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反思总结

2024-12-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杨修之死反思总结(精选12篇)

杨修之死反思总结 篇1

《杨修之死》是初三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三国演义》一篇节选课文,学生在了解《三国演义》的基础上,对课文的人物应该有比较深的了解和探究。这篇文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优美华丽的辞藻,但许多学生对三国的故事还是比较感兴趣。让学生讲三国的故事,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学生对于三国中人物认识只有皮毛,而对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说出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梳理课文中事件的基础上,对杨修这个人物初步了解,而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

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杨修之死反思总结 篇2

一.老板的颜面你别犯

尊重他人, 是人际交往的一条通则。更别说尊重自己的老板了。杨修却不懂得这一点。曹操门内添“活”字, 不过是炫耀一下自己的智商, 是一个无关紧要的文字游戏而已。杨修要显示自己的智商不在老板之下, 硬要揭穿谜底, 好好“秀自己”一把。“曹操称美, 心甚忌之”。

这件事就此而已, 也许对杨修不无半点损害。可是, 杨修似乎自鸣得意, 变本加厉, 竟然以“一人一口酥”恶作剧般分吃了曹操的“一盒酥”。没有经过老板的同意, 随便享用老板的东西, 曹操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毕竟你杨修和曹操的关系还没有好到那一步嘛。曹操心恶之, 亦在情理之中。曹操还是比较大度的, 虽心里不悦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了“笑容”。

这两件生活的小事可以看出杨修连起码的与人交往原则都不明白, 不知道尊重他人, 自然也难得到别人的喜欢。

二.老板的隐私你别说

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隐私和秘密, 尤其是那些古代的君王更是喜欢神化自己, 以此来震慑别人, 巩固自己的地位。汉高祖刘邦就是编撰这类故事的高手, 凭借赤帝斩白帝, 祥云绕顶, 有贵人之相等等一个个神奇的故事, 把一个“市井无赖”神化成“天生的贵种”, 骗得了大家的信任, 最终还真的夺得了天下。曹操不可能不知道这其中的奥妙, 于是也效仿刘邦, 神化自己有“梦中杀人”的习惯, 借此迷惑、警告那些想暗杀他的人, 同时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

杨修也懂这个道理, 但他执意要拆穿曹操梦中杀人的“把戏”。这种做法无疑是告诉大家:我们的老板曹操是多么的残忍, 草菅人命, 借大家的人头来达到保护自己、神化自己的目的。杨修的这一做法不仅是冒犯了老板, 更重要的是动摇了领导的群众基础, 损害了领导在群众中的威信。我想:遇到这茬事, 要是别的老板早就要拿肇事者革职查办, 甚至直接杀头, 以儆效尤, 至少得有个降职处分吧。好在曹操是一个爱才之人, 是位胸襟开阔的大英雄, 虽然“愈恶之”, 但终究没有处理杨修。

三.老板的家事你别参合

曹植和曹丕到底是谁继位, 决定权应该在曹操那里, 这是曹家人的家事。可是杨修偏偏要来参合。杨修与曹植相交甚好, 常常在曹植家中彻夜长谈。谈了什么, 我们不得而知。曹丕与吴质结交不错, 吴质每次到曹丕处密谋, 都是采用掩人耳目的做法———藏在大簏中, 对人说只是绢匹。杨修知道后, 立马来向曹操告状。这简直就是“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你杨修不是常常到曹植处彻夜长谈吗?怎么就不允许吴质和曹丕密谋呢?更可笑的是杨修拿到的“把柄”竟然被吴质巧妙地化解为杨修诬陷的证据———吴质设计用大簏装绢入曹植处。这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杨修, 最后落得一个“偷鸡不成蚀把米”的结果!不仅曹操“愈恶之”, 甚至还牵连到曹植, 曹操本想立曹植为世子, 可是因为这件事, “曹操亦不喜植”!

杨修并没有从“告状门”中汲取教训, 更没有察觉到危险已经来临, 而是更深地陷入曹氏接班人之争中。他竟然大胆到直接干预曹植和曹丕的考试结果, 成为曹植的“枪手”, 这让主考官曹操震怒不已。曹操已经意识到杨修成了接班人问题中的一个绊脚石, 不除掉杨修势必影响曹氏家族的政权!此时曹操“已有杀修之心”。杨修之死咎由自取, 可怜的曹植却由于交友不慎, 以致化优势为劣势, 结果丢掉了自己的大好前程, 最终成为了“世子之争”的失败者。

当然, 曹操要杀杨修自然不会以干涉接班人的名义, 这样会造成两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不久, 曹操借“鸡肋”事件, 名正言顺给杨修定了一个罪名———造言惑众、扰乱军心, 杀了杨修。杀修之后, 兵败的曹操为了给自己树立“爱才”的形象, 于是厚葬了杨修。

四.既不知人, 又不自知, 你就别参与政治

从文章节选来看, 纵观杨修一生可谓是“小聪明, 大糊涂”。耍小聪明的杨修至死依然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死!杨修跟随曹操, 常常能猜中曹操的小心思, 却没有看清曹操的为人, 自始至终都没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带来的危险。可见杨修没有知人之能!

浅谈杨修之死 篇3

可杨修到底因何被杀,人们历来争论不休。

仅就课文而言,我认为,在魏、蜀之战的最后阶段,因 “鸡肋事件”,曹操毫不犹豫以“造言乱军”之罪名诛杀杨修可谓是堂堂正正,无可指责——军纪如山,杨修如此实在是罪有应得。可如果死因只是如此,故事就真是太简单了。细究此事,不难发现杨修之死着实不简单。因为从文中我们发现,曹操早有杀修之心,只不过一直在等待时机罢了,为的就是找到一个堂而皇之的理由把杨修除掉,却又能避免旁人的猜忌。为了表现这一过程,说明曹操杀杨修的真实意图,作者罗贯中运用插叙的手法叙述了六件事。这六件事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日常生活范围,包括改建花园大门、分食塞北酥饼和所谓“梦中杀人”三件事;另一类属于政治活动范围,包括杨修告发曹丕阴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三件事。从这些事上不难看出,杨修被杀应该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杨修才思敏捷,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比如,在改建花园大门事件中:“人皆不晓其意”,却惟修独知;在揭穿曹操“梦中杀人”事件中:“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在告发曹丕密谋事件中作者写道:“修知其事”;在教曹植斩杀门吏事件中,杨修道:“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挡者,竟斩之可也”;特别是杨修在为曹植作答教事件中:“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如此聪明之杨修,曹操当然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留他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就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不顾礼法、目中无人的杨修,在曹操案头看到有一盒酥饼,“见无人,竟取匙与众分食讫”,一“竟”字让人意外,让人吃惊,一小小行军主簿竟然如此放肆,敢开魏王的玩笑,让“曹操虽喜笑,而心恶之”;揭穿“梦中杀人”亦是如此,睡时杀死近侍,本是曹操玩弄权术、乱人耳目的一个小把戏,可杨修偏偏不识时务,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这样的杨修,岂不是自找倒霉?聪明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能猜出曹操的心思但不说出来也不可怕,可怕的是不但能猜出曹操的心思还要说出开。身边有这样一个才思敏捷、能参透自己心意的人,曹操如何能做到不“忌”、不“恶”乃至时时加以防范呢?特别是杨修告发曹丕阴事,让曹操怀疑杨修谮害曹丕,愈恶之;教曹植斩门吏而出和为曹植作答教,让曹植在行动和语言上欺骗曹操。此时曹操对杨修的憎恨已忍无可忍,而不识时务的杨修还不知道自己身处险境, “鸡肋事件”中,置军纪于不顾,闻“鸡肋”就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杨修,当他自以为能读懂曹操心思的时候,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操闻此事,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因此杨修被杀纯属是咎由自取。明代李贽在点评《三国演义》时对这件事曾写到:“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即有此意。

三是杨修深深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之中。特别是在曹丕已经得势情况下,他还不遗余力的帮助曹植、反对曹丕,就注定了他必将成为斗争的牺牲品。此时,曹操看到杨修不但对他的个人形象、对他的统治产生了威胁,更重要的是对他未来事业产生了的威胁。深谋远虑的曹操从身后接班人的安全角度考虑,必定要杀掉他。《三国志》中曾提到:“太祖(曹操)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有袁氏(袁术)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之。”说明杨修被杀跟曹丕、曹植的斗争有关。

以上三个原因尽管角度不同,却似乎都能成立——这是就解读小说而言。

可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第一条很难成立。如此聪明的杨修,却被曹操杀死,真的是曹操忌才妒才吗?

如果单单是因为杨修有才策,我想是不会被曹操杀头的。曹操手下,谋事能臣犹如过江之鲤不可胜数,奇变横生的贾诩,深通兵法和政治的荀彧、荀攸叔侄,有胆有识的程昱等等,这些人军事和政治上的能力都远过于杨修,却没有一个因为有才而遭曹操忌杀的。

这样看来,恃才放旷应是杨修被杀的主要原因了。可是,才智过人的杨修为什么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旷呢?以杨修之才去了解曹操的妒才忌能应该不会是什么难事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所以,杨修非要在妒才忌能的曹操面前恃才放旷是不能简而言之为不识时务,应该是有其他原因:那就是官职太小。凡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谁也不能不说杨修的官职是太小了。当太大的才遭遇了太小的官时,当太小的官委屈了太大的才的时,对于这样尴尬而哀伤的境地,杨修选择了因官屈才而沉浮宦海。读过《杨修之死》的人,想来该是有多少在讥笑杨修的恃才放旷、不识时务啊!殊不知杨修亦是很具有些魏晋时代的名士之风骨。“与其苟延残喘,不如尽情燃烧”。此句正是杨修世间一生的真实写照。

可恃才放旷的杨修会被曹操杀死吗?当然不会。

历史上的曹操非常重视人才,只要能为他的政权效力,即使像陈琳那样曾为袁绍著文辱骂他祖宗的人,他都愿意接纳,更何况是杨修,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说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那恐怕就只有第三个原因是正确的。

杨修就这样被曹操杀死。他悲剧性的命运,昭示了性格即命运的真知。斯人已逝,作为生者,我们该如何直面人生?是选择才华毕露的张扬个性,还是选择韬光养晦的处世哲学?看着那些渐行渐远的先人,我们不妨让“才”与“智”携手,书写重持久又重进取的大写的“人”。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4

我觉得,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课堂教学中体现得不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对“曹操”这一人物的评价,历来都有不同的观点,而我在课堂上只就本篇课文内和练习二中有关曹操的两个事例来分析,限制了学生的思路。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曹操形象自由发言,来评价小说中的曹操和历史中的曹操,不但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曹操,而且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在重点讨论的杨修之死的原因时,我引用了史料——杨彪、杨修、孔融、祢衡等与曹操的关系。致使学生将杨修死因大多都定位与杨修本人恃才放旷及杨、曹两人的宿怨,而忽略了曹操的阴险狡诈,更忽略了杨修卷入曹丕、曹植可怕的政治斗争**中这一至关重要的原因,使得课堂最该出彩的地方没有出现高潮。以后我要在课堂教学中多安排一些自由畅谈的活动,让学生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篇5

在这篇课文的讲授中,在教学中自我感觉良好的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精通本人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我采取了给学生讲授《三国演义》的方法,把三国演义的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给学生梳理一下,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2、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⑴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情节进行创造性复述,对文中人物形象做出自己的分析,就是让学生的`内心阅读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反映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强调了在阅读的时候要使学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并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要有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⑵ 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本课中,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⑶ 语文教学就不能仅停留在教材上,宜拓展延伸。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这篇课文是名著中的名篇,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和感悟,这包括做人和作文上的。比如做人方面的。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学生从曹操、杨修身上发现了很多不足,那么给他们提提忠告也就不难了。在这一环节学生答案异彩纷呈。这是学生情感价值上的一大收获。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不足:

1、学生课前预习不够,这在课堂上不得不花费了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读懂课文,疏通阅读障碍。

2、是复述课文的七个小故事时,个别学生的语言不够简练,重点不明确。要在学生的这些方面进行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是时间的把握不够准确,复述故事花了过多的时间。 “前松后紧”,致使后面的教学环节很紧张。

杨修之死反思总结 篇6

播放动画版《三国演义》主题曲《梦在燃烧》。

人们常说《三国演义》看智,《水浒》看勇。三国里面有许多智者,有大家熟悉的诸葛亮,在三国里面,诸葛亮是比较幸运的一个,并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能够得到重用。今天我们来学习十八课《杨修之死》,认识三国的另一个智者。

二、背景介绍

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在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退。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检查预习

师: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学生陈:杨修触犯了曹操,结果被曹操杀死。

师: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

生自读课文

学生吴:1.鸡肋事件-----操杀修 2.改建园门------甚忌之 3.分食酥饼------心恶之4.语破奸-------心愈恶之 5.告发曹丕-------愈恶之 6.教植斩吏------操大怒 7.代作答教-------操大怒

四、合作探究

师:杨修之死,责任在曹操呢,还是在杨修?

学生A:我觉得责任在曹操,因为曹操嫉妒杨修。

学生B:我觉得两人都有责任,曹操没有容人之量,杨修恃才放旷。

师: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学生齐答: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师:陈海明同学回答很好,其他同学还有意见吗?

学生C:我觉得责任在曹操,因为曹操妒才,为人阴险狡诈。

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有道理,陈海明同学回答比较全面。

师: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杨修,为什么?

学生有回答杀,也有回答不杀的。

师:下面请一些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D:不杀,因为他是好人。

师:你觉得他好在哪?

学生D:他帮助曹操的儿子。

学生E:不杀,因为他很有才。

师:刚才听到两种意见,刚才起来回答的同学都同意杀杨修。

学生F:我也不杀,因为杨修能够帮助曹操。

师:如果我是曹操,我会杀杨修。

学生答:因为“你”小气

师:仅仅是因为小气吗?杨修是怎样一个人?

学生:有才 、自以为是 、高傲自满。

师:假如你是军官,这时你会不会杀杨修?

学生齐答:会,因为他扰乱军心。

师:从刚才大家的回答来看,我们班的同学都非常重视人才。假如以后你有机会当领导,希望你们记住你们今天说的话(一阵笑声)。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学生E:请他吃酥饼(一阵笑声)

学生G:多谦让,和睦相处

学生H:不要锋芒毕露

师:那么你眼中的杨修、曹操他们是怎样的人?

学生I: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的人

曹操是一个心胸狭窄、阴险狡诈的人

师:刚才我们是从自己的角度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那么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杨修的死因?谁起决定因素?

学生有说曹操有说杨修的

师:假如没有鸡肋事件,按照事情的发展,曹操会不会杀杨修?

学生齐答:会。

师:那么谁起决定因素?

学生齐答:杨修

师:通过同学们的论述,我总结出杨修之死有两点:一方面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另一方面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恃才放旷,终招致杀身之祸是杨修之死内因,借违反军纪之名消除隐患是杨修之死的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现在我用四句诗来概括杨修的死因。

板书:内因(杨修):敢与丞相比心计,尸首异地众人弃。

外因(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嫉贤妒能留恶名。

师:杨修之死,给我们什么启示?

学生J:与同学和睦相处、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学生K:做人要谦虚。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像杨修这样的性格其实是不健康的。我们青少年应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常人的心理,这当然我们需要从小培养,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验自我存在的价值;(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3)能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4)有积极向上的、现实的人生目标;(5)对社会有责任心;(6)心地善良,对他人有爱心;(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今天我们学习了《杨修之死》这篇课文,了解了杨修的死因,从杨修的死因中我们得到许多启发,以《从杨修之死想到的》为题,写两百字左右的文章。

《杨修之死》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所以本单元及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引发学生阅读此类小说的兴趣,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通过这篇课文让学生“窥一斑而见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

二、说三维目标

课标“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据此,我设定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练习复述故事,概括事件②尝试墓志铭的写作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积累做人智慧,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说教学重难点

课程标准提出:“对文学作品,学生要能理解人物形象,初步鉴赏文章语言艺术”。“让学生具有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根据本文内容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本课的重难点设置为: 教学重点: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

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所以我在设计中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了如下教学方法:

1.情景创设法:根据本课内容,运用多媒体适时创设情景,用图片、音乐检测学生对《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故事情节的把握。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运用小组合作方式,让学生与文章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去分析人物形象,在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3、讨论探究法:抛出据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辩论中明确知识。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4、总结升华法:由学生为杨修墓志铭上写一两句话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作为经典名著的选段,我认为要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自己去挖掘内涵,寻找真实的体会,能有自己的课堂所得。

重视利用资源,调动学生积极性。《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本教学设计中,我以动画片《三国演义》中现代版《无形天下组歌》作为导入,配以故事图片直观形象且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把学生带入三国的世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五、说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测评——把握情节复述故事——分析人物性格探讨死因——总结升华

2、具体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中的歌曲《梦在燃烧》及八幅图片。请学生说说故事名称,歌曲中你熟知的内容

预设:草船借箭

三顾茅庐

桃园三结义

单刀赴会

煮酒论英雄

大闹长板桥

三英战吕布

望梅止渴

关羽“义”

诸葛谋略

卧龙凤雏

借风 借火借箭

三足鼎立

隆中对

出师表

(设计意图:测评让学生手、眼、耳、脑并用,既让学生积极主动争取更多地猎取知识,又以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歌曲营造氛围,课堂瞬间活泼轻松。开篇缓解了学生的紧张,又让学生积极进入课堂。)

步骤二:阅读资料《三国演义》及本文的写作背景,采用填空方式

步骤三:在预习基础上给“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拟小标题并复述故事 要求:小组六人依次复述

提示: 述事不是讲梗概,要力求详尽。说心里反应,不能死背书上的话,如“忌之”“心恶之”,要做点具体分析乃至加进自己的想象,以求活灵活现地画出曹操的心态。

(小组复述故事,人人有事干,还可以形成团结互助,优差互补,差的积极主动发问,又在聆听过程中学习知识。优秀的主动更正别人的错误,又能无意代替老师的角色。让人人参与课堂,个个积极有任务,课堂不再是好学生的表演。)

步骤四:探究杨修死因,概括人物性格。小组探讨辩论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聪明才智 曹操:虚伪狡诈、老谋深算、妒贤嫉能

(设计意图:人物性格分析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所以我直接点将,学生理解还是比较好的,随机方式,人人都不敢懈怠,为下面深入理解杨修的死因打下基础。)

适时出示提示材料:原著中有几句诗,对杨修之死是这样说的:“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们现在想想,杨修之死,有人推之曹操,有人归过杨修,你持哪种观点?(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阐述看法,允许有自己的看法。

明确:一是由于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这大概是许多人的共同看法(易中天先生的看法)。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行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做归计,因此,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三是由于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三国志》的看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据,推理严密,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演义小说的正确方法。)步骤五:总结升华

假如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一两句话,你会写些什么?(学生写作)为人不可恃才放旷

做事定要三思而行

(设计意图:照应开头的歌曲安排无形天下组歌中的《四季》营造哀伤氛围,总结本节课的要点,同时获得有益的人生体验,对学生为人处事予以指导,较好的实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也进一步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使课堂知识得以升华。)

六、说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恃才放旷)罗贯中 《三国演义》

杀修 ————葬修

插叙 作用

1、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吸引读者。

2、多角度揭示人物性格。

《杨修之死》改写作文 篇8

杨修,乃行军主簿也,为人恃才放旷,以多言数犯操之忌,操杀之。

次日,操命人造花园一所,讫,前往观之。然不置褒贬,仅置笔添“活”字于上,旁人不知其解,然修曰:“丞相嫌园门阔耳”乃重修墙围,操见人大喜,问何人所为,左右曰:“杨修也”操虽称美,心忌之。

又一日,塞北遣人送酥一盒,操写“一合酥”于盒上,置于案头,修见之,竟取匙与众同食之,操见问其故,然修曰:“盒上写自大王之诏令,何敢不遵?”操随喜笑,而心恶之”。

操惧人暗中谋身性命,乃常嘱左右:“吾梦中好东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待见被褥落于床下,乃向前复盖操兀拔剑而起,杀之,人皆以操梦中杀人为真,然修叹之:“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操甚恶之。

曹植,乃曹操之第三子也,爱修之才,常与之论阔。操欲立值为世子,乃于吴质密谋,又恐曹知之乃藏于大笼中。修闻,告之于操,操令人守门,然不入内。丕慌,而吴质曰:“明日藏于绢匹中,以惑之。”次日,令搜之,果绢匹。操以疑修谋植,愈恶之。

操试其才干,令门吏勿放。丕见此,返,而植以听计自修杀吏。盖以植为才。后闻此事乃修所教,操佛然怒,不喜植。

修尝得答教自修,凡有问,皆对答如流。操甚疑。丕通左右以财告操,操怒,生杀修之心。

操屯兵数日,欲攻,恐拒之;欲退,恐遭人耻笑。

庖官端鸡汤进内,操感之,叹:“鸡肋!鸡肋!”适惇入帐,请口令。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然修收行装,欲归。惇不解其故。修曰:“鸡肋者,进退皆难,不如早日归程。”惇赞之。乃众军官皆备其行装,欲归。操见之,大怒。令杀修。

杨修之死评课稿 篇9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课文,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本文属于文言白话小说,故事情节完整也比较简单,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作为小说,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评析人物的能力,学生要能通过独立的阅读,在把握课文情节的基础上去评析小说人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以突破课时教学重难点,较好地达成了课时目标。

1、上课之前老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感受《滚滚长江东逝水》的雄浑和古朴。感受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刀光剑影的洗礼,拉近和历史的距离。创设学习氛围,烘托小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对于杨修这个人仅仅知道但并不了解,更不用说能关于其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性格等。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采取了给学生播放《杨修之死》视频的方法,使学生对于本部作品和杨修有所了解。事实证明,这个办法是很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3、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小说的意思,了解故事的情节不是一件难事,那么语文老师该教什么呢?我把把握人物的性格设置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人物是小说的核心。首先让学生们初读课文,对事件进行整体感知,这个环节是让学生归纳主要事件,通过完成表格来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文中几件事情展现了人物什么性格,来把握人物性格。学生各持己见,合作探究完成这部分内容。

4、本文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对此有很浓厚的兴趣,最适于放开手,让学生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组织学生对“杨修之死”的原因作深入的探讨。同学们对“杨修”这个人物颇感兴趣,因他才华横溢,特别聪明。杨修因其才受到曹操的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斩首,这是为什么?老师首先给学生提出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说是因曹操妒才,有的说曹操心狠手辣、奸诈、坏„„,气氛热烈。对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颇多争议。这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了最佳探究课题。合作探究的过程,也是学生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过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快乐。

5、为杨修写一句碑文。学生写完碑文后,教师出示“后人对杨修的评价和惋惜杨修的诗”幻灯片材料

6、从“杨修之死”我们得到什么人生启示?(故事类比)链接纪晓岚等材料。

7、这篇课文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是曹操,曹操在三国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因此要让学生了解曹操,以致使他们能够对于双方的矛盾有一个深入的探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到较好地锻炼,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主要采用课后练笔、课内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来定位曹操。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在课外延续这种兴趣。当然,教学本身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上好一堂课,对教师往往是高难度的要求。就本课而言,有一些教学环节还有待商榷与改进。

1、未能真正深入探究。我课前的预设是尽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杨修的死因,在探究过程中落实对小说人物的理解。为此,我重点引导学生对“鸡肋”和“恃才放旷”的分析,希借此突破教学重难点,但由于学生课前预习的不充分,课堂时间的制约,学生对于杨修死因的探究虽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看法,但只有部分学生有感受。

2、教师的引导还不够。正如一位教育家所言:“教师的高明在于隐身学生背后,悄悄地为学生设下一个个路标,使学生既沿着教师设下的轨道前进,又感到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乐趣。”我自问未能达此效果,我觉得自己的一个课堂毛病就是当学生理解受阻时,往往不能及时自然地带领学生走出困境。

3、对于课堂所得的困惑。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我在这堂课中贯彻了这一条教学理念,想针对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对一些基础知识特别薄弱的学生显然未能达到这种效果,这也是一个一直困惑的问题。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0

学段:初中九年级上册 版本:人教版 课题:《杨修之死》 课时:一课时 学情分析:

对于九年级的语文课堂,仅仅围绕一篇课文并进行简单拓展已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因此,可推荐学习网站,拓宽学习空间。对于学生因认知水平的不同,记忆程度不同,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阅读理解的疑问,教师可发动学生通过分组学习置疑、答疑,交流等形式解决这些问题。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以插叙的方式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从不同的侧面展示了曹操、杨修的矛盾冲突。教读本文,应在理解文意、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杨修、曹操的性格特征,分析探究杨修的死因,深刻领会作者的意图,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独立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在个性阅读的基础上得到启示。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杨修之死》这篇文章的内容、写作技巧和语言特点。

2.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二)能力目标: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培养表达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认识小说中的人物悲剧命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欣赏《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小说,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

分析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 :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教学模式:

四环推进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情景设置:

1.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是呀,在三国的历史舞台上,曾经有过许多鲜活的面容,涌现出许多的人物。我们曾经接触过其中的两位,一位卧龙(生:诸葛亮)一位是与之对手?(生:曹操),我们还学过他的古诗有:(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2)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罗贯中的《杨修之死》,看看作者笔下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师板书课题)

2、故事背景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时。

3、预习检测:(1).下列红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庖官(báo)夏侯惇(dūn)恃才放旷(shì)B.酥(sū)分食讫(qì)佯惊(yáng)C.大簏(lù)谮害(zèn)邺城(yè)D.叱退(chì)禀请(bǐng)绰刀(chāo)(2).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意思。

(1)适庖官进鸡汤()(2)数犯曹操之忌()(3)但操有问()(3).本文的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名—————— 字——————,号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 ___ 小说,描述了————————————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塑造了如曹操、刘备等众多鲜明的人物形象,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

二、探索发现:

1、初读课文:大声朗读并思考:

杨修为什么会被杀呢?(罪名是什么?真正原因是什么?)

2、再读课文: 思考: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三、探索发现:

杨修的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恃才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忌才

四、拓展延伸: 杨修才华横溢,因才受曹操赏识,也因才被曹操杀害。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获得什么有益的启示?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篇11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鸡肋事件(2)园门阔事件(3)一盒酥事件(4)梦中杀人事件(5)藏吴质事件(6)试才干事件(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公开课教案 篇12

陶楼中学 王少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充分预习,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②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过程与方法:借助事件,咬文嚼字,概括人物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 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教学难点:借助事件,咬文嚼字,概括人物特征 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咬文嚼字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PPT展示杨修行将就刑的漫画,杨修行将就刑,围观有一大群人,有的扼腕叹息:“哎„„”,也有的幸灾乐祸:“哼!„„”假如你是围观群众的一员,面对着此情此景,你会说点什么? 学生讨论,老师倾听,可做评价。

二、真知„„

1、夏侯惇对杨修的评价: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思考:文章中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杨修的“真知”? 学生看课文,讨论,发言,教师倾听并适当发表自己意见。最后教师总结:

破解门中“活” 破解一合酥 破解“鸡肋”口令 破译操梦中杀人真相 破译操试子才干 破译操问军国大事

2、引用《三国演义》的两句诗称颂杨修之才:

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

三、真知?

1、教师发问:然“公真知魏王肺腑”吗?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不知的一面: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咬文嚼字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的一些特殊字眼来说明杨修的恃才放。

拟发现:便 竟 径 指而叹

教师补充:在“园门”事件中,杨修说话前,可增添神态描写,将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人物当时的骄傲、沾沾自喜。简要的带领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曹操在上述事件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得出杀杨修是蓄谋已久的事了。

2、杨修之死死因浅谈

引用三段话,作适当讲解,剖析杨修的死因。“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

——明 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

—— 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 易中天《品人录》

四、真知!

教师发问: 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或者你是杨修的好朋友,你觉得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学生思考片刻,发言,师生一起讨论如何做人的问题。教师给出资料:

张扬但不张狂

——《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

读罢《杨修之死》,心情很是凝重——满腹才华的杨修因为个性张狂而招致杀身之祸。

假如当初杨修内敛一点,也许命运就将改变。

确实,我们需要个性张扬!张扬,是内心激情火焰的喷发,是智慧灵动的舒张,„„没有张扬,就感受不到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豪迈气概,就欣赏不到关羽单刀赴会的超人胆识。人又不能太张扬!张扬过了头就成了张狂。张狂是要有代价的。杨修之死正应验了“丧身二字傻与狂”。所以,我们在张扬个性的同时,必须控制好尺度—— 张扬而不张狂。

张扬引导成功,张狂导致失败。个性要独立,做人不特立!(板书:张扬不张狂,独立不特立)

五、拓展:撰写墓志铭 由上面内容引出杨修年仅34岁便命丧黄泉,死后葬身在华山脚下的河湾村附近,坟墓仅存墓碑一块,墓碑上刻的内容也只有:“汉主簿杨修之墓”七个字。荒山野岭凄凉地,古今行人少问津,不免让我们感慨万千。下面我想请同学们自选角度在杨修的墓碑上写点东西,可以是墓志铭,可以是挽联,还可以是打油诗„„

学生撰写,展示,师生反思。

七、总结感慨

杨修走了,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索„„

上一篇:武汉大学大地测量学下一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