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推荐12篇)
一、试卷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试卷是由名师堂提供的2017年全国高考调研仿真试卷
(四),试卷主要考查了高中历史必修
一、必修
二、必修三的主干知识和选修一、三、四。本次考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加大对学生的过程与方法的考核力度。同时,命题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试题体现了“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新思路”的特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概括论证的能力。试题难易适当,没有偏题、怪题。本次考试卷面满分100分,选择题12道,共48分。材料题5道,其中必做题2道,选做题3道,共52分。试题考查的方向侧重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非选择题侧重于学生对材料理解运用能力的考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不多。
二、学生成绩情况分析
本次试卷难度与高考相当,题目比较灵活。全卷分值分布合理,粗略统计一下:必修一约36分,必修二约37分,必修三约12分,选修一15分,选修三15分,选修四15分。全卷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过分关注细节的题目基本没有。全卷很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中的“新材料新情境”这一特点。总体而言,本次测试具有鲜明的甄别与诊断功能,对后期历史复习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可信度与效度都较好。
三、答题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选择题得分在24分左右。错得比较多的题目有:第25题,文言文阅读存在一定障碍;第28题,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分不清楚;第30题,对材料理解不到位;第32题,对苏格拉底的思想理解不够透彻;第35题,对经济政策概念理解不够。其它一些题目相对而言区分度比较明显一些,但要准确快速作答,也并非易事。
(二)非选择题40题第1问,平均7.718分,考查明清时期苏州市镇兴盛的条件,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理解能力有待提高。40题第2问,平均7.13分,考查近代中国苏州城市衰落的原因,存在问题是学生不能完全找出材料所给信息,对材料的概括总结能力较差。41题,平均7分,考查学生对19世纪欧洲在全球处于支配地位的原因的分析,存在问题是学生仅能从欧洲推动社会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而不能从材料中得出的破坏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原因,不能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选作题平均9.5分,选做4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和46题人物评说得分率较高,但选做45题战争与和平的得分就较低,存在问题是学生对战争与和平的背景掌握不够,不能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得出结论,缺乏比较和理解运用能力。
总的说来失分的主要原因主要是:审题出现严重偏差;不能准确划分材料层次和理解材料;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不能准确定位教材;不能区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干扰信息;语言表达不具备历史学科特点,随意性太强。
四、复习备考中要注意的问题:
1.主干。对照《考试说明》,逐一落实相关知识点。重点抓主干知识,不要再过分纠缠一些细枝末节。对教材要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既不能教条,也不能抛弃。要用好教材,重在理解消化与运用。
2.概念。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教师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概念的解释必须准确到位,不留死角。究竟有哪些概念,可以把全国三卷考试范围内模拟试卷中出现的一些概念作为重点来突破。解决一个是一个,困惑少了,学生知道得多了,信心也就增强了,分数自然也就上去了。
3.时空。后期复习中建议教师按照通史体例帮助学生粗线条梳理一下古今中外重大历史事件。着重时间与空间的讲解,如历史阶段划分与主要特征表述,地理特点与空间方位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避免“走错门”,“站错队”,导致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4.技巧。就以这次考试的选择题为例,虽然有些题目比较难,一眼看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学会正确排除,有些答案还是能够很明显地把它猜出来。历史题目的突出特点就是时间性比较强,建议在解题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找时间,抓住关键词,看分值组织答案,题意一定要看清楚等技巧的培养与指导。
5.训练。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再熟悉,如果不会运用都是徒劳。因此复习过程中必要的训练不可少,通过训练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达到熟能生巧,但训练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不加选择地将练习胡乱发给学生,那样不仅没有效果,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与抵触,得不偿失。
6.规范。规范不是教条,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更是清晰思路的展示。一份卷面整洁、清爽的试卷给阅卷老师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得分自然会高。后期训练中一定要训练学生答题规范。规范答题也许不能长知识,但能长分数。
2014 年12 月, 浙江省教育厅发布《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1], 其中指出考生可以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等7 门设有加试题的高考科目中, 选择3 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简称为“7 选3”高考模式。新高考模式下, 信息技术的学科地位和考试形式发生显著变化:学科地位由原来的学考变成现在的高考科目, 由原来的副科变成现在的主课, 学科地位提升至主课范畴。信息技术考试形式由原来的无纸化上机考试变成现在的纸笔考试。学科地位与考试评价方式的变化, 对信息技术现行教学策略提出挑战。
2016 年1 月, 奉化市教师进修学校对我市五所普高高二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期末统测。信息技术统计的满分是35 分。考试的题型是选择题和填空题。考试基本情况如下表1 所示:
表1 数据显示, 五所普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差异显著。通过调查各校授课的信息技术教师, 了解到各校开设信息技术时间不统一, 导致信息技术进度不统一, 考试总体不理想。通过每小题得分率分析 (如表2) , 导致成绩不理想的重要因素是忽视知识整体性, 教学内容碎片化;不重视概念教学, 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够深入;上机操作体验不足, 观察不够仔细, 缺乏技术思想理解;审题不仔细, 书写不规范。
如何在笔试模式下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实现上机操作向笔试思维能力的有效过渡, 提高学生笔试作答能力, 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主导转变的有效性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 要求教师区分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与“发展要求”, 合理控制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难度, 大力促进学生有选择、有个性地发展。学校采取“选课走班制”, 打破原有“行政班”, 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比较原来“行政班”信息技术教学, “选课走班制”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积极性。“7 选3”模式下, 我校信息技术课制定了技术“走班制度”, 分成选考A班类, 学考B班类。分别确定座位表, 任命班长 (负责点名, 上课纪律) 、学习委员 (汇总作业, 传递信息) 、各班小组长 (收发作业) , 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学生学科期末总体评价。
“以学生为本, 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教学场地灵活切换, 以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因此采取上机操作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将计算机教室与普通教室结合进行教学, 即针对具体教学内容, 选择计算机教室还是普通教室, 例如:进制数转化、计算机编码原理、ASCII编码、汉字编码、存储量的计算、颜色的表示方法等偏理论教学内容, 适合采用普通教室。笔者认为, 结合多媒体投影仪, 板书讲授,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掌握, 避免学生注意力转移在计算机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反, 对于涉及软件操作体验与问题解决情境设置, 教学场地选择计算机教室展开, 培养学生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高考模式下, 将过度依赖上机操作的教学方式进行转变, 应重视概念教学, 理解技术背后的技术原理,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往“教师演示, 任务驱动, 学生跟练”的机房教学模式, 运用教学软件“点这里”、“点那里”等口语式操作示范都需要转变。在纸笔模式下, 对知识和原理深度剖析, 多问“为什么”, 比如:为什么图层没有显示出来?为什么控制动画的按钮没有作用?通过分析2015 年10 月的浙江省第一次“7 选3”技术试卷, 试卷的题型与考查内容倾向于这些“为什么”, 更加注重学生对操作性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纸笔形式下, 学生失去软件自动化帮助功能, 不能在答题过程中不断尝试与修正机会, 比如:以往上机考试中, Flash添加动作命令可以运用“脚本助手”, 即使在不是很清楚脚本动作命令语法格式的情况下也能轻松书写正确动作命令;而现在的笔试中, 需要学生完整书写动作命令, 分清动作命令添加对象是“帧”还是“按钮”, 鼠标触发事件是什么。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采取黑板板书, 动作命令语法及书写格式, 要求学生在Flash软件设置题目要求的脚本动作命令时, 关闭“脚本助手”, 采取键盘输入动作命令。通过Flash纠错辅助功能, 让学生慢慢理解动作命令, 培养学生转化“操作技能”为笔试能力。
新高考模式下, 注重学生计算思维培养, 强化思维训练[3]。针对试卷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首先想到的不是计算机应用软件, 而是分析问题, 对问题进行重构和建模, 将“内化”的操作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对计算机及软件的工作原理和特征有更充分的认识, 强调学生思维培养和问题解决能力。笔者采取“学案导学”巩固学生计算思维, 将教学重难点以“任务要求”形式放在学案中, 让学生通过预习并尝试借助软件操作体验来解决学案中的问题;课后采取“一课一练”, 精选历年学考高考题、新题、好题, 让学生将操作知识应用于笔试;采取“专题突破”、“专题复习”, 如:计算机进制数转化专题、计算机计算专题、Excel专题、VB数据类型、循环语句等进行精讲;将概念性的知识点串联起来, 形成“思维导图”。
新高考模式下, 笔者认真解读《浙江省普通高中技术学科指导意见》, 准确理解教学目标, 优化教学设计, 将上机操作与纸笔练习有机结合, 加强“命题”研究, “教考”结合;将网络资源与传统资料的结合, 资源共享, 统一教学进度, 加强校际校内之间交流合作。
三、学生主体提升的有效性
学生化“被动”为“主动”, 根据自身特质、科目高考竞争力、高校专业要求、个人职业规划来选择科目, 学生要尽快适应新高考模式, 适应“走班制”。笔者对技术课堂进行强化管理, 采取多种措施弱化学生机房“开小差”动机, 促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如:机房硬件还原卡, 屏蔽监控技术, 典型学生谈话疏导, 学习任务完成奖励, 学科竞赛促教学等。
学生自学有效性提高。由于教学场地、教学师资、教学课时等条件的限制, 教学计划与进度、课时的冲突, 采取“学案导学”策略。学生通过学案导学, 提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 当天所学知识检测与课后拓展延伸检测。笔者严格控制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 (不超过20 分钟) , 精练任务安排, 不占用其他科目时间。
学生课堂积极参与性提高。教学情境合理创设是提高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基点, 笔者精心设计情境, 激活知识, 注重生活实际引入教学, 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如在信息技术第1 节课, 采取介绍前沿技术、未来技术, 科幻电影片段视频观看的手段, 引入信息技术的概念, 信息技术的双面性, 结合当前的科技发展“ 正”、“反”, 进行信息技术发展、应用与展望知识的讲解, 使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充满兴趣。在Excel复习课中, 笔者采取基于网站的学校汉字使用情况调研报告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对于普高学生, 作文用字量的多少反映了普高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用字教学是否有效。通过学生用字量、用字频度的调查, 可以让教师发现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展开思考) 。表3 所示为数据汇总的结果展示。
学生课堂巩固有效性提高。笔者采取“趣、精、活、思”四个步骤进行, 兴趣是开启课堂教学的起点, 精讲精练是巩固知识的根本。如:Photoshop操作性的PSD文件, 学生操作完成后, 教师可以围绕主题设置“故障”填空题, 让学生在Photoshop操作体验中发现“故障” (错误) , 解决问题, 如某图层不能进行操作, 原因是什么?文字图层能否设置滤镜操作?让学生活学活用, 借助软件去制作精美的作品, 如运用Excel统计月考成绩, 运用Photoshop设计精美的广告创意作品等。反思总结是巩固知识的终点, 也是新知识的起点, 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捷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也是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让学生在“犯错与改错”的思辩中成长, 巩固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四、双向互动, 有效沟通
新高考模式下, 信息技术师生互动形式多样化, 师生有效沟通, 增进感情, 利于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互动。从教学情境中互动, 正面引领, 营造活跃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机房教学, 更多的倾向于“为什么”。教师通过“设疑”, 学生“设问”等方式, 深入挖掘技术原理, 比如:“错误百出”的Flash作品, 让学生观察, 操作体验, 分析原因, 解决问题;再比如, 讲解数据压缩的概念时, 演示包子与气球的压缩的动画, 形象讲解有损压缩与无损压缩。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形成“分析问题, 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用计算机处理”的思路。在课堂讲授中, 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比如:Excel中数据显示:“##”、“#DIV/0!”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请学生帮忙解决, 解决以后, 给予学生表扬与肯定, 让学生获得成功喜悦。
在作业评价中体现师生互动。选取“典型作品”进行师生互评, 包括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 对共性问题进行评价, 并分析出错的原因, 借助网络学习支持系统, 支持作品在线上传与互评。充分肯定学生完成的作品, 指出有待完善的地方, 调动学生积极性;此外, 课后师生互动可以借助班级虚拟学习社区、微信、QQ群等交流工具进行交流, 形成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五、结束语
信息技术上机操作的学生成果体验要转变为师生互动体验, 在提高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概念知识的“内化”, 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这给新高考模式下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许多挑战。因此要求信息技术教师结合笔试题型与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重整教学内容, 不能仅仅局限在学生完成操作性任务与作品, 更需要深挖作品完成中出现的“问题与错误”, 注重学生思维培养与实践技能的锻炼, 在“7 选3”模式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EB/OL].http://www.zjedu.gov.cn/news_zt/142002594919058137.html.
[2]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4:1.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1) 著名作家博尔赫斯长期在图书馆任职。他说:“那时我已经是一个有名的作家,只是图书馆的人还不知道。一次,一位同事在一本百科全书上看到了‘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这个名字,发现跟我的完全相同,他感到很惊讶。”
(2) 陈丹青在一次演讲中说:“国外很牛的人站在你面前,害羞得要命。明明弄了四五十年这个专业,他拼命躲,不讲,我才知道:原来教养是这个样子。但我们这边不是。我发现真有人会说:我是做学问的,我是读书人,我是艺术家,我是雕刻家,我是诗人,我是作曲家……我听了,好害臊。”
(3) 俄国作家赫尔岑说:“宽广的河流平静,有教养的人谦逊。”
综合上述材料,结合你的所思所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 (1)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2) 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
(3) 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4) 不得抄袭、套作。
【命题意图】
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的知识水平越来越高,教养却呈下降之势。人们高调地“露”“炫”“秀”,却很少有人发现谦逊、低调是教养的重要内涵。题目紧扣作文的育人导向,引导同学们思考、阐述教养的内涵。
【写作立意】
第一则材料表现了博尔赫斯的低调、谦逊;第二则材料以国内外的人作对比,说明有教养的人低调、谦逊,无教养的人高调、自大;第三则材料以河流为喻,指明“有教养的人谦逊”。
所以,文章的最佳立意应包含“谦逊(低调)”“教养”两个关键词,并能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如“甘于谦逊,力求品格善美,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低调是一种教养”。
【评分标准】
兼顾“教养”与“谦逊(低调)”,能阐明二者关系,材料新,论证有深度,语言简明且有文采,可得49分以上。
重点谈“教养”,提及“谦逊(低调)”,但着墨不够,文章有一定深度,得42—49分。
单方面谈“教养”,或是单方面谈“谦逊(低调)”“高调”,如果文章有一定说服力,语言尚可,得36—41分,否则得36分以下。
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是维新中学与东关中学二校统一考试,从试卷成绩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为了以后更好的搞好教育教学,在实践中吸取教训,不断总结经验,现对本次七年级历史期末联考进行质量分析,具体如下:
一、成绩统计
本次期末考试,两校共计有试卷703份,作具体质量分析如下: 最高分:82分
最低分:10分
二、逐题分析:
1、本次试卷共分五个大题,分别是:
一、单项选择题(50分);
二、填空题(10分);
三、材料分析题(16分)。
四、简答题(16分)
五、思维拓展题(8分)。这些题目多为学生常训练过的常规题型,覆盖面较广,涉及内容较全面。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 1
力求联系现实生活,做到学以致用。由于多种原因,学生考试成绩较低,不太理想。
2、第一题选择题,共25题单项选择,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从学生考试成绩来看,得分率不高。有的学生只得几分,这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不到位。
第二题是填空题,由于这种题要求比较高,书写不规范容易被扣分,写错字不得分,所以这样的题丢分现象较严重。
第三题是材料分析题。36题主要由两个材料组成,下设三个问题,37题只有一则材料,下设两个问题,旨在考察学生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本题得分很少,说明学生学习比较教条,知识运用不灵活,进而这说明学生的历史综合能力还较差。不能够活学活用,机械地学,机械地背,没有完全具备“历史的头脑”。
第四题是简答题,分三个小题,都是一些识记型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但从考下来的情况看,学生掌握的历史知识不够,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还出现知道答案写不出来的情况。
第五题是思维拓展题,“如何评价武则天”,本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这样的题就比较开放,学生在答题时只会往一个方向考虑,答得不全面,有的就只是一句话,甚至有的还留了空白。
三、综合分析:
(一)取得成绩: 从学生考试成绩看,基础知识得分率稍高。学生能够在日常学习中,认真学习历史最基本的内容,了解历史的基本知识。能够发挥“死记硬背”的优势,有效地记忆地理基础知识,从而获得较高的相关历史得分。
(二)存在问题:
1、综合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答题出现不能一一对应。
2、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能力较差,特别是资料分析的能力很欠缺,直接影响到相关这部分试题得分。
3、部分学生不会审题、甚至不审题,历史概念掌握不牢。
4、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课本本身内容关注不够,试卷中出现的课本原题也不能很好解答,直接影响试卷成绩的提高。
三、改进措施:
1、提升历史学科重要性的认识。
当前历史教学的转轨使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要求历史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的提高。但由于认识的误区导致师生行为的不到位,使学科教学成绩多年来一直偏低。从学生角度而言,更多的学生早已把历史学科当作“小科”、“副科”,学习积极性不高,被动学习或者干脆不学,直接导致成绩低下。历史学科的设置,充分说明它存在的重要性,师生都要进一步提升认识,要清楚历史学科在素质教育乃至现实生活、学生终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摆正位置,密切历史学科同其它学科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不断教育学生重视历史学科的学习,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成绩提高的主体。
2、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必须承认,目前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不强,平时很少主动学习,除了教师指定了此外,不想再看书。学生会在基础学科下功夫,而对历史学科放任自流„„除了要逐步引导学生转变其观念、行为外,教师一定要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有效性,把每一节课都当作提升历史学科成绩的重要机会、重要时间,努力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学到、学会更多的知识,提高综合历史能力。
3、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学生“会学”。
(1)、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能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会学”新知识。
(2)、强调材料分析题的重要性,使学生不断提高。
材料分析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材料的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材料分析上,是学不好历史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材料的能力。提高分析材料的能力。
(3)、强化学生预习、听课、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历史成绩不断提高。
4、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知识面。
积极开辟历史课第二课堂活动,是深入开展教学改革、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历史活动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化知识,增长见识。
5、加强课后辅导,实行分类推进。
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基础,课后及时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尤其对提高学习困难学生成绩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辅导中对
学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解答,鼓励学生思考、提问。每次考试之后,教师要认真对待学生试卷,分析错误所在,教给改正方法,分类推进,共同提高。
四、试卷评价:
刘义富
今年八年级历史期中测试试卷稳中求变,变中求新,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一、试卷评价
试题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能力考查要求。
从试卷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卷两种题型,即选择、材料分析题。全面考查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全卷主客观试题分配恰到好处,其中选择题占了40%,便于检测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而其他题占60%,则侧重考查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试题全面覆盖八年级历史下册上半部分教材,涉及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
(3)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今年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二、答卷评述
总得分较高,综合指数为0.805,及格率0.966,优秀率0.632,高分率0.77.,低分率0.011,总体成绩较好,但不排除有少数学生作弊取得好成绩。
三、关于教研教改的理性思考
借助这次水平测试,我作出了如下理性的思考:
1、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新的课改指导下的历史教师,应全面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指导学生全面地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学生应全面转变学习方式,倡导积极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勇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从而把新的课程改革推向高潮。
2、熟练把握课标和考标,高度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面对教考改革的新形势,我们应以“两标”为基础,组织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注重中外历史知识的有机渗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应反复运用归纳法、演绎法、联想法、比较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罚,让学生的思维在“发散--集中--发散”的多次循环往复中产和丰富的“历史智慧”,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和基本的历史素质。
3、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今后的历史考试能力要求越高,学习难度越大。因此,培养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我们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才能让我校的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期末考不强调综合
历史学科这次高三期末考是南京市第二次考五本书的内容。第一次是在本学期开学初,而即将进行的考试各校的教学进度基本完成。所有知识梳理了一遍,基本知识有了良好的基础,但还没进入第二轮复习。特别提醒考生注意,因为考试说明跟教材的体例顺序不一样,考试说明以时间为线索,鉴于这一情况,且学校普遍没进入第二轮复习,预计此次测试以考基础为主。主要根据五本书的专题内容,以专题复习知识为主。综合性题目可能会比较少,不强调综合性复习。
此次测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基本知识掌握情况,对教材的基本思路掌握情况,命题从内容来说会严格按考试说明范围。考生要以考试说明为学习的基本依据,以其要求指导复习。基础知识复习不要超出考试说明。
高三生物备课组
一、得失
1、能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期末复习。
2、精心准备冲刺练习,尤其是判断改错题和选择题,因其覆盖的知识点多。而实验、三厂考前做的简答题较多。
3、有效利用每一节。根据学生练习的答错率进行归类讲评。
二、下阶段措施
1、充分研究前几年的高考试卷,对必考、常考考点进行重点复习。
2、继续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前后有联系的知识加强联系,形成网络。
3、指导学生掌握选择题、简答题的解题技巧。
4、抓好边缘生,尤其是语数外上线生,做到常面批、谈心、个别辅导等,力争更多的人达B。
5、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考试技术、方法和考试技巧的指导。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规范做题,力争在卷面上少失分或不丢分。
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魏晋名士”是一个“尚通脱”的惊世骇俗群体,他们独立特行而随情任性、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恣肆癫狂而独得其乐。下列哪句话会得到他们的推崇?()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 C.“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D.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解析】“魏晋名士”„„无拘无束而逍遥自在”符合道家崇尚自然思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属于儒家荀子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为天子是尚贤的墨家思想,故B项错误;“道私者乱,道法者治”属于法家思想,故C项错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属于道家思想,故D项正确。2.“一朝天子一朝臣”,“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十年可穷,十年可富;富不必喜,穷不必怖”,“千年的大道流成河,多年的媳妇熬婆婆”。中国古代农民的这些循环思想,植根于()A.农耕生活 B.传统观念 C.儒家思想 D.自然现象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耕经济。
【解析】农民的循环思想,植根于春播秋收,年复一年,单调重复,进化迟缓而又稳定的农耕生活节奏,材料中信息印证着政事和人事的循环,故A项正确;传统观念也是源于农耕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中讲究的循环思想,不符合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中属于思想观念,不是自然现象的反映,故D项错误。3.“魏末北齐的孝廉秀才,则已是寒门出身的通路。至于北周根本选无清浊(门第高低)”这说明南北朝时期()
A.察举制仍是选官的主要形式 B.世家大族已经失去选官的垄断权 C.九品中正制维护世家大族的利益 D.选官变化顺应世家大族衰落趋势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
【解析】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世家大族控制选官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要论及是寒门选官,“北周根本选无清浊”的信息说明世家大族的利益没有维护,故C项错误;材料中“ 寒门出身的通路”“选无清浊”说明世家大族已经逐渐衰弱,选官叶适应了这一趋势,故D项正确。
4.社会流动主要指社会成员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下列现象不利于社会流动的是()
A.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 B.从市舶制度到实行海禁 C.从察举制到科举制 D.从重农抑商到工商皆本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军功授爵制、察举制、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解析】从世卿世禄到军功受爵体现职业由世袭到奖励授官,有利于社会流动,故A项错误;
西方思想中国化的产物是材料中提及“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故D项错误。
【易错分析】本题易错选项为D,误把太平军的基督教与汉化了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归为同类。9.“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工具方面的西方化必然导致思想和制度上的西方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工具方面的西方化”主要是指()
A.出版《海国图志》 B.设立总理衙门 C.开展洋务运动 D.实施戊戌变法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从题干材料“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可知是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出版《海国图志》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反思,故A项错误;设立总理衙门属于外交方面近代化,故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工具方面的西方化”是指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故C项正确;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的近代化,故D项错误。10.19世纪60年代,democracy传人中国,时人便译为“民主”。后来有人觉得不妥,便译作 “民政”(注:“民政”在古代中国是“为民之政”之意,有司空、司徒这样具体、琐碎的八个部门构成)。1903年,梁启超又改译作“民主”。中国人对democracy概念理解的演变说明了()
A.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 B.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 C.中国古代已有民主共和观念 D.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阶段性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思潮。
【解析】从“时人便译为“民主”到“民政”再到”民主“,说明国人对西方认识有一个深化过程,故A项正确;外语翻译水平大幅度提高明显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及是民主,不是民主共和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不是阶段性,故D项错误。
11.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解析】材料中“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是戊戌变法,故A项错误; 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故B项错误;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故C项错误;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正确。
【举一反三】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节选》中写道:“(20世纪初)尽管中国告别了过时的政治体制,往昔的阴影却继续沉重地支配着社会习俗和思想生活。……民国的创立并未带来人们期望的和平与秩序,于是中国的知识分子逐渐相信,如果不进行一场彻底的思想变革,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政府和进步的社会。”材料试图说明 A.辛亥革命没有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B.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影响巨大
C.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全面批判 D.新文化运动是对辛亥革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A项不符合史实,C项说法正好和史实相反(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领域里的
地位看,它是至尊无上;就权限看,它是无所不包。”该机关是指()A.国王 B.议会 C.内阁 D.最高法院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解析】英国国王是国家权力的象征,“统而不治”,没有实权,故A项错误;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就权限看,它是无所不包”,故B项正确;内阁属于行政部门,首相组织,议会产生,故C项错误;最高法院负责司法,不是最高权力机关,故D项错误。17.卢梭在《爱弥儿》里写道:“你想依赖现时的社会秩序,而不知道这个秩序是不可避免地要遭到革命的。大人物要变成小人物,富人要变成穷人,贵族要变成平民,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到。”这表明卢梭()A.要求重订社会契约 B.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 C.宣扬人民革命的理论 D.要求实行均贫富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启蒙运动:卢梭的思想主张。
【解析】材料中主要论及是革命理论,不是社会契约理论,故A项错误;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不是材料反映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你以为你能避免命运的打击吗?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到”信息显然强调的是人民革命理论,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均贫富思想,故D项错误。18.“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段文字应出自()A.《国富论》 B.《共产党宣言》 C.《四月提纲》 D.《资本论》 【答案】B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共产党宣言》。【解析】《国富论》是亚当斯密作品,主要介绍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不符合题干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信息说明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属于《《共产党宣言》中暴力推翻资产阶级革命主张,故B项正确;《四月提纲》是列宁发表提出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项社会主义革命过度的宣言,不符合题干信息,故C项错误;《资本论》主要论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运行规律,与材料中“革命”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
19.对下列图片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这些经济现象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B.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阶段特征 C.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 D.生产的工业化和社会化成为必然趋势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
【解析】四幅图片中只有19世纪中叶英国纺织工厂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四幅图代表前资本主义时期、工业革命时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以及第三次工业规模
主旨,故D项正确。23.印度诗人泰戈尔说:“我还是觉得,他们不能正确地划清个人和社会的界限。他们忘记了,削弱个人,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束缚个人,那么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其言论是针对()
A.罗斯福新政 B.凯恩斯主义 C.斯大林体制 D.欧洲联盟 【答案】C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斯大林模式”。
【解析】从题干材料“他们忘记了,削弱个人,不可能加强集体,如果束缚个人,那么集体也不可能获得自由。”可知泰戈尔主张发展个人自由。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经济模式,主张发展个人自由思想,故A项错误;凯恩斯主义奉行国家干预经济,主张刺激社会经济发展,故B项错误;斯大林体制是一种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压制了个人思想自由,故C项正确;欧洲联盟主张集体联系同时主张各国自由发展,故D项错误。24.“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这种享乐消费观()
A.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 B.有利于扩大需求,摆脱经济危机 C.是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实际应用
D.是解决当前欧债危机的主要途径 【答案】A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解析】“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导致过度消费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原因之一,故A项正确;材料中论述是经济危机原因,不是摆脱方式,故B项错误;凯恩斯主义理论主张有计划消费,不是盲目消费,故C项错误;享乐消费观只能导致危机加剧,不可能解决当前欧债危机,故D项错误。25.“在20世纪中期那段岁月,我们发现世界正处于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与世界自从15和16世纪中古世界崩溃衰亡而近代世界奠定基础以来所经历的任何变化相比,也许都更加深刻,更加广泛。”下列不符合“更加深刻、更加广泛”表现的是()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C.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 D.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 【答案】D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解析】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是二战以后形成代替传统欧洲为中心新的世界格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二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生产模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944年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及1947年签署关贸总协定的建立标志着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故 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世界经济全球化畅通无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形成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50分)【必做部分】 26.(13分)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1582来华,此后三十年一直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晚年曾将其在中国的传教经历撰写下来。以下材料均摘自《利玛窦中国札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哲学家之中最有名的叫做孔子„„我们就不得不承认他可以与异教哲学家相媲美,而且还超过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中国有学问的人非常尊敬他,以致不敢对他说的任何一句话稍有异议,而且还以他的名义起誓,随时准备全部实行,正如对待一个共同的主宰那样。
8主义热情角度回答,后者从国家政策、思想解放等角度思考。
第(2)问第一小问数据从材料二图片中“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可以判断不可信,理由结合图片中“1958年”从大跃进时期浮夸风盛行角度思考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三数轴中“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并结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以及农业科技的进步“等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第一小问属于判断史料类别,一般当时留下报纸属于第一手史料,材料二是报纸的新闻报道,属第一手资料;第二小问史料的优点结合所学从史料的原始、详尽性来回答;第三小问从“报道的客观性、受到时代政策以及主观”等影响来说明局限性。28.(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6年4月6日哈里·杜鲁门在芝加哥发表演讲:“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他更强大了„„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战后世界历史长编》(1947年)材料二 1958年当选法国总统的戴高乐毅然抛弃法德宿怨,l963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1964年1月,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3月,戴高乐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0月北约理事会被赶出法国。翌年3月,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摘编自《世界当代史》等 材料三 周恩来总理:„„这几年,戴高乐将军当政,做了一些工作,特别是在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方面采取了勇敢的步骤。有些大国可能不高兴。我们觉得,一个国家应该如此,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因为一个国家的事务只能由这个国家自己解决。
——《关于中法建交问题(一九六三年十月二十三日》(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初期美国领导世界的基础,(2分)并归纳美国领导世界的表现。(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法国挑战美国霸权的措施,(3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影响。(2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戴高乐总统的措施与中国的外交思想有哪些相同之处?(2分)【答案】(1)基础: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实力。表现:通过实施马歇尔计划控制了西欧市场;北约的成立是美国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国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操纵了联合国。(4分,答出四点即可)
(2)措施:促成法德和解;冲破美国构建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退出北约,逐出外国军队。(3分)影响:对于维护法国的主权和独立,提高法国国际地位,推动欧洲联合和世界多极化发展有积极作用。(2分)
(3)相同: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反对大国霸权主义。(2分,答出两点即可)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法国挑战美国霸权;20世纪60年代外交关系:中法建交。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从二战后美国经济以及军事实力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1946年4月6日哈里·杜鲁门在芝加哥发表演讲”可知是杜鲁门主义出台,并结合二战后初期美国冷战政策从“马歇尔计划”“北大西洋公约”“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操纵联合国”等角度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二中“抛弃法德宿怨,1963年1月22日,双方签订了《法德合作条约》”可以概括出“促成法德和解”,从“又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中概括与中国关系;从“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一切外国驻法部队均被赶出法国”可以归结出“退出北约,逐出外国军队。” 答案。
第(3)问依据材料三中“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不受任何外来的干涉,因为一个国家的事
0到侵害。
(2)有效:波茨坦协议更为有效。原因:因为凡尔赛和约令德国人感到受辱,为希特勒上台铺设了道路,从而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波茨坦协议根治了法西斯主义基础,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并进行严密监督。(6分)
【命题立意】本题意在考查凡尔赛体系的构建:《凡尔赛和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波茨坦协议。
【解析】第(1)问选择一种情况说明即可,选择凡尔赛和约的可以从条约“德国是要承担战争罪责,赔偿巨款”的角度说明;选择波茨坦协议可以从“德国被分区占领,主权受到侵害”的角度说明。
一、选择题分析:
1、命题意图:
选择题考查知识点的覆盖面比较广,很大程度上依托了历史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的具体知识点和具体表述,注意移情设景,整合课程资源。题目设计以材料型为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以理解运用方式考查课本内容,侧重考查历史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答题情况:
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主要是2、4、6、7、14、19、20、21、29错率较高。
3、原因分析:
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如第2题考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一综合灵活运用就分辨不清了。
(2)历史时代特征把握不准确,如第4题,宋代特点把握不到位。
(3)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能力欠缺,如6、7、14、21对材料和选项就理解分析不到位。
(4)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弱,如19、20题,同时体现出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不透彻。
(5)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尤其是结合必修一二的知识点就蒙了,体现在29题上。
4、应对措施:
(1)落实基础知识,尤其是对基础知识的的理解与运用,学生死记硬背,背过了却不知用来解决什么题目又有何用呢,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问题推动教学,既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加强材料训练题强度,提升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平时多研究材料的新运用,以变式训练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锻炼学生提高从多个角度看历史史料的能力。
(3)对历史时代特征、历史发展线索、历史概念加强讲解,注重学生的落实。
二、非选择题的分析:
第31题分析:
命题意图:
考察儒家文化与欧洲启蒙思想;能力点:考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处理不同文化之间关系。
答题情况:
得分平均12分左右,问题主要在于第一问中“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没有从中西方国情及材料入手,而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入手。
今后措施:
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如何准确从材料中获取解读有效信息。
第32题分析:
1、命题意图:
本题意在考查对主干知识点“新文化运动内容”的迁移运用,引导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重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和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归纳的能力。
2、学生答卷情况:
学生得分较低,平均分5分左右。但差距也很大,有得10、11分的,也有2、3分的。
3、出现的问题:
(1)第一问要求学生据材料概括,但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能力差,概括知识点不到位;有的学生纯粹看表面意思,根本没理解考查知识点,竟然把背景理解到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没有迁移到新文化运动上,所以背景基本上答得不到位,好一点的学生也是把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全盘输入。
(2)第二问中变化没有根据材料进行概括归纳,信息的理解分析不透彻,如看到“股票”想不到市场经济体制,看到“QS”想不到人们的生活等等。
(3)第三问谈看法很多学生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结合起来,只从一个方面展开论述。
(4)答题形式不规范,没有格式。历史材料题的回答要求是段落化、序列化、规范化。在每一问题回答时最好要有提示语。可是不少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没有要点,不分段落。把文字堆积在一起,说了一些我关紧要的话,使阅卷的老师无法把握要点。再就是答题态度不认真,缺乏规范。有些学生字迹潦草,根本无法看清答案内容。
4、应对措施:
(1)努力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可通过典型例题讲解,加强解题训练逐步提高。
(2)加强学生解题答题规范性培养,重在平时答题习惯的养成和训练,纠正学生的答题态度,注重学生书写规范性的训练。
第33试题分析:
第(1)题,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阅读和分析能力及审题能力;考察的知识为近代科技革命诞生的情况,该题平均分大概约为4分左右,很多同学得了满分,但也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看到“16世纪欧洲社会各方面的变化”这一题目要求,且把设问粗心看成了是布鲁诺感到害怕。因此回答时这部分学生用自然科学的观点“宇宙是无限的观点”论证哥白尼的日心说是错误。
第(2)题,该题主要考察学生分析能力,考察的知识主要是中国古代科技在明清时期落后和滞后的原因,绝大部分学生该题都得了满分,该题得分大概在7分左右。部分出错的学生是因为缺乏对问题转化的能力,没有将该问题转化为常见的问题。部分学生是没有弄清该问题设问的时间,结果答了很多建国后的内容。
教学措施:
(1)平时应加强对学生阅读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2)应加强对审题和问题转化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的有效掌握和运用:
在后面即将要开始的复习中对通史知识应全面掌握,做到“点透、线通、面全”:对每个知识点都要作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对历史发展线索要全面准确的把握,古今中外纵横联系;对某一历史阶段社会各方面的特征要有客观的把握;对重要历史概念要引导学生理解掌握,弄清其内涵和外延。
2、关注高考,尽可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文科学生应加强材料阅读分析方面的训练,特别是长度和难度大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提取解析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3、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精选典型题目进行定时定量的训练。重视审题能力的训练,重在讲评,加强应试技巧和解题方法的指导,总结规律性,讲究实用性。
4、强调答题规范性。
学历史期末考试已经结束了,为了在以后的教学和考试中取的进步特对 本次考试做如下分析:
一、总体评价
1.试题不仅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历史基本线索和脉络,还要考查与学生相关的社会生活实践以及自身的情感体验,以有利于学生价值观转变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体现历史课程独特的情感教育功能。
2.历史试卷题目呈现方式生动活泼,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内容、版式对学生充满吸引力,新颖别致,一返过去题目枯燥、单
一、死板的特点。学生看到题目后好奇、亲切、自然,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试题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历史教学大纲》、《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广而浅的历史知识。
二、试卷分析概况
(一)选择题题型特点
1、覆盖面广:30道选择题涉及教材基本知识。内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民族关系等各个领域。
2、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每道选择题都是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要求掌握的历史知识。
3、注重知识的迁移,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将同类历史知识或前后相关的历史知识罗列在一起,训练学生的联系、比较和分析能力。如第2、3、6、20、21、25、26题。
(二)得分情况分析
本题得分率较高,说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较好。失分最高的是第6题,造成该题失误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题干不理解,不明白提示的意义,题干所提示的内容学生了解不太清楚。其次是第7题、第11题、第13题,失误原因:一是在学习新课时不求甚解,对有些历史事实似是而非,;二是对一些抽象的概念性较强的历史知识不太理解。三是不注重有效信息的分析,缺乏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如第6题。材料分析题,做的不是很好,学生有一种陌生的感觉,根本不知道这些材料和谁有关系,所以做的时候就无从下手。追其原因是平时“读书”的习惯还未养成,积累的兴趣还不高。从这一题可以看出,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的能力不怎么样。
问答题得分情况也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不会归纳总结,例如问毛泽东为什么到农村建立根据地回答的不是很全面。甚至有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着手。暴露出来的问题是理解仅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上,由浅入深的探究式的学习能力是有缺陷的。还暴露出一个问题,就是写错别字,“卡尔·本茨”的“茨”好多学生写错,部分学生的卷面不整洁
三、改进目标及构思:
1.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重视学习,深入研究探究教学。
2.在学习中鼓励他们多问、多探讨,强化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爱学、乐学,力求全面培养学生。
一、选择题部分(每题2分共40分)1.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设计灵感来自中国传统的纸卷轴。纸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你知道下列哪位人物改进了造纸术
A.蔡伦 B.扁鹊 C.炎帝 D.祖冲之
2.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曾在岷江修筑过类似的水利工程,至今还发挥着防洪灌溉的巨大功能。这项工程是()A、郑国渠 B、都江堰 C、灵渠 D、黄河
3.2005年5月20-22日,全国第14届诸葛亮学术研讨会在沂南县召开。诸葛亮是下列哪一时期的著名政治家? A、西汉 B、东汉 C、三国 D、南北朝 4.被后人称为“书圣”的书法家是
A、顾恺之 B、郦道元 C、王羲之 D、贾思勰 5.学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后,有几位同学对这一时期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概括,你认为其中最为准确的是 A群雄并起与国家分裂 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C民族交往与民族融合 D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 6.某电视剧摄制组根据剧情布置了一个曹操的书房情景,其道具有四样,根据史实判断其中搞错的是
①书桌上有一卷竹简 ②墙上挂有《魏国疆域图》③桌上有《孙子兵法》一书 ④书柜中摆放着印制的书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当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恺撒身穿丝绸长袍出现在罗马大剧院的时候,全场为之欢呼,丝绸服饰一时成为欧洲上屋社会的时尚。欧洲人能穿上中国丝绸制成的衣服最早应在()A、秦朝B、汉朝C、唐朝D、明朝
8、中华民族被称为炎黄子孙的主要原因是()A、因为炎帝和黄帝是传说中的英雄
B、因为炎、黄两个部落走向了联合,形成后来华夏族的主体
C、因为炎帝和黄帝通过禅让制和平推选部落联盟首领 D、因为炎黄二帝带领人民治理了水患,发展了农业生产
9、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的时间大约是:
A、公元前2070年 B、公元2070年 C、公元前1600年 D、公元1600年
10、李白称赞他说:“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李白称赞他的功绩是()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完成统一 B、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C、推行郡县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D、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11、现代史学家翦伯赞的诗句“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称赞的历史人物是()A、霍去病 B、张骞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12、你如果是汉武帝统治时期的一位丞相,可能会遇到下列哪些事件的发生? ①焚书坑儒②书同文,车同轨③颁布“推恩令”④张骞出使西域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 B、①②③ C、③④⑤ D、①②③④
13、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B、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C、汉武帝时,“和亲”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14、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新疆
15、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
B.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C.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
D.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
16、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要求采用汉姓,学说汉话的少数民族是()A.匈奴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女真族
17、下列人物与作品搭配错误的一组是()A、祖冲之-《神灭论》 B、贾思勰-《齐民要术》 C、郦道元-《水经注》 D、陶渊明-《归园田居》
18、“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要反映了()A、南朝统治者大力抑制佛教 B、南朝统治者极力宣扬佛教
C、南方气候润湿,雨水较多 D、南朝统治者剥削人民群众
19、下列几位历史人物,对人类文化传播贡献最大的是()A.张衡 B.张骞 C.蔡伦 D.祖冲之
20、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在何处()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二、非选择题部分(共60分)21.列举题(10分)(1).列举古代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名称(三例)(6分)(2).列举三国和西晋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的名称(四例即可)(4分)22.下列观点,根据所学历史知识,正确的请在括号内画上“radic;”否则画上“×”(共10分)(1)商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最早国家的产生。()(2)春秋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了。()(3)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被称作东西二城,长安城里还有较为完备的下水道。()(4)佛教史载东汉末年传入我国的,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又深远的影响()(5)三国时,吴国的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23.阅读下列材料:(第1题12分,第2题19分共31分)
1、材料一: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家直接派官吏治理。
材料二: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1)根据材料
一、材料二所提供的信息,你能判断出它们是哪次改革的措施吗?(4分)2)材料一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3)这两次改革的主持人是谁?在改革过程中,从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什么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4分)
2、材料一: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材料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宋bull;苏轼《念奴娇bull;赤壁怀古》
请回答:(1)三国是哪3个国家?并分别写出建立者和时间。(9分)(2)简单写出三国鼎立中你最感兴趣的2个故事。写出不少于3个和三国有关的成语。(7分)(3)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英雄是哪位?(不写曹操,因为他是生活在东汉末年)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原因。(3分)
24、问答题(9分)
1、试比较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异同点。(4分)
一、出题宗旨及试卷难度
考试范围在历史必修一共五单元,重、难点知识面的覆盖率几乎达到百分百,但难度适中。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综合分析题,选择题每单元5--6题,综合分析题每单元大约一道,主要考察平时学生听课效率。
二、考试中出现的亮点、考试成绩、暴露的问题
每班及格人数,实验班50到43个不等,平行班27到36个不等,每班均有5到10个上80分以上。最高分90分,最低分10几分,分数差距较大。与平时单元考相比,出现了学生敢于作答的尝试,跨学科知识迁移的能力也表现较明显。
多数学生选择题得分率较低的是第3、7、12、16、18、19题,主要暴露了学生的审题能力较差以及复习的范围不广,例如不懂什么叫“行政区划”,“宪法依据”,“国家政权体系”等等;一些选择题的答案出现在书本小字部分,但学生在复习的时候忽略了。
综合分析题旨在考察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概括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比较能力,也初步涉及几个历史专业观点,如以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上的法律、制度,诸如“西周的宗法制”、“罗马法”等等,以历史的、阶级的观点客观看待事物的发展,不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过去的制度等。另一方面,评价标准较宽的开放性问题的尝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林珍华
【高三历史组期末考试质量分析】推荐阅读:
高三历史月考质量分析09-19
2023七下历史期末考试质量分析09-08
期末考试初中历史质量分析报告10-10
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07-25
高三考试质量分析06-25
高三语文考试质量分析10-18
2018届高三年级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试题06-08
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质量分析发言稿06-09