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通用8篇)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1

所谓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而发表的文学作品,其本身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

如果强求网络文学的客观底线,那就是对网络没有了解和接触的人所写出的作品,以及没有官方人士在网上发表过(或者说网友流传上来的文字信息)这类的作品在传播形式之上大致不属于网络文学,仅此而已.

应该注意的是,网络文学所具有的特征并不是局限于所传播的一个媒介,更重要的则是这样的一个文学载体在网络传播之中,形成的一种写作特征和行文方式,符合现今网络文学作品所应当具有的商业化价值。

网络文学的特点

用户付费的形式一直是移动阅读类应用的主要盈利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网文行业之中腾讯旗下的阅文集团,占据了整个网文界七成以上的资源,起点,创世中文网,云起等都是极为著名的小说网站。

并且在阅文集团旗下的网站之中,起点,创世皆孵化了一批优质IP,如斗破苍穹,太古神王等。

网络文学的种类

网络文学分为三类样态:一类是已经存在的文学作品经过电子扫描技术或人工输入等方式进入互联网络;一类是直接在互联网络上“发表”的文学作品;还有一类是通过计算机创作或通过有关计算机软件生成的文学作品进入互联网络,如电脑小说《背叛》,以及几位作家几十位作家甚至数百位网民共同创作的具有互联网络开放性特点的“接力小说”等。

人们所说的网络文学多是指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包括那些经过编辑、登载在各类网络艺术刊物(电子报刊)的作品,电子公告栏(BBS)上不经编辑、个人随意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一些电子邮件(E-mail)中的文学作品。这种网络文学又被“榕树下”等网站称为“网络原创文学”。

较有影响的文学网站有“文学城”、“榕树下”、“中文网络文学精粹”、“黄金书屋”、“碧海银沙”、“莽昆仑”等网站。出版的较有影响的网络文学作品有《斗破苍穹》(天蚕土豆著)《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蔡智恒著,知识出版社11月版)、《小妖的网》(周洁茹著,春风文艺出版社4月版)、《告别薇安》(安妮宝贝)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月版)、《旧同居时代》(张建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1月版)、《智圣东方朔》(龙吟著,作家出版社2000年1月版),《点击》(顾湘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0年1月版),“网络之星”丛书3卷(花城出版社2000年3月版)、“网络文学”丛书10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有评论形容图书市场将由“读图时代”进入“读网时代”。

受到大众目前利用“碎片化时间”的阅读习惯影响,以及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爱丽丝·门罗的启迪,让中国批评界和读者重新认识到短篇小说的独特魅力和存在意义。为此,当当网宣布试水短篇小说“单篇销售”,并与国内短篇小说作家合作签约。“这一举措于作家而言,对作者的写作具有指导意义,能够帮助作者第一时间抵达读者。于企业而言,则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互动性,读者可以与作者和其他读者互动,随时评论分享,不断丰富了用户的阅读体验。

网络文学的发展状况

起点的重大人事变故搅动了整个网络文学产业,不仅踢爆盛大文学的“内忧”,也让盛大看到真正的“外患”:盛大文学难以再一家独大,网络文学整个产业版图正悄然改变。腾讯科技获悉,低调蓄力已久的腾讯正对旗下文学业务做全新整合,并与原起点创业团队达成合作,“腾讯文学”开始浮出水面,使网络文学产业首次产生真正的震动。

中国产业洞察网《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4] 》中指出,“腾讯文学”涵盖腾讯网读书频道、基于QQ空间的社会化阅读平台“QQ读书”、WAP阅读平台“QQ书城”及手机阅读应用“QQ阅读”等多个平台资源,成为腾讯泛娱乐战略接下来的发力重点之一,整体业务布局统一由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牵头负责。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2

关键词:动态的认知与解释,受话者与读者,最佳关联,视野的最大融合

语言生成和发展的历史性和地域性差别, 决定了它不可避免的多义性, 片面性和变动性等特征。这使我们借助于语言去确认自身和外部世界的努力不断受阻。而解释学的诞生使语言对于人及其外部世界的确认更加接近人类所理解的“真实”。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论述现代认知语用和文学解释学的关系及其对文学解释学的影响。

一、认知语用和文学解释学

Spe rbe r和Wils on在1986年提出了关联理论并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语言交际是在关联原则支配下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关联理论突破传统语境学的概念, 把语境看成是一个心理结构体。交际时只有相关程度的差别, 而不必考虑合作问题了。假如我们认定任何话语都是相关的话, 对语言所带信息超载部分的推导实际上就成了一种受话者认知语境的搜索过程。所说语境效果越强, 信息推导的努力越小。

文学解释学以及接受美学, 读者反应批评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论转向的文学版。而使一般解释学提高到本体论的理解的, 是德国的哲学大师伽达默尔。他于1960年出版了《真理与方法》, 以后所有关于解释学的争论都是围绕这本书所揭示的思想展开的。伽达默尔指出艺术作品的意义是相对观者而言的, 作品只有进入到理解活动中才真正存在, 观者对作品意义的实现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不涉及接受者, 文学的概念就不存在。这种思想把眼界重点从作者和作品转移到读者上。读者不再使被动的接收体, 而是能动的参与创作, 作品的意义使作家和读者共同完成的。

二、动态的认知与解释

传统语用学把语境看成是事先确定的常项, 而关联理论认为, 认知语境是听话者在话语理解过程中不断选择的结果。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 新信息被处理后就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 使认知语境不断扩大或充实, 以便供给下一个新信息处理使用。因此受话者的认知呈现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根据认知语用的这一特点, 文学解释也表现出相应的特性。伽达默尔认为, 艺术本体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因此对艺术本体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 永无止境。他反对传统解释学认为作者的意义是固定不变的观点, 他认为理解过程包含着理解者的思想, 参与了本文意义的再现, 因此新的意义会不断涌现, 艺术理解也就有了无限多样性。文学作品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 其中有许多意义, 意象的空白, 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和潜在性, 从而构成了召唤结构, 读者通过阅读, 将阅读获得的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经验, 知识等结合起来, 才能使文学作品的意义具体化, 从而达到对本文的理解。

三、受话者与读者

在交际中防止和避免误解的责任完全在受话人, 他的责任是集中注意力, 选择当时最便利的语码和语境信息以保持交谈的继续。认知语境更强调的是受话者的认知环境。虽然在具体的语言使用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情景知识, 语言上下文和背景知识语用范畴所构成的认知语境是社会中人所共享的东西, 但是除了这些共同的东西外, 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对信息的推导能力是不同的。

在认知语用的指导下, 文学解释将读者的地位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文学的诸多关系当中, 最基本的是“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而作者, 读者间的阅读活动, 其本质是一种本文, 读者共同参与, 创作的活动。对此伽达默尔提出了“同在”这个概念。“同在”不等于“共在”。文学艺术的对话交流者不是单纯的共同在场, 而是一种相逢, 是对某一事物的共享或共同参与。它表明了交流是双方共同处于一种作为主体的积极的自由状态。传统的认识论意义观认为作品的意义即作者寄托在作品的原意。一部作品只有一个真正的原意。伽达默尔则认为文本阅读在解释者的理解前总处于未定状态, 作品的意义只能在理解中产生。但多元的解释中仍然存在客观性。这种客观性就在于解释者的对话之中。伽达默尔提出了“合法的偏见”的概念。偏见是理解的前提, 构成了审美理解的多样性和无限性。

四、最佳关联与视野的最大融合

Spe rbe r和Wils on把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弹性概念, 依赖语境;程度有强弱之分。在交际过程中, 只有当发话者对对方的认知环境的假设和理解的期待符合受话者真实的认知环境和推理结果时, 才算理想的成功。但是交际并不都是成功的。对交际者来说, 要想取得交际成功就必须寻找一种最佳关联。相关理论提出了最佳相关原则。即如果话语既能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 又只需为此付出最小努力, 那它就具有最佳相关性, 在正常的交际行为中, 任何话语理解都必须符合这个最佳相关原则。 (刘家荣, 1797:149)

同样, 伽达默尔提出了著名的“视野融合”的概念。视野融合就是一条地平线由本文世界向外开放, 另一条由读者的解读视野向作品延伸。两者的交会之处, 生成了异于前两者的决义世界。在这个意义世界里, 文学的创作活动与接受活动融合为一。而凡是作品能够进入这个由两条地平线所开拓天地的东西, 就是读者的理解视野所能够把握的界域。在这个世界中, 作品的原意丧失了独立自在的地位, 同时本文世界又在读者的个人理解中, 是二者间的建构活动。 (金元浦, 1998:327) 同认知语用的关联理论一样, 视野融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最大视野融合是个误解, 因为解读者的视野与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有关, 与他的前理解有关, 而这些都处在变化之中。

综上所述, 20世纪西方哲学已经成为20世纪西方各种美学, 诗学及批评的全面革命。语言本体论已成为了20世纪西方各种美学, 诗学及批评理论的核心。在索绪尔现代语言革命的影响下, 语言本体论批评被引进文艺学。从此文艺批评随语言理论的变化而变化, 在认知语用学的影响下, 现代解释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伽达默尔.哲学解释学[M].加州大学出版社, 1976.

[4]刘家荣.话语相关与认知语境[J].外国语, 1997.

[5]熊学亮.单项语境推导模式[J].现代外语, 1996.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3

关键词:词语来源  隐喻  概念整合  流行原因

一、词语来源

“颜值”来源于日语“颜值”,在日语中的解释为:“外見レベル;颜面のビジュアル的価値。”即表示“外表水平,颜面的视觉性的价值”。

外来词是汉语词汇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词语中往返借用的现象,最典型、最大量的还是存在于日语和汉语之间。由于汉日文字的相似性,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人类趋同的认知机制,在日本出现并广泛使用的许多词语也同样会通过网络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在汉语中使用并流行起来。“颜值”一词就是最好的体现。汉语中存在相当大的一部分日语借词,从构词材料、构词规则甚至词语本身都是汉语所固有的,加上借回的方式是汉字,回到汉语中并不保留日语中的读音而换成了当时汉语的读音,所以从音义关联上看也与本族语完全没有差别。这样汉语大多感觉不到它们有外来词的色彩,不知道它们是从日语借回来的词语。由于这些词语与汉语的构词结构规则相一致,所以我们可以从汉语角度对其进行分析。“颜值”一词完全符合汉语的词义解释和构词规则,所以下面主要从汉语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其实“颜”在汉语系统中就有表示脸面、颜面的意思。颜,形声字,从页,彦声。从页,与头有关,本义是印堂。印堂即两眉之间,许慎《说文》中解释为“颜,眉目之间也”,后来以部分代指整体,发展出颜面,面容,面色等意义,脸色是会有变化的,故又引申为色彩。可见,汉语“颜”本身就含有容貌的意思。“颜值”一词中,“颜”即“容颜、容貌”的意思;“值”是“数值”,是一种评判标准,两者以“词根+词根”的构词方式形成双音复合词“颜值”,用来评价人的容貌长相。

二、认知视角下的“颜值”

认知科学自产生以来,以其强大的实用性而被应用到各个领域的研究,在语言研究领域,引入认知语言学,使得许多语言现象得到了解释,并为语言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丰富了语言学研究理论,扩大了语言学研究的视野。

以往对于网络词语的研究多集中于语文学和修辞学的角度,认知语言学从全新的角度对语言现象进行了解释和说明。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词语符合语言现象产生的规律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认知规律,并有利于透过现象认识网络词语的本质。本文从认知角度分析“颜值”一词的构词方式以及意义建构的过程,从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两大方面进行分析说明,透过表面的语言现象来认识和理解词语的本质内涵。

(一)隐喻理论视角下“颜值”构词的静态宏观描写

传统理论常将隐喻限定在修辞角度进行研究,自Lakoff和Johnson出版Metaphors We Live By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了他们的观点,将隐喻视为一种认知方式,以一个认知域来理解另一个认知域,并且还将此看作是人们认知世界、组织思维、进行推理、建构语言等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Lakoff和Johnson说过:“隐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但存在于语言学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依据不言而喻的或潜在的隐喻在思维或行动。”的确,网民以网络文化为基础,通过网络经验,运用隐喻手段,创造出了大量的网络词语。

隐喻作为“无处不在的语言现象”,在网络构词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网络新词语创造过程中,形象化的类比、想象和联想等多种隐喻方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义派生和复合构词是两大主要的隐喻方式。“颜值”一词属于复合构词,将两个语素“颜”“值”组合在一起,表示对于人的容貌的评判标准。

对于容貌的评价人们都是从修辞角度进行的,如“貌美如花”“眉清目秀”“青春的面孔”“衰老的容颜”“好看”“难看”等等。“颜值”一词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限,人们发现可以使用一个指数来评价人的容貌,这个词语似乎涵盖了所有评判容颜的词语,只要使用一个指数就可以清晰简明地对外貌做出评价和描写。“值”即数值,经常用于数学或经济学领域,由此映射到人体容貌描写的领域,实际上是一种隐喻。这种隐喻是建立在相似的基础之上。经济学上有价值的高低,“人有三六九等”,同样人的容貌也有美丑等程度的差别。

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其运作原理是通过认知推理将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获得隐喻义。“颜值”一词是从数学和经济学这一领域向人体外貌评价这一领域的映射。数字上数值的大小可作为评判价值和产值的标准,因为这些在人头脑中是以数字的形式呈现的,人们可以直观地进行计算和评价。对于人体外貌的评价一直都局限于修辞学的角度,人们经常使用一些模糊的词语进行评价,如“好看”“丑”到什么程度,使用语言描述总会有模糊点存在。而“颜值”一词的出现,相当于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起了“一条数字轴”,表明了从0到100的数字。由于人类认知方式的相似性,人们总能在使用这条轴的同时,找到一个平衡点。这种跨域映射产生的基础正是人类隐喻这种认知方式。

隐喻方式的使用,不仅扩大了数值评判的范围,而且为人体容貌的评价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这个角度下所进行的评判更为具体化,简单化。符合语言表达追求经济性的原则。因为在任何情况下,数字比修饰性的语言更具有说明性和理据性。隐喻理论下的认知方式也符合人类认识新事物的认知方法和规律,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直观方便起见,可参看图1。

图1:

(二)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颜值”意义建构过程的动态分析

概念整合理论是美国加州大学语言学家Fauconnier提出的,该理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批判了传统的语义组合观,参与整合的概念经过组合、完善与精制三个加工程序后,最终得到浮现结构。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到四个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融合空间。认知主体提取两个输入空间部分信息进行匹配并映射入融合空间,融合空间利用并发展两个输入空间中对应部分的连接,将相关事件整合成一个更为复杂的事件,类属空间则包括两个输入空间中所共有的轮廓结构,以保证映射能够正确而顺利地进行,融合空间中会包含一个带有新创性、富有想象力的结构,叫做“新创空间”,其中可能会创造出原来输入空间所没有的新信息,产生新意义。这就是概念整合理论的运作原理。不同于概念隐喻理论,概念整合理论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意义建构的动态过程。

沈家煊将概念整合分为两类——“糅合”和“截搭”,“糅合”是基于相似性,例如人脚——墙脚,“截搭”是基于相关性(归国华侨——归侨)。“颜值”的构词属于“糅合”型,是基于相似性而构建起来的。数值有高低,经济学的价值和产值评判可以使用指数表示,例如“高产值”,关于人体容貌的评价也可以使用指数进行评价,并且更为具体直观,所以创制出评判人体容颜指数的“颜值”,并用“高颜值”来代指漂亮和英俊。

语言符号意义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个新的语言单位代表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概念的形成必定与语言中已有的一个或多个概念发生关联,这种关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概念整合的过程。在复合词的语义建构中,构成复合词的组成成分分别激活相应的认知域,构建出两个输入空间,两个输入空间在类属空间的统摄下,通过映射、组合等过程投射到合成空间中,再经过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形成层创空间,这是合成新词语义形成的总原则。概念整合主要有四种类型:简单型、镜像型、单域型、双域型。“颜值”一词的概念整合应归属于“单域型”。见图2。

“颜值”一词的意义建构过程涉及到两个组织框架,两个输入空间各有自己的组织框架,输入空间I“值”域,作为数字量化标准,具有自己的组织框架,包括数量多少的数值、经济学中价值的评价、评价所涉及到的程度高低(高值/低值)等。输入空间II“颜”域,作为人物容貌的描写与评价,也具有自己独立的框架,包括人物长相的不同(特征各异)、抽象的描写形容、可进行鉴赏评判等。两个输入空间的“比较评判”把二者联系起来,进行概念整合后映射到合成空间,形成评价人体容貌指数的“颜值”。最终保留的是“值”域框架,强调的是评价的方式是用“指数”来进行评判。两者的类空间是综合两个输入空间的特征,“人体容貌”“评价标准”来统辖两个输入空间意义整合的建构过程。

图2:

(三)小结

网络词语的创造并不是凭空的,其创造的基础是人类对于生活的体验和对于世界感知的理想化认知模式,其意义建构受认知规律的制约。从认知角度研究网络新词,能够揭示语言的创造性,帮助我们了解人们创造新词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揭示人们对事物和经验进行概念化,通过语言认识世界的认知能力。

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语言具有任意性,任意性也有程度的差别,有的是绝对任意,不可解释的,有的则是相对任意,具有一定理据性的。在新词创造过程中,也体现了任意性,最初人们在创制一些词语的时候是任意的,但由于人类大脑容量是有限的,为了方便认识和记忆,人们会把自己熟悉的多个字和多种概念进行整合,创造出新的概念和意义。这样一来,既不会对人类的认知造成干扰,又增加了人类对于新事物的认识,扩充和丰富了词汇量。“颜值”作为一个网络词语,正是把人类熟悉的两个概念,通过隐喻的思维模式,经概念整合意义的建构过程,从而形成新的概念意义。并且这个新词更加符合人类认知规律,通过具体数值对人体容貌进行评判,从而使得评价方式更为具体、量化,更加符合人际交流沟通过程中追求顺畅性和经济性的心理。

三、网络词语“颜值”流行的原因探究

(一)共同的认知语境

共同的认知语境是网络新词产生并流行的根本保证。认知语境指的是认知形成的语言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经历使得每个人的信息、知识结构体系、信仰、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角度存在差异,但人们居住工作的环境、社会文化和认知能力具有共性,尤其是网络时代下人们趋同的认知特征更加明显,所以网络新词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认可并流行开来。“颜值”一词正是基于人们共同的认知语境产生并流行的。

(二)认知发展产生“补位”需求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事物、新概念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类思想观念、情感认识的变化都使人类认知系统不断发展。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一旦出现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说明某种事物或描述某种现象时,就出现了“表达空缺”。因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总是以完整准确为目标,一旦具有补位功能的词语出现以后,很快就会被人们所认可接受,并流行起来。

以往对于人体容貌的评价多是从修辞角度进行的,这种评价只能使人们形成抽象的概念轮廓,而且人们经常会进行比较,这样一来,人们很难找到一个量化的标准和词语进行描述。比如“两个人都很好看。”“甲比乙更好看。”那么甲比乙好看多少呢?这种更深层次的程度对比,显然现有词汇很难简洁表明。“颜值”一词很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填补了在容貌比较程度上的词汇空缺,这正是认知发展产生的“补位”需求促使“颜值”一词的流行。

(三)符合语言经济性原则

语言表达自产生以来就以经济性作为原则。“颜值”一词似乎可以涵盖所有有关容颜的表述,只要一个简洁的数字,人们就能直观地评判美丑程度。形容漂亮英俊的众多词语,用“高颜值”一词就能代替说明。可见符合经济性原则也是“颜值”一词流行的重要原因。

(四)社会文化观念的影响

“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这种表达随处可见,这的确代表了人们的一种观念——对于容貌的关注和对于外表的在乎。每个人都喜欢美的事物,近几年来各种选美、比美大赛的举行,校花的评选等活动,充分说明人们对于容貌的关注。人类的关注突显了其概念的重要性。“颜值”一词也因人们对于容貌的关注而使用更加频繁。这是“颜值”一词流行的社会认知因素。

参考文献:

[1]郭振伟.《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新增词语的认知语言学阐释[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2]潘幼萍.浅析网络语言中的隐喻构词[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4).

[3]王寅.什么是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4]尹铂淳.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汉语网络词在线意义[J].汉代汉语(语言研究版),2013,(8).

[5]游玉祥.新词语的特点分析及其认知解释——以2006-2009年汉语新词语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

[6]闫妍.网络词语的认知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网络技术的名词解释 篇4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 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网络技术的发展历程

Internet的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

在科学研究中,经常碰到“种瓜得豆”的事情,Internet的出现也正是如此:它的原型是1969年美国国防部远景研究规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军事实验用而建立的网络,名为ARPANET,初期只有四台主机,其设计目标是当网络中的一部分因战争原因遭到破 坏时,其余部分仍能正常运行;80年代初期ARPA和美国国防部通信局研制成功用于异构网络的TCP/IP协议并投入使用;1986年在美国国会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的支持下,用高速通信线路把 分布在各地的一些超级计算机连接起来,以NFSNET接替ARPANET;进而又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形成Internet。

90年代初,中国作为第71个国家级网加入Internet,我国已经开放了Internet,通过中国公用互连网络(CHINANET)或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CERNET)都可与Internet联通。只要有一台微机,一部调制解调器和一部国内直拨电话就能够很方便地享受到Internet的资源;这是Internet逐步“爬”入普通人家的原因之一;原因之二,友好的用户界面、丰富的信息资源、贴近生活的人情化感受使非专业的家庭用户既做到应用自如,又能大饱眼福,甚至利用它为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锦上添花,真正做到“足不出户,可成就天下事,潇洒作当代人”。

网络的神奇作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加入其中,正因如此,网络的承受能力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硬件上、软件上、所用标准上......,各项技术都需要适时应势,对应发展,这正是网络迅速走向进步的催化剂。到了今天,Internet能够负担如此众多用户的参与,说明我们的网络技术已经成长到了相当成熟的地步,用户自己也能耳闻目睹不断涌现的新名词、新概念。但这还不是终结,仅仅是历史长河的一段新纪元的开始而已。

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

网络技术的应用领域很广,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分布式超级计算 分布式超级计算将分布在不同地点的超级计算机用高速网络连接起来,并用网络中间件软件“粘合”起来,形成比单台超级计算机强大得多的计算平台。

分布式仪器系统 分布式仪器系统使用网络管理分布在各地的贵重仪器系统,提供远程访问仪器设备的手段,提高仪器的利用率,方便用户的使用。

数据密集型计算并行计算技术往往是由一些计算密集型应用推动的,特别是一些带有巨大挑战性质的应用,大大促进了对高性能并行体系结构、编程环境、大规模可视化等领域的研究。数据密集型计算的应用比计算密集型的应用多得多,它对应的数据网络更侧重于数据的存储、传输和处理,计算网络则更侧重于计算能力的提高。在这个领域独占鳌头的项目是欧洲核子中心开展的数据网络(DataGrid)项目,其目标是处理建成的大型强子对撞机源源不断产生的PB/s量级实验数据。

远程沉浸 这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化虚拟现实环境。它是对现实或历史的逼真反映,对高性能计算结果或数据库可视化。“沉浸”是指人可以完全融入其中:各地的参与者通过网络聚集在同一个虚拟空间里,既可以随意漫游,又可以相互沟通,还可以与虚拟环境交互,使之发生改变。已经开发出几十个远程沉浸应用,包括虚拟历史博物馆、协同学习环境等。远程沉浸可以广泛应用于交互式科学可视化、教育、训练、艺术、娱乐、工业设计、信息可视化等许多领域。

信息集成网络最初是以集成异构计算平台的身份出现,接着进入分布式海量数据处理领域。信息网络通过统一的信息交换架构和大量的中间件,向用户提供“信息随手可得”式的服务。网络信息集成将更多应用在商业上,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应用程序和各种信息通过网络能进行无缝融合和沟通,从而形成崭新的商业机会。

信息集成如信息网络、服务网络、知识网络等,是近几年网络流行起来的应用方向。,Globus联盟和IBM在全球网络论坛上发布了开放性网络服务架构及其详细规范,把Globus标准与支持商用的万维网服务标准结合起来。,Globus联盟、IBM和惠普(HP)等又联合发布了新的网络标准草案,把开放性网络服务架构详细规范I转换成6个用于扩展万维网服务的规范,网络服务已与万维网服务彻底融为一体,标志着网络商用化时代的来临。

网络技术的发展,标准是关键。就像TCP/IP协议是因特网的核心一样,构建网络计算也需要对核心——标准协议和服务进行定义。一些标准化团体正在积极行动。迄今为止,网络计算虽还没有正式的标准,但在核心技术上,相关机构与企业已达成一致,由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与南加州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合作开发的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已成为网络计算实际的标准,已有12家著名计算机和软件厂商宣布将采用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作为一种开放架构和开放标准基础设施,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提供了构建网络应用所需的很多基本服务,如安全、资源发现、资源管理、数据访问等。所有重大的网络项目都是基于Globus 计算工具软件提供的协议与服务的。

除了标准以外,安全和可管理性、人才的缺乏也是网络计算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否则它将无法成为企业的商业架构。在真正实现商业应用之前,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即便如此,构建全球网络的前景仍是无法抗拒的。

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5

对现实主义的理论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摹仿”说。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就已指出存在3种不同的摹仿现实的方式,第1种便是“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文艺家(阿尔贝蒂、达·芬奇、卡斯特尔韦特罗等)坚持并发展了“艺术摹仿自然”的观点。18世纪启蒙运动的代表狄德罗和莱辛从唯物主义观点出发,坚持文艺的现实基础,肯定美与真的统一,强调艺术既要依据自然又要超越自然的辩证关系。狄德罗和莱辛在《沙龙》、《画论》、《汉堡剧评》等论著中针对新古典主义束缚文艺的清规戒律,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对近代现实主义文艺的兴起产生了促进作用。

对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对立概念的明确划分以及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却始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作家席勒在著名的《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一文中,系统地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偏重于直接反映现实的“素朴的诗”和偏重于表现由现实提升上去的理想的“感伤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而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而后者重主观,并肯定这两种创作倾向可以趋于统一。席勒首次在文学领域使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

俄国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人别林斯基在系统总结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发展进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现实的诗”(即现实主义文艺)与“理想的诗”(即浪漫主义文艺)的联系与区别。

现实主义”这个名词之在欧洲文艺界盛行,并且形成一个以它命名的文艺流派,这是19世纪50年代在法国发生的事。1850年左右,法国画家库尔贝和小说家尚弗勒里等人初次用“现实主义”这一名词来标明当时的新型文艺,并由杜朗蒂等人创办了一种名为《现实主义》的刊物(1856~1857,共出6期)。刊物发表了库尔贝的文艺宣言,主张作家要“研究现实”,如实描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不美化现实”。这派作家明确提出用现实主义这个新“标记”来代替旧“标记”浪漫主义,把狄德罗、斯丹达尔、巴尔扎克奉为创作的楷模,主张“现实主义的任务在于创造为人民的文学”,并认为文学的基本形式是“现代风格小说”。从此,才有文艺中的“现实主义”这一正式命名的流派。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现实主义是与浪漫主义并驾齐驱两大思潮,其注重事实或现实;不受理想主义、臆测或感伤主义影响的客观过程;客观地而不凭感情地去处理思想和行动,反对一切不切实际或空想的性格。

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细节真实

著名油画传达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著名油画传达出来的现实主义文学特征

要有真实的细节描写,用历史的、具体的人生图画来反映社会生活。现实主义作品是以形象的现实性和具体性来感染人的,因此能使读者如入其境,如见其人。

形象典型

通过典型的方法,对现实的生活素材进行选择、提炼、概括,从而深刻地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特征。可以说,典型化是现实主义的核心,是区别于自然主义的标志。生活现象是纷纭复杂的,如实记录生活,不过是照相师的手艺;现实主义则要求作者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人物与事件,经过个性化和概括化的艺术加工,创造出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环境。正如恩格斯说的,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方式客观

作者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和爱憎感情,而不要作者自己或借人物之口特别地说出来。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解释说:“现实主义是明确地冷静地观察人间的事件,再明确地冷静地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要从几千几万的现实事件中,选择出最有意义的事件,再将这些事件整理起来,使之产生强烈的印象,”这同恩格斯所说的“除了细节上的真实之外,现实主义还要求如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定义基本一致。如果我们不把现实主义简单地理解为各种真正艺术所固有的现实性,而是理解为单独具有一整套性格描写的原则和艺术方法的话,那末,在西欧来说,现实主义的形成,一般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从文艺复兴的现实主义到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批判现实主义,其中又有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以描写人物生动的丰富的感情,欲望和感受而著称它表现出人类的崇高,人物性格的完整,纯洁,而且富有诗意。但在分析社会关系方面又不及启蒙时代的现实主义。后者具有更多的社会性和分析性,强调创作要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和思想教育作用。

去尽谎言

现实主义属于纯文学之一种。而谎言去尽之谓纯,所以作为纯文学的最重要表现手段的现实主义,必须去尽政治谎言、道德谎言、商业谎言、维护权贵阶级谎言、愚民谎言等。

纯文学化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6

1. 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塞》两部分,各有24卷,均以特洛依战争为背景。《伊利亚特》写战争本身,描写阿喀琉斯的愤怒及战争最后51天内发生的事件;《奥德塞》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在战争结束后回返家乡的经历。荷马史诗的主题是歌颂希腊全民族的光荣史迹,赞美勇敢、正义、无私、勤劳等善良品德,讴歌克服一切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肯定人与生活的价值。荷马史诗充满了浓厚的宿命论思想,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成为神与神之间斗争的缩影。荷马史诗塑造了一系列的英雄人物,结构巧妙,布局完整,比喻丰富。它不仅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优秀作品,也是研究希腊早期社会的重要文献。

2. 《工作与时日》

古希腊流传下来的第一首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诗作,作者是赫希俄德,较详细地记载了古希腊时期的种种宗教祭日赫从事不同工作时的黄道吉日。诗人最后总结说,在不朽的众神面前,聪明人的工作是无可指责的,因为他懂得吉兆,所以能够避免犯罪。该作具有史诗的体裁,但实际上可以说一部道德格言集和农业历书。风格清新自然,平易简洁。

3. 《伊索寓言》

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古希腊的被释奴隶伊索所作。共收集了三四百个小故事,这些小故事通过描写动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成为下层平民的斗争经验和生活教训的总结。寓言作者谴责社会上人压迫人的现象,号召受欺负的人团结起来与恶人进行斗争。

4. 《俄狄浦斯王》

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悲剧从传说故事将近结尾的地方写起,当时俄狄浦斯已是忒拜国王,时值瘟疫流行,按照神示,只有追查出杀死先王的凶手,才能免除瘟疫,挽救忒拜城。全剧以此为起点,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展示了悲剧主人公的思想性格。当 俄狄浦斯查明凶手就是自己时,他刺瞎双眼,自愿放逐。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这样一个英雄却受着命运的捉弄,这样,索福克勒斯对命运的合理性提出了怀疑,表现了雅典自由民在社会灾难面前的斗争精神和悲愤情绪。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者希腊悲剧的成熟。索福克勒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冲突中并通过人物对比方法来塑造,因而人物的动作性强,性格比较突出。

5.骑士文学

盛行于11―12世纪的西欧,反映了骑士阶层的生活理想。最早的骑士来自中小领主,它们替大封建主打仗,获得了土地和其他报酬,成为小封建主。因此,他们在思想上是支持封建等级制的。骑士逐渐形成一个阶级,。在接触了东方生活和文化之后,骑士精神逐渐形成。在骑士精神中,爱情占主要地位,表现为对贵妇人的爱慕和崇拜,为她们服务,为爱情冒险,以此作为骑士的最高荣誉。不少骑士表现出锄强扶弱的一面,有时也为宗教信仰去冒险。但他们往往不顾基督教的禁欲主义,要求文化和生活享受,并把东方文明带回到当时仍处在相对落后状态的西欧各国。法国是骑士文学最兴盛的地方。主要体裁有抒情诗和叙事诗(诗体传奇)。骑士抒情诗的中心地是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作者主要是封建主和骑士,也有少数是社会下层出身的人。法国北方骑士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骑士叙事诗。骑士文学也表现出一定的反封建精神。

6.城市文学

在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于10―11世纪的欧洲。它与教会文学不同,在内容上现实性极强,在风格上也生动活泼,主要使用讽刺手法。城市文学的出现,对于中世纪文化的发展有重大意义。在文学样式上,城市文学也有新的创造,产生了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等新型体裁。作者主要是城市里的街头说唱者。作品取材于现实生活,表现市民阶级的机智和狡猾,讽刺专横的贵族、贪婪的教士和凶暴的骑士。代表作品有《列那狐传奇》等。

7.文艺复兴

是14―16世纪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复兴并非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简单复兴,而是人们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得到启发,重新发现了人的`崇高价值,认识到人有无限的潜力和追求个人幸福的权利。这一觉醒使人摆脱了中世纪封建主义和教会的精神桎梗使文学、意识、宗教、哲学、科学、政治等领域发生了深刻变革。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和现代社会的诞生。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使人文主义。这个运动具有明显的思想解放性质。其“解放”的意义,在于它开始否定和反对中世纪的“以上帝为中心”的神学政治文化和宗教政治制度,这种文化以经院神学与哲学为理论核心,以对上帝的膜拜和对教会权力的绝对服从为根本的伦理和政治信条。在文艺复兴运动中,人们力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找反对教会专制和腐败的思想武器,而开始强调,人作为个人应该具有自己独立的“世俗生活”的自由。表现在对待宗教的问题上,就是人们开始把宗教信仰问题和对教会的服从问题加以区分。

8.人文主义

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人文主义”一词在古代世界或文艺复兴时期都没有出现,到了18一个德国教育家F. J. 尼特哈麦在一次关于古代经典在中等教育中的地位的论辩中,最初用德文humanismus杜撰出来,后来有乔治・伏伊格特于1859年出版的一部著作中首先用于文艺复兴,书名是《古代经典的复活》,又名《人文主义的第一个世纪》。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教会以神为宇宙的中心,而人文主义则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来对抗它。这一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用人性反对神性;第二,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第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第四,用户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

9.七星诗社

指16世纪中期在法国由7个出身贵族的人文主义作家组成的一个文学团体。彼埃尔・德・龙沙和杜贝莱是其中的领袖人物,由杜贝莱执笔的《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1549年)是七星诗社的宣言书。七星诗社在两方面对法国文学作出了贡献:第一,为法兰西语言的丰富和纯洁作出了贡献;第二,在诗歌理论方面,提出要创造法兰西自己的大型史诗和能语希腊罗马文学比美的民族文学,在诗歌风格上,提倡自然朴实,反对矫揉造作,要求韵律和谐响亮而富有变化。大力提倡亚历山大诗体,认为它最能代表法国诗歌的特色。

10.流浪汉小说

最初出现在16世纪中期的西班牙。反摩尔人的斗争结束后,西班牙逐渐趋于统一,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王权的鼓励下繁荣起来,城市开始发达,一种描写城市下层人民生活的新文学体裁――流浪汉小说便应运而生。流浪汉小说的主人公一般都是社会的不幸儿、失业者。作品常以他们的流朗为线索,用第一人称叙述主人公的经历,把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广阔的社会环境交织在一起,用下层人物的眼光去观察、评价和嘲讽各种社会现象。每一部流浪汉小说都是一幅生动幽默的社会风俗画。

11.大学才子派

在伊丽莎白时期戏剧的发展过程中,一群以“大学才子”闻名于世的剧作家颇多建树。这些剧作家大都在牛津或剑桥受过教育,然后从事在当时被视为并不十分光彩的戏剧行业。他们将各种影响融为一体,其中包括古罗马戏剧以及模仿古罗马戏剧的学院剧、中世纪的道德剧、当代的意大利与法国戏剧,从而创作出结构严谨、情节生动、诗意盎然的据作、他们对于戏剧形式的发展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创造出复仇悲剧、浪漫喜剧和历史剧等多种戏剧形式。这些剧作家包括托马斯・洛奇、约翰・黎里、乔治・皮尔、克利斯托弗?马洛、托马斯?基德等。

12.莎士比亚化

这是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1859年4月19日于伦敦)的一封信中所提出来的概念,这个概念是针对拉萨尔(他于1858年初写成五幕历史悲剧《弗;安茨?冯?济金根》,剧本以济金根为主人公,描写了他叛乱的经过。拉萨尔否定了马恩的唯物历史观,把骑士叛乱说成是代表全民利益的革命运动,把济金根说成是全民的领袖,目的就是要肯定反动的王朝兼并战争,肯定普鲁士王朝对统一运动的领导,反对独立的工农运动。此作品在艺术上属于唯心主义美学的范畴。)艺术创作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提出来的,马克思要拉萨尔莎士比亚化,借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创作经验,是为了帮助他克服错误,并不是说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没有局限性,更不是把它当作艺术创作的最高准则。所谓莎士比亚化,就是借鉴莎士比亚的创作经验,包括:第一,真实地揭示现实的某些本质方面。第二,较广泛地反映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恩格斯在1859年5月18日写给拉萨尔的信中,批评拉萨尔的描写局限于官方小圈子时,肯定了福斯塔夫式的背景,希望他也能像莎士比亚一样,“介绍那时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第三,在人物塑造上,坚持个性化,反对类型化。第四,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这四个部分概括起来就是恩格斯为了批评拉萨尔为了席勒、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的那个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所以,所谓莎士比亚化,也可以理解为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

13.“福斯塔夫式的人物”和“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7

与此同时, 随着国内的电子商务环境越来越成熟, 网上购物已经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 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47.9%。网民规模的继续壮大和电子商务的普及为网上购物培育了大批潜在消费者。有关网上购物的研究, 已有学者通常研究的主体集中在用户的采纳和持续使用行为。从社会互动视角分析网上购物或电子商务的文章并不多见, 而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 本文借助社会互动理论, 将从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两个方面对网上购物的理论研究进行分析, 并对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未来的研究进行展望。

一.理论背景与概念提出

1、六度分隔理论

社会网络是人的集合, 集合中的每个人有自己所熟悉的人, 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社会网络的概念最早是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R·布朗对结构的关注中提出来的。布朗所探讨的网络概念聚焦于文化是如何规定有界群体 (如部落、乡村等) 内部成员的行为, 他的研究比较简单, 实际的人际交往行为却要复杂得多。较成熟的社会网络的定义是Wellman于1988年提出的“社会网络是由某些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构成的相对稳定的系统”, 即把“网络”视为是联结行动者 (actor) 的一系列社会联系 (social ties) 或社会关系 (social relations) , 它们相对稳定的模式构成社会结构 (social structure) 。随着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 社会网络的概念已超越了人际关系的范畴, 网络的行动者 (actor) 既可以是个人, 也可以是集合单位, 如家庭、部门、组织。

“六度分隔理论”被学术界公认为是社会化网路服务 (Social Network Services, SNS) 的理论基础。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Milgram对社会网络的结构进行了实证研究, 他于1967年利用传统邮政系统做了一个简单的投递信件实验, 得出结论: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 也即,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这就是著名的“六度分隔”理论。时隔近40年,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Duncan Watts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e-mail进行试验, 实验结果出乎大家的意料, 两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并没有因为使用更先进的e-mail系统而缩短, 平均间隔还是六, 这个研究也就验证了“六度分隔理论”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实用性。

2、社会网络的三大理论

社会网络理论包含三大核心理论, 强联结与弱联结理论、社会资本理论以及结构洞理论。

强联结与弱联结理论:社会网络的节点依赖联结产生联系, 联结是网络分析的最基本分析单位。1973年Granovetter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最先提出联结强度的概念。他将联结分为强弱联结两种 (Strong Tie, Weak Tie) , 从互动的频率、感情力量、亲密程度和互惠交换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 强联结和弱联结在信息的传递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强联结包含着信任、合作及稳定, 且较容易获得, 能传递高质量、复杂或隐性的信息。而弱联结是群体之间发生的, 跨越了不同的信息源, 能将其他群体的信息、资源带给本不属于该群体的某个体, 对群体间的信息传递有一定影响。

社会资本理论: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首先提出的“社会资本”概念。其后, 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社会团体和社会关系网之中。个人参加的社会团体越多, 其社会资本越雄厚;个人的社会网络规模越大、异质性越强, 其社会资本越丰富;社会资本越多, 摄取资源的能力越强, 从而就更有利于信息的传递。不仅个人具有社会资本, 企业也有“企业社会资本”, 通过联结摄取稀缺资源的能力就是企业的社会资本。由于社会资本代表了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关系, 因此, 在一个网络中, 一个组织或个体的社会资本数量决定了其在网络结构中的地位。

结构洞理论:美国学者Burt在1992年提出了结构洞的概念。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其社会网络均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主体都发生联系, 不存在关系间断现象, 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这种形式只有在小群体中才会存在。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 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 无直接联系或关系中断的现象, 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 因而称作“结构洞”。

目前掌握的关于社会网络的知识, 例如结构、动态演化、网络中个体的行为等方面的知识都处在一个初级阶段。而且, 对于网络的研究也面临重重挑战, 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网络中动态演化, 空间位置、以及信息扩散;

第二, 分析大型网络以及将它们模型化;

第三, 网络的规划设计与综合;

第四, 更好地测度网络的结构;

第五, 网络的严谨性和安全性;

3、社会商务

3.1 社会商务的发展。

作为一种新兴事物, 社会商务近年来已经应用广泛。以微博和社交网站为代表的社会化网络服务正在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它们带来的最大改变就是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延伸至网络空间中。虽然关于社会商务最早的应用可以追溯至上世纪90年代Amazon引入的的评分与评论系统, 但是社会商务这一名词是由Yahoo于2005年提出的, Yahoo指出人们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浏览他人分享购物经历中得到建议, 从而帮助自己找到合适的物品和服务, 并最终决定购买它们。社会商务的蓬勃发展是受到近年来社会技术发展的促进, 社会商务也可以看做是社会媒介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3.2 社会商务的两种模式。

在实践中, 社会媒介与电子商务的结合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为社交平台添加商业属性, 从而引导个体在他们经常互动的平台上进行购物;第二种是为传统的电子商务网站添加社会化应用, 旨在帮助促进人们在该购物网站上的关系。

3.3 社会商务的定义。

关于社会商务, 学术界的普遍解是社会性技术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但是社会商务的真正含义并不局限于简单地将这二者拼凑, 定义社会商务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社会商务尤其自身的特点:第一, 社会商务网站销售的通常是诸如餐厅、咖啡屋提供的服务性产品, 而其它电子商务网站通常销售的是耐用性产品。第二, 没有提前提醒, 社会商务网站经常对某一产品只促销一天, 称为“每天限时交易”;第三, 作为促销的一种手段, 社会商务网站上产品折扣力度较大, 通常会有超过50%的折扣价格;第四, 由于社会化网络服务的出现, 社会商务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使得顾客可以进行团购。

根据社会商务的两种模式, 并结合社会商务的自身特点, 本文将社会商务定义为, 利用诸如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等社会性技术, 通过社交互动、用户自生成的内容等加强顾客与卖家间的关系、丰富用户对产品的视听感受, 并最终提升购物体验的一种新型商务模式。社会商务不仅是电子商务的一部分, 而且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新机制。

二.研究电子商务的新视角——社会网络视角

我们生活在数字时代,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 数字设备与我们的现实世界已经无法完全分割开来。由于社会媒介以及数字设备, 我们正在被相互连接在一起。而那些数字设备也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从社会网络到基于位置的移动应用, 我们的数字设备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个人正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来经营他们的公司业务。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人们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络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据CNNIC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数据显示, 2013-2014年中国网民经常使用的互联网络应用中, 其中使用率增长幅度最快的分别是博客、团购、旅行预订和网络购物, 它们全年的增长率分别是博客 (24.2%) 、团购和旅行预订 (22.7%) 和网络购物 (19.7%) 。截至2014年12月, 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 较2013年底, 增长率为19.7%;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这些数据显示, 网络零售这一新的经济模式给整个行业带来了一种新的力量, 并且凭借自身的独特的优势, 正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技术, 尤其是“社会媒介”大大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使得人与人之间有更加密切的沟通。人们之间形成了密集的关系网络, 这种急剧增长的社会网络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说出自己观点的平台。随之产生的就是大量信息的出现, 数字信息正在以每年10倍的速度增长着。现如今, 许多公司都拥有大量的数据信息, 但是它们无法就如何有效使用这些信息而做出决策, 这就使得公司正在探索使用一种新的方式来为顾客提供服务。重要的是传统的实体商店正在向网上在线的商业服务靠拢, 未来的商业将是真实服务与虚拟业务的结合。由于顾客能够方便地从网上获取产品或服务的信息, 公司和企业将面临的另一个转变是将自己的业务更加公开化和透明化。同时, 也有一些第三方公司很乐意来帮助这些公司来管理这些复杂的数据。

信息技术的变革推进了社会网络的出现, 社会网络就是由个人或组织之间形成的相互依赖的关系组成的一个结构, 例如人们之间的友谊、作家联盟、工作中的协作关系等。基于现实世界的社交网络应用的例子包括Myspace.com, Facebook, Orkut等。在这类社交网站上, 用户可以自由展示自己对某一事物的喜好和态度, 而企业对这一特性加以利用以后, 可以成为企业推广新产品的一个新途径。例如, 当一个人购买一件产品时, 他通常都愿意听从周围的朋友或熟人都有哪些建议, 这就是身处社会网络中的个体无法避免的, 因为个人所做的决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近邻个体行为或评论的影响, 理解并利用这些关系, 可以为企业推广新产品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社会商务正在迅速发展, 在线的商铺能够将网上在线市场中的店铺相互连接。社会商务的市场具有以下特点: (1) 卖家由个人代替了企业; (2) 卖家作为个人, 管理和分类在线商店的产品; (3) 卖家能够创造他与其它商铺的超链接; (4) 卖家的激励是基于他销售所得的利润。

网上零售是企业或个体单位指借助B2C网站或C2C平台向个人或家庭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销售行为。网络零售包括所有针对终端顾客的电子商务活动, 这里的顾客主要指普通的个人或普通的家庭, 并不包括生产性顾客。所以说网络零售的主要模式是B2C或C2C, 而不是B2B。网上零售业相比传统零售业具有以下的特点: (1) 跨时空, (2) 全方位展示产品或服务, (3) 低成本, (4) 信息的实效性强, (5) 与顾客关系密切并深入了解用户等。

本文之所以选择社会网络视角来研究电子商务是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 在虚拟环境中, 买卖双方主要通过交易平台进行互动, 利用即时聊天工具、e-mail、电话等方式进行沟通, 这与传统面对面的生意网络明显不同;

(2) 网络越来越显示出社会性的特点, 买卖双方不但在网上交易, 还花大量的时间在网上聊天、交友、交流信息、增加感情和信任, 形成所谓的虚拟社会网络, 其中可以动员的资源被称为在线社会资本。

三.社会商务中存在的社会互动

购物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行为, 因此购物的过程当中顾客有意无意地会与周围的个体产生互动。顾客在做出购买决策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与他有社会交往的个体的影响, 而传统的电子商务关注的更多的是最大化效益以及顾客与电商系统之间的互动。仅仅关注人-机互动是不够的, 尤其是随着社会性技术的发展, 为在线购买的过程引入了社会性的一面, 这使得网上购物成为一种社会体验。通过嵌入社交应用, 使得传统电子商务网站为顾客搭建了一个与他人或其好友联系更加紧密的平台。顾客可以在这样的平台上获取社会知识或经验, 从而支持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购物目标并最终做出更加准确和理性的购买决策。因此, 社会商务中更应该关注人-人互动。

根据已有研究, 在线的社会互动可以分为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是指顾客对产品或卖家积极或消极的观点, 也叫做在线评论或口碑营销。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是指观察性学习行为, 即顾客是基于观察其他人的购买行为而做出购买决策的。进一步来说, 当顾客对某一产品掌握的信息有限时, 如果身边的好友也在某一店铺购买了该产品, 则顾客也会对该店铺出售的产品质量更有信心, 从而对该店家也更加信任。因此, 学者们更多的是从信任的角度来研究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的。

1、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

由于在线环境中, 许多顾客在购物之前大都会搜索其它消费者对产品的观点和推荐, 以确定产品的质量而减少对该产品的不确定性。因此, 在线评论是市场营销与信息系统领域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问题, 在对新产品的推广的市场营销研究中, 有三个主要的假设: (1) 顾客之间的关系影响着顾客的决策; (2) 一些顾客的观点尤其影响其它人的观点; (3) 企业有能力识别并找到那些具有影响力的节点;

顾客在购物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关系, 这其中他们的评价会对产品的销售产生重大影响, 也就是口碑效应。所谓的网络口碑是指消费者通过论坛、博客、播客等网络渠道, 与其他人分享关于某公司、产品或服务的评价信息。这些讨论的传播直接影响到当事公司、产品、服务的美誉度, 即网络口碑。为维护网络口碑, 有公司开始尝试参与到网络社区中, 和消费者共享发言权, 拥有自己的声音。

口碑营销是企业在买方市场条件下, 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进行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口碑设计, 使得非生产人员 (如消费者、经销商等) 通过向别人介绍这些产品而促进产品销量增加的一种营销活动方式。从实践的角度讲, 一般的促销是自上而下、“一对多”的传播, 而口碑营销强调和注重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多对多”的传播。

互联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口碑营销的传播状况, 使它从传统的人与人面对面的语言、动作交流, 转变为今天的Mail、BBS、Blog等网络传播形式的交流。网民能自由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产品信息的看法、使用产品和享受服务的体验, 然后互联网上看到这些信息的用户群体进行进一步的传播, 这样每个网民作为信息源的影响力被几倍甚至几十倍地迅速放大。因此, 消费者是否会采纳在线评论, 以及采纳在线评论后对其购买行为有何影响也是重要的研究问题。

在关于网络口碑的实证研究中, 主要考查了买家评价能否及在多大程度上提高卖家的销售绩效, Chevalier和Mayzlin通过对Amazon、Barnes与Noble两个在线书店的研究发现, 用户对于书籍的打分越高, 其销量也越大。Pavlou和Dimoka发现, 用户的文字评价有助于增加买家对卖家的信任, 从而提高商品的溢价水平 (price premium) 。Duan等研究了网络口碑的两种效应:知悉效应 (awareness effects) 和劝说效应 (persuasive effects) 。前者令更多的消费者了解商家及其产品, 后者使得消费者对于商家的积极评价传播到更加广泛的消费群体之中。在对电影票房的研究中, Duan等发现, 用户评价好坏对于电影票的购买并没有显著影响, 但是用户评价的数量对于票房收入则有显著的正向作用, 从而支持了知悉效应 (而非劝说效应) 对票房有显著影响的假设。

2、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

信任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网络信任不仅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在传统电子商务中应用社会性技术使得在线购物环境更加接近于现实中的实体购物环境。在线的购买者可以在虚拟社区中通过观察其它购买者的行为并与他们交流来获取更多的产品信息, 以支持他们的购买决策。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信任则是影响顾客是否购买的重要因素。

声誉和信任在因特网商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研究表明, 信任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 对买卖双方都是有利的。信任有不同的类型, 可以分为基于知识的信任、基于制度的信任、基于计算的信任等不同的维度。基于制度的信任 (institution-based trust) , 它是指消费者对于交易平台环境的信任程度, 是个人通过对于网站外观的观察或者与网站的接触, 对于网站本身质量、规模、安全性等方面产生的感知。具体到网上购物平台, 基于制度的信任主要体现在结构保障 (structural assurance) 方面, 比如合约、规章、担保书、法律等, 从而产生有利结果的信念。例如, 人们认为法律和因特网上所采用的加密等安全手段一般情况下以保护他们免遭隐私泄漏、信用卡欺诈等风险。电子商务平台特有的结构保障信任包括网站的商家实名认证、消费者保障计划、安全的支付保障体系、对不良商家的惩罚机制等。

传统的交易市场中, 参与交易的人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来提升相互之间的信任: (1) 通过互相之间的交往来促进一个长期的关系, 以增加未来业务合作的可能性; (2) 个人之间的信任通过口碑来传递到第三方。对于在线的商业交易, 为了提高交易者的信息的可靠性, 许多平台, 包括Amazon、e Bay、Yahoo等都构建了在线的声誉机制, 被称为反馈系统。这类反馈提供了传统市场中可得到的口碑效应。实际上, 在线的反馈机制要优于传统的口碑机制。原因是, 在线的信息获取不需要人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就可以方便的获取。而且在线的反馈更有利于收集更多顾客的意见, 更具有参照价值。区分传统和在线的声誉网络的关键点是注意到它们当中存在的相互关系是不同的。传统市场更依赖于直接的相互关系:“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你之前的行为值得我信任”, 而在线市场更加依赖于间接的相互关系:“我之所以信任你是因为从别人那里得知你值得信任”。

3.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研究展望

社会化网络服务, 尤其是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的风靡, 为电子商务的买家与卖家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搭建起一个新的平台, 也催生出电子商务的新模式——社会商务。学者们对社会商务的研究视角也有所扩展, 从关注电子商务的技术指标逐渐转向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交互视角。未来研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

第一, 社会互动视角社会商务理论的完善。在社会商务关于人-人互动中, 多以买家与卖家或者买家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为主体, 研究卖家与卖家之间关系的文章较少。利用好关系网可以为卖家产生一定的经济价值, 总的来说, 卖家之间的关系在经济价值的创造中扮演者一个重要的角色, 卖家可以利用这一关系来提升他们的绩效。因此, 未来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卖家与卖家之间是否存在协同关系, 这种协同关系是否会促进网商的经济效益, 这种协同关系又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这些均会对促进社会商务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第二, 社会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目前学者们普遍认为, 社会商务的盈利模式就是电子商务与社交媒介结合, 但是这种盈利模式相对单一, 不足以维持社会商务的持续发展, 未来的研究可以利用案例研究分析对比中外著名社会商务网站的盈利模式和手段, 通过分析研究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社会商务盈利模式与框架。

第三, 移动化的社会商务研究。传统的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高速成长期, 当前主要的电子商务厂商都已将重点转向移动互联网领域。截止至2014年12月, 手机网购使用率已经达到42.4%, 各大电子商务网站的移动类交易APP也不断涌现, 未来对移动社会商务的研究将是一个焦点。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使得传统电子商务中的一些理论和模型的适用性有待于验证。同时, 对移动社会商务网站来说, 又有那些特殊因素会影响它的盈利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摘要:传统电子商务受到社交媒介和社交网站这类社会技术的启发, 催生了基于社会网络的网上购物。社会化电子商务是传统电子商务衍生出的一种新的盈利模式, 它克服了传统电子商务用户流量不足、用户信任度低等缺陷。本文主要从社会网络视角研究传统电子商务, 并着重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入手, 分别从基于观点的社会互动和基于行为的社会互动两个层面分析有关社会商务的研究。最后, 指出理论研究尚未完善的地方以及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网络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8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六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国天文学会第九届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于2013年10月25—27日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科技名词委审定与研究室主任邬江,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赵永恒、卞毓麟、李竞等专家参加了会议。会上,大家为历经10载终于面世的《海峡两岸天文学名词》举行了简朴的首发式。余恒、崔辰州汇报了自第二次会议以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大家深入讨论了《天文学名词(第三版)》工作小组任务分工、选词、定义编写、工作时间表等重要事项。大家集体就王玉民委员就数据库中现有的古代亮星名词提出的修改意见和通过网络征集的一批词条进行了讨论和审定。2013年恰逢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30周年,李竞在会议总结阶段回忆了30年来的光辉历程。会议决定:二十四节气英文译法以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为准,建议全国名词委通知新华社等相关部门;“Hubble Legacy Archive”等处出现的“legacy”译为“遗珍”。会议还确定了《天文学名词(第三版)》下一步工作的时间节点:2014年2月25日前完成选词汇总,2014年4月30日前完成学科平衡,2014年9月30日前完成70%的名词定义。

上一篇:质量目标实现方案下一篇:【热门】尊老敬老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