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共12篇)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篇1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未来社会的支撑主体,其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公民的法律素质和整个社会法治文明的程度。

1997年,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是我国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的目标,而社会主义法治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公民法律意识,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决定法律本身的命运。大学生群体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后备军。这个群体的法律意识强弱,直接影响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我认为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做起。

一、建立和完善高校法律咨询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随着教育部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颁布实施,高校与大学生之间的关系已经明确为一种特定的法律关系,双方均享有各自的权利,履行各自的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和大学生维权问题日益成为各大高校关注的焦点。因此,加强高校法律咨询室建设,搭建好大学生维权和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平台不仅必要而且紧迫。

二、开展法律普及教育是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需要.部分大学生权利意识强而义务观念淡薄。学校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依法享有办学的自主权。学生作为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受教育权和其他公民权。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学校的权利是学生的义务,学生的权利则是学校的义务,这二者是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只有正确处理好这二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切实保障学生和学校的合法利益,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治校。而目前一部分大学生只关注自己的权利,如获得学位、获得资助等权利,而对学校的学业管理、违纪处分等权和大学生的义务却甚少认同。如:较典型的缴纳学费是高校学生应尽的义务,对此高等教育法有明确的规定。虽然高等教育法从1999年就开始实施,但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和履行义务观念淡薄,缴得起学费却故意不缴学费、拖欠学费,或者将学费挪作他用。学费是高等学校教育经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费缴纳不足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也使学生的学习条件得不到保证。此外,不缴费学生占用了自觉履行义务学生的教育资源,对按期缴费学生也是一种不公,对于这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却认识不到。

三、分析和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强化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心理的教育。人的性格对世界观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现阶段大学生思想并未成熟,对一些事情往往会做出偏激的举动,例如马加爵事件,实质上,马加爵犯罪时受到周围环境的歧视和不公平对待的结果。而他自己又不会调整心态去适应并正确面对现实,难以排解痛苦,终于有一天在一点小事的刺激下积郁爆发,心理崩溃并铤而走险,报复杀人,终铸下大罪,难以弥补。

四、定期开展法律咨询服务。通过高校法律咨询室设立的日常事务办公室,如法律咨询室或法律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的咨询预约接待工作;同时适当安排专业教师为学生免费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一方面,在我校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受到校外主体的侵犯时,免费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建议,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服务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解答学生关于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学校学生管理制度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充分发挥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同时,通过与学生违纪申诉制度相联系,协调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缓解各种校内矛盾。

五、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加强道德规范建设,创造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法制环境和舆论环境。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法制第二课堂活动。如果只依靠课堂教育来大幅度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不够的。毕竟,像法律的课程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来说,就只有十几堂法律基础课,因此,我们要开拓第二课堂活动。

例如,听专家讲座进行普法教育,开展一些主题鲜明的法制演讲,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活动,开展法律知识交流会,解读校园法规,交流学法心得,开展法律答疑,分析典型案例,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以及旁听一些典型案件的庭审,使大学生能在自主参与,身临其境中耳濡目染,得到教育和启迪,多组织学生参与法律有关的活动,让大学生从实际中获得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而且实际生活中获得法律知识比课堂中学到的产生的效果会更好。此外,还可以广泛关注“今日说法”之类的法制节目,阅读参与法律书籍。这些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六、实行“依法治校”,营造培养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校园氛围。

高校的法治环境如果是民主,平等的,必然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正确树立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反之亦然。学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活动要有章可循,程序合法。学校制定校纪校规时,要确保所建立的和所使用的规章制度不违背法治的精神,与国家线阶段所颁布和使用的法律法规不冲突,并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这样无形中在这种氛围下,也能给学生到来潜移默化的改变。

七、净化社会环境。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这其中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净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开创一片明净的天空,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落实到实处,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坚决杜绝“权大于法”现象的出现。二是加强对腐败的打击力度,维护法律的尊严,确保司法独立、司法公正,坚决杜绝“走后门”、“拉关系”等不良风气,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依法办事的观念。另一方面要严惩一切凶杀、暴力的犯罪案件;禁止发行淫秽色情、封建迷信等相关书刊、音像制品;坚决取缔非法网站对大学生的毒害,强化社会治安,在全社会范围内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篇2

一是直接参与。学生是校园体育活动的主体,所以说学生要利用好学校的各种体育文化活动来充实自己,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体育运动感水平;二是间接影响。学校在举行相关体育活动的时候,一般都通过校园广播,班级通知等方式来进行宣传,这样可以在潜意识里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水平,引导大家积极参加活动,更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1 校园体育文化对法律的作用校园体育是法律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学校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认识与信念,如法律、规则、纪律、合作、民主、尊重、公平、竞争等。要充分发挥学校各基层组织,如学生会、团委、辅导员的作用,经常性的组织校园学生了解新时期的法律法规;对新闻界公开报导的有影响的典型案例组织讨论,谈看法,让学生在思想上形成正确的法律观,并指引日常的活动。作为一个公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遵纪守法,我们必须让学生从意识中明白这一点。校园学生不仅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也同样担负起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责任。主动自觉地要求储备必要的法律知识,迎接新世纪到来。

2 讲究实效,推进法制教育法律涉及的是社会现实问题,法制教育不能脱离实际

从现在校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我们应该把握住两个要点,一是实效性,二是趣味性。通过各种法律宣传以及相关的法律实践活动,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活动内容如下:法庭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监所参观等等。让他们意识到法律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时老师要将各种法律教育途径多元化,让其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潮流,做到人人知法、懂法、守法。在学生出现问题后,要及时制止,这时,辅导员、学生会成员要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耐心劝解,讲解是非曲直,帮助他们走回正确的人生道路。

3 加强法律意识的教育

就目前的大学生道德水平来看,我们必须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包括一些舆论力量。因为大多数的学生都是通过网络获取信息,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家长与我们进行配合工作,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都要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孩子的成长是老师跟家长的责任,我们要担负起这个责任。

4 教育学生适应当今的法制社会

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还是法制教育,都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要在我国的法律基础之上才能进行,否则我们的学生就无法适应我们这个社会,就算是学习再多的知识,若是触犯了法律一样是竹篮打水。

5 提高学生法律意识需加强教学管理能力

(1)教学内容定制需合理。现在很多高校的法制课都是基础必修课,这就显示出了高校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关注度。每个学校可根据自己学校的情况来安排课程,同时定期进行抽查教学结果。一些特色专业更应该加深对法律专业的学习,如:财务、经管、计算机等。

(2)改进教学方式。老师需要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授课法律知识的时候,可以多运用一些法律案例来进行讲解,上课多让学生讨论,但老师也应该掌控整个课堂的氛围。另在课下让学生做一些法律习题,不断巩固课堂知识。

(3)校园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塑造身体美,而且可以塑造心灵美和行为美,并使三者在运动实践中得到完美的结合。运动中的形体美、动作美、节奏美、服饰美以及行为举止美都将给学生以强烈的美感体验,使其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感的陶冶与升华。

6 结语

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 篇3

关键词:法制教育 法律意识 高校学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146-011 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

要深刻理解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与困境,首先就必须对法律意识的概念与内涵进行理解与明确。我们知道法律意识指的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和。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基本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征,同时,又与社会一般群体的法律意识有所差别。就其主体而言,由于学生的年龄层次和受教育程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和社会公众;就其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

2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高校学生法律意识具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其易变性与不成熟性既是缺陷又是我们进行培养与增强的内因所在。而当前我国高校学生法律意识普遍不足,法律信仰缺失,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不重视法律意识教育

在大学生法律教育实践中,教育部门、学校及老师都没有对大学生法律信仰、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与增强引起足够的忠实,导致法制教育尤其是法律意识教育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相对薄弱。这种薄弱表现在目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还是以课堂教学形式为主,这种形式往往导致教师授课主要是单纯地进行法律理论基础知识的传授,还没有明显的创新与突破,这种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在形式上重视法制教育和在认识上认同法律意识的存在,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良好的培养作用。法律意识作为一种重要的法律素质,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由于法律意识的形成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更应该将其作为高校教育的重点进行强化。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几乎把法律意识排除在法制教育內容之外,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

2.2 教师队伍整体法律素质不高

在高校中,教师队伍的素质存在差别,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师师资水平较高的大学如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这些高校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基本上是水平比较高的法学专业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在从事法学教学工作;一方面还研究比较深的法学专业问题,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在给学生传授法律相关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实践案例,启发他们对法律基础知识进行延伸和思考。但是,在一些大学师资匮乏的高校尤其高职类院校,没有设置法学院或法律系。担任这类大学法制教育课的老师多是一批兼职教师,并且主修法学专业的也极少。他们由于专业素养有限和其他工作压力,导致教学指导无法真正落到实处,基本只是有名无实的法律教育课程,应付考试却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与修养。

2.3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高校法制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仍然比较淡薄。这主要因为大学生缺乏法律知识造成的。他们的法治意识不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以自己的想法去处理而没有从法律的角度去考虑。因此,他们往往因为意气用事造成事情恶化,导致违法犯罪活动。如药家鑫事件。再者,在校大学生缺乏权利意识,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法律仅仅是一种义务意识,这种义务意识导致他们不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义务缺少了解,而长期以来法制教育基础课不是“主课”的观念根深蒂固。就实际而言,很多大学生并未对法制教育课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因此,法学生法制教育课也处于一种“附属”的尴尬地位。

3 提高高校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

3.1 法制教育专业化

教学机构应依据高校法制教育自身特点,在系统把握法制教育体系基础上,制定科学并且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计划,明确法制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所在。通过具体、清晰和知识完备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实现大学生遵纪守法,运用法律解决相关日常问题的能力,具备时代要求的法律素质。通过将法制教育内化到各专业知识教育,利用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内在需求和积极性,吸收消化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法律,并为以后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要求做良好的铺垫,注重正确价值伦理观引导下的实用性。依据不同的学生类别,年级年龄和专业要求因材施教,把握各自特点,采取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依据他们的现实需要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效遵守、维护和使用法律的良好法制修养教育。

3.2 高品质的课堂教学

高质量的法制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牢固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而为进一步接受法制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必须保证课堂法制教学的高质量。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首先要明确了解法制教育目的和意义,结合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背景,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运用针对性强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和把握大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基础上,积极运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理论结合案例,讲授结合学生互动参与。同时,组织学生探讨、分析、思考和表达,锻炼他们运动基础知识分析社会实际案例的能力,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案例分析和事实材料收集、归纳和分析,增加情景模拟的比重,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引导下进入自我分析、思考的学习阶段,从而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3 提升法律教育评价的地位

我国高校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占较大比重,思想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教育,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导致对学生法律素质评价存在思想道德评价掩盖法律教育评价的做法,法律教育评价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附属,缺乏独立性,从而导致守法意识的空泛化和虚无化,应该意识思想道德评价无法代替独立的法制教育评价,传统的学生道德评价无法解决很多实际社会法制问题,而独立的法制教育评价有助于提升学生法制行为,从而解决社会上很多实际问题,法制教育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最高权威性和规范性”等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公平;公正;正义”的公民法制意识,正确评价各种社会现象,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形成法律认知、法律评价的良好习惯,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钟文化.大学生法律素养培养及法制教育改革浅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8(1):11.

[2]王亚莉.试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J].科技创新导报,2010(21):160.

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篇4

第课程编码051030 课程名称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题目浅谈如何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 学生姓名张淼宇 学号201204313004 班级文化产业管理2班 学生所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任课教师彭珂 教师所属学院政治与法律学院 成绩

当前,“法”对人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人们主动依法保障权利、依法履行义务。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是归结于中国的司法体系不断地完善,二则依赖于现代传媒为法律的传播提供的有力保障。例如现在最受大家欢迎,被誉为“饭后法律茶点”的《今日说法》,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观看一个小故事,吸收一些法律知识,了解我国基本的法律精神和方向。常年浸润于这样的法律知识传播氛围中,受众们的法律知识可见一斑。再加上国内教育范围的扩大,教育质量的改善和条件的提高,法律知识讲授的范围亦不断扩大,各种媒介都通过其特有的形式传递着法律信息,法律信息填充着我们生存的每个时空,宛如空气般存在,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纵观当代中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的缺漏和有待完善之处。首先,引发社会大讨论的活熊取胆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我国法律体系的漏洞。在西方等发达国家早有针对动物的保护法实施,但我国还面临有案件却无法可循的尴尬境地,致使公民行为准则出现不一致性;其次,通过城市治安案件中看出中国的法制进程虽然稳步有序的提升,但影响和传播力度不够,致使边缘人士,如农村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接触不到或者不理解法律条文;此外在一份来自百度文库的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报告中显示:有92.11%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而且有45.11%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非常有用。所以,培养现代法律意识、建立法治精神、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势在必行。

结合我国现状,我用分类方法研究了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手段。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性,但人和人组成的群体中却存在共性,藉此,针对不同人群体现出的不同特性,提出富有建设性的方案建议。

首先,我将传播对象做了如下分类:青少年、大学生、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普适大众等。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双重成长期,在此阶段形成正确良好的价值观对其一生的发展尤其重要。对于所受教育条件和质量好的青少年来说,应力求在日常教育中渗透法制观念的介绍和加强道德建设,正如林肯所说:法律是显露的道德,道德是隐藏的法律。而对于处于边远地区的青少年来说,接受高质量教育不甚现实,所以,需要在思想政治课堂上普及法律的精神和知识。

大学生正处于个人生涯和社会角色的交汇点,正在完成“社会人”的转型过渡,可以增加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加大学生的法制参与积极性;还有,大学生多处于可支配时间饱和期,日常生活中常可接触到各种法律案件的新闻,所以,多收看此类新闻可以零散的收集法律常识。

农民的信息来源方式单一且低效,基本上只有通过电视(边远地区不排除口口相传和广播的可能性)渠道了解外界信息,加之文化程度的不足,使得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在遇到纠纷或麻烦时,农民们首先想到的解决方式一般不会用法律来解决,法律方式往往是他们迫不得已的最后一招。他们经常选择的解决方式往往是找家族内或是村内有威望的人调解。如果纠纷再大一些,就会去找村干部解决。在遇到纠纷时选择通过民间调解方式和通过行政方式解决的农民远远多于选择通过法律来解决的。针对此,首先应提高村干部的法律水平,增强法律的权威性,加大村干部等基层干部的法律学习进修机会;其次,开展“送法下乡”活动,组织法制办派专人定期下乡或上访集中区进行法制教育或法律调停;再次,配合开发针对农民群体等弱势群体的法制节目,细致地设置观众群,如央视农业频道的《法律编辑部》就为广大农民观众提供一个知法、懂法、用法、守法的电视媒介平台;最后,从长期看,应继续加快城镇化的脚步。

对于在城镇生活的普通大众来说,获得信息的形式多种多样,所以法制宣传的渠道也千变万化,所以,我将从电视、互联网、法律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平面媒体等角度详细说明宣传的方法。

首当其冲的是最为基础也是受众率最高的电视传播。现代的法律节目形式莫可指数,如法制新闻栏目(集中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普法道德类电视剧场(中央二套的《经济与法》)、判案竞猜类节目(浙江电视台的《大侦探西门》和《今日说法暑期版——请你来断案》)、具有服务性和互动性的天津卫视的庭审现场等。然而传播不应该止步于短短几期节目,我们可以开发与法制建设相关的电视剧或电影,或者直接在现有的娱乐节目中植入法律元素,如可在综合频道的《谢天谢地你来啦》中的情景表演中,编入法律案件等;在益智类节目《一站到底》中穿插法律知识的问答等等。

除了电视媒体的传播,在互联网上,各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通过这种快捷的渠道及时发布最新的法律信息,如新颁布的法律文件、新公布的案件审判结果等。还可以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开拓网络庭审

直播、互动讨论等新产品形态。一些社会团体,如律师协会、法律援助中心等法律服务行业已经建立了种类繁多的网站,为人们提供法律咨询、进行答疑解惑。

此外法律数字图书馆和数据库的建设。法律数字图书馆的共享性、规模性、可扩展性是传统图书馆所望尘莫及的,极大地促进了法律信息的传播发展。

平面媒体的宣传也不可或缺。政府应给予更多的资金投入,进行更多的政策倾斜和保护,以保证法制宣传的质量,使法制宣传在提高公民法律素质方面加快发展速度。公共性媒介可以在传播的权威性和全面性上加大投入;而商业性媒介则可以更多在解读的独家性和多样性上着力。

总之,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各种媒介的通力合作,形成合力,立体覆盖传播,使普法更具效率和接受度。

参考资料:

[1]刘徐州《法律传播学》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人:李建国 ISBN 978-7-5438-6510-5

[2]百度文库《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链接: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篇5

对于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的分析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肩负着人民的重托、历史的责任。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确保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更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十分重大儿最深远的意义。

作为一名大学生,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然而,当下我们的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也还不够成熟,在生活处事上还有一些幼稚可笑的想法以及行为。比如在确定目标理想的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想要实现理想的愿望,而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勤奋刻苦、说到做到、忍耐寂寞、经受住外界各种诱惑的决心和恒心。所以,提高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是非常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事情。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的依据。当前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及单薄的法律观念。甚至有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其实我们在社会中生存,时时刻刻都在与法律以及与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着,只是我们常常忽略。

其实在校园里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一些同学为了图便宜,买二手电脑和手机,他们认为这样既经济又实惠。然而,有人在交易的过程中就不慎买了赃物。这已经是违反了法律,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的人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就已经触犯法律。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思想道德水平已经不能只是说说而已。必须重视起来,放在实践中,才能有效的培养我们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和法律意识。为了提高我们的法律意识,我们可以自发的开展“模拟法庭”活动。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的角色,更加深刻的掌握我国的一些法律知识和诉讼程序。也可以组织一些有关法律与道德方面的知识竞赛,让同学们自己准备,在知识竞赛的过程中,让大家积极融入并且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

在思想道德水平方面,我们大学生也还不够成熟,存在着明显的知行脱节现象。明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即通过虚心学习,积极探索,辨别善恶,以涵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并且知行统一,把提高思想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当下,胡锦涛总书记全面论述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就是要将诚实守信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作为立人之本,成事之基。在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中自觉做到以诚相待、重信守诺、有约必践,共同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气氛,抵制和反对唯利是图、弄虚作假、背信弃义、不讲信誉、尔虞我诈等思想和行为。在平时的实践中,有很多细小的地方都能体现我们的道德品质。比如不随地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当然还有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小孩让座。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论文 篇6

【摘要】

由于小学生年龄偏低,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所以更需要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具体措施是在这六个方面来进行的: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告知;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告诫;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联系,协心同力地齐抓共管;教师要善待学生,并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正文】

近年来,我所在观珠镇的小学里连续出现了两起重大的小学生安全事故,引起了各个方面的高度重视,也敲响了我们安全教育责任的警钟。

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是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的设立,是为了全面深入地推动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大力降低各类伤亡事故的发生率,切实做好中小学生的安全保护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而决定建立“安全教育日”的制度。

小学生的年龄都偏小,他们的安全意识一般都比较薄弱,自身安全意识不强。特别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更是缺乏父母的安全教育。主要表现为:在自身物品管理上,思想麻痹,物品随意乱放。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对社会了解不够。小学生在校园内学习、生活,接触社会少,辨别是非能力差,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还有的小学生不注意用电、用火安全,不注意出行交通安全,存在侥幸心理,往往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小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看到违法事件,没有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装作视而不见等。认识不到打架斗殴、盗窃等给自身、他人、家庭、学校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因此,要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小学生安全的防范意识。

一、教师要在思想上重视学生的安全教育。

教师除对班级的全部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基本道德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和基础文化科学知识教育外,还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范、安全自护和安全自救知识。如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人身安全、财物安全、饮食卫生安全等教育。教师不仅自己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如山、生命责任大如天的意识,还要努力使学生树立安全第一观念。全体师生做到思想上重视,安全教育才真正起到效果。

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告知。

教师对学生的安全知识的告知,是有针对地把一些特别要注意的问题告诉学生。按照平常我上班会课的经验,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把学校或班级进行的各种活动中有关安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对学生告知。如实践活动中的行走、乘车、具体的操作注意事项;体育运动中某些项目的危险性,练习设备、器材的安全性能等内容都应在活动之前告知学生。

(二)、是把校园及其周边的设施包括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告知学生。如校园内外维修改造,施工场所或临时搭建的设施,校园内外处所、场地、水电设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等都应及时告知学生。

(三)、是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对家长告知。如学生生病、学生请假离校或缺课、学生间发生纠纷或矛盾、学生的不良习气以及学生发生伤害或意外事故等,都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

(四)、是把发现的班级内部、校园内部及校园周边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安全事故向学校领导告知。教师履行告知义务,可积极有效地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的告诫。

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负有对学生告诫的责任。加强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增强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等是班级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对学生的危险行为或潜在的危险行为要及时地告诫、制止和纠正。比如违规骑自行车甚至摩托车的行为、相约到危险区域玩耍、试图自杀、抽烟喝酒等行为。

四、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联系,协心同力地齐抓共管。

由于班级安全管理靠教师一人是不行的,只有加强同任课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学校组织和部门的联系,才能把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及情绪,发现学生有反常的情绪或异常行为要及时同教师“会诊”并“对症下药”;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对言行、情绪异常的要找学生了解情况并告之家长,共同“医治” 心理创伤;要求学校组织开展思想道德、安全法规、安全知识教育及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活动;要把班级发现的诸如门窗、水、电路、室内地板、天花板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同校总务处联系,并及时进行排除。

五、教师要善待学生,并致力于改善师生关系。

人们常称教师为“班妈”。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关心要真正做到从细处着手、从长远着眼, 无微不至。对学生的批评要讲究艺术,多些鼓励,少一些指责;对学生的要求要严宽兼顾,严而有度,宽而有限;跟学生的交往要民主平等,多一些沟通,少一些训斥,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做学生的慈爱长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取得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和尊敬,才能及时发现班级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才能依靠学生及时准确地消除隐患。特别是发生矛盾时,要注意恰当处理。对于一些特别麻烦和严重的事情,需要和其他教师商量,甚至及时上报给领导参与解决和化解。

六、结合学生学习、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小学生处于身心逐步发展的阶段,缺少生活经验和各种社会方面、自然方面的常识,自理能力较差,虽然教师和家长在竭尽全力小心翼翼地呵护他们,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但我们应知道成人对孩子的保护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在关注孩子、保护孩子的同时,也应教给孩子必要的安全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钥匙交给孩子才是比较可靠的。

在上课教学生数字或者生字时候,就顺便让学生牢牢记住并能够背诵出来相关的安全小常识。比如,学数字1至10后,就可以教会他们电话号码:“119”----火警“110”----报警“120”----急救“122”----交通事故报警。学造句和学词组的时候,就要教育学生打电话时要说清地点、相关情况、显著特征等。

对于学生在校内外的生活常规安全教育呢,就不一定是在课堂内给学生提醒,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你需要给他们一个模范和扮演真实的例子,示范给他们看和学。比如下楼梯,就要演习一次走楼梯的安全注意事项:不得拥挤,不得推搡,并在上下楼梯时候靠右行走等等。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篇7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就业有关的法律心理、思想、观点、知识和理论的总称[1]。它决定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法律判断, 引领和规范整个就业行为和职业生涯历程, 既能让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 又能约束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损害用人单位的利益。我从全院2000多名准毕业生中抽取了200名学生 (来自6个不同专业) 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法律意识欠缺, 法律素质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 就业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的知识欠缺。

近年来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就业政策和法规, 主要包括教育部及有关部委颁布的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规范。在回答问卷中“你认为劳动法律知识在求职过程中是否重要”的问题时, 绝大多数学生回答“无所谓”和“不重视”;在问及“你听说过以下几部关于劳动就业的法律:A《劳动法》、B《劳动合同法》、C《促进就业法》、D《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问题时, 不知道的占67%, 知道的占33%, 其中又有绝大多数只知法律名称, 不知其内容。

(二) 法律认知和判断力差。

大学生是素质相对较高的一个群体, 法律知识和意识应该高于社会平均程度, 但是在就业实践中, 大学生的法律认知力和判断力明显不足。通常表现为消极地接受就业歧视, 认同就业中的不公对待, 比如求职过程中的男女歧视、身高歧视、形象歧视。为迎合用人单位, 得到就业机会, 许多学生有过伪造荣誉证书、毕业证书、国家等级考试证书的经历。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的欠缺, 已影响到了当前大学生的顺利就业, 使得许多大学生卷入了劳动纠纷, 也影响到了高校, 使得学校的声誉降低、就业诚信度不高, 当然也殃及用人单位, 使人才使用不畅通, 继而使整个人才市场不规范、不和谐。

(三) 合同意识较差。

在我国, 合同和契约并没有区别。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 合同或契约主要为就业协议书的订立和劳动合同的订立等一系列的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的约定。有没有合同契约观念显得非常重要。现如今, 部分大学生持不慎重态度轻率签约, 同时与多家单位签约, 签约后擅自违约卷入多家单位的劳动纠纷等现象屡见不鲜。保守统计, 当前大学生违约率占10%。问卷调查中, “当你已和用人单位签订了有效协议又有更适合你的岗位时”, 回答置协议书而不顾, 只管去新岗位的占20%;仍有30%的学生对协议书持无所谓和不在意态度, 无视就业协议书的严肃性和法律效;20%的学生表明不签劳动合同不知劳动合同对劳动关系的保护。在就业过程中采用口头形式不采用书面合同也普遍存在。调查中, 面对“你同用人单位达成口头协议后会主动提出签订就业协议书吗?”的问题时, 10%的学生回答是否定的。我掌握的本地区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不签协议书的比例还远远高于这个数字, 还有的毕业生对合同格式和内容不甚了解, 签订的合同有明显的瑕疵等。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形成了一个法律盲点。调查中, 当问到“当你遇到用人单位不能按就业协议书约定内容履行时, 你采取的办法”时, 65%的学生表示和单位协商解决, 10%的学生会自认倒霉, 一走了之;明确表示用法律途径解决的只占25%。回顾对策调查中针对“就业招聘中对男女性别招聘机会不等和条件不同, 甚至有的单位公开拒招女生时你所持的态度”时, 50%的学生认为很正常;41%的学生表示无可奈何;只有9%的人明确表示会积极应聘。据调查数据得知, 近24%的学生认为大学生就业协议书没有法律效力, 有80%的学生不清楚大学生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和联系, 54%的学生认为在就业过程中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的是道德中的诚信而不是法律。由此看来, 当大学生自己的合法利益被侵害时, 他们也不懂得及时保护。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一) 保护大学生就业权, 应对就业法律问题的需要。

新的就业机制, 给大学生就业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 使他们终身从事单一职业的可能性变小, 从而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路径产生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多变性。为以不变应万变, 应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教育, 使他们牢固树立就业法律意识, 以达到无论怎样就业, 无论面对怎样的法律问题, 都能依法办事, 以实现自己就业权的目的。

(二) 应对严峻就业形势的需要。

高校扩招以来, 大学生人数急剧增加, 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但专业过硬、拥有良好就业法律意识的优秀人才在社会上仍然非常抢手。因而, 社会上的人才不是过剩, 而是时代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它要求每个经济活动主体都要依法办事, 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经济建设的主力, 培养、提高他们的就业法律意识, 才能使大学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顺利上岗[2]。

(三) 应对大学生心理发育不成熟的需要。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 心理发育快而又未完全成熟, 心理脆弱起伏大, 易冲动, 自我控制能力与承受力较差, 人生体验浅, 做事欠考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若没有正确的引导, 则他们很容易走上歧途, 甚至诱发犯罪。

三、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几点思考

正是基于以上对于大学生就业法律法规教育的调查和对高校法律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分析, 我们认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培育与强化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 提前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教育。

教育部及有关部委颁布了关于毕业生就业的规范, 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暂行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等, 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实施条例, 如2010年1月22日, 由广东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广东省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条例》, 于2010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在高校学生实习难、国家尚没有正式的关于高等学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就业见习的法规条例的背景下, 该条例的制定和出台显然恰逢其时, 广东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实施高校学生实习与毕业生见习条例的省份, 又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也说明了国家对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愈发重视。然而为什么一部部关于就业的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 大量公益广告的渲染却仍未能使当今法制社会的大学生懂法、用法呢?原因在于大学生入校时对就业法律知识了解甚少, 职业理想、职业规划、就业市场离他们尚且遥远, 大多数学校临近毕业那个学期才对大学生进行毕业教育, 孰知那时学生的半只脚已经伸进就业市场“一试深浅”或正在“以身试法”了。因此, 高校可以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切入一个模块, 提前抓就业规划, 把就业法律中涉及学生自身具体权益如平等就业权、知情权、隐私权、财产权、救济权等作为知识重点教育, 引起同学们的广泛关注, 使其对就业市场、就业法则有系统的了解, 从而在大学生涯和实习中自主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就业法律法规的学习和运用。

(二) 改变目前就业指导课程的定位, 增加法律理论教学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比重。

目前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多侧重于学生就业思想定位和求职技巧, 如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 如何着装、写简历、应对面试等, 却忽视了就业法律保护意识的宣传与教育。

2005年, 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 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整合成了一门新课程, 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 使得法律容量学时比以前更少, 加上教师授课往往蜻蜓点水, 简单罗列, 如走马看花, 不能结合案例加以分析, 理论联系实际少, 使学生学习时应接不暇, 不胜其烦, 结果导致学生对就业法规知而不信, 淡化了法律意识, 收效甚微。因此, 加大就业法律教育在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的比例, 加深法律知识的教育, 引起学生对就业法律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和理解尤为重要。

(三) 推进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使法律理论和就业指导课程有机结合。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 在实习或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就业合同之前, 学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 帮助大学生解决相关法律的实际问题。因为大学生就业的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尤其在当今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 很多问题现有教学环境难以预见, 其法律环境也在随着时代的变革不断地完善。因此相关的法律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不应是一成不变的, 在毕业之前, 高校应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教育, 结合目前劳动纠纷的热点问题、疑难问题适时、及时采取弹性教学, 强化教育。其次, 要使常态化教学与专题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 适时开展一些与学生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 如《劳动合同法》、《劳动法》等。这样的讲座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理论联系实际, 灵活多样, 教学互动, 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法律的认同感、需求感。再次, 在法律教学中, 应尽量预测毕业生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 规避可能发生的就业风险和就业陷阱。

(四) 加强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平等协商, 确定劳动关系, 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依据[4]。在现实中, 处于弱势的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遭遇这样或那样的陷阱, 而《劳动合同法》对在就业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大学生撑起了一个“保护伞”, 保护着大学生在试用期、保险、劳动报酬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这样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一旦遭受侵害, 也可有法可依, 这也使整个就业市场的发展更为规范。因此, 高校可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加强培养学生签订合同的意识。如在签订就业协议或签订劳动合同的时候, 在参加专升本考试可能被本科学院录取、报考研究生、准备出国留学或者想当兵的时候, 由于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 为了防止法律纠纷的发生, 高校教师有责任对学生加强签订合同的指导, 使大学生与用人单位或学校达成共识, 并在协议书或“备注栏”中明确相应条款。

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 法律知识缺失、法律意识淡薄, 这成了社会和学校共同关注的话题。有更多的大学生即将走入社会, 在当今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市场中他们将会遭遇到更多的问题, 这对于理论工作者及辅导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希望。我们应该与时俱进, 全面准确把握法律的思想, 分析大学生思想动态, 对他们作出正确的引导。

摘要:近年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大学生求职心切, 缺乏必要的就业法律意识, 时常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 同时也损害了用人单位的利益, 造成劳动关系的不稳定、不和谐。因此, 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是有效保障大学毕业生的平等就业权的关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

参考文献

[1]李树青.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马长山.公民意识:中国法治进程的内驱力田[J].法学研究, 1996, (6) .

[3]刘松, 顾土东.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德与法的融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8, (11) .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法律意识 培养

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前途和希望,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律意识的加强,它们对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建设,加强两大文明,保证学生全面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培养和造就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所需要的人才要能成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员。”而更重要的是他们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1]。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首先,我们充分肯定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已经取得的实际成效。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法律意识不强

一些大学生有强烈的法律意识,能知道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知识,根据法律遵守纪律,并愿意牺牲个人的利益,从而推动我国法制的建设和发展。但是大多数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强、宗法思想、特权观念,在头脑中仍然保持着一定的地位。

2.法律认知偏离

法律情感和法律信仰的前提是法律认知,它对法律信仰和情感有这一定的影响甚至起决定作用。而大学生对规律的认知的基础时大学生要首先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于缺乏法律认识,高校大学生经常表现出一些我们常说的话不理解或理解法律不准确,即使我们总是常说的话,如“依法治国”这样的词都不能被理解。

二、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指导思想

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当代大学生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导向,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需要,在继承和改革中使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实现现代化。

1.坚持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目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建立完善的现代法律意识并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基本内容体系,使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现代化,体现人民的意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全新的服务[2]。

2.坚持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

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需要构建现代化而且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指导思想。在思想上,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要以社会、现实的法律制度以及当代大学生实际法律意识为基础,服务于我国德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民主与法制建设。

三、培养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具体途径

1.积极发挥作为主要通道的课堂教学

对法律知识的正确理解需要学校进行系统的教育,这就要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基本原理讲明白、讲透彻,要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从而把正确地行使公民的权利作为教学的关键点。

作为高校教师教法律课程,应首先要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自己在教法、守法、用法、护法过程中要树立榜样,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和感化学生;法律教师要紧抓教学关键点,重视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拓宽教学范围,拓展教学内容,重视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采取一些能激发大学生兴趣的教学手段,将死板的教学模式转变为灵活的教学模式。

2.充分发挥作为基础作用的社会实践

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制度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教学内容上要紧密联系实际外,而且还要对学生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大力开展社会实践的教学活动,把法律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是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必要途径。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在做中学,使学生亲身体验到亲自体验的重要性[3]。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结合有关教学要点布置学生亲自进行社会调查,或者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 选择对当前社会有影响度、学生关注度高的案例作为例子,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在学习中自然而然就灌输乐法律意识。有条件的大学,可以组织学生现场参观;还能模拟法庭审判进行教学,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做出一個合理的分析、判断,在娱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3.创新教育形式,利用网络开展法律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学生了解时事,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大学生进行娱乐聊天的主要方式。所以,高校应扩大网络教育的影响,积极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通过网络对法律制度的传播,培养法律意识,其影响力远远超过以前任一种传播方式。通过上网,大学生既方便又快捷地获得大量有关法律的信息,而且又可以随便与距离多么远的人随意地交流,不要走出家门就能知道真实情况。网络好于传统的“口传笔授”的教育方式,它可以在一个活泼、轻松的教育环境下,充分调动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参与和积极主动、独立工作能力,使大学生们得到或者掌握的信息更全面、更深刻。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它具有深远、巨大的意义。然而,这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只有集全社会之力量,才能完成“依法治国” 这一工程。

参考文献:

[1] 时丕生.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0,1.

[2] 陈大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初探[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9,5.

学习法律知识提高维权意识 篇9

1、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1条的规定,制定妇女权益保障法的目的是,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吗?

答: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继承权。妇女的继承权是指妇女作为继承人所享有的继承被继承人遗产的权利。我国继承法第9条规定“继承权男女平等”,确立了在遗产继承方面原则。同时,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4条第1款规定:“妇女享有的与男子平等的财产继承权受法律保护。在同一顺序法定继承人中,不得歧视妇女。”也就是说,妇女无论是健康、婚否、年龄、职业等,均与男子享有同等的继承权。

3、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寻求救济?

答: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52条第1款以及第53条之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有四条救济渠道:一是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二是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三是向人民法院起诉;四是向妇女组织投诉。上述四条救济渠道可以任择其一,而其中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是修正后的妇女权益保障法新增加的一种救济方式。

4、已出嫁妇女有权进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吗?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第32条规定,妇女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第33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妇女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等为由,侵害妇女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各项权益。因结婚男方到女方住所落户的,男方和子女享有与所在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平等的权益。

5、为什么要增加禁止遗弃妇女的规定?

答:妇女权益保障法第2条第4款规定:“禁止歧视、虐待、遗弃、残害妇女”,与修改前的妇女权益保障法相比,该款增加了遗弃的规定。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维权意识 篇10

大学生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

法律意识是人们理解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人们的遵纪守法行为不会自然产生,而是在一定法制观念,法律意识的指导下实现的,具备了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做到不仅不犯法,而且能积极维护法律。大学生树立法律意识,是现代化法制建设的要求,也是成为一名合格的接班人的需要。而作为大学生应当具备哪些法律意识呢?应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不仅要遵纪守法,而且要监督社会主义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坚决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使社会主义法制得以真正实现。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国家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再次,也即最重要一点,即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一致的观念。法律最主要的精神即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性。公民要正确对待权利义务关系,既要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也要履行法律赋予公民的义务,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公民意识,以社会主义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在享有个人所拥有的权利时,不忘记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不忘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同时,应杜绝一切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良好观念。另外,应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我国宪法和法律从各个方面规定了公民的权利义务,人们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以内,有着极为广阔的自由活动天地。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全民的合法权益。大学生应树立与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密切联系的自由现,珍惜和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最后,应培养公民在法律面前八人平等的观念。公民在法律面前人入平等,主要指公民不分性别、民族、种族、职业等一律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权等地承担法律规定的义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犯了法,都要依法受到追究。公民在运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享有特权。平等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律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同志一贯强调的法制原则,所以要教育大学生树立公民在法律面前八八平等的观念 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现今高校课程中也几乎都没有法律基础课,但在开展普法教育及开设法基课程时,应注导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今虽多数高校均已开设法律课程,但由于是公共课,课时少,学生多不加以重视,许多学生只求在期考中成绩合格,这与当初教育部关于设置此课程的初衷相违背。作为一名法学教师,笔者从“教“这方面谈谈在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的几点建议。第一,教学内容选择:如前所述,法基课属大学课程中的公共课,课时少因此在教学中,法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作文章,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由干与学生密切相关,因此也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了解法律,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第二点即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往的普法教育,法学教师多采用讲.授这一单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因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只是通过开设法基课程,进行普法教育,不足以使学生真正提高法律意识。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里,笔者谈几个这方面的建议。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如前所述,我们的法学课程由于课时少,在教学;中,我们只能采用“少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更不用说去努力学习法,以法保护自己。

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篇11

【关键词】学校体育教育;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思路与办法。

当前,我国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能否全面实施好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形成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所以,学校体育和教师必然要主动地适应社会变化的这种要求。因此,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使学生更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是我们体育教师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学生重视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值得引起广大体育教师重视和深思。

一、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

体育教师的威信是学生对教师所持的一种信赖而又尊重的反应态度,实质上反映了师生间积极肯定的关系,是教师有效影响学生的基础。体育教师队伍作为人民教师的一支生力军,对于学生的全面教育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和日常生活中怎样在全体学生中树立威信,对于加强体育教师的自身建设,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形成学生终身锻炼思想,开展学校“两课、两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现实意义。体育教师在学生中建立威信是能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认识活动和形成终身锻炼思想及各方面发生深刻影响,学生乐意接受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按教师要求去努力学习,学生在信任和崇敬教师的心理上,努力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生把体育教师作为榜样,在活动中积极模仿教师高尚品质和优良性格特点的意向,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和谐的教学环境。体育教师在学生中的树立威信,必须有优良的政治思想品质、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水平、较强的教育教学和工作能力、良好的生活作风等方面,必须善于做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二、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满足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中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三、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四、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代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五、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在体育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地。所以,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但又看不懂等等一系列问题。这样,作为体育老师的素质高低就很关键,虽然有些运动项目是自己的专长,就很容易。有些项目是自己的弱项,就很难做到。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对自己的创造有清醒的认识,并加以开发,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总之,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所以,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的关键,是潜移默化地,它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江苏省中学体育教学参考书》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杜伟 等编

【2】《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国家教育部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北京市教委)

【4】《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编委会,2001年9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5】《体育与健康》 (季浏主编、孙麒麟副主编,2000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篇12

一、让学生感受到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中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 相比之下, 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果设计能使学生参与体育活动获得快乐, 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 学生对文化课的压力就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 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 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 这样, 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 就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逐渐由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 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除了技术教学外,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 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 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 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 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 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 主动积极地锻炼, 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 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 从而为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教学方法要多元化

体育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 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 多媒体也引进体育教学的课堂, 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 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 把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 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 使体育教学方法呈现出多样性。

四、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无论其身体素质怎样好, 技术有多么全面, 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本人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 就经常遇到这样的一个问题, 就是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多种多样的。所以, 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 有的学生喜欢乒乓球, 有的学生喜欢踢毽子, 有的学生喜欢看各种体育比赛项目, 但又看不懂等一系列问题。作为体育老师, 自身素质高低就很关键。因此, 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 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得心应手, 才能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 不断地自我进修, 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 才能不落后于时代。要有创新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 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 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 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 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 对体育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 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上一篇: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总结下一篇:陕西方言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