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小说活着观后感(共13篇)
小说的讲述扣人心弦,让人为之动容。全文以作者与一位名叫富贵的老人的聊天展开,当作者和老人见面时,这位老人早已年近八旬,夕阳的余晖照在老人黝黑的脸上,似乎每一条皱纹都充满着沧桑与故事,他将自己的过去向作者娓娓道来。老人年轻时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生命本该大富大贵,然而他却不思进取,凭着父母辛苦打拼来的财产肆意挥霍,俨然是因为执挎子弟,并且在不久之后输光了家中的所有财产。他父亲在死前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把祖屋和地契卖了,替他还债。终于,福贵在无尽的忏悔中彻底醒悟了,他开始尝试着做农活,虽然一家人的生活饥寒交迫,但也非常踏实。
千万不要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作者以如此平淡的结尾收场,那他就不是余华了。或许是年老的缘故吧,福贵的母亲因经受不住苦难的折磨,在与命运的抗争中撒手人寰;紧接着,他的妻子也得了软骨病,追随他的母亲去了天堂;而他的儿子则在唯他人输血时因失血过多而死亡;女儿在生下一个男孩“苦根”后,便一睡不醒。看到这里,我真的很无奈,很痛惜,而福贵却仍然在与狰狞大笑的命运抗争着,从未放弃。但是死神并未眷顾他,反而令他家唯一的血脉苦根在吃东西时噎死了。
整本书以戏剧性的一幕收尾了,只留下读者仍在原地呆呆地站着,回想刚刚所受的心灵洗礼,内心不尽感慨万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作者如是说道,是的,是一本充满血和泪的书,通过中国农民的生活去告诉人们只要用自己的勇气和活着的决心来承受巨大的苦难,一切都会迎刃而解,就像“千钧一发”,用一根头发承受三万斤的重量也不会断。其实,绝望是不存在的,我本不信,但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不得不说确实如此。
福贵的生活方式值得我们学习,时间的漫长与短暂,时间的动荡与宁静,在他的一生中非常明显地体现着,但他用学会了适应。也许,他的一生悲苦地让人感到窄若手掌,可是他的一生却又十分顽强,宽若大地。这是个矛盾的问题,福贵在命运面前看似弱不禁风,实则顽强抵抗,用苦难安慰疲惫至极的心灵。
关键词:《活着》,象征,民族意识
小说《活着》是20世纪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余华的代表作品。余华评价这部小说时称:“我感到我写下了高尚的作品。”这部作品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 讲述了福贵命运多舛的一生, 象征手法的运用使作品具有独 特的艺术魅力, 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中关于生命意义, 生存本质真谛的寻求与感悟, 揭示了中国文化下的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一.平实中的深邃意味
《活着》中余华摒弃了先锋小说典雅诡秘、艰深难懂的语言, 以简单直白、单纯质朴的语言取而代之, 是余华重建日常语言秩序的界碑。作家运用简洁朴素的语言文字, 让读者去感受、猜测和想象潜藏在“冰山”下的巨大部分。
作品中, 作者叙述故事通过简洁的人物对话和细节行动, 将人物的内心情感隐藏在文字的意象之下, 让读者自己通过文字语言去慢慢体悟人物内心。句式上多用短句, 不论人物对话还是其他语言, 都很短促, 从而通俗易懂。如写有庆死的时候, 对抽血、报丧、打医生, 见到春生等情节没有大段的描写, 而是用简朴的语言, 平静的叙述。通过简短的对话快节奏地展现一个个尖锐冲突的场景。福贵的语言完全符合农民本色, 是一种简单质朴的语言, 同时质朴中见真理, 如“做人不能忘记四条, 话不要说错, 床不要睡错, 门槛不要踏错, 口袋不要摸错。”比喻的运用又是质朴语言的一大特色, 比如“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 可他说的话就像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 脖子掉不下来, 倒是疼得死去活来。”
小说运用独特的民间话语, 彰显出浓郁的民间意味。福贵一家的名字, “福贵、家珍、有庆、凤霞、二喜”, 无不寄托着作者对这些人美好的人生希望, 然而, 除福贵苦难地活着外, 其他人无一不悲惨死去, 这是反讽性叙述。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的民间歌谣。老年福贵在劳作中以粗哑的嗓音唱着“皇帝叫我做女婿, 路远迢迢我不去。”这出现于采风者“我”与福贵初次见面时, 是福贵所经受的苦难的自我嘲弄。小说中福贵的自我复述简洁明了, 充满感情。一个历经世间沧桑的老人回忆苦难的往事, 已超然世外, 所以复述又是真诚、准确的。这种叙事方式洋溢着作者的悲悯情怀, 使读者情不自禁地被感动。
余华在《虚伪的作品》中说:“一切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 即我们寓居世界的方式的象征, 我们理解世界并不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1]《活着》这部作品不着意地追求多重的象征意味, 却能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多重的意义。
余华的作品善于在日常生活的缝隙中寻找世 界和人生的奥秘, 发现真正支配生活的力量, 重复中透出简洁, 由此衍生出象征意义。《活着》是一部具有现代寓意特点的小说, 具有象征意义。作品的开头, 作者写“我”是一个乡下采风的文人, 与老年福贵相遇, 从而引出老人一生的故事, 这被赋予了象征, “用‘叙述一个老百姓的故事’的认识世界态度, 来表现原先难以表达的对时代真相的认识。这种民间立场的出现并没有削弱知识分子批判立场的深刻性, 只要表达得更加含蓄更加宽阔……”[2]余华从民间视点叙述了福贵经历的各个时代主流, 从中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待苦难的命运和生存困境的忍耐。福贵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具有宏观的象 征意义, 他的一生是那个时代生活的缩影, 福贵生活中突然的, 无来由的, 接踵而至的死亡和悲剧不是现实, 是隐喻, 是象征。他的人生体验几乎包括世间所有的苦难和不幸。
《活着》中的某些事物也构成了象征意象。如与福贵相依为伴的牛, 那是一头已经干了很多活, 受了很多罪的老牛。终日劳作的牛, 意味着坚韧、忍耐和持久。这头默默的老牛, 是福贵精神状态的对应物, 不仅是福贵忍受苦难的象征, 也是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象征。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 象征着福贵承受无尽的痛苦和不幸的人生之路。小说中自然环境的描写也具有象征意义。“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 黑夜从天而降。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 那是召唤的姿态, 就像女人召唤着她的儿女, 土地召唤着黑夜的降临。”用黑夜的来到象征从“活着”走向“死亡”的必然客观规律, 大地的召唤是死亡的召唤, 是一切生命的归宿, 一种自然的回归。
二.民族意识与生存哲学
作家深受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优秀的作品往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活着》这部作品具有中国的民族文化蕴涵以及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余华曾提到《活着》这部小说, “讲述了我们中国人这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3]余华叙述的社会时期是现代中国最极端的生活时空, 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生存命运、生存方式的思考。中国农民具有朴素的根深蒂固的土地之恋, 依靠土地才一代代地繁衍生存下来。他们的希望就是安分地自给自足地在属于自己的那片土地上生活, 然而几千年中国经历了无数的社会 动乱, 农民作为社会中最弱小的群体, 只能听天由命逆来顺受地活着。忍耐、顺从的观点思想早已深入骨髓, 这使他们成为各种社会战乱的受害者。小说中福贵他们虽然在土地上辛苦劳作, 却始终生活在贫困的边缘, 摆脱不了苦难的阴影。他们经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等, 却不争不抗, 忍耐顺从的生活着, 这些正是作者对中国农民生存方式的同情和怜悯。
福贵的形象是中华民族吃苦耐劳、顽强不屈的民族性格的体现, 闪烁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之光。福贵一生可谓历经生活的艰辛, 大约人从出生那一刻起生命就不完全属于自己, 活着就是承受更多的苦难。不管怎样, 每个人总在为活着而努力。但“人活得高兴, 穷也不怕”, 有人在, “鸡会变成鹅, 鹅会变成羊, 羊会变成牛”的人生信条, 激励着福贵努力地同苦难作斗争, 坚强地活着。福贵饱尝了人生的辛酸与痛苦, 最后孑然一身时, 老年福贵终日在田地里, 赶着那头名为“福贵”的老牛, 在嗔怪“福贵”犁田偷懒时, 嘴里也喊着“家珍”、“有庆”、“凤霞”、“苦根”死去亲人的名字, 好像他们都是正在埋头苦干的牛。此时的福贵已超越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懂得感激、珍惜, 好好地对待生命, 好好地享受生活。福贵自信、宽容、坚韧的精神, 是中华民族在苦难中抗争不止, 在命运承受中包含着对生命执着的精神的表现。
《活着》这部小说, 是余华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感悟, 包含着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是一部形象的生命哲学, 是中华民族生存哲学的体现。中国儒家思想注重礼、义、孝、忠、信, 小说中亲情、爱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叙述, 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如父亲在福贵输光家产后“竟也没打他”, 只是安慰他:“从前, 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透露着父子无法割断的血缘关系。福贵与家珍在艰辛生活中相濡以沫, 共同承受贫困、坎坷与不幸。当福贵得知有庆是为在战场上共患难的春生的妻子而抽血过多死亡时, 只轻轻地说了一句话:“春生, 你欠我一条命, 你下辈子再还给我。”这是福贵对春生友情的维护与忠诚。这些真情使艰辛的生活中充满了温情, 是对人性善的展示, 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小说中也寄寓了道家思想。道家讲“清静无为”, 凡事顺其自然, 认为宇宙间万事万物都依自然而行, 人的生死是一种不可违背的自然的客观规律。“人生如游”, 死亡是生命中不可抗逆的正常部分, 让人以达观的态度而对人生。福贵对人生、对死亡的乐观豁达的态度, 是对道家思想的哲学阐释。老年福贵经历一次又一次亲人的死亡, 忍受着生活的苦难, 并没有跌入悲伤绝望的深渊, 而是以超越绝望的平静, 超越苦难的达观悠然自然地生活着。佛教宣扬“苦海无边”, 让人忍受人生的一切。余华说:“作为一个词语,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 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 而是忍受, 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 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4]小说中的“忍受”精神显然受佛教的影响, 它肯定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去除了佛教中对人生的消极态度。福贵坚韧地忍受生命中的苦难, 也享受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 热爱生命, 热爱生活。
参考文献
[1]邢建昌, 鲁文忠.先锋浪潮中的余华[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159.
[2]王征.日常经验的再现——论余华近年来创作走向[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2000, (1) .
摘要:余华小说《活着》讲述的是主人公福贵在苦难中生存下来的故事。文章的主旨在于“活著”面临的各种苦难,虽然主人公最后依然“活着”,但是小说中透露出来的孤独感却依然十分明显。本文就余华小说《活着》孤独意识的体现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余华小说;《活着》;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 . 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006-01
一、引言
《活着》被认为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作品,作者余华用平淡的文笔讲述了福贵一生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故事。从小说的整体情况来看,文章中的福贵是人生充满痛苦之人,虽然最终获得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的家园,但是却失去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1]。不少读者认为,福贵的“活着”是现实中唯一的光亮,但这也恰好说明,福贵以及小说世界中的孤独意识十分明显。
二、小说内容中体现的孤独意识
余华的作品风格经过了阶段性的变化,在《活着》之前的余华小说基本都是以血腥和暴力的方法进行事件的论述,《活着》这部小说回归现实,因此具有现实意义。但是无论在哪部小说中,余华对于生存的意义一直在进行探寻。小说《活着》中,余华也在探寻生存的意义。福贵的生存意义就在于活着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寻求的过程中,他遭遇了各种各样的事情,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落和希望[2]。例如,福贵小时候十分纨绔,不务正业,他父亲因此十分伤心绝望。然后福贵以第一人称说道“我眼睛里酸溜溜的,我知道他不会和我拼命了,可他说的话就像是一把钝刀子在割我的脖子,脖子掉不下来,倒是疼得死去活来”。这是少年福贵第一次感受到失落和伤心,然后他开始真正走向了寻求精神家园的道路。福贵开始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照顾这个家,他想要自己干活了,想着对家珍好了,想要照顾好加重的老人和儿女了。但是,现实是残酷的,他所珍视的希望慢慢都变成了绝望,最后他的解决是妻子离开、儿子去世、女儿嫁人难产死了、最后女婿和孙子也死了,只有福贵自己还活着。文中从始至终没有说过福贵的孤独,却让人看到了他心理的孤独和无奈。当所有的亲人离开,福贵说:“看看自己还能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3]。”然后福贵买了好些头牛,这些牛的名字就是自己家人的名字,还包括自己的名字。
文章没有提过任何人的孤独感,我们却能够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情感。如果不是太孤独,福贵怎么会将牛的名字取得和自己的家人一样,他让家人以“牛”的形式存活下来,是对家人团聚的渴望,也是内心孤独的具体表现。
三、叙述中的孤独意识
余华在小说当中采用了叙述的手法进行故事的描写,而正是这种叙述者的写作手法,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孤独意识。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余华表示开始使用的叙述方式依然是过去的冷漠式和距离式,也就是说,作者在进行叙述时并没有对文章进行过多的介入,口吻属于客观地看客口吻,但实际上却用这样的方式更加耐人寻味[4]。文中以叙述者角度进行描述的一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出现在乡间歌词的收集情节上。余华这样写道:“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咿呀啦呀地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了两句歌词———皇帝叫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这一段想说明的是,皇家女婿的道路是孤独而寂寞的,而我情愿回到现实中;第二处出现在“我请他继续讲述自己,他有些感激地看着我,仿佛是我正在为他做些什么,他因为自己的身世受到别人重视,显示出了喜悦之情。”这里的“他”指的是福贵,叙述者只是让福贵继续讲述自己,他就像“我再为她做什么”一样的感激我,看得出来,已经很久没有人听福贵说话、讲述自己,反衬出福贵内心的孤独;第三部分在文章的结尾,老人再次唱着歌,黑夜降临,土地似乎在召唤自己的儿女。我们知道,不是土地在召唤自己的儿女,是福贵-老人在召唤自己的亲人,从老人的背影中,我们也看到了深深的绝望和孤独。
四、叙述特征中体现的孤独意识
《活着》的创造中,余华不再适用过去小说的叙述方式,而采用的故事情节行的叙述风格。这样的叙述模式下,故事的现实性更强,但是其中隐藏的思想和情感也更加深刻和明显。人们将《活着》进行总结,认为它是“温情的苦难”,因为故事的主人公一生都在追求,但是身边的亲人却一个接一个的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困难,主人公从原来的坚强到最后的“看看自己还能活几年”,说明虽然到最后,福贵还是活着,但是他已经犹如行尸走肉,过着“得过且过、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4]。余华在叙述过程中并没有感慨世事的无常,也没有抨击社会的丑恶现状,而是采用安静淡然的方式继续进行描述。但是,也许这种我们看到的淡然和寂静,才是人们内心深处孤独、绝望的最佳体现。余华曾经说过,他一直在找寻身为一名作家的真正意义,然后他角色,作家的生存目的就是将超脱社会现实,理解社会现实,包括的社会善恶的理解。因此余华在小说中并不会抨击社会的丑恶,而是采用了理解的方式,他理解社会的丑恶,理解福贵即使活着也是在残忍的现实中活着,理解福贵的这种情况是一种社会现实。
五、结语
《活着》是余华的转型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余华将孤独意识渗透在每一个小说细节当中,包括小说的内容和结构中,小说的叙述手法中以及小说的叙述特征中。以平淡的口吻进行孤独的描述,是《活着》中孤独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也使得其中的孤独感也更加深刻、具有现实性。
参考文献:
[1]贺常颖,柳芙蓉. 论余华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读《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J]. 城市学刊,2015,03:112-117.
[2]黄华莉,靳明全. 《活着》与《挪威的森林》中生死观之比较[J]. 当代文坛,2015,06:75-78.
[3]王祎颜. 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浅析《活着》主人公福贵的生存哲学[J]. 东南传播,2014,05:117-119.
[4]余冰. 救赎路上的灵魂游弋——论余华小说的内在精神力量[J]. 文艺评论,2014,07:92-97.
[5]吕丽. 苦难中的人性之思——余华小说的主题及其精神向度[J]. 学习与探索,2013,06:136-138.
余华的《活着》讲述的是充满人生苦难的经历,主人公在大跃进,“”等背景下,经历了家人的生离死别与个人的生活轨迹,最后所有的亲人朋友都离开了,剩下他与一头老牛相伴后半生的故事。
这部作品由原本富贵的主人公徐福贵而引起的一系列故事。对妻子家珍的爱护,在被抓去当苦丁时的依依不舍,对年老的家珍患病不离不弃,体现了夫妻间的深厚感情。接着是对一双儿女的离世讲述,命运总是如此的不公平,儿子因为献血被抽血过度死了,女儿是个哑巴,后来好不容易嫁为人妇了,却因生孩子而死在手术台上,留下外孙与女婿作伴,外孙还没长大,女婿就出意外死去了,跟着自己生活不久后,外孙因吃豆子吃死了。最后留下了自己孤苦伶仃的一个人。中间发生了美好的故事也是穿梭在故事情节中的,当他给人们带来一点喜悦后,就再发生了一次次命运的拉扯。人到底是为什么而活着呢,或许不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吧。
所以我们人活着,应该在能欢笑的时候就开怀大笑,因为你不知道命运什么时候又会再次跟你开玩笑。当你面临苦难时,也不要轻言放弃,苦日子会到来,但不会长久,生命中出现的一个个艰难的小插曲,只是它应该出现的部分,客串了一回,只要你有直面苦难的勇气,风雨过后必是彩虹。
在福贵生活的那个时代,能够生存就已经很艰难了,可当他觉得生活变得美好时,命运却总是无情地在他生命中割上一刀,每每在他抚着伤口对生活重新燃起希望时,又是一刀又一刀无情地、反复地切割着。即便命运如此折磨,生活如此冷漠,可是福贵却从未向命运妥协,向生命低头,依然平淡地、坚强地活着。大多数人都会有感叹,福贵的命运如此坎坷,生活如此无情,他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难道真的是余华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多年前热播的电视机《士兵突击》里的许三多总说这样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当福贵还是富贵人家的纨绔少爷时,他觉得活着就是自己过得潇洒、快活;当他家道中落,在战场上经历过生死,归家有妻儿相伴时,他懂得了活着的意义是责任、是希望。当他孤苦伶仃,只剩老牛与他耕田时,他却念念不忘地喊着过世的亲人名字,因为福贵知道只有他好好地活着,他们才会“活着”。
当我们在面对生活时,不管是幸福还是苦难,都要像福贵那样懂得活着的意义,保持积极的心态,在顺境中处之淡然,得意不忘形;逆境中处之泰然,失意不失志。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此外,它还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等等。
其实,读这本书也是经朋友介绍开始的,从开始漫不经心的翻页到如今的投入,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品味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而且让我有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点。步入大学生生活已近两年半了,有时会觉得很累、很悲观。后来我才明白,我在长大,我在适应社会。想想自己在过去那两个月做了些什么,真觉得不值一提,每天似乎忙忙碌碌,却忘记自己要追寻的是什么;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却不知道为何要让自己活在不该有的压力之下;每次都要考虑人情世故,却忘记了最真诚的自己。时常抱怨、时常抑郁、时常烦躁……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追寻着什么,我总是拼命跑、拼命追,忽视了一路上的所有风景!细细想想,我好像一直是父母长辈眼中的好孩子,一直是左右邻居口中的勤奋孩子,所以后来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也给爸妈争脸了。现在回想走过的大学路,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我在深造的路上,似乎不知所措。
教师这一职业近在眼前,又似乎离我很远,因为我一直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缺少的是什么,哪些,我还仍需不断努力才能赶上别人,我都会努力。所以当我读着《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能触动我心里那片最敏感的地方,人活着,不是专为自己的,从自身出生到现在,就被赋予相应的义务,至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不是事先预定的,是自己怎样看待,自己追寻的。
读完它,我没有理由不平静,没有理由不思考,脸上的泪痕告诉我,这样的一个故事莫名的让人投入,也会莫名的让你感动。“二喜,有庆不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这句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耳旁,所有的这些名字,这些人物,都让我觉得是活生生的。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书中描绘的场景都觉得那样地熟悉,他们的形象似乎都可以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代言人。小时候,不明白那些在地里劳作的老者,为什么对着一头不言不语的老黄牛喋喋不休;小时候,也有很多像有庆一样的玩伴;小时候,也见到像凤霞一样的姐姐以及家珍一样的女人;小时候,也取笑过像二喜一样的女婿……一切都那么的亲切,所有的人都那么的生动,他们的故事,平凡而感人,琐碎而深刻。
新浪网消息,9月20日,清华大学大礼堂,余华携《活着》温情而来。
作为一本具有时代意义的小说,直至今天,《活着》仍是读者了解余华的必读书目,“人为何而活”的主题依旧被探讨。但鲜为人知的是,最早创作《活着》时,余华选择了旁观者(第三人称)的视觉,然而描写的“苦难”却脱离真实。“如果让一个人来讲述他(福贵)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其实他苦难的人生中,‘苦难’是别人的看法,他其实是充满了幸福感的。”对于写作思路的改变,余华做了这样的解释。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余华称,书中的这段描写语言很直白,用的词很少,但“盐”这个意向“在写福贵的时候一定要有”。第一人称写作,使得余华笔下的悲伤农民,得以有了“活着”的意义。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伤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空中飞扬;一半散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午后的田野中,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被岁月风干了的枯干的皮肤,因后背的弓起,在胸前皱起一道道的沟壑,俨然一棵饱经沧桑的老树。
一颗种子,在时间的孕育中,悄然诞生。于是,他在彷徨中,随风漂泊,然后,在这厚重的土地上落脚,生根,发芽。他的一生,活着,就好像是惯性,他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即使,他只是泛泛之辈。
命运,将他的最幸福和最痛苦,都深深扎根在这片土地中。命运,让他一生逃不开“孽子”的罪责,曾经的浪荡不羁,年少轻狂,一夜之间,他输光了万贯家产,气死了父亲。命运,也让他在艰苦的劳动中深深忏悔,重新成长。
命运,让他在战火的洗礼中,在饥寒交迫中,在咬紧的牙关里,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学会了对生命的坚持与执着。命运,也让他在战火纷飞中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回到了家人身边。
命运,让灾难与痛苦代表了他的一生,让他的至亲至爱,一个个记忆中鲜活的生命,相继在他毫无防备中离开,徒留悲凉黄昏中,坟冢前,一双颤抖着的双手,和一双空洞的眼眸。命运,也赋予了他一种沉重的责任,让他在失去至亲的巨大悲痛中,放弃了随之而去的解脱,而选择了留在这个悲伤的世界,去照顾健在的亲人,去尽自己活着的责任。
命运,也恩赐了他一路相伴的幸福,他三生有幸,修来一个贤惠能干的好妻子,无怨无悔,倾尽一世温柔,陪他终老一生,以至于,他可以在她最后的日子里,背着她,在落日余晖的田野中,静静地走着,怀旧地诉说着,欣慰地笑着,悄悄地哭着,陪她走完人生的旅程。
命运,让他在苦难中学会了忍耐,以至于他可以随时从容应对,并倾尽全力让自己以及身边的家人好好地活下来。命运,也让他超脱自己的苦难,用自己朴素的善良的心,来对别的生命给予同情,以至于他救下了要被宰割的老牛,来陪自己安度余生……
如今,当这一切不堪,一切苦难,一切幸福,一切荡气回肠的记忆都随着远方的残阳归于平静的时候,那棵老树依然静静地挺立在那里,不曾弯曲。
他是那样平静,淡然地讲述他的过去,没有哭泣,亦没有逃避。可能是那些陈旧的记忆,已被时间风干,成一枚深红的朱砂痣,凝在心口,揭开衣衫时,只闻到一丝淡淡的暖香,而不见那彻骨的疼痛。但是,那些过往,他讲得是那么细致,每一个笑容,每一滴眼泪,他都记忆犹新。从他浑浊的双眸中,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精神曾在命运的转轮中颠沛流离,几乎支离破碎,但他的灵魂却挣扎着,不曾放弃。
在苦难中忍耐,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重生,在重生中幸福,在幸福中再次迎接新的苦难。朝朝暮暮,不断轮回。我想,这便是活着吧。
看了《活着》,综观全文,从故事中的每个情节,一伏一硬、前后呼应似乎都预示着悲剧的发生。当富贵的父母、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和外孙相继一个个去世时,他还活着!作者将生活记录的如此真实,面对剧中人物的悲惨命运,催人泪下。
就富贵的活着而言,在失去所有至亲,他的活着比死更艰难,活在那时需要更多的胆量和勇气!也许活着是一种幸福也或许是一种煎熬,但我想不管怎样,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宝贵的。就应该要像富贵一样,不管发生什么,都要坚强的活着!
也许人生不如意太多,在生命的历程中,人们都畏惧命运的跌落。“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其实未必。没有火山造成的山体崩溃,就没有别样美丽的高山湖泊诞生;不经过悬崖断壁的跌落,就没有瀑布的美景出现;没有海底橄榄岩的断层拉伤,就没有马里亚海沟的深不可测;没有地表地幔的轰然震裂,就没有美丽的地下河的眩目奔流。
但是,人毕竟与自然界不同,人的生命的跌落有它负荷的极限。人与自然的生生之理有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面对。站在人生的断裂层,与我们处于命运的跌落点时,我们需要的是直面人生的勇气,要勇于面对现实。既然已经发生并且是不可挽回的,那就随它发生吧!要每一个人都做到处变不惊,泰山崩于面前而不改色,那是很困难的。但它崩了,你有什么办法?你要学会乐观。在残酷的跌落面前,肯定没办法乐得起来,但恐惧,惊惶,懊悔,无望都无济于事,这些只能把你在这沉沦中扼杀,令你窒息。你必须冷静的看到,命途的跌落,肯定会造成命途的改变,原来的路不可以走了,那么并不等于无路可走,就是无路可走也要走。
生命历程中有痛苦悲伤,也有忧思凄凉。但只要你把它看透,在那些灾难、不幸、挫折、失败的幕纱背后,黎明女神的手指也许正在把它们拨拢,在愁云惨雾中渐渐显示出玫瑰色的希望。生命的每一天都是这个样子,每一天都因我们之爱而愉悦欢乐,也因为不可得而痛苦忧伤。但只要肯抬头,肯放手,每一天便有太阳升起在你的领地,生活的天空则永远是晴朗。
有时候在思索为了生活和感受人需要流泪吗?把泪流在为别人的痛苦之中,把泪流在同情的衣襟上,把泪流在“无言独上西楼”的子夜,把泪流在万里鱼雁的信笺上,把泪流在梁祝的琴弦上,把泪流在值得你流的地方。泪水终归也是水,不过却是流泻着种种心中装不下的情感之水,而泪水同样是一种获得平衡的需要。
我看到两个福贵一样黝黑的脊背在余晖中发光,听到老人用浑浊的嗓音在空旷的田野间响起: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整本书以老人的叙述为主,作者和我都是旁听者,坐在午时的山头上,听老人默默细数。正如作者所说,很少有人能这么详细地讲述自我的一生,我想这大概是因为福贵这大半辈子都用在回忆过去了,一个人守着7个人的人生,不断在脑海中放映,无论巨细。
就像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老人福贵责骂老牛福贵道:“今日有庆,家珍耕了2亩田,苦根还小,也耕了1亩田,你呢,我明白你年纪大了,也就不说出来羞你了。”我不解,明明那里就仅有一人一牛,哪儿来的那么多名字?福贵得意地解释说,:“如果它(牛)明白仅有它在耕作,就会偷懒的。”呵,多么趣味而忧伤的画面,其实福贵和他的牛一样,他们都假想着自我的亲人还在,所以从来不曾忘记。
故事的最终,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仿佛是想要哭出来的,但却又觉得连福贵自我都从未哭泣过,我又在那里流着谁的眼泪呢?
原先,《活着》便是最好的幸运,亦是最大的勇气。
余华《活着》读后感7
这本书篇幅不长,大概十二三万字,情节紧凑,所以一口气便读完了纸质版。整篇小说余华没有煽情。每一个沉重的悲剧都是痛苦的,每个人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偶尔有轻松的、优美的、善良的时刻。《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余华不遗余力地展示误导的命运如何摧残人的生活。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但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8
《活着》写了七个人的生与死。凤霞难产而死;有庆在校长生孩子时,为她献血而死;二喜在工地上被两排水泥板夹死;家珍因自己的一双儿女死了,伤心过度而死;苦根吃豆子撑死了。只有福贵还活着。
其中有庆的死最悲催。一个年幼的孩子,为了给校长献血,在抽血时,脸色由梅红变苍白,由苍白变青紫,直到死也不说一句话。就这样,被活活地抽干了血。
有庆难道连死都不知道吗?还是他心中,校长的生比自己的死更重要?这个人让我百死不得其解。现在有庆这样的人物在我们身边已经非常少了。但像他这样能为别人着想的人还是挺多的。就说我们班的谭老师吧,她是我们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在我们眼中应该是很厉害的人,她就是“标准答案”。
可有一次,谭老师在算3X+1=13时把X算成了5,我一看这道题,掐指一算结果X是4。我正要举手的时时候,我们班同学都异口同声地说:“x不是5而是4。”谭老师仔细算了一遍后,说:“哎呀,果然错了。幸亏你们提出来,以后有错都要及时提出来!”我们听了,不但没有嘲笑谭老师,反而更加敬重她了!我们也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我们不但要像有庆一样为别人而活,我们更要为自己活。
我明白了余华想借有庆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死却如此简单,唯有为自己活,才能活出风采!
余华《活着》读后感9
“这本书表面上叫《活着》,可实际上大家最后都死了。”我一和朋友聊起《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就会讲这句话。
《活着》这本书给我的阅读的体验实在是太讽刺,太戏剧又太过沉默,还掺杂着一些无法理解的苦痛,这让我久久不能释怀。我跟着福贵看他从一个爱好赌博的公子哥变成一贫如洗的穷光蛋,觉得实在是活该。可是看到后面,看着他身边的家珍、有庆、凤霞……一个个死去,看着他一次次受到生活残酷无情地打击,我却开始在盼了,盼着能它有一个转折,盼着福贵最后能有一个被安慰的结局。可越看后面越没有希望,越看后面甚至想:“接下来福贵也应该要死了吧。”
然而出乎意料地,福贵就这么平静的接受了一切,作为家里最后一个人默默地活着。看到这个结局,我心里的那些郁结像是和他的歌声一起,在空旷的傍晚和风一样飘扬,感觉也没有那么沉重了。回过神来,是他的活着安慰了我。“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中国的思想一直是这样的,沉默,温婉,不动声色。
我们讨厌激进地争执,暴力地冲突,我觉得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幸运的事情,其他都显得不是那么重要。活着本身,就值得让我们去活着。
余华《活着》读后感10
生活有如立体几何图形,它是多面的,而我们却长了一双平视的眼睛。而优秀的文学作品会用语言和文字将你的思维带进它的多维世界,犹如编筐编篓。所以说阅读一本书就是对另一个自己的认知。“余华”的《活着》,似乎是在讲述一个“富二代”的败家史。主人公“福贵”不削眼里只有土地的父亲,那是他的生活。
母亲的溺爱也不过是父亲责罚的挡箭牌,那个活着的“福贵”不过是个肉体,又或者说他从来没活过。时间就是这么奇妙,历史的变革让“福贵”一无所有,然而悲惨却将他揉碎后埋在现实的土壤里生了根,发了芽,这才是一个有枝有叶的“福贵”,真正的“活着”。这也许就是“余华”创作的初心。
面对“活着”这个看似简单而又沉重深刻的话题,这是一个让我们学会思考的作品。我们是要活在别人眼里还是要活在自己的心里?“活着”可以解释为“生存”和“生命”,当然“福贵”也许没有想这么多,他只是觉得“活的像个自个儿”。然而即使是现在,又有多少人能“活的像个自个儿”?又或是说有多少人想过要“活的像个自个儿”!
To live is to live, and to live, not to live for anything. Your death, people are very confused, but he was alive, with the value of their own existence, have their own meaning of life, have their own immortality.
The author only uses common narrative methods, but has a special rendering effect. The more I read, the heavier I feel. The heaviness is not the result of the plot itself. But the writer uses the most common and even cold tone to describe unusual things. And the feeling that it was so heavy it just slipped into my heart. Therefore some people describe Yu Hua said he was a skilled surgeon in a leisurely manner the cruel nature of life from the false tao Ren stripped out.
At first, he attracted me is your experience, namely the plot of the novel. Then the authors writing style and features. Until I saw the last, I read a book, then looked back at the authors introduction and other peoples comments. Ive got a new feeling.
Back to the essence, Ive been thinking about whats the purpose of living. Just for writing a novel?. All kinds of people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Some people say hes just trying to impress people on this book. Because reading is a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of fear. In fact, this implies another fact of Chinese Literature: realism, which uses realism as its slogan, is the last to dare to face reality. For example, essentially, human beings are alive without any meaning other than being alive. Then, if we must give meaning, then the only thing that counts, I am afraid that only the living itself. The great sense of living may have just come from here.
Precisely because of this, “living” on a clear content, living in general understanding is a process, but, in fact, life is essentially a static state.
Yu Hua wanted to tell the reader, “there is no happiness or misfortune in life. Life is just a matter of living, living quietly, and having a solitary sense.”.
正值弱冠的福贵整日沉淫酒色,将祖辈的田产挥霍一空后只得帮人做工。面对父亲的离世,徐家仿佛失去了主心骨,福贵只得面对沉重的事实,去撑起徐家的生计。无奈的是他被一次次地打击,又在城里被抓去当兵,福贵就算想逃也逃不掉了,只能随着这支队伍一路向北。待归徐家后,徐家也是一天不如一天了。母亲的逝去,家珍的病情,有庆抽血过多……凤霞虽然出嫁,但也因难产而死,只留下最后的火种苦根。不久二喜离世了,徐家只剩唯一的香火苦根了。福贵只得把苦根抚养长大,但苦根却又不幸撑死,最后只剩福贵一人向命运妥协,向“活着”屈服。
在这本书里,人们在动物本能和人性之间苦苦挣扎,为了生存不断的妥协,不断地逃避。但福贵不同,直至小说结束,那活着的意志永远是不可剥夺的,那也是福贵身上唯一不可被剥夺的,令我赞叹的品质!虽然面对着接踵而至的打击,但福贵总以那乐观的精神挺了过去,他是一个农民,但又是一个存在的“英雄”!
试想,面对着亲手埋葬的六个至亲,含泪送走一位位亲人,却毫无办法挽回,这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但福贵仍然以友好面对世界,以乐观豁达处之,实在非常人所能及。而我们也始终在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不禁想到《活着》的自序:生活是属于自己的感受,而不属于别人的看法。是啊!活出最好的自己才是“活着”的真正意义!尽管福贵的一生是那么的坎坷,但是他活出了自我,而不是活出别人眼中的“老打哈欠的人”!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它叫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我们两个很像,我嘿嘿笑,心想我早就知道它像我了。”虽然福贵还是艰难地活着,但是他默默忍受的韧性和顽强生存的精神使他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仍能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这种精神是无法剥夺的。
福贵的不幸,来自于那个社会。那是一个怎样漆黑的岁月,那是一个摒弃了良知与人性的时代。愚昧,战争,批斗,饥荒无一不充斥着福贵那痛失心扉的记忆。像森林中拨不开的迷雾,让人迷路,让人看不见未来的路。
那偶尔的欢快,轻松,优美,善良,只是匆匆来过,又悄悄的走了。那沉重,黑暗,冷酷,孤独,却怎么也挥之不去。到头来只留老人,独自白头。
身边的亲人——儿子,女儿,妻子,女婿,外孙一个又一个离他而去,命运不遗余力的摧残着福贵的心,一次,又一次的。终于,他老了,白头了,背驼了,牙掉了,身边却再也没有一个可以倾诉的人了。而活着的意志却是他身上唯一不能被夺去的东西。突然,他遇到了老牛,那孤独,那无力,好像是福贵的映照,在它的哀怨的眼神中,福贵看到了那像他一样的——活下去的坚强。
“我”用仅剩的积蓄,来换取我们你对我的后半生的陪伴,我们就这样,相互依偎,一直到老,可好?我们相守在那田间,相守走过播种与丰收,相守走过我们所剩不多的岁月。亲爱的老牛,我所要的,我真正想要的,也就是如此了。”
树木注意到了道路,道路意识到了空气,空气与太阳分享着一切。一切都是如此和谐,而这个村庄,这个老人,却要承受黑暗的社会带给所带给他的疼痛。仿佛一切劳作,耕种,一切努力都只为了消除心头上的烙印。这个世界假装无知,假装无知,却让老人独自承受。
席慕蓉说:“有些痛苦可以逢人就说,但有种痛苦只能独自去面对,把它藏在最深最暗的地方,绝不准任何人闯入。”。福贵面对着他曾经用整个生命在其中挣扎过搏斗过笑过哭过给过取过的一生,无声的叹息,对着老牛。
福贵的妻子,是可以有多爱她,才会从娘家不顾家人反对重回穷壤的福贵身边,才会支撑着无力地身躯去讨米,才会默默地毫无怨言的跟随福贵陪伴着他,纵然他犯下了多大的过错。面对儿子,女儿的死去,他伤了心,他独自承受那一份隐忍的伤痛,竟是沉默,竟是无言,伤痛化为泪水,在长满皱纹而青春不复的脸旁划过,留下那拭不掉的伤痕。这才是伟大的爱。爱是陪伴,爱是同甘,爱是共苦。
“我越来越觉得,世间的许多安排都自有深意。”家珍丢了,二喜去陪她了,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他们在天的那头,下辈子 ,他们或许可以幸福地活下去。
受约束的是生命,不受约束的是心情,他们一家人永远相依,永不分离。
【余华小说活着观后感】推荐阅读:
余华小说活着的简介09-27
余华小说《活着》的读书笔记600字06-06
余华小说的修辞方式09-12
余华 《活着》读后感07-04
读余华活着读后感1000字12-02
800字暑假读后感:读余华《活着》有感01-31
活着小说读后感600字左右优秀11-07
读余华作品《兄弟》有感05-28
余华《兄弟》读书心得体会11-17
小说虹读后感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