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规定(精选8篇)

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篇1

《条例》第七条规定,业主在物业管理活动,需履行的义务有:

遵守业主公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遵守物业管理区域内物业共用部位和共用设施设备的使用、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的维护等方面的规章制度;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等六项。

第四十五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向最终用户收取有关费用。物业管理企业接受委托代收前款费用的,不得向业主收取手续费等额外费用。

租房人违反业主公约,业主物业使用人违反本条例和业主公约的规定,有关业主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第五十条规定,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不得改变用途。

业主依法确需改变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应当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确需改变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应当提请业主大会讨论决定同意后,由业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第五十二条规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

前款规定的单位因维修、养护等需要,临时占用、挖掘道路、场地的,应当及时恢复原状。

第五十五条规定,利用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经营的,应当在征得相关业主、业主大会、物业管理企业的同意后,按照规定办理有关手续。业主所得收益应当主要用于补充专项维修资金,也可以按照业主大会的决定使用。

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不得改变用途。

业主依法确需改变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应当在依法办理有关手续后告知物业管理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确需改变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用途的,应当提请业主大会讨论决定同意后,由业主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通讯、有线电视等单位,应当依法承担物业管理区域内相关管线和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的责任。

前款规定的单位因维修、养护等需要,临时占用、挖掘道路、场地的,应当及时恢复原状。

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篇2

1 单元大堂液晶电视媒体发布

1.1 应用介绍

随着通信技术与基础网络建设的发展,服务行业近年来也取得长足发展,以多媒体信息查询系统为代表的交互式查询终端设备成为服务行业进行业务宣传的热点设备。利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丰富的多媒体手段,可为用户提供信息查询、传真、广告、电子商务等许多增值服务。

小区信息公告牌系统主要是为了向小区住户发布各种信息,面向的是小区住户,因此信息公告媒体显示屏应放置于小区住户经常经过的地方。

在小区的高层住宅1层的电梯前厅或大堂设置多媒体信息发布屏,通过控制软件,可显示证券交易行情、节假日的祝贺以及小区物业信息等内容。系统还可以播放闭路电视、录像、影碟以及三维动画等图文信息。

1.2 室内单元LCD液晶电视机实现信息发布

主要利用有线电视技术,中心将信息内容编辑完成后,调制到一定的频道,再通过传输网络向前端(即设置在各个住宅楼首层大堂或电梯等候厅内的液晶电视等)发送,实现信息到楼和舒缓人们等候电梯时的无聊情绪等功能,同时更能进一步提高小区整体建筑档次和体现小区高质量的物业管理水平。

1.3 结构及特点说明

该体系主要由液晶电视、控制系统(含运行环境智能监控与安全保护系统、多媒体配套设备系统)、信息录入和节目制作终端等部分构成。除了液晶电视及相关的现场执行模块外,中心主控制设备基本在前面的“室外L E D大屏幕信息发布”系统内已经有了设计和配置,因此本液晶电视发布体系只需在各个单元的首层电梯厅、大堂等处配置相应的液晶电视机和传输网络,即可实现媒体的发布。有效地利用资源,为项目增加新的居住环境亮点。

•利用有线电视接口可直接播放电视节目,可通过摄像机给控制机提供电视信号,控制显示屏播放现场画面。

•向小区业主发布各类图文共用信息:小区管理通知、天气预报、好人好事及时事要闻等,丰富小区居民的信息来源,烘托社区物业管理的水平,提高整个楼盘的行业档次。

•液晶电视:支持射频、VGA、AV等端子输入,高亮度高分辨率等。

2 小区音频点播系统

2.1 应用介绍

小区音频点播系统以其丰富的节目内容给小区住户在休闲时提供享受,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小区音频点播系统采用专用点播设备及专用的服务器,内部宽带传输。对内自成系统,为内部多媒体数据共享;对外可通过接口与外界Internet相连,实现信息广泛的摄取和交流,使住户在小区内享受到更舒适、更便捷的信息服务。

2.2 组成及配置

2.2.1 视频服务器

1)服务模块

服务器系统和节目库是系统的核心设备,可配备有磁盘阵列,存储着海量的音视频节目(即节目库),负责将用户点播的节目读取和输出,使点播用户都能得到高质量的信号和点播响应。

高性能的音视频服务器实现管理视音频节目的存储和发送,它是节目分配中心响应用户请求、并自动播送点播节目的核心设备,它存储着大量的数字视频节目信息,用一种瞬时方式响应对一部指定影片的请求,而且必须能同时响应来自更多用户的请求。

2)资源调度与管理系统模块(播控系统)

播控系统采取一定的控制算法接受或拒绝用户的点播请求。提供用户分组功能。管理员可以将用户分成不同的组,指定每组点播哪类节目。

音视频节目管理系统为音视频节目提供了专门的服务和管理工具,它设计提供的节目服务器、节目数据库、服务管理程序等,不仅使节目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地查看已有节目、添加新节目和删除过时的节目,简化了节目制作人员的工作,而且让点播用户能以最快的速度选择需要的节目。

2.2.2 节目录入工作站

录入节目信号,可将各种片源(磁带、L D、V C D、D V D等)压缩存储到音视频资源库中,供用户点播。

2.2.3 终端设备

终端设备主要由触控一体机及功放、放音音柱等设备组成。用户通过触控一体机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通过上面的数字按钮和菜单上下左右选择按钮进行音乐点播。中心服务器接收到用户发来的点播请求后,自动将相应的音乐信号传送到前端,通过功率放大器放大后,输出给放音音柱播放,利用不同类型的室外播放音柱、音箱等可在各点播机的周围形成音乐声场,使点播者在一定范围内感受自助式音乐的聆听空间,享受优美、祥和的旋律。2.2.4配置说明

音频点播设备主要针对小区公共区域、休闲区或庭院休息亭等区域进行设计。根据此次项目的内部建筑分布和园林景观的分布特点,小区内共有较大型的休闲广场有6处,分别在这6个地点设置一套音频点播主机,具体分布位置如图1所示。

2.3 基本功能特点

•节目点播:用户可实时地启动节目播放,并在收看过程中控制节目跳进、跳退、暂停等。

•节目轮播:将存储的节目按播出表顺序以广播的形式传送到终端,使用者只能顺序收听,不能前进、后退等选择收听。

•节目预览:可选择节目的某一时间段收看,以决定是否点播。

•本系统主要针对小区公共区域的休闲区域进行设计。

3 自动换画灯箱设施

3.1 应用介绍

在小区的公共道路、交叉口设置广告灯箱,既能引导交通,又能美化环境景观。

在各高层住宅的单元大堂内设置一个带有擦鞋机的灯箱,可起到协调大堂气氛、提供温馨服务等优化物业管理水平的作用。尤其是其擦鞋机独特的设计,可为雨天进出大楼的业主、客人带来一份意外的温馨服务,同时避免污染电梯、走道等的地面卫生等,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大的设施,在很多单位、宾馆和高层住宅都得到广泛使用。

3.2 工作原理

自动换画灯箱设备是室内、外大容量广告或信息展示灯箱。采用微电脑芯片控制,以转动卷画的方式依次显示2~2 0幅不同的广告画,各画面的停留时间可由客户通过数码显示专用控制器键盘精确设定,设定范围1s~99s。特别配有灯箱断电,画面自动校正装置,确保画面在停电的时候完整一幅地停留在灯箱的视窗上。

3.2.1 公共区自动换画广告灯箱

全自动换画灯箱设备是一种集电子、电脑等多项高新技术于一体的新型载体精品,该设备以转轴卷画的方式依次显示多幅不同的广告(宣传)画面,各画面的停留时间可根据客户要求自定义(1s~100s范围内),还可以将多个换画灯箱连接起来实行同步显示,可产生更佳的广告效果,设备以其动感美妙的视觉效果、内容丰富广告载体、精彩的显示效果在很多行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2.2 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自动换画灯箱内部结构包括照明、机械传动、微电脑控制系统:

•照明系统灯管采用进口或国产优质日光灯管,镇流器可选选电子式或电感式。

•机械传动系统为微电脑控制驱动下的高性能电机,驱动上下(或左右)卷画轴旋转,从而使卷绕在卷画轴上的画面有规律的往复运动。

•微电脑系统为集成电路编制控制程序,有效的控制机器正常有序运转;形成多重保护功能。

3.2.3 单元大堂自动换画广告擦鞋机

换画广告擦鞋机采用微电脑控制,集合了机械、电子、电脑等多项先进技术,由换画灯箱和擦鞋机两个部分组成:

1)换画部分

换画机构位于整机的上部,外形为一照明灯箱式,灯箱内部结构包括照明系统和换画系统两部分。换画系统可自动定时循环变换画面,所变换的信息版面可以有多幅。

2)擦鞋部分

擦鞋部分位于整机的下部,擦鞋机安装了电脑感应系统,伸脚即可点上鞋油自动感应式擦鞋,深浅色两对抛光刷和除尘刷全天候为顾客刷亮心情!

3.3 设备配置说明

3.3.1 室外部分

自动换画广告灯箱主要针对小区室外的交通道路边、转弯处、交叉口等处设置,基本考虑每个安装点的面积配置为1.3m×1.0m落地式支架安装,数量规划为8套,室外自动式换画广告灯箱的具体分布位置如图2所示。

3.3.2 室内部分

在10幢高层住宅共18个单元入口大堂门口左或右侧分别设置1套自动换画广告擦鞋机。

4 智能信报箱设备

4.1 应用介绍

智能建筑信报箱是在传统的手工开锁信报箱基础上附加高科技的光机电技术、单片机控制技术和射频卡技术以及电磁技术,实现了信箱智能化功能,是普通信报箱向智能化信箱过渡的理想替代产品。

在普通信报箱常常成为高档楼宇碍眼而又不得不配置的设备时,智能建筑信报箱在外形设计上匠心独具,从外形、材质、色彩等各方面突出产品的品质及视觉感受,同时参考新的各式高层住宅的首层入口大堂的建筑设计理念,使之成为现代楼宇的一个点缀、一道风景。

4.2 技术特征与产品结构

智能楼房信报箱运用的技术都是已经相当成熟的技术,这也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设计人员巧妙的把各种成熟技术及创意综合起来集成在这个产品上,使信报箱由里而外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技术而言,其智能化程度比其它一些智能楼宇设备要高出很多。智能楼房信报箱在给用户带来便捷的同时也提升了楼宇的智能化程度、提升了住宅的档次。智能楼房信报箱的技术特征与产品结构可以概括如下:

•控制系统集成射频识别模块、键盘输入模块、短信模块,由单片机统一控制。

•抽屉式格口为信报箱基本单元,每只信报箱由若干个抽屉叠加组成。

•每个抽屉有独立的机械传动装置,通过外部指令控制电机驱动,完成伸出和缩进动作。

•集成LED显示屏,增强功能、提升档次。

•信报箱抽屉在闭合时,处于自锁状态,外力无法打开。

•信报箱的投递口设有处于常锁状态的挡板,除邮递员和物业管理人员外,他人无法打开,可以有效阻止垃圾邮件,还可以保持信报箱的清洁。

4.3 配置说明

智能楼房信报箱分落地式及挂墙式(嵌入式)两个类别,每个类别中又有带显示屏主柜、不带显示屏主柜、副柜信报箱各7种,通过主柜副柜的组合,可以满足不同用户数量的需求。此次设计建议主要是针对各个住宅部分的单元住户设置智能信报箱体系,至于各个信报箱的外形、分布位置及其安装方式,结合设备的特点,我们提供以下几个使用实例,供建设单位选择:

1)与楼宇大堂相得益彰、相映生辉

4.4 信报箱设备功能

•信箱格口门通过主控感应系统接收信息后发出的开箱信号自动打开。

•每个格口内设有光电检测装置,可监测有无信报件存在于格口内。

•设有抽屉状态指示灯,以四色变化提示四种状态:暗灯表示:无件。

•操作面板设有读卡器感应区,用户可用感应卡打开自锁装置,开启格口门取件。

•操作面板设有键盘,用户忘带感应卡时,可通过它直接输入自设的密码,开启抽屉取件。

•操作面板上设有数码显示器,显示信报箱目前状态及输入提示。

•邮箱管理员可以为住户开户、销户、增卡、换卡。

•楼房信邮箱还可以设置临时寄存箱,若遇临时有事,有重物拎在手上,不方便,又不想费时间送回楼上家中,可用开箱感应卡开户,放于箱内,取件时只要用卡一刷该寄存箱即可自动打开,安全又省事。

•临时寄存箱也可作为邮递员投递包裹箱使用,邮递员用邮政专用卡开箱投件并设置好取件密码,然后通知住户通过密码开箱取得包裹,实现有效投递。

摘要:本文运用实际工程案例,对厦门空港新元宿小区公共区域配套服务的多媒体、音频点播、广告灯箱及信报箱等设施的智能化系统设置及功能进行论述。

浅谈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篇3

摘要:文章通过介绍的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探讨区域公共管理在我国的研究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倡导在新形势和新的发展机遇面前积极推动政府改革,加快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关键词:政府;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

一、区域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作为一门新兴理论和研究领域,区域公共管理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变革浪潮。为求得政府组织的有效运转和社会良好的治理状态,传统的公共管理模式开始变为新公共管理模式或“管理主义”。

区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政治和经济等各方面都需要完美的配合才能达到其建立的最终目的。欧美学者对于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角度。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主义的出现时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后出现的,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区域主义成为20世纪下半叶国际社会中的重要现象。20世纪50年代,G·缪尔达尔指出“市场的力量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不平等”,A,赫希曼进一步补充“区域间增长的不平衡性,是增长本身不可避免的伴随情况和条件”。D,诺思在其一系列的论著中证明“共同体和政区间的竞争是如何引导较有益于公民和企业的规则不断演化,这些规则包括受约束的政府、财产权利、约定的程序、法治等”。此后针对区域带内部的政府关系情况,古典经濟经济学的代表A

斯密认为,在自由市场经济发展之际,政区间的竞争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根据上述可以发现,无论是国家间的中央政府,区域间的地方政府还是政区间的竞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建立的大量的区域经济带之后,府际间的竞争也在所难免。如何趋利避害,完善区域公共管理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现代区域公共管理不仅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而且更应当强调区域经济带内部的社会公平,因为区域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再只限于政府和组织。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公共管理就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中国出现。实践证明,中国区域公共管理科学的发展展示了其蓬勃的生命力。

二、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研究的基本内容

中国进入市场导向的改革开放后,中央向地方着手行政分权。区域经济带的建立为我国的经济带来了蓬勃的新希望,但是受传统的体制和行政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行政区的竞争和政府问竞争双轨并存的扭曲竞争局面。随着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等大型的区域经济带的建立,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更加凸现出来。区域经济带的建立突破了行政区划的局限性,但是受传统公共管理的影响,区域经济良性发展受到刚性束缚现象开始增加。微观区域间和区域内部的恶性竞争事件频频发生。由此我国政府和广大的学者针对国内的区域建立实际情况研究区域公共管理体制,研究主要包括:

首先,概念的界定。明确的定义是研究问题基础。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政府和广大的学者定义了区域公共管理的主客体、区域公共管理方式和机制、区域公共管理的内涵等等。以现代公共管理的全新概念重新认识我国的区域公共管理主体多元化的问题。

其次,主体问关系的研究。在此方面主要是研究区域政府间竞争和合作。政府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竞争向其他形态的社会竞争一样有利有弊。如何掌控政府间的竞争使其达到利益最大化,如何加强政府间的沟通时研究的主要目的。同时,对于府际间恶性竞争的另一个导火索——区域公共物品的提供和分配也是研究的主要方面。

最后,行政区划的现实意义研究。这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也是区域公共管理研究的重中之重,主要包括区域划分的理论研究,区域公共管理的比较研究以及区域公共管理的案例研究。通过这些调查研究,可以科学的化分区域带,有针对性的提出公共管理体制创新建议,通过比较区域带的不同,制定较好的公共管理方法和体制。实现区域公共管理的创新,以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我国区域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研究

从现实社会的发展来看,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社会信息化以及地方政府分权化的新形势下,区域发展中的矛盾和冲突不断增加,日趋复杂,这就给区域政府为主体的区域公共管理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区域公共管理理论的系统研究,不仅能够指导区域公共管理问题,提出有效地政策建议和方案咨询,还能够有效地规划区域公共管理体制,建立有效地政府制度,完善政府机制,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更好更快的进行。

1.区域公共管理理念的转变。在区域公共管理创新问题上,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理念的改变。摒除落后理念,学习先进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切合联系实际情况,发展区域经济:首先,明确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上,公共问题和公共事物为行动的最终目标。很多的区域经济带以行政区划为出发点,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应该改变内向型行政或是传统的单边行政,试行区域性行政,奉行政府间协作,共同治理的理念。其次,因为建立区域经济带后,公共管理的主体不在单一,有政府组织也有非政府组织。要多方考虑,全面建设公共管理制度,以求达到各主体间的和谐。区域公共管理是开放社会和无缝隙社会的产物,适应的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迁,所以社会的公共事物表现出了高度的渗透性。最后,是在公共权力的运用上的改变。公共管理的权利通过主客体间的沟通、协作、谈判、确立明确关系等手段,建立分散的、多元化的和上下互动的权利运用体制。这种具有联合治理性的管理制度具有在建立市场原则、公共利益认同上互相合作的本质。

2.区域公共管理机制的改变。著名学者约瑟夫·S.奈、约翰·D.唐纳胡所指出的:“全球性的最大特点是网络性,因此,这些治理机制也应当是网络性的,而不是等级制的。”欧盟区域公共管理的研究专家贝娅特?科勒一科赫认为:集体意愿的组织原则和宪政的观念是区分社会政治体系的两个构成性要素,因此,根据两者的不同方式组合,可以区分出4种不同种类的治理机制,国内学者针对此项观点总结了出来了国家主义、多元主义、法团主义和网络主义四种治理机制类型。但是这四种管理机制更多的是使用于某个国家或是行政区政府。还有一种是网络形态的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传统的科层制面对区域公共问题的挑战,已经显得力不从心,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区域公共问题,必须借助于科层制、市场机制、自组织制等混合机制来对其进行“多中心”治理,形成一种组织间网络的区域公共问题治理新机制。不断的实践和案例证明,网络治理机制适合特定的跨国或是跨行政区的区域共同体。

住宅小区公共管理规定 篇4

嘉豪物业公司设有专职保洁人员,负责小区各楼宇公共场所的清扫和垃圾清运,请各位业主给与全力支持和配合。

一、自觉维护小区内房屋的公共卫生,不随地吐痰,乱丢果皮、纸屑、烟头等,不高空抛物,不在楼内公共通道、楼梯走道等公共场所堆放垃圾、摆放物品;

二、垃圾实行分类装袋。业主须将垃圾袋放在指定垃圾堆放处存放,以便于保洁员及时分类收集、清运,严禁将垃圾存放在门口及走廊和楼梯间;

三、请勿把垃圾、胶带等杂物投入厕所或下水道。禁止把生活垃圾、布屑、胶袋、石块等杂物投入下水道或楼宇间的天井内;

四、严禁在小区内随地吐痰、乱丢纸屑烟头、果皮及瓜壳等;

五、严禁在小区内乱倒垃圾、杂物、污水和随地大小便。严禁让所饲养的宠物在小区内便溺;保护小区路面、楼道走廊的清洁;

六、爱护小区公共设施,不得在公共场所门前、阳台堆放杂物;自觉维护好井盖、雨水口、果皮箱等环保设施;

七、业主装修完毕应立即清扫,不得将废物弃于楼道走廊及公共场所。必须按指定的地点堆土、堆料,文明施工,不得扰民,施工完毕料净场清;

八、不得在树干、栏杆上晾晒衣物和被褥;

九、小区内任何公共场所,均不得乱涂、乱画、乱张贴,违者负责清除和粉刷费用并在公告栏予以曝光。宣传橱窗由物业公司统一管理,他人不得随意使用;

十、积极参加小区的爱国卫家,防病防疫工作;物业公司负责小区的垃圾清运和消杀工作,积极配合环卫、卫生防疫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境卫生宣传,使住户人人爱清洁,个个讲卫生;

十一、停车场的公共通道应保持畅通合清洁,不得堆放物品或停放车辆,不得在停车场撒水,并请提醒进入小区的亲友,遵守小区的管理规定,维护小区的整洁;

十二、一切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移动或者停用公共环境卫生设施;

公共区域卫生管理规定 篇5

为确保厂区整洁美观,给全体员工创造一个洁净、优美、舒心、踏实的公共环境,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1.良好卫生必须做到的标准(值日人员和个人必须注意):

1.地面无垃圾、痰迹、积水。垃圾桶倾倒及时(不超过1/2容量)。物品摆放整齐(如车辆,盆子,水管,排插,洗漱用品等)

2.墙面:墙面清洁,无印迹。墙面墙角无蜘蛛网。

3.窗台门框:清洁,明亮,无垃圾,无积尘。

4.洗漱台:常用物品摆放整齐;桌面清洁、无杂物,无垃圾。水池内无积污。抹布和肥皂放制定位置,台面无污水。

5.其他:不私接电线,不违章用电。保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无异味,防止发臭,发霉;

2.按照值日表,轮流打扫卫生(要求:倒垃圾,拖地,整理公共区域卫

生).不得在走廊、楼梯或其他公共场所堆放物品。严禁将垃圾杂物等倒入厕所及排水管道。严禁往窗外泼水、乱扔杂物。

3.区域内不能存放、使用危险及违禁物品。

4.损坏公司财产,应照价赔偿。

5.请节约用电用水,自觉熄灯关水。

6.全公司成员必需贯彻管理条例。违反者,视情节给予罚款;

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篇6

一、公共区域管理范围:

前厅、大厅转门及玻璃、大堂吧、商务中心、票务中心、购物中心、休闲区、大厅沙发、茶艺、洗手间、电梯、走廊、后楼梯和客房楼道,尤其是前台区域,是宾馆的门面,代表宾馆的形象,所以做好公共区域清洁的维护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每日清洁项目:

(一)早班工作内容:

1、大厅正门旋转门与旁门的擦拭,保持干净没有手印。

2、大厅入口处所铺设地毯的清结维护。

3、大厅的地面、柱面、沙发、茶几、报架、擦鞋机、装饰品、指示牌的擦拭并保持光亮清洁。

4、大厅休闲区、前台、大堂副理台面卫生、花盆内无杂叶。

5、电梯间的清洁:换星期地毯、电梯内的擦拭。

6、竖式垃圾桶随时清洁、无烟蒂,边角没有污垢。

7、后楼道垃圾桶的清洁。

8、大厅及楼道盆景花木的整理,花盆内干净无烟头、无花叶。

9、公共卫生间卫生:便池、手盆、水池、隔断板门,做到无污垢、无异味、镜面光亮、地毯清洁。

10、公共区域所有开关擦拭干净。

11、电梯间两道门擦拭干净。

12、下班前抹布清洗干净。

(二)晚班工作内容:

1、大厅正门旋转门及旁门的擦拭,保持干净没有手印。

2、大厅的地面、柱面、沙发、茶几、报架、擦鞋机、装饰品、指示牌的擦拭并保持光亮清洁。

3、电梯间的清洁:清洗星期地毯、电梯内的擦拭。

4、竖式垃圾桶随时清洁、无烟蒂,边角没有污垢。

5、大厅及楼道盆景花木的整理,花盆内干净无烟头、无花叶。

6、后楼梯清扫、拖地,擦拭扶手。

7、清垃圾,不允许在输送过程中出现泄漏或在楼道、公共区域留下印迹和气味。

8、公共区域卫生间卫生:便池、手盆、水池、隔断板门,做到无污垢、无异味、镜面光亮。

9、公共区域所有开关擦拭干净。

10、下班前抹布清洗干净。

三、洗手间的清洁

(一)天花板无灰尘、无污渍、不潮湿。

(二)镜面无水渍、明亮干净,边缘无霉斑或黑头。

(三)灯饰内外干净,无杂物、积尘。

(四)洗手柜无水迹、无毛发,水龙头座四周无青苔、霉斑或积尘。

(五)马桶及小便池内外无污渍,水箱开关功能正常,水箱无漏水,下水不堵塞。

(六)厕所隔离板无污渍、无潮湿,隔离板内门锁完好,卫生纸卷盖完整无水痕、锈迹。

(七)地面干净不湿滑,排水孔正常无毛发杂物堵塞。

(八)排风口、空调出风口无积尘。

(九)洗手液补充及时,瓶身干净。

(十)擦手纸补充完整,纸箱外表干净不潮湿。

(十一)纸篓随时清理。

(十二)洗手间标牌清洁不积尘。

小区公共区域管理规定 篇7

1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特征及其构成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支持系统, 对于提升特定区域整体竞争实力, 突显区域创新优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特征

一般说来,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在其构建与具体运作过程中, 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社会化。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其社会化。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参与者来自社会的不同层面, 同时其服务对象也是面向整个社会, 这样一个开放的体系结构, 使区域公共创新体系具备典型的社会化特征。社会化的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有效地解决了一大批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瓶颈”问题, 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2) 网络化。

这里所说的网络化, 主要是指其体系结构的网络化, 如果将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的各参与组织看作是一个个的网络节点的话, 这些节点相互之间彼此关联, 相互协作, 呈现出网络化的组织结构特征。

(3) 共享性。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共享性体现在这一创新体系是为了解决行业和区域所面临的基础性、公共性的问题, 其成果为多个组织所共享、共有。正是因为区域公共创新体系具备这方面的特征, 所以它能够整合广泛的资源, 集中解决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亟待解决却无力解决的一些技术难题, 促进区域内某个行业的发展, 在广东境内的一些专业镇, 这种创新模式被广泛采用, 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4) 服务性。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是以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 为区域内的某个或某些产业发展服务的, 其运行方式更多地带有某种公益性服务的色彩。服务性是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

(5) 系统性。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内部又由不同的子系统所组成, 整个区域创新体系与其内部的各组成要素所组成的大系统及其子系统是动态的、开放的系统群。这个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以及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物质、知识信息等相互交换的活动。

(6) 产业导向性。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在解决具体的创新问题时, 其工作的重心往往是着眼于产业的发展, 在某些地方,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与产业集群的紧密结合, 形成了“研发中心”加“专业镇”的模式, 这一模式专门针对产业所面临的共性问题, 有针对性地以点带面, 寻求技术上的创新、突破, 进而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1]

1.2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构成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是一个系统性的网络, 目前关于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区域内参加新技术发展和扩散的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以及政府组成的, 为创造、储备、使用和转让知识、技能和新产品的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 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2] 区域公共创新各构成要素如图1所示。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产业集群之中的企业既有实体企业也有虚拟企业,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的企业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科研机构和大学是科技知识的主要生产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者, 是企业创新的知识源;中介机构是知识传播扩散的桥梁。政府通过制定政策, 引导和激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和中介机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加快科技知识生产、传播、扩散和应用, 直到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和经济社会效益。上述这些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组织要素与它们所处的基础设施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制度环境一起, 共同组成区域公共创新体系, 一起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标。

2 面向创新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核心内容

虚拟企业内部的知识包括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过程称之为知识的转换过程。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连续的过程, 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通过这一转换过程,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大大提升了[3]。

知识转化有四种模式, 这四种模式分别是:社会化 (即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外化 (即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结合 (即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 、内化 (即由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 。这个动态过程简称为SECI过程 (即Socialisation, Externalisation, Combination, Internalisation) 。

(1) 社会化。

社会化过程是通过共享经验实现隐性知识的转移。由于隐性知识难以表达而且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特殊性, 隐性知识只能通过共享经验获得, 例如生活在共同环境或者一起工作。社会化过程典型代表是师徒关系, 学徒学习工艺流程中的必需知识是通过亲身体验而不是书写下来的手册或教程。社会化过程也发生在车间之外的非正式的社交聚会, 在这种场合, 世界观、精神示范和相互依赖能够渐渐形成并彼此共享。社会化过程也会超越组织的界限, 以企业为例, 在与企业的供应商和客户的交往过程中, 他们也从对方那里获得隐性知识并且从中受益。

(2) 外化。

外化的过程是一个将隐性知识明确表达为显性知识的过程。当隐性知识变为显性知识, 知识就被明确化, 并且能够为别人所共享, 这些知识也成为新知识的基础。

(3) 结合。

结合是一个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加复杂和更加系统化的显性知识的集合的过程, 从组织内部和组织外部收集到的显性知识通过组合、编辑和处理以形成新的知识。新的知识又在组织成员中散布和传播。当来源不同的知识被汇聚到同一件载体中时, 就意味着新的知识的诞生。知识转换的结合模式也包括了知识的分解, 知识的分解过程也会创造系统的显性的知识。

(4) 内化。

知识转换的内化模式是一个将显性知识吸收到隐性知识的过程, 通过内化, 创造出来的显性知识在组织内部成员中广泛共享, 并经由成员个体转换为隐性知识。

当显性知识内化并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的组成部分的时候, 它就成为一种有价值的财富。当通过社会化过程与其他人实现知识共享时, 这种蓄积在个人层面的隐性知识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知识创新循环, 这种循环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如图2所示。

知识创新是一个动态的和连续的过程, 也是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过程是上述四种模式彼此转换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一种模式, 知识创新源自四种转换模式的相互作用, 并形成一个知识创新螺旋。图2就说明了这四种模式相互转换的过程以及上升的知识螺旋的形成过程。

这里, 我们要强调的是, 上述四种模式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 而不是一个圆。在知识创新螺旋中,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作用在四种模式的转换过程中被不断放大, 导致知识创新螺旋的规模越来越大, 通过SECI过程创造出来的知识又会引发新一轮的知识创新螺旋, 这是一个动态过程, 是一个没有终结的过程,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的更新自己。

这种相互作用的知识创新螺旋既发生在组织内部也发生在组织之间, 来自不同组织的知识相互作用并且创造出新的知识。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 知识所创造的知识能够引发对组织外的知识的运用, 知识创新也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 也就是说能够超越自身的界限[4], 超越自己和别人的界限, 超越内外的界限, 超越过去和现在的界限, “在社会化过程中, 自我超越是最基本的原则, 因为隐性知识只有通过超越个体的直接经验才能被共享”[5]。

在外化的过程中, 个人通过成为小组的一员并对小组负责而超越自身内外的界限, 这里, 个人所有的意图和想法融合到小组的精神世界中, 并被整合成为小组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在结合过程中, 通过外化产生的新的知识已经不仅仅是小组中的模拟或数字信号。在内化过程中, 个人可以使用小组或者整个组织所拥有的知识, 随后又会提出新的自身超越的需求, 正如一个人需要在一个更大的位置中找到自己的存在一样。

在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环境下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 既要实现虚拟企业内部知识的共享、流动与转换, 同时也是实现虚拟企业与外部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的其他部分之间的知识共享、流动与转换, 进而在转换过程中实现创新, 实现面向创新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

3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建设

由于在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的虚拟企业的知识管理涉及到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及其运动与转化过程, 所有这些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支撑体系, 也就是说要建立相关的虚拟企业知识服务平台。平台作为一个工程概念, 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亨利·福特著的《Modern Man》一书。以美国西北大学教授Meyer为代表的学者先后提出了产品平台和技术平台的概念。认为平台是“由一组亚系统和界面组成的, 可以有效地开发和生产出相关产品的共有结构”, 或者是“一个产品系列共享资产的集合, 包括零部件、工艺、知识、人员与联系”。所以, 平台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系列“软”、“硬”要素的集合体。[6]

3.1 技术平台建设

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技术平台是从技术层面保障虚拟企业的创新、创造及其业务活动。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平台是建立在信息网络基础之上的, 以信息工程联网为硬件基础、通过EDI、Internet等信息网络手段建立动态联盟。成员企业间的信息传递、知识传播与业务往来需要通过信息网络来完成。可靠安全的技术是知识在虚拟企业传播和共享的保障。

知识共享是虚拟企业技术平台的建设目的, 通过这一平台, 可以实现信息交流、知识集成、知识传递、知识存储和知识检索。知识共享涉及到的技术内容众多, 其基础是一个能够为开放式交流提供无缝基础设施的网络, 支持有互联互通的知识库。

对于知识共享技术的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其所包含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 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商务智能技术。这类技术基于业务流程, 能够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而改善组织决策。包括数据挖掘技术 (Data Mining) 、数据仓库技术 (Data Warehousing) 、联机分析技术 (On-line Analytical Processing) , 以及其他能从存储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知识的先进技术。

(2) 知识发现技术 (Knowledge Discovery) 。包括能从文本源中提取知识的文本采掘技术 (Text Mining) 和能依据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描述知识的知识地图技术。

(4) 经验搜寻技术 (Expertise Location) 。指能够发现、编目并提供公司决策所需的公司内部最佳经验的技术。

(4) 合作技术 (Collaboration) 。能够使员工共享他们的信息、经验、专长及见识的技术, 这种技术能够进一步丰富员工的隐性知识并促进创新。

(5) 知识传递技术 (Knowledge Transfer) 。能够扩展知识与技能传递的范围的技术, 这种技术能在相当高的组织水平上进行工作, 而不必考虑其成员的地域分布。

3.2 制度平台建设

制度平台建设从规则、规范的角度对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活动提供支持, 使其有章可循。

(1) 知识传播与共享机制。

扁平化、网络化的知识型组织结构, 使知识在成员企业间得以顺利传播。知识传播与共享机制的设计, 激励成员企业的知识交流与创新, 使知识在成员企业间得以扩散、激活, 产生新的知识;基于业务外包、协同运作的业务模式, 使得各成员企业的专门知识得以整合, 从而提升虚拟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2) 虚拟企业的风险规避机制。

虚拟企业是由多个各具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结合在一起的, 在知识信息共享过程中, 如何有效地防范与规避知识、信息共享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核心竞争力的流失, 需要相应的规范作为合作共享过程中的保护机制。

(3) 知识创新成果的利益分配机制。

由于虚拟企业的各成员具有各自的组织利益, 他们在组成虚拟企业并共享、交流知识时, 在核心竞争力层面上相互补充, 实现创新。同时也存在着创新成果及其收益的分配问题, 以及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归属的问题, 通过建立利益的共享机制, 尽可能以量化的方式规范虚拟企业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创新成果分配方式及其比例, 是虚拟企业知识管理的制度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7]

3.3 文化平台建设

知识管理需要根植于良好的知识交流的氛围和知识共享的文化土壤中, 企业文化能积极倡导员工学习和鼓励知识共享。

虚拟企业把各成员企业以契约、合作等形式联盟在一起, 伴随着外来企业文化的输入和冲击, 可能在虚拟企业中产生文化的冲突。所以虚拟企业的文化塑造要注重包容性, 要积极培育融洽平等的伙伴关系。成员企业应重塑企业文化, 共同构筑企业形象和企业行为, 在竞争中坚持互利互惠的合作共存关系, 从而有利于虚拟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打造。

在成员企业内部, 应建立学习型组织,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了企业成功经营的关键性资源, 企业和个人唯一保持领先的做法就是不断地学习, 而且要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最成功的企业是那些能够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在实践中运用得最好的企业。这就要求企业树立学习观念, 建设注重学习的企业文化, 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 培养增强自己的核心专长。

3.4 公共平台下的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在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支撑平台下, 由于参与的企业众多, 而且其本身具有开放性, 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是这一体系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

(1) 技术层面的保障。

通过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 有效地防范来自各方的攻击和信息窃取, 防止各类有意和无意的破坏。

(2) 用户认证工作。

公共平台的开放性与用户认证工作是相辅相成的, 两者并不矛盾, 通过用户认证, 只有授权用户才能访问和使用公共创新体系的这一平台。

(3) 日志追踪工作。

对于涉及相关参与者知识产权方面的关键信息, 建立相应的日志记录并开展访问追踪工作, 有效地对于这方面信息存取活动进行管理。

(4) 制度建设。

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 完善对于公共平台下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权益分配活动的管理。

4 结束语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是一个复杂地、动态的系统, 这个系统既带有其他类型创新体系的共性, 也有自身的显著特征,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的构成既包含了一个个创新体系的组织要素, 也包括一系列相关的环境要素, 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的企业往往以产业集群的方式参与到创新环节中来, 而这些企业既有实体企业也有虚拟企业。面向创新的虚拟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也是知识的转化过程, 通过建设区域公共创新体系中虚拟企业知识管理平台, 可以为虚拟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 进而促进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祁明, 谷斌.从法国“竞争点计划”谈我国创新体系建设[J].科技管理研究, 2008 (1) :36-38.

[2]庞业涛, 谢富纪.创业驱动的区域创新体系模型及其运行机制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 2008 (2) :61-63.

[3]CYERTR M, KUMAR P K, WILLIAMS J R.Information, marketimperfections and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WinterSpecial Issue, 1988, 14:47-58.

[4]JANTSCHE.The Self-organising Universe[M].Pergamon Press, Oxford, 1980.

[5]NISHIDAK.An Inquiry into the Good[M], as translated by M.Abeand C.Ives, Yale University, New Haven, CT, 1990.

[6]马仁钊, 翟运开.面向知识经济的虚拟企业创新平台及其结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24 (10) :89-92.

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研究 篇8

【关键词】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设计;合理配置;外部空间;协调

小区公共设施是解决小区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小区规划应充分注意设置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置上考虑居民生活要求和行为轨迹,分级设置,满足服务半径要求。如小区级商业服务设施布置成外向型,设在人流交通必经之路的出入口附近,使居民顺道购物甚感方便。自行车存放和垃圾处理是小区服务的关键问题:自行车库可采用集中与分散布置方式,可利用院落中的半地下室、楼幢间的低层库、住宅底层以及高架平台下部等;附设于住宅楼梯平台的三角形垃圾道常堵塞,可将垃圾道改设在住宅内部服务阳台处,避免公共场所的交叉污染。另外,在实际设计中,经常把一些小区公共建筑联合设置,结合绿地构成小区公共中心。它的意义远不止功能层面,它能丰富小区的整体形象,使小区富有特征,从而产生可识别性和归属感,成为居民的场所。而在许多小区规划中,公建按其功能的不同被安置在不同的地块里,而缺少形态方面的考虑。所以在做公共中心时,要有整体的概念,使其与整个小区环境有机结合,创造富有空间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

1.公共建筑的形态及外部空间设计

居住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住房的功能和面积,人们还非常看重小区的环境建设,如商业服务设施、文化体育设施、老人与儿童活动设施、绿化、景现、物业管理等综合指标和科技含量。如果说以前人们只是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而现在人们不仅只限于选择一种生活空间,还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其中,公共建筑服务设施的发展完善与否,亦成为新世纪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小区公共建筑的空间形态设计除满足功能需求外,更多地应满足归属性原则。归属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源自于人对母体的眷恋。将这种眷恋扩展到建筑学领域,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归属感。在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实际过程中设计出具有归属感的空间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四条准则:

1.1建筑与空间尺度和比例

尺度比例虽不具备强烈的视觉冲击,然而它的确存在于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关系里。我们一进入某个空间里就能感觉到尺度的存在,不同的尺度将给我们带来截然不同的空间感受。

1.2具有视觉兴奋点的景观布置与富有层次的空间

在一些旧居住小区是很难找到视觉兴奋点的,满眼都是排列整齐的一模一样的行列式住宅。随着人民生活的日益捉高,精神上的需求越来越重要,新的居住小区都或多或少对景观进行了考虑,效果怎样不一定,但这种意识给设计人员提出了新课题。小区入口越来越成为一个设计的重点,有特色的小区入口是小区可识别性的一个重要来源。

1.3个性化的建筑设计

在统一协调的前提下,个性化的小区公共建筑是丰富空间的一个重要途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使公共建筑具有个性,如与众不同的造型,色彩的创造性运用,不同材料的搭配等。

1.4特定场所的营建

场所是真正供居民停留下来活动的地方,这里将是小区居民的室外共享起居室,出色的场所设计必然能够提高居住小区空间的质量,增加小区空间形态的可识别性和归属感,也就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小区白天公共建筑的主要使用者为老人和小孩,他们多的是闲暇时光,渴望的是相互交流,他们希望能有个地方坐下来,欣赏一下小区的景观,或者只为看一下热闹的人群。

2.居住小区商业建筑设计

相对于规模大、档次高的都市型商业和区域型商业而言,小区商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往往处于从属地位而不为人们所重视。但是小区商业在整个城市商业分工中与居民生活最贴近,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购物提供了最直接的服务,特别在城市扩张后的边缘地区,新辟的住区较为密集,而相应的配套商业还不够完善,因此小区商业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区商业作为建筑设计的一个专门分类,其重要性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小区商业与其他商业类型相比有其特殊的一面,小区商业所包含的内容通常都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诸如涉及面较广的各类便利店、药店、音像店、花店、面包屋、美容美发、书店、家居饰品、餐饮等等 ,这些商业服务场所往往由于规模小,所需的面积也较少。其次,为了给居民提供方便的服务小区商业要考虑合理的服务半径,通常服务半径不宜超过500m。另外社区商业作为整个房地产业的一部分,还要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即其本身作为商品也要做到商业价值的最大化,要能够顺利销售或租赁出去。

3.居住小区学校建筑设计

居住小区学校建筑由于自身功能的限制而具有某种原型,如班级的存在使其具有单元性,而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这些又使其整体呈现多样性。一般它们都注意了在空间形态上结合其重复性和多样性两种形态操作语言,创造出既协调统一又别具特色的建筑形态。我们可以把这种决定建筑形态基本框架的功能要素看作是具体建筑形态生成的内部原因。毫无疑问居住小区的外部环境则是形态生成的外部原因。而作这类形态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与小区协调统一,并丰富小区的形象。但是协调和丰富形象是一对矛盾,而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對这一对矛盾的调解。

3.1学校应与小区相协调

这种协调反映了一系列关系的平衡。包括学校与住宅的关系,学校与绿地、道路的关系、学校与小区整体形态的关系,总之,学校是否成为小区有机的一部分。总平面上,小区的形态与周围的环境是否相协调,还是毫无关系,孤立自存。作为一个整体,学校是否找到应有的位置并成为小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的存在是否对小区的整体形态作出积极贡献。微观层面上的协调,包括细部、颜色、尺度、比例的协调。这个层面上的协调更具实际意义,因为它们更直接地抓住居民的视觉,也就更容易地被进行比较。

3.2学校建筑设计应具有特色

以丰富小区的形象协调不等于雷同,学校特有的功能本身决定了它的异质性。功能相对单一的住宅组成了小区同质的肌理,学校建筑可以很好地成为小区形态的活跃元素,甚至成为小区的标志性建筑。当然这种活跃应建立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

4.结束语

居住小区作为城市居住区规划的一种基本结构单元,小区公共建筑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目的是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服务,其合理配置和优化设计己成为衡量小区整体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具体规划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类别公建的不同特点,在充分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计。

上一篇:精选数学日记200字下一篇:九年级历史第7课 教案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