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精选13篇)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1

这首古诗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读―理解―读―诵”这4个步骤学习课文。在第一个读中,学生做的很好,很快的解决了生字,还给生字找了一些课外的朋友。而在理解这一过程,也是本课教学的最难的部分,学生虽然可以用给字组词,通过借助课文插图理解了诗意,但很难体会到作者李白想表达的那种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为什么会这样,我个人分析了一下原因:

部分学生没有见过瀑布,部分学生见过却没有仔细观察体会过,学生想象的能力有些弱。学生没有很好的体会到这种感情,只是知道作者想要表达这种感情,所以后面的有感情朗读也是比较失败的,而最后的诵,在朗诵方面也是失败的,而背诵是十分成功的,因为有部分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会背了。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

信息技术在古诗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创造愉悦的环境, 增强古诗教学的感染力,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充分开拓学生学习古诗的思路, 从而大大提高教学古诗的效率和质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运用信息技术,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和现实资料扩大知识容量, 还可以通过声音、画面拓展教学中的语言通道, 视听结合使教学内容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从而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以《望庐山瀑布》为例, 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瀑布磅礴雄伟的气势呢?教学时, 笔者让学生观看录像, 观摩庐山瀑布的图片。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 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诗句虽短, 但诗人却把瀑布的气势写到了极至。

2 运用信息技术, 再现情境, 化难为易, 理解诗意

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 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 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古诗中的情境, 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 才能变得具体可见。

例如, 古诗《望庐山瀑布》中涉及的许多事物是大多数学生未曾见过的, 教学时如果只出示书上那仅有的插图, 很难唤起学生的感觉美, 尤其是一些从未看过瀑布的学生, 更是难上加难。因此, 再现庐山“真面目”, 把学生带进庐山瀑布的真实情境中, 是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于是, 笔者在设计多媒体课时, 选择若干个相互连接、前后呼应的镜头, 把瀑布的远景、近景、全景交替出现, 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图像。让他们从整体上初步体会图中所描绘的景色和诗句的联系, 激起学习古诗的兴趣。

3 运用信息技术, 优化朗读, 领悟意境, 体会古诗节奏美

古诗具有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 节奏鲜明, 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 教师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 培养学生的语感, 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例如,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 笔者先请学生观看庐山瀑布的影片, 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 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 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 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 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 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 气势磅礴, 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 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 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 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应该重读, 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 学生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 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 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4 运用信息技术, 加大密度, 提高课堂效率

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前, 根据教案精心设计教学课件能极大地提高课堂上的教学效率。课堂上, 教师只要点击鼠标, 就能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看到清晰的画面、逼真的影片, 从而赢得了教学时间, 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 笔者在教《望庐山瀑布》时, 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庐山的秀美风光;然后播放瀑布奔流的视频;最后, 笔者把“庐山瀑布”来了个特写, 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道:“同学们, 庐山风光中最壮观的要数‘庐山瀑布’了。你们看, 它在千丈青山的衬托下, 飞流直下, 溅起一阵阵水雾, 多么令人神往!从古到今, 我国有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为它倾倒, 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你们想不想读一读大诗人李白看了庐山瀑布后写下的诗歌?”到此, 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已呼之欲出, 在这种状态下学习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情况下, 笔者又向学生推荐了李白其他作品和有关介绍庐山风光的诗词、相关网站, 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

5 运用信息技术, 启发想象, 促进表达

古诗的语言精炼, 概括性强, 加之所描写的景物离我们现在的时间较长, 学生难以体会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能使抽象的诗句形象化。因此, 在教学中, 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引导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基础上, 展开丰富的想象, 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欣赏美, 走进我国古代诗词歌赋的王国, 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 体味古代诗人的内心世界。

参考文献

[1]何彬.新课标下信息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 2011 (05) .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3

我首先素读教材,认真阅读课文近10遍以后,我决定将这节课设计成写作型课型,并以诵读、写作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

课前写作题:我向《紫藤萝瀑布》学写抒情散文。

并将我的课题研究确定为:以文本为例,师生共探抒情散文的写法。

课前预习我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写读后感悟,提供的参考题目是:“我向宗璞学抒情散文的写法”。预习是利用课堂时间,读后感也是在晚自习完成的。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就这样一个比较宏观的题目,学生竟然也写得细致。他们对宗璞的这篇《紫藤萝瀑布》领悟独特,对她的写法分析林林总总有十多条。我利用课余时间仔细研究,针对抒情散文的特点,重点对学生做了如下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益很大。

首先是悟读分享

我组织班级最强朗读阵容,美读这篇美文,然后让同学们谈感受。

在同学们的自由发言中,有的学生说这篇散文美得让人窒息。妙!点评得真妙!我顺势引出别人对宗璞的评价:“她以一个知识女性的涵养和一个女性知性的秉持,把散文艺术提升到一个独特的境界、一个更新更高的境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大师的作品,感受她作品中的那一份独特魅力。

第二个环节是共探写法

我首先让学生学会状物,与紫藤萝对话,领悟写法。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具有什么特点?她是如何写紫藤萝的?引导学生慢慢读,慢慢品,有情有味、有着生命美感的藤萝形象就一点点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了。紫藤萝的生命开始牵动着我们师生的魂魄,它在我们面前嚷嚷:我要开花,我要开花。它们在我们眼前蓬勃地绽放;它们像无止尽的瀑布流入了我们的心底。学生在分享和品读的时候,领悟到了不同的写法的妙处。结尾我只是稍作点拨,聪明的学生便立即明朗了起来,欣然地跟着我一起读技法小结。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和活动:

(活动形式:学生动情地朗读、有理有据地分享,此环节以学生为主体。)

【投影展示】

(1)我在 看到了藤萝,“ ”,你看,宗璞写的藤萝, 。

我学到了描写景物要 。

技法小结:

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展开;想象奇妙的感官调动;匠心独运的比喻拟人、精心锤炼的佳妙词语。

其间我安排了一段文字,就是将课文中写紫藤萝的文字打乱顺序,让学生体会从整体到局部的有序清晰。这一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综合比较能力,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有很大的帮助。

另外还链接了宗璞的《丁香结》和《木槿花》的片段,感受宗璞匠心独运的修辞表达。丰富了课堂,还有效地加深了同学们对宗璞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继续领悟写法

这个环节,我的目的是让学生与作者宗璞对话,让学生学会抒情散文借物抒情、物我交融的妙处。让同学们明白我们写作也可以像宗璞一样,写花其实是在写人,写物也可以写哲理。可以更好地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如下问题和活动:

(活动形式:链接背景文字材料,学生朗读,悟写法。突出教师主导地位,但学生必须是主体地位不动摇。)

【投影展示】

(1)宗璞说:“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我在 看到了花的不幸,藤萝花 ;

我在 看到了人的不幸, 。

我学到了抒情要 。

(2)技法小结:直接间接巧妙穿插用;物我交融抒情要真诚。

此环节我主要借助宗璞的个人经历,链接了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体会写抒情散文要巧妙穿插“我”的经历和感受,才能自然地抒情,才能真诚地抒情,才能写出具有独特感悟的生命文字。

第四个环节是分享练笔成果

我把学生的优秀习作电子稿打印分发给全班同学,让学生浏览,感受几位同学对宗璞《紫藤萝瀑布》这篇美文的独特领悟。学生的潜力真是无穷大,只要你充分信任,只要你胆敢放手,就会出现像我们班这样的优秀同学,她们有的谈感受,感受自然独特。有的像仿写,却写得妙绝!

课堂的结尾以学生的诵读收束。我重新组合了宗璞的文字,自编小诗,努力押韵,努力以诗行的形式呈现,再一次让学生体会宗璞散文清新明快的风格。朗朗书声,颇有意境。

【投影展示】

好一株盛开的藤萝,她们

花形如瀑、

如大条幅

光彩似迸溅的水花

花朵像帆似舱

花香如梦

一串挨着一串,

一朵接着一朵,

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活泼热闹!

它们在笑:“我在开花!”

它们嚷嚷:“我在开花!”

它们在我们的心上缓缓流过

流着,流着,

流向人的心底

生命的长河啊,是无止境的

(男)我愿做一朵盛开的藤萝花

(女)我也愿做一朵盛开的藤萝花

(合)融入到流动不息、万花灿烂的瀑布中去

加快脚步、

永不停息

永不停息、

加快脚步

最后布置的作业还是练笔,这是写作型课型必须具备的训练。我安排的训练内容是:这个春天,我们一直在观察校园,一直在勤奋练笔。请选择你熟悉的事物,如校园里的“小草”、“柳树”、“茶花”、“桃花”、“玉兰花”等,展开联想,写一篇600字左右的状物抒情散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

我让学生好好地观察校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然后学以致用,将课文中学到的写法运用到写作中去,浓墨重彩,大肆渲染,尽情表达对校园花草树木的热爱。让学生对校园充满情意,让校园的植物也充满生命的美感。

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返、苔2个生字。

2.通过反复朗读,结合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体会诗人喜欢大自然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喜爱,增加积累。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诗,理解诗句意思。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喜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庐山瀑布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诗仙李白写的.。

看课件,直观感受。

学生介绍作者,听。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瀑布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

5.全班齐读。

自由朗读

朗读,评议,读准确。

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阳光照着香炉峰,香炉峰升起紫色云烟,远远望去瀑布像挂在山前的一条大河。

(3)这么绚丽壮美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激流从三千尺的高空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飞落下来。)

(2)指名反复读。读出壮观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指明读

进入情景,感受

自由练习

比赛读

反复朗读

朗读整首古诗

四、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壮丽神奇、气垫磅礴)

3.诗人采用夸张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勒出庐山瀑布气垫磅礴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山河,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比赛背诵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理由

五、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瀑布。

板书:简笔画

教学小结: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5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执教者:龙田上薛小学 石玉娇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的一首古诗。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帘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字词教学,二是理解古诗的意思和意境。

在识字教学部分,既把生字词的学习做为课堂的主要内容,又兼顾到古诗的特点,采用字音通过自学、带读、朗读来解决,字形字义的落实努力做到联系古诗,不露痕迹,并且力求达到多样化。在学习古诗的同时,让孩子享受识字的乐趣,保持识字的热情。

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基于二年级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不能教条地把诗意进行灌输式地填鸭。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本节课采用将诗句还原成画的形式,将李白的诗句还原成当时他所看到的情景,让学生理解香炉是指香炉峰,用简笔画配合手势或图片理解“生紫烟”;“三千尺”是作者用夸张的方法,“银河落九天”是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绘庐山瀑布的雄伟壮美。这样一来,诗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就很自然地与学生的感受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既加深了学生对古诗的品味,又培养了学生读文字思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篇6

今天上《望庐山瀑布》及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明翠柳》主要是以自读自悟的方式进行。

沿过去古诗学习中感受诗的意境的教学及学习基础,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我让学生观察文中插图,让学生通过插图大致了解诗人所占位置和所见的景物。在看图后,我认为学生对诗人所处的位置应该了解得比较清楚了,但设想到,学生眼里有山顶,山崖,山腰山脚,就是没有“远处”一词。我只好笨拙地引出:是在远处还是在近处?。由此看来,在成人眼中,很快而且很容易想到的“远处”却让我在孩子们面前大跌眼镜,他们的思维是直观的,形象的,而远处是从直观抽象出来的。因此,我们让学生品析时就不能只凭老师自己的理解去界定你的教学或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在接下来的学习过程中,我调整了一些方式,尽可能从学生的形象、直观的思维入手,对体会庐山瀑布的壮美,尽可能让学生从可抓、可摸、可闻、可见的东西入手,再在此基础上体会全诗。如理解“望”字,我先让学生看老师的几个动作,让学生从老师的动作中直观感受,找到有关望的词语,如“看”,“瞧”“瞅”“眺望”,“遥望”,“仰望”,等,然后联系课文插图,应用“遥望”用自己的话说:在远远的地方看,再想,为什么要远远的看的,这样学生联想到了瀑布的高与大,从形象实体体会其壮美,然后读诗,体会诗中写实的部分“挂前川”,进一步感受其高大,为下一步体会“飞流”句做了较好的铺垫。

体会诗的意境是学习古诗的非常重要的方法,这种意境有时靠人们的言传,就破坏了个人对诗境的理解个性,而作为教师又不能不讲,不讲学生就很难理解,就如“飞流直下三千尺,这样以夸张手法表现的意境,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因此,教学中就要想办法缩短学生现有关知识与诗的意境的距离,以便,更好地体会。如前面对“望”的理解就是从直观的观察到实景的观察再到句子的描写,层层递进,而对“望”字的理解,又成为学生理解全诗的一座桥梁,这样对“望”字的品读,理解就应当是有效果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如能抓住关键词、句,以达到对诗的理解,应当是我们作为语文教师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古诗词教学活动的尝试及反思 篇7

古典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殿堂的瑰宝,无论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凝练的语言形式,还是委婉含蓄的表情达意、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都是值得我们回味品评的。然而目前相当多的中学生不喜欢古典诗词。笔者曾在任教的初三年级某班做过调查,该班45人,其中喜爱古诗词的仅有5人,占11%;另有5名学生对古诗词略感兴趣;其余的学生则不喜欢古诗词。究其原因除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和外部社会的影响外,可能还有以下几点:①古诗词距今久远,缺乏时代特征,格律严整,言语含蓄,文意难懂;②中学生生性好动,又忙于数理化,缺乏阅读古诗词必备的一颗“沉静的心”;③教师或止步于读背默,或纠缠于典故,或专注于诗歌思想,切割了诗词的完整性,破坏了诗歌的美感,影响了学生的接受。

对古典诗词拒之千里的初中生,对由古诗词改编的歌曲却又非常喜欢,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即如何在两者间架设桥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做一些尝试,力求以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从而充分领略诗词的精妙绝伦,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修养。

于是我尝试采用咏唱古诗词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爱好。

一、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古代诗词歌曲着手

1、要求每个学生至少找出5首古典诗词原创或改编的歌曲。学生找到了《相见时难别亦难》(邓丽君主唱)、《明月几时有》(王菲主唱)等;又在影视作品中找到了《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主题曲)、《枉凝眉》(《红楼梦》主题曲)等;最后在音乐课本中找到了《满江红》、《送别》、《孔雀东南飞》等。

2、课代表汇总歌曲,安排各小组演唱,要求唱出诗歌的情感、意境。有些同学找来相关书籍并上网查找,力求准确把握诗词内容、仔细揣摩诗词意境;有些同学找来MTV或录音带,加深感性认识,模仿他人的唱腔甚至融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还有些同学干脆请出音乐老师,在音准、音高、换气等专业方面进行辅导。

正式活动时,要求演唱者提供原创诗词文本和改编后的歌曲文字,并陈述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观众在结合原诗词创作背景、意境、主旨的基础上,着重就情感把握做出中肯的评价。有争议的,留待课后查找资料再解决。

二、向学生适当介绍古诗词吟诵方法

学生找到的古典诗词歌曲与古代诗词的演唱和吟诵不同。为了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我向学生介绍了前人吟诵诗词的通常方法。

古诗词吟诵介于朗诵与吟唱之间,文人的所谓“吟诗”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现在几乎很少有人能够看到文人吟诗的原貌。我便邀请已经退休的老教师来给学生做示范,并介绍吟诵的技巧及有关的基本知识。当学生看到老先生在讲台上闭目晃脑、俯仰自得的神态时,干脆缠住老先生请求他指导自己学习吟诵。

通过吟诵,学生不仅了解到古代文人是怎样吟诗,而且对古诗词的兴趣倍增。

三、创设条件,尽可能地恢复古诗词“原唱”

古典诗词中有不少是根据某一曲调或词牌,供歌女直接演唱而填写的歌词,如果能让学生了解到那些非常熟悉的诗词在当时演唱的原貌,将更引人入胜。

于是我找到了根据宋代留下来的工尺谱复原谱曲的唐宋时代诗词演唱的磁带,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当学生在委婉缠绵的乐曲声中进行古诗词的鉴赏时,效果往往比文字的分条析缕好得多。通过这种原汁原味的文化氛围的熏陶,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然后我再要求学生将现代影视歌曲中的古诗词演唱与唐宋时代的演唱进行比较,写出研究文章,把它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个课题。

现代昆曲被称为最古老的剧种,最直接地表现了明清传奇戏剧的原貌。我们为了拓展学生视野,选择了一些课本之外的著名曲目,如《牡丹亭·闺熟》、《桃花扇·哀江南》,我们找来了昆剧的CD片,将相关内容摘录出来后进行诗词鉴赏,在悠扬缠绵的古典乐曲声和艳丽舒展的舞台表演欣赏中,学生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由浅入深,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进入纯文本的阶段

精心挑选和印发了以唐诗宋词为主体的古代诗词讲义,引导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一般是将每节语文课的前十分钟作为古诗词鉴赏课,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采用多种形式,如老师讲解、学生介绍、讨论和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同时,注重学生笔头训练,采用各地中考古诗词鉴赏题的形式,学生一方面鉴赏古诗词,另一方面进行中考的模拟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慢慢的,学生不再那么讨厌古诗词,班级中还形成学习古诗词的小热潮。

1、学生不再拒绝古典诗词。通过唱的形式,在悠扬旋律的伴奏下,学生沉浸于诗词,古今相通,对诗人们寄情世外、漱涤万物、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的人生有了更深的理解。

2、古典诗词唱出来的前提是背出原文,这样诗词背诵由原先的教师要求学生背变为学生自己要背。在一遍遍反复吟唱中,学生已将诗词牢牢记在心中。

3、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以前的语文课堂程式化,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学生厌烦当然在情理之中。如何让学生重新热爱语文,亲近语文,这就要靠教师的引导和挖掘。将语文融入社会生活中,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让学生走进作家的内心世界,走进作家的生活时代,和作家同呼吸,共命运。如此,作家的情感就内化成了自己的情感,学习的激情也被点燃了,这是语文教学的关键和基础。

反思拓展:

1、没有自主性的学习,就无法培养创造性。教师总认为学生缺乏自主性,但通过这一教学尝试,笔者发现只有真正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当其体会到“我尝试,我能行”时,自主性才能真正地表现出来。而且当自主性表现出来时,学生的创造性往往会让我们大吃一惊。为了更好地表现诗歌的意境,真实地再现诗人当时的境遇,学生特地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幻灯片。例如,在制作《明月几时有》时,他们也不是单纯地选用王菲的MV,而是重新设计皓月当空、清冷孤寂的环境氛围。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资源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习的探究性和活动中的合作性。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主性的表达和培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的自主活动,也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没有自主,就没有创造。

2、团队精神在合作性学习中得到充分体现。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方式和对象变得多样化。他们通过团队行动展开竞争,拓展学习的领域,彼此的学习资源得到共享,彼此的思维火花得到碰撞。借助互联网,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网络搜索或网上交流,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合作学习。在整个活动中,表演者投入地唱一次,把对诗词的理解淋漓尽致地通过歌声传达出来;而欣赏者在感受这种情感的同时,还结合诗词本身客观地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当一名女同学在唱《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时,下面传来了一些窃窃私语。唱罢有学生质疑:《虞美人》这首词通篇采用问答,以问起,以答结,以高亢快速的调子,刻绘词人悲恨相续的心理活动,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而女同学演唱只有哀婉之情无悲愤之感,如果让男生尝试演唱也许会更好。这样的质疑,对错是其次,可贵的是学生对诗词有了兴趣,有了属于自己的领悟。

3、探究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古典诗词唱起来活动中,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例如针对《蒹葭》改编成《在水一方》,学生提出疑问:《蒹葭》的主题到底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思念恋人,诗的主旨是写爱情;有人说是诗人借怀友讽刺秦襄公不能礼贤下士,致使贤士隐居,不肯出来做官;也有人说作者就是隐士,此诗乃明志之作。这样,学生对诗词就不仅仅停留于欣赏的层面,而是上升到探究的境界。又如,《枫桥夜泊》辞约义丰,传达出厚重深远的内涵。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而这种韵味在改编的《涛声依旧》中就荡然无存。学生经过反复吟诵,自己就发现了文言文及白话文语言运用上的异同。这已完全不再是教师命令下的学习,而是变成了探究性学习。

当然,本次活动通过吟唱的方式让学生对古典诗词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古典诗词真正蕴含的文学魅力绝不是只咏唱几句就能品味出来的,还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究才能有更多的领悟。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1)学生自读(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学生自读后质疑不懂的读音,老师带领学习“疑”字。

(2)同桌自读古诗。学生给古诗找停顿处“|”,重音处“。”老师范读,通过范读,帮助学生确定停顿处及重音处。

(3)同桌互读,老师巡视指导,给有困难的学生予帮助。

(4)指名读古诗,学生读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评价。

2、能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活动:1)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学生抓住对字词句的理解说自己已经学会了什么?老师鼓励学生大胆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引导学生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

2)学生质疑,老师组织解疑,帮助学生体会瀑布的磅礴气势。

3:体会大自然的美。

活动:1)联系已经学过的课文《庐山的云雾》,用富于吸引力的语言引出庐山瀑布,学生带着向往的心情欣赏瀑布图片。看后说初看庐山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2)小结时,让学生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对大自然的神往。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师:庐山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本学期我们学了一篇和庐山有关的课文《庐山的瀑布》,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令人流连忘返,有谁知道庐山还有哪些景物也吸引来了四方游客。

生1):庐山的瀑布。

生2);庐山还有幽谷。

生3):庐山的溪流也很吸引人.2、师:现在我们来欣赏一下庐山的瀑布,看后说庐山的瀑布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庐山的瀑布让我感受到“飞流直下三千尺”。

师:对,“飞流直下三千尺”就是唐代诗人李白欣赏庐山瀑布时写下的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庐山瀑布》中的一句。

老师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师:为什么不是“看庐山瀑布”而是“望庐山瀑布”?

生:“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

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读出瀑布的高、大。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要求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字音多读几遍。(生投入、认真地读古诗)

2、师:有不认识的字吗?

生:(指着“疑”字问)这字怎么读?

是组织学生学习“疑”字的读音、书写、和理解“疑”在这首诗中的意思。

三、精读古诗

师:从昨天的预习中,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许多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想把自己预习的知识与大家分享)

生1:“日照香炉升紫烟”中的“香炉”指香炉峰;“烟”指云烟;这句诗的意思是太阳光照在香炉峰上,峰上升起了紫色的烟雾。

2、“飞流直下三千尺”并不是瀑布有三千尺高,二是夸张的写,意思是瀑布很高、很长。(老师板出“高、长”)[小精

师:从“飞流直下你可看出瀑布水流速度很——————?

(众人抢答道“很急、很快”。师随机板书;急、快)

生3:疑是银河落九天,指怀疑瀑布是从天的最高处落下来。

师:我们知道庐山的于雾的特点是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那庐山的瀑布的特点是什么呢?你能从那些词句看出来。

生很快从板书中总结出瀑布的特点是高(长)、急(快)。并抓住“望“”飞流直下“落九天”“三千尺”“遥望”来说明瀑布的急、高。

四、质疑、解难。

师:学了这首古诗,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挂前川”是什么意思?

老师抓住“川”组织学生理解

“挂前川”指瀑布像挂在眼前的河流。(但看学生似乎还想象不出河流挂在前方的景象,眉头依然紧锁,老师灵机一动,让学生画一画可帮助理解)师:根据你们对古诗的理解画一画。(生投入地画了起来)

(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得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五、指导有感情朗读

师:我们除了抓住字词来理解古诗,还可以有感情朗读古诗来帮助理解。注意停顿的地方用“/”标出,读重音的地方标“·”,要读出瀑布的高和急。

1、师范读。

2、同桌练读。

3、挑战老师,(赛读)

六、谈学后感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让人流连忘返的庐山的云雾。迷人的南沙群岛,今天又学习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的瀑布,看了这些美景你有什么话要说?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生5)我们应认真学习,把祖国的建设得更加美丽。

《望庐山瀑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设置合理,为完成目标老师设计了相应的活动,活动紧扣目标,为目标服务。课后,学生不仅达成了预设的目标,还有生成性的目标。再谈读后感环节,目标要求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美。学生畅所欲言。本课充分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例:师:学了这首诗,你想说什么?

生1)祖国的景色真美。

生2)大自然真神奇。

生3)我们要好好学习,把祖国秀丽景色的地方开发更美、美好。

生4)我们应当环保小使者,让大自然美丽的山水永远不被破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还想到了环保及现在学习的重要性。

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中读,理解和读拧在一块,相辅相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读中有所感悟、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促进读,逐步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和理解相互交融,相辅相成。

例1)师:“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

生:作者是站在远处看瀑布,而不是随意站在一个地方看,所以“望”得读重音。

例2)师:“飞流“是什么意思?

生:水流的速度很快。

师:“直下”呢?。

生1:水直直流下来,水流很快。

生2:山很陡,水只能直直流下来。

例3)师:那如何读好“飞流直下“呢?

生1)要读出水流速度很快,应用较快的速度读“飞流直下”。生2)要读出瀑布水流快、急得气势。

学生恍然大悟用急速且响亮地声音读道“飞流直下三千尺”。

注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学生形成自学习能力打下基础。俗话说:教师教学应“授之于渔”而不是“授之于鱼”。在学习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清楚地知道理解古诗的两个方法:1)抓住古诗的字、词、句的意思来帮助理解古诗;

2)有感情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好方法。在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时,强调注意古诗的停顿处,重音处及声调的快慢、轻重、强弱等。凭这学生对古诗到位的理解。学生抓住瀑布“急、高”的特点,注意诗中停顿处及重音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将瀑布毫无无阻挡、倾泻而下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学生既掌握理解体会课文的两种方法,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整节课教师思路清晰,能引导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概括出瀑布“急、高”的特点,再围绕这两个特点回归古诗,从古诗中找字、词来说明、理解、体会这两个特点,真正落实到字、词的训练。最后,紧扣瀑布的“急、高”的特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既扎实地掌握了字词,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将画和诗相互验证(互为证明)。老师请学生以诗为依据,画一画庐山的瀑布,因学生对是诗已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准确的画出在陡峭的山壁上,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老师出示一幅幅学生的作品让学生欣赏,从画中体会挂前川的美景,为让学生明白李白是站在远处观瀑布,才能看到瀑布挂前川的全貌。老师出示了一幅画有李白站远处的观瀑布图。

师:李白为什么要画那么小?

生1:因为李白站得很远。

生2:因为瀑布很长很高,才显的李白很小。

生3:李白站的远,远看瀑布才能看到瀑布的全貌。

师:从诗中那些字或词你知道李白站在远处呢?(以画悟诗)

生:“遥看”、“望”都可看出李白站在远处看瀑布。

师:结合古诗来看,老师认为他画的不完整,还缺少些什么呢?

生:(学生很快找到答案)缺少“太阳”“紫烟”。因为古诗中“日照香炉生紫烟”的“日”指太阳,“生紫烟”指升起紫色的云烟。

老师在引导学生画画时,紧密结合古诗,做到画是为了更好理解诗,从诗找到画的落脚点。这样诗画互为证明,使学生更好理解古诗意思,凭借画来检测学生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如何,这一环节老师引导的到位、有效。

《瀑布》教学反思 篇9

本单元主要以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奥秘为主题,所以在讲课文之前,我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这一单元的导读部分让孩子们了解整个单元的主题,把孩子们自然而然带入到大自然的情景当中。 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我通过图片欣赏的形式让孩子有所了解,在学习古诗之前,我先播放了一组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并进行了配乐欣赏),当时就可以感觉得到孩子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对自然的求知欲很强,在学习古诗时以读为主,先出示图片,让孩子们说说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孩子们回答之后出示相应诗句,不但使孩子了解了这句诗的意思在朗读上更有所提高。这节课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减轻了孩子的识字负担。在逐句指导后,在出示全诗让孩子自由朗读,孩子们读的非常投入,大部分孩子能当堂背会。最后我又拓展了一首小诗《瀑布》,孩子们也非常喜欢读! 通过这节课,让我知道了,古诗并不是像我们小时候学习那样一字一句的讲解诗意才会记得住,通过这节课我觉得孩子能掌握的也很好!而且学习起来并不会感觉枯燥。

《瀑布》教学反思 篇10

《大瀑布的葬礼》是一篇阅读课文,讲述的是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如今即将枯竭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教学难点是体会巴西总统亲自主持瀑布葬礼的深远意义。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我设计了三个问题:一、大瀑布以前和现在的景象有什么不同?二、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的悲剧?三、联系实际和同学交流读了课文后的感想。课上我着重引导学生抓住大瀑布昔日和今天的不同景象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通过今昔对比,学生意识到了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为解决教学重点,我化难为易,先利用课件让学生直观感受昔日大瀑布的雄伟、壮观与如今大瀑布的即将枯竭,把学生带入意境,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课文,这样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接着让学生默读第七自然段解决第二个问题,学生很容易找到了原因。然后把问题引向深入,使学生明白导致大瀑布逐渐枯竭的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不爱护地球。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觉得阅读类课文的教学,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放手让学生进行研究,进行合作学习,但必要时也要作适当讲解,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课后静下心来思考,发现还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读的指导不到位;学生发言面儿小;教师缺乏激励评价的语言;新旧知识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我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而且要备自己。

壶口瀑布 教学反思 篇11

《壶口瀑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散文,作者是梁衡。这篇文章是一篇比较典型的游记,作者以游踪结构全文的框架,选取写景的角度,以对景物的描写作为文章的主体,并自然生发出感想与思考。对于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师教学用书上这样强调: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感情;感受课文独特的写景角度,把握所写景物的特点,理解作者的所感所思。于是,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1、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并读出自己的感受。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对于人生的思考和对于民族精神的歌颂。在教学中,为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我以朗读为手段,用问题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说感受:

初读课文后,观看壶口瀑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 再读课文后,划出第一次看瀑布的句子,体会瀑布的雄伟磅礴; 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第二次看瀑布的段落,抓住作者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体会瀑布奇、雄、险的特点。

升华感受:壶口瀑布还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感受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个性。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学生理解起来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学生听力上的障碍导致了他们接收的外界信息很少,阅读量和理解能力也达不到普通学校学生的那种程度,只能是靠老师的讲解让学生掌握。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 篇12

一、利用图片,展现庐山的美

首先,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了庐山的幽谷、高峰、瀑布及溪流,让学生一下子走进了庐山,感受到庐山的景色秀丽,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让学生确切地感受庐山云雾给人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时,仅读文字比较空洞,因此,我借助多幅云雾图片让孩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效果颇佳。在感受云雾千姿百态时,那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更令学生赞叹不已。

二、利用画笔,感受云雾的美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云雾的姿态非常美。作者按照“山头—山腰—山谷—山峰”的顺序,以丰富的想象,恰当的比喻把云雾分别比作“绒帽”、“玉带”、“大海”、“天幕”,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首先,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比喻句子感受云雾的壮美。接着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想不想用画笔画下这神奇的景象?” 把文字转化成图像的教学形式,学生都感到很新奇,立即拿起画笔,于是我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最后,我选了几幅作品与学生共同点评,讨论为什么这样画?在这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中,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了山头绒帽般的云雾、山腰玉带般的云雾……,再次回归文本,学生朗读时声情并茂,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指导读词,感受语言的美

望庐山瀑布古诗带拼音 篇13

【其一】

xī dēng xiāng lú fēng , nán jiàn pù bù shuǐ 。

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

guà liú sān bǎi zhàng , pēn hè shù shí lǐ 。

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

xū rú fēi diàn lái , yǐn ruò bái hóng qǐ 。

欻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

chū jīng hé hàn luò , bàn sǎ yún tiān lǐ 。

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

yǎng guān shì zhuǎn xíong , zhuàng zāi zào huà gōng 。

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

hǎi fēng chuī bù duàn , jiāng yuè zhào huán kōng 。

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

kōng zhōng luàn zóng shè , zuǒ yòu xǐ qīng bì ;

空中乱潈射,左右洗青壁;

fēi zhū sǎn qīng xiá , liú mò fèi qióng shí 。

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

ér wǒ lè míng shān , duì zhī xīn yì xián ;

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

wú lùn shù qióng yè , huán dé xǐ chén yán 。

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

qiě xié sù suǒ hǎo , yǒng yuàn cí rén jiān 。

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

【 qí èr 】

【其二】

rì zhào xiāng lú shēng zǐ yān , yáo kàn pù bù guà qián chuān 。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fēi liú zhí xià sān qiān chǐ , yí shì yín hé luò jiǔ tiān 。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整体赏析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五古,一首七绝,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诗流传很广,曾被选入小学语文教科书。

第一首诗是五言古诗。此诗共换四次韵,前八句为一韵;中间八句每四句各一韵;末六句为一韵。诗意也可按韵分为四层。前三层基本上是摹写瀑布的壮观奇姿,属景语;只有末一层言志抒怀,属情语。前三层也各有重点。

第一层八句,其实是平铺直叙。开头二句,诗人先点明自己看瀑布的角度以及瀑布的方位。“挂流”二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瀑布的纵横之势。“欻如”二句,写瀑布来势之迅猛如天际白虹,即上面“喷壑数十里”一句的形象化。而“初惊”二句,则又是“挂流三百丈”一句的注脚。这八句四十字,作者在下一首七绝中乃以二十八字复述了一遍。至此,瀑布的主体实景,已从从正面写完。

第二层四句全是虚写。“仰观”句缴足题面的“望”字;而所谓的“势转雄”“造化功”,只是抽象的赞语,并无足奇。奇在“海风”二句全从作者幻觉而出,以烘托手法来刻画瀑布的雄奇壮伟。诗人说这从天而降的瀑布连海上飓风也吹它不断,假如时值皓月当天,则照在瀑布上便成为一片空明,与月光浑融为一。有此二句,则上文的“雄”“壮”二字就不是概念化的了。这四句用透过一层的写法以传瀑布之神,用笔虽虚,却使瀑布更为形象化了。

第三层四句写得很细,却是从侧面即从上下四旁来勾勒刻画。“空中”二句写水珠在空中四溅,冲洗左右的山壁。“青”字下得十分斟酌。一是说瀑布冲刷石壁,愈洗愈净,显得愈加青苍可爱;二是说山壁之所以“青”,正缘久为瀑布所浸润,石上可能生长了苔藓一类的植物。“飞珠”句写瀑布在日光中飞散,故如轻霞;“流沫”句写瀑布在穹石上掠滚而下,故著一“沸”字以形容其翻腾之状。这四句是写瀑布之动态,而以附近诸物之光彩色泽映衬之,由深写其神而细写其形,然后瀑布之形神备矣。

第四层六句抒写诗人的志趣和愿望,亦非泛说。非“名山”不能得见此奇景,故先言“乐名山”;“对之心益闲”者,面对瀑布乃愈觉内心宁静悠闲也。“无论”二句一开一合,先纵后擒。意谓服琼液以求仙毕竟是遥远的事情;但在山中遇到奇景,足以荡涤尘俗,这倒是比较现实的`。然后归结到隐居遁世,诗人说这本为自己夙愿;果真能永辞人间,久居林泉之地,固所愿也。收束得自然平易。

五言古诗讲究兴寄,直抒胸臆,质朴真切,气象浑成。诗人的感情起伏与诗的节奏同步,由此形成感染人的力量。李白善于乐府和歌行,常以他横空出世,骏马绝尘的非凡才力,将乐府、歌行作为表达他飞腾的想象,纵横的才思,不羁的思想,奔放的情感之最合适的艺术形式,这些诗写得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这首五古《望庐山瀑布》正是如此。李白把庐山瀑布写得壮美阔大。诗人寄情于山水,从“西登香炉峰”到“流沫沸穹石”都是写景,而最后三句是抒情之句。“海风吹不断,江月照江空”中的“空”字更说明诗人寻求的是一种“闲”情,也体现李白的飘逸之风。在庐山美景之下,诗人借景直抒胸臆,语言质朴真切,但仍能感染读者。第一首虽是古诗,其中却有不少对仗。古今读者多谓此首不如第二首绝句写得好,但也有不少人指出此诗自有妙句,如南宋胡仔、葛立方、韦居安等。

第二首诗是七言绝句。诗中的香炉,即第一首诗开头提到的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惟妙惟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第一首诗说,“壮哉造化功!”正是这“造化”才能将这巨物“挂”起来,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五言古诗因篇幅无限制,所以诗人任意挥洒,写“海风”,写“江月”,写“穹石”,写得大起大落,大开大阖,转折如意,挥洒自如,一气呵成。七言绝句因篇幅较小,诗人用夸张的比喻把景物升腾到更高的境界,达到写瀑布的极致,极为夸张,但又清新自然,浅显生动,同时具有动荡开阔的气势,飞动流走的章法,跳跃腾挪,纵横捭阖,亦有歌行的气势和特点。

上一篇:抓党建促教学活动记录下一篇:2024农村小学体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