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哈哈战略分析及选择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饮料消费量迅速上升,全球饮料业进行了高速的产业集约,而且消费地域差别也更加明显。改革开放以后,几乎世界上所有的饮料巨头都在逐鹿中国。目前,中国软饮料市场比重最大的碳酸饮料市场一直被百事可乐、可口可乐两大企业占据。如何与国际品牌巨头进行市场竞争,如何在开拓国内生存空间的同时向国际化迈进,是我国饮料业必须面对的严峻问题。
娃哈哈企业成立十几年来,从最初的校办工厂发展为我国饮料行业的民族支柱,成为在国内为数不多的向国际大品牌挑战的领头企业。
虽然其与世界饮料食品前五强的法国达能集团合资建厂,并向美国、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出口产品,但娃哈哈始终将目标重点放在国内市场,并没有真正地向国际化企业发展。本文将对国际饮料行业市场进行分析,探寻娃哈哈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对中国饮料业开拓国际市场构建一种战略设想。
一、娃哈哈国际战略分析
企业制定公司层的国际战略,是在内外环境分析基础上,确定拟进入的国家和地区,而企业制定经营层的国际战略则需要确定具体如何进入所选定的市场。
企业经营层通用战略分为三种类型: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总成本战略可以用波特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通用战略矩阵来表示。(图1)
与此相关涉及到对市场进入和市场扩张战略的研究。由于娃哈哈集团尚属较为年轻的企业,且国际业务经验有限,在国际化初期应该选择瀑布模式的市场进入,可以用图2表示。(图2)
就目前而言,娃哈哈进入美国市场有一定的贸易根基和营销关系,且美国市场需求量大、开放程度高,故首先打开美国市场是比较可行的。
综合娃哈哈的低成本战略优势、国际战略初期目标以及选定的市场进入模式,本文认为该企业可以选择专一化和成本领先战略。那么,究竟娃哈哈应该用什么样的专一化产品去征服美国市场呢?
二、娃哈哈产品国际营销条件与SWOT分析
由于我们目前只考虑到美国市场,综合衡量国家、地区因素,产品因素和企业因素和市场行情,本文认为应该提供适合美国消费者的差异化新产品,新型茶饮品会是一个较好的选择。下面将利用SWOT分析方法,对娃哈哈在美国市场的茶饮料营销策略选择进行分析。
(一)优势与机遇
1、产品因素——茶业及其发展趋势。茶叶、咖啡、可可并称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科学研究证明,茶叶富含人体有益的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于保健防老、治病解乏、保健美容、降压抗癌等具有其他饮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可可会增肥甚至可能引起某些儿童疾病;咖啡因对人体也有副作用。现在美国咖啡消费量只有1957年的65%,与其相反,茶叶消费量近年来显著增长:1960年美国人均每年消费茶叶0.31公斤,现在人均每年消费茶叶量增加到1公斤左右。另外,美国业界长期以来组织过多次“茶叶与健康”的科学研究和宣传活动,使茶叶有益健康且可防病治病的观念日益为更多的人所接受,茶叶的“身价”也越来越高。
从消费趋势看,随着消费人群年龄结构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对茶叶的消费方式和结构也在发生改变,人们更加崇尚快速、方便的饮茶方式,这也预示着茶饮料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2、企业因素——娃哈哈的市场竞争力。在国内茶饮料生产上,各家企业都有其主打品牌。进入21世纪后,康师傅、统一和娃哈哈始终占据前三甲地位,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康师傅的市场份额略有下降趋势,而娃哈哈则呈逐年上升趋势。这表明娃哈哈企业在茶饮料产品上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且发展前景良好,其开拓国际市场有较好的技术、经验支持与实际开发能力。(表1)
3、相关产业因素——茶饮料改变茶叶出口被动局面。近年来,我国茶叶生产效益持续下降,主要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加入WTO后,国外企业利用其雄厚的资本实力和经营管理优势与我国茶叶企业进行全方位竞争,挤占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二是发达国家纷纷提高“绿色壁垒”,阻碍我国茶叶出口。三是我国茶业技术水平低、经营规模小,缺乏知名产品。综上因素,我国茶叶出口市场不理想,迫切需要打造中国茶产品行业的强势品牌,构建茶饮料国际营销体系以改变茶叶出口被动局面,提升我国茶产业价值。
(二)威胁与劣势
1、国内市场不稳,外商威胁大。AC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的一项调查表明,最近几年中国茶饮料市场发展速度超过300%,茶饮料已经成为仅次于碳酸饮料的第三大饮品。巨大的市场潜力引来数家饮料巨头的垂青,形成多方资本扎堆的局面。在内资企业中,除乐百氏、汇源、健力宝外,杭州娃哈哈集团势头最为强劲。境外资本中,日本茶文化背景的产品势头最猛。除了已经盘踞上海市场多年的“三得利”之外,日本啤酒品牌“麒麟”和“朝日”也进入中国茶饮料市场。
2、我国茶饮料整体技术水平不高。我国茶饮料生产设备主要采用常规饮料设备,与先进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茶汁提取、灭菌和无菌灌装等设备差距更大。在工艺技术方面,解决茶汁浑浊、沉淀和保持风味品质等关键技术并未完全过关,与日本等茶饮料加工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三、茶饮料国际营销战略要点
国际营销战略要点,即是在实施国际营销战略中必须加强重视的关键点。下面针对娃哈哈公司乃至整个茶饮料行业进行国际营销战略要点分析,以使我国饮料产业真正迈向全球化。
(一)健康品质。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茶叶作为一种天然健康饮料声誉日隆。正因为茶饮的健康性为其带来发展空间,所以保证茶饮料的健康性和优良品质是首要之务。
(二)文化载茶。任何商品都是人类智能对物质形态的征服,具有精神与物质的双重禀赋。如何挖掘产品本身的精神内涵,实现其精神价值的商品化是企业营销的秘诀。
可口可乐至今已发展逾百年,兴久不衰,其成功要素之一就是在于确立了“青春、活力、尽情、尽欢、尽畅”的品牌定位,把美国精神、情感和生活方式揉进品牌。因此,可口可乐已不仅是一种饮料品牌,还代表着美国人思想所有的精华。
茶饮料是我们中华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物质品位上的精心改造,在文化底蕴上的无限升华。茶饮企业若只靠现代青春活力形象来吸引年轻人的眼球,缺少了思想、灵魂、茶文化等深层次的立意,将会使得产品缺乏核心的品牌优势。
(三)中西结合。美国的茶叶消费方式与众不同——美国茶叶消费量80%以上最终消费途径是制作冰茶。也就是说,不论是茶的沸水冲泡汁,或是速溶茶的冷水溶解液,加柠檬、甜料、酒类,或不加作料,饮用时多数均投入冰块(冰屑)或预先置于雪柜中冷却为冰茶。冰茶顺应西方社会、特别是年轻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需要,作为运动饮料也备受推崇。从冰茶的畅销可以看出,美国市场的消费与本国有很大不同,我国企业应深入研究调查美国茶消费市场的需求特点,推出美国人易于接受的产品。
另外,我国企业还可以结合中西饮食文化和习惯的特点,研制兼有多国特色的茶饮品,实行非跟进的创造性产品战略。例如,一种具有保健作用的新型生物食品——中华咖啡茶,在淄博延强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成功。
一、虚拟耕地、虚拟耕地战略的概念、内涵
虚拟土地的概念源于虚拟水和虚拟土概念。“虚拟水”最初由英格兰学者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 它是指生产商品和服务过程中消费的所有水资源。国内学者程国栋于2003年首先将虚拟水的概念引入, 紧接着龙爱华、徐中民等人开展了一些后续研究。2004年国内学者罗贞礼借鉴虚拟水的概念, 首次提出了虚拟土及虚拟土战略的概念[1]。
虚拟耕地是指在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耕地资源数量。虚拟在耕地并非真实意义上的耕地, 是指以“虚拟”的形式隐形于产品中。虚拟耕地的特征主要表现为:非真实性、社会交易性、便捷性、资源分布广泛性、资源含量的差异性、价值隐含性和市场性、超常规性[2]。
二、虚拟耕地计算
㈠土地足迹的内涵生态足迹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及其博士生wackemagel于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基于土地面积量算的由一系列易于量化和理解的指标组成的一种分析方法。生态足迹是测量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需求与自然所能提供这种物质流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并同国家或区域范围所能提供的这种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 为判断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生产消费活动是否处于当地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 提供了定量的依据。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 能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比较自然资产的产出和人类的消费情况。类似于生态足迹, 土地足迹是指任何已知人口 (某个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全球) 在一定时间内消费的所有产品和服务所需要的土地资源数量。利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的生态足迹或生态容量, 实质上是“虚拟土地”, 具全球 (或区域) 的可比性, 可直接量化可持续发展的程度。
㈡虚拟耕地贸易量国家 (地区) 间的虚拟土地贸易量可通过商品的贸易量及其虚拟土地含量共同确定。虚拟耕地贸易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是根据当年本国各种农产品的进口和出口数量分别除以当年本国该种农产品的单位面积产量所得到的耕地面积之和, 即当年本国虚拟耕地贸易量等于当年本国虚拟耕地进口量的绝对值加上当年本国虚拟耕地出口量的绝对值[3]。
三、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虚拟耕地贸易量计算
考虑到相关数据和资料的可获得性, 本文选取1996年~2008年在中国粮食贸易中占较大比重的四种产品, 即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 核算了这四种粮食类产品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见 (表1) 。
1996年~2008年13年间, 中国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进口量从1996年的304.57公顷增加到2008年的2226.76万公顷, 年均增长4.85%。虚拟耕地进口总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但存在波动现象, 其中主要有:虚拟耕地进口量从1996年的304.57万公顷下降到1997年的214.13万公顷;2001~2002年期间, 由于大豆进口的下降, 虚拟耕地进口量下降至2002年的654.21万公顷。与进口量相比较, 粮食贸易中的虚拟耕地出口量总体上比较小, 波动幅度也比较小。1996~1997年, 主要由于玉米出口的波动, 虚拟耕地出口量到1997年达到188.02万公顷, 之后略有回落, 之后, 伴随着玉米和大米出口的波动, 虚拟耕地出口量经历了几次波动, 2003年创历史新高, 达到464.10万公顷, 之后再次经历小幅波动, 到2007年增长到182.79万公顷, 2008年又再度下降到72.63万公顷。
此外, 从具体产品品种分类上来看, 由于单产不同以及本身在贸易中所占比重不同, 四种粮食类产品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贸易量在虚拟耕地贸易总量中所占的份额也有较大的差别。就进口而言, 大豆和小麦是中国粮食贸易中的主要进口品种, 小麦进口量则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因此, 大豆和小麦贸易中的虚拟耕地进口量占据了虚拟耕地进口总量的99.38%。从出口来看, 作为中国粮食贸易中的主要出口品种, 玉米贸易中的虚拟耕地出口量占据了虚拟耕地出口总量的接近65.19%。
㈠贸易规模分析1996年~2008年间我国虚拟耕地贸易相对稳定的发展状况, 持续稳定增长, 虽然中间有小幅回落, 但不影响整体趋势。其中, 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口数量出现较大幅度增长, 导致虚拟耕地的净进口量曾持续增长的态势。
㈡产品结构分析从贸易结构上来看, 由于单位产品虚拟水含量的差异及其本身在贸易结构中所占比重的不同, 各门类产品在整体虚拟耕地贸易量中所占的份额有着较大的差别。整体而言, 大豆在虚拟水贸易量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 1996年~2008年间大豆虚拟耕地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39%, 而进口份额也占84.88%。其次是玉米, 1996年~2008年间大豆虚拟耕地出口量占总出口量的65.26%, 而进口份额也占10.81%。
㈢贸易平衡分析如前所述, 就贸易总量而言, 我国一直保持较大的虚拟耕地进口量。这部分虚拟耕地进口有效地保障了部分地区的粮食安全, 相当于缓解了我国耕地资源短缺量。鉴于我国日益严峻的耕地紧张形势, 本文认为, 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可适当增加玉米和小麦的虚拟耕地进口, 限制大米的虚拟耕地进出口量。
四、虚拟耕地贸易在解决耕地紧缺问题方面的贡献
㈠虚拟耕地贸易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意义
第一, 通过虚拟耕地贸易, 填补国内短缺粮食品种供应缺口。适当增加虚拟耕地进口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然的、经济的、有效的选择广泛参与国际农产品贸易, 合理进口一定数量的资源短缺型食物, 降低粮食安全的资源供给成本, 缓解资源短缺的压力, 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4]。
第二, 通过虚拟耕地贸易, 增加优质粮市场供给, 提高居民粮食消费福利水平。我国各品种的粮食收益都不高, 受种植惯性影响, 农民对劣质粮种植进行替代的积极性不大, 国内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速度缓慢, 居民消费的粮源总体质量不高。因此在居民消费能力承受范围内适当增加优质粮进口优化国内粮食供应品种结构, 可以有效地提高居民粮食消费福利水平。
第三, 通过虚拟耕地贸易形成对农户种植优质粮的利益诱导, 以需求拉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随着我国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增强, 对健康饮食的关注程度迅速提高, 如能进口一定规模的优质粮, 建立不同质量粮食的价差机制, 鼓励居民消费优质粮, 一定程度上形成优质粮对劣质粮的替代效应, 将有助于以需求拉动的方式促进国内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㈡虚拟耕地贸易的战略选择
粮食产品的虚拟耕地含量最为明显, 鉴于我国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形势, 及部分地区出现的耕地紧张和粮食安全问题, 国家相关部门和各地方政府仍可放宽对粮食进口总量的控制, 通过倡导循环经济, 将虚拟耕地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 更好地运用虚拟耕地战略, 提高粮食安全性[5]。由于不同粮食产品的虚拟耕地含量也不同, 所以在进口农产品时应选择那些虚拟耕地含量较低的粮食产品。我国粮食产品虚拟耕地贸易的进口结构比较稳定但相对单一, 而过于单一的结构对保障耕地资源安全和粮食安全会产生影响, 因此在扩大贸易总量的同时, 应根据产品的虚拟耕地含量进一步丰富进口品种, 使贸易结构趋向虚拟耕地, 保障资源安全。应该把虚拟耕地贸易理论应用到我国国内耕地资源的配置上来。我国应对那种按照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调用耕地资源来维持或扩大高耗粮食产业的区域耕地资源配置的思想, 予以重新审视。我国应对那些耕地资源紧缺的地区, 特别在制定解决建设占用耕地较大的地区, 更有必要借鉴采用“虚拟耕地”贸易战略, 这将对我国耕地资源紧张地区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虚拟耕地战略不仅适用于国家之间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同样适用于国内省级区域之间解决粮食供求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区农业自然资源禀赋不同, 粮食品种及其生产效益区域差异大。从长期看, 可以利用虚拟耕地战略, 发挥各地比较优势, 调整粮食品种结构, 加强粮食主产区建设。传统的耕地资源, 一般研究耕地资源的自身特征、运动规律及相关关系, 对“看不见”的虚拟耕地毫无了解。虚拟耕地战略理论给耕地资源安全研究提供了创新领域。
综上所述, 虚拟耕地战略作为一项新举措, 将耕地资源问题引人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对外贸易领域, 拓展了解决耕地资源短缺问题的选择范围, 对虚拟耕地贸易量的定量统计将有助于认清我国耕地资源多方位的利用情况, 对如何更好地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虚拟耕地贸易提供了一种替代供应方式, 能够在不产生恶劣环境后果的前提下, 有效地减轻耕地资源紧张的压力, 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大米、玉米、小麦和大豆四种主要粮食类产品1996年~2008年虚拟耕地进出口量, 提出了虚拟耕地战略在缓解中国耕地资源紧张、确保粮食安全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虚拟耕地,粮食贸易,耕地资源,虚拟耕地战略
参考文献
[1]严志强, 颜章雄, 胡宝清, 等.虚拟土地、虚拟土地战略与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管理的理论探讨[J].广西社会科学, 2007, ⑽.
[2]罗贞礼.基于虚拟土视角下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管理探讨[J].国土资源导刊, 2006, (2) .
[3]瞿商, 杨祖义.粮食安全与中国耕地关系的动态调整[J].当代中国史研究, 2009, ⑵.
[4]褚庆全, 李立军, 马红波.实现未来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6, ⑵.
品牌延伸是争议最大的一个议题,争议大是因为品牌延伸的理论非常复杂,真正认识并理解其内在规律的人非常之少。争议最大的案例当属于娃哈哈,真理越辩越明,通过对娃哈哈品牌延伸这一最具争议性的案例作深入研究与辩论,非常有助于我们洞察品牌延伸的内在规律。
娃哈哈是否定品牌延伸的专家最喜欢拿来做靶子的品牌,他们的主要观点是:“娃哈哈”是一个儿童色彩很浓的品牌,最初导入市场的产品是儿童营养液、果奶,其目标市场明确定位在儿童产品上,其包装、广告都呈现出明显的儿童味。“酸酸的、甜甜的……”、“妈妈我要……”等广告语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对孩子家长都有极强的诉求力与感召力。“娃哈哈”几乎成了类别品牌,是果奶与儿童食品饮料的代名词,而“娃哈哈”进行品牌延伸,红豆沙、绿豆沙、八宝粥、纯净水都用娃哈哈品牌,则会破坏儿童品牌的纯正性与专业性,使“娃哈哈”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定位模糊,缺乏个性,最终变得什么都不是。有的甚至预言“娃哈哈”会因品牌延伸而自食其果,必会倒下。言之凿凿,似乎很有道理。基于同样的逻辑,有人认为乐百氏也犯了品牌延伸的错误,极少数人甚至说海尔延伸到电热水器、小家电也是大错特错。
时间最终证明,“娃哈哈”非但没有倒下,活得还挺滋润。但直到5月,还有人无视娃哈哈连续多年销售额居本土食品饮料企业之首的事实,在总销售额超过20亿元之际(已超过600亿),发表文章说“这些借娃哈哈之名延伸的商品,动用了企业大量的人财物,可市场的反响几乎为零”。有食品业常识的人都知道,当时中国年销售额能达到20亿的食品饮料企业是廖廖无几的,八宝粥一种产品年销售额超过1亿也属不错。
真理越辩越明,由于娃哈哈的品牌延伸是争议最大的案例,所以对娃哈哈品牌延伸的辩论能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洞察品牌延伸的内在规律并科学规划本土市场特点下的品牌延伸战略,
品牌延伸给娃哈哈的回报是如此丰厚,20,“娃哈哈”继续领跑全国饮料行业。并且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年销售额突破了600亿。
当然,我们必须注意到。作者当初认同娃哈哈品牌延伸的根本前提是“当年娃哈哈的实力还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先集中资源培育一个大品牌。同时,娃哈哈的延伸产品都是与核心价值兼容的,这种延伸不会严重冲击原有产品的销售。现在娃哈哈的年销售额已达到200亿,以广告费率10%计,一年广告费就达20多亿元,这么大的巨额费用完全可以支撑多品牌运作。发展新品牌时,究竟哪些产品用新品牌,用来源品牌战略还是担保品牌战略,对盘子为200多亿的娃哈哈而言,这些问题的决策水平高低,对娃哈哈效益的影响将会是以亿为衡量单位的。从近几年的表现来看,前有“激活”和“营养快线”大获成功,“营养快线在仅7个月时间就达到了15亿的销售,后有爽歪歪、咖啡可乐、思慕C的高调上市和销售的迅速成长。娃哈哈以双品牌的方式出现在产品包装和传播活动中,成功地将成熟品牌的信任感覆盖到营养快线、爽歪歪等新品牌上,娃哈哈的多品牌结构已经日益完善。事实可以证明,如果没有之前对娃哈哈单一品牌的精耕细作,积累了资本、等各种资源,那么娃哈哈今天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1 地下空间发展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1 现实意义
地下空间存在的形式是多样的,如地下通道、地下街及商业街、地下公路、海底隧道、城市共同沟(综合管廊)、地下图书馆、学校等,其开发与利用在缓解城市矛盾,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及提高城市生活质量等方面优势明显,具体而言:
1.1.1 可以缓解地面交通压力
通过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可以将地面交通的流量转移至地下,减轻地面交通压力。
1.1.2 改善地面绿化环境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用于建设为厂房或生活区,绿化面积大幅压缩,居住的环境状况令人堪忧,通过对地下空间进行战略规划,大量公共服务设施迁入地下,可以有效增加地上绿化面积,保证地面形成完整的绿化空间。
1.1.3 增加城市防灾抗震能力
由于地下空间位置结构较低,有土层隔绝,可以防泄漏、防爆炸、防火灾等,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有效防灾抗震,对城市的整体抗灾能力的提高都能起到很大的辅助作用。
1.1.4 减少能耗
地下空间设施几乎不存在失热或得热问题,从而大大降低了采暖和制冷的能耗,且无噪声、无振动、抗压能力强,能够按需要保持适度的微气候,从而给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个令人满意的舒适环境。
1.2 存在的问题
地下空间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对其的开发利用带有很强的不可逆性,一旦建成,短期内无法改变。因而对其的开发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此外,地下空间的开发也面临着一些存在的问题。
1.2.1 规划、建设周期长
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要考虑未来50a甚至更长时间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功能的变迁,具有很强的衔接性与连续性,需要的设计、规划需要较长的时间,不可能一蹴而就,是战略性的工程。
1.2.2 造价昂贵
地下空间的开发价格一般是地上建筑的2~4倍,造价昂贵是地下空间无法大范围进行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因。
1.2.3 对水文条件、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下空间的开发,如果规划不合理,有可能破坏地下水甚至毁灭掉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的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从而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即使可以修复,也需要较长时间。
鉴于此有必要引入一些评价体系,例如可针对城市地下空间发展进程中诸如环境、交通、费用等为主要指标的评价体系,设定某一项指标对应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并将评价分为4个评价等级,分别赋值:V=(v1, v2, v3, v4)
(不适宜、基本适宜、较适宜、适宜)。
设有从变量组x1, x2, ..., xn
记
则可记为y=Ax
求得该项指标的适宜程度,以此类推求得其它各项指标的适宜指数,并将这些指数进行综合,求得对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开发的最终评价。
2 国外的经验
可转入地下的设施领域非常广泛,诸如交通设施、商业设施、文化设施、市政工程等,世界各国的建设经验表明,一个基于快捷、便利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网络对于发挥城市中心作用,提升城市功能品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也为我国新形势下更好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
2.1 法国
法国地下空间发展的起因是地面交通拥挤出现道路阻塞,缓解交通压力的一时之举,初期发展就一定层面而言是不连续的、有缺撼的,而后来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地下空间的进一步发展,随之从而建立了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二战后,随着城市的科学规划和进一步发展,城市地面规划及之后隧道的出现再次推进了地下空间建设的力度与广度。可以说法国对地下开发利用始终遵循政府主导规划、私营经济集资建设,融公用、民用、商用于一体综合性的地下空间发展模式,同时为了确保城市安全用水,地下水网及下水道也成为其多重地下网络阶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法国巴黎有一些地下排水道甚至可以进入游览。对于有些地域地上道路与河流的交叉从而存在的相互阻碍问题,地下空间的开发无疑进行了很好解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巴黎,沿着堤岸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直接的穿越到河的对面。法国地下空间的利用不仅涉及地下空间的开发,也着重考虑了地下与地上如何联通,构建立体网络的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了地下空间的价值。此外,在发展过程中也考虑了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即共同沟的应用,消除了各种通讯、电力等线路在对地面建设、交通的干扰,增强了地上道路空间的有效利用,降低了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确保了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同时美化了城市环境,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2.2 日本
日本四面临海,国土狭小,人口众多,且分布极不平衡,全国80%的人口密集地分布在中部和太平洋沿岸狭长窄小的平原地区,以东京、大阪和名古屋三大城市为中心就集中了全国近一半的人口。伴随二战后经济的快速增长,日本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涌入城市,城市化规模急剧扩张,城市的改造和再开发成为日本城市化发展的主题,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承载更多的集聚人口是历届政府必须要认真考虑的战略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地下服务区、地下综合管廊及90年代兴起的大深度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为日本在地下空间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形成了特色鲜明、以科学系统见长的日本模式。
日本的地下街建设堪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的典范,功能涉及:交通、停车场、商业三个主要部分,以及机房、管理用房等辅助部分组成的地下网络综合体。目前在日本的17座政令指定都市(即人口数大于50万人的城市)全部都大规模建有地下街,总面积约为196万m2,并且其中大约83%集中在大都市圈内。为了弥补停车场的不足,在兴建地下街时,日本政府特别关注对停车场的建设,例如在东京地下街中,停车场所占面积比重与公共步行通道和商店面积的总和相近。以此疏导大量的人流、车流走入地下,在地下通行、购物甚至学习、生活,从而大大减轻了地面交通的压力,将地上、地下的生产、生活融为一体,极大提高了城市的运行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合理、有序、高效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解决城市发展扁平化发展、资源利用率低的有效途径,但是因地下空间的开发具有不可逆性且开发成本较高,因此日本政府对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具有一套严格的规定或限制。对于一些规划和管理上可能的产生问题,及在防灾减灾及公共卫生有待进一步论证的,政府原则上往往采取限制的措施,日本政府开发地下空间的一项重要前提是在地面交通异常拥挤、且规划和论证都较为科学充分的前提下才允许开发,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建设。
此外,日本政府非常注重对地下防洪设施的修建,神田川是东京都市内最大的市内河,该内河全场近25km,早期每逢暴雨,因神田川水量急剧积聚经常致使沿线周边遭受大面积洪涝灾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痛定思痛,日本政府经过科学论证决定在流域地下建设蓄水池,经过近20a的分期分段不断修建,全长4.7公里的神田川蓄水池在防洪抗调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几年东京都内河两岸再也没有出现过因神田川的泛滥造成的洪涝灾害,同时这些蓄水池由于在修建中设计科学,在施工中充分考虑了人文因素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统一,现在已是东京都的地标性建筑,成为旅游、休闲的良好场所。
2.3 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拥有地铁最多的国家,地铁总长约占世界的1/2,仅纽约、芝加哥、费城、华盛顿等10个城市的地铁就近1300km,占世界地铁总长的20%,可以说从某种程度而言地铁是美国城市发展的一张最逼真的名片。例如:纽约地铁是世界上最庞大的地铁系统之一,纽约人口820万,在其中心区曼哈顿人口密度达到了40000人/km2,已经从1904年10月启用时的28个站点,发展为462个站点的庞大网络,每日运送的乘客大约有490万人,承载了全市60%的客流,纽约地铁是世界上唯一的24h运营的地铁站。纽约地铁位于地下不同深度的4个平面内,最深处达到43.5m,班次间隔为6~15min,高峰时可达1.5~6min。
美国十分注重对水下隧道的开发,在市内及城市间江河、海湾等水域往往不是建有横跨两岸的漂亮的桥梁,而是在地下以水下隧道予以联通,虽然水下隧道的造价昂贵,理论上将造价分摊至里程,大致水下隧道建造1m的费用至少可以建造4m的桥梁,特别是美国经济长期低迷、止步不前,这样的困境并没有降低水下隧道对桥梁的替代,原因是其具有很多桥梁无可比拟的优点: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不会因恶劣天气影响汽车、人员的通行;不妨碍通航,海底隧道因建于地下,因而对水上的通航不会造成任何干扰,不会出现因桥墩或跨度问题对航道产生的制约;抗震性好,生存概率高,地下空间可以最大程度的抗击地震、泥石流的冲击,比地面建筑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稳固性。由于是建在地下,与地表上的桥梁相比,地下空间可以看作为点状目标,其遭受破坏的概率要远远低于呈现出线状目标的桥梁等地上建筑,以运筹学的角度进行测算,同宽通长的水下隧道遭受极端破坏时(如核武器轰炸)其生存概率可达到93%,而桥梁的生存概率仅为4.2%~9.3%,同时,由于水的不可压缩性,无疑为地下空间的防护本身披上了一件坚实的铠甲,其生存的概率还会有所提高。
3 对我国地下空间发展的前景分析及战略选择
3.1 前景分析
截止2011年底,我国城市人口66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88个,其中人口400万以上的城市14个,200万~400万的城市31个,100万~200万的城市82个,50万~100万的城市108个。城乡人口由建国之初的万人,增长至2011年底的134735万人,其中城市人口由建国之初的5765万增至2011年底的69079万人,增长了近11倍,农村人口由建国之初的48402万人增至2011年底的65656万人,增长了35.6%,城镇人口比例也由建国之初的10.64%上升至2011年底的51.27%(图1、2),伴随着大中国区经济的进一步提升,继而推动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我国的城市的数量、规模都将进一步增长,预计2040~2050年我国的城镇人口将提高至65%,意味着有近10亿人生活在城镇,如不及时规划,城市的交通将更加拥挤、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的运转效率降低,现有的地上资源潜力已经榨尽,根本无力承受。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无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使地下建筑与地上建筑达成高度的融合与统一,减轻地面的交通压力和环境压力,在城市建设用地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开发地下空间,将地面设施转入地下,才能增加地面绿化面积,保持温度的长期恒定,最大限度减少对能源的利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应该说,未来是否能够科学有效的建设与开发地下空间发决定了城市未来的发展走向和功能布局。
3.2 战略选择
3.2.1 应以战略的角度看待地下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开发地下空间是拓展城市功能、解决城市问题的必要手段,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地下空间是城市的战略性空间资源,是新型国土资源。因此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应基于充分认识其在未来城市的发展与布局中所起的重要地位,使得地上建筑与地下空间的发展与利用有机融合达到高效统一,使二者无论在功能、结构、布局乃至文化氛围上都高度协调、有序,同时系统研究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所需应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计,达到地下空间开发的科学化、规范化、完整化、有序化,使得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既高效有序,又具有充分的时空持续性。当前,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总体水平还相对较为落后,系统化利用的层次不高,还停留于原有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中,没有从战略的角度关注其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充分挖掘地上、地下的系统效能以及由此衍生的附加值,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缺乏合理的贯通,同时又因产权界定模糊、多头管理、技术标准参差不齐等,严重制约了地下空间的可持续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建设的需求存在着明显的短期行为或脱离实际盲目开发,缺乏战略性规划不同,造成对这种稀缺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在进行大规模的开发时应结合城市的发展规划做出系统的论证,将地下空间的利用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具体的指导原则,使其与城市发展相适应,避免不计代价的盲目超前发展及严重落后时代的滞后开发。
3.2.2 加紧健全和完善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
加紧建立健全涉及地下空间的法律、法规,是我国地下空间能否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证,当前,我国地下空间的立法工作相较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已严重滞后,涉及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对地下空间权益的归属范围、使用权限设定的较为模糊,对地下空间建设的设计标准、施工准入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于地下空间建设和使用上的安全问题、物业和公共管理设施等的管理问题没有做出系统的规定,这些已成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资源的严重障碍,有必要建立一系列配套的法律系统予以支撑。
3.2.3 建立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
地下空间的科学管理是目前地下空间的薄弱环节。未来的地下空间应将能对其的设计、开发、维修、维护、升级进行系统的优化和管理,因而要建立科学的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方便数据的存储、查询及分析,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的高度集合,这个平台的建立为合理高效进行地下空间维护、防灾减灾提供了保证,可以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为地下空间安装了大脑,对资源进行了重新整合,在技术层面真正使地下空间的使用达到了规范化、系统化。目前各国在此领域起点大致相同,其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已经凸显,这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该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进而实现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整体水平的提升。
3.2.4 将地下空间设计、开发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做好科学规划
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衔接性,正如城市的规划建设应考量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城市随之可能的变迁,地下空间的设计、开发必然也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出50a乃至更长时间的科学论证,经过不断的完善和补充,形成对地下空间的利用无论从广度、深度直至形成地上建筑与地下建筑紧密融合形成体系这样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提高的有利态势。
地下空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唯一性,对其开发有很强的不可逆性,加之城市建设中新旧城的区别(旧城的地下空间建设偏重于交通的缓解,新城的地下空间建设侧重于新技术、新能源的研发与利用)。因此,建立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是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与城市的整体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地下空间发展作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中的关键一环,对其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的角色、地位、作用要有充分的认识,结合城市建设认真组织对地下空间开发的论证、规划、建设工作,并凝聚相当人力集中解决在开发中可能会出现的技术、生态、环境问题,如组成由设计、规划、建造、财务甚至美学、艺术等相应领域专家参与组成的专家组,结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可持续性理论,结合开发中的不同的现实问题和不同需求,充分论证开发的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经科学研究论证,最终建立完整的规划体系。
摘要:地下空间开发是新时期城市建设的一个关键环节, 从一定层面决定着未来城市发展的功能与效能。文章分析了地下空间的现实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列举了法国、日本、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一些成功做法, 并就中国地下空间的发展进行了前景分析, 并就战略选择提出了几点建议:应以战略的角度看待地下空间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加紧健全和完善涉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法律、法规;建立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将地下空间设计、开发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做好科学规划。
关键词:地下空间,经验,前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数据[Z].
[2]周健, 蔡宏英.我国城市地下空间可持续发展初探[J].地下空间, 1996 (3) .
[3]攀登, 朱峰.我国地下空间权法律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2008 (2) .
全球性高新技术纷至沓来, 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 信息资源通过互联网的共享使得传统教育和教育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也使教育国际化成了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教育国际化不仅是一种全新教育理念, 而且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对于民办高校充实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提升教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 各民办高校都积极尝试引入国际化教育理念, 通过开展国际合作、引入留学生等方式提高办学水平, 提高学校国际知名度。陕西作为全国民办高校的大省、强省, 应该大胆探索国际化办学路径, 让陕西的民办教育早日走向世界。
SWOT分析法是哈佛大学安德鲁斯教授中提出的。“它是一种确定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竞争劣势、机会和威胁, 从而将公司的战略与公司内部资源、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的一种科学的分析方法。”[2]SWOT分析法自形成以来, 广泛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分析。近年来, SWOT分析法也被其他行业广泛采纳, 进行行业的自我诊断与评估。鉴于此, 本文试图将SWOT分析法引用到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中, 通过分析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内外环境, 优势、劣势与机遇, 以提出适应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SWOT分析
1.1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Strength) 分析
(1) 民办高校办学机制灵活, 教育自主权大, 专业设置以市场为导向。
和公办学校相比, 民办高校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 灵活的办学体制, 能及时根据市场信号的反应调整办学定位, 调整专业设置, 能以更为开放的姿态引入国际教育。为了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 提高学校的国际知名度, 民办高校会根据市场的需求, 学生的要求而设立不同的教学模式。以陕西规模最大的民办高校———西京学院为例, 西京学院为了推进国际交流, 加大国际合作力度, 同时也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学校对英语基础很差且将来有意向出国深造或毕业后打算在外企工作的学生实行“第二外语替换英语课程”学习模式。对这类学生从入学之日起, 就要求以第二外语 (韩语、法语、德语、俄语等) 替换英语学习。学生修完规定的学分并达到毕业条件, 方可申请留学或毕业。对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学校会为他们开设雅思培训, 英语专四、专八培训, 英语口译与辩论培训等以帮助他们在英语学习方面走得更远。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模式,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同时也更好地促进了国际交流。
(2) 民办高校特色办学理念、特色专业促进了国际化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缺乏特色。而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 如何让民办教育在众多高校中占据一席之地, 那就是走特色办学之路, 坚持学生共性和个性的均衡发展。例如:西安外事学院早在办学之初就提出“育无国界”的教育理念, 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方针, 全球招聘校长, 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3]目前有数百名留学生来校就读, 形成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西京学院从成立之初坚持“以工科为主, 走特色办学之路”。并于2011年首批获得民办院校研究生招生资格。在教学管理方面, 西京学院施行“学院+书院”的学生管理教育模式。根据学生专业能力和对未来职业的规划将学生编入不同的书院。想要进一步提升学历的学生, 会被编入考研书院, 突出其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研课程的专项辅导;对毕业后直接创业的学生, 学校会将他们编入创业书院, 突出其专业知识、创新技能训练;对有意向出国学习的学生, 学校会将他们编入国际交流书院, 强化外语学习, 并为他们提供各种国际交流的机会。实践证明, 这种特色办学理念, 特色教学、特色管理模式极大地了满足了学生的需求,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同时也促进了学校的国际化发展。
1.2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劣势 (Weakness) 分析
(1) 校领导及师生国际化意识不够。
陕西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虽然都提出了国际化发展战略, 但落实到行动上还是微不足道。绝大多数师生们的国际化意识不够, 部分老师认为只要干好本职工作就可以了, 出国学习或访学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还有相当多的学生, 由于英语基础较差, 也从未对出国学习产生过幻想。从学校领导层面来看, 由于办学资金不足, 学校在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投资甚少。另外,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依然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课程设置。由此可见, 从教师到学生, 从管理到教学, 国际化意识较为淡薄, 更谈不上达到国际化标准。
(2) 学生自身能力不强, 教师国际化水平低。
由于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 相对公办高校而言, 整个民办高校生源较差, 学生英语水平较低, 雅思, 托福考试通过率极低, 这就给国际交流带来很大障碍。再者, 由于民办高校起步较晚且规模发展之快, 师资队伍中具备国际教育经验的教师匮乏, 加之民办学校经费来源单一, 学校投入在教师出国培训和学习方面的经费微乎其微, 因此, 教师出国交流的机会奇缺, 能够承担双语教学的教师更是凤毛麟角。上述因素势必给国际化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3) 出国学习费用相对偏高。
与国内公办高校学费相比, 出国学习的费用相对较高。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学费更高。据了解, 赴英、美国家留学每年的费用约16-18万人民币左右, 赴韩国留学, 每年费用约7-8万人民币左右。然而对于品学兼优, 家庭困难的学生来说, 如果没有学校和外界的赞助与支持, 他们只能望而却步了。然而, 对于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的学生, 往往在英语学习方面, 雅思、托福考试方面又存在一定困难。
1.3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机遇 (Opportunity) 分析
(1) “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加速了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进程。
2009年6月, 国务院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该规划的发布赋予了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称号, 西安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的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4]国际化大都市的建立, 需要国际化人才、国际化理念、国际化人文环境。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强省, 承担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民办高校,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也肩负着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任。因此, 陕西民办高校更要抓住这一契机,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培养优秀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 才能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陕西教育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013年9月7日,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发表重要演讲, 倡议中亚各国与中国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陕西作为高等教育的大省, 地处我国东西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 连接着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西安又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是全国铁路六大枢纽中心之一, 也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 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桥头堡”, 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 “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给陕西经济、教育、旅游等各行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陕西将凭借良好的地缘优势和绝佳的发展机遇步入外向性、国际化发展之路。
(3) 政府政策支持为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010年,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明确指出“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重要的工作职责。积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5]次年12月, 陕西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 该《意见》除了对民办高校提供空前的政策支持外, 还建立专项发展资金, 用于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政府一系列措施为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保证, 带来了新的机遇。
1.4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威胁 (Threat) 分析
(1) 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 优质生源少、留学生人数少。
民办高校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 虽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获得了一定的社会信誉, 但是, 近几年由于生源减少, 民办高校受到很大冲击, 部分民办高校因经费紧张而导致办学不规范, 给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致使社会上仍有很多人对民办高校存在偏见。很多优质生源宁可重读也不愿意选择民办高校, 另外, 由于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不明显, 学校缺乏国际影响力, 国外留学生对民办高校了解甚少, 因此, 能来民办高校留学的外国留学生更是屈指可数, 这严重阻碍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2) 适龄人口下降, 生源竞争压力大。
由于适龄人口数量下降, 参加高考的人数也将随之减少, 与此同时, 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加剧, 近几年, 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 会选择让子女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 “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达到了52.37万人, 同比增加6.39万人, 创历史新高。根据美国开放报告数据, 2014-2015年赴美读本科的中国留学生达到了124, 552人, 较前一年增长12.7%, 且首次超过同期赴美读研究生的中国留学生数量。”[6]适龄人口下降, 普通高校大力扩招, 民办高校面临着严重生源不足的压力。生源减少会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的教育收入, 更会影响到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2 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陕西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SWOT分析, 笔者拟提出以下策略:
2.1 学校各级领导要树立教育国际化意识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产物, 是不可抵挡的世界潮流。通过高等教育国际化, 可以引入进境外高水平的人才和技术, 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可以分享境外的教育市场, 吸引各国留学生, 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可以充分开放我国的教育市场和教育资源, 相互借鉴, 相互促进。因此, 越早进行国际化探索, 收益就会越多。学校各级领导要有国际化意识, 要清醒认识到国际化的重要性。学校各级领导在进行学校顶层设计或决策时, 充分考虑到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要有国际化意识。[7]
2.2 构建国际化的管理体系
国际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涉及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 民办高校应建立一个完善、有效的国际化管理体系, 及时解决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项问题。如:上海复旦大学特别重视从体制上为学校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 2002年由校领导亲自挂帅, 成立了国际暨港澳台合作与交流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由科研处长、教务处长、院系领导及学生事务处长组成, 委员会根据国际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情况, 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召开外事会议, 积极协调各部门工作, 解决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民办高校也应该借鉴这种国际化管理体系, 首先从政策、管理方面给国际化发展提供保障与支持。
2.3 重视语言学习,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要想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重要的一点是注重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因此, 学校要适当开设双语课程, 组织雅思、托福或其他语种的培训。另外在课程设置方面, 也要与国际接轨, 适当开设涉外课程。如:在公共基础课和文化素质课中可以开设诸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跨文化交际等国际教育方面的课程, 以增强学生对国际政治形势, 外国的经济政策和文化习俗的认识与了解, 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选修课程方面, 可以开设国外技能证考试替换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如:取得BEC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 证书可以替换商务英语课程学习等。
2.4 加强教育国际化的交流
(1) 加强教师之间的国际交流。
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 离不开国际化的师资。因此, 民办高校一方面要有计划的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讲学或开展科学研究。另一方面, 民办高校还要聘请国外专家、教授到本校来讲课, 参与学术交流。教师只有通过相互交流, 才能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2) 加强学生之间的国际交流。
目前国内民办高校的学生交流形式单一, 基本上是海外短期游学、暑期带薪实习项目。而且学生交流大多数都是“单向交流”形式。即:只向国外大学输送学生, 而很少引进国外学生。因此, 民办高校在积极鼓励学生出国留学的同时, 也要制定相应的政策, 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提升教学水平, 提升国际知名度, 另外加大宣传力度, 让更多的留学生了解中国, 了解学校, 传播中国文化, 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友谊。同时, 招收留学生也能增加学校经济收入, 促进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3) 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 各国只有不断交流, 互相取长补短, 才能不断提高。民办高校应积极鼓励师生参与高水平国际会议或举办高水平国际会议。参加国际会议, 与国际知名专家交流学习使师生更好地了解前沿学术动态, 培养师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举办国际会议, 除了能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师生们的学术素养和国际交流的能力。
2.5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办学
与境外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院所合作, 开展合作办学不仅可以学习到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 同时也能从教学、科研组织、教材建设、项目合作等各方面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为我所用。但是, 目前陕西多数民办高校的国际交流大多停留在考察访问、外事接待方面, 缺乏实质性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主要原因是各种学历证书在国际上有一个被认可的问题。因此, 国家主管部门在这方面应给民办高校更多的支持和鼓励。民办高校自身也要在在学分、学位证书相互承认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取得更大的突破。
2.6 增加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民办高校要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 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障。民办高校董事会、校长在制定学校的顶层设计时, 要按照国际化发展规划要求, 合理制定经费投入计划, 重点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提升教育水平。对于经费不足的民办院校, 还可以设立校友奖学金、校长奖学金, 广泛吸纳政府、企业、机构的赞助, 千方百计增加国际化发展的投入, 支持更多的优秀学生参与国际交流项目, 提高民办学校的国际化程度。
2.7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发展的氛围
走国际化发展道路, 还需要主动营造国际化发展的良好环境, 除了加强双语课程建设, 构建国际化的课程体系之外, 学校还要定期举办一些国际文化活动, 积极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邀请留学生到校举行联谊活动, 邀请曾经参与国际交流的校友回校作报告等。另外, 还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平台、标语、宣传册等资源宣传学校国际化发展动态, 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氛围, 从而扩大民办高校国际影响力, 争取更多的国际合作项目。
2.8 经常开展有关国际化战略发展的研究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 民办高校还要结合自身国际发展情况开展专门的国际化研究, 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形式, 探索适合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除了负责开展国际交流项目之外, 每年要开展国际化发展专题研究, 要及时掌握国际化发展新动态;另外, 国际交流合作处还要与国外或境外合作院校积极开展国际化方面的课题研究, 探索符合我国民办院校实际的教育国际化规律, 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内涵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民办高校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时期, 陕西民办高校要清楚地认识到国际化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要善于抓住机遇, 以更开放的心态, 更广阔的视野, 大胆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 努力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国际化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袁利平.关于教育国际化的真实内涵及其现实检视[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 2009 (01) .
[2] (美) 迈克尔·古尔德, 安德鲁·坎贝尔, 马库斯·亚历山大.黄一义译.公司层面战略[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4 (01) .
[3]西安外事学院官网.[EB/OL].http://www.xaiu.edu.cn/xxgk.htm.2016-7-1/2016-9-8.
[4]新华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6/25/content_11601737.htm 2009-6-25/2016-8-25.
[5]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2年) [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2010-07-29/2016-8-20.
[6]中国教育在线:2016年高招调查报道[EB/OL].http://www.eol.cn/html/g/report/2016/report1.shtml#baogao1-32016-6-2/2016-8-25.
【娃哈哈战略分析及选择】推荐阅读:
娃哈哈集团总体战略分析报告07-27
娃哈哈企业价值链分析06-22
娃哈哈10-19
苏果超市竞争战略及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分析09-22
企业竞争战略的选择07-04
新创企业的战略选择07-05
娃哈哈销售人员绩效考核与薪酬设计10-14
哇哈哈与变奏07-08
哇哈哈公司背景10-11
梦见哈哈大笑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