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嵌教学设计稿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镶嵌教学设计稿(精选9篇)

镶嵌教学设计稿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镶嵌的含义;

2.理解多边形镶嵌的合理性; 3.会设计由多边形镶嵌的平面图案.

能力目标:通过由浅入深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的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联系生活实例,体会数学的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乐于合作,乐于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点:平面镶嵌的条件及由多种多边形镶嵌而成的平面图案的合理性解释.

教学难点:理解镶嵌的含义. 教学方法:小组操作,引导发现法.

学法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型:活动课.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几种多边形纸片、镶嵌图案若干张.

学生:正方形、正三角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纸片、一般的三角形、四边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想一下你家的客厅是用什么形状的地砖或地板铺成的? 2.用课件展示一组地砖的拼合图案.

3.解释镶嵌的定义.平面镶嵌:用一些不重叠摆放的多边形把平面的一部分完全覆盖,叫做用多边形覆盖平面或平面镶嵌.4.为什么这些形状的地砖能铺成无缝隙的地板呢?下面我们来探究这个问题.二.小组操作,探索新知 活动1:一种正多边形的镶嵌

(1)小组分工,用正多边形纸片拼图,探究下列正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① 正方形

②正三角形

③正六边形

④正五边形(2)小组展示作品:

(3)小组讨论:正多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能镶嵌成平面图案?

(4)师生总结: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度数是360的因数,才能镶嵌成平面图案.

活动2: 多种正多边形的镶嵌

(1)小组操作,用多种正多边形拼图,探究下列的组合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①正方形和正三角形

②正三角形和正六边形 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2)小组展示作品:

(3)小组讨论:多种正多边形满足什么条件时能镶嵌成平面图案?(4)师生总结:正多边形需满足“相邻边互相重合,共顶点的角之和等于360°”才能镶嵌成平面图案。

活动3:一般多边形的镶嵌

(1)根据活动2的结论,探究下列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并说明理由.①平行四边形

②一般四边形

③一般三角形

(2)小组展示作品,并说明理由: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下列图形中哪些能用来铺地板(). A. 正五边形

B.正六边形 C.正七边形

D.正八边形

2.下列哪两种图形不能镶嵌成平面图案?()A.正三角形和正方形

B.正方形和正八边形 C.正方形和正六边形

D.正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

3.沂河广场铺地砖,有若干边长相等的正多边形,同一顶点有两个正五边形,另一个是正_____边形.4.足球是由什么形状的皮块缝制?为什么不能铺平, 而能缝成球状呢?(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答案,教师点评。)四.反思体验,完善认知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知识? 2.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学校花园的走廊要铺地砖,要求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正多边形的地砖来镶嵌,现正向大家征集方案,小组合作设计几个吧!

教学后记:

镶嵌教学设计稿 篇2

关键词:《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蛋白,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1.2 能力目标:

(1)探讨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1.3 情感目标:

树立生物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使学生不畏艰难,热爱探究。

2. 教学重点和难点

2.1 教学重点: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2 教学难点:

生物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 教学过程

3.1 直接导入

细胞膜等生物膜作为边界,能够选择性地控制物质的进出,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其他小分子、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生物膜到底有着怎样的结构,使其能够选择性控制物质的进出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生物学家们进行了艰辛而漫长的探究。下面我们循着生物学家的足迹,慢慢揭开掩盖在生物膜上的那层神秘面纱。(设计意图:创设探究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回忆前面所学内容并进入学习状态,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并且完成了知识的衔接,进入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

3.2 生物膜结构的探究

3.2.1 欧文顿———细胞膜中含有脂质

出示资料一:1895年,欧文顿(E.Overton)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对于他的实验结果,我们分析一下,能得到怎样的结论?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细胞膜是由脂质组成,进一步研究发现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主要是磷脂和固醇。同时让学生认同欧文顿的研究现在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但他用了500多种物质,完成上万次的实验并获取成功,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称道的,同样在学习上要获得哪怕是一点点的收获,都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探讨问题并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激励学生不畏艰难,努力探求未知。)

3.2.2 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布形式

出示资料二:1925年,荷兰科学家戈特、格伦德尔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发现该面积是细胞膜表面积的2倍。为什么会是2倍的关系,怎么不是1倍呢?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磷脂分子是双层排列的。教师介绍: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磷酸“头”部是亲水的,脂肪酸“尾”部是疏水的。磷脂分子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会铺展成单层分子,这种单层分子具体是怎么排布的?在细胞膜中双层磷脂分子又是如何排布的?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绘出磷脂分子的排布,并予以评价。双层磷脂分子的排布是个难点,教师可作如下分析:在水和空气的界面上,磷脂分子的磷酸“头”部是亲水的,伸入水面,而尾部伸向空气;细胞生活在液体环境中,由于膜内外两侧都是水环境,所以双层磷脂分子的排布都是头部伸入水环境,尾部背离水环境,即头部朝向两侧,尾部靠拢在一起(见图1)。这种双分子层是自发形成的,能自我修复,有一定的延展和伸缩性。(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绘图和分析能力,突破磷脂双分子层如何排布这一难点,使学生能深刻理解这种排布的原因。)

3.2.3 蛋白质在细胞膜中的排布形式

出示资料三:1935年Danielli和Davson提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明治”模型,并在1959年提出了修正,认为膜上还有通道。供亲水物质通过。

接着出示资料四:1959年Robertson提出”单位膜”模型,认为所有膜厚约7.5nm,由厚约3.5nm的双层磷脂分子和内外表面各厚约2nm的蛋白质构成。并且给予提示:

提示 (1) :并不是所有生物膜厚度都是7.5nm,而是在5-10nm之间。

提示 (2) :用物质(如去垢剂)去掉膜上蛋白质时,发现有些蛋白质很容易去掉,有些则很难。

提示 (3)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以及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融合实验。

教师同时提出问题:你对这两种模型中的蛋白质分子排布有什么看法?让学生积极讨论指出不足:1.静态的;2.蛋白质平铺覆盖在磷脂分子上。依据以上对“三明治”模型、单位膜模型不足之处的分析,使学生了解膜上的蛋白质可能镶在、嵌入或贯穿磷脂双分子层,甚至形成通道。学生再次动手,依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膜结构并简单地画出来,教师再次巡视,并给予评价。(设计意图: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构建自己心目中的模型。)

3.3 流动镶嵌模型的介绍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探究和分析,细胞膜的结构呼之欲出,可谓水到渠成。教师对做流动镶嵌模型作如下介绍:现在广为接受的是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注意强调基本支架,蛋白质的排布方式,糖被及糖被的位置;注意强调膜结构特点和功能特性的区别;注意强调膜的流动性和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注意强调其他膜和细胞膜有类似的结构,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对细胞膜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

3.4 课堂小结

镶嵌教学设计稿 篇3

【关键词】HPS 科学史探究 生物膜结构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3B-0094-02

一、设计理念

我国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学习生物科学史,让学生理解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学本质,是发挥自然科学这种潜在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当今提倡科学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促进学生对生物科学史的学习,而HPS教育模式即是一种可靠的选择。

HPS教育是科学史(history of science)、科学哲学(philosophy of science)和科学教育(science teaching)的缩写。最早由奥地利科学家马赫提出,后来由英国学者奥斯本(J.Osborn)和盂克(M.Monk)把它发展成为中小学科学课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国于1997年引入。此模式旨在让学生发现、探究科学现象的本质,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和批判精神,进而提高科学素养。基于HPS教学模式,笔者对人教版必修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课进行了设计,渗透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以期让学生学习新知的同时感悟科学,感受科学探究的艰辛和乐趣。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设计

(一)演示现象,情境激惑

多媒体播放实验过程:实验人员用显微注射技术把伊红注入变形虫体内,结果发现伊红很快扩散到整个细胞。设疑:观察变形虫的变形运动,伊红物质能够逸出细胞吗?这说明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细胞膜的这种功能与其结构有关系吗?

设计目的:观察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同学们在兴趣盎然中直观看到细胞膜的流动性。同学们已经初步具备了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观点,所以不难推断出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是与其结构有关系。那么细胞膜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具有什么结构呢?通过问题引入新课,激起学生的求知情感。

(二)讨论交流,引出观念

同学们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展开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比如同学甲认为细胞膜有脂质这种结构,所以脂溶性的物质能够通过细胞膜。同学乙认为就像变形虫的细胞膜可以变动一样,其他的生物膜也是流动的。

(三)穿越时光,感悟科学

循着科学家探究的脚步,借助多媒体,讲解几个经典实验。首先,重温“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其次,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归纳和完成以下表格。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从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中你有什么感悟?在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什么因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你认为他们的实验的巧妙之处在哪里?

设计目的:生物膜结构的发现史主要包括四个需要探究的科学主题。研究生物膜,首先要知道生物膜是由什么组成的,这是第一个科学主题。知道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后,就是探究它们是怎么构成生物膜的,这就是第二和第三个主题。知道脂质和蛋白质的排列之后科学家们就得到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这个静止的生物膜模型,但是这个模型很快就遭到了质疑。于是就有第四个科学主题:研究生物膜结构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每个主题的探索过程都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主要步骤,即“提出问题一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重温历史,一方面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建立生物膜模型,形成以四个科学结论为主要线索,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让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体验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感受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因素对科学发展的制约,从而渗透HPS的教学理念。

教师讲解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生归纳,总结该模型特点。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归纳分析、总结能力。

教师追问: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完美无缺了呢?学生很容易想到随着科学的进步,生物膜模型还会不断被修正。

设计目的:渗透科学的本质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是永无止境的。细胞膜的更为精确、细微的结构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类的探究不断完善。

(四)加深理解,模型建构

小组之间相互交流,根据已归纳出的生物膜结构特点的理解,教师结合学生特点,实施分组和讨论制作生物膜模型的方案,两周后请其中若干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组建的模型,介绍本组的成员,模型制作的过程中有哪些困难等,同时请其他组认真聆听,指出该组所建的模型的优点和缺点。

(五)深化感悟,总结提升

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反思和总结,并结合发现史让学生谈谈个人的体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科学探究本质。最后总结人类社会的进步,技术是关键性原因,而技术的成功,则需要一代代的科学家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一步步地接近科学的本质。每一次小小的成功最终形成了科学发现史上的一大步,这个过程是漫长和艰辛的。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有一双发现问题的眼睛,大胆提出疑问,敢于探究。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的道路,领悟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与科学的本质,其获取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生物科学素养的提高,尤其是探究能力的提高。学生结合探究历程,感悟很多。如学生从欧文顿的科学探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严谨的、艰辛的、枯燥的工作,要经历很多的尝试才能有结果。科学家这种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实验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建立,例如,光学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在宏观上直观看到了膜的存在,而电子显微镜的诞生让人类彻底看清了生物膜的结构;荧光标记法证明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同时也间接证明了膜蛋白的识别作用。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很难提高。在做实验时要有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假说也要通过观察的实验进一步验证和完善,生物膜模型是在很多科学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下建立的。

【参考文献】

[1]胡有红.HPS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物学,2012(5)

[2]袁维新.科学教学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袁维新.HPS教学模式和光合作用发现过程的教学案例[J].生物学教学,2004(12)

[4]蔡其勇.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J].教育研究,2008(6)

【作者简介】傅秋月(1989— ),女,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杨 华(1955— ),男,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4.7平面图形的镶嵌教学设计 篇4

长武县昭仁中学 曹宏科

教案背景:

本节教案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课题学习中的一节课,通过教师备写教案,搜集网络资源让学生运用网络资源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设计图案,在备写这节教案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对网络的兴趣比较浓厚而备写的。引导了学生怎样将网络资源应用到学习中来。体现了我校提出“倡导绿色上网”的学习理念。教学课题:

平面图形的镶嵌 教材分析:

本节是北师大版第四章四边形的性质探索这一章的课题学习,通过四边形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四边形中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四边形的内角和以后,结合七年级学习的三角形和现实生活中的镶嵌图案来进行探索学习的。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探索的方案应该充分肯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可以适当分析学生设计的图案,各小组最后分别展示设计的图案。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1、了解平面图形的镶嵌的含义。

2、掌握哪些平面图形可以镶嵌,镶嵌的理由及简单的镶嵌设计。(二)能力训练要求:

1、经历探索多边形镶嵌条件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2、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并能运用这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平面图形的镶嵌是现实生活中应用的一个方面;也是开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渠道。

教学重点:三角形、四边形和正六边形可以镶嵌。

教学难点:用同一种平面图形或者几种平面图形可以镶嵌的条件。教学过程:

一、巧设情景问题,引入课题

我们经常能见到各种建筑物的地板,观察地板,就能发现地板常用各种正多边形地砖铺砌成美丽的图案。(展示各种地板图片)这些地板漂亮吗?这种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平面图形进行拼接,彼此之间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铺成一片,这就是平面图形的镶嵌。这节课我们来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

二、讲授新课

平面图形的镶嵌在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在平面上镶嵌需注意:各种图形拼接后要既无缝隙,又不重叠。那我们先来探索多边形镶嵌的条件,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和硬纸片分组来做一做:

(1)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否镶嵌?

(2)用同一种四边形可以镶嵌吗?用硬纸板剪制若干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做实验,并与同伴交流。

(3)在用三角形镶嵌的图案中,观察每个拼接点处有几个角?它们与这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4)在用四边形镶嵌的图案中,观察每个拼接点处的四个角与这种四边形的四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强调:大家要注意:三角形、四边形的形状,可以是任意的,但裁剪出的每种图形一定是全等形。)(学生分组拼接、讨论,寻找规律,教师巡视指导)

1、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镶嵌。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和为 180°,所以,用6个这样的三角形就可以组合起来镶嵌成一个平面。

从用三角形镶嵌的图案中,观察到:每个拼接点处有6个角,这6个角分别是这种三角形的内角(其中有三组分别相等),它们可以组成两个三角形的内角,它们的和为360°。

2、用同一种四边形也可以镶嵌,在用四边形镶嵌的图案中,观察到:每个拼接点处的四个角恰好是一个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所以它们的和为360°。

3、从拼接活动中,我们知道了:要用几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形不留空隙、不重叠地镶嵌一个平面,需使得拼接点处的各角之和为360°。

通过探索活动,我们得知: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可以镶嵌一个平面,那么其他的多边形能否镶嵌?下面大家来想一想,议一议:

(1)正六边形能否镶嵌?简述你的理由。(2)分析如下图,讨论正五边形不能镶嵌。

图案来源:(百度搜索结果)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BD%C3%E6%CD%BC%D0%CE%B5%C4%CF%E2%C7%B6&in=20429&cl=2&lm=-1&st=&pn=19&rn=1&di=105340756620&ln=670&fr=ala0&fm=ala0&fmq=***65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9&-1&di105340756620&objURLhttp%3A%2F%2Ftech.casd.cn%2Fwzym%2F0212%2Fc20212%2Fc2sxw035.files%2Fimage024.jpg&fromURLhttp%3A%2F%2Ftech.casd.cn%2Fwzym%2F0212%2Fc20212%2Fc2sxw035.htm&W322&H140&T9626&S6&TPjpg

(3)还能找到能镶嵌的其他正多边形吗?

(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小结:

要用正多边形镶嵌成一个平面的关键是看:这种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是否是360°,在正多边形里,正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是60°,正四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90°,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20°,这三种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都是360°,而其他的正多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倍数都不是360°,所以说:在正多边形里只有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六边形可以镶嵌,而其他的正多边形不可镶嵌。一般三角形、四边形也可以镶嵌。虽然它们的内角未必都相等。

三、课堂练习:

1、如图,在一个正方形的内部按下图图(1)所示的方式剪去一个正三角形,并平移,形成如下图图(2)所示的新图案,以这个图案为“基本单位”能否进行镶嵌?说说理由。

图片来源(百度搜索结果)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6%BD%C3%E6%CD%BC%D0%CE%B5%C4%CF%E2%C7%B6&in=13224&cl=2&lm=-1&st=&pn=455&rn=1&di=60522581085&ln=669&fr=ala0&fm=ala0&fmq=***40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455&-1&di60522581085&objURLhttp%3A%2F%2F%3A4601%2F46kt%2Fjxfs%2Fuploadfiles_5764%2F200705%2F***17.jpg&fromURLhttp%3A%2F%2F221.194.113.149%3A4601%2F46kt%2Fjxfs%2Fshowarticle.asp%3Farticleid%3D559%26page%3D7&W310&H231&T10769&S10&TPjpg

2、根据上面的思路,自己独立设计一个可以镶嵌的“基本单位”图形。(可参考网络资源: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C6%BD%C3%E6%CD%BC%D0%CE%B5%C4%CF%E2%C7%B6)

试一试:同时用边长相同的正八边形和正方形能否镶嵌?用硬纸板为材料进行实验。

四、课时小结

1、本节课我们通过活动,探讨,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正六边形可以镶嵌成一个平面,并且探索出正多边形镶嵌的条件。即:一种正多边形的一个内角的倍数是否是360°。

2、在学习中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搜索(在百度中输入:平面图形的镶嵌即可搜索出所需资源)

五、课后作业

自己设计一幅镶嵌图案。

六、课后探索:

探索用两种正多边形镶嵌平面的条件。

过程:让学生先从简单的两种正多边形开始探索。(1)正三角形与正方形(2)正三角形与正六边形(3)正三角形和正十二边形 教学反思:

1、这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主要是边长相同的正n边形的镶嵌,对于不规则图形的镶嵌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和所学知识的限制,课堂中没有解决这一问题。这是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2、本节课的学生操作很多,课堂学习时间不足,因此以后可让学生在课外继续探索和设计方案(包括不规则图形之间的镶嵌)。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教学反思 篇5

王文洁

这是10月25日上的一节区级对外公开课,高一这个时候还没有上到这个地方,犹豫再三,还是挑选了这节课,之所以选这节课来上,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这节课相对独立,前面的知识没学也不妨碍本节课的教学;二是因为这节课是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这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观点,有必要浓墨重彩。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详细地看了教学参考,网络上的教学设计、教学视频,也看了很多,一时还是有些焦虑,不知如何下手,才能充分体现全程导学,才会避免落了俗套,最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得快乐又能真正创新课堂。

一开始试上是这样的流程:由探索膜成分入手——探索各成分在膜中的排布形式(学生在学案上先自己画,后组内纠错,再组间展示)——探究排布好的这些分子是静态的还是可以运动的——修正完善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画出完整模型——对模型进行解说——课堂演练。经过反思及组内讨论,发现让学生着手在学案上画效果并不显著,而且很难进行小组间的展示交流,也不便实施纠错修正。思虑再三,对教学设计进行了改进,具体如下:学案呈现科学家实验及相关资料让学生自主探究细胞膜的成分——关于成分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说,学生设计实验验证(或看科学家实验验证)——根据学生得出的成分探究成份之一磷脂在细胞膜中的排布——自制磷脂模型教具分发给每个学习小组各8个,小组活动:在红纸上摆出磷脂分子在空气—水这个界面上以及在细胞膜中的排布,组间展示交流,相互纠错修正,构建正确磷脂分布模型——把另一成分—蛋白质(有模型)也建构到前面的磷脂双分子层上,组间展示交流,纠错修正——根据实验现象探究磷脂和蛋白质是静止还是运动,学习小组模拟——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教材模型比对,发现组成膜的新成分—糖类——修正完善模型,并作解说——回顾科学家探究生物膜结构的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过程的严谨、艰辛与持续性,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体现这种精神。

一节课下来反思不断,这次的课堂有一定的亮点:自制模型发入学习小组充分调动了学生组内辩论与合作的热情,一个学习小组内的学生一起讨论、一起探究、一起修正、一起得出正确的结论,胆子放开了,表现积极了,不再怯于回答(尤其是听课者众多的公开课上),即使自己是错误的,也毫无保留的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观点,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且在其他小组同学的纠正下表示理解并及时修正自己小组的错误。当然,更多的是不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值得商榷改进:

1、关于学生构建模型的设计应该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也就是在最后课堂结束时,每个小组应该构建好一个比较完整且正确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能作为一个作品或成品展示出来给大家看,也就是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最好能固定在红纸上,而不是活动的,否则最后随着课堂的结束,学生在课堂中构建的模型最后全部又恢复成一个个零件,回到了模型袋里,这样,不利于学生在整体上加深对生物膜结构的印象与理解,学生也体会不到制作模型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在细节上更应该注重科学性。如在探究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上的排布时,有这样一些形式:镶、嵌、贯穿。而在PPT显示着三种形式时,更好地应辅以科学的解读,如“镶”是整个蛋白质分子附着于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嵌”是蛋白质分子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贯穿”是蛋白质分子整个横跨于磷脂双分子层间,两头露出于磷脂双分子层。因为课堂上未作适当科学的解读,学生只是看了PPT上的图片留有浅淡的印象,对实际蛋白质的分布还是模棱两可,这是失误的一个地方。

3、最后总结得出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后,让学生对照书本上的图片模型进行比较前,应先对各组学生制作的模型进行赏析评价,如很多组的模型中没有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的蛋白质排布等,应其他小组在相互纠错中指出或由老师点评出,加强科学教学。

以上只是个人对本节公开课的一点教学后的感悟,从这次公开课的准备到实践,感受颇深,老师和学生一样,学无止境,只有不断反思,不断修正,不断完善,才能使自己的教学不断发展,学生可以让我们进步。

镶嵌教学设计稿 篇6

刘 超

[案例题旨]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主要是介绍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在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观点,从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同时使学生看到实验技术手段的进步在促进科学的发展中的作用,从而增强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生物膜研究的主要历程,以及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教师如何调整教学行为和策略,成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从而实现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3.如何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分层教学使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案例背景]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的第二节。第四章共有3节内容,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与膜结构有关,于是进入第二节内容。而第二节内容又是解释第三节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基础。这三节内容的内在联系是:功能—结构—功能。由此可见,本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在第四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架起第一节和第三节的一座桥梁。并体现出了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

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1.简述生物膜的结构

2.此细胞膜分子结构的探究历程为主线的学习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尝试提出问题并做出假设”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以及动手做细胞膜的橡皮泥模型,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起点,以动手构建模型为辅助,以合作学习为深化,以多媒体课件为引导拓展,实现学生的高效学习,并针对不同发展潜能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案例实录]

导入:生物膜是个选择透过性的膜,它究竟由什么成分,怎么排列分布而构成?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共同探讨: 展示[资料1] 1859年,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膜的通透性进行了上万次的研究。发现凡是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容易穿过膜,反之,不容易溶于脂质的物质,也不容易穿过膜。老师提示:想一想你们化学上学过的,什么样的成分会具有相似相溶的特性? 学生讨论,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组成的。展示[资料2] 1915年,科学家们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它们的主要成分是磷脂和蛋白质。

此实验证据证明假说成立。

教师引导:结合我们前面学习的细胞知识,想一想为什么要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的细胞膜来研究?

学生讨论总结:

1、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和各种细胞器,避免了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的干扰,容易获得纯净的细胞膜; 2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省去了去除细胞壁的麻烦。

老师提出问题:磷脂分子有何结构特点?你能做出它的模型吗? 学生根据66页的“思考与讨论”得出: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并用橡皮泥做出模型。

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学生明确磷脂分子的结构特点。

教师提出问题: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如何分布呢?大家能否在空气-水界面上排列一下?

学生活动:根据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以小组形式动手构建磷脂分子在水溶液中的分布模型。学生构建的模型多种多样,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思维碰撞,在质疑中修改、完善手中的模型。最终确定为:亲水性的头部在外,疏水性尾部在内。

多媒体展示此实验过程,证明学生讨论结果正确。

教师提出问题:根据细胞膜所在的环境特点(内外都是水),设想一下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是如何排布的?试提出你的假说,并小组配合,做出模型。学生讨论提出假说:细胞膜上的磷脂分子以疏水尾部相对,亲水头部朝向两侧。

教师展示[资料3]:

1925年,荷兰科学家高特和格伦德把红细胞细胞膜中的磷脂抽提出来,在水面上铺成单分子层,结果发现磷脂分子排成单层后的面积恰好等于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教师提出问题:由此资料可以得出什么实验结论?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由两层磷脂分子构成的。此资料证明假说成立。继续探究发现:电镜下观察细胞膜有“暗-亮-暗”结构图像 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含有其它物质。教师展示[资料4]:

科学家对细胞膜化学成分深层分析发现,细胞膜会被蛋白酶分解(提示:蛋白酶是生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只对蛋白质分解起催化作用的物质)。

学生分析得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中还含有蛋白质 教师展示[资料5]:人-鼠细胞融合实验 教师提出问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

教师指导帮助学生理解生物膜的流动性,比如:在高楼上看拥挤的人群,中间还有缓慢行驶的汽车,人在动,车也在动,好比磷脂分子在动,蛋白质分子也在动。使学生能想象到膜的动态。进而指出:构成膜的分子能运动,决定了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实例分析:白细胞能吞噬病菌,体现了生物膜的什么特点?学生分析讨论,确定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学生活动:小组配合,构建流动镶嵌模型。

展示模型,评选总结: 拓展提升:细胞膜的研究在继续

链接互联网,展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45dac3b0101eu46.html,脂伐模型。

小结练习(略)

讲评并讨论,你对细胞膜还有什么想知道的知识?

作业:请回家后,自己寻找身边的材料,构建细胞膜的模型。[案例后记]

这节课的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展现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动口动脑动手,从做中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且在课下,学生有的用橡皮泥,有的用药丸壳,有的用荔枝,还有的用纸箱剪成所需形状,最后再涂上颜色。材料不同,做出的效果自然不同,但学生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第一,加深理解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内容,印象深刻;第二,做和看效果大不同。当人学习时,他们大约记住阅读的10%,听到的20%,看到的30%,说的70%,做的90%。但实际上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还是非常强调阅读和听,这也正是我的一个努力方向:减少讲和听,增加说和做。

并且,由于课上拓展了细胞膜研究在继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课下还查阅了众多的资料,个别同学做了脂伐模型,深化知识理解,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教师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合作,从做中学”。学生的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这节课的主角始终是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这节课中,学生通过一个个递进的问题,通过一个个问题的假设与探究,通过一个个模型的制作,通过小组的讨论,通过互联网知识的拓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加工、创新、利用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合作的学习。这节课中,教师只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是帮助学习不断的发展问题,引导他们思考解决,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学习。

其实,在生物课堂中,只要教师注意把握好引导性和开放性,坚持让学生自己唱主角,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逐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这样,学生就会主动的去思考和探索,顺着科学的方法和思路去感知,去思索。

镶嵌教学设计稿 篇7

为了推动建筑节能工作深入开展, 国家、地方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均对建筑门窗的节能指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通过选用传热系数更低的玻璃对于提高铝合金窗的节能指标确实能起到显而易见的作用。然而在选择增加玻璃的公称厚度、玻璃镀膜等提高保温性能的方法的同时, 更不能忽视玻璃的装配是否能满足相应的规范标准要求。本文介绍了铝合金窗玻璃的镶嵌构造设计、安装要求和装配质量的检测方法。

1 铝型材玻璃镶嵌构造设计

1.1 单层玻璃、夹层玻璃和真空玻璃的装配尺寸要求 (mm) , 见下表及图1

1.2 中空玻璃装配尺寸要求 (mm) , 见下表及图2

注:A为气体层的厚度, 其数值可取6mm、9mm、12mm、15mm、16mm。

1.3 玻璃各项装配尺寸的表述

前部余隙和后部余隙a是为了保证玻璃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玻璃不与边框直接接触;嵌入深度b为了保证玻璃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玻璃不脱框;边缘间隙c为了保证玻璃在环境温差作用下不与边框接触, 同时也保证玻璃在一定量建筑主体结构变形条件下玻璃不被击碎。

2 铝合金窗用玻璃的安装要求

2.1 密封胶及密封胶条的一般要求

铝合金窗用玻璃组装前应将玻璃槽内杂物清理干净, 玻璃安装的内、外片配置、镀膜面朝向应符合设计要求。铝压条应确保扣紧、平整不得翘曲。采用胶条密封时, 接口不应设置在转角处, 密封胶条宜使用连续条, 在上边框 (上边梃) 处设置接口, 并在胶口接缝涂胶处理。胶条用于玻璃两侧与槽口内壁之间时, 使用支承块和定位块。玻璃采用密封胶密封时, 密封胶的上表面不应低于槽口, 并应做成斜面, 下表面应低于槽口3mm, 粘接面应无灰尘、无油污、干燥、注胶应密实、不间断、表面光滑整洁。用密封胶安装时, 应使用支承块、定位块和弹性止动片。

2.2 其他辅助玻璃安装材料的作用及使用要求

支承块用于承受玻璃自重。定位块用于玻璃的边缘与框架之间, 防止玻璃在框架内的滑动, 并使玻璃在窗框中正确定位。弹性止动片是为了保证玻璃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玻璃不与边框直接接触, 常与不凝固混合物或硫化型混合物一同使用。

2.2.1 支承块和定位块的使用要求

(1) 支承块每块最小长度不得小于50mm, 定位块每块长度不应小于25mm。

(2) 支承块和定位块的宽度应等于玻璃的公称厚度加上前部余隙和后部余隙。

(3) 支承块和定位块的厚度应等于边缘间隙, 宜为 (5~7) mm。

(4) 固定扇安装时, 支承块和定位块的安装位置应距离槽角为1/10~1/4边长位置之间。开启扇安装时, 支承块和定位块的安装位置距离槽角不应小于30mm。当安装在窗框架上的铰链位于槽角部30mm和距槽角1/4边长点之间时, 支承块和定位块的安装位置应与铰链安装的位置一致。

(5) 支承块的安装不得阻塞排水孔及排水通道。

2.2.2 弹性止动片的使用要求

(1) 弹性止动片应安装在玻璃相对的两侧, 弹性止动片之间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2) 弹性止动片安装的位置不应与支承块和定位块的位置相同。

2.3 玻璃抗侧移和温差位移的安装要求

2.3.1 玻璃抗侧移和的安装要求

由于在地震和风力作用下, 建筑物相邻两楼层间会产生相对位移, 即层间位移。层间位移会造成框架变形为平行四边形, 当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中短的一方长度和玻璃的对角线长度相等时, 外力通过弹性密封材料传递到玻璃上, 玻璃会被框架挤压。玻璃是脆性材料, 抗剪切变形性能较差, 在玻璃破坏之前, 其本身的平面内变形是非常小的。所以应该考虑玻璃抗侧移的能力。图示3为框架变形时, 玻璃与框架的位置简图。

玻璃抗侧移安装要求框架允许水平变形量应大于因楼层变形引起的框架变形量。框架许用水平变形量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u:框架允许水平变形量, mm

d:玻璃与框架纵向间隙, 即边框的边缘余隙, mm

c:玻璃与框架横向间隙, 即上下边框的边缘余隙mm

H:框架槽内高度, mm

W:框架槽内宽度, mm

S:误差, 可取2~3mm。

玻璃安装采用的密封胶的位移能力级别不应小于20HM (即位移能力级别不应小于20%的高模量密封胶) 。

2.3.2 温差位移计算

采用密封胶进行玻璃镶嵌的, 除了应考虑玻璃抗侧移的安装要求外, 还应考虑温差位移的影响。温差位移量应按下式计算:∆L=α·∆T·L

式中∆L:温差位移量, mm

α:构件的膨胀系数, 1x10-6/℃, (铝合金23.8, 玻璃面板9.9)

∆T:构件最大实际温差, ℃, (∆T=k·∆t, ∆t为表面温差, k为温度修正系数)

L:构件的长度, m。

3 铝合金窗玻璃装配质量检验

3.1 玻璃公称厚度及密封材料的检测

3.1.1 玻璃公称厚度检测方法

(1) 玻璃安装或组装前, 可用分辨率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被检测玻璃每边的中点, 测量结果取平均值, 修约到小数点后二位。

(2) 已安装的玻璃, 可用分辨率为0.1mm的玻璃测厚仪在被检验玻璃上随即取4点进行检测, 取平均值, 修约到小数点后一位。

3.1.2 密封材料检测

(1) 未使用的密封材料产品, 应对照设计要求和检验报告检查其品种、规格, 也可以进行见证取样检测其性能指标。

(2) 已用于门窗产品的密封材料, 应检查其品种、类型、外观、宽度和厚度等。密封胶条宽度和厚度可用分辨率为0.05mm的游标卡尺进行检测。密封胶的检验, 应采用观察检查、切割检查的方法, 用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测量注胶的厚度和宽度。

3.2 成品铝合金窗的最小装配尺寸的检测

(1) 对于已安装玻璃的铝合金窗, 应用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测量前部余隙和后部余隙, 室内、室外四边分别测量, 每边测三个点, 取最小值。测量前, 应将密封胶或密封胶条部分切割、清理干净。室内侧每边取距离铝压条角10mm处和每边中点作为前部余隙测点, 室外侧每边取距离铝型材内侧角10mm处和每边中点作为后部余隙测点。

(2) 取下室内侧铝压条后, 用分度值为1mm的钢直尺测量边缘余隙, 四边分别测量, 每边测三个点, 取最小值。每边取距离玻璃两端10mm处和每边中点作为前部余隙测点。

(3) 用分辨率为0.02mm的深度游标卡尺测量玻璃嵌入深度值。或用分辨率为0.02mm的游标卡尺测量铝压条的高度值, 铝压条高度值与边缘余隙的差值即为该铝合金窗的玻璃嵌入深度值b。

(4) 附玻璃最小安装槽口宽度C、槽口高度P与最小安装尺寸关系示意图, 以平开铝合金窗为例。

C=K-B-A 2a’=C-d b=P-c

式中C:平开铝合金窗框装配槽口宽度

P:平开铝合金窗框装配槽口高度 (即:铝口条高度)

K:平开窗框厚尺寸

B:铝压条宽度

A:铝型材室外侧镶嵌结构尺寸

a’:前部余隙和后部余隙之和

d:玻璃的公称厚度

结语

本文对于铝合金窗玻璃装配的分析可以应用于铝合金窗玻璃镶嵌构造的前期设计和选型, 并叙述了对已完成安装的铝合金窗的玻璃装配质量检测方法。为门窗设计人员和质检人员设计和检验铝合金窗的玻璃装配提供了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例分析, 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摘要:文章从铝合金窗玻璃镶嵌的构造设计入手, 分析了铝合金窗玻璃安装的方式、镶嵌材料的使用要求, 提出了玻璃装配质量的检测方法, 对门窗设计人员、质量检测人员和施工人员制作符合玻璃装配要求的铝合金窗产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铝合金窗,玻璃镶嵌,玻璃装配

参考文献

[1]铝合金门窗.GB/T8478-2008.

[2]铝合金门窗工程技术规范.JGJ214-2010.

[3]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113-2009.

镶嵌宝石的照片 篇8

当数码摄影铺天盖地袭来,传统摄影术则犹如经历了一场沙尘暴一样统统被埋葬在了地下。当时几乎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回首,但智者终究不会被完全埋没,在这片浩瀚的传统摄影的墓地上,终于出现了为数不多的几个淘宝人,毫无疑问,他们有着别人并不具备的对传统摄影的认知和情感。

2005年我赴西欧进行文化考察,在罗马我一位朋友的带领下逛了一个很大的星期日跳蚤市场。我被一个摆满银器的摊位深深吸引了,我从未如此近距离观赏过如此精美的银制品。意大利手工业的精湛是世界闻名的,但这里的银制品更精湛。主人是一位金发老太太,从她那白稚的皮肤看得出她出身贵族。她很会做生意,在我买下她一个装金币的银丝网状钱袋、一对铭刻着银匠名字的香水瓶(价格不菲,而且不允许还价)后,我付了钱。她又拿出一只更精制的银瓶给我看,那玻璃上雕刻的图案已经让我爱不释手,而那硬是用手工敲打出来堆满炫丽花纹的银瓶盖则让我毫不犹豫地又掏出了一笔钱。临走前,她见我提起一个装满刚买的老照片的手提袋时,忙招手让我停下,她从她那很大很旧的手袋里翻了半天,终于翻出了这张明信片大小的照片,我一看是一张并不起眼的古典美人便摆摆手示意不要。可她走出摊位将照片举到我眼皮底下,用手指轻轻摸着照片,并示意让我也摸摸,我一摸还真有感觉,好像有细微的米粒状的装饰物品附着在照片表面上。我很好奇,因为从来没见过,于是在她伸出的那几根干枯的手指前,我又掏出一叠欧元。她脸上终于堆起了笑容。

回来后往箱子里一扔也就忘记了,忙忙碌碌7年过后才翻出了它。拿到阳光下用放大镜仔细一看大吃一惊,这老照片上镶嵌的竟是红绿宝石。这张古董照片拍摄制作于1900年左右,银盐纸基、手工着色,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就是镶嵌在照片上那几串错落有致的宝石项链和桂冠,它们不是涂抹胶水后撒上去粘住那么简单,而是经过精心筛选、精心设计、一粒一粒、有粗有细、有凸有平,用特殊胶水精心镶嵌上去的,历经100多年居然一粒都没有脱落。

这种复杂的特殊手工艺居然也传到了中国,后来我在上海老城隍庙古玩市场上也买到过类似的一张,是贴脸戏剧照,也就是照片的戏装、道具、造型都是事先拍摄、放大、洗印、制作好的照片,任何顾客要拍摄这样的款式无需再化妆、着装、造型,只要拍一张脸,洗印后剪下来粘贴上去就行。不但简便易行、价格便宜,更重要的是省时省力省工。感谢这位贴脸的被摄者记下了拍摄年代1943年,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古典的精华到中国变成了简便的贴脸,那宝石在阳光和放大镜下原形毕露,没有任何颜色和光泽,完全就是玻璃渣子平面粘贴而已。

中国人拿来主义其实只满足于拿来一个华丽的外表,内在精华不去研究全都扔掉。我不知道今天的那么多豆腐渣工程是否就从这张贴脸照片开始的,反正我知道中国的照相工业和摄影事业早已经成了豆腐渣工程,则是不争的事实了。

旅行笔记

平面镶嵌教案 篇9

14号

课型:数学活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理解平面镶嵌的含义及平面镶嵌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探究同一种正多边形和两种正多边形能否镶嵌成一个平

面图案和镶嵌成平面图案的条件这一过程,培养学生理性的思考方式和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索、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充分感受数学美的同时,体验数学活动过程中成功的喜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重难点:平面镶嵌的概念和平面镶嵌的条件。

教具准备:每个学生分别准备10个边长为6cm的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导式探索发现法和主动式探索尝试法;动手实验,合作探究。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些美丽的图案:图案是由哪些多边形拼接而成?边数相同的多边形的形状和大小是否相同?多边形边和边拼接处有没有缝隙?有没有重叠?顶点和顶点的拼接处有没有缝隙?有没有重叠?

上述图形都是由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一种或几种多边形拼接而成,彼此之间不留缝隙、不重叠的铺成一片,这就叫做平面图形的密铺,也叫平面图形的镶嵌。

从平面图形的镶嵌定义中可得到平面镶嵌的原则:边与边拼接处和点与点的拼接处都是不重叠、无缝隙。二. 动手操作,总结规律

是不是所有的多边形都可以通过平面镶嵌形成一幅漂亮的图案呢?如果是,为什么?如果不是,又为什么?下面我们来探讨这一问题。

我们以一种最简单的多边形,同一种正多边形能否进行平面镶嵌来探究这个问题。1.学生活动:用若干个全等的正三角形进行平面镶嵌。时间1分钟。同学把平面镶嵌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2.学生活动:用若干个全等的正方形进行平面镶嵌。时间半分钟。同学把平面镶嵌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3.学生活动:用若干个全等的正五边形进行平面镶嵌。时间半分钟。同学把平面镶嵌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4.学生活动:用若干个全等的正六边形进行平面镶嵌。时间半分钟。同学把平面镶嵌的图形展示在黑板上。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发现需要6个正三角形在一个拼接点处进行平面镶嵌,需要4个正方形进行平面镶嵌,需要3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镶嵌。而正五边形不能进行平面镶嵌,为什么?能够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是在拼接点处的各个内角的度数和是360°。

用同一种正多边形能够进行平面镶嵌的有正三角形、正方形和正六边形,是否还有其他的正多边形只用一种也可以进行平面镶嵌呢?我们可以采用数学证明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证明过程只需要同学们了解,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已经把证明过程打印到一张纸上,待下课后发给同学们。

我们发现,多边形可以镶嵌成平面图案的条件是:1.拼接点处各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2.多边形相邻的边的长度相等。

我们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案,看图案中有哪些正多边形镶嵌而成? 两种正多边形和三种正多边形都可以组合镶嵌。

探究二: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三角形能否进行镶嵌呢? 探究三: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任意四边形能否进行镶嵌呢? 三. 课堂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发现一: 同一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的图形只有三种: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

发现二: 用一种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四边形也能进行

平面镶嵌。

发现三:

多边形能进行平面镶嵌的条件:

1、拼接在同一点的各个角的度数和是360°;

2、相邻的多边形有公共边。

四. 作业布置

课外作业:设计一个平面镶嵌图案

要求: 1.如果用正多边形镶嵌,设计时必须用两种正多边形进行平面镶嵌。

2.也可以用不规则图形设计丰富多彩的镶嵌图案。可以用彩纸拼,也可自己涂色。

上一篇:县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调研报告下一篇:关于单位职员入党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