吃苦耐劳、坚决果断、顽强的意志力以及承受挫折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大打折扣, 这与我们体育教学的初衷相悖。

(4) 可以参照的科学评价体系不够明确, 尤其是教学内容中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缺少一个评价量。我们知道, 新课程中允许学生在一个项目上学完18个学时后另选其他项目, 也允许学生学完一个项目后再选同样的项目, 这给教师在教学和评价方面增加了难度。

4.3 学校硬件建设滞后阻碍了课改的推进

(1) 一些学校本身的体育场地少而小, 体育器材缺乏, 没有发展的空间;有些地区和学校的经济实力决定了学校不可能因为体育课程的改革而扩建体育场所, 增加体育设施、器材, 课改的硬件得不到保证。

(2) 体育选项和其他学科选项的要求对学校的排课提高了难度, 特别是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更难。

(3) 原有的行政班力量渐渐削弱, 班与班之间的竞争逐渐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 给学校的校运动会、年级竞赛、团体操等大型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5 新课程标准下体育教学实施的几点思考

5.1 地方教育管理部门要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管理方法

新课程给了各地方的空间, 则地方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进行研讨, 挖掘地方体育文化和资源, 有组织的设立各种“样板”学校, 形成地方特色。同时, 编写具有地方特色、指导性强、可操作性强的指导用书。定期对体育教师组织培训, 实行多级培训制度, 尤其是实践课。在培训中尽量提供给教师能实际操作的技术技能,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给学生上课才有足够的“底气”。

5.2 学校要在硬件设施建设、师资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而完成这一途径最基本的条件是场地器材的设施和师资队伍质量的保证。因此, 加大体育硬件设施尤其增添新兴体育运动设施和加大师资培养等方面的投入, 能推动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

5.3 教师要积极参与改革, 全面提升自身素质

新课程需要我们不仅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下功夫, 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技能。客观上讲, 组织形式没有固定的模式, 因此, 不必片面追求组织形式的花样, 而忽略体育在提高学生健康体魄、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的功能。作为体育教师要抱着教学相长的态度,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合新课程的改革。

5.4 高等院校要了解中学课程改革进程, 为中学培养高质量人才

师范院校的改革应该走在中学改革的前沿, 以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目标, 深入到中学课堂, 并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研究中学体育教材教法。建议体育院校可以增加中学教材教法等课程, 为各中学输送能胜任中学体育教学的体育优秀人才。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国家对培养人才和人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鉴于此, 国家提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新课程体系, 以提高基础教育的教学质量。新课程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涵,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

参考文献

[1]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黄德炜《.认知新课标, 更新体育教学观念, 打造全新的教学模式》海淀论文集[D], 2004.

[3]陈向明, 曾琦.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8.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5]张晖, 等.新课程的教学改革[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6]孟凡丽, 于海波.课程实施研究20年:检讨与启示[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版) , 2003, (2) :128~13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3

关键词:体育 健康 新课程 标准 理论

一、在学习中探索,教师观念的转变是首要任务

通过学习与实践,使我体会到这次课改的核心工作就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体育课程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同时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发展的需要。我在学习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了体育课程的价值,学生通过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可以增进身体健康,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通过课改的实践,我认识到在水平一阶段最符合孩子们的心理、生理、个性需求的最佳方式是创设情境以主题式教学为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尝试,例如:跑的教学,采用创编故事,如:“龟兔赛跑”、“我是汽车小司机”,“植树”,“运输忙”等更生动、活泼,趣味性强的主题式教学,使学生的体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使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成为学生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促进者,学习活动中的协作者,组织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社会交往的启蒙者,提供课程学习资源的服务者,师生之间呈现的是平等才和谐,朋友与知己的关系,同时教师又是学生在学习和创造中的欣赏者、开发和创造者。

二、要充分遵守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理念下体育教学原则

(一)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将更加突现。这主要在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更加注重和突出教学主体性发展的问题研究。如进一步研究激发学生内部需求与动力问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活动问题,师生民主合作与平等交往问题等等。这些旨在培养和激发学生主体性的精神,将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原则研究中得到强烈体现。二是更加注重体育教学中情感性、审美性和艺术性成分的含量。

(二)重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是与当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教学目的相一致的。突破以知识为主的教学原则体系框架,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又要发展非智力因素及个性品质,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这已成当前教学原则研究及其发展的一大趋势。如“情景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兴趣先导原则”等,人们还提出了建立适应素质教育原则的体系,如“身心全面发展原则”、“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多元化评价原则”等。

(3)重视教与学的统一。要突破单纯从教学的双边性和统一性出发,既重视对教师“教”的原则的研究,又重视学生“学”的原则的探讨。只有明确了为学而教的思想认识,才能彻底改变教学中为知识而教的“满堂灌”的局面。因此说,主体性教学原则的提出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是科学的教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个基本原则。

三、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将成为教学研究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

构建全新的现代化体育教学原则体系,不仅是体育教学原则研究的根本目的,也是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要吸收前人的成果,扬长避短,去粗取精,但不能脱离千百年来总结出来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原则成果,避免各原则之间分散孤立,力求适应时代发展提出的要求。为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服务。同时,要尽力使体系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要具备应有的个性特征。教学原则将同课程改革一样,在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方面有所突破,在既巩固基础知识又培养创造能力方面有所突破,在既提高素质又发展个性方面有所突破,还要充分体现党的教育方针,反映教育教学规律,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构建一个完整的、全面的、各教学原则相互有机联系的教学原则体系。

四、激励性评价不等于多多益善

体育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机制,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实力和成绩,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的满足和喜悦。体育新课程课堂评价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师的微笑多了,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多了,这是好事,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课堂反应情况应该“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问题是,微笑、表扬、鼓励并不是多多益善,尤其是对学生明显错误的动作应予以否定,不能动辄表扬。其实,激励也好,批评也好,只要适时适度,就能恰到好处。有时体育教师一个信任的点头,一个由衷的微笑,一个亲切的动作,其所蕴含的表扬、鼓励更充满感情,会起到更好的作用。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评价“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体育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表扬学生在于努力挖掘学生的全部潜力,促进他们的发展,“只有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读懂’学生,才能真正地焕发出表扬的强大力量。如果体育教师能够读懂学生,即使批评指正,学生接受起来也不困难”。可见,体育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应是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过分地、铺天盖地的表扬,是起不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的。

参考文献:

[1]钱建国.对目前体育课程改革的反思[J].中小学教学教法.2005.1.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4

2012年7月12日

西宁行知小学

赵志龙

通过这次的培训学习我收益非浅,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我想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惟一标准。通过学习与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课改让我感受到了它所带来的勃勃生机。在这样一种契机下,在不断地摸索探求之中,使我无论是在教学行为上还是在教学意识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获得了一些宝贵经验。其中感触最深的是新教材特别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和榜样。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建立合理的伦理关系和情感关系。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的师生伦理关系,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伦理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应面向新时代,努力创建民、平等和促进个性发展的师生伦理关系,真正使师生关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将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高亮丽的风景线。师生情感关系,从整体上说,目前的状况仍难以另人满意,师生之间的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关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的源泉。

优化师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新型的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

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创造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需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要利用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师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二、上好课堂教学,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就在每个学生的身边,如热点新闻,医疗健康,个人生活,当地资源,环境保护等,都含有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适当加入这些内容,会开阔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能够认识到许多社会问题的多方面性.2、奖励激励,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说得真好!你懂得真不少!你想象力非常丰富!真聪明等等!调动了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欲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感,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课改要求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拔?能否真正地把学生引到这一领域?教师在平

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地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知识,教具;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里,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生物学科与自然界紧密相联,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熟悉的事物,现象出发,根据学生掌握的情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励学生共同参与,发挥想象,积极思维来解决问题的意向。

3、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环顾周围,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许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灵活使用挖掘教材

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5、追求形式和效果统一的课堂

现在,一些课堂滥用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不给学生足够的机会和科学的指导,使课堂流于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组织有效的、科学的活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活动内容必须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同步;其次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有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5

体育教学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参与体育课学习时的一系列表现及取得的成绩进行综合的评判,是促进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评价也不断得到完善,本文对新老评价体系进行了比较,认识、选择并对新评价体系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作 者:范志达 李慧楠 作者单位:范志达(宜兴市东坡中学,江苏,宜兴,214221)

李慧楠(吴江同里中学,江苏,吴江,215217)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6

分享

创新

浅谈体育与健康教育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XX年9月,我区进入第一批新课程改革实验区,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通过六年多的教学实践,逐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对新课程改革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在新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1、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中,以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为出发点,体现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健康观,实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目标。

2、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实际、学生的需要出发。根据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不再是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经验的重组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学生来到学校,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建构。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得以发挥,情操得到陶冶,个性得到发展。

3、教学方法要创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探究教学、情景教学等、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师对学生学法指导。

4、改革评价体系,改变以往以期末考试成绩为最终成绩的评价方式。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探索学生喜欢、符合本地区、本校、教师本人特点的教学内容。需要指出的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的集体行为,即在学校校长的统一领导下,在学校教务处的指导下,根据学校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

二、实践过程。

1、了解学生。新生入学或者接手一个新班级后,从介绍教师希望达到的目标入手,与学生共同学习课堂常规,然后进行教学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体育基础,最后制定学习目标。

2、制定教学计划。根据对学生的调查了解,对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确定学年、学期教学计划。

免费

分享

创新

3、初步确定评价方案。根据课改要求,考虑可操作性,初步确定的体育与健康评价方案。例如:阶段性考核,在学生学习完一个新体育技能后,组织学生进行考核,教师进行评分。

三、对新课程改革实践后的一些体会。

(1)、“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牢牢的主宰着课堂,学生总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课堂气氛很沉闷。而在现在的体育课堂上,你看到的教师是以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学生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兴趣更浓了,干劲更足了,氛围更好了,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学习的舞台。

2、课堂不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地方,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地方。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以往我们课堂中常见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以往的体育教学是教师要学生学,新课改后变成了学生要学。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我们体育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更要注意让学生体会体育锻炼的价值,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

(2)、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这就有利于体育教学的组织、教学理念的贯彻、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3)、评价方法的改革:新课程理念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要求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的点滴进步。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明显提高,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4)、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通过情景式教学、自主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形成特长,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表现出积极、、免费

分享

创新

主动、认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好。

(5)、课堂经常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学习的生动局面。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师生讨论、交流、评价,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用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学习内容选择余地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提高了很多。

(6)、加强引导。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防止放而不收或收而不放的教学现象出现。

四、新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的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教学以主科为主,非主科受重视程度不够,领导重视也往往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很少落实到实处。例如: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经常可以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而体育学科等非主科以区级培训为主,就算有省级,国家级培训,也会以各种理由推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体育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不利于体育学科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7

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 是民族的希望。青年学生的身体健康情况不但影响着学生个体的发展, 同时也对国民体质的整体状况构成影响。职业技术院校的体育课程肩负着强健学生体质,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历史使命, 那么如何有效发挥职业技术院校体育课程的优势, 达到预期的效果, 就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件大事。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该文件的出台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素质, 贯彻“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大意义。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修订, 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下简称新《标准》) 。但是, 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还无法有效的落实新《标准》, 需要我们立足于现状, 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解决措施, 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进程。

一、新《标准》指导下体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现状

在新《标准》实施之后, 多数学校学生的体质状况并未有明显的改善, 究其原因主要是体育课程体系仍然不能够适应新《标准》的相关要求,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落后。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受传统思维模式影响较多, 受新《标准》的影响较少。这是由于体育改革是一个连续的、不间断的过程, 在改革的初级阶段, 必然会以前一个阶段的模式为基础, 从而推进改革的进程。但是为了加快体育课程改革的步伐, 我们还是需要努力推广“三自主”的课程模式, 逐步放弃传统的“行政教学班”模式。

二是在体育课程内容上, 许多体育教师都有自己的想法, 比如有些教师不赞成将竞技体育纳入课程体系之中, 认为需要把体操、田径等项目作为运动的配方素材;有些教师认为学生才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对学习内容进行安排, 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自我锻炼的目的;有些教师认为体育课程内容还应该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为主, 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目前, 这三类观念普遍存在, 虽然看起来都很有道理, 但是他们忽略了体育改革必须要以新《标准》为指导, 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工作, 尤其是忽略了学生在力量、耐力等方面的培养。

三是目前尚未建立一套成熟的能够与新《标准》相配套的学生考核体系。我们知道, 考核体系是检验教学成果、验证教学方法、考量学生是否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手段。评价体系不科学, 就意识着无法验证上述成果, 一方面将会影响教师未来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另一方面也影响体育课程改革的进度。因此, 必须要对考核体系进行改良, 增强该体系与新《标准》的融合性。

二、新《标准》指导下的体育课程体系构建方案

以新《标准》为指导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是职业技术院校体育改革的需要, 是体育教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需要, 具体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

一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虽然现阶段的体育课程是以新《标准》为指导而建立的, 但是与新《标准》在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上契合程度更少。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任何一项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革必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初期必须会继承较多、创较少,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以正确的思想观念为指导, 任何时候都要有创新意识, 要以新《标准》为指导, 不断的调整体育改革的方向, 丰富教学方法, 使新《标准》落到实处。同时还要建立与新《标准》教学目标相配套的体育教学体系, 这一体系要囊括必修课、选修课以及一些课外锻炼等相关内容。

二是要完善内容体系。内容体系的完善必须以新《标准》为指导, 同时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要从学生兴趣入手, 保证学生体能发展的基础性与全面性。首先, 传统类的竞技项目仍旧是体育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 比如男生选修的足球、篮球以及乒乓球等等, 女生选修的体育舞蹈、健美操、形体操等等, 这些项目不但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而且这些项目已经在学校中开展多年, 许多体育教师颇具教学心得。其次, 体育教学内容的调整要基于学生的兴趣爱好, 比如男同学对野外生存、休闲娱乐以及竞技体育比较感兴趣, 女同学对休闲体育、健美健身以及野外生存感兴趣, 我们在拓展体育教学内容时, 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最后, 要巩固体能项目的基础地位, 我们在贯彻这一思想时, 必须要保证体育教学体能项目的内容比例要保持在18%-20%, 同时完善考核体系, 使广大师学重视体能训练。

三是完善考核体系。学生考核体系的完善必须要与体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保持同步, 这样才能够真正的达到考核的目的。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于课堂认真或者在体育竞赛中拿到名次的同学, 体育教师要给予3-5个学分的奖励, 并且记入《标准》成绩之中;一学年无故缺课的次数累计超过出勤次数的1/10, 则将该同学的《标准》成绩视为不及格处理;学生每个学年的体育课成绩与《标准》成绩要同时在60分以上时, 才视为及格并参加体育课成绩的评定。除此之外, 为了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 还需要将《标准》成绩与学生的学历、学位挂钩, 比如《标准》成绩为良好及其以上的同学, 才有资格参加奖学金的评选等等。

总结

综上所述, 新《标准》已经在我国各大院校开展多年, 它对于院校开展体育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意义。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 我国现阶段的体育课程体系与新《标准》的契合度还不高, 需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从内容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入手, 逐步完善体育课程体系, 从而更好的落实新《标准》。

摘要: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为职业技术院校的体改指明了方向, 2007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又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了完善, 并颁布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那么如何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为指导, 对原有的体育课程体系加以完善, 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关键词:《国家学生体制健康标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欧秀伶, 任弘.高校体质健康标准未达标学生的影响因素分析[J].天津农学院学报, 2009 (02) .

[2]吴宗喜.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方法探析[J].运动, 2010 (06) .

[3]李怀培.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与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01) .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8

关键词 观念更新 角色转变 评价 课堂主体

随着新课标的出台和实施,产生了一批新的教学理念,如:“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体育课程的名称也从体育改成体育与健康,并且非常明确地指出体育为健康服务,体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健康。在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传统上认为的好课现在未必是好课,过去认为不理想的课却也未必差。在新课标下如何评价一节体育与健康课呢?

我个人认为应该由两方面来评价:一方面是同行老师的评价,另一方面是学生(课堂主体)的评价。两方面的比例各占40%,另20%由“上帝”来评价。如果说学生就是上帝,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那学生方面的评价就占60%。如果学生都说这堂课好,非常喜欢,这节课应该是一堂好课;同时老师也评价的确是一堂好课,毫无疑问这是一堂非常优秀的课。从教师角度,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优劣:

一、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是否得到激发

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主要体现为学生喜欢体育与健康课和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程度。新课标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努力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体育学习和体育活动的乐趣,并在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进步和发展。如果许多学生被动应付,“出工不出力”,只能将这样的课堂教学划分为差一类的教学。因为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只有这样,课程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才能得到保证。所以说,“学生主动参与的体育与健康课”才是好课。

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体现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始终让自己处于一個“主角地位”,学生仅是“配角”的情况截然相反。新课标强调在充分发挥教师指导作用下让学生学会学习,体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快乐,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为学生提供展示聪明才智的舞台。所以说,“以学生的体育活动、发展、提高、身心愉快为中心的课”是好课。

三、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上,老师讲解、示范、应变、组织教学和评价的能力;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能力。直到下课时,学生仍然意犹未尽,那才是好课。

四、课堂教学创新程度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标给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教学自由空间和创新天地,同时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课堂教学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看教学是否有新意、是否耳目一新。所以说,“敢为人先”的课是好课。

我们很多老师上完公开课最关心的是领导、同行权威的评价,往往容易忽略学生对课堂的感受。事实上,老师的课上得好不好,学生最有发言权,学生喜欢的课就是好课。我们认为学生喜欢的体育与健康课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喜欢课的教学内容。经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上课内容是球类运动和游戏。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抓住学生兴趣这一突破口,科学巧妙地进行安排,真正体现学生主体,这样,教师做的“饭”学生“吃”起来才可口,才爱吃。

2.喜欢课的形式和方法。课堂结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要讲究艺术性,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挑战,使体育课有特色、有趣味。如课堂上多采用比赛和游戏,能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激发锻炼欲望,使学生想上课,爱上课。

3.喜欢课的场地和器材。体育课的场地要精心布置,保证学生运动安全,体育器材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要新颖美观,这样学生使用起来才称心如意、爱不释手。假如踢足球变成踢石头,打篮球变成打烂球,这样的器材谁喜欢玩呢?

4.喜欢课的老师。常言道:爱屋及乌。同样道理,学生如果喜欢这个老师,相信也会喜欢他的课。因此,老师在努力提高讲课能力和技巧的同时,要逐渐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要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旧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朋友似的新型师生关系,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学习《体育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篇9

体育新课程标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课程。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个性培养,把学生的健康意识、交往合作意识作为重点,所以在教学中始终参考体育新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

体育课是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爱玩好动的自然天性,是每个学生所具有的,而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的我,从年龄角度而言,没有老教师有经验引导学生投入到课堂,我觉得首先要学生喜欢你,和学生有一种亲近感是上好课堂的第一步,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这样做将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观摩公开课以及视频,让我懂得尽量创设情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教学内容,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不要一味的教师教,应该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能力来上好课堂,吸收学生的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师生间应多互动,学生可以上来做小老师,喊口令,做示范;教师可以到学生中间,充当他们的一员。学生的主体地位正在凸现,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尽可能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公开课上有经验的教师点评以及自己上的课在教师的点评上,应该提升自己的教学评价,所以,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是一个微笑,掌声的鼓励,翘起大拇指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管是好是差都要进行鼓励,反之这样会使差的学生产生失落感,从而障失对体育课的兴趣,所以评价是一把双刃剑。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0

执笔:陈明

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我省实施《课程标准》过程中取得的成绩是可喜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经过十年试验,取得的进展和成就有目共睹,得到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的理解与认同。尽管在试验前期曾经面临一些困惑,但在各级体育教研员、一线体育教师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努力下,不仅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重要进展,而且也促进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反思与融合,推动着课程和教学的发展。

一、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取得的主要成绩

1、广大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新变化

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诸多变化,最主要的变化表现为“健康第一”“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健康、全面育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这几个核心观念得到了共识并且深入人心。

这几个核心观念指向了教育观、学生观与知识观,即教师用什么样的教育观从事教育活动,用什么样的学生观与知识观教育学生,这些核心观念决定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质量。

实践证明,影响课程改革成效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教师观念、教学实践和学生变化是判断《课程标准》成效的基本指标,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才能不断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2、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体育教师,积累了众多优秀成果

观念决定行为。十年来,一大批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反思的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研究、地方课程研究与实践、学校课程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特别是在教学研究方面,从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直到学校层面围绕《课程标准》的教学改革研究从未间断。贯彻《课程标准》也从当初的表浅到现在深入到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和评价如何落实到教师、教材、学生、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要素的内在关系等方面。

3、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有较大提高,学习方式有新的变化

课程改革的成效最终要看学生是否受益。十年课改,体育课成为学生最喜爱的课程之一,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能动性、独立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逐渐成为课堂学习的真实主体,通过积极主动的投入、有效的学习、适宜的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能力不断提高。

十年课改取得的成绩是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艰苦探索、认真实践的结果,应该给与充分的肯定。

作为《课程标准》的执行者、实践者和主力军,一线体育教师是对课程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价最有发言权的鉴定者。

无论《课程标准》在国家层面、地方层面还只是一种理想的设计,最终要靠体育教师创造性的把《课程标准》要求转化为促进中小学生发展的教学实践。

十年课改成果需要珍惜,更要下功夫梳理、总结,理清哪些是正确的,应该坚持;哪些是有待完善的,需要修正;哪些是错误的,应该汲取哪些经验教训,这是今后发展的基础。

二、回顾十年《课程标准》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标准》存在的主要不足

体育教师在执行《课程标准》过程中发现一些不足是正常的,这是推动课程改革不断完善的动力。

《课程标准》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课程基本理念在国家层面确立了“目标统领内容”的思想,课程的目标按照运动参与、身体健康、运动技能、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个领域分水平建立了目标体系。但具体到各个领域和水平阶段的内容标准却很笼统、不便于操作;缺乏比较明确的课程内容,难以支撑起众多的课程目标。依据目标体系确立的评价体系可操作性不强。

2、具体操作层面中存在的不足(1)教学目标缩水

相当数量的体育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往往十分关注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对体育知识与技能反而重视不够。

(2)教学内容偏向

田径的跑、跳、投,体操的基本内容,球类运动的基本技术等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内容。这些基本内容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教学过程琐碎

体育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体育教学内容之间的对话过程。有的体育教师不是去认真钻研教材,不去精心选择教学的切入点,不去设计教学的最佳路径,而是将教材内容机械地肢解成若干个问题,满堂讲解示范、满堂问答、满堂硬灌。

(4)教学方式困惑

《体育与健康》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师为了体现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讨论、练习多了;教师的示范时间少了,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多了;教师规定的动作少了,学生的创新动作多了。这些展示了师生在教学方式上的变化,也引起了教师的困惑。

(5)教学情境闹腾

体育课堂教学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如果一节课中教学情境过分晃动,势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在新课改中片面强调课堂气氛的现象极为常见,这种过于闹腾的教学情境,学生怎能走进体育教学中去。

(6)三基实践浮泛

体育课中最主要的活动是学生的自主身体实践活动。然而,现今的体育教学,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似乎已经被边缘化了。

三、《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过程中引起关注的若干重要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学科中的渗透 修订《标准》时我们结合实际情况,在原有的基础上尽可能突出了体育的育人价值,避免教师和学生们把体育简单的理解为仅仅是增强学生体质。

2、对新一轮课程改革理念的巩固和深化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管;体育课程从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向能力本位、学生本位转化;教师与学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体能练习和运动技能学习的意义及体育的育人功能;多元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等。

3、合理的设计课程内容、科学控制课程容量、减轻学生过重负担

修订稿坚持体育课程内容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和三级课程管理的原则,对课程内容采取了较有弹性的规定,并要求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课程实施计划,适当减少运动技能学习的难度和范围,保证体育教学顺利、有效地进行,采取更灵活生动的教学策略和犯非法,保证更多的学生从体育学习中切实受益。

4、根据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体现学习目标和内容的循序渐进

修订稿进一步加强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关注,突出了对水平一、二阶段儿童基本运动能力的关注;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各个水平的分目标设计中,也都十分注意保持目标、内容的循序渐进和前后连续。

5、与本学科相关的热点问题 a、关于运动技能教学:

在修订时非常注意用更明确的语言表达对运动技能学习意义的说明,并在目标和内容部分适当地增加了对运动技能学习评价的例举说明

b、关于运动兴趣:

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不恰当的体育教学是学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对体育课的负面情绪是多数学生成年后脱离体育的重要原因。在《标准》中我们依然将重视激发学生运动兴趣作为一个重要的基本理念保留下来。

c关于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体育教学方法 对现代教学方法的不理解根源恰恰是因为对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理解和运用得不到位、不熟练,绝不是“现代教学方法”本身的问题;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既不是相互对立的,但也不是简单的互为补充关系;修订稿进一步强调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价值,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非常明确的建议。

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修订原则

1、坚持体育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

从广泛征求意见的调查结果来看,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是得到大多数学生和体育教师拥护的。因此,修订中必须继续坚持《标准》(实验稿)所确定的指导思想、课程理念和框架结构等。

2、坚持《标准》是指导性文件而不是指令性文件的思想

1)《标准》是具有引领性和方向性的指导性文件,既符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管理”的精神,也符合我国各地区和城乡差异很大的实际情况,同时还顺应了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大趋势。

2)《标准》作为国家性的指导性文件,不可能、也不应该过多地涉及过于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具体的课堂教学问题应由《课程标准解读》、《教学指南》、《质量标准》、教材、教学指导用书等资料来解决,同时一线教师应根据本校的教学实际需要,深入地进行思考和再设计。

3)为了更好地发挥《标准》对教学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在修订时亚注意针对一线教师的需要,对课程内容作更具体的描述,以利于教师们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学生们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

3、在认真分析各类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标准》

标准在修订上主要根据实验十年来一线教师、教研员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正确建议基础上,深入的进行分析、思考和讨论,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五、《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版)的培训与学习体会

(一)把握体育新课程理念 更新教育教学思想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变化对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发出了新的呼唤,提出了新的要求。正是在此背景下,体育新课程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重视学生的身体发展,而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体育新课程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而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需求,追求教与学的和谐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体育新课程提出了“目标引领内容”的思想,制定了有层次的课程目标,提出了学习内容的基本框架,有利于学校和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体育新课程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解决了体育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发挥了体育课程的教育价值;体育新课程强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选择运动项目进行学习,改变了过去那种样样都学,样样都不精的状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体育新课程重视学习评价的发展与激励功能,倡导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的评价思想。等等。所有这些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加喜欢学习体育和参与运动,更好地从体育学习和活动中获益。

(二)熟悉新的教材内容,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

新课改下评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应是学习者能否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那么怎样才能促成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呢?一般地讲,体育教师应熟悉新的教材内容,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创设宽松的教学环境,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组织实施科学的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以下几点:

1、精心处理教材,设计独具匠心。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要显现个人特色的教学设计。如果一堂课中,体育教师只是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不仅不能根据学生实际组织有针对性的教学,而且也是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在新课程中,教材与教参只是作为教学活动重要的参考资料,而并非唯一依据,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环境、学生实际,结合自身对教材的透彻理解,加以灵活的处理,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教案,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生动性。

2、体现课程理念,过程流畅自然。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创设一种利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环境,通过课前精心设计与课堂中体育教师的恰当引导,构建一个流畅自然的教学过程。这样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轻松而又紧凑地参与学习与思考,较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情感、情趣等因素。

3、激发学生情趣,课堂活泼有序。随着对学生主体观的重新思考与定位,看一堂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必需要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好的体育与健康课应是体育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甚至可以议论纷纷。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教学,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

4、展示体育教师素质,塑造体育教师形象。新课程的实施,向体育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由于新课程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要求体育教师做好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知识的权威,这样的体育与健康课堂变得灵活多样。课堂上,教师除了应组织和谐有序的秩序、表述精彩悦耳的语言、展现漂亮动作、呈现敏捷准确的思维外,还必需增加课堂情况的灵活应变、网络媒体的合理使用、知识背景的广泛引用等。

5、设计完美提问,思维延伸课外。这要求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这节课的绝大多数内容,而且还要让学生能学到其他更多的内容。同时,也要让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在研究那节课的内容,感觉回味无穷。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个性,使其能够主动地加入课堂教学中去。

(三)明确今后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方向是提高教学质量保证

课程标准颁布后,课堂教学改革是今后课程改革的攻坚战。体育教师作为打好课堂教学改革攻坚战的主力军,只有了解课程教学改革全局才不至于迷失作战方向,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扎实提高教学质量,不辜负时代和历史对我们的重托。应该明确,贯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规定的今后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四)课程教学改革需要老师努力提高教学能力。教学能力在教学中是具体的,体现在教学细节的方方面面。

比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教学组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等是否合理有效;

教学过程中教师讲解语言是否清晰、感人,讲解内容是否精炼,示范、保护、帮助的时机和方法是否准确、恰到好处;

确定教学重点与解决学习难点是否合理有效,场地器材的设计是否妥当、安全;提问、设疑、引导、帮助是否把握好了时机和火候;

教学时间的安排、教学节奏的把握、运动负荷控制等等,都是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体现。

因此,我认为适应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最基本的是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五)正视和改进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难以进行检查评价;目标没有体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的原则;目标过多,把四个方面的目标搬到一堂课上;在目标的书写表述上也不够规范。所以,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应正视存在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细化课程目标”,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该包括„条件‟(在什么情境中)、„行为‟(做什么和怎么做)和„标准‟(做到什么程度)三个部分”“目标难度适宜”“是师生共同努力能够达成的目标”。体育与健康课要在保障学生身体健康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促进身心社健康发展。我们体育教师要术有专攻,要守土有责,做好自己的事,站好自己的岗。防止体育教学中的片面性、异化、低技术含量、低运动负荷等现象。

六、我们的期望 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期望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将有哪些收获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获得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体表现为: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增强运动技能的运用能力,增强体能;进一步掌握体育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体育学习能力和体育实践能力。第二、逐步养成体育运动习惯。具体又表现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运动爱好与专长,培养积极的体育情感。第三、进一步提高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体表现为:增进对健康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营养知识,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第四、进一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具体表现为:锻炼健美的体格,塑造强健的体魂;培养坚强的意志和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形成善于合作和乐于助人的品质;为终身体育锻炼与未来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期望今后的体育与健康课除了遵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体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等,让我们所上的课最终要成为学生喜欢、乐此不疲、生动活泼、促进学生主动成长的、有生命的体育与健康课,实实在在地体现在学练过程中练身体、动脑筋、学知识、懂原理、会方法、促发展上。

总之,让我们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培训与学习,学习和交流体育新课程理念,更好地把握与理解体育新课程精神,尽快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使自己在未来的体育教育教学中用新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让每一位学生真正从体育新课程中获得更大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1

关键词:课标;调整;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已颁布实施,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变化对体育教师理解新理念和新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一、更加突出体育与健康课程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1.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的性质,强调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课程”,并强调该课程具有基础性、健身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性质,要求体育教师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的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2.从课程理念上,进一步强调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1)强调要“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在强调学科特点的同时,融合与学生健康成长相关的各种知识”。(2)强调“在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注重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的乐趣”。(3)强调“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4)强调“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课程目标及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

3.将“课程标准设计思路”改为“课程设计思路”,使之落脚于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体育学习和健康发展方面,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都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进度,同时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达成更高水平的目标。将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设置为易观察的行为表征,帮助教师准确观察、指导和评价学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态度、心理品质和社会行为,建立评价内容多元、方法多样、主体多元,有利于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体育和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我评价能力。以上可看出《标准》更注意为学生提供学习环境与机会,注重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健康意识和生活习惯。

二、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体系

《标准》中强调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方面完整统一,不可分割教学,并突出了小学与中学阶段重点学习和发展的目标,主要通过身体练习的过程来实现;突出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教学方法要有助于促进三维目标的整体发展。根据减负要求,删去了难度过大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通过目标达成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与参与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删去了实验稿中“课程总目标”和“学习领域总目标”,在课程目标中增加了“学会学习和锻炼,发展体验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自觉维护健康的意识”等目标的描述,在各层面都非常强调“目标引领内容和方法,内容和方法促进目标达成”思想,促进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形成“目标教学”思想,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三、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有效教学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1.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精神,明确地方学校实施课程的权利和义务,帮助教师理解和贯彻课程标准精神。

2.为体育教师提供清晰指导,加大体育教学的可选择性。将“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列举了所需学习的课程内容,可供选择。在“教学建议”部分进行了阐述,帮助教师理解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方式。

3.挖掘学习评价多元功能,指导教师有效开展体育学习评价。在“课程内容”每一条加了“评价要点”,能清晰评价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删去对教师教学评价和课程建设评价,突出对学生学习评价关注,“附录”增加了可直接参考的案例,启发思路,解决评价的可操作性问题。强调教师要正确处理评价与测试和“体育中考”关系,避免“应试课”冲击和替代正常教学。

4.去掉原教材编写阐述语气,改为建议性注意事项。强调一纲多本和教材多样化原则,去掉“健康性”“兴趣性”原则阐述,增加“科学性”“实用性”“可读性”和“差异性”内容。

5.完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强调遵循学生体育基本特征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定要与身体练习有关,无助于身体练习的内容不应作为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标准只是“内容的标准”而非“标准的内容”。把“知识、技能、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这一定位对今后教学将起到积极指导作用。“教无定法”,但教师要悉心研读《标准》,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形成特色,努力营造积极而多元的教学模式。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学习体会 篇12

一、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选择

新课标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再像以前教学大纲那样有统一规定,因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当然,原则上必须求稳求实,且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第一,系统知识与系列活动的关系。教学内容选择的关键是要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导下,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科课程中知识、原理和技术在活动中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的相互转换,使学生愿学乐练,受益终生。第二,考虑到民族、地区及城市与乡村差异的关系,因而尽可能地从实际出发,挖掘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注重所选教材的特点,突出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在:(1)发展身体素质练习的教材;(2)游戏类教材;(3)各项体育活动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在实践中的运用;(4)乡土教材和民族传统教材;(5)韵律体操与舞蹈、娱乐体育和医疗保健体操等项目上,可不拘一格,敢于取材,大胆创新。

二、新课标下教学结构的变化

首先,从师生关系上讲,教学活动中,教师启发、诱导学生根据计划目标,自身的兴趣、爱好,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教,身体练习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其次,从组织教学方法上讲,技术、技能的学习不再是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而是只在必要的时候向学生进行适当的示范、表演、指导、辅导及总结,教师的作用重在引导和指导学生进行练习。其教学组织形式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运用并有所创新,采取诸如教学分层式、自主选择式、自主结合式、俱乐部式等。不求规范统一,但求学生练习主动积极、创新求趣。通过创新求趣,张扬学生个性,进而缩短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

三、新课标与体育与健康课的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过于注重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而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也忽略了身体差异与体能大小,因而教师与学生大多追求分数,致使客观上的分数与实际能力脱钩,因此不利于发现与发展学生各方面的潜能;不利于了解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确立自信。其数字式的分值往往损伤了学生的自尊,扼制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新的体育与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以及学生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又专门提出了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强调对所学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了解与运用,重视参与性、健身性及娱乐性的统一。既客观求实,承认差异,又注重能力发展,使评价体系尽可能地反映出学生情况,使评断更趋合理。

上一篇:二年级上册部编树之歌下一篇:青年教师公开课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