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个性引领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就是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使学生在富有个性的阅读活动中发展阅读能力,从而提高阅读水平。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凸显以人为本,张扬学生的个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阅读的舞台呢?我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营造个性化阅读的氛围
阅读的理想境界是什么?它应该是一种带有个性化的选择与吸收的过程,只要对生活中的阅读现象稍加观察,你会发现,每一个有阅读习惯的人几乎都有自己的阅读个性。在学生面前,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就像一片鲜艳的花朵,而他们则是一群五彩斑斓的蝴蝶,蝴蝶总是凭着兴趣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花朵,不同的蝴蝶无疑会选择不同的花朵,所有的蝴蝶都集中在同一朵花的场面恐怕是没有的。然而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似乎总有一双无形的手把所有的学生牵引到同一“花朵”上。其实不同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不同,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会对相同的文本产生不同的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了解个性差异,转变教学方式,创造民主、和谐、开放的阅读氛围,在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的基础上,尊重差异,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
二、激发个性化阅读的兴趣
如果语文教师能够打破常规,对课文内容进行适当的剪裁和灵活的处理,并根据课文特点而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设计出不同寻常的导入方式,使学生感到新奇,感到兴奋,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就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于永正老师为《全神贯注》一课设计的导入方法,就值得仿效。于老师进入课堂,先让学生背一句自己喜欢的名人名言,待热情高涨的几位学生背诵后,于老师便以向学生推荐一段名人名言的形式,出示课文最后一段——茨威格说的话,让学生熟读这段名言;然后启发学生体会,从这段话里你得到什么启示?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专心朗读,认真思考,踊跃发言,不但发表了独特的见解,而且提出了有质量的问题;最后,于老师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切入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悟内容。这种精心剪裁、巧妙导入的新颖方法,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收到了出其不意的效果。
三、开拓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1、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教同一篇课文时,可以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力,在课堂上教师常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来读,这就体现了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在老师
教海探航 的指导下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个性化阅读中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能促使他们不断增长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例如教学《雨点》一课,在初步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变成短课文来学,学生就不会感到吃力,学习起来就有成就感。
2、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可以边读边想,可以边读边表演,可以集体读、个人读,也可以是批注阅读„„学生通过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满足个体学习的需要,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当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法阅读时,他们会学得主动、自觉、轻松、愉快,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例如在学习《春笋》一课时,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可以美美的阅读,可以表演,可以画出春笋向上冒的样子。教师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学得主动积极,读书效率也高了。
3、让学生自主选择交流方式。学生在个性化阅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体验,那么他们必然会希望和别人交流,和别人分享,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使学生的体验能得到很好的表述和交流,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和老师交流,也可以找小伙伴交流,还可以回家和家长交流„„学生在体验与观点交流的碰撞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更喜欢阅读、享受阅读。
四、重视个性化阅读的感悟 心理学认为,个性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种心理特征决定着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因此,阅读教学就是要通过开放拓展空间,通过策略提升训练,逐步使这种比较稳定的个性化感悟成为一种常态,自然演绎着生命的精彩。就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常用的方法有:
1、体验法。模拟一种生活情景,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像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去开展学习活动。如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做小主人,可以模拟一个家庭环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家中只有你一个人,此时来了爸爸妈妈的同事,你该怎样招待别人。通过模拟体验活动,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又多了一些理解和感悟。
2、填白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想象其中的内容。如《特殊的葬礼》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菲格雷特总统用包含深情的语调,回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曾经给巴西和世界人民带来的欢乐和骄傲,号召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保护自然生态,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使大瀑布的悲剧不再重演!”这里总统的演说内容就是一个补白点。教学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想一想,说一说,还可以写一写总统的演讲内容,这样既是对课文内容空白处的填补,又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升华。填白的过程也是师生投入文本,并与之交流、碰撞和对话的过程,学生的思维活跃了,创造力增强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原有的文本内容也被激活了,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走进文本,去发现、探索和填补作者在文本中有意无意地留下的空白和空缺,填出言外
教海探航
之意、弦外之音,创造性地填出了“一千个哈姆雷特”来。
3、辩驳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故意展示学生理解的对立面,引导学生不断自我批判,修正自己的理解,最后得出正确、合理、富有个性色彩的认识和结论。记得在叫《小儿垂钓》一诗时,有这样一个句子:“路人借问遥招手。”在理解其中的“招手”时,我说别人问路时,他怕把鱼儿吓走,竟毫不犹豫地向别人摇手,示意自己不知道,他真是太没有礼貌了。而学生通过讨论和观察,提出反驳,他们说小孩是招手,让路人靠近说话,这样既不会吓走鱼儿,又帮助了别人。在辩论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诗句的内容,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思维更活跃,个性更张扬。
4、发现法。个性化阅读是一种有批判意识的阅读,学生要想在阅读活动中有所创新,有独特的体验,必须学会批判的接受课文、学习课文,一个学生只有会批判吸收,才能显示他的个性。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主导地位作用,引导学生对课文读出疑问,读出新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才会有质的提高。
五、强化个性化阅读的课外指导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然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特别强调对教材上的文章精读精讲,结果使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对阅读没有兴趣。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阅读自然,阅读社会,阅读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开发和利用文本以外的资源来增补和延伸学习内容,扩大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把书读“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只有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如冰心所说:“作者只能有一个,读者同时便可以有千万。万千种的心境和成见底下,浮现出来的作品,便可以有万千的化身,作品的原意已经片片地撕碎了。”阅读时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我们教师只有牢记用“个性”来引领阅读教学,才能有效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精美引领 个性品读
柳莹颖老师的设计以读贯穿始终,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悟,以读带教、以读领教。朗读时点面结合,充分感受经典之美、感受语言之美。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文章的整体美与语言美、词语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充分的感受到了这一点。同时,培养学生关注春天、热爱春天,关注自然、热爱自然。把握好自己的春天。注意培养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本节课从朗读、积累、表达等各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且朗读与写作相结合,引领学生品读文章的同时,教给学生写作的钥匙。以读带写、以读领写。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教海探航
让个性化阅读闪耀光彩 让个性在语文阅读中飞扬
一、有效指导,构建自主阅读课堂
对于个性化阅读来说,其自主性才是关键,阅读没有自主,又何谈个性化?虽然阅读文本相同,但是阅读主体——学生却不相同,毕竟学生成长经历、知识代码、社会阅历不同,对同一文本的感悟、见解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需要倡导自主阅读,尽可能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为个性化阅读奠定基础。
1. 鼓励学生自由选择内容。
与其他阅读方式不同的是,自主阅读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化特征自由选择文本进行阅读。例如,教学《开国大典》一文时,笔者曾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品读,并且发挥想象说说假如自己在现场,会捕捉什么镜头,并给照片起个标题。这看似简单的环节,却充分体现了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有学生捕捉的是“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内容,为其起的标题是“庄严的宣告”,而学生对此的解读是中国获得了新生,人民可以当家做主。也有学生选择的是“升旗”场面,起的标题是“五星红旗,我们的骄傲”等。
2. 指导学生自由选用方法。
由于学生知识层次不一,加之个性化、性别、年龄等差异,从而导致其学习的方式也不一样。这里,教师需要搭建多元平台,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例如,针对《黄山奇石》这一课,在引导学生感受黄山奇松的壮观景象时,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来具体描述所想到的场景。对此,笔者鼓励学生创新形式,大胆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概述,给学生留下自主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得以展示。
3. 引导学生自由选读文本。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不同阶段对于同一读本的感悟自然也有所不同。因而针对自主阅读课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读本,从而有效拓展学生视野。例如,针对《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在五年级时让学生阅读只能感受到英法联军的可恶以及自己将来要“报仇”等,而到了六年级,再次组织他们重读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清政府的无能,同时对落后就要挨打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二、有效体验,构建情境阅读课堂
具体的生活情境,可以有效利用学生现有认知经验,在一定的生活情境下进行阅读,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还能在体验过程中通过记忆赋予新的体验,从而给学生打开阅读之门。毕竟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境,不但可以有效架起生活与阅读之间的桥梁,而且能强化其体验,激发兴趣。
例如,教学《闰土》一课时,针对闰土与作者讲述的三件趣事,笔者直接提出问题,闰土这样聪明可爱,你们想不想认识一下,与他做朋友呢?接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可以做朋友,可以跟着他做什么,具体可以结合文本来说说。经过思考,有学生说:“我很想与闰土做朋友,可以到海边去,可以一起抓螃蟹,可以一起看西瓜……”这样就可以给学生创造思考空间,创设互动平台,让学生围绕文本进行复述,体验文本,在准确把握文本主题的同时,还能有效激发其兴趣,最终生成课堂精彩。
对于当前的教学来说,多媒体技术是其重要的辅助教学工具,不仅可以把抽象内容直接展示,在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兴趣。例如,针对《丝绸之路》这一课,笔者就曾通过播放背景音乐《丝绸之路》,在学生感知体验过程中一边呈现图片,一边动情叙述:“两千多年前,中西方有一条路,这条路东头连着我国古都长安,西头连着罗马。这条路上走过很多骆驼,走过很多商旅,这条路承载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这条路传递着东西方的友谊……今天,请随我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丝绸之路。”通过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唤醒了学生沉睡的记忆,还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精力,从而有效投入到新课文的学习之中,为课堂生成精彩做好铺垫。而在这一课的展示中,就有学生联系到当前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展示交流中说:“我将来也要重走丝绸之路,去看看沙漠,到欧洲去,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贡献。”
三、有效生成,构建课外阅读课堂
教师要有效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充实语文学习内容,还能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丰富他们的阅读情感,有利于培养学生语感。对于课外阅读而言,由于是学生自主选择的,必然是他们自己喜欢的,这样更容易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能够享受学习,体验成功。
1. 营造课外阅读隐形文化。
文化是无形的,环境文化也是如此。教师要重视环境文化隐形熏陶的教育作用,积极强化课外阅读,可以利用教室黑板报、墙壁设计课外阅读专栏,张贴一些名人故事,或者名著推荐等等,营造读书氛围。如笔者就曾组织学生每月围绕重要节日、活动,让他们自由编辑出版黑板报,其中有一组学生在教师节编排了以“教师,您好”为主题的黑板报,不仅排版多样,而且内容丰富,很有创意,学生在无形的文化环境中得到熏陶。
2. 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课外阅读还需要活动来推动,具体有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给学生搭建平台,创设交流场合,让学生在交流中培养其阅读兴趣。此外,在班级里,教师可以根据学情有计划地安排读书,可以推荐书目,定期交流。笔者要求学生做到“每月读一本书”,并且组织读书漂流活动。当然,对于小学阅读教学来说,很大的功夫在课外,鼓励学生自己去尝试通过朗读体验文本内容,把握文本主题,与作者、编者进行多元对话,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要形式。
3. 优化读书方式过程指导。
对于学生来说,课外阅读往往凭兴趣爱好,随意性大,这里教师可以优化指导方法,从而有效提高阅读质量。当然这里教师也需要注意一点,形式可以多样,但是学生兴趣才是第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真正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外有时间读,充分读,能够自由地读。
一、利用精彩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我们所上的课文没有阅读兴趣的话,我们对课堂阅读教学所有的想法、设计都将化为灰烬。相反,如在教学伊始,教师能有效地利用精彩导入,激活学生阅读期待的话,阅读教学则会显现出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幽径悲剧》一文时,一开课我先用轻松惬意的口吻向学生娓娓叙说道:“在北大的燕园有条幽径,那是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每天上班的必经之路。”当学生正享受倾听的愉悦时,我话语一转,开始沉郁悲伤起来:“然而就在这偏僻的角落里,先生却目睹了一出悲剧,一出触目惊心的悲剧。今天,让我们跟着季老一起走进他的散文《幽径悲剧》,感受美好的毁灭带给我们的震撼。”在我声情并茂的导入中,学生的情绪和阅读兴趣很快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这种积极阅读期待心理的吸引下,他们迫不及待地翻开课文开始认真阅读起来,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动阅读、积极建构的兴奋状态,效果不言而喻。
二、保证阅读时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学生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的投入,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品味、领悟,真正提高语文素养。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保证学生有充足的阅读、探究时间,真正落实好“读”的环节。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品味,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深化。在这方面,全国特级语文教师余映潮给我的启发最大。如余老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时,整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阅读、思考、探究就用了16分钟,学生发言交流18分钟,余老师只讲了16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地阅读、从容地思考,不催促、不打扰,学生交流时,老师则面带笑容,适时鼓励,点评指导,总结提升。课堂显示出儒雅从容的大将风范,让人钦佩不已!
三、张扬阅读个性,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阅读是很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作为课堂的首席,不能用自己的解读去代替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而应努力提出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去鉴赏、评价、探究,在学生思想的碰撞、个性的发言中把阅读引向深入。如在《画山绣水》一文的教学中,我合理有效地开发了教材资源,引领学生充分感悟杨朔《画山绣水》的独到之处——用传说中劳动人们的感情和智慧丰富桂林山水美的内涵。通过这一教学契机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思维。我适时抛出“眼前的美景与凄惨的故事联系在一起协调吗”这一探究问题。课堂上学生反应非常激烈:有认为协调的,也有认为不协调的,更有深思不得其解的……思维的碰撞,语言的交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体验者、探究者、发现者。讨论中有学生说:“我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简直是扫兴之笔,因为游玩桂林山水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而这些故事听起来都好像很惨似的,有点影响心情。”可马上就有学生站起来据理力争:“这些传说虽然听起来阴惨惨的,但你不觉得它有一种凄凉美的感觉吗?我倒觉得更能衬托出桂林山水的美!”……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四、适时点拔,提高阅读层次
前面,我们一再强调要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注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但这并不等于上课可以放任自流,学生的理解可以天马行空。如果教师在课堂上的引领只停留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却不能对其“言”给予科学的点拨,引导,我们的教学将难以提高,学生的理解也势必停留在一个低层面上,难以突破。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做到启而能发,发而能收、有的放矢、适时点拨,及时有效地把学生的回答引向更高层次。如在《台阶》一文的教学中,我的学生对父亲勤劳执著憨厚的性格特征的认识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他们对父亲为一幢高台阶的新屋而耗尽了一生的做法普遍表示不解。为了引领学生对人物的认识走向深层,我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适时提出个人的建议性理解:“在文章中除了读到父亲的勤劳执著憨厚?你还读到了什么呢?”“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学生的“品”与老师的“导” 交相辉映,学生一步步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对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都有了深刻的理解。
总之,阅读教学只有引领好学生的个性体验,课堂才会注入生命的活力。喜欢在课堂多讲或追求表面热闹的教师也只有真正 “退讲还读”,回归语文课的真实,合理搭配课堂讲读时间,留给学生自由品读、自由感悟的空间,才能真正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益。
改革与法治在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都将是中国社会的常态主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时期,改革的全面深化需要法治建设的全面推进。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必然伴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深入进行。改革为法治发展注入了动力、指引了路径,法治又为改革提供了依据和制度保障。实践当中,改革的任务常常就是法治的任务,改革的难点通常也是法治的难点。
改革与法治的辩证关系
改革,本意是“改变”“打破”和“革除”,指的是改革和突破旧制度和旧事物,最大限度解放人们的思想和生产力。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和十三大报告的提法,改革就是要“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改革的特点是“变”,是对既有制度和现实状态的一种“改变”。就此,有人说,改革就是“一场不流血的革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相形之下,法治是要对一种稳定、成熟的社会关系进行规范化、确定性、权威性和可预期的调整。换言之,法治的特点是“定”,是要把某种社会关系用法的形式“确定”下来。显然,法治与改革之间必然存在“定”与“变”的矛盾。
正因为此,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改革与法治二者是对立的、互相排斥的,要改革创新、跨越发展就不能讲法治。还有人鼓吹“改革要上,法律就要让”,要“超常规”发展就要突破法治。这种认识误区常常使得一些人打着改革创新的旗号,理直气壮地绕开法治、背离法治。其实,这是对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种片面理解。法治之于改革,不仅是规范和控制,而且也有积极的引领和保障。从法理上说,改革与法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改革是法治的先导,法治是改革的重要条件。没有健全的法治,改革将缺乏制度保障和良好的外部秩序,改革的经验和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确认。改革的实践还有可能陷入胡作非为、“无法无天”的混乱状态。反之,如果没有改革,法治的发展也会缺乏所必需的经验、现实基础以及可预见的方向,因而也就失去了进步的必要性和动力。
从“政策推动”到“法律引领”
从改革开放这个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出发,通过大规模的国家立法引领和推动各项改革,通过不断促进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以法治建设来引领和保障
各项改革事业,是当代中国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的一项主导原则和重要策略,也是我国30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和法治工作的经验总结。可以说,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经济与社会事业发展的重大转折,也相应是法治建设的转折点: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提出与起步,意味着以大规模立法为先导的法制的恢复与重建的开始;改革开放的有序推进,带动形成了“总体设计,分步实施”的法治工作格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前所未有的经济立法高潮;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基本治国方略的确立。一言以蔽之,改革持之以恒地推动着我国法治的进步。我们的法治发展渗透着一种强烈的改革精神。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国常常是以政策而非法律来推动改革的进程。很多重大的改革往往是在没有宪法法律依据甚至是在“良性违宪”或“良性违法”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政策推动型改革在法治基础贫乏、法律体系尚不完备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有其合理性。它能够以政策的灵活性、见效快、针对性强等特点及时回应改革事业的各项要求。但是,毋庸置疑,政策推动型改革容易蜕变为主要依据领导人的个人意志来推动改革。改革的进程也主要仰仗于领导人的个人智慧及其对特定改革事项的关注程度,改革的目标实现必然也充满了各种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这也是造成一些地方的改革“新官不理旧账”“人走政息”,改革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原因。
现实当中,通过政策来推动改革也造成了政策与法律、改革与法治关系的扭曲与错位。在政策推动型改革模式之下,人们逐渐形成了重政策、轻法治的观念,而且强化了参与改革实践的政治精英的人治意识,造就了许多改革者“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轻视法治的机会主义。由此,也就造成了全社会的规则意识欠缺、法治意识淡薄。可以说,不论是改革的受益者还是被边缘化者,不管是改革者还是被改革者,多由于自身经历和社会经验缺少对法律的敬畏,缺乏对法治权威的足够尊重。
理性认识法治之于改革的贡献与不足
时下,改革与法治都处于共同推进的过程之中。我们需要正视法治所处的当下的客观历史环境,理性认识法治对于改革与发展的贡献与不足。当务之急,我们要坚决摒弃关于法治的可有可无的“虚无主义”态度,务必认识到只有在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可能做到各项改革事业的全面、有序和可持续发展。法治底线一旦被突破,就有可能导致国家解决社会纠纷正式机制的失灵或失效。社会生活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无法可依、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紊乱局面,社会公平正义无法实现。改革与发展也将成为痴人说梦、可望不可及。故此,在实践中要充分重视法治之于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提升法治权威,充分认识法治的主导型功能,强化法治发展的动力。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破除关于法治的不切实际、过于理想的“万能主义”幻想。在我国社会转型还没有完成之时,在还没有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化之前,改革与法治之间的目标冲突与矛盾将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存在。这主要表现为:法治的保守性、确定性、规范性与改革的创新性、突破性、越轨性之间的矛盾;法治的统一性、原则性与发展的地方性、灵活性之间的矛盾;法治对个人权利的保护与稳定的社会控制性之间的矛盾,以及法治所内涵的社会公平正义与改革发展所要求的经济效率优先的价值准则之间的矛盾,等等。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的法治与已进入现代化成熟与稳定发展时期的西方国家的法治不可同日而语。法治与改革的内在冲突、法治之于改革的从属性与工具性,以及法治所调整之社会关系的不断变动等因素,都会使得当代中国法治将不可避免地带上各种各样的缺陷与不足。在很多情况下,法治手段有可能会显得无力甚至是失灵。
在现代法治视角之下,法是一种符合正义标准和客观规律的行为规则。依法办事,表面上看会束缚手脚,但从长远看是成本最低、矛盾最少、最为理性平和的处理方式。脱离法治、急功近利地谋求改革与发展,尽管可能得到暂时、立竿见影的好处,但只能适应一时一地,无法长远、难以持续。没有法治保障的改革如同脱轨的火车,可能“欲速则不达”,最终可能不是有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却可能以改革之名破坏改革事业。故此,必须牢记,要把改革的“速度”和“力度”与民众的可理解程度、社会秩序的可承受度结合起来,把改革的路径和手段与法治的限度和底线结合起来。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来引领改革
全面深化改革,更加要求各项改革举措的全局性、系统性、长期性和协调性。在全面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宏大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实现有法可依的历史目标之后,在执法、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推进并取得巨大成效以及民众的法治意识普遍提升之后,我们以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引领和推动改革的基础更加坚固,以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来保障改革顺利进行的条件也更加成熟。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偏离法治轨道大搞“短、平、快”的改革,甚至是公然进行违宪改革或违法改革,必然会遭到社会各界的诟病指责,也必然会使改革的合法性与正当性遭受到严峻挑战和普遍怀疑,自然也会加大改革的风险与阻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明确,改革与创新必须在法治框架内进行,同时,法治也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改革的需要。
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引领改革,是构建改革与法治的良性互动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义所在。这就要求我们做到:首先,要把握好改革进程与法治进程的同步性和互动性,将改革决策与法律的立、改、废结合起来。对于滞后
于社会发展、阻扰改革进程的陈旧之法要做到及时废止,为改革扫清道路。对于已经被实践验证的成功的改革经验与成果也要及时通过创制新法确定下来。其次,改革要尽量避免与现行法律法规的直接冲突。如果确实要突破或变通宪法和法律规定,应事先获得权力机关的特别授权或专门授权,以便为改革争取一个合法的身份和依据。再次,对于严重违反宪法和法律的改革行为,对于打着改革的大旗破坏法治的行为,应予以及时纠正和阻止。对于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违法改革,要通过司法途径判决其行为无效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漯河卷烟厂 刘宏运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内涵的丰富和提升,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理论新贡献,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定了实施路径,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发展的思想灵魂,为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建议》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于烟草行业同样具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未来五年,烟草行业同样面临着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机会与风险并存,压力和动力同在。具体到卷烟营销工作来说,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控烟履约力度加大、卷烟消费回归理性,过去那种高速发展、供不应求的态势将一去不返,行业营销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特别是我们河南烟草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另一方面,也要直面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主动适应环境变化。为确保营销目标的实现,我们应当在以下方面取得突破:
坚持创新发展,在品牌培育、市场拓展、渠道建设方面要有重大突破。一是河南中烟要大幅提升产品内在品质,加快产品技术创新。二是大幅提升卷烟结构水平,工商合作打造高端规模化黄金叶品牌。三是大幅提升黄金叶品牌培育水平,工商协作建立以适应市场、符合需求为导向的品牌评价体系,提高中式卷烟品牌忠诚度。四是大幅提升宣传促销能力,在合法合规前提下创新宣传促销方式,加大宣传促销投入。五是大幅提升渠道建设水平,加大零售终端专项资金投入,加快建设现代终端。
坚持协调发展,在统筹区域市场、城乡市场发展方面要有重大突破。统筹区域市场发展,建立卷烟销量与人口数量相适应、销售结构与人均消费相适应的市场评价体系,促进销量与结构协调发展,精准调控区域市场,充分挖掘消费潜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主动顺应河南中原经济圈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积极挖掘新进入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量和结构提升潜力,大力拓展农村市场这一“价值洼地”,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
坚持绿色发展,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面要有重大突破。一方面要优化资源配置,以降本增效为导向,降低营销费用,降低仓储、物流费用。另一方面要提升精益营销水平,促进工作重心从渠道营销向消费者营销转变,将有限的营销资源聚焦消费者,提高品牌营销的有效性。同时,还要加快现代流通建设,持续优化卷烟营销网络运行模式,着力提升工商零共同面向消费者营销的能力。
坚持开放发展,在营销合作、人才交流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深化河南工商合作,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工商交流平台,互派业务骨干进行人才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的营销理念和营销方式,大力推动营销创新。加强省外交流互动,扩宽营销人员视野。
坚持共享发展,在保障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和零售客户利益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持续提高服务消费者水平。加大专项资金投入,改善卷烟消费环境,引导吸烟者与非吸烟者和谐共处;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加强消费行为与规律研究,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二是持续提高服务零售客户水平。把握卷烟投放总量与节奏,稳定市场零售价格,保持合理社会库存,确保零售客户的盈利水平不断提升;改进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涵,确保零售客户满意度不断提高。三是以人为本,合理提升员工收入待遇,让河南烟草人享受河南烟草发展带来的红利。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各界广泛认同、普遍接受、一致认可、共同追求的主流价值观,是各种社会认知的最大公约数。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有利于冲破思想迷雾、廓清模糊认识,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有利于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新闻媒体责无旁贷。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采编全流程、贯穿到每一条稿件、每一块版面、每一个节目之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要强化传播媒介管理和行业自律,做到一切报刊图书、广播影视、舞台剧场都不为错误思想观点提供空间,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职业能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网络传播阵地建设。当前我国网民达
6.18亿,网络舆论已经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空间的特征使之成为错误思想观点的集散地和散布谣言的高发区,一些严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丑恶现象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为此,需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要把精神文化产品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文艺工作者要站在人类灵魂工程师的高度,弘扬真善美,贬斥假丑恶,用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传递时代强音、推动社会进步。
富士施乐与其认证合作伙伴F5 Digital Engagement和Wired Pente的合作———“双胞胎—找出不同之处”便是“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的典型案例。凭借该项目, 富士施乐 (亚太区) 荣获了2011年全球伯乐奖铜奖, 而“双胞胎—找出不同之处”也赢得最佳综合出版和网络项目称号。
创新性跨媒体应用开创个性化营销新模式
“双胞胎—找出不同之处”是富士施乐在新加坡广受客户好评的跨媒体式“一对一”个性化营销的成功应用。该活动应用了综合媒体互动平台的多种沟通渠道, 包括由富士施乐数码印刷设备打印的个性化彩色刊物、电子邮件直邮、个人网页、短信通知、二维码应用、呼叫中心以及在线会议等。富士施乐利用多渠道方式通过邀请客户找出双胞胎的不同之处, 收集目标客户的有效信息。
富士施乐将新加坡颇具影响力的《营销杂志》副刊《营销101》设计成一个动态的、定制的16页个性化刊物。每一本刊物都根据订阅者的个人特点, 包括性别、年龄、行业、职业等, 选择不同的双胞胎模特的照片做封面, 并印有与该双胞胎相关的个性化内容。富士施乐将6200本不同封面、充满个性化内容的刊物寄给6200名订阅者, 邀请他们找出双胞胎的不同之处。这些刊物全部由富士施乐彩色数码印刷设备Color 1000 Press打印, 通过运用该设备独有的透明色, 实现了与众不同的吸引眼球的最佳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 每一本刊物中都印有唯一的二维码, 读者可用智能手机扫描并直接访问为该读者定制的个人网页。同样, 接收者还可以在这网页中挑选他们需要的服务, 从容开启他们的独特体验。每个个性化网站的内容都是根据接收者的商务背景而不同。这种多样化的个性内容激发了读者的兴趣, 从个性化的名称到查看个性化网址的邀请, 接受者持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
个性化服务帮企业实现高投入回报
在项目执行中富士施乐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有效的用户数据非常有限:只有姓名、职务、公司名称和头衔, 这比名片中的基本信息还要少。
如何利用有限的数据来实现有效的营销?首先, “双胞胎项目”的执行团队通过富士施乐一对一多渠道软件XMPie将参加活动的个人信息收集整合到数据库中, 然后再利用PURL (个人网业) 收集参加者的信息, 如参加者自愿提供的用于接收活动结果的电子邮件地址;用于接收赠品的联系电话和邮寄地址 (赠品为可自由选择封面、引言和设计而为该参加者定制的个性化记事本) ;如果参与者点击了“推荐给朋友”还可邀请更多人参加, 从而丰富数据库信息。
“双胞胎—找出不同之处”活动最终获得了非常积极的响应。该活动获得了创纪录的高达18.7%的响应率, 远高于2-3%的市场平均水平, 而其中50%的响应者为高级管理层和执行董事等决策者。最具突破性的是66%的响应者都提供了地址、手机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等完整的个人信息。此外, 活动的个性化网址的平均访问时长达到4.48分钟, 而业内市场平均值只有33秒。
“一对一”个性化营销开辟数码印刷市场新蓝海
对于所有注重投入回报率的的企业来说, 这无疑开辟了高回报率全新市场营销模式。通过富士施乐“一对一”个性化营销方案, 目标受众的到达率、反馈率、销售额、利润率, 以及客户保持率等方面都将得到极大提升。
目前, 富士施乐已经为友邦保险公司 (新加坡) 、史泰博 (加拿大) 、读者文摘等众多全球知名企业提供了这种“一对一”个性化营销体验项目, 成功帮助这些公司与自己的客户进行更加直接和有效地沟通, 并保持着连续6年投资回报率增长的成功记录。
笔者根据本校图书馆流通部提供的图书流通数据统计分析得知,大学生的主流阅读是好的,但从他们文学经典名著阅读的现状看,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关注。这几年,在图书的流通过程中,考研类、计算机、外语类等书籍倍受青睐,而文学经典名著遭遇冷落,借阅率明显下降。从借阅状况可以看出,大学生读书功利性越来越突出,阅读基本上是走一条“教材+专业书+英语四六级辅导+计算机等级考试辅导”图书的读书之路,而文史类、哲学类、社会学类和心理学之类的人文书籍却很少有人问津。在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把英语和计算机知识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认为“多考一个证将来就多一份保障,用人单位也会高看你一眼。”于是纷纷为各种过关证件在拼搏;有的追求流行阅读、快餐式阅读……而留给自己阅读文学经典名著的时间却越来越少了;出现了对文学经典“想说爱你不容易”的现象。校园里弥漫着对读书的迷茫和浮躁,阅读情况令人担忧。那些曾经以自己特有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辉煌了几个世纪的文学经典名著几乎被现代的大学生冷落。这种状况让人心痛,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
我们知道:经典文学作品体现了文学史上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是一个民族、一个语种智慧的结晶。“经典是指那种能够穿越具体时代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它体现了文学文本作为历史事件对当下生存主体在美学维度上产生的重大影响,体现了作为个体的文学文本对历史的穿越。表现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与文化语境中就是那些在该语境中处于中心地位,具有权威性、神圣性、根本性、典范性的文学文本。”同时,“文学经典指的是具有丰厚的人生意蕴和永恒的艺术价值,为一代又一代读者反复阅读、欣赏,体现民族审美风尚和美学精神,深具原创性的文学作品。它们是文学史的支架和龙骨。”
在如今读图时代,关注大学生的阅读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接班人,如果他们远离经典,数典忘祖,只识微软神话,热衷于流行阅读、时尚阅读,导致平面阅读,这是很可怕的。源远流长的中外文学经典,既是人类文明史、精神史、审美史、奋进史的形象演绎,也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求诚的生动展示。阅读它是与伟大灵魂不朽思想的交流,是与哲人对话、是找回精神的栖息地,可以涵养人文素养、丰富人生经验、充实精神世界,纯净辽阔心灵、饱满人之精神,呵护健康成长,守住经典这棵树。
二、打开的思路:文学经典名著——搭建新的阅读平台
1.高扬“书香校园” 的旗帜,构建理想阅读生态
(1)重塑校园书香环境:校园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的重要的外在因素。构建理想的阅读生态,从校园硬件设施的改善,如建设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到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如开辟专用文学经典阅览室,让宽敞的大厅,舒适的桌椅,怡人的环境,开放的书架,精美众多的中外文学经典名著,成为学生读书学习的天堂。让书香飘荡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阅读成为学生最为自然的生活状态,让学生亲近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读好文学经典。“亮丽”自己的精神世界。
(2)深化校园读书活动: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文学经典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以校园读书文化节、读书沙龙、诗会、文学经典阅读协会、征文竞赛等形式来推动校园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多姿多彩的校园读书活动中交流情感、学习互动。
设立“阅读节”、“读书月”、“读书周”、“读书日”。依托中文系、学生处和图书馆等部门,成立“文学经典阅读读者协会”,设立“读书专项基金”,创办制度化精品化的“中外文学经典欣赏系列讲座”、开展“大学生与文学经典”征文、阅读演讲竞赛、阅读座谈会等活动;配合教学定期在读者中开展文学经典阅读计划,组织“文学经典小说联播大赛”、“最美的诗篇”、“读书交流会”、“新书介绍”、“评选经典阅读明星”等活动。点燃大学生阅读文学经典的激情。让书香在校园上空永远飘荡!?
2.点燃莘莘学子的阅读激情,走进阅读文本的美妙世界
(1)文本阅读
阅读文学经典,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以安逸、平和宁静的心态去读书。深度阅读文本。只有饱读诗书,博览群书,精读经典的人,才能在阅读实践中,拓宽文化视野,增加知识底蕴,丰富阅历,提升理解鉴赏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文学经典的阅读要“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抓住一些细小的地方,深入读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它的乐趣和魅力。阅读能力才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2)媒体阅读
现今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为学生开设视频阅读课,看经典名片,如《红楼梦》、《三国演义》、《雷雨》、《茶花女》、《阿Q正传》、《威尼斯商人》、《飘》等。这样可以使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对文学作品进行解读鉴赏,并能通过比较,体会原著的魅力所在,真正做到让每一次阅读都成为一次震撼心灵的冲击。
(3)教师导航
阅读经典,是一个漫长艰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导航。以文学的方式来把握自己的教学行为;以饱满的情绪来感动人,以生动的典型来震撼人,以动听的故事来充实学生们心中圣洁的草甸。开设经典名著阅读指导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开展文学经典的研究性学习,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在理解、分析、思考等方法论方面有的放矢,提高效率。培养踏实的学习作风和忍耐寂寞的毅力,最终获取蕴含智慧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求真、钻研的意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可以舒展心灵的翅膀,让目光变得深邃;让生活变得充实。让学生对世界多一份诗意的把握,对生活多一份优雅、多一份温暖的情怀。
3.牵手当下著名作家,展开丰富多彩的对话
与作家建立密切关系,创造条件邀请文学界著名的作家来校做报告,畅谈文学经典,与读者面对面,增强情感的交流,谈阅读,论文学,拉近作家、老师、学生的距离,营造阅读氛围,推进阅读深入。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艺术水准、创作激情等,鼓励学生与作家对话,形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
总而言之,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学经典名著,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维生素,用文学经典的阅读引领阅读的新航标,“将文学经典阅读进行到底”。
——学习党教片《基石》心得体会
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党员干部的先进性教育,近日,我厂党支部根据上级党委的通知要求,组织全体党员学习、收看党员教育电视专题片《基石》。《基石》选题从身边的基层党组织入手,通过各地、各部门在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典型事迹,展现了新时期我省农村、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国企、教育、机关、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等基层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和党员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成就,阐明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性。片中的先进典型事迹让我深受教育,下面结合我厂的具体情况,谈谈我的感受。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是习总书记反复告诫我们基层工作很重要。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个显著特点。中国共产党正是靠着一个个像牢固基石的基层组织,铺就了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道路,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从战争岁月走向和平年代,从封闭落后走向繁荣富强,从小米加步枪走向神十进天宫。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发挥好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像厦航、厦钨等名优国企在围绕企业发展上创先争优,把带头贯彻实施海西规划、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上下功夫作为企业创先争优的主题和载体。这样,他们通过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使自己在国企当中走在改革的前面,也走在发展的前面。
我厂是县属国有企业,我们要通过学习《基石》精神,向电教片中的先进单位、先进人物学习,把企业的党建工作紧紧地围绕企业经营中心工作和企业经营
管理工作,融合协调、相辅相成、形成合力。企业党组织站位要高,要善于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在工作中,主动协调好行政领导、工会、车间、科室等各方的关系,使各方都能对重大问题、重大事项进行充分研究、讨论,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促进决策和执行效率的提高。厂支部要根据《安溪县经济贸易局关于推进“1263”机关党建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结合推进“1263”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发挥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面临着市场的竞争,人才如何稳定,人才队伍如何建设,光靠钱和待遇很难完全把这人才队伍稳定住。我们就要通过加强党的建设,通过思想工作使大家树立一种为国企、为党的事业做出奉献的一种精神;通过关心、解决员工的切身问题和困难,使人才安心、放心留厂,扎根企业。大家有了“厂兴我荣,厂衰我耻”的思想,加上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就更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而带动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创新,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推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中共安溪县XXX支部XXX
——成都、重庆教育考察学习汇报
建桥学校 姚
经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很有道理,但为什么一个校长就有这么大的能量?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特别是通过赴成都、重庆考察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更确信,一个好校长要办好一所学校,需要用先进的文化理念引领和凝聚教育行为。
概念上,文化是包括人在内的天地万物的信息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是以精神文明为导向的融汇、渗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一、棠外附小
2015年4月27日,迎着春风,洒满朝阳,进入考察学习第一站棠外附小。经介绍得知,2003年2月,在黄光成校长的带领下,秉承棠中理念,传承棠中改革精神,一所全新机制的现代化股份制学校——棠中外语学校在双流航空港落成,短短几年便异军突起、一鸣惊人。棠外以其先进的文化理念,鲜明的办学特色,精细化的教育教学及管理,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广泛的赞誉。
1、潜移默化的礼仪课,每个师生都是礼仪文化的传播者。路过棠外的幼稚园,正是入学
时间,在门口四个小朋友穿戴整齐面带笑容迎接小朋友们的到来。“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服装整洁本身就是对周边人员的一种尊敬,也是个人气质和风度的一种展现。周一开学每个小朋友进入教室前,首先受到的是文明礼仪教育,心中留存的是注重仪表举止文雅的一种约束。再看看在场的老师、幼儿和家长都穿戴整齐,举止得体,这些都成了礼仪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而想想我们学校,总有一部分学生和家长表现的有些邋遢,言行举止不文明,我想从下学期开始,也评选文明使者,每天上午上学时,在楼门口内迎接同学,展现风采,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文明使者值勤细化到各个级部,各个班级,可以展示相关的各种口号和标语,提高学生素质,从改善自身形象开始。
2、极富内涵的升旗仪式,融汇了多样的舞台文化,对学校政教和德育工作起了很强的促进作用。早上8点,准时来到操场,和孩子们一起参加了升旗仪式。看到孩子们整齐的队列队形,老师们规范的站位,舞台上学生精彩的国旗下演讲和表演很快就吸引了我们这些“取经人”:这些都比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要规范、隆重、严肃,他们学校将升旗仪式当作一件大事来做,每周学生刚入校,即通过升旗仪式总结上周工作的得与失,成功与失误,让学生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身体验学校工作。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棠外附小孩子们蓬勃向上的面貌,感受到棠外人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
仔细反思,棠外附小将升旗仪式当做德育校本课程来做,估计由政教处牵头,每个级部或班级轮流坐庄,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流程和内容标准,具体细节自主设计,既有充实的内容,又有活泼生动的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完成了庄严肃穆的升旗仪式,召开了一次总结上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的校会,并且效果非常突出。
3、学生主动参与监督、管理、评价的体验式修身班会课,学生做到每周三省其身。升旗仪式后,一行人走进李小琴老师的修身班会课堂。课前学生唱励志歌曲,接着从介绍成都,和来宾交流导入,在本堂“常态班会课”的教学中,在孩子们的主持下展开对班级近期情况的自我总结。课堂主要分为:担当总结、教师评价、故事讲述、教师引领等几个环节。学生们相互表扬、充分肯定,相互发现、温馨提示,热烈的发言和诚恳的批评,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班级自我管理的能力,充分表现出孩子们互助、互鉴、互帮、互学的自我教育特征。面对学生的总结内容和孩子们近期表现出的学习松懈现象,李老师当堂提炼出“坚持创造奇迹”的主题方向,并展开了故
事讲述。“叙事德育”,老师不用啰嗦的口头说教,用生动的故事携带深刻的道理渗透进学生的心灵。李老师的故事选用了一段感人的励志视频——“死亡爬行”。孩子们看到教练让队中的助理布洛克用死亡爬行来测试自己的极限训练。对待每件事都要竭尽自己的所能,不到最后一刻永不言弃,每次都突破自己的极限,“坚持”每个人都可以释放出自身最大的能量。故事深深地触动了每个孩子的心灵。在无声无痕中,学生们在自省、在自悟„„
建桥学校小学部现有44个班,近2600名学生,平均班额近60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很重要,难度又比较大,当前主要的教育方式为一日常规检查与评比、级部会、班会等,如果将修身班会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研究和推广,让学生在体验、自律、自省中成长,对德育工作必然是一个大的促进。推行修身班会,从王伟芹老师开始,这次她也参与了学习,又有积极性,相信我校能做好。
另外,棠外附小在足球、明礼行孝、左右铭、格言警句等方面同样突出了文化的熏陶和渲染,学校有学校的文化,班级有班级的文化,这些都是润物无声的教育。
二、双流县胜利小学
胜利小学是一所农村学校,地处牧马山腹地,据说诸葛亮当年曾在此屯兵,从路边的广告牌上看到这里有一大片牧马山别墅区,可见此处风景优美,空气新鲜。建立在牧马文化基
础上的胜利小学,雕琢的晶莹剔透,学校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这一群“来宾”看到学校的每个角度和角落,都整理得井井有条,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都充满着伯乐文化和千里马文化。
祝波校长中午十二点多就在校门口周围等我们,顺着一条窄窄的设计独特区域划分明显的上坡路进了学校的会议室。祝校长和他们的学校一样,集现代文化、古典文化、国际文化于一体,有很强的人格魅力,这对于一所农村小学来说实属不易,从他们学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上看,这又确实是一所农村小学。
在该校考察时间为半天,回到寿光后反思,以个人观点而论胜利小学最突出的特色是环
境文化育人,每一寸地面、墙面、版面都很精致,都有文化内涵。印象最深的是一个不昧亭、一条环校路、一面伯乐墙、一面千里马墙,一处操场、一条绿色文化长廊、一条台阶、一个餐厅、一个会议厅、一处教室„„文化的渗透是不知不觉的,一所融汇多种文化内涵的现代化的学校,培养出的也必将是兼具君子式的、绅士式的现代化的人,川蜀大地的文化浸润象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文化的提纲有三条:
将学校办成水草丰美的牧场,设置了千里马潜质开发课程。让每一位老师做“伯乐”,设置了“伯乐”教师发展课程。
培养“千里马”学生,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化,校本课程特色化;对课堂教学改革而言,构建打造“和乐”课堂。
三、成都市东城根小学
成都市东城根小学,别称巴金小学,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在巴金文化的熏陶渲染下,岁月将她打磨为一所底蕴浓厚、特色鲜明、质量上乘的学校。学校面积不大,占地5000平米,教职工不多,68人,但特级教师3名,中高2名,省、市、区级优秀骨干教师共47人,这是一只优秀的教师团队,整个学校是一所民族文化浓缩的精品。想想我们的学校,象这种规模的不少,但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望尘莫及,整个学校的文化底蕴更是相去甚远,想创办百年名校,首先要把握好文化脉络!学校文化,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高贵和高尚文化是学校的一面旗帜,只有真正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充满理想和境界的人,才能与文化同行。
学校文化之源——生活,学校文化之根——生命。咱们看看巴金小学是怎样进行文化寻根的:
小学校训:说真话,做好人。(巴金语录)办学理念:根植巴金精神,立足传统,放眼世界。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民族情怀的世界公民
校园精神: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巴金语录)
学生誓言:读书时认真读书,玩耍时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巴金语录)
——他们的寻根,紧扣巴金精神,润泽师生心灵,立足传统文化,放眼世界和未来,深扎根,枝叶茂,在这种文化的滋养下,向上成为一种姿态,纳新成为一种习惯。
巴金老人厚重的思想文化、精神文化珍藏在所有老师和孩子心里。巴金精神已逐步转化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教育资源,一种教师生命的信仰,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深厚文化底蕴和重要精神支柱。也正是因为巴金精神的滋养,学校得到中国作协,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文艺界、文学界等名人们的关注,著名文人作家铁凝、李致、李晓棠、李小林、阿莱、麦加、马识途、王火、杨红樱、邱易东、林文询等的悉心关怀与指导,让巴金小学的文化传承更加根深叶茂!
在该校,还聆听了杨洁副校长《根文化中行走的真教育》的报告,收获很大。摘录几个要点:
1、文化传承,有利于创建和谐氛围,有利于统一价值取向,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建立了很多文化亮点,如巴金雕像校园景点、民族文化长廊、真言堂等等。
3、传承巴金文化,成为学校教育的文化支撑,学校行政人员每学期读5本书。
4、打造生态课堂,团队建设助推个性教学发展。学校把“民族文化活动促进学生成长”作为特色推动项目,实施有根的国际理解教育。
5、成立了30多个活动社团,巴金文学社、巴金剧团、巴金诵诗会、皮影社团、版画社团、弓弦乐队、书法社团、戏剧手偶、篆刻社团、科技社团、纸雕社团、剪纸社团、东小吉尼斯、合唱社团、舞蹈社团等等,以各种教育活动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个性鲜明、阳光活泼的性格特点,让教育成为滋养孩子童年,给予学生成长的一份美好的人生礼物。
6、学校有丰富的自创文化节:读书节、巴金文化节、童诗节、游戏节、网络文化节、收藏文化节、茶文化节、民风民俗节、中英文化节 中日文化节、艺术节、数学节、科技节、电影节、体育节、戏剧节„„
我在思考,建桥学校也应在架设学生通向成人、成才、成功的桥梁上做点思考,梳理学校文化脉络,以良好的文化为统领,为纽带,为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凝聚智慧、理念和行动方向,立足长远,打造百年名校!
四、重庆谢家湾小学
主题文化战略:红梅花儿开,朵朵放光彩。办学理念:六年影响一生。
行为艺术:天天快乐,健康飞翔。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做好学校教育,先做的是文化。为打造文化基调,确定了红梅为形像代言,确立了灰、粉红等主色调,围绕红梅还谱写了校歌,每年写真笑脸墙„„,我当时就想,即使我们个人购了新房要进行装修,对环境文化、整体布置、细节配衬等都没有这么精细,他们做校园文化,是多么的精雕细刻!
课程改革,主要设置了以下5门功课:阅读与生活,数学与综合实践,运动和健康,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我得到了三点启示:
1、课改要有勇气和决心。从重庆谢家湾小学的课改历程中,我们不能看出课改道路的艰辛。改革初期,很多家长不愿把孩子当作实验品,但刘校长没有退却,认定了的事就要去做。可以说,一个校长的勇气和决心,决定着一间学校课改的成与败。
2、要有精密的规划和设计。国家教育部门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该校刘校长说,小学生是以形象思维和直观思维为主,更适合触类旁通的“综合课程”。该校课改从顶层设计出发,把课程整合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主题,依靠全体老师的参与,凝聚全体老师的智慧,改变学科本位,注重学科整合,推出了“小梅花”课程改革,精当设计,构建了小梅花课程体系,将十几门国家、地方课程分成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与人的全面整合。课程整合不仅获得了学生的喜欢,而且也倒逼着老师成长。
3、挖掘特长,突出个性。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有效整合后,每个孩子享有更多自由时间参加选修课、社团活动。课程变了,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也跟着改变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在选修课程中得以尽情施展,合作、组织、管理等能力同时得以提升,孩子们感受到了课程整合给他们带来的幸福,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用个性引领阅读】推荐阅读:
用先进文化引领企业发展07-06
用智慧与激情引领课堂10-17
中国科技大学用大学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09-29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11-23
在阅读中张扬个性01-04
引领潮流12-29
使命引领未来12-31
创意引领未来01-07
关注细节引领人心06-14
坚持文化引领发挥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