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危害及防护

2025-0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精选8篇)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 篇1

1.职业危害 1.1粉尘危害

粉尘是翻新胎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 之一,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清洗、打磨等岗位中都有大量的粉尘飞扬。从粉尘组分来看,翻新胎行业的粉尘成分较简单,主要为打磨形成的橡胶粉。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比较大,不仅对上呼吸道有影响,且能引起矽肺、炭黑尘肺、滑石尘肺等疾病,是危害工人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还能与其他有害因素联合作用危害人体,例如由于粉尘粒径小,在空气中能长期滞留,吸附空气中水蒸汽和各种有害气体而形成烟尘、飘尘,它们含有多种重金属及其氧 化物,在其氧化作用下,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转化为相应的酸。这些飘尘会引起呼吸道和肺部疾病。再例如,粉尘联合吸烟这一危害因素将会大大提高肺癌的发病率 1.2有机化合物

翻新胎行业接触的有机化合物主要为溶剂和原材料橡胶。溶剂主要是汽油,在半成品或成品干燥过程中产生溶剂挥发气而使工人受到伤害。按照国标,生产车间空气中溶剂的控制标准(m s/ m):苯和甲苯 < 4 0、二 甲苯 <1 0 0、汽油 <3 5 0。另外,硫化过程中产生的微量硫化氢也会对人体有一定程度的毒害。1.3 噪声

翻新胎加工过程中,由于机械摩擦、振动、撞击所 产生的噪声,使长期处于高噪声环境中操作的工人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例如导致耳聋、高血压、中枢神经受损等。按照国家标准G B J 8 7— 8 5 《 工业企业厂区各类地点噪声标准》规定,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工人每天连续接触噪声 8 h)噪声限制值 <9 0 d B。经过实测,橡胶厂多数工段在 8 0 d B上下,少数工段则超过9 0 d B[ 7]。另外,翻新胎加工生产过程中诸如高温、振动等,也是不容忽视的危害因素。

2.常见职业病情况

目前在国内的研究发现,该行业尘肺病以尘肺为主。2.1 尘肺

在翻新胎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橡胶粉尘比重小、颗粒小,很容易悬浮于车间空气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网织阴影和肺纹理增 多、增粗并伴有呼吸系统疾病,自觉症状有咳嗽、咳痰、鼻腔干燥等;有尘肺发病的潜在危险。

尘肺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其次是胸痛、气短。X线特征以不规则形小阴影改变为主,类圆形阴影致密度较低,边缘欠清晰锐利;炭黑尘肺的大结节多见于肺上叶,可能是这些部位的活动度比下叶要小,使已到达肺泡的粉尘不易咳出之故。2.2其他疾病

橡胶制品生产对作业人员健康的影响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因素长期综合作用,对机体具有多方面的影响。除橡胶粉尘影响外,还存在潜在的有机溶剂慢性危害。

尘肺病目前主要提倡早期预防和对因治疗为主,晚期则以综合治疗为原则,即在营养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依据病人的病情进行肺灌洗,使用抗纤维化、减轻或控制非特异性炎性反应、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免疫力、抗脂质过氧化等药物。结合肺部理疗、雾化吸入治疗以及对症支持疗法等综合治疗措施。同时加强预防和治疗肺气肿、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及肺结核、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并发症。因目前对尘肺病的治疗尚无突破性的进展,故尘肺病防治的根本措施在于预防。

3.橡胶行业职业病预防措施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础较薄弱。但我厂高度关注工业卫生问题。有以下几点预防措施 : 3.1阻断接触途径

橡胶制品加工厂要与时俱进,用新技术、新工艺。积极进行工艺改造,如密闭硫化、自动称量、粉料造粒等,从根本上杜绝或减少生产性有害因素的接触机会。如对粉尘的控制方面,在打磨岗位加设吸风罩,确保能将生产中产生的粉尘吸入罩内,以保证有效的除尘效果; 给接触粉尘的作业人员及时、定期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并要求工人及时、正确佩戴,做好个人防护;对生产设备及防护设施应定期检查,维修保养,保证生产车间吸风排毒装置、通风设施的正常运转,并达到良好的吸风排毒、通风效果,将作业场所空气中有毒物质的浓度控制到最低限度。消除尘肺的最好途径是控制病因,通过改进工艺流程和采取除尘措施,消除污染源,阻断接触途径,是防止尘肺发生的关键。3.2加强职业健康教育

一方面是教育职工,只有广大职工真正理解了工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了解职业危害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尤其是慢性危害的可怕后果,掌握了个体预防的知识和方法,主动参与和执行各项预防规定,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目的。另一方面,企业的工业卫生专业人员和医务人员亟需提高专业水平,扩大知识面,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预防措施和整改建议,能识别和治疗职业有关疾病,保证健康监护工作的开展。经过对该企业工人进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及职业卫生安全、健康知识教育与培训等措施干预,提高健康行为形成率、职工综合素质等。3.3开展健康监护工作

健康监护的目的在于控制和减少暴露人数,早期识别和检出职业危害的亚临床改变及患有就业和上岗禁忌证者;早期检出职业病患者。健康监护主要运用在作业场所劳动卫生监测和职业性健康检查两方面。在卫生监测方面,要根据监测和检查结果,经常开展劳动卫生监督检查,尽早发现和杜绝严重职业危害,防止和减少橡胶加工工作对工人的危害,保护橡胶制品加工工人的身体健康。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和防护建议或方案,采取不同防护措施。如对危害较重的岗位工人或接触致癌物质的工人,除加强个体防护外,考虑实行定期脱岗休养或采取轮岗制,对生育期职工尤其要防止生殖功能和子代危害,加强女工保护和毒物登记工作。在职业性体检方面,根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为从事有职业危害的劳动者建立起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详细记录劳动者的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和职业病诊疗等有关个人健康资料; 在有职业危害的场所进行作业时,应对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健康检查,随后定期进行检查,工作结束后还应进行离岗职业健康检查。对流动和临时作业工人要建立健康档案,实行健康跟踪管理,医学检查时,在查体中发现的患者均应及早诊断和治疗,尤其是职业病和与职业有关疾病,定期复查、迫访,详细记录存档。橡胶行业是职业危害较严重的行业之一,危害因素较多,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也较大,是职业病预防工作的重点之一,只有采取以上综合预防措施,才能降低工人患职业病的可能性。4.结语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 篇2

主要危害

电焊作业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很多, 一般可分为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两大类。前者有高温电弧光产生的紫外线、红外线等。后者为电焊气溶胶的各种成分, 固态有各种金属铁、锰、铝、铬、铅、镍, 放射性元素等, 气相部分有氧化锰、氟化氢、氮氧化物等气体。

电弧光辐射

焊接产生的电弧光有紫外线等。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 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 引起角膜结膜炎 (电光性眼炎) 和皮肤胆红斑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眼痛、羞明、流泪、眼睑红肿痉挛, 受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可出现界限明显的水肿性红斑, 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渗出液和浮肿, 并有明显的烧灼感。

电焊烟尘

电焊烟尘是金属及非金属物质在过热条件下产生的高温蒸气。烟尘颗粒小, 极易吸入肺中。长期吸入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 即电焊工尘肺, 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热等并发症。

有毒气体

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 焊接电弧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 如臭氧、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氟化氢等。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 它极易与人体中运输氧的血红蛋白相结合, 而且极难分离, 因而, 当大量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以后, 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 使人体输送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 造成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

氮氧化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其中常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 有特殊臭味, 当被人吸入时, 经过上呼吸道进入肺泡内, 逐渐与水起作用, 形成硝酸及亚硝酸, 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 引起肺水肿。

臭氧:是一种无色、有特殊刺激性气味有害气体。它对呼吸道黏膜及肺有强烈的剌激作用。手工电弧焊产生的臭氧一般低于国家的卫生标准, 但通风条件不好的条件下进行氩弧焊时, 浓度相当高, 长期吸入低浓度臭氧, 可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等疾病。

氟化氢:无色的腐蚀性气体, 毒性剧烈。可由呼吸系统和皮肤吸收, 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炎, 同时能对全身产生毒性作用。

电焊作业对工人健康的损害概括起来包括:焊工尘肺及肺功能的影响, 锰中毒、电焊烟热,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对眼及皮肤的影响, 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对体内酶和抗体水平的影响, 对内脏的影响, 对体内微量元素的影响。

如何防护

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种类多, 危害大。因此, 为了降低、控制和消除电焊作业的职业危害, 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提高焊接技术, 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使人与作业环境隔离, 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 减少封闭结构施工, 对容器类产品采用单面焊, 改善坡口设计等, 以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 减少电焊烟尘污染;同时改进焊条材料, 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 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其中机械通风的除尘, 排毒效果较好, 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场所, 封闭或半封闭结构焊接时, 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值得注意的是, 许多手工电弧焊场所, 特别在夏天使用风扇直接吹散烟尘通风, 会造成烟尘弥漫整个车间, 危害更大。

加强个人防护

加强个人防护, 可以有效地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焊接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防护服、绝缘鞋等, 若在封闭或半封闭机构内工作时, 还需佩戴使用送风面罩。

强化宣传教育及现场跟踪监测

对电焊作业人员应进行必要的职业安全卫生知识教育, 提高其职业卫生意识, 降低职业病发病率。同时, 还应对焊接作业场所的尘毒危害进行定期监测, 对作业人员定期进行体检, 以便及时发现问题, 预防和控制职业病。

案例

患者, 男, 47岁, 某公司电焊工, 从事金属容器电焊作业19年 (1980—1999年) 。主要从事金属容器高温切割, 现场空气测定氧化锰为0.3 mg/m3, 出现头晕, 失眠, 记忆力减退, 多汗, 双下肢无力、沉重感, 视物模糊, 以左眼为甚, 在医院诊断为双眼白内障, 视力下降, 于2002年8月19日进行双眼白内障超声乳化术, 术后视力恢复。既往无脑外伤、眼外伤、色素膜炎及糖尿病史, 曾发生3次电光性眼炎。体格检查:T 365℃, P80次/min, R 20次/min, BP110/80mm Hg, 心、肺、肝、脾未见异常;颅神经 (-) , 肌力5级, 双上肢肌张力增高, 单足站立不稳, 手、眼睑、舌震颤等。

电焊作业中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3

一、电焊作业中的主要危害

1 金属烟尘的危害 电焊烟尘的成分因使用焊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焊条由焊芯和药皮组成。焊芯除含有大量的铁外,还有碳、锰、硅、铬、镍、硫和磷等:药皮内材料主要由大理石、荧石、金红石、纯成、水玻璃、锰铁等组成。焊接时,电弧放电产生4000℃~6000℃高温,在熔化焊条和焊件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烟尘,其成分主要为氧化铁(主要以三氧化二铁为主,占36%~76%)、氧化锰、二氧化硅、硅酸盐、氟化物、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等。烟尘粒弥漫于作业环境中,极易被吸入肺内。长期吸入则会造成肺组织纤维性病变,即称为电焊工尘肺,而且常伴随锰中毒、氟中毒和金属烟雾热等并发病。电焊工尘肺发病缓慢,主要表现为胸闷、胸痛、气短、咳嗽、咳痰等呼吸系统症状,并伴有头痛、全身无力等病症,但很轻微,一般不影响工作。早期肺功能损害不明显,晚期肺功能可有障碍,当合并有肺部感染时症状和体征趋于明显。发病工龄多在7~23年,平均约20年。X线胸片表现:早期以不规则小阴影为主,以两中、下肺区为多。间有类圆形小阴影,且有分布广、密度低的特点;有的则以类圆形小阴影为主,且密集度高,个别病例晚期可见块状大阴影。肺门一般不增大,很少有胸膜粘连和肺气肿。脱离作业后,少有进展。

2 有毒气体的危害在焊接电弧所产生的高温和强紫外线作用下,弧区周围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

(1)臭氧,为无色、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的有害气体,它对呼吸道黏膜及肺有强烈的刺激作用。短时间吸入低浓度(0.4mg/m3)的臭氧时,可引起咳嗽、咽喉干燥、胸闷、食欲减退、疲劳无力等症状,长期吸入低浓度臭氧时,则可引发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硬化等。

(2)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味、无刺激性气体,它极易与人体中运输氧的血红蛋白相结合,而且极难分离,因而,当大量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结合以后,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人体输送和利用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人体组织因缺氧而坏死。

(3)氮氧化物,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其中常接触到的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它为红褐色气体,有特殊臭味,当被人吸入时,经过上呼吸道进入肺泡内,逐渐与水起作用,形成硝酸及亚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与腐蚀作用,引起肺水肿。

3 电弧光辐射的危害 焊接产生的电弧光主要包括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红外线可致皮肤局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出现红斑反应,反复照射出现色素沉着。短波红外线及可见光经过屈光间质聚焦变成热能,导致视脉络膜灼伤。而短波红外线能被角膜吸收产生角膜的热损伤,并能透过角膜伤及虹膜。如果工龄较长,通过虹膜色素吸收红外线并转变为热能,间接损伤晶体,或由于眼前节组织,如角膜、虹膜及晶体本身都吸收红外线热能,使眼前节热量增高,促使晶体蛋白发生水解变形与凝固,导致自内障。红外线白内障的典型表现在后极部囊下皮质出现空泡变性,呈蛛网状,逐渐发展成碟状混浊,边界清楚。对早期红外线白内障工人定期随访治疗,严重影响视力时可作手术摘除。波长范围在100~400nm的电磁波称为紫外辐射,又称紫外线。物体温度达1200℃以上即可出现紫外线,随温度的增高紫外线的波长变短,强度变大。紫外线主要通过光化学作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它损伤眼睛及裸露的皮肤,引起角膜结膜炎(电光性眼炎)和皮肤胆红斑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眼痛、羞明、流泪、眼睑红肿痉挛,受紫外线照射后皮肤可出现界限明显的水肿性红斑,严重时可出现水泡、渗出液和浮肿,并有明显的烧灼感。电光性眼炎是眼科最常见的一种电磁辐射伤,其临床表现为发作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照射方向、辐射强度及照射时间。一般为6~8小时,故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

二、电焊作业职业危害的防护

1 提高焊接技术,改进焊接工艺和材料 通过提高焊接技术,使焊接操作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人与焊接环境相隔离,从根本上消除电焊作业对人体的危害。通过改进焊接工艺,如合理设计焊接容器的结构,采用单面焊、双面成型新工艺,避免焊工在通风极差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从而大大地改善焊工的作业条件;再如选用具有电焊烟尘离子荷电就地抑制技术的CO2保护电焊工艺,可使80%~90%的电焊烟尘被抑制在工作表面,实现就地净化烟尘,减少电焊烟尘污染。由于电焊产生的危害大多与焊条药皮成分有关,所以通过改进焊条材料,选择无毒或低毒的电焊条,也是降低焊接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

2 改善作业场所的通风状况 通风方式可分为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其中机械通风是依靠风机产生的压力来换气,除尘、排毒效果较好,因而在自然通风较差的室内,封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时,必须有机械通风措施。

3 加强个人防护措施 加强个人防护,可以防止焊接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粉尘的危害。作业人员必须使用相应的防护眼镜、面罩、口罩、手套,穿白色防护服、绝缘鞋,决不能穿短袖衣或卷起袖子,若在通风条件差的封闭容器内工作,还要佩戴使用有送风性能的防护头盔。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 篇4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韩志慧

作者单位:北海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 危害护士执业安全的因素有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心理性,工作环境[1]本文从心理社会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物理性危害、生物性危害等方面分析肿瘤科护士在执行医疗护理活动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 肿瘤科护士,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压力加重,环境污染及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方式,肿瘤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以死亡率统计仅次于心血管疾病而占第二位[2]。综合治疗已成为当前肿瘤治疗的主要方向,而肿瘤内科治疗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随着医学发展,各种新抗癌药增多及高新技术推广使肿瘤科护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之中。目前,护士职业防护日益受到重视。现分析肿瘤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职业危险因素

1.1 心理社会因素 肿瘤科护士面对的是各类肿瘤患者,病情各异,并有些伴有各类急慢性感染性疾病,甚至烈性传染病原携带者,这均可导致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增加;另一方面,肿瘤患者既要承受来自疾病和治疗的痛苦,还要随时面临死亡的威胁,常出现抑郁、焦虑、绝望,甚至精神崩溃现象,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和经济的窘迫常无端发脾气或不配合治疗,训斥护士;肿瘤科护士经常面对患者痛苦的表情、无助的眼神、悲伤的情绪,为晚期肿瘤患者送终等,这些不良刺激严重地影响着护士的心理健康。美国卫生界人士普遍认为:尽管护士有体谅患者、进行周到护理的满腔热情,但这种热情因某种原因被长期禁锢,以至丧失热情,护理变得表面化、机械式、出现不能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提高给予帮助现象[3]。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大多数抗肿瘤药物为细胞毒剂,在正常组织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缺乏选择[4],近年来,文献报道使用抗肿瘤药物可诱发二种癌,尤其是烷化剂的癌诱发作用和致癌作用[5],经常接触抗肿瘤药物的医务人员的体细胞染色体有较多的异常现象[6]。这对长期接触抗肿瘤药物的肿瘤科护士具有极大危害性,抗癌药物能在空气中挥发,经皮肤吸收、呼吸道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人体,造成护士白细胞减少、月经失调、自发性流产率增高、畸胎、脱发、头晕等职业危害风险。

1.3 物理性危害因素 放射治疗也是护士职业损伤危险因素之一,在治疗子宫癌行腔内放射治疗所采用的放射性核素为钴60,而释放出的γ射线,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其穿透能力很强,如果放疗护士在没有任何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放射线,会造成机体损伤,如白细胞减少、不孕、放射病、致癌、致畸等[7]。护士给病区空气消毒及配制消毒剂时,如果防护不当,紫外线会使眼睛、皮肤受损。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随着无症状病毒携带者的增多及细菌致病力传染性增强,护士受到职业危害性更大。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过程中,常接触到肿瘤病人的血液、体液,尤其是针刺伤时常有发生,通过血液、体液可能被传染多种疾病。病房环境细菌污染机会增多,易感染各种传染病,如开放性肺结核等。随着抗肿瘤治疗领域发展,生物治疗中的病毒制剂已广泛用于临床,因此增加了肿瘤科护士病毒感染的机会。防护对策

2.1 避免心理、生理疲劳 职业心态是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决定因素,管理者应充分合理调配人力资源,科学弹性排班。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能得到劳逸结合;积极营造促进护士身心健康的环境氛围,定期组织护士的福利性娱乐活动,以集体出游、KTV等生动活泼形式,使护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彼此交流、营造和谐关系,释放心理压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护理人员应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继续教育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丰富知识内涵,提高与患者沟通技巧及能力,加强自身修养,减少身心疲劳。

2.2 加强职业防护意识培训 培养护理人员树立自我防护和“慎独”意识,执行化疗的护士必须经过相关化疗防护专业培训,建立相关工作制度、措施及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学习与考核。使护理人员充分认识到职业防护的重要性,并针对性地熟练运用自身防护技能,当危害发生时能及时处理。管理者应对经常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并且同时进行轮岗制,以减少接触化疗药物的时间。

2.3 化学性危害因素防护 肿瘤科护士首先应熟悉各种细胞毒素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化学特性、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及操作防护。把接触抗癌药操作规程制成简表,挂在配药室醒目的位置,提醒护士注意。配制化疗药物操作流程是:洗手一穿一次性手术衣一戴一次性口罩、帽子一戴双层手套一打开粉剂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瓶装药物稀释后抽取时插入双针头,排除瓶内压力一配制结束。用75%酒精擦拭操作台一弃置于专用袋内集中封闭处理一洗手[8]。

2.4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2.4.1 防锐利器损伤 护理人员进行护理操作时应规范操作,割玻璃安瓿时,用纱布垫于安瓿与手指间,用力均匀;各类针头、锐利医疗废物严格按《医院废物处理条例》进行分装、集中处理。

2.4.2 参加放射治疗护士必须掌握防护知识和有关法规,经培训考核合格;进入放疗场所必须佩戴个人剂量仪,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2.5 生物危害因素防护 护理人员在治疗护理操作中,应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预防,采取相应防护措施,严格遵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对手卫生要求。定期进行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机体抵抗力。小结

肿瘤学在医学领域中新的理论、新的诊断、治疗方法和新抗肿瘤药物不断出现,护理工作范围日益扩大[9]。需肿瘤科护士不断丰富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具有高度职业危害防护意识,重视抗肿瘤药物在化疗过程中对护理人员的身体危害性,注重工作中细节,增强自我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生活中还应加强体育煅炼,增强体质,才能胜任工作,充分发挥护士在肿瘤防治工作中的的作用。

【参考文献】

职业病危害及防护 篇5

作者:林典惠黄悦珊徐桂媚

【摘要】目的分析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对策。方法对供应室工作人员工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危害因素,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对策。结果通过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有效地降低职业危害。

【关键词】消毒供应室职业危害防护对策

消毒供应室是从医院内承担各科室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进行清洗、消毒、灭菌以及无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消毒供应室的工作质量不仅影响到临床医疗质量,同时也存在对供应室工作人员自我安全的威胁,特别是工作人员在污染区进行分类、处理、洗涤过程中直接接触到病人污染在物品上的血液、体液等,如防护不当可直接传播疾病,如HBV、HCV、HIV,部份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淡薄,在操作过程中没有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其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1]。为此,本供应室通过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改善工作环境等措施,使职业防护行为得到落实。现报道如下。1供应室的职业危害因素

1.1职业暴露随着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立,目前医院将所有手术器械、医疗护理用品都回收到供应室进行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供应室人员在回收交换物品的过程中要清点数目,这些物品往往带有血液、体液等污物,其中还经常有一些针头、手术刀片、缝合针、锐利器械等,稍有不慎就有刺伤的危险,特别厩ぷ鞯幕だ砣嗽保ぷ髁看螅痔资背F扑鹞醇笆备唬募臼痔撞煌钙惺惫ぷ魅嗽迸侣榉持苯佑檬纸哟ノ畚铮谇褰嗲ぷ鞯幕だ砣嗽币话悴淮魇痔捉哟バ矶嗥餍导拔锲罚灿懈腥靖髦执静〉目赡堋?1.2物理因素预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烘干箱等仪器操作不当极易烫伤。真空泵、超声清洗机都会发出不同程度噪声,紫外线对人体危害以及压力灭菌器存在爆炸危险。本供应室包装材料大部分是棉布,操作时可产生大量棉絮对工作人员造成吸入性危害。

1.3化学性因素目前我院没有机械清洗消毒设备,所有物品均采用人工清洗,化学消毒剂为健之素,清洁剂有多酶、除锈剂、润滑剂等,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还有些化学性危害因素尚未被人们所认知。

1.4运动性因素如搬运重物,长时间站立等。

1.5自我防护意识薄弱我院供应室人员除护士外,还有工人、临时工,这些人员文化层次较低,专业技术知识缺乏,感染机会要高于专业人员[2]。2防护措施

2.1加强工作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防止交叉感染。

2.1.1组织学习《消毒隔离技术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临床护理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增强工作人员对医疗环境中职业感染的危险性认识,掌握防止职业感染的相关知识,重视职业感染的预防。各工作区域制订相应防护流程并张贴职业感染防护流程图,进一步强化了工作人员的职业感染防护意识,使所有工作人员能自觉地把防护措施应用于日常工作中,以减少不安全隐患的发生,在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均应按标准预防作好防护,下收清点时要穿好工作服、戴圆帽、口罩、橡胶手套,清点完毕要脱去手套并用快速手消毒剂擦手,手工清洗时要加戴眼罩、防水围裙、袖套、戴双层手套、穿防护鞋等,并在水面下进行清洗操作,特殊感染物品必须先消毒再清洗。2.1.2加强锐器伤的防范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不徒手清点分离针头、刀片及锐利器械以减少刺伤机会,正确处理各种医疗费物,熟练掌握锐器伤应急处理流程。建立健全刺伤登记制度及上报流程,并定期进行追踪检查。

2.1.3正确掌握洗手技术按照《临床护理技术规范》中洗手指征实施洗手,正确掌握七步洗手法,在洗手槽上方张贴标准洗手步骤的宣传画给予提醒。2.2化学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尽量减少消毒剂的使用。(2)必须使用的化学消毒剂配剂时浓度要准确,及时加盖,定时开窗通风[3],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挥发时对人体造成的危害。(3)清洁剂(润滑剂、多酶、除锈剂)溢出的处理。眼睛:立即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然后送专科进一步处理。皮肤: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物,以肥皂和清水洗净。

2.3物理性危害的预防措施:(1)加强设备不定期的检修,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普查、检修,淘汰陈旧设备,有利于消除异常噪音。(2)防爆炸。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按程序操作压力灭菌器,细心观察灭菌器室内压力变化。(3)防止烫伤。在仪器的外面设计醒目防烫伤提示标语,并使用防烫手套。(4)超声清洗时要加盖隔音。

2.4运动功能性危害的预防措施:在搬运物品前,应评估物品重量,以正确的姿势提举物品,量力而行,如有需要可寻求协助。

2.5规范工作流程严格执行强制性的工作流程,物流、人流、气流有序,不得逆流。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各区域有专用的用具。

2.6优化工作环境安装空调及空气净化调节设备,工作结束后地面湿扫,每日空气用紫外线照射消毒两次。设立对外窗口,减少外来人员进入供应室[4]。如有条件尽快购置清洗消毒设备,减少物理、化学等因素对工作人员的危害。2.7加强监督检查,提高防护行为执行率定期对工作人员的防护行为进行现场督查,定期检查供应室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职业感染防护的执行情况,不仅能及时纠正不安全操作,而且能从思想上对工作人员形成压力,强化他们的意识,使其能自觉地采取防护措施。

2.8其他(1)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介绍上级医院供应室的现状,让工作人员知道供应室在医院中的重要性,对供应室前景充满信心。(2)丰富业余生活,增强科室凝聚力。(3)保证防护用品的供应。(4)定时体检,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3结论

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有效提高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防护意识和防护行为,从预防入手,采取安全操作,减少职业危害,从而预防和减少供应室工作人员职业感染的发生,确保医护人员心身健康。参考文献

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管理制度 篇6

1.目的和范围

为认真贯彻实施《职业病防治法》、《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使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经常保持良好工作状态,及时消除设施缺陷,保证检修质量,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危害,保障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健康,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安装使用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维护保养管理工作。

2.职责和权限

2.1公司主管领导负责审批防护设施的购置和维护检修计划并监督检查实施计划。

2.2设备部门应会同生产技术部门根据生产设备和防护设施的运行状况制定季度或维护检修计划,并监督检查车间计划实施。

2.3车间负责按计划布置设备检修人员实施检修。

2.4职业卫生管理部门负责将安全巡视或检查发现的设备设施隐患反馈有关部门或车间,并负责验证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

3.工作内容

3.1设备部门对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当进行每月检查一次,了解运行状况和使用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

3.2根据其性能和使用效果制定季度或保养检修计划,经主管领导批准后下发车间实施。计划检修应由设备主管人员制定检修方案,检修材料、配件等,设备检修人员应认真按检修方案实施并记录。计划检修以设备维修人员为主,设备操作或保管人员协助实施。

3.3设备主管人员负责检修质量的验证。

3.4生产设备和职业危害防护设施的日常例行保养由设备操作人员负责,车间、班组应督促并检查保养情况。

3.5操作者对生产设备防护设施损坏后,或不能正常使用时,操作人员即不修理又不报告的,车间对责任人应给予警告或经济处罚。生产设备防护设施发生故障时,车间或维修人员暂时处理不了时,应报告设备部门采取临时措施,无临时措施时设备不得投入使用。

3.6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制定设备保养检修计划必须同时列入配套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保证配套的职业危害防护设施性能良好,运行正常。

3.7计划检修或故障检修后的设施必须由操作者、车间或设备管理人员、检修人员参加试车,试运转正常在设备检修记录上签字确认,并交付操作者投入生产运行;未经签字确认的检修设备不得投入运行使用。

4.记录

消毒供应中心的职业危害及防护 篇7

1.1 生物因素

供应室人员每天要回收各临床科室用过的被血液体液、排泄物和分泌物污染的医疗器械, 若发生刺伤感染乙型肝炎的危害性为2%~40%, 丙型肝炎为3%~10%, 艾滋病为0.2%~0.5%.当健康者吸收了7~10 m L含乙肝病毒的血液, 就能造成乙肝传播。供应室人员在回收、清点、清洗污染物品时, 若自身防护不当或操作失误, 病原微生物就可能进入人体, 给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影响身体健康。

1.2 物理因素

1.2.1 环境因素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对临床各科室回收来的各种敷料、器械等物品进行分类处理时, 病原微生物有可能扩散到空气中, 造成环境空气污染。压力蒸汽灭菌器、清洗器械的水温都很高, 造成高热潮湿环境, 冬天也不可避免地接触冷水, 极易患类风湿、关节炎等, 在一定程度上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1.2.2 噪声

供应室属噪声严重污染的科室, 如烘干机、排风扇、空气压缩机、超声清洗机、下收下送时车轮产生的噪声, 电蒸汽、空压机、压力蒸汽灭菌器等的噪声。灭菌器在抽真空时噪声强度在90~98 dB, 超过了我国对工业区噪声标准, 长期工作在该噪声环境中易引起疲劳、烦躁、头痛、听力减退等。

1.3 烫伤

供应室的设备大多是高温设备, 操作不当极易引起皮肤烫伤。

1.4 锐利器械损伤

在消毒供应室职业暴露中, 发生锐器伤约占74.5%, 患者药液、体液 (血液、尿液、胸水) 约占6.7%[1].供应室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 由于临床操作或是自身原因不符合规程, 极易被针头、刀片、穿刺针等刺伤。

1.5 身体、心理因素

消毒供应室大多是体力劳动, 从器械、物品的下收、下送, 到清洗、检查包装、灭菌, 还有一次性灭菌物品的出入库, 工作强度大, 若用力不当, 极易引起肌肉扭伤、拉伤等。洗涤或包装长时间一个姿势会引起颈椎病、肩周炎等。护士站立时间长, 极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以来, 消毒供应室成了老、弱、病、残护士的聚集地, 且待遇、地位低, 不被领导重视, 连职称晋升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消毒供应室人员心理压力大, 容易导致心态失衡[2]。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1.6 粉尘因素

消毒供应室在制作各种敷料或器械打包时, 纤维粉尘四处飞扬, 工作人员如防护不当, 极易吸入呼吸道, 长期刺激呼吸道可损害呼吸系统功能。

1.7 化学因素

工作中接触各种消毒剂, 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鼻炎、哮喘, 重者可致癌[3]。现使用最多的是含氯消毒剂, 消毒供应室每天要对科室各区域用含氯消毒剂进行常规消毒, 对特殊感染的污染物品还需加大浓度浸泡。含氯消毒剂被人体吸收后可导致支气管黏膜水肿, 另外对眼睛也有刺激作用, 还可引起接触性皮炎。润滑剂、多酶、除锈剂等, 对人体的皮肤、呼吸道、神经系统及消化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危害。另外供应室人员还会接触到很多含铅物品, 如各种化学指示卡、指示胶带、B-D试纸、爬行卡、生物指示剂等, 其损害具有累积性, 长期作用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不同损害。

2 危害因素的防护对策

2.1 加强职业安全知识培训,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供应室工作人员大多未接受过专业的供应室知识培训, 自我防范意识差。因此要把职业安全教育作为培训的重点, 定期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消毒技术规范》、《传染病防治法》、《卫生行业标准管理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加强本专业技术操作培训、规范操作流程, 增强个人防护意识。在医院感染工作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 医院领导应充分认识到消毒供应室在医院感染中的重要性, 重视供应室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完善供应室布局, 配置合格的设备和防护用品。建立职工健康档案, 每年健康查体, 定期注射乙肝疫苗。人人掌握锐器伤的处理措施, 一旦发生及时上报有关部门。

2.2 生物因素的防护

消毒供应室工作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时, 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自身防护, 按要求佩戴防护用具, 以防止操作时污染液体溅到皮肤、口腔、眼睛内。特殊感染性的物品应进行严格消毒后再清洗, 尽量使用清洗机, 减少手工清洗, 每次操作完毕, 严格按“6步洗手法”认真洗手, 洗手后用纸巾擦干或烘干。

2.3 物理及心理因素的防护

消毒间要宽敞, 有标准排风设施, 安装空调, 以降低室内温度。消毒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科室所有仪器、设备定期维修保养, 淘汰陈旧设备, 有利于消除异常噪声。供应室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 不徒手清点分离针头、刀片及锐利器械以减少刺伤机会, 正确处理各种医疗废物。一旦发生针刺伤, 按照针刺伤处理流程进行处理, 并上报医院感染办、定期跟踪检查。在敷料、器械打包时, 应佩戴口罩、圆帽、动作要轻柔、以减少微粒的危害。熟练掌握仪器操作规程, 按程序操作压力灭菌器, 细心观察灭菌器室内压力变化防止爆炸。为防止烫伤, 在仪器的外面设置醒目的防烫伤提示标语, 并使用防烫手套。超声清洗时要加盖隔音, 下收下送车定时上润滑油防止噪声。尽量集中清洗器械, 以减少污染次数。在搬运物品前, 应评估物品重量, 以正确的姿势提举物品。护士长要合理排班, 岗位合理轮换, 减轻或避免因持续一个姿势给工作人员造成的机体损害。同时要加强护士心理素质教育,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积极性, 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切实为临床做好服务工作。

2.4 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化学因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是隐性的, 是通过长期的日积月累由量变到质变, 对人体形成危害。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尽量减少消毒剂的使用, 必须使用时要严格掌握消毒液的配制浓度和使用方法, 配制使用时应按要求着装, 防止消毒液溅到皮肤及眼睛上, 消毒液要装在防腐的容器里, 密闭保存, 取放物品后及时加盖, 避免消毒液挥发对人体造成危害。使用消毒液后, 应及时开窗通风, 以降低空气中氯的含量。各工作间按要求安装排风设施。

3 结论

消毒供应室人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在工作期间发生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很大[2]。护理人员在进行各项操作过程中, 存在着多种职业暴露因素, 针对这些威胁人体健康的危险因素, 职业防护显得尤其重要。我院通过教育、督导、优化防护流程相结合的方法, 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 从预防入手,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及专业技术操作培训。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有效实施标准预防, 强化安全防护意识[4]。创造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配备完善的防护器具及必要的设备。我院消毒供应室由于医院领导的重视, 制度措施落实到位, 把职业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刘延锦.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8) :985.

[2]霍孝蓉, 宋瑾.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室) 知识问答[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30.

[3]戴青梅, 王立英, 刘素美, 等.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32-534.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 篇8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2-36-02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种高、精、尖复杂手术的开展,对手术室护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工作中存在的职业危害也相应增多,如患者的血液、体液生物因素、放射线、有害气体、噪音等,而且每日工作繁重,节奏紧张,使手术室护士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伤害,因此手术室护士是职业危害的高危群体。结合我院实际,通过总结、分析、采取一系列的防护措施,增强了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最大程度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

1 职业危害

1.1生物性危害因素:

由于手术室特殊的工作性质,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污染物受感染的机会增多(常见的接触血液传播的病原体为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尤其是护士手部皮肤有破损或在手术配合中因操作不当而引起的锐器损伤及术中患者的血液、体液发生喷溅使皮肤、黏膜、眼睛受污染时,极易造成血原性疾病的感染。

1.2物理性危害因素

1.2.1 锐器伤:

手术室工作中经常使用刀、剪、针等锐利器械,在频繁传递中或不正确的操作中易造成自伤或误伤他人,是职业损伤的主要危险因素。

1.2.2噪音:

手术室内噪音常来源于监护仪、负压吸引器、电锯等。护理人员长期暴露于噪声中可引起头痛、头晕、耳鸣、焦虑等症状,不仅对人体听觉、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人的情绪有负面影响2,而且能不利于团体协作及正常工作的开展。

1.2.3手术烟雾:

术中使用电外科设备、外科超声设备以及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气体泄漏等均可产生并释放烟雾,可能引起呼吸道炎症反应、眩晕、眼部刺激症状等,此外手术烟雾还可能成为某些病毒的载体,传播疾病[2]。

1.2.4辐射危害: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对手术的精益求精,术中摄片及透视下手术已很普遍。C臂X光机的应用为骨科手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长期接触不进行有效防护,不仅容易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恶性肿瘤,而且会影响生育能力,导致不孕、流产、死胎、胎儿畸形等。

1.2.5身体疲劳与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的医护人员的心理危害主要是精神紧张,压力感所致。他们长期处于工作繁重而平凡,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过度紧张、工作不定时,经常要抢救处理一些危重病人,加班加点的环境中,工作性质是细致的脑力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工作。工作人员易患溃疡病、下肢静脉曲张、胃下垂、慢性腰腿痛等。同时也会产生不良的心理状态,如精神紧张、焦虑烦燥等。

1.3化学性危害因素

1.3.1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具有腐蚀性、挥发性、刺激性,对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都有损害,经常接触会引起眼结膜损伤,上呼吸道炎症、喉头水肿、痉挛等。

1.3.2 戊二醛:

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和刺激性,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睛灼伤、胸闷或荨麻疹等。

1.3.3 麻醉气体的危害:

有报道称: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气体的污染环境,有引發自发性流产、胎儿畸变和生育力降低的可能。

2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因素的防护

2.1.1术前完善患者化验检查要求所有手术患者术前要化验免疫四项,即乙肝、丙肝、梅毒、HIV,阳性患者一定在手术通知单上注明,并且做好此手术的安全防护,洗手护士戴双层手套、口罩、护目镜,手术间用毕进行终末消毒。急诊手术在化验未出结果时一律视为感染手术,采取标准预防。

2.1.2手的防护手术室护理人员养成勤洗手的习惯,操作前后均按六步洗手法洗手。注射针头不回帽,以防误伤。术中规范操作,在传递针、刀、剪刀等利器时,避免用手直接传递,使用托盘传递,手术中护士要眼疾手快,准确率高,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2.1.3对手术室护士定期体检,每年一次,建立健康档案。做好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根据需要加强接种。手术中一旦被针刺伤后,一定在伤口周围而不是伤口局部反复挤压出血液,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碘伏消毒损伤部位皮肤,并于24 h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必要时注射乙肝病毒高价免疫球蛋白。若暴露于HIV感染的血液或体液时,立即做危险评估,决定是否实施预防用药,并于6周、12周、6个月定期复查HIV抗体。

2.2物理性因素的防护

2.2.1 预防锐器伤: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使用的操作技术,避免意外伤害;建立健全针刺伤管理制度,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加强锐器废物管理,遵循安全操作原则。一旦发生刺伤要立即处理伤口,尽早报告。

2.2.2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在工作安排中有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的工作次数,注意劳逸结合。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缓解疲劳,创造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改进医疗设备是减少职业损伤的有效途径。

2. 2.3防辐射:

术中需要行透视或照片的手术,安排在专用手术间,照射瞬间除必需人员外,其余人员处于2 m以外的地方,避免身体处于直射线中,操作C臂机的人员穿铅防护衣保护。合理安排护士轮流参与需要使用C臂操作的手术,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几率和射线量,孕期和哺乳期护士暂不参加此类手术。

2.2.4防噪音:

认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在手术间内限制不必要的交谈,做到说话轻,走路轻,动作轻,使用中的仪器尽量调低音量,引进性能好、声音小的设备。定期对手术室所有仪器设备进行检查和维修。

2.2.5防烟雾:

手术人员均应正确佩戴外科口罩,术中使用易产生手术烟雾的仪器设备时,洗手护士应主动或提醒手术医生及时吸尽烟雾。

2.3化学性因素的防护:

麻醉医生在全麻前应先检查机器是否密闭,保证泄露量为最小,从而减少空气中麻醉气体的浓度。消毒剂要密罐保存,减少释放量。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

因此提高手术室护士职业安全的防范意识,采取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是加强职业安全管理,确保工作人员身心健康,预防职业危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徐万军,曹黎莉,万兴铭.噪声作业对女工健康的影响[J].兰州医学院学报,2003,9.18.

上一篇:关于时间名人格言下一篇:2019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编导文艺常识全真模拟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