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日记叙事
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景区入口,一进去,我们就被那些景色给深深吸引住了:那一棵棵大树,绿的耀眼,绿的可爱;那一棵棵小草,斜着身子,把头探出来,似乎在微笑着对我们说:“你好!欢迎光临!”
我们继续走着,来到一个大水池边,池子里有各种各样的鱼:大的、小的、花的、黑的……它们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在池子两旁,蹲着一对石狮子,看上去十分威武。在它们头顶上都站立着许多鸽子:黑的、白的、花的、灰的。爸爸拿出吐司面包分一半给小妹喂鱼,另一半给我喂鸽子。
一会儿就喂完了,我们就上台阶向大佛像走去,我们离佛像真的是越来越近了。
我们一直走到拜台才停了下来。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感觉浑身没有力气了,便坐了下来。休息了一会儿,我走到拜台前,取出三支香,爸爸帮我点燃,我拜了三下,心里许愿: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
然后,我们继续上台阶,那台阶有一百多级,看起来非常高,我准备放弃,但我知道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我看见爸爸和小妹在我前面,便快速追上他们。不一会儿,终于到了佛像脚旁,我们赶紧抱了抱大佛像的脚。这座佛像有99米高,大佛右手紧握禅杖,左手捧着宝珠,全身金黄,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人们都说:“抱了佛脚就会有好运,尤其是考试,一定能考出好成绩。”但我觉得不太可能,因为我知道学习不能临时抱佛脚,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行。我们在佛像下休息一下就回家了。
一、小序与主体的对抗
这篇白话短篇小说与鲁迅其他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小说主体之前精心设计了一个文言体的小序,小序不长,全段如下:
某君昆仲,今隐其名,皆余昔日在中学校时良友;分隔多年,消息渐阙。日前偶闻其一大病;适归故乡,迂道往访.则仅晤一人,言病者其弟也。劳君远道来视,然已早愈,赴某地候补矣。因大笑,出示日记二册,谓可见当日病状,不妨献诸旧友。持归阅一过,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亦不著月日,惟墨色字体不一,知非一时所书。间亦有略具联络者,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记中语误,一字不易;惟人名虽皆村人,不为世间所知,无关大体。然亦悉易去。至于书名,则本人愈后所题,不复改也。七年四月二日识。
晚清以来的小说大多有一个开篇的楔子,同时,小序也是《狂人日记》所发表的杂志《新青年》上文本的共同形态,其作用均是交代故事来源,引出小说开端,也交代故事结尾。但《狂人日记》的小序,与传统小说以及《新青年》中其他作品中的序言均有不同,它非但没有引导读者顺利进行阅读,恰恰相反,小序与白话主体对峙互现,形成了尖锐的对抗。
首先,从语体角度来说,这段文言小序,顺理成章导入的应该是一个文言构筑的世界,但《狂人日记》主体的十三则日记却使用了白话文。文言和白话,从语体角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抗。另外,小序话语清醒,条理分明,而白话主体部分话语狂乱,错杂无逻辑。如果说,这是通过表层叙述形成语体上的张力的话,那么,它的深层叙述内容则蕴涵着与主体截然对立的价值观。
从叙述内容看,小序中出现了三个人物来对主体的叙述作出评定。第一个是小序的叙述者“余”,是狂人昔日在中学时的良友,“偶闻其一大病”,“迂道往访”,得到其兄长的确认:“病者其弟”,并“出示日记二册”为证。“余”读后发现这本病中日记“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知所患盖‘迫害狂’之类”。接着叙述者又验证了日记的真伪:日记“亦不著月日”,且“间亦有略具联络者”。是日记,但不写日月;日记有二册,但其中语句连贯通顺的很少,可知实乃狂人所写。“惟墨色字体不一”,可知“非一时所书”,也非他人杜撰。“余”如此详细且近于烦琐地考证,无非是要造成读者信其所讲为真的结果。第二爪人物是狂人的哥哥。他根据日记内容判定狂人“可见当日病状”,并透露现已痊愈,并赴某地候补的消息。第三个是狂人自己,他的疯病已经好了,对于病中日记,提笔命名为《狂人日记》,清醒后的狂人也认为自己当时处于“疯狂”的状态。
小序中出现的三个人物,均有一个共同的观点:这本日记的写作者狂人确实是个病人,日记内容是一个病人的“荒唐之言”。
根据小序的这个提示,读者自然会与叙述者“共谋”,瓦解了作为小说叙述主体——狂人视角的独一无二的权威性,并以对狂人的否定态度进入日记的阅读中,这就意味着,我们事先就已知道,小说的主体部分渲染的狂人世界是疯狂非理性的。那么果真如此吗?细读文本,我们发现:狂人对封建道德“吃人”本相的发现,他发出的“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质问,自己也曾吃过人的自省,“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的怀疑,“救救孩子”的呼声,处处显示了对旧秩序的反抗,发出要求新文化、新道德的呐喊,使得读者又有强烈的认同感,从而对狂人“疯狂”的真实性产生极大的怀疑。
通过小序和主体,《狂人日记》形成了两个对立的世界——正常和疯狂。文言小序讲述的是一个在旧道德观念支配下延续了千年之久的现实世界,而在白话主体的疯狂世界中,狂人却又言之凿凿地揭示出其“吃人”的血腥本相。正常之下隐藏着麻木、血腥和非理性,癫狂的话语却发出理性的呼声,小序交代的写作目的——“今撮录一篇,以供医家研究”的戏谑,与创作本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严正……,以上这些对立的因素使得小序与主体相互嘲弄与颠覆、背离与消解,获得了由反讽带来的机智和悖论效果。
这是作者在整体上设置的第一重叙事“迷宫”。一个文本,双重话语,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卷入了“狂人疯狂与否”的疑惑,经过理性的思考,正常与疯狂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
二、狂人视角的复调品格
《狂人日记》主体部分全部以狂人视角叙事,这个形象是意味深长的。严家炎先生在《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中对《狂人日记》的分析是简略而精当的:“同一个主人公的日记,就既是疯子的千真万确的病态思维和胡言乱语,又能清醒深刻、振聋发聩地揭示出封建社会历史的某种真相;当然,这还只是表层的。在深层内容上,同样也响着两种声音:主人公一方面在激昂地愤怒地控诉礼教和家族制度‘吃人’的罪行,另一方面,又在沉痛地发人深思地反省自身无意中参与了‘吃人’的悲剧,惭愧到了觉得‘难见真的人’。战斗感与赎罪感同时并存。”这个论断的确是走出“迷宫”的不二法门。尽管严先生率先提出鲁迅小说的复调性,但对这一论题并未作系统详尽的论述,下面力求对《狂人日记》的复调品格进行细致梳理。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患过迫害狂的表弟阮久荪为原型,凭借自己的医学知识,成功地塑造了狂人的形象。从种种表现来看,狂人确实是以现实主义手法塑造的一个受尽迫害而发了狂的形象。
主体的第一则日记,就给我们展示出一个迫害狂患者的形象。这则简短的日记,思想跳跃很大,由开头“很好的月光”跳跃到“精神分外爽快”,又跳跃到“须十分小心”,继而跳跃到“我怕得有理”。这种心理活动的大幅度跳跃,显示了狂人神经过敏、多疑多虑的特点,这正是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
由于深知狂人思想活动的特点,作品中对这种迫害狂患者心理特征的刻画,是贯串全篇的——
第二则日记“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别人注视疯子时别样的目光,竞让狂人想入非非,认为别人是居心叵测要害自己。
在第三则日记中,街上一群不相识的人,也引起狂人莫大的疑虑。他疑心街上女人打儿子时惯用的话:“老子呀!我要咬你几口才出气”,是对着他说
nlc202309011128
的:“狼子村”有人打死了一个大恶人,吃了那大恶人的心肝,更使他“从顶上直冷到脚跟”,立即联想到人们也会吃他,陷入被害的妄想难以自拔。
在第四则日记中,作为精神病人的狂人产生了错觉。在他看来,盛在碗里的蒸鱼“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医生给他看脉也被疑心为“无非借了看脉这名目,揣一揣肥瘠:因这功劳,也分一片肉吃”;又把医生说赶紧吃药的话——“赶紧吃罢”疑心为赶紧吃他。
在第七则日记中,狂人由“海乙那”吃死肉,联想到“‘海乙那’是狼的亲眷,狼是狗的本家。前天赵家的狗,看我几眼,可见他也同谋,早已接洽”。
在第十则日记中,狂人由劝大哥放弃吃人的传统,联想到屋顶上的横梁和椽子,也会在头上发抖,并且堆在他的身上。
哪怕一个眼神、一句话,或是不相干的极小的事件,都能对狂人的精神产生刺激,引起无端的猜疑和强烈的恐惧,这在正常人看来十分可笑,却正是迫害狂患者的病理特征。
尽管《狂人日记》以现实主义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然而,如果小说单纯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疯言疯语,那么狂人形象也就乏善可陈。这个狂人之所以引人瞩目,是因为他在一种颠狂中说出了精粹而含蓄、深刻而独到的话语,抨击着封建社会的罪行,撕碎了礼教和家族制度的伪装。从作品中我们看到,尽管作者没有直接写明狂人的具体病因,但其中原因之一,是因为狂人从对历史文献和现实生活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惊天秘闻:吃人!这一发现对他造成了巨大的刺激,所以说他的疯狂不再单纯是一种病态,而具有了社会性,狂人的疯话隐含着诸多象征意义:
他研究历史,得出了结论:中国封建社会是在“仁义道德”掩盖下的“吃人”的历史;他分析现实,悟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弊害——“合伙吃我的人,便是我的哥哥”,“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对无法摆脱的血缘关系怀有强烈的原罪感:
吃人的是我哥哥!
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对现实的分析,他概括出了“吃人’势力本质——“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狂人还对传统的封建礼教表示了大胆怀疑——“从来如此,便对么?”并对吃人的势力发出了严重警告——“你们立刻改了,从真心改起!你们要晓得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最后又发出了要变革封建社会的呐喊—一“救救孩子……”
这些错杂无伦次之语和荒唐之言赋予了狂人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使精神病患者和反封建战士这两种身份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完整复杂的艺术形象。
与此同时,一个颇值得玩味的现象是,如此艰巨的反封建任务却由一个狂人来承担,这不能不引起读者探秘的兴致:如果将“狂人”谓为虚拟,他发病时的人道主义、理想主义意识就会受到怀疑;而强调狂人是战士,又无法解释他的疯狂的幻象世界。
可见,《狂人日记》正是以荒诞奇特的艺术方式展现了现代启蒙者的荒谬处境和精神困境。狂人所处的时代,也正是鲁迅及同时代人身处的传统文化思想、政治体制遭遇空前危机的时代。鲁迅是矛盾的,他被人们视为战士,自己却一再坦言:因为“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还没有这样勇敢,那原因就是我还想生活,在这社会里”,“我自己早知道毕竟不是什么战士了,而且也不能算前驱,就有这么多的顾忌和回忆”。面对现实,鲁迅以其独有的率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作出审视,同时,对希望与绝望均表示了怀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作为寂寞的先驱者,他认为,似乎只有反抗绝望才是生存的途径。狂人这种疯狂状态下堂吉诃德式的单枪匹马的抗争,不能不说是鲁迅复杂心态的外化。
对我小小的自己来说,父爱是不可替代的陪伴,是前进的动力,是深入骨髓的向往。小时候觉得父亲是一座高山。他是如此威严,他的肩膀是如此宽阔。我一直喜欢和爸爸呆在一起,冬天也喜欢挤在爸爸的床上,因为爸爸的身体好温暖,我可以把冰凉的手脚放在爸爸温暖的身体上。冬天抱着大火炉睡觉是很幸福的。我一直喜欢小学下午放学,因为每当这个时候我妈在厨房做饭,我就是一个很好的送饭工人,两条腿短走着,喊着和别人聊天,爸爸。这时,父亲会牵着我的手,唱着我现在熟悉的那首好听的中文歌。夕阳下,我和父亲手拉手走回家。那是我能回忆起的最美的一幕。
父亲和大多数父亲一样,是一个不爱表达爱的沉默的人。我还记得那是小学二年级,因为家里很穷,几乎没有零花钱。经常看到别的小朋友买东西吃,我也想吃。中午回家,我和妈妈要钱买笔记本。我妈说家里没有笔记本。我妈好久没给我了。我愤然离开。下午我要去上课的时候,爸爸来学校找我,什么也没说。他给了我50美分就走了。其他孩子看到了,都羡慕的说:“你爸爸好好心,来学校给你零花钱。”从那一刻起,我在心里暗暗的想,我再也不会说谎了,因为我的内心会觉得很可怕。直到现在,我才知道那种感觉叫心疼。爸爸太爱我了,但他从来不在口头上说什么,只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所以,父亲是我生命中一个很重要很特殊的存在。
夜深沉,风卷帘拢,独坐在绿苔滋长的木窗下。不去管,那南飞的燕子,何日可以返家;不去问,那一叶扁舟,又会放逐到哪里的天涯。
无声的夜悄然蔓延,不知不觉,那尘世的风,带着宁静的倦容,撩动了尘封的心弦,吹疼了我记忆深处的落红,轻易的俘获了我荒芜的流年,抖落了一地的记忆尘烟。我伫立窗前,却无心欣赏窗外的万家灯火,静静的品味老时光里,凝然静止的碎片。
只是偶尔翻一翻那些书。
对着一本粉色的笔记本发呆了很久。
一动不动,仿佛感觉到了什么。
来不及叹息,已纷纷散落在旧苑荒台上,斑驳了久藏的梦,在春暖花开时,惊扰那隔世的孤影。
又一次进入那华丽的曾经,此刻,忧伤如同风般一场一场的刮过,风干了所有潮湿的心结。曾经的我们,欢乐过,伤心过,愤怒过,那一切,如今只刻在这张泛黄的纸上,或如暗香般悄然逝去,乍然间觉醒,眼前的一切早已物是人非。我细数着每分每秒,落寞如荒草般疯长,我用尽了力气,然而终究飞不到你的天空,太远,不是吗?但我知道,那只是一场朦胧而美丽的梦,这一切美妙得如此不真实。
明知它是一场不值得的梦的我,仍傻傻的痴迷之中,看着它,和那尘封的岁月,等着,这则童话最完美的结局。
而今,我将心事搁在秋水之岚,默默体会那细纹间弥留下的温柔。
4月16日,这个日子,我想我不会忘记,因为它实实在在的记录了我人生的“一课”。这天是教师进修学校对中小学科学组、初中语文和高中理综组联合进行的一次角色体验专题培训活动,对于这次的组间组合,让我觉得奇怪,对于角色体验这个词更让我困惑,后来才知道是扮演学生,换角活动,确切的说是扮演从小学到高中,从文科到理科的学生。
早上第二节课是由实验中学戴小婵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望江南》、《武陵春》,这两首词都出自于九年级的语文课本,我给学生也上过,对他们比较熟悉。一开始,戴老师率先进入了角色,向我们提问关于她讲课本原本诗词顺序打破,将这两首词放在一起上有何目的?这时,本以为不会太热衷探讨此类问题的教室,变得很热闹,各位在座的老师演起学生来一点也不含糊,有的说,因为主人公都是女子,有的说,因为这两首词都写得忧伤,有的说,因为这两首词都写在江边(有待商榷),很不幸的点到了我,说实话,当时我并不重视,对于这次的活动也不太感兴趣,因为学生和老师始终有差距,时间不能倒流。
看着我的样子,戴老师估计是误以为我是局促、害羞造成的,还提醒我要抬头挺胸,我看避不过去了,就站直了说:“都是婉约词。”没料到这样漫不经心的五个字,却换来戴老师的一句鼓励性评价:“专业!”这个词是多么厚重,我当时听到这句鼓励的时候心部自觉跳动了一下,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后来想想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一种被肯定的喜悦,是一种获得鼓励满足的喜悦,尽管我知道那几个字即使非语文专业的人也能了解。
得到鼓励后,我更容易的进入了角色,仿佛自己真的是一个九年级的学生一样,直到上完课后,我还是深受触动。在新课程里,有说到关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尤其是在对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鼓励的一句话就是对学生赞赏的表现方式,以此作为契机,尽可能的在每一位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贴近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受到重视,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日后的教学中,我知道不能吝惜鼓励,当然鼓励性的话语也要丰富多彩,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诚意,让学生能够信任老师,认真的完成课堂教学。
这些叙事散文,事件不同,内容各异,但都以不同的生活背景,歌颂真善美,传递正能量,陶冶高尚情操,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都能感受到人间的关爱和温情;同时,这些课文还是很好的作文范文,可以在写作方面给孩子们以借鉴和启迪。因此,上好这些课文,意义重大。一年来,我们“名师工作室”围绕叙事散文,通过培训活动和送教活动,对叙事散文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探索。下面以2015年11月到老河口市送教的课文《阿长与〈山海经〉》为例,具体介绍如下:
一、带着问题读课文
语文学习,离不开朗读。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有助于情感的传递,让学生获得思想熏陶。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要想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义”,必须认真朗读课文。
散文讲究的是“形散而神不散”,抒情散文借景抒情,叙事散文因事抒情,这个“情”字,就是散文的“神”,是文章的中心;文章的中心必须让学生认真朗读才能够体会出来。因此,讲授叙事散文,第一个环节,必须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深情、认真地朗读课文。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问题导入,创设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第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课堂导入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给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课堂导入理所当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导入的成败也直接影响着整堂课效果的好坏。
当然,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最简单易行的是问题导入。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因为讲课地点是老河口三中,我在ppt课件的第一张页面粘贴了两张图片,一幅是老河口的地标性建筑物,一幅是老河口三中的实景照片,“这是什么地方?你们愿意为她增光吗?”简单的两个问题,马上拉近了师生心灵的距离;随后,我又展示了九种动物图片,问全班学生:大家能准确说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九种动物是龙的九个“儿子”,分别是:赑屃(bìxì)、螭吻(chīwěn)、蒲牢(púláo)、狴犴(bì'àn)、饕餮(tāotiè)、趴蝮(bāxià)、睚眦(yázì)、狻猊(suānní)、椒图(jiāotú),全班学生热情高涨,虽然没有一个学生回答准确,但课堂效果达到了——宝贵的好奇心激发出来了!在孩子们求知如渴的眼神中,我拿出四本装帧精美的书举在半空,告诉他们:龙生九子,这九种动物是龙的儿子,大家想知道九子的故事,可以去看一本书:《山海经》;当然,要在课下和放假的时候研究;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与这本书有关。我接着告诉孩子们:这节课,如果同学们表现好了,就把四本《山海经》奖励给班级图书馆!瞬间,全班学生满面微笑、满眼放光地看着老师,期待后面的教学。
叙事散文都有感人的故事,讲授之前,巧设问题,制造悬念,精彩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识新内容的热烈探求,让学生迅速而热情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之中,每一篇课文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
2.问题导学,先问后读
安定了学习情绪,吸引了学生注意,激起了求知欲望,就进入了文本的讲授过程,这个时候,就该诵读课文了。但读课文也有讲究,不能什么问题都不问,直接让学生大声朗诵;而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诵读课文。最好不要让学生先看课文,要让学生先提出问题,或者老师问学生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在讲授《阿长与〈山海经〉》时,我是这样处理的:紧接着导入阶段“龙生九子”的问题,要求同学们下课后在《山海经》这本书里探究有关知识,这个时候,“山海经”三个字已经出现在ppt课件的画面上了;我紧接着又提出问题:有一个人,就因为小时候看了《山海经》,激发了文学梦,最终成了大文豪,你们知道是谁么?同学们说“不知道”,我就告诉他们是“鲁迅”;这时候,ppt課件的画面上又出现了鲁迅的名字;我接着又说:鲁迅先生写了一篇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这个时候,ppt课件的画面上完整地出现了课题和作者,我赶紧问道:大家看到这个题目,难道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老师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于是老师期待的问题出现了:阿长是谁?阿长和《山海经》之间有什么故事?阿长和鲁迅先生有什么关系?这是我预设好的问题,完全由学生提出来,真是太好了!我迫不及待的在ppt课件上点出这几个问题,又补充了三个预设的问题,这是学生不接触文本不能提出来的问题:
我看见《山海经》这本书以后,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看见《山海经》前后,我的想法和心理有什么变化?
《山海经》这本书对鲁迅先生有什么影响?
然后,本环节重磅大戏终于登场:2分钟准备好问题后,孩子们带着问题读课文,6分钟读完,8分钟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一共16分钟,行云流水般的完成教学任务。
3.朗读方式,多种多样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同时,朗读又是一种理解的过程,感悟的过程,是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中,对于七——九年级的学生阅读要求是这样的: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
叙事散文,往往事件真实感人,细节精彩生动,语言朴素细腻,感情真挚深刻,是朗读的好素材,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摇头晃脑的高声吟诵,在问题的引导下,了解事件,品味情感,领悟主旨。
朗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平时的教学中,时间充裕,可以让全班齐读,可以让男女生代表读;或者全体男生读,女生听;或者全体女生读,男生听;可以男女生接力读,老师和学生接力读。此外,还可以全班默读这种方式,速度快,适用于时间紧张的优质课。《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篇幅不长,费时不多,我要求学生各自高声诵读,声音不一定大,但一定要有感情,特别是要贴近角色,模仿人物的身份和腔调,像演电影一样说台词、讲故事。刚上八年级的孩子,稚嫩的童音,纯真的激情,很好的完成了老师的任务;加上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生活颇为接近,读完书以后,6个问题,不到8分钟,全部由孩子们说出了答案,教师只是在一边赞美、赏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带着问题品课文
导入激趣,创设情境,为阅读文本打下了基础;带着问题读课文,让学生走进文本,明白了阿长的性格、作者的情感以及《山海经》的重要作用,这是课文“扬”的部分;但课文还有一半,在写我对阿长的“厌恶之情”,这是课文“抑”的部分;这一部分和后半部分一起,欲扬先抑,形成了一条“讨厌—敬意—怀念”的感情线索,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因此,课文前半部分的讲授非常重要,我设计了“带着问题品课文”的环节。这个环节要注意三个方面:
1.巧选角度,质疑问难
学生,理所当然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发现”的过程,教师只应该起主导作用;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但这绝不是说教师要靠边站,有时候,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
例如课堂提问环节,既包括学生对课文、对老师质疑问难,也包括老师对学生、对课文质疑问难。这样,可以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迪发散思维;可以及时获得反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提问必须掌握技巧:问题巧妙设计、精心选择;要难易适度,面向全体;要简单明了,启发性强;要抓住时机,打开思路;要积极评价,赞美赏识;巧选角度,站在知识点的各个角度去提问。
在“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我主要从内容、情感和词句赏析角度,“亲自下厨”,为学生预设了四个问题:
课文前半部分写了阿长哪些事?
你觉得写这些事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你发现有哪些词语和句子最能突出阿长的性格、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
你能赏析并表演一下吗?
我要用这几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课文前半部分,作者是“憎恶、讨厌”阿长的,因为阿长是一个颜值很低的、没有文化的、举止粗俗的、迷信可笑的、愚昧落后的农村妇女,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准备。
问题来了,不能自问自答,也不能教师马上问,学生马上答,因为这些问题有目的,有难度,必须让学生合作解决。于是,学生登场了。
2.探究小组,合作互动
教学有时候真像炒菜,教师不能把炒好的菜直接端给学生吃,最好让学生自己学会炒菜,这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厨师可以准备好材料,菜得叫学生自己炒!
语文新课标在第一部分关于《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基于此,课文讲授到此时,我把全班学生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围绕老师提出的四个问题热烈讨论,各抒己见;老师则快乐地围着孩子们转来转去,这个组听听,那个组看看,有时候插几句嘴,发表一下意见,但绝不表态,只是帮助各个小组打开思路,找出答案。这样的课堂,完全是欢乐的“海洋”,探究的“草原”,教师完全成了快乐而享受的“导演”。
3.教师主导,点拨思路
有合作探究,一定要有精彩的展示;突出學生的主体地位,老师的主导地位也一定不能弱化。
在上课前,我给孩子们讲了一句话;这节课,你们应该像美丽的小天使,在知识的天空快乐的翱翔;而老师,只是花丛中一只路过的蝴蝶,刚好看见了你们可爱的身影。在孩子们的探究到了火候时,“蝴蝶”该登场了!我及时下达了“小组代表开始展示探究成果”的命令,各个小组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小手举得“刺破苍穹”,各种答案闪现着智慧的火花。这个时候,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时间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问题,点拨他们的思路,在课文中找出关键词句,分析作者情感,归纳人物性格。
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叙事散文,关键细节,最好发挥学生的表演天分,让他们登台表演,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品析阿长“切切察察”这个细节时,我要求两名学生代表站在主席台的正中间,像阿长和别人说话一样,“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进行“场景再现”,两个孩子惟妙惟肖的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这个时候,我伸出小拇指“表扬”他们,同学们都笑着说:“老师,手指头错了!”我马上追问:“鲁迅先生设计的是哪一个手指头?你能说说其中的奥妙吗?”学生们“哦”的明白了鲁迅先生遣词造句的妙处。
“带着问题品课文”环节,正是基于新课程理念,让孩子们“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在课堂上“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团结、学会做人”,从而在训练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同时,锻炼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
三、带着问题说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与内容》对学生“说”的教学提出了要求: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能根据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力。”
“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因此,不管什么体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训练学生“说话”能力。叙事散文,通俗易懂,贴近生活,能很快打动学生幼小的心灵,教师只要设计好教学内容,学生能说的东西有很多。
我主要把“辩论”这种活动形式带进了叙事散文的课堂教学,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这个环节也要注意两个方面:
1.辩论的“总设计师”
新课程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现在的语文教学有点“矫枉过正”的嫌疑:教师“不敢主导”,害怕因此冲淡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的学校甚至强迫教师“一节课只能讲几分钟”,剩下的时间全部教给学生活动,这是不对的。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内容,该教师讲的一定要大胆讲,“主体”应该是“主导”引导下的“主体”,而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学生“兵教兵”,那还要老师干什么?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是一名“设计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
把“辩论”引进课堂,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论题”,特别是正方和反方的观点,不仅要争锋相对,更应是“画龙点睛”,这对学生理解课文主旨起到至关重要的启发作用。
叙事散文可以辩论的内容有很多,课文主旨、写作方法、描写方法等都可以成为辩论素材。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利用辩论把握文章中心。
教学过程中,我设计的第三个大环节是:“带着问题说课文”。我让学生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入手,思考:就整篇文章来看,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以喜欢为主,还是以讨厌为主。然后抛出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正方——以喜欢阿长为主,反方——以讨厌阿长为主。男生和女生自由挑选正方和反方,8分钟的小辩论,唇枪舌剑,战火纷飞,精彩激烈,笑声、掌声,连续不停。
2.积极的“旁观者”
学生辩论时,教师决不能“隔岸观火”“袖手旁观”,教师必须是积极的“旁观者”。
教师首先是“平等的首席”:不管正方、反方,教师都不能偏向,和每一方都是平等的关系;有困难的时候,既帮助正方,也帮助反方。
教师还应该是“指导者”:教师要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内容向两方学生“输送炮弹”,并且在双方辩论“哑火”的时候及时出手,“推波助澜”,让“战火”接着烧下去。
教师还应该是“管理者”:辩论的主题是不能“跑偏”的,必须围绕主题来,不准进行“人生攻击”,要讲究辩论规则,必须认真听取对方辩手的发言,一定要互相尊重,不能有其他的“肢体语言”,这样,课堂才是有序的。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辩论环节,正方学生完全被反方打败,“作者不喜欢阿长”占了绝对上风。因为作者采用的是“欲扬先抑”,学生随时、随处可以发现阿长的“讨厌之处”,当然会觉得作者不喜欢阿长,其实这正是老师期望的结果,但老师必须要帮助正方!我反复提醒正方同学思考:
难道阿长就没有一点优点?
如果阿长是一个“坏蛋”,作者为什么对她这么难忘?
作者小时候对阿长是什么态度?
作者长大后对阿长又是什么态度?
这些感情有关系吗?
“扶弱济贫”的结果是,全体学生明白了本文的抒情线索:“讨厌——敬意——怀念”阿长,然后顺理成章的明白了本文的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为什么把“辩论”这种形式作为“说课文”的活动形式呢?因为辩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好胜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没有任何羞怯感;同时,辩论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流能力,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散思维,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为青春注入正能量。
四、模仿课文写片段
语文课离不开拓展延伸,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强化教学主题;它还能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让他们掌握各种语文方法;它是讲授和练习联系的纽带,是把课本知识直接转化为学习能力的纽带。
在处理叙事散文的“拓展延伸”环节,我主要采用了“片段仿写法”,这种拓展方法简单易行,通俗易懂,可以马上活学活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这里要注意两个方面:
1.点拨方法
提起作文,很多语文老师都会头疼:我费了那么多的功夫,为什么学生的作文还是写不好呢?其实写好作文关乎方方面面问题,比如学生的阅读面的深浅、知识面宽窄、语言水平的高低、思维能力的高下,以及写作数量的多寡、批改质量的好坏,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写作水平。我认为,写作方法的点拨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高度重视,那就是“一课一得”!因为每一篇课文都是编委精心挑选的,它们对于学生写作一定都会有指导和借鉴作用。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告诉我们:“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而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这句话可以作为语文教师作文训练的圣经!
叙事散文中,可以借鉴的写作方法有很多:欲扬先抑、细节描写、对比、衬托、象征、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人物描写等等,每一种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借鉴,快速转化为写作能力。
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的拓展延伸环节,我设计了“模仿课文写阿长”的写作训练活动: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她们的?请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寫一段话,介绍这样一个人,不超过200字。这个环节我准备了8分钟,因为前30多分钟学生已经充分理解了“欲扬先抑”这种方法,在课堂上没有专门的时间用笔写,学生直接举手发言,口头作文,教师在一边点评,效果很好。
2.仿写片段
一节课只有45分钟,拓展训练的时间很短,但短有短的训练方法,那就是写“片段”。在教师总结完本文的写作方法之后,趁热打铁,及时跟进,马上拓展,这样学生有新鲜感、兴奋感,迅速进入练兵状态,训练效果会更好。
例如《阿长与〈山海经〉》,还可以设计另外一种片段训练:
阿长和别人说话,常喜欢“切切察察……”;你身边的同学们说话时是什么一种情景?请你模仿这个细节,描写一个人物片段,要求写出人物个性,不超过200字。
再例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背影》,可以这样设计片段训练:
年老、笨拙的父亲,亲自翻过铁道为我买橘子,对于父亲的外貌和动作描写,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突出了父爱的伟大,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也使这篇散文成为不朽的名篇。请你模仿“买橘子”这一段的人物描写方法,写一个感人的场面,歌颂父爱或母爱的伟大,不超过200字。
在叙事散文的拓展环节,教师要紧扣课文,结合作文方法设计训练片段。因为这种片段训练,直接把教材技法作为实战指南,着眼“局部战争”,演练“实战水平”,可以培养学生写作的“手眼身法步”基本功。这样,小处着眼,细节磨练,日积月累,描写能力提高了,语言水平提高了,写作技巧娴熟了,逐渐提高到段、篇,作文能力一定会得到提高。这就是“仿写”的魅力。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语文教法,多种多样,贵在探索!语文教师应该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语文,可以打造学生发现美的慧眼,引导他们认识人生的美好;语文,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充满青春的正能量;语文,可以温暖孩子的心灵,改变孩子的一生的命运。艺无止境!让我们在语文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争取更大的进步!
我喜欢感受海的气息,我光着脚丫在海边漫步,脚被沙子轻托着,雪白的浪花嬉笑着奔向岸边,海浪化成一串银铃般的笑声,回荡在天边。
我躺在椅子上,仰望着那碧蓝碧蓝的天空,天,好像受到了浪花的感染,那天空上映出了它的影子。
我幻想着奇妙得海底世界,幻想着圆柱展缸内,鱼儿争奇斗艳,海底隧道内,鲨鱼伴我行走,走到水母宫,那里比仙境都美。
以前“书中自有颜如意,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很多人都不理解,当然也包括我了。每个人的想法和看法都不同,有些人每天都陶醉在知识的海洋里,而又大部分的人终日无所事事,妈妈也老是提醒我要发自内心的快乐阅读,多读书是有好处的。
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妈妈带着我到博库书城找一些书来看。到了博库书城,我兴奋的往里跑,好多好多的书哦!还有好多的小朋友,看到有些小朋友津津有味的看着童话故事,我马上找到一个地方坐下来,手上拿了一本“草房子”开始翻阅起来,妈妈也找了一本她们大人看的管理类的书籍在我身边一起看,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我发现我身边有位小朋友这本翻翻,那本翻翻,一副没耐心的样子,于是我对她说:“你好,看书不能这样看哦!”她理都不理我继续她的动作,我急了,大声道:“说你呢?你怎么这本看看,那本翻翻啊?”妈妈被我的声音怔住了,“这孩子,你好好看书呗,吵什么?”“妈妈,那个小朋友不好好看书啊”,我涨红了脸,妈妈这时笑笑:“那我们用行动感染她好吗?”于是我不做声重新做回自己的位置继续看书,这时那位小朋友的妈妈回来发现了小朋友的举动,开导她:“你看人家小朋友认认真真的看书,我们也学学这位姐姐好吗?”小朋友这才拿着一本书开始试着翻阅起来。
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为了把我的阅读能力提高,每次妈妈一有空就会带我到书店看书,妈妈也会给我买我喜欢的书,我现在对读书越来越感兴趣,每天晚上坚持看半小时的书。我觉得读书可以让人放松自己的思想,使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明白更多的道理,读书让人终身受益,让我们一起快乐的阅读吧!
[关键词]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50001
就平时的写作情况来看,初中生对于叙事性散文的写作,大多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进而抒发真实情感。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类文章也许不难写,但要把它写好则有些难度。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写作叙事性散文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这个训练的度呢?这就涉及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要遵循的原则问题。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写作教学经验,简单谈谈对叙事性散文写作训练原则的一些看法。
一、科学合理原则
写作训练的设计要适合本班学生的作文水平。如果目标设置过高,几番努力之后,学生难以达到写作的要求,很可能就会因此而懈怠,失去了信心,从而丧失写作的兴趣;反之,如果目标设置过低,学生很容易达到写作的要求,教师对一些作文水平偏低的文章也大加推崇和赞扬,很有可能让一些作文水平仍待提高的学生沾沾自喜,不思进取,失去了继续提升写作水平的动力,这也断然不可取。
写作训练的设计要依据不同的作文题材而定。例如,记叙文的写作讲求记叙的六要素,文中要适当地穿插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加上生动的故事情节等,这样作文才有看点,才吸引人;而散文的写作讲求“形散而神不散”,选材虽广泛,但要与表现的主题有关,切不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写作语言上最好能变叙述语言为描写语言,在描写中让读者感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而不是单纯地利用人物间冗长的对话来传达情感。
二、目标明确原则
不同阶段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会不同。初一时主要训练学生写作记叙文,初二时涉及散文和少量的说明文,初三时会尝试一些议论文的写作。即使在同一阶段,每次作文也会有不同的训练目标。所以,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设计一个可达到的目标,也就是说本节作文课主要训练学生哪方面的作文能力。
目标设定要尽可能明确,让学生在写作时“有的放矢”,从而为突破目标不断努力。目标设定不能大而空,让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感觉到目标遥不可及,以致失去对写作的动力和兴趣。目标设定也要具有可操作性,让学生知道如何下手。
三、循序渐进原则
写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练就好的作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日积月累和教师的适当点拨。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书读得多了,积累的知识多了,再加上生活体验,学生就可以对一些文章进行简单的模仿,经过教师的恰当点拨,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作文风格。其次,写作训练要循序渐进。教师在平时训练学生写作时,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切不可贪多求快。可先从作文的开头和结尾开始训练,再训练中间主体部分,主体部分的写作可以从细节描写入手,训练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以及景物描写等,进而布局全篇。再次,写作训练要伴随教师的点拨。一篇好的作文,除了学生的写作之外,还少不了教师的修改。教师拿到学生的文章后,应及时批阅反馈,可以进行面批,面对面地指出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师生商讨如何才能把作文修改得更好,以及写作此类作文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教师要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慢慢引领学生的作文进步。
四、隐性分层原则
由于学生的写作水平存在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区别对待。
首先,从写作水平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按照作文水平的高低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予以不同的指导,使他们的作文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而提高班级的整体作文水平。其次,从阅读积累方面对学生进行分类。对于书读得少的学生,教师可以推荐一些书目供他们阅读,同时也要注意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促使他们多读书、多积累;对于缺少写作技巧的学生,教师可以在适当的时间教给他们一些写作方法,以供他们参考借鉴。
五、可持久性原则
写好作文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要长期坚持。小到一个词、一句话的雕琢,大到文章的谋篇布局,无不渗透着作者的心血。首先,教师要做好叙事性散文的训练设计,分阶段、分板块地训练学生写作,步步推进,不可急躁冒进,也不能因为中途碰到不如意就放弃对学生的训练。其次,学生也要做好迎接困难的准备。教师要告诫学生不能因为一时写不好就轻言放弃,适时为学生鼓劲、加油,要“授之以渔”,使他们获得写作上的成就感,以及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初中日记题材1
没有人敢轻视未来,却都学会了远离过去。面对未来即使庸人自扰都会紧握双拳,面对过去哪怕狂风骇浪都说成云淡风轻。在未来与过去的夹缝里,每一段成长都会寂静欢喜成深埋其中不绽的秘密。
从香格里拉一路逶迤至梅里雪峰的山路泥泞且狰狞,乱石伴随着凄风楚雨时而颤乎的滚落深涧。险山崎路中踯躅前行的越野车,如铺天盖地的雾霭峰峦中唯一圆睁的眼,一惊一乍朔洄从之地攀附在连绵起伏经文翻飞的雪道垭口上。芳草无垠却掩盖不住窗外的萧杀与寒凉。空无一物的又一方悬崖旁,若隐若现的山巅带着“刺破青天鄂未残”的壮美气韵,呼啸成一阵阵如刀锋利的劲风,更为这艰苦困绝的`山径平添几分不寒而栗与匪夷所思。
那一刻,似乎我们已经丧失了渴望远方的追求,谁也不知道我们在怎样的承受经理着。那晶莹的圣地抛出一片惊天动地的磨难横亘脚下。即使如今无法再重现那是的崇高而痛苦,绝望而欢欣的难忘片段,却至今犹忆那促使我成长的连个身影。
看似单薄的单车上成捆堆积着结束的劲装,紧身运动服下的双臂虽也疲乏而颤抖,但那因高原特有的制热暖阳而红光焕发的黑亮双颊上却刻着直锥人心的力量。背包、车骑、尘土弥张的荧绿轮胎之上,就是他们正片高山赖以支柱的家,我们无谓乎何时到达,因为只有在心向往之的心怀柔情下,才有一路上百转千回的珍惜,梦里寻它的在乎,蓦然回首的惊喜。
他们带来了希望,这无垠的荒原不再严凉。是爱,人生何尝不是一场柳暗花明的路程?无论做什么,你都要勇往直前,无论多难,你都要多坚持一下。如那雪山洁白的梦想,与我仅隔一帘幽花一陌垂杨,那我们为何不做一位如斯虔诚的朝觐者,即使步步长跪,又何妨?
那一刻,当我们随着单车铭刻下的印记终于仰望到了那抹圣光……我长大了,因为那斑驳如画的风景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努力在长路上拼搏是梦想对人生的期待。我将铭记着让我有笑有泪的成长,因为它告诫着——还有梦想尚未实现,还有高峰尚未抵达。
将我的成长开成一季划开嫣然,我在其中缓步徐行,是谓成长。
初中日记题材2
在我记忆的仓库里,堆放着许多让我难忘的趣事,其中最有趣的一件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在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发动全家,来玩一种很有趣的游戏——“笨蛋节游戏”。游戏的规则很简单,不管是谁,只要你能想出一种方法欺骗别人,引诱对方上当,被骗次数最多的人将是本届笨蛋节的“笨蛋节冠军”。宣布完游戏规则后,只听爸爸正颜厉色地对我说:“豆豆,你赶紧去做作业吧!”啊?没听错吧,难道不玩游戏了吗?
我带着疑问,却又不敢去冒犯爸爸大人,只好垂头丧气地去做作业了。过了一会儿,只听爸爸又和颜悦色地叫我:“豆豆,快来看,电视里正在播放你梦寐以求的变形金刚。”我赶紧丢下手中正在写字的笔,“奋不顾身”地飞奔过去。哼,哪来的变形金刚,电视里分明在播放广告,正在我敢怒不敢言时,爸爸在一边诡异地“嘿嘿”笑着。
我顿时恍然大悟,哎,竟然在不知不觉中被骗了,真是心有不甘啊!我心情沮丧地回到自己的房间,越想越不服气,坐在书桌前苦思冥想了半天,哈哈!终于想出来了……我悄悄地关上房门,模仿着邻居小孩的声音,凄惨地大叫:“哎呦,我的脚呀,好痛啊!黄叔叔,你能帮帮我吗?”爸爸听到叫喊声信以为真,立马从沙发上蹦了起来,来不及穿上拖鞋,就冲向大门,拉开门一看,“咦,怎么没人啊?”他心急地又站到门外,左顾右盼地往四周看了一下,还是一个人影都没有,爸爸正纳闷地返身进屋,一眼看见站在房门边偷笑的我,“哦,好小子,看我怎么收拾你!”爸爸来了个“河东狮吼”般的吼叫。
这时,一声熟悉的“女高音”在我们的耳畔响起:“老公、儿子,快来吃西瓜呀!”我和爸爸争先恐后地朝厨房奔去,只见桌上一无所有,妈妈正坐在椅子上冲我们笑呢!一场有趣的游戏在充满情趣的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最终,我和爸爸并列成为本届“笨蛋节”冠军!一件有趣的事。
初中日记题材3
星期四的下午四点半,天空中布满了乌云,我们放学了同学们争先恐后的走出了校门,我来到了公交站牌等待公交车,上车没多久就下起了倾盆大雨,我站在车内放眼望去一串串透明的雨滴。
不知不觉车子已经离开了学校,在半路走着突然不知为什么车停在了半路中,我望外一看原来是堵车了,我等啊等终于车群散开了,我看了看天色已经慢慢变黑了,心里想没事只不过是堵车了而已也没出交通事故应该很快就到家了。
啊!终于到站了,该下车了不知怎么回事过了一会儿车门没有打开的动静,正好有人问了一句;为什么到站了不开车门呢?司机回答道;刚刚有人给我说他钱包丢了,说以车里人不能下车,请大家配合一下。我回头一看一位大叔着急地说;我的钱不见了,谁偷了我的钱,我这些钱是拿给孩子治病的钱求求你们还给我吧!我看到这位大叔着急的样子很可怜,我心里想:可恶的小偷把这位大叔的治病钱给偷走了,真是可恶。这时在车上搜身的警察叔叔已经搜遍了全车的人,还是没有找到这位大叔的钱。后来警察叔叔调查了一下监控,原来小偷早就在上一站下车了。我下车了之后天色已经很晚了。
回到家妈妈看我这么晚才回来很生气所以就骂了我一顿,我把事情的经过给妈妈说了一下妈妈说;虽然你回来晚了但是你并没有在路上贪玩妈妈错怪你了。
当我回到书房写作业时心里一直很难过,因为那位可怜的大叔那种伤痛的表情,一直在我脑海里出现。
初中日记题材4
人生的道路好比是一道弯弯曲曲的阶梯,既漫长又曲折,顺着它永远走卜去,它将会把你带到最美好的地方。
人生也像一个五味瓶,更像一根廿蔗,每个人只要从不甜的一头吃到甜的一头,最终将得到快乐。
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画画,到了中学便进了美术学习班。我学的是素描,开始老师只是让我们画线条,并规定了许多规格,长了不行,粗了不行……时间长了使我对这些线条厌烦了,老师发现后,教育我们说:“线条是画出整幅画的基础,不会画线条,也就组不成一幅完好的图像。
任何事情都要经过磨炼,可不能半途而废。”老师的话鼓舞了我,使我信心倍增,回头看看画板上的线条,它也好看多了。以后的口子我更加努力刻苦了,天天拿着画笔画板不停地练,星期天也不休息,白天丽了晚七还要巩固。手上磨出了泡,铅笔屑削了一地,用完的画纸在地上堆成了“小山”。站得腿酸了,腰也直不起来了,可每当这时,老师的话总在我耳旁响起,使我在一次次想放弃时又增加了勇气。
最终,我觉得自己己经成了一个人画家,正在作自己的一幅杰作,线条便是画的骨骼。不久前,我参加了省里的美术竞赛,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素描人像获得了一等奖。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高兴得哭了,为自己的成绩而哭,为自己的努力而哭。这时候的我才知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在我获奖的第二天,老师带我们到泰山写生。站在山脚下仰望泰山,最清晰的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盘龙似的阶梯,一台又一台,一盘又一盘,通往极顶。一个个挑山工正一步一步地往上攀登,留下的是呈“S”形的路,画什么好呢?还是画画挑山工吧!不多时,这幅画便在我的笔卜“诞生”了,我在画的右边写上了两个字“攀登”。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床头,每当肴到它,就会浑身感到有力量,有信心,困难也被吓跑了。愿朋友们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懈地攀登,奏出美妙悦耳的乐章。
初中日记题材5
童年,是一本大书,记载着我成长的故事;童年,是一艘帆船,满载着我快乐的结晶;童年,是一缕阳光,转瞬即逝,而童年的趣事,我却依然铭记在心。
记的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了姥姥家。5岁的我,闲来无趣,坐在床上,干我生平以来最想干的事——发呆。突然,一个声音传入我的耳畔,我四下张望了一番,不对,没人啊!于是,我便像小鬼子一样,循着声音,鬼鬼祟祟地摸了过去,抬头一看,原来是一台收音机。
可那时的我还小,不知道这是收音机,就认为那是一个神奇的东东,里面可以进去人,每到一定的时间就会开始说话。到了晚上,那个藏在“神奇盒子”(也就是录音机)里的家伙会跑出来,偷姥姥家的东西,对!一定就是这样!当我正在乱下结论的时候,里面又传来到了一个女人的声音和一群人敲锣打鼓的声音。“咦?不对,这应该是个“盗窃团伙”!天哪!”我自言自语地说。
想到这里,我不禁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个够呛。于是,我决定要把这个“盗窃团伙”从这个东东里给揪出来。说是迟,那是快,我从阳台上弄来了一把螺丝刀,左拧拧,右捅捅,哈,开了!接着,我开始对这个根本就不存在的“盗窃团伙”“实施抓捕”。可是,我把这个东东翻了个底朝天,也没有发现任何“犯罪嫌疑人”。
于是,我便安慰自己:“这会让他们跑了,下回绝对不会了!”正当我为赶走了这个“盗窃团伙”而欢呼雀跃之时,突然,一个更大的难题摆在了我的眼前。这拆开容易,按上,可就难喽!突然,屋子里传来了妈妈的声音:“儿子,穿好衣服,咱要走了!”于是,我便慌慌张张地将零件往“神奇盒子”里一塞,一扣。好,完活,而且还多出了两个零件,好,节省了两个零件!!俗话说:三十六计,走为上!然后,我便飞快地穿好了衣服,离开了姥姥家。
事后,我才知道,那天我看到的东东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式收音机,里面根本就没有什么“盗窃团伙”一切都是我童年的美好倒影。童年的时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流走。童年走远了,心中只留下一片美好的回忆。
【关于初中日记叙事】推荐阅读:
关于成长的叙事作文700字初中作文07-25
关于初中购书日记06-27
关于初中女生日记09-18
关于初二日记初中11-10
关于学校的初中日记800字07-03
关于初中开学了的日记09-20
关于初中毕业的文章07-08
关于初中写景作文方法09-16
关于挫折的初中作文11-06
关于春节的作文初中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