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记阅读及阅读答案(共12篇)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闻水声,如鸣佩(pèi)环,心乐(lè)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liè)。全石以为底,近岸,卷(quán )石底以出,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为岩。青树翠蔓(màn),蒙络(luò)摇缀(zhuì),参(cēn)差(cī)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chè),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动;俶(chù)尔远逝,往来翕(xī)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dǒu)折(zhé)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liáo)无人,凄神寒骨,悄(qiǎo)怆(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gōng )古,余弟宗玄。隶(lì)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yuē)恕己,曰奉壹(yī)。
[译文]:
从小土丘往西走约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水声,好象挂在身上的玉佩、玉环相互碰撞的声音,心里很是高兴。(于是)砍伐竹子,开出一条道路,下面显现出一个小小的水潭,潭水特别清凉。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向上弯曲,露出水面,像各种各样的石头和小岛。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潭中大约有一百来条鱼,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往下一直照到潭底,鱼儿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鱼儿)呆呆地静止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人逗乐似的。
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两岸的形状像犬牙似的参差不齐,看不出溪水的源头在哪里。
坐在石潭旁边,四面被竹林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空无一人,(这气氛)使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环境过于凄清,不能长时间地待下去,就记下这番景致离开了。
一同去游览的有吴武陵、龚古和我的弟弟宗玄。跟着一同去的还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恕己,一个叫奉壹。
1、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答: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2、消失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3、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答: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上景物的?(或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
答: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似与游者相乐。
6、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7、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8、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9、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0、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凄清
11、小石潭的主要特征:全石为底、潭水清澈、竹树环合:幽静
1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凄清寂静 寂寞忧伤
潭是平静而深幽的, 但却姿态万千, 水的颜色更是一日数变。我第一次看见它, 正是微雨过后, 只见四周重叠参差的峰峦, 苍郁茂密的山林, 经过一番润泽, 更显得青葱欲滴, 那一片浓绿深翠便簇拥环拱着一碧万顷的潭水。波光滟潋, 绿影幽邃, 三两艘小船悠然荡漾在水影波光里, 像几片轻盈的竹叶;白鹭成双, 在水面翩翔盘旋。我倚栏凝立, 默然相对, 就在这一刻的默契中, 潭上的那一份纤尘不染的洁净, 那一份美妙蕴聚的和谐, 那一份宁静的幽邃, 不期然渗入我性灵, 融入我心胸, 使我浑然忘却俗世, 不留半点人间渣滓, 只觉得自己像一片白鹭的羽毛, 像一朵出岫的白云, 想飞, 想在山巅飘游, 想在水面回旋。
第二次看到潭时, 却是有雾的清晨。只见烟云缥缈, 树霭溟蒙, 晨雾笼罩着潭水, 仿佛披了一层縠纱, 景物尽在绰约不露中。雾中传来婉转的鸟声, 却不知在何处啼唱, 如果说晴天的潭是一幅写意的画, 那雾里的潭该是一个空蒙的梦, 一个扑朔迷离、不可捉摸的梦。才从一个梦中醒来又落入一个梦中, 连凭栏人也不知身在何处。看不清真面目, 潭更显得神秘空灵, 阵阵凉沁的晨风从潭上吹来, 雾开始迟缓地移动着, 就似迷蒙的山峰间果真有“神女”伸出了纤纤的玉手, 一缕缕地挽起万千层轻绢。初升的太阳在雾霭里突围着, 射出一支支金箭, 穿破了逐渐轻薄的雾层———突然间, 一个黄澄澄、光灿灿的太阳脱颖而出, 瞬时间云消雾散, 只见远山凝黛, 丛树萦翠, 一片金光照得潭水闪闪发亮, 绿得似万顷皎洁明净不沾半点尘瑕的绿玻璃, 竟然是一个透澈晶莹的世界!
放一艘汽艇, 便把人带进了晶莹透澈的世界。汽艇轻捷地滑行在平静如镜的潭上, 一时间玉碎翠裂, 船尾在碧绿的水面剪出两条雪白的浪, 一路展漾开去, 阳光辉耀下, 恰似一长串乍明乍灭的昙花环, 船一停, 一起都又幻灭了, 不留半点痕迹。恢复了平静的潭水依旧像光滑的绿玻璃, 蓝天、白云、青峰、翠峦, 便悄然安嵌在绿玻璃中, 镶框的是无限的绿色崖岸, 参差重叠, 曲折绵亘。枝柯掩映中, 有露出一角的飞檐峻宇, 红砖绿瓦, 那是玄光寺;有古木参天, 石级连云, 那是文武庙。舍船攀登, 在那峻岭崖顶上纵目远眺, 只见万壑争流, 千岩竞秀, 日月潭在脚下浩浩淼淼, 一片云水苍茫。迎风凝立, 听钟声撼动在风里, 不由得使人悠悠意远, 满心是超然出尘的感觉, 竟然想起古人的羽化而仙……
小小的光华岛浮漾在水中央, 小得纤巧玲珑, 仿佛风能把它吹走, 浪能把它撼动。但它屹立在碧潭深处, 像潭上的镇守使, 苍松列队拱卫, 矮栏低低护环, 四周微波萦回, 万籁俱寂中, 只松啸低低, 水吟悄悄, 凝止中有着盎然的生意, 静寂中有着不可言传的和谐……“溯洄从之, 宛在水中央”, 仅仅是“水中央”这三个字, 便唤起了多少奇妙的遐思, 多少飘忽的情趣!
(选自《百年美文·游记卷》, 季羡林主编, 百花文艺出版社2011年, 有改动)
鉴赏空间
本文作者两次来到日月潭。第一次“倚栏凝立, 默然相对”, 没有在潭上泛舟, 见到的潭水“平静而幽深”, 顿时“忘却俗世, 不留半点人间渣滓”。第二次见到的潭水“竟然是一个透澈晶莹的世界”, 于是赶紧乘上汽艇, “滑行在平静如镜的潭上”;而后“舍船攀登”, 极目远眺, 云水茫茫, 见到一幅精美绝伦的山水画, 令人顿觉“超然出尘”。文章语言优美, 生动形象, 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如“船尾在碧绿的水面剪出两条雪白的浪, 一路展漾开去, 阳光辉耀下, 恰似一长串乍明乍灭的昙花环, 船一停, 一起都又幻灭了, 不留半点痕迹”, 不仅描摹出汽艇滑过水面, 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的情态, 而且暗示了水面的晶莹剔透;更为重要的是, 折射出作者游潭时的激动、喜悦之情。
[读有所思]
其次,文章的语言极富表现力。例如,首段中的“奔注”“ 流沫成轮”利用比喻的修辞将水势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回味无穷。
最后,末句的反问句式以及文中的“乐”“忘”二字,不禁让人联想到作者此时的情感,字里行间的意蕴需要我们去仔细体味。
1.抓住关键词赏析“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这一句子。
2.仔细品读文章的最后两句,其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钴鉧潭在西山西。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余,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不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潭中鱼可百许头( )
(2)悄怆幽邃( )
(3)不可久居( )
(4)隶而从者( )
2、按提示写出相应语句。(扣住文中描写水、鱼、溪流的句子去填。)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
(1)蒙络摇缀,参差披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________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水和游鱼,则变换为________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________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文中起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大约
(2)深
(3)停留
(4)跟随
2、(1)如鸣佩环。
(2)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3、(1)覆盖着,缠绕着,摇动着,连缀着,参差不齐,随风飘荡。
(2)不觉心神凄凉,寒气透骨,令人感到悲哀。(重点词语翻译正确,意思对即可)
4、移步换景;定点特写;比喻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1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鸣佩环,心乐之乐:快乐
B、影布石上布:映照
C、斗折蛇行蛇:像蛇爬行那样
D、悄怆幽邃悄怆:忧伤的样子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以其境过清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B、隶而从者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C、不可知其源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D、乃记之而去马之千里者(《马说》)
15、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段文字从小丘到篁竹,从篁竹到水声,再从水声到小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
B、文章描写游鱼“皆若空游无所依”衬托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C、作者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感受,意在突出小石潭景色幽静、冷寂的特点。
D、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山水的描绘之中,委婉地表达了被贬流放的忧伤怨愤之情。
答案:
13、A(乐:以……为乐)
14、B(B项,“从”都是动词,跟从。 A项,前句“以”,介词,因为;后句的“以”,介词,拿,把。 C项,前句的“其”,代词,指小溪;后句的“其”,语气助词,一定。D项,前句的“之”,代词,指小石潭的风景;后句的“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篁( ) 佩( ) 洌( )
坻( ) 屿( ) 佁( )
翕( ) 邃( ) 寥( )
俶( ) 怆( ) 嵁( )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⑴下见小潭 ⑵隔篁竹
⑶如鸣佩环 ⑷心乐之
⑸水尤清洌 ⑹近岸,卷石底以出
⑺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翠蔓: 蒙: 络:
摇: 缀:
⑻参差披拂 ⑼潭中鱼可百许头
⑽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⑾佁然不动 ⑿俶尔远逝
⒀似与游者相乐 ⒁潭西南而望
⒂斗折蛇行
⒃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⒄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⒅隶而从者
三、填空:
1、《小石潭记》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唐代________人,著名文学家,
世称“柳河东”,“________”之一,他擅长于写 ,本文按游览的顺序生动地描写出
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谧,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此文写于作者被贬为永州
司马期间,这一时期所写山水游记统称_______ 。本文是其中的第 篇。
2、课文多角度描写景物,其艺术手法主要有:
①点面结合。如写石:“________”是面,“为坻、为屿、为嵁、为岩”是点。
②远近交错。如写潭:“闻水声”是远,“下见小潭”是近。
③动静结合。如写鱼:“影布石上”是静,“________”是动。
④虚实相生。如“潭中鱼可百许头”表面写________,实为写________,以实写虚,虚实相应成趣。
3、《小石潭记》的“记”是一种文体,可记叙描写,也可 ,是属于 的范畴。
四、用原文回答:
①、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
③、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
五、理解课文
1、选出没有比喻意义的一句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
B、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C、卷石底以出
2、分析理解不恰当的是( )
A、作者隔着篁竹能找到小石潭,是小潭的流水声吸引了他。
B、“全石以为底”就是说潭底全部都是石头。
C、“寂寥”、“凄”、“寒”等词其实都是写心境的,暗示自己的遭遇,流露出一种孤独感。
D、文章表现了高洁、幽邃、凄凉之美。
3、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乃记之而去 岳阳楼记
B. 明灭可见 才美不外见
C. 以其境过清 不能以游堕事
D. 潭中鱼可百许头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与“以其境过清”中的“以”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全石以为底 B.卷石底以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以物喜
5、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B.第一段作者围绕着“石”来写,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去领略不同的景致。
C.第二段写了游鱼、阳光和影子,动静结合,展现生动的画面,目的是表现鱼的活跃、可爱。
D.柳宗元被贬失意,心情抑郁,所以认为小石潭“不可久居”。其实作者笔下的小石潭风景
如画,如果我们能跨越时空到此一游,或许会流连忘返。
6、用“/”划出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青 树 翠 蔓,蒙 络 摇 缀,参 差 披 拂。
潭 中 鱼 可 百 许 头,皆 若 空 游 无 所 依,
潭 西 南 而 望,斗 折 蛇 行,明 灭 可 见。
其 岸 势 犬 牙 差 互,不 可 知 其 源。
坐 潭 上,四 面 竹 树 环 合,寂 寥 无 人,
凄 神 寒 骨,悄 怆 幽 邃。
以 其 境 过 清,不 可 久 居,乃 记 之 而 去。
七、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的意思。
(1)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5)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八、理解课文,回答问题
1、写侧面描写潭水清澈的句子?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3、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4、《小石潭记》中最能体现作者暂时忘忧的愉快心情的句子是:
5、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
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
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
9、小石潭的气氛用两个字概括为
10、小石潭的主要特征:
1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
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
14、对“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 进行赏析?
15、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山水游记,试说说作者观鱼和游览结束时的不同心情。
16、如果你能经“时空隧道”返回到唐朝,并与柳宗元在小石潭相见,听他倾诉内心的郁闷悲
怆之情后,说几句劝慰的话。其中要恰当引述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相关名
句。(限在40字以内)
17、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18、作者抓住小石潭的
________________特点,写出了自己_____
_ 的感受。
19、读了第②段文字,你最深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古诗词中,有许多像本文一样将思想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绘中的名句,请写出你最喜欢
的相连的两句,并简要赏析。
21、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
的图画,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展示的是什么?
22、选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23、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
句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九、对比阅读
阅读《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谭记》后答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夜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
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
缀,参差披拂。……坐潭上,四面付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
庭下如积水空明( ) 悄怆幽邃( )
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记之而去 而伯乐不常有
B.盖竹柏影也 盖一癞蛤蟆也
C.以其境过清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乃记之而去 冷光之乍出与匣也
3、乙文中与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修辞手法相同
的一句是“ ”。
4、从选文中分别摘抄出最能反映作者心境的语句。结合两文的写作背景,试归纳一下选文
甲、乙中两者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的共同点。
一、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是他散文创作中具有高度艺术技巧和最富于艺术独创性的一个部分。而在他篇数不多的山水游记中,《小石潭记》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的第四篇。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刻画出凄清的境界,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抑郁忧伤之情。
二、教学设想
《小石潭记》的语言简洁而丰富,细致而生动,简短而有节奏感。所以在教学时从朗读入手,通过反复诵读掌握字词大意,读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蕴含的感情,体会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阅读的基础上设计探究性问题,以深入理解作品,培养学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与作者的对话,巧妙地把学生引到写作上,体现新课标中“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画出文中读不准的字。
(2)教师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时间,熟读课文,弄懂文意。教师教给学生三条求助热线:①课下注释;②小组合作;③全班同学集思广益。
利用课下注释和小组讨论尚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3、品读课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写潭水和游鱼的句子,并认真品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反复诵读;
(2)在脑海中再现画面形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3)用一个字概括景物的特点;(清)
(4)体会此时作者的心情。
(相关分析:这是一幅极美的画面。在水中游动的鱼儿,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动。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头上。从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写鱼,但透过字面,却令我们不能不对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极深的印象。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有的鱼飞快地窜向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好像是在与游人一同享受着快乐。读到这里,我们又不能不从游鱼联想到作者的欢悦心情。)
第二,找出描写小石潭周围环境的句子,并认真品读。(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用一个字概括出来;(静)
(2)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绘出这种凄清幽静;
(3)体会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相关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环抱着密密的竹子和树木,非常寂静,见不到人,令人神色凄凉,骨彻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怆幽凉。因为它的境况太幽清了,不适宜让人长久地呆下去,便题了字后离去。在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写了一个“静”字,并把环境中的静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写出了一种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诵相关语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背诵描写潭水游鱼和写小石潭环境的句子;
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鱼觉得它们“似与游者相乐”,小石潭的环境却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该怎样理解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1)教师播放作者相关写作背景的短片;
(2)学生依据文中描述,联系相关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相关理解:作者写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时游鱼的活泼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时开朗明净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随闷。但内心的孤寂是无法真正排遣掉的,后来写“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触发了作者贬居中羁旅孤寂的心境。)
(二)拓展:对比阅读,体会写作方法。
对比阅读《小石潭记》和《三峡》,体会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和郦道远的山水游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阅读分析——讨论——交流
(相关理解:《水经注》是地理书,对景物多客观描写,少主观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则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遗弃于荒远地区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
(三)走出文本,与作者对话。
通过阅读理解,作者与同学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请同学们结合我们的现实情况,给柳宗元先生写几句话,劝慰鼓励一下他,也可以给他提提建议。
写完后全班交流。
四、教例评价
此案例根据课文内容和文言文教学的特点,反复诵读,读通文意,品味美景,理解思想。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个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阅读中同学们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紧锁于眉宇间的愁绪,还能触摸到他的内心,去探寻他内心的惆怅和谪居的孤寂。最后与作者的对话,把历史与现实、阅读和写作自然地结合起来。
一、填空题
1、《昆虫记》是一部(世界昆虫史诗)。
2、《昆虫记》是哈佛大学(113)位教授推荐的(最有影响)的书。
3、这部书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4、在《蟋蟀》中,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
5、蟋蟀它之所以如此名声在外,主要是因为它的(住所),还有它出色的(歌唱才华)。
6、(蝉)不靠别人生活。反倒(蚂蚁)位饥饿所趋乞求哀恳的歌唱家。
7、蝉怎样喝水?(用它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管子,尖利如锥,收藏在胸部的一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吸管插进桶孔,就可以了)
8、事实与寓言相反,(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勤奋)的生产者是(蝉)。
9、在南方有一种昆虫,与(蝉)一样,能引起人的兴趣。但不怎么出名,因为它不能(唱歌),它是(螳螂)。
10、螳螂凶猛如(饿虎),(残忍)如妖魔,专食(活)的动物。
11、螳螂外表(纤细)而(优雅),(淡绿色)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柔软),(头)可以向任何方向自由(转动)。
12、(萤)这种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似的。
13、萤火虫生长着(六只)短短的(腿),当雄萤发育成熟,会生出(翅盖),像(甲虫)一样。
14、萤火虫有两个特点:1(获取食物方法)2(它尾巴上有灯)
15、孔雀蛾是一种(很漂亮)的蛾,它们中(最大)的来自(欧洲),全身披着(红棕色)的绒毛,它们靠吃(杏叶)为生。
16、会结网的(蜘蛛)是个(纺织)高手。
17、一种黑色蜘蛛,叫(美洲狼蛛)。
18、水蛛能为自己(做一只性能很好的水袋,里面贮藏空气)。
19、蟹蛛十分(勤快),为了自己的安乐窝,可以孜孜不倦地工作。20、蟹蛛它(不会织网,只等猎物跑近才去捉,它横着走路)。
二、选择题
1、昆虫记共有(十卷
2、法布尔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
3、昆虫记是一部(文学巨著
4、法布尔为写昆虫记(一生都在观察虫子
5、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诺贝尔奖提名
6、《昆虫记》是(法国)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杰作,记录了他对昆虫的观察和回忆。
7、法布尔曾担任(物理教师
8、塔蓝图拉蜘蛛易于(驯服
9、法布尔的生活十分(贫穷
10、昆虫记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
11、菜豆象是一种(昆虫
12、舍腰蜂喜欢将巢筑在(温暖
13、夏天阳光下的歌唱家是(蝉
14、(金步甲)是毛虫的天敌。
15、天生攀岩家是(蜣螂
16、如果旁边稍有动静,意大利蟋蟀会(腹部发音
17、《昆虫记》中蟹蛛爱吃(蜜蜂
18、蜣螂认为绵羊的天赐美食是(绵羊的粪便
19、大孔雀蝶是(欧洲最大的蝴蝶
20、蜜蜂在《昆虫记》中被称为(不会迷失的精灵
21、黑步甲擅长(装死
22、蟋蟀舒服的“住宅”是(自己挖掘的)建造
23、《昆虫记》中描写了许多昆虫,下列不是书中的动物是:(D)A、象鼻虫、蟋蟀B、蜘蛛、蜜蜂 C 螳螂、蝎子 D、骆驼、恐龙
24、试验证明:(蜜蜂)能直接辨认回家的方向,而(蚂蚁)凭着对沿途景物的记忆找到回家的路。
25、关于萤火虫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D.无论是雌萤还是雄萤从生下来到死去都发着光
26、D 蟋蟀的卧室在洞穴通道的尽头,宽敞,光滑,干净,卫生。
27、蜘蛛知道蜘蛛网上的猎物的方法是(D、通过猎物在网上振动感觉到的
28、枯露菌是一种(长在地底下的蘑菇
29、不同蜘蛛网的辐数不同,角蛛的网有(21)根辐,条纹蜘蛛有(32)根,而丝光蛛有(42)根。30、(A)的幼虫都有一种惊人的本领,那就是固体物质变成液体物质。A、萤火虫
三、判断题。
1、《昆虫记》是法国杰出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传世佳作,亦是一部不朽的著作,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也是一部科学百科。(√)
2、蝉是聋子,听不到任何声音。(√)
3、蝉家族的祸害是蚋。(√)
4、蝉通常在在干干的细树上产卵。(√)
5、螳螂突出的优点是能够建造十分精美的巢穴。(√)
6、螳螂食物只捕食其他昆虫。(×)订正:它还是一种自食同类的昆虫。
7、对螳螂幼虫来说,最具杀伤力的天敌,要算是蚂蚁了。(√)
8、蚂蚁是顽强的乞丐,而辛苦的生产者却是蝉。(√)
9、毛虫的毒素之源在它的绒毛中。(×)
10、小飞蝇是隧蜂的天敌。(√)
11、《昆虫记》中,法布尔仔细观察食粪虫劳动的过程,称这些食粪虫为清道夫。(√)
12、《昆虫记》中,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短身燕尾礼服。(√)
13、热爱家庭,喜欢在烟囱内部建巢的昆虫是舍腰蜂。(√)
14、蜘蛛是一种非常怕冷的动物。(×)订正:舍腰蜂
15、小甲虫为它的后代做出无私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
16、法布尔称赞黄蜂的建筑才能,认为在这一点上它远胜于卢浮宫的建筑艺术智慧。(√)
17、萤有两个最有意思的特点:一是获取食物的方法,另一个是它尾巴上有灯。(√)
18、从生到死,萤火虫都是发着亮光的,甚至连它的卵也是发光的。(√)
19、萤火虫的俘虏对象主要是蜗牛,捕捉俘虏时,马上把它刺死。(×)订正:先要给它打一针麻醉药。20、萤火虫吃蜗牛时,先把蜗牛分割成一块一块,再咀嚼品味。(×)订正:将蜗牛先制成非常稀薄的肉粥,然后才开始引用。
21、雌性萤火虫和雄性萤火虫发光的器官生长在同一位置。(×)订正:雌性生长在身体最后三节。雄性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
22、孔雀蛾是一种长得很漂亮的蛾,靠吃杏叶为生。(√)
23、《昆虫记》中“两种稀奇的蚱猛”是指恩布沙和白面孔螽斯。(√)20、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
21、如果你发现丁香花或玫瑰花叶子上有一些精致的小洞,这是樵叶蜂剪下了小叶片。(√)
22、有一种外貌漂亮而内心奸恶的虫子,它的身上穿着金青色的外衣,腹部缠着“青铜”和“黄金”织成的袍子,尾部系着一条蓝色的丝带,它的名字叫金蜂。(√)
23、黄蜂的幼蜂无论是睡觉还是饮食,都是脑袋朝下生长的,即倒挂着。(√)
24、条纹蜘蛛是因为它身体上有黄、黑、银色相间的条纹,因此得名。(√)
25、条纹蜘蛛会自己选择或主动出击捕捉猎物。(×)订正:静静等候猎物。
26、小条纹蜘蛛在外面逐渐变成为成年蜘蛛的。(×)订正:在巢里。
27、蜘蛛都是有毒的。(×)订正:有少数的蜘蛛的确有毒,如:狼蛛。
28、母狼蛛背着小蛛们活动,至少要经过几个星期。(×)订正:至少要经过五六个月。
29、背着小蛛的七个月里,母蛛要随时喂它们吃东西。(×)30、园蛛捕猎靠的不是围追堵截,而是它黏性的网。(√)
31、在六种园蛛中,通常歇在网中央的只有两种,那就是条纹蜘蛛和丝光蜘蛛。(√)
32、人们说螃蟹是横着走路的,还有一种昆虫也是,那就是蟹蛛。(√)
33、蟹蛛的样子很可爱,却是一个凶狠十足的刽子手。(√)
34、蟹蛛是一种不会织网的蜘蛛,只是等着猎物跑近才去捉,它尤其喜欢捕食蜜蜂。(√)
35、蝉拥有电报线。(×)订正:园蛛拥有电报线。
36、矿蜂是蜜蜂的一种,常常把巢建在结实的泥土里。(√)
一、填空题
1、(法)国著名科学家(法布尔)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他被誉为(昆虫之父)。我们学过的一篇名为《装满昆虫的口袋 》的课文就是节选自《昆虫记》。
2、作者在《昆虫记》里向我们介绍了(蝗虫)、(天牛)、(蟋蟀)、(萤火虫)等昆虫。你印象最深的是(萤火虫),因为(这个稀奇的小动物的尾巴上像挂了一盏灯似的,用来表达它对快乐生活的美好祝愿)。
3、《神秘的池塘》中描写到池塘底下的许多沉静又稳重的贝壳动物:(田螺)(田螺)沿着池底轻轻地、缓缓地爬到岸边;(水蛭)伏在它们的征服物上,不停地扭动身躯,一副得意洋洋的样子;孑孓在水中有节奏地一扭一曲,不久的将来它们就会变成(蚊子)。
4、条纹蜘蛛的身上有(黄)、(黑)、(银)三色相间的条纹,几乎什么小虫子都爱吃。
5、蟋蟀住宅的特点有(稳固)、(干燥)、(隐蔽)等。
二、判断题
1、松毛虫能预测天气,它是小小气象预报员。(对)
3、泥水匠蜂选择烟筒作为自己的住所。(对)
5、恩布沙是一种细长的、摇摆不定的、奇形的昆虫。
四、选择题
1、以下昆虫,自然死亡特点与众不同的是(步甲
2、关于萤火虫 A、萤火虫的卵在雌萤火虫肚子里时就是发光的 B、两条发光的宽带是雌萤发育成熟的标志 C、雌萤的光带在交尾期如果受到强烈的惊吓,发光会受到影响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将猫放在袋子中旋转,会使它迷失方向。
曾巩
秃秃,高密孙齐儿也。齐明法,得嘉州司法。先娶杜氏,留高密。更绐娶周氏,与抵蜀。罢归,周氏恚齐绐,告县。齐赀谢得释。授歙州休宁县尉, 与杜氏俱迎之官,再期,得告归。周氏复恚,求绝,齐急曰:“为若出杜氏。”祝发以誓。周氏可之。
齐独之休宁,得娼陈氏,又纳之。代受抚州司法,归间周氏,不复见,使人窃取其所产子,合杜氏、陈氏,载之抚州。明道二年正月至,是月,周氏亦与其弟来,欲入据其署,吏遮以告齐。齐在宝应佛寺受租米,趋归,捽1挽置庑下,出伪券曰:“若佣也,何敢尔!”辨于州,不直。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不听。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
萧贯守饶州,驰告贯。饶州,江东也,不当受诉。贯受不拒,转运使始遣吏祝应言为复。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又惧,则收以归,扼其喉,不死。陈氏从旁引儿足,倒持之,抑其首瓮水中乃死,秃秃也。召役者邓旺,穿寝后垣下为坎,深四尺,瘗2其中,生五岁云。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八月也。
庆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司法张彦博改作寝庐,治地得坎中死儿,验问知状者,小吏熊简对如此。又召邓旺诘之,合狱辞,留州者皆是,惟杀秃秃状盖不见。与予言而悲之,遂以棺服敛之,设酒脯奠焉。以钱与浮图人升伦, 买砖为圹3,城南五里张氏林下瘗之,治地后十日也。
呜呼!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如齐何议焉?买石刻其事,纳之圹中,以慰秃秃,且有警也。事始末,惟杜氏一无忌言。二十九日,南丰曾巩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注】①捽(zuó):揪。②瘗(yì):掩埋,埋葬。③圹(kuàng):墓穴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更绐娶周氏,与抵蜀 绐:欺诈,哄骗
B.齐急曰:“为若出杜氏。” 出:遗弃,休弃
C.若佣也,何敢尔 佣:雇佣
D.人固择于禽兽夷狄也 择:区别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吏遮以告齐 申之以孝悌之义
B.齐独之休宁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周氏诉于江西转运使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买砖为圹 既自以心为形役
12.下面全能表现孙齐凶残狡诈的一组是( )
①先娶杜氏,留高密 ②趋归,捽挽置庑下
③使人窃取其所产子 ④若佣也,何敢尔
⑤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 ⑥狱上更赦,犹停齐官,徙濠州
A.①④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③⑥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久之,以布衣书里姓联诉事,行道上乞食。(4分)
译文:
(2)周氏引产子为据,齐惧子见事得,即送匿旁方政舍。(4分)
译文:
(3)禽兽夷狄于其配合孕养,知不相祸也,相祸则其类绝也久矣。(4分)
〖甲〗石子①以灵岩著称,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皆产之,卖石人各山坡拣来,却只挂灵岩名目耳。各山石子不乏绮绣,然玉质朗润,正背通透无翳障,则灵岩独也。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故居平宜常换清泉浸渍,以养其脉。天落水次之,河水又次之,井水绝不堪用,令石体透涩滓秽②,又不宜油手触污,斯二者皆石刑也。
(节选自孙国敉《灵岩石说》,有删节)
〖乙〗万历丙申岁,米友石簿书③之暇,觞咏④于灵岩山,见溪流中文石累累,遣舆台⑤蹇裳⑥掇之,则缤纷璀璨,发缕丝萦。其色白如霏雪,紫若蒸霞,绿映远山之黛,黑洄瀚海之波。更有天成鱼鸟竹石,暨大士高真⑦,如镜涵影,自然成文。友石得未曾有,诧为奇观,更具畚锸⑧采之重渊。邑令所好,风行景从,源源而来,多多益善。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节选自姜二酉《灵岩子石记》,有删节)
〖注释〗①石子:即雨花石,也叫文石。②滓秽:污浊。③簿书:公务。④觞咏:饮酒赋诗。⑤舆台:仆从。⑥蹇裳:撩起衣裳。⑦大士高真:观音大士真形。⑧畚锸: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
8.解释下面加点的字。(4分)
①却只挂灵岩名目耳( ) ②以养其脉( ) ③自然成文( ) ④邑令所好( )
9.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停顿,画一处。(2分)
石 质 坚 且 离 涧 穴 久 易 燥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兹以往,知音竞赏,珍奇琳琅。
11.甲乙两文都写到了雨花石的一个特点: 。甲文中“斯二者皆石刑也”中“二者”是指 和“油手触污”,乙文中“风行景从”、“知音竞赏”突出了 。(3分)
参考答案
8.(4分)①罢了 ②来、用来 ③通“纹”,纹理,花纹 ④爱好
9.(2分)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结合语境,准确理解句意,2分)
石质坚/且离涧穴久易燥(能基本读懂字面意思,1分)
10.(3分)从此以后,爱石头的知音争着赏玩,珍奇的石头到处都有。
11.(3分)朗润通透(或晶莹剔透/缤纷璀璨) 用井水养雨花石 雨花石收藏热潮被掀起(意近即可)
参考译文:
〖甲〗雨花石以灵岩山的最著名,其实横山、马鞍山、鸭山都出产这个东西,卖石人从各个山坡拣来,却只挂出灵岩山的名目罢了。其他各山的`石头不乏十分漂亮的,但是质地朗润,正面背面通透没有障蔽的,则是灵岩山所独有的。石质坚硬且离开涧谷久了容易干燥,所以平日常换清泉水浸润,用来养护它的脉络。天然雨水次之,河水再次之,井水绝对不要用,会令石体变得干涩污浊,更不宜用油手触摸,这两个都如施加给雨花石的刑法。
早上起来,我首先跑到槐树跟前,站直身子,与我的槐哥比个子,我的个子自然是比不上槐哥的。槐哥呢,一点也没有因高我一头而得意忘形,只是静静地站在我面前。
我喜欢槐哥的安静,安静里,有天宽地阔的心境;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就那么一身绿色,一身清爽,顶多还有几声鸟叫,一弯素月相伴,却怎么看怎么好看,怎么读怎么耐读。
我常常把心里的话说给槐哥,他总是耐心地听。有时,他感到必须对我说点什么的时候,总是把翠绿的叶子一片片展开,把写在“手心”的每一个字放在我的眼前,让我反复阅读。在他的语言里我看到的总是明亮、绿意、温柔和来自内心深处的芳香。
后来,我偷偷爱上了一个名字散发着淡淡青草香的女孩。但这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大事,又是怎样神秘和圣洁的事,就如一个人赤着脚向着一片纯白色的雪地走去,既害怕踩脏了那片雪地,又忍不住走向那梦境般的洁白。在一个静静的月夜,我对槐哥说了我心中的.秘密,我看到槐哥也和我一样忧郁了起来,我明白了,槐哥也愿意分担我在春天的苦涩。我情不自禁地拿出小刀子,在槐哥身上刻上了那个名字。为保密起见,我特地站在凳子上,在树的高处,郑重地,一笔一画地刻上那个美丽的名字。槐哥,成了我初恋的纪念碑。
后来,槐哥就越长越高了,高出屋檐,高出屋顶,高出烟囱,高出柳树,高出榆树,高出杨树,高出那本来就很高的椿树,高出我青春的心跳能够触及的那部分天空。渐渐地,我只有仰起头才能看见槐哥那高高的树冠。
我知道,槐哥不愿我老是守在他旁边画一些重复的笔画,槐哥自己也看见了比屋檐和屋顶更高的天空。于是,我走出了家门。
几十年后,我回到故乡时,槐哥已长成参天大树,样子也有点苍老了。面对他,我只能仰望。但他分明还是认识我的。我站在他跟前,立即就嗅到了他内心里的清香。多少年来,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而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我们总是在太多的污浊里游走、捕获,成熟着和成功着,渐渐忘记了我们也曾经那么纯真和美好过,直到污浊将我们改造成另一种生物。
此刻,我呼吸到了槐哥内心里保存的动人的清香。我在心里叫了一声:我的好槐哥啊!为我洗心,为我招魂啊!
我的槐哥不说话,憨厚地站着,站在他一直站的地方,我的槐哥,已经把这片土地站成了芳香的磁场。
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
我忽然记起了多年前我刻在槐哥身上的名字,那个美丽的名字,那个春天的秘密。
槐哥,你把那个动人的名字一直藏在身上,不停地带向高处,不停地向天空奔跑,仿佛要把她放在月亮上,放在天上最坚固的“大理石”上。
我终于明白,我此时仰望的已不只是一棵树,我在仰望生命中最纯洁的部分。
在似乎不懂生命的时候,我们用透明的心、真挚的忧伤,创造了最初的秘密和童话;那时候,我们站在世界的低处,战栗着,小心保存着自己露珠一样透明的心,它如此干净,如此珍贵,如此脆弱易碎,世上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纯真器皿来保藏它,以致有多少青春的宝物都摔碎了,散落了,消失了。
所幸,我的槐哥为我保存了我生命中最纯洁最无价的部分,一直把它托举在好似蓝宝石的天上。
我在仰望,一个正在老去的人,如今回过头开始仰望他早年的童话。
19.请简要概括作者笔下的槐树的特点。(4分)
20.文章第五段写“我”对“初恋”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21.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仰望着我的槐哥,像仰望着我越来越值得尊敬的伟大的祖父。”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4分)
22.作者在文中发出了“我们人类却远远没有这样美好”的深沉感慨,并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记忆称为“早年的童话”。你是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认识的?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19.安静,单纯,美好,一直保持着纯真(2分)是“我”童年的玩伴,是“我”精神的寄托(2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时,只要抓住文中的关键句,如“我喜欢槐哥的安静”“我还喜欢槐哥的单纯”“他一直把这纯真的香气保存在内心里,以这样美好的方式证明着自己的存在”等,即可轻松作答。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槐哥陪着“我”成长“我仰望着我的槐哥”,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槐哥是“我”童年的玩伴,是“我”精神的寄托。
看松庵记
宋濂
龙泉多大山,其西南一百余里诸山为尤深,有四旁奋起而中洼下者,状类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山多髯松,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松上薜萝份份披披,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松根茯苓,其大如斗,杂以黄精、前胡及牡鞠之苗,采之可茹。
吾友章君三益乐之,新结庵庐其间。庵之西南若干步,有深渊二,蛟龙潜于其中,云英英腾上,顷刻覆山谷,其色正白,若大海茫无津涯,大风东来,辄飘去,君复为构烟云万顷亭。庵之东北又若干步,山益高,峰峦益峭刻,气势欲连霄汉,南望闽中数百里,嘉树帖帖地上如荠,君复为构唯天在上亭。庵之正南又若干步,地明迥爽洁,东西北诸峰,皆竞秀献状,令人爱玩忘倦,兼之可琴可弈,可挈尊罍而饮,无不宜者,君复为构环中亭。
君诗书之暇,被鹤氅衣,支九节筇①①,历游三亭中。退坐庵庐,回睇髯松,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君注视之久,精神凝合,物我两忘,恍若与古豪杰共语千载之上。君乐甚,起穿谢公屐,日歌吟万松间,屐声锵然合节,与歌声相答和。髯松似解君意,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君唶②曰:此予得看松之趣者也。遂以名其庵庐云。
龙泉之人士,闻而疑之曰:章君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今乃以看松名庵,若隐居者之为,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抑以斯人不足与,而有取于松也?金华宋濂窃不谓然。夫植物之中,禀贞刚之气者,唯松为独多。尝昧昧思之,一气方伸,根而蕴者, 荄而敛者,莫不振翘舒荣以逞妍于一时。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则皆黄陨而无余矣。其能凌岁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厉,求君之志,盖亦若斯而已。君之处也,与松为伍,则嶷然有以自立;及其为时而出,刚贞自持,不为物议之所移夺,卒能立事功而泽生民,初亦未尝与松柏相悖也。或者不知,强谓君忘世,而致疑于出处间,可不可乎?
(选自《宋濂全集》,有删改)
[注]①九节筇(qióng):一种竹杖。②唶(jiè):赞叹。
参考答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之可茹茹:吃
B.皆竞秀献状秀:开花
C.被鹤氅衣被:通披,穿着
D. 将鄙世之胶扰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答案】B
【解析】B选项中的秀为秀美的意思。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人因号之为匡山 B.蛟龙潜于其中
不如因善遇之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C.可挈尊罍而饮 D.今乃以看松名庵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答案】D
【解析】A因:因此;趁机。 B于:在;比。 C而:表修饰;表转折。 D乃:竟然。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描写匡山松树一组是
①弥望入青云,新翠照人如濯 ②横敷数十寻,嫩绿可咽
③嘉树帖帖地上如荠 ④如元夫、巨人拱揖左右
⑤日歌吟万松间 ⑥亦微微作笙箫音以相娱
A.①③④ B.②③⑤ C. ①④⑥ D. ②⑤⑥
【答案】C
【解析】②是说薜萝,③只说是嘉树,⑤说的是章三益。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匡山位于龙泉的西南面,因为四面高耸,中间低洼,形状如箕筐而得名。它景色优美,引人入胜。
B.章三益在匡山上盖了草舍后,又根据草舍周围环境的特点建造了三个亭子,在亭中弹琴、下棋、喝酒。
C.章三益读书之余,常在松间歌吟,与松树心意相通,精神想合,深得看松之趣,因此把草舍命名为看宋庵。
D.宋濂不同意龙泉人士对章三益的看法,他认为章三益无论隐居还是出来做官,都能像松树一样坚持操守。
【答案】B
【小石潭记阅读及阅读答案】推荐阅读: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21
中考阅读题小石潭记12-02
小石潭记课后训练阅读题04-16
小石潭记翻译及赏析01-31
小石潭记——学案09-29
《小石潭记》讲稿03-07
小石潭记课文教案06-28
小石潭记教案模板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