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2024-10-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共8篇)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1

我上学那会儿,几乎每学期的课本中都会出现很多文学大师如茅盾、巴金、鲁迅等之作品,而对冰心有印象还是从学习课文《小橘灯》那时开始的(现在想来有些愧疚之意,当时自己仅仅是个小毛孩,其实并没有真的懂得冰心的文章或者是作者本人独特之所在)。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吧,所以对细腻的情感语言或者动作就格外的敏感,《小橘灯》里的那个镇定、勇敢、乐观的小姑娘就深深地印在了脑子里。二十多年后,当我真正的走进“冰心世界”,悠悠的泪水竟然滑落在心灵深处的清泉里,荡起了难以释怀的伤感。这伤感来自沧桑的岁月,因为我渴望童心,更来自对冰心的依恋,因为她的爱,让我如此彻骨的感动。

我喜欢写诗,上学的时候,少写日记而多作诗(不过今天看来那些所谓的诗是不够讲究“规矩”的),真得是很喜欢读诗、赏诗、学诗。席慕容、汪国真……在那个少女时代是触动情怀的一根琴弦,总能令我黯然神伤,莫名心动。然而,那却依然不能带我走进自己想要的精神家园。直到我遇见了《繁星》、《春水》,也认识了冰心。

《繁星》、《春水》我喜欢读,至今每次翻阅就好像一个孩子得到了渴望已久的棒棒糖,不断地一遍遍地吮吸着、回味着甘甜。《繁星》《春水》的内容,是诗人平时记下的“随时随地的感想和回忆”。后来,她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启发,觉得自己那些三言两语的小杂感里也有着诗的因子,这才整理起来,而成为两本诗集。冰心在当时大约不会想到,她这两本含蓄隽永、富于哲理的小诗集的出版,竟会使那么多青年久已沉默的心弦受到拨动。《繁星》和《春水》就如同它的名字,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可爱的童心,拥抱了宇宙间圣洁的母爱。没有浓墨重彩,只是用清淡的笔墨将最真的本色美显示出来。

每个人都是母亲生下来的,在那个“善我”里面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在《超人》之后,冰心的《春水》里,让我们感受着爱的引导,很清晰地明白,爱才是人类本真的东西,应当让爱主宰整个世界的一切,因它能够战胜任何冷酷与孤独。而世间“万有之源”就是母爱。冰心后来出洋留学,一去便是多年,当不安的心灵需要寻求安慰和归宿的时候,她便通过笔来叙述自己的思念,迫切希望能够早点回家。她幻想着与母亲见面,幻想着回家,她很快乐。但是一旦没了幻想,那么她就会变得更加的失落,而母亲就成为最安全的寄寓之所:“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背井离乡,又离开了至爱的母亲,怎会没有思乡之情呢?“故乡的波浪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是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么一滴滴的敲我的心弦。”冰心的短诗,给了我万千的感慨。她的诗不含丝毫的虚伪,全是出自内心的真实感受,能够感人至深,也可见冰心的童年是在幻想中度过的,她的幻想是那么美,那么引人入胜,那么富有童趣。但,她那深深的母爱,思母心切是我们所不能企及的。冰心是母爱的代名词,在那字里行间,我对母亲滞纳已久的情感在那一刻迸发出来。因此,我无法摆脱用冰心的作为来衡量自己的孝心,因为她那种感情太朴实而又浩瀚,只令我愧对母亲。此时的我,心潮澎湃,无法平静,万千感受,无法溢于言表。

已为人母,再次感受母亲的温情与伟大,我懂得用母亲的眷恋看着身边的孩子。长夜灯下,我在《繁星》里回忆:“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握卷吁唏,枕畔润湿。在“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回忆我兄妹情深的嬉戏。“除了宇宙,/最可爱的就是孩子了……”,“真理,/在婴儿的沉默中,/不在聪明人的辩论里。”“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冰心为这个世界张贴了一份份最触动人心弦的“海报”:比我们的世界更动人的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那里如小石潭记中的潭水一样的清澈,在那里如桃花源记中的桃源一样的美丽;在那里像圣经里的天堂一样没有苦难只有关爱,在那里像佛教中的佛心一样没有憎恨只有善良。你爱他们,他们也爱你。爱是永恒的!而我,一股强大的冲动感,想要把我整个生命交托给这些可爱的天使们!不是自己有多么伟大,而是冰心涓涓不息的清泉滋润着我人性的善良之田,这种真实而又轰轰烈烈的呼唤如水如空气,淡淡的而又永恒,让人不能不沉醉啊!

冰心感受着爱,谱写着爱,呼唤着爱。她的爱,如同她的名字——“冰心”一般典雅清丽,超凡脱俗,我们可以倾听得到以爱为主旋律的多重奏绕梁不绝地回响在她所有的作品里,一句“弱小的草呵!骄傲些吧,只有你普遍的装点了世界。”告诉我们小草虽然渺小,但世界却需要你的点缀。又一句“青年人,珍重的描写罢,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去做该做的,在时间的书上写下你的成绩与辉煌。读这些小诗,很亲切,冰心将大自然中最纯最本色又十分普通的东西用轻淡优雅的诗句表现出来,不加以任何人为的修饰,不添以任何华美的词句,带着一丝温柔的忧愁,或一些深深的内在美:明目下,绿叶如云,白衣如雪。怎样的感人呵!在那娓娓道来的诗句中,满含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是她冰清玉洁之心的再现。

深蓝太空里楚楚动人的星星,装点着世界弱小而骄傲的人生,读着读着,觉得很美很美,不仅仅是美而美,也有忧而美,悲而美。冰心的内心,是一个爱与美交融的世界!于是,常常会默默地流下泪来,那曾经稚嫩的童心被圣洁美文启迪后,混沌初开的真诚的泪珠,如同甘露,哺育着我此后的至真至纯的爱,至深至切的情。冰心的爱心,在潜移默化中引导我走向善走向美走向光明。每当人世忧喜纷至沓来,百感交集于心头,重翻冰心著作,便有一种温馨的慰安,一种博大的宽容,一种熨帖心灵的平和宁静。于是,我试着怀拥无限的爱同样来爱我的父母:回家时送上的一杯热茶,劳累时一句体贴的话使我的爱有了甜蜜的滋味,感受着爱一个人是多么快乐的一件事情;在学校,遇到困难的人我帮助她,困境中,相互依偎着的.我读出了那份爱的鼓励;在孩子面前,我学会了宽容和学习,拥着幼小的臂膀,信赖与温情在阳光下闪烁着光彩。真的!我静静的,以真爱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我用心去爱他们,做着交流,我发现每一株树,每一棵草,每一条小溪都有着生命的存在,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和永恒。原来爱是那么奇妙,在灵魂深处闪烁着光彩,使一切的一切变得长久而有意蕴……。

仰望浩瀚《繁星》,轻抚绵绵《春水》,依然看得到冰心奶奶优雅柔美、清风明月般的身影。“爱在左,同情在右,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香花迷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在那至纯至灵的爱里陶醉,无论用什么语言去赞美冰心都难免浮浅。她的作品,她的人格,那永恒的烛照人心的光辉,与质朴无华的大自然同在,让你可以领略可以体味,却一言难尽……。

冰心好似是在昨天,这一切也好似是在昨天,而爱,真的会永恒!

对待一位同学的不幸,整个集体都转过去不理,再没有比这种利己主义更糟糕的了。而相反,集体去参与,就会避免孤独,人就会限制自己的愿望,就会渴望去参与。凡是有崇高精神的地方,就会出现真正的人。这名家之见让我想起了他——

他是我的准学生,概括他的性格,应该是这样的:课间不能和同学正常交流,凡事总愿意诉诸武力,课上无法和同龄孩子同步学习,生活习惯上一塌糊涂。冷落他的存在或者流露急躁和粗暴,其实是一个老师对待他再正常不过的反应。在他面前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会用那份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来无声的束缚他,以至于让他感到一种压力,当然,这也并非对他存什么上进之类的希望,而是根本放弃了对他的教育,放任自流。只要他平平安安,别的也就不再奢求。在这样的一种似乎成为习惯的偏见中,学生也更加疏远他。可想而知,在这样一种压抑和被封闭的环境中他生活的非常不快乐,孤独感自卑感重重包围了他。

简单地搜索和整理一下自己的记忆,若干年前我也曾接触过类似于这样的一个学生,他也是一个非常好斗的家伙,一个从来都不会安份地坐在教室里听课的家伙——即使坐在教室,我相信他对老师的讲解也是不知所云,还有的便是他唠叨不清的吐词发音、类似于弱智儿童的眼神举止、很短但极为有力的粗壮四肢。不管是谁,只要是惹了他,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仗着打架时什么都不怕的那股子傻劲,他成了学校最瞩目的明星。

象这样的异类,很多老师在对待他们时,使用的都是一些粗暴的方法,甚至还包括一些体罚。本来我也应该是这些老师中的一员,因为我能够想像得到,也可以理解得到:不管是谁,只要教他,都会因此增添许多无奈和苦恼。这样一个可谓一无是处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无法让你付出一丝怜爱的,但当我偶然间得知因他的父母离异,他衣食都没有着落时,我心里不禁有了震动和酸楚,想起不管在校外哪个角落,只要遇到他,总会听到许多优等生都未必能喊出口的“老师好”时,我在学校里对他的那丝囿于心中的愤怒也在无形中被消磨的干干净净,且心灵深处对自己在学校里施加于他身上的哪怕丁点儿的粗暴也会感到深深的自责——孩子不理解你的要求,孩子不遵守学校和班级的纪律,那不是他的错。我应该给他一个至少能够提供安全感、充满爱心的班级生存环境,我要做他的“保护神”,拯救如同迷失方向护的羔羊。

于是我做了很多:鼓励学生大胆地和他交流,引导学生在他周围建立友善的环境;鼓励他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自己的作业,批改时,不管完成得如何,绝大数是表扬和赞许,具体形式有:写字五星、作业批“好”、周末授予奖状和口头表扬等;鼓励他把自己的“创作”献给老师;放学路上我给他讲做人的道理,上课把他的到班情况放在心上,去医院看望因生病住院的他,在生活上给予物质上的帮助,在班级里带领学生和他融洽沟通,注意教育方法的常变常新,有的时候也采用欲擒故纵的方法。

犹记得因为他打架让我不得不和被打孩子的家长协调的一幕又一幕;犹记得我给他的不叫作业的作业本上批上一个又一个的“优”、“真棒”;犹记得我们的私下约定——为争取那张少年之星的证书而不断努力……

宽容如同雨露,滋润了他几乎干涸的幼小心灵。慢慢的,他有了老师的肯定,有了同学们善意的支持和掌声,周围的老师、学生都能感受到他身上源自内心的那份快乐,他黝黑的脸颊也被喜悦的笑容和其它溢于言表的高兴情绪修饰得清晰可见。是的,他也渴望被关怀,他有属于自己、只和自己比试的成长空间,他有得到提高、唤起自尊的可能;他也有获得学业成功的欲望和需求,他也有获得个性发展的权利和理由;他同样渴望拥有生命、思维、行为、意志的自由空间,他同样追求别人的认同、欣赏、表扬和夸奖。他和许多正常的孩子一样,也有他自己的“闪光之处”,只不过这需要我们用宽容去挖掘。

“剪者用心付热血,全因树头有此枝。”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的长处,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的长处,是老师的神圣职责。对待每一个孩子,应该不以智愚而不同,不以优劣而相异。向那些在苦难中的孩子伸出援助之手吧,不要因他们贫穷、不幸而歧视他们,不要因他们是“差生”而看不起他们,拥有宽容的心是一种无私的爱,是一种高尚的美德。我信奉不是棰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我有理由让他在生活和学习中得到丝丝入扣的呵护,期盼这会成为他小学阶段甚至是人生路上的转折点。

何怀宏在其《良心论》中认为:恻隐之心纯然出自对他人的关切,而完全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更不是为了使自己获得某种利益。作为老师,在任何时候是不可以放弃任何学生的,无论他有多糟糕。

五年前,我实现了自己的教师梦,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师。初为人师,我满怀热忱,想把全部的爱奉献给学生。我努力的备课,做教学笔记,力求使每一节课生动而富有知识性。然而现状令我失望,学生不服从管教,上课不认真听讲,恨铁不成钢的我为此生气,甚至大发脾气。孩子们的眼神也从好奇,变为疑惑,甚至变为反抗,笑容一天天从我脸上消失。从几何时,我也变成了孩子们不喜欢的老师了呢?

语言学家罗兰说:“读有益的书可以把我们由琐碎、杂乱的现实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能以旁观者的眼光回顾自己的忙碌沉迷,一切日常引以为大事的焦虑、烦恼、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涉在内的扰攘、纷争,这时就都不再那么值得你认识了。”在我陷入困境的时候,《每周一读》、《教育文摘》这些书籍,像一道道光芒给我以慰藉和力量。

翻开卷《每周一读》的目录,我认真的寻找着自己所感兴趣的文章题目。《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一篇英文译读的散文,作品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热爱,她用热情的态度劝诫世人应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使人很难相信这是出自一位盲人之笔。早就知道“海伦凯勒”的事迹,知道她跟我们从小耳熟能详、无比钦佩的张海迪一样身残志坚,但除此之外对她没有更多的了解。于是,读完文章后便开始上网搜索海伦的成长经历。

海伦凯勒从小身受盲聋哑三重残障,七岁以前一直生活在无声无息、没有光明的世界里,直至遇到了生命中的天使——她的老师沙利文。沙利文老师用一生陪伴这可怜的孩子,将她由一个无知、粗鲁、暴躁的动物,变成了一个勇敢博爱的伟大的作家。如果不是爱,怎能有这么巨大的奇迹?如果不是有爱,怎能在黑暗的心中灌注光明,在残缺的躯体上播种健康的灵魂呢?

在后来的工作中,我试图以平等的尊重和真诚的爱心去打开每个学生的心门,因为我知道,每一扇门的后面,都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在一堂四年级的音乐课上,有个男生一直都在座位上发呆,没有任何表情。我便主动请他回答问题“请问这首乐曲表达的是什么情绪?”“老师,他是个白痴。”一个性急的学生大声说。“对的,他什么也不会,不用管他”旁边的同学“不甘寂寞”,忙着补充。“他考试只考八分,是个笨蛋!”班长也大声告着状。一时之间,教室里像炸开了锅,显然他是“白痴”燃起了学生的兴奋点。那个男孩用怯怯的眼光望着我,好像害怕我会批评他。我当即向全班宣布:“在老师的心目中没有笨学生,只有不努力的学生,我相信每个同学都是最优秀的!”下课后,我向班主任了解情况得知那个男孩平时没有朋友,性格孤僻。于是,我走到他的身边说:“今后我们是朋友!”从那以后,每当下课碰到他,他都会跑过来亲切的叫一声:“老师好!”让我意外的是,在期末考试中,原本连吐字都不清晰的他居然完整的演唱了一首歌曲。新年快到了,我收到一沓贺卡,其中有一张写着“谢谢你,老师,没有人说过我聪明,您是我最喜欢的老师和朋友!”署名正是那个男孩!

只有火才能点燃火,只有心才能塑造心。把批评转化为亲和的魅力之帆,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不断地调正方向,让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成长。 在老师的手中,握着无数的金种子——那便是希望,这就是教师的全部财富,也是教师的神奇之处。

初尝了爱的滋味,我便对这份爱有了信心。课外,我会时不时地到班级里去转一转,跟孩子们聊聊天;几星期前,学校举行运动会,我便为他们去加油、呐喊。运动场上,当看到三年级一个男孩满载着班级荣誉第一个跑到终点时,我忍不住紧紧抓住了他的双手,自豪的为他竖起了大拇指,我想对他说:虽然音乐课上你是个调皮的小家伙,但老师一样非常地爱你。

这样的故事,已慢慢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与爱同行,感觉真不错!因为有了爱,地更阔,天更蓝;因为有了爱,花更艳,草更芳。爱是永恒的。面对一个个生动活泼的孩子,我愿把爱的涓涓细流注入学生的心田,浇铸出累累硕果;我愿把爱化成一个个小小的音符,谱写成一曲曲永恒的爱之歌。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2

近年来, 高考文学类文本的选择已基本锁定在散文与小说。科学的说, 应该还涉及诗歌与戏剧文学。当然, 诗歌已经以古代诗歌作为考点, 但现当代诗歌与戏剧文学尚未列入考查范围。课程标准强调多文本的学习, 那么, 我们相信一定时期内, 会将现当代诗歌与戏剧文学也纳入进来。现仅就散文与小说两类文本, 谈谈其解读规律, 并对其命题的理想境界, 提出自己的看法, 以期对广大师生应考有所裨益。

一、高考散文解读

据统计, 在整个中学教材中,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37.8%和34.15%。其中, 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有6册36单元 (每册6单元) , 共169课207篇文章,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40.2%和36.7%;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必修教材有5册20单元 (每册4单元) , 共65课79篇文章, 散文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35.4%和31.6%。

散文在教材中的比重, 折射出其在高考中的重要性, 自然, 我们必须洞穿其解读的基本内容并破解其命题的天机, 方可在答题时以不变应万变。

1.散文解读的基本内容

解读散文时, 离不开十二个字:品性情, 理结构, 析手法, 赏语言。

(1) 品性情

情感表达是散文的生命与灵魂。散文重在表现作者内心世界喜怒哀乐的心境。品味作者性情, 是散文阅读解题的重要环节。

(2) 理结构

巧妙的结构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散文立意深, 多见识, 有真情, 有趣味。梳理文章的结构是散文解读的重要内容。散文的外部结构包括句子、自然段和部分三方面。对散文结构的分析必须看各自然段的关系, 剖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探讨其如何完整、严谨和自然。

(3) 析手法

艺术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 散文是一种见微知著的艺术。散文的艺术形式往往具有典型意义, 以小见大。必须关注选材琐碎的散文的常见写作手法。

(4) 赏语言

优美的语言是优秀散文的立足点, 因此, 阅读散文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分析散文的语言。散文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好的散文语言凝练优美, 自由灵活。优美的散文, 更是富于哲理与诗情画意。散文家的语言又各具不同的风格。体味散文的语言风格, 将会对散文的内容体味更加深刻。

2.解读散文的基本方法

A.基本方法

a.提纲挈领法———顺藤摸瓜, 理清思路

“形散神聚”是散文突出的特点, 抓住文章的纲也就能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从而顺藤摸瓜, 完成对文章情感以及语言特色等的体味。理清文章脉络、把握写作顺序是分析散文的重点。

分析时, 应理清线索, 把握作者组织材料的依据;剖析散文结构, 根据文章的线索和材料安排顺序, 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问题。

分析散文的结构, 把握文章思路,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分析段内的表达方式;其次根据句意归纳, 准确把握句子间的意义关系, 将几个句子分别归于几个意义点中, 根据聚集集联程度, 从意义疏松处断开;再次,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模式, 根据题目文体, 分析散文结构, 应看清题目, 辨明文体, 了解其文体结构。

b.文眼突破法———批文入眼, 把握主旨

抓住散文中重点词句或段落, 以此作为阅读突破点, 层层深入, 条分缕析。文眼是透露文章感情、思想或者写作主旨的词语或句子, 它是一些特别精练警策的词句, 即散文主题的凝聚点。找到文眼就能够整体把握文章的中心。文眼突破主要从以下途径入手:

分析文段的中心句。根据文段的中心句, 明确文段的意思, 根据对中心句的关联, 判断把握文章的思路。文段的中心句往往在开头作段首概括, 或在文段的结尾作段末归纳。

分析标志性的语句。利用一些标志性词语加快对文章的理解。如:既、又、并且、第一、一方面、原因之一、进一步说、总之、因此、所以等, 这些语言标志对分析句群, 把握段意, 明确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极有帮助。

c.咬文嚼字法———咀词嚼语, 领悟意义

散文是最单纯的语言艺术。散文解读首先要求准确掌握词汇意义, 正确运用语法规律, 恰当运用修辞技巧。分析时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

解释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探析词语的表达作用, 结合语境或主题回答;探析词语对表达作者思想感情或主题的作用, 有时可以考虑词语对景物描写意境的作用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作用;体会词语的准确性或生动性;理解散文中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d.见微知著法———了解背景, 透视历程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散文的写作手法, 对散文形象的分析和体会要借助解释、扩散、想象等手段来完成。对散文的理解需要了解背景, 透视创作历程。作品是社会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

e.特色归纳法———归纳特色, 明确手法

优秀的散文作品, 从内容到形式, 从情感到遣词造句, 都具有鲜明特色。归纳文章特色就是对散文深入学习的过程。散文解读中对特色的归纳, 多为对表现手法的归纳分析。

散文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咏物类:托物言志。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还有如衬托、对比、侧面描写、象征、卒章显志、讽喻、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 、虚实结合 (以实写虚、寓虚于实、虚实相生) 手法等。

B.拓展阅读

丰富多彩的意蕴内涵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 散文作品有时具有多义性、开放性特点。文学阅读是一种个体性的活动。对同一文本的解读, 不同的读者因生活体验、知识储备、审美情趣不同, 会对作品作出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解读视角, 对作品主题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拓展性阅读有助于更好地发现散文作品的意蕴。

依据文体特点, 散文拓展阅读的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a.从词语解释的角度分析字词的意思, 探讨多重意蕴

作为指示和象征的语词符号, 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有本义、引申义、象征义、比喻义、通假义等。词语的意义是在一定的语境实践中的具体意义,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 同一语词的意义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用法中, 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b.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发挥想象与联想, 形成多重意蕴

散文具有丰富的开放性, 给予读者以无穷的想象空间。阅读时, 如果能够触发联想和想象, 就能进入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散文阅读就是要通过散文语言这一媒介, 发挥联想和想象。

c.从多元化视角解读主题思想, 挖掘多重意蕴

主题, 即散文作品的“神”, 它是与艺术形象交融在一起的饱含着作家审美情趣的一种意蕴。文本意义具有多种可能的倾向, 一般说来, 它具有多个层面, 伦理道德上的, 社会历史上的, 审美层面上的, 心理层面上的, 文化层面上的, 人生层面上的, 哲学层面上的等等。因而, 解读方式、解读视角各不相同。对同一散文作品的主题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 会有不同释义。越是内容丰富的作品, 给读者提供的审美角度就越多, 主题的多元性就越明显。

二、高考小说解读

小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文重要的体裁之一, 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提高学生认知、感知、领悟生活的能力, 意义重大。

据统计, 在整个中学教材中, 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11.1%和9.3%。其中, 初中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有6册36单元 (每册6单元) , 共169课207篇文章, 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13%和11%;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订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 必修教材有5册20单元 (每册4单元) , 共65课79篇文章, 所选小说的课数与篇数分别占全套书的9.2%和7.6%。

阅读小说, 应以人物鉴赏为中心, 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和主题, 最终达到对小说思想和艺术倾向的把握。

1.小说的常规解读

A.小说常规解读的层次

一是了解层次。了解有关小说的基础知识、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 诸如小说的类型、作者、题材、流派风格, 小说的描写、线索、细节、铺垫、伏笔、照应、悬念、误会等。

二是理解层次。诸如小说的内容层次、结构特点、情节发展步骤、小说要素在文中的体现, 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主要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环境描写的作用, 人物语言的品析及文中词语的含义, 以及艺术形象的感受。

三是欣赏层次。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情节、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欣赏小说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技巧, 以及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渲染环境等方面的作用;欣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手法, 注意描写手法与表现手法, 包括精彩细节的欣赏;小说的结构与特点的欣赏。

四是探究层次。深入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究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的蕴含及社会价值;从创新性、独特性、多样性、社会影响与文学史上的地位对作品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多角度、多元化地理解作品的主题或人物形象。

B.小说常规解读的方法

小说的常规解读主要可以从分析小说情节的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环境的描写等角度切入。

a.梳理故事情节, 辨析矛盾冲突

解读小说,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 看其是否曲折生动, 是否巧妙合理。梳理情节, 先要找出故事情节的发展线索。

如能抓住情节的线索, 将有助于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更好地领会作品的思想和主题。

通常, 小说的线索有以下六种类型:

以人物为线索。有些小说, 是以人物的特征、活动以及众多人物的出场先后来安排内容。

以事物为线索。有些小说, 是以某物为中心来安排内容。

以时间为线索。有些小说, 时间线索较明显。

以地点或场景的变化为线索。有些小说, 地点或场景的变化较明显。

以故事的情节要素为线索。小说的情节要素是指作品里的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

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梳理好情节之后, 进一步辨析小说中矛盾冲突及矛盾冲突的性质。矛盾冲突主要有三类: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自我。

把握好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之后, 还应该注意小说的伏笔、照应, 注意细节描写、重视意外与巧合的作用。分析情节的目的是理解人物性格、把握主题。

b.分析人物形象, 认清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作家在创作过程中, 总是把其对生活、社会、自然和人生的认识与评价, 投射和熔铸于其所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身上。因此, 阅读小说, 离不开人物形象的感受与分析。分析小说要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 人物与环境的关系, 人物的命运等, 从中理解作品的思想意蕴。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从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 透视塑造人物形象的作家所关注的人生问题和社会实际。

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和心理描写入手, 多角度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阅读小说, 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内心独白、梦境描写和幻觉描写也是一种心理描写手段。

多侧面、多层次把握人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往往有多重复杂的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不能停留在静态的、单一的思维上, 不能用一种解释去框套人物, 不能轻易下非此即彼的简单绝对结论。

结合社会环境把握人物性格。人是社会的动物, 人的语言与行为都与特定的环境相关。合理鉴赏人物形象, 要注意紧扣环境因素, 把人物置身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去考察。

此外, 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c.分析环境描写, 关注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 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社会环境可以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或交代人物身份, 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决定人物性格;或揭示社会本质特征, 揭示主题。自然环境则可以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节令和地点;或交代人物活动背景, 烘托人物性格、心理;渲染气氛, 奠定基调;或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 衬托主题。

分析小说自然环境的作用,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 分析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等因素;第二, 分析人物身份及人物心境;第三, 分析对氛围的渲染。

C.小说的多元解读

多元解读是指从多角度、多方向和多层次阐释文学作品。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意义的过程”。多元解读, 首先要知人论世。

a.多元解读视角

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 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视角、人类学视角和精神分析学视角多元解读小说。

文化视角。任何一篇小说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的, 与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对应、相契合, 体现出来某种文化的模式和传统。

形式视角。在阅读中透过作品的形式去追寻小说的主题, 便能发现更为深远的意义。

心理视角。文学作品本来就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作品往往蕴含着某些心理内容。

人类学视角。即把作品看作是人类整体经验的一部分, 注重对作品中原始主义倾向和神话原型的分析。

精神分析学视角。精神分析学把文本看作作者本能的外化和升华。

b.以主题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从不同角度解读小说主题, 会有不同结论。具体可从人物的命运、人物关系、人物性格、人与物的关系、情节与细节、意象和作者等角度考虑。

c.以人物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会有不同的结论。可围绕场景、语言、动作、情节安排、作者等角度展开解读。

d.以情节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小说的情节为人物或主旨服务, 但就某一情节进行多元解读, 仍可发掘其隐藏的深刻的东西。

比如:次要人物的情节功能;叙述角度;文化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

e.以意象为中心的多元解读

以意象为中心解读时, 更多关注生命存在、审美、文化内涵等。

三、高考文学类阅读的理想命题境界

以2013年为例, 全国17套试卷中, 文学类文本基本锁定散文与小说两种文本。其中, 散文涉及12次, 占79.6%;小说涉及5次, 占20.94%。与选入教材的比例, 散文3/4, 小说1/4, 不管是偶合, 还是事实, 基本持平。但新课标卷, 每年的选文基本上以小说为主, 而大纲卷则以散文为主, 这样极易造成误导, 适当时可进行适度轮换选材。同样, 独立命题的省市, 则走向另一极端, 基本圈定在散文, 极少以小说文命题文本。无论哪一种情况, 都极不利于教学, 更不利于实用。

出于全盘角度, 高考文学类阅读的理想命题,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建立一支基本稳定的命题队伍, 试行题型命题人员相对固定制, 确保命题体裁与题材选择的延续性, 做到发挥优势, 科学安排, 合理布局, 质量上乘。

2.试行体裁灵活轮换制, 既不让考生猜押, 又体现新课标精神,

做到选材以散文为主, 小说为辅, 决不平分秋色, 突出时代要求, 公平、公正、公开。

3.弘扬民族特色, 洋为中用, 国内外文本互为补充, 既重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又倡导借鉴外国文化。避免在小说选文时过多选择外国小说的现象, 以免误导。

4.以新课程标准为准绳, 以考试说明为标准, 从考点出发, 既因材设考点, 又以考点选材, 决不勉强凑题。

5.纵横结合, 既注重当年试卷考点的横向布局, 更注重历时性考点的互为补充, 使高考考点不出现空档现象, 真正全方位地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6.既考查常规阅读, 更突出个性化阅读。突出探究能力的测试, 杜绝伪命题的探究阅读, 给考生以创新空间。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3

虫虫: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书虫聊天室,我是虫虫!(咦?乍听咋就像秃头葛优的话呢?)今天的话题是“如何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我们邀请了武汉六中的同学和特级教师胡明道作为我们的嘉宾,请大家畅所欲言!

不论是在课堂上学习大师的经典作品,还是课下翻看我们喜欢的青春小说,都离不开对作品情境的理解和揣摩,而能否进入文学作品的情境,是我们是否深刻地理解了这篇作品的标志之一;进入作者为我们勾画的作品的情境,也是我们和作者交流沟通、对文学作品二次加工的过程。

下面请武汉六中的小书虫谈谈自己的体会。

书虫缪婕:

我这人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读诗文喜欢闭上眼睛瞎想。比如读《济南的冬天》,读到“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段时,我眼一闭,就进入了一幅画景:秀气的、线条柔和的小山上,耸立着几株顶着白帽的青松;山坡披着一件褐、白相间的花衣;天空有云,但并不显得压抑;迎面有风,但并不显得刺骨;或许还有柳絮般的雪花飘飘洒洒呢!我眼前浮现着一幅淡淡的水墨画,没有油画的粗犷,它清秀、细腻,富含古典韵味!

虫虫:才不是瞎想呢!闭着眼睛读诗文,嘻嘻,是不是就像古代的老夫子摇头晃脑吟哦古文那样?

书虫刘颖灵:

呵呵,缪婕还真是一位画家!我不会画画,不过我有我的办法,我能把文章和我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读到《济南的冬天》写济南的冬日无风且阳光普照时,我便想起武汉冬日里灿烂的阳光及没有风时的温暖;读到济南被小山环抱时,我就想到安静地躺在摇篮里的婴儿——摇篮在阳光下轻轻晃动,婴儿沉沉地睡着……仿佛自己也去了那从未谋过面的济南了。

又如学《春》,读到“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一句时,我想起一次我与同学外出旅游,离开了妈妈几天,回家后,妈妈又是倒茶,又是拉手,还用额头顶着我的额头,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眼睛看,弄得人家怪不好意思却又觉得心里暖暖的。晚上我刚入睡,朦胧中有一只手轻抚着我的脸,那么柔软温暖,我的心里涌起了一股暖流,一直向上漾着、漾着……

虫虫:跑题啦,跑题啦得打断刘颖灵书虫,提起母亲的手,就激动得说个没完没了。不过《春》中把杨柳风比作母亲的手,多亲切呀!

书虫袁岑:

颖灵你还真能“想”呀!我想象力不行,不过我耳朵巧,鼻子灵,在读好的文学作品时,我经常能嗅到香味,听到音乐。你们不信?我读《春》中“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时,仿佛真的嗅到了一种气味,那是雨后潮湿的空气与树、草、花的气息掺和在一起的气味,真的沁人心脾。而且,不知怎么,我耳旁仿佛听到了鸟的啾啾声,小虫的唧唧声,蜜蜂的嗡嗡声,还有蝴蝶忽悠忽悠扇动翅膀的声音……

虫虫:不信!哪有这样的鼻子和耳朵!呵呵……

书虫王亚雄:

我的办法可能最土了,就是反复地读。我没去过桂林,但读《桂林山水歌》时,读到“神姿仙态桂林的山”“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我就慢慢揣摩“神”“仙”“情”“梦”等词,读到“水绕山环桂林城”“云罩江山几万年”时,我就抓住“绕”“环”“罩”等词不放,我觉得这些词用得太妙了!我抑扬顿挫地读着,那如幻如梦无处不在的云与雾,那美不胜收的桂林山、漓江水就成了一幅美妙的山水画,自己也渐渐走进了这幅画,于是,心里也就涌起了一股浅浅的、朦胧的美感。

胡明道老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还是有些道理的。

以下棋为话题的散文 篇4

象棋,象棋,人生像棋。

——题记

最近在我们班,卷起了象棋的风云。我总是在下课闲着没事的时候,找来几个哥们,拿出一盘象棋,随时随地地杀上几盘。“棋下百回,棋理自现”,原来人生亦如棋。

兵——你勇往直前,抱着“宁肯前进一步死,不肯后退半步活”的必胜决心。你决不作“逃兵”,在战场上用自己的生命杀出了一条“血路”来。你用自己微不足道的能力向世人证明:即使小兵小卒,也能做大英雄。当你们越过楚河汉界,组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时,你们可以骄傲的说“团结就是力量!”

炮——你英勇无敌,火力强劲,能“隔山打牛”,给敌军造成致命伤害,你的“双炮将军”堪称无敌;但战争进行到白热化,你的战友个个离开你而去时,你那必杀技九毫无威力。这时,你会明白:独胆英雄不是那么好做的.!

马——你有天生的一双“飞毛腿”,在前线冲锋陷阵,能其不易曾敌军于死地,瞬间扭转战争局面,在战争中起关键性作用;但稍不留意就被绊脚,这时车一来,就“死马一匹”。由此可见,做事可要三思而后行,不然就性命难保了。

车——你是攻地用略地的直选,在战争中你是威风粼粼的最强主将,你“进可攻,退可守”,眨眼之间杀人于无形之中,吓得对方老帅忐忑不安,坐立不稳,且如果没有“马、炮”的配合、即使“双车合璧”也难以破“象士全”。

相——你慷慨大气,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而你几步就是半壁江山,这是何等的气度!有人说:“相是多么多余的。”可谁知,原来再整个战争也起着防御外敌的巨大作用,你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全部的力量。

士——你忠心为主,陪着老帅坚持的战争的最后一刻,你巧妙地和敌人周旋,用生命保护老帅,“士可杀,不可辱”。而你为了老帅的安危,置自己的生死于度外。

帅——你是整个战斗的核心,你稳坐后营,看前线风云莫测,你镇定自如,冷静判断。只有当“帅,将”碰面时,你才明白:战争绝非儿戏,胜利谈何容易。

以年味为话题的散文 篇5

年味儿足了,浓了。商场、市场人群鼎沸,购置年货的热浪铺天盖地纷沓而至。春节,这一国民盛大的传统佳节,正在渲染着中华大地。

辛苦一年辗转南北的打工族抢票拼车,回家,享受的是,大团聚的年味儿。

家家户户打扫清洗,煎、炸、蒸、煮,忙中偷着乐的是,充满浓浓亲情的年味儿。

孩子们欢天喜地,像匹脱缰的野马,走出了学习的桎梏。记忆里满满是祥跟有趣、欢快轻松的年味儿。

日月轮回,年味不变。变的是孩子们像拔节的青苗蹴蹴成长。变的是沧海桑田饱经风霜,经由无奈的年轮雕刻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壮丽画面。

每每过年多感叹。尽管物质在不断的提升,生活内容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总感到幼时的年味呀,在记忆中挥之不去。看着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们,多是养尊处优娇娇欲滴,远远感受不到乡村孩子真正的年味儿。

在我幼小的记忆中,盼望着过年。大人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送灶王爷上天,一直忙到大年三十。打扫庭院、蒸馍馍、炸麻花等等。

要说蒸馍馍很繁琐。半夜起来跟好面让发着,早晨开始揉面。都说过年馍馍好吃,窍门在跟面要硬,揉面更要下功夫。把几粒蓖麻化成水掺到面里,据说蒸出的馍馍发白。面团,至少反复揉十多遍才行。馍馍要分好几种:走亲戚是大圆馍,中间用食色点上小红点。看望长辈是枣糕馍,寓意是长寿。待客是小圆馍。回客是小小圆馍。小到何种程度?这么说吧,大嘴巴可以同时含进两个馍馍。大锅大笼屉蒸到大半夜,大功告成。第二天再存放到大瓮里。哈哈,一系列大总算完成了蒸馍馍关。

再说炸麻花,香味诱人。我家的麻花很好吃。咸淡适宜、入口香脆。不像现在的麻花,虽然鸡蛋、蜂蜜、油酥品种繁多,却也不知添加了什么成分,咬上一口想放弃,正宗的麻花味道大变。炸麻花是乡村家庭过年必不可缺的一项。几个家庭自由结合相互帮衬,各自出面、食油、煤等。搓麻花是技术活,能帮忙的都到场,一天白吃白喝不白拿,剩下的才分配。当然,这期间免不了蹭吃蹭喝的人。每年炸麻花都在距我家一墙之隔的邻里家,我家人没有这样的技术不到场,更不会去蹭吃。可那扑鼻的香味呀串了我家满院子,馋的孩子们直流口水。等哇等,夜半三更天,邻居隔墙喊了,领麻花了。我们算是吃上了属于我家自己的麻花,津津乐道,回味无穷。

年三十要守岁,也叫熬财。那个时代国家还处于落后阶段,物质匮乏,娱乐没有。只能听大人们闲聊。直到困的眼皮打架,得到指令:不熬了,睡去吧。美梦尚未做完,又被叫起来。院子里黑黝黝的,中间放一堆柏树枝条,用白石灰粉围洒着。不准大声喧哗,也不能多说话,一切都在悄然中进行。柏树枝被点燃了,全家人围着火堆,听着噼噼啪啪柏枝燃烧的响声。火光映照下,每一张通红的脸庞严肃认真、神秘而神圣。迄今,我仍然不知其中的含义。

天,依然是黑咕隆咚。早饭是饺子。第一碗只给盛四个,以后每碗加两个,锅边至桌边的距离,得折腾好几遍。寓意行酒令似的,四季发财、六六大顺、五子登科、真是五花八门。

吃罢早饭,还得到几张压岁钱。噶蹦蹦的新票子放进新衣口袋里,别提有多高兴啦!心里美滋滋跳着跑着疯玩去了。玩够了,回家了,一摸口袋,得,钱没了。试想,新衣新钱能不滑掉吗?没辙。

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化,穿着打扮有了自己的追求。一次过年时,母亲为我赶制的是粗布新衣。为此,我竟能在春节里不出门,在家里翻箱倒柜宣泄自己的不乐意。幸好,看到父亲的藏书,竖版西游记上下集,总算西游一书找回了新年的乐趣。这件事记忆犹新,每每过年,我都会想起儿时的强劲,实实让人气恼不得。

时代变迁,我家由农村迁居城市。我居住东关小院的春联,每年由父亲编写而成。内容新颖,对仗工整。父亲会把我家人的名字分别嵌在上下联里。我曾把父亲的春联集中在笔记本上,可惜的是我在搬迁时不慎遗失了。遗憾之极!父亲的影响下,欣赏春联是我新年中的一大乐趣。只是如今春联的发放、赠送已成了广而告之且意义失重,我也只看到各家门上有春联,内容无须再认真罢了。

事过境迁,角色转换。如今,我已成为忙碌的主人公,为儿女孙辈们备好新春佳肴。儿时盼过年的愿望一去不复返。只感到加速的年轮不停转,并非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新年新气象。万象更新,五彩缤纷。美好年代的记忆留给孩子们。年味儿,在孩子们心中沸腾升华!

以雨为话题的抒情散文 篇6

细雨过后,坚强的顶着象征青年活力的九十点钟的太阳,在这个树根比树干还要高出许多的南方城市里走个把里路,会让任何人的胸背间、凹槽里噗噗的往外冒水,白净的衬衣很快就被渗出来的汗水浸透,呈现出一幅南方的特有汗图。

南方的雨,是很公平的,阴雨的濛湿,造诣出“公平出汗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不论人的富庶贫贱、是男是女,也不论人是如何的靓丽或如何的丑陋。

在南方,期盼却又想婉拒的、随时不告而至的、如瀑般的狂风骤雨,会伴随着小梅期而如时来临。除过身上愈发的粘腻、脑袋里愈发的潮闷、内脏中愈发的拥挤外,剩下的感觉还是蛮舒服的,最起码不再让钞票被空调的冷风所消化,也不再让肚腹每天被冰水所浸泡,更不再让马桶里的令人无法容忍的气体再挥发。

南方的雨,有时会让天地一片湿漉漉的布满愁绪,有时会弹奏出漂浮荡漾的悠扬旋律。

南方的雨,有时让你曼歌,有时让你幽怨。

南方的雨,哺育着南方,将南方洗涤的异常美丽。

在南方,听不懂雨看不懂雨,就很难滋润自己。

以文学为话题的散文 篇7

一、幼儿散文教学长期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处于边缘化处境

幼儿散文语言简炼,意境优美。在文体特色上,它介于叙事体故事和抒情体诗歌之间,能让读者从有限的篇幅里体味出言尽意远,耐人寻味的文学魅力; 能给幼儿以强烈的审美享受和情感启迪。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和审美情感上,幼儿散文应该与其他幼儿文学体裁一样,在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活动中受到重视。然而,事实上,幼儿散文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却长期处于边缘地位。

( 一) 幼儿散文教学的边缘化之表现

幼儿散文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的边缘化地位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从文体选择上看,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较多涉及的文体是儿歌、幼儿诗、童话故事、绘本文学、童话剧等,对于幼儿散文的教学开展则少之又少。在湖北省实验幼儿园观摩学习的两个月里,我听的关于语言活动的课不下几十次,但其中没有一次涉及幼儿散文教学。我曾问过该园的一位骨干老师,有没有在语言活动中选择幼儿散文教学,她告诉我几乎没有。二是从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开展和国内论文查询量上看,关于幼儿散文教学的研究很薄弱。我有幸参加了省实验幼儿园几次重要的语言教研活动,发现该园确定研究课题,开展教研活动的出发点之一就是文体,例如该园的研究课题 “多维学习方式在儿童诗歌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研究”、“多维学习方式在儿童故事教学中的运用及成效研究”等。该园教研中选择的依然是那些一直在幼儿文学教学中常用的文体,对于幼儿散文的教学教研则不涉及。此外,为了了解我国当前幼儿散文教学研究情况,我查阅了中国知网,当输入 “幼儿散文”, “幼儿散文教学” 等关键词语时,显示出来的论文不足百篇,且集中于探讨 “幼儿散文的鉴赏和教学方法”,研究范围狭窄、研究方法较少,由此可见幼儿散文教学研究的薄弱性和边缘化地位。

( 二) 幼儿散文教学的边缘化之原因

幼儿散文教学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有着诸多原因。

首先,从幼儿文学读物选编内容上看,幼儿散文在当今出版发行的幼儿文学读物中所占比重较小。在琳琅满目的学前儿童文学读物中寻找幼儿散文作品,真可谓 “踏破铁鞋无觅处”,即便找出了几本选编幼儿散文的读物,但篇目也寥寥无几。幼儿散文在选编出版上的少量,引起了文学流通不畅,最终可供幼儿教师教学采用的幼儿散文作品较少。其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用的幼儿文学教材中,与其他体裁选编数量相比,幼儿散文普遍篇目少,幼儿文学课里也并未将此作为教学重点; 再次,查阅了幼儿教师活动设计指南等 “幼师教参”,也很少有幼儿散文方面的活动设计。这就导致了幼儿教师对幼儿散文知之甚少,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中,幼儿散文进入不了幼儿教师的视野。最后,散文对执教老师的语言素养和教学设计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其活动设计难度大,如果设计不科学, 则可能导致实现不了的活动重难点,这也导致了幼儿散文教学处于边缘化地位。我曾讲过史铁生的自传体散文 《我与地坛》,该文真可谓 “形散神不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住文本 “神”之所在, 在备课时我绞尽脑汁才从中抽离出一条线索来,尽管幼儿散文不需要梳理线索,但它却没有主要故事情节,大多是靠优美的语言来打动人心,诉说童真,在对3—6岁的幼儿讲解散文时,如果过分使用优美动人的语言,对于较低认知水平的幼儿来说,则是抽象难懂的,如若不使用优美的语言,散文之美将大打折扣,把握好这个度是较难的。因此,散文教学在幼儿语言活动开展中难度之大也是导致其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之一。

二、幼儿散文教学与培养幼儿语言的 “文学性”之关系探讨

由幼儿散文教学的边缘化处境可看出当前幼儿园语言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待改进的。我们的教育是在终极意义上是 “人的教育”[1],正如140多年前,张之洞在创办武昌幼稚园时候所说的 “保身体之健旺,养天赋之美材,习善良之言行”,全面教育对于幼儿的培养不仅着眼于智育与德育,更得偏重于幼儿情趣的培养。在语言教育领域,我们不仅要培养幼儿记忆能力,纠正幼儿的语言问题,更要让幼儿体验文学的内在特性———文学性,而幼儿散文教学则是培养幼儿情趣,提升幼儿语言 “文学性”的重要手段。

何谓 “文学性”? 最早提出 “文学性”一词的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罗曼·雅克布森, “文学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它有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区别性特征。”[2]他认为文学的宗旨是研究文学作品特有的特征。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消费文化、大众文化的兴起, 文学在媚俗中失去了自身的美学立场,因此中国文学理论界期望以 “纯文学”来对抗媚俗的大众文化和商业文化,对抗文学的功利化和商业化倾向。在中国以童庆炳为代表的一批支持 “纯文学”的学者认为 “文学性”即文学的审美性。然而,随着文学样式的不断增加,人们文学趣味的多元化, “纯文学”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中国的文化研究学者坚持认为文学性绝不是审美性。他们认为文学是开放多元的,文学性无法界定的,它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不仅包括审美属性、社会常识,而且还应有社会学、文化学、民俗、时尚等多方面内容。“文学性”在学科互渗和知识交叉中衍生着[3]。

联系上述对 “文学性”的探讨,在培养幼儿语言表达方面,我们可以将体验 “文学性”,拓展幼儿语言表达的全方面、多层次性作为提升幼儿语言水平的重要目标。幼儿散文教学在提高幼儿语言的 “文学性”方面有较大作用。幼儿散文的特点主要表现在题材内容上的多面性、开阔性,或抒发对某人某事的喜爱,或告诉幼儿一个生活小常识,或教育幼儿习惯的养成,正如张绍军所说 “散文是文学中最贴近生活的一个品种,幼儿散文也最贴近幼儿的生活,可以说,哪里有幼儿,哪里就有幼儿散文的素材。”[4]此外,幼儿散文的特点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的多样性,或文采优美,或质朴感人, 或童真无限; 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很多样,或抒情,或叙述,或说明; 文本意境富有多层次性,或明媚舒朗,或充满童趣,或自然优美。例如,《森林大街》( 张绍军) 、《月亮做客》( 李想) 、《很轻很轻》( 郑春华) 、《一只迷路的小蚂蚁》 ( 胡木仁) 、 《一片小小的洁白》( 冰波) 、 《松竹梅》 ( 望安) 、 《小松鼠,告诉我》 ( 韦苇) 等优秀幼儿散文作品,在内容和形式、语言风格和行文意境上,都呈现出多样性和开阔性。

幼儿散文呈现出多样性、开阔性,通过开展散文教学活动,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地提高幼儿语言表达水平。幼儿语言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在幼儿散文教学活动,借助文本特点,引导孩子们抒发真挚的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优美的语言,可以切实提高幼儿语言表达水平。曾观摩幼儿园中班的一次语言活动,当老师提出问题: 小鸟和鸟笼是不是好朋友? 多数孩子回答 “不是”后, 老师问 “为什么?”,很多幼儿都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两位小朋友的回答让我记忆犹新,一位小男孩说 “小鸟被关在笼子里回不了家,它会想爸爸妈妈的。”另一位小女孩说: “小鸟不想被关在笼子里,它想在天上自由地飞翔。” “想爸爸妈妈”, “想自由地飞翔”,多么丰富的想象力,多么深厚的同情心,多么优美的词语啊, 我感到惊喜,也看到那位老师的欣喜,她的惊喜或许是在培养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时一种教学上的收获和欣慰。由此可见,幼儿散文教学对幼儿语言发展影响深重。

总之,在幼儿散文教学活动中,借助文本优势,训练幼儿多样化的语言表达方式,培养孩子语言的 “文学性”,能够激发幼儿的语言潜力,切实提高幼儿语言表达水平。因此,幼儿散文教学不应该在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处于边缘化地位,当前幼儿语言教学亟需 “接纳”幼儿散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法)让·雅克·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或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

[2]马新国主编.西方文论史(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78.

[3]冯黎明.学科互涉与文学研究的知识依据[J].文艺争鸣,2010(07).

宽阔包容:文学期刊里的散文高地 篇8

2015年岁月论坛的风景散文佳作不断,秋其是其中的一位,而敬一兵的格物散文写得更加成熟,堪称标杆。人在大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这样的自然顿悟在很多作者那里都有呈现,但敬一兵在这方面功力深厚,不仅在岁月论坛,在全国其他文刊也受到了一致公认。他对中国边陲植物细腻入微的体察,对音乐有着奇特的感觉,总是给文字带来新的惊喜。他的《风从河西走廊掠过》,亦是对河西走廊大自然的体察,这里地势奇崛,狂风暴烈,粗狂、力量、坦荡、激情、豪迈,凝集到一起,从歌曲到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地理含着地气,地气传达人文气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既是物质的人,也是精神的人,作者是南方人,在文中却彰显了北方汉子的大气。

秋其的《微物之语》是一种恬淡的写法,像是芙蓉出水,带着水滴的轻灵,一个人低语,她的散文少有轰轰烈烈的事件,甚至连人物也不多(出现最多的是她自己和女儿叮当)面对如此生机勃勃的大自然的一部分——庐山。她是以童心来打量庐山的,写出了心中的另一个庐山,她笔下的庐山,不再是中国政治风云变幻的地方,不再有争斗和陷阱,有的只是和谐。《叶子》写了叶子,也写了猫,猫是可爱的,叶子是有灵魂的,“叶子未散的精魂。这是一个洁净安静的空间”。还有“生活的碎片”生活确实是由碎片组成的。别人是一片片地体谅大自然的,而秋其是一丝丝地体谅,这样的感觉,和当年冰心女士去美国的大船上是一样的,文学可以跨年代继承,对这点,笔者坚信不疑。《布衣裙》和核心是“布”,因此联想到了棉花,联想到了农耕,这是一个生态链条,“布衣裙似乎在静默中经营脆弱微妙的诗意和低唤:婉约、书香,还有棉与麻的淳朴质感。”“归到一株安静荨麻或是一朵柔软棉花的秘密幸福中去吧。”用了意识流手法“叮当画了一棵草,草长着长着,就变成一件衣裙,穿在妈妈身上。”这个由草儿到人穿的衣裙本来是长长的过程,被秋其三句话就概括了,透露出了美。别人穿裙子是为了臭美,而秋其穿裙子则是为了“每年我会穿若干次,为了感觉风。”“她的色彩、肌理、质感与这件衣服的灵魂是般配的。”由衣服想到了人,这样的人也应该朴实的。如果说秋其的散文有小资情调的话,是热爱生活的小资,是心中大爱的小资,绝不是闲得发慌的那种无所事事的“小资”。

菡萏的《春日絮絮》也是写风景的,写得非常唯美,“微雨,薄湿。薄荷样的空气如绿绸,在清水里漫开。霓虹尚在,晨,已拉开序幕。”一如敬一兵老师所评价的“清新雅致,语言纯熟,风格毕肖,笔触干练。”家,是一个人的港湾,作者写了在家里的劳碌和幸福,也写了江津路和护城河,当然也写了卖书后的心情“书卖后,很后悔,独自跑到废品店,蹲在堆中一本本过。”不仅写风景,也写人,比如令人感动的黄主席的邮件,还有论坛里有个朋友,对于文字的分量有自己的标准“朋友絮絮,想起一段写一段,不成章不成节。零碎地写,大家零碎地看,但看着看着就没了,于屏前也是一笑。”这样的写法,叫做享受文字,也是笔者赞同的。“一个朋友的文字相当寂寞,寂寞到大年三十还在写。如自拍图片,逆光、疏落、斑驳,寂静无声,又如吃饭,日日不断。这样的文字无关文学,这样的人不关名头。但好,看几行就知道好,风干淬火,简净平白,不输大家。”在互联网时代,大作家和一般写作者之间的距离并不远。徐淑红的《遥远的平遥》也是写风景的,是写他乡的风景。作者从南方到北方,自然有一种风景上的反差。“才真实地感觉到了北方的寒气,特意加厚的衣服不堪一击”。作者善于寻找细节,以树说事,说南方的古城和北方古城之间的差别。把凤凰古城与北方古城比较,“平遥古城的街上也是商铺林立,但它的宽阔和整齐,却让人几乎能看到遥远的地平线。”还有小吃“一种叫做碗脱的小吃是第一次吃到,端上桌来外表看起来有点类似我们家乡的粉皮,吃起来很爽口。”还有“一位身着古代衙役衣服的男子正走进门楼之中,那一刻,真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我们也仿佛穿越千年,成了这古城和古老年代的一部分。”穿越时空,无法脱离物质的东西。

中国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在近代经历了两次土改,第一次是1949年,土地从地主那里分到了农民手里,第二次,是1980年,土地从生产队又一次分到了农民手里。有的专家把近几年开展的“城镇化运动”理解为第三次土改,农民失去了土地,到城镇去当市民…….几乎在每个乡村,青壮年农民去城里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下乡下,土地大量地荒芜。在这样的背景下,薄暮写《垦荒》写了土地的命运和农民的命运,是有文化担当的。薄暮写了农村的现实“村里的农田被种田大户租种后,人们都外出干个体或打工了,离家近点的自留地便由家中老人操心着。离村庄稍远一点的自留地,大多抛荒了。”“一有空就是玩牌打麻将,把吃饭家什也丢弃了。”而作者的父母亲却去村子最西边的叫做“野贰亩”的地里垦荒。“它的地势偏高,地形像一把古琴,又像姑娘的长发,面积也是所有自留地中最大的一块。”老一代人珍惜土地,珍惜粮食“她们大半生在挨饿受苦,在最苦难时期,她们是靠挖野菜啃树皮活命的”“我看到了他们对土地的敬畏之心,还有和土地的相互依存情感,这是一种极为朴素的情感。”土地和耕作也培养人的感恩和知足,“在潜移默化中,秉性越来越淳朴厚道,生活清贫而知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土地与植物的关系,自然而单纯。”虽然作者的表述是温和的,却对中国的土地深深担忧。

小说可以表达人的命运,散文也可以,不过散文不是依靠线条,而是点穴。孟澄海写的《县城往事》是写了一个县城的命运,通过一个县城的变化而折射人的命运。作者居住在祁连高地三十多个春秋,“焉支山顶的白雪,萦绕的是窑坡山村的炊烟、雾岚、朝暾和夕照。”祁连雪峰相伴“岩羊雪豹,神鹰古隼,亿万斯年过去,依旧安静、自由,悠然,无悲无喜,犹如神之遗址,万物皆沉寂于此,在浩大苍茫的隐喻中,眺望远去的时光,如烟如霞,似梦似幻。”大自然本身就是哲学,作者活在富矿带。笔者始终认为,一个人的写作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在什么环境下写作。孟澄海是相信宿命的,从青年时代就在这里的一所学校教书,那个时候,中国大部分“县城规模极小。东西南北被村庄和田野环绕、包围,是典型的村庄里的城镇。”一个县城的历史,一定文化媒体变换的历史,“电影院是县城最宏伟的建筑”,还有“县城除电影院外,还有录像厅”,还有秦腔“秦剧团是县城美人云集的戏班子。”一个县城的历史,也一定是吃和用的变换的历史,在这个县城,后来,来了温州修鞋的,后来,兰州牛肉面传入县城,“娱乐业刚刚兴起,唱卡拉Ok,跳迪斯科。那种活动都在晚上举办,参加者为男女青年,大家穿着喇叭裤,登着高跟鞋,唱呀跳呀”,“来理发馆剃头的老人很多,他们喜欢这里理发师的服务态度和人缘,更喜欢喧谎、扯蛋、吹牛的气氛。”“八十年代,国家最严格的政策就是计划生育。”“过一段时间,县上就要举行一次公判大会,极隆重,也极严肃。”“公安部门过几年就要处绝一个要犯,杀场选在县城北面的沙河里。去看热闹的人极多,他们就站在不远的高坡上,敛声屏气,听那一声枪响。”“里边的纸页已开了几个天窗。因为那篇小说里有爱情故事,描写性爱的段落就被读者偷偷裁剪了,以致留下满纸的窟窿。就是八十年代,有关男女情事、性爱,对青年人而言,还是那么新奇,那么神秘。”

nlc202309081125

作者不仅写一个县城的风俗的变化,还写县城普通人的命运,比如两个患有智障的人,“从我见到他们的那一刻起,两个男女就在县城大街上游荡,出现,消失;消失,再出现。游魂般的影子,在正常人视野里,成了一种古怪、诡异的移动风景。”解读他们的内心世界“没有谁说出真相,为什么要说出呢,在那两个单纯如雪的心灵世界里,只要还有梦,在梦中能看见明天的蓝天和太阳,就是最大的幸福。”还有学校电视机的故事,算是喜剧。还有因贫而盗者“那小偷是城郊一农妇,家极贫,有嗷嗷待哺的小孩。那一天,她只是偷了一包奶粉,是打算拿回去喂自己的心肝宝贝。”这些穿插其中的悲喜剧,给小城的回忆带来的丰富的色彩。至于匈奴的历史,“那些饮马弱水、弯弓射雕的游牧民族,什么也没有留下。未留下一座城池、一个坟丘、一枚鸣镝……”令人怅惘。

还写了本校的两个相爱的年轻教师,先是浪漫的爱,后来女教师“得了一种肌无力的疾病。肌无力被称为运动神经之癌,患者概率极底,但死亡概率极高。”“又为了财产,双方对薄公堂。法院开庭那日,我看到兰坐在轮椅上,由娘家人推着,去打那个寒彻心肝的关司。”婚姻和爱情之间的墙壁就这样容易破碎啊。“两个才华横溢的青年人相继离世,本应该悲剧已经落幕。殊料摩尔的老父竟怀揣炸药,将法院炸了个天翻地覆,自己当场殒命不说,还牵连了诸多无辜生命。”这样一场事件,教育了作者“只有透过他们的生活、爱情及婚烟,才可以窥见一个人心灵的光明与黑暗,透视到人性的斑驳复杂。”再就是写作,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写作是一件丢人的事(多么悲哀啊),所以只能偷偷摸摸去搞。往往在夜晚,”“一个不需要诗歌的时代,诗人的价值还不如一个乞丐。”历史虽然可以“再现”,但是无法还原,“没有谁能真正回到事件的原点,当岁月流逝之后,所有的记忆已经被时光删减、修饰甚致篡改。”而人的写作就是一种证明,作者明白这点“我要证明的是,三十年过去,我还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还能看见这片大地上的雪山、云朵和星空日月。历经沧桑后,我依然爱着这个偏僻、荒寒、孤独的山城。”在此,深深地祝福作者,祝福山城。

历史从来不乏英雄的身影,而文学更多的时候写小人物,在这个方面,老歌牧童做了有成效的尝试,他的《村庄人物四题》都是乡村里的小人物,柴师傅“比较随和,随和的有点过头。”柴师傅和作者的小叔同在一个村子长大的娃娃,“一个在家里当着村里的唯一理发师傅,兼种田种地;一个却永远地挣脱了黄泥巴,去了遥远的大城市。”这就是命运!散文基本全用了白描法,文风朴实,叙述得体,注意细节“一张旧长椅,是专门为排队理发的人准备的”。另外,“师傅还刻意地往墙上贴了几幅明星画。其中一张是被复印了无数遍的‘霹雳虎’”,除了写柴师傅的外表,还有内心“柴师傅是爱热闹的,但他的内心却是寂寞的。”“柴师傅家有两个儿子。妻子常年有病缠身。”柴师傅一旦出现在公众场所,从不见他有一丝的不高兴。他是位懂得掩藏的人,藏得越深,内心越寂寞。他又不愿将悲伤呈现于世人。“多么符合一个喜剧演员的标准。但柴师傅不是演员,是一位活生生的、饱尝苦难的人。”多么善良的一位乡村理发师啊。

在散文里写人物的性格,是很多作者感到为难的,但是在作者笔下,却是显得游刃有余。比如在作者笔下的木匠老王性格鲜明,“啰嗦、做事不利落……王叔做活细致。”“是我见过最老实的、没有原则的乡间手艺人。开始,王叔要的工钱并不多。”有这样一个细节“老王一辈子很知节俭,所以他就赶来东家吃早饭。”黄新成“一辈子打光棍儿,但人勤快,不是那种好吃懒惰的人。”他也是这样生存的,“谁家要栽树挖坑、打井挖洗井池子、垒个花坛子啥的,若人力不够就会第一时间想起黄新成。”作者善于抓人的特点,如“黄新成说话吐字不清,耳朵也有些聋。村里的闲人常拿他开玩笑……黄新成不会因此而郁闷,常常付之一笑,笑得傻傻的,很有几分可爱。”但是人老了,就没有劳力了,“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新成的命运也同王木匠一样——年老没人请了。”于是这位老汉只好捡垃圾,这就是农村孤寡老人的真实生活。另一个人物是农村知识分子,张老师“很普通,在老师群里,不仔细你很难发现他——默默无闻,只知道教书,备课,上学,放学。”至于张老师和作者之间,产生了一种“介乎亲情和友情之间的感情。”然而,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张老师当时在外校监考,睡在课桌上就再也起不来了。”作者不仅写人物,还写人物生活的背景,写出了农村由民风淳朴到消失的过程,“过去乡里乡亲要是帮个工啥的,根本不谈钱,大不了互相换工(你家干完了,干我家的活,我家的没事了,帮你家)。现在可不同喽,只要有出力的活,首先谈好价钱,谈不拢还不乐意去呢。”通过人物的命运的抒写,来表达对时代的认知,这是很难得的。

岁月论坛是一个纯文学论坛,自从建立以后,推出了很多优秀作品,对全国各地的作者有很大的吸引力。笔者当年也是从《废墟》在岁月杂志刊登后,而和《岁月》和岁月论坛建立了终生难于割舍的缘分,笔者在岁月既看到了全国散文名家的作品,也看到了年轻的作者在这里成长,十分感佩。由于篇幅的缘故,这篇综合评述无法把2015年的全部精华散文进行评述,只是选了一部分,希望能对论坛里的散文作者有一定的启示,再次祝福岁月,并祝朋友们越写越好!

上一篇:读《教师的心里教育》的心得体会下一篇:纸箱市场行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