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的名人名言(精选8篇)
2) ●风雅的人是真正的生活之王。——托尔斯泰
3) ●衣服和风度并不能造就一个人;但对一个已经造就的人,它们可以大大增进他的仪表。所谓男子气概是指亲切、慈爱的风度,而不是指肉体上的意愿而言。——萨迪
4) ●山光水色的自然美,对人气质神韵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常能使人在风度于不知不觉间印上它们的影子。——金马
5) ●一个人的风度和气质应使人近而敬之,而不要敬而远之,或近而轻之。——一凡
6) ●只要你具备了精神气质的美,只要你有这样的自信,你就会拥有风度的自然之美。——金马
7) ●风度的自然神韵,是灵肉一致的全息摄影。它鲜明,丰满,辐射着温热,发散着柔情。——金马
8) ●没有一种绰约动人、真实可感的风度之美,可以不借助自然之美的营养。——金马
9)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风度仪表是展现一个人外在魅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优雅的行为举止使人风度翩翩。——塞缪尔●斯迈尔斯
10) ●友善的行为、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心灵的通行证。——塞缪尔●斯迈尔斯
11) ●襟怀纳百川,志越万仞山。目极千年事,心地一平原。——柳青
12) ●高雅的风度,不在于你喝的是什么,而在于你对待生活的态度。——素素
13) ●美是一朵鲜艳的花,风度是一棵常青的树;时间是美的敌人,却是风度的朋友。——汪国真
14) ●风度表现着一个人的文化教养,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凝成的晶体。——金马
15) ●韵味,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内涵;谈吐,可以显示一个人的修养;格调,可以说明一个人的情操。——汪国真
16) ●神韵可说是“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的自由精神,这是一种心灵的美,或哲学的美。——宗白华
17) ●品位这东西为气为魂为筋骨为神韵,只可意会。——张抗抗
冯仑在他的《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谈到, 有一次, 他们长江CEO班30几个同学到了香港, 此行的安排之一是见李嘉诚。冯仑说, 见李嘉诚之前他有几个预想:一是, 他们到达约好的会见室后, 肯定是先见到李嘉诚的空座椅, 而不会一下就见到本人。二是, 见面后, 他们一拨人会递名片给对方, 而对方是不会派名片的。三是, 吃饭时肯定有主桌, 这么多人不可能都和李嘉诚坐在一张桌子上, 于是就有了主桌次桌之分。四是, 李嘉诚不会等饭吃完的, 一定是吃两口就推说忙而先行离开。
结果却如冯仑的记叙:“首先电梯刚一开, 长江楼顶, 70多岁的大哥站着跟我们握手, 这样的开场很不一样, 我有点愣。第二, 一见面大哥先发名片, 这个也很诧异, 而且发名片还给你递过来一个盘子, 上面有号, 拿名片顺带抓个号, 这个号决定你吃饭时坐哪桌, 避免到时候我们这些同学谁坐一号桌, 谁坐二号桌, 心里有想法。后来才知道, 照相也根据这个号, 站哪儿就是哪儿, 我觉得挺好, 大家避免尴尬。”
让人更没想到的是, 那次共有4张桌子, 每张桌子上都多备一副碗筷, 一个小时的用餐时间, 李嘉诚每张桌子都去坐了一会儿, 而且都大约是15分钟时间。会餐结束后, 李嘉诚又与每个人握手道别, 一个都不漏掉, 就连站在旁边的服务员, 李嘉诚都专门走过去认真握手道谢……
中国必须吸取他国执政党兴衰的经验和俄罗斯变天的教训,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更加自觉地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为人民执政好掌好权。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要靠大家共同努力缔造为公为民而执政。加强执行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国家兴亡和长治久安,坚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决惩治腐败,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既给中国带来了重要的机遇,也使中国面临严峻的挑战。为确保中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和安全,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和繁荣,因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对促进亚洲经济的恢复和增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8月8日的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盛会,印证中国成功带动亚洲经济迈向另一个高峰,证明中国已经开始迈向世界前端,在经济和政治上,都获得国际的肯定和委托,也是中国当政者改善国内人权的一个契机和挑战,政治和经济迈向改革的催化剂,改变中国人权和民主的一股潜在的力量,这肯定将为中国这个具有5000年的文明古国带来许多·天覆地的大改变,进而带动区域的稳定,世界和平与无限商机,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西方霸权主义在政治,文化,体育各领域的垄断,起着重大的作用。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提高了,其外交关系也变得更重要。相信以合作求发展,以发展促进安全成为国际格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面对不断的复杂形势必须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绝不当头,有所作为,贯彻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基本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国经过多年的刻苦经营其经济,科技,人民生活水平,社会秩序等都有正面的提升,国势日强,以“和平崛起”为发展依据公告天下,避免招惹他人的猜忌。但仍然是树大招风,西方国家总爱捕风捉影,把中国崛起曲解为对世界和平的威胁,利用人权,出口货品质,西藏事件等问题对中国一而再,再而三地作出无中生有的诬蔑。中国与西方列强的政体有别,而西方又是世界舞台上的主流势力,中国就一直被他们敌视丑化诋毁和围堵,这种动作一波接着一波,中国领导人必须以大局为重,沉得住气,不轻举妄动,以免落入他人的圈套。尤其是中国成功申办奥运盛会后,别有居心的狭隘分子又以不合作或抵制奥运圣火传递为要挟,故意挑起西藏问题,公然干涉了中国的内政事务。他们把奥运会与政治挂钩,其心可诛,但中国不与之纠缠,充分表现大国的风度。
中国雪灾后又遇地震,而且是一场8级的强烈地震,摇撼中国大江南北,从四川到山西、湖北,从甘肃到北京,甚至远在千里外的台湾和香港,都感受到这惊天动地的影响,为30年来最严重的地震造成数万人丧生,家园毁了,学校倒塌,各建筑物成废墟,疮痍满目,灾场撕心裂魄的哭号,死尸堆积,哀鸿遍野。这场自然灾害大浩劫,世界同悲,掀起世界奋力救灾。来自国内外的拯救队伍纷纷赶至灾场抢救灾民。更难能可贵的是国家主席胡锦涛也赶赴灾区指挥救灾慰问灾民并和他们共吃一菜一饭,温总理在大地震发生后的4小时内乘机抵达灾区,第一时间不顾个人安危赶到前线指挥救灾,中国官兵指战员都积极投入救灾一线,表现了中华民族大无畏的人道主义精神及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让人肃然起敬,赢得了世界的好评。
——魏晋风度的前世今生
在浩浩汤汤的历史长河中,有那样一个时代叫作魏晋;在卷帙浩繁的文学典籍中,有那样一种文学叫作魏晋文学;在文脉悠远的中华文化中,有那样一种气度叫作魏晋风度。魏晋风度是一种向往自由的新的人格境界的开辟,是儒学与道学矛盾与融合的演绎,也是“风清骨俊”审美意识的彰显。魏晋风度在人格上,哲学上,美学上都独树一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尤其是士阶层,开始自觉走上追求自由的历程,开一代风气,长一朝精神,为时人感悟,为后人景仰。魏晋风度作为那个时代的标签,其意蕴却未止于当时,早已融入中华文明的血脉之中,历久弥新。
本文将从分析魏晋风度产生的时代背景入手,进而从人格,哲学,美学三个方面发掘魏晋风度的精神实质——追求人的纯粹的自由,从而尝试探讨魏晋风度对当今时代的影响和意义。
一. 先说个大概——魏晋风度的时代背景与代表人物
魏晋两朝所在年代为公元220—420,前后历200年。汉末以来,社会动荡,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军阀混战,人民死伤无数,白骨蔽野。降及曹魏,统一北方,然曹操多猜忌,文士多有折损。正始之后,司马代曹,以名教治天下,名士去其半,文人噤声。这一时代充满了战争——三国鼎立互相征伐,政治斗争——曹植与曹丕的帝位之争,朝代更替——司马代曹,以及民族危机——五胡乱华。这一时代在历史学家眼里定然是不折不扣的乱世,但从另一角度去看,由于统治阶级忙于政治斗争,未对意识形态做出严格规定,于是造就了文学、艺术以及哲学的大发展,形成了风采熠熠的魏晋风度。魏晋之时,有太多因素造成个体的非正常死亡——战乱、瘟疫、政争等等,因此魏晋文人把这种对生命易逝,人生无常的体验转化,升华为诗歌、晏游、饮酒,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反映内心的忧伤和恐惧,表达向往自由和追求超脱的人生理想。魏晋的故事须由魏晋名士来演绎,魏晋一代,大致包含了五个文人群体: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陶令。这五个群体虽然政治抱负不同,但在文脉上一脉相承,在人格追求上也以清隽飘雅而相契合。二. 师法自然,放诞不拘——魏晋士风与人格
在政治黑暗,礼教束缚的年代,出现了文人集体失语的现象,但魏晋文人的特点就是不说话也不会停止对假礼教的批判与反抗,不会停止对自由人格的永恒追求。在魏晋名士眼中,自由就是顺从自己的天性,任性而为,随心而动。这源于他们对生命最细致的体察,“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其四),这是对人世短促的感叹,既然人生苦短,那就顺势而为,出世隐逸,寄身自然;“乘云御飞龙,歔欷叽琼华”(阮籍《咏怀诗》其七十八),表面上游仙崇道,实则是追求自身从现实的解脱。从文学主旨看无论是感叹,忧伤亦或游仙,都归结为对自然无为的复归,对自身解放的呼唤。然而,让魏晋文人成为魏晋名士,让魏晋士风成为魏晋风度,师法自然还不够,真正让魏晋名士别具一格的是他们放诞不拘的人格特质,魏晋的名士无论从仪容仪表上还是从生活践行上都体现了这一点。刘义庆的小说《世说新语》为我们提供了观察魏晋名士生活状况和心理情境的绝佳材料。
魏晋名士大都注重仪表,男子傅粉也不是奇事,但真正的雅士绝不粉饰。“何平叔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世说新语·容止》),明帝怀疑何平叔傅粉,便亲自试验,发现其出汗后面色更为皎白。美男子嵇康“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容止》),一个“醉”凸显了嵇康不拘小节,放诞任性的一面,“玉山将崩”的醉态将其表现得更为洒脱飘逸。魏晋名士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美男子,“刘伶身长六尺,貌甚丑悴,而悠悠忽忽,土木形骸。”(《世说新语·容止》),刘玲虽长相丑陋,但其悠悠忽忽的样子不也是清新脱俗吗?其土木形骸的不修边幅不正是心近自然,放诞不拘吗?似可这样说,嵇康是内外兼修,刘玲是自然之气自内向外散发。
至于在生活中,一来表明对名教的反抗,二来也表明自身对自由的追求,魏晋名士更是放诞不拘,表达了真性情,散发了真气质。“刘伶病酒,渴甚,从妇求酒。妇捐酒毁器,涕泣谏曰:“君饮太过,非摄生之道,必宜断之!”伶曰:“甚善。我不能自禁,唯当祝鬼神,自誓断之耳!便可具酒肉。”妇曰:“敬闻命。”供酒肉于神前,请伶祝誓。伶跪而祝曰:“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人之言,慎不可听。”便引酒进肉,隗然已醉矣。”(《世说新语·任诞》),刘伶嗜酒,其妻劝诫,刘玲则说戒酒须请示神明,当妻子备酒肉于神前时,刘伶却说他喝一斛酒需要五斗酒来解,然后就拿酒肉享用去了。这个诙谐的故事反映出刘伶不羁于世俗的放达性格。阮籍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世说新语·任诞》),阮籍遭遇母丧,理应戒酒戒肉,然而他却不管什么礼教,神色自若,饮啖不辍,他将大悲隐于内心,却大声疾呼“礼岂为我辈设焉”。魏晋士风最突出的体现是放达洒脱,表现于人格即是对自由的永恒追求。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时局动荡,名士们志不得逞,还要时时刻刻如履薄冰,一步不慎可能就此身殁,于是他们隐在山林之中聚饮啸歌,他们不能挑战权威,只能挑战世俗规范,以此来完成向自由世界的飞升,彰显自己的价值。三. 越名教而任自然——魏晋风度与玄学
经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汉末已经式微,魏晋时期玄学代之成为引领文人思潮的新的哲学范畴。究竟什么是玄学?刘跃进主编的《中国文学通论》(魏晋南北朝卷)对玄学做了如下解释:“所谓玄学,是指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冯友兰在《新原道》第七章《玄学》中说:“玄学是老庄哲学的继续。”但值得注意,玄学源于道家,却不能与其归为一派。玄学从产生到衰落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与东晋玄学。
阮籍和嵇康是竹林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崇尚自然,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们对虚伪的名教予以激烈的批判,他们任性而为,塑造了深远的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
所谓名教,它的含义并不是指儒家思想,也不是指某个政治集团所推行的方针政策,而是由长期的历史发展所形成的一整套完整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是人们必须生活其中的政治伦理实体。正是因为其不可选择性,当其出现名不副实的虚伪状况时,人们便会以一种反感的心态待之。“终身履薄冰,谁知我心焦”(《咏怀诗》其三十三),诗人的孤独和焦虑反映的是世事的无常,信念的倒塌,于是,所有的情绪都要找一个出口,这就是玄学。玄学中的养生清修,仙游世外着实能鼓舞苦闷焦虑的魏晋文人,吟啸山林赋诗饮酒不也是人生的复归吗?在那样一个时代,文人普遍摒弃了出仕的强烈愿望,而是转而细心体察自我,了解自我,提升自我,从而至少在精神上保全自我。所以宗白华先生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
如果说放诞的行为举止是魏晋文人复归自然的外在表现,那么走向玄学则蕴含了魏晋文人寻找自由的理性思考。这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成就了卓尔不群的魏晋风度。四. 清新脱俗——魏晋风度之美
李泽厚说,魏晋时代“完全适应着门阀士族的贵族气派,讲究脱俗的气度神貌成了一代美的理想。不是一般的、世俗的、表面的、外在的,而是表达出某种内在的、本质的、特殊的、超脱的风姿容貌,才成为人们所欣赏、所鼓吹的对象”。
清新脱俗,不单指容貌上的隽秀,更是一种由内而外的风骨,或者说,风度。魏晋名士对世俗的鄙夷是通过不同的维度体现的,或为放达的处事行为,或为飘逸的玄学清谈,一如阮籍穷途而哭,又如嵇康打铁灌园。对于美的风尚的形成,首先在于魏晋名士如何看待美,把什么理解为美。在他们眼中,名教为丑,自然为美。无论环境如何险恶,他们虽不能在建功立业中收获人生的壮美,那就权且寄身山林与诗酒。人们说汉唐气象,是因为汉唐文人有着关怀苍生的宏大理想,而人们称魏晋风度,不过是魏晋文人将目光着重于自我罢了。这没什么不好,毕竟凡事总是两面的,不能参与政治的遗憾却唤醒了汉族文人久违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
魏晋名士开创了一代美学理想,为后世艺术也扩展了境界。文人画的写意,山水诗的清朗,草书的狂狷,无不汲取了魏晋风度的精髓,从而为中国文化奠定了“雅”的美学取向,提升了艺术的纯粹性。更重要的是,魏晋风度所传达的美彰显了人的自由,这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
五. 千年流芳——魏晋风度在今天
当今时代再不是魏晋,但魏晋风度值得继承。
欲知魏晋风度的现实意义,首先要明白今天人们的问题所在。如今,人们被太多的世俗利益羁绊,在商业世界中奔走忙碌,似乎早就忘却了自我与自由,自大地以为有了金钱就有了自由,可支配收入这个词造的好,有了收入就能支配,能支配就能自由,逻辑严密,颠扑不破。然而,在这一番追逐与折腾后,殊不知错过了许多价值,最重要的是错过了自我。其实不难发现,现代人做事的动机大半与他人有关,在对别人迁就,妥协,委身,屈从中换取可怜的安全感,面对久已形成的秩序敬仰有加,不敢越雷池半步。稍微看一下魏晋名士的做法,就会明白,自由从来不是别人施舍的,而是在寻找自我的过程中向内发现的,价值只有被自我接受才成为价值,自由只有被自我体验才成为自由。现代人不是没有认清自由的意义,而是选错了寻找自由的路径。魏晋风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始终是指向自我和解放自我的。它提供一种处世的方法,一种看问题的角度,一种面对险境的心态。魏晋名士们正是从自我出发,一眼就看到了自由的终点,所以嵇康在刑场上还能泰然高奏一曲《广陵散》,那一刻,死亡对他也是解脱,也是自由。
风度则是智慧、情操、品格、修养为色彩,以言行举止为笔,绘就的美丽图画。
微笑,也是一种风度。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说:“微笑是一种神奇的电波,它使别人在不知不觉中同意你。”有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个平日里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背地里大肆抨击卡耐基,当卡耐基站在人群中听到他高谈阔论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使得宴会主任非常尴尬。而卡耐基却安静的站在那里,脸上挂着笑容,等到抨击他的人发现的时候,那人感到非常难堪,正向从人群中钻出去。卡耐基脸上仍然挂着笑容,走上去同他亲热地握手,好像完全没有听到他讲自己的坏话一样。后来,此人和卡耐基成为好友。
这种风度,铸造人的宽容。宽恕是人最大的美德,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这种宽容的风度是人成功的基石,宽容还会给人们带来无线的机会。这时,风度以宽容为色彩,为那美丽的图画增添点睛之笔。
其实为人处世,最讲究风度,良好的风度令人赞赏,让人羡慕,具有不可否让的审美价值。风度也不一定是要博学多才,不一定是位高权重,更不一定是家产万贯。风度首先是一种涵养,一种内心的充实,一种对自己充满信心的表现。
平凡,也是一种风度。
时间如流水,大多数人是走不出平凡的,但也有乐于在平凡旅程上默默行走。人生中,平凡也有平凡的滋味,那是一种心灵的淡定,不用去理会世俗之事,不必为此而揪心,平凡也是一种幸福。平凡人也有自己的快乐,不用去理会纷争,不用去勾心斗角。平凡让人更加体会人生的趣味,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平凡让人更加珍惜那独特的自己。人生短短几十载,当一个平凡的人尚可可以体会各种快乐。
位高权重又如何,每天在阴谋诡计中求生存,却因此而失去了存活的意义;家财贯又如何,每天活在钱财带来的痛苦中,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有钱但同时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平凡是一种风度,平凡的温暖,能让我们战胜饥寒;平凡的心境,能让我们淳朴;平凡的精神支撑着我们的灵魂。这时,风度以平凡为色彩。
微笑是一种风度,它包含宽容,温暖人心:平凡也是一种风度,它包含着独特,沁人心脾。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走进江南古巷,灰瓦老屋中弥漫着阵阵原木清香。老人正半蹲在那儿,手持一把小刀在一块木料上挥舞。
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到了极致。
身边的小黄狗“汪汪”直叫,摇着尾巴向我走来。老人这才注意到有人来了。回头看看,又开始忙着手上的木雕,从容不迫。
老人在这情景的老屋里,磨练着自己的手艺,日益精进。面对现实喧嚣,从容安然,自有一番风度。
直到一天,大型工厂进入了古镇。大型机器的快速雕刻,批量生产,取消了雕木匠一刀一笔的雕刻。人们纷纷被迅速,便捷的生活所吸引,手工雕木业也几乎销声匿迹了。
唯独只有老人依旧在他的老屋中摆弄着他的工艺,依旧飘散着原木清香。把世俗的一切喧嚣都拒之门外,过得从容淡雅,风度翩翩。
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雕木匠,他要把世俗淡然忘却。他该做的就让手上的艺术品更加完美,这才是他的本分。
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小巷,穿过世俗尘埃的迷雾,穿过灯红酒绿的霓虹。我一路踏进老人的老屋。
小狗躺在门前半眯着眼,见我来了,便摇了摇尾巴,似在欢迎我的到来。
老人依旧半蹲在那里,指点着他的江山。我站在那儿,忽然起了风,老人身旁的银杏树摇晃着身躯沙沙作响。叶落了,像一只只枯叶蝶在飞舞、旋转、飘零。偶尔有几只麻雀飞过,试图寻找一些东西吃,可什么也没有。
老人的手停了,望着庭院中这颗孤零零的银杏树说:“秋天来了,银杏叶虽然凋落。但相信下一个春天,定会长的更加茂盛。”听了老人的话,不禁大为吃惊,吃惊于老人对生命的感悟,吃惊于老人面对世俗从容淡雅的风度。
太阳缓缓下落,挤出最后一点余力,迸发出自己最后的一丝激情。这是生命的余晖!
在英国,尊重妇女是体现绅士风度的一个重要(important)方面。女士优先(lady first)是一个人人皆知的行为准则。
在通常情况下,英国人总是把女子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如男女一起进入(go into)某场合,男士要替女士开门(open the door)。进入餐馆亦是女子在前,除非男士在选餐桌(dinning table)时,必须走在女士的前面,或开车门等为女士效劳的事情时。在街上行走或过马路时,男士要走在女士身旁靠来车方向的.一侧。如果一个男士和两个女士一起走,他应当走在两者当中。如果男主人或女主人或者两者同坐一辆车来接客人去吃饭,客人应该坐在汽车的前座(the front seat),让后座空着,因为司机就是男主人或女主人。在宴会上,主人把客人领进客厅时,如果客人是位女士,她进客厅时,厅中的大多数男子都要站起来以示敬意。如果女主人的女儿在,她要把客人给女儿作介绍。通常是把男士介绍给女士,除非他年长得多或地位高得多。不管进入客厅的是男士还是女士,在客厅里就座的女士都不必起身为礼。宴会开始,男士们为女士们拉开椅子,帮女士入座。
作者首先以极其愉快的笔调记述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那真是人生四大美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真可谓人贤、景美、事雅、情爽。三月的江南正是草长莺飞的时节;会稽山阴又是风景绝美之地, 有高山峻岭, 有茂密的树林, 有修长的竹子, 有清澈的泉水, 有湍急的小溪;天气又是那么的爽朗, 真是万里晴空, 风和日丽;所做的禊事又是祈福除邪的雅事;与会的客人有老有少, 皆为当地的贤俊, 虽然没有丝竹管弦音乐的助兴, 但是饮酒作诗却更见风雅乐趣。在这样美好的地方, 碰上如此美好的天气, 遇见这么多高雅的才俊之士, 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 洗沐泳歌, 诗酒抒怀, 这是何等的赏心悦目, 怎能不令作者心驰神鹜, 逸情激荡。怎能不敞开心胸尽情地享受这美好的时光。
但是接下来作者的情感由乐转痛, 又由痛转悲, 作者由眼前的美景乐事, 忽然乐极生悲, 想到了人的生存状态。静者谈玄说道, 躁者归隐山林, 虽然都能获得短暂的快乐, 但随着时光的流逝,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变为陈迹, 乐事难再, 美景不永, 不禁痛从心来, 仿佛有一股什么样的神秘力量, 使作者感到压抑, 好端端的美景乐事不去享受, 却又想到了人的死生, 感受到一股痛彻心扉的痛楚, 让人疑惑不解。
最后作者清醒地认识到生就是生, 死就是死;后人看待今人, 也就像今人看待古人一样, 不如趁着生命仍在, 做些该做的事, 想到这里作者产生了一种天地同悲、古今同悲、悲天悯人的情怀, 这种悲不是悲哀, 是对宇宙人生清醒认识后, 佛家所讲的一种大悲。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情感的喜怒无定、大喜大悲、大开大合的表现, 正是魏晋时代狂放不羁的名士风格。
王羲之在青年时代就显得桀骜不驯。一次太尉郗鉴的门生到丞相王导家的子侄当中选女婿, 别的人都举止拘谨, 唯有王羲之泰然自若, 袒露着肚子躺在东床上, 好像不知道有这回事一样, 结果, 他被郗鉴选中做了女婿。“东床快婿”正出自于此, 可见王羲之的确有名士风度。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想见朋友戴安道, 乘船行了一晚上, 第二天到了朋友的家门口却没有进去, 又乘船返回了自己家。他对人说本是乘兴而去的, 兴致没了就回来了。“乘兴而行, 兴尽而返”讲的正是此事。王献之的行为在现在看来, 简直就是神经质, 但在当时却是名士风度。
这种怪诞行为也不只是王家父子, 其实早就有之。“竹林七贤”中的刘伶“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 使人荷锸而随之, 谓曰:死便埋我”, 阮籍“时率意独驾, 不由径路。连迹所穷, 辄恸哭而反”。
为什么魏晋时代的名士举止会如此反常, 如此怪诞呢?是因为魏晋时代政治极其严酷、社会急剧动荡, “天下名士, 少有全者”, 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嵇康、向秀被司马氏惨杀, 便是例子。统治阶级是嗜杀成性的, 且不说司马氏, 就是富豪石崇, 每次宴请客人, 让美人劝酒, 如果客人喝酒不尽量的, 就杀掉劝酒的美人。一次臣相王导和大将军王敦 (二人皆为王羲之的父辈) , 到石崇家赴宴, 王导不善饮酒, 结果喝得大醉。轮到王敦, 故意不喝酒, 结果有三位美人被杀。事后王导责备王敦, 王敦却说他石崇杀他自家的人与你王导有什么相干!这是何等的血腥!何等的残忍!何等的麻木!何等的冷酷!喝酒娱乐尚且如此, 更何况政治斗争。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当中, 作为想活着的, 有良知的知识分子, 就只能以荒诞反常的名士风度保全自身, 并借以表达对此荒诞社会的强烈不满。
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感情的巨大反差, 正是那个高压的社会, 在其心灵中的折射, 而以名士风度的形式向世人做了一次展示。综观全篇, 本文描绘了兰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会的乐趣, 抒发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感叹。作者时喜时悲, 喜极而悲, 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 再由激荡而平静, 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 所以《兰亭集序》才成为千古盛传的名篇佳作。
参考文献
[1]王锋杰.读《兰亭集序》看魏晋风度[J].考试与招生, 2011 (10) .
[2]李桂林.悠悠兰亭——《兰亭集序》思想内容解读[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版) , 2009 (12) .
只见李藩面色严肃,厉声说道:“张仆射的疾病危险到如此地步,你应当留在濠州,防止意外,现在你却丢开州城,来到这里,你打算干什么呢?你最好赶快离开,否则我准会参奏你的。”
杜兼突然被人点中了心事,内心惶恐不安,一句话也没敢说就回去了。
杜兼这个人按史书中的描述,“性浮险,尚豪侈”,生性狡黠阴险,强悍残忍,被李藩半路上打扰了美梦,他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拿起笔,给皇帝写了一个奏折,意思说李藩在张建封去世之际散布谣言,动摇军心。果然,唐德宗闻报大怒,而且马上暗中给淮南节度使杜佑下了一道诏书,命令他杀掉李藩。
杜佑接到诏书,很是不忍,因为他素来器重李藩,特别欣赏他的风度。李藩出生于官宦之家,年轻时就恬淡文雅,喜欢读书,注重修身。父亲死时,给他留下了丰厚的家底,然而他从不以钱财为意,经常拿钱资助别人,弄得没几年他也变成穷人了。到四十多岁李藩还没有出仕做官,家里只出不入,吃饭都成了问题,妻子儿女都埋怨他,他却泰然自若。
犹豫了十多天后,杜佑命人把李藩叫来,与他谈论起佛家经典。杜佑说:“佛家讲究因果报应,有这回事吗?”李藩回答说:“有这回事。”杜佑顺坡下驴,说道:“假如确实如此,你遇到事情最好不要恐慌。”说完,他从怀里掏出了皇帝的诏书。
李藩看罢诏书,神情颜色一点也没有改变,他从容地说:“这是真正的报应啊。”
杜佑暗暗称赞李藩的气度,嘱咐说:“你小心别说出去,我已经秘密上奏陈述此事,用我一家百口来担保你。”
虽然有杜佑的担保,德宗皇帝仍然不放心,下令传召李藩来长安。结果当他看到李藩安闲优雅的神态时,一下子就服了,说:“这怎么会是作恶的人呢!”不仅没有处罚他,还直接把他留在了身边,当起了秘书郎。
成了皇帝身边的人,李藩并没有一点得意之色,而是一如既往地按照自己的準则行事,甚至皇帝做错了事,他也敢纠正。
当时河东节度使王锷花费数千万钱贿赂权贵宠臣,请求兼任宰相。那时官帽子满天飞,不少节度使都挂名“同平章事”,享受个宰相的虚名,面子上好看而已。
有一天,李藩与中书舍人权德舆在中书省值班,突然接到皇帝的密旨,上面写道:“王锷可以兼任宰相,立即草拟诏书报来。”李藩早就知道王锷买官的事,他拿起笔来,在诏书上涂掉了“兼任宰相”等字,上奏意见写道:“不可。”
权德舆一见,大惊失色,连忙说:“纵然认为不可,也应该另外写奏章,怎能用笔涂改诏书呢?”
李藩说:“事出紧急。一旦敕书发出,就不能收回了。太阳要落山了,我们哪有足够的时间反对它呢?”
因为李藩的反对,德宗只好把这事搁置起来,王锷的宰相梦成了一枕黄粱。
唐宪宗元和年间,李藩被任命为宰相,原因是历史上著名宰相裴珀的大力举荐,理由是李藩“有宰相的器度”。李藩因此登上了政治生涯的顶峰。
因为风度翩翩而因祸得福,李藩看来真是太幸运了,其实未必尽然。风度是一种内心的平和,也是一种对品格的坚守。如果世间真的有因果报应的话,李藩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令人无比温暖的正能量。
【风度的名人名言】推荐阅读:
面试:如何展示自己的风度09-17
风度翩翩造句10-16
行走春天,风度翩翩作文06-18
的名人名言06-22
和平的名人名言09-25
爱国的名人名言10-04
创新的名人名言10-30
感恩的名人名言11-03
痛苦的经典名人名言05-25
作家雨果的名人名言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