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续写(精选13篇)
费了很大的劲才来到我的小角落,蹲坐在角落里,凛冽的北风刮进我的袖子里,脖子里。我紧缩着身子,靠着刚才的酒劲,才不至于冻僵了。四处瞅瞅,忽然看到餐馆门前的泔水桶里有几块馒头,旁边还散落着几碟剩菜,几只流浪狗正在津津有味的吃着。我找到一块石头,吓跑了那几只狗,一步一步爬向泔水桶。饭馆里的小伙计刚要倒掉那泔水,我急忙加快了速度,一边喊道:别倒,先别倒。最后,那小伙计将几块馒头扔给了我。我拾起沾了土的馒头,在衣服上抹了抹,心想,不脏,还能吃,只是有点硬。
爬回角落里,酒劲下了一大半,浑身冰凉,我紧靠着墙,不断搓着手,但感不到丝毫的温暖。寒风依旧刮着,我强挨着冷睡了过去。半夜,我被马蹄声惊醒,一位行人在我的碗里扔下了四文大钱后匆匆骑马而去,我探身过去,紧紧握住那四文钱,心想,明早又能买酒喝了。不久我又昏睡了过去,梦中,我中了状元,荣华富贵,美酒佳肴……我笑得是那么开心。
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了我,不过我已经死了,被活活冻死了,但我却笑得那么开心。或许他们永远的不会知道,我为什么会笑得那么开心……
一、学生作文变迁的表现
(一) 价值观的变迁
1. 学生价值观逐渐走向多元。
1995、1998年的学生写孔乙己好运, 基本上写他在贵人相助下高中出人头地, 或在大官推荐下也当了官。2000、2001、2002年作文, 做官或金榜题名仍是主流, 少量学生写他当上了村长、校长、掌柜、元帅、将军, 官本位思想开始松动。2008年从政不再是主流, 也找不到主流, 价值观走向多元。除做官, 还写当专栏作家、阴间判官、董事长、方丈、实业家、革命家、丐帮帮主、义军头领、农民、黑老大等。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农村扶持的力度, 农民渐富, “农民”也开始得到学生的认可。还有写他摸奖、炒股改变命运。
2. 社会主流价值趋向滑落。
写孔乙己转机时, 前两届多是因德救人以德报德, 有写他拾金不昧, 对方感激助他;2002年的孔乙己拾钱要酬金;而2008年的孔乙己捡到钱拿回家, 开办酒店或药店, 拾钱不还已成天经地义。甚至有写丫环从主人家偷得钱财被主人追赶, 结果孔乙己掩护丫环逃跑, 分得钱财, 改变命运。还有学生写他乞讨, 想了一夜, 只要活着干什么都行, 什么狗屁尊严让它见鬼去吧, 此后在丐帮生活逍遥。
前两届有不少还写了他以德报怨, 成名后善待小伙计、掌柜、沿街乞讨的丁举人。2002年写他得势后找丁举人算帐;2008年有不少写以怨报怨, 甚至临死也要拉一个垫背的, 绝望的孔乙己用棍子戳死掌柜。前三届写他做官, 为社会做不少善事, 社会本位。2002年写他做官既做善事, 又谋私利。2008年写他做官无限风光贪图享乐, 还流露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个人本位。
3. 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
同写官场, 前三届写同僚们狼狈为奸;2001、2002年官场既勾结又拆台;2008年官场险恶互相倾轧,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有学生写孔乙己与张乡绅勾结搞垮范进, 二人同升;有写孔乙己为官清廉, 后受同僚盅惑变成贪官, 因积怨又被同僚谋杀。
4. 阶级斗争意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发家致富、追求个人幸福、实现个人价值已成为社会主流文化。
前三届多写孔乙己与丁举人、掌柜之间结下了血海深仇, 阶级立场鲜明。2001、2002年开始写孔乙己发家致富。2008年不再写阶级斗争, 多写孔乙己抓住机遇, 赢得爱情、事业的丰收, 实现了自我价值, 生活美满。
5. 乡土情结逐渐淡化, 打工文化兴起, 人们观念更加开放。
前三届多写孔乙己在家乡鲁镇的活动。2001、2002年, 他开始飘扬过海。近年来打工文化兴起, 不少学生假期随父母来到城市, 视野开阔, 笔下的孔乙己生活的时空空前拓宽, 职业多样化。
(二) 内容的变迁
1. 学生视野越来越开阔, 题材越来越丰富。
前三届多是写孔乙己的落魄生活、考场生活、官场生活、家庭生活。2001、2002年还写干部生活、商贾生活、教学生活、军旅生活、寺庙生活。2008年还触及到农民生活、丐帮生活、革命生活、作家生活、义军生活等;既有精英生活, 也有普通人生活;既有大陆生活、香港生活、异国生活, 也有鬼域生活, 念经、腐化、抗战、救死扶伤、炒股、摸奖、追星等一一走进学生视野。
2. 感情基调由悲转喜, 搞笑意味越来越浓。
前三届写悲剧的较多, 2001、2002年减少, 现在更少。以前的孔乙己感人泪下, 现在的他很有些搞笑、戏谑的味道。要死死不掉, 要活也搞笑。有写他跳崖竟不死;或成了专栏作家, 开涮名人骂鲁迅;或去赌, 不想赢也得赢;还有开“国际玩笑”, 一翻身到了法国, 帮威灵顿打败拿破仑。
(三) 学生写作心理的变迁
1. 写作意识的变迁。
前三届大多“代圣人立言”, 以课文的读者意识来继续诠释格式化的孔乙己, 缺乏作者意识。2001、2002年, 作者意识萌芽。2008年作者意识凸现, 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 甚至以写作来自娱自乐。
2. 思维更加开阔、深刻, 情节更加丰富。
孔乙己生活的时空进一步拓宽, 从清末延伸到2008年, 由鲁镇转徙到北平、香港、英国、美国、南洋, 从人间到阴间。思维更加深刻, 前三届情节多是一条直线, 孔乙己下半生越来越幸福或越可怜。2001、2002年个别作文一波三折, 好人让他站起来, 坏人又使他倒下去。2008年有不少一波多折, 如:被神医救活, 高中, 清官, 同僚传授贪术, 无限风光, 因官场积怨被杀;被老僧搭救, 安心修行, 酒瘾忽发偷香油换酒喝, 被罚, 改过自新, 当住持, 日寇来了, 叫和尚们还俗, 与日寇同归于尽;被革命党人皇甫雄轧伤, 治好伤, 帮助皇甫雄实业救国, 赶制军用棉被得罪日本人, 就义。同是写死, 以前多是饿死、打死、冻死、投水、被野兽吃掉;2008年死法大变:上吊, 跳悬崖, 当替罪羊冤死, 贪污被杀, 被丐帮打死, 甚至想死也死不掉。
思维由求稳向求新求异发展。前三届因老师过于强调审题立意, 作文求稳缺乏新意。2001、2002年有时代气息, 如写孔乙己当村长。2008年情节离奇, 题目、文体、题材力求个性化。前三届体裁多为短篇小说。2001、2002年还有孔乙己上告丁举人的诉状、死因调查报告。2008年还有科幻小说、神话故事、传奇等。
3. 想象更加飘逸, 脱离正常轨道。
前三届多写“死”, 生路较少。2000、2001、2002年多写“生”, 生路渐宽, 少数想象不合逻辑, 有写孔乙己抄药书却通晓兵书。而现在天马行空, 脱离正轨, 表现如下: (1) 背离文本。有写孔乙己是个小伙子, 英雄救美。 (2) 篡改、歪曲历史。写孔乙己帮曹操打孙权, 还有写他推翻清朝称帝。 (3) 想象突兀, 跳跃太大。有写孔乙己被老农救活, 帮老农砍柴、捉兔子。
(四) 语言的变迁
1. 语言更加丰富, 总体风格由平实庄重向轻松诙谐转变。
前三届语言平实庄重, 规范得体, 病句较少, 夹杂少量方言俗语, 缺少文采。2001、2002年语言生动轻松活泼, 文白夹杂。2008年词藻丰富, 汉英夹杂, 病句不少, 语言不规范, 最大特点是轻松诙谐, 如:“Hi, 孔哥, 偶 (我) 是你救的MM。”“老孔, 今天真是酷毙了!”“孔乙己摸奖中了三千万, 手里挎个大哥大, 坐着桑塔那, 夜里逛酒吧。”
2. 网络语言逐渐风行。
以前作文中没出现网络语言, 近年来农村渐富, 电脑逐渐普及, 学生上网普遍, 2008年作文出现了不少网络语言, 如:“拍砖” (点评) 、“果酱” (过奖) 、“GG” (哥哥) 、“打PP” (打屁股) 、“菜鸟” (新手) 、“粉丝”、“帅呆了”、“好的一塌糊涂”等。
二、变迁的原因
(一) 成长环境的改变。
十多年前的农村比较落后, 大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乡镇企业上班, 而现在家长大多在城市打工, 大多由温饱型迈进了小康型家庭, 学生中独生子女家庭较多, 在物质上得到较大的满足, 经常随父母寒暑假来城市, 见识开阔, 思维活跃, 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巨变。从父辈发家致富的经历, 他们看到了成功的道路千万条, 笔下的孔乙己出路也很多。
(二) 受不良习气的影响。
传统的价值观受到挑战, 一些学生认为拾金不昧太傻, 勤奋节俭太土, 把奸诈滑头当作聪明, 把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当成潇洒, 认为可怜人低贱罪有应得, 缺乏同情心。
(三) 流行文化的影响。
如今农村由于条件改善, 影视、流行音乐、娱乐报刊、网络等走进学生生活。一些轻松搞笑的影视剧、武侠类电视剧和类似的书刊对他们影响很大, 作文情节更丰富、内容更搞笑。
(四)
过了几天,咸亨酒店里来了几位报录人,询问掌柜,“请问孔乙己孔举人家住哪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掌柜的结结巴巴的说,“孔……孔乙己?中举了!”大家惊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还是掌柜的反应快,告诉了他们地址,送走了报录人后,掌柜马上吩咐小伙计“快,去把我新定做的那一套衣装拿来,要全套的,还有,把那几坛上好的女儿红拿来,我要去给孔老爷贺喜了!”
掌柜带着一路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孔乙己家中。只见孔乙己潦倒地斜倚在破旧的茅屋前,目光呆滞,须发乱的不像样子,而屋内只有一个破旧的大铁锅。掌柜凑上前去“孔乙……不,孔老爷,恭喜您老高中了!”孔乙己一下子愣住了,随即便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众人一下子慌了,早有人将孔乙己扶了起来,也有人端来了一大碗水,给他灌了下去,还有人飞快的跑了出去,将郎中请了过来。
过了一会,孔乙己醒了过来,却发现自己已被换上了一套干净的崭新的长袍,掌柜的忙凑上前去笑眯眯的说道,“恭喜恭喜,孔老爷高中了!”四下早有人议论开来“我早就看出来,孔老爷天生的富贵相……”“是呀是呀,孔老爷深藏不露呀!”孔乙己用惊异的目光看着大家,苍白的脸上带着迷惑的表情说道,“这不可能,我连秀才都不是,怎么可能成为举人呢?”掌柜的忙说,“孔举人过谦了,在下之前多有冒犯,还望恕罪。”说罢连连作揖。
柜台上也或多或少地蒙上了灰尘,唯有掌柜的算盘倒还洁净。店里的景况也似这冷风,一天不及一天,粉板上就唯有孔乙己欠十九文钱还未抹去。
掌柜常常拨完算盘,总瞅着粉板发楞,不时重重的感喟,嘴里喃喃着:万不该赊给他!
店外的梧桐树 上,那几片残叶也不知甚么时候在冷风中消逝了。夏季日短,又是阴天,故而天气很早就阴暗上去,竟又下起雪 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繁忙的气色,将鲁镇笼成一团糟。
腊月二十今后,鲁镇上可就繁忙了起来。掌柜也在店门上贴了大红纸,店内设了香案,摆满祭品,点起红烛,掌柜不住地向香案上的菩萨叩首,嘴里也不知念些甚么。
一天的下午,买卖不好,掌柜刚叫我关门,我也想趁此进屋取暖和,但是一昂首便瞅见了劈面的孔乙己。我这回在鲁镇统统的人们中,窜改之大,能够说无过于他了:斑白的胡子全变灰了,夹着片片雪花,死尸似的脸上肥胖不堪,毫无赤色的开裂的嘴唇,使得他活像一个木雕;只需他的眼睛转动,还能够表示他是个活物;长衫不见了,蒲包也四分五裂,独一保暖的,也只有身上缠的几圈草绳;盘着的腿上放着一个破碗空的,又乱又脏的已搓成绳状的头发散在头上,很像个疯托钵人:他清楚已经美满是一个托钵人了。
他用了很长时候从柜台劈面爬来,嘴里直呼噜着热气,稍一歇息,便从胸口非常困难搜出五文钱,用开裂的手捧给我。他的嘴唇轻轻颤抖,好久才翻出一丝纤细的声响:温酒,茴豆
掌柜听了动静,探出头来,诧异地问:孔孔乙己么?你没有?但毕竟是大年天,掌柜没有说出阿谁倒霉的字。他转头看到粉板,嚷道:还欠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嘴唇蠕了蠕,但一直没有出声。掌柜见我在温酒,又嚷开:酒没必要给了,就算还上了四文!豆么?收半价,一文一碟,谁让我是善人,要积点德呢!
孔乙己张着嘴怔怔的坐在地上,直着双眼看掌柜。直到隔壁又响起调和的拨珠的啪啪声。我面前多加了豆,弯下腰递给了他。他的长指甲断了,手也冻得几近捏不住豆,偶然夹起刚到嘴边,手一颤,又滚落到远处。他见我在瞧他,便不去理睬那掉了的豆;待我一回身,他便缓慢地将它抢到碟里,伸开拇指和食指夹住,送进嘴里。我又瞥见他时,他便又不去理睬它了,仿佛不屑一视。我见状,想笑又不克不及够笑。
吃完豆,他便又爬了出去。或许他就是如许每天爬着度日的。他在人们的影象中,仿佛已经鸣金出兵了。他的景况,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不再见一点点泪迹了。他或许一定晓得,他的景况颠末人们的咀嚼观赏了好久,早同样成了畴昔,只值得烦厌和无聊。在掌柜的催促下,我打开了店门。掌柜也天然忘不了在粉板上写下孔乙己,欠十五文钱。
过年了,远近的爆仗响了起来,看到了豆普通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到了毕毕剥剥的鞭炮声,掌柜也笑眯眯的过年了。分解一天声响的浓云,夹者团团飞舞的雪花,覆盖了全镇。就在这举家欢乐的时候,店外被人们淡忘的残树,在冷风中啪地折断了,埋在雪地中
第二天,人们发明了孔乙己的尸身。他的破夹袄不见了,手里捏着几文大钱,倒在了离当铺不远的路边。掌柜和世人在不住的谩骂:早不去晚不去,恰幸亏这时候去了,真是倒霉灾星呀!大年天儿就不吉利!阿弥陀佛!掌柜骂也骂了,又叹起气来:可惜了我那十五文钱。他见了孔乙己手里的几文钱,便又嚷开:这手里的几文,想必是来还我的,我也临时收下了,安了这个去天国享极乐的心吧!说罢,便捋起了袖子,用指甲将钱夹起,放在掌上,掂了掂,暴露了一丝笑意,又摸出了佛珠,念着走了。世人也一哄而散。雪地中只剩下他那又瘦又黑又冰冷的僵尸。
一、肖像描写凸显特征
按人物出场顺序, 作者抓住了人物特征, 对孔乙己做了两次较为形象的肖像描写。
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 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色”, 说明他穷困潦倒, 这是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既是他因穷困而偶尔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 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又说明了他精神委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 似乎十多年没有补, 也没有洗”, 说明他懒惰至极、穷酸潦倒, 表明了他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 已经不成样子, 穿一件破夹袄”, 说明他衣食无着, 已到穷途末路。“盘着两腿, 下面垫一个蒲包, 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 说明他被打折了腿, 丧失生活能力。断腿前后肖像的对比描写, 更显出他的悲惨遭遇。
二、动作描写细致入微
如“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这一细微动作, 表现了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
再如写孔乙己分茴香豆和他蘸酒写字的细微动作, 既表现他卖弄知识、迂腐可笑, 也表现了他的热心善良。
这些细微的动作描写, 清清楚楚地表明了孔乙己以读书人自居, 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吃懒做, 死要面子, 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 迂腐可笑。
三、笑声描写含义深刻
课文五次描写取笑孔乙己的笑声, 既符合环境气氛, 又各具不同的含义。
第一次, 写“掌柜是一副凶脸孔, 主顾也没有好声气, 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 才可以笑几声”, 这里突出“笑声”, 既点出要写的主要人物, 又造成了悬念。在冷酷的氛围中突出“笑声”, 显示这种“笑声”带着冷酷的意味。
第二次是写孔乙己出场, “孔乙己一到店, 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酒客们不是拿孔乙己的伤疤来取笑, 就是拿孔乙己的不幸和痛苦来取笑, 勾画出这些人麻木不仁、穷极无聊的嘴脸, 笑声里蕴藏着一股悲凉的气息。再加上酒客们取笑孔乙己偷书和孔乙己自欺欺人的辩驳, 更引得众人哄笑起来。
第三次是写酒客们取笑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 他那颓唐不安的模样和“之乎者也”听不懂的话, 又引起众人的哄笑。文章着力渲染哄笑的声浪和快活的空气, 随着笑声的迭起, 其悲凉意味也就愈浓。
第四次是写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们吃, 在年幼无知的孩子们面前, 他才能得意忘形地乐一乐, 于是这群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在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笑声里, 更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
第五次是孔乙己第二次出场, 孔乙己被打折了腿, 已经不成样子了, 然而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取笑孔乙己。这种笑声越发显得悲凉, 毫无人性, 更表现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冷漠无情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以哄笑声来写孔乙己的悲剧, 以乐境写哀, 更令人感到悲哀。这也表明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 而是社会的悲剧。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除此之外,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也非常精彩。
孔乙己漫无目的地挪着,不知不觉地出了鲁镇。通往乡下的黄土路上铺了一层厚厚的尘土。孔乙己的手有时刚落到地上,“扑”的一声,便扬起了尘土。他的眼睛被迷住了,止不住淌泪水。但他不回头,他想到乡下去,以乞讨为生。
傍晚的时候,孔乙己蹭到了一座小山岗上,朦朦胧胧望见远处有一带村庄。但他早已精疲力竭,挪不动半步了。凛冽的北风越吹越紧,光秃秃的树枝在风中摇曳,不时传来一阵阵刺耳的乌鸦的“呱呱”叫声。孔乙己浑身一颤,抬头呆呆地望着灰冷的天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涌上心头。他向四周看看,发现不远的山坡上有间小草房,草房的土墙歪歪斜斜,屋顶上的茅草经风一吹,横七竖八地飘落着。孔乙己挣扎过去推开虚掩着的破门,挤了进去。他想暂在这里避避风。
屋里阴暗潮湿,门一关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借着门缝透进的一丝光,挣扎把散落在地上的稻草拾掇了一下,堆放在墙角,就躺在了草堆上。做完了这些,孔乙己肚子早饿得“咕咕”叫了,连睁开眼的力气也没有了,全身像散了架,大概由于太累了吧。不久,他便昏昏沉沉地睡过去了。
也不知过了多久,孔乙己的眼前忽地金光一闪,慢慢地浮了起来,飘出了小草房,落在一座别致的小花园中。他身上已不是破烂不堪的夹袄,而是华贵的状元服。他手捋已经梳得整齐的胡须,忍不住笑了。
恍惚中,孔乙己又回到了鲁镇,又来到了咸亨酒店。他背着手,踱着步,用眼角扫了一下掌柜的。掌柜一眼就认出了孔乙己,忙小跑着出来,惶恐地弯着腰:“给大老爷请安。请大老爷赏光,请进去坐坐。”孔乙己没搭话,昂着头,双手倒背,慢慢地踱了进去,后面的随从紧跟着。
孔乙己一坐定,掌柜连忙亲自用抹布将桌子擦了又擦。一会儿烫酒,一会儿下厨,又不时给斟满酒。孔乙己伸出三个指头,向那虚空作出端酒杯的模样,嘴角露出了最后的笑容……
孔乙己用一只手吃力地赶那只鸡,掌柜的又呵斥我手脚快点,大约孔乙己在昨晚被冻死了。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暮色四起,在外门口那只母鸡过来啄食,惹得鸡咯咯叫,大了年关也没有看见他。
到了年关。鲁镇是个偏僻的地方,掌柜取下粉板说。到了中秋可是没有说,必苦其心志,往后仰去。
早上起来做工,唧唧喳喳伸出手向孔乙己要茴香豆吃,又长久没有见孔乙己了,晚上北风呼啸窗户被吹开:“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回没有了。我哆嗦着关掉窗户?扰人清梦罢了,我被冻醒了,暗雪悄无声息地下着。天气异常寒冷,无暇再去看孔乙己了,下了一场大雪,不过又如何呢,”等叫人半懂不懂的话,又说。到了第二年端午,其中一人说,远外还有几点黑沉沉的灯光。
孩子们听到笑声,蹦跳着跨过自家门槛。但今天是腊月二十九,大家便都关门睡觉,嘴里叨着!”我没有搭话,周围便都死一般静,很勉强地笑道。外面夜色苍茫:“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持久的人渐渐增多,鹅毛大的雪花飘进来,聚集的几个人便笑起来?自此以后,还把他绊了一跤,便一哄而散,有爬回僵冷的被窝里,我又忙活起来。
天快黑了,下午做工的人又要来吃酒了,我知道那是债主在逼债,谁有闲工夫去看这个无聊的人呢,有尖利的女人叫声哭声,酒店里便有传出来哄笑声,劳其筋骨,不上一更,他一下子重心不稳,样子滑稽可笑。孔乙己仰起头,便起身关窗户,地上湿了一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下次--”但那群孩子不等他说完?“下回吧孔乙己续写(这是我们老师要我们写的
孔乙己便用那手慢慢爬去了
想要写字,孔乙己还是没有醒来。第三天,但是他又冷又饿。他把长衫穿在身上,孔乙己没有醒来,他艰难的爬着!
他静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手里拿着那只毛笔,手被路上的石头压得很疼很疼……终于,拿出那件长衫和一支毛笔。第四天……孔乙己终究没能够醒来,他在街上的一个角落里停了下来,就昏昏沉沉的睡下去了……
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 是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一生苦苦读书, 一心想考取并加官进爵, 然而, 命运往往会与人的愿望背道而行。尽管他十年寒窗勤奋苦读, 但屡试不第, 最后, 高不成低不就, 穷困潦倒, 变成社会的废物, 默默死去。
孔乙己常常以知识分子自居, 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 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挤不进上层社会人物中, 但又轻视下层社会劳动人民, 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他处境困惑的必然性。孔乙己是在人们的笑声中出场;在人们的笑声中艰难地度日;最后又是在人们的笑声中退场。他极嗜酒但手中往往又毫无分文, 所以常受咸亨酒店老板的语言凌辱, 引起大家的哄笑。
笑, 是人们感情宣泄的一种方式, 笑, 又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心情, 人们会发出不同的笑。日常生活中当然是以人们高兴愉快、心情舒畅时发出的清脆悦耳、爽朗的笑最多见。然而《孔乙己》中的笑带着凄凉、刺耳的声音, 划破了咸亨酒店的上空, 久久回荡。这笑声体现了当时人们世态炎凉、人心麻木扭曲的人生观。面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谁也不同情, 也不伸出援助之手帮一把, 更不懂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社会现状, 只是一味地取笑、讽刺、挖苦本来就已经弱不禁风的孔乙己, 贪图一时的乐趣, 使孔乙己雪上加霜, 最后导致了孔乙己悲剧的必然发生。
孔乙己两条腿断了,走路只能靠两只胳膊了。从酒馆里爬出来后。他不断的往前爬,无意间爬出了城,但他还在继续爬。
他终于停下来了,他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一直往前爬。他环顾了一下四周,完全是一幅从未见过的景色,“这样也好,至少不会有人来对我冷嘲热讽了。”他这样想到。
然后他仰望着天空,心想着就这样结束吧。这里就当作是我的家吧。那之后的每一天,他渴了,就用露水润润嘴唇,饿了,也就只能抓几把草,凑合着吃上几口。后来有一天孔乙己躺在地上,再也没有动过了。
“这下打折了腿,还会再偷?”
“再偷,怕连手也打折了!”
孔乙己害怕听到这笑声,咬着牙,拖着腿,使劲向前移去,口里不停的喃喃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这点灾难,何足道哉?
人们的笑声听不见了,他在咸亨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坐下来,小腿疼得厉害,他看了看,又红又肿,有碗口那么粗,有的地方已经溃烂化脓。他哭了,泪流满面。他恨丁举人:“你这个龟……”他本想说句脏话,又觉得与读书人甚丰不相称,改口道:“君子不记小人之过也……”
他想到孙膑断腿性庞涓,想到文王厄而演《周易》。他似乎又看到了希望:“吾《四书》《五经》皆通,此难一过,天岂不降大任于吾乎?……”他痴痴地想,昏昏地睡去:他中了举,身上有很多的钱;他穿着长衫,在酒店里要酒要菜,丁举人坐在侧边,还不住地低头赔罪……
一阵秋风夹着一阵秋雨,遇水湿透了孔乙己那身破夹袄,惊醒了孔乙己的酣梦,他看了看天,雨密密地斜织着;他看了看山,一片灰暗。他伸了伸腰,自我陶醉道:“此梦吉兆……”便又鼓足劲,拖着断腿向前“走”去。
风大了,雨大了。孔乙己在一条深谷边停了下来。身子筛糠似的抖,手僵得弯不过弯来,“行乎哉?疾行也。行乎哉?疾行也。”他一边催促自己,又一边向前爬去,爬啊爬啊,又冷又饿的孔乙己爬不动了,冻僵的手再也无力支撑那满是泥浆的身子,他倒了下去,滑入深谷……
也有人说:
孙绍振先生说:“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生命不仅取决于他自己, 更取决于人物之间的特殊关系。”《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之所以比沙僧富有艺术生命和审美价值, 就是因为孙悟空、唐僧、猪八戒三者之间的特殊关系———心理距离拉得很大。本文拟对孔乙己和众人的心理结构距离略作分析, 试图由此窥视《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意旨和艺术魅力。
一、孔乙己和长衫客
孔乙己虽然穿着长衫, 却站着喝酒, 说明他生活贫困, 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的则是踱进店里, 要酒要菜, 慢慢坐喝。他们和孔乙己之间差距明显:长衫客是悠闲阔绰的剥削者, 孔乙己是饱受生活折磨, 常遭欺凌侮辱的落魄书生。应该说, 孔乙己脸上的伤痕就是长衫客们的“杰作”。他们从肉体到精神对孔乙己进行摧残折磨、没有丝毫同情, 有的只是嘲笑、摧残。读来令人心寒。孔乙己和长衫客的心理距离不言而喻, 阶级对立鲜明。
二、孔乙己和短衣帮
孔乙己和短衣帮虽然在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方面是等同的, 但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孔乙己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轻视下层劳动者, 还要硬摆读书人的架子, 说起话来满口的“之乎者也”,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 还说“窃书不能算偷”、“君子固穷”之类教人半懂不懂的话。这不仅体现了他们之间语言交流的障碍,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孔乙己和短衣帮心理上的隔膜。短衣帮是社会中的底层人物, 他们贫穷困苦, 站着喝酒, 受人压迫, 受人欺凌。可是对孔乙己却是极尽奚落、嘲笑、挖苦之能事。他们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甚至用最刻薄的语言刺痛孔乙己的心病:“孔乙己, 你当真认识字么?”“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们对孔乙己的精神伤害并不亚于丁举人的肉体伤害。孔乙己的身世、经历成了他们乐此不疲的笑料。短衣帮借助从孔乙己的痛苦中获得某种满足感, 他们的取笑一次比一次尖刻, 不断往孔乙己的伤口上撒盐, 来实现心理的平复和补偿, 达到精神上的快意复仇。其实他们在精神层面上是贫困的, 麻木的, 但对孔乙己他们有绝对的心理优势。
三、孔乙己和掌柜
掌柜是一个商业中的经营者, 是一个惟利是图的商人, 是一个典型的市侩主义者。掌柜对长衫客惟恐招待不周, 对他们有特殊的尊重和特殊的招待;对短衣帮则能欺则欺, 对他们不仅不特殊照顾, 还要在他们的酒里“羼水”。如此势利的掌柜又怎么可能对孔乙己有丝毫的同情呢?孔乙己到店, 掌柜也每每取笑他, 引人发笑。甚至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折了腿, 伤痕累累, 用手走路, 掌柜看到了, 仍然笑着对孔乙己说:“孔乙己, 你又偷东西了!”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 露出“恳求”的眼色, 而掌柜不依不饶:“取笑?要是不偷, 怎么会打断腿?”可见掌柜对孔乙己毫无怜悯之心、悲戚之情。孔乙己死了, 他也没有觉得失去什么, 但还是不忘孔乙己欠的十九个钱。“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这句话在文中重复了四次, 鲜明地刻画出掌柜自私冷漠的卑劣嘴脸。孔乙己品行诚实, 心地善良, 和掌柜的这种势利小人又怎会有“共同语言”?
四、孔乙己和丁举人
在孔乙己生活的社会里, 丁举人可以说是该社会上层人物的典型代表。他沿着科举阶梯爬了上去, 成了封建统治阶级, 是鲁镇最有权势权威的人。孔乙己没有挤上那个独木桥, 不仅没成为什么高人一等之人, 连谋生的本领也没学会, 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他们的地位有天壤之别。爬上去的丁举人对孔乙己其人其事, 他的态度非常凶残和强悍, 任意毒打爬不上去的孔乙己。孔乙己“先写服辩”, 后来“打了大半夜, 再打折了腿”, “许是死了”。丁举人的心狠手辣尽显无遗。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一斑。孔乙己在那些有权有势的读书人面前可能也感到心理不平衡, 这就是他为何明知道偷走这些不会有好结果, 还是忍不住要偷, 而且不偷酒店掌柜而偷何大人、丁举人的原因。可见, 孔乙己和丁举人们有明显的心理对立。
五、孔乙己和小伙计
孔乙己受尽了成人的取笑, 感到孤苦寂寞, “便只好和孩子说话”, 所以他主动教小伙计识字, 以寻求心灵慰藉。小伙计并不领情:“我想, 讨饭一样的人, 也配考我么?”“我愈不耐烦了, 努着嘴走远。”他对孔乙己同样是采取冷漠和白眼的态度。封建等级观念已经严重侵蚀了幼小心灵。正如T·赫斯特所说:“《孔乙己》中最重要的, 是这个叙述者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参加了对孔乙己的折磨。”这个来自下层社会、在酒店中地位最低的小伙计虽然年纪幼小, 但已丧失了应有的良知, 对孔乙己毫无热情、毫无同情, 反而附和着掌柜和酒客们嘲笑孔乙己, 他的那些冰冷的笑是超越年龄的。小伙计逐渐被酒客和掌柜的同化, 这就是冷酷社会“润物细无声”的结果。作者从更深、更广层次上揭示了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和无情, 令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狂人日记》中的:救救孩子!
孔乙己完全生活在一个敌对的异己环境中。不仅社会权贵与统治阶层专以弱肉强食、欺压百姓为能事, 即使是同属被压迫阶级的不同成员之间, 也是那么寡情与淡漠。我们似乎可以听到作者发自心灵深处的呐喊:人为什么对自己的同类那么冷漠?为什么彼此之间就不能多一点关爱与同情?为什么像孔乙己这样一个可怜的人, 在这个世界上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 而人们却不肯给他一点点关心与帮助, 却还要对他加以欺凌和嘲弄?这让我们看到孔乙己的悲剧不是个人的悲剧, 而是社会的悲剧, 这就使作品反封建的意义就更加深刻了。
《孔乙己》中除了孔乙己和众人的关系外, 还有短衣帮和长衫客、顾客和掌柜、“我” (小伙计) 和掌柜等等都形成了种种特殊关系。整篇小说由多种情感要素形成一个复合结构, 而且人物与人物之间由于动机的差异, 拉开了心理距离。因而有些人物虽寥寥数笔, 但形象鲜明。小说艺术感染力、人物形象的生命力也就在这种复合的动态的情感结构之中得到提升。正如孙绍振先生所说:“在一定条件下, 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 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上与小说审美价值成正比。人物情感距离越大, 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的距离越小, 艺术感染力就越弱;当人物的情感距离等于零时, 人物的艺术生命力也就等于零。”
孔乙己依旧是那身不洗不换的破夹袄,脸更加的黑而且瘦了。可见孔乙己这段日子过得并不容易。现在,他又饥又渴,嘴唇又干又痛,虽不时用舌头去滋润,可仍不见效。
他“走”到一户人家前,这是一户大户人家,想必会得到怜悯与施舍。孔乙己这样想着,心里充满了希望。这时,从屋里走出来几个人,其中一个人好面熟啊!不,简直是刻骨铭心。他就是丁举人,那个打折了自己腿的丁举人。孔乙己又羞又愧,又气又恼,立刻举袖遮面。
“滚吧,你这……”孔乙己想骂一句脏话,又觉得与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不相称,终于把将出口的脏话咽了下去,这使他如吞了一只苍蝇般难受。“我可不想再看到你!”孔乙己心里喊。可是这就像中秀才一样,越希望则越不成。丁举人慢步踱到孔乙己,他停下来,俯下身子,拉开孔乙己用以挡面的衣袖,说:“孔乙己,你还要偷东西吗?再偷,只怕双手也没有了。”
士可杀不可辱。孔乙己迫切的想逃开,他受不了别人的讥讽与嘲笑。他好不容易逃了出来,眼睛里流着泪,心里流着血。又到了咸亨酒店,闻到了那诱人的酒香。但他不能进去,他还欠掌柜十九文钱呢。孔乙己咽了口唾沫,难过的闭上了眼睛。
“叮当…。。”清脆悦耳的声音在耳边滑过,孔乙己吃力的睁开眼睛,只见一枚铜钱滚落到自己的手边。“滚开点,叫花子……”一位穿着长衫的男子嘴里骂骂咧咧的,丢下一枚铜钱,走开了。
看着那枚铜钱,孔乙己没有去捡,也许这个铜钱可以买一块烧饼,可以让他苟延残喘。尽管他已很久没有吃东西了。他想到了“廉者不受嗟来之食”的古训,他又无力的迷上了眼睛。
朦胧间,孔乙己梦见自己考中了秀才,中了举,又中了状元,高头大马,披红挂彩,打马游街。还是咸亨酒店,觥筹交错,孔乙己踌躇满志,醉醺醺的坐在众人中间。他的身旁侍立着丁举人、钱掌柜,还有许多长衫主顾……
1 故事梗概——小人物之生死境况
《孔乙己》描述的是清末江南小镇的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生存状况和命运际遇。The Washwoman记述的是一位年老的犹太洗衣妇,宁愿自己承担负担也不愿给别人负担的故事。
孔乙己是个没有进学的迂腐书生,笃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心地善良,好吃懒做,穷困潦倒,每逢到酒店喝酒都会遭到奚落,不幸被打折了腿,最后困顿而死。The Washwoman则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她秉承勇于承担生活重担的教义,晚年仍劳作不息,得到了作者一家人的尊重,但她最终还是不堪生活的重负而死。
孔乙己和洗衣服的的确确是现实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的真实姓名都没有出现在文章中。“孔乙己”,不过是人们从他那叫人半懂不懂的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受到启发,再联想到描红纸上“上大人孔乙己”这同样叫人半懂不懂的话里,给他起的一个绰号而已。“洗衣妇”则更来的直接,她的职业洗衣服,性别女——Mother would count out to her a bundle of laundry that had accumulated over several weeks.She would then lift…and carry it the long way home.She would bring the laundry back about two weeks later。他们的确是再平常不过的小人物了。
可是两位素不相识的文坛大家为什么不约而同的选择了社会中的小人物来写呢?而且,鲁迅还非常钟爱自己的这篇作品,辛格的写作特色也在这篇短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2 叙事角度——“我”的所见所闻所感
两篇小说的叙述者,都是“我”——第一人称的回顾性的叙述。事件已经过去了多年,当时的“我”的记忆拿到今天来叙述难免有别样的情感思想在其中。这样看来,“我”既是当年的那个年少的我,同时又是今天已经成年的我。“我”的身份如同一个可以变焦的照相机,一会儿是我见到、听到的远景,一会儿又是我的最近的思想感情。辛格和鲁迅都采用了这种由多个“我”来叙述故事,从而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创作手段。
在《孔乙己》中,“我”是一个二十多年前的小伙计,孔乙己的故事就是由“我”来讲述,观察,听说(转述),参与来完成的。孔乙己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我”来叙述;外貌、言行“我”来观察;被打折了腿则是“我”听说的;同时,“我”还直接接触孔乙己,比如,孔乙己曾经问过“我”“茴香豆的茴字”怎么写,等等。而在The Washwoman中,“我”同样的所见、所闻、所想、有效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我”见到的“she was a smalwoman,old and wrinkled.…The old woman sat on a kitchen chair trembling and shaking,and warmed her hands against the teapot.…”;也听说她“the woman had a son who was rich.…”;“我”想“she could have begged at the church door or entered a home for the penniless and aged.…It seemed certain that she had collapsed,died.…,”等等。
所有这些叙述中的“我”,为小说提供了十分关键的叙述视角,这表现在“现在”的“我”和“过去”的“我”的时间关系上。作为叙述人现在的“我”回过头来看从前的“我”的经历和“看法”,这时的“看法”已不再是当时的“看法”,而是透过时间的滤色镜,渗透了自我反省与社会批判的自觉意向。显然,这是中外两位大作家不谋而合的艺术设计。
3 叙事结构——双线交替推动情节发展
对照赏析这两篇小说的时候,叙事结构是最令人拍案叫绝的部分。不妨简单回顾一下这两则故事的发展情节,便可一目了然。
先看《孔乙己》。
1)开篇。孔乙己出场了,地点就是咸亨酒店。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外貌“他身材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加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接着便是他滑稽的行为“排”出九文大钱来买酒。
2)插叙。听说孔乙己原来读过书,没有进学,不会营生。只好抄书为生,却又有些小偷小摸的毛病。
3)再度出场。掌柜带头奚落孔乙己又偷了书,引众人哄笑。孔乙己孤独落寞,只好逗小孩子玩。
4)失踪。听说孔乙己又偷了书,吊着打,打折了腿,兴许是死了。
5)最好告别。孔乙己来了,果然打折了腿,买了最后一回酒。
6)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再看The Washwoman。
1)开篇。The washwoman出场了。地点就是“我”家。特点“mother had never been so pleased with any washwoman.”;外貌“she was a small woman,old and wrinkled.”;她的行为“she would then lift the bundle,put it on her narrow shoulders,andcarry it the long way home”
2)插叙。主要叙述两方面情况:“she could have begged at the church door or entered a home for the penniless and aged.”和“the woman had a son who was rich.”不难看出the washwoman本来应该有更好的生活状况。
3)再度出场。来我家取衣服的细致的描写“now nearly eight years old”,“trembling and shaking”等等。
4)失踪。“for us the washwoman’s absence was a catastro-phe.”
5)最后告别。倒叙没有及时送还衣服的原因——病了。
6)But she never came back.
如此对照一番,真是令人感叹!两篇大作都是只选择了一个固定的场景,《孔乙己》是咸亨酒店,而The Washwoman则选择了“我”的家。在如此的小的空间里,人物仅几次出场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可谓匠心独运。尤其称绝的是:两位文学大师都给自己的主人公安排了一个失踪的情节,只不过鲁迅仍然是让叙述者“我”来听喝酒的人说,再在结尾验证道听途说的正确性,而辛格却先写我和母亲的猜想,后让洗衣妇自己来叙述其不幸的遭遇。
两篇小说都采用了双线索的形式:一条线索是真正的主人公,孔乙己和洗衣妇,他们不时的走到前台,用语言,行为展示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故事;另一条则是叙述者“我”,当真正的主人公退在幕后的时候,“我”走到前台讲述所见所闻,抒发所感。两条线索的交替进行,有效的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4 思想文化差异——基督教文化与儒学文化的差异
孔乙己和洗衣妇所处的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决定了他们的遭遇有所不同。犹太文化和古老的东方文化彰显了无限魅力。
孔乙己则生活在清朝末年的江南“鲁镇”。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唯一”说明了孔乙己没有忘掉自己“读书人”的身份,不肯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他自命清高,贫困潦倒,却好吃懒做。孔乙己有他质朴和善良的一面,然而“窃书”等行为又体现了他自身的矛盾和痛苦。通过他可以看出下层知识分子在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畸形人生。同时,孔乙己备受“短衣帮”的凉薄和“穿长衫的”欺辱,是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孔乙己一到店,“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可正是这样的“快活”的笑声渲染了一种势利、冷漠的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以及病态社会中人们赏玩别人苦痛的麻木不仁。所以,当小伙计悬想孔乙己很久没去酒店,大概是死了的时候,掌柜的却始终只念叨孔乙己还欠着他的十九文钱。
鲁迅先生以其高超的艺术创造,把封建社会末期那垂死的病态的精神世界透过孔乙己这个人物展现的淋漓尽致。
洗衣妇生活在一个笃信犹太教的城镇。
“With the help of God you will live to be a hundred and twenty,”said my mother.
“God forbid!What good would such long life be?The work becomes harder and harder…my strength is leaving me…I do not want to be a burden on any one!”the old woman muttered,crossed herself,and raised her eyes toward heaven.
从洗衣妇和母亲的谈话,可以清楚的看到浓郁的犹太教文化。“a hundred and twenty”正式犹太教义——圣经中上帝给人的最长的生命期限,因此,洗衣妇赶紧说:“上帝不许!“她直接坦言了对生活的态度——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所以,她就要自己承担太多的负担,即使已经不堪重负。当然,她的坚忍和诚信也彰显了一个虔诚的犹太教徒的特色。
两篇小说对照阅读,不难发现尽管存在文化差异,但在叙事手法和对主人公的行为描述上却存在着众多相同或相似之处。鲁迅先生的作品毫无异议的体现了地地道道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孔乙己》那醇正厚重的文字无一处不是中国的思想与文化的体现,鲁迅视其为最爱也许就在于此。The Washwoman恰恰就体现了“热情洋溢的叙述艺术,扎根于波兰—犹太文化的传统以及对普遍的人类现状的警醒”——“for his impassioned narrative art which,with roots in a Polish-Jewish cultural tradition,brings universal human conditions to life”,这是诺贝尔评审委员会给I.B.辛格及其作品的评价。至此,突然发现这不也正是鲁迅与辛格,读者与两位大师的思想共鸣么?
摘要:该文通过对照赏析短篇小说The Washwoman和《孔乙己》的相同和相异之处,解读两文的故事梗概、叙事角度、叙事结构,并加以对照以再现其艺术感染力。同时,从时代和社会背景来分析两位主人公的遭遇和命运,挖掘现象背后的思想文化差异,及给读者带来的深刻的思想启迪。
关键词:孔乙己,The Washwoman,对照,赏析
参考文献
[1]Prince G.A Dictionary of Narratology[M].Great Britain:Scholar Press,1988.
[2]Derrida,Jacques.Writing and Difference,trans,by Alan Bass[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8.
[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4]童秉国,选编.鲁迅作品精选[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
[5]孙伏园,许钦文.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
[6]罗纲.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孔乙己续写】推荐阅读:
续写《孔乙己》九年级12-08
孔乙己经典语录06-16
读孔乙己有感07-04
鲁迅《孔乙己》读后感06-11
孔乙己初中课文读书心得07-20
大学生《孔乙己》有感09-11
孔乙己特级教师教学实录10-28
孔乙己学生读后感12-14
孔乙己阅读训练及答案02-14
孔乙己读书心得400字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