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2024-11-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精选12篇)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1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所见》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诗、童、闭、林、黄、立”等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读《识字4

》中的.儿歌。

2、夏天了,知了在干什么?知了又叫什么?(蝉)

3、出示图,认记“蝉”,理解“捕鸣蝉”。

4、揭题,读题。

二、初读古诗。

1、出示情景图,师范读(感知课文)。

2、自由读《所见》,要求读准字音。

3、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4、同桌互读。

5、指名读,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牧、闭、立、捕、蝉”。

2、认读生字(各种形式)。

3、小老师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组长考察大家。

5、说说用什么办法记住的。

四、精读古诗

1、自读古诗,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全班交流。

3、指导朗读。

4、找自己的好朋友读一读。

5、当一当诗人(配乐读)。

五、指导背诵《所见》。

六、指导写字“诗、闭、童、立”。

第二课时

《小池》

课时目标:

1、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池、惜、阴、晴、柔、露”6个字。

2、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通过看图和诵读了解古诗的意思,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背《所见》。

二、出示课题《小池》,读题。

三、自学古诗《小池》。

个体自学

1、学生自主读古诗。

2、自主圈出生字,学一学。

3、自主提出不明白的地方。

小组合作学习

1、小组互相读读这首诗。

2、请读得最棒的小朋友带读有困难的同学。

3、小组负责认记生字。

4、讨论组员中不明白的地方。

全班交流反馈

1、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夸一夸,帮一帮。

(1)各组派代表读古诗,评议。

(2)展示:说说你们组自己学懂了什么?

(3)帮一帮:说出需要帮助的地方。

4)点拨(结合指导朗读)。

四、诵读古诗。

1、朗读比赛。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2

1.分类复习古诗, 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2.灵活积累、运用古诗。充分感受古诗的韵律美、语言美、意境美, 提高朗诵古诗的水平及运用古诗的能力。

3.创作诗歌, 激发对祖国灿烂的古诗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

二、画中藏诗

过渡:古来诗画是一家, 画中藏诗, 诗中显画, 可谓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孩子们, 随着音乐, 让我们静静地走进“好画配好诗”。

(一) 送别诗

1. (播放西湖荷塘美景) 看, 一池的莲叶荷花, 无穷的碧, 别样的红, 组成了一幅一碧万顷, 连接天日的画卷, 多美的意境啊!

2.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指名读。

3.指导诵读。

4.一池的绿叶红花, 让我们读出了别样的风情、别样的滋味。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回忆一下, 我们学过的送别诗还有哪些。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赋得古原草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 托物言志诗

过渡:这些流传千古的送别佳句, 或幽怨, 或豪放, 或深情, 但都表达了浓浓的友情、亲情。古代的诗歌一向追求诗情画意, 只要我们留心品味, 就会发现一幅画便是一首诗。孩子们仔细看, 这幅画中又藏着哪首诗? (出示《石灰吟》课文插图)

1.小声地背一背。

2.从诗中你读懂了什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3. 诗人借一种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我们称其为“托物言志”。类似的诗篇还有吗?

出示:《青松》《墨梅》《马诗》。

4.男女生赛读。

(三) 爱国诗

1. (出示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课文插图) 看到此图, 你想起了哪首诗?

2. 从字里行间你感受到了什么?

3. 像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数不胜数, 他们也写下许多爱国诗篇。你还知道哪些?

出示:《示儿》《过零丁洋》《春望》。

4.学生自由读。

(四) 读书诗

1.陆游不仅是一位爱国诗人, 还是一位优秀的父亲。还记得他教育小儿子读书的诗篇吗? (出示:《冬夜读书示子聿》)

2.关于读书的诗篇, 我们还学过朱熹的《观书有感》。齐读。

三、诗中显画

过渡:我们通过观赏画面, 回忆了描写送别、托物言志、爱国、读书的诗句。如果说诵诗令我们增长知识, 那赏诗就更其乐无穷了。让我们踏着诗句的节奏, 走进第二板块。

1. 出示:《游园不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山行》《暮江吟》《江雪》《梅花》。

2.轻声读诗, 边读边想象画面。

3.请你选择一首,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赏析它。

4.全班交流, 共同分享。

5.一年四季, 季季如画。关于四季的诗句, 你还知道哪些?请把它们写下来。

6.男女生对诗。

四、妙用古诗

过渡:“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如果我们在说话、习作时能恰当运用古诗, 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我们进入妙用古诗环节。

1.出示练习, 小组合作完成。

2.小组汇报。

五、古诗新唱

过渡:古诗不仅可以朗诵, 还可以吟唱。如果将其谱上曲唱出来, 会给我们怎样的美感?让我们侧耳倾听!

1.播放《游子吟》《静夜思》《村居》词曲。

2.全班吟唱。

3.总结:孩子们, 让我们带着这颗诗心, 这份诗情, 这种诗境, 在诗文化的浸润中茁壮成长, 营造出属于自己的碧海蓝天!

六、创作诗歌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3

【关键词】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 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86-02

一、加强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语文三个不同的学段有着不同的阅读要求,在母语教育的起步阶段发挥着奠基作用。下面就低、中、高三个学段阅读教学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析。

1.低年级阶段

本学段阅读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想,为中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初步的基础。该学段,阅读教学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及语感。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材料,经验性的知识,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集中性和稳定性差。因此在低年级的古诗文阅读教学中,侧重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本学段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局限于感性认识上,教师应创设多种直观、感性,、灵活的教学方式,寓教学于各种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活动中,深入浅出地使学生乐于理解探究。例如在教学《咏柳》时,让学生理解“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时,教师出示春风吹拂的杨柳画面,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到是温暖的春风恰似一把神奇的剪刀吹出了嫩嫩的柳叶,这样直观简单地解决了重难点。另外在本学段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兴趣。”古诗文语言精练、押韵、朗朗上口,几十个字就能描绘出奇妙的想象世界,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因此而快速发展。针对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读,并且多读,互相交流,才能激发和丰富学生阅读的兴趣。

2.中年级学段

本学段是小学生阅读能力“发育成长”的关键期。它承担着第一学段向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过渡”任务。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二学段阅读教学在继承的基础上,强调优秀诗文的诵读以及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一学段为第三学段打下扎实的阅读基础并着眼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形成。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体验个中蕴含的感情,初步感受其中生动的形象和優美的语言。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汪伦为什么踏歌送李白?”“汪伦为什么在李白即将要走的时候送他呢?”教师将问题还给学生讨论,经过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总结:他们二人的情意浓厚,是知心朋友,并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重读诗句,学生由此将诗句读得声情并茂,因而获得了独特的情感体验,并真正理解“桃花潭水三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厚谊。

3.高年级学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该学段教学的目标提出:“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的效果。”高年级学段的阅读教学强调在疑难词句处推想,在意境想象中感悟,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丰富学生的阅读感受,并注重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例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诗中表现孟、李二人深情厚意的词句,并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生认为末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最能表现这层意思:李李白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最后只看到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李白不禁泪流满面。教师及时表扬了学生,教师培养学生自己解释诗意,使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古诗的整体意境。

二、激发学生阅读期待

语文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建议要求:“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扩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期待这一概念来源于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尧斯和伊瑟尔创立的接受美学理论。尧斯在《论接受美学》中认为在阅读之前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收主体(读者)基于个人和社会的原因,心理上往往会产生一个既成的结构图式。这种心理图式习称“阅读期待,”也叫“阅读视野。”通俗地说,就是面对文本让学生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当读者遇到作品时,将已有的阅读经验参与到阅读中,使阅读在自身一定的情感状态中进行,即阅读期待。阅读期待主要包括阅读主体的认知结构(即读者阅读之前所具有的生活经验、文化知识、思想水平、审美能力等)和阅读需求(即读者阅读之前时的动机、目标、问题、兴趣等)因素。阅读时,任何读者都有自己的认知图式,阅读目标。这种阅读期待成为阅读的心理动力,支配着阅读活动的全过程。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又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演变过程。阅读期待是开启阅读思维的金钥匙,学生会对阅读对象做出猜测,想象这可是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并使学生阅读兴趣以保持。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起学生阅读欲望。阅读即审美,教师适时适当地煽情,能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激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教学《游子吟》,教师配以多媒体课件,声情并茂地将诗吟诵出来,将母爱的无私用自己的情绪感染给学生。优美的诵读,生动的画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在美好情境中开始了自己的阅读。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教师“读”的功底要扎实,语音要富有感染力,饱含美好的情感,这是带动学生阅读欲望的关键。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增加新鲜感。如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两首送别诗时,可以让学生将两首诗对比,发现诗里都用了“故人”和“尽”两个词,引导学生讨论这两个词,并随机插入杜甫的《饮中八仙歌》、李白的《赠孟浩然》,形成诗中套诗的课堂结构,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情,体会诗中依依惜别的送别之情,随后提出“李白当时是否流泪”的问题,让学生讨论,最后播放音乐《阳关三叠》,让学生在音乐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更深地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教师还要注意及时调整阅读期待视野。

三、结论

语文教育应该既为学生学习古代文学提供范本,又为他们提高语言文字能力树立标的,同时也为他们了解和认识灿烂的中华文化打下烙印。我们应积极挖掘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有意识地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传统文化来教育学生。作为一名热爱传统文化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深感重任在肩。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还要对此课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下转98页)

(上接186页)[1]谢枋得、喻岳衡主编.《千家诗》[M].岳麓书社,2006

[2]白金声著.《我为语文而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5

[3]王云峰,马长燕主编.《语文教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4

人教新课标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组《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词三首》〗

两首古诗在内容上是有联系的,都是写童年生活的。在学习课文时,既可以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学,体会其内容上的相似之处,感悟童年生活因环境而不同,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又可以重点学一首,放手让学生自学其他一首。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所以两种教学设计都是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学《牧童》可以这样安排教学环节: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是唐代人。吕岩考过科举,做过县令。后来唐代暴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时局动荡,吕洞宾就带家人躲入山中修道。最后不知去向,传说他已经得道成了神仙。

相信通过这一段导语,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会被大大的激发起来,他们肯定会迫不及待想知道神仙写的诗会是什么样的,这时候我们要投其所好,赶紧进入第二个环节的教学。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主要通过三次朗读,达到对古诗的初步理解。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牧童》: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诗,正字音。尤其注意“铺、蓑”的读音。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4、指名交流,适时点拨。

通过以上的三读,学生对这首古诗有了自己的理解,但是自己的这种理解到底准不准确,这时候需要教师适时的点拨,很自然的进入第三个环节的学习。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这个环节可以分四步进行:

1、再读古诗,想想每句诗的意思,可以与人合作。

2、汇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四、想象诗境,悟其感情

1、教师有感情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发言,把所想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两首诗都是叙事诗,有的融景于事,情感是淡婉的,不是激昂的,所以在读的时候突出故事的特点,突出事情的趣味。在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古诗正确地背诵下来。

五、总结学法,自读感悟,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我们通过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

境──悟其感情的方法学习了《牧童》。请你用这种方法学习《舟过安仁》。

(下面由学生自学《舟过安仁》。)

六、课外拓展

1、课外读读描写儿童生活的诗,比如:

《所见》、《村晚》、《宿新市徐公店》、《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

《古诗》教案设计 篇5

1.学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体会两首诗表达上的异同,从而领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理解诗意。

教学难点

在品读中,感受两首诗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诗人及诗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现庐山的美丽风光)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渲染意境,激发兴趣

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风景优美。

1.提问:你们去过庐山吗?谁能说说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认识“庐”字)→庐山是个风景秀丽、令人向往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庐山的美景。(播放庐山课件)

2.提问:刚才的画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唐朝诗人李白就曾被这里的瀑布深深的震撼,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二、理解诗题,了解诗人

1.齐读诗题,思考:“望庐山瀑布”是什么意思?

①书空,写“瀑”字,注意不要把最后一点写成捺。

②理解“望”字。

查字典,“望”当什么讲?“望”与“看”的区别是什么?

2.学生互相交流资料,了解李白。

三、试读古诗,初知诗意

1.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那么诗人李白笔下的瀑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自己试着读一读吧!

2.指名试读。(请男生读,女生读,全班齐读)

3.教师声情并茂地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意。

四、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1.在这首诗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诗意联想到画面,自由表达,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

学习要点:

(1)“日照香炉生紫烟”

“日”“香炉”“紫烟”各指什么?“生”是什么意思?日:太阳。香炉:香炉峰。紫烟:紫色的烟云。生:升腾起(变成了)。太阳照射在香炉峰,高高的香炉峰上升腾起紫色的烟云。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看”一词说明作者站在哪儿观察瀑布?因为瀑布高大,遥看才能观其全貌。“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指瀑布远看就像悬挂在山峰间的一条大河流。

(3)“飞流直下三千尺”,“飞”“直”写出了瀑布的什么特点?

水流快、山势陡,真有三千尺吗?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夸张手法)长长的水流,飞快地从山上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银河”“九天”各指什么?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夹杂着许多闪烁的小星星,看起来像一条银色的大河。九天:天的最高处。古人认为天有九重,最高的一重称为九天。诗里形容极高的天空。

“疑”是什么意思?作者疑什么?诗句的意思是什么?疑,怀疑。眼前所见真让人怀疑是天上的.银河流到了人间。由瀑布到银河,这是作者的一种奇特的联想;将瀑布的高大、急的特点展示无遗。

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诗歌,不断丰富脑海中的画面。

3.师生齐诵,再现诗中的壮观景象。

五、再读古诗,领悟诗情

1.展示瀑布的景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

2.体会诗人的情感。

提问:在这样极具震撼力的瀑布前,诗人李白会想些什么呢?他的心情怎样?

3.再读古诗。

瀑布雄奇、壮丽,李白的诗同样气势磅礴,耐人寻味。

请学生带着动作表情读古诗,读出诗人表达的情感。

4.背诵积累古诗。

六、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学生搜集并诵读李白的诗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诗,引入新诗

1.复习背诵《望庐山瀑布》。

2.同样写庐山,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却另有一番意境,让我们跟随着作者去欣赏,去品味这首诗。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都属“唐宋八大家”)。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自由诵读,并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根据课前所查阅的资料理解字词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题,教师巡回指导。

(5)汇报交流,引导有感情地诵读。

第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句意:从正面看成岭,从侧面看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朗读指导: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要读出起伏。

第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看不清。缘:因为。

句意: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3.入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为什么诗人身在此山中反而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2)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情况吗?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4.小结:《题西林壁》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我们和诗人一起站在庐山之巅,看着眼前这变幻莫测的景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学生配乐齐诵)

三、总结全课

1.《望庐山瀑布》和《题西林壁》都是描写庐山的,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探究诗人不同的艺术构思。)

小学教师古诗教案 篇6

二、复习引入

你以前学过什么古诗?给大家背诵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1.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题目大意:江边独自赏花。

2.抓字眼、明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赏景之作。它以刻画细微、色彩浓丽而取胜。

第一句:黄四娘,人名。既亲切,又勾勒出一个古代婷婷少妇形象。蹊:小路。

句意: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连,舍不得离开;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好像和人一样欣赏美景而舍不得离去。

第四句:恰恰,黄莺的叫声。黄莺在自由的鸣叫。

指名说句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对照插图、想意境,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7

(一) 知识与技能:通过回忆、观察与比较, 能够理解并且概括出“同样大小的物体会显现近大远小的现象”这一规律, 也就是透视现象。孩子们能够运用“近大远小、近高远低”规律, 采用多种绘画形式 (如剪贴、粘贴、拼贴、绘制) 来表现物体前后关系的作品。

(二) 过程与方法:用欣赏学生生活中的透视照片导入新课, 激发孩子们的绘画兴趣。让孩子们初步了解“近大远小、近高远低”的透视规律, 也可以通过动画片的欣赏, 让孩子们了解怎么表示透视现象。最好通过各种绘画手段, 来解决本节课的重难点。

(三) 素质发展目标: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生活, 感受生活, 感受绘画快乐。

二、教学重点

能正确理解“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难点:用各种绘画形式表现“近大远小”的现象和透视规律。

教学方法:先让孩子们欣赏生活中关于透视的照片, 然后欣赏动画片,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欲望, 然后小组合作, 通过拼贴作品的动手实践活动, 来拓展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生活照片、影像资料或课件、彩色纸、绘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四、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教师出示能显示透视的生活照片, 提问:孩子们观察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规律?教师引导, 近处的什么大 (高) ?远处的什么小 (矮) ?然后让孩子们总结。 (同样大小的物体, 距离我们近的看起来比较大, 距离我们远的看起来比较小, 距离我们近的物体看起来在距离我们远的物体的前面。这就是一种透视现象, 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和孩子们一起学习的内容———前前后后。)

板书课题———前前后后

2.教师同时出示相应的图片、影像资料等。说说这些景物都有些什么规律?举例说明。

(二) 探索新知

1.让孩子们欣赏动画片《热气球升空》。仔细观察如何表现气球的一前一后的关系, 从而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进一步理解“近大远小”的规律。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以往的绘画中, 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前后关系的?

学生可能回答:把一样物体放在另一样物体的后面, 就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学生也可能回答:物体通过逐渐缩小尺寸也会产生前后的感觉。

2.教师出示有透视现象的学生作品, 让孩子们欣赏, 教师引导, 从而再次拓宽孩子们的创作思路, 激发孩子们的创作情感。

(三) 能力反馈, 动手实践

1.知道了“近大远小”的规律后, 说说你准备如何用它来表现景物的前后关系。

2.学生分组讨论。

3.作业要求:用拼贴的方法表现一幅有前后关系的风景画。步骤要求:先想好内容, 用彩色纸剪好相关景物, 注意景物的前后遮挡关系。也可以让学生讨论后自主命题, 并选择一种作业形式 (绘画, 拼贴, 或两者结合) , 多多鼓励孩子们自己创作。

4.绘画之前可以与学生探讨一下绘画顺序:先画什么比较合理?

(四) 作业点评

引导孩子们作品自评、互评, 从而培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绘画创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总结:生活中的透视现象随处可见, 我们今后一定要留意观察。

(五) 课后拓展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8

关键词:数学;教案设计;意识形态

一、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背景

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有一些区别,数学是偏理性的学习,它不光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发地去思考练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还需要良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气氛,数学教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1)数学教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2)数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所学者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操作中来,因为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衍生性和连贯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以及简单数学符号的把握。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针对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懵懂的和学习的最初环节,本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对未知物质的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其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学习意识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教师只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运算规则同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在讲授乘除法的运算时,教师以全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体,然后可以假设每个学生所获得水果数量,最后让学生去计算全班总共获得的水果数量,这是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数学运算的科学规律,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掌握才是学习乘除法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将教案上的重点内容优先讲解,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自我的理解消化,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对学习注意力集中只会在一节课的前半个小时的规律。这种模式主要兼顾了学习上的关联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的教案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体现。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时,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的学习理论有了解之后去发现的,这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需要介入的又一重点内容。

2.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尽量避免过度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进行到一段时间内自发地去询问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教师在听学生的叙述时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最终在教案中得到体现,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在比较及时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疑问点类型以及提问者的意识做简单的预期准备,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设计上也就会多了一个参考对象,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上的成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并认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因为具体的课堂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这种模式推进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教案推进需要注意的要素

首先,学生在教师讲授某一堂课之前需要自发地去预习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自己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有所准备,那么对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就会有一定的提前掌握,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教师在对一些需要重点预习的知识提前给与提醒或一些必要的帮助。再次,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学生要学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遇到一些不会的或者是有很大疑惑的理论可以提前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积累一些问题。当然教案的设计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些因素,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教案设计策略就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这种模式中两个基本体,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新课程:小学,2008(10).

[2]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04).

[3]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 2014(01).

小班语言:《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9

活动内容:古诗《悯农》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听古诗的兴趣,理解大意;

2、使幼儿了解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活动准备:幼儿教材

准备一些米和面

活动过程:

一、谈话 爱惜粮食

1、提问:小朋友你们每天都吃什么呀?

引导幼儿说出米饭和馒头等;

2、观察与体验,区分米和面

(1)、提问:香喷喷的米饭和馒头是用什么做的?

(2)、粮食是从哪里来的?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3)、教师总结

粮食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每一粒米都应该珍惜,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悯农》

二、教师将书发给幼儿

三、教师有感情的朗读

四、背诵古诗,情景表演

1、请个别幼儿在集体面前背诵;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10

二年级下学期

高台县解放街小学:王萍

《春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

三、出示古诗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四、认识生字

妆 宜 锁 愁 庭 蜻 蜓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②蜻蜓句:暗指头上之香。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搔1、2、3、4、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小组赛读。

《秋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理解诗歌内容,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

2.积累与夜有关的古诗。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秋夕》、读题,练写“夕”字。

2.理解题意。

3.说一说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二、初读感知。

1.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将自学中不懂的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2.学生按要求学习课文。

3.汇报。

(1)指名读文,齐读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3)质疑。

三、品读悟情。

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如:“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1.说一说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2.教师补充介绍相关的资料。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练读,将感受通过朗读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6.配乐朗诵。

7.练习背诵。

四、拓展延伸。

1.读读背背与夜有关的其他古诗。

2.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六、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

2.背诵《秋夕》。

3.找一找描写宫廷生活的古诗读一读。

《春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

三、出示古诗

秦地罗敷女,采桑绿水边。

素手青条上,红妆白日鲜。

蚕饥妾欲去,五马莫留连。

四、认识生字

秦 罗 敷 桑 素 妆 蚕 饥 妾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子夜吴歌:《子夜歌》属乐府的吴声曲辞,又名《子夜四时歌》,分为“春歌”、“夏歌”、“秋歌”、“冬歌”。

②“秦地”句:秦地,指今陕西省关中地区。罗敷女,乐府《陌上桑》有“日出东南隅,归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诗句。

③素:白色。

④“红妆”句:指女子盛妆后非常艳丽。

⑤妾:古代女子自称的谦词。

⑥“五马”句:意思是,贵人莫要在此留连。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夏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

三、出示古诗

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

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

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四、认识生字

镜 菡 萏 施 隘 若 耶 待 越

五、了解词语意思

(1)鏡湖:一名鑑湖,在今浙江紹興縣東南。

(2)回舟不待月:言西施入越王之速,就在回舟之時,月尚未出,就被帶邀而去了。乃誇飾的修辭法。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1老师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小组赛读。

八、小结。

《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

三、出示古诗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四、认识生字

捣 尽 虏 罢

五、了解词语意思

(万户:千家万户,形容数量之多。

捣衣声:捣衣时,砧与杵相撞发出的声音。

玉关情:对玉门关外征战的夫君的思念之情。

胡虏:胡,古时泛指北方的少数民族。虏,对敌人的蔑称。时候,妻子称丈夫为良人。良人即指,远在玉门关外的丈夫。

罢远征:罢,(停,歇。),停止远征。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1老师范读。

2指名读。

3齐读

良人:古 4小组赛读。

八、小结。

《冬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

三、出示古诗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四、认识生字

驿 絮 征 袍 素 针 堪 裁 缝 寄 临 洮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驿使:驿站传送文书及物件的人。

②素手;指妇女洁白的手。把:拿。

③临洮:唐洮州,天宝元年改为临洮郡,治所在今甘肃临潭。此泛指边地。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处处看到这个字,如睹那女子急切、紧张劳作的情景。关于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等等具体过程,诗人有所取舍,只。

《赠孟浩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二、介绍作者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

三、出示古诗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四、认识生字

吾 孟 颜 弃 轩 冕 卧 频 仰 徒 揖

五、了解词语意思

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②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③卧松云:隐居。

④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⑤清芬:指美德。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七、诵读古诗。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2.3.点:

认识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教学难感悟诗境,指导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

的《送别》。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2.3.1.醒。

2.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指名说。齐读。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

3.么啊?

4.2

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 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送友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借助注释,读懂此诗。、抓住主要意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比较法 启发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

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鉴赏诗歌

1、借助注释,读懂此诗。

2、自由朗读此诗,思考:

(1)、首联用什么词语勾勒出怎样的送别环境?

提示:用“青山”、“白水”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出青山的静态,“绕”

描画出白水的动态,描摹出一幅青山秀丽的送别图景。

(2)、中间两联用怎样的艺术手法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尾联两句“挥手”,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此时诗人内心的感觉如何呢?

三、诵读古诗。

1老师范读。

2指名读。

3齐读

4小组赛读。

《天末怀李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重难点:

认识生字字,了解词句意思,了解故事背景,会流利的朗读古诗,会背诵古诗,会多种形式诵读古诗 学具:课件

过程:

一、情境导入

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因赋诗怀念他。

二、介绍作者

三、出示古诗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四、认识生字

鸿 雁 憎 达 魑 魅

五、了解词语意思

冤 魂 投赠 汨

六、自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大意。

你与屈原有共冤共语之处,请别忘了投诗祭奠汨罗江!

七、诵读古诗。

1老师范读。

2指名读。

3齐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篇11

关键词:画面;情感;意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3-253-01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师生同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词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的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于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境界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就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资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由读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过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小学《古诗》教案设计 篇12

一、吟诵诗的语言

陈少松先生说:“吟诵, 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读词和读文的方法。作为一种独特而行之有效的鉴赏古典文学作品的手段, 它不仅为历代的文人学子所普遍采用, 而且也深被今天的文学爱好者所喜爱。吟诵, 无疑是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一份宝贵而仍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由此可见, 古诗文是一种特殊的体裁, 吟诵的效果远远胜过用普通话以现代的方法朗读, 它能使我们充分地感受古典文学作品的情味。

1. 披文入情, 美读成诵

美的语言不一定是诗, 但诗的语言一定是美的。美学家朱光潜说:“把数量不多的好诗文熟读成诵, 反复吟咏, 仔细揣摩, 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意义, 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脉络和声音节奏, 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里, 等到自己动笔时, 于无意中支配自己的思路和气势。”朱老先生这段精辟的描述, 高度概括了学习古诗文的必要途径———吟诵。在学习过程中, 教师把吟诵的权利留给学生, 结合现代的教学设备, 让学生在吟、观、听中品味景的美、境的美、意的美, 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诗,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例如, 在教学诗仙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 我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低吟浅唱, 熟悉诗句, 理解诗意。诗中最后两句是诗人大胆的想象, 集中体现了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我选择了让学生纵情吟诵, 让学生在吟诵中感受诗人笔下祖国河山的壮美, 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这样学生不仅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 而且也会油然而生自豪之情。

2. 情动辞发, 读中品美

刘勰在《文心雕龙》这样写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可见, 古诗文作为一种感情丰富、信息浓缩、美感性强的一种文体, 在吟诵它时就是读美、析美、赏美、品美、创造美。吟诗之始是美读, 读得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韵、有味, 一句话, 尽可能读出美来。古人吟诗喜欢用古筝、古琴等乐器伴奏, 做到琴瑟和谐, 今天的我们, 也可以播放一些古曲渲染气氛。因为, 吟诵本身就是享受古诗词文音乐美的过程, 所以选择与吟诵调十分和谐的伴奏曲, 才能更好地丰富和拓展作品的意境, 从有声语言中获得更多的美的享受。

例如, 我在带领学生吟诵东坡居士的《水调歌头》时, 就选择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在典雅的旋律中, 品味隽永的韵味, 感受“高山之巍巍, 流水之洋洋”, 学生能更好地领略诗人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的豪迈情怀。这种以声传情的吟诵诗文的方式, 动人心弦, 使人难以忘怀。

二、想象画的意境

一首好诗诞生在优美的情境中, 是情与境的水乳交融。“心与其所观境如鱼戏水, 契合无间。”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 都必有一幅画境, 鲜活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1. 创设情境, 引发共鸣

情境是最明亮的诗, 因此, 教师应创设逼真的情境, 利用情境中蕴含的元素, 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诗人的创作欲望, 让学生融入情境, 使他们成为情境的一部分。在情境之中, 学生的思绪是开放的、活跃的、灵动的。他们入情入境, 进入了较高层次的情感体验并通过自己的想象赋予古诗生命力。只有让学生置身其中, 才能动其情, 发其辞, 才能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2. 想象画面, 体会诗情

运用想象, 可以增加诗歌的生动性和图画感。图画本身就具有十分形象而浓郁的美感效果。因此, 在意境的创造中, 放飞想象的翅膀, 会让诗歌变得如图画一般美妙, 更有甚者, 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内心情感。

例如, 我在教学柳宗元的《江雪》这首诗时, 多次引领学生吟诗想象画面, 体会诗情, 感悟诗意。学生在反复吟诵、自由感悟中, 描绘出了凄清寒冷、荡气回肠的《寒江独钓》画卷。在清绝、寒绝、独绝的境界中, 学生情不自禁地欣赏脑海中的画卷, 体会诗人孤傲高洁的品格, 真正明白了什么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情”。

三、体会情的真挚

古人曾说过:“诗之言情, 贵得其真。”任何一首传颂千古的诗, 都是诗人情感的河床上孕育出来的喜怒哀乐的浪花, 是诗人审美理想、情趣的集中体现。白居易曾说:“诗者, 根情, 苗言, 华声, 实义。”由此可见, 诗人都是带着浓郁的情绪来写诗的。因此, 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赤子之心”, 才能体味到从诗中酿出的美酒的滋味。

古语云:“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自写成到流传至今, 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 而且还将一直流芳百世。那么, 这寥寥数语, 文在何处?如何能“行”如此之远呢?在教学《忆江南》时, 我巧设疑团, 带领学生走进词中。词中没有一花一莺, 只有一条滚滚长江, 却让我们透过“红胜火”“绿如蓝”, 看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我还相机渗透写作背景资料, 让学生知道白居易当时身在洛阳, 年迈体弱, 神驰江南。这样就能使学生体会到“六安居士抚今追昔, 无限深情地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 使自己得到了一定的精神满足”。

总之, 通过吟诵, 可以使学生实现与诗文的同振共鸣;通过感悟理解, 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 想象诗景诗境;通过质疑解疑, 可以使学生与诗人面对面的交流。这样就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深入体验与感悟, 从而达到深刻理解, 对诗文有独到的见解与评判。

摘要: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性情起着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是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 只有通过反复吟诵、挖掘诗文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才能领略蕴藏其中的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

参考文献

上一篇:矛盾纠纷排查会议记录下一篇:白开水的意思, 白开水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