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精选5篇)
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史文清(2011年9月17日)
同志们:
我代表中共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是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三次党代表大会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5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亿元,钨、稀土和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和1.2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
城乡发展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达42.5%。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达74.3万。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治脏、治乱、治堵”取得实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科教文卫体、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民主党派作用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依法治市稳步推进,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工青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有效。成功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县乡换届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实绩公示和“五差额”①选用干部等做法创出特色。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中央和省委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团结拼搏、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风雨同舟、群策群力的结果,是驻市中央、省属各单位和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共同奋斗、积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向所有为赣州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方式亟需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偏低,大企业、大项目少,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较为薄弱;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少数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能力水平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这些问题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五年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发展为先。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重的责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加快发展、进位赶超。必须坚持生态为重。把绿色生态这一赣州最大的财富保护好、最大的优势发挥好、最大的潜力挖掘好,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创新为魂。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必须坚持民生为本。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二、未来五年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面临难得机遇。全球经济总体复苏,我国经济继续向好,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转型升级,产业梯度转移加速;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海西经济区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深入实施;中央扶持革命老区力度加大,国家从战略高度重视钨和稀土资源产业,为赣州发展提供了更多有利条件。同时,我们有坚强的党员干部队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全市思发展、谋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世界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资源环境约束更加严格;与全国、全省相比,赣州主要经济指标人均水平仍有差距,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基本市情。面对各地竞相发展态势,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不快不行、不转不行、不好不行!省委对赣州发展寄予厚望,全市人民对赣州未来充满期待。我们使命在肩,务必负重前行、奋力拼搏,大力促进人口地域大市优势加速转化为发展优势,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加速转化为竞争优势,生态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闯出一条符合赣州实际的科学发展新路。(下转2版)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加速跨越的五年。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是: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更强。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发展方式更优。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
——城乡环境更美。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人民生活更幸福。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300亿元。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社会发展更和谐。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上述奋斗目标的确立,汇聚了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景。只要我们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就一定能不辱使命,让赣州这片红土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三、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核心要求,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在“加快”上着力,在“转型”上突破,切实增强经济综合实力。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
主攻新型工业。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主攻优势产业集群建设。坚持资源整合与高端矿产产业发展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依托优势矿产资源,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促进优势产业加速集群。主攻产业基地建设。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支点,强化园区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利税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推进一批企业上市,创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扶持中小企业做精做专,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上下游产品协调发展的企业体系。繁荣现代服务业。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② 和金融信息平台,优化金融生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租赁、财务管理、信托管理以及后台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赣州金融控股公司,整合赣州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资源,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资本运营、产业金融、金融服务、金融研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集聚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项目,依托产业基地和交易市场建立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和壮大骨干物流企业,培育物流市场,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③,加强区域运输体系对接,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培育精品线路和旅游品牌,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粤闽、港澳台地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艺术市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④、会展经济、研发设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⑤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家政、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脐橙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扩大赣南农产品品牌效应,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
(二)打造赣南城市群,推动城市发展转型。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增长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群体和完善的城市体系。
推动城市集群发展。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⑥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万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万至20万的中小城市。加快建设品质城市。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提升规划水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注重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保护开发历史街区、客家围屋、七里窑、宋城等文化古迹,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数字赣州⑦等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结构转型。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衡、社会文明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强化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带动式和农村突变式相结合的双向开发模式。先行先试,抓好储潭、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科学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差异竞争、错位发展。鼓励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扩权强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差异化考核体系,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全省10强县(市)行列,扶持贫困县和基础较薄弱的县加快发展。到2016年,力争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
(四)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转型。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着力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
推进生态资本化⑧。环境是最稀缺的资源,生态是最宝贵的财富。把生态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鼓励林权依法有序流转,提升林业资源综合效益;推动生态效益评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积极开展碳交易⑨试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⑩;建立排污权交易
市场,推进水资源市场化改革。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建立章江、贡江、东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工业生态化进程。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速生态产业集群化。合理规划设计园区生态产业链条,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创建国家、省级生态园区。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县(市)转型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国家、省要求。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
审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发展模式。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切实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存量污染,杜绝新增污染。
(五)深化改革开放,推动体制机制转型。加快改革创新,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变。
加大改革力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深化经济领域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环境。加快投融资、财税、国有资产管理等体制改革,整合政府资源和国有资产、资本,组建和做强城建、工业、旅游、报业、广电等国有控股投融资集团,搭建投融资平台。积极稳妥地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大力推动社会领域改革,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开放对接。积极实施“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开放战略。建立与沿海发达地区及国际惯例同步接轨的发展环境,打造周边省市最具活力、最富商机、最低营商成本的开放高地。加强与港澳台、珠三角、长三角和长株潭经济区的对接互动,发挥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海西经济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联动,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并举,大力承接产业组团式转移和产业链整体转移,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和大型民企。推动优强企业走出去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外贸增长质量和效益。
建设创新型城市。以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为依托,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核心,完善创新体系,集聚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科技创新孵化平台,促进优势企业、支柱产业集群,高校、科研院所、服务中介集聚,公共服务集成,形成各类产学研联合体。加快国家级钨、稀土工程研究院、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国家级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培育创新型示范企业。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项目是载体和关键。坚定不移地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有效破解土地、电力、资金、劳动力等制约瓶颈,加快建设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交通、能源项目,支撑区域性中心城市崛起的重大城建项目,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产业项目,发展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重大生态环保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社会事业项目,为赣州又好又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四、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坚持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让全市人民共享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业赣州。创新提升创业,创业促进创新。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投资兴业乐土、创新创业之城,使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干部群众事业更加有成。培育创业主体。弘扬创业精神,分类引导大学毕业生、科技专业人员、外出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投身创业。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劳动者。拓宽创业领域。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出资限额、经营场地等限制,激活民间投资需求,实现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互动协调。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强化创业扶持。落实政策性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设立创业奖励基金,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建立健全市、县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网络。构建创业平台。整合工业园区、高教园区、专业市场等资源,建设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农民工创业园和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赣州。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增进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服务满意度,着力建设安居、康居、乐居之城。促进住有所居。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红军烈士遗属和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改善公共环境。有效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力争300米至500米服务圈内有城市绿地、小游园、小广场。建设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体育场所。加快城乡商业服务设施、水电气网配套设施建设,抓好“菜篮子”和“放心早餐”工程。实行公交优先。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公交网络,发展廉价公交,提高通达性、便捷性。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加快发展农村客运。建设宜居社区。优化城乡社区布局,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完善社区娱乐、养老、医疗、家政等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一批社区服务中心。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赣州。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平安需求,着力建设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人民安康的法治、平安城市。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特殊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信访听证等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基层化解。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创建,完善治安防控体系,整治社会乱点,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生产、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之城。实施生态工程。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强“三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治理与保护,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推进城市生态绿肺、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加强道路、街巷、庭院等区域绿化美化,努力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强化民生环保。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培育生态文化。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省级以上生态县(乡)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赣州。人类一切努力的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编制赣州民生幸福指数,各项工作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和心理感受,着力建设物质富足、精神愉悦的幸福之城。实施收入倍增计划。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不断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逐年增长,帮助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稳步增收,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保持物价基本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惠民。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民办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普及高中教育,实现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支持驻市高校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设职业教育园区,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市场和实际需求对接,办好社会需要、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深化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对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城乡社保对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支持发展社会化养老,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多元化养老格局,让老年人都能颐养天年。加大扶贫济困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帮扶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加快边远山区移民步伐。建设和谐精神家园。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高素质公民,营造文明为荣、操守为重、行为规范、和谐共融的人文氛围。总结丰富“赣州精神”,增强赣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全市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富有地方元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让人民群众在酣畅的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充实、情操更高尚、生活更幸福。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就是在追求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更加注重人的精神塑造、文化提升,更加注重发展的成本、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社会民生建设、维护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生活和工作在赣州的每一个人,生活更有保障、人格更有尊严、身心更为健康,在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中共享民生幸福,沐浴和谐阳光!
五、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事业成败,关键在党。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积极防范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化理论武装。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自觉。注重现代媒体,加强舆论引导,唱响主旋律,凝聚发展合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丰富学习内容和方法,创新学习载体和途径,健全述学评学考学机制。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员干部全员性学习。弘扬崇学美德,促进知识更新,建设学习型班子,争做学习型干部。抓好教育培训。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党员干部普遍轮训。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增进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修养,培养良好从政品格,提高科学决策、长于谋划、精于操作、善做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以及运用和应对现代媒体等能力。
造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发展之要,首在得人。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开阔视野,选贤任能,把经过重要考验、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破解难题、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干部有为有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实绩公示、“五差额”、民意调查、家访考察等做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和干部交流力度。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干部的跟踪考核和监督管理,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班子结构。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办法。采取机关与基层双向挂职、岗位交流锻炼等方式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为老干部发挥余热创造良好条件。创建“人才特区”。贯彻党管人才原则,推进人才兴市战略,创新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流动站”等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人才。高度重视企业家队伍建设,积极营造适合企业家队伍成长与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使赣州成为各类人才荟萃的区域性高地。
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根固而枝荣,本强则业兴。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服务能力。推进党支部和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党员特别是农村年轻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
党建工作。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机制。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加强对基层党员特别是生活困难党员的生活关心、创业扶持。逐步改善基层办公条件,提高基层干部工资报酬和社会保障水平,稳定基层干部队伍。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大力选用“双带”能力强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居)党组织带头人。加大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干部、考录公务员、选拔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锻炼。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机制,实行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发展健康和谐的党内民主。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常委分工负责制,增进班子团结,增强班子合力。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完善“三重一大”事项
民主决策机制,提高运用民主方法形成共识、开展工作的本领,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落实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完善党代表大会和党内选举制度。扩大党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拓宽党代表参与党内重大问题决策的渠道,探索党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党代表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尊重党员主体地位,注意倾听党员的意愿和呼声,扩大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途径。深化群众评议党员、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制度,加大党务公开力度,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弘扬亲民务实的干部作风。深怀爱民之情,常思为民之举,把开展创先争优与弘扬苏区干部好作风、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有机结合,使“苏区精神”发扬光大。深化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以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为根本,以密切党同人民血肉联系为目标,实现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全覆盖、常态化,形成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社会更和谐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活动。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强化责任追究,切实解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形成真抓实干、为民造福的作风,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形成埋头苦干、狠抓落实的作风,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在提高执行力中干事成事;形成艰苦奋斗、负重拼搏的作风,做到条件差干劲不差,基础弱斗志不弱,甘于吃苦、乐于奉献;形成锐意进取、敢于担当的作风,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切实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斗争,以良好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纪党风教育,强化警示教育和岗位廉政教育,培育廉政文化,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做到警钟长鸣、防患未然。确保廉政制度落实。严格执行《廉政准则》及述德述职述廉、报告个人事项、问责等制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用制度制权管事。强化监督制约惩处。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专门机关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确保权力公开透明、阳光运行。开展廉能风险防控,加强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各级党员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永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支持人民政协履行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作用。强化党管武装责任,提高双拥共建水平。做好统战、对台、党史、民族、宗教、外事、侨务等工作。扩大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推进“六五”普法,增强全民法制意识。加强政府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市,确保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同志们,新目标赋予新使命,新起点开启新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党中央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励精图治,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不懈奋斗!
注释:
①“五差额”:即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实行差额提名、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表决。
②金融商务核心区:金融机构相对集中、以提供金融服务为主的中心商业区。
③第三方、第四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指企业把属于自己处理的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第四方物流指专门提供物流规划、咨询、物流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并不承担具体物流运作活动的物流运作方式。
④总部经济:以特有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⑤服务外包:指企业将非核心的业务流程剥离出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商来完成的一种管理模式。
⑥“一核两廊三圈”:“一核”即以赣州市中心城区为核心,包括章贡区、赣州开发区、赣县、南康。“两廊”即由中心城区向南北延伸的赣粤产业走廊、向东西延伸的赣闽产业走廊。“三圈”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半小时城市圈”和分别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节点的“半小时城市圈”。
⑦数字赣州: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定位基准,集成城市自然、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综合信息,基于网络基础设施实现赣州信息的广泛共享,包括赣州地理空间框架和赣州城市信息化管理等内容。⑧生态资本化:将生态资源转化成生态资产,进而通过生态市场转化为生态资本,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货币化。
⑨碳交易:用经济手段推动环保的国际通行办法,合同的一方向另一方购买二氧化碳减排额,以实现减排的目标。
⑩碳汇林业: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或活动。排污权交易:是以市场交易为基础的控制污染物排放策略,即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并允许其像商品一样买入和卖出。“两高一资”行业:即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的行业。
“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新经济组织指各类非国有集体独资的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是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统称。“双带”:即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
“三重一大”事项:“三重”指重大决策事项、重要人事任免事项、重大项目安排事项;“一大”指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
9月25日上午,市政协四届一次会议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开幕。图为开幕大会会场。记者王雪梅 摄
新起点,新阶段,新任务。伴随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号角的吹响,高扬团结民主的旗帜,9月25日上午,我市人民政治生活中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隆重开幕。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发展起点上,新一届市政协必将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在中共赣州市委的坚强领导和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历届市政协奠定的良好工作基础上,坚持与时俱进,推动科学发展,为完成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和市“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促进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秋高气爽,暖阳高照。赣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学术报告馆装扮一新,会场内灯火辉煌,象征团结与民主的政协会徽悬挂在主席台正中,十面鲜艳的红旗分列两侧,格外醒目。
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应出席委员448人,实到427人,符合政协章程的规定。
上午9时许,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曾新方宣布大会开幕。全体起立,会场上响起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政协赣州市四届一次会议主席团常务主席李蔚、满瑾、欧阳世麟、钟健生、胡来知、肖明华、杨文光、曾凡、姚勇、邱英祥在主席台前排就座。
中共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到会祝贺并讲话(全文另发)。冷新生、王少玄、骆炳峰、彭光华、陈晓春、邓又林、孙正森、王东伟、杨文英、曾远舟、王林云、马玉福、彭业明、钟炳明在主席台就座,祝贺大会召开。刘瑄、赖联明、李南生、殷金水、梅继尧、胡国铤、罗春涛等在主席台就座。
史文清代表中共赣州市委,对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以赖联明同志为班长的三届市政协领导班子,向全体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赣州事业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史文清说,过去的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的五年,也是政协工作开拓进取、卓有成效的五年。五年来,三届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全市发展大局,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三大职能,与全市人民风雨同舟、甘苦与共,在了解民情、倾听民意,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广泛深入协商讨论,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建议,有力促进了市委、市政府各项决策的落实;积极参与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市建设等工作,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赣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变化、每一项成就,与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的辛勤努力紧密相连,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心血和智慧。
史文清指出,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刚刚闭幕的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描绘了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作出了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战略部署。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是人民殷切期盼并为之奋斗的宏伟大业,也是四届市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内容和中心任务。市委希望全市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确立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政协工作规律,努力开创政协工作新局面,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大团结、大联合的组织优势,为赣州加快发展、转型发展鼓与呼。要凝聚智慧。发挥“智囊团”优势。着眼全局思考问题、深入实际研究问题、集中智慧解决问题,广纳金玉良言,集聚真知灼见,谋良策,出实招,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意见建议,做到参政议政见解深刻、鞭辟入里。特别是要紧紧围绕推进我市产业结构、城市发展、城乡结构、发展模式和体制机制转型,多建务实之言,多献创新之策,多尽惠民之力。要凝聚干劲。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聚精会神搞建设,同心合力促发展。全市上下要紧紧围绕市第四次党代表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实责任、落实措施,落实项目、落实资金,切实提高操作力和执行力,确保桩桩件件工作到位、落地有声。各级政协组织要创新政协民主监督,加强专项视察和调研,促进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要密切与党委政府沟通,通过政协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摸准情况,找准角度,推动工作更富成效。要凝聚精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赣州厚重的历史文化,凝聚起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精气神”。大力倡导厚德崇文、开放包容、勤恳务实、创新创造,努力争创新时期“第一等工作”。充分发挥政协委员知识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普遍较高的优势,以实际行动引领社会新风尚,保持和发扬人民政协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
史文清指出,这次大会将选举产生新一届市政协领导班子。新班子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要牢牢把握政治方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立足市委工作全局来考虑问题,认真贯彻党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要发挥政协界别作用,通过界别渠道密切联系本界别群众,增进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的和谐。要发挥委员主体作用,打造政治立场稳、思想素质高、责任意识强、专业知识精的参谋智囊团。要加强政协制度建设,建设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政协机关,推进政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政治协商更有方、民主监督更有力、参政议政更有为。政协工作是党的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解决政协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真心实意地听取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虚心诚意地接受人民政协的批评和监督,切实加强政协机关干部的培养、选拔、交流和使用的力度,进一步营造重视和支持政协工作的良好环境。
史文清强调,未来五年赣州发展新的航程已经开启,我们肩负的使命光荣而艰巨。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同心同德,和衷共济,携手共创加快发展、转型发展,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的新局面!
受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托,李蔚向大会作工作报告。报告从坚持党对政协工作的领导,努力创造全党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新局面;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理论统一思想、推动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政协组织和委员在推进赣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关注民生民情,切实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利益;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调动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努力凝聚发展合力;坚持与时俱进,着力务实创新,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六个方面总结了三届市政协的工作和经验。报告认为,在二届市政协工作的基础上,三届市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团结和带领广大政协委员,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纵深推进政治协商,不断强化民主监督,主动进行参政议政,各项履职工作实现了新的进步,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作出了积极贡献。报告认为,三届市政协五年来的主要工作经验和启示主要有:第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是推进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工作的良好氛围,是做好政协工作的重要基础条件。第二,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把关注民生作为政协履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政协工作才能展示新作为、作出新贡献。第三,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赋予政协工作新内涵和时代精神,政协工作就会常做常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第四,坚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才能不断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化水平。
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是我市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新的形势对政协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协赣州市第四届委员会肩负新使命,也面临新机遇。建议新一届市政协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共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精神,增强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的紧迫感。要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把各阶层人士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把新阶层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上。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献计出力。要总结经验、探索实践,把开拓创新作为人民政协工作的着力点。要切实加强政协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能力和水平,增强政协工作活力和成效,推进人民政协事业新发展。
受政协赣州市第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的委托,欧阳世麟向大会报告三届市政协的提案工作情况。在市政协三届委员会任期的五年里,市政协的各参加单位、政协委员和专门委员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围绕赣州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以及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运用提案建言献策,共提交提案2076件。经审查,共立案1959件,其中各民主党派市委会和市工商联的提案203件,人民团体和政协专委会的提案28件。按内容分,有关经济建设方面的1107件,占56.5%;有关科教文卫体方面的524件,占26.8%;有关劳动人事政治统战方面的328件,占16.7%。这些提案分别送交党政70多个部门和单位承办。每年交办的提案都能按时办理,办复率为100%,多数意见建议都能得到采纳。从委员反馈的办理意见看,绝大多数为满意和基本满意,少数不满意提案经二次或多次办理后,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应邀出席开幕大会并在主席台就座的领导还有:廖明耕、赖义金、胡聚文、潘贻明、单观林、夏天云、欧阳锋、唐玉英、刘琮、刘建平、周光华、刘建萍、胡满松、潘其乐、温会礼、张国洪、曹晓秋、郭玉元、胡火箭、胡绍笋、熊正明、田延光、陈卡玲、李强、张福东、李坊荣、雷汉生等。
各位代表、同志们:
今天, 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在济南隆重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全省轻工集体行业的一件大事, 对于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推动全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在此,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 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表示崇高敬意!对步正发主任多年来对山东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轻工集体经济是我省工业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批集体企业成为行业排头兵, 为繁荣城乡市场、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出口创汇、安排劳动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 作出了重要贡献。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 作为全省各级联社及其所属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组织, 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轻工集体企业的桥梁和纽带。近年来, 全省各级联社团结带领广大企业和干部职工,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认真履行“指导、维护、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 积极作为, 科学务实, 在深化改革、稳定发展、扩大开放、调整结构、开拓市场等方面, 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有力地促进了我省轻工集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各位代表, 并通过你们向全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 表示衷心感谢和亲切问候!
当前, 全省上下正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全力推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希望各级联社和各位代表以这次大会为契机, 继续发扬合作互助的传统和优势, 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努力开创全省轻工集体经济改革发展的新局面。借此机会, 给大家提几点希望和要求。
一、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提高对加快轻工集体经济发展的认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 对于进一步科学把握发展规律, 推动轻工集体经济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全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系统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集体企业改革, 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合作经济”的精神, 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 全面传达、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准确把握关于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科学判断, 准确把握“十二五”规划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等要求, 真正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精神上来, 统一到中央、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 切实把五中全会精神转化为推动行业科学发展的动力、思路和措施, 推进我省轻工集体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二、加快壮大全省轻工集体经济实力, 打造行业发展新优势
各级联社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继续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 全面落实“双轮驱动”战略, 狠抓市场开拓、技术改造、自主创新、产业集群培育以及品牌建设等重点工作, 推动我省轻工集体经济做大做强, 抢占国内外市场竞争新的制高点。一是抓好市场开拓。要引导企业根据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地区的市场需求, 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 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 提高新产品比重。继续完善促进轻工产品消费政策, 借鉴“家电下乡”取得的成功经验, 推动轻工产品大力开拓农村和中小城镇消费市场。进一步培育轻工品牌展会, 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知名展会, 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创新营销方式, 提高我省产品在省外、国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二是抓好结构调整。要继续组织实施好《山东省轻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科学编制轻工集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以企业为依托, 以项目为载体, 以技术改造为主要手段, 以配套政策为保障,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落后工艺, 推动传统工艺与新技术相互融合, 培植一批实实在在的新的增长点, 推进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优化升级。三是抓好自主创新。技术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支撑,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要以创新体系建设为核心,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重点企业集中, 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省市联社、科研院所的资源优势, 进一步密切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 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 推进产学研合作, 努力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性、前瞻性技术, 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 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四是抓好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培育。要切实搞好轻工特色区域和产业集群规划, 制定相关配套政策,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示范基地, 形成一批符合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产业链比较完善的新型产业集群, 促进轻工行业在梯度转移中合理布局。要积极引导企业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 实施“新、特、优”工程, 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五是抓好质量和品牌建设。质量是企业健康发展、提升竞争力的永恒主题。要引导企业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 不断强化质量管理, 切实提高我省轻工产品的总体质量水平。要加大自主品牌建设力度, 帮助企业积极争创名牌产品、知名商标和优质产品, 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宣传保护我省的自主品牌, 提高自主品牌知名度, 提升企业的竞争软实力。
三、更新工作理念, 在服务企业中提高联社的公信力和凝聚力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进经济方式转变, 是各级联社加快自身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各级联社必须抓住机遇, 切实加强能力建设, 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以实际行动赢得企业的拥护和政府的信赖。要深入基层, 全面了解企业情况, 准确把握行业动态, 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加强市场信息服务, 搞好国内外市场分析, 及时为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开拓提供有用信息, 帮助会员企业努力占足省内市场、多占省外市场、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 提高联社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产品开发和企业维权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行业交流, 依托行业协会、品牌展会以及网站、刊物等载体, 搞好交流互动, 扩大对外联系, 帮助企业拓思路、捉商机、交朋友、促发展;大力提升行业指导能力, 在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培训、研讨等活动的同时, 积极开展行业规划、行业自律、技术指导、争端协调等工作;切实维护行业企业的合法权益, 积极争取党委、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的支持, 及时反映企业呼声和行业政策需求, 努力赢得会员企业信任。
四、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努力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
各级联社要认真履行职能, 完成好政府及相关部门授权委托的各项工作任务。具体工作中, 要努力扮演好三个角色:一是矛盾“调解员”。轻工集体行业涉及面广, 困难企业较多, 情况复杂、矛盾集中。各级联社要建立健全矛盾调处机制, 对热点、难点及历史遗留问题进行跟踪排查, 及时掌握动态, 准确反馈信息, 积极做好情况调研和教育引导等工作, 确保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主动为党和政府分难解忧。二是行业“调研员”。要从党委、政府决策需求出发, 主动在行业企业中开展好调查研究。当前, 要着重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等重大问题, 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加强前瞻性、宏观性分析, 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三是政策“宣传员”。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政策水平, 加强政策法规研究, 当好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者, 把省委、省政府对轻工集体行业的关怀、温暖及决策部署准确传达给会员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省经信委和省直各有关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支持联社的工作和事业的发展, 为轻工集体经济改革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同志们, 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是轻工集体企业发展的新的起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中华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的大力支持指导下,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及新一届理事会, 一定能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不断推进我省轻工集体经济科学发展, 为加快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 预祝山东省轻工集体企业联社第四次代表大会圆满成功!
——在中国共产党林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王军
(2016年7月4日)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国共产党林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是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十三五”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现在,我代表中共林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克难攻坚,砥砺奋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五年来,在中央、省委和安阳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十三届市委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绩,较好完成了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实力稳步攀升。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471.2亿元,较2010年增长66.6%,年均增长10.8%;固定资产投资527亿元,较2010年增长110.3%,年均增长16%;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3亿元,较2010年增长69%,年均增长11%。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年位居全省十强,姚村、陵阳等5个乡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
(二)转型提升协调推进。工业转型稳步提升。不断加快钢铁、汽配等传统产业改造,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电子电器、玻璃纤维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电子电器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153亿元,较2010年增长78.8%。红旗渠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中西部地区首家设在县域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省唯一的“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连续三年进入全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成功晋级三星产业集聚区。旅游三产融合发展。五年来,旅游“国字号”品牌达到24个,游客总数2411.9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51.3亿元。红旗渠·太行大峡谷顺利通过国家5A级景区初审,红旗渠申遗迈出坚实步伐。成功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荣膺“国际生态休闲示范城市”。商贸物流、低空运动、休闲疗养、教育培训等新兴业态蓬勃发展,三产增加值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提升了15.3个百分点,达到了38.4%。建筑业实力不断壮大。打造建筑业“总部经济”,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总部大厦建成投用。建筑企业总数317家,建安总产值、劳务纯收入分别达1100亿元、100亿元。获批全省唯一“建筑业综合发展试点市”,获评黄河以北11省(市、自治区)唯一的“中国建筑之乡”。
(三)富民福民成效显著。特色农业提质增效。结合林州山多坡广、民间资本充裕的特点,大力发展坡地经济,初步形成了以高效农业为引领,集食品深加工、光伏产业和旅游度假于一体的一二三产立体化产业格局。成功引进河南新大牧业法国种猪项目,巩固提升畜牧养殖业,成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市)、河南省生猪和蛋鸡产业优势发展集聚区。民生事业全面进步。五年来,财政用于公共事业和民生保障资金123.1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2%。投资15亿元,新改扩建学校83所。红旗渠干部学院、一中西校区、省实验学校林州分校、人民医院新址等一批公建设施建成投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被评为“六星级慈善城市”。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投资1.3亿元建设“天眼”工程,技防水平显著提升,公众安全感和群众满意度在全省提升了34个位次。大力推行“责任+阳光+规范”信访模式,将大量信访问题化解在基层。
(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晋豫鲁铁路、林长高速全线通车,鹤辉高速林州段完成总投资90%,林桐高速开工建设,东南公路提升改造工程基本完成,全市公路总里程2507.7公里。开展水利建设三年大会战,有效改善了生产生活用水条件。加快电力设施建设,电力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城市品位迅速提升。积极推进旅游黄金通道和城市精品大道建设,一批城建重点项目相继建成投用。主城区面积30平方公里,人口30万,城镇化率达到49.5%。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8.6%、33.7%、44.3%,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全国绿化模范市。城乡环境明显改善。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和蓝天碧水工程,280家企业完成环保设施提升改造,拆除冲天炉328座,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和开发区污水处理厂建成投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深入推进乡村清洁和生态创建工程,荣膺全国“首批创建生态文明典范城市”。
(五)发展活力更加强劲。科技创新不断进步。863林州科技产业园作为河南省首家在县域设立的863科技产业园,被评为“省级科技孵化器”。顺利加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3%。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等称号。改革开放扎实推进。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政府效能明显提升。乡镇综合执法改革稳步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和公务员职务职级并行有序展开。成立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完成交易项目1195个,交易额81.82亿元,增收节资8.22亿元。强化招商引资,成功引进香港豪德集团、英利集团、北大方正等知名企业,协鑫、英利、晶澳等710MW光伏发电、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国际汽配城等项目成功落地。金融体系日趋完善。金融机构总数达60家,组建了城投、汇通、红旗渠集团3大投融资平台,政府投融资体制进一步完善。积极推进企业上市,挂牌企业达16家,后备企业50家。成为全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市。
(六)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突出党建引领作用,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党护党意识明显增强。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一批优秀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选人用人导向更加鲜明。全面落实从严治党各项要求,各级党委履行“两个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建立了市委巡察工作机制,巡察的震慑、遏制、治本作用初步显现。高标准建成红旗渠干部学院,与红旗渠、红旗渠纪念馆形成了集党性教育、精神传承、开放合作、对外宣传于一体的重要战略平台,共培训各级各类班次835期学员5.5万余人次。党对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切实加强,人大、政府、政协的职能作用进一步发挥,宣传、统战、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工作和党管武装工作成效明显。
各位代表、同志们,五年的发展充满艰辛,五年的成就鼓舞人心。可以说,过去的五年是林州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时期之一,我们干成了许多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干成了一些多年想干并最终干成的大事,干成了一些常人认为难以做到的大事。过去的五年,也是林州发展科学性明显增强、后劲势能蓄积壮大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的五年,是林州地位形象显著提升、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正确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四大班子精诚团结、真抓实干的结果,更是全市人民上下同心、拼搏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十三届市委,向全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向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一是思想不够解放,开放度、包容度不够,与先进县(市、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二是新兴产业占比不高,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快,大企业、大项目还不多,调结构、稳增长任务艰巨。三是城市功能尚需完善,城市品位仍需提升,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缺乏高等教育平台,体制机制、载体平台的建设亟待加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不够浓厚,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不系统、不完善,金融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五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六是部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强,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基层党员干部素质、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进一步明晰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发展支撑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林州既面临着诸多发展机遇和优势,又面临许多严峻挑战和压力,只要我们积极适应新常态、保持科学发展定力,就一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一)整体思路
今后五年,市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生态建设这一核心,立足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长远目标,坚持精神立市,突出党建引领,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三力同驱”,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三业并举”,全域式景区、全域式园区、全域式社区“三域共建”,加快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
——关于“生态建设核心”。林州的优势在生态,核心竞争力也是生态。把林州拥有的优质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好、提升好,既是对林州现有基础、现有优势的拓展提升,也是对十八大“五位一体”建设、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和深度融合,是未来林州发展的核心生命力。未来林州的发展,靠的就是人气,我们打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为了提升城市宜居度和居民幸福感,更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和经济元素汇聚林州,夯实林州健康永续发展的基础,把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关于“精神立市”。当下,红旗渠已远远超越了引水工程本身,成为林州特有的标签,是林州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红旗渠精神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日益提升,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是延续民族精神和文化血脉的具体载体和文化景观地标,更是讲好中国故事、坚定“三个自信”的鲜活教材,体现了中华民族“顺民意、利百姓、福子孙”的血脉传承。我们要坚持“精神立市”不动摇,继续把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林州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和强劲引擎。
——关于“三力同驱”。我们把林州的发展历程概括为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美太行“四部曲”,战太行已完成并得到升华,出太行在一定意义上也已经完成,富太行正在进行中,美太行才刚刚起步,福太行是根本目标。现在我们提出“富太行、美太行、福太行”三力同驱,齐头并进,就是为了让林州百姓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富裕和幸福。
——关于“三业并举”。工业、建筑业、文化旅游业是我市目前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下步发展的重点和方向。就是要以这三个产业为引领、为带动,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不断优化和提升三次产业结构。在坚持发展壮大工业经济不动摇,加快做强建筑业的同时,要把文化旅游产业提高到调结构、促发展的应有高度,将其打造成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关于“三域共建”。“三域共建”集中体现了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先富带后富、城市带农村,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林州拥有绝佳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地理地貌资源,在2046平方公里土地上,要以景区、园区、社区的理念和标准,高起点、高品位规划建设林州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在现有城市基础设施上持续提升,在美丽乡村建设上持续提升,在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上持续提升,力争把林州打造成处处是风景、村村是景点、人人能致富的全域式景区。要鼓励引导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每一个农户,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发展适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的产业,吸引创意、动漫、文化、养生养老、旅游度假休闲等项目落户林州,形成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的特色园区。在打造环境、发展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打造全域式社区,让老百姓享受到社区公益服务,互帮互助,不断提高和满足群众的参与感、荣誉感、公益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关于“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打造世界人文山水城市不仅是定位,还是一种发展理念。世界上许多知名城市,规模不一定大,人口不一定多,而是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独特内涵和优势。林州有山有水有精神,太行山、淇河、淅河、漳河、洹河和红旗渠水共同奠定了林州山水格局。红旗渠精神、太行山精神、淇河文化在这里融合升华,共同赋予了林州独特的人文气息。建设世界人文山水城市既有基础,又非常现实。现在的林州已经具备了许多世界性元素,红旗渠精神越来越被世界各国人民所认知,林州山水每年吸引10余万国外游客来林观光旅游,还有国际滑翔伞比赛、世界和平艺术节,红旗渠干部学院已经举办了多次国外人士培训班,林州建筑已走向世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等等,林州正加快步伐走向世界。所以林州有资格、有条件将城市的高度定位为在世界上有一定认知度的人文山水城市。而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是全市百万人民的共同愿景,也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要通过持续推动林州经济“大而强”、环境“靓而美”,让百万林州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足、更加幸福。
(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全市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建成国家级文明城市、卫生城市、智慧城市、文化名城,建设面向中西部地区和京津冀一体化区域金融服务港,打造三省交界区域高端装备制造中心、物流商贸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大数据运营中心。
(三)发展支撑
围绕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全面实施“六大支撑工程”,持续厚植优势,全力推动林州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快速发展,保障发展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的顺利实施和完成。
——“大党建”工程。强化党建主业主责,加强各级党委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大金融”工程。进一步激活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充分利用民间资本丰裕优势,推进农信社改制,鼓励设立民营银行、网络小型信贷公司、保险公司,加快建设各种基金和资本金融平台,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丰富金融元素,优化金融服务,持续提升资本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大数据”工程。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选择优势领域,积极推进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与社会管理的深度融合,以点带面,逐步突破,加快构建高效的大数据服务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各行业数据共享和互动,努力打造三省交界大数据运营中心。
——“大城建”工程。坚持规划、建设和管理并重,加快推进西部休闲森林带建设,进一步加快老城区、城乡结合部、黄金通道、精品大道、主干道两侧的棚户区改造以及各类城市管网建设,健全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推动国家文明城市等系列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内涵和宜居水平;坚持法制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鼓励引导市民广泛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真正实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大水系”工程。“天开图画”,大自然把绝美的山景给了林州,八百里太行把最美的一段给了林州,林州山景风光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无与伦比的。我们接下来需要补的短板是水,林州境内有四条天然水系和红旗渠干支系统,林州有基础、有条件做好水的文章,增添城市灵气。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水系,科学规划,因势就势,启动“红旗渠水资源再利用工程”,在全市城乡打造尽可能多的水面、湖面、湿地景观,通过3-5年的努力,我们就能够建设成山水相映的田园水系、山水风光,这才是林州这座城市真正的魅力所在。大家要充分认识到,林州是一座拥有世界级山水风光资源的城市,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倍加珍视、百般呵护。
——“大医教”工程。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新建妇幼保健院,大力引进高水平民营医院。强化环境、设备、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做强做大肿瘤医疗等优质品牌,全面提升医疗技术水平。在持续提升基础教育的同时,争取建成“一本一专”,大力推进景区式职教园区建设,加快形成本地高等教育优势,破解人才缺乏问题。
以上思路、目标和支撑,是我们立足自身实际统筹国内大局大势厘定确立的,反映了百万林州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景。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群众一定要奋发图强,创新实干,不辱使命,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
三、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推动林州实现跨越发展,必须突出重点,创新举措,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着力在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上取得突破。
(一)坚持多业并举,优化结构,推动“富强林州”新跨越。一是做强工业。进一步坚定发展实体经济、工业经济的理念,围绕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提升铝电、钢铁、汽配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端钢管、铝材深加工、精密铸件、汽车配件及整车、数字化机械装备系统等高附加值产品,着力打造千亿级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培育壮大电子电器等新兴产业,逐步延伸玻纤、电路板、电子电器等相关产业链条,力争形成超百亿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二是做优建筑业。支持建筑企业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不断放大“林州建筑”品牌效应,提升建筑企业整体实力,拓展建筑领域空间。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模式,设立供应链公司,为建筑企业做大做强提供有力支撑。持续壮大建筑业“总部经济”。三是做大文化旅游业。结合红旗渠申遗、红旗渠·太行大峡谷创建5A景区,进一步整合全市旅游资源,加强体验、休闲、消费式旅游服务,发展旅游地产、养老养生等产业,尽快形成“大旅游”产业发展格局;围绕中心商务区等平台打造,发展特色物流园区,加快电子商务、物联网等建设,全力提升商贸物流业;鼓励支持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体育休闲等文体产业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集聚林州。四是做靓现代农业。全面推进坡地经济,着力打造成涵盖一二三产的立体产业,进一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让“农景”变“风景”,把整个市域建设成一个大游园。同时,利用荒山荒坡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和风力发电。
(二)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并进,推动“宜居林州”新跨越。一是加快城乡融合。规划建设林东新区、黄华文旅新区,构建东至翟阳线、西至红旗渠一干渠、北至安姚公路、南至桃园河的核心区、创业区、休闲区、辐射区等功能齐备、互联互通、互为支撑的城市大格局。“十三五”末主城区面积达到39平方公里,人口40-50万,城镇化率达55%。鼓励姚村创建镇级市试点、临淇镇打造全省首批重点示范镇试点,促进产城对接融合,加快姚村城市化、林陵一体化、林横一体化。鼓励各乡镇结合发展传统和资源禀赋,建设工业集聚型、三产商贸型、旅游服务型等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小城镇。二是打造战略通道。加快推进鹤辉高速、林桐高速、国道G341建设,积极谋划运作安林城际铁路、南太行旅游快速通道,真正彰显三省交界区位优势。高标准打造旅游黄金通道和城市精品大道,加快提升城市美誉度、吸引力。三是提升城市品位。加大对国内知名开发企业的招商力度,开发建设高品位住宅小区,满足不同层次需求,吸引更多外地人来林州购房居住、旅游度假。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快道路、安居、教育、医疗、供水、供气、绿化、亮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完善绿地游园、文化、体育、娱乐、休闲等公共设施,力争将林州打造成一座“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宜居城市。四是优化生态环境。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和美丽乡村工程,持续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和水污染防治工作。坚持以水活城,全面推进城乡水系、田园水系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开发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等示范试点项目建设,努力推动低碳发展、绿色发展。
(三)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活力林州”新跨越。一是持续深化改革。坚持“一跟进、两聚焦”原则,积极跟进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改革事项,聚焦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障碍,聚焦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二是全面扩大开放。积极搭建各类资金平台和对外开放平台,叫响林州品牌,拓展开放领域,变招商引资为招资引商,切实发挥资金在引领企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打造多引擎招商模式,注重企业、乡镇、村庄引擎作用发挥,多渠道多方式引进域外资本和项目,着力招大引强、招新引高。创新招资引商理念,变政策优惠为环境优化、变全面出击为精准招商,切实增强招商实效。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建立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切实提高财政性科技投入占比,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力度,鼓励引导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立足现有产业基础,着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支撑作用明显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和示范企业。四是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完善招才引智政策,着力引进一批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加快“一本一专”建设,以学院建设汇聚更多人才集聚林州。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为人才搭建施展才能的平台,确保人才招得来、引得进、留得住。
(四)坚持依法治市,民生为本,推动“和谐林州”新跨越。一是深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支持人大、政府、政协依法履行职能。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共识和力量。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强化法律底线意识,善用法制手段推动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紧紧依靠法治保障来推动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二是全力打造诚信社会。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红旗渠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和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失信约束机制,褒扬诚信,惩戒失信。坚持示范引领,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切实增进民生福祉。要把精准扶贫作为头等政治任务和重大民心工程,认真研究制定精准扶贫举措,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等工作要求,确保到2018年贫困村贫困人口基本脱贫。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覆盖率和新农合保障水平。四是不断创新社会治理。全面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的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建立城市管理数字化监控体系和市民投诉平台,提高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数字化水平。深入推行“责任+阳光+规范”信访工作模式,持续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活动,全力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四、固本培元,夯实基础,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履行新使命,实现新目标,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以先进的思想指导跨越发展。要坚持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领导发展能力。全面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责任制,深入开展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教育,站稳政治立场,永葆为民情怀,做到在党言党、在党爱党、在党护党。持续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二是提高执政能力,以担当的队伍引领跨越发展。要把那些真正有担当、有血性、有知识、有头脑、有思想,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放到关键岗位上,通过用干部树立清风正气。突出选优配强党政“一把手”,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干部、非党领导干部,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敢于担当、奋发有为、团结协作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推动集中性教育向日常性教育延伸,不断提升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三是夯实基层基础,以坚强的组织保障跨越发展。要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意识,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履职尽责抓党建。围绕“1+4”理念,以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核心,抓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干部专职化管理、创建全域式服务型社区、打造“一党委一特色”党建品牌等四项工作,全面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深入实施党建红旗渠工程,持续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争创一流业绩、争当时代先锋。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抓好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四是坚持为民务实,以良好的作风促进跨越发展。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着力解决好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鼓励引导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到基层一线倾听呼声、解决问题、转变作风。持续开展庸懒散等问题专项治理,以治庸提能力、治懒增效率、治散正风气,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实现新发展。
五是深化反腐倡廉,以严明的纪律推动跨越发展。要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传导压力,压实责任,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认真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廉政准则》等要求,严守党的纪律规矩,做到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坚持反腐“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重拳出击,严惩腐败, 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完善党内监督,加强和改进巡察工作,实行常态化巡察,形成强有力震慑。
各位代表、同志们,上下同欲,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志存高远,才会始终挺立时代潮头。让我们在新一届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定林州自信,强化责任担当,团结带领全市百万人民,锐意进取,开拓奋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美林州幸福家园而努力奋斗!
各位代表、同志们:在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速推进“两率先、两步走”的重要时刻,***工会第四次代表大会隆重开幕了。这是全区职工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开好这次盛会,对于更好地团结和动员全区广大职工,在推动“两个率先”的进程中更充分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开创***工会事业和工会工作的崭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我代表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与会的全体代表,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区各条战线上的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向全区广大职工和工会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亲切的慰问!***总工会三次代表大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区三个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是全区各级工会组织积极履行职能、忠实服务职工的五年,是广大职工主力军作用更加彰显的五年。五年来,全区广大职工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率先奋进的精神状态、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一流的作为和出色的业绩充分证明,工人阶级是***改革发展的主力军,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中流砥柱,是推动***全面进步的重要力量。五年来,全区各级工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积极主动的作为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在推动企业改革、维护职工权益、协调劳动关系、实施“献爱心、送温暖”工程、加强工会组织自身建设等方面,辛勤工作,埋头苦干,为加快***富民强区的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肩负新的使命,***已经步入“全面提升更加务实、竞相发展再创新业”的新阶段。区委五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强势推动经济发展,强力推进富民惠民,强基固本打造“磐石”,努力营造全区各项事业、各条战线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奋力创造“两个率先”的崭新业绩。全区广大职工群众要切实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把智慧和力量进一步凝聚到率先发展的目标上来,凝聚到科学发展的思路上来,凝聚到构建和谐***的实践上来,在更高的起点上当好主力军。广大职工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争当先进性的体现者。在新世纪的新阶段,工人阶级仍然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基本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坚,是我们党最坚实、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应当始终走在解放思想的前列,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永葆先进性。全区广大职工群众要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精神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努力在学习中开阔眼界,在学习中增长才干,在学习中强化本领;积极适应所有制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和文化健康素质,努力成为学习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竞争能力强、创业能力强的高素质现代劳动者。广大职工要闻鸡起舞、夙兴夜寐,争当敬业型的劳动者。***“两率先、两步走”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区人民一步一个脚印来实现,需要更多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劳动者来支撑。广大职工要继承和发扬工人阶级的优秀传统,牢固确立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闻鸡起舞夙兴夜寐,拼搏进取争创一流,努力做好加快发展的主力、深化改革的动力。同时,我们要大力营造学习劳模、尊重劳模、关爱劳模、争当劳模的社会氛围,以劳模的先进思想、高尚情操和典型事迹影响和带动全社会,使爱岗敬业、埋头苦干在***蔚然成风。广大职工要抢抓机遇、勇于竞争,争当创新业的排头兵。我们正处于充满创业激情、充满创业机会的黄金时代,***正在走一条循环型经济、集约化发展的工业振兴崛起之路。广大职工群众要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最前列,坚持“创业创新创优”,以众多个体的一流水平、一流业绩,托升全区整体工业的水平和总量。广大职工群众既要正确对待改革,积极支持改革,又要抢抓机遇、勇于竞争,踊跃投身创业大潮,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开辟新的用武之地,用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在全区上下形成一个人人比创业、个个争贡献的生动局面。工会作为国家政权组织的重要社会支柱,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以能力建设为主线,进一步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和水平,找准为“两率先”服务的切入点,提升工会工作的水平和成效;进一步提高动员和组织职工的能力和水平,创新组织的设置方式和活动方式;进一步提高表达和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能力和水平,做到敢于维权、善于维权、依法维权;进一步提高工会协调劳资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和能力和水平,协助处理好多种利益关系和矛盾;进一步提高工会为职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把职工的积极性调动好,创造性发挥好,先进性发展好,保证“两个率先”顺利推进。加强和改进党对工会工作的领导,是做好工会工作的根本保证。各级党组织要把这项工作放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认真研究工作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尤其要高度重视和加强我区非公企业的工会组织建设,帮助工会解决工作中的实际困难,支持工会按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
作。同志们,在“两个率先”的新征程中,工人阶级任重道远,工会组织使命光荣。让我们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与时俱进,再立新功,共同创造***的美好未来!祝***的工会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河北科技大学第四次学代会提案报告
校学生会副主席 贾江波(2013年4月25日)
各位代表:
经过第四次学生代表大会全体354名代表长达一个月的实地调研考察,大家针对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提案,经过六个代表团分组讨论研究之后,我们对提案进行了分类总结,针对后勤集团.学生处.教务处.校团委.保卫处.图书馆.体育工作部等提出了共计27条提案。
一、后勤集团(13)
1.学校里的草地里、牧星湖里垃圾随处可见,同学们乱踩乱踏,草地变陆地的行为也时常发生。建议增加提示牌,提醒大家注意爱护植物。
2.学校浴室开放时间短,在一定时间内人多拥挤,有同学晕倒,浴室潮湿闷热,卫生杂乱,并且常有异味,病菌传染的很快,同时浴室里面的衣柜无锁,衣物的安全无法保证,建议楼上浴室开放,定期进行浴室消毒工作,及时修理坏掉的喷头。
3.我校校园还处于建设中的状态,有些场所或道路旁未设置照明设施,如休闲广场、天佑园、南公教楼厕所以及1.2.4号宿舍楼之间的T字路口,影响同学们夜间行走的安全,建议增加这些场所的照明设施。4.宿舍楼道里的感应灯经常出现问题且修理不及时,建议及时修理。
5.牧星湖上的曲直桥近期已出现严重损坏,但修理不及时或者修理不到位,给同学们来往行走留下安全隐患。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彻底地进行修理,并定期检修。
6.学校开水房距离公教楼较远,对学生饮用热水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建议公教楼放置学生用热水器。
7.学校在一些路口使用了铁链型的路障,造成了上下课高峰期大家通行的不方便,建议铁链型路障换成柱型路障。
8.现在学校考研的学生很多,并且大多数人选择假期在校学习,但是我校宿舍提供数量有限,使大多数同学在校外租房,给大家带来了很重的负担,建议学校新区宿舍假期开放,解决暑期考研住宿问题。
9.夏天被子较潮,校内晾衣杆较少,不方便学生晒被子,建议公寓院内增加晾衣杆。
10.新餐厅内没有圈存机,给三期学生就餐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建议在三餐厅增加圈存机。
12.经调查,我校食堂一直以来所用食用油为棉籽油,而棉籽油中含有棉酚,长期食用可导致不孕不育疾病的发生,对我校师生危害极大。建议学校严肃调查此事,并更换食用油的种类。
13.现在校医院存在医生不尽责,不能及时给学生就诊,尤其在中午和晚上的就餐时间,给大家的健康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建议校医院建立监督机制,监督校医院的正常运行。
二、学生处(3)
1.学校内只有移动和联通的营业厅,对一些学生办理业务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建议校方与有关公司企业协调,使电信营业厅 进入校园。
2.学校内只有联通的网络,而且网络有时不太稳定,建议学校引进其他宽带网络避免联通垄断,维护学生利益。
3.学校平时缺少防灾防震的演习,建议加强应急事件演习,包括地震震.火灾等应急事件的处理等。
三、教务处(2)
1.现在很多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有很多空闲时间,抱着体验生活,丰富大学生活,尝试大学自主创业的心态从学校外面批发进一些小商品在学校生活广场销售,而我校本着为广大学生负责的宗旨,避免学生本人对于所售产品的不专业性和安全性没有完全保障,禁止学生在学校卖东西,建议学校提供合适的场地让有兴趣的同学参与进来方便大家的学习生活,同时可以给大学生提供自主创业的机会
2.教室黑板的右侧长期有广告出现,有损教室教学的风气以及形象,建议学校进行规范化管理。
四、保卫处(3)
1.校园安全设备问题,宿舍、图书馆、教室丢东西情况严重。建议加强校园安全保卫措施,增加监控设施的安装。
2.校内的学生活动是由学生自己举办,经过校团委审批,但是保卫处过多干预校内学生活动,导致部分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建议保卫处大力支持学生活动,保障活动的正常进行。
3.学校时常有学生与保安发生冲突,建议学校在规范学生行为的同时,加强对保安队伍的培训,提高保安素质,建设和谐校园。
五、校团委(2)
1.比较正式的学生活动能用的教室紧缺,加之学术报告厅不能为学院活动所借,讲堂群102又太大,本学院没有相应的设备,许多学生活动不能达到应该有的效果。建议增加举办学生活动的场地。
2.石家庄新火车站进入使用阶段,但科大新区没有直达新站的公交车。给同学们回家返校赶火车造成不便,建议有关部门与公交公司协商,增加科大直达新火车站的公交车或者改变某些公交车的路线解决此问题。
六、体育工作部(3)
1.学校关于体育方面的基础设施不健全,特别是乒乓球台,几乎没有,其他设施,比如篮球筐、羽毛球场地等得不到及时维修和防护,既影响同学们锻炼身体,又会造成安全隐患。建议增加相关的设施并及时维修。
2.我校体育场经常租赁给校外人员使用,与部分学生活动发生冲突,建议学校应以保证学生活动为主,尽量避免租借给校外人员使用。
3.我校健身房这学期现实行收费制度,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建议健身房停止收费。
七、图书馆(2)
1.图书馆的书籍繁多,但是一些书并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口味,建议图书馆更新馆内书籍的时候征求一下同学的意见。
【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推荐阅读:
赣州城市环境调查报告11-25
赣州市中小学教学常规07-07
赣州市产权交易委托合同09-25
赣州市情简介07-15
赣州导游词11-14
赣州传统文化12-13
赣州拓展训练公司10-12
赣州成人高考难不难06-02
江西赣州居民建筑装饰01-02
福州市自查报告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